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今年,在香港投资者中最热门的交易是:豪赌中国经济的放缓将催生新一波的坏账浪潮。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政府开设的最大的"坏帐银行"之一,用来清理金融系统中其他机构的不良贷款。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本周四,它在香港的募股中筹集了大约25亿美元(约合152亿元人民币)。
信达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是香港股市今年规模最大的一宗上市。知情人士表示,由于来自海外大基金和本土个人投资者的认购均极为火爆,它的发行价达到了招股价区间的上限。因为该信息尚未正式公布,这些知情人士拒绝公布自己的姓名。
自从20年前青岛啤酒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直接在香港证交所上市的公司后,数百宗大陆公司的IPO在面向外国投资者招股时,几乎总是使用不同版本的同一主题:"这是一个机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分一杯羹。"
现在,中国几十年来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了过去,而且,为了实现更加平衡而可持续的增长,习近平政府的确愿意承受一些短期经济阵痛。当这些事情变得更加清晰的时候,投资者不得不在投资中国的方式上做出大幅调整。
中国在打压政府官员的铺张浪费?那就抛售白酒企业的股票——比如,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价今年下跌了35%。
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中国正经历快速的老龄化?那就买进福寿园集团的股份。这是一家快速增长的上海公司,一份初步条款清单显示,它计划本月晚些时候在香港上市。福寿园,意为"幸福长寿的花园",是中国最大的公墓和殡葬服务企业之一。
贷款空前增长五年后,中国处于新一轮坏账的边缘?这正是中国信达IPO的吸引力所在。
中国信达创建于1999年,是一家处理国有银行坏账、重组不良贷款的政府机构。本周四,它发行了53亿股,每股定价为3.58港元(约合2.81元人民币),筹资总额达190亿港元。而招股价在每股3到3.58港元的区间。
这桩交易受到了中外投资者的热捧,其中包括具有长期开展亚洲业务经验的基金,以及专长不良债务投资的基金。
金融危机以来的五年中,中国的银行发放的贷款规模增加了一倍以上。许多时候,这些资金注入了国有企业和政府下属的投资机构,用以资助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但分析师们认为,这些项目可能很难产生财务回报。如果预期成真,即很多借款人难以偿还本息,这就意味着,在未来数年中,像中国信达这样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会获得规模巨大、来源稳定的新业务。
与此同时,中国的坏账银行本身也在大量借贷,举债收购问题贷款和其他新金融资产。
例如,中国信达的标准借贷规模已经在过去三年间提高了逾12倍,从2010年底的78亿元人民币增加至今年6月底的104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被用于收购新的不良贷款,而无力偿还这些贷款的公司往往来自产能过剩或在盈利方面遇到问题的行业。例如,截至今年6月,煤炭企业在中国信达的全部债转股帐目上占了61.5%。
像中国信达这样的资产管理机构也一直忙于拓展作为替代放款人的新角色,为难以获得银行青睐的公司提供贷款。这一趋势已经引发了分析师们的担忧。
"资产管理公司也在发放贷款,从技术上说,它们眼下也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一部分,"擅长坏账重组的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驻香港合伙人区兆邦(Ted Osborn)说。
"只要它们可以继续从银行获得资金,来帮助他们达成各种放款交易,就什么问题都没有,因为它们似乎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他说。"但是,只要贷款被切断,问题就来了:他们怎么办呢,如何去复制这些收益和现金流呢?"
就目前而言,投资者似乎并不过分关注这些问题。中国信达IPO获得的认购申请,是可认购股份总数的15倍,了解该交易的人士透露。该人还说,面向香港个人投资者销售的部分,被超额认购了逾160倍。
上个月,所谓的"基础投资者"已经承诺在中国信达的IPO中投资11亿美元,占待出售股份的44%,并增加了成功交易的机会。那些投资者同意在六个月内持有中国信达的股票,它们包括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美国对冲基金奥奇-齐夫资本管理集团(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和挪威国有投资机构挪威银行(Norges Bank)等等。
在准备IPO的过程中,信达还在2012年4月将16.5%的股份出售给了四家战略投资者:中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瑞银集团(UBS)、中信资本(Citic Capital)和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这四家投资机构以每股2.08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50亿股——也就是说,截至本周四,它们的账面利润总计已达6亿美元。
参与信达IPO的承销商不下18家,牵头的有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瑞信(Credit Suisse)、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