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时报记者两岸三地鉴证六四25周年祭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时报记者两岸三地鉴证六四25周年祭
Jun 5th 2014, 04:40, by 《纽约时报》

距离中国政府出兵镇压学生民主运动已过去25年,《纽约时报》记者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报道了三地的中国人是如何度过6月4日这个特殊日子的:

周三是六四屠杀25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戒备森严。上午游人需要排队四个小时才能通过安检。外国游客受到的检查更严——一名美国人等了15分钟,警察仔仔细细地查看了她的护照。进入广场的记者想进行采访,但被阻止。

周三下午,我把一台GoPro相机放在自行车前筐里,绕着广场骑行。过往的车和人不怎么多,军警比行人还多。经过天安门城楼上巨大的毛泽东像的时候,我被便衣盯上了,很快就被拦住。幸运的是,警察不知道怎么取出相机的数据卡,而且我碰巧也不知怎么取出。他们给我的记者证拍了照,问了些问题,放我走了。

——杰安迪(Andrew Jacobs),北京

6月4日的天安门广场,安保工作比国庆节更严。游人在广场周围的三个安检口排起长队,一个小时只能向前移动几米远。小孩在哭,许多人问是什么情况让安检变得这么慢,他们似还不知道今天这个日子的意义。

——荻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北京。Lucy Chen协助调查

政府公务员詹妮·何(Jenny Ho)今年20多岁。她说,今年香港纪念六四的参加者比往年更多,也更年轻了。她也曾参加过以前的烛光守夜。

"我2009年从美国毕业回香港,感觉很多都变了,"她说,"很多人来(参加纪念活动)因为他们担心香港今天的政治。人民没有参政权,他们很沮丧。"

——储百亮(Chris Buckley),香港

大约2000人聚集在台北自由广场,纪念天安门事件25周年。

"25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成功,"现居台湾的当年学生领袖吾尔开希对着人群说道。"我呼吁所有台湾人民继续支持我们。25年前你们曾支持我们,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支持。将来专制制度被推翻,民主运动会更需要你们的支持。"

在台湾,纪念六四的活动规模一向不如在香港。很多台湾人觉得天安门事件是外国的事,离他们很远。

21岁的大四学生陈家祁(Chen Chia-chi -音译)说,她参加活动是因为相信推进中国的政治改革最终会有益于台湾。"将来,台湾和中国必须谈政治问题。不管台湾将来是独立还是和中国统一,一个民主的中国都对台湾有利。"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周三说,1989年的屠杀是一个深重的历史创伤。马英九希望拉近两岸关系的努力近来在台湾遭到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国民党推动的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学生占领立法院的"太阳花运动"。

"太阳花运动以来,民众十分关注中国的对台政策动向,"前台湾国家安全官员宾州大学荣誉教授帕里斯·张(Parris Chang)说,"六四纪念活动给了人们表达这种关切的机会。"

——王霜舟(Austin Ramzy),台北

世界唯一的一座六四博物馆就建在香港。今年6月4日这天,这里迎来了五倍于平时的客流量,很多参观者是对本国历史感到好奇的大陆人。

这座面积仅800平方英尺的小博物馆陈列了有关六四的图片和实物,包括当年由学生树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民主女神像的缩小复制品。

这些展品告诉来访者,特别是大陆人,1989年春天发生的事情。其中一件展品是当年4月26日《人民日报》的社论。社论称学生运动为非法、违宪、骚乱,激怒了学生,给抗议活动火上浇油。

一位来自乌鲁木齐的访客六四那年才6岁。他在网上了解了一些当年的事,还希望知道更多。

"我很好奇,这类信息在中国看不到,"他说。他只透露姓李。"我以前觉得不可思议,不相信政府会对自己的人民做出那样的事。"

博物馆这一天接待了480人,客流量为4月开放以来第二高。

——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香港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