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在比利时凭吊一战,那场改变历史的浩劫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在比利时凭吊一战,那场改变历史的浩劫
Jul 4th 2014, 12:30, by STEVEN ERLANGER

比利时佐内贝克——这块雅致的墓地里,埋葬着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将士的遗骸;走过一排排整齐的墓碑,不免感觉既敬畏又遥远。随着最后一名一战老兵的过世,100年前爆发的那场战争已经由记忆蜕变为历史。但它的回音尚未消退——仍然在领土和地缘、人民和国家,现代战争的成因和后果中回响。

这是泰恩摇篮墓地,世界上最大的英联邦公墓,它靠近伊普尔,也靠近帕斯尚尔战役泥泞的杀戮场。将近1.2万名士兵被埋葬在这里——其中8400名姓名湮没,墓碑上只刻着"大战中的一名士兵,上帝知道他的一切"。尽管这个墓地规模巨大,埋骨这里的士兵人数还不到一战阵亡者总数的零头:作战双方总共损失了850万将士,而这个数字又只是2000万重伤者的一小部分。

这是欧洲爆发的第一次全面战争,在二战爆发前被称为"大战"(Great War),除军人外,还有700万平民丧生。

但是,在这里以及西线沿途所有村庄修建的墓地和纪念地,不只让人想起那场杀戮的巨大规模。一战也开启了这样一个传统:有名有姓地纪念普通士兵,把他们埋葬在他们长官的旁边,这是经历了大屠杀创伤之后,对个人的追悼。

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始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当时,一个怀揣大塞尔维亚梦想的年轻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和他的妻子索菲(Sophie)。随后的4年半中,战火燃遍欧洲、中东和亚洲,从根本上重塑了现代世界。

这场战争摧毁了国王、皇帝、沙皇和苏丹;瓦解了帝国;引入了化学武器、坦克和空投炸弹;它让数以百万计的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加速了她们获得合法投票权的步伐。它让乌克兰、波兰等国和波罗的海国家获得了独立,在中东建立了一些边界划分随意的新国家;它带来了重大的文化变革,比如让人们对战争心理学,对"炮弹休克"(shell shock)和创伤后障碍有了新的了解。

美国也在一战期间,迈出了它作为全球性大国的第一步。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和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抱负最终未能实现,他坚持停战,支持定义不明确的"自决",这些做法引发了很大的混乱。而美国迅速从欧洲撤兵,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对于这场战争的责任,历史学家们仍然争论不休。一些人继续把它归咎于德国,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形势使然:对抗、结盟、焦虑与担忧——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日益衰落,德国和俄罗斯的力量日益壮大,令人们忧心忡忡——相结合,可能无论如何都会导致一场战争的爆发,即便宣战事由会有所不同。

但这场战争留下的感情印记,对于不同国家来说各不相同。对法国而言,这场战争不管多么血腥,都是对入侵的必要反击。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旨在阻止德军攻入巴黎,事关要自由还是被奴役。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终于有了美国士兵助战,它是德国人走向战败的开始。一战对法国是一场"好的战争",而二战则是令人尴尬的崩溃,存在大量通敌行为。

对于德国而言,他们在军事领域的投入巨大,所以几乎无法理解一战的失败,这也为后来的革命、复仇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种族屠杀埋下了祸根。奇妙的是,战争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说,德国如果没有开战,本可能在20年内成为欧洲经济的主导者。

"1914年最讽刺的事情是,欧洲很多统治者都严重高估了军事的力量,严重低估了经济的力量,"黑斯廷斯说,如今他在与中国将军交谈时也会强调这一点。德国人也仍然困扰于过往的历史,对于目前应该在欧洲发挥多大的经济和政治作用没有把握。

对英国而言,就连他们是否必须参加这场战争,至今都仍然存在争议。但他们确实参了战,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曾志愿参军,直到阵亡者累积如山。到1916年时,英国终于开始强制征兵。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战役(Battle of the Somme)交火的第一天里,2万名英国士兵阵亡,4万受伤,60%的军官丧命,这场战役烙印在英国人的意识中,成为了"无谓屠杀"的代名词。

"在英国的许多讨论中仍然存在这样的看法,那就是参与这场战争是徒劳和毫无必要的,"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战争研究教授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说。

有些人质疑1914年或1939年留下的教训今天是否仍然适用。我们是否只吸取了1939年的教训——克制的代价十分高昂,却忽视了1914年教给我们的东西——克制本来可以避免战争?

有些人看到了德国和俄罗斯为争夺对欧洲的掌控,延续着过往的斗争,这一斗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有所展现,今天仍在继续,而且不光是在乌克兰。一个世纪前,乌克兰人曾分成两派发动战争。另外一些人看到一战爆发于萨拉热窝,把它看成第三次巴尔干战争,而与此同时,在波黑、科索沃和更多地方,南斯拉夫冷战后的解体以及它的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模式的崩塌仍在为欧洲带去难以解决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还长期存在于北爱尔兰,爱尔兰始于1916年复活节起义的不完全革命造成了北爱尔兰今天的局面。

考虑到目前的中国和中东局势,还有一些人提到了衰落中的大国面对新崛起国家时的危险。在中东,叙利亚内战和伊斯兰武装分子对巴格达的挺进,正在破坏法国和英国签署的《赛克斯-皮科协定》(Sykes-Picot agreement)所划定的殖民地边界。这份协定签署于1916年一战期间,得到了俄罗斯的认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当时正在瓦解。加里波利战役塑造了现代土耳其这个继承国家的民族身份,对于奥地利更是如此。

即使是宣布英国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也是在一战期间的1917年签署的。

对百年纪念活动感兴趣的悼念者、游客、学生和亲属从伊普尔那尚未消亡的战场走过,那里时不时地仍然会出土一些遗骸和未引爆弹药。他们从泰恩摇篮一排排灰色墓碑之间精致的草坪上走过,献上鲜红的罂粟花。

如果泰恩摇篮是英联邦最大的军人墓地,那这就是最小的美国军人公墓。墓碑上讲述着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人的故事,这些人的名字让人联想起欧洲大陆,那个他们的父母曾经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远离的地方。当他们最终归来时,却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比如宾夕法尼亚的二等兵朱塞佩·斯帕诺(Giuseppe Spano)、西弗吉尼亚的二等兵安杰洛·马扎雷拉 (Angelo Mazzarella)、蒙大拿州的二等兵埃米尔·P·维泽(Emil P. Wiser)、威斯康辛州的二等兵奥利·奥尔森(Ole Olson),以及俄亥俄州的一等兵约翰·久津斯基(John Dziurzynski)。

"曾在这里的逝者,现已作古,"历史学者G·M·特里维廉(G.M. Trevelyan)在自传中写道,"他们的故乡不再记得他们,只属于今天的我们。然而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真实,我们明天也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阴影。"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6月27日。

翻译:王湛、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运健将二战英雄路易斯·赞佩里尼逝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奥运健将二战英雄路易斯·赞佩里尼逝世
Jul 4th 2014, 10:37, by IRA BERKOW

路易斯·赞佩里尼(Louis Zamperini)曾是奥运会的赛跑运动员,2010年,由于劳拉·希伦布兰德(Laura Hillenbrand)一本畅销传纪的出版,他作为二战战俘幸存的传奇经历再次引发关注。周三,赞佩里尼在洛杉矶去世,终年97岁。

赞佩里尼家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他生前患有肺炎。

希伦布兰德撰写的《绝不屈服:一个关于求生、坚韧和救赎的二战故事》(Unbroken: A World War II Story of Survival, Resilience, and Redemption),用丰富的细节描述了赞佩里尼的经历——曾经是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田径明星,在战争中成为空军军官,随飞机坠入太平洋,被列入死亡名单,在救生筏上漂泊47天,后被日军抓获。该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购买了这本书的电影拍摄权。这部由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执导的电影将于今年12月上映,杰克·奥康奈尔(Jack O'Connell)出演赞佩里尼。

1941年美国参战后不久,20岁出头的赞佩里尼加入了陆军航空队(Army Air Corps)。1944年5月27日,赞佩里尼在一架绰号为青蜂侠的B-24轰炸机上担任投弹手。这架飞机当时正在执行救援任务,结果出了故障,坠入海中。

赞佩里尼和副驾驶员拉塞尔·菲利普斯(Russell Phillips)少尉,以及机尾射手弗朗西斯·麦克纳马拉(Francis McNamara)中士被困在一个救生筏上,他们忍受着饥饿、口渴、高温和风暴,同时还要避免被日本的飞机击中或被鲨鱼吃掉。他们以雨水和自己能抓到的不多的鱼维持着生命。当时,身高一米七五的赞佩里尼的体重从57公斤掉到了34公斤。33天后,麦克纳马拉身亡。

1944年6月,安东尼·赞佩里尼(Anthony Zamperini)与妻子路易丝(Louise)在加州托伦斯收到了这样一条关于儿子的消息:

我们怀着感激之心纪念已故的中尉路易斯·S·赞佩里尼(Louis S. Zamperini),编号AS 0-663341。他于1944年5月28日在中部太平洋战场以身殉国。他一如众多爱国先烈,视死如归,为的是让自由得以存在、壮大并造福更多人。自由长存,而赞佩里尼与自由同在——他的壮举让大多数人的追求都黯然失色。"落款的签名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但救生筏上的两个幸存者最终被日本兵俘获。他们随后辗转于不同的监狱,经受了更多悲惨遭遇。

"我可以忍受殴打和身体上的惩罚,"赞佩里尼说,"但最难以忍受的,是那些企图毁掉你尊严、让你变得无足轻重的企图。"赞佩里尼说,他当运动员时接受的训练帮助他忍受住了折磨。"一方面,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运动员,就必须学会自律,另一方面,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无论面对什么情况,你都能应付得了——不能放弃。还有,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此外,幽默也很管用,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刻。"

1945年战争结束时,赞佩里尼和其他数百名战俘在东京西北部直江津的战俘营被释放。"尽管他仍然生着病,憔悴而虚弱,他却表露出了自己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狂喜,"希伦布兰德写道。

路易斯·西尔维·赞佩里尼(Louis Silvie Zamperini)1917年1月26日出生于纽约州的奥利安。他和全家于1920年搬到了托伦斯。1934年,他在洛杉矶纪念体育场的一英里赛跑中创下了4分21秒2的的全国高中生纪录,这个纪录保持了20年。

两年后,在纽约州兰德尔岛举行的奥运会5000米选拔赛中,他最后几乎与世界纪录保持者唐·拉什(Don Lash)并肩撞线,并为此赢得了奥运会参赛资格。

年未弱冠的他参加了柏林奥运会5000米的比赛,虽然只取得了第八名的成绩(拉什第13),却在冲刺阶段跑得极快。在1936年的这届奥运会上,他和其他运动员站在希特勒的包厢附近,想要与这位纳粹领导人合个影。

"我那时对世界政治的看法很幼稚,"赞佩里尼在接受《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时说,"我觉得他看起来很有趣,就像是劳莱与哈台(Laurel and Hardy )电影里的人物,尤其是他跺脚和拍大腿时的样子。"因为距离不够近,他让希特勒身边的一个人为他拍了一张希特勒的照片。"那是个小瘦子,"赞佩里尼说。他说的是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

随后,赞佩里尼就见到了希特勒。希特勒和他握手时说,"啊,你就是那个冲刺很快的小伙子。"两年后的1938年,赞佩里尼创下了4分8秒3的全国大学生一英里赛跑记录,这个记录保持了15年。

在战争结束后,赞佩里尼回到了美国,他开始酗酒,还差点与妻子离婚(他和辛西娅的婚姻持续了54年,直到她2001年去世)。

他说,他是在听了葛培理(Billy Graham)的布道会之后,生活才开始回归正轨。此后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赞佩里尼都在从事商业房地产工作。直到八九十岁时,他仍然热爱运动,坚持滑雪、跑步、登山和玩滑板。他还成了演讲圈里的名人。

赞佩里尼身后留下了一个儿子,卢克(Luke);一个女儿,辛西娅·加里斯 (Cynthia Garris);以及一个孙辈。

赞佩里尼写过两本回忆录,书名都是《我身后的魔鬼》(Devil at My Heels),第一本出版于1956年,与海伦·伊特里亚(Helen Itria)合著,由葛培理作序;第二本出版于2003年,与戴维·伦辛(David Rensin)合著,由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作序。

把赞佩里尼的故事拍成电影的计划早就有过,但都没能实现。上世纪50年代,托尼·柯蒂斯(Tony Curtis)曾想要扮演这个角色。90年代末,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也表达了对这个角色的兴趣。尽管赞佩里尼写过两部自传,希伦布兰德认为,这个故事还是大有可为之处。在为这篇讣告回复的邮件中,希伦布兰德写道:

"路易的故事讲得很好,但是作为一部自传,它仅限于路易自己的视角。从未有人把路易的故事写成一部包含着大量其他视角的传记。"

"我开始采访路易的空军战友,其他战俘、日本战俘营的军官、后方的朋友,以及家人,我也阅读了他们的日记、回忆录和信件。我所发现的是一个引人入胜却从未被讲述的故事。"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宗教暴力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酿成血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宗教暴力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酿成血案
Jul 4th 2014, 09:32, by THOMAS FULLER, WAI MOE

曼谷——宗教暴力再现并导致两人死亡、至少十几人受伤后,缅甸当局周四宣布在该国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实行宵禁。

目击者称,大量骑着摩托车的男性佛教徒聚集到曼德勒的一个穆斯林社区,挥舞着刀具,高喊着反穆斯林口号,掠夺穆斯林店铺。过去两年里,这种恐怖的场面曾在缅甸多次重复出现。

宵禁是由曼德勒当地政府颁布的,禁止人们在晚上9点至凌晨5点期间举行五人以上的聚会。

在缅甸,大城市发生大规模宗教骚乱尚属近些年中的第一次。人们因此开始担忧出现更广泛的冲突。曼德勒和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一样,文化非常多元。早在英国开始殖民统治之前,佛教、穆斯林、基督教和印度教社区就杂居在一起,相互为邻。

周二夜间开始的这场暴力冲突的导火索,是有报道称一名穆斯林男子强奸了一名女性佛教徒。官方媒体周四公布的这起强奸案的嫌疑人是一个穆斯林名字。

该省的安全和边境事务负责人昂觉莫上校(Aung Kyaw Moe)告诉记者,除两人死亡之外,还有一座清真寺被烧毁,另有四人被人用石头攻击。两名死者中,一名是男性佛教徒,另一名是穆斯林男子。

缅甸新闻媒体证实遇难的佛教徒名叫吞吞(Tun Tun),他为一家提供免费丧葬服务的团体充当司机。一名友人则证实,遇难的那名穆斯林男子是一家自行车维修店的店主梭温(Soe Win)。据这位名为乃吴(Nay Oo)的友人说,梭温是在去清真寺做晨祷的路上被打死的。

近年来,激进的佛教团体在缅甸实力增强,煽动了针对穆斯林的暴力。在这个佛教徒占多数的国家,穆斯林是规模较小的少数群体。

发生袭击的多族群社区的穆斯林居民称,佛教暴徒毁坏多辆汽车,并在距离一座大型警察局步行仅五分钟路程的地方,袭击了一家穆斯林商店。为了平息暴力冲突,警察发射了橡胶子弹,但居民抱怨他们来得太晚了。

"我不明白警察为什么50分钟后才到,"在该社区拥有一家茶馆的穆斯林居民尼尼(Nyi Nyi)说。"我不明白警察为什么不抓住这些暴徒,他们之间只有几尺远。"

尼尼说,他目睹了暴力事件的经过。那些人高呼着"我们是佛教殉道者!"和"穆斯林,滚出去!"的口号。

自2012年6月缅甸西部发生骚乱以来,与宗教相关的暴力冲突已导致超过250人死亡,将近15万人无家可归。这种局面对缅甸由军事独裁国家向民主国家转变的过程,造成了巨大阻碍。

缅甸总统登盛(Thein Sein,又译吴登盛)的政府称,政府正努力遏制暴力冲突,并认为责任在于一些隐秘的势力。活动人士则表示,政府做得不够,并指出登盛今年年初所提出的一套法律加剧了宗教隔阂。这些法律的诸多内容中,包括这样一项规定:女性佛教徒在与非佛教徒结婚之前,必须经过批准。

佛教僧人、激进佛教运动969运动的精神领袖阿欣威拉杜(Ashin Wirathu)在Facebook上发表的一则消息似乎也是引起曼德勒暴力冲突的部分原因。他发表了关于强奸的新闻,并敦促政府对他所说的"穆斯林圣战分子"进行镇压。

居住在曼德勒的佛教徒梭林(Soe Lin)说,袭击者似乎并不熟悉这座城市。

"他们在日落后来到这里,在黎明前消失,"他说。"他们不是很熟悉这座城市的格局,他们是外地来的。"

Thomas Fuller自泰国曼谷、Wai Moe自缅甸仰光报道。

翻译:陈亦亭、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就业增加,经济恢复好于预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就业增加,经济恢复好于预期
Jul 4th 2014, 08:23, by NELSON D. SCHWARTZ

美国经济增速6月出现提升,新增就业岗位28.8万个。远远超过了2014年头五个月的就业岗位增幅,一些其他迹象也表明经济终于开始反弹。

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周四表示,失业率降低了0.2个百分点,降到了6.1%,这是2008年9月以来的最低点。那时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金融危机随之爆发,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将近六年之后,有些伤疤依然存在,比如美国就业率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不过就业市场已经显露出了健康的迹象,虽然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乏力。

与2013年初7.9%的失业率相比,过去五个月,平均每月的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了20万。

劳工部的报告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最近几日,就业水平仍在提高。在劳工部发布相关数据之前,彭博(Bloomberg)对华尔街的经济学家进行了调查,他们预计就业岗位将平均增加21.5万个,而失业率仍将保持在6.3%左右。

投资者对这种惊喜的变化表示欢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也首次突破1.7万点大关。由于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假期的到来,华尔街下午1点结束了交易。其他市场指数也出现提高,标准普尔500指数(Standard & Poor's 500)和纳斯达克(Nasdaq)指数都上涨了大约0.5%。6月新增就业的范围很广,制造业、卫生保健、金融服务和交通运输等行业都出现了健康增长。

这份鼓舞人心的报告可能会促使人们谈论,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或许会早于外界预期,在明年提高利率。但是,几乎没有迹象显示6月工资提高出现加速,这也是美联储关注的关键趋势之一。与去年同期相比,工资只提高了2%,与当前的通胀水平,以及过去四年里的总体工资增长水平相当。

然而,如今失业率降到了6%左右,比美联储的预期提前了几个月。美联储曾预计到今年年底失业率才会达到前述水平。按计划,美联储通过购买债券刺激经济的计划将于10月结束,但大多数经济学家一直认为,直到2015年夏季或初秋以前,短期利率都不会提高。

现在,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保罗·阿什沃斯(Paul Ashworth)等部分专家表示,美联储可能会在明年3月就会采取行动。这可能听上去没有太大差别,但过去六年来,利率利率一直保持在略高于零的水平,华尔街对首次加息的时间选择充满焦虑。在盘前交易中,债券收益率攀升,而股票则有望高开。这一迹象表明,只要未来增长轨迹上行,投资者就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

今年第一季度经济的年化收缩幅度为2.9%,因此就业市场乏力,但最近几个月里,就业市场增速出现提升。尽管一季度的疲软最初被归咎于天气,以及库存波动等比较技术性的因素,但收缩的深度让一些经济学家猝不及防,尤其是那些年初时对2014年的前景较为乐观的人。

市场认为,在周一结束的第二季度中,经济增长会有所加速。一些专家预计,这期间的增幅略高于3%。6月的就业数据表明,他们的乐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依据的。雇主5月雇佣人数的估计值上调了7000人,总数为22.4万人;而4月的雇佣人数估计值在上调了2.2万人,使该月雇佣的总人数增至30.4万。

"简而言之,就业市场已经呈现了明显的改善,而最近几个月又进一步加速了,"高频经济(High Frequency Economics)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吉姆·奥沙利文(Jim O'Sullivan)说,"就业人数的增长正在推动失业率快速下降。"

对白宫而言,就业人数增加是少有的好消息。遭受海外坏消息打击的白宫面临着一场艰难的战斗,即在第一季度经济收缩近3%的情况下,将其描绘成强劲。

周四早上,奥巴马政府的官员迅速利用这些新出炉的数据,证明自己的政策正在起作用。

"这是我们自衰退结束以来看到的最好的报告之一,"劳工部长托马斯·E·佩雷斯(Thomas E. Perez)说。"高中低薪领域都有职位出现,基础广泛。"

他还说,"显然,一些问题还未解决。"他指的是依然处于高位的长期失业率,以及复苏依然缓慢的建筑等行业,这些行业在衰退中遭受重创。

共和党承认,尽管6月的概况令人鼓舞,但其他一些根本性数据依然微弱。比如,劳动参与率已经连续三个月保持在62.8%,接近几十年中的最低水平。一年前,这个数字为63.5%。这正是失业率迅速下降的原因之一,因为政府统计人员不把彻底推出劳动力大军的人当做失业人员。

翻译:陈柳、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萨科齐被拘,法国总统制昔日荣耀今何在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萨科齐被拘,法国总统制昔日荣耀今何在
Jul 4th 2014, 07:18, by ANDREW HIGGINS

巴黎——法国总统有如君主般威严,今年年初却遭受打击,一度蒙羞。当时,摄影师拍到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骑着小摩托车去和秘密情人幽会。本周,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打击:奥朗德的爱丽舍宫前任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被警方羁押,之前他的电话已经遭到调查人员的窃听。

萨科齐曾于2007至2012年期间担任法国总统,虽然对他的羁押只持续了15个小时,但是这场奇观却刷新了总统职位颜面的下限;由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设立的这个职位,既是法国政治权力的至高点,也是法国威严的象征。电视摄制组在巴黎楠泰尔郊区司法警察办公室外安营扎寨,不间断地报道这起事件。

在一个专门报道萨科齐被拘留事件的电视访谈节目里,法国作家和电影制片人扬·穆瓦(Yann Moix)的话代表了曾经地位尊崇的法国总统遭到这种羞辱时,人们产生的惊愕情绪。此次拘留持续到了深夜很晚的时候,以至于这位前总统的司机单独开车回了家。

"萨科齐的车是空的,"穆瓦说,他在电视上看到这辆雪铁龙豪华轿车驶离了楠泰尔警察局,后座上没有人。"爱丽舍宫这些日子也显得有些空荡荡的。这个共和国发生了什么事?"

对共和国的状态感到焦虑,对整个生活感到焦虑,这在法国属于常态,该国的现状似乎永远不能和昔日辉煌媲美,无论那种辉煌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

法国总统职位,是1958年实施的新宪法和被称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Fifth Republic)的准君主政权的核心,戴高乐创立了这个职位,用来满足他异于常人的性格和使命感。所以也就始终没有其他人能配上这个职位的恢宏光彩。"我没有前任,也不会有任何继任者,"戴高乐曾经说。

法国总统光彩的日益消退,虽然这本来就是其内在设计产生的一个必然过程,却在最近加快了速度,这不仅和奥朗德私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不幸事件,及其右翼前任陷入的无数官司有关,也是因为公众对这个国家的所有机构都越来越不抱幻想。

"人们有一种感觉:第五共和国气数已尽,"新闻杂志《快报》(L'Express)的主编克里斯托夫·巴比尔(Christophe Barbier)说。"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说。总统及其下属机构需要证明自己可以重振不景气的经济,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并为法国找到一个受尊敬的角色;法国一度是世界强国,现在却由于没有实现预算目标而遭到欧盟的斥责。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些,这个制度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裂缝",巴比尔说。

萨科齐知道,法国选民希望现任和前任总统的行为无可指摘,但通常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们。他在本周三的电视采访中坚称,他并没有寻求"任何特权或利益"。他把自己遭受的腐败和以权谋私指控,谴责为政治复仇行动所导致的"荒谬"后果。

"我被发生的事情深深地震惊了,"他说,这是指他长时间被羁押在楠泰尔,而且深夜被警察押送到巴黎市中心,和参与调查的两名法官见面。

此前也有前总统遭到过调查,比如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他们即使被定罪——因为贪污公款,滥用职权,希拉克被判有罪——也都没有被正式拘留,直到本周二萨科齐被羁押了大半天。而且萨科齐的私人电话遭到了调查人员的窃听,据公众所知,以前还没有哪任总统遭到过这样的羞辱。

"总统制都会有'公众失望'的问题,"巴黎政治学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教授帕斯卡·裴立诺(Pascal Perrineau)说。"但法国的问题远远更加严重,因为国民的潜意识里一直存在着君主或君主式共和领导人这样的形象。如果当权者看上去软弱无力,这种失望感就会非常强烈。"

萨科齐的前总理弗朗索瓦·菲永(François Fillon)表示,人们必须让司法部门按照自己的程序去操作,但是要求他们以更有尊严的方式去对待曾经担任过法国元首的人。"作为共和国的前总统,"菲永说,"他有权获得尊重。"

Maïa de la Baume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韩联合声明重申朝鲜无核化立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中韩联合声明重申朝鲜无核化立场
Jul 4th 2014, 05:29, by JANE PERLEZ

韩国首尔——中韩两国领导人周四向朝鲜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称他们共同反对在朝鲜半岛上发展核武器,但两国领导人并未宣布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在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会谈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领导人朴槿惠(Park Geun-hye)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由于中韩两国间在方式上存在分歧,因此无法对朝鲜势头不减的核武器发展采取更强硬的姿态。而此份联合声明,缓解了双方的这些分歧。

两人发表的联合声明称"双方再次确认反对半岛核武器开发的坚定立场"。中国总是喜欢这类措辞,因为它没有明确指朝鲜。

站在习近平身旁的朴槿惠宣读了一份声明,称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实现朝鲜的无核化",强调的是朝鲜这个国家,而非朝鲜半岛。

中韩两国的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坚持呼吁整个半岛无核化的措辞差异表明,由于担心会制造不稳定并影响邻国,中国仍然不愿明确指出朝鲜,迫使其放弃武器。

然而,在习近平抵达首尔前夕,韩国外长尹炳世(Yun Byung-se)表示,中国的立场可以理解为意指朝鲜无核化。

首尔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文正仁(Moon Chung-in)表示,"中国永远不会做出这种让步",放弃用整个半岛指代朝鲜的措辞。

就在习近平乘坐的飞机即将在首尔着陆时,担心中国与韩国结盟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试图从中阻挠,宣布将取消对朝鲜的部分制裁。朝鲜承诺将对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公民被绑架事件的相关情况做出调查,安倍表示,取消制裁是对朝鲜承诺的回报。

安倍晋三发表这一声明的时机,在首尔被解读为是为了在中韩两国就日军在二战期间的行为达成统一立场之时,转移外界的注意力。

"安倍晋三害怕韩国和中国对日本的过去达成合作,"延世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韩硕熙(Sukhee Han)说。

韩硕熙表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安倍晋三可能会寻求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会面,以此抢习近平的风头。尽管朝鲜是中国的盟友,但习近平却不理会金正恩,拒绝邀请他访问北京。

周四,习近平访问首尔的第一天,习近平和朴槿惠之间良好的私人关系表露无疑。朴槿惠陪同习近平及夫人彭丽媛参加了正式的欢迎仪式,并在青瓦台的芳名录上签名。在就一系列安全、经济和文化问题进行会谈后,两位领导人一起站在媒体面前。这是自习近平2013年初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两人的第五次会面。

但良好的私交之下掩藏的是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分歧,比如怎样去除朝鲜的核计划,以及朴槿惠如何应对习近平新提出的亚洲安全框架新概念。习近平提出的新框架将由中国主导,把美国排除在外。

"当涉及敏感政治问题时——如朝鲜无核化和习近平对亚洲的构想——事情就变复杂了,"文正仁说。正如人们所料,习近平呼吁重启六方会谈。六方会谈始于2003年,以朝鲜无核化为目标,但是由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六个参与国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会谈于2007年停止。

两国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双方将完成一项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两国本已强劲的经济联系。习近平说,他们希望协议于今年之内完成,两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将于2014年底提高到3000亿美元(约合1.8万亿元人民币)。

出人意料的是,习近平说,韩国已经同意考虑加入中国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的提议。北京正在筹备的这家银行,将作为一种中国领导的机制,为亚洲欠发达国家的更多基础设施工程提供资金。

该银行仍处于筹备阶段。人们广泛认为,中国这样做是为了设立一个能与日本和美国占主导地位的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相抗衡的投资机构。二战期间,日本曾利用朝鲜半岛发动军事行动,还迫使女性充当慰安妇;朴槿惠坚称,日本应该对这些受害者做出赔偿。同样,中国对日本二战前后的暴行也存在诸多不满,其中包括1937年在南京造成数十万平民死亡的大屠杀。

虽然两国领导人并没有在联合声明的正文中提及,但是联合声明的附件中称,两国将进行合作,对被称为慰安妇的问题的相关数据开展研究。二战后,在中国军事法庭受审并判刑的45名日本战犯供认了自己的罪行,北京方面于周四在网上公布了这些认罪书。

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周四表示,这些笔供将公布在国家档案局的网站上,其中包括笔供的中文译文,以及中英文的提要。

首尔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研究东亚问题的教授鲁乐汉(John Delury)说,"韩国和中国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一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的确,在习近平抵达首尔前夕,朴槿惠告诉中国国家电视台,对于二战期间,日本军队曾迫使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女性充当慰安妇的做法,日本1993年的道歉并不充分,日本近期对那次道歉的评论更是激化了矛盾。朴槿惠政府正在为自称曾充当慰安妇的54名韩国女性寻求赔偿。

"韩国感觉同盟关系明显存在等级之分,美国侧重于给安倍晋三提供他想要的东西,而这就使韩国感觉自己被晾在了一边,"鲁乐汉说。所以他表示,韩国很容易会倒向中国,与中国在所谓的"历史问题"方面联合起来。

周四,中国媒体纷纷对习近平的韩国访问进行热烈报道。这些报道没有提及两国在应对朝鲜问题方面的差异。

但是,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就美国的对朝政策进行了抨击。美国拒绝对朝鲜政府采取更灵活政策的做法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不满,此番抨击也体现了这一点。新华社称,"朝鲜半岛长期困境的关键在于朝鲜和美国之间缺乏信任、充满敌意。"

新华社还表示,"华盛顿执意采取制裁和恐吓的手段具有反作用,平壤缺乏安全感是可以理解的,违背联合国决议的做法没有丝毫帮助,只会激化矛盾。"

Choe San-hung自首尔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Airbnb商业模式背后的信任转型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Airbnb商业模式背后的信任转型
Jul 3rd 2014, 23:37, by 戴维·布鲁克斯

有些人曾觉得Airbnb模式永远行不通,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想,没人会把自家房间出租给几乎陌生的人。但显然我错了。该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迄今已经有1100万旅客在Airbnb的目的地停留过。房东们拿出来共享的家居住房目前约有55万处。Airbnb在欧洲甚至比在美国更受欢迎。巴黎是Airbnb上最大的目的地城市。

Airbnb仅仅是对等经济(peer-to-peer economy)的一个例子。人们已经开始把自己的私车租给陌生人,把自己的宠物寄放在陌生人处,把自己的电动工具出租给陌生人。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低估了几个趋势的力量,这些趋势让对等经济成为可能。首先,我低估了中产阶级窘境的影响。工资增长停滞,家庭经济吃紧,让很多人回归到了昔日的寄宿公寓模式。他们不得不出租一些房间,来支付抵押贷款或租金。

第二,我低估了文科生对经济的影响。数以百万计大学毕业生手里没有太多钱,但却渴望外出旅行,并在那里有人照应。他们宁愿待在居民区空余的房间里,而不是商业区千篇一律的​​酒店里,特别是如果能与房东共进早餐的话。

我还低估了一件大事,即社会信任的转型。在原始经济中,人们大多是与同村、同社区的成员交易。当时的信任是面对面的。后来,在大众经济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人们购买稳定的大企业大品牌产品;这些企业的行为受到政府监管,因此比较可靠。

但现在,一种新的信任机制出现了,它受到社会和经济力量的推动。从社会方面而言,很多人过着松散的、无组织的生活,主要是在离开大学后的10年内,以及退休后的10年内。

这些人往往独居,或和短期室友一起居住;他们置身于大学、企业等大型机构和安定的家庭生活之外。他们在建立社会关系时已经非常快速和流畅。他们习惯了即时建立亲密关系,或者至少是迅速伪装出亲密感。人们一方面更加渴望接触其他人,一方面又对来得容易、去得轻松的流动关系更加宽容。

从经济角度来看,像自由职业者那样工作的人增加了。这些人的赚钱方式更具个人主义色彩。他们通常不去办公室。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依赖减少了,而对于那些可以直接与之交流、洽谈安排的人,他们的依赖却增加了。他们已经习惯了灵​​活的临时安排。

这造就了一种个人化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们自发对大型机构失去了信任。相比之下,陌生人倒并不会显得特别危险。这为对等商务提供了沃土。

像Airbnb这样的公司,通过评分机制建立了信任。他们的用户已经相当擅长于通过彼此的Facebook页面来评估对方。对于Airbnb经济的参与者来说,"根据机构隶属关系来信任对方"这种选择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根据网上信号和网友的评估来信任对方。网上评分会一直跟随着你,因此你就会有一种提高自己网上声誉的动力。

随着Airbnb、Lyft和Sidecar这样的公司日益成熟,它们也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维持交易集市的治安上。他们雇用人手来防止欺诈行为,并对供应方进行筛选,力图找出那些可能会危害服务体验的害群之马。

迄今为止,对等经济都不太依赖政府监管。这些服务的用户大多在政治上大多是进步派,但它们是在监管较为宽松的经济空间内运营。他们投票的时候左倾,上网的时候却右倾。

随着这个领域的成熟,政府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城市官员已经在一系列问题上和Airbnb、Uber发生了冲突。但多数城市政府似乎并不倾向于推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集中式机构不明白分布式信任网络是怎么回事。此外,大多数城市的人似乎都明白,这是一种比较不正规的经济,更多地遵循"买者自慎"(caveat emptor)的原则。

同时,像Airbnb甚至Uber这样的公司似乎愿意向城市政府妥协,和它们搞好关系。这些公司试图获得"好公民"的名声,试图与官僚机构和合作公寓委员会搞好关系;如果采取挑衅性、破坏性的做法,它们就无法办到这一点。

我们很可能正在进入这样一个世界:像能源等领域,会仍然处在自上而下的监管制度中;而像自制糕饼义卖这样的领域,则不会受到监管;但更多领域,比如对等领域,则会处在这两者之间的灰色区。

随着建立私人信任的机制变得更加高效,政府发挥的作用也会减小。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孟加拉国的芒果危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孟加拉国的芒果危机
Jul 3rd 2014, 23:39, by 塔什米娜·阿南

作为一名仍在学习过程中的人类学学者,非常不幸,我曾试图与印度批评理论家盖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交谈。斯皮瓦克教授翻译过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作品,而且还是著名文章《弱势者能发言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的作者。她当时造访孟加拉国达卡,我去见了她。我问了一连串关于话语实践的愚蠢问题,她耐心地听我说完后,扭过头,神秘地说,"我是为芒果而来的。"

啊,芒果。这么说可能会让她落入南亚作家的窠臼,但是对于这位以深奥文章著称的学者而言,芒果顿时让她的神秘性消失无踪。斯皮瓦克被人视作她那一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她来达卡的目的与其他所有人一样,为了芒果。

在孟加拉国,人们对芒果的痴迷源于它无法长期保存的特质。它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连比较常见的品种都只在夏天的几周内才有。其中人们最珍视的品种是兰格拉(langra),它带有花香, 微酸,比极甜的昌萨(chaunsa)或阿方索(Alphonso)芒果的味道更加复杂。芒果迷们之所以热爱兰格拉,部分原因是人们几乎无法在它处于最佳状态时享用到它——如果太青,你的舌头就会肿胀刺痒;如果晚几个小时,它的果肉就会变得软烂。

但在今年,兰格拉已无处可寻。市场上根本见不到这种备受欢迎的芒果。

在通往达卡的路上,这种珍贵的水果一车车地烂在了卡车里。这都是因为化学污染。据称,这些兰格拉芒果受到了福尔马林的污染。福尔马林是一种强效甲醛溶剂,将其喷洒在水果上可以延长水果的保鲜期。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政府在通向达卡的道路上设立了检查站。

受污染的不仅是芒果。今年早些时候,公共卫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发现,在50种受测试的食物中有47种都被掺入了其他物质。福尔马林被用来给水果和鱼保鲜。姜黄根粉则受到了铅的污染。从6月18日开始,警方设立了多个移动的福尔马林监测站,没收了数千吨当地生产的和进口的水果。

水果业内群情激奋,他们说警方使用的仪器有问题,对水果行业造成了巨大破坏。上周,水果商贩协会举行抗议,他们的产品则烂在了港口城市吉大港的仓库里。在斋月之前的数周,双方的争议非常激烈,达卡市频频发生示威与反示威行动。兰格拉则消失无踪。

给水果喷洒福尔马林的做法是一个问题,但更令人担忧的是整个食物链都受到了损害——土壤也受到了有毒物质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几乎无法彻底清除。孟加拉国诞生于饥荒的阴影之中,自1971年独立以来,政府的一系列措施给农民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希望每年都能增加粮食产量。于是,土地便遭到了过度使用:集约式农业、广泛的灌溉,以及对地下水的滥用。

结果,孟加拉国在食物的自给自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粮食产量在40年内大幅提高:1970年,每英亩土地的稻米产量为0.76吨,2012年则达到了1.9吨。粮食增收是因为使用了高产量、生长周期短的品种,这些品种需要使用更多化肥和大量的灌溉。过去30年间,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400%,滥用杀虫剂的情况也很普遍。随着地下水位降低,盐分增加,砷等污染物渗入了提供饮用水的水井。土地为我们逃离饥荒的需求付出了代价。

 达卡在污染水果问题上引发的轩然大波,反映出城市和农村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这座破败、拥挤的城市,寄托着我们改善孟加拉国境遇的全部希望。你在首都能见到崭露头角的创业公司,说英语的大学毕业生,手机玩家,社交网络用户——所有这些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我们渐渐远离传统的食品生产模式,对一座饥饿的城市来说,农村腹地无非是一个食物来源。

这其中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孟加拉人对农村的浪漫想象。说一个孟加拉人是"matir manush"(接地气的人),是对她最大的恭维了。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所说,乡村提供了"另一种道德形象",与诱人却又危险的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对国家认同的遐想依然存放在农村;从诗歌到当代艺术,它是所有文艺创作偏爱的题材。我们的标杆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加拉文学中的伟大田园诗人。

然而,当我们在通往城市的路上设置检查站,我们就是在表示,我们只关心城市居民会不会吃到有毒的东西;如果污染水果只在达卡以外的地方吃,我们才懒得理呢。斯皮瓦克也许是在用芒果来表达她植根故土的情感,但能吃到芒果,表明她是有能力消费的少数人之一。

事实是,水果是农村穷人种出来,给城市富人吃的。城市要有足够的芒果,作物必须高产,样子必须漂亮。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用到福尔马林。

随着斋月的来临,兰格拉不见了,水果商和政府达成了一项协议。水果商停止罢工,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在经过漫长的一天斋戒后,坐下来吃一些枣和苹果;警方则同意考虑使用新的设备来检测水果中的福尔马林含量。

然而,除非我们对食品的道德经济加以审慎思考,在关心增长的同时也顾及可持续性,我们的食物还会继续被污染。如果城市主义的那套逻辑依然大行其道,认为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宝贝发动机,而乡村不过是城市的养料,那么我们就只是打磨着光鲜的外表,内部则在慢慢腐烂。

塔什米娜·阿南(Tahmima Anam)是一位作家、人类学家,她是《黄金岁月》(A Golden Age)一书的作者。

翻译:陈柳、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官媒声讨徐才厚,社交媒体另有看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官媒声讨徐才厚,社交媒体另有看法
Jul 4th 2014, 00:17, by 狄雨霏

对"徐老虎"本周被非常公开地开除出党的震惊正在中国回荡,"徐老虎"是人们给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起的与其腐败指控有关的绰号。周四,军方的官方报纸把他树为士兵的负面榜样。

"以徐才厚为反面教材引导官兵端正价值追求",《解放军报》上一篇文章的标题这样写道。此前在周三,同一家报纸还发表了有关全国各地的军官和士兵支持将他开除出党的报道;报道呼吁全军上下支持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开除这位已退休将军的党籍。

"蛀虫必须挖出,腐败必须铲除,"共产党的旗舰报《人民日报》周四在头版发表的一篇专题评论中这样写道,这篇评论文章的题目是"军队形象不容玷污"。

徐才厚被指控在军事人员的提拔上收取巨额贿赂。

一些报纸在周四头版的显著位置刊登了有关7名官员因"严重违纪"在周三被开除党籍的消息,其中包括前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三名曾经的部下。被开除出党的还有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

既要打"老虎",也要打"苍蝇",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反腐败运动的一个核心纲领,"老虎、苍蝇"分别指高级和低级官员。一些评论者在社交媒体指出,"徐老虎"是迄今被打的最大的家伙。习近平曾呼吁建设更强大、更有力的军队。

当被问及开除党籍一事时,北京的一位退休妇女挥着拳头说,"真棒!继续干下去。"普通老百姓对官员腐败问题十分不满,习近平根除腐败的努力得到广泛支持。

七名被开除党籍者中有五人也受到通奸的指控,反腐败机构的网站用毫不隐讳的语言给出的定义是"指有配偶的一方与配偶以外的异性自愿发生性行为"。

"属于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定义补充道。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的庄德水教授说,这个解释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正如庄德水指出的,以前用的"道德败坏"一词比较模糊,让人们感到迷惑。

社交媒体上对徐才厚落马的反应可分为两类:对其个人能力的批评(潜台词是这样的人怎么能升得这么高?)以及对其腐败指控具体细节的猜测。

互联网在中国受到严格检查,这意味着新浪微博上的评论,其中许多来自大V们(该符号表示他们的账号经过实名认证),几乎可以肯定是审查者通过了的,为的是引导国内对徐才厚落马的讨论,他从平凡的出身,晋升到军队的最高位置。

据国家网站china.org.cn的信息,6月份刚满71岁且患有癌症的徐才厚,曾在39军农场劳动锻炼,后来从军队的政治系统中升上来。他是几十年来被公开指控有腐败行为的最高军事将领。

"一个从部队农场走出来的后勤兵,"网名为"萧湘墨人"的评论者在新浪微博上写道。

"一个大概连沙盘都看不懂的政工干部,最终走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第一主管的位置。太尼玛励志了。"该评论者写道。"难怪连越南、菲律宾等小国都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其他的社交媒体用户则把徐才厚的落马与香港去年的一个神秘金融案联系起来,该案涉及一个名叫丹娜的年轻女子,评论者猜测该女子也许曾试图帮助徐家的银行账户洗钱几十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日报》亚洲版3月份的报道,去年晚些时候,香港警方拘留了赵丹娜,但在交了3000万元保释金后,她没有在今年2月到法院出庭。据认她已潜逃。新浪微博认证账户"公元1874"称,"赵丹娜在解放军驻港部队掩护下潜逃。"该贴在网上被广泛转载,也在其他地方被提到。

还有的评论者批评共产党,而不是徐才厚本人。也许有点令人惊讶的是,有些这类评论还留在网上,没有被删除。

"每次听到'xxx被开除党籍'的消息,都会感到忧心忡忡,"一个网名为"移民观察"的人写道。"这些人渣本来是属于党的,他们被开除了,必然会被推到群众队伍中来,如此,势必就破坏了群众队伍的纯洁性。"

"为什么他们都被开除出党呢?"An Elegant Opponent写道。"好人入党,坏人被开除。说实话,属于这个党还真没什么好处。"

"他们把事情说的那么崇高,不过到头来,是不是只不过他站错了队?"另一个叫Lazy Basket的用户写道。

"打这只老虎有什么意义呢?在这个体制里,在这样的土壤中,有老虎,也有狮子、豹子,甚至还有坏龙,"Implementing Surplus写道。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a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Amy Qin 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减少碳排放,世界能否说服中国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减少碳排放,世界能否说服中国
Jul 3rd 2014, 23:44, by EDUARDO PORTER

当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于6月公布旨在减少发电厂碳排放的新规时,美国政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议题是此举对美国的碳排放、煤炭业,以及经济增长意味着什么。

但在大约7000英里(约合11万公里)以外的地方,正在进行着一场更有意义的讨论。在北京,身为学者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将首次对自己的排放量设定"一个绝对的上限"。

有关如何让气候变化减速的辩论由来已久,且往往颇为激烈。何建坤的评论,以及对这些评论是否代表着政府政策的猜想引发了短暂的恐慌,这突显了这场辩论中一个很少有人理解的特点:最紧迫的问题不是美国是否能做到放弃煤炭,甚至无关美国经济能多快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最紧迫的问题是,中国将以什么样的程度、在何种条件下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美国致力于削减碳排放,将对气候变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一切希望,都有赖于这样一个假设:中国将作出同等回应,并大幅减少自身的排放。

众所周知,预防气候灾难需要中国的参与: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中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EIA)去年预测并公布的最新基准数据显示,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中国新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相当于美国目前的总排放量。

但人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国面临的挑战的严峻程度。要想理解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分割成四个驱动因素: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创造1美元收入所需的能量,以及单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

根据EIA的计算,即便假设在未来30年里,中国的人口完全不增加、中国经济中能源效率的提升速度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能以超出几乎所有国家的速度降低能源的碳排放,中国2040年排放的碳也远比现在多。

为了实现人均GDP每年5.7%的增长率——这只是中国过去10年经历的增长速度的大约一半——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10年的80亿吨,飙升至到2040年的近150亿吨。

中国可能会更快地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尽管尚未设定上限,但已承认有必要控制日益增加的碳排放。然而,改进这些预测并非易事。即使最乐观地来看,这也需要大量新技术。

或者,中国能接受大幅降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考虑到中国人的平均收入约为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中国政府不大可能采取这种方式。

为了让中国在低碳的道路上加速,美国或其他国家能做点什么吗?

今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将在参加联合国大会期间,开会商讨新的国际气候协议,按计划各国将于明年在巴黎举行的峰会上签订这一协议。

各国领导人遭遇过挫折。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以破裂告终,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等发展中大国拒绝做出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它可能会制约那些国家今后的发展。

今天,关键问题依然相同,那就是如何让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有切实意义地参与进来。由于各国为谁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争论不休,这场辩论基本上似乎卡在了同一个地方。富国应当承担多少责任(它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向空气中排放了很多碳,所以才变富的)?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多少责任(那些国家的排放增加最快)?谁该为制造最新款的电子设备时排放的碳负责,是制造它的发展中国家,还是购买它的发达国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今年4月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了几种分配责任的方式。如果只从18世纪起开始计算碳排放量,而且只计算工业和能源供应行业的碳排放量,美国应该承担的份额,占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相比之下,中国负责承担的比例是10%。

不过,如何从1990年全球第一次意识到二氧化碳已成隐患开始计算,而且把因土地用途变动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包括在内的话,美国则只应为1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负责,中国的比例升至15%。不出所料的是,富国和穷国对于如何衡量才算恰当有不同的看法。

幸运的是,美国似乎从过去的气候谈判错误中吸取了教训。1997年,美国参议院赶在约束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最终签署前就否决了它——参议院正式要求白宫不要签署这份议定书,除非其中包含发展中国家的法律承诺。

相比之下,奥巴马政府对发电厂的新规定不会以其他任何人的行动为前提。通过单方面地承诺减排,美国也许能获得更多回报。

各国离开哥本哈根时,没能定下任何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那次会议一事无成。碳排放大国提出了非约束性的指标,自愿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尽管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兑现,这种自愿提出单边目标的方式,可能还是给日后提供了一条颇有前景的道路。

美国官员相信,提出单边减排能劝说中国做出真正的承诺,这种承诺也许能为遏制全球气温提供一线机会。

不过,但这种承诺的影响力仅限于此。对中国而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它能否在减排的同时维持发展。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它很有可能会选择第二个目标。

实际上,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何建坤在他的言论传遍全球后不久就做出了澄清,他说他不是在北京宣布政策:"我不是政府官员,我不代表政府。"

中国政府依然在考虑愿意为加入全球减排努力付出多大代价。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气候变化可能将使中国空气污染加重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气候变化可能将使中国空气污染加重
Jul 3rd 2014, 23:54, by 狄雨霏

出于对一个大问题的害怕,一个政府投入了大量的钱。数千亿美元的钱。然而,钱并不真能解决问题。

哈佛大学的一位知名科学家说,这可能是中国将会面临的情况,中国正试图解决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此番话是在上海的一个有中美两国的著名科学家和污染治理专家参加的、为期两天的闭门研讨会之后说的。

"这里的政府正面临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觉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怕得要命,"克里斯·P·尼尔森(Chris P. Nielsen)说,他是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中国项目的执行董事,该项目组织了上个月在上海召开的题为"中国2035:能源、气候与发展"(China 2035: Energy, Climate and Development)的研讨会。

搞清楚空气污染的化学成分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还有污染与当地的地形和气象相互作用的问题。再就是政策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这些政策基于中国宏大的、极为官僚的五年计划,这可能会降低国家根据科学发现的出现进行调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尼尔森说。

但是,一个更大的因素也许在起作用:气候。

诚然,中国在试图减少空气污染问题上正在花大钱,空气污染常常让中国的大片地区被雾霾笼罩,增加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在提高汽车排放的标准。甚至有报道称,中国在使用无人驾驶飞机来侦查违规排放的工厂。

"并不是这些手段可能都不行,而是'这些手段能多好地解决问题'?"尼尔森在北京接受电话采访时说,采访后不久,他回了美国。

"这个问题有其复杂的原因,"他说。"而且真是这样,如果你试图关闭排放,那应该有所帮助。但可能并非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有效。"

这就是气候假说(警告:经过了必要的简化):随着地球变暖,被称为"西伯利亚高亚"的高压冷空气系统将减弱,这个系统影响到许多地区,包括中国。这就意味着能将雾霾和让污染物聚集并相互作用的滞留空气吹走的风会减少。导致更多的雾霾,降低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能力,让地面温度降低。其效果是降低产生对流降雨的热量,而降雨可以清除空气中污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恶性循环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恶性网络问题。

如此来说,化学、气象学和气候的现实意味着政府可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一个政府在采取当地措施上能花多少钱呢。

尼尔森警告说,至少在现在,"气候假说"只不过是一个假说而已。

"这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他说。"有很多理由认为这个假说有实质性的东西。但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东西。"

"北极地区在比中纬度和热带地区更快地变暖,"他说。"由于北极"与其他地区的"温差在减小,大致来说,可以推测空气滞留程度会增加,基本上这样。"

至于对西伯利亚高亚的具体担忧,"两个方面的证据都有。"中国的空气污染,尤其是北方的空气污染,"很明显地出现过极为糟糕的情况,其原因中肯定有气象现象起的作用,逆温层越厚,空气停滞越严重,"他说。

在六月底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一篇研究中,斯坦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导致为维持未来空气质量目标所需的污染管理水平的变化。"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引起的全球变暖也在导致更多的污染。

这些研究人员在文章中写道,坏的空气质量已经每年在全球导致260万至440万人的过早死亡。

上海研讨会的中方参加者婉言拒绝公开讨论这个问题,理由是污染是个"敏感"问题。

但是,尼尔森和其他人说,尽管中国对污染的化学、气象学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复杂相互作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但从事这项研究的人还不够多。

"即使是在环境科学领域,包括西方的和中国的,人们也刚刚在"PM2.5"化学成份分析的起点上",他们在研究这些微颗粒物中的哪些"实质上带来那些健康后果,使过早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他说。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a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