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中国为何对越姿态强硬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为何对越姿态强硬
May 26th 2014, 04:10, by 纽约时报中文网编辑 曹莉

北京——持续了长达一周的越南反华暴力抗议和袭击,虽然越南政府最终迫于中方压力通过出动大量警力压制了下去,但中国此次为何选择在中越争议海域采取单边行动部署钻井平台,加剧南海区域紧张态势,纽约时报中文网采访的数位中外学者专家认为,这是习近平治下总体更趋自信和强硬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力度不大,以及美欧和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上的冲突,也起到了一定的外部作用。

本月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一座巨型钻井平台拖到了有主权争议的帕拉塞尔群岛(Paracel Islands,中国称西沙群岛)附近。这座钻井平台距离中国和越南都宣称主权、但由中国实际控制的西沙群岛17海里,距越南大陆120海里。越南总理阮晋勇(Nguyen Tan Dung)宣称,钻井平台的移入使越南对中国的愤怒情绪达到了多年以来的最高点。中、越船舰在钻井平台附近多次发生冲撞并互射水炮。抗议很快蔓延并演变成针对中国工人和工厂的暴力袭击,导致四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一些厂房被焚烧或夷为平地。

中越在西沙群岛问题上的争端由来已久。不过,和近些年中日、中菲紧张局势不断酝酿升级相比,这片海域保持着相对的平静。中国选择在此时此地主动出手,引发南海风波升级、中国领海争端扩大化,令各界惊讶于其姿态之强势。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The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多边主义研究中心(Centre for Multilateralism Studies)主任陈思诚(Tan See Seng)在接受邮件采访时说,在移动钻井平台的行动上,中国似乎突然"换档",进入了"积极主动"模式,试图设定议程。

陈思诚说,"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中国不仅正变得更加强势,也变得积极主动。"而中国过去在这方面的政策多为被动应对。

他认为,中国的东海/南海政策应该是习近平治下总体更趋自信和强硬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访问马尼拉时,对菲律宾给予的支持相对温和,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中国。

他说,奥巴马给予菲律宾的支持,体现不出他访问东京时在尖阁诸岛(Senkakus,中国称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所展现的决心。"他称中国是地区的统治性力量,并敦促中国和菲律宾通过与国际法相一致的外交途径解决争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可能给中国壮了胆。"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Far 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地区及国际研究学院(School of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副教授阿尔乔姆·卢金(Artyom Lukin)认为,对资源的需求绝不是中国走出这一步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此举再次确认了中国自2009年、2010年以来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呈现出的强势姿态。

"在我看来,北京方面的这一举动以及类似的行动,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深入精英阶层以及普通大众的、不断上升的民族主义。"卢金在邮件回复中表示,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越南和菲律宾不断高涨,这意味着未来在南海可能会出现更多冲突。"在亚洲,权力的天平在向中国倾斜,这使得北京可以用更大胆的姿态来主张其权益。"

与此同时,乌克兰危机也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拥有更多自信。卢金认为,乌克兰危机给亚洲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地缘政治后果。

首先,俄罗斯和美国忙于对乌克兰和东欧的争夺,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它们在处理亚洲问题上调动的资源。其次,只要俄罗斯和美国在东欧问题上仍存有严重分歧,两国就不太可能在亚太地区建立有建设性的战略合作关系。此外,西方对俄罗斯的惩罚和孤立将使俄罗斯向中国靠拢。"那么中俄建立战略联盟就不会只是一个假设了。"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则认为,移动钻井平台不过是中国在维护海洋权利的手段提升、建设海洋能力提高的情况下,经过超过十年的先期工作之后,顺理成章开展的一步。"现在不开采,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李国强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高。"但是随发展加速,海洋在中国当今和未来发展中所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将建设海洋强国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中。

他强调:"西沙海域是中国所管辖的。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看,西沙不存在争议。"

但李国强指出,似乎中国在南海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关注和指责。他认为这是美国在不断介入亚太的地区性事务,在南海争端中偏向其他申索国,挑起事端。他说,这与美国的战略调整密切相关。"特别是2012年,奥巴马总统公布美国新的安全战略报告,要推进美国在亚太的再平衡战略。而这个再平衡战略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然就是在海洋里面限制中国、遏制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程则认为,中国的海洋战略、乃至外交战略的调整始于2009年前后。"大的原则是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调整为有所作为,而习主席的提法则叫奋发有为。"

高程认为,中国过往在周边外交政策上的方针基本是应激性的,"问题来了,我们一一去应对",而现在则有一套主动的周边经营策略,以自己大国的利益出发,由被动应对危机到主动经营。

她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国,在讨论大国关系的时候,实际上讨论的是中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但是从这两年,中国在外交领域开始以自己的大国利益为出发,进行主动经营。

但高程并不认为,中国的政策调整是基于美国影响力的衰落。相反地,中国是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之后,为避免受制于美国及其亚洲盟友,而做出的应对。"如果我们再不拿出一个大国姿态来好好经营周边的话,我们会在外交上陷入一个被动的局面。"

陈思诚认为,中国当前在边界问题上的政策的确体现出了对美国影响力的担忧。

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方针根据各个区域而有所不同。一方面,中国通过和平的方式,设法解决了它与俄罗斯等一些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领土领海问题。即使是与越南的北部湾之争,也没能阻碍两国开等双边经济合作项目。"而这与中国在东海和南海争端上的态度截然不同。"

"我的感觉是,中国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不同的策略出自中国对美国影响力以及所谓的美国地区干预的担忧。"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