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核查人员称叙利亚正配合销毁化武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核查人员称叙利亚正配合销毁化武
Nov 1st 2013, 14:27, by ANNE BARNARD

贝鲁特——武器调查人员周四表示,叙利亚生产化学武器的能力已经被摧毁,剩余的化武装备也得到了安全处置。对于俄美达成的一项销毁其化学武器储备的协议,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至少到目前为止,给予了出人意料的积极合作。

解除阿萨德的化武制造能力,是这个进程中目前为止最重要的里程碑。但该进程仍然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在叙利亚内战的腥风血雨中,销毁该国政府申报的1290吨化学武器。这场内战已经导致远逾10万人丧生,国家也陷入了各方势力的割据之下。

进入该国开展活动仅一个月的武器调查人员说,尽管战火在叙利亚各地肆虐,国际上对于如何终止这场战争也存在深层分歧,甚至按美国官员所说,以色列周三深夜对叙利亚政府军的一个基地发动了袭击,但是叙利亚仍然在最后期限内兑现了所有承诺。

这样一来,阿萨德政府就可以获得该协议的一个关键益处——建立一定的信誉,显示其并不是一个非法政权,而是国际社会中一个可以信赖的、合法的成员。但是阿萨德的反对者,包括反对派武装在内,之所以激烈批判该协议,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它有助于巩固阿萨德的地位,但对终止战争毫无帮助。

"他们是想要表达,'这不是因为你们规定了期限,我们说要做某件事,就会提前做到。'"一名亲政府的叙利亚记者在谈到叙利亚官员时说。由于担心遭到报复,这位记者要求保持匿名。"西方的主要问题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无法理解叙利亚政权是如何运作的。如果你威胁他们,你不会取得任何成果。"

阿萨德的反对者们不仅严厉地谴责这个协议避重就轻,而且还感到惊诧不满,因为8月发生在大马士革附近的化学武器袭击没有导致美国的军事干涉,而是促成了一项让阿萨德的支持者得以将他描绘为政治家的协议。美国官员称有1400名成人和儿童在那次袭击中遇害,奥巴马总统最初也威胁过会采取军事干涉。

批评者说,该协议还导致人们预期,阿萨德会继续留任到至少2014年年中,那是协议规定的武器销毁完成时间。而叙利亚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政府的人——普遍认为,全球领导者把侧重点放在了化学武器这个枝节性问题上,并没有设法终结叙利亚的战争和人道主义灾难。

周四,叙利亚政府在国际上的反对者强调,这个协议尚未履行完成,他们仍然要求阿萨德对叙利亚民众遭受的苦难负责。英国外交部(The British Foreign Office)在一份声明中说,虽然化武设施的销毁是"第一个重大里程碑,但它没有缓解叙利亚人民的苦难",因为政府仍然在对平民使用火炮、空中力量和"包围战术"。

监督化学武器的国际机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在周四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在最后期限本周五之前,叙利亚已经停止了该国向调查人员申报的所有化学武器生产和混合设施,并毁坏了这些设施的功能。

该组织说,其调查人员和联合国官员视察了叙利亚申报的23处地点中的21处,41座设施中的39座。其余两处研发、存储和试验化武的地点没有去,是因为战争导致那里太过危险,无法前往,但那两个设施的化武生产设备已经转移到了调查人员可以前往的其他地点,该声明说。

"我们核实了叙利亚申报的所有关键生产和混合/装填设备,并看到它们已被销毁,这次联合行动现在已经达到了目的。"该组织的声明说,"鉴于已经取得的进展,我们目前没有制定进一步的检查计划。"

在华盛顿,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举行的一场听证会上,有人提出:美国官员曾表示有45处地点,为什么该声明只提到23处。美国国务院负责国际安全和不扩散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托马斯·康特里曼(Thomas M. Countryman)说,差异可能源于"地点"的定义方式,但相关细节是保密的,随后会召开一场有关此事的听证会。

禁化武组织在整个过程中发布的声明都显示,叙利亚政府没有给此事制造明显阻力。政府的一些支持者——事实上还有一些反政府武装分子——批评这个协议说,它放弃了属于叙利亚人民的武器,而叙利亚人需要用这些武器来威慑拥有核武器但秘而不宣的以色列。

但是叙利亚官员说,这些武器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放弃化武可以让政府在道德上占到新的位置,并把注意力吸引到销毁以色列核武的问题上。

叙利亚政府把致人死命的化武袭击归咎于反政府武装。但独立专家分析了联合国一份相关报告后表示,从证据来看,负有罪责的是叙利亚政府,化学武器是从政府军俯瞰大马士革的军事基地发射出的。

Alan Cowell自伦敦、Nick Cumming-Bruce自日内瓦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医改法案出师不利给民主党蒙上阴云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ed up your App

New Relic is the leader in Web and Mobile app performance. Don't let your users suffer from a slow site. Deploy today and get your Nerd Life shirt free!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医改法案出师不利给民主党蒙上阴云
Nov 1st 2013, 11:37, by JONATHAN WEISMAN

华盛顿——关于新的医改法案,奥巴马总统已经受到了共和党的猛烈攻击,如今甚至有越来越多的民主党人也开始日益担心,这个保险计划困难重重的开端会损害民主党从政府停摆事件中获得的政治利益,并影响民主党候选人明年的中期选举。

周四,参议院民主党领导人召集白宫幕僚长丹尼斯·R·麦克多诺(Denis R. McDonough)、对出现问题的医保网站负有最大责任的官员玛丽莲·塔夫纳(Marilyn Tavenner),以及负责解决这个问题的杰弗里·D·齐恩茨(Jeffrey D. Zients)进行了一次闭门会议,交流各种不满。此前,副总统小约瑟夫·R·拜登(Joseph R. Biden Jr.)和忧心忡忡的众议院民主党新议员曾于周一在马里兰州众议员、众议院民主党二号人物斯坦尼·H·霍耶尔(Steny H. Hoyer)的办公室开过会。

走出16天的政府停摆后,民主党人对他们的政治前途充满信心,却不料共和党人利用人们对医改法案的广泛不满卷土重来。要让这些民主党人恢复信心,白宫似乎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人们很担心",参议院民主党二号人物、参议员理查德·J·德宾(Richard J.Durbin)说。

"我并不认为在场的有任何人对此抱有信心,"将于明年竞选连任的俄勒冈州民主党参议员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在国会的闭门会议结束后说。"这是一个更需要用证据说话的时刻。我们都曾坚信这个计划将会在10月1日开始实施和运转。而现在,在它尚未成为事实之前,我们没有任何信心。"

感到焦虑的不仅是那些面临着激烈竞争的议员们,而且还包括那些地位被认为相当巩固的议员,以及所在州的州长为共和党人的议员,这些州长没有为推行医改法案做出任何贡献。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议员,他们虽然来自州长为民主党人的州,那里的州长却创建了州级网站,并不遗余力地拉拢未参保人员,让他们和自己签约。

马里兰州民主党参议员本杰明·L·卡汀(Benjamin L. Cardin)说,"进展不是很顺利。"他的州被奥巴马称为执行《合理医疗费用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的楷模。

许多民主党人都表示,由于网站访问仍然存在问题,奥巴马政府必须延长时限,以便登记新的医疗保险计划。新罕布什尔州参议员珍妮·沙欣(Jeanne Shaheen)和其他10位民主党人都在给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长凯瑟琳·西贝利厄斯(Kathleen Sebelius)的一封要求宽限时间的信上签了名或对这封信表示了支持。沙欣周四告诉奥巴马政府的官员,她很难相信他们的话,因为他们都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医改计划会顺利推进。

西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乔·曼钦三世(Joe Manchin III)与乔治亚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尼·伊萨克松(Johnny Isakson)已联手起草法律,把对未购买医疗保险的人实施处罚的日期推迟到2015年。

渐渐地,医改推出背后的政治力量愈加清晰。10月16日政府停摆结束后,民主党人曾确信,选民们厌倦了共和党人的边缘政策,共和党的形象遭受打击,民主党人将因此得到政治上的好处。但医改网站的问题却使民主党人的名誉受损,与其政治对手同时出现支持度大跌的情况。

资深共和党民调分析师比尔·麦金塔夫(Bill McInturff)将这两场政治灾难称为"10月冲击波"。NBC新闻频道(NBC News)和《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新民调显示出,举国上下对各位国家领导人的尊重一落千丈。该民调由麦金塔夫和民主党民调分析师彼得·哈特(Peter Hart)共同主持。

这次民调还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为42%,达到了他执政以来的最低点。

43%的被访者表示,他们深感医改法案相当糟糕。自从2010年法案通过后,这是它遭到最大质疑的时刻。

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E·舒默(Charles E. Schumer)承认,民主党人正为医改的问题付出代价。

舒默说,"毫无疑问,医改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我们的优势,这些优势是我们从茶党(Tea Party)引发的政府停摆和避免政府违约中得到的。"但他也补充说,停摆的影响"将更长久"。

选民们"已经认识到了茶党的核心真相,他们再也无法摆脱这种形象了,"他说。

不出意料地是,11位在沙欣信上签名的民主党人中,有七位,其中也包括沙欣本人,是可能在竞选连任时面临激烈竞争的。另一位是科罗拉多参议员迈克尔·贝内特(Michael Bennet),他是民主党参议院竞选委员会(Democratic Senatorial Campaign Committee)主席。

奥巴马政府的官员们忙于让忧心忡忡的民主党人恢复信心,表示一旦技术问题解决了,政府补贴的保险市场所带来的好处就将变得清晰,但却收效不大。负责运营医保网站HealthCare.gov的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公布了两名软件专家的名字,他们将负责在11月底前解决网站的漏洞,他们是:迈克尔·迪克森(Michael Dickerson),谷歌(Google)的一位可靠性测试工程师,目前正在休假,以及软件工程师、企业家格雷格·格什曼(Greg Gershman)。

但是对很多民主党人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白宫没能在与医保法反对方的战斗中,顺畅地发出自己一方的讯息。在午餐会上,密歇根州民主党参议员黛比·施塔贝诺(Debbie Stabenow)指出,很多被新法取消的保险计划都名不符实,保障的范围有限,具有欺诈性,因此已被禁止销售。但共和党人已经说服了一些美国人,他们很有可能会失去现有非常划算的保险计划。

就此,白宫幕僚长麦克多诺承诺,总统会在两方的讨论中继续努力,三周后再进行下一轮。

讨论"相当激烈",舒默说,"但并没有发生冲突,因为每个人都认识到,我们其实是在同一条船上。"

Jeremy W. Peters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柳、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缓和与香港关系,马尼拉市长先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缓和与香港关系,马尼拉市长先行
Nov 1st 2013, 08:54, by FLOYD WHALEY

马尼拉——菲律宾前总统、现任马尼拉市市长约瑟夫·埃斯特拉达(Joseph Estrada)希望在今后几周内完成菲律宾政府过去三年都未能完成的一项任务:改善菲律宾与香港之间的紧张关系,事情的起因是菲方在2010年搞砸了一次人质拯救行动,导致八名香港游客被杀。

最近,双方的紧张关系有所加剧,原因是一些香港人要求菲律宾对死者作出正式道歉,同时敦促当局对在香港工作的数万菲佣实行新的限制。

埃斯特拉达计划在未来几周内前往香港,代表马尼拉市就2010年8月23日发生在该市的事件当面道歉。当时,一名被解雇的马尼拉警察挟持了一辆满载香港游客的大巴车,最终杀死八人,致伤七人,之后才被警方击毙。

在马尼拉市政厅的办公室内接受采访时,埃斯特拉达说,"如果能见到遇害者的亲属,我会当面道歉。"

不过,埃斯特拉达的提议也许还不够:菲律宾总统贝尼尼奥·S·阿基诺三世(Benigno S. Aquino III)周三表示,菲律宾不会答应某些遇害者亲属的要求,以国家名义正式致歉。他对记者说,"我们最终认定,某一个人的行为不应被视作国家行为。"

这个问题给香港和菲律宾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两地的经济密不可分。当此之际,因为南海的岛屿争议,菲律宾与管辖香港的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

菲律宾政府对旅游车枪击事件的调查发现,在长达十小时的对峙中,警方和指挥谈判及最终突袭行动的马尼拉市官员都存在严重过失。

相关报告发现,有证据表明,在微妙的人质事件谈判期间,时任马尼拉市市长林雯洛(Alfredo S. Lim)下令立即逮捕人质劫持者的弟弟。人质劫持者的弟弟也是一名警察,之前一直充当人质事件的非正式谈判代表。之后不久,林雯洛就离开危机现场吃饭去了。

枪手密切注意着车内的电视节目,看到弟弟被警方拖走之后,他请求警方不要处决自己的弟弟。政府调查人员发现,枪手之所以枪杀人质,部分原因正是警方似乎就要处决劫持者的弟弟。(最后,警方并未处决劫持者的弟弟。)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香港政府对菲律宾警方和当地政府处理此事的方式表达了愤怒。

已有十多名官员因对那次危机处理不当而受到了行政或刑事指控。

周二,马尼拉市议会(Manila City Council)通过一项决议,决定进行正式道歉。议会授权埃斯特拉达前往香港当面道歉。

埃斯特拉达表示,他将从马尼拉商界筹款,帮助赔偿遇难者家庭。

翻译:张薇、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斯诺登在俄罗斯的隐秘生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斯诺登在俄罗斯的隐秘生活
Nov 1st 2013, 09:40, by STEVEN LEE MYERS

莫斯科——只有在非常罕见的场合下,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才会离开位于俄罗斯某地的戒备森严的秘密住所,而且几乎都是在晚上。他每时每刻都处于严密保护之下。他用学习语言和阅读度日,最近刚刚读完《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

陪伴他的是维基解密(WikiLeaks)的英国活动人士莎拉·哈里森(Sarah Harrison)。虽然得到的关注少很多,但看起来她也被困在了这种偷偷摸摸的混沌状态里,躲在俄罗斯政府三个月前核发给斯诺登的临时庇护之下:被起诉?可能是不用担心;但生活远谈不上自由,起码没法公开地自由活动。

对安全机构进行过大量报道的记者安德烈·索尔达托夫(Andrei Soldatov)说,现在显然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也就是在本土接替苏联时期情报工作的机构,在控制斯诺登的生活环境,而且保护他的同时,也在限制他的活动,尽管没有直接地操控他。

"他的身边其实满是这些人,"索尔达托夫说。他和伊琳娜·博罗甘(Irina Borogan)合著了一本关于俄罗斯新安全机构历史的书《新贵》(The New Nobility)。

不过,有关斯诺登生活的丝缕痕迹仍不时出现在公众面前。本周四,他的律师阿纳托利·G·库切连纳(Anatoly G. Kucherena)表示,他已经同意为俄罗斯的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周五入职。库切连纳没有透露公司名或任何其他细节,并拒绝谈论斯诺登的流亡生活,"因为美国政府机构的威胁仍然很严峻,"他在电话采访中说。

"他是自由的,但不是完全自由,"前美国中情局官员、山姆·亚当斯情报正直协会(Sam Adams Associates for Integrity in Intelligence)成员雷·麦加文(Ray McGovern)说。三周前,他曾和斯诺登会面,那是自7月31日斯诺登接受庇护以来唯一一次经证实的公开露面。连参加了此次会面的人都不能确定具体地点,因为他们是乘坐一辆深色车窗的面包车前往的。

目前无法证实斯诺登是否存在公开在俄罗斯工作的可能性,虽然从他的庇护条件看,理论上是可行的。一些专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斯诺登显然希望保持低调。其他一些关于斯诺登在此地的隐秘生活的说法——他的行踪、社交活动,乃至约会——都是不可靠的。不过,访问那些曾和他见面的人还是能提供一些线索,让我们对他这段意外的流亡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当初逃离美国时,他并没有想过以这个国家为目的地。

除了库切连纳这个在俄罗斯经手过许多著名案子的暴躁男人,在和外界联络并与美国人的全面窃听行动对抗时,斯诺登依赖的主要渠道是哈里森。她是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信赖的副手。

今年6月,她陪同斯诺登离开香港,飞抵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却意外地被困在了转机区。后来,俄罗斯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允许斯诺登留下。媒体拍到哈里森和斯诺登一同走出机场,钻进一辆出租车,开始了一段持续至今的地下生活。

山姆·亚当斯协会与斯诺登的会面是通过哈里森和维基解密安排的——可能就在莫斯科,但也不一定——协会要颁发一个奖项给他,以表彰他的泄密行动。

《纽约时报》曾通过加密电子邮件对斯诺登进行过采访,并于两周前发表相关文章。访问中,斯诺登拒绝谈论他在当地的生活,只是说自己前往俄罗斯时并没有携带任何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的机密文件,并且他并没有处在俄罗斯政府的控制之下,是可以自由活动的。

在俄罗斯和他见过面的人说,看起来斯诺登知道他所引发的事态的严重性,但是没有对自己的揭秘行为感到什么不安。

他的父亲朗·斯诺登(Lon Snowden)最近来看望过他,说他正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正常起来"。朗还说,儿子没有写书的打算,也无意利用揭秘来挣钱。至于斯诺登是否会像库切连纳说的那样在短时间内开始工作,他表示不清楚。

"他现在安全、稳定、开心,"老斯诺登说,"他对自己的选择很坚定。"

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对儿子在俄罗斯的生活知之甚少,也不打算详细说他都知道些什么。"事到如今,其实他并不是重点,"他说。

Andrew Roth和Nikolay Khalip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从墨西哥伸向美国的地下毒品通道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从墨西哥伸向美国的地下毒品通道
Nov 1st 2013, 08:09, by LIAM DILLON, IAN LOVETT

圣迭戈——联邦当局周四表示,美墨边境地下深处的一条隧道是迄今发现的最复杂的地下毒品走私通道之一,这条长度近600码(约合550米)的蜿蜒隧道从墨西哥延伸到圣迭戈的一家仓库,配备有电力和通风设备,还有一个电控轨道系统。

当局称,这条隧道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才建成。监视数周之后,当局于周三夜间封闭了这条隧道。三名相关人员于周四被拘押,联邦探员查获了据称与此次调查有关的8吨大麻和325磅(约合150公斤)可卡因。

近年来,随着两国口岸和口岸之间边境区域安全措施的加强,贩毒集团日益寻求将毒品运进美国的其他途径,包括隧道、海上走私通道和超轻型飞机。当局称,这是2010年以来在圣迭戈地区发现的第五条用于大规模毒品走私的隧道,是2006年以来发现的第八条。2006年,锡那罗亚(Sinaloa)贩毒集团牢牢控制着这段边境沿线的走私通道。

"为了运输大量毒品,这些贩毒集团花了多年时间和数以千万美元计的资金,试图创建一个秘密的地下通道网络,"圣迭戈地区联邦检察官劳拉·达菲(Laura Duffy)说。

国土安全部(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负责圣迭戈地区调查事务的特别探员德里克·本纳(Derek Benner)说,与此次发现相类的复杂隧道不仅需要挖掘隧道的工人,还需要建筑师和工程师,造价可能超过100万美元(约合600万元人民币),但只需一家资金雄厚的贩毒集团投资便可建成。

2011年年底,该地区发现了两条"超级隧道",那是距这次发现时间最近的。本纳说,和那两条隧道一样,这条隧道遭到封闭之时,贩毒集团也没来得及利用它将任何毒品运进美国市场。他说,这是对相关贩毒集团的一次沉重打击。

本纳说,"本案是对这些贩毒组织的又一次警告,他们错误地以为这些隧道是他们通往成功的门票。"

当局表示,这是他们首次在和隧道相关的突击行动中缴获可卡因。

圣迭戈缉毒局(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主管特工威廉·R·舍曼(William R. Sherman)说,"他们是在孤注一掷。我们开始看到,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隧道来运送可卡因,这是之前不曾见过的情况。我们还看到,他们试图通过超轻型飞机把可卡因运到沙漠里,这也是之前不曾见过的情况。简而言之,这些都是孤注一掷的行为。"

当局也曾在亚利桑那州的诺加莱斯附近发现隧道,那里的贩毒团伙利用地下排水管道来贩毒。

不过,本纳说,圣地亚哥和蒂华纳之间的通道依然是修建隧道的热门地点,原因是那里的类粘土土壤易于挖掘,不那么容易发生塌方。而且,边境两侧的仓储区可以为贩毒行动提供掩护。

当局称,周三发现的隧道大约有四英尺(约合1.2米)高,三英尺宽,它在地下约35英尺的深处迂回着穿过边境,迂回的原因很可能是挖隧道的人几次偏离了路线。

当局坚称,圣地亚哥地区目前没有运转中的贩毒隧道。

舍曼说,"我们对边境地下区域的监控相当严密。如果你正在建造一条隧道,我们肯定会知道。这是当局自2011年以来发现的第三条贩毒隧道。在他们将任何毒品成功运入美国之前,我们就发现了所有的隧道。"

Liam Dillon自圣迭戈、Ian Lovett至洛杉矶报道。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军方制作电影抨击美国渗透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军方制作电影抨击美国渗透
Nov 1st 2013, 06:50, by JANE PERLEZ

周四,一部由中国军方制作的影片在互联网上四处流传,这部充斥着阴谋论思维的影片时长100分钟,指责美国正在设法削弱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控制,把美国的价值观强加给中国。

影片指责了美国采用的种种策略,包括两国军方的交流。长期以来,美方一直在推动改善双方在危机时刻的交流。这部音效阴沉的影片警告称,类似的访问意在腐化中国军官。

这部立场惊人强硬的影片名为《较量无声》,还把西方的非政府组织、美国和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以及中国国内的知名改革派人物列为攻击对象。它指责美国政府资助达赖喇嘛(Dalai Lama)、维吾尔族异议人士热比亚·卡德尔(Rebiya Kadeer)等流亡的少数民族领袖。

目前还不清楚,这段视频见诸网络的原因是当局的主动发布还是莫名其妙的泄露,不过,从周四晚间开始,视频逐渐从中国网站上消失。片子浓重的意识形态内容和宣教风格表明,制作方的目的也许是支持军队政委的工作,政委负责军中的意识形态教导工作,以及维持军队的士气、纪律和忠诚。就片子本身而言,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异常直接的机会,让人能够窥视中国军方领导层的冷战心态,以及中国政治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机构之一对美国的深度怀疑。

从粗劣的美钞图像,到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的标准图像,再到自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至奥巴马总统的美国历任领导人的模糊录影,影片把各种片段凑在一起,哀叹苏联的崩溃,并且警告称,如果无法抵挡美国政府渗透中国社会的邪恶行动,中国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影片列出的制作方是解放军总参谋部,参与制作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军方下属的国防大学。

国防大学校长、上将王喜斌出现在镜头前,阐述美国如何培植中国国内的"友好势力,也就是所谓的民主势力",从"外部对抗党对军队的绝对控制"。他还抨击美中军官的互访活动,说美国会日益利用这种交流来实施"渗透"。

王喜斌说,我们必须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留意最细微的细节,建立强大的政治思想防线。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敦促不情愿的中国领导人增加军方互访的次数,理由是这类互访能增加透明度和互信。最近几个月,几名美国国防部高官已经前往中国,或在美国招待他们的中国同僚,美国政府认为,这段互访高潮是一种进步。

[周四晚上,由中国军方制作的视频《较量无声》开始从中国的各个视频分享网站消失,但YouTube上依然有复制版。请在YouTube上观看该视频。]

周四出现在网上的影片版本没有显示拍摄日期,但含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上台以后的镜头。影片没有提及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前承包商雇员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斯诺登在6月公开了华盛顿全球监视项目的规模,为中国带来了意外的宣传良机。

视频点名指出了中国和美国的一些"恶势力"。

在中国,将近12人被指受到了美国的腐蚀,其中有学者和律师,也有落马的军方人员和被解雇的记者。视频展示了其中一些人的作品,并且加上了表示强调的下划线。被点名的人中包括茅于轼和贺卫方。84岁的茅于轼是一位自由派经济学家,去年在华盛顿的颁奖礼上被授予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Milton Friedman Prize for Advancing Liberty)。贺卫方则是北京大学的一位著名法学教授,倡导司法改革。

在美国方面,视频将矛头指向了非政府组织,其中包括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亚洲基金会(Asia Foundation)、国际共和研究所(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和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非政府组织是西方国家展示本国意志的软性触角,"视频中的解说员念道。自上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促进美国和其他国家交流的富布赖特(Fulbright)项目被称为"美国文化入侵"的工具。

视频还对2004年应卡特中心邀请去美国观摩大选的地方官员表示了不满,称这些人参与了美国人希望在中国实现的"一个处心积虑的计划"。语调警惕的解说员指出,一名看完大选回国的官员写了一篇博客文章,称选举才是政府取得国家权力的合法途径。

影片将美国和英国驻香港的领事馆说成是间谍老巢,只不过没有实实在在地说出这个字眼。"大量信息表明,这两家领事馆的职责不止是列在纸上的那些,"解说员说。解说员指出这两家领事馆总共雇佣了900多名员工,并指责它们支持香港支持民主的"颠覆"运动。

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发言人拒绝对该影片发表评论。

翻译:张薇、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天安门撞车是中国反恐战略转折点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天安门撞车是中国反恐战略转折点
Nov 1st 2013, 04:41, by KEITH BRADSHER

周四,中国的一位知名反恐及外交政策专家预言,三天前发生在天安门广场边缘中国领导人住所附近的汽车撞击着火事件,将促使人们对中国的国内安全和外交进行广泛重估。

如今,北京当局将周一的事件定性为伊斯兰圣战分子制造的恐怖袭击,称这些圣战分子在那辆运动型多功能车里装了汽油、一个汽油罐和"印有极端宗教内容的旗帜",然而把车开进故宫入口附近的人群。车上的三人和附近的两名游客死亡,另有40人受伤。

北京市公安局周三宣布,已有5名与此事相关的人被逮捕

政府资助的著名机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说,此次袭击是中国内政外交的一个重要时刻。

"它将对中国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会反思自己现行的反恐制度和反恐措施,"周四在香港结束演讲和答疑之后,他发表简短评论说,"天安门具有象征意义,因此这起事件也有象征意义。"

他还表示,有迹象表明,周一的事件经过"预先筹划和长期准备"。

在香港外国记者会(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发表演讲之后,杨洁勉在问答环节中说,周一的事件会让中国加强对中亚外交的关注,包括外国军队按计划在明年撤离阿富汗之后的局势。

"我们希望与各方合作,共同面对2014年之后的阿富汗和中亚局势,"他说。

周一的事件可能会让人想起1987年的那次事件,当时,一名年轻的德国飞行员驾驶一架轻型飞机降落在了莫斯科红场(Red Square)附近。相比之下,那次降落较为和平。

马蒂亚斯·鲁斯特(Mathias Rust)从赫尔辛基飞抵莫斯科的行动在当时堪称一记重拳,不仅打击了自负的苏联防空系统,也打击了整个苏联军方。那次事件导致十余名苏军高官被免职,并被西方专家广泛地引为例证,用以证明苏联军方和情报机构无能,阻止不了国家向民主制度转变,并最终在1991年解体。

中国的统治制度似乎还没走到发生类似变革的那一步,然而,一群人有能力进入北京的政治核心地带,并且点燃可能以汽油为燃料的燃烧装置,这一事实已经引发了种种预测。正如杨洁勉所说,人们预测中国政府会对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广泛重估。

对于此次事件和鲁斯特事件之间的异同,杨洁勉拒绝发表评论。

问答之前的演讲当中,杨洁勉预测中国外交政策会出现一系列的"再调整"。其中包括更加重视外交战略规划,尤其是与中国邻国有关的战略规划,以及避免在全球各地卷入冲突或对抗。

他说,中国政府一贯赞成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原则,反对任何国外势力插手台湾或西藏问题,因为中国政府认为台湾和西藏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他还说,但国内学者已经开始讨论,为了维护全球秩序,中国政府是否应该担起更大的责任。

长期以来,人权活动人士一直指责中国乐于谋求与独裁政权或腐败政权的密切关系,在加压促进民主改革方面却毫无作为。

远在周一袭击事件发生几个月之前,中国外交部就已经安排了杨洁勉的这次演讲。杨洁勉说,他是以学者身份发言的,不代表政府。

杨洁勉是两本反恐著作的作者,还是对中国外交政策最具影响力的一些家族当中的一员。他的哥哥杨洁篪曾是中国的外交部长,今年春天才卸任,原因是他被提拔成了全面主管中国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澳大利亚曾协助NSA收集情报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澳大利亚曾协助NSA收集情报
Nov 1st 2013, 03:00, by JANE PERLEZ

北京——根据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泄露并由德国新闻杂志《明镜》周刊(Der Spiegel)刊登的一份文件,作为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全球监控计划的组成部分,美国的亲密盟友澳大利亚利用本国驻亚洲国家的大使馆收集了情报。

文件还说,位于北京、上海、成都的美国驻华使领馆都设置了特殊的情报收集设施。中国外交部对文件中陈述的事情做出了愤怒的回应,并要求美方予以解释。

中国外交部女发言人华春莹在每日例行的记者发布会上表示,"我们要求外国驻华机构和人员严格遵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Vienna Convention on Consular Relations )等国际条约,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事与职务和身份不符、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活动。"

澳大利亚是"五只眼"(Five Eyes)协议国之一,协议国之间共享高度机密的情报,并承诺互不监视;其他四个协议国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

《明镜》周刊的报道和《悉尼先驱晨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的一篇报道指出,从事情报收集的使领馆包括澳大利亚驻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东帝汶的大使馆,以及该国驻马来西亚吉隆坡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的最高专员公署(High Commissions,英联邦国家互派的相当于大使馆的机构)。

该德国杂志引用NSA的文件称,前述NSA计划被称为"特等舱"(Stateroom),由澳大利亚国防部信号处(Australian Defense Signals Directorate)执行。

一名了解美澳关系的澳大利亚前官员说,澳大利亚参与情报收集计划是为了增进本国利益,促进与美方的结盟关系。这名前任官员说,澳大利亚的情报收集行动形式多样,已经实施了20到30年。

这名前官员表示,长期以来,澳大利亚一直觉得有必要在印度尼西亚收集敏感信息。印度尼西亚位于澳大利亚以北,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这名前官员说,多年以来,印度尼西亚的动荡政局和安全问题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关注的要务,近来,从印度尼西亚向澳大利亚偷渡的现象有所增加,信息收集就变得更加必要。

"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帮美国人的忙,"这名前官员说,"它更多是一种合作行动,而不是应美国的要求。"考虑到此事的敏感性,这名前官员要求匿名。

在介绍澳大利亚机构的监视行动时,《明镜》周刊援引NSA的文件说,这些行动"规模很小,配备的人手也很少"。该文件补充说,"那些人都是秘密行动,所在机构的大部分外交人员都不知道他们真正的任务。"

受命回应该计划相关问题的是堪培拉总检察署(Attorney-General's Department),发给该机构的邮件没有得到即刻回复。

相关报道让澳大利亚新成立的保守派政府尴尬不已,尤其是关于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的报道。繁荣的澳大利亚经济有赖于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需求,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本月还表示,希望在一年之内同中国完成一份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外交部女发言人华春莹在周四的评论中含蓄地提到了中澳关系。她说,中国和澳大利亚就增进合作已有共识,"我们希望并期待澳大利亚在这个方面与中国通力合作"。

翻译:张薇、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窃听欧洲是自毁长城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窃听欧洲是自毁长城
Oct 31st 2013, 23:54, by 纪思道

如果想要进一步激怒美国的盟友,可能还是有空间的。

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发布微博,内容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有意思的电话内容;或者在YouTube上面公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洗澡唱歌的视频短片。

五角大楼可以派无人机飞临巴黎上空,朝高级餐厅扔麦当劳巨无霸汉堡;这么做,就是为了显示出我们有这个能力。

对于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和切尔西·曼宁(Chelsea Manning)对美国的安全造成的损害,政府官员们感到非常愤怒。这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窃听行径怨声四起,这其实是在提醒美国高级官员们,其实他们自己就在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他们做过了头,做了很多事情,原因仅仅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

从9·11之后,我们的国家安全政策就被完全打乱了。过去十二年里,我们痴迷于安全问题,基本上从不考虑让步,结果如何?我们总是想要找到战术上的优势,但是,有时候这却会导致战略上的挫败——对盟国进行窃听即为一例。

就算考虑通货膨胀,我们现在每年的情报开支也已经翻了一番,达到700亿美元(约合4200亿元人民币)。拥有"最高机密"权限的人数,比哥伦比亚特区的居民人数还多——这些人中难免出现不守规矩的人。如果什么东西都是保密的,那么整个系统就会失去公信力,透明度,最后也无人负责任。

反恐战争让我们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事,明显的收益很少,但是却付出了数以千计的美国生命。每击毙一名圣战主义者,我们似乎又制造出好几名新的圣战主义者出来。

正像一句中国俗语所说的,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奥巴马总统就职时,他似乎有可能会调整安全政策。事实上,他确实做了些调整,比方说从伊拉克撤军,并且在不明智地对阿富汗"增兵"之后,开始缩小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规模。

但是总的来说,他的安全政策跟布什总统惊人地相似:关塔那摩监狱依然存在,而这是对美国和全世界价值观的公然侮辱;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间谍项目仍在强势运作,无人机袭击逐步强化,白宫也开始想要钳制关于无人机、间谍行为和网络战争的公开讨论。通过《间谍法案》,奥巴马政府公诉的爆料人人数,比之前历任政府加起来都要多。

最新的这起关于窃听欧洲领袖的丑闻,极好地反映了我们在战略利益上的短视。

欧洲方面表现出来的愤怒多少有假装的成分,这没错。法国前外交部长贝尔纳·库什内(Bernard Kouchner)在接受一次电台采访时坦承:"老实说吧,法国人也会窃听。每个人都会窃听别人说些什么。但是我们没有美国人那样的条件,这让我们感到嫉妒。"

不过,我们的窃听似乎是违反了德国法律的,而且也违背了间谍的首要原则:别被人抓住。

35位国家元首都被窃听,如果奥巴马总统真的毫不知情,那么情报监管肯定出了问题。一位前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说,在9·11之前,对外国元首进行这样的监控,是肯定要经过白宫首肯的。

这位官员还告诉我,"对于涉及高级政府官员和国家元首的任何行动,一般都检查得特别细;如果不是总统本人,最少也是国家安全顾问。"

但是,在9·11之后,我们的安全政策基本上就是在自动运转:如果我们能够监听默克尔,那么我们就这么干吧!如果我们能够用无人机击毙一名恐怖嫌犯,那就行动吧!如果我们能够无限期地把人关在关塔那摩监狱,那为什么不呢?

我们的这种傲慢,正在蚕食美国外交政策最大的优势,即美国的软实力。比方说,在巴基斯坦,我们的无人机袭击确实消灭了一些危险的恐怖分子。但是无人机袭击却深深地激怒了巴基斯坦人民,损害了美国的形象,削弱了我们在这个重要国家的影响力。在巴基斯坦,无人机对我们的影响力造成的损害,甚于它对塔利班的损害。

路透社的大卫·罗德(David Rohde)这样说,"美国一心想要铲除基地组织,但是这种执迷对美国的损害,比这个恐怖组织带来的害处还要大。"

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s)是国际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他表示,今天大多数的欧洲人都不记得冷战了,因此,激怒这些盟友之后,我们当下的回旋余地要小得多。他说,"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地缘政治时代。我们不能假设,人们都是拥护我们的。"

当然,无人机、对盟友的监听,甚至美国国家安全局,都还是有存在必要的。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接受审查,要考虑特定的背景,同时该设立终止机制,就像9·11之前一样。

如果我们要求所有人在飞行时一丝不挂,那么,商业飞行的安全性肯定会有提升。但是我们还是接受了转圜,允许乘客穿衣服,因此会带来些许小风险。同样道理,在安全领域不断扩展的今天,是时候停一停,去检视一下是否存在让步的空间;而不是仅仅因为我们有能力,就一意孤行。

翻译:邓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天地侠影”被拘,罪在质疑上市公司?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天地侠影"被拘,罪在质疑上市公司?
Nov 1st 2013, 00:19, by 《纽约时报》北京分社

2013年10月12日,上海。42岁的汪炜华独自坐在家中用自己的笔记本上网。他有一个用了多年的网名,叫"天地侠影",在微博和股票投资论坛小有名气。

9点32分,汪炜华还在新浪微博转发并评论了一条讨论"爱国"的贴子。10点20分,他在微博上仓促发布了一条只有四个字的贴子——警察来了。十几分钟后,一位与汪炜华相熟的网友跟贴回问道:"难道是新疆的?",但是他再也没等到汪炜华本人的任何回复。

那一刻,新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的两名警察已经进入汪炜华的家中,亮名身份,并迅速控制了室内全部三台电脑及手机。随后他们通知了汪所住小区的辖区片警以及上海市公安局负责经侦的警察。据乌市经侦支队的警察说,他们是在接到新疆广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00256.SH,下文简称:广汇能源)的报案后,立案侦察,对汪炜华住所进行捜查。他们于上午11点左右將汪炜华带往上海经侦支队进行审问,并于17点左右通知家人将其以"涉嫌编造与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刑事拘留。

10月30日,汪炜华的一位家人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回忆了上述这段情景,为了保护自己,他没有透露自己的名字。

导致汪炜华被刑拘的,是他一年来在其个人博客以及财经论坛雪球网(xueqiu.com)上发表的多篇质疑广汇能源财务欺诈以及操纵股价的文章和评论。汪炜华在雪球网上标注的个人关注股票多达43只,发表的讨论贴有2800多条,粉丝数有八千多人。

从十几年前开始,中国股市的众多散户投资者,会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与网友相互交流自己对某家公司的看法,不管他们是否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他们用来帮助自己做分析和判断的依据,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告信息或媒体报道。这就像一个自发的、关系松散的证券研究机构,其中一些发言比较活跃、希望让人认可其投资专业素养的"意见领袖",甚至还会经常撰写一些长篇的深度分析文章,并力求引用充足的事实依据,看起来逻辑严密。而汪炜华在雪球就是这样一个小有名气的意见领袖。

汪炜华曾对媒体及自己的代理律师强调,自己以及亲属均没有持有过广汇能源的股票,也没有想过要去做空这支股票。

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小股民或是独立分析人士因揭露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被相关企业提出民事诉讼的先例,亦曾有过媒体记者因报道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被警方发出通缉令的个案。然而,像汪炜华这样一个散户投资者,因为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言论,质疑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而遭遇企业向公司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最终触发警方长途奔袭近四千公里对其实施"跨省刑拘",这样的事件对于众多中国股民来说,几乎是闻所未闻。

"上市公司面对质疑、甚至谣言,应该如何应对?发公告不就是要澄清各种谣言吗?何必抓人!抓人堵嘴只能引起更多质疑。"一位名叫"英定文"的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网友,在汪炜华在新浪微博上托人发出的法律求助贴后面这样评论说。

9月,汪炜华曾在向中国证监会实名举报广汇能源财务问题之后,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并非是恶意举报、恶意做空广汇能源,现在他所苦恼的,不单是监管部门会否对举报内容做详细调查,而是想要正常去质疑上市公司变得愈发困难。

8月下旬以来,中国政府掀起了一场针对网络谣言的集中整治行动,已经有包括秦志晖(网名:秦火火)在内的数人被警方以涉嫌网络传谣被刑拘。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因涉嫌嫖娼被拘,央媒高调地向薛蛮子、李开复等"网络大V"开炮,称"莫让大V变大谣",对这些以往在微博上较为活跃人士的公信力给予批判和质疑。

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出台。根据该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将构成诽谤罪。而这一数字准绳的合理性,立即引发争议。"天地侠影"被抓,正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但是,普通股民在互联网论坛上评论上市公司,是看似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更让众多与汪炜华一样的散户股民网友,陷于前所未有的迷茫——对上市公司的合理质疑和造谣,二者之间的界限究竟该怎么判断?上市公司应该如何回应股民的合理质疑?有着20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股市曾经因为信息不透明,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黑幕丛生,中小投资者权益得不到保护而被诟病;经济学家吴敬琏甚至有过"中国股市类似赌场"的评价。为规范股市,成立于1992年的中国证监会也要求作为披露信息重要主体的上市公司,必须严格执行真实信息披露的准则,让投资者了解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中国亦在《证券法》中明确提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这些都表明中国政府认识到,资本市场是基于信息定价的交易市场,只有建立在信息真实透明基础上的股市才能健康有效地运行,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包括中小股民在内的所有投资者的利益。

网友反弹

"天地侠影"被拘,激起了雪球网上不少股票投资者的激烈反应,甚至有人以公开信的形式发出诘问,要求证监会干预。也有一些曾经激烈看空某只股票的雪球网友,被其他网友发现开始默默删除一些敏感发言。

10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与此案相关的提问时表示,不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证监会"一直以来都支持并且欢迎社会各界对资本市场参与各方加强监督,但这种监督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理性、客观发表评论,避免误导市场"。

雪球网CEO方三文,也是12日晚间读了雪球网上的一条贴子,才获知汪炜华被抓一事。他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表示,"我看到这个消息还是蛮意外的,以前对'天地侠影'有点了解,知道他比较偏激,但都属于个人层面的意气,抨击上市公司,应该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动机或者阴谋,不至于被抓起来吧。"

方三文说,以前股民网友普遍认为质疑上市公司是股民天经地义的权利,就算质疑错了,也没有多大问题。有些质疑态度过于坚决的,也会激怒公司股东。但之前的案例,并没有上升到刑拘的严重地步。比如,在汪炜华遭遇刑拘之前,雪球网也曾有两名网友,分别因为质疑贵州茅台(600519.SH)和南京雨润(01068.HK)这两家上市企业而被卷入舆论漩涡,有上市公司表示将报案,但最终公安机关并未对这两个网友实施立案和刑拘。

方三文表示,雪球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网友发布股评属于个人自由,其内容本身如引发法律纠纷,平台并不负法律责任。但有不少雪球用户表示愿意为因质疑上市公司遭遇法律风险的用户提供法律援助。

《纽约时报》北京分社采访了数位雪球网的网友,请他们发表对事件的看法。这几位网友因安全考虑,均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

"我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他会因为批评上市公司而被刑拘,还以为是因为其他问题或商业纠纷,后来看到纸媒报道才知道真与广汇能源有关。"正是这位昔日与汪炜华曾有过激烈讨论甚至互相"拉黑"的雪球网友"释老毛",于10月23日在雪球网发布了《关于"天地侠影"事件致证监会的一封信》,呼吁"监管部门在尊重司法公正的条件下合理干预,还中小投资者一个公道"。

"作为一名普通的A股股民,'天地侠影'事件让无数散户噤若寒蝉、兔死狐悲。""释老毛"在这封公开信中表示,"乐于为企业唱多的机构大V,与发声质疑的股民小散,冰火两重天的待遇严重破坏了市场上的信息对称,也违反了证监会一贯提倡的证券市场必须遵循的'三公'原则。"。

"'天地侠影'个人修养并不高,发言容易情绪化,我们俩是早就互相拉黑对方了,我写那个东西纯粹是对事不对人,是为全体投资者而呐喊,是为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而呼吁,""释老毛"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表示,他认为汪炜华不是职业记者,更不是做有偿假新闻,他只是一个普通散户,他的发言也在合理质疑和批评的范畴,最多是民事诉讼而非刑事问责。在雪球与"天地侠影"因为意见不合而交恶的网友,并非"释老毛"一位,但是得知他被拘的消息后,大多数平时嫌其偏执的网友,都主动站入声援的队伍。

广汇能源证券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证实了该公司向乌鲁木齐警方报案,但拒绝解释报案的具体原由。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鉴于该案件已经举报到公安机关,关于案件的处理应由公关机关来负责,在司法程序尚未完结,公关机关没有正式对外做出相关声明之前,不便置评。

汪炜华其人

据汪的家人介绍,汪炜华1995年赴澳大利亚留学,最终在墨尔本大学获得通讯专业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从事研究工作。几年前,汪炜华从大学辞职,开始专业从事股票投资。汪目前的身份,是获得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公民。为了子女教育问题,他选择长期居住在澳大利亚,今年6月飞回上海探亲。

"他这个人非常聪明,从小到大,一路保送上学,一直到念到博士,书生气比较重,性格也比较执着。智商很高,但出国太久了,对中国的国情都缺乏了解。"汪炜华的家人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这样描述他们眼中的汪炜华。汪炜华给自己的新浪博客命名为《投资,从质疑开始!》,似乎反映了他喜好质疑和钻研的投资理念。

2012年10月,尚在澳大利亚的汪炜华,根据广汇能源的公开财报披露信息,提出公司夸大了天然气项目的价值,同时另有煤化工项目在竣工后未按时转为固定资产,仍被计为77亿元的在建工程,以及露天煤炭开采的剥离费用不应纳入未来长期逐年摊销等问题,质疑广汇能源存在美化报表,以缓解股权质押对股价形成的压力。

2013年8月23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半年度报告事后审查意见,广汇发布半年报补充公告,公示了经"融资融券、转融通担保账户明细数据查询"后重新分拆和计算得出的公司前十名股东名单。

几个小时后,汪炜华于8月24日凌晨先后在雪球财经论坛以及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发文指出广汇能源"曲线买卖自家股票 涉嫌严重违规",理由是他通过公开信息查询到,公司第四大股东——自然人张建国,亦为广汇能源1.5亿元委托贷款的受益企业的法人代表。同时,汪炜华实名向中国证监会和证监会新疆监管局递交材料举报广汇能源及张建国个人账户问题。

那时,汪炜华已经回国探亲,在上海的妹妹家中暂住。

广汇能源方面,应证监会新疆监管局和上海交易所要求,则在8月28日发布澄清公告称,尽管张建国自行购买广汇股票,但广汇对其公司发生的委托贷款业务,并不构成关联交易。广汇能源认为汪炜华举报问题以及随后引发的媒体报道,"与事实不符并存在重大差异"。

因为家人都不做股票,所以汪炜华在家中也很少和家人聊到股票投资。直到今年8月底,他才告诉家人,自己向证监会实名举报广汇能源一事。

因为股民在互联网上发贴质疑看空一支股票的事常有,所以汪的家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在从媒体上看到广汇能源已向当地司法机关报案后,家人建议汪炜华 "早点回澳大利亚",但这个建议被汪否决了。他认为,"质疑上市公司是很正常的",司法机关不应对此立案。

汪炜华的家人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说,10月12日上午,当一众警察进入汪炜华的家中,经过搜查总共找到三台电脑及一部手机,现已全部没收。而汪炜华在现场反复向警察提问的疑问只有一个:"为什么不是证监会来向他进行调查,而是公安局?"对此,警察们的回应也很直接,报案方是广汇能源,是否应该证监会出面调查,他们并不清楚。

汪炜华的代理律师——北京大成(新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江华,10月28日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介绍案件进展时称,从法律程序上说,汪炜华目前处于刑事拘留状态,此案则处于公安侦察及搜集证据阶段。

截至上周末,汪炜华已经历过两轮审讯。汪炜华向律师表示,公安对其的提审都属于"正常提审",提问都是针对基础事实进行了解。

由于该审讯属于"独立侦查"性质,因而律师无权参与旁听。代理律师刘江华称,至今尚未能从承办警官手中获取有关举报单位以及举报具体依据(举报信)等重要涉案信息。

""他的情绪一直很好,对自己的所做所为也不认为有错。他很自信,对警方提审也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刘江华这样描述对汪炜华的印象。在与律师的会面中,汪炜华告诉律师,他针对广汇能源发表的质疑言论,主要通过自己的博客和微博,而其他网络媒体对其文章的转载,并未经过其本人授权。

截止目前,为搜集资料,刘江华已经与汪炜华面谈了四次。 刘江华也评论说,乌鲁木齐公安局从办案程序上来说,尚未有违规之处。

"判断其有罪或无罪,最关键还是要看他是否捏造了虚假事实,并且在虚假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并发表观点",刘江华说,汪炜华针对广汇能源在网络平台上所发表的质疑言论,根据汪本人对事实的陈述,所有的分析和质疑,"全部是基于广汇能源对外公开的上市公告信息或其他网上公开信息,经过自己的判断推测,才得出相应的观点。"

按法律规定,对嫌疑人的拘留期最长不能超过37天。公安机关经过侦察如果认为案件证据确凿,将向检察机关申请批捕。刘江华律师介绍说,如果法院最终判定汪炜华相关罪名成立,则他有可能被判处最高不超过五年的刑期。

汪炜华目前被关押在乌鲁木齐市天山看守所。刘江华介绍说,本案的特殊性在于汪炜华的户籍所在地并非乌鲁木齐,在该市又无直系亲属,按法律相关规则,并不具备取保候审的条件。而汪炜华本人也对律师表态称,自己不需要被取保。

质疑与诽谤的边界

合理质疑与造谣诽谤的红线,到底在哪里?在雪球网CEO方三文看来,红线就是"不能敲诈勒索,不能收受商业贿赂"。

有人提出作为网络言论发布平台,其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于网友发贴的内容审查。对此,方三文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对信息发布进行内容的前置审批并不会有助于接近真相,只会阻碍人接近真相。

"因为审批那个人能力也是有限的。信息自由流动,足够多信息的互相印证,才能动态地,相对接近事实。"方三文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说。

一位名叫"岁寒知松柏"的网友,也跟汪炜华一样,是平时喜欢泡雪球论坛的散户投资者。他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说,"最近十天我至少收到十位朋友委婉的建议,不要再质疑上市公司。"

谈到对"红线"的理解,他认为一个小散户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质疑,考虑到信息和能力的完全不对等,造假的成本和处罚等等现实因素,基本不用考虑红线和过界的问题。

在他看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本身非常有限,特别一些确实有问题的公司,它会尽可能少披露信息以掩盖自身的问题;小股东平常又不在公司做现场经营管理,对上市公司知之甚少。大股东若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谋私利,小股东很多时候是无法监控的,所以多一份质疑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分保护。

"长期来看,好公司不可能因为某人的质疑而变差,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可以通过信息披露、业绩证明、回购和增持等很多方式从容应对。""岁寒知松柏"说。

一名同样活跃于雪球,名叫"水晶皇"的网友,过去曾是很多只股票的积极唱空者。汪案一出,他索性直接发贴呼吁,"聪明的投资者,别再质疑中国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了!那是因为,你绝对、绝对地处在劣势。"

王姗姗对此文有研究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默克尔凭什么不让须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默克尔凭什么不让须眉?
Oct 31st 2013, 23:58, by 克莱门斯·韦金

柏林——在柏林地铁里,当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问妈妈,德国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位男总理的时候,你就知道德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治理德国不仅成为了新的常态;对于数百万的德国儿童来说(这也包括了我的两个女儿,她们分别是七岁和十岁),这是她们知道的唯一一种常态。

我非常感谢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为我的女儿们做出了这样一个表率。但是她不动声色的革命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拥有一名女性领袖究竟意味着什么。

德国绝对算不上是男女平等的典范。在商业世界里,女性想要晋升依然艰难。在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表的全球性别差异报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中,德国仅名列13(冰岛排名榜首,美国位居22)。

即便如此,默克尔还是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13年前,当她成为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的主席时,德国政坛还是由男性精英统治。让一个女人竞选总理这一最高职位,这样的计划必然会失败。

今天,同样这群男性精英似乎在文化上已经落伍了。这里面就包括了上次选举中默克尔的主要竞争对手,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s)的佩尔·施泰因布吕克(Peer Steinbrück)。

在跟默克尔这样的女性竞争的时候,这些男性感到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基调;一旦对默克尔的攻击被人们视作是对女性的贬低,他们就会失去大量女性选民。这就是为什么施泰因布吕克在女性选民中的表现异常糟糕。

默克尔的表率,带动了一批女性政治家的崛起。2005年,当她首次出任总理的时候,德国16个州里仅出现过一位女州长,而州政府正是政治人物们走向全国的起点。现如今,全国共有四位在任女州长,同时,竞逐德国政党领袖席位的明日之星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

最重要的是,默克尔改变了人们残存的偏见。一个世纪以前,许多人都相信女性过于情绪化,她们需要一位男性保护人;这种偏见虽然不那么主流了,却从未消失。

但是默克尔却推翻了这个臆断。在许多男性政客不理智的时刻,她表现出惊人的理性,就像是一个坚定的锚点。

2008年,在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战争爆发之后,我随同默克尔前往第比利斯,会晤时任格鲁吉亚总统的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Mikheil Saakashvili)。当时,默克尔刚刚结束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的会议,在飞机上向记者们简要介绍了她对于这场危机的看法。她说的内容仍属机密,但是她似乎感到,这两位男性首脑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由此把他们的国家带入了灾难。

这位总能在艰难时刻坚持冷静思考的女总理也是欧债危机的中流砥柱。看看当时欧洲国家的其他男性首脑:无法控制自己性欲的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反复无常的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像匈牙利维克托·欧尔班(Viktor Orban)那样摇摆不定的中欧民粹主义者。

再看看希腊总理乔治·A·帕潘德里欧(George A. Papandreou),他跟国际合作伙伴达成再融资协议之后,突然要求对他的工作成果进行全民公投;接踵而至的混乱导致他不得不下台。默克尔永远都不会犯下这样头脑发热的错误。

跟其他一些知名政治人物不一样,默克尔在欧盟峰会参与无休止的谈判时,能够做到理性可观。"她只专注于眼前的问题,不像其他国家和政府的首脑那样好虚荣。"西尔克·穆尔赫(Silke Mülherr)说。他是我在《世界报》(Die Welt)的一个同事,在布鲁塞尔报道过欧洲政治问题。

让男性精英们去折腾吧,然后好好利用他们给自己挖下的坑——这是默克尔的战术之一。

而且,他们总是低估这位"小女孩"。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曾经称默克尔为"小女孩",直到"小女孩"将他从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的位子上赶下。

无论是作为保守派领袖,还是作为一个榜样,默克尔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她不强调妇女问题。

但是,这令很多传统的女权主义者感到不安。"默克尔做出了很多对女性不利的让步,这让一些女性恼火。"爱丽丝·施瓦策尔(Alice Schwarzer)说。她是女权主义杂志《艾玛》(Emma)的一名编辑。"默克尔不想强调女性问题,以免进一步惹恼大家。"

结果就形成了某种悖论。在德国,年轻的职业女性敬佩默克尔担任总理那种从容不迫的风格,就好像总理本来就应该是那样的。她们说,那种自然的感觉,让她们觉得自己也能担当这样的高职。

但她们也发现很难对默克尔产生认同感,因为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心里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精彩的事业跟孩子和家庭方面做到两者兼得,而默克尔的传记并没有提供什么解决方案。

默克尔没有孩子,从来不需要解决家庭和事业间的矛盾。而在商界,这是一个尤为棘手的问题:工作以外更难有多少生活空间,而且具有性别歧视色彩的模式化看法仍然盛行。

那么,对于我们的小女孩们,以及那些懂事以来就没有见过男总理的人来说,默克尔又意味着什么?当终于有男性成为德国总理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希望他们的脑海从来没有闪过这样的念头: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性别而不适合那些最高的职位。

作为一名父亲,我希望,默克尔政府的另一个任期结束后,以男性为主导的德国企业文化也会开始变得开放——而且不仅是向安格拉·默克尔那样的女性开放。默克尔已经证明,她可以在男人主导的游戏中击败男人。

《国际纽约时报》

克莱门斯·韦京(Clemens Wergin)是德国报业集团《世界报》(Die Welt )的外国编辑,也是博客Flatworld的作者。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10月22日。

翻译:邓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韩国农民为反对核电孤注一掷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韩国农民为反对核电孤注一掷
Nov 1st 2013, 00:04, by CHOE SANG-HUN

韩国密阳——与韩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密阳城范围内的传统小村坐落在树木繁茂的群山之间。稻田在山谷里绵延,道路两旁是种满了柿子树和苹果树的果园。

瓦片屋顶的木制农舍早就被水泥房子取代,但是古代高丽的种种习俗仍然存在。种田是农民们生活的核心,在他们死后,他们的尸体会被埋在山坡上的小块土地里。

如今,现代的韩国——以壮观的输电线为表现形式——正在蚕食着这些村子,包括村民们的墓地。这些村子正好位于一条预计将配送核电的大型输电线路上。附近的一些山脊上已经建起了输电塔,在密阳计划还会再建立50座这样的输电塔,其中有一些建在山上。

但是,这里的一些村民却不答应。过去两年,村民们举行了多次抗议活动,包括一次出人意料的自焚事件,以及在首尔举行的多次示威活动。还有一群老年妇女在电力公司清理出来建电塔的山顶地块上搭起了小小的帐篷,并且一住就是两年。这些妇女偶尔会回家,但是大多数会轮流睡在那里,冬天靠煤油暖气来取暖。覆盖着塑料布的帐篷上还挂着韩国国旗。

78岁的水稻种植者孙熙静(Sohn Hee-kyong,音译)是住在帐篷里的抗议者之一,她丈夫的坟墓就在附近。她说,"我们家族已经在这里居住500年了,我所有的祖先都葬在这些山里。我不能让这些丑陋的铁家伙从这里通过。除非我死了。"

村民们与市值1660亿美元(约合1万亿元人民币)的国有公用事业企业韩国电力公司(Korea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简称韩电)的对峙已经成为新闻事件,受到了全国的密切关注;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十分详细,记录了公司建下每座输电塔的情形——通常是在向附近的业主支付了足够赔偿,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之后。在韩国,传统和野心勃勃的现代形成鲜明的矛盾,如何平衡两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这一事件恰恰是这种矛盾的一个最好体现。但这种对峙受到关注不仅于此,也因为在核电问题上,韩国正在上演一场日益激烈的战争。

自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以来,也在韩国披露出一系列丑闻后,人们对核电的支持越来越少。据披露,韩国各地电厂使用的许多部件,其安全检测报告都做了假。

村民们越发孤注一掷地想要阻止这个输电项目。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丑闻,韩电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项目推行下去。预计将与新的传输线路相连的核电站,将是对这个名誉受损的行业,以及指望从核电站出口获利的韩国政府的重要考验。这座电站中有两个反应堆属于同一种型号,韩国希望这能成为畅销产品。

密阳位于首尔东南方向174英里(约合280公里),与首尔像是两个世界。与繁华的首尔相比,这些寂静的村子总共只有约11万人口。许多年轻人已经搬到了韩国日益富裕的一些城市。一些道路少人经过,一些村民甚至在收割后在上面晾晒稻谷。

他们与这家国有电力公司的战争开始于2007年,当时,韩电开始建造56英里的高架电线,这些电线将由161座输电塔架起,连接了韩国一个最大的核电项目古里(Gori)和西北方向的一个变电所,其间跨越了釜山和东南部蔚山的边界。

这里的人们起初担心电线对健康的威胁,这些电线预计将承载76.5万伏高压,他们还担心房价会大跌,因为巨大的铁塔主要会分布在未经开发的山脉上,或是从他们村子附近经过。(因为农民们有时以房屋和稻田做抵押申请贷款,收获之后再还贷,因此土地的价值非常重要。)

他们还担心他们的墓地;与韩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一样,祭拜祖先的传统在这里很普遍,保护墓地不被亵渎是活着的人的最大职责。

这场冲突去年加剧,当时,74岁的农民李智宇(Lee Chi-woo,音译)在密阳的村子博拉,把汽油浇在自己身上点了火。当天早些时候,韩电的工人们开始在李智宇和他的兄弟们所拥有的一块稻田上修建输电塔,保安把前来抗议的这些弟兄推出了现场。韩电强征了这块地,赔偿价格比他们的期望低很多。

李智宇自杀之后,许多老年村民来到了山上,在韩电打算建造传输铁塔的地方搭起小棚子。这些传输塔中的一些有40层楼那么高。反核活动人士乘坐一辆辆巴士涌入村里,既是为了声援村民,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事业。

由于密阳的一些人以及一些村子接受了韩电的赔偿方案,双方的不满都在增长。韩电和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Ministry of Trade, Industry and Energy)说,老年抗议者正在阻挠一个重要的国家项目。支持政府的居民在路旁张贴了标语,谴责外人把反核活动主义带进村里,敦促村民"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政府合作"。另一派的标语则写道,"对核电说不!"

村子里持不同意见的邻居们已经不再和对方说话,有些人发生了冲撞,还打了官司。

密阳大约有十几个村子现在仍然拒不合作。在56英里的传输线路上,韩电就差这19英里的一段没有完成,按规划,这段电线会从这些村子和附近的山上经过。

今年进行的数月谈判都没有结果,村民们要求韩电重新规划线路,把电线埋在地下,或者降低电线承载的电压。公司说这些替代方案都不可行,并于10月初恢复了施工,从早些时候达成协议的村子开始。

密阳的一些居民试图在附近的山上拦截为电塔建设运送水泥的卡车,但被警方阻止。百般无奈的老妇人现在只能对着驶过的卡车挥舞拐杖,跟那些与她们的孙子年龄相仿的警察理论。有些人企图冲到路中间去拦车。

孙熙静的营地所在的山上,森林里已经呈现秋天的景象,男村民们开始站岗放哨。(住在帐篷里的孙熙静把这些60多岁的男子叫做"年轻人"。)

近日,这些男子用绳子拦住了通向工地的路,他们站在绳子后面,吸着烟,看是否有建筑工人出现。附近的松树上悬着三个绞索。男人们说,"要么吊死他们,要么吊死我们。"

女人们也已经不再指望有什么好结果,她们在帐篷前挖了战壕,说如果当局要赶她们走,这些就是她们的坟墓。孙熙静说,她最近已经为自己的孩子们做了最坏的打算。

她说,"前几天他们给我打电话时,我说我死扛下去。那样的话,当我见到死去的祖先时,我的愧疚会少一点。"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摆脱雾霾尚需时日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摆脱雾霾尚需时日
Nov 1st 2013, 00:09, by KATE GALBRAITH

时不时地,会有一张令人惊奇的图片在互联网上流传 ,呈现从卫星上拍摄到的笼罩在北京地区上空的可怕灰云。它并非积雨云,而是层层污染,并且已经在受影响最严重的一些中国城市引发了担忧和愤怒。

中国的污染虽然极为严重,但却并非孤例。英美等其他国家战胜污浊空气的尝试,或许可以为中国的未来提供借鉴。

中国政府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最近还发布了新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并承诺将加强监管。公众意识已经大大增强,这是朝着终结危机迈出的必要步骤。不过,其他国家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却令人沮丧:可能要花上几十年时间,才能让情况出现重大转变,尤其是在污染乃是经济增长副产品的情况下。

伦敦就是典型的例子。工业化带来的长期污染问题在1952年达到极致,酿成了史称"大烟雾"(Great Smog)的灾难性事件。当年12月,空气连续五天污浊不堪,因此殒命的至少有4000人,很可能还要多得多。寒流来袭之际,工厂和居民家中的燃煤锅炉排出的烟尘引发了被称为"烟雾"的浓重呛人的大雾。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环境科学教授迈克尔·麦克尔罗伊(Michael McElroy)认为,伦敦当时的污染在严重程度上很可能超过了北京现在的雾霾,尽管两者相隔60年,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比较。

当时,伦敦的问题早已广为人知,英国的其他城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烟雾"事件往前一个世纪,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荒凉山庄》(Bleak House)中写道:"从烟囱管帽溢出的烟尘渐渐压低,化为轻柔的黑色细雨,夹杂着片片煤灰,仿佛饱满的雪花。"利兹城市大学(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历史学讲师斯蒂芬·莫斯利(Stephen Mosley)称,早在狄更斯那个年代,反污染活动人士就试图争取公众的支持,但直到英国1956年出台了《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情况才有了较为有效的改观:根据该法案,英国一些城镇设立了"烟雾控制地带"。家用取暖炉不再烧煤,逐步改用电力和燃气。

"舆论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多地把烟雾与废气而非财富联系起来,"莫斯利博士在邮件中写道。

不过,莫斯利博士表示,《空气清洁法》实施后,又过了好几十年,从煤炭向其他能源的过渡才得以完成。1962年,"大烟雾"事件发生10年后,又有约700人死于伦敦的一场可怕的烟雾。就算到了今天,冒着浓烟的燃煤炉早已从伦敦市中心消失,但空气污染却再次浮现。这一次,问题的焦点是汽车排放的尾气。

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生过与伦敦烟雾事件类似的危机。高气压天气系统久久停留在工业城镇多诺拉,带来了一场令人作呕的黄色烟雾。它持续了五天之久,镇上几乎半数人口都病倒了。

麦克尔罗伊博士称,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美国的工厂兴建了更高大的烟囱。背后的意图是把烟气输送到别的地方去,这样一来就不会在本地引发问题了——如此行事倒是符合那句好记的口号:"稀释是污染问题的解决之道。"

可是,上述做法部分造成了另外一个污染问题:酸雨。酸雨曾困扰美国东北部以及加拿大部分地区多年,危及植物和鱼类。直到1990年,该问题才得到认真的对待。当年,美国实施了"碳排放限额交易计划"(cap-and-trade program),针对与酸雨有关的污染物。

"我们一直不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倾向于做些边边角角的修补工作,然后发现又产生了另外的问题,"麦克尔罗伊博士说。

倡导环保的人士表示,在当下的中国,解决之道显而易见:别再烧煤了。"中国必须摆脱对煤炭的依赖,"绿色和平(Greenpeace)东亚办公室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李硕在邮件中表示。"煤炭的外部性大得惊人。"

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发电厂采用其他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核能、水力和天然气。但煤炭是稳定而廉价的能源,在中国的地位十分稳固,这种态势一时难以逆转。

"这类转变不可能立刻发生,但必须尽快,"麦克尔罗伊博士说。

在加强监管以治理空气污染的同时,中国或许也应该考虑某些意料之外的后果。苦苦挣扎于臭氧问题的墨西哥城1989年实施了一项规定:依据车牌号码,车主在每周的五个工作日里只能有四天开车出行。麦克尔罗伊博士说,人们普遍做出的反应是再买一辆很差的车,这样一来就可以每天开车了,但这辆车的污染排放要高于原来那辆。

北京市刚刚发布了新规定:出现严重雾霾时,将实行单双号限行。北京此前也实行过此类规定。

即便假设北京可以避免车主购买第二辆车的问题——看起来很可能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京的限制措施的间歇性降低了人们再买一辆车的意愿——专家们似乎依然一致认为:在笼罩着天空的烟雾消失之前,北京及整个中国必须做出多得多的改变。

翻译:李琼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对话:中国恐怖主义风险正在上升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对话:中国恐怖主义风险正在上升
Nov 1st 2013, 00:17, by 《纽约时报》

北京警方将周一发生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撞车爆炸案定性为恐怖袭击,该事件导致5人死亡,40人受伤,警方已逮捕了5名维吾尔族人,他们称这些少数民族成员为伊斯兰极端分子。

长期以来,维吾尔族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许多维族人厌恶政府的政策,认为这些政策限制了维族的文化、语言和宗教。在其聚居的中国西部新疆地区,维族人对汉人统治的抵抗情绪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一小部分人还采用暴力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虽然暴力威胁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局限于新疆,但这起发生在北京的袭击事件提醒人们,中国东部的城市也不能幸免。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福特公共政策学院(Ford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助理教授菲利普·波特(Philip Potter)在一篇即将发表在《战略研究季刊》(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上的文章中写道,中国在新疆的强硬安全姿态,与该国东部地区的相对开放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这为袭击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制造了一种诱惑。在一次通过电子邮件的采访中,他分析了分裂主义暴力的历史、"双重中国"之间的鸿沟,以及更严厉的打压是否会可能加深新疆地区的不满等问题。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采访节录:

问:

尽管最近几十年里在新疆本土发生过多起袭击事件,但在该地区以外,极少发生维族人涉足的恐怖袭击。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

最简单的答案是,中国当局一直能够抑制维吾尔族分裂主义运动中更暴力更极端的成分,将他们封锁在新疆以内。新疆的安全部署在人力和经费上都极为强大。过去几年中,政府通过多次"严打"运动,加强了这种部署,"严打"围捕了被怀疑为民族主义分子的人,严格控制了通讯和人员流动。如今的现实是,新疆的安全机构涉入人们生活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对内地城市比如北京的普通居民来说,完全不可想象。

甚至在新疆以外的地区,中国也具有防范潜在恐怖主义分子的充分准备。在中国东部地区,外国人和少数名族具有相对较高的能见度,这为反恐措施提供了进一步的方便。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爆发了严重的分裂主义暴力事件以来,居住在新疆以外或从新疆到外地旅行的维吾尔族人受到特别的审查。

问:

《战略研究季刊》即将发表的文章中,你提出有关安全问题上的"双重中国"做法。你指的是什么?

答:

我指的是中国抑制恐怖主义的能力有其代价,那就是一个高度权威、中央计划的西部地区与更自由、更资本主义的东部地区形成的鲜明对比。西部的安全部署被认为是维持稳定的必要措施,而东部的相对开放长期以来被视为对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我指出这种做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这会引诱西部的激进分子在东部人口密集地区发动袭击,因为东部目标的保安措施不那么高,而袭击的收益则更高。看来,我们周一在北京看到的正是这种情况。第二,这种做法在西部经济发展和安全之间有所取舍,而西部经济发展是政府的重点优先之一。

问:

你还指出政府在东部地区防止袭击的能力面临巨大压力。为什么是这样?

答:

让中国如此快速发展的增长模式,是建立在部分地放松社会控制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放松使经济能够自由化。但是,这些变化同时也让中国在大的恐怖主义袭击面前变得更加脆弱,同时也增加了恐怖袭击给其制造者所带来的好处。放松社会控制让潜在的恐怖主义分子能更容易地在国内流动和进行策划。媒体自由化也起一定的作用。过去,中国一直能够淡化恐怖袭击的报道,或将其完全掩盖起来,通过不让这些事件进入大众的视野,政府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恐怖袭击作为政治行动的感染力。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正在让这种做法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当事件发生在像北京这样的地方时。

问:

有人能在天安门这种戒备森严的地方成功发起袭击,你感到吃惊吗?这让你对安全有什么想法?

答:

不特别吃惊,尤其是考虑到这次袭击的性质看来并不复杂。总地来看,像天安门这样的目标比较容易袭击。虽然很难把一颗大炸弹偷运到天安门广场的中央,但在广场边上撞辆车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这里是北京的心脏,附近的街道很繁忙。更主要的是,北京和中国其他大城市都是熙熙攘攘、充满活力的地方。即便天安门周边的街道上部署了更多的警察,还有很多富有吸引力的其他袭击目标。这说明需要在这些威胁和潜在的不满情绪成为行动之前,解决这些问题。

问:

 这次天安门袭击案将激发在中国东部城市人口密集地点发生类似袭击的危险性有多大

答:

这是我在文章中指出的几个关键担忧之一。中国目前的政策引诱激进分子把战斗转向东部地区,因为政府在东部瓦解恐怖行动的能力较低,而在那些地方发起袭击的收益更高。北京越是试图把积怨"封锁"在西部,对能在东部发出袭击的团伙来说,其所获得的收益就越高。这种能力一旦得以展示,正如似乎这周所展示的那样,就很可能激发其他人来效仿。

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这点的一种证明。过去几年中,此类性质的袭击在新疆常有发生,但它们相对来说几乎没有引起中国公众的注意,也基本上没有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这次北京发生的袭击迫使政府承认问题的存在,结果是,此次事件作为一次政治暴力行动的价值更高。

问:

在发生了与维吾尔族极端分子有联系的袭击事件后,政府经常会把责任部分地归咎于外国势力。海外极端分子的作用有多大?这个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个本土问题?

答:

这一点很微妙。积怨肯定是在本土形成的,但我在文章中阐述的一个关键点是,维吾尔族的处境正在得到更大范围的国际圣战组织越来越多的关注。结果是,这个组织中一些主要的声音已经开始呼吁要对中国发起袭击。也许更重要的是,维族激进分子已经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活动的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肯定存在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虽然这么说,但目前我们需要提防的是潜在的威胁,而不是有效的联盟。需要将这种担忧与中国政府把袭击与外国势力联系起来的诱惑加以平衡,中国政府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国际社会的观念,转移其认为政府是在压制分裂主义的看法,让其认为政府的打击具有合法性,因为那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部分。

问:

中国发生的恐怖袭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这些袭击的手段都不复杂。天安门袭击案造成的伤亡在很大程度上看来是汽车撞人所致。2009年乌鲁木齐暴力事件中使用的武器是棍棒和刀。你怎么看待这一点?这些袭击会变得更具杀伤力的危险有多大?

答:

在中国要想获得枪支相对较难,这也是最近几起引人注目的砍杀事件背后的部分原因。但是,武器的可获得性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不应该被过分夸大。自杀用的炸弹背心和简易爆炸装置都可以用现成的材料制造。更重要的因素是,到目前为止,维族分裂主义运动中的暴力分子相对来说是孤立的,其手段也不高明。我在文章中指出的担忧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与更有实力的国际活动分子之间正在建立联系,后者具有如何制造简易爆炸装置、以及实施自杀性爆炸的真正实际经验。如果这种联系发展下去,对袭击手段可能会升级的担忧就不无道理了。

问:

你对中国在新疆和其他地方会采取怎样的安全响应措施有怎样的预计?新疆的安全措施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更严格的安全部署可能会收到怎样的结果?

答:

政府对这次事件的响应很可能会和过去一样:在新疆开展打击运动,加强对新疆以外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检查力度。但是,对维族民族主义者施加更大的压力以及加强安全措施,会增添不满情绪,同时加深东部的更自由更繁荣景象与西部的警察社会之间的鸿沟。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