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纽约时报: 从胡耀邦之死到天安门的枪声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从胡耀邦之死到天安门的枪声
Apr 16th 2014, 04:32, by 储百亮

很少有哪位被罢黜的领导人的去世时间能带来如此重大的后果。1989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参加会议时,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突然脸色苍白、摇摇欲倒。他请求离席,并因心脏病发作而倒地。25年前的4月15日,住院一周的胡耀邦离开人世,他的死引发了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示威活动在6月3到4日的武力镇压中达到高潮。

鲍彤表示,若不是因为胡耀邦突然离世,学生抗议者会失去一件强有力的象征性武器,当时的领导人无法轻易斥责悼念胡耀邦是非法的。鲍彤曾在1989年担任党内高级幕僚,胡耀邦倒地时,他就在会上。抗议、镇压和后续的意识形态寒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官方依然对这些事情讳莫如深。

鲍彤在北京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没有这个事情,一切会很不一样。那次事件的导火索是是否允许学生按照他们的要求哀悼耀邦。"党内官员常常彼此直呼其名。

胡耀邦生前,许多人都认为他体现着共产党较为宽宏大量的一面,愿意实行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化;在他死后,这种看法甚至更加深入人心。邓小平和党内其他元老指责胡耀邦对学生抗议和异见知识分子的立场太软弱,而后于1987年1月解除了他的总书记职务。1989年,哀悼胡耀邦成为了公众表达不满的一件工具,不满情绪是因为腐败,以及迅速变化的中国社会遭受的政治束缚。

"实际上,胡耀邦去世是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我们不可能知道,若不是他离世,事情会有多大不同。"北京的学者周舵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1989年6月4日之前的几天里,他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绝食抗议。6月4日那天,他和其他人与军队展开了谈判,要求军队让剩下的学生离开广场,免遭血洗。

"我们在1988年就开过会,与会者都在讨论国家的未来,人人都觉得,接下来的一年会出问题。"周舵说,"政治改革停滞不前,人们的期望值被抬高,而后变成失望,保守派正日渐得势。事实证明,是胡耀邦的死把所有的因素聚到了一起。"

胡耀邦去世两天后,数千名大学生从北京西北部行进到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随即占领了广场。他们要求当局允许他们参与追悼胡耀邦,还敦促中共领导人追随胡耀邦那套更为开明的做法。接下来的几周,示威活动扩展到了全国,吸引了大量的普通市民、甚至吸引了一些忘乎所以地想尝试自由表达意见的官员。抗议激发了民众日渐强烈的呼吁,他们要求实施政治问责制,结束审查制度,逐步走向民主,不过,大多数参与者都接受由一党继续执政。

前中共高级领导人的秘书鲍彤说,如果没有胡耀邦离世的火种,"社会会出现不同意见,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尖锐的冲突,这些冲突大概会和物价或什么有关。但是这个事件使这些问题成为邓小平的面子问题。"

刚开始,由邓小平幕后掌控的领导层出现了分歧,对于如何处理骚乱犹豫不决。接替胡耀邦担任中共总书记的赵紫阳及其盟友倾向于以相对缓和的方式回应学生的要求,学生们要求当局放松审查制度,让共产党接受更广泛的公众监督,并承认抗议是合法的爱国运动。

然而,邓小平推开赵紫阳,下令在北京城区实施戒严,以镇压他认定的由反动派一手策划的"动乱"。邓小平警告称,让步只会招致对方得寸进尺。一开始,北京各处的抗议人群堵住了军队。然而,经历了数周的犹豫和准备之后,邓小平命令在北京周边集结的数以万计的士兵于6月4日夺回天安门广场。士兵用实弹射击威胁要阻碍军队前进的人群,愤怒的居民时或向士兵发起攻击,点燃士兵的车辆。

自1989年以来,关于6月3日和4日以及此后数天内遇难的具体人数一直存在争议。政府起初说共有将近300名士兵和平民死亡,但却从未提供细节。据外部观察人士估计,共有成百乃至上千的平民遭到了致命性枪击,或是被刺刀刺死,或是遭到了军车碾压。不管到底有多少人,中国政府始终希望人们淡忘此次流血事件;今年是天安门事件的25周年纪念,看样子,官方届时肯定会通过审查来压制纪念活动。

近来,经过多年漠视之后,中国共产党低调地向胡耀邦表示了敬意。但是,中国国家媒体都没有对意义重大的胡耀邦逝世纪念日进行报道。一些香港报纸和中国大陆网站报道称,胡耀邦的门生胡锦涛于周五拜访了位于中国东南省份湖南的胡耀邦出生地。胡锦涛是2002年至2012年的共产党总书记。中国网站上的许多报道随后都被删除。

身形瘦小、面容慈祥的胡耀邦曾是一名人称"红小鬼"的儿童革命者,14岁时便加入了共青团。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积极推行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措施及一项政治正常化措施,以便治愈毛泽东时代留下的创痛。然而,他的开明倾向和冲动的处事方式惹怒并最终疏远了邓小平及其他共产党领导人。不过,胡耀邦仍然得到人们的敬爱,由此保住了自己在政治局的位子,这个领导团体当时共有17名成员。

1989年,有流言称胡耀邦是因为遭到抨击而倒下的。这些流言虽然没有依据,但是,关于胡耀邦在4月8日政治局会议上倒下的具体情形,仍然有不少相互矛盾的说法。

支持对抗议者采取强硬立场的中国前总理李鹏写过一篇关于1989年事件的文章。文章后来遭到泄露,并于2010年发表在了香港。胡耀邦"突然脸色苍白,呼吸不均,双手发抖,"李鹏写道。胡耀邦"慢步向门厅走去,突然一下倒在地上。"

但是,当时也在会上的前共产党幕僚鲍彤却说,他记得胡耀邦倒在了官员们在中南海会议厅所使用的一张桌子上。中南海是中国领导人居住的地方,四周有围墙包围。

鲍彤说,"会议在讨论教育局的一份文件。"

"耀邦说,'紫阳同志,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我想请假。'紫阳问他,因为他看见他把手放在心脏的地方,'耀邦同志,你是不是心脏问题发作了?'"鲍彤说。胡耀邦回答道,有个医生诊断他得了心脏病。

鲍彤说,"他一边解释,一边倒在了桌子上。他无法走路,然后紫阳说,'啊,你心脏病犯了!别动,耀邦,千万别动。'"

"他双臂张开倒在桌子上;紫阳说,'赶紧叫医生,'然后他问会上有没有人带硝酸甘油。江泽民支支吾吾了一下说到,"我没有心脏病,但是我的老伴儿总让我带,'然后他就把药拿了出来。但是没人知道这药应该怎么用。紫阳说,'有谁知道这怎么用?'然后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说,'我知道,我知道,'然后他就把药放进了耀邦嘴里。"

曾在胡耀邦心脏病发作后对他进行治疗的王敏清医生在发表于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说,时年73岁的胡耀邦可能因为操劳过度而加速了死亡。王敏清写道,医生要他卧床静养,让护士帮助他解大小便,但他不听劝告。

他"总想下床,"他写道," 胡耀邦没能绝对卧床静养。"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陈柳、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