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 地球并不孤单,银河系小伙伴近400亿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地球并不孤单,银河系小伙伴近400亿
Nov 5th 2013, 12:06, by DENNIS OVERBYE

加利福尼亚山景——在宇宙的某个地方一定有一颗行星,那里的火山可以喷出巧克力。

在周一发表的报告中,天文学家们说,根据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普勒望远镜的最新数据分析,在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达400亿颗可居住的、大小与地球差不多的行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生埃里克·佩蒂古拉(Erik Petigura)根据来自开普勒望远镜的大量数据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银河系里每五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中,就有一颗恒星的周围环绕着一颗地球那么大的卫星,并且是处在适居带(Goldilocks)的既不太热也不太冷的地带——卫星的表面温度可以容许液态水的存在。

佩蒂古拉的分析代表着向开普勒任务(Kepler mission)的主要目标迈出的一大步。开普勒任务是为了测量在银河系中,有多少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拥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该数据有时被称作eta-Earth,是所谓的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德雷克公式是用来测量宇宙中高智文明的一个公式。在过去20年里,宇宙似乎显得越来越友善而丰饶了,而佩蒂古拉的这篇发表在周一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上的论文,是它露出的又一张笑脸。

佩蒂古拉说,"宇宙似乎为与地球生活有些许类似的生活准备了相当多的空间。"

过去20年里,天文学家们记载了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1000多颗行星,即所谓的"系外行星",而开普勒望远镜则收集了一份包含另外大约3500个候选行星的名单。在今年5月因为一次机械指示故障而停用之前,开普勒望远镜已经服役了四年。最新的结果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指导人类寻找地球的孪生姐妹——用黑话说就是地球2.0的行动,这颗星球必须距离地球足够近,以方便研究。

距离最近的此类行星可能离地球只有12光年。佩蒂古拉说,"这样的行星应该是肉眼能看到的。"

他的发现以今年早些时候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大卫·夏邦诺(David Charbonneau)和考特妮·德雷辛(Courtney Dressing)的一份报告为基础。那份报告发现,在体积更小、数量更多的红矮星中,有大约15%在它们的适居带上拥有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拉维·科帕拉鲁(Ravi Kopparapu)基于相对没那么保守的假设发现,有一半的红矮星拥有这样的行星。天文学家估计,在银河系中有至少2000亿颗类型各异的恒星,这就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或许还有——谁知道呢——一些微生物或更复杂的生物在漫游。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杰佛瑞·马西(Geoffrey Marcy)指导了佩蒂古拉的研究,他和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安德鲁·霍华德(Andrew Howard)一起,都是这篇论文的合作者。马西说:"这是我参与过的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它了。还有其他可居住的地球吗?"

他说,"我感到有点激动。"

在上周五旨在探讨这些研究结果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们对开普勒任务及其团队大加赞赏。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开普勒项目的一名负责人娜塔莉·巴塔利亚(Natalie Batalha)称这个项目及其成员代表着"人类面对这个挑战起而行之的最优秀品质"。

根据佩蒂古拉的最新测算,在所有恒星中,拥有类似地球的行星占22%,这个比例有上下8个百分点的浮动空间,具体取决于对适居带的定义。

需要做出一些解释。尽管这些行星和地球差不多大,但没人知道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因此也就不知道它们是像地球这样像一块石头,还是一个冰球或气球,更不用说是否有任何东西可能、正在或者将会在上面居住。

然而,从最近对其他天体的观察来看,有理由相信,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有一些地球大小的行星是由岩石构成的。上周,两组天文学家宣布,一颗叫做开普勒78b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轨道周期为8.5小时,密度和地球相同,不过表面温度太高,不适宜生命存在。

正如佩蒂古拉所说,"大自然知道如何制造出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石头质地的行星。"

此外,由于开普勒望远镜的指示系统在完成主要的调查之前失灵,这个数字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佩蒂古拉和他的同事不得不根据比地球稍大的、轨道略小、略紧的行星进行推断。在他的分析中,"与地球大小类似"是直径为地球直径一到两倍的所有行星,"与地球轨道相似"指的是轨道周期为400到200天。

巴塔利亚博士说,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与地球在大小、轨道或恒星类型方面相似的行星。

与此同时,佩蒂古拉借鉴了粒子物理学等其他数据密集领域,并进行了创新:他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流水线,可以在数据中注入虚假的卫星——一共4万颗——以检测他的项目在探测不同大小和轨道的卫星上效率如何。

"工作量很大,"他回忆说,为了找到行星,他不得不对每一颗恒星尝试数百亿个不同周期。"幸运的是,计算机现在价格很便宜。"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系外行星的天文学家萨拉·西格(Sara Seager)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她说流水线的测试让这个结果变得可信起来。"我必须说,小行星无处不在,十分常见——无论你以怎样不同的方式分析数据。但是开普勒望远镜已经不能用了,我们无从获得更进一步的数据。所以眼下,我们不得不暂时满足于目前的结论。"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穆尔西出庭受审,质疑军方政变拒认罪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穆尔西出庭受审,质疑军方政变拒认罪
Nov 5th 2013, 12:30, by DAVID D. KIRKPATRICK, MAYY EL SHEIKH

开罗——被从总统的位子上赶下来后,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领导人穆罕默德·穆尔西(Mohamed Morsi)已经被关押4个月,无法与外界联系。周一,他走进了一间临时当作法庭的场所,这次他是一名谋杀案中的被告。

然而,穆尔西身穿蓝色西装,他甚至拒绝穿上按惯例犯人应该穿的全白色衣服。

"我需要一个麦克风,这样我才能跟你说话,"穆尔西坐在被告席上,他大喊了三遍,被告席经过专门设置,好让公众无法清楚看到穆尔西的样子。"这个国家发生了军事政变,"他大喊道。他还说,"根据国家宪法,我是这个共和国的总统,而我遭到了强制关押!"

新政府曾反复提到这次审判,称它是政府尊重法治的证据,然而,随着被告和他们的律师利用这一罕见平台来质疑军方接管政权,这场审判反而有了让新政府领导层陷入尴尬的危险。在法庭上,法官猛敲木槌也没能让穆尔西安静下来,这种情况下,穆尔西的反抗让埃及各地的伊斯兰主义者士气大增。法官宣布休庭,将审理推迟到两个月之后。

而且,分析人士称,审判的时机也让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颇为尴尬。就在一天前访问开罗时,克里还说"到目前为止有迹象表明",把埃及首位民选总统赶下台的将军们打算"重建民主"——尽管这里发生了一系列杀戮抗议者的事件、当局关闭了反对派媒体,并开展了一系列与审判穆尔西相似的显然很政治化的审判。

位于纽约的世纪基金(Century Foundation)的埃及问题学者迈克尔·瓦希德·汉纳(Michael Wahid Hanna)说,克里选择的"访问时机令人惊讶"。汉纳说,反对伊斯兰派的人会认为克里此次出访是为了保护穆尔西,而伊斯兰派则会把克里"温和乐观的声明,当成美国对军方领导下的新政治秩序的支持"。

此次对穆尔西庭审是不到三年时间里在同一个场所,第二次对遭到罢黜的总统进行刑事检控。然而,和2011年对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审判的现场直播相比,如今的形势完全不同。周一,这次庭审很快变成了一场有关穆尔西能获得多少关注的拉锯战。"当年穆巴拉克是在躲摄像机,而现在他们在让摄像机躲着穆尔西,"开罗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政治学者伊马德·沙欣(Emad Shahin)说道,他认为新政府匆忙进行的审判是"一次错误判断",因为"这会进一步让人们把他看成英雄、一个反抗的象征人物"。

穆尔西和另外14名被列为被告的伊斯兰派盟友或总统幕僚一起,被指控唆使了对至少三名抗议者的谋杀。如果被定罪,任何一名被告都可能会被判处死刑。

只有其他6名被告同穆尔西一起出庭,其中包括穆兄会高级领导人埃萨姆·埃里安(Essam el-Erian)和穆罕默德·贝尔塔吉(Mohamed Beltagy),他们都穿着给罪犯准备的标准的白色连体囚服;只有穆尔西拒绝这么做。

记者被允许进入法庭,但不能携带摄像机、录音设备或电话,这样一来,埃及官方媒体就对音频或视频片段有了绝对掌控。

许多获准旁听审判的埃及记者多次齐声高呼,要求处决穆尔西。

权利倡导人士称,最严重的指控似乎既有选择性,同时又难以证实。所有的指控都涉及去年12月某天夜晚发生的一场血腥的街头冲突,当时在总统府外,成千上万名支持穆尔西的伊斯兰主义者和反对者们发生了对抗。

其他的指控则涉及在街头斗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发生的暴力事件。穆尔西的支持者抓捕、殴打并审问了数十名他的反对者。第二天早上,伊斯兰派寻求将这些人交给检察官,希望能以攻击总统府的罪名起诉他们。但检察官立即释放了这些反对者。

周一,检方表示,他们还会指控穆尔西参与谋划了上述拘押活动。

数以千计反对军方接管政权的人们在开罗主要法院附近的两个地点举行了示威,另外还有成千上万人在其他城市举行示威。据报道,在亚历山大,抗议者和警察发生了冲突,并造成数人受伤。

在埃及全国大多数城市,由伊斯兰派领导的,反对军方接管政权的示威活动一直在继续,至少每周会举行一次抗议。但是,周一下午早些时候,审判快结束时,开罗的示威人群似乎开始散去。

下午1:35,一架直升机载着穆尔西离开了接受审判的场所,一个警察学院的礼堂,法庭外的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埃及官方媒体称,穆尔西被带到了亚历山大的一个监狱。

埃及官方媒体报道称,穆尔西第一次被当成普通犯人对待,被强制接受收监检查,穿标准的连体囚服。

晚上的时候,官方电视台播放了一段没有声音的视频片段。视频中,穆尔西在被告席上。埃及最重要的官方报纸《金字塔报》(Al Ahram)的网站报道称,根据一名心理学家的诊断,穆尔西拒绝穿囚服表明"他试图否定现实",而这说明"他无法承受失去和失败的痛苦"。

该报纸报道,另外一名心理学家则说,从穆尔西的微笑可以看出"他的自信心很薄弱",而他的支持者的欢呼正说明"他们思想僵化,因为别人告诉他们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翻译:谷菁璐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对冲基金SAC涉内幕交易认罚12亿美元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对冲基金SAC涉内幕交易认罚12亿美元
Nov 5th 2013, 07:43, by PETER LATTMAN, BEN PROTESS

周一,对冲基金巨头史蒂文·A·科恩(Steven A. Cohen)坐在他那个巨大交易大厅的中心,买卖股票。科恩与高盛(Goldman Sachs)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大银行有交易,显示了他在华尔街的持久影响力。

上周,57岁的科恩在麦迪逊广场花园(Madison Square Garden)球场边观看了纽约尼克斯队(New York Knicks)击败密尔沃基雄鹿队(Milwaukee Bucks)的赛季揭幕战,此时他都还是一副放松的姿态。不久之后,他就会参加苏富比(Sotheby's)和佳士得(Christie's)的拍卖会,密切关注拍卖活动,拍品中包括他收藏的价值约8000万美元(约合4.88亿元人民币)的艺术品,其中有两幅沃霍尔(Warhol)的作品,以及赛·通布利(Cy Twombly)的一尊雕塑。

对于这名投资人来说,一切如常。

然而,联邦检察官周一宣布,科恩的SAC资本顾问公司(SAC Capital Advisors)已经服罪,承认曾从事内幕交易违法活动,并同意支付创纪录的12亿美元罚款,由此成为了一个世代以来第一个承认从事犯罪活动的华尔街大型公司。政府还迫使SAC终止针对外部投资者的理财业务。

驻曼哈顿的联邦检察官普里特·巴拉拉(Preet Bharara)表示,SAC的内幕交易"数额巨大,普遍存在,规模在对冲基金的历史中没有先例"。巴拉拉的办公室已经对八名前SAC员工提起刑事指控,其中六人已经服罪。

科恩表面上的平静——即便以其名字首字母命名的公司已经承认自身是犯罪组织——反映了认罪协议当中缺失的东西。十多年来,联邦机构一直在细读交易记录,与消息人士交谈,发布大陪审团传票,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没能拿到证据来指控SAC身家亿万的老板。

如果没有这个案件,科恩可能仍会是华尔街的一股力量,华尔街与SAC有着长久深厚的关系。凭借快速的交易风格,该对冲基金一直是各大银行的首要股票交易客户,向这些银行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的佣金。这些银行还通过延长该对冲基金的贷款期限而赚取了巨大利润。周一,它们都在继续与SAC进行交易。

据科恩在华尔街的朋友透露,科恩表示他没有做错,认为政府蓄意摧毁他和他的公司。拥有SAC100%股份的科恩还曾私下抱怨,他不得不自掏腰包为流氓员工的犯罪行为支付10多亿美元。

SAC高级管理团队周一发布的声明似乎突显了科恩的不满情绪,该声明将犯罪行为说得轻描淡写,并称科恩与不当行为无关。

"我们会为那几个服罪的人负责,SAC需要为他们的行为负责,"该公司表示。"极少数不法分子,并不能代表过去21年里在公司工作的3000名诚实男女。SAC从未鼓励、助长或容忍内幕交易。"

上述声明,特别是最后一句,激怒了政府官员,因为它与SAC承认自己从事内幕交易犯罪的说法相矛盾。在检察官向SAC表达不满之后,该公司发表了新的声明,将最后一句替换为,"即便只有一人越界违法也是非常过分的事情,我们对这种行为感到非常抱歉。"

科恩成长于纽约大颈,双亲分别是服装零售公司管理人员和钢琴教师。如今,他住的是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长岛海湾一套面积3.6万平方英尺(约合3345平方米)的房子,房子带有室内游泳池和一个双洞高尔夫球场。

1992年,科恩创办了SAC,当时掌握的资金仅有2500万美元。随着该对冲基金规模增加,科恩创造了一个非正统的体系。他位于一个分散式管理的公司顶层,这个公司包括大约140个小团队,每个团队控制着数亿美元。这些团队都需要向科恩汇报他们最好的投资想法。科恩一直管理着最大的账户,其价值高达数十亿。

SAC吸引了一些有雄心有才能的交易员,并向这些人承诺,只要他们表现好,就能拿到超额报酬。在生意好的时候,表现最好的员工一年能挣到多达1亿美元。至于科恩自己,据称他在2006年和2007年每年都挣了9亿美元左右。

科恩之所以有能力支付如此巨额的报酬,是因为他所收取的年费是对冲基金行业里最高的——资产的3%及利润的50%。它收取这么高的费用,是因为它曾发布行业内最好的收益率——年均30%。

虽然SAC也会采取其他策略,但它一般都会围绕与收益报告和大型合并等改变市场的事件有关的股票进行交易。众所周知,他的交易员总是竭力榨取内部情报,流言萦绕不去,称SAC经常逾越界限,利用机密的企业信息进行交易。

自2011年年初以来,政府获取了一些前SAC交易员的一系列认罪答辩,不但坐实了这些流言,最终也为控告SAC奠定了基础。检察官表示,这些交易员中的一人马修·马托马(Mathew Martoma)曾与科恩谈论自己的不当交易,但是他并不配合,并决定等待审判。

官方仍然在对科恩及其他SAC员工进行调查。

此次调查对SAC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该基金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收回了资金。但是,与其他对冲基金相比,SAC总是更能承受投资者撤回资金造成的损害。这是因为,在SAC高峰时期掌控的150亿美元中,只有60亿来自外部投资者,其余资金基本为科恩所有。

有人曾经推测,对SAC的控告可能会导致该基金倒闭。但是,政府试图减少基金投资者和交易伙伴所受的连带损害。检察官并没有冻结SAC的资产,并鼓励经纪公司继续与SAC进行交易。

现在,SAC极有可能变成一个所谓的家族公司,科恩和数百名员工都得用他的个人财富进行投资。鉴于手头还有数十亿可以支配的资金,科恩很可能会继续留在股市。

他的商业伙伴也相信,他仍将是华尔街的一股强大力量。

"他的态度非常好,正在尝试摆脱这件事的影响,"与科恩有交易的一名经纪公司高管说,"他的个人资金——90亿美元——足够充裕。"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金正恩公开祭拜海军事故遇难官兵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金正恩公开祭拜海军事故遇难官兵
Nov 5th 2013, 07:55, by CHOE SANG-HUN

韩国首尔——据朝鲜和韩国媒体报道,一艘朝鲜军舰于上月沉没,导致一些船员死亡,具体人数尚不明确。

周六,朝鲜官方媒体中央通讯社(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率先报道了这条消息,称朝鲜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un)前往一处最近修建的公墓,对这艘猎潜舰的船员进行了祭奠,后者于上个月"牺牲"在"战斗任务"当中。

朝中社并未详细讲述事件经过,但报道称,金正恩要求朝鲜海军"找到所有尸体",此话意味着死亡人数较多。金正恩向公墓献花的照片显示,中间的巨大坟冢周围似乎环绕着至少20块墓碑,上面有死去船员的名字和照片。

韩国军官说,朝韩两国上月并未发生军事冲突。

首尔发行量很大的《朝鲜日报》(Chosun Ilbo)周一报道,这艘猎潜舰与一艘朝鲜巡逻船于海军演习期间沉没在朝鲜的东海岸附近,据信已有"数十名"船员丧生。该报援引一个未具名军官的话说,这艘猎潜舰很可能是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制造的一艘375吨舰艇。

韩国国家联合通讯社(Yonhap)称,一个未具名政府官员表示,该朝鲜军舰是在元山港附近进行训练时沉没的。

朝鲜很少报道军方事故。但在最近几个月的议会通报会中,韩国官员曾表示,朝鲜军方经常出现有人员伤亡的事故,他们仍然依靠苏联时代的陈旧设备,很难找到设备所需的零部件。

朝鲜官方新闻媒体突出报道了为船员建立公墓和金正恩拜祭公墓的举动,人们认为,这些举动是因为金正恩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关心士兵的领导人。金正恩于2011年父亲去世之后成为朝鲜领导人,此后频繁视察部队。官方新闻媒体曾展示金正恩视察军营时乘坐坦克,与士兵交谈,拥抱,勾肩搭背的图像。

媒体报道称,金正恩在墓地提到遇难船员时说,"想到他们这么年轻就离开了我们,我难过得无法入睡。"他表示,朝鲜军队的所有成员都应该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近几十年,朝韩两国在存在争议的西海边界的附近水域爆发了几次造成伤亡的海上冲突。2010年,韩国指责朝鲜击沉了韩国的一艘战舰,致使46名船员死亡。朝鲜否认对此事负有责任。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维族学者土赫提称遭北京当局威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维族学者土赫提称遭北京当局威胁
Nov 5th 2013, 04:08, by 杰安迪

著名学者伊利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可说是中国最大胆敢言的维吾尔少数民族权利维护者。他说,他周六与北京的安保人员进行了一场场面激烈的对峙。这些人逼停他的车,并威胁要杀害他的妻儿。

土赫提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经济学教授,也是网站维吾尔在线(Uyghur Online)的创始人。他说,身着便衣的安保人员承认了骚扰他的特殊目的:想迫使他停止接受外国媒体采访。上周一,一辆车在天安门广场附近撞死了五名游客,然后起火。从那以后,土赫提接受外国媒体采访的频率不断增加。政府将该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据国家媒体报道,车上的人都来自一个维吾尔家庭,在将车辆点燃之后,他们全部当场死亡。

"多年以来,警察一直在对我进行监视、软禁和跟踪,但我从未见过公安人员做出这种举动,"土赫提在周一的电话采访中说。"威胁儿童不是人干的事。"

45岁的土赫提在中国属于另类:作为一名维吾尔人,他经常公开质疑北京高压控制新疆的做法。新疆面积辽阔,位于中国最西部,最近的事实证明,它并不是一个容易治理的地方。虽然新疆维吾尔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但是出于对中国安保力量的普遍惧怕,大多数批评人士都不敢开口。

土赫提的国际地位使他享有相对的安全,不过,他偶尔会被软禁,离开自己位于校园里的公寓时总是会被人跟踪。今年2月,对他的大声疾呼日益不满的当局在北京国际机场扣留了他,不让他前往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参加研究工作。

他与当局的最近一次冲突发生在周六晚上,当时土赫提和家人正前往机场接土赫提的母亲。他表示,他快到学校东门的时候,一辆银色大众(Volkswagen))运动型多功能车撞上了他们的本田(Honda)汽车的尾部。土赫提和妻子吓了一跳,于是下车查看。这时候,公安人员夺走了夫妇二人的手机。

在接下来的对峙期间,其中一人承认他们故意撞土赫提的车,目的是警告他不要向外国记者发表意见。土赫提说,当时他指了指坐在后座哭泣的孩子——一个7岁,一个3岁,称这样可能会伤到孩子,这名安保人员耸了耸肩,并开始大声咒骂。

"我们不管,"他援引这名安保人员的话说。"我们要杀了你全家。"他表示,这名安保人员多次提出威胁。

对抗引来一大批同情的人群,其中包括土赫提的几名学生,那些人最终回到自己的车里,驾车离开。土赫提表示,他后来到附近的派出所报了案,但并不期待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他说,"记录我投诉的警官似乎并不怎么关心。"

周一晚间,记者无法联系到中关村派出所的工作人员置评。

土赫提表示,他的家人惊魂未定,妻子仍在担心家人的安全,不让孩子回学校上学。但土赫提表示,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越威胁我,我越是应该挺身说话。"

杰安迪(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Mia Li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近半中国人不满美国媒体涉华报道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近半中国人不满美国媒体涉华报道
Nov 5th 2013, 02:50, by 狄雨霏

律师们可能会称之为诱导性问题,一个可能被法庭判定为违反规定的问题:"你如何看待美国媒体一再发表涉华恶意言论?"

周一,总部位于香港的中文电视台凤凰卫视在其网站上提出了上述问题。截至周一下午,这个问题已经收到了超过25万个回答。主要的回应是"愤怒",占总数的将近46%。

是什么引发了此次调查呢?

在网站的导读中,凤凰卫视提到了美国媒体最近发表的两条涉华评论。第一条出现在CNN,探讨了上周发生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严重汽车事故,中国政府称这是新疆西部的恐怖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ast Turkestan Islamic Movement)策划的袭击事件。第二条出现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讨论了东海的岛屿问题,中日两国都声称拥有该岛主权。

网站的导读写道,"10月28号,CNN在报道北京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时,为恐怖分子的犯罪行径找借口,还称其为所谓的值得同情的对象。11月1日,华尔街日报刊发社论,喊出'钓鱼岛属于日本',并呼吁奥巴马政府公开承认。"中国称位于东海的争议岛屿为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诸岛。

周一晚些时候,中国外交部严厉批评了海外新闻媒体,因为后者暗示天安门广场袭击事件可能是由民族或宗教问题引发的。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这相当于对恐怖分子的"纵容"。他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表示强烈不满。"

CNN的一名发言人通过邮件指出,有关袭击事件的评论是"一篇观点文章"。这名发言人写道,"就像cnn.com上所有的观点文章一样,文章表达的只是作者的观点,并不反映CNN的立场。"

前述调查问题得到的回答虽然以敌意反应为主体,调查提供的多个答案选项却不曾允许读者对这些评论表示支持。最接近支持的选项是"说不清",选它的回答只占不到3%。

在"愤怒"之后,支持率第二高的答案是"淡定,一贯反华立场不足为奇",占总数的将近26%。排名第三是"鄙视,对内对外坚持双重标准",所占比率超过21%。

很难说,上述调查结果是因为有关西方媒体对这个崛起国家抱有偏见的说法真的在中国引发了愤怒情绪,还是因为回应此次调查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一个人数众多,经常发表激烈言论的网络群体。记者打电话寻求有关调查措辞或调查方法的评论,但凤凰卫视没有回复。为了测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多次提交答案的做法是否能左右调查结果,我们点击了"说不清"这一选项,然后再次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每次回答都刷新了页面,多次回答确实被视作多次投票。

调查还问道,中国人该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傲慢言论"?

最受欢迎的答案,亦即约53%的回答者或约12万次投票的选择,是"在涉及到国家主权等重大问题上'果断亮剑'",这个说法基本上意味着战争。第二受欢迎的回答是:"主动抢占舆论高地,争取国际舆论支持",这个答案得到了近30%回答者亦即6.6万次投票的支持。

美国媒体以前也曾成为中国抗议的对象,尤其是2008年西藏暴乱之后。一群人组成了所谓的"四月网",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反CNN",指责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存在偏见。

这一次,这种愤怒之情主要针对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肖恩·R·罗伯茨教授(Sean R. Roberts)的一篇文章。CNN介绍称,这位教授"在中国新疆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

罗伯茨指出,中国政府把天安门事件称为一次"经过严密策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恐怖袭击,袭击者是来自新疆的一群维吾尔极端分子。事件造成包括车中3人在内的5人死亡,另有40人受伤。

他写道,"不幸的是,由于中国政府给维吾尔人安上的政治暴力罪名一向缺乏透明度",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知道,这种描述是否"准确"。他写道,过去10年,政府"在新疆"建立了"如假包换的极权统治"。他还说,维吾尔人面临的压力很大,必须把自己的故乡交给汉族人主宰的国家文化。

他写道,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有必要质疑这场袭击"究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恐怖主义行为,还是一声仓促发出的绝望呼喊,来自一群身处中国巨大发展机器最边缘的人"。中国共产党喉舌《人民日报》旗下的民族主义报纸《环球时报》周一在其英文版上写道:"这篇文章或许反映了一些美国人的观点和态度。但是,在主流媒体上发表这种观点的做法实属卑鄙。"

《环球时报》写道,"因为发表恶意评论,CNN已经失去了在中国读者当中的信誉,而且损害了美国形象。"

它还列举了另一件让一些中国人感到愤怒的事情:一个6岁的孩子在美国喜剧节目《吉米·凯莫直播秀》(Jimmy Kimmel Live)上说,把所有在中国的人都杀掉,这样就能解决美国财政部欠中国的债务。凯莫随后表示道歉,但他指出这只是一个喜剧节目,评论者也只是一个孩子。

"在一名儿童建议'杀掉中国所有人'不久之后,美国电视网ABC和CNN又为暴力恐怖分子进行了辩护,"《环球时报》写道。

《环球时报》说,"我们不得不对美国媒体说:请自重。"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外国人眼里掉价的美国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外国人眼里掉价的美国
Nov 4th 2013, 23:54, by 托马斯·弗里德曼

新加坡——由于在海外生活工作过多年,我对外国人对美国的看法的变化很敏感。这么多年里,我看到美国被尊敬过、被憎恨过、被畏惧过,也被爱戴过。可是,上周在中国和新加坡各处访问期间,我反复遭遇一种之前闻所未闻的态度:你们这是怎么了?

怕也好爱也罢,美国过去一直是其他国家拿来当做比较基准的巨人。对许多人而言,我们的梦想与现实,曾代表了未来。现如今,在不少人看来,我们倒像是不折不扣的醉酒司机,仿佛当了一辈子导师,却跑去喝个酩酊大醉,变得捉摸不透了。至于开创未来,这个曾经向世界展示如何齐心协力将人类送上月球并打败纳粹与共产主义的国家,今天却在上演被三句话左右的政治斗争:"你不能那么干"、"这件事不容讨论",以及"总统事先不知情"。几十年来一直跑美国的一名新加坡官员告诉我,联邦政府停摆期间他在华盛顿,那里感觉既老朽又压抑,令其十分震惊。

"没什么美国人意识到,最近把美国经济推到悬崖边的事件让美国损失了多少,"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说。"人们总是仰望美国,把它看成管理得最好、最合理且最明智的国家。现在大家却在问:美国能管好自己吗?(如果不能的话,)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马凯硕著有《大汇合:亚洲、西方与世界大同的逻辑》(The Great Convergence: Asia, the West, and the Logic of One World)一书。

与亚洲的大学生、教师、外交官及商人谈过之后,我把他们脑海里的问题提炼了出来:"你们真的准备再来一次政府停摆吗?说真的,谁会干这种事情啊?还有,可别以为不会影响到我在这边的生意,因为我持有大量的美元,却不知道它们将来价值几何。对了,创造出了亚马逊(Amazon)、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IBM、惠普(HP)和谷歌(Google)的美国人,怎么没法捣腾出一个好使的医保网站?我知道用户有500万,但是,光印度尼西亚就有4800万人上Facebook!"

更糟的是,过去任何时候去中国和新加坡,要为民主问题辩解的总是当地人。现在,唯恐避之不及的变成了美国人。要知道,美国的体系哪有什么可夸耀的:当选参议员要花上2000万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众议院里的多数议员通过不公平的选区划分来挑拣选民,而不是让选民来决定他们的命运;选举权法遭到削弱;议员们将几乎全部的空余时间用于筹款,而非研究问题;国会已变成了合法贿赂的舞台;少数党中的少数派刚刚拿破坏美国信用评级来威胁我们废除已生效的医保法案;发生针对学童的大规模枪击事件后,就连最常识性的禁止攻击性武器的枪支提案都没法通过?

我仍然认为,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在美国政府停摆后做出的评论不会有大把信众。文中称,"也许现在对迷惑混乱的世界而言是好时机,开始考虑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不过,新华社所说的"迷惑混乱"并没错。还是会有大批人排着队要来美国,哪怕经历千辛万苦,只不过对不少人而言,我们不再是"指路明灯",而是"矬子里拔将军"的选择。

新加坡并不是成熟的民主国家,但拥有一个每天扪心自问的政府: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最好地利用手头的资源让更多公民在当今世界中成功。新加坡的一些小事吸引了我的注意,比如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驾车驶入城中心的时候,系统会通过电子板每分钟提醒一次,在中心地带行车的自动扣款费率。它会计算适宜上路的车辆数量,并据此实时调整收费。

布什(Bush)政府曾试图资助一个类似的系统来减轻曼哈顿的拥堵与污染问题,不过被纽约其他各区及奥尔巴尼的纽约州议员扼杀了。这是如今最困扰我的事情。问题并不在于,我们不再能齐心协力把人送上月球;而是在于,就连已被证明是常识、其他国家早已驾轻就熟的解决办法也不能实现,比如某种形式的全民医保、枪支管控、道路收费,以及可以避免预算与碳危机的燃油税。

上周,曾担任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的安迪·卡斯纳(Andy Karsner)出席了在新加坡举办的《纽约时报》论坛。他对我说:"这是我头一回来新加坡,这里的现代化程度不是什么新鲜事,却带来了一种令人郁闷的比照。"他的理由是,大家知道,新加坡的现代与繁荣"并不是因为自然资源,而是因为自如地巧妙应对,因为简单地采用最佳做法。讽刺的是,这些实践许多源于美国"。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官太太和她的公子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官太太和她的公子
Nov 4th 2013, 23:55, by 刘航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由于受雇于一家位于美国东海岸宾夕法尼亚州的天主教慈善组织下属的盈利性留学服务项目,该项目面向中国大陆招生,帮助他们到美国就读宾州附近的几所协议天主教私立高中,使得我有机会接触一群从大陆来的小留学生。他们集中住在我们的项目园区,白天专车负责接送他们去附近的天主教私立高中念书。

作为文化顾问,除了招生,我的另一个职责是关照他们的学习生活。这几十个来自中国各地的小留学生大多来自非权即富的家庭,多数爱好物质享受和网络游戏;从个性来看,有的追求学业完美,目标直指常青藤大学;有的飞扬跋扈,满嘴粗陋之言,活像小太保小太妹;有的谈吐文雅,猜想多是来自书香门第。

我最了解的一个学生权叫他"公子",爸爸是北京的一名高级官员,妈妈是一所学校接近退休的老师,属于老来得子。公子比其他学生小,刚满十五,但心智成熟、知理知节、能言善辩。他在去年8月来到美国,他妈妈前来陪读(这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位舍得放弃国内热闹生活来陪读的家长),因而我有幸认识了这位官太太。由于母子俩住在我们项目园区,所以经常邀我一起共用便餐,于是我生平第一次喝到了官太太熬制的野生虫草灵芝汤。一次,公子端着一碗虫草汤热情地对我说:"老师,你多喝点,我在国内都喝腻了。""傻儿子,千万别这么拿出去说!"老妈立即喝止。每次充当车夫和翻译,陪娘俩儿去购物,花费着实让我咋舌,拿电子消费品来说,要最炫的苹果产品、最高带宽的手机套餐、最好的手机贴膜……。

相处了一些时日,公子妈觉得我是个率直仁义的小弟,于是拉家常也多起来。一般她说我听,有意无意间闯入我耳朵的"后宫生活"令人大开眼界:朋友送的虫草、家里的名车、赠送的商务舱越洋机票,不胜枚举。我知道这些都是非同一般的权力、财富、胆量、心机才能搞定的东西,说实话,虽然去国之心已定、归国之心已凉,但能和这对来自母国官家的母子茶谈共叙,还是自感"沾光不少"。毕竟,你我江湖庶民,哪有机会结识庙堂之主,还能有平起平坐的虚荣?

一天,公子放学回家,在园区的草地上被其他几个中国同学疯狂地追逐拦截,被半真半假地按在地上,把洁白的校服搞得满是泥巴。因为我是项目人员,公子他妈给我打电话叫我一同过去看看。一路上,我最担心官太太看到儿子这般受虐,会当面呵斥闹事学生,而这些学生又不买账,形成尴尬的对峙。当我们到达案发现场,公子仍被小太保们骑在身上,见到我们到来便作鸟兽散。没想到母亲并未发火,而是将儿子拉起来,拾起书包,平缓地对追打公子的学生说道:"你们和我儿子一起玩玩没有问题,他比你们矮两个头,而且对草地过敏,以后还是有个度吧。你们都是大孩子了,都在异国他乡,都是中国人,应该像哥哥一样保护弟弟才是。"

由于这种行为在美国属于欺凌事件,我汇报给了校长。项目方取证调查后决定严惩,考虑开除这几个肇事学生。我将处理意见告知母子,公子松了一口气说:"他们后来在学校威胁我,说只要敢去告状,回国后搞死我。哼,我还怕他们吗,比他们黑的我都见过。不过开除他们最好,免得骚扰我,影响我学习。"官太太问儿子:"要不叫爸爸派个警卫来美国陪你吧。"当时我将信将疑,这个也是可行方案?不过,该提议立即被儿子拒绝:"这个就算了,兴师动众让我以后和同学怎么处啊。""好吧,你也不要太当回事儿了,也当磨练自己,更多其他同学不是对你很和善吗。何况你小时候也刁蛮过,原谅他们吧,"母亲安慰儿子。

后来陪官太太去见校长,她竟在校方面前为小太保们求情:"我和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几个同学和我们一样,远渡重洋求学也不容易,就这样把他们开除掉,让他们的父母情何以堪。孩子毕竟是孩子,我和儿子希望再给他们一次改正的机会。"校长最终还是成全了母子的意思。到了春节,孩子们还没放假,官太太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我竟看到曾经欺负公子的小太保们和公子围坐在餐桌前,打打闹闹,其乐融融,我甚至还在揣度公子妈这么做是不是为了"讨好"下太保们。饭毕客人散去后,听到她给孩子他爹在电话里的唠叨:"上次派警卫的事当我没说啊。这些孩子平时美国餐吃得不好,经常跑到我这里来要吃的,我怎么忍心拒绝,哪怕喝点我煲的汤,下点饺子,他们都说好香,对阿姨感激不尽……你大年夜还在北京值班,够辛苦的,今年上访有去年多吗……"

再后来,公子的爸爸来美探望,于是有了晚餐后陪他们全家一起散步的机会。"领导"话很少,保持一贯沉稳作风,但也不时当着孩子面,迸出些心里话,我想可能国外人烟稀少,除了陌生洋人便是蓝天白云,正是释放压力的好时候罢。官太太想让儿子更多接触了解美国社会,于是向我提议带他儿子去总统投票现场观摩;而她本人也比较有宗教情结,虽然没有正式皈依哪门宗教,但经常好奇地询问我基督教的东西,也很尊重别人的信仰。丈夫来了以后,她提出让我带他老公去教堂体验仪式。

记得那天正逢周日礼拜,夫妻二人穿戴整洁,问我弥撒仪式中间该做什么。作为天主教徒,我告诉他们,为你们彼此相隔万里最爱的人祈祷,其他跟着我做就好了。弥撒中间,我跪下向主虔拜认罪,悔过自己在思言行上的过失。余光所及,"领导"竟也跪下,我想,这是怎样的一跪呢。

下午休息聊天的时候,我问"领导"要不要一起看部电影,一部是艾未未制作的《老妈蹄花》,一部是纽约城市大学夏明教授参与拍摄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记录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劫后天府泪纵横》。他说好,就看第一部吧,于是我们品着大枣虫草汤,将自己置身于那神奇国度里"行为艺术般的官民谈判"(当时是艾未未被阻挠出庭为谭作人作证,自己挨打、同事被警方扣押后,和浦志强、刘晓原律师一起面对面与成都警方展开谈判的过程)。影毕,"领导"没能站在艾一边,但也无奈摇头于时局。一旁做作业的公子突然冒出一句"那个艺术家是谁?"我说,这个大胖子艺术家设计过鸟巢体育馆,在西方人眼里,他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也被《Smithsonian》杂志冠以"中国最危险人物"(《Is Ai Weiwei the most dangerous man?》)。

临近公子爹要回国的前几日,我总看见"领导"静静地坐在儿子身边,在滴答滴答的时钟声下看着儿子做功课,每晚如此。父子对话极少,基本是老子问一句,儿子答半句。后来孩子他妈告诉我,多年来因为丈夫工作的特殊安排,父子聚少离多。她还说,那天儿子终于忍不住了,激动地质问父亲:"那么多年你从来就没好好陪过我,总是板起个脸,都是我妈一手……。"听罢此话,才有了"领导"辗转反侧;才有了陪儿子功书;才有了睡前和儿子"摔跤"沟通;才有了早上7点起床,陪儿子吃早餐,给他背上书包,目送他在飘雪的早晨中搭上校车。

今年6月,这对母子在一学年结束后离开我们的项目回国。据说儿子正在接受国内相熟的、最好的英文专家单独辅导,为不久后申请美国大学做准备。前阵子,官太太告诉我她打的时被车撞了,正在住院手术治疗。她说那家出租车公司连连道歉,没两天就给她写了张大额支票。我问她是给交管局打了招呼吧,她说是。躺在病床上,尽管电话里推辞了许多人来探望,"达官贵人"还是络绎不绝,搞得她伤口迟迟不能愈合,疼痛难忍,心气不宁。于是又请来佛教僧侣、基督徒来为自己诵念祈祷。我安慰她:"不要怕,你行善多多,你信菩萨也好,上帝也好,会保佑你的。"

鉴于她家的权力背景,我常对官太太把类似这种私人境况和想法倾吐给我感到诧异;我也半开玩笑告诉她,作为和你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有利益沾染的北美小民,我深刻理解你对"国内身边很多人根本不敢多说"的孤独。

她也关心我最近忙些啥,我说写写关于国内的稿子。她好心给我推荐,"了解国内情况,多看看强国网吧。" 这让我想起大半年前,她在美国打探有啥好看的新闻,我说多看看《纽约时报》、中国数字时代吧。我其实很想听听她的反馈,她只淡淡说开了眼界,但终究没有再讨论下去。

在偶尔的留言问候中得知,官太太因为疗伤,让公子去看望她个人义务赡养的一位年老阿婆和资助的弱势儿童,她还计划着出院后去趟福利院,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过冬的衣被。这些善行让我想起夫妇二人,包括公子在美国时,为人处事、对待家人和他人的包容、关爱和规劝;我把这些前前后后分布于不同时空的善举串起来,开始愈发减少对他们刻意行善抵赎的揣度,言行的一致让我内心更多感到他们纯真良善的一面。

我试图尽量客观地表达我所体察的他们。但其实,当这里使用"我"和"他们"的时候,潜意识里的阶层割裂已经很明显和中国现实呼应,这种现实映照已经让我无法完全客观公正。他们的生活在我看来体现了无数个对比空间:荒唐的制度与理性的个人、暴力机器与配合机器的螺丝钉、权力的有恃无恐与权力的战战兢兢、对现世物欲的执着与对超性生命的摇摆不定。

我最担心的还是公子,倘若(我想是多半了)有一天,他怀揣普世价值、人文关怀与宪政理念回到中国,和他父亲一样成为共产机器的一部分,是会像艾未未说的"一旦体会过自由,就再也不想失去它"呢?还是会带动这部机器越转越快?选票站和圣经的体会,会对他有所触动吗?

想想自己,出生于1980年代,没有经历过浩劫,家里也没有任何权势;除了一套为父亲保卫了将近20年的房子被强拆外,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权利观念的水位猛涨",似乎还属于小资情调、闲适中产的那种。美国的生活有时真的很单调,隔着太平洋探头遥望神州大地上觥筹交错和闪闪发光的金钱权力,常以"自我放逐"聊以自慰、修身养性。终究,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放逐,比起逐年增加的"被放逐"到美利坚的中国的"不乖派"们(秦晖老师所言),毕竟日子好过得多,毕竟还有回到自己祖国的权利。

我拷问自己,某一天若是带着赚钱的项目回国,面对久违和残酷的市场而神色慌张,能不能克制自己不向官太太朋友求助呢?我是一个家里几代传承的基督徒,但面对"人性之软弱、之恶",我仍然想不通缺少了笼子绑束,人怎么可能始终善用权力以谋善道。

刘航是自由撰稿人,现居美国。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NSA全球监控无孔不入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NSA全球监控无孔不入
Nov 5th 2013, 00:02, by SCOTT SHANE

今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Ban Ki-moon)造访白宫,跟奥巴马讨论了叙利亚的化学武器、巴以和平谈判,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这是一次亲切友好的例行交流。

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仍然提前开展了工作,窃取了潘基文在这次会晤中的谈话要点,之后还将此事作为"行动亮点",在每周的内部工作汇报表上大加炫耀。就算奥巴马看到了NSA那条无关紧要的提示,也很难想象这能给他在一场友好交谈中提供何种优势。(白宫不愿透露奥巴马是否读了那些要点。)

但这件事象征着NSA运转几十年来,一直遵循的一项原则:如果能以任何方式监控一个外国目标,只要这个目标具备任何能够想到的用处,无论这种用处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NSA就应当监控。毕竟,美国情报官员揣测道,谁能发现呢?

数以千计的机密文件,勾勒出了NSA"电子杂食动物"的形象,它拥有惊人的能力,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监听、实施黑客攻击,窃取各国政府和其他目标的秘密,同时守护着自身运行的保密性。NSA会习惯性地监控盟友和对手,最近几个星期以来,这一点已经变得很明显;该机构的官方任务清单显示,它利用监控手段在法国、德国等盟友面前取得"外交优势",从日本、巴西等其他国家那里取得"经济优势"。

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得知自己受到NSA监听后十分愤怒,今年9月,奥巴马站在她身旁时显得局促不安。从那时起,这样的抗议就层出不穷,包括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墨西哥、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尴尬的美国官员开玩笑说,很快就会有外国领导人抱怨NSA没有监控他们,让他们感觉受到了轻视。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小詹姆斯·R·克拉珀(James R. Clapper Jr.)一直把这种抗议称为厚颜无耻的虚伪表现,因为那些国家自己也在开展间谍活动。但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他承认NSA的监控活动,就规模而言与别国大为不同,毕竟该局拥有3.5万名员工,每年经费有108亿美元。他说,"毫无疑问,从实力来看,我们可能会让地球上其他所有机构相形见绌,也许只有俄罗斯和中国例外。"

自从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从6月开始公布NSA的文件以来,持续不断的爆料已经引发了自NSA在1952年成立以来,有关其使命的一场最广泛的辩论。人们对美国最大情报机构NSA的审视,引发了一场关于其宗旨和正当性的危机,白宫已下令对国内和国外情报收集活动进行审核。虽然大量注意力都集中在NSA是否侵犯了美国人的隐私上,比如国会和另外两个审核小组就正在调查这个问题,但其他各国对美国监控活动表达的愤怒,已经引发了影响更为广泛的问题。

如果行动的秘密性不再能得到保证,在外国开展监控活动的政治风险在什么时候会超过情报所带来的利益呢?很多外国公民现在使用美国的电邮和互联网服务公司,他们的隐私是否应该得到保护,不让NSA染指?美国互联网巨头与NSA的合作,无论自愿与否,会在国际市场上损害它们的利益吗?NSA破坏加密手段的秘密活动,是否让互联网变得对所有人都不那么安全了?

情报史学者马修·M·艾德(Matthew M. Aid)在2009年写过一本关于NSA的书,他说,充满敌意的质问从四面八方朝NSA袭来,这样的情况是过去没有过的。

"从NSA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灾难,"艾德表示,"每次出现新的爆料,NSA需要受到遏制的想法都会更加深入人心。这会造成政治后果,也会在行动层面上产生后果。"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向《纽约时报》分享了斯诺登取得的大量NSA机密文件。通过对这些文件进行审阅,可以对NSA的文化和在全球的运作,得到详尽的了解。(在NSA的要求下,《纽约时报》隐去了一些细节,因为官员说它们可能会影响情报活动。)NSA似乎在监听全球每个角落,收集每一条电子信息,无论它有多微不足道,只要能增进美国政府对世界的了解就行。对某些美国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安慰,但对于其他一些美国人以及外国人来说,这显示着NSA已经失控。

奥巴马和高级情报官员为NSA进行了辩护,称它在防止恐怖袭击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正如泄露的文件显示的那样,反恐只是NSA拿出的一则误导他人的狭隘"卖点"。该局的议程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它的规模和侵略性令人震惊。

NSA的Dishfire数据库(NSA的所有活动都有一个代号)存储了很多年里全球各地的短信,目的只是以防万一;它的Tracfin数据库收集了大量的信用卡购物信息。在约旦的一家网吧里假装发短信的家伙,可能正在使用一项代号为"极地微风"(Polarbreeze)的NSA技术,入侵附近的计算机。

在NSA的全球电话簿项目上,投资再大也不嫌大。这个项目的宏伟目标是:"完全掌握"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外国情报。但对于一个政府机构来说,它的语气也惊人地说教。这也许是为了反击任何"监控是见不得人的勾当"的观念,他们把信号情报,或称Sigint,即电子拦截技术的术语,描述成了一种崇高的工作。

"信号情报专业人士必须占据道德制高点,即便在恐怖分子和独裁者利用我们的自由之时,"这份计划宣称。"我们的一些对手为了推行他们的任务会不择手段,会运用任何说辞,但我们不会。"

由斯诺登取得并分享给《纽约时报》的NSA文件有数千份,时间大都在2007年至2012年之间,这些文件是约5万份主要关注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简称GCHQ)的文件的一部分。

NSA及其在政府高级官员中的辩护者表示,这对美国的安全及其世界地位十分关键。这些高级官员依赖NSA的机密报告。他们提出,被挫败的恐怖袭击阴谋、被追踪到的核武器扩散活动,以及外交官们掌握的信息都能证明这一点。

然而斯诺登发布的文件有时似乎也突显出,即使有详尽的情报资料,单靠情报本身,能做到的事也很有限。NSA在阿富汗进行了地毯式的监控,按照这些文档的描述,监控范围既涵盖政府官员,也涵盖塔利班第二级作战人员的巢穴。但在科技水平低下的敌人面前,NSA的监控并没有帮助美国取得明确的胜利。在叙利亚聚集化学武器之时,NSA也一直在进行追踪,但该局了解的情况并没能避免今年8月大马士革郊外发生的血腥屠戮。

许多知情人士透露,每天清晨在"总统每日简报"中提交的情报摘要中,有超过一半是NSA提供的——这项指标说明了美国间谍的成功。

这就构成了一种不要漏掉任何事情的压力。再加上有充足的预算,而且几乎不会受到公众关注,其结果就是激进的监控。而这种监控有时候会导致NSA与外国情报监视法院(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简称FISA)产生矛盾。FISA是一家联邦法院,监督美国情报机关侵犯美国人隐私权的行为。

在9·11袭击之后资金大增的情况下,NSA规模扩张而且更分散化。在位于马里兰州米德堡的总部之外,还在乔治亚州、德克萨斯州、科罗拉多州、夏威夷州、阿拉斯加州、华盛顿州和犹他州修建或扩建了大型设施。NSA的情报人员还在位于英格兰、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的主要海外情报站,海外军事基地,以及位于美国驻外使领馆中供"特情收集处"(Special Collection Service)使用的隐秘房间里开展工作。

NSA通过综合运用胁迫、秘密监控和法律手段,已经将美国的互联网和电信企业转变为搜集情报的伙伴,在其设施中增加过滤器,向它们传达法院的命令,在软件中建造后门,并获取用于破解其加密信息的密钥。

但尽管美国企业经营的网络规模庞大,那也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几十年来,NSA与所谓的"五只眼"(Five Eyes)中的其他四方共同承担着监控责任,即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信号情报单位。NSA还与更多的其他国家开展有限的合作,包括称为"九只眼"、"14只眼"的非正式合作安排,以及北约(NATO)成员国26个国家情报机构间的合作机构Nasci。

现在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家庭和政府机构都有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黑客行为已经成了该机构内不断扩大的领域。

斯诺登披露的部分文件描述了"针对性访问行动"(Tailored Access Operations,简称TAO)所获取的信息。NSA内部这个名字一本正经的部门,负责攻入全世界的电脑,窃取其中的数据,有时候还会在其中植入间谍软件。TAO越来越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它能让NSA绕开加密,在写入或读取信息的时候就将其捕获,那时信息还没有经过编码加密。

而NSA尖端的"进犯分部"(Transgression Branch)是在2009年为了"发现、理解、评估和利用"外国黑客的工作而建立的,该部门悄悄地在目标电脑被侵入后,搭其他进犯者的便车,就像是小偷跟在其他入室盗窃的人身后游逛,趁机钻进捷足先登者打开的窗子。

NSA前监察长乔尔·F·布伦纳(Joel F. Brenner)说,许多批评都是不公平的,反映了人们对间谍行动中的现实政治有天真的想象。他说,"NSA之所以受到猛烈抨击,是因为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得太好了。"

但是布伦纳补充说,他相信在NSA内部"政策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了",而且在一个间谍行为很可能会被暴露出来的时代,"例行性地把最紧密的盟友当目标,政治上很糟糕,而且很愚蠢"。

另一位前内部人士更担忧的是这个规模巨大的机构在国内构成的潜在危险,而不是外国领导人的敏感反应。前NSA高级官员威廉·E·宾尼(William E. Binney)转变成了尖锐的批评者,他表示,对于针对外国目标,如巴西总统或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他没有什么看法。"那基本上是每个政府都在做的事,"他说。"那是外交的基石。"但是宾尼说,如果没有新的领导层、新的法律,以及从头到脚的改革,NSA就会构成一种"随时转变为极权主义"的威胁——有能力把它现在主要针对其他国家的巨大实力,转向美国大众。

"我想这已经在发生了,"他说,"我们必须阻止。"

鲍比·R·英曼(Bobby R. Inman)曾在1977年至1981年间担任NSA局长,在他任内NSA也经历过一段动荡时期。无论可能实行怎样的改革,英曼都为他曾经供职的这个保密性极高的部门,提出了一个当下可以采取的极端举措。"我的建议是,把所有你认为斯诺登拿到了的资料公布出来,"他说,"这样做肯定会极大地冲击NSA,但坏消息掩盖再久也是坏消息。越早公布出来,把它抛诸脑后,就能越快地开始重建。"

翻译:王童鹤、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哈马斯新编课本灌输好战思想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哈马斯新编课本灌输好战思想
Nov 5th 2013, 00:03, by FARES AKRAM, JODI RUDOREN

加沙地带加沙城——最近在加沙,当一班巴勒斯坦的九年级学生讨论发生在1929年的那场因耶路撒冷西墙(Western Wall)归属而起的血腥暴乱时,他们依据的是一本新教科书,今年秋天由伊斯兰派哈马斯(Hamas)运动组织推出。

当被问到这场暴乱带来了什么教训时,班里40名男生中的一名立即回答:"布拉克墙(Al Buraq Wall,即西墙。——译注)是伊斯兰的财产。"西墙是犹太教的圣地之一,而他这里用的是该场所的穆斯林名。对回答颇为满意的老师于是问学生们,是否会像阿拉伯人在1929年抵制犹太商人那样,抵制以色列的产品。学生们响亮地齐声回答"是的!"

这是哈马斯运动组织自2007年控制加沙地带以来,首次背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lestinian Authority)认可的课程,利用新课本作为其更广泛行动的一部分,向下一代灌输他们奉行的好战思想。

有5.5万名8、9、10年级学生在使用这些课本,它是政府学校要求学习的"国民教育"课程的一部分。除了其他一些问题以外,这些课本还不承认现代以色列的存在,甚至没有提到通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在上世纪90年代签订的奥斯陆和平协议(Oslo Peace Accords)。

长久以来,教科书一直是巴以冲突的一个导火索,两种争斗不休的历史描述和文化冲突也是领土纷争的基础。以色列领导人表示,教科书一直是巴勒斯坦人"煽动"对抗犹太人的核心表征,这些书为在美国压力下新近重启的和平谈判设立了障碍。

除了对以色列的描述,在以加沙为大本营的哈马斯和主宰着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及约旦河西岸(Sest Bank)地区的法塔赫(Fatah)两个巴勒斯坦敌对派系之间的影响力之战中,新课本可以说是哈马斯发起的一轮强攻。它们反映出,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加沙地带的170万巴勒斯坦人,和散布在约旦河西岸各市、村的250万巴勒斯坦人之间隔阂日渐加剧。

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教授丹尼尔·巴塔尔(Daniel Bar-Tal)说,"无论何时何地,教科书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民族精神的手段。"巴塔尔于近日参与主持了一项针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教科书的全面研究。

他还说,"当一名领导人发言时,不是每个人都在听。可是如果是教科书,那意味着所有的儿童,某个特定年龄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会接触到某种特定的教材。这是最强的一张牌。"

今秋,加沙青少年学习的50页硬皮课本说到了犹太教的《摩西五经》(Torah)和《塔木德》(Talmud)都是"虚构的",犹太复国主义是一种种族主义运动,其目的包括把阿拉伯人赶出非洲尼罗河与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所有地区。

至于"巴勒斯坦"则被定义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其疆域从约旦河延伸至地中海。一张巴勒斯坦城市列表包括了海法、贝尔谢巴和阿科,它们都在以色列1948年确立的国界内。这些课本还否认了犹太人在历史上对以上领土的主权主张,"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以色列是无关的,因为以色列后人的国家已经完全覆灭了。"

说到当代史,这些教科书以夸大的口吻描述了哈马斯和以色列于去年秋天进行的战斗:它们说,从加沙地带发射的火箭弹,让"300万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地下躲了8天"(实际上只是偶尔有以色列人曾进出防空洞,人数没那么多);特拉维夫被击中了(一枚导弹落在了海上,另一枚距目标甚远);对以色列议会大楼的攻击计划"迫使犹太复国主义者恳求停火"。

在对这种煽动性言论的控诉中,以色列高级官员优素福·库柏瓦瑟(Yosef Kuperwasser)身先士卒,他说巴勒斯坦的学校和新闻媒体中一直有一种危险的观点在传播,而新教科书则是对这种观点更直接的表述。

"巴勒斯坦人已经建立起一套骗术——他们对说英语的人们推销一个故事,对他们自己则又是不同的说法,"库柏瓦瑟说道。"教科书只是其中一个工具而已,让他们藉此向下一代讲述他们的真相。"他又说,"如果你想要真正的和平,那么就必须从根本上真正改变这种仇恨文化。"

由巴塔尔教授共同主持的那项研究发现,相比较以色列教科书对巴勒斯坦人的描述,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制定的教科书总体上包含了对以色列人更加负面的刻板描写,但双方都将对方视作敌人,在多数地图上都没能进行正确标识,也缺少有关对方在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的信息。

哈马斯官员表示,他们推出了新的教科书,将用于国民教育的课程时间加倍至每周两节,因为他们相信,以色列正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施压,"净化"其课程。"我们需要确保世世代代的人都能继续主张国家的权利,"哈马斯议员胡达·纳伊姆(Huda Naim)说道。

在加沙地带一共生活着46.5万名学生。支持巴勒斯坦难民家庭的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管理着250所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校,哈马斯政府管理着400所针对所有年级学生的学校(还有46座私立学校)。哈马斯和联合国难民救济机构都使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制定的课程安排,约旦河西岸各校也使用这一课程,但哈马斯也在这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课程,例如去年在高中推出的军训选修课,重点教授如何对抗以色列。

教科书除了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处理存在问题,在描述巴勒斯坦政治和近代历史方面也明显具有倾向性。例如,教科书给予了一位哈马斯创始人艾哈迈德·亚辛(Ahmed Yassin)与巴勒斯坦前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Yasir Arafat)同等的重要性,后者至今依是约旦河西岸最无争议的民族英雄。

阿南德·阿里(Anound Ali)是加沙城另一所学校的十年级学生,她担心新教科书会进一步分裂巴勒斯坦人。"过去,学校教科书是我们和西岸唯一有一致的地方,可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不同的东西,"她最近在一次课后说道。

她还说:"这本书完全没提奥斯陆的事。我们有权利了解奥斯陆协议,因为这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个事实存在。"

加沙城的苏莱曼苏丹学校(Suliman Sultan School)是一栋L形的三层建筑,楼下有个去年11月被以色列F-16战机摧毁的体育场,这里的很多学生和教师在拿到新教科书时都无比兴奋。

"它让我们看到占领很残酷,"15岁的艾哈迈德·贝息索(Ahmed Bessisso)在讨论1929年暴乱时说道。"它鼓励学生们参与国家的行动。"

Fares Akram自加沙、Jodi Rudoren自耶路撒冷报道。
翻译:张薇、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不必担心巴基斯坦和中国好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不必担心巴基斯坦和中国好
Nov 5th 2013, 00:07, by JANE PERLEZ

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纽带常被称为比山高、比海深。当一切顺利时,还会用"唇齿相连"这种词来形容关系的密切,尽管这个说法令边界两边的人稍许有些肉麻。不过,丹尼尔·S·马基(Daniel S. Markey)在他生动的新书《在巴基斯坦没有退路:美国与伊斯兰堡麻烦不断的关系》(No Exit From Pakistan: America's Troubled Relationship With Islamabad)(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提醒人们,伊斯兰堡和北京所用的情感语言,掩盖了一个事实: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那么深厚。他认为,华盛顿几乎没有必要担心中国会在巴基斯坦取代美国。

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武器供应商,两国的军队还联合举行军事演习和训练。中国对巴基斯坦快速扩张的核武器项目似乎并不担心,目前正在帮助巴基斯坦建造两个核反应堆,以满足该国迫切的能源需求。马基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似乎还打算进行另一个项目,为巴基斯坦提供两个更大的核反应堆。

马基说,中国提供的反应堆并不会给美国制造那么多麻烦,以至于华盛顿已经提出抗议。他说,原因是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当总统时,政府在2005年与印度达成的一项民用核能协议,让美国很难去反对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1000兆瓦的新反应堆。他说,几年前,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两座较小的核反应堆时,美国曾向核供应国集团(Nuclear Suppliers Group)提出过微弱的抗议,该集团应有的责任是限制核材料扩散。

马基在谈到中国的新反应堆时说,"巴基斯坦有其他更聪明、更少令人担忧的途径获得能源。但中国并不认为这些反应堆会对区域稳定产生深远影响,而美国也不能改变中国的计划。"印度抱怨这些反应堆可能会帮助巴基斯坦已经得到确认的核武器项目。

马基曾在布什政府中担任国务院巴基斯坦政策官员,现为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级研究员,他曾以内幕者的身份写过有关两国关系的文章,讲述了美国与巴基斯坦如何与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戏剧《禁闭》(No Exit)中的角色相像:他们发现地狱不是一个到处是火焰和恶魔的地方,而是让他们永远彼此折磨的起居室。这对巴基斯坦和美国外交官经常吐露的他们如何看待对方的真心话来说,是个贴切的比喻。

马基经常去巴基斯坦,他在该国政府、商界和公民社会中认识不少人。他也访问过中国,他对中巴关系的总结是,中巴两国之间的主要连接是他们在惹恼印度上的共同兴趣。

马基说,除了需要用巴基斯坦来抗衡印度之外,中国至少在目前,还不把巴基斯坦看作是"战略上有用的"国家,鉴于巴基斯坦国内的激进组织以及土生土长的塔利班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在未来,中国可能会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的巴基斯坦,能给其提供一条通往阿拉伯海的陆路,并成为中国进入伊朗和中亚的跳板。

但那是很远的未来。巴基斯坦的长期不稳定表现在:中国在阿拉伯海边修建的瓜德尔港一直没有派上用场。建设一条从瓜德尔港到中国西部的公路需要穿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那是受巴基斯坦情报机构保护的塔利班组织的大本营,而且环境极为险恶,甚至对中国人而言也是如此。

马基的叙述中一些最具吸引力的细节使人认识到,中国在美国和巴基斯坦的摩擦中起了缓解作用。美国击毙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之后,华盛顿和伊斯兰堡之间的关系跌入谷底,是北京劝说巴基斯坦缓其愤怒,重新加入到与美国人的谈判桌上。马基在书中透露,中国还建议巴基斯坦在喀什米尔领土争端问题上看得开些,并在佩尔韦兹·穆沙拉夫上将(Gen. Pervez Musharraf)执政期间支持了巴基斯坦主动与印度进行谈判。

马基写道,"与孤立的巴基斯坦建立狭隘的利益联盟,尤其是那种与美国利益有矛盾的联盟,不会是中国想实现其短期或长远目标所要采取的办法。"

听起来,巴基斯坦好像是一个美国不必因担心中国会在那里得势而烦恼的地方。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