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我们去哪里养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Design-Led Engineering

Sourcebits - When your Mobile App has to be absolutely developed right. We've built more than 20 apps that have cracked the Top 10 in the App Store.
From our sponsors
我们去哪里养老?
Sep 1st 2013, 23:32, by 谢芳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离开波恩前,我捧着一摞青花瓷盘,敲响了邻居老太太的家门。出来开门的却是老太太的女儿、一位70来岁的妇人。她告诉我,母亲昨天去了"home"。记得我刚到德国那年,她母亲已有90岁,还能在院子里走动,看看花、弄弄草,还总夸我用来摆点心的青花瓷盘——正因如此,我才抱着瓷盘去找她,想送给她留个念想。

老太太女儿所说的"home",其实就是"老人中心"。目前,德国有3.8%的75岁至79岁老人、8.2%的80岁至84岁老人,以及17%的90岁以上的老人,居住在"老人中心"或养老院里。他们的入住原因,大多是健康情况相当差、家庭照料缺失,或是已完全无法独立生活。而我的邻居老太太,正是在被女儿照料了6年后、在临终岁月被送到了"老人中心"护理。

中、德国情迥然不同:德国人口8200万,而中国则有13亿。但有一个趋势是相同的,即社会老龄化。据联合国与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预测,到2050年,两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都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趋势对社会意味着什么?政府和社会又该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呢?

根据歌德学院(Goethe Institut,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网站介绍,虽然在现实中,德国65岁以上老人独自生活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而中国却有三分之二的老人选择与子女一起生活,反映出中西方在"老有所养"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不过,鉴于西方国家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已经走在我们前面,因此,仔细分析差异背后的共性及经验,或许仍能为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到来提供一些启迪。

其实,中西方养老形式差异的成因,主要还在于经济基础,另外也包括一些家庭观念的因素。例如德国老人无论退休前后,都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说白了就是"不差钱"。他们有能力在退休后把自己送到机构养老。同时,在家庭观念方面,多数德国家庭的子女成年后便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虽然他们也会给予年迈的父母帮助,但照顾父母并不是子女们的道德要求和法律义务。

而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并不享受社会保障,家庭养老往往成为唯一的选择。即便是对于有福利制度覆盖的城镇家庭,机构养老也远未普及。一方面是因为设施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昂的费用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承担得起。

需要指出,当前我国城市老人中的许多人,是在低工资、低待遇、低社保的情况下度过了他们的青壮年,现在老了,本身积蓄就不多,还要被高房价压迫下的子女们"啃老",甚至将毕生积蓄拿出来为子女买房。与西方社会有完善社会福利保险制度保障的老人相比,我们的老人可以说是真正的"未富先老"。家庭观念方面的影响更不用多说,直至今天,中国的社会舆论仍常常把子女将老人送进养老院的行为,看成"不管不顾不孝顺"。

可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由子女养老的传统模式就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今,出生在70、80年代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纷纷成家,马上面临需要同时照顾几对老人的窘境。 

从"由谁养老"的困局,就自然引出了"去哪养老"的问题。

西方社会老龄化比我们提前到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由私人开发商营建的、以养老为目的的社区,适合刚退休、能照顾自己的老人。据作者张卫国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5期上的《美国养老社区研究》介绍,其中一种是"退休新镇" (retirement new towns),一般建在佛罗里达、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等南部各州。那里阳光充足、气候适宜且物价低廉,吸引了全美老人迁徙定居。最有名的当属亚利桑那州的目前世界最大的退休社区——"阳光城",人口多达4.6万,内有满足老人健身、休闲、医疗等各种需求的服务设施。另有一类"退休村"(retirement villages),规模较小,是在现有社区里再划出土地建老人公寓,利用社区内已有的医疗、健身资源。

还有一类就是"养老院"或"老人照顾中心"(congregate housing)了。它们不同程度地依靠联邦、州政府或其它民间机构的赞助来兴建,接纳对象多是年老体弱、需要照顾的老人。住在这类机构里的生活开销视具体条件而定,各级政府会提供补贴,宗教、慈善机构和非盈利组织也会提供资金援助。

不过,退休后卖掉自己的房子,搬到气候宜人、生活成本更低的社区去住,这种养老方式在美国早就过气了;现在,老人们更愿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养老,或搬到子女所住社区建的"居家援助式"老人公寓安度晚年。

于是近年来,在欧美的报刊上经常出现"自然退休社区"(Naturally Occurring Retirement Community)这个词。这类社区并不是刻意为退休老人设计的,而是鼓励老人退休后仍留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养老。《美国养老社区研究》一文指出,目前在美国约有27%年过55岁的老人居住在"自然退休社区"里,而只有5%至7%的同年龄段老人住在规划的老人社区。

一些私营公司也看到了市场机会,开始开发、建造新型"居家援助式"老人公寓,主要供家境比较宽裕的老人选择。老人在这里住在拥有单独卫生间和厨房的套间,有专门服务人员上门清洁、提供穿衣、洗澡和膳食服务,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并通过社区志愿者的活动增加社区凝聚力,让老人们能继续在体面的"家"中安度晚年。

较之于传统养老院中通常由两、三位老人合住一间、中间以布帘隔开的居住形式,这种公寓令老人们生活得更自在。而且对于养老院里的老人,活动和膳食都有严格限制,而在"居家援助式"的老人公寓中,老人可自己开伙,或让服务人员提供每日三餐,更具灵活性。这些都是令"居家援助式"公寓一时风靡、甚至出现供不应求局面的优势。

当然,对于低收入老人而言,"居家援助式"老人公寓的收费比较昂贵,又因其是私人公司筹建的,不能像由地方政府兴建的养老院和老人中心那样,为低收入老人提供政府补贴,所以"居家援助式"的老人公寓,在入住老人的经济实力上,门槛还是很高的。

西方国家的养老场所和形式已经如此多样化和细分化,那么在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回国后不久,笔者就去看望住在北京北郊"太阳城"(即"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中国国内最早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房地产项目之一,简称"太阳城")里的父亲友人刘叔叔。确切地说,是刘叔叔的儿子开车把我载去的。如果让我自己从城里坐公交车,恐怕至少要辗转两到三个小时。这一路过去,我接到无数通刘叔叔的来电,询问我们"到哪啦?",可见他是多么盼望亲友的探访。

我原以为,这个从名字上令人联想到前文提及的"阳光城"等美国退休新镇的老人社区,会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但到了那里,发现除了空气新鲜、地域空旷等郊区公寓的特点之外,对于老年人居住,也就谈不上有多大优势了。然而缺点却显而易见——离子女在城里的住处和老人的朋友们都很远。说起这里专为老年人居住所做的配套工程,叔叔、阿姨似乎并不很满意,而是"失望大于期望":入住后的服务远没有开发商当初承诺的那样完备和及时。虽然根据一些媒体宣传,北京太阳城在中国的"养老地产"当中已算是走在前头且较为成功的范例了。

北京市老龄办2012年发布的《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在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而北京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仅7万张。也就是说,"机构养老"远远满足不了北京市老年人口的需求。

于是这几年,巨大的供需缺口也在中国催生出"养老地产"这类全新的概念及项目。同时,如天津等地方政府也曾试行一些扶持政策,推动这类地产的发展。目前,包括万科、保利、绿城在内的众多大型房企都已涉足其间,甚至泰康、新华等多家保险企业也携巨资进入了这一市场。然而根据许多媒体的调研,现实却变成了,由于目前中国的开发商们对于所谓的"养老地产",尚未摸索出有效率、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做养老机构几乎挣不到什么钱;而相关政策和监管又有诸多漏洞,于是很多开发商做此类项目,都是先打着"养老地产"的幌子享受优惠来拿地、囤地,然后通过"变味"的商业开发高价售房赚钱。以这样的投机思维开发老年社区,房子卖完后的后续日常运转自然不可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北京的"太阳城"也遭到过此类诟病

其实,即便在发达国家,"养老地产"的开发也是在政府政策扶持与监督下,以微利、让利或者无利的模式经营的;后期的运营服务才应是"养老产业"经营者持续利润的来源,也是养老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因此在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那种想打着"养老产业"幌子开发房地产盈利的、"蚊子腿上劈三两肉"的想法趁早休矣!

通过对中、外老年社区发展形势的观察、对比可见,中国相关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而不规范的阶段。着眼未来,笔者比较赞成中国开发者探索的方向是,在城区内的原有普通社区中,配建养老组团或养老公寓;或者在新开发的社区里,在建普通住宅的同时,拿出一小片地配建一至两栋"养老公寓"。这种开发模式尤其符合中国老人希望与子女相互辅助的生活模式,也较适合第一代独生子女需要同时照顾多位老人的需要。

而在这方面实践中,政府和非盈利机构尤其有许多事情可做。从政府层面看,可以从明确土地专项用途及出让政策着手。目前在中国城市规划领域,还没有"养老产业用地"这一特殊土地用途;于是商业型养老项目基本都建在国有出让用地、以招拍挂方式获得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医疗用地上,导致前期土地成本非常高、出售价格自然也就很高,令老人们难以承受。

而包括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的后期运营,则可以由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的社区服务合同、经营社区养老产业。这不失为一种良好循环的运作模式。

谢芳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