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乌克兰总统看错形势众叛亲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乌克兰总统看错形势众叛亲离
Feb 24th 2014, 13:26, by ANDREW HIGGINS, STEVEN ERLANGER

乌克兰基辅——当盟友纷纷抛弃他,抗议者几乎就在窗外叫喊要把他置于死地的时候,维克托·F·亚努科维奇(Viktor F. Yanukovych)周五还抽空祝贺乌克兰队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中赢得首枚金牌。在发给参加两项女子接力赛的队伍的贺信中,亚努科维奇称赞她们"夺冠的能力和决心"。

就在发表贺词前不久,亚努科维奇自己也受到"获胜决心"的驱使,与三名反对派领导人签署协议,尽管在摇摇欲坠的政府中,有很多人已经选择放弃了这种决心。亚努科维奇希望该协议能允许他继续执政到12月份,或者更久。

"他在努力保留他能够保留的,做出最小程度的让步,"波兰外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Radoslaw Sikorski)说。"一如既往地,他的错误在于放弃的时机太迟了。时机决定一切。"西科尔斯基作为负责调解达成协议的欧洲外交官团队的一员与亚努科维奇会谈了几个小时。

到周五下午晚些时候,亚努科维奇已经没有时间了。他在乌克兰总统府——一座有柱廊的宏伟建筑——参加和平协议签订仪式,还抽时间为冬奥运呐喊助威,在此期间,这位总统的前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数百名保卫总统府邸及周围政府建筑的防暴警察都已消失不见。

"令人震惊,"西科尔斯基说。"这不在协议之中。真是难以置信。"离开总统府时,西科尔斯基神情沮丧,看着警察们跳上大巴车离去。

警察的撤离是几日来的一系列事件造成的结果——上周三晚些时候,反对派控制了内政部位于西部城市利沃夫的军械库,并将武器运至基辅郊区。周四的暴力冲突致使80多名抗议者和很多警察死亡,激怒了反对派,挫败了亚努科维奇的策略执行人乃至亚努科维奇本人的意志。

亚努科维奇曾认为该协议会为他赢得至少几个月的执政时间,但在周五午夜前,也就是独立广场上愤怒的抗议者刚知道这份协议时,协议已经失效、被废弃。但亚努科维奇当时正在飞往东部城市哈尔科夫的飞机上,他似乎仍认为这个预定行程只是他四年执政时期中的另一次官方访问活动。

乌克兰于去年11月爆发政治危机,当时亚努科维奇在最后一刻拒绝与欧盟签订贸易协议,而他在之前几个月里一直承诺将签署该协议。自始至终,亚努科维奇错误地漠视反对势力,并错信了其支持者保卫他的忠心与决心。

周六,在抗议者控制了他的办公室、位于基辅郊区的富丽堂皇的住所及其他曾经坚不可摧的权力中心之后,亚努科维奇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愤慨地抱怨称,基辅的事件已经使他无法参加在哈尔科夫召开的苏式代表大会,与会人员都是来自乌克兰东部及南部的政客和显要人物。

自此之后,亚努科维奇便杳无音讯。周六,在抗议者接管基辅期间,总统的官方网站仍在他的掌控之中,但网站最终也在周日沦陷。与此同时,那些仅剩的盟友也纷纷离职,他所在的政党发布了一份言辞尖刻的声明,称他是懦夫、罪犯、骗子。

在经过相对平静的一个月后,事件在上周早些时候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亚努科维奇下台。周二,在俄罗斯前一天宣布的新援助计划助威下,亚努科维奇要求取缔反政府活动人士在独立广场的营地,他们从去年11月开始一直在独立广场咒骂亚努科维奇领导的政府。

防暴小组控制了抗议者设立的屏障的外围,并向前推进至离独立广场中心舞台不到25码(约合23米)的地方。

抗议者别无选择,孤注一掷地设立了最后的屏障,也就是用轮胎、木柴,以及他们自己的睡袋和软垫制成的所谓的火圈。

但独立广场"自卫"队——与政府对抗的激进活动人士的联盟组织的副主管安德烈·列乌斯(Andrei Levus)知道援军正在赶来。利沃夫的抗议者已经占领了内政部的一个要塞,并带着抢获的军用武器赶往基辅。

"我不想谈论这件事,因为我们是抗议者,不是非法的武装组织,"列乌斯说。"但广场看起来会有所不同。会有更多人,而且他们将不再是赤手空拳。"

尽管防护性的火墙不断减弱,抗议者还是决定坚守广场,双方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武器到达首都意味着什么。

由一名议会成员牵线,列乌斯开始与一名内政部副部长保持电话联系,不过他拒绝透露这名副部长的名字。亚努科维奇似乎也察觉到安全部队不愿意镇压抗议活动,他更愿意向军队求助。他已经在周一将陆军总参谋长弗拉基米尔·扎马纳(Volodymyr Zamana)上将解职。

"我们知道,他们有几百名狂热的防暴警察,但其余警察不想参与战斗,"列乌斯说。

"我们斗志昂扬,他们却士气低落,"他表示。"他们不想参与这场战斗。他知道,我们的人已经准备迎着枪炮而上。"

列乌斯说,上周四中午,他的手机接到那名内政部副部长的电话。"我告诉他,'如果他们离开这个城市,我们将保证警察的安全,'"他说。

这名副部长同意先停火到下午3点,以便让议会开会。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Party of Regions)正在迅速瓦解,在该党一部分成员的支持下,议会投票支持了抗议者让警察撤离的要求。

亚努科维奇自己则已经开始和欧洲调解员进行讨论。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表示,亚努科维奇一意孤行,还对法国、德国和波兰外交官说,这场危机不能怪罪于他,他甚至拒绝考虑为提前举行大选定下日期。

西科尔斯基说,他告诉亚努科维奇,让反对派同意一项协议的唯一办法,就是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新的总统选举。他说自己对亚努科维奇说:"你需要表个态,你哪天会辞职。"

西科尔斯基说当时亚努科维奇"脸色苍白"。但是,在这位乌克兰领导人接到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电话之后不久,僵局得以打破。"他回来了,他同意缩短任期,"西科尔斯基说。"这使得一切都有了可能。"

与此同时,警方和议会也在进行自己的讨论。上周五上午,议会通过一项议案,以对示威者使用暴力为由,将亚努科维奇手下那位招人憎恨的内政部长维塔利·扎哈尔琴科(Vitaliy Zakharchenko)免职。抗议者的战斗团队也与个别警方指挥官谈论了警察撤离的方式,以落实议会之前发布的一项撤离防暴警察的决议。

上周五下午晚些时候,就在欧洲外交官签署和平协议后离开总统府时,在亚努科维奇办公大楼和内阁部长大楼周围一些最敏感地点的警察开始撤离。

独立广场上的抗议者们了解到了这份协议的细节后明确表示,这是个毫无希望的协议。一个战斗团队的领导者弗拉基米尔·帕拉斯尤克(Volodymyr Parasiuk)走上舞台,宣布亚努科维奇如果到了早上还没有辞职的话,他的人将开始进行武装攻击。

黎明时,组织有序的抗议者已经手持棍棒和盾牌,而不是枪,向亚努科维奇的办公大楼、内阁部长大楼(政府总部)和议会涌去。由于警察已经撤离,他们并没有遇到抵抗。

瓦迪姆·欧瓦德(Vadim Ovad)曾是一名司机兼保镖,他说自己早上六点左右到了内阁部长大楼,和队友一起守着它。当太阳升起,新闻媒体说亚努科维奇已经离开基辅时,人们开始从全市各处涌入这个地区,品尝出乎意料的胜利。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面带微笑,"欧瓦德说。"每个人都洋溢着喜悦之情。"

Andrew Higgins和Andrew E. Kramer自乌克兰基辅、Steven Erlanger自巴黎报道。

翻译:土土、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日联合军演,让中国看“铁拳”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美日联合军演,让中国看"铁拳"
Feb 24th 2014, 12:23, by HELENE COOPER

加利福尼亚州彭德尔顿军营——上周的一个凌晨,沿着这里空荡荡的一片海滩,日本士兵和美国海军练习了如何入侵和夺回被敌对势力攻占的岛屿。

此事传达给中国的备忘信息是:要预先有所防范。

美国海军的一名中士喊手下已拔出枪的士兵向正确的建筑推进,当时,那些士兵正钻过一处空置房屋的窗户,那处房屋模拟的是一处海边寓所。伴随着一场滩头阵地战,海军士兵冲出四辆两栖攻击用车辆,日本西部方面普通科联队(Western Army Infantry Regiment)士兵搭乘另一队较小的充气艇抵达。

现场有用日语喊出的指示,也有用海事英语喊出的口令,还有盘旋在头顶的"休伊"(Huey)和"眼镜蛇"(Cobra)直升机提供空中支援。然后,更大的海军气垫船轰鸣着开了过来,在烧毁高机动多功能轮式运输车和更多日本士兵前激起了四溅的海水。日军士兵的脸被迷彩涂料染黑了。

美方军官在附近一个山坡上观察二战时的敌人的协作行动。他们坚称,这一被称作"铁拳"的年度演习与去年秋天日本和中国围绕一些岛屿展开的博弈没有任何关系。相关岛屿主要是东海的一堆堆岩石。但第15海军陆战远征队(15th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指挥官约翰·奥尼尔中校(John O'Neal)说,今年日方士兵有了"新的目标感"。

"肯定有些时事让这次演习更受重视了,"他说,"意识增强了吗?是的。"他说这番话时,日军士兵爬上了岩石,后来消失在了海滩上的树林里。

在美军中,指挥官们正越来越多地和日本联手,对中国展现军力的行为提出警告。美军太平洋舰队情报和信息行动主管詹姆斯·法内尔(James Fanell)上校近期在圣地亚哥表示,中国正在训练自己的部队,使之能够在东海和日本进行"短时的激战"。

本周末,美国陆军参谋长雷蒙德·奥迪耶诺上将(Ray Odierno)正待在中国,设法改善中美军方有限的关系,他也许要通过高层官员间的交流来实现这一点,他的这一举动是美方持续感到担忧的一个迹象。近几年,美国国防部一直对中国的军力发展和军方领导中缺乏透明度的现状感到担忧。

位于争议中心的岛屿,在日本被称为尖阁诸岛,在中国被称为钓鱼岛,它们距离日本有七个小时的船程,距离中国甚至更远,据信这些岛屿周围被食人的鲨鱼所包围。日本长期控制着这些岛屿,不过中国和台湾均声称拥有其主权。

去年,中国宣布划设"防空识别区"的举动引发了横跨太平洋的轩然大波,此举赋予了中国识别前述岛屿附近的飞行器,以及可能对之采取军事行动的权利。日本拒绝承认中国划设的识别区,美国公然藐视中国的声明,未经通报即向该区域派遣了军机——尽管奥巴马政府同时建议美国的商务航空公司遵从中国要求,在进入该区飞行前提前通知北京。

几周之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批准了五年国防计划,该计划推动了这个和平国家进一步展现它自二战以来最强硬的军事姿态。

今年,当日本军队和彭德尔顿军事训练营的海军陆战队一起现身进行军演时,他们带了一堆的装备。日本没有派出在2006年的首次演习时派出的由25名军人组成的排,而是派出了几近有250名高手的队伍。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军用悍马、传送装置和随身用具,这是为重新夺岛而准备的——或者,用海军陆战队的用语说,这是为意图夺取目标内陆的"两栖突击"战准备的。

此次演习历时一个月,于本周一结束,涉及加利福利亚州南部的大片区域。其中,双方在彭德尔顿军营演练了两栖进攻、在二十九棕榈村的海军陆战队空地作战中心(Marine Corps Air Ground Combat Center)演练了迫击炮发射、在圣克利门蒂岛演练了实弹射击,还在科罗纳多海军两栖基地(Naval Amphibious Base Coronado)演练了夜间突袭。这次突袭,想必是避开了不远处金碧辉煌的科罗纳多酒店(Hotel del Coronado)凉台上抿着玫瑰香槟的宾客的视线。

奥尼尔上校透露,今年的"铁拳"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且涉及面最广的一次演习。其中动用了无人机,以及掩护日美军队夺回小岛控制权所需的各种空中支援,尽管在实战进攻中通常采用的"铺垫"行动上——进行实际地面进攻前,先由空军和海军发动空中和炮弹袭击——仅做出了姿态。

上个月,在科罗纳多海岸附近的水面上,日军士兵抓紧装备,从盘旋的直升机上推下橡胶侦察舟,跳进冰冷的水中。这是海军陆战队员称为"直升机投放"训练的组成部分。"直升机投放"训练是海军陆战队的基础项目,注重快速轻巧地深入敌方地盘。按照过去的惯例,日本军队并不会进行这类练习。

在过去一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里,日军士兵与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克服了不小的语言障碍。尽管双方在联合演习中并肩行动,但并未混合起来,因此进行了平行两栖登陆。海军陆战队和日军的口译员在两军阵中来回奔波,讨论彼此的坐标和方案。

在上月的开幕仪式上,日本西部方面普通科联队的指挥官国井松司上校(Matushi Kunii)表示,对日军而言,"铁拳"演习是一次"我们可以向美军学习各项技术的宝贵机会"。

防务专家们认为,日本之所以开始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一起进行更全面的训练,是为了应对更为强势的中国。华盛顿战略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高级顾问克里斯托弗·K·约翰逊(Christopher K. Johnson)称,"日本正越来越严肃地对待训练内容的扩大问题",这是因为,"中国自己正在做的很像是夺岛演习。"

他指出了中国最近进行的几次军演。一些亚洲专家认为,这些演习可能是针对无人岛的登陆行动的预演。

还有亚洲问题专家称,想象一下,假如中国也开始强势对待冲绳这样的有人居住的岛屿呢?

部分亚洲问题专家认为,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他们指出,中国学者近期发表了一些涉及冲绳的言论。不过,这些言论并非来自中国政府。在日本,冲绳又名琉球诸岛。

安德鲁·L·奥罗斯(Andrew L. Oros)是位于马里兰州切斯特敦的华盛顿学院(Washington College)的政治学副教授。他说,"突然之间,事情就不再只涉及某个无人岛了,而是变成了保卫100多万日本民众生活的地方。"

翻译:陈婷、张薇、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亚努科维奇总统府邸的奢靡与怪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亚努科维奇总统府邸的奢靡与怪癖
Feb 24th 2014, 12:54, by ANDREW E. KRAMER

乌克兰基辅——周六早上,乌克兰总统维克多·F·亚努科维奇(Viktor F. Yanukovych)位于首都郊外面积广阔的官邸上,笼罩着薄薄的雾气和一片诡异的宁静。武装起来的抗议民众从基辅市中心赶来,谨慎地穿过铸铁大门,互相提醒着这里或许有诡雷和狙击手。

他们既没有发现诡雷,也没有发现狙击手,而是发现了一个离奇的世界——与被抗议民众占领数月、视之为家的中心广场上布满路障和瓦砾的焦黑场景一样超现实。它以宏大的尺度呈现了诡谲的景象和离奇的场面,包罗万象地展示了铺张浪费和令人费解的品味。

他们见到了大约五六座风格各异的住宅建筑;一座私人动物园,其中有罕见品种的山羊、一笼来自亚洲的雉鸡;一座高尔夫球场;一个停满了各种经典轿车的车库;还有一座海盗船形的私人餐厅,船尾上标着"加利恩"(Galleon)的名字。

"31日利沃夫百人队"(31st Lviv Hundred)的一名男子在路灯柱子上悬挂了一面乌克兰国旗。"百人队"是一个反政府武装人士组成的小团体,占领了这座官邸。其他数十名"百人队"武装人员四处游荡,似乎对正在发生的情形感到惊讶,一些人把棍棒、钢管举到空中,高呼着"光荣属于乌克兰!""光荣属于英雄!"

无论是菲律宾的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倒台,还是利比亚的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ar el-Qaddafi)倒台,民众冲入总统府大门都标志着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周六基辅发生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看却异乎寻常。没有人抢夺财物,至少现在看来,控制着被称为梅日戈尔耶(Mezhigorye)的总统府邸的反对派团体,仍保证了它的完好。周六,总统逃跑了,总统的卫队也做鸟兽散。然而就在大批好奇的基辅市民涌来,在府邸内闲逛参观之时,来自利沃夫的百人团却在府邸周围安排了卫兵,防范劫掠。百人队曾在街头与亚努科维奇的安全部队反复进行对抗。

这些斗士说,这样做的原因是想保存这位被罢免总统奢靡生活的证据,等到公诉时使用。

利沃夫的一名斗士走进了一座四周围绕着石膏瓮的凉亭,摘下了绿色的军用头盔,眺望着院子和第聂伯河。

另外两名示威者穿着在广场上熏得灰黑腥臭的衣服,手拿着棒球棒,走进了一座附属建筑,坐在镶着蓝色和金色装饰的精美椅子上,从一个柜子里取出大个的黄色酒杯,开始用手机互相照相,仿佛是在祝酒。

其中的一名,罗曼·达库斯(Roman Dakus)说,"我们都盼望着会有这一天,但没有指望它能到来。"达库斯参加了基辅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are)的示威,三个月来有时在场有时不在。在这里,人们直接将独立广场称为Maidan,意为"广场"。他说,"在寒冷的夜里,待在广场上非常、非常辛苦。但是我们会靠心和灵魂来相互取暖。"

时间不长,门外就聚集了一群人。街头斗士猛地把门打开,午后不久数以千计的乌克兰民众赶来,涌进了院子。亚努科维奇的那艘海盗船就停泊在河边,橡木船身黄铜镶饰。其中一位看着海盗船里的餐厅,以厌恶的表情说,"真是一场噩梦。"

这座院落本来是一处朴素的政府建筑,亚努科维奇将它变成了私人住宅,之后又进行了扩建,他说熟人帮他修建了许多设施,或者为许多设施的修建提供了资金支持。过去的乌克兰总统并没有在此地居住过。

街头斗士们决定不打开这些楼的大门,他们说要等待检察官和珍贵艺术品的专家到场,评估其中的物品。

专制统治者似乎对私人动物园有一种癖好,亚努科维奇的宫殿里就有许多个豢养珍奇动物的场所。珍奇的雉鸡长着绚烂斑斓的红色尾巴,因为人群走过不断地照相,所以紧张地在笼子里挠地。笼子上的标签写道,它们是"钻石雉鸡"和"日本长尾鸡"。

此外还有养狗的笼子,还有一些圈里养的是山羊,还有似乎是珍稀品种的猪。

示威民众还发现了焚烧文件留下的一堆灰烬。在文件被丢进河里的地方,民众乘着筏子把文件捞了起来,小心地铺开晾晒。

官邸的园子沿着河绵延超过一英里(约1.6公里),园中悉心地安放了树篱、草坪和桦树,还有一个装点着美丽的洼地、沙坑和清澈池塘的高尔夫球场。

即使人群不断增多,也没有发生劫掠的迹象。到了傍晚,从首都来这里的公路上发生了严重的交通堵塞,人群沿着路肩行走,观看着开放的宫殿。宫殿里的地面上挤满了乌克兰民众,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瞠目结舌。

房地产经纪人斯韦拉娜·格尔宾科娃(Svetlana Gorbenkova)一边四下游逛一边说,"这里真美,很宁静,可是为什么只留给一个人呢?这都是从我们这里偷来的。现在大家都明白他偷了多少。为什么他什么都不愿意拿给人民?他竞选总统时,一个口号是'我会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可是他谁的声音都没听。"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全球头号大毒枭墨西哥落网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全球头号大毒枭墨西哥落网
Feb 24th 2014, 10:52, by RANDAL C. ARCHIBOLD, GINGER THOMPSON

墨西哥城——周六早上快要到七点的时候,数十名士兵和警察出现在了墨西哥马萨特兰的一座公寓大楼里。马萨特兰是一处海滨度假地,这里不仅以海鲜和冲浪闻名,还是著名的毒贩聚集地。

这些武装和警力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一条关于大毒枭乔奎因·古兹曼·洛埃拉(Joaquín Guzmán Loera)藏身之处的线报。古兹曼绰号"矮子"(El Chapo),是全世界警方最严密追缉的毒贩之一。自从13年前越狱之后,古兹曼已经多次逃脱了这样的突袭,许多说法称,他是坐着洗衣房的手推车越狱的。凭借着一支保镖队伍和靠死亡威胁维系的忠诚,他统治着一个势力遍及全世界、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毒品帝国。尽管多年以来,美国和墨西哥的警力对古兹曼开展了广泛的追捕行动,但是进入美国的大量可卡因和大麻仍然来自古兹曼的毒品帝国。

然而这次,据信55岁左右的古兹曼并没有夺门溜走,随后便隐没于他家周围、墨西哥西北部著名的山峦之间,也没有像之前很多次的抓捕行动一样,最后发现他根本就不在那里。他似乎没时间拿到自己收集的大量枪支和手榴弹,也没时间冲进雨水管或隧道里——当局说不久前,他就曾在追捕人员到来的几分钟之前这么做过。

墨西哥的官员说,墨西哥海军和警方得到了来自美国禁毒署(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移民局和海关官员,以及美国法警局(United States Marshals Service)的情报,不费一枪一弹就抓获了古兹曼。

墨西哥总检察长赫苏斯·穆里略·卡拉姆(Jesús Murillo Karam)说,随后的一个法医鉴定"百分之百证实",此人就是古兹曼;之所以做这些测试,是为了避免墨西哥官员2012年6月遇到的尴尬处境,那时他们声称逮捕了古兹曼的儿子,结果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古兹曼在美国面临着许多项贩毒和有组织犯罪指控,美国官方为了寻找捉拿古兹曼的线索,悬赏500万美元,希望对这个在美国供应了最多非法毒品的组织给予致命的一击。

古兹曼的锡那罗亚贩毒集团(Sinaloa Cartel)被认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贩毒组织,其影响力能触及欧亚,是导致墨西哥数万人死亡的一系列暴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墨西哥前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Felipe Calderón)在Twitter上说,"沉重一击"。他在任时曾投入大量精力打击贩毒团伙。

然而,实施了这次二三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抓捕行动的,是现任总统恩里克·培尼亚·涅托(Enrique Peña Nieto)手下的队伍,涅托打击毒贩的决心曾经受到过质疑。尽管涅托没有像卡尔德龙那样,允许美国执法部门在墨西哥广泛插手,但两国在重大案件上仍然保持着合作。

墨西哥驻美国大使爱德华多·梅迪纳·莫拉(Eduardo Medina Mora)说,几个月以来,两国政府一直在这个案子上合作。但古兹曼是否会被引渡到美国还有待商讨。

莫拉说,"我认为重要的是,他应该首先在墨西哥面对指控。"

这次逮捕行动是否会影响到墨西哥繁荣的毒品贸易还有待观察。一个大毒枭被捕或死亡有时会引发更多暴力活动,比如内部的争斗和对手之间的火并。此外,考虑到锡那罗亚贩毒集团的高效运作,该组织或许能顺利实现过渡,在新领袖领导下照旧经营。

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研究缉毒行动的教授乔治·格雷森(George Grayson)说,"对于锡那罗亚贩毒集团来说,'矮子'古兹曼落网所带来的烦恼不过是肉里的一根刺,而不是心上的一把刀。"

长久以来,由于逃脱了追缉,古兹曼的传奇色彩,以及他的难觅踪迹所带来神秘感与日俱增。曾有传闻说他在危地马拉、阿根廷、玻利维亚,甚至美国。卡尔德龙就曾经猜测他在美国。古兹曼的妻子曾在美国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但最后,他被捕了。在被捕之前不久,他只不过在做一件许多大佬都会做的事:在马萨特兰开派对。

目前几乎无法得到周六抓捕活动的任何细节,但执法官员相互传阅的一张古兹曼的照片显示,古兹曼跪倒在地,戴着手铐,脸上和肩上有几处伤口。

下午,在墨西哥城国际机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古兹曼被带到了媒体面前,他穿着深色牛仔裤、白衬衫,头发明显比之前的一些照片显示的要黑。带着面具的墨西哥海军押着他登上了一架前往监狱的直升机。

穆里略·卡拉姆说,古兹曼有七套房屋,这些房子拥有经过加固的钢化门,都与隧道相连,以便他在警方到来之前有时间逃脱。但他没有说明这些房屋的具体位置。

在他越狱后的几年里,古兹曼几乎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登上了《福布斯》(Forbes)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为了让用餐者对他的出现保持沉默,他会为餐厅里所有的顾客买单,但或许这只是传闻。根据一份泄密的外交电文,他安排了300名武装人员在身边保护自己,甚至有人唱着讲述贩毒故事的歌谣来赞颂他。

由于毒品买卖引发的暴力活动仍在继续,一些墨西哥人对古兹曼被捕的消息态度漠然。涉及古兹曼的故事中,还不确定有哪些是真的。墨西哥城的古斯塔沃·柯林(Gustavo Colin)说,"这个人存在过,但也从未存在过。"

Randal C. Archibold自墨西哥城、Ginger Thompson自纽约报道。Damien Cave、Paulina Villegas、Karla Zabludovsky、Elisabeth Malkin自墨西哥城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严厉批评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严厉批评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
Feb 24th 2014, 09:10, by MARK LANDLER

华盛顿——奥巴马总统上周五上午在白宫接待达赖喇嘛(Dalai Lama)一事,遭到了中国政府的严厉谴责。中国政府警告说,这次会见将严重损害中美关系。

但是跟前几次会见这位西藏精神领袖不同,白宫似乎对这次会见的外交后果处之泰然;对于中国与邻国的一系列领土争端,美国正在对中国采取更加坚决的立场,而本次会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奥巴马在这次会见中重申了他对在中国的藏人拥有权利和宗教自由的支持。他还呼吁中国政府与流亡印度的达赖喇嘛恢复对话。

这次会见持续了45分钟,在地图室(Map Room)而不是椭圆形办公室(Oval Office)进行——这是对中国政府的适度让步,达赖喇嘛被中国政府视为反中国的分裂分子。但是,这并没能阻止中国外交部要求奥巴马完全取消本次会见。

中国外交部在会见进行前发表了一份声明,发言人华春莹在声明中称,这次会见将会"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准则,也将严重损害中美关系"。会见进行后,外交部又发布了一份几乎一字不差的谴责。

奥巴马2010年2月和2011年7月会见达赖喇嘛时,中国就使用了类似的措辞。为了避免激怒中国,白宫推迟了2009年10月的第一次会见,因为一个月后奥巴马将前往北京进行他就职后的首次中国行。推迟会见招致了人权活动家和其他人士的批评,称那是在安抚中国。

但是对于本次会见,日程安排不再构成障碍。在今年11月之前,奥巴马都没有访问中国的计划,而到了11月时,"这次会见可能早已成为往事,"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任高级中国顾问的杰弗里·A·贝德(Jeffrey A. Bader)说。

"白宫不会邀请达赖喇嘛在某个特定时候来访;事实恰恰相反,"贝德说,目前他在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任职。"而是他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来访,然后由白宫决定那个时候见面是方便,不方便,还是非常不方便。"

一位高级政府官员说,即使奥巴马早于11月前往中国,也不会阻止本次会见。这名官员表示,白宫认为,不对北京清楚表明立场,就不会产生有用的实效。

分析人士称,在像伊朗、气候变化和贸易这样的重大问题上,中国是否决定跟美国开展合作,跟奥巴马是否会见达赖喇嘛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自老乔治·布什(elder George Bush)以来,美国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会见达赖喇嘛。

如果要说有什么影响的话,就是奥巴马的行程安排对中国形成了进一步的挑战。今年4月,他将访问亚洲四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韩国——它们都在东海或南海跟中国存在领土争端。

菲律宾已经就中菲南海争端向联合国法庭申请仲裁,而日本和中国也因为东海的一些岛屿问题处在日益升级的紧张对峙之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国对这些争端采取回避态度,但现在它要求中国参与多边谈判,并遵循国际规范。那也将是奥巴马自2012年年底之后,第一次访问该地区时将要传达的核心讯息。

"国际风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现代西藏研究项目主任罗伯特·J·巴尼特(Robert J. Barnett)说。"美国人不仅从暗处走了出来,而且还表示中国在海域问题上的过分自信具有破坏性。在保持了多年的小心谨慎之后,美国开始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场。"

就事论事地说,达赖喇嘛为藏人争取宗教权利的斗争,跟中国与其邻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岛屿争端没有什么联系。但通过展现对这些国家的支持,美国政府已经改变了达赖喇嘛白宫之行的意义,巴尼特和其他分析人士表示。

"对达赖喇嘛摆出攻击性态度,只会加重人们对中国海权要求太过分的印象乃至现实,"巴内特说。

但这一切并不代表美国的对藏政策本身会发生变化。奥巴马在本次会见中重申,美国把西藏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反对西藏独立。达赖喇嘛也重申他坚决摒弃任何要求西藏独立的做法。

奥巴马赞同达赖喇嘛的"中间道路"(Middle Way)方法,即呼吁中国政府既不同化境内的藏人,这些藏人也不搞藏独。奥巴马总统还提到了佛教僧侣自焚抗议的问题,美国官员表示,他们很高兴看到达赖喇嘛在长期沉默之后开始公开谈及这个问题。

不过,这名官员表示,这些会见中并没有讨论多少和政策或地缘政治有关的问题。他说,一个原因是,会见中主要是达赖喇嘛在讲话,向总统讲述自己对真理、和谐和普世价值的最新见解。

为了避免有人没有看到全局,白宫最后指出,"总统和达赖喇嘛一致赞同中美之间发展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十分重要。"

储百亮(Chris Buckley)自香港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索契冬奥会落幕,俄罗斯人如释重负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索契冬奥会落幕,俄罗斯人如释重负
Feb 24th 2014, 08:39, by SARAH LYALL

俄罗斯索契——在本届冬奥会上,俄罗斯有太多需要证明的事情。花多少钱都要在黑海边上从头打造一处奥运园区,值得吗?俄罗斯如何能克服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潜在问题:安全方面的担忧、后勤保障方面的障碍、天气方面的烦恼以及近邻乌克兰日渐加剧的革命局势?

周日晚上的闭幕式被宣传为一场颂扬俄罗斯文化和遗产的典礼,一场展示俄罗斯数百年来卓越音乐家、舞蹈家、艺术家和作家作品的盛大聚会。然而,它似乎也同样明显地标志着,俄罗斯大大地舒了一口气。

俄罗斯做到了。它举办了一届平平安安的奥运会,而且对俄罗斯国内的体育迷而言,它令人兴奋地表明,俄罗斯重振了在体育领域的实力。在四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上,俄罗斯的奖牌数不足美国的一半。四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获得了33枚奖牌,排名第一。看上去,俄罗斯国内的情绪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从嘟嘟囔囔的怨天尤人变成了喷涌而出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与这一点保持一致,周日的闭幕式常常显得十分喧哗,时而高雅、时而华丽、时而令人费解。开场音乐是穆索尔斯基的迷人作品《图画展览会》(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的节选;从俄罗斯各地选来的孩子奉上了精彩的合唱;结束了比赛的各国奥运选手成了星光熠熠的主角,同时涌入典礼场地;急匆匆的人们飞快地上场下场,让人有时很难理解,那些人究竟为何会出现在那里。

闭幕式涉及了康定斯基(Kandinsky)和夏加尔(Chagall)的作品,也有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鲁宾斯坦(Rubinstein)和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的音乐作品,芭蕾舞蹈家也登台亮相。人们高举着书籍四处奔跑,巨大的横幅上出现了俄罗斯最伟大的一些作家——托尔斯泰(Tolstoy)、果戈里(Gogol)、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以及异见作家索尔仁尼琴(Solzhenitsyn)。

开幕式上的奥运标志出现故障,只有四个环,闭幕式上的一处迷人设计诙谐地提及了这一事实。这一次,在场地里扇形散开的表演者组成了奥运五环的形状:他们先是组成了前四个环,等了几分钟后才最终组成第五个环。这本身也令人长舒了一口气。

俄罗斯无疑觉得,自己通过这些比赛赢得了某种宇宙金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似乎证明了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的宏伟抱负是有道理的。此前的有些时候,普京在这里举办奥运会的梦想似乎更多是基于他本人的过分自信,并不是基于现实。

然而,这个梦想得到了实现。虽然人们对恐怖袭击有诸多担心,但没有一起变成现实。之前,种种迹象都显得非常不妙:奥运会前的几个月时间里,三十多人在伏尔加格勒的三起袭击中身亡,另有数十人受伤。一些体育迷被吓跑了。在美国,一些运动员的亲戚表示他们计划待在家里,不愿冒险来俄罗斯。

人们也曾担忧,当数万人一起来到这里,在这里停留、吃饭并在那些从未有人踏足的地方旅行时,这里的新建基础设施能不能承受得了。奥运园区的部分地方,尤其是卡拉斯拉雅波利亚纳的部分地区,根本就没能按时准备就绪。经历了大量遭到热炒的小麻烦——没完工的酒店、从门上掉下的把手、从水龙头涌出的褐色水流、卡在半途的电梯——之后,所有事情都开始从容起来。到最后,各项设施似乎不仅能够运转,甚至还运转得不错。

比赛方面,俄罗斯虽然经历了艰难的开端,最终也取得了傲视群雄的结果。一开始,除了其他困难之外,它还面临着奖牌数比不上挪威的可怕前景。俄罗斯男子冰球队在点球决胜中2:3败给了美国队,这也许是本届冬奥会中情感意义最为重大的比赛。此次失利让整个俄罗斯郁闷不已,也使俄罗斯教练陷入了自责和绝望的漩涡,还把美国人送入了半决赛,后者随即败给了加拿大队

不过,似乎是为了弥补之前的挫折,俄罗斯随后斩获了另一项热门运动女子花样滑冰的金牌。阿德利娜·斯托尼科娃(Adelina Sotnikova)击败了卫冕冠军、韩国的金妍儿(Kim Yu-na),这一结果让许多人感到震惊,例外的似乎只有对她崇拜不已的俄罗斯民众和花滑裁判(其中一名裁判和俄罗斯花样滑冰联盟的主席是夫妻)。

最终,俄罗斯带回家的奖牌最多,达到了33枚,美国次之,有28枚。俄罗斯赢得的金牌也最多,达到了13枚,紧随其后的挪威拿到了11枚。

温哥华冬奥会后,冬奥会纳入了六个新项目,其中包括女子跳台滑雪。有一些新添的项目是极限运动式的项目,背后的潮流则是运动员正在把自己推向更大胆、更危险的极限。(俄罗斯滑雪选手玛丽亚·科米斯萨洛娃[Maria Komissarova]在滑雪越野赛训练中摔伤了背部)。

天气因多种原因——先是天变得太热,雪开始融化成泥;之后雾气袭来,赛事被迫推迟;再之后,雨水似乎要把一切都冲走——而变得令人不安,致使选手们抱怨糟糕的比赛条件。在一些滑雪赛事中,一个接一个的选手在滑下坡道时遭到淘汰。

本次冬奥会最戏剧化的几个时刻出现在冬季两项比赛当中,除了冰球赛之外,俄罗斯人被它引发的激情也许多于其他任何比赛。俄罗斯队的表现体现了该国为奥运会付出的努力。俄罗斯寡头米哈伊尔·普罗霍罗夫(Mikhail Prokhorov)在2008年接掌麻烦缠身的全国冬季两项联盟,并且自掏腰包投入数百万卢布,把它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联盟。就在索契冬奥会举办前,一名顶级的俄罗斯冬季两项选手被测出服用了一种违禁药物,药检阳性

随后,在冬季两项赛的最后一个项目,于上周六举行的男子接力赛中,挪威的艾米尔·海格勒·史维德森(Emil Hegle Svendsen)在最后一轮射击中表现失常,毁掉了他自己、他的国家和他大名鼎鼎的队友欧勒·艾诺·毕昂德兰(Ole Einar Bjorndalen)获得另一枚奖牌的机会,后者是挪威队的无冕之王。

在一众激动不已、喜极而泣的的观众和志愿者面前,俄罗斯队出人意料地占据了领先位置,并在惊心动魄的冲刺中拿下了这场接力赛。这似乎是一种奇妙的巧合。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乌克兰总统逃离首都,出现权力真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乌克兰总统逃离首都,出现权力真空
Feb 24th 2014, 06:10, by ANDREW HIGGINS

乌克兰基辅——上周六,大队的警察、内政部部队乃至总统本人都从首都销声匿迹,于是,经历了数月狂暴抗议和一周血腥骚乱之后,乌克兰在一片时常显得诡异可怖的宁静之中滑入了革命者的掌握。

总统维克托·F·亚努科维奇(Viktor F. Yanukovych)已经逃到乌克兰东部,和他一同销声匿迹的还有上周五达成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力图冻结乌克兰的骚乱,手段则是削减总统的权力,同时允许他留任到年底。

总统官邸位于首都近郊的梅日戈尔耶镇,在这座薄雾笼罩的官邸,乌克兰国家保卫机构的少校谢尔盖·贝劳斯(Sergey Belaus)说,当日上午九点,他已经把亚努科维奇宅邸及其网球场的控制权交给了一小队反政府武装分子的头领。

"他来了。我们谈了谈。我们一致同意,现在由他控制局面,"贝劳斯说。他讲述了昨天夜里的情形,那时候,一些直升飞机和车辆从总统官邸逃了出去。官邸坐落在崖边,俯瞰着第聂伯河。他说,他不知道亚努科维奇去了哪里。

另一个未知之数是,亚努科维奇离去留下的真空会由什么东西来填补:也许是一个以成熟反对党为首的秩序井然的新领导层,也许是由街头激情驱动的一片混乱喧嚣,最不祥的则也许是两个或更多互相敌对的权力中心的组建,它们会把这个四分五裂的民族推入南斯拉夫式解体的深渊。

周六,已离开首都的亚努科维奇现身电视,当时他身处乌克兰东部城市哈尔科夫,该市位于俄罗斯边境,普遍说俄语,强烈倾向于俄罗斯。亚努科维奇的现身使人们更加担忧,该国可能会出现相互敌对的权力中心。亚努科维奇说他还没辞职,而且不打算这么做,还说他正在和东部的支持者商讨下一步的行动。

他挑衅地说,"我是合法选出的总统。今天发生的一切大体是一种蓄意破坏,是土匪行为,是一场政变。"哈尔科夫和俄罗斯关系密切。早期的苏联领导人对乌克兰的忠诚心存怀疑,并且对说乌克兰语的西部遥远地区感到担忧,但还是决定把乌克兰置于莫斯科的控制之下,于是将哈尔科夫定为他们新成立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这个共和国名义上拥有自治权,但却彻底受控于莫斯科。

乌克兰南部地区,尤其是克里米亚地区,也和俄罗斯关系紧密。亲俄的克里米亚政客一直在要求脱离基辅实现自治,甚至为这种愿望请求莫斯科的"保护",后者在黑海地区驻扎了大批军队,最明显的是塞瓦斯托波尔地区,这是一座港口城市,市里有一座巨大的俄罗斯海军基地。

如果亚努科维奇力图把东乌克兰地区团结到自己身边,西部地区几乎肯定会作出回应,发动自身力量来保护单一民族的理念,因为西部历来是狂热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堡垒。

对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令人烦恼的干扰,他一直忙于索契冬奥会,试图向疑虑重重的世界呈现一个更温和、更友好的俄罗斯形象。然而,随着奥运会依计划在周日结束,普京无疑会把所有注意力转向这出大戏,因为它已经把俄罗斯的一位核心盟友赶出了基辅,眼看就要安插新政府上台,而俄方认为,控制新政府的都是极端分子、恐怖分子乃至纳粹。

乌克兰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首次成为独立国家,此后就一直因东西部的态度分歧而饱受折磨。那之后的每次选举当中,选民们都会沿着大致贯穿国家中部的一条分界线发生分裂。

然而,近几个月,这种分歧已经扩展成一道巨大的鸿沟,原因是说乌克兰语的西部地区已经毫不含糊地团结在基辅独立广场的抗议者身后,东部的许多人却惊恐地退却了。东部这些人的观点部分受到了收视广泛的俄罗斯电视台通篇尽是负面信息的报道的影响,他们认为,这场抗议是一种尝试,目的是赶走一位合法的民选领袖、他们眼中的自己人。

亚努科维奇在顿涅茨克建构了自己的政坛生涯。顿涅茨克是东部的采煤和工业中心,呈现出一派肃杀的苏联时代城市景观,完全不同于利沃夫等西部城市的典雅风格和引以为豪的欧式堂皇。

这些根植于历史、语言和文化的突兀分歧,已把乌克兰推到了断层线,这条断层线不仅框定了该国的内政格局,而且影响了俄罗斯和西方的地缘政治斗争,这种斗争正是乌克兰当下这场骚乱的核心。独立广场的抗议始于去年11月,起因正是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一项广泛的贸易和政治协议,转而向俄罗斯寻求帮助。

不管基辅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政府,这场斗争和新政府的生存前景都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对这个处在破产边缘、经济极其困窘的国家而言,谁能帮助它补充业已枯竭的财政资金。

12月时,俄罗斯是愿意的。当时,俄罗斯愿意提供150亿美元(约合9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和廉价天然气。但莫斯科索要的回报,即日后唯俄罗斯马首是瞻,反而让抗议火上浇油。拒绝俄罗斯的援助似乎正是欧洲外交官设下的条件之一。周五,这些欧洲外交官从中斡旋,让亚努科维奇和三名反对派领袖达成了那项现已夭折的政治协议。

不同于欧洲人,参与会谈的俄罗斯代表拒绝签署前述最终协议。美国和欧洲各国庆祝达成协议,称其是突破性进展,有望终结乌克兰致命性暴力活动升级,俄罗斯却提出了有关宪法改革的繁琐法律事项。

电视摄像机拍到了波兰外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Radoslaw Sikorski)直言警告反对派领袖的镜头,捕捉到了欧洲强力促成协议的决心。"如果不支持这项协议,你们就会面临军事管制和军队镇压,"西科尔斯基在匆匆走出总统办公厅的一个房间时说,"到时候你们都死定了。"

如今,抗议者控制了梅日戈尔耶的总统官邸和基辅的政府区,协议也被撕毁。如今,面临丧命风险的变成了亚努科维奇,如果他在基辅现身的话。然而,引发针对他的大部分怒火的经济混乱依然存在,只不过,必须帮助乌克兰的变成了欧洲和美国。

周五签署的协议并未明确表示拒绝俄罗斯提供的资金,但欧洲和美国一直在极力敦促乌克兰接受一个观念,即只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主导的西方援助计划才能拯救乌克兰的经济。

"美国的观点——相信我们的欧洲盟友和合作伙伴也认同这个观点——是,让乌克兰经济回归可持续健康态势的唯一可行途径是通过IMF,"周五,美国国务院一名高官匿名表示。

然而,美国和欧洲迄今仍未弄清,如何在自己不被拖入这个深渊的前提下救助全世界最腐败、效率最低的经济体之一。

"大家都不想沾上乌克兰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马克·莱昂纳德(Mark Leonard)说,"乌克兰已经破产,它的政府体系十分糟糕,四分五裂,腐败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考虑到这一点,欧洲和美国基本上将这项工作转包给了IMF。数月来,IMF一直在和乌克兰就一项一揽子援助计划进行谈判。不同于俄罗斯愿意提供的资金,这项援助计划带有诸多附加条件,尤其是要求乌克兰大刀阔斧地精简冗繁的官僚监管手续、减少让国内能源价格保持在低位的补贴、压缩政府的财源。

美国和欧洲官员指出,IMF可能会放宽相关条件。如果把这些条件强加给乌克兰的新一届政府,可能只会引发公众愤怒,危及新一届领导层的生存,后者多半会非常脆弱、难以驾驭。

喊了三个月的"强盗滚蛋"之后,乌克兰的抗议者似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现在不管谁上台,摆在眼前的都是一个失去了资金、政治共识和统一文化的国家,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民族,这个国家的民众都没有达成基本共识。

Andrew E. Kramer自基辅、Stephen Castle自伦敦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陆军参谋长访华为高层互访铺路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美陆军参谋长访华为高层互访铺路
Feb 24th 2014, 06:50, by 黄安伟, 杰安迪

北京——一名美国高级军官周六表示,美国陆军正努力在年底之前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启正式对话和交流项目。

美国陆军参谋长雷蒙德·T·奥迪耶诺上将(Gen. Raymond T. Odierno)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该项目旨在扩大合作,"以建设性的方式管理分歧。"

"这实际上是为了专注于我们之间的长期关系,也关系到开展交流和机制性访问的重要性,"他说。奥迪耶诺上将于访华的第二天在美国大使馆发表了上述讲话。他于周五在北京与中国军方领导人见了面,并于周六晚间离开了中国。奥迪耶诺还参观了中国东北的沈阳军区。在那里,他受到了沈阳军区总司令王教成的接待。两人共同参观了第40集团军的一个工程团。

奥迪耶诺上将说,美国和中国军方官员的正式对话将包括对人道主义救援、灾害管理和维和行动等问题的讨论。他说,两国军方将在训练及战略教学等机制层面上开展交流。

该项目首次正式会议的日期还没有定下来,但奥迪耶诺上将说,和他同行的一些军方官员将会留下来,商讨细节。他说,他希望在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4月访华期间,双方可以敲定一个日期。

奥迪耶诺上将表示,他的访华之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两军的高层互访铺平道路。他说,他认为,美军的其他军种也将努力与对应的中国军方机构建立类似的项目。

美国官员最近几年曾表示,两国军方之间关系脆弱,甚至远不及冷战白热化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水平,而这已经让美国军方领导人的焦虑感日益强烈。

在西太平洋拥有军事存在的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近几年一直在升温。美国仍然是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强国,未来一些年也将如此,但中国正在迅速强化军事实力。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常常因为在东海和南海上的领土争议而恶语相向。

美国曾表示,在领土争议问题上不站队,但想要保持在该地区自由航行的权利。在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坚持让中国澄清或者调整其在南海的主权主张,以确保这些主张符合国际法的规定。

美国官员曾表示,领土主张必须以国土特征为基础。这种说法否定了一个通常被称为"九段线"或"牛舌线"的国界线划定的庞大疆域。该图是由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早期绘制的,目的是划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目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中,一些官员仍然使用这张图来宣示中国目前的主权主张。

越南和菲律宾一直激烈反对中国在南海的一些领土主张。

国有媒体新华社上个月报道说,由三艘中国舰只组成的舰队1月26日在曾母暗沙海域举行了宣誓仪式。曾母暗沙位于九段线图划定的中国领土范围的最南端。马来西亚和一些其他国家将其称为"詹姆斯暗沙"(James Shoal)。马来西亚的一名海军司令说,与新华社报道的内容相反,中国的舰只没有在这片地区巡航。马来西亚称曾母暗沙所在的区域是其专属经济区。

美国官员对去年12月发生的海上事故表示关切,当时一艘中国船舰在南海险些与美国海军"考本斯号"(Cowpens)巡洋舰相撞,两者最近相距200码(约合183米)。

在北边,中国和日本因为东海的一些岛屿的归属问题陷入了外交斗争,日本称这些岛屿为尖阁诸岛(Senkaku),中国称之为钓鱼岛。目前,日本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亲密的军事盟友。

上周,太平洋舰队(Pacific Fleet)情报主任詹姆斯·法内尔(James Fanell)上校表示,中国去年开展军事演习是为控制这些岛屿进行训练,它们目前由日本掌控。但美国军方官员后来淡化了这些言论。

中国在2013年年底宣布在东海重要区域设立防空识别区,要求所有飞机进入该区域之前自报身份并提供飞行计划,此举引起日本、韩国和美国的警觉。美国官员不承认中国新设立的识别区,并命令美国军用飞机飞越该区域。一些官员在询问中国何时会在南海设立类似的防空识别区。

周六,奥迪耶诺上将表示,正式的军队高层交流活动会起到帮助作用,因为"纵观历史,冲突常常是由误判所引发的。"

周五,奥迪耶诺上将与中国军方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了会晤,双方极尽溢美之词,而在让人头晕眼花的问候寒暄和仪式的背后,美中军事关系的紧张局势正在不断发酵。双方首先在中国国防部总部的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奥迪耶诺上将后来来到北京大学与学生和学者们举行了闭门会议。他在周六告诉记者,他在北大向30至40名学生发表了讲话。

奥迪耶诺上将周五会见的军队领导人包括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上将,副总参谋长王宁中将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范长龙。在中国,中央军委负责领导武装部队。

中美官员周五都没有接受记者提问,但他们允许记者拍摄这场照本宣科式的活动,双方在国防部位于北京西部的庞大的总部大楼里举行了室内会议,双方代表分别坐在长桌的两旁。

在检阅完中国军队之后,奥迪耶诺上将称他们"非常专业","很棒"。后来,他在与房峰辉上将举行会晤期间表示,"我明确地感觉到你们非常重视双方的合作,这让我倍受鼓舞。我认为这是关键所在。"

在另一场会晤中,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上将称两军合作的目的是开展联合维和任务和"教育"交流活动,他像奥迪耶诺上将一样,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举行的会谈为两军开展交流奠定了基础。

"我们就如何推进两军关系进行了实质性讨论,"范长龙上将说,"正如我早前说的那样,我们会效仿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会谈时树立的典范,重视加强两国交流,我认为推动两军对话积极向前发展非常重要。"

黄安伟(Edward Wong)、杰安迪(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翻译:王湛、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犹太组织推动亚洲了解纳粹大屠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犹太组织推动亚洲了解纳粹大屠杀
Feb 23rd 2014, 23:40, by YENNI KWOK

香港——香港16岁学生纳塔莉·梁(Natalie Leung)是在大约四年前读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写的《安妮日记》(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时,才第一次了解到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那本书让她认识到20世纪最惨绝人寰的暴行之一,在那场大屠杀中,600万犹太人死在纳粹及其同伙手下。

然而,当地中文学校的学生却不大可能在课堂上听到犹太人大屠杀这个话题。"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但不太学习世界历史,"纳塔莉说。后来,纳塔莉从中文学校转到了一家国际学校。

一家位于香港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努力填补这一缺口。2011年,一个主要由犹太人居民构成的群体创建了香港犹太大屠杀及宽容中心,在当地以及最终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对大屠杀的认识,并推动相关教育。该中心已在大约20多所学校开展活动,包括放映电影,以及邀请大屠杀幸存者进行演讲。

作为周一(1月27日——译者注)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中心将邀请86岁的澳大利亚犹太人奥尔加·霍拉克(Olga Horak) 到访市内选出的几所学校。霍拉克出生于斯洛伐克,她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的幸存者。

该中心还在和香港教育局合作开展两个项目。一个是准备中学和大学用教材。另一个项目是创造出一些教师培训材料,帮助老师将大屠杀和其他一些种族屠杀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授大屠杀是个教育学生宽容的机会,"中心联合创始人、主席杰里米·埃米亚斯(Jeremy Amias)说。

除了一小部分上国际学校,并学习西方课程的学生,大部分在当地学校读书的香港人不太可能了解二战时期的欧洲历史或犹太大屠杀。"这不是当地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该中心执行委员会成员、在国际学校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Li Po Chun United World College)任教的海利·戈尔德贝格(Hayley Goldberg)说。

"我们所开展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年轻人的教育,"戈尔德贝格在说到中心的工作时表示。

除了在中学和大学开展的项目,中心还有一个公共活动项目。中心在10月和11月,组织了一个名为"生还和希望的绿洲"的大屠杀展览,展出香港学生的艺术作品,以及之前被关押在泰雷津纳粹集中营的孩子的作品。该集中营所在地位于现在的捷克共和国境内。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亚洲本身也经历了多起大屠杀,其中包括:1937-1938年日本人在南京对被关押的中国战犯和平民实施的大屠杀;1965-1966年,印度尼西亚人对被指认的共产党员进行的屠杀;以及20世纪70年代,红色高棉在柬埔寨设立的屠杀场。

而且,虽然二战期间德国人杀害了数百万犹太人,但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控制下的上海贫民区却是犹太难民躲避欧洲大屠杀的著名庇护地。

但在亚洲,对大屠杀缺乏认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去年7月,泰国著名学府、位于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的学生画了超级英雄的壁画来庆祝毕业。在一幅大型壁画上,站在蝙蝠侠和美国队长中间的,是在行纳粹军礼的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一些学生满脸笑容地站在巨幅壁画前,模仿希特勒的姿势拍照。

同一个星期,一家报纸刊出一篇关于位于印度尼西亚万隆的纳粹主题餐厅士兵咖啡馆(Soldatenkaffe)的特写报道,餐厅里装饰着万字,还有一张巨大的希特勒照片,里面的服务员都穿着纳粹军服。

2003年,香港时装连锁品牌Izzue推出了一个时尚休闲服装系列,而这些衣服上印着纳粹的标志;而且,在这个地区的不同城市,从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到韩国首都首尔,经常会突然冒出希特勒主题商店和酒吧。

"我不认为他们是种族主义者,"埃米亚斯说。埃米亚斯母亲小时候在比利时被一个天主教家庭藏起来而没被发现。"部分是因为缺乏知识。这可能不是他们的本意,但这种做法很冒犯人。人们需要知道希特勒是很坏的一个人。"

在亚洲还有两个创立更早的大屠杀教育中心,它们都在日本;但在三个中心中,香港犹太大屠杀及宽容中心的视野是最开阔的,也是最具地区性的。

该中心打算用英语、汉语和其他亚洲语言编写关于抗击反犹主义和其他形式歧视的宣传材料。该机构还寻求讨论该地区其他的种族屠杀案例。

埃米亚斯说,"我们正努力让这个话题深入人心,我们在不同的事件中看到很多相似之处。当你让它与本地人关系更密切,当地的学生才会更感兴趣。"

这可能并不容易。许多亚洲国家不愿面对自己历史的黑暗章节:野蛮的历史通常在教科书和课程中被抹去。

另一个挑战存在于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比如印尼和马来西亚,在这里,反犹情绪已经抬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巴以冲突点燃的。去年5月,印尼泗水的贝斯·索隆犹太教堂(Beth Shalom)在没有任何说法的情况下被拆除,这是一处文化遗产,也是爪哇岛最后的一座犹太教堂。

雅加达宣传多元主义和宽容的研究中心——瓦希德学会(Wahid Institute)的艾哈迈德·苏艾迪(Ahmad Suaedy)在提到犹太人屠杀教育时说,印尼是一个相当不敏感的地方。他说,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教育领域目前受到宗教保守主义人士的把持"。

在更广泛的区域提高相关认识之前,香港犹太大屠杀及宽容中心正在策划在明年年初为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以色列艺术家萨拉·阿茨蒙(Sara Atzmon)在香港举办展览,并打算在晚些时候把这次展览带到印尼或亚洲其他地方。

香港犹太大屠杀及宽容中心还在与从事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以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大屠杀基金会(Shoah Foundation)合作,目的是让香港学生可以获得教学材料。

大屠杀基金会专门为香港犹太大屠杀及宽容中心及相关教师开辟了进入其IWitness在线档案的渠道。这些犹太大屠杀的证词的档案,包括来自56个国家的32种语言的52000项记录,现在可以被香港的两所中学获得,包括香港犹太教国际学校(Elsa High)——该市的犹太教高中,也是香港犹太大屠杀及宽容中心目前的临时大本营。

对于这个中心来说,不仅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个话题,还要加深他们的了解,这很重要。

纳塔莉·梁现在是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的学生,她在上戈尔德贝格老师的第一节英国文学课时头一次接触到犹太大屠杀的历史。这位老师用伊娃·霍夫曼(Eva Hoffmann)的回忆录《在翻译中沉迷:新语言里的生活》(Lost in Translation: Life in a New Language)来激发大家的讨论。

12月,梁聆听了杰基·梅茨赫尔(Jackie Metzger)讲授的一堂课。梅茨赫尔是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访问了香港的五所学校,向约400名学生讲授了"文学中的犹太大屠杀"。

对于她来说,学习犹太大屠杀的知识不是单纯的历史课内容。她说,"我从来不知道,人性可以如此残忍。"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1月27日。

翻译:谷菁璐、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我在西班牙因言获罪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我在西班牙因言获罪
Feb 23rd 2014, 23:57, by 佩德罗·J·拉米雷斯

马德里——四十年前,我就政府与媒体的关系采访了《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汤姆·威克(Tom Wicker)。那时正值水门事件甚嚣尘上,新闻报道在我来看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充满魅力。

威克告诉我,行政机关和履行职责的报纸之间几乎必然是会发生冲突的。他发现,在民主衰微的地方,批评政府的报纸就会为其敢言而付出巨大代价。"要小心利维坦(Leviathan),"他说。他引用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话:"权力总是张着大嘴想要吞噬一切,她的手也总是挥舞着,抓住一切机会摧毁思考、发言、写作的自由。"

而上周,这句话的真实性在我身上应验了。由我在1989年帮助创立的西班牙第二大报纸《世界报》(El Mundo)解除了我的总编职务。报纸的所有者、属于一家意大利大集团公司的Unidad Editorial出版集团高度赞扬了我任职期间的表现,但是否认他们这样做是屈服于政治压力。周日的报纸是我参与制作的最后一期。

我与政府的冲突始于去年。当时,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Mariano Rajoy)的盟友、他所在政党的前财务主管路易斯·巴尔塞尼亚斯(Luis Bárcenas)拿出了一些文件,显示该党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进行违法筹资活动。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曝光此事,并将这些文件交给了一位调查此事的法官。巴尔塞尼亚斯如今正因腐败和税务诈骗罪坐牢。我们还刊出了拉霍伊发给巴尔塞尼亚斯表示支持的手机短信。

拉霍伊勃然大怒。他在8月1日对参议院说,"《世界报》歪曲和操纵事实来施加诽谤。"之后不久,该党总书记玛丽亚·多洛雷斯·德科斯佩达尔 (María Dolores de Cospedal)宣称,"我从不看《世界报》。"这句话被诠释为国家批准对《世界报》进行抵制。和过去不同的是,高层官员都纷纷避免出席我们所创立的一项国际新闻奖的颁奖礼,这一仪式是为了纪念三位殉职记者而举行的。一些在西班牙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取消了与我们的广告合同,其中有许多企业是从事受政府严格管控的行业的。在《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水门事件报道中起到带头作用的编辑巴里·萨斯曼(Barry Sussman)在我们的报纸上撰文写道,我们面临的是同样的情形:一面是脏钱,一面是对媒体的震慑。

这个高压政府对于我的解职一直保持着沉默,这让我想起了1974年我对威克的采访。那时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将军仍在位,但是西班牙上下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已经产生了一种自身的推动力。他于第二年去世,在西班牙从独裁国家向民主国家的过渡上,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不相信与旧政权有联系的那些报纸。突然之间,机会的大门向我这一代的新闻记者敞开了。1980年,我被任命为《十六日报》(Diario 16)的总编,当时我28岁。这是一个新闻和民主的强化速成班。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我们似乎就经历了一个新民主国家可能会经历的所有令人不安的情况。我们明确抵制了佛朗哥时代的将军们企图破坏新政府的行动。我们反对巴斯克分裂分子的恐怖主义行径,但也反对首相费利佩·冈萨雷斯(Felipe González)的社会党政府为打击分裂组织而组建的敢死队ETA。

1988年,当我们完成了调查性报道,发现西班牙政府与敢死队在法国南部实施的杀戮行为有关时,冈萨雷斯在议会大楼的走廊上截住了我,要我停止刊登"这些可怕的内容"。我拒绝了,几个月以后我被解职了。报纸的所有者向政治压力屈服了。

几十位记者辞职来和我一起创立了《世界报》,"一份面向新一代读者的新报纸"。报纸没花多少时间就成功了。我们很快抢占了一个中右派政治空间,在年轻城市职场人士中建立了扎实的读者群。我们再次启动了对敢死队的调查。

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我们的曝光,冈萨雷斯的内政部长和国家安全部门主任被认定犯有绑架罪。而西班牙武装警察部队中一位将军则被认定犯有谋杀罪。

包括拉霍伊的前任、社会党人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José Luis Rodríguez Zapatero)在内的前几届首相都接受媒体的批评。但是自从拉霍伊这位保守的人民党(People's Party)领袖上台后,一切都变了。虽然我们曾三次给予他支持,但他掌权之后立刻在令他不快的真相面前展示出敌意,对公众舆论也漠不关心。

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西班牙的新闻行业也一直面临着经济压力。在过去六年,报纸的广告减少了三分之二,发行量减少超过三分之一。《世界报》是西班牙网络空间首屈一指的报纸,主站拥有每月720万的独立用户,还有12.7万的电子版订户,但是网站的营收不足以实现收支平衡。所以在这样一个不景气的时期,我们又遭遇了来自政府的政治压力,以及这对广告造成的影响。

自从2008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西班牙一直陷入严重的危机。失业率基本徘徊在25%左右,经济也还没能走出衰退。拉霍伊的执政党内部缺乏民主机制。司法体系的独立性被削弱。西班牙王室因为开支丑闻而沾上了污点。加上政府对媒体的打压,我觉得很显然,我们当前的民主体制,正处于自佛朗哥1975年去世以来最脆弱的阶段。我打算继续就这一问题写作。

佩德罗·J·拉米雷斯(Pedro J. Ramírez)自《世界报》(El Mundo)于1989年创刊后就一直担任主编,直至上周六卸任。本文由克里斯蒂娜·科尔德罗(Kristina Cordero)译自西班牙文。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2月5日。

翻译: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经济政策的败笔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经济政策的败笔
Feb 23rd 2014, 23:53, by 保罗·克鲁格曼

奥巴马总统签署《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即"刺激政策",已经有五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法案带来的众多益处已经十分明显。它在终止经济滑坡上发挥了作用;它创造或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它在公共和私人投资领域留下了一笔重要的遗产。

同时,它也是一场政治灾难。这政治灾难的后果,是刺激政策未能奏效的印象,而这印象,又成为今后经济政策的梦魇。

先来说说刺激政策发挥的益处。

采取刺激政策的依据是,我们的整体支出正面临巨大缺口,金融危机和房产泡沫破裂给经济造成沉重打击,通常会用降低短期利率来抗击衰退的联储,已经无法凭一己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滑坡。那么,刺激政策的想法就是暂时先提振一下经济,一方面通过政府增加直接的支出,一方面通过减税和公共援助,提高家庭收入,鼓励更多的私人支出。

刺激政策的反对者嚷道,赤字支出会导致利率大幅上扬,对私人支出产生"挤出效应"。然而倡导者反击称,在极度低迷的经济中,过剩产能和过剩储蓄泛滥成灾,不会出现挤出效应——这是个在接近充分就业时才有的问题。支持刺激的人是对的:利率根本没有上扬,反倒是下降至历史低点

那么刺激政策的益处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证据呢?这个比较麻烦,因为当时发生了很多事情,很难把复苏法案的效果从中独立出来。不过,多数严谨的研究都发现,它在就业和产出上发挥了有力的正面作用。

从欧洲进行的大规模自然实验可以看到,政府支出的剧烈变化能构成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这一点甚至更为重要。你看,在欧元区里,也就是在使用欧洲共同货币的国家群体里,有一部分国家被迫采取了严苛的财政紧缩,这等于是刺激的反面。如果这世界真的如刺激政策反对者所说的那样,那么这些紧缩计划不应该对经济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因为政府支出的削减会被私人支出的增长抵消。然而实际情况是,紧缩所导致的产出和就业下降是可怕的,在某些地方甚至是灾难性的。在那些采取严厉紧缩政策的国家里,私人支出不升反降,将政府削减开支的直接影响进一步放大。

而所有证据都表明,奥巴马刺激政策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短期效应。可以肯定也会有长期的好处:从绿色能源到电子医疗记录等各方各面得到了大规模投资。

可是为什么所有人——或者更准确的说,除了真正去研究过这个问题的人以外的所有人——还是认为刺激政策是失败的呢?因为刺激生效后,美国经济的表现依然不佳——算不上灾难,但是不佳。

这里边的原因是很浅显的:美国在承受一个巨大的房产泡沫留下的恶果。房地产业至今还没有全面恢复,消费者仍受制于在泡沫时期背上的巨额债务。刺激政策规模太小,时间太短,无法克服如此极端的恶果。

不过我要说,这不是在事后找借口。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在2009年初可以说是有点抓狂的,当时我警告说复苏法案力度不够——还说由于这种不足,法案到头来反而会败坏刺激政策理念的名声。这一点已被证实。

奥巴马政府是不是本可以争取到更多,坊间一直有争论。政府对前景的过分乐观加剧了破坏,而这种乐观是基于一个虚假前提:一旦金融系统恢复信心,经济会很快反弹。

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美国的财政政策在2010年以后一直走在完全错误的方向。刺激政策被认定失败后,创造就业这四个字基本上在华盛顿的讨论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预算赤字的一往情深。在复苏法案和食品券、失业救济金等社会安全网项目的作用下,政府支出曾有短暂的提升,但后来又开始下降,其中公共投资的情况最糟。这种反刺激政策毁掉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

换句话说,刺激政策这个故事总体来看是个悲剧。一场好但还不够好的政策行动,最终被人说成是失败,从而给极具毁灭性的路线错误埋下伏笔。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民族主义言论伤及美日关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民族主义言论伤及美日关系
Feb 24th 2014, 00:00, by MARTIN FACKLER

东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关系密切的政治人物发表了一系列颇具挑衅意味的民族主义言论,其中还包括批评美国的言辞。这些表态促使分析人士发出警告称,安倍晋三的右翼政府和奥巴马政府间的关系将会越发冷淡。奥巴马政府一向把日本视为其转向亚洲战略的关键。

美国驻日大使馆的反驳让人们更加担心日本和美国将会产生不和。截至目前,美国一直对安倍晋三增强日本的经济,并在该地区扩大军事影响的努力表示欢迎,因为这样可以制衡中国。这些言论对日本的二战历史表达了粉饰的态度,也促使日本的邻国——尤其是中国和韩国——再次发声,称安倍晋三正在带领日本走上右翼路线,希望能借此激起人们的爱国精神,粉饰日本的战争历史。

本周,执政党议员、安倍晋三的助手卫藤晟一(Seiichi Eto)对美国表示了最直接的批评。最近,安倍晋三参拜了靖国神社,奥巴马政府表示对他的行为感到失望,卫藤晟一在上传到网上的视频中,就此对奥巴马政府表示了不满。靖国神社里供奉着许多战死的亡灵,其中还包括一些战犯,安倍晋三的参拜让韩国和中国颇为恼怒,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曾在日据时期饱受折磨。

"应该是我对美国感到失望,"卫藤晟一在YouTube上的视频中说。由于首相官邸希望控制对外交造成的破坏,这段视频已于周三删除。他还说,"为什么美国不对日本好一点呢?"

美国与它在亚洲关系最紧密的盟友之间出现不和之时,该地区的冲突和矛盾也正在激化,安倍晋三曾说该区域的局势与一战前夕的欧洲很相似。美国试图说服日本和韩国在愈加自信的中国面前达成统一战线,同时又尽量避免惹怒中国,这个工作本来就不甚顺利,可是关于历史和领土的争议又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美国在亚洲地区的重要盟友韩国,对日本的保守议程心存顾虑。韩国担心日本会收回为20世纪早期日本铸造帝国时的所作所为表达过的道歉。美国官员认为安倍晋三没有尽其所能安抚韩国的这种忧虑,并对此表达了不满。美国还担心,安倍晋三可能会损害他自己为恢复日本在亚洲的地位所做的努力,因为中国努力把日本塑造为不知悔改的军国主义者的形象,而美国官员认为安倍的举动为中国的说法提供佐证。

分析人士说,美国大使馆之所以会采取不同以往的举措,公开批判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也是出于上述的担心。

如今,日中两国就东海岛屿产生的争端仍在继续,就日本官员而言,他们也对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更明确地支持日本感到不满。他们还埋怨,尽管安倍晋三自称为改善日美关系,采取了一些政治上颇为困难的举措,例如重启此前陷入停滞状态的冲绳美军基地的搬迁工作,但奥巴马政府没有给安倍晋三足够的回报。

"安倍首相感到失落,"东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的美日关系专家细谷雄一(Yuichi Hosoya)说。"他觉得自己为加强两国关系付出了自己的政治资本,但却没有获得足够的感谢。"

安倍晋三的盟友本月发出的最具挑衅意味的言论是,极端保守的小说家百田尚树(Naoki Hyakuta)在一篇演讲中说,二战后的东京军事法庭是掩盖美国空袭东京、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的"种族灭绝"行为的一种手段。百田尚树由安倍晋三亲自任命,在公共广播电视机构NHK担任经营委员。美国大使馆称这些评论"荒谬"。

此时发生几天前,NHK的新任会长曾说,谈到战争期间强迫女性为士兵提供性服务的问题,不应该只针对日本,因为美国军队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说法引起了华盛顿的不满。这位会长上个月刚刚由一个管理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会中包括安倍晋三任命的委员。大多数历史学者都说,日本为军队专门设立慰安所,之后迫使数以万计的他国女性从事性工作,而其他国家的军人则是不时光顾当地的妓院,这两种做法存在差异。

日本对奥巴马政府态度的不满可以追溯到去年早些时候。当时,新当选的安倍晋三打算立即安排行程,前去会见奥巴马总统,但却被告知需要等待一个月。近来,日本官员似乎再次受到打击,因为奥巴马在4月访问该国时只想在日本待一夜。

有些分析人士说,近日美国受到的一些批判可能就源于这种被拒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这是我所见过的美日关系最危险的时刻,"东京拓殖大学(Takushoku University)的国际关系专家川上高司(Takashi Kawakami)说。"日本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有些日本人开始觉得日本应该为自己出头,而不是去依附美国。"

分析人士指出,前面提到的许多评论都来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人物,而非安倍晋三的内阁成员。他们还说,绝大多数日本公众仍然对美国感到友善。美国是日本战后安全的保护者,目前共有5万美军驻扎在那里。

与此同时,分析人士称,双方的不满情绪都是真实的。在美国,这种情绪反映了对安倍晋三的矛盾心态。一些人担心,他正在重拾上次担任首相期间主张的议题,也就是尝试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并且以恢复失去的民族自豪感为名刻意淡化战时的暴行。

谈到参拜靖国神社一事,斯坦福大学舒思深亚太研究中心(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at 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副主任丹尼尔·C·施奈德(Daniel C. Sneider)称,"我认为参拜之行是美国看待安倍晋三的转折点。它提醒人们,他仍然在尝试推动对战后的日本进行爱国主义改造。"

安倍晋三的参拜及美国对此的批评,似乎还引发了当前的一波粉饰言论。

美国分析人士与官员指责安倍晋三未能让本人及其领导的政府与这些民族主义言论保持充分的距离。内阁发言人仅仅表示,这些言论代表的是说话者的"个人观点",而没有予以谴责。不过,他的确也称,安倍内阁已要求卫藤晟一删除表达对美国失望之情的视频。

前来日本访问的一些美国国会议员也发出警告,粉饰言论及安倍晋三的参拜只会让中国获益。尽管如此,他们也表示,美日之间的关系仍相当稳固,修补起来比较容易。

议员代表团周三在东京拜会了安倍晋三。其中,来自威斯康星州的共和党众议员吉姆·森森布伦纳(Jim Sensenbrenner)说,"就算是最好的盟友之间,也总会存在令人遗憾的说法和言论。这也是我们必须解决并跨越的问题。我们需要经济繁荣而强大的日本来制衡中国,这一点十分重要。"

翻译:陈柳、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晚上十点吃饭,西班牙人的节奏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晚上十点吃饭,西班牙人的节奏
Feb 23rd 2014, 23:59, by JIM YARDLEY

马德里——近日的一个周三晚上,豪尔赫·罗德里格斯(Jorge Rodríguez)和朋友在当地酒吧葡萄园小馆(Mesón Viña)一边享用着一桶马奥(Mahou)啤酒,一边认真地观看足球比赛。旁边的桌位上,一对情侣旁若无人依偎在一起,这时服务员拿来了土豆卷和他们点的其他晚餐食品。然后球赛便开始了。时间是晚上10点。

这并不奇怪。虽然晚上10点的时候,有些国家的人已经准备上床睡觉了,但西班牙的夜间生活却往往在此时开始,人们会在这时享用晚餐,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也才刚刚开始(而且一般直到夜里1点之后才结束)。调查表明,将近四分之一的西班牙人都会在午夜时分到1点的时候看电视。

"这是西班牙人的特点,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与众不同,"36岁的罗德里格斯说。他次日早上还要起床去银行上班。

西班牙仍然在按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节奏行事。但是现在,它正试图从一场破坏性极大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简单的解决方案并不存在——一个倡导提高效率的运动认为,如果西班牙能采用更正常的作息安排,它的生产力就会提高,也会与欧洲其他地方更加同步。

然而,或许在许多非西班牙人听起来比较合乎情理的事情,将意味着对西班牙生活的彻底改变。数十年来,许多西班牙人中午都会花很长的时间来吃午餐和睡午觉。根据新的日程安排,他们的午休时间将会被缩短到一个小时或者更少。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也将提前一小时。而且有弹性的西班牙工作日也将被近似于朝九晚五的日程安排所代替。

有一条建议是此次提出的改变的基石,那就是把钟表的指针往回拨一个小时,改变西班牙的时间。这样一来,西班牙就将不再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处于同一时区,而是加入它的自然时区,与葡萄牙和英国共处于协调世界时(UTC),即继承了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的现代时间标准。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更有效率的文化,"对于改变西班牙作息最大胆敢言的倡议者伊纳西奥·布凯拉斯(Ignacio Buqueras)说。"西班牙必须改变它在过去四五十年间积累的坏习惯。"

目前,西班牙政府对待这场运动的态度较为严肃。9月,一个议会委员会建议政府把时钟回拨一小时,并采用普通的八小时工作制。但是,政府至今尚未采取任何行动。

通过午休来缩短工作时间已是有关西班牙人的老套说法,但是它并不一定真的就是现实。事实上,许多城市里的西班牙人都对漫长的工作日心怀不满。他们的工作日通常开始于上午,但按照习惯,上午晚些时候会稍事休息,然后又到了午餐时间。如果工作者于下午4点回到办公桌前(午餐2点开始),许多人都说他们就需要工作到晚上,特别是在老板中午休息很久,然后工作到很晚的情况下。

"这种工作时间对家庭来说并不好,"37岁的葆拉·德尔皮诺(Paula Del Pino)说。作为律师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朝八晚五的工作日有助于缓解压力。"西班牙社会仍然很因循守旧。这个社会的管理者都是老古董,他们希望能维持原状。"

这种全国时刻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为了和纳粹德国保持一致,对时间做了改动,邻国葡萄牙也是如此。在希特勒垮台后,葡萄牙恢复了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但西班牙没有。

当时的西班牙主要是个农业国家,很多农民是根据太阳而不是时钟来安排时间的。农民按一向的习惯吃午饭和晚饭,尽管时钟上显示已经晚了一个小时。但是随着西班牙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这种时间安排令该国从欧洲常态中渐渐脱离出来。

"人们被困在了那个时间里,"经济学家哈维尔·迪亚兹-席门内兹(Javier Díaz-Giménez)说。"最终被时钟接管。"

在佛朗哥掌权的头几十年里,他下令要电台每天播出两次新闻和政治宣传节目,时间分别是下午2:30和晚上10点这两个吃饭时间。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电视也执行了这个命令,在唯一的政府频道上每天播出,到午夜以国歌和一张佛朗哥的肖像为结束。

"然后所有人上床繁殖后代,"马德里媒体顾问公司巴罗文托传播(Barlovento Communications)的首席执行官里卡多·巴卡(Ricardo Vaca)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正在向一个民主国家过渡,电视也开始发展。巴卡说,新成立的私营电视网盼望着靠热播节目挣钱,因此延长了播出时间,把黄金时段推到了凌晨。他还说,调查表明现在西班牙有1200万人在凌晨1点还在看电视。

在西班牙工作时间合理化改革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panish Working Hours)会长布凯拉斯提出的一揽子建议中,改变黄金时段也是其中一项。在马德里的协会办公室里,布凯拉斯急匆匆走进一间会议室,第一时间看了看手表。

"感谢你能准时到!"他表示。

布凯拉斯指出,改变西班牙的时刻表对在上班的母亲是有好处的,这样家人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在一起,有助于西班牙的经济复苏。他说,"如果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这个国家就可以有更高的生产力。"

一个提早的、更严谨的时刻表是否能转化为更高的生产效率,目前是有争议的。布凯拉斯所在的一方认为,西班牙工人每天的在岗时间比德国工人长,但完成的工作只有后者的59%。生产效率的衡量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虽然许多专家说西班牙的生产效率太低,但根据欧盟统计机构Eurostat的数据,在某些方面西班牙的表现其实是比欧洲许多国家好的。

"这些三小时的午睡是不存在的,"马德里国家统计研究所(National Statistics Institute)分管社会分析的卡洛斯·安古洛·马丁(Carlos Angulo Martín)说。而且这些习惯也并非全国统一的,他提到加泰罗尼亚地区的进餐和工作时间安排跟其他欧洲国家要更一致一些。

在"葡萄园小馆",罗德里格兹和他的朋友对西班牙时间进行了深入思考。其中一位朋友,26岁的米凯尔·卡拉巴约(Miguel Carbayo)对没有打盹时间的午餐感到厌恶。他在荷兰做过一份实习工作,那里的同事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中间半个小时午餐,一个三明治三两口下肚了事,如此的安排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减少午餐时间?"他说,"不行,我完全反对。吃饭是一回事,让自己获得养分是另一回事。我们的文化和风俗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但是他承认,缩短的午睡还是可以接受的。"他们说睡个20分钟足够促进工作效率了,"他说。

Patricia Rafael和Brenda Yastremski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柳、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邓小平为什么重提政治体制改革?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邓小平为什么重提政治体制改革?
Feb 24th 2014, 00:03, by 吴伟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编者按: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其中,政治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浪漫的年代。

源于中共党内一批开明派的努力和试图冲破旧体制窠臼的勇气,80年代的这场政治改革虽然很快在党内保守势力的围剿下失败,并在1989年那场举世瞩目的事件后彻底终结,但它影响之深远,恐尚无出其右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特开设"中国1980年代政治改革系列谈"专栏,邀请当时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吴伟先生就那段历史撰写系列文章,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不仅留住公共记忆,也通过历史照亮今天和未来。此为第四篇。

上一篇:"波兰团结工会事件"的微妙影响

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事件"发生之后,邓小平就没有再过多关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而是把着眼点放在经济改革上。但到了1986年,他却再次开始大声疾呼:政治体制改革不搞不行,并果断启动了改革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工作,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从根本上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和契机,来自从198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

今天的人们都已经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革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中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1980年代前半期,计划和市场谁为主谁为辅,是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是中央高层、也是理论家们争论的核心问题。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中共元老、号称党内经济专家的陈云的基本思想,并得到了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的肯定。当年12月的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

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就其思想认识说,是支持搞商品经济的。但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必须获得党内元老们的支持,谈何容易?为了让党内接受自己的主张,赵紫阳采取了在具体问题上做文章的办法,按照时任国务院总理秘书鲍彤的说法,叫做"跪着造反"。

1984年初,中央确定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要通过一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统一全党思想。起草组开始起草时,总是跳不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圈子。几次起草出来的稿子邓小平、胡耀邦都感到不满意。于是赵紫阳建议,可以写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参见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第163-164页)

据吴敬琏回忆,赵紫阳与时任国务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总干事的马洪在一次谈起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时,马洪提出应当用"商品经济"的提法。赵紫阳就请马洪写出一篇文章送给"老同志"们看看。于是,马洪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周叔莲、张卓元起草了一篇题为《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再思考》的文章,吴敬琏也参加了修改。不久马洪将文稿印送几位党内元老,没有人表示不同意见。(参见《吴敬琏访谈》,载2008年8月30日《经济观察报》)

为了把这个关键性问题尽早确定下来,在得知马洪的文章"探路成功"后,赵紫阳于1984年9月9日给政治局常委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写了一封题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请示》的信。在谈到计划体制时,赵紫阳说:"各项改革都牵涉到计划体制,这是经济体制的核心。"他建议把计划体制作如下概括: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为主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指导性计划主要用经济手段调节,指令性计划也必须考虑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信中赵紫阳明确提到: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要通过价值规律实现,要运用价值规律为计划服务,应该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参见吴伟:《中国80年代政治改革的台前幕后》第48-49页)

 鲍彤曾对笔者回忆说,这封充分体现了赵紫阳政治智慧的信是赵绞尽脑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亲自写的,没有要秘书,或是其他任何人代笔。

9月10日,邓小平在这封信上批示:"我赞成。这个文件可印发三中全会,连同体制改革的决定,一并讨论。"9月13日,陈云复信:"紫阳同志:你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对这几年城市经济改革经验的总结,我完全同意。关于计划体制的四层意思,合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9月15日,李先念复信:"紫阳同志:你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很好,概括了这几年改革的经验,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我都同意。"

这样,赵紫阳的主张在元老们那里过关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和信中的四项内容顺利地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当年10月文件通过后,邓小平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3、91页)

那么,这时说的"商品经济"与后来说的"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对此,赵紫阳曾有过明确的说法。鲍彤后来对笔者回忆说1987年底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列席会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问赵紫阳:"商品经济跟市场经济到底有没有区别?"赵紫阳明确回答说:"根本就是一回事!我们说它是商品经济,是因为有人不同意讲市场经济,阻力太大,没有承受能力。所以,我们改个名字,叫做商品经济。"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在实际上冲破了所谓计划经济的束缚,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到建设商品经济上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进入城市,进入了经济的各个领域,改革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改革者们逐渐发现原有的政府管理体制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如在旧体制下,国家计委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国务院",整个国民经济资源的配置、资金的调配、产品的定价与分配,都须按照计委制订的国家计划进行。既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改变原有的计划体制,逐步建立起商品经济新体制,就必须解决计委这个计划经济的核心堡垒,同时需要撤销行业经济管理部门,实现整个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对此,赵紫阳态度十分明确。有一次,他请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委主任姚依林到他家里谈天,赵紫阳问:"经济体制改革是改什么的?"姚依林"啊——"了一声。赵紫阳笑了,自己接着说:"经济体制改革,是改你们计委的。"(《鲍彤文集》,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第186页)

胡耀邦也认为经济改革的关键是要解决计委的问题。1986 年有一次在专列上,胡耀邦对副总理田纪云说:"中央两大综合部门,党中央这边是中宣部,国务院那边是国家计委。中宣部这边问题解决了(指朱厚泽取代了邓力群任中宣部部长),你去跟紫阳同志说说,早下决心解决计委的问题。"(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2010年12月修订版第160页)

把经济改革看作是自己的"旗子"的邓小平同样也发现了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原有的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特别是国家计委、各工业部委,很多情况下是体改委在那里搞放权,他们在那里就搞收权;表面上说的是简政放权,实际上却是阳奉阴违。邓认为,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进行下去了,必须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为继。

从1986上半年开始,邓小平在内部讲话和同外宾谈话中,开始反复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仔细分析邓小平这些谈话,可以发现,邓此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想法,与他1980年在反对封建主义影响基础上提出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已经有了重大差别。他虽然也提到了民主的问题,但并不是以此为重心,重心是行政改革。

邓认为,政治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其政改的内容首先是党政分开;第二是权力下放;第三是精简机构。这些确实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但应该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行政体制改革。关于发展民主,开放言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诸多题中应有之义,邓都没有涉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回顾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以后邓小平对社会上民主宪政运动态度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当以邓小平为首的元老派领导人刚刚被从文革中解放出来,还没有在党内取得稳固的主导地位的时候,他们需要发动群众,需要在伦理道义上掌握主动,也需要有更多的讲话机会。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讲民主,讲思想解放。但是当他们的政治主张逐渐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在中央高层的政治地位也逐渐稳固并掌握了最高权力之后,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西单民主墙"和"北京之春运动"足以威胁到共产党的统治,看到"波兰团结工会事件"对波兰、对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的统治会造成影响的时候,他们对在中国发展民主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稳定"成为他们的第一诉求。

这样,当迫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邓小平不得不再一次提出搞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像当时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那样,以民主和公开性作为改革的旗帜和基本诉求,而是要尽量避开"民主"这个政治敏感点,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尽可能限制在行政改革的范围内。

邓在1986年重提政治体制改革,还有一个"国际大气候"的背景,即上世纪70、8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民主大潮,和8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进行的民主化改革。其中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以后提出《改革与新思维》,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对中国影响也比较大。对此,政治学者陈子明曾经评论说:"当时,美国《时代》周刊把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选为封面人物,戈尔巴乔夫后来居上,鼓吹'新思维'和'公开性',获得世界舆论的好评,邓小平有心要把他比下去,夺取世界'改革先生'的第一把交椅。"(陈子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亢奋到疲顿》,载《共识网》)是不是如此,笔者不敢下定论。但是,苏联、东欧诸国进行政治改革的一些理论、做法,借此作为正面的经验被介绍到中国来倒是真的。那段时间,苏联改革中的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对中国理论界研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中国1980年代的政治改革是在"国际大气候"下发生的,实际上它也是这个民主化"大气候"中的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各国"中发展较早、较快的一个部分。如果不是1989年"六四事件"中断了正在进行的改革的话,也许中国能够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向民主社会和平转型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与邓小平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相呼应,中央其他领导人也开始在许多场合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其中,在党内外引起广泛强烈反响的,是1986年7月31日万里在全国软科学座谈会上发表的关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讲话,他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行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198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政治问题可以讨论》。文中写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等,这些在宪法中都有庄严的规定。对政治问题各抒己见,讨论、争鸣,正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利。"这篇文章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但是,该文的执笔人、时任《人民日报》评论员的吴国光后来在《赵紫阳与政治改革》一书中谈到,"此文发表后,《人民日报》受到高层领导人的批评,已经准备好的其他几篇评论员文章因此没有见报。"(见该书第42页,注释8)

但风刮起来了。从总的情况看,无论体制内外,对加速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要求是一致的,这一点,与邓小平的主张并不矛盾。虽然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方式等方面,体制内外的一些人与邓小平的主张也就是与中共官方的调子有许多不同,少部分人还公开打出了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的旗帜。但是,在当时比较宽松的政治气氛下,这种与官方完全不同的政治改革观点,虽然也引起了中共党内一些人的反对,但是还一时没有受到过分的抑制与打击。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研讨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吴伟,现代历史学者,1980年代由鲍彤主持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