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河西岸希伯伦——这并不是司空见惯的"圣地游",不过它在我的旅行经历中,肯定是大开眼界的一次。中东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Middle East)的一个团队带领我四处参观,了解垃圾和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水是怎样在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之间时而流动时而停滞的。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垃圾和污水也可以带有如此浓重的政治色彩,也没有意识到追踪垃圾和污水的来龙去脉,也能揭示出在这里维护和平的任务有多么紧迫。
首先,谁知道在耶路撒冷东部的酒店里冲厕所后,污水可能会不经处理就排进死海里?这些污水会从耶路撒冷的下水道流进汲沦溪(Kidron Stream),如果你能忍住恶臭,就能看到污水向东流淌大约一英里远,从耶路撒冷顺流而下。德国提出要出资建设一座处理厂,但在过去20年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一直未能就如何分配经过处理的水达成共识,因为这些水的来源既有犹太人的污水又有阿拉伯人的污水,于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其结果就是,在污水流向约旦河谷的途中,大自然只能靠自身的力量尽可能地进行过滤。在约旦河谷,犹太定居者会从这些未经妥善处理的水中汲取一些,用于灌溉椰枣树。其余的水都会流进死海,好在死海已经死了。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了解到中东地区殖民地的边界与民族、教派、部落的边界并不相符,这也正是一些阿拉伯国家正在瓦解的一个原因。然而生态系统的界限,也并不会与任何边界、围墙相吻合。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未能达成分享权力的协议,于是他们也无法在这里整体地治理生态系统,这一事实正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这一地区2013年1月遭受了一场罕见的巨大风暴,雨水和雪水顺着亚历山大溪冲下,从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附近的绍姆伦山(Shomron Mountains)流向以色列,水流太猛河水涌了出来。于是河水没有从厚实的水泥墙下流过,反而把以色列为了阻拦巴勒斯坦自杀炸弹袭击者而在约旦河西岸周围筑起的这些围墙,冲毁了整整一大块。面对我们的"绿线",大自然只会发笑。
现在再思考一下希伯伦工业区(Hebron Industrial Zone)里的情况。这里有13家制革厂,包括瓦利德制皮鞣皮公司(Al-Walied for Leather and Tanning Company),在这家工厂里,天花板上到处都挂着动物的皮,只有一名工人将这些皮放进一台机器,用来把鞣皮过程中的湿气挤走。
中东地球之友将以色列人、约旦人和巴勒斯坦人纳入了同一个团队。该机构伯利恒办公室的马利克·阿布·法依拉特(Malek Abu al-Failat)解释道,问题是皮革厂会使用三价铬来柔化皮革,之后又会把废液排到下水道,流入希伯伦溪。废液中三价铬的浓度超过每升5000毫克,而全球安全标准为5毫克。三价铬遇水和氧,就会变成六价铬,这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所以在1998年,美国国际发展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简称USAID)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处理厂,可以有效地提取所有的三价铬,并加以回收利用。但是在2005年,以色列认定回收过程中使用的硫酸属于军民两用化学品,巴勒斯坦可能会用来制造炸弹,于是禁止了皮革厂使用。所以六价铬现在又回到了水中,从希伯伦流向了以色列的最大城市之一贝尔谢巴。之后再流向加沙,最后入海,融入以色列海水淡化厂使用的水中。
我们还参观了米尼亚卫生填埋场(Al-Minya Sanitary Landfill)。这座填埋场是利用世界银行(World Bank)、欧洲联盟和USAID拨款建造的,目的是让巴勒斯坦关闭伯利恒和希伯伦周围19座未经批准、不卫生的填埋场。米尼亚填埋场原本计划9月开始运行,但我见到的景象是,65英亩的土地仍然一尘不染。法依拉特说,原因是以色列军方要求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接受古什埃齐翁(Gush Etzion)犹太人定居点的垃圾,否则填埋场就不能开放。而巴勒斯坦人则表示,不仅定居点占据了他们的土地,现在还要他们接受定居点的垃圾,这样很不公平。
与此同时,由哈马斯(Hamas)控制,但治理十分糟糕的加沙地带,则在从沿海的地下水含水层大量抽取饮用水,抽水速度是地下水更新速度的三倍。因此咸水正在渗入其中。联合国去年预测,到2016年加沙地带的主含水层就不再有可供饮用的水了。加沙地带没有大型的淡化水厂,况且也没有电力支持淡化水厂的运转。150万加沙人口渴难耐时,我可不想待在这里。
中东地球之友的共同创始人吉东·布朗伯格(Gidon Bromberg)解释道,实际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拥有所有的资源,可以兼顾所有人的需求,但必须开展合作。以色列在海水淡化和废水循环方面领先世界,它可以使用本国廉价的天然气和约旦用太阳能发的电——约旦有很多阳光充足的沙漠——"来为本国、加沙、约旦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提供淡化水和循环水"。
所有人都能获益,所以布朗伯格建议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带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谈判代表做一趟生态旅游,看看"漫漫渗入地下,正在双方脚下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双方需要达成妥协,从而互不干扰地生活,也需要建立一种框架,让双方开展合作保护水、土壤和空气,否则这颗定时炸弹就会爆炸。水、土壤和空气是双方会永远共有的资源,只能通过共同行动才能保护。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