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 奥巴马东京表态,日本且慢高兴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东京表态,日本且慢高兴
May 19th 2014, 23:47, by 加藤嘉一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月访问亚洲四国,其中日本、韩国、菲律宾三国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奥巴马的目的很清楚——通过加强盟国关系推动亚太再平衡(rebalancing)战略。与盟国的关系有两个轴,一个是安保,另一个是经贸,两者紧密联系。

自1966年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问马来西亚也很有象征意义。一方面,马来西亚已经参与美国方面高度重视的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环太平洋贸易协议)的谈判,另一方面,奥巴马对至今仍真相不明的马航事件表示关注,表明"美国在这里"。

当然,美国在亚太地区长远的目标在于通过增加与同盟国以及伙伴国的政治、经贸、人文、防灾等战略联系,最终在该地区达到普及自由民主价值观的目标,从而保证亚太地区可持续的和平与繁荣。最认同这一方略的就是美国最大的盟国——日本。另一方面,美国"再平衡"最大的难题无疑是如何对待中国崛起。

奥巴马这一次到东亚,有意绕开了中国。此次亚洲行的核心是加强与同盟国和伙伴国的战略联系,以便平衡对华关系。至于对华关系,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带着女儿和母亲访华一周,3天后的3月24日,奥巴马和习近平趁着荷兰核峰会举行了中美首脑会谈。今年秋季,奥巴马还将来北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中美高层不缺少接触的情势下,中方也不需要在4月底的时候请奥巴马访华。显然,中美之间对此是默契的。

日本给予奥巴马"国宾"待遇。用寿司款待奥巴马的安倍晋三首相和日本内阁显得欢乐与安稳:奥巴马抵达日本前已经通过《读卖新闻》的书面采访表达了"《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立场。

4月25日,日美首脑会谈结束后,两国政府发表的《日美共同声明》写道:  "日美两国对没有事前协商的情况下在东海设定防空识别区,加剧东海和南海局势紧张的最近行动表示强烈关切。日美两国反对通过强制性威慑、依靠实力去主张领土或海洋的权利之任何做法"; "美国为履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框架下所承诺的义务,已给日本配备了美国最先进的军事设配,并向其提供所有必要的支持。就此而言,美国反对任何企图损害日本对尖阁诸岛实施管辖的单边行动。" 

该声明还表示: "美国欢迎并支持日本对于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考虑。"据我观察,日本政府和媒体基本清一色地支持美国的表态,甚至直接表示欢迎和喜悦。目前执政的自民党的不少高层,都把行使集体自卫权当做目标。安倍晋三首相本人则"感谢"奥巴马的表态。 

这份文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针对中国的言下之意清清楚楚。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对此进行了批驳,"我们对美日联合声明的一些内容表示严重关切…从根本上讲,利用《美日安保条约》来强化集团政治、损害第三方利益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们敦促美、日摒弃冷战思维,切实尊重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关切,以免给地区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是美国总统首次明确表明《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尖阁诸岛,但这是美国政府一贯的立场。例如,民主党克林顿总统政权下的1996年,国防部副部长助理坎贝尔(Kurt M. Campbell)表示"尖阁诸岛属于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共和党布什总统政权下的2004年,副国务卿阿美蒂奇(Richard Lee Armitage)也表达了同样的立场。

4月24日,在日美共同记者招待会上,奥巴马回答提问时明确回答说,"这不是新的立场,而是一贯的。我们没有改变立场,也不划红线,我们只是履行条约而已"。这里提及的"红线"指的就是动用武力干涉尖阁海域有关冲突,而这种"红线"才是日本方面真正希望美国公开表明的,即 假设中国用武装入侵尖阁诸岛,用武力改变现状,美国一定站在日本一侧,用武力共同维护日本的领土与安全。

美国显然没有提及这一点,继续在主权领土上不持任何立场,仅仅是在管辖权(administrative rights)上一如既往地支持日本,并把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1972年美国转交给日本的行政管辖权利而已。总之,奥巴马总统此次在东京做到的不过是重新确认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的内容而已,而不是其他。

因此,在我看来,日本政府明显夸大了此次日美首脑会谈及共同声明的成果。这背后隐藏的是日本方面对日中关系的警惕,以及对日美关系的担忧——日本真的能够对待中国崛起吗?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真的会保护我们吗?

我认为,日美首脑会谈和共同声明的内容,在中国政府看来属于预料之内和情理之中。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的发言人的回应,主要针对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毕竟,奥巴马故意绕开中国,在东京表明了《日美安保》适用于钓鱼岛,从"捍卫国家利益和照顾百姓情绪"的角度,中方也不得不有所表示。

但是我相信,中国共产党高层实际上是放心了的。因为,奥巴马的表态没有超出原有立场,还明说"我们不划红线"。况且,美国政府最终怎么适用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取决于"本国的宪法以及有关规定",即要听取美国国会的审议和意见,否则总统犯了违宪之大错。

此外,奥巴马也向日本政府施加了压力,敦促安倍首相努力改善对华关系。24日,奥巴马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向安倍首相直接劝告,日中两国围绕领土问题升级紧张局势,而不通过对话协商建立互信机制是重大的错误(profound mistake)。我们美国方面将通过外交的方式,全力以赴鼓励双方解决问题。"

一个未知数是,中美两国将如何对待前述日本对尖阁诸岛的"施政权"或"实际管辖权"的问题。

4月25日下午,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演讲,活动由尼古拉斯·伯恩斯(R.Nicholas Burns)教授主持。伯恩斯曾长期担任美国外交官,2005年至2008年任美国助理国务卿。中国央视、凤凰卫视、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记者纷纷到场采访。据我在现场观察,大约70%的观众是中国人;10%是日本人;10%是美国人;10%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崔天凯在演讲中回应奥巴马访日说,"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可能选择了错误的一边"。伯恩斯教授站起来,试图确认事实关系,很温和地说,"我看了奥巴马总统在东京的表达,他在主权问题上确实没有站队,他指的是美国政府1972年向日本返还冲绳时转交的施政权,从那个时候起,是日本政府对尖阁诸岛行使实际管辖嘛。"

在哈佛的这场对话似乎象征着中美两国即将迎来的微妙对决。

美国确实没有在主权问题上站队,而日本政府实际对此很不满意。这恰恰符合中国政府对美国"不介入"的要求。但是,中方连日本自从1972年对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实际管辖以及拥有施政权的历史与现状都否认了。情况和前提就不同了。毕竟,向日本转交实际管辖权和施政权的是美利坚合众国,而非日本单方面的决策。

毋庸置疑,笼罩亚太地区的安保形势正在发生微妙但切实的变化。据我观察,中方抛弃"默认"日本对中方所称的钓鱼岛之实际管辖的动机来自2012年9月日本政府对尖阁诸岛"国有化"。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把"被动"变成"主动",目的是改变现状,而作为第一步,把"纠纷常态化",向国内外传达"中日之间领土问题之存在"这一日本政府始终不承认的现状,为此,中国不断派遣公务船,在东海设定防空识别区。对此,中方给出的理由是,"都是因为日本政府单方面把钓鱼岛'国有化',我们是被动采取反制措施的"。

因此,正是日本政府的"国有化"政策,给中国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多名接近中国高层的人士曾向我表示,"如何回应日本政府的国有化政策,2012年9月那个时候,已经是由习近平来指挥的"。据我分析,日本政府的国有化正是迎合了这位中共新领导人在对外,尤其对日政策上的"强硬"态度。

实际上,中国确实趁着"国有化"事件,使其在尖阁诸岛问题上从"无奈被动"转换成"战略主动":自从2012年9月以来,参与中国对日外交的多名官方和民间人士都曾向我表示,"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尤其感谢野田佳彦先生。"  这位迫于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购岛"表态的压力,最终决定把尖阁诸岛"国有化"的第95代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4月26日,刚结束访问拉美四国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巴西对记者表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外交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也完全有能力保持战略主动,不会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

中方基于"战略主动"的最新表态必然与美国的一贯立场产生根本性的冲突,虽然我预测中美之间将继续从"战略暧昧"的角度各说各话,内部协商,避免冲突。在中美试图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之际,日本在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如何与美方共享战略,与中方坚持对话?恐怕以上才是日本政府务必面对、反思、探索的。

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是"80后"日本作家,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著有《中国的逻辑》、《爱国贼》、《日本镜子》等,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三国+1"是加藤嘉一在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记录他对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及其互动的观察与思考。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