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顾问小组向奥巴马建议对NSA做重大限制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顾问小组向奥巴马建议对NSA做重大限制
Dec 19th 2013, 11:26, by DAVID E. SANGER, CHARLIE SAVAGE

华盛顿——一个由外部顾问组成的小组周三敦促奥巴马总统,对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做出重大限制。顾问小组称,NSA在过去十几年里力量的增强,造成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这个由五名情报和法律专家组成的顾问小组对奥巴马提出的具体建议是,对NSA的一个项目进行重组。这个项目系统性地收集美国所有的电话呼叫记录,即所谓的"元数据",并且一小群NSA官员有权授权搜索具体某个人的电话联系人。顾问小组称,元数据应当由电信公司或某个私有团体持有,每次分析人员想要"出于调查或数据挖掘目的"查阅任何人的信息之时,都需要法庭出具命令。

专家们周三向奥巴马汇报了他们提出的46项建议,一位高级白宫官员表示,奥巴马对其中的许多变动"持开放态度"。不过他已经回绝了其中一项建议。那条建议主张,为NSA和国防部下属的兄弟机构网络战司令部(United States Cyber Command)任命不同的负责人。

如果奥巴马能采纳多数的建议,就将是NSA自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发生以来获得的独断专行力量所受到的首次重大约束。这些建议要求NSA从法庭取得比从前具体得多的授权,并在远超从前的程度上接受国会监督,并且在监听外国领导人,尤其是盟友时,要得到总统的具体批准。NSA还必须放弃网络战中最有力的武器,不能再在美国硬件或软件中植入"后门",也不能再购买尚未公布的软件漏洞,并将其用于开展网络攻击。

报告中说,"我们确认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用来守护美国公民的隐私权和尊严并提升公众的信任,同时也允许情报部门开展必须要做的工作,应对真实的威胁。"NSA前承包商雇员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揭露该局监控措施的种种内情后掀起了轩然大波,奥巴马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公愤,今年8月委托顾问小组出具报告。

报告中还说:"自由国家必须保护自己,但国家在保护自己时也必须保障自由。"

白宫官员表示,他们认为报告中得出的某些结论将会面临NSA和其他情报机构的巨大阻力。这些情报机构已经提出,实行可能会减缓恐怖嫌疑人搜索行动的规章,会为下一次恐怖袭击铺平道路。然而周三奥巴马与报告的作者在白宫局势研究室(Situation Room)会面时,那些情报机构的领导人并未出席。

报告的作者阐明,他们将NSA的监控需求与其他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权衡,如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以及美国企业的经济考虑。报告提交的三天前,华盛顿的一位联邦法官刚刚判决,政府大举收集电话数据的做法"几乎是奥威尔式的(Orwellian)";报告提交的一天前,硅谷的企业高管向奥巴马抱怨,NSA的监控项目损害了美国提供云服务或销售美国制造的硬件产品时的竞争力,现在美国的这些产品和服务都被认为存在瑕疵。

国会中的隐私权倡导人士和公民自由团体,称赞这份报告是一则出人意料的激进改革呼吁。

顾问小组的成员表示,某些建议的目的是让公众对隐私权的保护能够更放心,而不是彻底瓦解NSA的监控权力。曾在克林顿政府和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担任国家安全官员的网络专家理查德·A·克拉克(Richard A. Clarke)表示,报告能让"公众当中持怀疑态度的人,有更多的理由相信他们的公民自由得到了保障"。

顾问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包括中情局前副局长迈克尔·J·莫雷尔(Michael J. Morell);哈佛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他曾在奥巴马政府领导情报和监管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Regulatory Affairs);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隐私法专家彼得·史怀亚(Peter Swire);以及芝加哥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宪法专家杰弗里·R·斯通(Geoffrey R. Stone),奥巴马一度在该学院任教。

根据预期,奥巴马本周晚些时候去夏威夷度假时,将会带着这份报告,到1月初返回白宫时便会公布决定。报告中的一些提议奥巴马本人就能下令实施,而另一些则需要国会立法,包括调整为外国情报监视法庭(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任命法官的程序。

这个法庭监管着美国境内的国家安全监控行动。但由于这个法庭只听取司法部的意见,并无辩护律师提出相反意见,而且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首席大法官小约翰·G·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有权独自挑选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成员,所以这一法庭倍受诟病。顾问小组响应了已经在国会听证会和其他场合浮现的提议,他们认同,在外国情报监视法庭进行的不公开辩论中,应当有"人站在隐私权和公民自由的一方,主张公众权益"。顾问小组还表示,为监视法庭挑选法官的权力应当分配给所有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报告建议,针对在情报机构内或面向公众披露非美国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做出新的隐私保护。相关的调整将会把1974年《隐私法案》(Privacy Act)给予美国公民的保护,延伸到外国人身上。这样可以让其他国家确信,即使其公民成为监控的对象,美国法律至少会确保他们享有某种程度的保护。

报告中还说,美国应当停止秘密购买常规电脑程序中的漏洞,或搜索这些漏洞,并借此发动网络攻击的做法。这种做法利用的是所谓的"零日"(zero-day)漏洞,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发动攻击之前,根本不提前通知这种漏洞的存在,连一天的警告期都不给。这种手法在美国和以色列为了延缓伊朗核计划而发动的网络攻击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美国通常会慷慨解囊,购买关于这些漏洞的秘密信息,顾问们表示,这些信息应当交给软件开发商,让它们做出修改,而不是利用其发动攻击。

对于监控外国领导人的行为,报告敦促将此事宜从情报机关的职权范围,转移到政策制定者手中,他们需要评估这可能给美国和目标国外交、经贸关系带来的风险。

Jeremy W. Peters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英国1963火车大劫案案犯去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英国1963火车大劫案案犯去世
Dec 19th 2013, 10:24, by MARGALIT FOX

龙尼·比格斯(Ronnie Biggs)于周三在伦敦去世,享年84岁,他的宣传代理人公布了这一消息。比格斯生前曾是一名木匠、窃贼,因参与1963年的火车大劫案(Great Train Robbery)——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刑事案件之一——而名扬世界。同样引起世人关注的,还有他在之后的几十年一次次逃过苏格兰场(Scotland Yard,苏格兰警察局——编注)的全球追踪。

他的死因未被公布。

"今夜,我们痛失罗恩。一如既往,他对时机的选择总是无懈可击。记住他和他的家人吧。"他的宣传人在一条Twitter发帖中宣布。

比格斯在2001年自愿返回英国,自此被关押。2009年8月,时任英国司法大臣的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准许比格斯因健康原因保外就医。

斯特劳的决定公开推翻了他早先的立场,引起了许多关注。他曾说比格斯对自己的罪行没有一丝悔意,拒绝了比格斯保外就医的申请。比格斯等15人劫持了一辆从格拉斯哥开往伦敦的邮政列车,盗走了超过700万美元的现钞。火车司机则受了重伤。

近年出现过几次中风和其他健康问题的比格斯在去世前曾在英格兰东部的诺里奇监狱服刑,不过,他只完成了自己30年刑期中的一小部分。

据英国新闻机构联合通讯社(Press Association)报道,在经历了几次中风后,比格斯住在伦敦北部东巴尼特街区的一家养老院里,直至死亡。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今年3月参加同案犯布鲁斯·雷诺兹(Bruce Reynolds)的葬礼。比格斯之所以被人们长久地记住,更多是因为劫案发生后的经历,而非劫案本身。在受审并被定罪后,他从狱中逃出,成了国际通缉的目标;接下来的36年里,他过着逃亡生活,其中的许多时间,他堂而皇之地生活在里约热内卢,公然藐视英国当局;他的运气好得近乎不可思议,让英国当局一次次尝试将他绳之以法的行动落空,这其中还包括被绑架,以及被游艇偷运出巴西。

劫案恰巧发生在比格斯生日的那一天,这更让人们对他多了几分兴趣。

1929年8月8日,罗纳德·阿瑟·比格斯(Ronald Arthur Biggs)出生在伦敦南部的兰贝斯区。据他自己的描述,他的家庭和睦而温馨。

比格斯在1980年对《史密森尼》(Smithsonian)杂志说,"我的母亲总是要确保,我的帽子戴得不偏不倚,我的袜子拉得笔直"。

在伦敦大轰炸(Blitz)期间,龙尼被疏散到了康沃尔,他在那里和一个男人住在一起,他后来说此人极其严格。之后他和家人团聚,不过在母亲于1943年去世后,他就开始参与一些小偷小摸。一直到30岁出头,比格斯多次入狱,中间还曾在英国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服役。

1960年,比格斯和他在火车上邂逅的女子、一位校长的女儿夏米安·鲍威尔(Charmian Powell)结了婚。之后,他们有了两个儿子。根据比格斯后来的描述,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作木匠谋生,过上了循规蹈矩的为人夫、为人父的幸福生活。

要养家糊口很难。1963年,比格斯去找他在监狱里认识的雷诺兹,求他借一小笔钱。可是雷诺兹却有其他的计划,涉及到一趟极不寻常的皇家邮政列车。这趟列车在夜间运行,出版的列车时刻表中并无记载,它肩负着在伦敦的中央银行和各地方支行之间运送大量现金的任务。这些钱就放在12节车厢中的第二节。

雷诺兹召集起的这伙人里,有对铁路时刻表、信号、道岔十分熟悉的。比格斯甚至还找到了一名退休的火车司机来驾驶火车。

1963年8月8日零时过后,这伙人把格拉斯哥到伦敦线路上的一个信号灯转为红色。凌晨3:15,火车在白金汉郡郊外某处缓缓停下来。当司机杰克·米尔斯(Jack Mills)走出驾驶室时,被等在外面的一名劫匪用铁棍击中。

这伙人分离了火车的最后10节车厢。比格斯的司机上了车,但没法松开刹车。他们将当时还在大量出血的米尔斯押回到驾驶室,让他按他们的要求把前几节车厢向南开到了一个较为隐蔽的地点。在那儿,匪徒们洗劫了第二节车厢,控制住乘务人员,把120个邮包卸到了等候在那儿的车里。

整个过程只持续了约15分钟。大量的报道称,比格斯在这期间基本都坐在路堤附近的一辆路虎车里,身旁坐着那位失职的火车司机。

邮包里的现金共计260万英镑,约为当时的730万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7000万美元(约合4.25亿元人民币)。其中多数的钱都没有追回。米尔斯受伤之后一直没能完全恢复,从此再也没能工作。他于1970年去世。

一个月内,苏格兰场抓住了这一团伙中的多数成员,包括比格斯。1964年4月,比格斯被定罪,送到了伦敦的旺兹沃思监狱。

1965年7月,服刑15个月以后,比格斯用一个绳梯爬上监狱的高墙,乘一辆等候在外的家具搬运车逃走。他去了欧洲大陆,在那儿做了整容,最后到了澳大利亚,与妻子和孩子在那里会和。(他们的第三个儿子也在那里出生。)

1969年,就在苏格兰场开始接近他时,他再次逃跑。到1970年,比格斯去了那时还未和英国签订引渡协议的巴西。鲍威尔和孩子们留在了澳大利亚,他们最终离了婚。

比格斯偷偷摸摸地在里约热内卢生活,一直到1974年苏格兰场总警司杰克·斯里普(Jack Slipper)追到那里。斯里普总警司多年来在世界各地追踪比格斯,一心要把他带回英国,不管有没有协议。

但幸运的是,比格斯的巴西女友怀孕了,根据巴西法律,巴西儿童的父母不能被驱逐出境。比格斯的第四个儿子迈克尔(Michael)几个月以后出生,这位骄傲的爸爸留在了里约热内卢生活,也不再躲躲藏藏,他嗜酒成性,有时候甚至高调地使用真名。

2001年,比格斯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回到英国接受治疗,虽然他明白这意味着进监狱。他乘坐一架由英国小报《太阳报》(The Sun)提供的私人飞机离开了巴西。

第二年,比格斯在甲级重犯监狱贝尔马什监狱迎娶了迈克尔的母亲赖蒙达·罗滕(Raimunda Rothen)。

比格斯的妻子,他们的儿子迈克尔,以及第一段婚姻留下的两个儿子克里斯(Chris)和法利(Farley)依然健在。他第一次婚姻中的另一个儿子尼基(Nicky)10岁时在澳大利亚死于车祸。

一直将比格斯视为终极对手的斯里普总警司于2005年去世。

也许比格斯留给这个世界最恒久的馈赠就是他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人们说,'罗恩,你一定最想得到赦免,'"1988年他告诉《人物》(People)杂志。"但我说,'什么?不再作龙尼 ·比格斯了吗?'"

Alan Cowell自伦敦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张薇、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医改法案设计师获下任驻华大使提名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医改法案设计师获下任驻华大使提名
Dec 19th 2013, 09:00, by SHERYL GAY STOLBERG

华盛顿——蒙大拿州参议员马克斯·鲍卡斯(Max Baucus)即将被提名为奥巴马总统的下一任驻华大使,此人是颇有权势的参议院财政委员会(Senate Finance Committee)主席,在很多民主党人眼中还有些让人着恼。他还是饱受争议的奥巴马医疗改革法设计师。

此前,鲍卡斯已宣布他不会参加2014年的连任竞选;现在,如果提名得到确认的话,他就将加入政府,而他早在今年4月就预见了这个政府的官僚主义缺陷,当时他提出警告,如果官员不把《合理医疗费用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的解释工作做得更好,就会出现一起"大事故"。

一名民主党官员称,奥巴马之所以决定让鲍卡斯来接替现任大使骆家辉(Gary Locke),是因为鲍卡斯曾致力于消除中美之间的贸易壁垒,并坚持认为中国应该在货币、知识产权、劳工权利和人权方面"按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行事"。

此外,他的离开将移除民主党内部的一根眼中钉,还将为蒙大拿州州长史蒂夫·布洛克(Steve Bullock)任命另一名民主党人担任临时参议员扫清道路,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副州长约翰·沃尔什(John Walsh)。明年11月,已宣布竞逐鲍卡斯席位的沃尔什将成为一名有力选手,参与对民主党继续控制参议院来说至关重要的一场竞争。

鲍卡斯是蒙大拿州任职时间最长的参议员,也是税收整改的坚定支持者,他的离开很可能会减小这条动议的势头,让对它不感兴趣的民主党人感到高兴。但是,近年来,最能说明鲍卡斯这个人的还是医改法案,而不是其他任何问题。

上周,在鲍卡斯即将获得提名的消息披露以前,他和其他人在他位于国会山的办公室里就医疗改革进行了广泛讨论。他当时说,他对医改法案出师不利的局面感到"非常愤怒"。他还表示,医疗法案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不够,当他向奥巴马的卫生部长凯瑟琳·西贝利厄斯(Kathleen Sebelius)及其首席助手询问医疗整改实施细节时,他们说的都是"陈词滥调"。

"问得越多,"他说。"我越感到担心。"

但是,医改法案如今不光是鲍卡斯的业绩,也是奥巴马的业绩。2009年,参议院中主要的医改支持者爱德华·M·肯尼迪(Edward M. Kennedy)过世后,鲍卡斯便凭借自己的委员会主席身份,承担起了使医改方案在参议院得到通过的任务。鲍卡斯仍然对医疗法案表示支持,并且说美国人最终会接受它,但据他的估计,这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

"马克斯总是让一些民主党人觉得紧张——事实已经证明,他关于奥巴马医改会出事故的不详预言都是真的,"前新罕布什尔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E·苏努努(John E. Sununu)说。

这个法案在蒙大拿州非常不受欢迎,一些分析人士还说,已经在参议院待了35年的鲍卡斯可能会因为它而在2014年的连任竞选中落败。72岁的鲍卡斯刚刚再婚,他上周表示,他已经为"一次全新的冒险,一个全新的篇章"做好了准备。

鲍卡斯仍然感到苦恼,因为医保法没有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和党人的支持。"我认为,重要法案要想稳定持久,就必须获得两党的支持,"鲍卡斯说。"我的意思是,一个政党无法将法案硬塞进另一个政党的喉咙。强扭的瓜不甜。"

鲍卡斯是蒙大拿州一个知名牧场经营家族的后裔,大部分家庭成员都支持共和党。鲍卡斯一直性格内向,这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并不寻常。他不善于高谈阔论,也不适合周日访谈节目,他小时候说话结结巴巴,现在依然有轻微的口吃。

他表示,20纪60年代,他中断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学习去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徒步旅行,其间获得了"顿悟",由此决定致力于公众服务。他最终完成了该校的学业,并获得了法律学位。鲍卡斯的前办公室主任乔恩·塞利博(Jon Selib)称鲍卡斯"按自己的鼓点前行",这个看法跟其他许多人一样。

2001年,鲍卡斯参与拟订乔治·W·布什总统(President George W. Bush)减税政策,公然反抗当时的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汤姆·达施勒(Tom Daschle),因此与后者发生激烈口角。

2008年,奥巴马还在参加总统竞选,并将全民医保作为一个主要的竞选纲领。从那时起,鲍卡斯便开始为医保法案做准备。他举行听证会,召集两党非正式会议,并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劝说其委员会的共和党人,最终促使缅因州共和党参议员奥林匹娅·J·斯诺(Olympia J.Snowe)投票支持此项举措。现已退休的斯诺表示,"当时他真是不依不饶。"斯诺最终拒绝支持参议院民主党领袖哈里·里德(Harry Reid)提出的更加宽松的法案。

他向共和党示好的行为让民主党人感到失望,他们称鲍卡斯是在破坏法案获得通过的机会。批评人士包括鲍卡斯的前助手、后来曾任奥巴马副幕僚长的吉姆·梅西纳(Jim Messina),他像敬重父亲一样敬重鲍卡斯。

梅西纳说,"当时我认为与共和党的谈判持续了太长时间,并且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

共和党人却对鲍卡斯赞赏有加。犹他州共和党参议员奥林·G·哈奇(Orrin G. Hatch)表示,"对于他来说,那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任务。"

鲍卡斯表示,"事故"言论源于自己对政府官员的失望,这些官员提供的有关在线保险交易网站HealthCare.gov准备就绪的证词"连嗅觉测试都通不过"。鲍卡斯称,当时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言论向白宫传递讯息,现在也不后悔说了这些话。

他说,"确实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上周,鲍卡斯在展望未来时表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主要的推动者",能够在退休前帮助政府将医保法稳步落实。周三,在他即将获得提名的风声走漏之后,他拒绝接受记者采访,只是说,"这不是我该讨论的事情。"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纽约新移民,中国人位居第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纽约新移民,中国人位居第二
Dec 19th 2013, 09:36, by KIRK SEMPLE

王先生1988年到达美国时,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21岁年轻人,来自中国福建省农村。在蛇头的帮助下,他辗转来到曼哈顿下城的唐人街,在很多餐馆打过工,日子久了,他也设法拿到了绿卡。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先生的大批亲戚来到了纽约,有表兄弟、叔叔,还有阿姨。有些人是申请了家庭团聚签证,有些人是偷渡来的,还有些人获得了庇护。随着他们中的一些人结婚生子,这个家族的根也更深地扎进了美国的土壤。现在,王先生在美国有好几十个亲戚,其中很多都住在纽约市的中国飞地。

"具体有多少人我说不上来,"王先生现在住在皇后区的法拉盛,在一家中国餐馆掌勺。由于移民经历的问题,他不希望登出自己的全名。

王家的移民经历折射了一个正在重塑纽约市的趋势:过去几十年里,这座城市的中国人口出现了巨大增长。在纽约的外国出生人口群体中,中国人数量目前排在第二位,跟居首位的多米尼加共和国(Dominican Republic)移民已经相差无几。

纽约城市规划局(City Planning Department)发布的一份新报告讲述了一些事实,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海外侨民的发展。这份报告对纽约市不断变化的移民人口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并用图表显示了最新的移民来自哪里,定居在纽约哪些区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这份报告名为《最新纽约人》(Newest New Yorkers),长235页,是1992年首次发布这种报告以来的第五版。该报告的撰写者说,其目的是给决策者、规划者和服务供应商提供参考,"帮助他们获得一个视角,即不断重塑这个城市的人口的视角"。

目前纽约市的移民人口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约为310万,占820万总人口的37%左右,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变化多端。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是1965年颁布的移民法的结果,该法律导致更多来自非洲、亚洲、加勒比海地区和拉丁美洲的移民。欧洲曾经是纽约市的人口主要来源,现在该市已经没有哪个种族、民族或来源国籍群体占据主导地位。

"在全球所有主要城市中,纽约可以说是人口最多样化的城市,这是全球各地移民流入该市的结果,"该报告称。

1970年代的经济衰退导致纽约总人口流失10%,之后40年中,移民的到来推助了纽约经济的发展,帮助它进入了"重建和发展的时代",《最新纽约人》称。该报告的两位作者是城市规划局人口部的主任约瑟夫·萨尔沃(Joseph J. Salvo)和副主任阿伦·彼得·路博(Arun Peter Lobo)。

自1990年以来,多米尼加就是纽约市最大的移民群体,目前人数大约为380200人。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人,在这段时间内人口数量位居第二,有350200人。多米尼加移民在过去十年的增长率为3%,中国移民增长率为34%。中国也是2002年到2011年间,纽约市合法接收的移民的最大来源,其中逾40%获得了庇护,这份报告称。它的依据主要是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以及联邦和城市的其他管理数据。

"中国人的数量似乎正在激增,"萨尔沃说。他说这些数据"表示中国最终将成为纽约市的最大移民来源"。

不过,跟墨西哥移民的增长幅度相比,中国人就相形见绌了。在过去十年中,墨西哥人口的数量激增了52%,是纽约10大移民群体中增幅最大的,墨西哥人口数量也超过圭亚那和牙买加,升至第三位。现在纽约市约有186000名墨西哥人。

厄瓜多尔、海地、印度、俄罗斯、多巴哥和特立尼达,也位居前10位之内。

皇后区和布鲁克林仍然是移民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但近年来,布朗克斯和斯塔滕岛的外国出生居民也出现了激增。从2000年到2011年,布朗克斯的外国出生居民人口大约增加了85300名,是所有行政区中数量增加最多的,而斯塔滕岛移民人口增长了36%,是所有行政区中增幅最大的。

在纽约所有行政区中,皇后区的移民是最多的,为109万,接近该区全部居民的一半;布鲁克林位居第二,移民数量为946500人,占该区总人口的37%——其中将近一半人住在B/Q和N地铁线的两侧。这些地铁线通过布鲁克林的西部和南部,大致呈U形。

位于该沿弧线上的本森赫斯特(Bensonhurst),是过去十年中纽约第二大的移民社区,仅次于曼哈顿的华盛顿高地,位居第三的是皇后区的艾姆赫斯特(Elmhurst)。但是布鲁克林北部远离B/Q和N地铁线的布什克(Bushwick),却拥有21%的最高移民增长率。(这些人口统计学家还指出,与此同时,从美国其他地方迁居到纽约的居民中,入住布什克社区的人也增多了。)

至于移民对纽约的经济影响,这些人口统计学家说,外国出生的移民占了从业居民的47%,在创业者中的比例格外大,"源源不断地给经济注入了活力",并推动了住房需求。

"从历史趋势来看,"该报告称,"纽约的经济机会将继续为移民流提供支撑。"

Jeffrey E. Singer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联储将从明年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美联储将从明年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
Dec 19th 2013, 05:46, by BINYAMIN APPELBAUM

华盛顿——随着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官员对经济稳步增长的信心有所增强,该机构在周三表示,将在2014年逐步结束债券购买计划,迈出了撤除央行大规模刺激计划的第一小步。

美联储在其政策制定委员会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宣布,该央行计划通过一系列小规模举措,在明年年底前将每月的国债及抵押债券购买额从今年12月的850亿美元(约合5161亿元人民币)降至零,这些举措自明年1月开始,该月购买额将减至750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联储也在努力消除相关担忧,即美联储通过强化将短期利率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的计划,再次过早地削减刺激措施。官员们称,该计划是更加有效的刺激增长的方式。两项政策都旨在压低借贷成本,促进承担风险的活动。

实际上,美联储的政策转变意味着该机构计划现在采取较少行动,以后再做更多。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经过数月时间达成的一项妥协,达成妥协的一方是确信美国经济需要更多帮助的官员,另一方是认为债券购买计划既无效又危险的内部批评人士。

美联储主席本·S·伯南克(Ben S. Bernanke)坚称,政策转变的净效果绝不是取消对经济发展的支持。

"我们没有减少努力,"他在周三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觉得我们一直大力维持经济增长,而我们也在劳工市场看到了进展。有人认为我们没有为经济提供很多帮助,我不同意这个看法。"

投资者似乎也赞同伯南克的意见,并未响应股价会随着美联储撤回资金而出现下跌的预测。美联储的声明于下午2点公布之时,主要股指都急剧升高,标准普尔500指数(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在交易日结束时上升了1.7%。重要的是,基准债券的利率——美联储希望影响的就是这个利率——在交易日结束时几乎与开盘时相同。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高级经济学家迈克尔·汉森(Michael Hanson)说,投资者之所以充满热情,原因之一是刺激计划的撤回将会以缓慢的速度逐步实施。

对于未来两年的美联储政策,市场目前有一个清晰——虽然不是很有把握——的概念,其中就包括美联储会在明年年末结束资产购买,而伯南克也曾表示,到2015年年末以前,短期利率不太可能升高。

情况之所以格外令人吃惊,是因为在伯南克任期最后数月出台的这项计划将决定他的继任者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任期头两年的工作。参议院将于本周确认对她的提名。伯南克周三表示,耶伦"完全支持我们今天的举措"。

面对经济增长平稳却缓慢的环境,美联储正在艰难地调整自己的刺激计划。过去一年中,失业率持续下跌,11月降至7%。但是,以历史标准来看,这个比率仍然很高,劳动力市场的其他指标则显得更加不妙。工资增长缓慢,而且自经济衰退以来,在职成年人的比例一直未见升高。

许多指标都表明,美国经济现在的增长速度或许比分析人士预计的要快,美联储官员也预计,美国来年的经济增长还会更加迅速。但是,持续的低通胀率表明,美国经济的表现远低于其应有的能力。

伯南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委员会决意避免通胀率太低或太高的情况。"

Nelson D. Schwartz自纽约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克里走访菲律宾台风灾区,警告气候变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克里走访菲律宾台风灾区,警告气候变化
Dec 19th 2013, 04:28, by KEITH BRADSHER

菲律宾塔克洛班——周三,走访了数英里没有房顶的房屋和损毁严重的棚户区以后,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宣布美国将为菲律宾提供额外的人道主义援助,并称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这次大台风是关于未来极端天气的一个警告。菲律宾的灾情是一场强度居史上前列的暴风雨造成的。

"没有任何语言能准确描述我们在这一整片社区见到的毁坏程度,"克里说。"破坏的程度与规模如此之大,我从来都没见过。"

台风"海燕"于11月8日登陆,其后两周出现了食物和干净水源严重缺乏的状况,现已基本得到缓解。但是,有400万人因为巨浪或时速高达200英里(约合322公里)的强风失去了自己的家园,重建工作却几乎没有开始。

周三,菲律宾公布的官方死亡人数已升至6069,另有27665人受伤,1779人失踪。但地方官员说,随着人们从废墟中找出更多的尸体,死亡人数还会上升。

塔克洛班的一些中心区域已经恢复供水,受灾严重的莱特和萨马岛的大片地区却仍然处于断水状态。完全恢复供电将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克里承认,把气候科学应用于任何单个气象事件都不容易,但他以塔克洛班的灾情为例提醒人们,如果不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虽然不能把单独的一场暴风雨归咎于气候变化,但我们确实知道,气温升高将导致季风季节持续时间更长、更难以预料,从而导致更极端的天气事件,"克里说。"看看这里,你就能清楚地看到极端天气事件会是什么模样,这个例子也是一个提醒,那就是我们有责任采取行动保护未来。"

克里说,虽然恢复工作已经进行了将近六周,但塔克洛班看起来仍像是一个战场。他随即宣布,华盛顿将立即捐款2460万美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用于救援工作,此前美国已经提供了6200万美元的援助。他表示,美国也会考虑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正在进行的重建工作所需的进一步救援要求。

周三,菲律宾总统贝尼尼奥·S·阿基诺三世(Benigno S. Aquino III)在马尼拉的一次演讲中说,台风带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共计129亿美元。他预计,灾区重建工作将持续到2017年。

周一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关注的主要是叙利亚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需求,但也包括世界各地其他危机的救援需求,联合国(United Nations)在会上要求向台风受害者提供7.91亿美元的援助,并表示目前只筹到了这笔资金的30%。联合国和红十字会(Red Cross)已向其他国家发出紧急呼吁,要求提供400万张高强度瓦棱钢板来替换被摧毁的屋顶,因为菲律宾几乎用完了库存的12万张,制造钢板的能力也很有限。

菲律宾政府每天都在更新死亡数字,但两周多以来,公布的失踪人数并无变化。面积广大的塔克洛班市拥有将近50万名永久和临时居民,但却只有一个小办公室负责接收失踪人口报告。过去两周,许多居民都在采访中表示,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这样的办公室。

周三,海滨街区圣何塞的居民本约·卡巴卡巴(Benjoe Cabacaba)表示,高如椰树的风暴潮席卷他们住所的时候,他的父母、岳父、两个姐妹、一名表亲、一个好朋友及六个侄子和侄女都消失了。卡巴卡巴表示,没有人去报告他们的失踪,并且补充说,他不知道他们的尸体是被人送进了安葬不明身份死者的集体墓穴,还是被海浪卷走,再也见不到了。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上报家中的失踪人员,他说。"我们勉强能找到每天的食物——我一心只想为家人找到足够的食物。这里的每个人都是这样。"

塔克洛班市副市长杰里·尧卡辛(Jerry Yaokasin)表示,各级政府都极不情愿确认全部的死亡人数,但他拒绝谈论原因。

菲律宾政府大大低估了死亡人数,特别是在灾后初期。台风刚刚结束时,阿基诺曾表示,死亡人数可能在2000至2500人之间。

政府起初只派了2000名士兵前往莱特岛,而莱特岛的150万人全都失去了家园,并有5000多人死亡。军队在将近一周的时间里无法恢复秩序,洗劫使得菲律宾的一些城市陷入瘫痪,特别是塔克洛班。

新闻媒体对此次台风进行了广泛报道,由此而来的对破坏规模的深切国际关注促使菲律宾大幅增加救援力度。在美国开始派遣部队及飞机进入该地区、在受损机场设立急需的流动空中交通管制部门之后,菲律宾才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努力。

塔克洛班市长阿尔弗雷德·罗穆亚尔德斯(Alfred Romualdez)告诉克里,看到美国军队派大量士兵及飞机送来救援物资之后,一些年长市民表示,"我们上一次经历此类事情,还是美国人在战争期间登陆的时候。" 1944年,由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Gen. Douglas MacArthur)率领的美国及菲律宾部队在两栖突击行动中冲上塔克洛班的海滩,开始帮助菲律宾摆脱日本在二战期间对该国的统治。

阿基诺和罗穆亚尔德斯都提到要建设抗台风能力更强的社区,以便应对可能会在未来产生更多强力风暴的气候。参观完塔克洛班后,克里在简短的采访中表示,"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迹象,都说明了长期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尽管当地及国家官员威胁要将海滨地区宣布为非建设区,很多居民却已经开始在原地重建家园。台风"海燕"侵袭期间,风暴潮已将他们的住所夷为平地。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30岁的皮奥·卡纳扬(Canayong)正在重建祖父母的住所。这所房子距离海岸50码(约合46米),除了桔色的地板砖,几乎没留下什么。其他人也正在卡纳扬家的废墟和海岸之间重建大量寮屋。

一艘140英尺(约合42.7米)长的远洋货轮搁浅在比这些工地更深入内陆的地方,显得十分不协调。这艘货轮在风暴潮中倾侧着穿过了原有房屋。卡纳扬讲述了这艘货轮如何撞毁房子,致使祖父母在他面前丧生,当时他扎到了船头前方的水下,得以逃生。他的母亲和四个兄弟姐妹也已丧生。

尽管如此,卡纳扬还是在搜集重建家园的材料。他表示,这块土地是他家剩下的唯一财产。他说,"我不想搬走。"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北京落成在台湾被处决谍报员纪念广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北京落成在台湾被处决谍报员纪念广场
Dec 19th 2013, 03:11, by 王霜舟

中国建成了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旨在纪念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被处决的共产党情报人员,此举让人们想起了大陆与台湾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紧张气氛近年来有所缓和,但却并未消失。就在广场落成的这周,有报道称台湾和大陆已在就交换被俘间谍进行谈判。

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军队于1949年被毛泽东的共产党军队打败并逃往台湾之后,秘密活动仍在持续。位于北京西山的这座花岗岩纪念建筑显示了这类活动的规模。

官方媒体中国新闻网报道称,这座纪念广场的墙壁上刻着846个名字,还有留白以便增补更多姓名,这篇报道称,50年代初派往台湾的约1500名秘密干部中有约1100人被捕并被处决。

浮雕纪念墙的前方是以重要情报人员为原型的四尊雕像。他们分别是曾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国民党将军吴石、他的副手陈宝仓和聂曦,以及奉命去吴石那里刺探情报的女情报员朱枫,她后来转而效忠共产党。朱枫的遗体被台湾的一名研究人员发现,2011年被送回大陆。

他们四人身份曝光,是因为台湾地下党领导蔡孝乾被捕后供出了数百名间谍的名字。这四人被控向大陆提供了台湾抵御大陆入侵计划的大量细节,于1950年6月10日被处决。

中国新闻网报道称,这座纪念广场是为了纪念那些"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英雄们"。虽然这座广场纪念的是逾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 但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间谍战至今仍在持续。大陆认为自治的台湾是自己的领土,最终必须收回,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武力。

台湾官方媒体中央社报道称,台湾法务部长罗莹雪周一表示,不考虑释放前台湾少将罗贤哲。罗贤哲在泰国任职期间曾向大陆提供情报,由此在2011年被捕入狱。

罗莹雪的说法是在回应台北《中国时报》的一则报道,该报道称台湾和大陆正就交换被俘间谍进行谈判,其中包括2006年在越南被捕并被押回大陆的台湾情报人员朱恭训和徐昌国。

在北京为赴台大陆情报人员建造的纪念广场宣布落成之前不久,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向两名被中国囚禁20年的官员授予了"卓越情报工作十字勋章"(Distinguished Intelligence Cross),这是该局表彰勇气的最高荣誉。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印度抗议外交官纽约被捕遭裸体搜身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印度抗议外交官纽约被捕遭裸体搜身
Dec 19th 2013, 02:46, by GARDINER HARRIS

印度班加罗尔——纽约执法人员上周对待一名印度女外交官的方式在印度掀起了一股愤怒的浪潮,印度政坛各派人物都对此表示愤慨,新德里的警察还拆除了美国大使馆外的安全防护栏,以此进行报复。

前述外交官是印度驻纽约副领事德芙雅尼·霍布拉加德(Devyani Khobragade),她于上周四被逮捕,被控提交有误文件帮自己的管家获得工作签证,并向管家支付远低于最低法定标准的工资。印度官员说,霍布拉加德是在送女儿上学时被捕的,执法人员在大街上铐上了她,随后把她关进一间关押吸毒者的牢房,她交了25万美元(约合150万元人民币)保释金后才被释放。

到现在为止,印度人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是,39岁的霍布拉加德在被捕后曾遭裸体搜身。一些印度媒体报道称,她还被迫接受了多次体腔搜查。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希夫山卡·梅农(Shivshankar Menon)称,这样的对待"卑鄙"而且"野蛮"。

逮捕次日,印度政府发表声明称,该国"对美国官方侮辱她的方式感到震惊"。外交部长苏亚塔·辛格(Sujatha Singh)召见了美国驻印度大使南希·J·鲍威尔(Nancy J. Powell),并对这名印度外交官遭受的"让人无法接受的对待"表示了强烈抗议。

美国法警局(United States Marshals Service)在一份声明中证实了霍布拉加德遭受裸体搜身一事,称这么做是在遵循"美国法警局用于纽约南区普通狱囚的惯常搜查流程"。这份声明还称,她被"安置在唯一的一间有空位而且适当的牢房里"。

根据印度新闻报道,印度官员不光拆除了美国使馆建筑外的混凝土安全围栏,还要求美国使馆提供其所有印度雇员的详细信息,以及美国使馆学校教师的名字和工资;要求使馆外交人员停止进口烈酒;要求领事人员及其家人交回外交人员身份证。

周二,国务院对使馆安全围栏遭到拆除一事表示担忧。国务院副发言人玛丽·哈夫(Marie Harf)说,"我们已经向印度政府高层表示,我们希望印度继续履行自己的所有义务。"

哈夫承认,国务院外交安全官员参与了拘留霍布拉加德的行为,同时又说,"逮捕过程"是由联邦法警负责的。一些联邦检察官说,对霍布拉加德的指控是由于她曾向美国官员承诺每月付给其管家4500美元工资。这些检察官说,实际上她每个月只给了这名管家573美元,还给管家规定了远远超过40小时的每周工作时间。

霍布拉加德的律师上周说,她已经提起无罪辩护,并打算以外交豁免权为依据来质疑这次逮捕。她面临的签证欺诈指控最多可判刑10年,虚假声明指控最高可判刑5年。

在印度,家庭雇工薪水很低且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雇工有时还会受到恶劣对待。女佣被雇主囚禁或虐待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

但是,一名中产阶级女性被捕并遭到裸体搜身,这样的事情却让印度人震惊不已。印度的机场安检让妇女单独排成一队,任何需要脱衣服的搜查都要在帘子内进行。

印度还免除对高级官员的安检,印度很多机场都贴有长长的免安检官员名单。如果这些官员在美国或其他地方被要求接受安检,这样的事情往往会登上印度媒体的头条,一些印度人还会认为这是对印度的侮辱。 

Hari Kumar自新德里、Michael R. Gordon和Michael S. Schmidt自华盛顿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arning HTML & CSS shouldn't be difficult.

Master Trainer, Mark Lassoff, will teach you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create a creative and professional web site in 4 hours.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
Dec 19th 2013, 01:47, by NEIL GOUGH

香港——周三,中国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被迫停止接受人民币充值,受此影响,这一虚拟货币的价格在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中国大幅下跌。

比特币中国(BTC China)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出了前述通知,新浪微博是中国类似Twitter的讯息平台。

此事发生不到两周之前,中国央行及其他四家监管金融和技术的政府机构联合发出声明,禁止中国金融机构参与比特币的交易。

比特币中国在通知中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比特币中国不得不暂时停止人民币充值功能。"该通知还称,比特币中国将继续运营,比特币充值和人民币提现不受影响。

截至周三晚上,位于上海的比特币中国对比特币的报价在2300元人民币左右,比周二交易的比特币价格下跌了近40%,还不到12月1日比特币价格峰值的一半,后者是7395元人民币。

中国新闻报道称,中国央行人民银行周一约谈了10多家规模最大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公司,命令它们停止所有与虚拟货币有关的交易。中国新闻报道称,中国最大的网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也参加了这次约谈。

12月5日,央行及前述四家机构联合禁止了比特币交易,称政府这么做是"为保护社会公众的财产权益,保障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防范洗钱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当时,央行的一名发言人反对将比特币说成一种货币,称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

这并不是中国首次打压虚拟货币。2009年,中国政府就禁止了腾讯公司开发的网上货币,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拟定下一任驻华大使人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拟定下一任驻华大使人选
Dec 19th 2013, 02:36, by SHERYL GAY STOLBERG, JEREMY W. PETERS

华盛顿——据三名了解即将发布的公告的官员透露,奥巴马总统计划提名蒙大拿州民主党参议员、参议院财政委员会(Senate Finance Committee)主席马克斯· 鲍卡斯(Max Baucus)担任下一任驻华大使。

鲍卡斯是国会山中奥巴马医改的首席设计师,此前已决定不参加明年的连任竞选。鲍卡斯已在国会连任六届,是蒙大拿州任职时间最长的参议员。鲍卡斯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还没有确定的未来计划,但期待"一次全新的冒险,一个全新的篇章"。

鲍卡斯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一直都让民主党人感到不舒服。2001年,鲍卡斯成为布什总统减税政策的拟订者之一,背弃了民主党,后来又故伎重演,于2003年支持了一个医保处方药福利项目。鲍卡斯曾耗费大量时间来争取共和党对医保法案的支持,最终却归于失败,因此惹恼了民主党人。鲍卡斯认为医保法案是自己的主要成就之一。

周三,鲍卡斯在国会拒绝接受记者采访,拒绝评论前述提名计划。他说,"这不是我该讨论的事情。"

但是,如果鲍卡斯较早离开参议院,而他的参议院同僚又不得不确认他的大使提名,那么,填补他席位的人选将由民主党州长史蒂夫·布洛克(Steve Bullock)来指定。届时,布洛克将有权把他的席位交给副州长约翰·W·沃尔什(John W. Walsh),沃尔什已经宣布自己将竞逐鲍卡斯的席位。

这样做有助于民主党保留蒙大拿州的席位,共和党已经征召众议员史蒂夫·戴恩斯(Steve Daines)来竞逐这一席位。民主党明年将面临一场艰难的中期选举,目前正在努力奋战,以期留住蒙大拿州的席位,以及阿肯色、路易斯安那和北卡罗来纳等倾向保守的州的席位。

一名民主党官员称,白宫之所以认为鲍卡斯是这份工作的理想人选,是因为他曾努力深化中美关系,为此进行了20多年的工作。他曾八次到访中国,还曾在华盛顿和蒙大拿接待过多名中国外交官和贸易代表,其中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20世纪90年代,鲍卡斯还领导了美国促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工作。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东海和南海形成“新常规”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东海和南海形成"新常规"
Dec 19th 2013, 00:21, by 覃里雯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3年底,一场在南海海域发生的中美军舰险些相撞事件,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哗然,也再次证明,在地区外交和安全政策上发生显著变化之时,中美之间急需在中国周边海域达成新的危机预防方案。

美国海军官员称,12月5日,美军军舰考本斯号在国际水域行驶中,被中国海军的一艘军舰发出警告后快速逼近,被迫紧急避让,险些相撞。美国军方称考本斯号是"在国际水域合法航行",美国国务院已就此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中国国防部此后发表声明,称"中国海军军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了妥善处理",但表示"两国防务部门也已通过正常工作渠道通报了有关情况,进行了有效沟通。一些媒体的相关报道与事实不符。"

其实,早在这一轮东海和南海危机升温之前,中国就一直不满于美国在中国周边海域活动,将之视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手段,因此双方船只对峙的情况已持续多年。东海和南海的岛屿所属争议,和中美两国对在专属经济区内是否享有对外国军事活动的管辖权的争议,又增加了双方海上军事舰只对峙的机会。2002年9月,美国海军"鲍迪奇"号测量船在中国黄海专属经济区作业,曾被中国海军舰艇和飞机数次警告。2003年、2004年、2005年、2009年、2013年,在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中国海军、海上执法力量和一些"渔船"多次与美国海军测量船、海洋调查船和电子情报侦察船等对峙。而在考本斯号事件后接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采访的美国海军军官也表示,中美海军在太平洋上偶遇对峙的情况相对频繁,一位知情者更提到,重要的是不要对考本斯事件"过度炒作"。

虽然中美已经有了海上军事舰只对峙的诸多经验,并且迄今为止大多数时候保持了低调和克制,安全分析专家们依然有理由对此担忧。中美之间海上军事安全磋商一直未建立起一套安全的危机预防机制,即类似于1972年美国与前苏联签订的《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政府预防公海暨公海上空意外事故协定》,为中美争议区域和专属经济区中舰只和航空器偶然相遇时避免意外相撞做出详尽的指导。没有这样的指导,而完全倚仗船舰/飞行器驾驶员的经验和对对方意图的猜测,则重演2001年中美海南撞机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在东海和南海危机累积的压力下,双方任何军事舰只/航空器直接碰撞的事件,将比海南撞机事件导致的中美外交危机要远远难以收场。

中国在过去两年里对待南海争议地区冲突的方法,曾被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ltional Crisis Group)描述为"反应式强硬"(Reactive Assertiveness),即"利用(他国)在争议地区可见的挑衅,以强硬的反制手段将现状改变得对自己有利"。这个方法在与菲律宾的黄岩岛冲突、针对东京市长购买钓鱼岛而宣布东海领海基线等事件中得到体现。如今,中国海上执法船实际控制着黄岩岛区域,并且已经在钓鱼岛周边定期巡航,两处都比冲突前的状况对中国更有利。这些冲突中,美国并未直接参与,但明确反对了中国改变争端区域现状的行为。

在2013年11月,"反应式强硬"的方法发生了改变:此前中国只在突发单个冲突和重大外交事件使中国感到遭受挑衅之时做出强硬反应,但这些强硬反应又随即引发各方的连锁反应。因果循环如此密集,以至于"反应"和"主动"之间不再存在清晰的界限。在11月23日中国宣布划定涵盖争议岛屿和领水上空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并要求过往他国航空器通报线路之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在10月23日对国防部下令击落任何忽视日方警告、拒绝离开日本空域的外国无人机。这或可视为针对中国在东海争议海域无人驾驶飞机的挑衅,但在9月8日、9日钓鱼岛附近空域中国方向发现"未明国籍"无人机的事件,起源却难以定论。

根据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杨宇中"将在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后,适时设立其他防空识别区"的表态,可以设想,南海防空识别区也在准备中。

美国感到必须参与其中,即刻送出两架战斗机穿越中国的识别区,对中国表示强烈反对,并在此后警告中国不要设定南海防空识别区。中国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又成为了中美之间新的危机酝酿点。

而中国在2013年明确的新外交政策,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危机。从10月份召开的周边国际外交工作座谈会讲话上看,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奋发有为"、"更加主动"等字句,已经实际脱离"韬光养晦"的含义。

官方智库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多年主张放弃"韬光养晦"政策的阎学通教授,公开撰文详细解读了习"主动塑造国际环境"的外交政策,指这是"中国外交全面改革的开始", "从守成转向进取",并指出"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是反义词,既无法并列也不可能有递进关系,此次会议根本性的原则改变,就是强调"有为"。阎学通并提到,中国外交目标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外交的首要重点从中美关系移到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这意味着中国决意对抗美国对中国就地区领土安全政策施加的压力。

至于坚持以海上强力申张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利益和复兴大业之时,如何让充满疑惧的邻国放弃美国的安全保障,接受中国在地区"命运共同体"的设计,习的讲话却似乎并未提供足够明确的答案,这也为中美对地区影响力的争夺增加了新变数。

中国决策层显然已经认定,中国倚仗实力,在地区安全政策中采取积极政策探测美国的底线,是必要的。而中国的实力和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美国与中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则保证了这种探测是可行的。奥巴马政府一直试图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既不就领土领海争端站队,又维护东海南海的航行自由和美国的军事存在,但他的政策不自觉地推进了中国的强硬政策。2011年美国将"战略重心(pivot)"移至亚太(后改称为"再平衡"),宣布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并公开为东南亚各国提供"海洋安全援助"以来,中美之间就亚太海域安全立场上的对立就已经无法掩盖。

可以确定的是,东海和南海争议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已经在过去几年里形成了一个循环的"新常规"(New Normal):频繁的海上争议区域冲突——冲突相关方外交关系压力骤增——压力略微缓解但新的态势或外交/安全政策形成——新的冲突,反复累加,动摇了冷战以来该地区的安全版图,加速了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新政策表明,它希望以这个新常规将让美国和周边国家在心理上逐渐适应它作为地区强国的崛起。但中美之间在周边海域危机预防机制的缺乏,很可能加速这个新常规的链条断裂,并导致各方难以承受的后果。

覃里雯是作家、记者,曾在国际危机组织北京办公室任研究员。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不要为了“记录”而暂停生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不要为了"记录"而暂停生活
Dec 19th 2013, 00:34, by 雪莉·特克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今年春天,我有一次和演员、笑星阿齐兹·安萨里(Aziz Ansari)共处了一天,讨论我们都感兴趣的短信心理学问题。当我们在洛杉矶街头漫步时,每隔几分钟就有人向他走来,不是找他索要签名,而是请求跟他合影。安萨里对粉丝们很亲切。他表示自己不合影,但是可以跟他们聊一会儿。他询问他们喜欢听什么音乐,以及他们对他的表演、他的单人喜剧,以及他的情景喜剧《公园与游憩》(Parks and Recreation)的看法。粉丝们没有不满,但也说不上高兴。没能在手机里留下合影,他们只能空手离去。

我研究人与移动技术的关系已经超过15年了。直到不久之前,"分享"似乎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分享一下想法和感受,人们就会觉得不自在,即使那些想法和感受在自己的头脑里都还不清晰。把笛卡尔的名言改动一下,或者可以描述这种新的感受:"我分享,故我在"。

而当下,我们仍然喜欢分享,但现在我们最看重的却是获得、拥有一张记录了自己体验的照片。

对于自拍这件事,我采访了一些人。自拍是他们记录自己生活的手段。安萨里与粉丝们进行了交谈,可是他们想要的却是记录的文件。我们总是为了记录而打断交谈。

与其他照片一样,自拍照也为了记录那个时刻而打断了体验。从这个方面来看,自拍类似于我们中断日常活动的其他行为,类似于我们在课堂上、在开会时、在剧院里、在与朋友共进晚餐的过程中发短信。是的,还有葬礼上,但更经常的是在教堂和犹太会堂的仪式上发短信。在与伴侣和配偶一起在床上时,我们也会发短信。我们还会看到代表我们的政治人物在开会的时候发短信。

科技不仅仅为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也对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做的事情,而且也改变了我们本身。自拍让我们习惯于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暂停"片刻,以便记录下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学会了在发出或收到短信、图片、电子邮件、电话时,把交谈"暂停"片刻,自拍时的"暂停"是这种做法的延伸。当你习惯了这种走走停停的生活,你就不再那么习惯于反思自己在哪里,在想什么了。

我们不再觉得中断是一种扰乱了。但它让我们难于和自己或别人展开严肃的交谈,因为在情绪上,我们让自己保持在一种随时可以抽离一切东西的状态。我和一些年轻人谈到他们外出聚餐时的礼仪,他们对我解释说,比如有七个人一起聚会时,他们要确保在任何时刻至少要有三个人在"抬着头",进行"说话的那种"交谈。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觉得自己可以去发短信。但讲话的不必总是同样的三个人。在这种场景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等等,在说什么?"每当有人回到谈话中,并试图跟上话题时,就会说这句话。这已经成为了新的常态。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奥巴马总统尊敬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并且深入地思考过自己与曼德拉主张的理念之间存在的联系。但是上周二,当他在曼德拉的悼念仪式上自拍时,他向我们展示了他也生活在我们的"记录文化"中。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没有给自己留出一段不被打断的沉思时间,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现如今,当人们独处时,或者觉得有些无聊时,手往往就会伸向一台电子设备。在电影院、在停车标志下、在超市排队结帐时,是的,还有追悼仪式上,伸手去拿电子设备变得如此自然,以至于我们逐渐忘记了静静沉思是有理由的,一个很好的理由:这是对我们思考的事情的尊重。这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

现在还不算太晚,我们还可以重新找回沉着和从容。在技术的陪伴下长大的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觉察到它的代价,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最大的希望。当大人们为了找回交谈和自我反思的感受,给他们提供神圣的空间(厨房、起居室、汽车),在其中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一个14岁的女孩对我讲述了,她是怎么做到在晚餐时让沉迷于电子设备的父亲跟她交谈的:"爸爸,不要再在谷歌上搜索了。我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我想和你讲讲话。"一个14岁的男孩说:"人们居然不知道有时候可以看看车窗外面,看看他们经过的地方,那种感觉很奇妙。你可以思考事情。人们不知道这一点。"像所有的技术一样,自拍也让我们反思自己作为人的价值。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向我们发出挑战,要我们弄清它们的本质。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有《孤独共处:为何我们不彼此依赖却依赖科技?》(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伊拉克建议阿富汗接受美国协议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伊拉克建议阿富汗接受美国协议
Dec 19th 2013, 00:20, by AZAM AHMED

阿富汗喀布尔——阿富汗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章节正在等待着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Hamid Karzai)书写。他本月抽出了一些时间,与担任伊拉克外交部长多年的霍希亚尔·兹巴里(Hoshyar Zebari)进行了私人会面。

伊拉克官员上一次到访阿富汗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兹巴里此行名义上是为了减少阿富汗什叶派前往伊拉克圣地朝拜的障碍。而兹巴里此行之际,卡尔扎伊已决定固执己见,推迟与美国签署安全协议,此举给阿富汗获得西方的长期军事支持和数十亿美元援助一事打上了问号。

在双方坦诚交换意见之时,兹巴里给卡尔扎伊提了一个建议,若是两年前,你根本无法想象这样的建议会来自一位伊拉克官员:忘掉你与美国的分歧,签署协议。

兹巴里告诉卡尔扎伊,"不要幻想无论你做了什么美国都会继续留在阿富汗。人们曾经也以为美国会留在伊拉克。但是美军当时迫切希望离开伊拉克,他们现在也会迫切希望离开你的国家。"

2011年,当最后一支美军部队在类似的安全协议破裂后撤离伊拉克时,许多伊拉克人沉浸在了民族自豪感之中,相信政府有能力维护安全。但此后,这个国家就再度陷入了可怕的武装冲突,今年有数千人在教派冲突中丧生。

与会的伊拉克官员和阿富汗官员说,兹巴里告诉卡尔扎伊,尽管拥有数十亿美元的石油收入和训练有素的安全部队,伊拉克政府甚至连巴格达的安全都无法保障。因此,每年负担自己20%支出都已经很困难的阿富汗政府,又怎么能指望在没有美国帮助的情况下掌控国家呢?

这次对话发生时,两位领袖在各自的旅程中正处在截然不同的阶段——一位正在思考其国家在后美国时代的未来,另一位已经在后美国时代中挣扎。

其实,卡尔扎伊早就听到过这种说法。

事实上,在与记者和阿富汗官员谈论与阿富汗达成安全协议的难度时,美国官员长期以来一直用伊拉克撤军的例子来发出警告。在卡尔扎伊表示他将会推迟签署协议之后的几天里,美国的几名高级官员警告他,他们将不得不开始考虑"零方案"——2014年全部撤军——如果他不改弦易辙的话。

卡尔扎伊似乎也是这么理解兹巴里的话的,这让那些希望总统注意到伊拉克目前困境的阿富汗官员感到苦恼。

见面结束后,他告诉这一小批阿富汗官员,"看到了吧?美国太想签署这个协议了,甚至让伊拉克人向我施压。"

在一次电话采访中,兹巴里坚持说,他的建议只不过是为了表达善意,不是为了帮美国说话。

兹巴里说,"在美国从伊拉克撤军的两年后,因为暴力活动的激增,我们回到华盛顿,要求他们继续提供支持和军事援助,"他指的是,在伊拉克的基地组织以及其他逊尼派武装分子发动的袭击大幅增加之后,伊拉克总理努里·卡迈勒·马利基(Nuri Kamal al-Maliki)11月1日对美国的访问。"真的不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

2011年,伊拉克与美国的协议因为伊拉克的国内政局而破裂。但是,虽然奥巴马政府的一些人不想看到10年来付出的生命和财力代价付诸东流,美国还是有可能彻底从阿富汗撤军,其关键理由就在于卡尔扎伊对兹巴里的建议的反应。

面对着无数可能的后果,卡尔扎伊似乎又打算独断专行了。无论是他想得太多,还是他的怀疑有情可原,他的反应在越来越强烈地表达对美国盟友的极度不信任。

他上周告诉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即使他们没有在吓唬我们,我们也不会屈从于压力并签署协议,除非我们的要求得到满足。我这些天听到的,以及我以前所听到的要求,都是典型的殖民剥削。"

无论怎样,伊拉克的例子并非只是现在才被用来当做威胁。在有关长期驻军的谈判的每一步,伊拉克这个幽灵都阴魂不散,白宫和阿富汗总统府都是如此。

对于想要保留在阿富汗驻军的美国人来说,伊拉克的例子是一个可以倚仗的理由。美国的一名高级政府官员说,你可以举出伊拉克的例子,然后说,'我们不能允许这样的事在阿富汗发生。'"

那些支持全面撤军的人们认为,美国在伊拉克已经避免了一场灾难——撤军在美国国内几乎没有付出什么政治代价,而且极有可能挽救了许多美国人的性命。另一名美国官员说,对阿富汗来说也是这样。

尽管如此,即使是那些因为美国摆脱了在伊拉克的厄运而松了一口气的人们,也不愿意看到阿富汗陷入流血冲突。

上个月阿富汗领导人的一次盛大集会——支尔格大会(loya jirga)上,人们表达了签署安全协议的迫切心情,再次证明至少有一些阿富汗民众想要继续获得美国的支持。这名高级官员说,美国官方不想因为卡尔扎伊的不妥协而"惩罚阿富汗人"。

由于谈话涉及内部讨论和敏感的谈判内容,上述官员都要求匿名。

Matthew Rosenberg自华盛顿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不平等是这个时代的关键性挑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不平等是这个时代的关键性挑战
Dec 19th 2013, 00:28, by 保罗·克鲁格曼

不平等的加剧不算什么新问题。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在1987年发行的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描写了一个坚称贪婪是好事的新兴富豪阶层。但被"阶级战争"的呼叫声吓倒的政客们,不敢把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当成什么大事情来说。

不过,这一点可能会有所改变。针对比尔·德布拉西奥(Bill de Blasio)在纽约市长竞选中的胜利,或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对扩大社会安全福利范围的认可,我们可以就其重要性展开辩论。而且我们还没有看到奥巴马总统所宣称的不平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挑战"在政策变化中有所体现。然而讨论的大势已经发生很大扭转,足以让那些声称不平等没什么大不了的专家颜面无光了。

他们错了。

把不平等问题搁置一旁的最佳理由是萧条的经济状况。让经济恢复增长,难道不应该比担心增长收益的分配问题更要紧吗?

不是的。别的不说,光是看看不平等加剧对中产阶级美国人构成的直接影响,就知道这其实是件大事。除此之外,不平等可能在我们的经济乱象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和我们在事后补救中遭遇的失败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先来说数据。平均来看,美国人现在依然比经济危机之前穷得多。对底层90%的家庭来说,这种贫困不仅反映出整个经济蛋糕变小了,也表明他们在其中分到的比例在减小。两者中哪个更紧要?令人惊讶的是,答案是两者基本上差不多——就是说,不平等的加剧速度之快,在过去六年里对普通美国人收入形成的牵制力,已经和糟糕经济状况带来的牵制力差不多大了,尽管这六年里包括了一次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滑坡。

如果把眼光再放宽一些,你会发现不平等加剧已经成为导致中产阶级收入落后的最重要因素。

此外,当你在思考大衰退及此后不怎么大的复苏时,不平等带来的经济以及最终的政治影响也令人担忧。

现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点是,家庭债务增长给我们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债务增长和不平等加剧是同时发生的,两者可能相关(不过这个说法还缺乏充分依据)。危机发生后,收入不断地从中产阶级流向一小撮精英,这对消费需求构成了制约,所以不平等和经济危机以及之后的复苏乏力都是相关的。

然而,在我看来,不平等在经济灾难中真正扮演的关键角色是政治性的。

在危机发生前的几年里,华盛顿在减少金融监管的问题上达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两党共识——无论从理论还是历史来看,这种共识都是没道理的。危机发生时,拯救银行成了当务之急。但拯救完了以后,很快就有了一项新的共识,将增加就业机会抛至一旁,眼睛都盯着传说中的预算赤字威胁不放。

危机前后的两种共识有什么共同点?两者对经济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取消监管让危机成为可能,仓促转向财政紧缩除了束缚经济复苏的步伐以外没干什么好事。然而两种共识都符合一个经济精英阶层的利益和偏见,随着财富的暴涨,这个阶层的政治影响力也水涨船高。

如果我们尝试去思考,在持续不断的就业危机中,华盛顿怎么就迷上了削减社会安全福利和联邦医疗保险的事,我前面说的就格外明显了。这种执迷在经济上从来就是说不通的:当经济陷入深度萧条,利率达到历史最低点时,政府应该多花钱,而不是相反;在一个出现大规模失业的时代,我们没有时间去关注未来几十年的财政隐忧。而对这些项目的攻击也不是公众需求的反映。

通过对极富有人群的调查可以看到,他们和普通大众不一样,认为预算赤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并赞成对社会保障项目进行大幅削减。这些精英显贵当然左右了我们的政策议程。

这就引出了我的最终观点。在不平等问题的讨论中,我相信一些大错特错的言论是出于一些专家想要将我们的经济议程去政治化,让它成为技术性的非党派问题。但那是痴心妄想。即便一些问题看上去纯粹是技术性的,阶级和不平等最终也会决定——并扭曲——辩论的方向。

那么,总统是对的。不平等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挑战。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迎接这个挑战吗?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