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天才指挥家马泽尔逝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天才指挥家马泽尔逝世
Jul 14th 2014, 12:28, by ALLAN KOZINN

指挥家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周日在卡斯尔顿的家中逝世,享年84岁。马泽尔曾是一名神童,后来担任过纽约爱乐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克利夫兰管弦乐团(Cleveland Orchestra)、维也纳国家歌剧院(Vienna State Opera)以及全球其他一些表演团体和剧团的音乐总监,并以其敏锐,有时有些极端的演奏而闻名。

马泽尔的发言人珍妮·劳霍恩(Jenny Lawhorn)表示,马泽尔死于肺炎并发症。最近几天,他一直在为卡斯尔顿音乐节(Castleton Festival)进行排练。该音乐节在他的农场举行。

马泽尔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他引起了音乐家、管理人员、评论家和观众的强烈看法,其中有些是赞许,有些则相反。

他塑造了一个善于分析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在大学学过数学和哲学,精通六门语言(法语、德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并紧跟音乐以外的许多学科的潮流——他的表演可能看上去非常注重细节,在情感上非常冷漠。然而,这类表演常常会被其他具有强烈个性的热烈表演抵消。

他凭借精准的指挥技巧,以及惊人的记忆力——他在表演中很少使用乐谱——而备受敬重,但当他表现另类且具有非常强的解释性时,他会用手中的权力扩张乐句,遵从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视野,重新组建熟悉的平衡。

"他显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约翰·罗克韦尔(John Rockwell)于1979年在《纽约时报》上写道,"或许太聪明了,以至于无法满足于对标准剧目无休止地重新创作。他看上去也是一个冷漠的处于防守状态的人,或许这种冷漠让他的作品裹上了一层冰。"

"这种思路的唯一问题是,它没有考虑全部事实。马泽尔在'有状态'时会带来人们记忆中一些最精彩、最慷慨激昂、最有见地的演奏。当他好的时候,他会好得简直可以被列为当代伟大的指挥家之一。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他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剧目中表现良好,极难预测。"

小小指挥家

从9岁起,马泽尔便开始指挥管弦乐队。或许因为是在聚光灯下长大的,他自信,固执,有时候还有些傲慢:当他接任一个新的指挥职务时,他通常会宣布自己的改革计划,以及为何他的方式优于之前的方式。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得到想要的东西,如果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他会离开,并给公众一个解释。

这正是他在短暂担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经理和艺术总监时采取的方式。他是首位在该歌剧院担任上述职务的美国人。

"我强烈建议再次以马勒(Mahler)和施特劳斯(Strauss)的方式领导这家歌剧院,"任命宣布后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全权负责歌剧院,我不打算和其他人一起承担这一责任,不过我可能会委托一些人作为代表。"他接着说,"如果觉得有必要进行变革,我不会犹豫。"

他很快便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从一个每晚都上演不同剧目的剧团,变成了他所谓的"固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该歌剧院分组上演歌剧,并频繁重演。他认为这种方式更有效,更有可能带来更精彩的表演。

当维也纳文化部长提出异议,同时还抱怨马泽尔的演出人选,并称他主要是想提升自己的艺术形象时,马泽尔突然辞职,并为《纽约时报》写了一篇专栏文章,谴责没有艺术背景的政府官员干涉艺术。当时,他的四年任期只过了两年。(2013年9月,维也纳歌剧院树立了一座出自雕塑家赫尔穆特·米利恩尼科[Helmut Millionig]之手的马泽尔半身像。马泽尔出席了塑像揭幕仪式。)

他在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克利夫兰的音乐家投票反对聘用他接替传奇人物乔治·塞尔(塞尔1970年逝世),因为他们认为他不够资格接塞尔的班。2002年马泽尔告诉《纽约时报》"他们的关系直到最后也不和谐"。

在纽约,马泽尔很快赢得了爱乐乐团音乐家们的信任。但一些乐评人,虽然高兴看到李奥纳德·伯恩斯坦1969年去职以来第一个美国指挥家第一次担任此职,但他们认为,马泽尔当时已经70岁,和前任科特·马瑟(当时73岁)还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令他们失望。而且他对当代音乐的口味似乎很保守。但最终,很多人开始赞赏他。

马泽尔在爱乐乐团的继任者艾伦·吉尔伯特(Alan Gilbert)周六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我感激他,不仅因为我从他手中继承下来的乐团状态出色,还因为当我接过他的责任时,他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

洛林·瓦伦科夫·马泽尔于1930年3月6日出生在巴黎郊区的塞纳河畔讷伊,父母都是在那里学习音乐的美国学生,其中父亲林肯·马泽尔(Lincoln Maazel)是一名歌手,母亲玛丽·瓦伦科夫·马泽尔(Marie Varencove Maazel)是一名钢琴家。他很早就表现出了音乐才能:5岁时,他们一家人已经回到了洛杉矶,他开始学习钢琴;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

他的钢琴曲目包括海顿《惊愕交响曲》(Surprise)的改编版。8岁时,父亲给了他作品的管线乐全谱。洛林跟着父亲借来的录音带学习了乐谱,当他指挥一个家庭室内乐团时,他的父母注意到,他对时机和平衡颇为擅长。他们带他去与时任洛杉矶爱乐乐团(Los Angeles Philharmonic)副指挥的弗拉迪米尔·巴卡莱尼科夫(Vladimir Bakaleinikoff)学习。

后来巴卡莱尼科夫接受了匹兹堡的一份指挥工作,马泽尔一家也跟着去了那里。他们还把年幼的马泽尔送去了密歇根州因特劳肯的音乐夏令营。

当时9岁的洛林正在指挥夏令营的乐团演奏舒伯特(Schubert)《未完成》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家奥林·唐斯(Olin Downes)刚好来到夏令营。尽管唐斯一向对神童持怀疑态度,但是他写道,这个男孩的指挥"节奏清晰而坚定,并且富有弹性,节拍连贯,偶尔的细微差异也表现得绝对准确、恰到好处。"

托斯卡尼尼和棒棒糖

当年夏季,因特劳肯的夏令营乐团在纽约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上表演,洛林两度执棒。1940年,在洛林的10岁生日之前,他还指挥了匹兹堡交响乐团(Pittsburgh Symphony),即1941年7月,11岁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邀请他在一次音乐会上指挥NBC交响乐团(NBC Symphony)——其中有瓦格纳(Wagner)、门德尔松(Mendelssohn)和迪卡·纽林(Dika Newlin)的作品——在纽约无线电音乐城(Radio City Music Hall)向全国广播。由于交响乐团对由一个孩子来指挥自己的做法感到愤怒,所以他们第一次彩排时含着棒棒糖对他表示欢迎。但是,当他第一次让大家停下来,指出一个错误的音符时,就立即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1942年夏,然后是1944年,他在路伊森体育场(Lewisohn Stadium)指挥了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出。但是到了15岁,他把指挥棒放到了一遍,专注于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学业。

他并没有完全放弃音乐。1946年,他组织成立了匹兹堡美术四重奏(Fine Arts Quartet of Pittsburgh),直到1950年,他都在里面担任小提琴手。1948年,他加入匹兹堡交响乐团的小提琴声部。1951年夏,指挥家谢尔盖·库塞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邀请他前往坦格尔伍德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他由此重新回到了指挥台。之后,他以富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又前往罗马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音乐。

马泽尔认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成熟始于1953年的平安夜。当时仍是罗马一名学生的他受邀前往卡塔尼亚贝里尼剧院(Teatro Bellini),接替一名健康状况欠佳的指挥。他在那里获得了成功,随后便开始前往那不勒斯、佛罗伦萨以及欧洲其他地方参加活动,接着又前往日本、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

老派手法

马泽尔首次担任音乐总监是在西柏林的德国歌剧院(Deutsche Opera),同时还有柏林广播交响乐团(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他从1965年到1971年一直担任这个职务。1972年,他接受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总监职位。

与在柏林时一样,马泽尔对克利夫兰的工作也采用了一种老派手法。按照惯例,他本可以一年只指挥十几周,然后把其他工作留给客席指挥,但是马泽尔却将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克利夫兰。他与乐团一同录制了大量音乐,还经常随乐团出行。1982年,他放弃总监职位,成为荣休指挥,并担任了维也纳国际歌剧院总经理。

1984年,维也纳的总监工作出现问题,于是马泽尔宣布自己重获自由,可以回到他早年那种四海为家的客席指挥生涯。

"我担任音乐管理者和指挥有20年的时间,"他1985年接受采访时说,"那段时间,我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我所工作的机构——6年在柏林、10年在克利夫兰,3年在维也纳。我一共指挥了132个乐团,但是在过去20年里,我所指挥的乐团不超过七八个。所以,我现在觉得能到世界各地看看,见见那些通过录音和电视认识我的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就像个被放出校门的孩子。"

为了庆祝自己的70岁生日,马泽尔重新拜访了他在过去数十年指挥过的许多乐团。其中一站就是纽约爱乐,当时乐团正在与几名指挥家商讨接任马苏尔担任音乐总监的事。马泽尔也表示了自己对这个职位的兴趣。几周之内,他就获得了这个职位。

2009年离开爱乐乐团后,他在自己位于弗吉尼亚的农场里创办了专事古典音乐和歌剧的卡斯尔顿音乐节。音乐节是他与妻子、德国演员戴特琳德·图尔班·马泽尔(Dietlinde Turban Maazel)共同创办并管理的。两人于1986年结婚。此前的两次婚姻——分别与作曲家米米·桑德班克(Mimi Sandbank)和钢琴家伊兹瑞拉·马加利特(Israela Margalit)——都以离婚告终。

他仍然健在的家人有妻子及他们的两个儿子莱斯利(Leslie)和奥森·马泽尔(Orson Maazel),女儿塔拉·马泽尔(Tara Maazel)。此外还有他与前妻所生的三个女儿安贾莉·马泽尔(Anjali Maazel)、达里娅·斯德克提(Daria Steketee)和菲奥娜·马泽尔(Fiona Maazel),以及儿子伊兰·马加利特·马泽尔(Ilann Margalit Maazel)。

作为音乐节总监的马泽尔并没有居于一隅。2010年,他成为慕尼黑爱乐乐团(Munich Philharmonic)音乐总监。他在自己网站上的一篇博客中指出,他在2013年——时年83岁——共指挥了102场音乐会,在16个国家的28座城市表演了72部作品。他说他渴望重新开始忙碌的工作。

他2002年告诉《纽约时报》,"奇怪的是,作为一个在指挥技法上名声不错的人,我对指挥技法本身并不欣赏。我不认为我能对同一段乐曲打出相同的手势。指挥的目的在于找到一种手势,能在一个具体的瞬间与某位具体的演奏者的需要相呼应。必须让演奏者放松下来,这样他才知道他在哪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能自在地专注于音色的美感。其中并无魔法可言。"

翻译:陈柳、陈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巴西人在球场外收获一丝胜利者的喜悦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巴西人在球场外收获一丝胜利者的喜悦
Jul 14th 2014, 09:16, by JERÉ LONGMAN

马里奥·格策(Mario Götze)胸部停住一记斜传球,旋即凌空抽射入网,帮助德国队赢得了世界杯。此时,德国球迷欣喜若狂地高呼庆祝。巴西人也几乎同样激动,尽管其中的原因一半是庆幸,一半是欢庆。

此情此景似乎颇为古怪:巴西球迷在自家的足球圣地马拉卡纳球场为别国球队欢呼。不过,两场举国难堪的丧气失利之后,周日的比赛终于带来了一丝慰籍。德国队以1比0力克阿根廷队,成为在南北美洲举办的世界杯赛中登顶的首支欧洲球队。

"阿根廷赢了的话,会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的梦魇,"30岁的巴西球迷雅伊梅·科斯塔(Jaime Costa)说。他在音乐公司从事公关工作。

赛前,数以万计的阿根廷球迷穿越与巴西之间的边境线,许多人睡在帐篷和活动房屋里,唱着嘲笑最大对手的曲子,"巴西,给我们说说老爹在家的滋味如何啊?"言下之意是,"看别人在自家后院撒野的滋味如何?"上周三,巴西队在半决赛中以1比7不敌德国队,成了自身历史上最惨烈的失败。然后,在周六的季军战中,巴西队再次显得死气沉沉,以0比3输给了荷兰队。与此同时,阿根廷队却在当家球星利昂内尔·梅西(Lionel Messi)的带领下24年来首次晋级决赛。梅西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我们恨他们,说不出理由来的恨,"31岁的巴西计算机程序员弗拉维娅·托雷扎尼(Flávia Torezani)说。周日的赛果让阿根廷球迷和球员品尝了只差一步的心碎,她却连嗓子都喊哑了。"他们是我们的对手。我们不想他们赢,永远都不要。今天就像是巴西胜利了。"

周日的决赛给为期一个月的世界杯赛事划上了句号。巴西作为主办方的表现与其球队在场上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世界杯赛事组织有序,没有出现外界担心的混乱局面。巴西民众热情好客。球赛大多场面好看,奉行攻势足球。有人称,这是人们记忆中近年来最精彩的一届世界杯。

比赛扣人心弦,以致去年破坏了热身赛事的那种大范围抗议活动全都销声匿迹了。抗议者认为,巴西在本届世界杯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筹备上铺张浪费。

然而,巴西在半决赛中遭德国羞辱,第六次赢取世界杯的希望就此破灭。举国震惊,仿佛真理被打破。巴西不仅可以主场失利,而且能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这留下了一个丑陋的污点,一道深深的伤疤,"巴西体育部长阿尔多·雷贝洛(Aldo Rebelo)说。"是场灾难。"

输给德国队后,巴西人冷嘲热讽:大卫·路易斯(David Luiz)浓密的秀发中又发现了一粒进球。大众(Volkswagen)造高尔汽车(Gols)的速度都赶不上德国国家队进球快。高尔是该公司在巴西市场上的热销车型(高尔与进球在葡萄牙语里谐音——译注)。梅西周日没法上场,因为笑巴西惨败笑得胃痛。

周六在首都巴西利亚举办的三四名争夺战前,球迷们热情洋溢地迎接了巴西国家队。然而,形势直转而下,人们的反应也怨气深重。巴西夺得1994年世界杯冠军的功臣罗马里奥认为,这支队伍里的多数球员应永远不再披上国家队的战袍。罗马里奥如今已涉足政坛。

队长蒂亚戈·席尔瓦(Thiago Silva)发表了面向全国民众的道歉信,"这是一个悲痛的时刻。实在难以回家面对亲人说,'对不起,我没有做到。'"

不过,巴西作为主办国的表现,让奥委会官员对两年后里约奥运会的前景语出乐观,虽说筹备工作很可能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与本届世界杯一样。

"我想全世界都从本次世界杯见证了巴西的组织能力。"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对记者表示。"许多人都感到惊讶。不过,你能看得出,此次世界杯办得有多棒。"

巴西高校盖图罗·瓦格斯基金会(Getúlio Vargas Foundation)的体育管理、市场营销与法学教授佩德罗·特伦格罗斯 (Pedro Trengrouse)说,足球场上的失利不会影响巴西的自信心。不管怎么说,巴西都曾赢得过五次世界杯,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本次世界杯赛巴西名列第四,是自2002年巴西赢得世界杯后名次最靠前的一次。

周日,特伦格罗斯在一次采访中说,"这是不会削弱我们这个国家的。"

特伦格罗斯说,有一点比巴西队令人失望的比赛更重要,那就是大家都认为,巴西成功第举办了此次赛事 。

特伦格罗斯说,"这对巴西及其在海外的形象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巴西人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这种自豪盖过了比赛失利造成的影响。"

在另一个方面,巴西队的失败标志着本次世界杯的民主化。例如,哥斯达黎加队首次进入四分之一决赛,要不是在点球大战中输给了荷兰队,该队差点就能进入半决赛。

葡萄牙队中场队员劳尔·梅雷莱斯(Raul Meireles)说,"在目前的足球赛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没有什么轻松的比赛。我不认为,现在还有哪只球队被一致看好。"

最终,两只国际强队在周日的决赛中相遇。至少在巴西球迷看来,决赛结果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兴高采烈地接受了它。

19岁的护工胡利亚纳·努涅斯 (Juliana Nunez)在里约热内卢的科帕卡瓦纳海滩说,"德国7-1击败了我们,就算是这样,也好过阿根廷今天成为冠军。"

Miriam Wells 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面对低价竞争,三星该怎么办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面对低价竞争,三星该怎么办
Jul 14th 2014, 09:36, by BRIAN X. CHEN

有起必有落。这个原则似乎正在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身上应验,该公司的利润处于下滑之中,原因之一是,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低价销售手机,给它带来了压力。

这家韩国公司上周表示,三星上季度的利润预计比上年同期低25%

三星称,来自中国制造商的激烈竞争是其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过去一年中,小米和华为等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迅速增加,部分上是因为他们几乎以零利润的价格出售手机。

在个人电脑和太阳能等很多其他行业,中国企业也异军突起,生产出价格较低的产品。一直以来,中国企业总在某个市场成熟后采用这种策略:设法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制造和销售产品,攫取市场份额,蚕食老牌公司的利润。

投资者和分析师现在想知道的是,三星的反击方式是降低价格,还是更努力地推动创新

"三星如何与那些以成本价销售产品的公司竞争呢?"贝仑贝格银行(Berenberg Bank)驻伦敦的分析师阿德南·艾哈迈德(Adnaan Ahmad)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投资者应该追问增长点在哪里。"

三星应对这种困境的方式有可能会改变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面貌。如果三星为了提高销量,大刀阔斧地降低价格,就可能会迫使诺基亚(Nokia)、HTC和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等竞争对手也进一步降低售价。对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来说,这可能会导致产品走向低质化,让已然微薄的利润率进一步降低。在最近多个财季中,从智能手机业务中实现盈利的公司已经只剩下三星和苹果(Apple)。

三星担心的还不只是低端市场。在高端市场,三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苹果,其iPhone销量一直在提升。加通贝祥(Canaccord Genuity)分析师T·迈克尔·沃克利(T.Michael Walkley)表示,如果苹果今年像人们广泛预期的那样,推出屏幕更大的手机,该公司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星没有表现出采取降价策略的任何迹象。该公司拒绝让其高管接受采访,但是却发表了一份书面声明,称将继续提供满足消费者所需的多样化产品,以此来与其他公司竞争。

"三星拥有高端品牌的声誉,强大的产品阵容,以及尖端技术,我们将通过继续巩固这些优势,来增进三星产品的竞争力,"该公司表示。

换句话说,至少就目前而言,三星打算沿用以前的策略:在较大的价格区间内提供种类繁多的移动产品。

但目前还不清楚,采取这样的做法是否足以应对形势。

创意策略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的消费科技分析师本·巴加林(Ben Bajarin)表示,在搭载谷歌Android系统的设备中,竞争形势已开始发生变化。这个范围涵盖了三星的大部分产品,以及中国厂商生产的廉价手机。

因为所有Android智能手机的工作方式都很相似,他说,设备无法靠硬件脱颖而出。像在线视频播放或收发消息这样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才是设备之间的差异所在。

正在崛起的中国电子品牌小米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该公司生产多个型号的Android智能手机,其中一些拥有许多与苹果和三星的顶级手机相同的功能,但售价还不到它们的一半。

但在小米的优势中,硬件和低廉的价格只占了一小部分。为了吸引顾客并维持其忠诚度,该公司提供一个定制的Android版本,名为MIUI。粉丝可以通过在线反馈来帮助改进MIUI的设计,而该公司每个周五都会发布新的MIUI版本,从而维持粉丝群的兴奋度。

在Android手机商中,小米的商业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它出售手机的价格,与物料成本加装配费用大致相当,但它销售手机的时间可长达一年半,这期间手机部件的价格会下降。同时小米也会从销售应用、游戏、特别的Android主题,以及互联网服务中赚钱。

小米的核心商业策略是从互联网服务中赚钱,该公司称。

"手机真的就像是20年前的个人电脑,"小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林斌去年在一场商业会议上表示。"最开始时,利润空间很大,但现在利润率已经降低到了个位数。智能手机领域也开始出现同样的状况了。因此我们没有把重心放在利润会下降的硬件上,而是放在了服务上。"

但是,三星的智能手机业务仍然是依赖于硬件销售。虽然该公司也提供了为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专门定制的Android版本,其软件却普遍受到了评测者和用户的差评。而在地图和在线消息等互联网服务方面,三星基本上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三星一直在与英特尔(Intel)等公司开发一款新的移动操作系统,名为Tizen。但贝仑贝格银行的艾哈迈德预计,Tizen会像此前的一些系统一样遭遇失败,比如Palm的WebOS以及黑莓(BlackBerry)最新的系统BlackBerry 10。

他说,三星最终可能会采取降低产品价格的做法,进一步牺牲利润率。

"三星过去在市场份额遭遇任何压力时,往往会运用过价格策略,"艾哈迈德说。"为什么在高端产品中,历史就不会重演呢?"

苹果的大部分利润也来源于硬件销售,但是它并没有面对三星的问题,巴加林说。为了做到卓尔不群,并且保持客户的忠诚度,苹果公司提供了只能在自己公司硬件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和互联网服务。

而三星的用户却可以随时改用另一家公司生产的Android手机,只要登录到谷歌服务,基本不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能买到比三星便宜的Android手机,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三星,这是真正的难点,"巴加林说。"他们的用户实际上属于谷歌,未必属于三星。"

翻译:杨洋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伊核谈遭遇各自国内强硬派挚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伊核谈遭遇各自国内强硬派挚肘
Jul 14th 2014, 10:06, by DAVID E. SANGER

维也纳——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周日早间来到这里,尝试挽救与伊朗之间的谈判僵局。谈判的主要障碍在于,伊朗未来10到20年间,可以维持多大规模的核设施。然而克里很快就遭遇了一个现实问题:关键或许并不在于这里的谈判桌,而是在于德黑兰的神职人员和华盛顿的国会议员。

在一所宫殿里开展的紧张谈判已经持续了11天,这里距离贝多芬和莫扎特曾经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只有咫尺之遥。讨论文件措辞时在场的官员透露,会议期间,伊朗政府派出的精明、西化的谈判代表们,对于伊朗的一些核设施应该如何使用,应该对另一些核设施如何开展检查做出了一点让步。

然而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上周在德黑兰发表讲话时,伊朗谈判代表却表现出了些许惊讶。哈梅内伊在讲话中以超乎寻常的细节阐述了伊朗需要多少核燃料浓缩能力,这番声明似乎让谈判代表难以找到一种方法,能做到体面地关停该国大部分核设施,同时又宣告本国的核计划正在前进。

美国谈判代表也面临着国内的掣肘。参议院一些关键人物向奥巴马总统提交了一封信,阐述了阻止伊朗制造核武器的协议应该是怎样的。信中提到,只要达不到信中的要求,就不能解除制裁。而美国谈判团队能亮给伊朗的交换条件只有这一个。

这种局面提醒克里,要想达成协议,需要开展的谈判不仅有这一场,而是有三场。克里及其他五个国家的外交负责人,一直在艰难地尝试与曾在美国受过教育的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达成谅解。过去11天里,他们一直驻扎在维也纳的科堡宫(Coburg Palace)里。这里已经成了美国、西欧国家、俄罗斯和中国谈判代表的豪华宿舍。各国谈判代表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只隔着几扇门。

然而与此同时,扎里夫还在与阿亚图拉哈梅内伊,以及伊斯兰革命卫队(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s Corps)的将领们进行谈判。伊朗核计划中的军方项目由革命卫队主管,而革命卫队对外交部长鲜少信任。与此同时,奥巴马也一直在幕后与主张采取更多制裁、施加更大压力的国会议员们角力。奥巴马曾威胁会否决这样的议案,因为他担心加大施压力度的议案,会破坏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与持续施加压力,甚至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相比,他认为取得共识是更持久的解决方案。

"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复杂的谈判,"为白宫充当顾问的一位美国官员评价称。"所有人都在以国内受到制约为理由,避免做出妥协。而且实际上,在伊朗有很多将领,在华盛顿也有很多国会议员都很乐意看到谈判无果而终。"因为在讨论敏感的谈判,这位官员拒绝公布姓名。

克里表示,他正在评估谈判进程,从而确定是否建议奥巴马要不要在原定期限7月20日的基础上,再延长谈判。

"很显然,我们还有些十分显著的分歧,"他说。"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确保伊朗不会研发核武器,而且该国的核计划是和平的。"尽管克里并未谈及延长谈判,但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去年11月达成的一项临时协议允许延长谈判期限。

"我们正在想方设法减轻分歧,"伊朗副外长阿巴斯·阿拉格齐(Abbas Araghchi)在维也纳接受采访时,对伊朗国有新闻机构表示。"鉴于当前的环境,谈判有可能延长数天或数周。"

美国官员不愿谈论延期,因为他们担心那会影响在下周日的期限前取得进展的可能性。然而对奥巴马来说,谈判延期的负面影响很小。去年11月根据初步协议取消了数量相对有限的制裁举措,但这并没有引发以色列官员所预料的,大范围解除制裁的动作。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核查人员表示,伊朗一丝不苟地遵守了临时协议对它的要求,稀释了美国所担心的离转化为武器最为接近的核燃料。

不过伊朗目前采取的措施都很容易逆转。七年前朝鲜经过谈判要实施拆除项目,但很快就重新启动。由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温迪·R·舍曼(Wendy R. Sherman)率领的美方谈判人员,对这一番情节仍然记忆犹新。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广西政府向官员下达限酒令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广西政府向官员下达限酒令
Jul 14th 2014, 07:36, by 王霜舟

乍看之下,这些规则的实施对象似乎是受到双重秘密查看的大学兄弟会。然而,根据中共喉舌《人民日报》上周五的解释,它们的目标是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官员。那里的官员如今面临着一系列的限酒令,目的是防止他们陷入令人难堪、乃至于危险的酩酊大醉的境地。

根据规定,广西的官员严禁在工作期间饮酒;严禁在公共场所赌酒、强行劝酒;严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酗酒;严禁着工作标志服在公共场所饮酒;严禁在携带密级文件或其他涉密材料时饮酒;严禁酒后驾车。

中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那就是在醉醺醺的酒桌上洽谈各种事务。地方官员时常一周要被邀出去喝好几次,有时会造成悲剧。今年4月,广西的一名副镇长在午宴中和同僚饮酒后酒精中毒身亡。据官方媒体报道,这名叫钟谢飞的官员当天才刚刚上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惩治腐败和铺张浪费的运动已把矛头指向官员的饮酒文化。有一些迹象显示,禁酒令正在对烈酒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最知名的白酒品牌贵州茅台表示,对官员纵酒的严打影响了该品牌销量的高速增长。白酒是一种由高粱等谷物酿造的烈酒。根据官方媒体《中国日报》今年3月的报道,贵州茅台预测,今年的销售额仅将提高9%左右,是过去五年里增长率最低的一年。

然而,醉酒官员对共产党来说依然是个问题。本周,一段手机视频在网上流行开来。其中显示,一家国有旅行社的高管王其康在上海地铁车厢内对一名女性施展"咸猪手"。他随后遭到解雇,并被开除了党籍。据《上海日报》报道,王其康表示,他喝醉了,所以才反复触碰一名21岁的台湾女性乘客的大腿。

在周五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引用了一则颇为流行的押韵段子,说饮酒会"喝坏党风喝坏胃"。这则段子描述了一名对丈夫饮酒感到失望的女性的故事,并未完整收录在报道中。她去了多家党政机关寻求建议,其中包括负责调查腐败的纪检委。

打油诗接着这样写道:
老婆去找纪检委,

门口碰到老门卫,

老门卫说:

昨天上级来开会,

七个常委四个醉,

还有三个宾馆睡。

王霜舟(Austin Ramzy) 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尼泊尔禁止藏传佛教高僧遗体入境火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尼泊尔禁止藏传佛教高僧遗体入境火化
Jul 14th 2014, 05:11, by BHADRA SHARMA

缅甸曼德勒——在中国的严密审视下,尼泊尔政府周日宣布,已收回允许在该国境内火化一位藏传佛教重要精神人物遗体的决定。

尼泊尔驻印度大使馆此前发表了一封"不反对通知书",允许把藏传佛教高僧夏玛仁波切的遗体从印度运到尼泊尔举行葬礼。但在收到首都加德满都的内政部和外交部的指示后,尼泊尔使馆收回了这一决定。

夏玛仁波切于今年6月11日在德国死于心肌梗塞,终年62岁。按照他的遗愿,遗体原定于周一运到尼泊尔火化。

尼泊尔内政部发言人拉克西米·普拉萨德·德哈卡尔(Laxmi Prasad Dhakal)证实了许可被撤销一事。他说,"在我们得知夏玛仁波切持有不丹外交护照之后,我们撤回了'不反对通知书'。"

德哈卡尔说,尼泊尔法律的条款没有允许把外国人的遗体运入国内的规定。他接着说,来自中国的压力与撤销决定无关。

尼泊尔的地理位置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尼泊尔的官员、警方和政党都严格禁止被视作"反华"的行动。

加德满都的流亡藏人正准备举行与这位僧侣的葬礼有关的集会。流亡藏人丹增丘金(音)说,夏玛仁波切是藏传佛教最古老分支之一的领袖,他生前希望葬礼在自己位于加德满都的寺院举行。

尼泊尔的佛教学者赛·南卡·多杰(Sey Namkha Dorje)说,他认为,中国官员听说了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一名代表打算护送遗体,因此要求尼泊尔收回了决定。

1952年出生于西藏的夏玛仁波切曾是尼泊尔的常客。分析人士说,他一直与涉藏政治抗议保持着距离,专注于宗教和学术活动。

"事实上,藏人群体是排斥他的,"多杰说,"把一个逝者的愿望政治化真是太不应该了。"

这名僧人的遗体目前停放在新德里的噶玛巴国际佛学院(Karmapa International Buddhist Institute)。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24年,德国人再次捧起大力神杯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24年,德国人再次捧起大力神杯
Jul 14th 2014, 07:01, by SAM BORDEN

里约热内卢——多年来,只要事情一不对劲,巴西人总会说这样一句话:"Imagina na Copa"(想想世界杯时会怎样吧)。每当发生严重的交通拥堵、建筑事故,或者新闻被丑陋的暴力事件充斥时,他们就会对彼此说这句话——想象一下,如果这发生在世界杯期间会如何。这是一个充满不祥之兆的警告,预示灾难即将发生。

然而过去五周,巴西避免了它所担心的一切重大灾难,因为扣人心弦的比赛和令人愉悦的足球——以及巴西国家队令人震惊的惨痛失败——基本让所有基础设施问题都显得不重要了。因此,在世界杯的决赛中,巴西人又侥幸躲过了一次球场上的终极噩梦,也像是顺理成章的了。

周日,利昂内尔·梅西(Lionel Messi)和阿根廷没有进行任何庆祝,这个巴西最大的敌人没能在著名的马拉卡纳体育场(Estádio do Maracanã)举行盛会。进行庆祝的是德国,马里奥·格策(Mario Götze)一个漂亮的进球,使德国队在加时赛中以1:0战胜阿根廷;此时加时赛即将结束,再过几分钟,双方就将进入点球大战环节。这次胜利使德国成了第一支在美洲举行的世界杯中获胜的欧洲球队,德国也因此第四次获得世界杯冠军(这是德国队自1990年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杯冠军)。

巴西球迷究竟有多想看到阿根廷败北?当格策用前胸停下安德烈·许尔勒(André Schürrle)的传球,然后把球踢进球门时,仍然坐着大批身着巴西队黄色球衣球迷的体育场顿时沸腾起来。德国在半决赛中以7:1淘汰巴西,但是没关系;只要赢的不是阿根廷就行,巴西球迷很开心。

同时,阿根廷的球员和球迷则低下了头。虽然梅西享有世界最佳球员的美誉,但是他仍然非常希望能在阿根廷国家队获得世界的赞许。因为在这里,他永远会被人拿来与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作比较——当然,后者曾在1986年帮阿根廷赢得世界杯冠军。

据估计,有多达10万名阿根廷人来到巴西——许多人是坐飞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坐小汽车或大巴远道而来——大部分人似乎都住在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或其他沿海社区。大部分没有决赛门票的人都觉得无所谓;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吃喝和跳舞,一旦比赛开始,他们就在人群中观看比赛。

然而,有一个阿根廷人不在巴西,那就是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德基什内尔以疾病未愈和希望与家人一起庆祝孙子的第一个生日为由,拒绝了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的邀请。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以及2018年世界杯举办国俄罗斯的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总统都越过大西洋来到了巴西。

决赛的两支队伍此前曾两次在世界杯决赛中相遇,一次颇为惊悚(1986年,阿根廷3:2险胜西德),另一次普遍被认为是世界杯历史上最差的决赛(1990年,西德1:0艰难取胜),而周日的比赛从一开始,看上去就更像两队第一次交手时的情况。

双方都有伤病问题——阿根廷队的安赫尔·迪马利亚(Ángel di María)没能出现在赛场上,而就在比赛开始前,因为小腿的问题,德国队换下了萨米·赫迪拉(Sami Khedira),不过比赛的速度没有丝毫放缓。比赛伊始,梅西在突破马茨·胡梅尔斯(Mats Hummels)时表现出了极快的速度,创造了一次机会。托尼·克罗斯(Toni Kroos)令人费解地用头将球顶向本方大门,而冈萨洛·伊瓜因(Gonzalo Higuaín)离门约18码(约合16米)的地方一记射门,莫名其妙地完全偏出球门。

当球毫无威胁地偏出时,伊瓜因面无表情地盯着它,他的队友哈维尔·马斯切拉诺(Javier Mascherano)难以置信地揪住自己的头发。随后,就在中场休息前,德国队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反应。当时,在阿根廷门将塞尔希奥·罗梅罗(Sergio Romero)手忙脚乱、绝望无助之时,贝内迪克特·赫韦德斯(Benedikt Höwedes)的头球却在击中门柱后弹开。

尽管在前场上演了一系列进攻——本场比赛阿根廷攻势颇多——但在全场90分钟的时间里,阿根廷没有一次射正。

加时赛基本上波澜不兴——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因为这是球员们在本届世界杯上的第七场比赛,他们显然已经精疲力尽——但阿根廷又错失一次良机:罗德里戈·帕拉西奥(Rodrigo Palacio)从胡梅尔斯身后潜入,却眼看着自己的射门偏出。

第113分钟,德国抓住时机,格策漂亮地打进一球,德国队的替补席一片狂欢,替补队员兴奋地涌入赛场。最后时刻,阿根廷在前场多次带球突破,但要攻入诺伊尔(Neuer)的禁区却无比艰难。也许最好的机会是在终场哨吹响前不久,梅西在门前20码处的一次任意球。

阿根廷球迷伸长脖子,教练亚历杭德罗·萨贝拉(Alejandro Sabella)充满期望地蹲下,但是没有发生奇迹。梅西的射门从球门上方飞过。他失望地转过头,而看台上的德国球迷和巴西人则欢呼了起来。

翻译:陈柳、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邓小平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邓小平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Jul 14th 2014, 03:10, by 吴伟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编者按: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其中,政治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浪漫的年代。源于中共党内一批开明派的努力和试图冲破旧体制窠臼的勇气,80年代的这场政治改革虽然很快在党内保守势力的围剿下失败,并在1989年那场举世瞩目的事件后彻底终结,但它影响之深远,恐尚无出其右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特开设"中国1980年代政治改革系列谈"专栏,邀请当时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吴伟先生就那段历史撰写系列文章,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不仅留住公共记忆,也通过历史照亮今天和未来。此为第二十篇。

上一篇:邓小平谈不要照搬三权分立

在1980年代的这次政治体制改革研讨过程中,无论是赵紫阳也好,中央研讨小组的其他领导人也好,都在反复强调一句话: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那么什么是中国的实际?

1987年6月1日上午,中央政改办再次讨论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稿提出的批评的时候,原任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组副组长的黄海说了一句话,后来成为政改研讨中的经典。他说,我们总是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小平同志的话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思考。

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搞,只要能搞下去,哪怕只向前走一小步,也会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前进了一大步。这既是我们当前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信念。那么方案该怎么搞?鲍彤(中央政改办和十三大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在政改办刚刚成立时,曾经对研究人员们说过:政治体制改革,"第一,方向要正确;第二,建议要可行。"所谓方向正确,就是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以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不能动摇党的领导地位;所谓建议可行,就是要注意党内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同要求,注意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鲍彤在这里说的"承受能力"是指什么?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自身的承受力。中国现行政治体制最核心的主体,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这个党、这个政权是从几十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风雨中走过来的,它有几千万党员、几百万干部,它的体制、观念、组织形式、工作方式早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历史惯性。现在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就要对这种适应阶级斗争、军事斗争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体制、观念、组织形式、工作方式,使之适应执政与和平建设的需要,其艰难程度可想面知。其中,观念的改变尤为重要,也尤为艰难。

二是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承受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有几百万在国家各个领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方面权力的干部。几十年的"一元化领导",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化的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政治体制改革是权力再调整,也是政治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里面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和利益,党的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党政部门与民主党派、社会团体间的权力和利益等,都要进行再分配、再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触及一部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利益,触及一些潜在派别的利益,触及一些部门、团体的利益。他们会不会接受和配合这种调整,他们从心理上、观念上会不会支持这种调整,这是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是中央高层,特别是老一代领导人的承受力。1980年代中期,邓小平、陈云、李先念、邓颖超、彭真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都还健在,还有一些主张积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高层"理论权威"(邓力群、胡乔木等)们也都在,而且有相当大的影响。党内的中、高级领导层中对政治体制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都有相当大的意见分歧。讲政治体制改革的承受能力,在相当程度上是党内高层,特别是老一代领导人能不能接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四是邓小平的承受力。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全党逐渐树立起了领导权威。这个权威在当时,虽然还没有达到后来1990年代所说的那种"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言九鼎的程度,虽然在形式上他不是党的第一领导人,但在事实上他已经成为党的最高决策者。虽然他在许多时候还要受到来自陈云方面的压力,和左的阵营的影响,但不得不承认,邓小平是党内老人们事实上的核心,这在当时已经成为国内外、党内外公认的一个事实。所以,要考虑所谓承受能力,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邓小平的承受能力。他能承受,政治体制改革才有可能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来,被全党所接受;他不能承受,就谈不上被全党所接受。当然,这并不是说,邓能接受的东西,党内其他高层,其他老同志就都能想得通,能赞成,而是说邓小平接受了的,其他人就不会提出大的反对意见。

以上讲承受力的四个方面,在80年代政治体制改革研讨的这个阶段,邓小平的承受力是关键。

邓小平这次对于十三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部分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提高国家的管理效率,无论是活力、积极性、反对官僚主义,还是党政分开,机构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甚至是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都要围绕着效率这个主题。至于民主,那不是这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他明确地说,不能迁就民主化的情绪,凡是影响稳定、正常秩序的东西都不搞。邓小平的这些看法,对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起草者们说来,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当时由赵紫阳主持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不但要承受来自党内老人集团的重大压力,同时要面对着另外一方面的压力,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和企盼。从当时的情况看,知识分子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侧重于反对一党集权,主张党政分开,实现民主监督、权力制约、言论自由;而基层民众则侧重于反对腐败、反对以权谋私,要求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同样也必须反映这方面的要求,否则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就会对政治体制改革失望,对这个党失望。因此,赵紫阳、鲍彤,包括政改办的研究人员们认为,民主这面旗帜,这次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丢。赵紫阳在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明确主张: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却感觉到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民主,这终究是一个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百年也要回答。人类社会的民主应该是越来越发展,一些条件不具备我们可以对人民说清楚,但绝不能让人感觉到共产党害怕民主,不敢讲民主。这就是说,报告的起草者们认为,民主,在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中必须有所反映。

应该说,多年来党内外知识界在政治改革的讨论中经常提到的民主宪政、言论自由、公民权利、党派政治等问题,在这次由赵紫阳主持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研讨中都讨论到了。但是在纳入方案时,必须有取有舍。鲍彤和政改办的研究人员们在这个时候,对于邓小平要的效率,与党内外对于民主的要求这个矛盾,已经看得很清楚,而且也确实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政改方案的研讨者们不得不首先选择服从于邓小平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要拿出来,要在中央常委、政治局、中央全会、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首先就需要邓小平通过。邓那里通过了,这个方案就能得到多数老人、多数中央委员的支持,就能拿上代表大会,就可能被党代会、被全党所接受。对于邓小平们不能接受的东西,就不要提,否则方案就通不过、搞不成。

鲍彤和政改方案的起草者们意识到,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或许只能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向前走一小步,但只要这个步子迈出去了,这一小步就可能会成为中国向民主社会转型的一大步,就有可能像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造成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我们的策略应该是:把现在要做的而且能做的提出来,邓小平们现在不能接受的,或是将来才有条件做的先不去讲,不纳入方案。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现在走出这第一步,几年后下次党代会上再走下一步可能就会阻力小很多,而再下一步可能就更好走一些。

再说,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难以抗拒的。党内的这些老人们,总有一天要退出历史舞台。邓小平们这一代有着绝对政治权威的党内元老退出政治舞台以后,中国的权威政治必然会呈现递减趋势,逐步走向常人政治。为了维持党的执政地位、党的稳定、国家的稳定,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也许就会成为党的新一代领导者们无论主动或被动,但又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许多现在不能讲不能做的事情留到十年后再去讲再去做,其结果也许就和现在完全不同了。

大家认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想问题,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让邓小平和中央的这些老人们,让党内的高层干部不能接受,方案在中央政治局、中央全会、党代会上通过不了,那就等于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流产,想再发动第二次是极其困难的。

理清楚了这个关系,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方案怎么搞,大家就都心照不宣了。方案的起草者们都明白,文件的起草方法,是要紧紧抓住邓小平的思想脉络,研究他说过的话,用他的说法开路;同时把民众反映最迫切而现实又能做得到的东西加进去。按照鲍彤后来 的说法,就是"跪着造反"。

1987年1月9日,鲍彤在政改办的例会上强调说:"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学习小平同志的思想,要把小平的主张搞得非常熟悉,熟悉到提到一个问题就能想起小平同志讲过的相关观点。我们越熟悉,以后走过的弯路就会越少。"事实也是如此。几十年来,邓小平在"改变党凌驾于一切组织之上"的状况、实行党政分开、党组织要联系群众、群众团体要代表群众利益、实行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等许多问题上,都有不少符合民主政治方向的说法。这些问题,广大民众和改革实践也都有迫切的要求。我们就把这些东西找出来,研究它,并加以阐发、细化。邓小平讲过的这个事情要落实,那个事情也要落实,要落实就要有具体化的组织措施,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方案。在起草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过程中,有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怎么办?办法是,只要原则对头,话不必说得那么尖锐,把它磨光,使它具有弹性,留有余地。

上面说得这些,笔者认为,就是后来赵紫阳、研讨小组及办公室处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决定各种具体的改革措施在方案中取舍的不成文的、不能公开讲的基本原则。

那么,具体说到方案上,改什么,怎么改,就要有个取舍,有个折衷和平衡,既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民众对政治改革的要求,又要让邓小平和老人集团能够接受。不反应民众的要求,这场改革就失去了民众基础和进步意义;如果邓小平和老人集团不能接受,超过了他们的承受底线,那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一个泡影。所以,6月14日,鲍彤在谈到十三大报告第五部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修改稿时说,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小平同志看了是否满意;一个是我们的研讨内容,是不是写进去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方案的具体写法方面,经过鲍彤和政改办的研究人员们反复讨论,确定,一是在总体目标的表述上,来处理民主与效率的矛盾。长远目标,高度民主;近期目标,讲效率、活力、积极性;二是在具体内容的各方面,都要体现效率这个主题。党政分开,机构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都照讲不误,但是都要尽可能归结到提高效率上;三是民主问题所涉及的各项内容的处理,都要从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发挥各种组织作用角度去讲,落脚点是缓和协调各类社会矛盾、减少扯皮,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样一来,效率,这个邓小平最关心的主题突出了,解决党权过分集中的问题涵盖其中了,社会和基层民主这个民众和知识分子最迫切要求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

在后来的文件修改过程中,赵紫阳又多次发表了意见。虽然邓小平的批评对他这个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的组长说来,也同样、甚至可能有着比政改办研究人员们更加巨大的压力,但赵紫阳并没有屈从,去一味强调效率,放弃发展民主。他多次说,政治体制改革要讲清道理、讲清为什么一定要改,为什么只能有先有后的改,为什么这样搞,为什么搞这个不搞那个,为什么先搞这个后搞那个。基层民主还是要提,不讲民主是不行的,但是要有步骤。基层自治这个口号恐怕也还是要提。对于民主与法制关系要讲清楚,最后落到法制上。人大问题在于立法,要把法制部分带进去。我们与资本主义民主主要划清两条界限,一是不搞扯皮体制,一是不搞形式主义。

赵紫阳同意鲍彤的建议,十三大上不再搞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说明文件 ,只搞一个十三大报告。但在此前向中央报告的时候,则要搞出两个文件,即十三大报告的第五、六部分(即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和党的建设部分)和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1987年7月底,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草稿,经赵紫阳报送给邓小平审阅。邓看后亲自告诉赵紫阳:"同意这个总体设想",但同时点了一句,"决不能搞西方三权分立、轮流坐庄那一套"。赵紫阳立即亲自在方案稿上加了一句,"决不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不加这句话,邓小平不放心;没有邓小平的支持,整个政治改革方案就会夭折。加了这句话,文件就顺利通过了。赵紫阳不在乎咬文嚼字,纸上的矛盾应该由社会实践去解决。因此,邓小平继续信任赵紫阳,赵继续得到邓的支持。

8月下旬,由中央政改办修改出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8月27日稿)》报送给赵紫阳和中央研讨小组。27日,赵紫阳看后在稿子上批示:略有改动。可提交政治局会议上议定。赵紫阳在这个稿子上作了三处修改,都是有关党政分开的。遗憾的是,赵紫阳修改的具体内容,笔者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按照中央研讨小组的设想,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是由党发起和领导的,其目的当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改良,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自我完善。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中,必须把握这样几个原则:一是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二是兴利除弊,发扬优势;三是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四是不搞一刀切;五是上下结合,党作表率,中央带头。研讨小组认为,遵循这些原则,就能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有条不紊地发展。

关于改革的大体进程,研讨小组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各项改革,需要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设想十三大后开始布局,党政分开、党的制度建设、机构改革和建立协商对话制度,抓得紧,通过三至五年可以有一个基本格局。其他各项改革都应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择机出台,逐步实施,但不可能很快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有个过程,才能逐步走上轨。赵紫阳的考虑是,经过十五年到二十年,三到四届党代会的不间断改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会前进一大步。这就是说,已经提出的目标和改革内容都是有限的,三、五年的时间也只能完成一个基本格局。要实现改革的长远目标,需要后人沿着民主政治的方向,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这就是赵紫阳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他可以说是渐进式改革之路的发明人。

上述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中需要把握的原则和对于进程的设想,主要精神都写入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和中共十三大报告当中。

吴伟,现代历史学者,1980年代由鲍彤主持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批评QE,经济学家为富人代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批评QE,经济学家为富人代言
Jul 13th 2014, 23:46, by 保罗·克鲁格曼

近些年,我们学到的一个痛苦教训是,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政治性,远比我们以前料想的强。你可能会说这不废话吗。但在金融危机前,许多经济学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包括在下——都相信,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已经达成了相当广泛的专业共识。

在货币政策上尤其如此。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曾宣布,从2001年的经济衰退,以及随后的复苏中学到的一个教训是,"激进的货币政策能缩短衰退的时间,降低衰退的强度。"那时离现在并不久远。当然,我们的两党曾达成共识,赞成用更激进的货币政策应对2007年到2009年的那场严重得多的衰退。是这样的吗?

不是。我写过很多有关"货币施虐癖"现象的文章,这种现象是指,不管情况如何,不断要求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和其他央行停止提振就业的尝试,并提升利率。我说过,这种现象的持久存在与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而意识形态反过来又和阶级利益有莫大关系。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

但现在,我认为阶级利益还会通过一个更天然、更直接的渠道发挥作用。很简单,尽管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或许有助于经济,但它们却会直接损害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的大量收入来自债券,以及其他一些付息资产——主要是那些非常富有的人,尤其是最富有的那0.01%。

截至目前的情况是:五年多来,美联储一直面临着一个由经济学家、专家评论人士、政界人物和金融业大亨组成的联盟的严厉指责。他们警告称,这么做是在"让美元贬值",可能会造成失控的通货膨胀。你兴许以为,一些人预测的通货膨胀一直未能变成现实这一点,至少会让人们多想一想,但是你错了。一些批评人士已经为保持政策需求不变找到了新的理由——这关乎通货膨胀!不对,是关乎金融稳定!——但大部分人只是继续重复同样的警告。

这些永远持错误观点却从不存疑的批评人士是谁?他们都来自政治派系中的右翼阵营,我想不到任何例外情况。但右翼人士为何与通货膨胀偏执狂携手而行呢?其中一个答案是,用货币政策抗击衰退是政府激进主义的一种形式。而且保守派不愿为政府行动可能会带来积极影响这个说法正名,因为一旦走上这条道路,你最后便可能会赞同政府担保医疗保险这样的项目。

但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导致那些捍卫富人利益的人埋怨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些富人的收入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债券利息,而低利率政策导致这类收入大幅减少。

对低利率的抱怨,采取的形式通常是称低利率给美国那些靠存款利息为生的退休人员造成了危害。但上了年纪的美国人的利息收入主要流向了规模较小、相对富裕的少数人。2012年,美国有利息收入的老年人平均获得了逾3000美元(约合1.9万元人民币),但其中一半人得到的不超过255美元。低利率真正的大输家是那些真正有钱的人——甚至不是最富有的那1%的人,而是最富有的那0.1%乃至0.01%的人。回到经济衰退前的2007年,那0.01%的人中,平均每人会有300万美元(按2012年的美元计算)的利息收入。而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降到了130万美元——损失相当于这个群体2007年收入的近9%。

损失很大,当然也解释了对美联储政策的许多歇斯底里。富人甚至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有利于他们的,就有利于美国,而他们的财富以及财富买来的影响力,确保了总是有大量被认为是专家的人急于为这一态度找理由。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施虐癖。

这就让我重新回到了经济学政治化这个问题。

现在很清楚的是,金融危机前,许多央行行长和经济学家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想象自己是不受政治争论影响的技术专家。毕竟,他们的工作是引领经济绕过通货膨胀和萧条的陷阱。谁会反对这一点呢?

然而,事实证明,用货币政策应对经济萧条尽管符合绝大部分美国人的利益,却不符合一小部分富人的利益。结果,和税收政策一样,货币政策和阶级冲突、意识形态冲突联系在了一起。

真相是,在一个像我国这么不公平、分化的社会里,几乎一切都和政治相关。习惯了就好。

翻译:陈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威胁宗教自由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威胁宗教自由
Jul 13th 2014, 23:44, by 纪思道

今年5月,苏丹的一家法院判处一名嫁给美国人的基督徒女性100下鞭刑和绞刑,原因是她拒绝放弃基督教信仰。

伊拉克政府称,伊拉克的穆斯林极端分子要求基督教徒缴纳一种税,否则就要钉在十字架上。

在马来西亚,一些法院禁止非穆斯林使用"真主"一词。

在一个又一个国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正在通过严酷地压制或攻击自己眼中的异教徒,来表明自己对信仰的虔诚。他们制造了一场人权灾难,许多人因为信仰而遭受了惩罚或杀戮。

我知道,我蹚进了一个敏感领域。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伊斯兰教的憎恨者正利用这样的事件,把伊斯兰教谴责为暴力的邪恶宗教;与此同时,坚持政治正确的自由派由于担心加剧偏见,不愿意发表任何看法。然而,这里确实存在着宗教宽容的问题,它影响到数百万人,我们应该能够讨论这个话题。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部分原因在于我的朋友拉希德·拉赫曼(Rashid Rehman)最近被人谋杀了。他生前住在巴基斯坦木尔坦,是一名勇敢的人权律师。作为一个穆斯林,他答应为一名大学讲师辩护,后者受到了侮辱先知穆罕默德的不实指控,面临着死刑。这似乎让拉希德也成了迫害的目标,两名男子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开枪打死了他。

毫无疑问,凶手们认为自己是虔诚的穆斯林。然而此类极端分子对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声誉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了全世界所有仇视和恐惧伊斯兰的人。

矛盾的是,伊斯兰教在历史上是比较宽容的。公元628年,穆罕默德为圣凯瑟琳修道院(St. Catherine's Monastery)的僧侣发出了一份保护令,保障他们的安全。

"不得强迫他们做任何事,"他写道。"如果穆斯林男性要娶基督徒女性,须征得女方同意,否则不可结婚。亦不得阻止女方到自己的教堂祈祷。"

如今,反犹主义在一些穆斯林国家根深蒂固,但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穆斯林对犹太人的态度都比基督徒更宽容。就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中,穆斯林就曾经保护过一名犹太人,免受基督教反犹主义的迫害。

除此之外,宗教迫害最极端的现代案例就是欧洲人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其后,基督徒在波黑斯雷布雷尼察对穆斯林的杀戮,也是最恶劣的宗教屠杀事件之一。

如今,最勇敢的一些宗教自由倡导者是穆斯林,这也是事实。伊朗律师穆罕默德·阿里·达德哈(Mohammad Ali Dadkhah)无偿为一名基督教牧师辩护,成功地帮他洗脱了叛教指控。不过,达德哈自己随后却遭到逮捕,并被判刑九年,目前正在服刑。

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或许会在所有的事情上进行对抗,但在宗教镇压方面却如出一辙。沙特取缔了基督教会——如果说伊斯兰教脆弱到连并不多见的教会都承受不了,那对伊斯兰教来说恐怕也是一种侮辱。

在保守的穆斯林国家里尤其危险的观念是,生为穆斯林的人不能成为基督徒。上文所说的发生在苏丹的案例就是如此:法院认定梅里亚姆·易卜拉欣(Meriam Ibrahim)是穆斯林,虽然她被母亲作为基督徒养大。法院以叛教为名,对她判处死刑。这个判决被推翻了,她目前与家人在美国驻苏丹大使馆中避难,希望能获得批准,离开苏丹。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研究发现,穆斯林受到宗教迫害的国家,与基督徒受到迫害的国家大致一样多。但是,一些最恶劣的迫害事件,其实发生在穆斯林占主导的国家。例如,巴基斯坦就在对占少数的什叶派展开残暴打压。同样,伊朗也在镇压和平的巴哈伊信仰(Bahai),而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则在粗暴地对待阿哈默底亚派(Ahmadis)——阿哈默底亚派自认为是穆斯林,但却被当做叛教者。巴基斯坦的阿哈默底亚派只要说一句"愿您平安",当局可能就能逮捕他们。

这一切都悲哀地显示出,宗教宽容的程度正在降低。因为巴基斯坦的首任外长是阿哈默底亚派,而现在这完全不可能发生。

对于是否要写这篇文章,我有些犹豫。因为谈论穆斯林国家宗教迫害的加剧似乎有些奇怪:从加沙地带到叙利亚、从西撒哈拉到缅甸的穆斯林正在承受许多磨难,即使不抨击他们缺乏宽容,这些磨难也已经足够沉重。我们西方人生活在玻璃屋里,这也是事实,我也不愿意为我们当中的沙文主义者帮腔,或是鼓动仇视和恐惧伊斯兰的情绪。

然而宗教自由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却在世界很多地区受到了威胁。一些勇敢的穆斯林,比如我的巴基斯坦朋友拉希德,为捍卫宗教自由付出了生命。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发出声音,因为沉默是对礼貌的曲解。

翻译:王湛、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全球化的新时代,你需要“文化智商”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全球化的新时代,你需要"文化智商"
Jul 13th 2014, 23:50, by 狄雨霏

中国人似乎并不缺少智商——中国学生在世界各地教育机构的考试中都是佼佼者。中国人似乎也越来越想要获得情商,因为一些教育工作者担心,缺乏对情感的洞察力和表达力,会成为中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阻碍。那文化智商呢?这个概念正在不断发展。对于朱莉娅·米德尔顿(Julia Middleton)来说,文化智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米德尔顿是伦敦非营利机构"共同目的"(Common Purpose)的创始人,该机构致力于培养领导力。在全球化的世界,人们正努力成为领导者并理解他人,基于对这一事实及其重要性的思考,米德尔顿撰写了《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一书,副标题:"跨国领导者的竞争力"。该书已于5月出版。她在书中写道,自己得到了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管理实践教授威廉·W·乔治(William W. George)的启发,"他跳过了对文化智商的传统学术认识,给了它一个合理的全球视角。"

米德尔顿与香港的政治和文化名人、共同目的香港分会主席夏佳理(Ronald Arculli)一起,在书面采访中谈到了文化智商、"飞尸"(flying dead),只讲英语的人为何错过了很多东西,以及中国这个传统上只关注自身的国家如何适应这样的范式。除了标注为来自夏佳理的言论,其他所有的回答均来自米德尔顿。

问:你能给我们定义一下"文化智商"吗?你如何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文化智商会带来什么?

答:在我看来,文化智商在于跨越界限,在不同文化中茁壮发展的能力。

我是从父亲的经历中萌发出的这种想法。他是一名交易员,去过很多地方。他发现飞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领导者。他曾经担心,我们的世界就掌控在这些领导者手中。就因为到过很多地方,他们就自认为很国际化,但实际上,我父亲把他们叫做"飞尸"——频繁地出差、抵达世界各地,却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到的地方,只会用飞行里程来量化文化智商。而他们本来应该成为在这个世界搭建桥梁的人,让世界更有凝聚力。

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就知道文化智商很重要。而当我完成此书时,我认为自己低估了它的重要性。我认为文化智商在未来将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领导者;成功的文化;成功的城市,以及成功的国家。让它们蓬勃发展并最终成功的,将不仅仅是应对各种各样的组织和社会的能力,而是从中受益的能力。

归根结底,我认为文化智商意味着开放;意味着拒绝在自己的文化中固步自封,拒绝推开你面前的大门;意味着相信其他文化会增强,而不是稀释你自己的文化;意味着愿意利用所有机遇——无论是有益的,还是不令人愉快的——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商。

问:在中国,人人都很熟悉智商这个概念。人们也开始逐渐了解情商。但是文化智商是什么呢?你如何把自己的观念传播出去呢?

答:这个过程将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者会到世界各地游历,领导国际团队,在非洲那样的地方工作;因为他们的孩子会有更高的志向,他们也不得不学会在团队中激励孩子们;因为大型城市(这些城市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世界上最有才能的青年会聚集到那里)的管理更加需要合作;因为有国际抱负的企业会意识到他们需要有文化智商的雇员,并寻找这种人才。因为他们会意识到,要"像自己人一样"领导别人,需要的不只是情商。

问:能讲讲你在上海和香港开展的和领导力有关的工作吗?你认为从中国的教育制度走出来的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最大的缺点呢?

答:最大的优点是智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几乎仿佛是天生具有颇高的智商,而教育制度无疑让这一点得到了强化。这导致人们非常关注他们的领导力和生活方式。中国的教育制度充满了极其激烈的竞争,塑造了大量实现目标的动力和志向。

最大的弱点——几乎与上述情况相矛盾,最大的缺点是过于专注,有时缺少观察背景的能力和愿望。

问:在跨国环境下长大的人,尤其是孩子的文化智商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练习吗?还是说文化智商距离进入主流有着很长一段路?

答:或许孩子的确天生具备文化智商,但问题是,随着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条条框框,并逐步认为不管自己降生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都是唯一或最好的,他们就会迅速忘记文化智商。游历大有帮助,尽管有时候会出现一种游历带来的错觉,东方人或西方人会去到新世界里,他们自己世界的飞地。这种情况下就很危险了,他们会自以为拥有文化智商,但其实真正有的不过是护照上的印章。

比如,一些学生出国留学,为成为工程师或经济学家付出了时间,但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或与他们一起生活或学习的同学却一无所知,而这些同学很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到2020年,全世界留学生人数将从每年400万的水平上增加一倍,到每年800万。(数据来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文化智商唯一的保障是,鼓励好奇心、不压制分歧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和雇主。

问:香港是典型的跨文化城市,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你或夏佳理能解释一下,香港在文化智商版图上处于什么位置吗?以及这个城市能向世界贡献什么?

答:(夏佳理)香港真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在历史上,它的增长和演化让这里成了一个典型的代表文化智商的城市。这种文化智商不是一夜之间获得的,而是经过了很多年。我们可以把香港比作一个在养父母的看护下,在自己家里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最终和亲生父母团聚了。香港获得了来回跨越界线,穿插于不同世界之间的能力。这是香港人生活必备的技能。

然而,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核心"和"灵活"感。周遭的环境现实往往会让这种感觉增强。1997年,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回归中国。在香港文化智商的旅程中,此事既十分单纯,又极为复杂。全世界都能从香港的旅程中学到很多。

问:文化智商的世界观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挑战又主要源自哪里?

答:文化智商面临的挑战是,不用单纯的说教,而是要让下一代人信服文化智商的重要性。你会经常听到人们谈起"管教年轻人"。我建议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相信,他们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让下一代人自己发现这一点的必要性从未如此之大。

(夏佳理)我读法学院的第一天,导师就告诉我们,他会教给我们很多法律知识,但他无法教我们生活。他说,在生活方面,我们必须走出去,进入世界,和人交流;去分享经历,而不仅仅是拥有经历。

问:你们怎么看待"最佳实践"的概念?到了某个节点,人们是不是必须承认,某种方式比另一种更有效,或更好?

答:(夏佳理) 在我看来,最佳实践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说法。相信这种概念会妨碍你发展文化智商。因为这个概念意味着,存在最佳实践,存在最终状态,而这会鼓励领导人,一旦自认为已经做到了,就不再改进。文化智商是一段永远没有尽头的旅程。

问:多语言对文化智商有多重要?在多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优势吗?

答:语言是文化智商的一大障碍。想想代际之间的不同语言吧:新出现的和不再使用的表达,年轻人采用或上了年纪的人记忆中的说法,往往会让这两群人出现分歧。

想想不同领域的行话,它们的设计意图就是为了让各领域相互分离。而且,每种行话都会把外来者挡在门外。"赢赢赢"这种表达让东方和西方分离开了,也把私营领域和非政府组织区别开来。我经常听到非政府组织领导人低声抱怨,私营领域的老板"把什么都能变成竞争"。我也常常听到私营领域的领导人为"非政府组织的那些连篇废话"心焦。有时,语言似乎被用来设置陷阱,为的就是让人们出错:让他们误会,或是说错话。前不久,一个同事加入了警察队伍。第一年,她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掌握一套新词汇上。"有一大堆只会在警界出现的自造词,"她告诉我。

我们都有自己的私密语言,不过,对于在何时使用、该如何使用(以及用到谁身上)的问题,寻找文化智商的领导人必须要极其谨慎。至少英语的广泛使用,让跨文化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了。目前,至少在75个国家,英语要么是拥有特殊的地位,要么就是官方语言;全球总共有20多亿人口说英语。这一点无疑在许多方面是有益的。世界各地的人会越来越多地变得使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这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以及文化智商的发展程度产生巨大的影响。今天,全球许多国家的家长宁可忍饥挨饿,也要付钱让他们的孩子学说英语,从而让他们的前途获得飞跃。

虽说这种"共同语言"能在某种意义上降低获得文化智商的难度,但我却真切地担忧,它会在另一种意义上大大提高这种难度。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大部分人口都通过第二语言(首先是南非和印度)交流。这种交流的缺点是有时人们会词不达意,误解频出而且持续不断,人们的用词越来越冗长,句子也相应地越来越长,意思却被忽略了。

英语的统治地位还给第一语言是英语的领导者提出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因为英语极有可能是他们唯一会说的语言,这可能是一大弱点。今年夏天,我会见了一家志在全球的大公司的董事长。我问他,他的董事们一共会讲几种语言。他自信满满地微笑着说,"四种"。我思忖片刻,又去看了看名单。然后我问他,如果不把荷兰人算在内,会是什么情况(因为荷兰人多半会说多种语言)。如果是那样,董事们会说多少种语言?他停顿了一下说"一种"。

所以,许多第一语言是英语的领导者,没有学过第二语言。可是,假如他们的语言是优势语言,学不学又有什么关系?我想是有关系的,而且关系很大。原因有几点。

首先,他们从未亲身体会过那种试图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或是用第二种语言沟通时所产生的深深的挫败感、尴尬感和舌头打结的痛苦,因为你的思维在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奔涌,而舌头和可怜的大脑(以及所有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器官)正在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地往外蹦词。即使他们真的尝试了,那也只是短短一瞬,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只说英语的人从未真正地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和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沟通,都处在次优水平。如果你和只会讲英语的大学生对话,他们会喋喋不休地告诉你,自己多么渴望自己能"全球化"。可是如果问他们为什么和留学生相处的时间这么少,他们几乎总会回答,"你知道的,他们的英语不太好。"

第二个问题是,只会说英语的人不明白翻译有多复杂、多微妙,多么容易造成误解。我会讲法语,所以有时候会被人问到翻译问题。都是事务性的简单翻译。但实际上,那些甚至都不是翻译,人们常常问我准确对应的语汇:"法语里和……准确对应的词是什么?"当你磕磕巴巴地琢磨答案时,显得愚蠢的仿佛是你,而不是问出愚蠢问题的他们。几年前,我曾在一个领导人会议上用法语发言。在我之前,是一位用英语发言的人。除了是在重复呼吁领导者开展更多合作外,他的演讲颇为成功。在休息时,我塞给他了一张纸条,告诉他在法语中,"合作"(collaboration)这个词的含义略微有些不同,合作的人是指二战中的叛徒。他的反应是,在我给他的那张纸条上,潦草地写下了一句:"他们应该学英语"。我一直保存着那张纸条。

第三个原因是,只会说英语的人时常认为,如果另外一个人也说英语,那么他们共同拥有的就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但正如埃里克·托马斯(Eric Thomas)所说,"英语只是一门语言:不是一种文化。"

问: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你觉得领导力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现在处于怎样的时刻,怎样让它不那么有威胁性,而是更有建设性?需要要从孩子开始吗,成年人会不会因为年纪太大,而没法学习文化智商?

答:成年人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而孩子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遗忘。

我发现,商业领域正在领导变革;大学开始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富有吸引力的大城市里的学生,实际上有机会从全球化的经验中学习,但不太知道应该怎么做;全世界的人才都聚集在那些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希望团队和自己一模一样的领导者会失望。我也看到政治很难跟上脚步,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政治是一种非常本地的活动。我发现,因为领导者能非常高效地利用互联网寻找和发现跟自己一样的其他人,所以互联网即带来了机会,也让他们失去了机会。

问:在这种开放、合作的世界观中,民族国家是一个主要障碍吗?民族主义呢?我们需要朝着后民族的世界努力吗?

答:作为一种基于"最佳实践"的观念,而且认为这种最佳实践是"属于我自己的",这样的民族主义肯定是个问题。然而,能够让今后的情况发生改变的,将是那些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城市。我认为,这些极为复杂的城市不会在意什么规范。它们明白没有一定之规,也明白持续不断地革新才是至关重要的。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翻译:王湛、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痊愈患儿艾滋复发,新疗法再次失败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痊愈患儿艾滋复发,新疗法再次失败
Jul 14th 2014, 00:17, by DONALD G. McNEIL Jr.

美国联邦卫生​​官员本周四宣布,密西西比州一个感染艾滋病毒(HIV)的孩子,由于在出生后立即采取了积极的药物治疗,曾被认为已经治愈,现在却正在显示出感染HIV的迹象——这对治愈艾滋病的希望是一次沉重打击。

2013年3月的报告称这个孩子似乎已经痊愈,因此人们觉得,积极的早期治疗或许更有可能扭转新生儿的HIV感染——甚至对新感染HIV的成年人也是如此。2012年全球约有230万人新感染了HIV,其中26万是在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后感染的婴儿,这是现有的最新数据。

因此,本周四的消息是格外令人失望的。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召开的电话新闻发布会上,汉娜·B·盖伊博士(Hannah B. Gay)说,这种感觉像是"肚子上捱了一记重拳"。盖伊是位于杰克逊的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Medical Center)儿科医生,最初就是她对这个孩子使用了大剂量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在密西西比州那个案例带来的希望下,医生们计划了一次全球性的临床试验,将对约450名婴儿——之所以选中这些婴儿,是因为感染了HIV的母亲在生下他们之前,没有进行HIV测试或治疗——使用三种药物组成的"三重疗法"。

按照计划,如果感染了HIV的婴儿在经过48周的治疗后不再检出有HIV病毒,试验人员就会停止用药,看看他们是否已经赶在HIV建立起感染细胞的贮主之前实现了痊愈。

但迄今还没有任何婴儿参加这个试验,而且由于密西西比州那个孩子未能治愈,"我们得回去检查一下试验的设计,"艾滋病领域知名专家、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主任安东尼·S·弗契(Anthony S. Fauci)博士说。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本周四的消息时,他说:"这显然很令人失望,但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过去25年里我一直在追踪这些贮主,我知道这种病毒隐藏自己的方式非同寻常。"

在密西西比婴儿之前,只有一个人被认为治愈了HIV。那是一个名叫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的成年人,曾用"柏林病人"来匿名指代;为了治疗白血病,在他的骨髓被药品和放疗损毁之后,他曾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新的干细胞来自一名与他匹配的捐助者,此人拥有比较罕见的基因突变,血细胞中缺乏艾滋病毒用来进入细胞的表面受体。

今年3月,第二个孩子经过早期积极的治疗后,似乎也获得了痊愈,这个孩子出生于加州长滩。不过医生们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和密西西比婴儿一样,宣布这个孩子已经彻底痊愈。

密西西比州婴儿在开始接受治疗之后,被其母亲带走失踪了几个月,儿科医生们以为,这个孩子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将会有严重的HIV感染。但详尽的测试表明,这个孩子的血液或组织里没有发现HIV病毒,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几周之前,他们在例行回访时,从孩子的血液中检测出了HIV病毒。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从伦理而言,那名加州婴儿不能停止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而停止用药却是该病毒是否卷土重来的唯一可靠测试。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入侵CD4白细胞,并制造出数百万个同样的病毒细胞。它们随后会进入腹部和其他部位的淋巴细胞,利用带有RNA的内核制作自身DNA的镜像,然后与淋巴细胞的DNA结合,形成贮主。

在这之后,即使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抑制了任何自由移动的RNA的自我复制能力,病毒的DNA仍在,它将在停止用药时充当新的RNA模板。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去年报道密西西比的例子时,全世界都感到振奋。约翰·霍普金斯儿童中心(Johns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副教授德博拉·佩尔绍德(Deborah Persaud)博士是这篇报告的主要作者。他说,当时,这个例子"证明了一个理论,即如果我们能复制这个案例,我们就能够治愈艾滋病。"

周四,佩尔绍德说,这个孩子两年内都没有检测出HIV病毒,这是"前所未有的"。正常情况下,HIV病毒几个星期之内就会反弹。

孩子体内的病毒与母亲的完全相同,因此毫无疑问,病毒是先天携带,而不是后天感染的。

弗契说,病毒量是每立方毫米血液16000个病毒。

"你有时会发现100个或500个病毒,但16000不是个小数,"弗契说,"那肯定是复发了"。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印度加尔各答的人力车夫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印度加尔各答的人力车夫
Jul 14th 2014, 00:12, by MARNIE HANEL

印度加尔各答的人力车是大英帝国的残留物,是世界上存在这种事物的最后几个地区之一,但是把它们淘汰掉也没那么容易。2005年,印度首席部长布达德夫·巴塔查尔吉(Buddhadeb Bhattacharjee)称拉人力车是"不人道的行当",力主把它们清除掉。但是全孟加拉人力车联盟(All Bengal Rickshaw Union)抗议该禁令,称人力车夫没有其他工作,会因此失去经济来源。摄影师道基·华莱士(Dougie Wallace)即将出版一本关于孟买出租车的摄影集,名叫《路上的仆人》(Road Wallah),里面是这些人力车夫的照片,其中很多人告诉他他们工作了20多年,每天的收入不到500卢比(8美元)。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讲师希琳·海拉皮特(Shireen Hyrapiet)广泛地采访了这些人力车夫。她说,很多年轻移民仍然把拉人力车看作"一种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加尔各答的人口:14112536

有许可证的人力车数量:大约6000辆

估算的人力车夫的数量:18000

机动车的平均时速:8-11英里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7月6日。
翻译:王相宜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央视知名主播芮成钢被带走调查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央视知名主播芮成钢被带走调查
Jul 14th 2014, 00:13, by 黄安伟

北京——国家新闻机构周六称,当局已将国家电视台一位主持人拘留,此人以支持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咄咄逼人言论而闻名。

据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纸《人民日报》报道,警方周五带走了中央电视台财经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芮成钢、以及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李勇。《人民日报》周六将这条消息发在其Twitter和中文微博上。

芮成钢似乎是在周五被突然带走的。他主持的《经济信息联播》节目当晚播放时,主持人的椅子空着,麦克风也没撤下,这马上在中国的政治观察人士中引起注意。几周来,坊间流传的谣言称政府对央视腐败的调查范围在扩大,可能会涉及芮成钢。周五的《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是由共同主持人谢颖颖一个人主持的。

芮成钢是被涉及范围很广的反腐败运动牵扯进来的最知名的名人,该运动正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监督下进行。习近平也是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他曾说,纪律的缺乏削弱了拥有8000万党员的共产党。上月,共产党宣布开除了原军队高级将领徐才厚的党籍,并将其移送司法机构接受调查,对他的指控涉及受贿行为,包括出售军职。徐才厚的落马让他成为多年来人民解放军中倒台的最高级别将领。

30多岁的芮成钢说流利的英语,喜欢穿杰尼亚西装,他的粉丝们把他看作是当代中国抱负的代言人。央视英文网站的一份简历称,芮成钢采访过30多位国家元首以及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300多位首席执行官。该简历称,2005年,时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C·莱文(Richard C. Levin)提名芮成钢为耶鲁世界学者(Yale World Fellow)。在为芮成钢的一本有关中国经济崛起的书《三十而立》写的序言中,莱文称他是"新中国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旗手"。

批评者谴责他也有一段时间了,主要针对他的民族主义运作,以及他离谱的、充满挑战的言论。芮成钢曾在2007年名声大扬,他用自己的博客成功地发起了一场民粹运动,迫使政府把星巴克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咖啡馆迁出。一家中国咖啡馆取而代之。2010年,在韩国举办的20国峰会的一次记者会上,当奥巴马总统让韩国新闻媒体提问时,芮成钢抢先说,"我其实是中国人,但我觉得我能代表整个亚洲。"这番话让他成为互联网上嘲笑的对象。

2011年,在大连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芮成钢问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Gary Locke),"听说您是坐经济舱来的。这是否在提醒大家,美国欠中国钱?"骆家辉回答说,美国外交官和政府官员乘经济舱是标准的做法。

芮成钢以其整洁得体的外表闻名。《纽约时报》2009年发表的一篇人物介绍中说他开一辆捷豹。这篇文章引用央视二频道,也就是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的话说,"他是我们的明星主持人,"还说,"这是第一次以一个电视节目来检查国家的健康。"

郭振玺因涉嫌受贿在五月份被拘留,其他几位央视高管也在最近几个月里被拘留。

黄安伟(Edward Wong)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安思乔(Jonathan Ansfield)自北京对本文有报道贡献,Mia Li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Cindy Hao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