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三一和中联重科恶斗背后的网络间谍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三一和中联重科恶斗背后的网络间谍
Nov 18th 2013, 00:09, by 黄安伟

中国两大重型设备制造商之间旷日持久的争斗现在已经成为商界传说,里面涉及了财务报告作假,新闻媒体诽谤和网络间谍。

这两家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联重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部都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双方的纷争已经持续多年,一直难解难分。但上个月,与陈永洲有关的异常事件促使这场纷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陈永洲是一名记者,他在被警方拘留期间通过电视忏悔称自己曾收受贿赂,在《新快报》上发表了抹黑中联重科的虚假恶意报道。陈永洲及官方新闻媒体的报道没有提及行贿主体,但三一重工很快就成为怀疑对象。网上流传的警方视频的截图显示,陈永洲在一份提到三一重工的认罪书上签字。备受推崇的调查报道杂志《新世纪》周刊本周(此文发表于11月8日,指《新世纪》周刊11月4日出版的杂志——编注)的封面文章提供了一些有关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复杂纷争的丑恶细节,文章称之为"可怕缠斗"。三一重工是一家民营企业,其创始人、董事长梁稳根在2011年被福布斯(Forbes)和胡润百富榜列为中国首富,前者称梁稳根拥有93亿美元(约合566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后者称其财富多达107亿美元。中联重科部分归湖南省政府所有,部分归公司董事长詹纯新所有。詹纯新曾在一个省政府机构——中联重科前身——担任副院长。

《新世纪》周刊的文章指出,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从2005年开始加剧,当时它们的收入和利润都出现猛增。这场争斗可谓纷繁多彩:向顾客发送有关不合格产品的神秘短信;2010年绑架梁稳根的儿子未遂;三一重工计划于2011年在香港股票交易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但网上有关三一重工贿赂政府官员的不实报道致使该计划化为泡影。

梁稳根在去年11月宣称,由于湖南的竞争环境非常恶劣,三一重工计划将总部迁至北京。詹纯新表示这都是诽谤,《新世纪》周刊引用的公司报告显示,2011至2012年期间,三一重工获得的政府补助远高于中联重科。文章报道称,两家公司都获得了湖南省政府在资金、土地及政策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我第一次研究两家公司的竞争情况是去年春天做有关中国黑客文化报道期间。《新世纪》周刊的文章中没有提到去年的黑客及网络间谍事件,这种行为在中国公司中正变得日益普遍。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在2012年11月报道称,警方以开展公司间谍活动的罪名逮捕了三一重工市场部的两名员工、一名中联重科的员工,以及其他两名"相关人员"。他们被控收取三一重工给予的钱财,从事针对中联重科的间谍活动。

去年晚些时候,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接受中文杂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指责中联重科对三一重工的会议进行秘密录音,贿赂当地官员,散播有关三一重工的恶意谣言,并密谋绑架他的儿子。中联重科对这些指责予以否认。

去年3月,我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馆与一名掌握该网络间谍事件第一手资料的前黑客见面。他在谈论中国黑客贪财本性时提到了这一事件。这名前黑客目前在公司网络安全部门工作,他称自己认识为三一重工雇佣两名网络间谍的中间人。(他们可能是上述新华社报道中提到的两名"相关人员")。这名曾被警方暂时拘留的中间人也是一名安全工程师,他现在已经成为业界的耻辱。这名前黑客告诉我,"这件事让他十分难堪。"

上述黑客表示,"他非常年轻,面临很大的赚钱压力。"他表示,这名中间人在北京买了两套房,需要还贷款。

"只要风险够低,道德上存在灰色地带,他觉得自己可以利用在这个领域的关系,这里那里赚些小钱,"这名前黑客说。"他没有道德底线。我们开玩笑称他们是拉皮条的。"

"问题是,现在很多在安全领域工作的人也受到道德真空的困扰,"他说。"他们没有受到任何指导,也没有坚强的价值观。他们不知道底线在哪儿。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我觉得这是钱的问题。"

上述言论针对的远不仅仅是中国的黑客世界,两起事件都牵涉到问题记者陈永洲以及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之间的持久争斗。另一个化名为"V8哥"(V8 Brother)的前黑客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向我解释了为什么以获利为目的的黑客行动最近几年会蔓延得如此之快,他提到的两个原因似乎也适用于解释中国官员及公司高管文化中的缺陷。"首先是法律的缺乏——中国建国还不到100年,"他说,"社会环境致使人们很难通过诚实工作赚钱。"

黄安伟(Edward Wong)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Mia Li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本文最初发表于11月8日。

翻译: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