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中国高法出文件意在打击刑讯逼供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高法出文件意在打击刑讯逼供
Nov 22nd 2013, 02:32, by 储百亮

香港——中国最高法院周四公布文件,要求法官应排除用刑讯逼供得来的招供,而且在事实证据不足时不得判处死刑。专家认为,仅靠最高法院的指示不足以遏制执法滥用,但这反映了一种不断增长的官方认识,即有必要制止太多冤假错案的发生。

中国人民最高法院这份旨在减少执法滥用的《意见》的发布时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公布了一套改革建议一周之后。改革建议中包括结束劳教制度的承诺,那是一种不经过法庭审理或有效的法律程序就把人监禁起来的做法。

最高法院列举了很多律师及人权组织称困扰中国刑法体制的问题,其中包括警察刑讯逼供、捏造证据、法庭调查失误,以及因舆论炒作或来自官方的压力做出违法裁决等。

中国法院网在周四公布的一份落款日期为10月9日的指导意见说,"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指导意见还说,"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冻、饿、晒、烤、疲劳审讯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应当排除。"

这些要求大部分都是在重复以前的条例和宣告,文件没有规定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不过,倡导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高级研究员林伟(Nicholas Bequelin)说,指导意见显示出官方希望停止冤假错案的努力,冤假错案严重打击了法院的公信力。

林伟说,"文件读起来像是中国刑法体系中各种缺陷的收录。总体来说是对过去文件的重复,但却反映了领导层在一定程度上要遏制刑法体系中最明显缺陷的决心。"

在与这份《意见》同时发布的一份声明中,一位未具名的法院官员说,"只有在诉讼过程中依法保障被告人的人权,才能切实避免冤假错案发生。"

但是,中国法院听命于共产党,而且通常对警察和检察官过于恭敬,尤其是在涉及到政治敏感案件时。

林伟说,"这份文件是法院系统签发的,而法院是最弱的机构。这从一开始就将限制它的影响力。"

上周五,党中央委员会称,政府将要取消劳教制度,这种惩罚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启用以来,一直被用来监禁政府不想送上法庭的人,包括异见人士、一大批小刑事案犯,以及非法毒品的使用者。

最高法院要求法官在证据不足时不得判处死刑,这个要求并非多此一举,最近有不少有关被告被执行死刑或被判处终身监禁之后、又有证据表明他们无罪的报道。最高法院告诫法官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不应为了安抚公众舆论而作出有罪或无罪的认定。

但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中国人权和刑法问题的研究员罗助华(Joshua Rosenzweig)说,这些要求的"效力不明确"。

他说,"这份文件想必在法院内部应该有某种约束性。但它似乎更像是一份表达渴望的文件,只不过是在说这些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克里的抱负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克里的抱负
Nov 22nd 2013, 00:19, by MARK LANDLER, MICHAEL GORDON

华盛顿——约翰·克里(John Kerry)从不掩饰他作为国务卿的抱负。今年3月,在访问伯利恒的圣诞教堂时,两位长胡子的主教请求奥巴马总统为圣地带来和平。在目睹了这一幕之后,克里紧握着他们的手说,"我会为了这个目标尽我所能。"

八个月之后,克里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促成和平的行动仍然举步维艰。不过他可能已经准备好实施奥巴马长期追求的另一个重大目标:与伊朗达成一项限制其核计划的协议。

一旦美国及其五个谈判伙伴接近与伊朗达成一项临时协议的目标,克里就可能于本周末飞往日内瓦签订这个协议。因为医保法案推出的不成功、立法议程停滞以及奥巴马信誉蒙尘,白宫遭受重创,而这项协议对它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胜利。

这也将证明,克里是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内阁中最令人意外的一位:作为一名超级活跃的外交官,克里一头扎进看似难以驾驭的诸多问题,一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时常出错,但偶尔,他设计的解决方案也会救奥巴马于水火之中,比如解决与阿富汗在一项安全协议上的僵局。

这并不是说克里和奥巴马的私人关系很密切。由于克里的贵族风范和高谈阔论的口才,他并不是奥巴马最合拍的搭档。即使是现在,他的长篇大论——来自他在参议院工作28年的经历——有时也考验着奥巴马的耐心,虽然克里的助手说,他已经"学会了用总统的语言讲话"。

但是现任和前任的白宫官员都说,克里已经赢得了奥巴马越来越多的尊重。奥巴马倾向于与内阁部长保持一定距离,并对他们的行动严加控制。官员们说,随着伊朗谈判最近几个星期的升温,白宫听从了克里的主张,同意他应该全身心投入谈判,弥合伊朗和西方的分歧。

副国家安全顾问本杰明·J·罗兹(Benjamin J. Rhodes)说,"克里对自己能否向前推进作出判断。总统支持了他的判断。"

在日内瓦,克里有一次遇到了来自法国外交官的阻力,他们担心正在形成的这个与伊朗的协议太宽容。克里以法语主持了大部分谈判,把他们的观点写进了那项囊括内容更广的方案,但这份方案仍然未能成为与伊朗的协议,克里后来表示,只有四、五处存在分歧。

克里过人的精力和建功立业的欲望让他成为比著名前任希拉里·罗德曼·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更为积极的国务卿,至少到目前为止,他比克林顿更愿意冒险。克林顿未来可能还会再参加一次总统竞选。助手们说,奥巴马对他能够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共处七个小时,商谈与巴勒斯坦和平协议的具体细节感到不可思议。

奥巴马的顾问大卫·阿克塞尔罗德(David Axelrod)目睹过奥巴马在准备大选辩论时与克里近距离相处,克里当时扮演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由于克里在模仿这位共和党候选人时不断挑战奥巴马,奥巴马十分恼怒。

他说,"他们可能看起来不同,而且他们的确就是不同,但是他们密切地合作,变得非常友好。"

不过,他们的一些分歧也已经公开表现出来。去年8月,奥巴马改变策略,决定不为惩罚叙利亚致命的化学武器袭击对其进行军事打击时,他是在向助手简要地介绍了情况之后才把这个决定告诉克里的,虽然克里当时已经是对叙军事打击的最公开支持者。

即使克里当时不高兴了,他也没有表现出来,而是专注于完善受到俄罗斯启发的一个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储备的计划,并努力为该计划争取支持。他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貌似即兴的讲话帮助把这项计划提上了日程。

曾经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前国务院官员罗伯特·达宁(Robert Danin)说,"他把总统从双输局面中解救了出来,否则,总统可能不得不使用武力,而美国和国会将会陷入分裂。这不是尼克松和基辛格,但是克里的行动让他保持着在白宫的重要性。"

奥巴马的助手们还赞扬了克里就战后安全协议与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Karzai of Afghanistan)进行的磋商努力。这使两人投入到了马拉松式的谈判中。但克里周三表示,谈判最终已完成。

虽说如此,克里在国务院的总体表现仍是好坏参半:他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外交努力尽管挽救了奥巴马的颜面,却仍让美国离之前宣称的说服巴沙尔·阿萨德总统(Bashar al-Assad)让位的目标相去甚远。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鉴于目前糟糕的谈判环境,克里对以巴和平协议的执着简直是异想天开。中东地区各国领导人的印象是,这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项目:如果成功了,白宫会为这项外交努力高声叫好;如果失败了,或许就会被算在克里账上。

克里的不懈投入是奥巴马今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演讲时将中东和平列为该地区最重要议程之一的最大原因。然而,这一讲话背后的政策总结也突显了克里角色的有限。

周三开始的伊朗问题谈判对克里将是一大考验。相较叙利亚与中东和平进程,他在伊朗谈判上的介入并没有那么深。不过,本月早些时候美国谈判代表飞往日内瓦的时候,他开始思考自己如何能发挥作用。11月7日,在他为期九天的中东之行期间,他决定全心投入。

这一举动实为典型的克里风格。他之所以前往日内瓦,不是因为算计着协议已经板上钉钉,而是希望他与各国外交部长的长期关系以及自身在谈判上的韧性,能够至少让他缩小与伊朗的分歧。

在一些老朋友看来,克里一往无前的外交风格很能说明他这个人。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与克里一样,均在越战中表现卓著,也都曾角逐白宫失利。他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对约翰·克里而言,现实往往是他希望的模样,而不是实际的样子。"

Mark Landler自华盛顿、Michael R. Gordon自日内瓦报道。
翻译:王湛、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式微,谁来主导世界新秩序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式微,谁来主导世界新秩序
Nov 22nd 2013, 00:15, by 罗杰·科恩

伦敦——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在《狱中札记》(Prison Notebooks)中写道:"危机恰恰在于,旧的东西已经死亡,但新的东西尚不能诞生。在这种空白时期,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反常现象。"

眼下,世界正在再次经历一个空白时期,因为老牌列强专注于自身问题,新兴的大国又无意参与全球事务,这个世界摇摆不定。后9·11时代结束了,留下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美国。

反常现象包括: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不能正常行使职能,叙利亚的流血冲突仍在持续,美国经济令中产阶级受到挤压,欧洲年轻人失业率高企。但是有人想接过超级大国的旗帜吗?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美国人认为,总统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国内政策上,6%的人认为他应该优先侧重外交事务。这创下了皮尤调查"国家优先重点"15年以来,人们关心外交政策的最低记录。2007年时,39%的人认为总统的首要重点应该是国内事务,40%的人认为是国外事务。

就是在这种国民情绪的推动下,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即将从阿富汗撤军,在最后关头放弃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并可能很快与伊朗在核问题上达成临时(且相当不错的)协议。如果有哪个说法被美国人牢记在了心里,它来自于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以后,凡是建议总统把地面部队再次大量派往亚洲、中东或非洲的国防部长,都应该像麦克阿瑟将军(General MacArthur)巧妙指出的那样,去'检查一下脑袋'。"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断送的大量生命和财富——美国想要忘记,而非设法去纪念的这些战争——部分解释了美国"向内转"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们感觉到,某些东西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被扭曲了,对于很多人而言,辛勤工作和回报之间,似乎已经失去了关系。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原因:人们已经发现,权力正在转移,因而希望美国在鲁莽行事10年之后,现在能够节约使用资源,这是一种非常美国式的实用主义,

筋疲力竭的大英帝国在气数衰落时,把全球霸权交给了美国,那是一个相对顺畅无缝的过渡,好像是堂兄弟之间的交接。如今,美国焦头烂额的遭遇让大家幸灾乐祸,但没有人想要接过权杖。

欧盟的雄心从未如此受到局限。内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跟欧元有关的问题,消耗了它的精力,让它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在可预见的将来,欧洲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讨论它的内部架构问题,而不是定义外部目标。

作为融合计划发动机的法德联盟,已经脆弱到了接近破裂的程度。德国不再那么需要法国,而且已经抛开了很多相关的情节,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它专注于自身的态度,德国的影响力无法与其实力处于同一级别。它的所作所为足以防止欧洲崩溃,但不足以让欧洲重新获得动力。美国"向内转"的时候,欧洲也专注在内部事务上,除了自身危机之外,它无法在任何危机中发挥领导作用。

而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首先是一股破坏力量,仍然受到这样一个概念的推动:援引普京的说法,苏联解体是"那个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俄罗斯的雄心壮志就是将时钟往回调。

中国作为这个没人想要的世界的未来继承人,几乎没有在叙利亚问题上说出任何话,在伊朗问题上就说得更少了。它的口号是"稳定",着眼于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完全发展阶段。中国仍然需要美国在亚洲作为一种制衡力量。它在避免美国出现经济崩溃上有着巨大利益。和平崛起意味着谨慎的崛起。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眼下对给世界打造新的组织规则都没有表现出太大兴趣。

也许,这些规则现在由技术、社交网络和个人理想这些地缘政治传统观念之外的因素来定义了。但是,这只是"我们对眼下世界的空白期还知之甚少"的另外一种说法。

现在距离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将朝鲜、伊拉克和伊朗称之为"邪恶轴心"仅仅才过了十多年,那是一个不适当的说法,孕育了灾难性后果。自那时起,美国已经受到了很多惨痛教训。

可能与伊朗达成的协议,以及德黑兰和华盛顿之间关于一系列问题的对话,远远超出了核问题的范畴。伊朗革命是一场反对西方霸权的革命(就像核计划首先代表的是对技术自主能力的宣示一样)。在30多年的时间中,对立占据了上风。如果美国和伊朗能够达成一些和解,它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最有力的信号,表示美国愿意重新考虑自己在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所采取的全球战略。

空白时期是危险的——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用新的方式来思考已经变化的权力结构的话,它还会变得加倍地反常。

欢迎在TwitterFacebook上关注作者。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作为创新的摇篮还能维持多久?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作为创新的摇篮还能维持多久?
Nov 22nd 2013, 00:14, by 比尔·凯勒

在我看来,当下美国创业者的模范是吴昌俊(Cheong Choon Ng,音译)。他还没有像照片共享服务Snapchat的年轻创始人那样,从Facebook那里收到30亿美元(约合183亿元人民币)的收购要约,华尔街也没有在为他酝酿首次公开募股,但是在我的家里,吴昌俊是一个明星。他发明的"彩虹织机"(Rainbow Loom)是美国中小学生市场上最热门的非苹果设备。可能你已经注意到,美国一半的儿童,以及相当数量的成年人,手上戴着颜色鲜艳的橡皮筋编制而成的手环,那其实就是用彩虹织机织出来的。

吴昌俊告诉我,甚至在打入海外市场之前,他就已经售出了约300万台彩虹织机。他这个简单的设备富有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令人上瘾的网络世界里拉出来一段时间,转移到需要集中精力和发挥创造力的活动上。(我也应该为网络说句公道话,孩子们是通过YouTube上的演示视频学习新的手环设计的。)

美国制造的东西可能没有以往那么多了,但这里仍然是全球创新的摇篮。创造力一直是美国引以为豪的东西,这可以追溯到这个国家创立的初期。《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推出过很多既武断又吸引人的调查,这个月,它让一组聪明人列出自车轮之后最伟大的发明。如果不算美国建国之前人类取得的那些突破性发明,大量改变文明进程的创新都出现在这个国家——占据了名单上30个发明中的16个。石油钻探、电报、制冷、麻醉、电、飞机、避孕药、半导体。你可能会说,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改变文明进程的创新。

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吴昌俊的经历都是美国如何保持优势的一个研究案例。他21岁从马来西亚来到这里,在威奇托州立大学(Wichita State University)攻读工程学硕士学位。吴昌俊本来没有打算留在美国,但他得到了一份工作,在汽车行业担任碰撞测试工程师。在他任职公司的担保下,他拿着工作签证,直到十几年后,他才经过艰难的历程成为了美国公民。然后,灵感突然降临。

最初的彩虹织机是一块带图钉网格的木板,吴昌俊发明它是为了讨女儿们的欢心,她们非常喜欢做手工。这个东西在家里大受欢迎,于是他用模铸塑料制作了一具彩虹织机,拿出自己的储蓄,又从家人那里凑了一些钱,开始做生意。终于,吴昌俊说服了几家零售商购买彩虹织机,然后他辞去了工作。他是美国梦一个令人愉快的展示。"你留在这里的时间越长,看到的机会就越多,"吴昌俊在他密歇根的家里跟我说,他目前正在研究彩虹织机的升级版以及下一个发明,"不管你为什么缘由努力,你都可以有所收获。"

顺便说一下,他的彩虹织机目前在中国制造。中国可以制造很多东西,但发明的东西非常少。

在吴昌俊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美国作为新生事物孵化器成功的主要元素:对有才华、有事业心的移民的欢迎。重视创造力的教育系统(当它不教应试课程的时候)。可以获得创业资金。有保护知识产权的专利法。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来运输和销售货物。也许最重要的是,它还有一种宣扬机会,为冒险者、开拓者喝彩的文化。从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飞行实验,到耐克(Nike)的比尔·鲍尔曼(Bill Bowerman)使用烙饼器来革新跑步鞋,到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美丽的苹果设备,再到吴昌俊。我们崇拜发明的火花。

问题是,我们能保持吗?

这种鼓励创业的文化,至少看起来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如今,优秀学生眼中"创业者"的地位,就好像我们那一代人眼中"医生"和"律师"的地位一样。"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负责一个创业中心的比尔·奥莱特(Bill Aulet)说。"我会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大概有20%或30%的学生想要成为创业者。"

但是,尽管流行文化鼓励创业精神,却有一些迹象显示,我们的创新活力正在不断下降。根据研究创业趋势的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上世界80年代中期以来,从人均水平来看,新企业诞生的速度一直在下降,虽然下降得很慢。这就意味着一个蓬勃发展的创新性经济所需的其他要素已经被忽视。

让我们来看看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吧。我们教育体系的堕落被夸大了,但问题的确存在,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互联网增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难度,成了盗版者的避风港,缩小了创新者相对于模仿者的优势。(最让吴昌俊感到沮丧的,是如何保护他的专利不被有律师撑腰的模仿者盗用。)

美国的创业资本仍然比地球上的任何其他地方都充足,但是已经因为经济衰退而日渐枯竭。考夫曼基金会的研究主任戴恩·施坦格勒(Dane Stangler)说,大多数新建的小型企业的投资,并非来自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而是来自家人和朋友,包括房屋净值贷款,这种贷款在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的时候也消失了。"众筹"(crowdfunding)是一种新的资本来源,但规模仍然微不足道。

还有我们的基础设施的削弱,这既包括实体的基础设施,也包括知识上的。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撰写了《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伟大发明名单(他对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对美国政府出资的研究的日益减少感到担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预算不断减少,长期基础科学研究的其他资金来源也在慢慢减少,而实际创新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撑。甚至在笨拙的预算缩减和愚蠢的政府关门发生之前,这些资金就已经在减少了。法洛斯在一封邮件中告诉我,"这比其他最明显的问题,以及忽视实体的基础设施更令人抓狂,因为解决这个容易多了。重建桥梁、港口要花很长时间。增加研究预算则是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些花费在全国预算中的比重很小,但是影响巨大。"

也许最有悖常理的障碍就是我们的移民法。比尔·奥莱特(Bill Aulet)说,目前,最聪明的外国学生来到MIT,拿到需求量最大的学科的学位(并且也会经历严格的创业训练),接着他们会到加拿大或英国工作,因为他们得不到美国绿卡。奥莱特说,"我们应该接受这些人",让他们成为多样性的来源和创造新想法的动力。

吴昌俊同意这种观点。他说:"美国吸引了很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很难留在这里,也无法为美国贡献才智。"

参议院通过的全面的移民法案,将为更多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外国毕业生提供移民签证,还会启动一项小型的试点项目,吸纳有潜力的创业者进入美国。但是这个法案却在众议院搁浅了。这个法案成为我们支离破碎的政治中的另一个牺牲品,这也提醒了我们,如今,华盛顿才是聪明想法的坟墓。

更多的吴昌俊只能等待。

比尔·凯勒(Bill Keller)是《纽约时报》前执行主编。
翻译:土土、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泰国法院拒绝执政党直选议员请求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泰国法院拒绝执政党直选议员请求
Nov 21st 2013, 12:00, by THOMAS FULLER

曼谷——泰国一家法院在周三做出裁决,认为执政党发起的一项重要行动是企图"推翻"本国的民主体制。在持续数周的反政府抗议活动面前,千夫所指的政府本就已经处于弱势,这一裁决进一步加大了对它的压力。

法院裁决称,在饱受争议的前总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掌控下,执政党人试图将作为国会上议院的参议院全部改为直接选举。在当前制度下,大约一半的参议员是直接选举的,另一半由法官和高级公务员任命。

这个5票赞成、4票反对的裁决触及到了泰国一场旷日持久的争斗的核心,争斗的一方是由他信领导、自2001年起在每一次选举中都获胜的强大政党,另一方是大多生活在曼谷的泰国精英人士,他们希望能削弱他信的强势地位。

他信在2006年的一次政变中被赶下台,当时泰国军方任命了一个委员会,重新起草了宪法的某些条款,包括在参议院中采取部分任命制的做法。因为他信在2008年即将被判滥用职权罪之际逃离了泰国,一旦回国将面临数宗涉嫌贪腐的指控。

他的党派正在努力逆转这些变化;新的修正案已经在国会两院表决通过,等待国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 签署生效。

素坡·盖穆克(Supot Kaimook)是宪法法院九名法官之一,他在周三的裁决中说,少数派的权利遭到了践踏。

"泰国的民主体制允许由多数派来制定标准,"他写道。"但一旦去独断地使用权力,不由分说地用它去压制少数派,那么这个多数派就失去了合法性。"

他说,如果多数派如此行事,这个制度就不再能被称为是"民主的"。他宣称,"最终会出现多数暴政。"

在外界看来,法院的解释可能显得有些古怪——参议员直选看起来应该对民主化是一种加强才对。但这个国家对政治人士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再加上贿选的现象很普遍,法院认为如果国会两院皆为完全直选,"政治阶级"将会得到"完全的统治力"。(很多法学专家对此不以为然,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上说,法院的裁决是荒诞的。)

法院还以6票赞成、3票反对得出裁决,国会议员在通过修正案时存在程序违规情况。

他信所在党的成员——以及一些立场相对中立的分析人士——对周三的裁决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为的是让多数派在选举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宪法法院的裁决会让我们的社会分化愈发明显,"内政部长、执政党为泰党(Pheu Thai Party)领袖乍鲁蓬·琅素旺(Charupong Ruangsuwan)说。

"一边认为权力源自全体人民,"他说。"另一边相信权力应该源自少数人。这是不能接受的。"

最近几天,他信所在党派的成员说,在这个问题上,该法院没有管辖权,他们不会接受这项裁决。

泰国宪法规定,宪法法院要对"推翻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民主政体"的案件做出裁定。但是,这些案件是否需要通过总检察长还存在着争议;周三的案件就没有通过总检察长。

除了这个法律问题之外,多位专家还表示,宪法法院的三名法官应该回避这个案件,因为他们是2006年政变后军方任命的宪法修正案起草委员会的成员。

该法院接到了一份要求解散他信政党的诉状,在过去十年中,它已经这么做过两次。法院拒绝了这个要求,但没有提出任何替代措施。

对裁决的预期制造了一些紧张气氛。在曼谷的一个体育场,已经集结了数以万计名为"红衫军"的政府支持者。

在曼谷的另一个区域,与反对党民主党有联系的政客也组织了数以万计的活动者,抗议现任总理英拉·西那瓦(Yingluck Shinawatra)。英拉是他信的妹妹。

多年以来,民主党一直主张政治纷争应该留在国会里解决,但今年他们走上了街头。这个月早些时候,民主党赢得了一次胜利,让政府撤回了大赦法案;该法案覆盖面广泛,本可以为他信重返泰国铺平道路。

Poypiti Amatatham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经雷、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多伦多市长政治丑闻娱乐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多伦多市长政治丑闻娱乐化
Nov 21st 2013, 11:49, by FRANCIS X. CLINES

加拿大CBC新闻(CBC News)驻华盛顿高级记者尼尔·麦克唐纳(Neil Macdonald)一直在尽职尽责地曝光多伦多市长罗伯·福特(Rob Ford)的一系列不当行为,这位市长不仅吸食快克可卡因,而且有纵酒狂欢的喜好。让麦克唐纳颇感欣慰的是,福特至少已经颠覆了加拿大"单调无聊、自我压抑的形象"。

但是,随着福特的丑事一件件曝光,尤其是被全世界盯着电视新闻和网络的观众当做笑料,麦克唐纳让他"亲爱的美国邻居"看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结论:"事实上,罗伯·福特是我们对大型美国畸形秀做出的极大贡献。你们不会对他感到厌倦,我们也不会,"这位记者写道(他之前的专长是中东地区的神秘阴谋和人物)。

美国畸形秀?我们原本认为,这只是为我们提供的一扇偷窥加拿大的窗户。然而,麦克唐纳的观点确有道理,这不仅因为是美国流言网站Gawker率先透露了关于福特市长吸食可卡因的视频录像的消息。

福特是一个富裕制造商的儿子,今年44岁。三年前,他聪明地利用美国人非常熟悉的战略赢得了选举。他在竞选中承诺要"制止少劳多得现象",为愤愤不平的中产阶级扮演了一个"义愤填膺"的支持者。

不得不承认曾购买并吸食非法毒品之后,福特市长扮演了一个受尽委屈的宫廷小丑的角色,呼吁"小人物"理解他,并立即触发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长期存在的新闻娱乐循环。福特迅速开始积极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大打民粹主义牌,发誓要对市议会剥夺他大部分职权的决定展开"全面战争"。多伦多市长获得的报道多于我国的任何一名市长。

市议会及多伦多的问题是,加拿大不存在相关的法律,没法让福特遭受弹劾,或让他从大众视野及办公室完全消失。福特的问题是,他作为媒体娱乐的有效期长短取决于新的爆料。

福特担任市议员的哥哥道格·福特(Doug Ford)在整件事情中扮演了忠诚的配角,他展示了一个急需的尾幕——指出福特市长已经开始表示对担任加拿大总理的兴趣。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