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移民法改革提案有望绕过共和党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移民法改革提案有望绕过共和党
Feb 14th 2014, 11:08, by ASHLEY PARKER, JONATHAN WEISMAN

华盛顿——周四,来自纽约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E·舒默(Charles E. Schumer)提出了一种希望渺茫的选择,以求重启陷入停滞的全面改革移民法的努力。这种选择将需要获得至少十几位共和党众议员的支持,而且最起码还要敦促其他人在一个亲茶党议员强烈反对的选举年议题上有所作为。

这项立法策略名为"放行请愿",可以让支持改革美国移民法的人避开由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多数党优势,将提案直接拿去全会讨论投票,从而绕过正常的委员会程序。这种战术鲜有成功的先例,不过曾在2002年被用来最终通过了一项重大的竞选资金法案。

舒默参与策划了参议院去年6月通过的移民法全面改革提案。他指责共和党众议员试图"将问题扫到地毯下面",并且宣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你们会看到压力增大,而放行请愿就是增压的一种方式。"

两党议员及幕僚均表示,放行请愿不太可能成功,尤其是来自舒默的请愿,因为他的观点遭到众多保守派众议员的强烈反对。就算此举受到全体民主党众议员的支持,仍需至少十几名共和党人的签名。

"这种伎俩成功的可能性为零。众议院的明显多数认为,参议院通过的议案存在重大瑕疵,"众议院议长约翰·A·博纳(ohn A. Boehner)的发言人迈克尔·斯蒂尔(Michael Steel)说。"正因为如此,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符合常识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

不久前,博纳在休假地向麾下的议员提出了推进移民立法的一套准则。然而,一周后,他却承认,今年通过相关法案的希望已化为泡影。

参议院通过的议案中,包含为已身处美国的1100万非法移民提供入籍途径的内容,而共和党众议员已经基本上将其贬为"大赦"。在移民议题上,他们更为青睐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范围较小的提案去零敲碎打。

不过,舒默的策略达成了民主党人及移民问题倡导人士的重大目标:它保持了施加在博纳及其共和党同侪身上的压力,督促他们多少推进一点移民改革;它还充当了民主党人的一件武器,尤其是着眼于2016年的总统大选。

就连那些可能支持放行请愿,或者至少是支持通过全面移民法改革理念的人,也在私下里承认,提出这种想法多半是为了获得策略上的政治优势,而非将其当作可行的立法选择。

"放行请愿殊为不易,但是,它奏效的时候,是因为立法机构的明显多数支持某项提案,而在这件事情上,事实的确如此,"舒默说。"但我不会心存幻想,以为这件事会多么轻松。"

放行请愿上次成功,要追溯到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共和党人J·丹尼斯·哈斯泰特(J. Dennis Hastert)担任众议院议长期间。他本人对此策略持批评态度。"我始终倡导常规程序,"哈斯泰特说。"放行的话,我认为,会导致糟糕的结局。"

本周二,博纳将提高举债上限的"干净"提案诉诸投票,明知它能通过的唯一途径是借助民主党内的多数票。舒默紧随此事提出的建议,同样是对博纳的一种测试,看他究竟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来推动麾下的共和党人,来抵挡外围的保守派活动人士。在过去的14个月中,博纳已六次违反共和党在众议院的非正式原则,也就是众议院只应通过拥有多数党中多数人支持的议案。放行请愿或许会给他提供一个在移民问题上再次逆原则行事的机会。

然而,放行请愿的选项仍是极为不现实的。宾夕法尼亚州的共和党温和派众议员查利·登特(Charlie Dent)支持推进移民改革。他表示,放行请愿攒出所需的共和党人签名数的可能性为"零"。就连他这种倾向于有所行动的共和党人,也不会在要求考虑参议院已通过提案的请愿书上签字,因为他们与这份提案存在政策上的分歧。

去年10月,政府停摆了16天。在此期间,民主党人传阅了一份重开政府的放行请愿书。那个举动被认为比现在要迫切得多,而且在理论上也拥有多得多的支持。然而,在众议院牵头尝试终止关门的登特表示,共和党人当时拒绝签署。

现在,同样这批提倡在移民问题上有所作为的共和党不会选择背叛博纳。"那样做是戳议长的眼窝子,不光是关系到这一个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登特说。"你这实际上是把众议院的控制权拱手送给少数党。"

博纳议长本周决定,将不带前提条件的提高举债上限议案付诸投票。此举意在将一个造成分歧的议题抛诸脑后,以使共和党人重新聚合到团结众人的问题上,尤其是反对奥巴马总统的医保法案。这是"从疮疤上一把扯下绷带,长痛不如短痛,"登特说。他还表示,共和党近期不会在移民问题上如法炮制。

Michael D. Shear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阿富汗释放囚徒显示与美军决裂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阿富汗释放囚徒显示与美军决裂
Feb 14th 2014, 09:56, by JAWAD SUKHANYAR, ROD NORDLAND

阿富汗巴格拉姆——周四上午9点10分,巴格拉姆监狱(Bagram Prison)大门开启,65名蓄着长胡子、身着新装的男子走出监狱,重获自由。这一时刻清楚地表明,哈米德·卡尔扎伊(Hamid Karzai)总统已与在此驻扎12年的美军彻底决裂。

此前,美国官员曾大力游说阿富汗政府,起初是私下游说,后来发展到公开发表越来越尖锐的言论,试图阻止阿富汗政府释放这些男子。美国官员认为,这些男子不仅是危险的叛乱分子,双手沾满美国人和阿富汗人的鲜血,而且还会在阿富汗法庭上被判有罪。

然而,当阿富汗宪兵用福特(Ford)敞篷卡车将这些囚犯送往最近的集市去打车时,驻守巴格拉姆的美军士兵只能通过闭路电视监视器眼睁睁地看着。因为可以坐车前往,这些囚犯便不用走那1.5英里(约合2.4公里)的路程。除了新衣服之外,狱方还给这些犯人每人发放了暖和的大衣和5000阿富汗尼,大致相当于90美元(约合550元人民币),几乎是阿富汗警察每月基本工资的一半。

美军的许多领导人情不自禁地觉得,这是一个与伊拉克类似的麻烦。伊拉克已有数百名逊尼派囚犯逃出监狱,再度埋下了叛乱的祸端。那些囚犯往往是在大规模越狱事件中逃出去的。

一名驻喀布尔的北约(NATO)军官如是挖苦:"在这里,他们连越狱都用不着。多亏了我们的盟友,他们径直走了出去。"

卡尔扎伊依然拒绝签署一项长期安全协议,该协议将允许美军在今年之后继续驻扎在这里。美国本希望协议能在距阿富汗的4月5日大选尚有些时日的12月得到签署。去年4月,美军签署了一项协议。该协议规定,只有阿富汗军队可以在夜间搜查民居,尽管美军历来认为,此类搜查是其战略的关键。

去年3月,为了回应卡尔扎伊的要求,美国军队还将特种部队(Special Operations)撤出了瓦尔达克省的部分地区。自此之后,美方几乎停止了空袭,以免造成更多的平民伤亡。卡尔扎伊曾对联盟造成的平民死亡表示不满,但却对叛乱分子导致的更多平民伤亡保持了相对的沉默。上个月,卡尔扎伊的助手明显假造了平民在空袭中丧生的照片证据,他在公开场合却没有任何表示。

一名联盟官员表示,在这种背景下,"此事确实让人有天翻地覆的感觉。"由于政治敏感性,这名官员要求匿名。该官员还表示,"我们挺过了与阿富汗人的很多争端。我们几次遭受严重打击,但我们总算熬过来了,任务仍在继续。"

美国军方在声明中表示,"强烈关注这些囚犯对联盟、阿富汗安全部队及平民构成的潜在威胁。"

据法伊兹透露,周四,卡尔扎伊在安卡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美国军队应该"停止骚扰"阿富汗的司法部门。

下令释放这65名囚犯的是阿富汗的一个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负责人阿卜杜勒·沙克尔·达拉斯(Abdul Shakor Dadras)表示,委员会的结论是,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审判的足够证据,达拉斯表示,他希望剩余23名囚犯中的大部分人也能获释。

与驻阿美军相比,华盛顿的奥巴马政府官员反应比较温和。"如果阿富汗不想起诉,摊牌真的值得吗?"一名官员说。"证据的质量如何?任何人都有可能被起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遭到起诉。"

Jawad Sukhanyar自巴格拉姆、Rod Nordland自阿富汗喀布尔报道。Azam Ahmed自巴格拉姆, Habib Zahori和Haris Kakar自喀布尔、Matthew Rosenberg自华盛顿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索契不够冷,愁坏冬奥会组织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索契不够冷,愁坏冬奥会组织者
Feb 14th 2014, 09:03, by JOHN BRANCH, SAM DOLNICK

俄罗斯卡拉斯拉雅波利亚纳——随着热浪袭来,此次冬季奥运会(Winter Olympics)也在慢慢消融。周四,从索契海岸上晒日光浴的观众,再到高山上身着无袖上衣进行越野滑雪比赛的滑雪者,这种影响随处可见。由于天气温暖,人们不得不对比赛安排做出改变,工作人员也在手忙脚乱地让松软的融雪变坚硬,还让奥运会选手们开始重新考虑他们应该穿着什么来在这种温暖的气候中进行冬季比赛。

"你穿着T恤和短裤坐在外面,这可不是冬季,"澳大利亚冬季两项队的成员克里斯托弗·休曼(Christoph Sumann)说。"你根本不知道应该穿什么去比赛。"他穿了自己能找到的最薄的T恤。他说,有个队友在赛服下面什么都没穿。

"这对于我来说真的太暖和了,"他说。"我是个喜欢冬季的人。"

截至目前,那些希望冬季奥运会在寒冷气候中进行的人,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些奥运赛事。自上周奥运会开始以来,这里一直没有下雪,而且大部分时候都阳光灿烂,温度近似春季。

"我从未见过这么温暖的冬奥会,"国际冬季两项联盟(International Biathlon Union)的高级官员马克斯·科布(Max Cobb)说。他参加了自1992年以来的每届奥运会。他一直在与负责撒盐的团队保持联系。撒盐是为了把融雪变成水,然后再变为冰。

科布说,"如果我们现在比赛,女运动员可能要穿短裤、背心和慢跑胸衣。"

索契是首个举办奥运会的亚热带气候城市,自从国际奥委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选定索契之后,人们便一直对2014年冬奥会的天气状况感到担心。这座位于俄罗斯南部的城市坐落在黑海旁,有些道路旁还种着棕榈树。俄罗斯很多地方的气温都极低——周四西伯利亚的气温为华氏零下25度,约摄氏零下32度——相比之下,索契根本算不上是冰雪世界。

一直以来,组织者都对这种担心不屑一顾。一年前,在资格赛受到温暖的气候干扰后,他们便储存了大量的雪,他们把这些雪存放在阴凉的地方,用隔热材料盖起来,让大多数雪都能够撑过夏季。

如今,多亏一场大的冬季暴风雪和世界上最大的制雪行动,这里的雪似乎够了。问题是这些雪的状态。融雪形成的坑将会使所有户外赛事的状况复杂化,从而阻碍竞赛。为了参赛,奥运选手们可是花费了多年时间去训练的。

周四,组织者开始花大力气来阻止前述现象的发生。午夜时分,他们用机器在冬季两项的赛道上铺盐。太阳出来后,一个由1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便抬着一桶桶大颗粒的盐,走在长4公里的越野赛道上。他们把盐往赛道上洒的样子就像在喂鸟。

为了避过正午的高温,计划于周五举行的男子全能高山滑雪赛从当地时间早上11点被提前到了10点举行,预计正午的气温将接近50华氏度,即大约13摄氏度。周四下午,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的比赛场馆罗斯基高奇跳台中心(RusSki Gorki Jumping Center)的气温达到了63华氏度。比赛场馆的管理人员说,该中心基部的雪堆得相当深,部分原因是他们于上个月派卡车到山里拉来了新雪。

跳台中心及其他所有山地场馆区都撒了大量的盐。

主管滑雪和单板滑雪赛事的国际滑雪联盟(International Ski Federation,简称FIS)传媒主管詹妮·维德克(Jenny Wiedeke)说,"如果气温能在夜间下降,获得那种完美的冰况,那就太好了。不过,作为一项户外运动,这是滑雪必须应对的局面。"

蓝天和白雪覆盖的山峰提供了诱人的背景,然而其中的一些场馆似乎更适合打沙滩排球,而不是进行冬季运动。赤膊的男子朝冬季两项场馆走去,那里的管理人员把风雪大衣换成了T恤。一个尤为不祥的迹象是,人们看到了蚊子。

周四,在阳光普照的越野滑雪赛场地,气温在向60华氏度、即约15摄氏度攀升,女选手穿着无袖运动服比赛。粉丝们穿着T恤,滑雪选手艰难地从软雪上滑过。

预计从今天下午到周六,所有山地场馆区的温度都将超过50华氏度,其中包括了滑雪场的最低点和罗萨胡特高山滑雪中心(Rosa Khutor Extreme Park),后一处是单板滑雪赛和自由式滑雪赛的比赛场馆。

夜晚也无法缓解多少压力,因为预计气温会稳稳地维持在零度以上。预计自本周日始会有降温,但气温依然会高于零度,且有可能会下雨。

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Vancouver Games)加剧了人们对天气情况的担忧,那次冬奥会遭遇了雪量异乎寻常匮乏的情况和创纪录的高温。单板滑雪赛场馆的雪少到主办方不得不运更多的雪进来。

索契尚未采取如此极端的措施,不过如果雪继续融化,可能会对冬季两项里的越野比赛等赛事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想想在燕麦粥里滑雪的景象吧。

冬季两项美国队成员蒂姆·伯克(Tim Burke)说,"这真的影响了许多比赛。"他此行带了25副滑雪板。周四,他第一次穿上了应对最温暖天气的那副滑雪板。他没有像往常那样穿一层又一层的长内衣,而是在比赛服下穿了一件T恤。

冬季两项场馆里的许多观众都拉开了外套拉链,如果他们还穿着外套的话。他们的手裸露在外,手套被塞进了口袋。维克托·梅德韦杰夫 (Victor Medvedev)和妻子叶连娜·吉洪诺夫(Yelena Tikhonov)从西伯利亚的车里雅宾斯克来到了比赛现场。

梅德韦杰夫说,"我们显然根本没有料到,情况会是这样,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冬靴和保暖内衣留在酒店里。我们还带了更厚的帽子。"

吉洪诺夫补充说,"这比零下18度好多了。"

Mary Pilon、Bill Pennington、Ken Belson和Nikolay Khalip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柳、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前总统卢拉:巴西不会走中国道路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前总统卢拉:巴西不会走中国道路
Feb 14th 2014, 07:02, by RICK GLADSTONE

周三,巴西前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表示,尽管巴西的经济发展急剧放缓,但该国无意模仿中国,将低工资竞争模式作为促进繁荣的方法。

他还表示,巴西的未来在于投资教育,培养技术娴熟的劳动力。达席尔瓦曾两任巴西总统,于2011年卸任,是巴西最受欢迎、最具权势的政治人士之一。执政期间,达席尔瓦领导巴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减少了贫困。

达席尔瓦到访《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并在接受编辑采访时发表了上述言论。采访当中,他称扬了自己执政期间取得的经济发展,以及继任者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推出的政策。他是罗塞夫的导师。罗塞夫将于今年10月进行连任竞选,但她不如达席尔瓦受欢迎。

68岁的达席尔瓦——人们通常称他"卢拉"(Lula)——一直在为罗塞夫助选,并预测她会取得胜利。

被问及巴西为何无法像中国那样吸引技术公司的投资时,达席尔瓦对这个比较提出了质疑。他一方面承认巴西的竞争力不足,一方面又表示,巴西工人工资及福利的增加促进了经济发展。

 "我们不想以中国的方式提升竞争力,中国没有福利项目,不用对工人负责,没有养老基金,没有工会,人们的工资非常低,"他通过翻译说,"我们不想采用那种模式。按我们自己目前的方式,我们也做得很好。"

在达席尔瓦执政的最后一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5%,但在罗塞夫任内,巴西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增长放缓。中国是巴西等国原材料的消费大国。

达席尔瓦表示,巴西希望能与美国、德国和韩国等高度工业化的发达经济体竞争。他说自己并不担心全球经济新出现的不确定性,不担心所谓金砖国家(BRICS)其他四国——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经济疲软会对巴西造成严重影响。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国家。

有人猜测,达席尔瓦会在罗塞夫连任竞选胜利无望的情况下再次参选总统,甚或在2018年参选。达席尔瓦否认了这一猜测。巴西的法律规定,总统不能连任三届。

"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2018年,"达席尔瓦说,"我觉得,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大公报》发表习近平讲话推崇孔子文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大公报》发表习近平讲话推崇孔子文化
Feb 14th 2014, 06:26, by 储百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希望大家谨记孔子的《论语》。他称,这位古代圣人的国粹思想提供了一剂良药,不仅能治愈本国的疾病,还能解决西方社会的问题,后者的资本主义信仰已因经济衰退而遭受打击。

自15个月前开始执政以来,习近平推广了多种政治信仰——老派马克思主义,换上感性新装的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梦"的爱国诉求,以及对古老传统的极度推崇,这些传统被视为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忠于国家的基础。

孔子生于2500多年前,习近平有关孔子的观点彰显了这种怀旧情绪的深切程度。周三,亲北京的香港报纸《大公报》在网站上刊发了习近平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称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这种文化的代表就是孔子和汇集孔子教诲的《论语》。习近平表示,孔子学院——设在海外的教授汉语的学院——的成功扩张说明,西方人也渴望从中国的经济增长当中汲取更多的经验。

据《大公报》报道,去年11月考察中国东部的孔子故乡曲阜时,习近平对学者们表示,"一些在意识形态上对我们有成见国家也对孔子学院开放。"该报指出,习近平还曾于1992年到访曲阜。该报全文援引习近平的话称,

"原因是在政治上'资本主义终极理论'动摇了,社会主义发展出现奇迹,西方资本主义遭到挫败,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信任危机,自信心动摇了。西方国家开始反省,公开或暗自比较中国的政治、经济和道路。"

习近平表示,党内领导层正在准备政策文件,以便"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时代新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

 他对孔子学院做出的此番评论似乎有悖于中国政府对孔子学院的通常描述 。按照中国政府的描述,设立孔子学院旨在建立友谊,不包含任何政治目的。

习近平称共产党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善意保护者,许多历史学家肯定不会认同这个说法。毕竟,习近平自己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年的,而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1966年对革命前的种种思潮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袭击,其中包括一场专门针对孔子的批判运动。实际上,习近平也在讲话中承认了那场浩劫,措辞与他称毛泽东和共产党忠诚地传承了历史的说法自相矛盾: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坏严重,批判一切,老祖宗好的东西也批掉了。"

但习近平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跟着商品进来了。"

习近平的讲话并未发表在大陆的官方新闻媒体上,但讲话内容已经被转载到了大陆的网站上。去年4月,《大公报》曾刊登——后来又撤下——一篇讲述习近平撇开通常的安保措施、乘坐出租车的报道,由此惹来麻烦。这篇有关孔子的讲话的报道尚未被撤下。讲话表明,习近平将继续宣扬传统,将其作为堡垒,对抗那些仇视一党专政的国外思潮。他说:

"我跟希腊总理说,你们的'民主'就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是你们的传统。我们有我们的传统。"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陈亦亭、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克里访韩,拒绝朝方有关推迟美韩军演要求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克里访韩,拒绝朝方有关推迟美韩军演要求
Feb 14th 2014, 04:39, by MICHAEL R. GORDON, CHOE SANG-HUN

韩国首尔——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拒绝了朝鲜的要求,后者要求美国和韩国暂时推迟计划于本月举行的联合军演,以便错开朝鲜战争(Korean War)离散家庭团聚活动的计划举办时间。

若得以举行,团聚活动将标志着朝韩关系有了重大缓和。朝鲜称联合军演导致紧张加剧,美韩两国官员则认为,朝鲜的这一要求是其长期以来削弱美国对韩军事承诺的努力的一部分。

克里是在其亚洲之行的首站做出相关评论的。克里此次将访问多个亚洲国家,部分是为了巩固应对朝鲜及其日趋成熟的核武器计划的努力。克里抵达韩国前不久,白宫于周三宣布,奥巴马总统将于4月访问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面对中国的崛起,这是奥巴马政府将更多精力转向亚洲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

美韩联合军演预定于2月24日开始。在同韩国外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克里表示,"不宜"将人道主义问题与朝鲜的安全要求联系起来。

"家庭团聚是人权事务,"克里说,"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没有适当的理由。"

韩国外长尹炳世(Yun Byung-se) 也拒绝了朝鲜的要求。"在这一点上,韩美两国意见完全一致,"他说。

朝鲜没有立即做出回应,目前也不清楚,原定于2月20日至25日举行的家庭团聚活动会否如期举行。朝韩两国将于周五举行第二轮高层会谈,商讨此事。

国务院(State Department)前官员罗伯特·卡林(Robert Carlin)在 38 North网站上表示,朝鲜官员只是提议将演习延后几天,没有要求取消演习,这一事实标志着平壤有意在这个问题上尝试 "各种妥协"。

奥巴马计划中的亚洲之行正值韩日两国紧张关系升级,一些专家称,韩日两国的紧张关系已经影响了美国同亚洲盟友结成统一战线对抗朝鲜的努力,也影响了对华外交。

去年10月,因为美国政府停摆,奥巴马推迟了访问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计划。美国政府重新安排了对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访问,顺便也把东京和首尔加进了行程。

在周四的新闻发布会上,已与韩国总统朴槿惠(Park Geun-hye)会面的克里敦促韩国和日本"放下历史恩怨",弥合裂痕。

然后,尹炳世将问题归咎于日本。

"日本的一些政治领导人发表了大量关于历史的错误言论,"尹炳世说。"因此,这些日本领导人必须正视历史,必须拿出十分真诚的态度。"20世纪,韩国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韩关系恶化已有数月,进一步恶化则是因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最近参拜了纪念包括战犯在内的逾200万阵亡者的神社。很多韩国人都认为,此类参拜说明日本没有完全承认自己的帝国历史。

去年9月,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访问首尔时,美国官员目睹了本已紧张的日韩关系在安倍晋三和朴槿惠的领导下迅速恶化的过程。当哈格尔吁请朴槿惠改善韩日关系时,她谴责安倍晋三"完全没有诚意",并敦促哈格尔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以使日本做出赢得邻国信任的必要努力"。

当时,一些美国官员向韩国表达了不满,但朴槿惠仍然拒绝与安倍晋三举行峰会。安倍晋三参拜前述战争神社的举动也遭到了美国的反对。

周五,克里将飞往北京,目的是寻求中国的帮助,迫使朝鲜放弃核武器计划。

尹炳世表示,朝鲜最近发出了"一些自相矛盾的信号",一方面呼吁对话,一方面又继续扩展核计划和导弹计划。

访问北京期间,除讨论朝鲜问题之外,克里还计划探讨气候变化和中国对一些海域的主权要求,该地区的其他几个国家长期以来也宣称对这些领海拥有主权。中国巩固主权要求的举措日渐强硬,使得东亚和东南亚局势趋紧。

 周六,克里将前往印度尼西亚,并在那里发表有关气候变化的演讲。

翻译:陈亦亭、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政府用财政激励督促地方治污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政府用财政激励督促地方治污
Feb 14th 2014, 03:00, by 黄安伟

北京——据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中国官员于周四宣布,今年将为那些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的城市和地区提供总计100亿元人民币的奖励。

中国国务院在周三举行会议,讨论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并于会后公布了上述信息。国务院发表声明称"要以PM2.5和PM10治理为突破口",PM2.5和PM10指的是两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颗粒物。

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理李克强主持。

政府宣布的上述财政激励政策,说明北京的领导人很难使众多中国公司和政府官员遵守环境法规。虽然中央官员不断加大措辞力度,强调必须遏制各种污染,但他们迫使其他官僚机构和国企遵守规定的举措仍受阻于一些群体的自利行为。

例如,国有石油公司能够对环境政策施加巨大影响,包括燃料标准的制定。有些时候,它们还对官方的产品改良要求置若罔闻。

周四,中国新闻机构报道称,上海社会科学院认为北京这座城市已"接近不适合人类居住"。

这个结论来自该机构发布的40个国际城市宜居性年度报告,该机构属于中国政府。

在生态环境方面,北京排名倒数第二,上海排名倒数第五。据官方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报道,其他的城市评估指数包括经济、治理和文化创新。

总的来说,综合六项指标,上海位列第21名,北京排名第31。东京、伦敦、巴黎、纽约和新加坡分列前五名。

在环境方面,排名前三的是斯德哥尔摩、维也纳和苏黎世。莫斯科排名垫底。

这些新闻报道没有详细说明各项指数城市排名的具体标准和方法。

《中国日报》报道,去年,100多个中国城市的平均雾霾天数达到了29.9天,创52年来的新高。不过,该报没有解释雾霾天的标准。

 新华社有关国务院会议的那篇报道称,中国74个城市的监测结果显示,12月的PM2.5浓度比前一月增加了56%。PM2.5是一种微细颗粒物,可以深入人的肺部,进而进入血液。同月测得的PM10浓度则增加了30%。PM10是一种体积更大的颗粒物。

上月,中国新闻机构报道称,12月是2013年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一个月。在官方配备空气监测设备的城市中,超过80%的城市未达到全国空气质量标准的时间长达半个月。

国务院宣布,必须控制全国范围的煤炭消费总量、增加使用优质汽油的车辆、降低建筑业能耗、使用更清洁的锅炉。

中国的大部分能耗都以煤炭为基础。煤炭燃烧不仅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还会造成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煤炭消耗国。新华社上月报道称,中国2013年的煤炭产量略有上升,达到37亿吨。煤炭消费总量为36.1亿吨,比前一年增加了2.6%。

2013年7月,中国环境保护部颁布命令,被视为主要污染源的逾1.5万家公司须从今年1月开始上报污染物排放量。一份官方新闻报道称,全国的各种污染当中,超过80%都来自这些企业。环保部还在命令中要求政府机构监督这些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以及它们进行自我监测的努力。

这一命令得到了提倡透明行动的知名环保人士马军的称赞。不过,目前尚不清楚,相关企业和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在多大程度上执行了这一命令。

周四一整天,熟悉的灰色雾霾笼罩了北京。当天一早,北京美国大使馆的空气监测设备就显示空气指数为"危险",在这种空气质量下,人们应该避免一切室外活动。当时的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268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建议的接触上限的11倍。一直到当天晚上,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保持在不健康水平。

黄安伟(Edward Wong)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Bree Feng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许欣、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人的自信心在下降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人的自信心在下降
Feb 13th 2014, 23:57, by 戴维·布鲁克斯

过去,当外国游客描述美国文化时,他们往往会关注同一特点的不同表现形式:精力。游客们都认为,美国人不论是出于表面还是精神层面的原因,工作起来都更加疯狂,他们搬家和换工作的次数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都要多。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例如,过去60年间,美国的流动性明显减弱。1950年一年里,美国有20%的人搬了家。如今这个数据在12%左右。20世纪50、60年代,人们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平均时长为五年;如今人们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平均时长为8.6年。在地理移动性的问题上,我们处于历史最低点,并不比丹麦或芬兰人民的流动性更强。

为什么会这样?有几个理论提供了部分原因,但只是部分而已。

我们的国家正在趋于老龄化,较为年长的人搬家会少一些,这个事实毋庸置疑。然而,如今的年轻人比前几代的年轻人搬家的次数更少。仅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的头10年,年轻成年人的流动性就降低了41%。

还有一个事实是,许多人都被困在了资不抵债的房子里。但是正如蒂莫西·诺亚(Timothy Noah)在《华盛顿月刊》(Washington Monthly)中所说的那样,租户的流动性下降幅度不比房主小。

而且,各地劳动力市场正在趋同。过去的情况是,匹兹堡的工作和亚特兰大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如今正趋于大同小异,所以人们没有太多从一座城市搬往另一座城市的理由。但这也无法解释为何数10年来流动性出现显著降低。

不对,这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信心的丧失。搬家是需要信念的。你之所以愿意去承担暂时的开支和困难,是因为你相信你未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仍然在大量迁移,他们都有着长期的信念。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往往不会如此。

流动性中一个很奇怪的事实是,人们不会搬到低失业/高收入的区域。相反,他们会搬到有廉价住房的低收入地区。这就是说,他们倾向于不为了将来的机会而忍受暂时的住房难题。他们比较愿意搬到能提供直接享受的地方,尽管长期的收入前景不够乐观。

信念的丧失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比较明显。作为信心的良好标志的生育率也降低了。即使将周期变化考虑在内,人们都不太可能自愿辞掉工作,去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只有46%的美国白人认为,他们拥有很多提高生活水平机会,这个比例在"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的历史上,处于最低水平。

彼得·贝纳特(Peter Beinart)给《国家期刊》(National Journal)写了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他说与欧洲人相比,美国人曾经对资本主义、无阶级社会、美国的世界角色和有组织的宗教拥有更大的信心。然而,美国人目前的态度与欧洲相似,看看年轻人就知道,美国的例外主义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有50%超过65岁的美国人都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在18岁到29岁的美国人中,只有27%的人持这种观点。直到2003年,美国人还都比意大利、英国和德国人更倾向于相信"自由市场经济是最好的体系,世界的未来就建立在这种体系之上"。而到了2010年,与欧洲人相比,他们对资本主义表示认可的可能性略低。

30年前,大多数美国人都被认为属于中产阶级。但是自1988年以来,认为自己属于"贫民"的人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今的年轻人更相信成功靠的是运气,而非努力。

这些消极的观点让人想起了一个一直在欧洲广为流传的概念:"无业游民"(Precariat)。英国学者盖·斯坦丁(Guy Standing)说,"无业游民"指的是越来越多的靠短期工作或兼职而生活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水平并无保障,而且也没有"任何职业发展前景"。他们的生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而且很可能会参与政治领域的各种抗议运动。

美国的"无业游民"似乎更因循守旧、缺乏安全感、厌恶风险,他们依赖朋友和家人,但是对美国的可能性缺乏信念。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在过去从来不是美国人的特征。

没有哪个对策能扭转这个趋势,但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迈克尔·斯特兰(Michael Strain)认为,政府应该为长期失业人员提供搬家补助,使他们获得追逐机遇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够说服更多人去西部(或南部、东部、北部)寻找机会,或许原来那种关注未来的思维模式就会回归。

翻译: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用不用核能,日本人左右为难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用不用核能,日本人左右为难
Feb 13th 2014, 23:59, by MARTIN FACKLER

东京——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几个工业化国家都已经放弃了核能,其中一个国家更是已经开始永久关闭正在使用的核电站。这个国家并不是日本。

"德国因为福岛核事故选择放弃核能,而美国依然支持核能,但事故发生地日本的态度呢?"著有几本有关核能的书籍的馆野淳(Jun Tateno)说。"我们仍然没有就最基本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公开辩论:我们是希望通过核能低成本发电发展经济,还是想要一个更加安全的无核社会呢?"

很多分析人士曾期待,上周日进行的下任东京都知事的选举会提供一个讨论上述问题的舞台。这个问题是日本经历20年的低迷状态之后寻找经济立足点的关键所在。

两名反核候选人展开了充满激情,却并不成功的竞选,其中一人还曾担任过首相。然而,此次竞选最多算是带来了一个含糊不清的结果。

选举结果似乎让现任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倍受鼓舞。选举后一天,他表示将很快公布"务实而均衡"的能源策略。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该策略将呼吁重启至少部分的闲置核电站。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警告,倘若安倍晋三被民意看成急于将日本拉回事故前的老样子,尤其是假如他不能说服足够的选民核电站能够安全运行的话,他就仍然可能面临强烈的公众反对。

"主张无核的候选人落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突然之间就达成了亲核的共识,"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的政治学教授浅野史郎(Shiro Asano)说。

实际上,本次选举似乎正好概括了让日本在三重熔融事故后裹足不前近三年的那种犹豫不决。数十年里,日本一直深信自己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需要低成本的核能来进行经济竞争,并且带着这样的信念向前迈进。然而,日本如今已经不能够在这一问题上达成新的全国性共识。

分析人士认为,根源在于,日本仍然挣扎于福岛事故带来的生存问题,并因此深感忧虑。那就是:害怕重启核电站的日本多数民众,是否愿意投身一个未知的无核未来,从而面对自己的国家陷入数十年更低增长的可能性?随着崛起的中国日益挑战日本在地区内的影响力,更是给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紧迫性。

选民一直在发出含混的信号,选出了安倍晋三担任首相。尽管民调持续显示,公众对核能抱有矛盾的心态,他还是将低成本核能发电称为"安倍经济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一恢复增长的策略受到了广泛欢迎。选民们还在全国性选举中选择了安倍晋三所在的亲核执政党,但又在民调中表现出反对立即重启核电站的态度。

模糊的讯息让这个由共识推动的国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此时此刻,为了弥补核能缺失而出现的化石燃料开支飙升,使该国曾经引以为傲的贸易顺差已经变为了逆差。

许多日本人暂时在用大力节能的方式来弥补电力花销的增长。

而且,即便是经济处于最低谷的时期,许多日本人的生活还是保持了相对舒适的水平。地铁像钟表一样精确运行;日本的安全性高于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经济规模也仍然处于全球第三的位置。

虽然有警告称,企业正被高能源成本驱赶到海外,但经济学家们表示,截至目前,由于安倍经济学的弱势日元和促增长政策带来的利润回升,这种成本至少是部分被抵消了。

"由于安倍经济学的整体抬升效应,人们现在感觉不到经济损失,"位于东京的庆应义塾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野村浩二(Koji Nomura)说。"可是,账单迟早是要来的。"

安倍晋三首相及其商界盟友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宣称三年前的事故后闲置的48座可使用的反应堆会威胁到安倍经济学,迫使日本每年额外进口价值360亿美元(约合2200亿元人民币)的天然气等能源。

不过,就连安倍晋三也不愿用重启核电站的方式来强推这一观点,而新的核能监管机构也似乎不愿冒着公众强烈反对的风险来宣布这些反应堆可以安全运行。对核能的普遍担忧还在延续,因为福岛核电站的清污工作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而且负责清污的电力公司口中承诺会予以改正,却仍多次对坏消息遮遮掩掩。

"我不知道该走哪条路,"35岁的临时公司职员杜川创(Hajime Morikawa,音译)说。他在选举前出来听取了一名反核倡议者的发言。"我希望这能使我们朝无核的未来迈进一步,但我不明白我们怎么可能就那么把核设施关了。"

这种情绪解释了上周末选举中含混的讯息。

分析人士表示,尽管亲核能的执政党候选人当选,但他的获胜部分是通过含糊地表达对逐步停止使用核能的支持,来拉开自己与执政党的立场之间的距离。

呼吁立即废弃所有核电站的两名候选人也取得了比表面看来更好的结果。他们共获得了190万张选票,仅比获胜者的得票少20万张。在有些名气的候选人中,唯一明确支持核能是一名退役的将领,而他远远地排在了第四位。

分析人士称,选举结果同时证明,东京选民对呼声很高的反核候选人、前首相细川护熙(Morihiro Hosokawa)并不信服,对在本次选举中为其助威的另一名颇受欢迎的前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所设想的宏伟蓝图也是一样。这两人原本都对核能工业予以了扶持,但是福岛事故使他们改变了阵营。他们在竞选演说中急迫地表示,日本需要放弃核能,成为更安全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先驱。

然而,许多分析人士认为,执政党候选人的获胜表明,很多选民都觉得细川护熙和小泉纯一郎的构想不切实际。

日本曾坚定支持核能的商界都已经开始出现裂缝,这表明了内部分歧的深刻性。虽然代表日本老牌商业势力的强大游说团体经济团体联合会(Keidanren)仍然对重启核电站表示强力支持,但许多较为年轻的企业都开始反对。与细川护熙一样,互联网行业的亿万富翁、日本初创企业领域的领头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也呼吁日本寻找核能的替代品,并开始对太阳能和风能进行大量投资。

安倍晋三的执政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基本由较为年轻的议员组成的大约50人的团体对安倍晋三支持核能的坚定立场表示了反抗。

但是,公众似乎对在东京的首相寓所前进行每周的反核抗议活动失去了兴趣,抗议人数已经从两年前的数万人减少到了几百人。

有些分析人士表示,他们希望日本最终既能拒绝回到事故前对核能的全盘接受,又不盲从于拿未来冒险的理想主义观念。他们说,希望日本能够回到前政府的妥协态度——允许最新的核电站重启,以此换来相应的承诺,即随着切实可行的替代能源得到发展,日本最终将会放弃核能。安倍晋三在掌权后便放弃了这一立场。

"安倍晋三和细川护熙都不能代表公众舆论的中间派,"东京一桥大学(Hitotsubashi University)的能源领域专家橘川武郎(Takeo Kikkawa)说。"逐步淘汰的做法仍然是在维持增长的同时解决核问题的最佳答案。"

Hisako Ueno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许欣、黄铮、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日本右翼势力的回潮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日本右翼势力的回潮
Feb 13th 2014, 23:57, by 加藤典洋

东京——1989年的一个晚上,我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右翼恐怖组织"赤报队"(Sekihotai)。他说我已经进入该组织的"反日分子"黑名单;将对我采取刺杀行动。此前几周里,我发表了两篇观点文章,批评不久前去世的裕仁天皇(Emperor Hirohito),强调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负的责任,质疑了媒体和民众对他的崇敬。

我给当地警署打了电话,接电话的警官以为赤报队是左翼组织。我对他说,看起来这个组织对我和妻子及两个小孩居住的建筑进行过侦察。结果他只是派了两个人过来,给我的电话接上了一个录音设备。没过几个小时,我们的猫就把机器弄坏了。

我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两年前的1987年5月,赤报队对《朝日新闻》(Asahi)发起了一系列袭击,在他们看来,这家报社的立场是"反日"的。一位记者被人用滑膛猎枪打死;还有一位重伤。该组织当时发布了一份声明,称它要"惩戒日本国内外的反日分子,"针对朝日的行动只是个开始。1988年,赤报队对前首相中曾根康弘(Yasuhiro Nakasone)发出威胁,因为他顾及到中国和韩国政府的态度,取消了参拜靖国神社的计划,中曾根首相的继任者竹下登(Noboru Takeshita)也收到一封信,要求他恢复神社参拜。

赤报队于1990年销声匿迹。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一名成员的身份被公开,更别说被捕了。

假设电话确为赤报队成员所打,我和这个组织的过节也谈不上是什么重大事件。我们一家在那几周里经历的恐惧,是一件纯粹的私事:警方基本上没做什么,刊登我的文章的报纸明确表示不想卷入此事。然而恰恰是这种私人的性质最能说明问题。

我决定把裕仁批评为一个做出了灾难性决策的普通人,而且选择在举国上下哀悼他的离世时这么做,这使我被归入这个国家的一小撮异类,赤报队也是这样。它的极端立场,它诉诸暴力的意愿,使它堕入到一个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社会边缘。我的观点是公开阐明的,而赤报队的成员不但隐姓埋名,还选择秘密行动。右翼言论过去见不得光。少有的那么几次闯入到公共空间里,也总会带着点怪异的气息。

1985年的时候,中曾根政府面对民众的坚决抵制,不得不放弃国家秘密法案(State Secrets Bill)的表决,该法案规定如果一个人被认定泄露了政府眼中的敏感信息,就可能入狱。1986年,中曾根先生决定不参拜靖国神社。而后他又应中国政府的要求,对日本的历史教科书进行修订,以体现二战期间日本殖民扩张之凶横。

然而,曾经属于异类的论调近来开始公开化。事实上,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的政府在做的某些事,正是赤报队曾要求中曾根先生和竹下先生去做的。

政府不久前通过的《特定秘密保护法案》(Special Secrets Protection Bill),和1985年的那个提案非常相似。安倍近日又成为自2006年以来首位参拜靖国神社的在任首相。此外他还表示,中韩两国政府就日本历史教科书的民粹主义洗白发起的抗议,他打算不予理会。

作为赤报队标志的激进右翼言论,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看看安倍先生的Facebook页面上那些来访者评论就知道了。有一位说,"别去想那些原始的中国和韩国人了。现在到了和反日大众媒体(尤其是朝日之流)开战的时候。"接着又说,"原始的中国和韩国人反正也没什么影响力;日本大众媒体绝对是更坏的,太多国民被它们洗脑了。它们是一伙无所顾忌的、强悍的敌人,但现在到了不战则亡的时刻。为我们而战,安倍首相!!"

这段话的恶毒之处,在英文中没有很好的传达出来。但是观点已经足够清晰。此类评论得到如此众多的"赞",而且居然是在日本首相的Facebook页面上,显然它激起的共鸣已经不仅限于日本社会的边缘群体。

十几年前——赤报队消失12年之后——另一个日本右翼组织的首领推测,该组织当年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也太抬举赤报队了。实际上是世道变了,这种见不得光的秘密组织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日本正在向右大转弯,赤报队的后继者们可以大摇大摆走出来了。

加藤典洋(Norihiro Kato)是一名文艺评论家,同时也是早稻田大学(Waseda University)的教授。本文英文版由Michael Emmerich自日文译出。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玉兔”吉凶未卜,考验中国太空计划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玉兔"吉凶未卜,考验中国太空计划
Feb 14th 2014, 00:08, by GERRY MULLANY

中国最近发射的月球车本应是国家技术实力的证明,表示中国加入了成功实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国家的专署俱乐部,以前这个俱乐部中只有俄罗斯和美国。

直到不久前,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然而月球车"玉兔"发生了故障,这给它的命运带来变数,也让人们对中国能否实现其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产生疑问。

周三、周四两天,国家媒体对"玉兔"健康状况的报道模棱两可。中国新闻社周三报道称,"玉兔"月球车"无法完全恢复功能。"但周四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报道称,"玉兔"月球车"成功自主唤醒",其信号接收正常,但未来命运如何仍不能确定。

国家媒体《光明日报》网站消息称,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说,"玉兔是以非正常状态进入睡眠的,我们原来担心它无法承受月夜极低温度,但它活过来了!它起码还活着,就有救过来的可能性。"

此次探月任务对中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一些太空专家认为这是为中国更加雄心勃勃的探月工程打前站,中国的太空计划还包括在未来十年内发射一个小型空间站。去年12月,月球车在月面着陆后,电视台转播了参与这一工程的工程师们为项目取得初步成功相拥而泣的画面。

但是三周前,有关月球车出问题的隐秘信号开始出现,后来国家的新闻媒体发了一个以出故障月球车的口吻写的帖子,吐露了其即将面临死亡的未来,帖子称,"本来我也应该今早开始睡觉,但入睡前,师父们发现我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身体上有些部分不太听他们的话。" 帖子接着写道,"我知道,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

这个帖子引起了人们对"玉兔"发出一片同情声,"玉兔"这个名字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住在月亮上的神话兔子。但社交媒体上表达的同情也参有一些认为中国可能因不自量力而导致这次探月失败的担忧。一名西安居民在中国互联网论坛163.com上发评论称,"花了这么多钱就是为了证明能把这个废物扔到那里去。"还说,"学者都该回家种地,工程师应该再考一次大学。"

更为有失尊严的是,这辆月球车的困境被演员帕特里克·斯图尔特(Patrick Stewart)在美国电视节目《每日秀》(The Daily Show)的一个小品中嘲讽了一番,该节目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指出,美国探月是几十年前的历史了。

尽管如此,太空专家称,中国在这项名为"嫦娥三号"的探月任务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其在未来进行更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做了准备。这次探月任务以去年12月1日成功发射火箭开始,计划只是为期三个月,其间"玉兔"将在月球表面采集数据和土壤标本。

位于休斯顿的月球与行星研究所(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科学家保罗·D·斯普迪斯(Paul D. Spudis)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嫦娥三号的实际目标是研发在月球软着陆的能力,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因此可以认为该任务已经实现了其首要目标。"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网站继续把"玉兔"以一个被困在月球上的奄奄一息的东西展现给人们。中文微博服务平台新浪微博的一个有关玉兔信息的热门账户显示它在打招:"Hi,有人在吗?"

储百亮(Chris Buckley)和Alan Wong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增强,影响国际地缘政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增强,影响国际地缘政治
Feb 14th 2014, 00:09, by MICHAEL FORSYTHE

贝拉克·奥巴马总统上月在他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告诉美国人民,由于天然气产量增加和节能措施,美国现在比过去"几十年"都更接近实现能源自给。你不会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口中听到这句话,不会很快听到。据一家政府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正在快速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周三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控制能源消费的话,到2030年中国约75%的石油要靠进口。到那时中国每年要消耗约8亿吨石油,比中国去年消耗的石油总量高出约60%。根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United State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数据,中国今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目前中国国内消耗的石油一半以上靠进口。

中国的报告称,美国减少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同时,中国对该地区石油的依赖在增长,这对地缘政治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美国不会抛弃其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但美国对该地区民主运动的支持将不会像过去那样,受到自己对石油需求影响的制约,结果是"国际能源市场将更加不稳定",这份报告称,中国应该减少对从中东进口石油的依赖。

李伟指出,中国不能承受这样的能源消耗预期,必须将重点转向核能、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气,从而在2020年把石油消耗量控制在5.5亿吨、原煤使用量控制在45亿吨。李伟在报告中写道,"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大气质量将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

中国已经在为多年的经济飞速增长付出代价,这些经济增长基本没有受到有组织的环境保护运动的约束。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以煤为主要供暖和发电燃料的中国北方,人的平均寿命要比南方人短五年。冬季以来,从东北的哈尔滨到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等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危险程度的雾霾。

去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措施要净化沿海主要大城市的空气,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措施旨在基本上禁止在这些城市新建燃煤发电厂,并放缓汽车销售的增长速度。

然而,在中国较为贫困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则急切地想吸引建造新发电厂所带来的就业和投资。现有几百家电厂在筹划中,其中很多都在偏远的农村。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全国约三分之二的能源消耗来自煤炭,而石油消耗量只占能源消耗总量的不到五分之一。燃煤发电厂向天空排放大量的颗粒物和温室气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煤炭消耗量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约一半。

总部在华盛顿的环境倡导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在2012年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规划者提出将新建363座燃煤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为558千兆瓦。从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来看,中国计划修建的这些新电厂的总能力是美国目前所有燃煤发电能力的一半以上。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