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伊拉克局势让美国人再次争论干预主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伊拉克局势让美国人再次争论干预主义
Jun 16th 2014, 11:40, by JASON HOROWITZ

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市——历史学者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近期在一篇受到广泛谈论的文章中称,奥巴马总统正在引导美国"转向国内",这种举动将对国际秩序造成威胁,而且也不符合过去70多年间美国总统的做法以及先例。他呼吁奥巴马不要理会让美国别再承担更大责任的呼声,而是该对国际事务重新采取更强硬的政策。伊拉克战争已经耗尽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兴趣,所以那种强硬方针在美国政府已不再流行。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的封面文章《超级大国休想退休》(Superpowers Don't Get to Retire)让白宫很不高兴。奥巴马上个月在西点军校(West Point)的演讲中阐述道,美国军队将减少对世界事务的干预。外交政策系统中的许多人都认为,演讲中的部分内容是对"超级大国休想退休"的反驳。奥巴马甚至邀请卡根共进午餐,彼此了解一下世界观。但是,由于来自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武装分子向巴格达挺进的速度十分迅猛,奥巴马周五宣布,他正在权衡是否要动用武力进行抵抗。这样一来,这场争论突然就没那么抽象了。

卡根认为,美国必须采取行动来制止那些武装分子,但是如果当初能继续派兵驻扎在伊拉克,并对叙利亚采取行动,这次危机或许就得到避免。卡根在采访中说,"两项源自同一个愿望——避免使用武力——的政策,现在却共同作用,制造出了这场正在迅速升级的灾难,实在令人震惊。"

十年前,保罗·D·沃尔福威茨(Paul D. Wolfowitz)和理查德·N·珀尔(Richard N. Perle)这样的新保守派人士曾经最为热切地呼吁通过军事力量来输出民主,他们对伊拉克战争的鼓吹,让他们很大程度上不再受人信任。十年后,卡根对目前的混乱局面仍然没有丝毫歉疚。相反,他认为,虽然有组织的恐怖主义团体重新出现,但奥巴马依然不闻不问,人们对这种态度产生了广泛的不满,这种氛围之下,正应当再次倡导干涉主义。

罗伯特·卡根家族,是美国最早推崇干涉主义的家族之一。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领导各式各样的鹰派人物,重新在学术上发挥影响力?(他们还希望最终在政治上发挥影响。)

卡根的父亲唐纳德·卡根(Donald Kagan)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也是新保守主义的元老之一。他的弟弟弗雷德(Fred)是一名军事学者,曾在2007年参与了美国在伊拉克增兵决策的制定。罗伯特·卡根的妻子,以及非正式的编辑维多利亚·纽兰(Victoria Nuland)是助理国务卿,也是美国最强硬、最有经验的外交官之一;近期一段尴尬的录音泄漏了她对在乌克兰建立民主的热情。卡根经常待在他位于华盛顿市郊的雪松木房子里,在摆满书籍的工作室里工作,散发出一种冲泡可可麦片的居家好父亲的魅力。

"非常好的一家人,"威廉·克里斯托尔(William Kristol)说。他是卡根家族的朋友,也是保守派杂志《旗帜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的创始人。他的父亲欧文(Irving)是新保守主义的另一名元老,也是罗伯特最早的老板之一。

克里斯托尔说,他也察觉到了"人们目前更愿意重新考虑"新保守主义。他说,奥巴马对叙利亚和东欧的冷淡态度所造成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他评价道,卡根从历史方面给这些观点给予了有力论证,这些论点"与我和他在20年前、10年前所提出的论点非常一致"。

与"新保守主义"的标签相比,55岁的卡根更喜欢"自由干涉主义者"这个说法,但是他认为前者已经摆脱了奥巴马执政初期时那样的贬义。他说,"那种高呼'新保守派!新保守派!新保守派!'的欲望已经有点儿边缘化了。"

卡根和他的弟弟都在极力表明,自己鼓吹的观点得到了两党的广泛支持。"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联合两党的国际主义者,"弗雷德·卡根说。他的哥哥罗伯特则提到,他曾在达沃斯(Davos)向两党国会议员组成一个代表团汇报情况,以及他与国家安全顾问苏珊·E·赖斯(Susan E. Rice)等白宫高层官员关系良好。(他们的父亲说奥巴马的发言"可悲",在评价奥巴马时还说,"我们不应该低估他异常无知的可能性"。父亲显然不了解儿子们要"两党合作"的态度。)

证明罗伯特·卡根对美国军队的观点属于"主流"的重要证据是,他与前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的关系。很多干涉主义者仍对她抱有期望。卡根指出,他最近曾与外交政策专家共进晚餐,当时克林顿是特邀嘉宾,卡根曾在克林顿主掌国务院(State Department)时,担任两党外交政策专家小组的成员,他的妻子则曾任克林顿的发言人。

卡根说,"在外交政策上,我跟她立场一致。"他还表示,奥巴马采用了比较现实主义的方针。奥巴马之后的外交方针,"理论上就是希拉里提出的随便什么方针,"如果希拉里当选总统的话。他又说,"如果她推行的政策与我们构想的一样,或许就会是某种可能被称作'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但她的支持者显然不会这么形容,而是会用一个别的词。"

罗伯特·卡根获得了公共政策和历史学的研究生学位,并在里根(Reagan)政府初试牛刀。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由年轻的美国外交官纽兰举办的聚会,纽兰魅力十足也很有才华。两人有共同的朋友,而且来自同一个地方,纽兰的父亲舍温·纽兰(Sherwin Nuland)也是耶鲁大学知名教授,著有《我们怎样死》 (How We Die)一书。

他们有过一些糟糕的约会经历,但后来在一家古巴餐厅的约会非常美好,纽兰表示,他们在"讨论民主,以及美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的过程中坠入爱河。两人于1987年结婚。纽兰在外交领域一路高升,担任副国务卿斯特普·塔尔博特(Strobe Talbott)的幕僚长,在布什政府中,担任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关键的外交政策顾问,以及美国驻北约(NATO)大使。塔尔博特现在是卡根所在的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主席。当被问及她丈夫时,纽兰总是"他是他,我是我"的腔调。卡根则表示,"在婚姻中怎么能分清楚,谁结束,谁开始?"

"这很难,"他说。"我们已经在一起生活将近30年了,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大的隔阂。"卡根问纽兰今天过得怎么样,纽兰在回答时,他会叫喊着质问,"你是在说套话!你到底想干什么?"纽兰会大刀阔斧地修改他的草稿,在整页整页的草稿上写上"我们不关心",在整段整段的文字上写上"恶心"。

对于卡根对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所提出的批评,纽兰拒绝评论。"但是可以说,"她说,"如果我认为一件事不符合他的才能,那件事就不会传到家门外。就是这样。"

一名前高级官员表示,在白宫内部,人们认为卡根"是个绅士",由于他非常了解历史,人们愿意询问他的观点。但一些人也认为卡根的部分观点很危险,比如他粉饰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后果,也掩饰这样的事实:美国军队失败时,会损害(而不是增强)美国的安全和全球秩序。

今年5月,金融家布莱尔·艾弗隆(Blair Effron)在位于上东城的家中为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举行了私人筹款活动。其间,奥巴马在回答有关外交政策的问题时,显得兴高采烈。据一名出席者透露,奥巴马说道,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等鹰派人物,让美国对叙利亚及其他全球热点问题进行干预的呼声,极其不负责任。奥巴马还表示,美国可以通过广泛运用武力来维护全球秩序的说法,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谬论。

卡根也同样很坚决。他表示,巴格达可能会沦陷,这要求奥巴马做出回应。他担心奥巴马已经决定削弱美国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更"常规",不那么热衷于参与国际事务的国家。他说,"如果结果证明我说错了,我会很高兴的。"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伊拉克局势让美国人再次争论干预主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ontinuous Deployment Tool

Automate from SCM to Production with BuildMaster! 100+ Integrations; Free for 5 Users.
From our sponsors
伊拉克局势让美国人再次争论干预主义
Jun 16th 2014, 11:12, by JASON HOROWITZ

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市——历史学者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近期在一篇受到广泛谈论的文章中称,奥巴马总统正在引导美国"转向国内",这种举动将对国际秩序造成威胁,而且也不符合过去70多年间美国总统的做法以及先例。他呼吁奥巴马不要理会让美国别再承担更大责任的呼声,而是该对国际事务重新采取更强硬的政策。伊拉克战争已经耗尽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兴趣,所以那种强硬方针在美国政府已不再流行。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的封面文章《超级大国休想退休》(Superpowers Don't Get to Retire)让白宫很不高兴。奥巴马上个月在西点军校(West Point)的演讲中阐述道,美国军队将减少对世界事务的干预。外交政策系统中的许多人都认为,演讲中的部分内容是对"超级大国休想退休"的反驳。奥巴马甚至邀请卡根共进午餐,彼此了解一下世界观。但是,由于来自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武装分子向巴格达挺进的速度十分迅猛,奥巴马周五宣布,他正在权衡是否要动用武力进行抵抗。这样一来,这场争论突然就没那么抽象了。

卡根认为,美国必须采取行动来制止那些武装分子,但是如果当初能继续派兵驻扎在伊拉克,并对叙利亚采取行动,这次危机或许就得到避免。卡根在采访中说,"两项源自同一个愿望——避免使用武力——的政策,现在却共同作用,制造出了这场正在迅速升级的灾难,实在令人震惊。"

十年前,保罗·D·沃尔福威茨(Paul D. Wolfowitz)和理查德·N·珀尔(Richard N. Perle)这样的新保守派人士曾经最为热切地呼吁通过军事力量来输出民主,他们对伊拉克战争的鼓吹,让他们很大程度上不再受人信任。十年后,卡根对目前的混乱局面仍然没有丝毫歉疚。相反,他认为,虽然有组织的恐怖主义团体重新出现,但奥巴马依然不闻不问,人们对这种态度产生了广泛的不满,这种氛围之下,正应当再次倡导干涉主义。

罗伯特·卡根家族,是美国最早推崇干涉主义的家族之一。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领导各式各样的鹰派人物,重新在学术上发挥影响力?(他们还希望最终在政治上发挥影响。)

卡根的父亲唐纳德·卡根(Donald Kagan)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也是新保守主义的元老之一。他的弟弟弗雷德(Fred)是一名军事学者,曾在2007年参与了美国在伊拉克增兵决策的制定。罗伯特·卡根的妻子,以及非正式的编辑维多利亚·纽兰(Victoria Nuland)是助理国务卿,也是美国最强硬、最有经验的外交官之一;近期一段尴尬的录音泄漏了她对在乌克兰建立民主的热情。卡根经常待在他位于华盛顿市郊的雪松木房子里,在摆满书籍的工作室里工作,散发出一种冲泡可可麦片的居家好父亲的魅力。

"非常好的一家人,"威廉·克里斯托尔(William Kristol)说。他是卡根家族的朋友,也是保守派杂志《旗帜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的创始人。他的父亲欧文(Irving)是新保守主义的另一名元老,也是罗伯特最早的老板之一。

克里斯托尔说,他也察觉到了"人们目前更愿意重新考虑"新保守主义。他说,奥巴马对叙利亚和东欧的冷淡态度所造成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他评价道,卡根从历史方面给这些观点给予了有力论证,这些论点"与我和他在20年前、10年前所提出的论点非常一致"。

与"新保守主义"的标签相比,55岁的卡根更喜欢"自由干涉主义者"这个说法,但是他认为前者已经摆脱了奥巴马执政初期时那样的贬义。他说,"那种高呼'新保守派!新保守派!新保守派!'的欲望已经有点儿边缘化了。"

卡根和他的弟弟都在极力表明,自己鼓吹的观点得到了两党的广泛支持。"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联合两党的国际主义者,"弗雷德·卡根说。他的哥哥罗伯特则提到,他曾在达沃斯(Davos)向两党国会议员组成一个代表团汇报情况,以及他与国家安全顾问苏珊·E·赖斯(Susan E. Rice)等白宫高层官员关系良好。(他们的父亲说奥巴马的发言"可悲",在评价奥巴马时还说,"我们不应该低估他异常无知的可能性"。父亲显然不了解儿子们要"两党合作"的态度。)

证明罗伯特·卡根对美国军队的观点属于"主流"的重要证据是,他与前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的关系。很多干涉主义者仍对她抱有期望。卡根指出,他最近曾与外交政策专家共进晚餐,当时克林顿是特邀嘉宾,卡根曾在克林顿主掌国务院(State Department)时,担任两党外交政策专家小组的成员,他的妻子则曾任克林顿的发言人。

卡根说,"在外交政策上,我跟她立场一致。"他还表示,奥巴马采用了比较现实主义的方针。奥巴马之后的外交方针,"理论上就是希拉里提出的随便什么方针,"如果希拉里当选总统的话。他又说,"如果她推行的政策与我们构想的一样,或许就会是某种可能被称作'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但她的支持者显然不会这么形容,而是会用一个别的词。"

罗伯特·卡根获得了公共政策和历史学的研究生学位,并在里根(Reagan)政府初试牛刀。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由年轻的美国外交官纽兰举办的聚会,纽兰魅力十足也很有才华。两人有共同的朋友,而且来自同一个地方,纽兰的父亲舍温·纽兰(Sherwin Nuland)也是耶鲁大学知名教授,著有《我们怎样死》 (How We Die)一书。

他们有过一些糟糕的约会经历,但后来在一家古巴餐厅的约会非常美好,纽兰表示,他们在"讨论民主,以及美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的过程中坠入爱河。两人于1987年结婚。纽兰在外交领域一路高升,担任副国务卿斯特普·塔尔博特(Strobe Talbott)的幕僚长,在布什政府中,担任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关键的外交政策顾问,以及美国驻北约(NATO)大使。塔尔博特现在是卡根所在的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主席。当被问及她丈夫时,纽兰总是"他是他,我是我"的腔调。卡根则表示,"在婚姻中怎么能分清楚,谁结束,谁开始?"

"这很难,"他说。"我们已经在一起生活将近30年了,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大的隔阂。"卡根问纽兰今天过得怎么样,纽兰在回答时,他会叫喊着质问,"你是在说套话!你到底想干什么?"纽兰会大刀阔斧地修改他的草稿,在整页整页的草稿上写上"我们不关心",在整段整段的文字上写上"恶心"。

对于卡根对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所提出的批评,纽兰拒绝评论。"但是可以说,"她说,"如果我认为一件事不符合他的才能,那件事就不会传到家门外。就是这样。"

一名前高级官员表示,在白宫内部,人们认为卡根"是个绅士",由于他非常了解历史,人们愿意询问他的观点。但一些人也认为卡根的部分观点很危险,比如他粉饰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后果,也掩饰这样的事实:美国军队失败时,会损害(而不是增强)美国的安全和全球秩序。

今年5月,金融家布莱尔·艾弗隆(Blair Effron)在位于上东城的家中为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举行了私人筹款活动。其间,奥巴马在回答有关外交政策的问题时,显得兴高采烈。据一名出席者透露,奥巴马说道,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等鹰派人物,让美国对叙利亚及其他全球热点问题进行干预的呼声,极其不负责任。奥巴马还表示,美国可以通过广泛运用武力来维护全球秩序的说法,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谬论。

卡根也同样很坚决。他表示,巴格达可能会沦陷,这要求奥巴马做出回应。他担心奥巴马已经决定削弱美国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更"常规",不那么热衷于参与国际事务的国家。他说,"如果结果证明我说错了,我会很高兴的。"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伊拉克石油产业再次面临战争威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伊拉克石油产业再次面临战争威胁
Jun 16th 2014, 09:26, by CLIFFORD KRAUSS

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和制裁后,伊拉克近几年重新成为关键的产油国。尽管对伊朗的制裁愈发严厉,利比亚的石油出口也连遭重创,但伊拉克与日俱增的产量帮助平抑了全球油价。而且,西方和中国石油公司蜂拥回到伊拉克,让该国北部和南部长期遭到忽视的油田恢复了活力。

然而,突然之间,所有进展都因极端主义叛乱分子发起的猛烈军事进攻而处于危险境地。

随着伊拉克政府努力控制局势,石油市场的风险高企。如果伊拉克的出口最终下滑,将让中国和印度面临再度增加伊朗石油进口量的压力,而这会削弱美国政府在与德黑兰就核政策举行的谈判中的地位。对全球市场而言,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会变得更为关键,可能会增强克里姆林宫在乌克兰事务中的影响力。此外,全球油价上涨可能会帮到委内瑞拉等不友好的政权。

"伊拉克的崩溃或将引发一场国际石油危机,"为伊拉克国有油企提供石油服务的地中海国际公司(Mediterranean International)的总裁德拉甘·武奇维克(Dragan Vuckovic)说。"这可能意味着原油价格会涨到每桶150美元(约合930元)。它还可能将骚乱扩散至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

截至目前,面对愈演愈烈的动荡,石油市场仍泰然自若。

接下来的日子里,美国的驾车者或许会发现,因为伊拉克突发的暴力活动,每加仑汽油的价格涨了5到10美分。但相比于中东若发生重大危机可能导致的情况,油价的涨幅一直较小。每桶113美元的国际油价依然远低于会让全球经济显著放缓的水平。

股市也比较平静。尽管伊拉克债券的收益率在增加,但却依然低于去年全年的平均水平。

相对低调的反应体现出了供需现状。伊拉克尚没有石油生产或出口设施被毁,而且骚乱或许会加强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政治领导人的实力,而他们希望能不受巴格达干涉地放手从自己所在的省份出口石油。同时,美国和加拿大不断增加的石油产量已经帮助削减了美国的石油进口量,有助于维持充足的全球供应。

虽说如此,伊拉克仍对市场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伊拉克目前的石油日产量是330万桶,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的第二大产油国,而且有潜力成为世界舞台上更重要的参与者。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当前的预测认为,伊拉克的产量将在2015年增加到每天440万桶,到2020年则增至每天600万桶。

这种增长将需要大量外国投资来恢复伊拉克的油田。在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几十年的统治下,油田疏于维护。西方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BP、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及雪佛龙(Chevron)已在伊拉克南部的油田和北部的库尔德斯坦自治区投入了大量资源。这些巨头还拥有伊拉克所需的技术人才和专业知识,而伊方并不总是能从在该地区投资的中国等非西方的石油企业那里获取这些东西。

从事石油研究的历史学者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说,"所有的石油公司都心怀警惕。他们会担忧旗下员工和设备的安全。显然,没有哪家公司打算采取新行动。人们对伊拉克产油量增加的信心已成为稳定国际原油市场的核心要素,但这种信心目前存疑。"

近几个月,叛乱分子袭击了伊拉克北部一条重要的石油输出管道,使其陷入瘫痪。这意味着,巴格达的中央政府每日将蒙受2000万美元的收入损失。本轮新的攻击至少会推迟对这条管线的修复。本周,叛乱分子包围了拜伊吉的一座炼油厂。它是一个重要的汽油和柴油供应源,服务对象既包括伊拉克中部,也涵盖了一座向巴格达输电的重要电站。尽管当地的报道自相矛盾,然而叛乱分子似乎已经有效控制了这座炼油厂。不过,他们目前仍允许其继续运转。

虽然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局势可能会极其严峻,但大多数分析人士依然表示,伊拉克南部油田还没有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胁。这里的油田,占到了伊拉克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90%左右。伊拉克石油经济的核心巴士拉位于一片由什叶派牢牢控制的地区,而什叶派普遍支持中央政府,是在北部突进的逊尼派武装的死敌。

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自治区运营的珍珠石油集团(Pearl Petroleum)的董事长巴德尔·H·贾法尔(Badr H. Jafar)表示,恐怖分子扰乱伊南部石油生产和运转的可能性"极低"。不过他预测,拜伊吉炼油厂受到的干扰"很可能会对巴格达的电力供应造成影响"。

曾在沙特阿美公司(Saudi Aramco)开采和发展部任主管的萨达德·易卜拉欣·侯赛尼(Sadad Ibrahim Al-Husseini)说,新的恐怖袭击"无疑"意味着"更高的油价,以及对伊南部投资的推迟。"不过他还说,这些袭击也在伊拉克创造了"三种基本的新现实"——其中有些,至少可能会在短期内有益于全球市场。

这名沙特石油商人表示,现在,全副武装的库尔德民兵将"填补伊拉克北部的权力真空,接管处于争端中的基尔库克大油田,以及它周围的其他油田"。第二个现实是,伊拉克中央政府将被迫重新规划伊南部石油的出口路线。目前,这条路线的走向是穿过土耳其,离开波斯湾。他说,最后一个现实是,为了维护土耳其南部边境的安全,保护库尔德石油供应线路从土耳其过境,"土耳其政府现已别无选择,只能全力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人。"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敦促伊拉克通过宗教宽容平息武装冲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敦促伊拉克通过宗教宽容平息武装冲突
Jun 16th 2014, 09:36, by MARK LANDLER, MICHAEL R. GORDON

加州兰乔米拉——一位高级政府官员上周日表示,正考虑对在伊拉克烧杀抢掠的武装分子实施空袭的奥巴马总统已经决定,美国的任何军事行动,必须以一个政治计划为先决条件,这个计划应努力弥合伊拉克的宗派裂痕。

这名官员表示,虽然奥巴马已经下令动用无人机在伊拉克境内进行侦察飞行,以便收集情报,做好打击军事目标的准备,但是,当奥巴马本周一从南加州度周末回到华盛顿时,白宫将把侧重点放在了敦促伊拉克领导人组建一个新的全国联合政府上。

这名官员表示,美国已经要求什叶派的伊拉克总理努里·卡迈勒·马利基(Nuri Kamal al-Maliki)一方面与库尔德人合作,努力让那些心怀不满的少数派逊尼派相信,下届政府将是他们的"盟友而非对手";另一方面对伊拉克所剩不多的军队进行投入。他说,这三个群体的呼声都必须在巴格达得到充分表达。

该官员表示,奥巴马双管齐下的回应方式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对激进的逊尼派武装分子进行空袭,如果不辅以对伊拉克政府加以改革的并行措施,就相当于把这个国家直接交到了什叶派、库尔德人和逊尼派武装手中,以后会有无休无止的教派冲突。

这位官员说,白宫相信现在有一个追求外交解决的短暂时机,因为在逊尼派为主的伊拉克北部和西部,武装分子取得惊人胜利一周之后,这个名为"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的激进组织现在面对的是积极性有所增强的伊拉克部队,以及极其主动的什叶派民兵,他们在保卫巴格达的门户。

上周日,美国国务院的一条消息显示了该国对武装分子推进的担忧。国务院表示,它计划从戒备森严的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撤离一些人员,分散到约旦和伊拉克较安全地区的领事馆。大部分职员则将继续留在巴格达。

奥巴马促进政治和解的举动,可能会让他和伊朗站在同一条船上;什叶派占主导的伊朗是马利基政府的支持者。上周日,伊朗官员对马利基发出了类似于奥巴马的告诫,说他需要提高对于逊尼派的包容性,以平息叛乱。

"为了维护国家团结,伊拉克政治家应做出艰难的决定,"哈米德·阿布塔莱比(Hamid Aboutalebi)在Twitter上写道,他是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Hassan Rouhani)的高级副手。他还在另一条推文中说,"现在可以控制伊拉克危机的国家只有伊朗和美国。"

这些推文发布的前一天,鲁哈尼表示,伊朗不排除与美国合作,和逊尼派武装开战的可能。美国官员说,上周五,行事隐秘的伊朗准军事武装圣城军(Quds Force)指挥官卡西姆·苏莱马尼(Qassim Suleimani)上将率领下数十名军官飞到伊拉克,为该国焦头烂额的指挥官们提供建议。

尽管美国和伊朗都支持马利基——美国官员们表示,他们虽然不认可他第三次担任总理,但现在仍然支持他——两国的目标却截然不同:美国支持马利基,同时敦促他组建一个跨宗派的政府;伊朗则希望他执掌什叶派主导的政府。

奥巴马面临的复杂状况,在其批评者发表的意见中表现得很明显。南卡罗莱纳州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在CBS节目《面对国民》(Face the Nation)中说,美国应进行对武装分子进行空袭,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该与伊朗合作,因为美伊在拯救巴格达这件事上具有共同利益。

官员们说,由于奥巴马寻求政治解决途径,副总统小约瑟夫·R·拜登(Joseph R. Biden Jr.) 和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都将扮演更高调的角色。拜登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中处理过伊拉克事务,上周他给马利基打了电话。这次危机发生后,奥巴马总统还没有和伊拉克总理进行过交谈。

白宫一直在考虑是否以及如何就伊拉克安全问题和伊朗展开对话。副发言人乔希·欧内斯特(Josh Earnest)在周五说,目前还没有进行这样的对话,但不排除今后这样做的可能。

美国国务院称,克里在周六致电伊拉克外交部长霍希亚尔·兹巴里(Hoshyar Zebari),敦促其政府"及时"批准近日的议会选举结果,严守"宪法规定的组建新政府的时间框架。"

克里还说,在与恐怖主义作战时,伊拉克必须尊重"所有公民的权利——无论是逊尼派、库尔德人还是什叶派。"他在周日先后致电约旦、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国官员,讨论了此次危机。

Mark Landler自兰乔米拉、Michael R. Gordon自华盛顿报道。Thomas Erdbrink自德黑兰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经雷、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柬埔寨慈善活动家被指作假骗善款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柬埔寨慈善活动家被指作假骗善款
Jun 16th 2014, 08:15, by THOMAS FULLER

柬埔寨金边——一位柬埔寨最显赫的社会活动家颜面扫地,她自称是孤儿并被卖为性奴的悲惨故事很可能是编造的,此事突显了在柬埔寨工作的人道援助人员的一个说法:该国进行的筹款活动,特别是在为孤儿院筹款的时候,夸大事实的情况很普遍,有时简直是彻头彻尾的骗局。

索马里·玛姆(Somaly Mam)从一个柬埔寨乡下穷孩子一跃成为富有的成功人士,也成为打击妇女和儿童剥削行为的光辉象征,她的故事广为传播,还在美国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慈善组织任职;上个月,当这些故事的细节遭到质疑后,她离开了该组织。

马姆曾受到好莱坞明星和美国政府官员的称赞和支持,被美国媒体所追捧,她强化了柬埔寨作为一个贫困国家,仍然在种族灭绝遗留的痛苦中挣扎的形象,帮助该国的慈善事业吸引了数百万的美元。

但是权益活动者们说,柬埔寨普遍存在一种欺骗行为,目的是吸引外国资金流入这个贫困国家,她的故事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说,在这类欺骗行为的诱导下,一些外国捐助者不知不觉地让一个长期存在的做法延续下来,数以千计父母仍然健在的贫困儿童因此在孤儿院待了数年。

有些家庭把孩子送去孤儿院是因为他们无力提供起码的养育照料,但也有一些家长则是听信了孤儿院的承诺,以为孩子在那里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儿童权利倡导者说,实际情况是孤儿院常常一心赚钱,兑现教育承诺的时候少之又少。

国际友爱协会(Friends International)是一个专门帮助柬埔寨及其邻国儿童的慈善机构,总干事塞巴斯蒂安·马霍(Sébastien Marot)说,这些组织谎称自己是孤儿院,因为这有助于他们筹集款项。"自称是孤儿院比较容易打动人心,"他说。"他们歪曲事实,以便获得更多的同情和金钱。"

五年前开展的一项政府研究发现,生活在柬埔寨孤儿院的孩子中,有77%至少父母其中一方健在。

外国人的同情——外国人不仅会捐助财物,有时也会自己设立机构——是柬埔寨孤儿院数量过剩的原因之一,援助人员和政府表示,现在这些孤儿院容纳了逾1.1万名儿童。联合国官员说,虽然有些孤儿院干净整洁,管理完善,但也有很多很破旧,里面的孩子容易遭受性虐待。

"孤儿人数不断下降,孤儿院却在增多,"莎拉·齐英(Sarah Chhin)说,她所在的组织正在鼓励孤儿院里那些有家人的儿童回家。"我们一直都听到有人说,'我来柬埔寨是因为我想开一家孤儿院。'"

联合国三年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一些孤儿院"利用贫困问题,主动引诱、胁迫,甚或付钱给父母,从贫困家庭招收儿童。"

人权活动者们说,孤儿院常常命令这些孩子们假扮孤儿,以吸引外国捐款。

"怜悯是最危险的感情,"金边一个人权组织的创始人乌威拉(Ou Virak)说。"柬埔寨需要摆脱乞丐心态。而外国人需要避免感情用事。"

22岁的大学生洪·希利(Hong Theary)曾在金边一所孤儿院生活了四年多,她说自己和其他人被迫说谎,向外国人乞要捐款,尽管她实际上来自一个"快乐的"稻农家庭。父母把她送到孤儿院,是以为她在那里会受到更好的教育。

"纯属浪费时间——我没有获得任何教益,"希利这样评价那家孤儿院,现在它已经被关停。"唯一受益者就是孤儿院的老板。"孤儿院的负责人指示她认一对加拿大夫妇为"养父母"。

"我很后悔没有告诉他们真相,"希利说。这对加拿大夫妇数度到金边探访,他们提供的资金支持则落入了孤儿院负责人的腰包。"他们对我一直都很好。"

马姆有段时间被认为是全柬埔寨最著名的孤儿。她写了一本自传,称自己是被卖为性奴的孤儿,美国新闻媒体经常把她当作英雄来描述,其中包括《纽约时报》的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纪思道近日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鉴于马姆事情最近曝光引起的质疑,他希望自己从来没有写过关于马姆的文章。

《新闻周刊》(Newsweek)上个月的一篇报道援引马姆童年时代的朋友和当地政府官员的话,对马姆自称孤儿和少女性奴的说法提出质疑。该文章还援引一名女子的话说,她自己的性奴故事是"在马姆的指示下捏造的,为了拍摄进行了精心排练。"

上个月,马姆离开了那家旨在消除东南亚妇女女童拐卖现象的美国基金会。之后,该组织自身也遭到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调查。该基金会计划更改名称。马姆仍然坚持自己的说法。

Julia Wallace和Poypiti Amatatham自金边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逊尼派武装声称已开始大规模屠杀什叶派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逊尼派武装声称已开始大规模屠杀什叶派
Jun 16th 2014, 07:15, by ROD NORDLAND, ALISSA J. RUBIN

巴格达——周日,威胁进行宗派屠杀的逊尼派伊斯兰主义激进分子声称,他们已经屠戮了成百上千名从伊拉克安全部队中俘虏的什叶派教徒,并把他们在提克里特实施大规模处决的可怖照片贴到了网上,以此作为证据,以及他们要屠杀更多人的警示。

伊拉克各地冒出了不少执行法外处决的传闻,似乎证实了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简称ISIS)打算把自己所到之处的什叶派教徒都赶尽杀绝。尽管如此,伊拉克官方和一些人权组织仍然谨慎地指出,激进分子宣称的已在提克里特杀死1700名军人的说法无法立即得到证实。

然而,发表这则声明的逊尼派激进分子对自己的暴行得意洋洋。如果此事得到证实,将会是肆虐本地区的冲突中最为严重的一起暴行,甚至超越了去年在大马士革附近发生的毒气袭击事件。

外界本已担忧,激进分子突然逼近伊拉克的首都,将挑动什叶派对逊尼派阿拉伯平民发动报复性袭击。在这种氛围下,ISIS的声明可能会让局势一触即发。这恰恰符合该激进团体所述的意图:促使伊拉克重返全面的宗派战争。这样的战争将为ISIS的意图提供支撑,那就是开创一个横跨该区域的逊尼派伊斯兰主义哈里发国。

此次屠杀的宗派特征还可能加大奥巴马政府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的压力。实际上,激进分子似乎对这一点满怀期待。ISIS的头目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在周日发表的声明中给美国传递了一条清晰的讯息:"我们不久就会和你们面对面,我们正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上周六深夜,ISIS通过自己的Twitter账户发帖,上传了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以此宣告世人。部分照片显示,叛乱分子列队站在看似大量浅坟坑的地方旁边,看起来在用枪扫射大群紧紧挤作一团的年轻男子。这些男性的手被绑在背后,而许多叛乱分子戴着黑色的面罩。

图片显示的屠杀场地似乎有七处,不过,其中的几幅可能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场地。任何一幅照片中所能看到的遇害者均不超过60人左右,单处场地的遇害者有时少至20人。不过,目前还不清楚,照片是否展示了坟坑的全貌。

激进分子的图片说明似乎是有意为之,目的是激起什叶派的怒火和恐惧。一条说明写道,"我们正在屠杀数以百计的肮脏的什叶派分子。"另一条则写道,"清洗从军事基地逃跑的什叶派分子。这就是拥护马利基的什叶派的下场。"文字中的马利基指的是伊拉克总理努里·卡迈勒·马利基(Nuri Kamal al-Maliki)。

许多图片说明嘲讽了遇害者。有一幅照片显示,一队年轻男子走向一片像是处决场的地方,而等待他们的是头戴面罩的持械男子。这幅照片的说明写道,"看看吧,他们在自己走向死亡。"

迄今为止,在伊拉克人口中占多数的什叶派还没有落入ISIS的圈套。他们的最高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阿里·西斯塔尼(Grand Ayatollah Ali al-Sistani)于上周六发表了一则声明,呼吁所有团体"在这段动荡的时期,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克制"。巴格达和伊拉克南部其他城市的民众基本上没有马上对ISIS的声明作出回应。

伊拉克政府的一名高官表示,有关处决的新闻传播得很慢,因为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站已被封锁了好几天。由于无权对媒体发表声明,他要求不具名。"我不怀疑它们的真实性,但1700人是个大数目,"他说。"我们正在努力控制由此引发的反应。"

因为深刻意识到此事可能会引发复仇性的暴力活动,听闻ISIS说法的伊拉克政府官员在煞费苦心地予以淡化,只证实提克里特发生了一些处决事件,但规模不大。

一名伊拉克安全官员称,从处决地下游的底格里斯河里打捞到了11名士兵的尸体,一次是五具在一起,另一次是六具,并无更多。不过他证实,该地区有800名士兵被俘。他还通报,在激进分子试图占领的另一座城市萨马拉,附近的一处大坝发现了17具被冲至此地的尸体。但他表示,"处决人数绝不到1700这种神话数字。"

伊拉克国防部网站上发布的官方声明则称,根本没有发生处决事件。

然而,尽管其他一些官员和人权代表谨慎地指出,他们无法证实ISIS所说的1700这个总人数,但也表示,该组织未对捕杀什叶派表现出丝毫悔意。而且他们重申,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说法将助长该组织制造混乱的意图。

"我们正在努力核实这些照片。我本人并不确信它们是真的,"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驻伊拉克的研究员埃林·埃弗斯(Erin Evers)说。"至于ISIS声称自己杀了1700人,还公布了可怖的照片支持这种说法,不幸的是,这符合他们一贯的作恶方式,而且显然是为了加剧宗派战争。"

《纽约时报》在提克里特的一名雇员称,当地居民看到数百名政府方军事人员在试图逃离斯派克营(Camp Speicher)时被捕。位于提克里特郊区的斯派克营曾是美国的军事基地和飞机场,现在被用作空军训练中心。该处设施依然处在政府的控制下。

这名雇员称,被俘的大部分是空军学员。他们中的逊尼派分到了平民的衣服,被赶回了家;什叶派则被卡车押送到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位于提克里特的旧宫殿的院子里。据传,他们在那里遭到处决。他还说,学员的尸体被扔进了流经宫殿的底格里斯河。

这名雇员称,ISIS公布的照片似乎是在那里拍摄的。但他表示,尚未遇到任何声称亲眼目睹过处决或遇难者遗体的人。

前驻伊拉克大使瑞安·C·克罗克(Ryan C. Crocker)表示,不管是否会得到证实,此番残暴声明让华盛顿的介入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美伊两国未能签署共同安全条约后,美国于2011年从伊拉克撤军。此事遭到了皮罗克的批评。

"这届政府需要做的是,马上让约翰·克里(John Kerry)坐上飞机,就像我当年在那里时我们做的那样,和什叶派、逊尼派以及库尔德领导人一起坐下来,帮他们统一立场,共同宣布国家统一,"克罗克说。至于大屠杀,他表示,"不管真相如何,涉及多少人,这显然都是为了挑起伊拉克内战。"

Tim Arango自伊拉克埃尔比勒、Aziz Alwan自巴格达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如何应对伊拉克危机,奥巴马进退两难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如何应对伊拉克危机,奥巴马进退两难
Jun 16th 2014, 03:33, by PETER BAKER

华盛顿——上月,奥巴马总统对军校学员发表了一番高调的讲话。他试图要让美国摆脱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混乱干预,提出了新的军事准则,几乎是在发誓放弃使用军事力量,除非发生十分严峻的情况。

然而,过了不到两周,奥巴马就发现这种情况已经摆在了面前,自己似乎处在要下令美军再次介入伊拉克的边缘。虽然排除了使用地面部队来解救深受武装分子困扰的巴格达政府这一选择,但奥巴马正在考虑其他各种方案,比如派遣无人机和有人驾驶的战机进行空袭等。

重返伊拉克的可能性,即便是以有限的方式重返,也恰恰突显出这片荒凉之地对塑造奥巴马总统任期起到的作用。伊拉克左右了他的首次总统竞选:对这场战争的反对强化了他的候选地位。这也界定了他的外交政策:他决心要撤出伊拉克,并且不卷入像叙利亚这样的地方。这还决定了他希望留下的政治遗产:他设想,历史书会以他结束了美国在海外的战事而记住他。

然而,尽管奥巴马极其渴望把伊拉克抛到脑后,但自称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缩写ISIS)的伊斯兰主义极端分子迅速向巴格达挺近,迫使他重新考虑应对措施。虽然非常希望能将伊拉克的命运交给伊拉克人自己负责,但他却不得不得出结论,美国的利益依然要求它避免一个被自己占领8年多并为此付出了近4500名美军将士生命的国家陷入崩溃。

奥巴马上周五称,"我们需要确保,像ISIL这样一个从叙利亚战乱中得利的邪恶组织不能再取得更稳固的地位。"他采用的是ISIS的别名"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缩写ISIL)。"现在有爆发激烈的宗派冲突的危险,比如恐怖组织试图摧毁什叶派圣地,就可能会导致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发生难以消解的冲突。"

他回忆过去,提到了美国在伊拉克的痛苦历史,希望能不让美国在那里的努力付之东流。然后说道,"我们在那里有很多利益。显然,为了让伊拉克得以走上更好的道路、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的部队、美国民众及纳税人做出了巨大的投入和牺牲。"

不过,他坚持要求伊拉克领导人必须做出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稳定的让步,并强调他不会再让他们的问题再次拖累美国。"我们不会任由自己被拖回那种局面——我们在那里控制局势",但伊拉克自己的政治领导人却不能应对导致社会分裂的根本分歧。

长期以来,奥巴马一直因2011年年底从伊拉克撤军却未能留下一支小规模的驻军而备受共和党人的指责。这一时间表最初由前总统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达成,而且当时的伊拉克领导人不同意五角大楼坚持要求的豁免条款。但批评人士认为,奥巴马本应更努力地尝试延长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时间。

此外,他们表示,在向伊拉克总理努里·卡迈勒· 马利基(Nuri Kamal al-Maliki)施压、要求他与逊尼派少数派和解这一点上,奥巴马做得不够,并且认为,他未能采取更多措施来帮助伊拉克邻国叙利亚境内的温和反对派,从而给更激进的伊斯兰主义力量壮了胆,而后者已经蔓延到了伊拉克。

伊拉克局势最近的突然恶化不仅让这些批评声再起,还让奥巴马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受到进一步质疑。奥巴马上月宣布,他将在今年年底之前结束在阿富汗的作战任务,届时留下的9800名士兵也将在2016年全部撤离。

共和党人周五敦促奥巴马在伊拉克问题上果断行事,质疑他为何要用几天时间做决定。"我们不应在那里部署地面部队,但我们必须现在就用无人机打击那些向巴格达挺近的恐怖分子,"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主席、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共和党人埃德·罗伊斯(Ed Royce)说。

众议院军事委员会(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同样来自加州的霍华德·"巴克"·麦基翁(Howard [Buck] McKeon)表示,为了遏制该地区的威胁,总统需要拿出更宏观的统一战略。他说,"这场危机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我不会支持一场一次性的打击。这种打击可能看上去很上镜,可是没有持久的效果。"他还说,总统应该考虑炒掉他手下的国家安全团队。

自由派活动人士的态度则更为激烈。名为"信条"(Credo)的活动团体的政治主管贝姬·邦德(Becky Bond)说,"过去12年里,伊拉克战争一直是布什和切尼的战争。然而,如果奥巴马总统发动新一轮轰炸,那么他就是在附和乔治·W·布什做出的出兵伊拉克的灾难性决定,而伊拉克战争就会成为贝拉克·奥巴马的战争。"

这将是奥巴马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对他而言,伊拉克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反面样板,集中了所有本不应采取的政策。在伊利诺伊任州参议员时,他就反对美军出兵伊拉克;担任总统期间,他的许多决定,都是在对照了从伊拉克战争中吸取的教训后权衡做出的。在他看来,这场战争证明了,军事干预通常会让局势恶化,而不是好转。

尽管同意向阿富汗增兵,奥巴马依然坚持要设立撤军时间表。决定干预利比亚危机时,他只动用了空军,而且确保了北约(NATO)盟友发挥带头作用。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他拒绝接受哪怕是动用空军进行干预的呼声,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拒绝了武装反对派的提议。他在任的时间越长,似乎就越怀疑以武力为手段改善世界的观点。

上周五,他承认有在伊拉克再次动武的可能性,即便如此,他还是把摒弃宗派分歧、维持国家安定的责任推到了马利基等伊拉克领导人的头上。他说,"美国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过请明白一点,伊拉克是一个主权国家,最终还是要由伊拉克人自行解决问题。"

翻译:张明明、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19国世界杯球迷的民意测评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19国世界杯球迷的民意测评
Jun 15th 2014, 23:42, by GREGOR AISCH, DAVID LEONHARDT, KEVIN QUEALY

阿根廷、美国和伊朗的球队看起来是最不受欢迎的几支世界杯球队。虽然巴西的球迷是作为最有信心的群体进入本届杯赛,但阿根廷和西班牙两国国内的乐观情绪也相差不远。来自各个国家的球迷都认为,巴西队的球踢得最具有魅力。

这是对19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的一部分,来自网络调查公司YouGov与本报的"结语"(The Upshot)板块一起做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对世界各国球迷在准备观看这个体育界观众数量最多的赛事时的想法提供了了解。调查的主要结果如下:

■ 政治、地理以及老牌的幸灾乐祸看来在决定给哪个球队加油上起重要作用。相对多数的墨西哥受访者表示,美国队是他们最不喜欢的球队。巴西人和阿根廷人最不喜欢彼此的球队。希腊人最不喜欢的是他们的两个债主:德国和美国。在欧洲的其他地区,旧日的战争创伤似乎早已被人遗忘,很少有球迷表示德国队是他们最讨厌的球队。在亚洲,情况则不同,日本与韩国对彼此都没有好感。美国、阿根廷和伊朗各自都在世界上有较大数量的厌恶者。

■只有阿根廷、巴西与西班牙这三个国家的球迷中有未超过半数的多数人预测,他们自己国家的球队能赢得这次世界杯的冠军。(也有不到半数的多数美国人认为,自己国家的球队能够夺冠,尽管这个可能性很小,但这部分人只占所有美国受访者的14%,其余的人则选择了其他球队,或者说他们不知道谁将夺冠。)在其他国家中,最常见的冠军预测是巴西队。在很多国家中,预测本国队夺冠是第二或第三最常见选择。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英格兰。英国人已不再相信他们的球队了。

■关于哪个国家的球踢得最漂亮,几乎没有争议:巴西。在我们调查的各个国家中,当被问及哪国的足球踢得最具招牌水平时,都有不到半数的多数球迷选择了巴西。在这个问题中,我们不允许人们选择自己的国家,巴西人选择最多的是卫冕冠军西班牙队。

■哥伦比亚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球迷群体。只有6%的哥伦比亚受访者说他们对这项运动"不感兴趣",这在我们调查的19个国家中是最低的比例。更广泛地说,对足球感兴趣的比例在拉丁美洲最高。

■对足球最不感兴趣的国家是美国,这并不令人惊讶。60%的美国人坦承他们对足球没有兴趣。英国和法国各有约一半人表示他们不关心足球,这个事实也许会令其他国家的人吃惊,尽管对生活在这两个国家的人来说,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尽管人们对这项运动充满激情,但是说没有自己最不喜欢的球队的人也相当多:在许多热爱足球的国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这样说。

■有为数不多、但值得注意的少数人说,他们在世界杯开始之前就盼望其结束。在被问及最不喜欢的球队时,有不到半数的多数巴西受访者(34%)选择了阿根廷。但巴西人提名的第二个最不受欢迎的球队又是谁呢?是巴西队本身。有接近7%的巴西受访者表示,将为本国球队的失利而加油。这种反常的对本国队的不满态度可能与最近巴西国内的政治骚乱有关。类似地,有7%的法国人和5%的美国人表示要为自己国家的球队失利加油。

■巴西是唯一一个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64%)拥有足够信心预测本国队将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国家。接下来比较有信心的国家是西班牙(有48%的受访者预测西班牙将得胜)、阿根廷(47%)、哥伦比亚(25%)、葡萄牙(23%)、俄罗斯(21%)、意大利(21%)、智利(17%)以及德国(16%)。作为比较,博彩公司给出的概率则认为巴西、阿根廷、德国与西班牙——可能性从高至低——是最有可能夺冠的队伍。在美国,14%的受访者预测美国会夺冠,美国队主教练尤尔根·克林斯曼(Jurgen Klinsmann)明显并不认同这种乐观情绪。

如果想了解全球球迷更多的看法,我们邀请您阅读我们关于这个主题的其他报道:

■西蒙·罗梅罗(Simon Romero)(《纽约时报》巴西分社社长,对拉丁美洲事务有广泛报道)和乔纳森·吉尔伯特(Jonathan Gilbert)(一位驻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记者)对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其他国家球迷为打败阿根廷队加油的分析,以及阿根廷人对此的感受。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贾斯汀·沃夫勒斯(Justin Wolfers)讨论部分澳大利亚球迷之中存在的一种奇怪的乐观心态,尽管该国的球队在国际上排名很低,而且将在分组赛中面临强劲对手。

■我们将英格兰人的悲观心态与其他传统足球强国球迷的相对乐观心态进行了比较。

■我们还提供这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的细节。简言之:在5月19日到6月2日之间,YouGov在19个国家中进行了19780份网络问卷调查。在网络使用率较低的9个国家中,调查结果更多地倾向于反映这些国家中网络使用者的看法,也就是更多地倾向于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国民的看法。在网络使用率较高的10个国家中,调查结果趋于代表整体人口的看法。YouGov还在第20个国家伊朗进行了问卷调查,但最终认为该国的样本只代表人口中过少的一部分。

■我们欢迎读者发表对这项研究的看法、提有关的问题,请通过Twitter或者The Upshot的Facebook主页与我们进行交流。

翻译:吴静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
Jun 15th 2014, 23:50, by 吴伟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编者按: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其中,政治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浪漫的年代。

源于中共党内一批开明派的努力和试图冲破旧体制窠臼的勇气,80年代的这场政治改革虽然很快在党内保守势力的围剿下失败,并在1989年那场举世瞩目的事件后彻底终结,但它影响之深远,恐尚无出其右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特开设"中国1980年代政治改革系列谈"专栏,邀请当时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吴伟先生就那段历史撰写系列文章,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不仅留住公共记忆,也通过历史照亮今天和未来。此为第十五篇。

上一篇:党内民主要从中央做起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是在8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国,却并非如此。其人事管理体制,是从中共夺取政权的战争年代直接延续下来,与一党执政、计划经济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其基本特征,也是高度集中的"大一统"。具体说来,就是:凡是吃"皇粮"的(除生产工人之外)统统都是"国家干部",管理上缺乏科学分类;人事管理权基本集中于中共的各级组织部门,管人与管事脱节;人事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单一,严重阻碍人才成长;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上仍是人治而非法治。

因此,要在当时的中国推行以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为目标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时对"大锅饭"、"大一统"的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这也是当时政治体制改革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说其难,是因为它不但要解决高度集中的干部管理体制问题,更重要的,是首先要解决长期以来一直被执政党的组织部门奉为经典的"党管干部"原则的问题。这既是党政分开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

"党管干部",是长期以来共产党组织人事工作中奉行的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对"党管干部"的解释,改变由党组织集中统一管理所有"干部"的大一统体制。更进一步说,是要在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改变由党的组织部门大权独揽,统一掌管党政干部的考察、任命大权的问题。因此,这项改革势必触及到长期主管这项工作的中共中央组织部权力和利益。要改变他们已经根深蒂固的"党管干部"的指导思想、长期形成的保守的惯性、惰性、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工作方式和观念,难度极大。

1986年11月7日由赵紫阳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第一次会议,对"党管干部"问题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问题,一是必须改变对"党管干部"的错误理解,党管干部是管宏观,不再具体任命干部;二是建立分类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尽快建立文官制度(在研讨报告定稿时确定名为"国家公务员制度")。这两条原则的明确,对后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研讨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组的承担单位和负责人问题上,中央研讨小组并没有像其成立其他小组时那样,把研讨任务交给一个超脱于具体工作的综合部门或研究小组来承担,而直接将任务交给了中组部。这也是一种无奈的办法,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组织人事的全部大权都垄断在中组部手中,干部人事制度的任何改革和调整,都无法绕开中组部。而且中组部在中央各部中的地位、对中央的影响都是老大。如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通过中组部而另搞一个班子,那以后可能会有许多皮要扯。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1986年11月,赵紫阳和中央研讨小组决定,由中组部副部长曹志负责组建和主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组的工作。中央政改办派出了顾云昌、张伟担任专题组联络员。

1987年2月26日上午,中央政改办举行研究有关干部制度改革的例会,会上鲍彤谈了他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看法。他认为,这项改革,不仅要从改革干部制度着眼,更要从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着眼点来分析。小平讲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活力、效率、积极性,从干部制度角度看应该怎么改?第二个层次,要从我们研讨的各个角度去研究干部制度改革。干部制度的改革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应该从党政分开、党内民主、机构改革、民主和法制建设等角度来考虑干部制度改革来进行分析,然后看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不是正确。要研究着眼于党政分开怎么改,着眼于政企分开、打破大锅饭体制怎么改,着眼于精简机构该怎么改。分析了这些问题以后再提出的问题,那就可行、可靠得多。总之,要先看清楚干部制度改革与各项改革的关系,把起步点搞清楚,把朝什么方向走明确下来。

3月3日上午,干部制度改革专题组派人来到中央政改办,作了关于专题组研究情况的介绍。中组部研究室主任刘俊林一开始就介绍说,中组部搞干部制度改革的研究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去年7月底,按照胡启立的指示,成立了干部制度改革小组,现在又成立了专题组。意思是说,中组部对干部制度改革已经有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虑。接着,他介绍了专题组对现行干部制度弊端的认识,对改革的看法和实施意见。他谈完以后,政改办的研究人员对专题组的思路和观点发表了看法,并明确提出了要搞清"党管干部"涵义,进一步明确干部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鲍彤因事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3月20日下午,政改办再次开会,讨论干部制度改革问题。在联络员顾云昌介绍了专题组研讨的情况之后,鲍彤发表了意见,他说: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官制度",这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现在我们不是讨论组织部门的工作和业务,而是在研究为了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干部制度改革应当考虑些什么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长治久安要有什么样的人事制度?过去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现在是在改革的大前提下考虑干部制度问题。接着,他又谈了对国家公务人员的概念和分类、进入国家机关的资格审查、如何实现平稳过渡、建立国家人事部和国家行政学院等问题的看法。最后,他还是强调,研讨要明确方向,至于组织部门的业务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可不涉及。

3月24日下午政改办例会,对专题组提出的干部制度改革报告初稿进行讨论。陈一谘作了重点发言。他强调说,干部制度改革要从我们的国家系统如何稳定、协调地运转这个角度来考虑。重点要研究党、政、社会组织各自的人事管理的改革与调整的原则,即效率,稳定、和谐运转。他认为,专题组现在搞出的这个材料,只是一个我国干部制度改革方向的报告,还太空,只讲了一个轮廓。

鲍彤接着谈了他的意见。他说,西方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组织其国家机关的办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我们现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社会文化水平较低,能不能实行?二是现行国家政体下,要建立文官制度能否完全封闭,搞出一个比较稳定的圈子?这主要是党政、政企关系问题。我们一直在说方向问题,这个方向就是我们用什么指导思想来组织有效率的、稳定的国家机构。

3月26日,干部人事专题组再次派人来政改办汇报他们的专题研讨结果。听了他们的汇报,政改办多数人的感觉就是,这仍然是一个中组部研究干部制度建设的工作报告,而不是与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相呼应相衔接的专题研讨报告,其中基本没有涉及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问题。鲍彤在评论这个汇报时说,关键是没有把代表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这一部分人划分出来。这涉及到一个基本建设的问题,就是共产党如何建设自己的国家机关。

鲍彤说,在国家管理问题上,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共性的。西方的这套文官制度有其合理之处。一是进入要有资格;二是升迁要有经历;三是整个文官制度都依法运行。我们国家机关的人事制度要是具备了这三点,就能走上依法办事的道路。政企分开以后,管理企业和管理国家机关是两门学问。处理国家公务的人要经过专门训练。我们也有与西方的不同之处,一是党管干部有交叉;二是国营企业的干部与党政机关干部有交叉;三是选任与委任界限不清楚,法律任命与政治任命也没有区分。最后,他对自己的思路作了个小结,他说,我同意叫国家公务员制度。起步的工作要有三个要素,一是有部法律;二是有个国家人事部;三是要有国家行政学院。

在专题组研讨工作开始后的近半年时间里,中央政改办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组之间经过了反复的交流、协调和磨合,直到5月中旬,这个专题的研讨报告方才最后定稿。

1987年5月20日下午,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举行第六次会议,听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研讨小组的汇报。汇报仍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二会议室举行,参加的人员有中央研讨小组赵紫阳、胡启立、田纪云、彭冲4人,薄一波请假;特邀邓力群、高扬(时任中央党校校长)2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研讨小组曹志、刘俊林等10人,其他专题小组11人;中央政改办鲍彤、严家其等25人。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研讨小组负责人曹志做了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赵紫阳和中央研讨小组成员有过以下几次插话:

在曹志汇报到建立合理的工资保障制度的时候,赵紫阳说,插一句话。外国公务员与党派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鲍彤回答说,中立。赵紫阳又问,在履行职务的时候保持中立,外交官呢?鲍彤说,外交官也这样。

在汇报到第十八条,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检查机关的人员管理时,胡启立问,人大的公务员不归入公务人员范围?鲍彤回答说,考虑到国家人事部管不到这里,所以采用狭义的国家公务员概念。

汇报到第二十一条,要建立健全社会的人力资源调节机制时,赵紫阳说,形成劳务市场是个好办法,北京是这么搞的,情况不错。

当曹志汇报到第二十二条,实行干部分类后,应适当调整中央和省级干部管理权限时,赵紫阳说,党委管理人大干部,是不是指选举产生的?要明确写出来,即由权力机关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干部,外国叫阁员。现在的国务院组成人员不能算到全体正部长。全体会议从来不议事,人太多了,一坐满满的。参加常务会议的可以算内阁成员。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中需要明确的。这涉及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宪法。将来部门少了也许可以把全部部长加入内阁,能达到三四十个部门就可以。

在谈到改革后党委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问题上的管理职能时,赵紫阳说,高扬同志那里的意见(指中央党校专题组的意见。此时,高扬已经调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是规划、培训,管宏观政策。

曹志汇报结束以后,各位领导人开始议论。

大家一致肯定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意见,并提出,国家公务员当中,由选举产生的政务官要实行任期制 ,非选举产生事务官要讲稳定,实行严格的退休制度。赵紫阳建议说,我们可以这么分,选举的和任命的是一种(指类似西方文官制度中的政务官);另一种是非经选举和任命的(指类似西方文官制度中的事务官)。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退休制度问题。选举产生的实行任期制,很有好处。非选举产生的文官讲稳定,实行严格的退休制度。文官要稳定,要严格实行退休制,是职业化的,到了年龄要退休。另外选举产生和政治任命的要实行任期制,部长等等都是任期制。选举的就要有任期,任期制就是有任届不能连任。

赵紫阳说,社会主义国家现在都这样。他又接着刚才的话题说,这是一个大问题,选举产生的要不要实行严格的任期制?这与退休制是什么关系?你们要研究。赵紫阳还谈到清朝的人事制度,说科举制就是文官制度,打了天下就要搞科举,从战时体制转到建设体制。

鲍彤接着赵紫阳的话头说,把党派色彩去掉以后,建立公务员制度这个办法可以用。它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这是一个基本建设,实行起来有几个难点。一个是党政机关干部之间能不能交流,看起来不能封闭要有交流,应该有办法。再一个,更复杂的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与国家机关干部之间的交流怎么办?我看要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国家机关。

赵紫阳说,我们不叫"文官",叫"国家公务员",我国实行的叫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就是指不经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和决定任命的、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不包括工勤人员。过去我们分工不发达,简单的讲吃皇粮脱产的就叫干部,不脱产的叫群众。部队的叫指挥员与战斗员,合称指战员。解放后概念不够用了,就这么套,结果教员、医生、运动员、警察都叫干部。鲍彤插话说,和尚道士都有处级的,赵紫阳说真有这样的。

赵紫阳问,现在的问题是,现有的这部分人,怎么转入国家公务员系统?国家机关原来的这么多人怎么办?台湾的办法是依法铨叙合格后任用。我们也要有个办法。要从这个办法公布开始,新进来的人实行新办法,新进来的要考;老的经过依法审查,合格的转进去。有的也可以经过考试取得资格。原有的年纪大的逐步退休,新进来的依法办事,取得资格。可不可以这样?要首先在政府系统搞起来,政府要实现精简、效率、廉洁。

胡启立说,国家行政学院决定将来的公务员质量,这个我们要办好。田纪云也谈了他参观日本的行政学院的见闻,赵紫阳说,日本是很严格的,大学毕业后最优等的学生经过考试或是推荐才能进入行政学院。

在大家都发表了意见之后,赵紫阳对国家公务员制度问题做了个小结,他说,看来,人事部就真是个吏部了。大的干部由党统一管,各类干部由各部门管,各系统建立各系统的干部制度,这是一个大杠杠。再一个杠杠就是区分两层干部,选举的和权力机关任命的一层,公务员一层。法院、检查院、人大的干部也是公务人员,但和政府公务员不是一码事,不一起管。各系统都有两层,选举的实行任期制,公务员实行考试和退休,党只管重要干部,就是管负责决策的那些干部,通过正当法律手续推荐和任职。党要管干部的总政策、规划等等,即宏观问题。各级党的组织部就管这个。工资要由国家劳动人事部门统一管,编制也要统一管。分工、层次大体上就是这样,是中国特色。

讨论中还涉及到了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及社会协商对话的问题。

本系列其他文章:

1. 70年代末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2.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

3. "波兰团结工会事件"的微妙影响

4. 邓小平为什么重提政治体制改革?

5. 赵紫阳担纲启动政改方案

6. 政改研讨小组的第一次会议

7. 风云突变:胡耀邦落马

8. 鲍彤提出与邓小平"对表"

9. 围绕"反自由化"进行的博弈

10. 赵紫阳改变"大气候"的"5.13讲话"

11. 阎明复:要制定政党法

12. 党政分开必须从组织制度入手

13. 政改研讨触及党的高层领导制度

14. 赵紫阳:共产党必须搞民主

15. 党内民主要从中央做起

吴伟,现代历史学者,1980年代由鲍彤主持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隐私悖论和大数据的挑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隐私悖论和大数据的挑战
Jun 13th 2014, 09:46, by STEVE LOHR

智能手机和网络服务带来的便利与舒适让全世界的人都激动不已,但他们不愿意为了换取更多便利而牺牲隐私。

这是对15个国家的1.5万名消费者开展的新调查所揭示出的最主要发现。最直接体现隐私悖论的问题是:你愿意以牺牲一些隐私为代价,换取更多便利与舒适吗?

在世界范围内,51%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27%表示愿意。(其他人没有意见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虽然各个国家情况不同,但结果存在一致性,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美国,56%的人不愿意交换,21%的人愿意。英国与美国基本相同,不愿意的占55%,愿意的占18%。德国是最注重隐私的国家,71%的人不愿意,12%的人愿意。相比之下,在印度,愿意的人占48%——最高比例,不愿意的占40%。

这项调查是由市场研究公司爱德曼博岚(Edelman Berland)开展、数据储存巨头EMC发起的。调查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具有商业意义的有趣结果,如世界各地的顾客似乎非常赞同以下想法,即应该制定法律"禁止企业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购买在售数据",支持率达到87%。

当被要求指出未来网络隐私面临的主要威胁时,全球51%的受访选择了"在我不知情或没有获益的情况下,利用、交易或出售我的个人资料以获得经济利益的那些企业。"还有35%的人选择"疯狂的个人黑客、黑客组织或无政府主义者",比例低于前者。尽管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泄露的文件显示,美国和英国情报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监控项目,但只有21%的人选择"政府监控",认为政府的窥探是对隐私的严重威胁。

这项调查似乎为数据驱动型的网络企业和营销机构展示了一幅严峻的前景。但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像大多数研究消费者对隐私的态度的调查一样,调查中提出的问题都比较笼统。隐私?哦,这是个好东西,是的。

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市场,这才是发生具体行为的场所,双方交换价值,进行交易。在网络上,人们一直在利用自身的数据——他们的少量隐私——来换取便利或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在进行这些交易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知情当然还有待讨论(甚至可以怀疑)。

企业都会努力围绕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创造一种值得信赖的氛围。当人们下载一家公司的智能手机应用时,他或她就对这家公司隐含地表达了信任。例如,当你走进任何一家星巴克(Starbucks),看到人们为了给饮品付款或兑换电子优惠券,举起智能手机拿到扫描器前挥动时,就能感受到信任的氛围,至少是那种巨大的便利所产生的吸引力。这些顾客能使星巴克和其他零售商的智能手机应用收集到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购物习惯和地点等,比用现金,甚至信用卡付款的顾客更多。

但是EMC的产品和营销总裁杰瑞米·伯顿(Jeremy Burton)表示,企业搜集的数据越多,滥用或者做一些让客户不舒服的事情的风险就越大。例如,如果你是一家药房连锁店,目前可以从线上和线下的来源获取的数据,就可以相当精确地确定哪些人很可能患有糖尿病。你会向这些人推广与糖尿病相关的产品吗?这绝对是个性化的营销,但是这会不会让人不寒而栗?伯顿说,他们在与客户进行访谈时,越来越倾向于讨论应该利用数据储存及分析工具做些什么,而不是能够做什么。大多数公司都反对限制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新规定,而且它们很可能会得偿所愿,在美国肯定如此。但是,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的蛮荒地带,那么每家公司就必须约束自身品牌的行为。一家企业对于数据的实际操作,将主要由它自身的商业模式和商业伦理来指导。但企业或许并不会这样做。

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字商业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Business)研究员迈克尔·施拉格(Michael Schrage)今年早些时候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博客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大数据歧视的危险新时代"(Big Data's Dangerous New Era of Discrimination)的文章,文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未来的大数据挑战并不在于技术方面,"施拉格写道。"而是在于管理层的算法和分析,能不能做到相对透明,而且明显公平。"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日本媒体被安倍收买了?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日本媒体被安倍收买了?
Jun 15th 2014, 23:37, by 加藤典洋

东京——去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不顾普遍的反对,抛出了《特定秘密保护法案》(Special Secrets Protection Bill)。大约就在那时,出现在东京各地铁站的日报《朝日新闻》(Asahi Shimbun)刊登了一则匪夷所思的广告。画面显示,一名现年60来岁的知名前拳击手全神贯注地阅读摊在桌上的报纸。广告语则写着:"我想成为让首相敬重的公民。"

这则广告抓住了大众的眼球,不过也招致了一边倒的负面反应,读者轻则困惑不解,重则颇为愤怒。正如一名自由记者所提出的,该报的自我定位和日本新闻协会(Japan Newspaper Publishers and Editors Association)2000年通过的《新闻伦理纲领》(Canon of Journalism)大相径庭。这套纲领列出了诸多准则,其中宣称,在一个民主国家,"如果没有媒体的存在,如果媒体的运营得不到言论自由的保障,如果媒体不能完全信守高度的道德标准并彻底保持独立,"那么,"公众的知情权就得不到保障。"《朝日新闻》还没有对这一指责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这则奇怪的广告隐含的意味令人不安。在它刊登之初发生的几起事件似乎证实了其中的意味。这些事件导致人们严重质疑,日本报刊"彻底独立"的程度究竟有多深?

一个难堪的例子发生在2013年12月26日。当天,安倍晋三成为了过去七年中首位在任上参拜东京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的日本首相。这座富有争议的纪念场所据称供奉着日本战时死者的亡灵,其中包括了被定罪的战犯。就在参拜当晚,安倍晋三和日本主要报社的政治新闻编辑和记者们共进了晚餐,而《朝日新闻》、《读卖新闻》(Yomiuri)和《每日新闻》(Mainichi)等均在受邀之列。第二天,在与首相共进晚餐的报业同仁中,只有一人报道了他的参拜之举。

这个唯一的例外是《每日新闻》的政治新闻编辑。他指责此次参拜不出所料地引发了一场国际风波,从而损害了日本的国家利益。不过,他还指出,"首相这么做意义重大,是为了向为日本献出生命的英雄的亡灵表达敬仰之情。"比起该报同日针对此事发表的社论,这篇文章的论调明显更为温和,表明作者和安倍晋三的私人互动,可能促使他的观点偏向了首相这边。

这顿晚餐的消息曝光后,引发了大规模的公愤,不过,还没有哪家报社对下属编辑当晚赴宴一事作出了解释。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我自己对目前能公开获得的安倍首相行踪信息展开的调查显示,在上台后的17个月里,他已不下36次宴请知名媒体人士。受邀名单上的人物包括了多家通讯社、国家级报社和地方报社的社长与主编。这些宴请没有一次发生在首相的官邸,都在氛围更亲密、更欢快的私人餐厅举行。

在2011年3月的地震海啸之后的半年里,首相菅直人(Naoto Kan)从未与媒体名人一起就餐。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2月当政期间,野田佳彦(Yoshihiko Noda)也只举行过六次这样的餐宴,平均每两个月一次,而安倍晋三平均一个月两次。

安倍晋三把培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他将自己领导的内阁在本财政年度的媒体预算同比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总额达6400万美元左右(约合4亿元人民币)。而且,他的行为方式正变得越来越明目张胆。在参拜靖国神社当天的晚餐前,他就曾在《特定秘密保护法案》颁布后不久的12月16日举行过一次类似的餐会。这部法案颇具争议,可用于拘捕发表——或仅仅是尝试获取——被政府认为敏感的信息的记者。自那之后,他似乎养成了在所有重大政治活动结束后与媒体人士一起就餐的习惯。

4月2日,也就是全国的销售税从5%提高到8%后的第二天,安倍晋三与一些前政治新闻编辑共同就餐。(此举颇具争议:增加销售税曾在早些时候导致日本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领导的前一届政府下台,为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的回归铺平了道路。)5月15日,安倍晋三宣布,他领导的政府正在考虑重新解读日本的和平宪法,以允许日本行使自己的"集体自卫权"。就在当晚,他和一些编辑一起外出吃寿司,其中许多人是在《特定秘密保护法案》成为法律后与他共进晚餐的编辑。

比安倍晋三讨好媒体的行为更糟糕的,是媒体愿意合作。自明治时期日本开始努力让自己变革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以来,媒体一直受到"记者俱乐部"的控制。全国目前有大约800个这种俱乐部,囊括从地方性到全国性的各种级别。组织成员会获得接触政界人士和信息的特权,还能免费使用办公空间;自由记者则处处受限。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记者自然会向权威靠拢。而且他们越有名望,像"首相敬重的公民"那样行事的动机就越大。

在利用这种趋势上,安倍晋三超过了他的历届前任。在日本民众不再敬重任何报纸之前,他还能走多远?

加藤典洋(Norihiro Kato)是一名文艺评论家,同时也是早稻田大学(Waseda University)的教授。本文由Michael Emmerich从日文翻译成英文。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逊尼派武装策划跨叙伊建国多年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逊尼派武装策划跨叙伊建国多年
Jun 15th 2014, 23:51, by TIM ARANGO, KAREEM FAHIM, BEN HUBBARD

伊拉克埃尔比勒——上周,伊斯兰激进分子在伊拉克城市摩苏尔胡作非为,抢走银行的数亿美元,打开监狱大门,烧毁军车。一些民众却表示迎接,仿佛这群人是救星,还朝撤退的伊拉克政府军士兵扔石头。

然而,仅仅过了两天,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缩写ISIS)的武装分子就颁布了法令,详细列出了将作为其统治依据的伊斯兰教法的严苛条款,还挑出了一些将被即刻处死的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员。

尽管只有几千名武装分子,该组织却以闪电般的速度横扫摩苏尔,并进一步往南进发。这似乎让伊拉克和美国的许多官员措手不及。然而,他们的收获实际上是实现了经其公开宣扬的一项历时多年的建国策略。

"在很多方面,我们今天在伊拉克看到的,是ISI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尝试取得的成果,"在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研究反恐的布莱恩·菲什曼(Brian Fishman)说。他口中的ISI指的是ISIS的前身伊拉克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奥巴马总统正在考虑用空袭等军事援助手段来阻止这些激进分子在伊拉克推进。然而,通过ISIS的文件对其历史进行的研究表明,它远比在美国逐步撤出伊拉克时官方对其所做的判断要更具野心,也更为有效。

尽管因引发混乱而臭名远扬,但这个逊尼派极端组织却制定了清晰的目标,也就是建立并统治一个哈里发政权,一个跨越伊拉克和叙利亚逊尼派占主导地位的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它发布了大量文档,甚至会发表年度报告,记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取得的进展。

ISIS的领导人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曾在美军的一处关押所待过一段时间。在他的领导下,该组织表现出了毫不留情的暴力倾向,在追求宗教目标方面力求纯粹,但在结成联盟、获取和割让土地方面却又秉持冷酷的实用主义做派。在论及ISIS的策略时,菲什曼称,它调配力量时是"一只政治变形虫,总是在伊拉克西部的广阔地区变换控制范围"。

2007年,该组织发行了一本小册子,详述了对伊拉克的憧憬。文中援引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趋势和可兰经,以挑战独立国家的当代概念,即对领土的绝对控制。菲什曼称,该文件是现在的ISIS的"联邦党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

根据这一愿景,宗教凌驾于行政机构之上。提到治下的民众时,这本小册子写道,"改善他们的环境的重要性,不及他们的宗教环境本身"。文中还表示,该组织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把逊尼派从监狱里解救出来。而这,正是它一贯在做的事情。

"当你回头读这本小册子时,都写着呢,"菲什曼说。"他们终于可以做到了。"

距今更近的几份年度报告,包括3月底发布的那份长达400多页的报告,非常详细地列举了该组织通过自杀式袭击、汽车炸弹和刺杀等方式取得的战场成就。

战争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分析师亚历克斯·比尔格(Alex Bilger)写道,该组织前不久发布的年报表明,"至少从2012年初开始,ISIS在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就已经在全国舞台上进行指挥和控制了",而且它"目前的运作像是一支军队,而非一个恐怖主义网络"。

尽管该组织以与驻伊美军对抗起家,但它在美国结束占领后取得的成功,大部分都被美国官员忽略或淡化了。2012年年中,该组织实力增强,而且联合国的数据表明,伊拉克的平民伤亡人数在上升。此时,副总统小约瑟夫·R·拜登(Joseph R. Biden Jr.)的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J·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却写道,伊拉克的暴力活动"处于历史低位"。

部分原因在于,美军刚结束对伊拉克的占领时,该组织起初看来前景黯淡。在2006年开启的宗派战争中,逊尼派圣战分子的残暴及其打算实施伊斯兰教法的企图激起了公众的敌意。而且,他们败在了与美军联手平叛的部族武装的手里,促使其撤出了伊拉克西部摩苏尔附近的区域。

然而,随着紧邻伊拉克边境的叙利亚三年前爆发内战,ISIS看见了新的发展机遇。菲什曼说,ISIS"早在从叙利亚入侵摩苏尔许久以前,就已经从摩苏尔侵入了叙利亚"。

该组织在叙利亚双管齐下,从而壮大了自身的力量:一是发动战略袭击,以夺取武器装备、油井和粮仓等资源;二是避免与拖垮了叙利亚其他反对派武装的政府军进行缠斗。在许多被ISIS占领的伊拉克区域,政府的抵抗都不堪一击。

现在,众人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了伊拉克,而奥巴马政府最初做出的不武装叙利亚温和反对派的决定正受到批评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不干涉政策让极端分子得以兵强马壮。

上周,曾支持武装叙利亚反对派的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在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于纽约举办的一场活动中表示,"这已经不再仅仅是叙利亚的问题了。我从不认为,这只是叙利亚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然而,我无法预测,ISIS能在伊拉克有效地夺取这么多座城市,并且在设法消除边界来创立伊斯兰国。"

一名美国反恐官员在上周五表示,"ISIS似乎正从区域战略中获益。该战略把叙利亚和伊拉克视为一个可互换的战场,这让它在追求军事目标时,能在战场上调动资源和人力。"

ISIS的崛起和美国在伊拉克的政治遗产有直接关联。美军监狱是圣战头目招募手下的沃土,相当于给新人灌输强硬思想的大学。据信,ISIS的头目巴格达迪获得了巴格达一所大学颁发的伊斯兰研究博士学位。根据美国政府的消息,他已转移到叙利亚。美国悬赏了1000万美元(约合6200万元人民币)来寻找捉拿他的线索。

今年早些时候,基地组织(Al Qaeda)头目艾曼·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命令ISIS撤回伊拉克,把在叙利亚的任务交给本地的基地组织分支努斯拉阵线(Nusra Front),ISIS由此受到了基地组织的正式抵制。随着ISIS和基地组织在更大的国际圣战组织圈子内争夺资源和地位,二者的分裂导致它们产生了激烈的对抗。

针对叙利亚和伊拉克,ISIS制定了不同的战略。在叙利亚,它侧重于占领已经脱离政府掌控、但其他反对派组织却控制乏力的地盘。在伊拉克,它则利用了该国逊尼派对以总理努里·卡迈勒·马利基(Nuri Kamal al-Maliki)为首的政府普遍失望的心理,与逊尼派的其他激进团体结盟,比如一个以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生前领导的复兴社会党(Saddam Hussein)原军官为首的组织。

虽然包括社会复兴党和其他一些部族民兵在内的许多组织,似乎只是因为和ISIS拥有共同的敌人而与其结盟,不过,后者的组织架构和资源可能会吸引它们同其结成更持久的联盟。这样的话,将让马利基政府重获控制权难上加难。

研究伊斯兰主义团体的约旦专家哈桑·阿布·哈尼(Hassan Abu Hanieh)表示,"所有这些势力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一点极其危险。ISIS一直有本事把众怒化为优势,并把他们的认同感建立在对抗什叶派的基础上。"

Tim Arango自埃尔比勒、Kareem Fahim 自开罗、Ben Hubbard自沙特阿拉伯吉达报道。Eric Schmitt自华盛顿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俄罗斯修建叶利钦中心,功过谁评说?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俄罗斯修建叶利钦中心,功过谁评说?
Jun 15th 2014, 23:39, by STEVEN LEE MYERS

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在位于乌拉尔区这座城市市中心的一处湖堤上,一座建成了一半的购物中心正在被慢慢转变成纪念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纪念馆。在俄罗斯,鲜有人怀念那个人和那个时代,哪怕是在那个人的老家所在的地区。

这栋名为鲍里斯·N·叶利钦总统中心(Boris N. Yeltsin Presidential Center)的大楼效仿了美国纪念前总统的那种建筑。在一个官方历史经常篡改或抹杀、而非赞美已离世领导人政绩的国家里,这栋大楼很快将成为第一个纪念前总统的场所。

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对叶利钦多少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段,这个在1999年元旦前夕让他从政坛的无名小卒成为俄罗斯第二任总统的人,离任后留下的政策遭到推翻,考虑到这些,这个项目至少可以说是有些别扭的。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与丈夫和孩子在满是小帆船的水库边散步的叶连娜·加芭蕾耶娃(Yelena Gabareyeva)说,"我估计人们不会蜂拥着去看那个中心。"现年33岁的加芭蕾耶娃表达了自己对叶利钦的历史评价。

令她不满的是,叶利钦给民众留下的印象总是跟"破坏"交织在一起,连这座中心的修建都是如此:为了一个名为叶卡捷琳堡城(Yekaterinburg City)的办公楼开发项目,现名"鲍里斯·叶利钦大街"的街道两侧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木屋被拆毁。

叶利钦是一位热情洋溢、捉摸不定的领导人。在1991年到1999年期间,他是俄罗斯的首任民选总统。当然,他依然有自己的崇拜者,其中许多人都是他当总统时的助手,这些人现在为叶利钦下台后创立的慈善基金会工作。他们认为,历史对叶利钦的评价,会比普京领导的克里姆林宫的评价更良好。

"目的是展示鲍里斯·叶利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他做了什么、他是如何来到莫斯科的,他引入了什么变革以及俄罗斯——民主的俄罗斯因为有了他而有何收获,"叶利钦任内的克里姆林宫礼宾司司长、参与创办该中心的弗拉基米尔·N·舍夫琴科(Vladimir N. Shevchenko)说。

叶利钦已于2007年去世,享年76岁。但早在那之前,修建一个总统中心的想法就出现了。为了寻找灵感,该中心的管理人员参观了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乔治·H·W·布什(George H. W. Bush)和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总统图书馆。时下许多美式的东西都遭到俄罗斯官方的尖刻批评,此举足以遭致批评。

按计划,该中心将于10月开放,为警惕的公众提供一个重新全面审视叶利钦功过的机会。叶利钦在那场终结了苏联的政治剧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点几乎毋庸置疑,但他的行为后果却存在巨大争议。他开辟了民主自由和某种资本主义的新篇章,代价则是混乱、犯罪、车臣的内战,以及一个富裕了少数人、让成千上万人陷入绝望的寡头政治。

2008年,在普京第二届总统任期末期,一项有关设立总统中心的法律获得通过。但普京把签署该法律的工作留给了自己钦点的接班人德米特里·A·梅德韦杰夫(Dmitri A. Medvedev)。舍夫琴科说,普京总统告诉他,他希望确保"人们不会认为我这么做是为了我自己"。

从理论上来说,已经完成了两届任期的普京有资格开始修建自己的总统中心,但克里姆林宫的一名女发言人称这个想法为时尚早。2012年,在梅德韦杰夫为期四年的一届任期到期后,普京开始了自己的第三届总统任期。在担任总统期间,梅德韦杰夫也笼罩在任总理的普京的阴影下。

鉴于一项宪法修正案将总统任期延长至六年,普京的任期到2018年才会结束,而且人们普遍认为,他计划在那之后再连任一届。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的新闻办公室拒绝回应是否有修建梅德韦杰夫总统中心的计划。

有130万人口的叶卡捷琳堡位于莫斯科以东大约900英里(约合1500公里)处。叶利钦的中心显然会选址在这里,这也符合美国的传统。1931年,叶利钦出生于再往东150英里的布达卡村。后来,他在当时叫做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叶卡捷琳堡上学,并在共产党内节节高升,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领导人,后来去了莫斯科。

展品将包括叶利钦在克里姆林宫时的办公室——不是复制品,而是重建一处办公室,将他离任时搬走的家具放进去——还会重建莫斯科的那处路障。1991年8月,正是在那处路障那里,叶利钦站在一辆坦克上面反抗政变。叶利钦那次的举动非常有名。

叶卡捷琳堡的政治策略师、叶利钦的坚定支持者康斯坦丁·V·基谢廖夫(Konstantin V. Kiselyov)怀疑,当局是不会允许将叶利钦的事迹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的,特别是在此事关乎现任总统时。"过去的时间还不够久,当局对讨论不感兴趣,"他说。

尽管相关档案将包括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的许多文件,但其他一些涉及国家安全事务的文件依然会保持密封状态。

Nikolay Khalip和Alexandra Odynova自莫斯科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6月6日。

翻译: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唐慧女儿案被告死刑未核准引热议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唐慧女儿案被告死刑未核准引热议
Jun 15th 2014, 23:58, by 狄雨霏

一个强奸儿童或强迫儿童卖淫的人,是否应该被判处死刑?这是网上许多激烈评论背后的问题,然而,在中国人周五对最高法院的一项判决的响应声中,这个问题似乎几乎没有被提及。最高法院未核准对两名男子的死刑判决,他们对一个11岁的女孩犯下罪行。

在社交媒体上、以及专业人士和私人圈子中发生的激烈讨论中,许多其他问题尤显突出:腐败、母亲的职责、以及中国司法系统是否功能正常,或一点用也没有。律师及权利倡导者表示,这些讨论既反映出传统的性别歧视,又反映出了人们认为正义在中国是件变化无常的事,并因此深恶痛绝的看法。

最高法院上周的判决只是受到广范关注的唐慧案的最新转折,唐慧是湖南省的一个卖花人,媒体称她为"上访妈妈"。2006年,唐慧的女儿被强奸,之后又被迫在永州一家妓院卖淫两个月。这一案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甚至在致使臭名昭著的"劳动教养"制度去年被废除上起了作用。唐慧因要求严惩那些对她女儿犯下罪行的人而一度被送进劳动教养所。民众的呼声使她得以提前获释。

因涉及该案而被判刑的有7人。周军辉和秦星两人被判处死刑,其他人被判了从15年至无期不等的监禁徒刑。唐慧长期以来公开表示,她希望所有的涉案犯都被判处死刑。

然而上周四,最高法院认为,虽然那两个男子的定罪准确,都犯有强迫唐慧未成年的女儿卖淫的罪行,其中一人还犯有强奸罪,但他们犯罪情节的恶劣程度尚未达到足以判死刑的地步。最高法院现在的判决是,此案须在事发地湖南省重新审理。高级法院并未对下级法院裁定的犯罪事实提出异议,只是对判处的刑罚有异议。

据唐慧的律师和中国媒体称,唐慧心情很差,担心自己和女儿会重新遭受精神打击。

唐慧案的代理律师斯伟江说,上周四,唐慧给他打了电话。他说,"她非常担心,说会做好重审的准备。她说她想和我谈谈。"他还说,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并不是唐慧的律师,因为唐慧未曾认定他为代理律师。他说,"我们没有"就有关细节"进行过讨论。"

接下来,电话断了,这看来反映出当局对这次公众反映之强的震惊程度,官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维稳"。再次给斯伟江打电话时,能听到电话被拿起,但却没有回答的声音。当问谁在接电话时,电话再次被挂断。

唐慧的其他律师称,他们接到通知不能与记者讨论这个案件。甘元春在电话中说,"我被告知不能接受采访。"在被问及该指令是否来自官方时,甘元春不安地笑了一下,没有回答。第三个律师胡益华用短信证实有这个"禁令"。

近几年来,中国减少了可判死刑的罪行数目,而且要求所有的死刑判决都要经过位于北京的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两个措施已使得执行死刑的数量下降;然而,中国处死的人仍比其他国家的都多。

上周五,"唐慧"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第二大热门话题,微博是中国的一个类似Twitter的媒体平台。不少评论者指责她是个"坏母亲",而且使用很无情的语言。

律师杜建国写道,"唐慧这种悍妇,管教子女无方,致使女儿出走。出事后,不自省,反而嫌判处两嫌犯死刑不够,得七人全部死刑才满意。现在好了,改判了,一个死刑的也没有。无数社会资源,因唐慧而浪费;无数人的良知与同情心,被唐慧所利用。"

有些人指责她与外国人串通。@赤卫队28问道,"唐慧不是被某基金会运作去了德国了吗?怎么又回来呢?"

对此,另一个名为GD东江纵队的用户回答道,"她被媒体律师利用完后,将变成垃圾渣。"

但是也有支持唐慧的人。

一个网友评论说,"伟大的母亲,象一头狮子、一名无畏的战士,即使被流言称为神经病,即使无数次上访没有结果,即使被当地政府抓进监狱也没有放弃,继续呐喊还我公道!"

另一名网友写道,"只要强奸幼女就应该死刑,如果没有,法院谈什么中立、独立、客观、理性?完全和正义背道而驰!"

还有一些人则试图提供一些平衡的意见。

鹤鸣居写道,"唐慧女儿案之于社会,焦点不仅在于强奸幼女,更在于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此点关乎社会未来。玩弄幼女,不只是流氓地痞,上层尤好,社会腐败生活之一;监护人不尽职,随意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极其普遍,实乃社会普遍的不负责任、践踏人权现象之一。此案,强奸犯、唐慧本人、政府皆有罪与社会!"

据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荣丽称,唐慧的女儿在据说接了"约100个嫖客"后染上性病,她警告说,这个案子仍有很多问题。张荣丽问道,"比如,真的牵涉到这么多男人吗?永州是个小地方。如果警方和法院想要查明的话,他们能做到,但我们无法确定。"

张荣丽说,大多数把焦点放在唐慧教女无方而导致女儿成为受害人方面的评论,不过是性别歧视而已。

她说,"我觉得这很多是传统的歧视。这个女孩的父亲在干什么呢?难道抚养孩子只是母亲的事吗?"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