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缅甸宗教冲突让人重新认识佛教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缅甸宗教冲突让人重新认识佛教
May 21st 2014, 22:55, by 凯南·马利克

伦敦——对于西方自由主义者来说,或许没有比佛教更吸引人的宗教了。政客们讨好达赖喇嘛,名人们寻求进行佛教禅修,科学家和哲学家坚持认为,佛教能教我们很多有关人性及心理学的东西。

甚至一些所谓的新无神论者都倾倒于佛教的魅力。对于大多数支持佛教的西方人来说,佛教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观,它的哲学性高于宗教性,是一种创造和平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缅甸的罗兴亚人对佛教的看法则截然不同。罗兴亚人都是穆斯林,大多居住在缅甸西部与孟加拉国接壤的若开邦。早期的穆斯林社区可以追溯到七世纪。如今,在这个佛教徒占90%的国家,大约有800万穆斯林,其中每六个人中有一个人是罗兴亚人。

但对于缅甸政府来说,罗兴亚人根本不存在。缅甸政府正在开展全国人口普查,表格上共列出135个种族。明显少了一个:罗兴亚族,政府坚持认为该民族必须将称自己是"孟加拉人"(也就是外国人)。总统发言人叶杜(Ye Htut)最近表示,"如果我们询问一个家庭的种族,他们回答是罗兴亚族,我们不会接受。"

罗兴亚人面临的问题,比政府拒绝承认他们的身份严重得多。他们存在被灭族之忧

自2012年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屠杀罗兴亚人的恶性事件。佛教暴徒攻击并烧毁村庄、学校和清真寺,他们通常会得到安全部队的协助。数以百计的罗兴亚人被杀害,无家可归者达到14万人——超过了罗兴亚族人口的十分之一。独立机构"防止种族灭绝罪行哨兵计划"(Sentinel Project for Genocide Prevention)去年9月发表报告称,"最近的暴力事件不仅限于屠杀行动,"已经朝着"在整个地区开展种族清洗的方向发展"。

佛教僧人领导了这场反穆斯林的活动,他们称他们的行动符合宗教信仰的要求。主要的反罗兴亚人组织"969运动"的名字代表着佛祖的九大属性、佛祖教诲的六大义法,以及僧伽的九大属性。据称,该组织的领袖——名叫威拉杜(Wirathu)的僧人——称自己是"缅甸本·拉登(Bin Laden)"。他告诉一名采访记者,穆斯林"生育率高,而且非常暴力"。因为"缅甸人和佛教徒每天都会被吞噬,"他辩称,"国教需要受到保护。"

这名激进僧人曾提出了一项"国家种族保护法",根据这项法律,想娶女佛教徒但不信仰佛教的男性必须皈依佛教,获得政府的许可。该提案获得了缅甸总统登盛(Thein Sein,又译吴登盛)的支持,可能会在6月底前成为法律。

缅甸出现了佛教徒领导的大屠杀行动,鉴于这个丑陋现实,我们如何能接受佛教是和平思想的理念呢?

很少有人会认为是佛教固有的东西引发了迫害行为。大多数人会承认,缅甸的反穆斯林暴力活动源于该国的政治斗争。

于1962年开始执政的军政府不断寻求通过煽动对少数族裔的仇恨获得民众支持。军政府剥夺了罗兴亚人的公民身份,并在出行、教育及土地所有权方面对他们进行限制。该政府还对罗兴亚族的家庭施行"二胎政策",以限制他们的人口。

吊诡的是,缅甸民主运动的成功反而导致罗兴亚人的问题愈发恶化。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政府加重了仇恨言辞,而反对派拒绝支持罗兴亚人,担心这会使他们与占多数的佛教徒产生疏离。

民主运动的领导人——诺贝尔奖得主昂山素季(Daw Aung San Suu Kyi)一直可耻地保持沉默,只愿意泛泛地谴责暴力活动。她的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的成员公开参与反罗兴亚人的极端组织。应为迫害行为负责的不是佛教信仰的信条,而是那些倾向于诉诸冲突的人,他们披着宗教外衣,以便获得支持,为他们的行动提供正当理由。缅甸的情况与很多其他涉及宗教团体的冲突相同——从巴基斯坦到尼日利亚,从印度尼西亚到中非共和国。此类暴力活动的蔓延促使很多人将宗教本身,特别是伊斯兰教看作冲突的根源。

当然,宗教的确在这些冲突中扮演了角色,但如果将它们看作纯宗教性的冲突,那就错了。当一些争夺政治权力的群体对宗教加以利用时,宗教的作用通常是确立沙文主义者的身份,沙文主义者认为,其他群体就是魔鬼,而他们自身的行动是正义的。

缅甸的反穆斯林暴力活动,可能会使我们开始质疑我们对佛教的既有看法。这些活动肯定会使我们质疑昂山素季的立场,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昂山素季是一个无畏的自由斗士。

虽然很多西方观察人士承认,缅甸的宗派暴力存在政治根源,但值得注意的是,没人愿意像谈论其他涉及伊斯兰教的冲突一样进行细致分析。罗兴亚人的困境或许会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全球范围内涉及宗教的冲突,推动我们采取不那么非黑即白的立场。

凯南·马利克(Kenan Malik)是一名作家、演讲者及广播节目主持人,他出版了《从圣令到圣战:拉什迪事件及其后果》(From Fatwa to Jihad: The Rushdie Affair and Its Aftermath)
翻译: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