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 日本跳台滑雪宿将葛西纪明的不老雄心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日本跳台滑雪宿将葛西纪明的不老雄心
Feb 11th 2014, 12:50, by KEN BELSON

俄罗斯红波利亚纳——日本顶级跳台滑雪选手葛西纪明(Noriaki Kasai)已经开始考虑四年后参加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事情了。

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假定自己有资格入选下一届奥运代表队会被看做是放肆的举动,但葛西纪明并不是一名普通的运动员。41岁的葛西纪明是第七次出征冬奥会,参赛次数追平了俄罗斯无舵雪橇选手阿尔伯特·杰姆琴科(Albert Demchenko)的纪录。这在任何体育运动中都属于非凡成就,更不用说充满危险的跳台滑雪项目。

在开幕式举行三天前,葛西纪明坦率地表示,"我会努力第八次出征奥运会。"

很难确信葛西纪明的话是认真的,还是为了维护铁人声誉说说而已。在跳台滑雪运动中,很多选手都会在30多岁时退役。但考虑到他以一些对手两倍的年龄所取得的惊人成绩,他的野心不可小视。

他表示自己之所以积极参加索契冬奥会,是因为还没有获得过金牌。

周日,参加普通台比赛的葛西纪明开始了争夺第二枚奥运奖牌的征途,最终获得第八名。他还将参加大台比赛和四人团体赛。

无论葛西纪明能否在本届冬奥会上摘得奖牌,能否参加2018冬奥会,他基本上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全面的成就。实际上,他的履历展示了日本现代跳台滑雪的发展史。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这项运动上崭露头角,日本运动员利用自身身材瘦小的优势飞得更远。但10年前,由于新装备的出现,并且为了阻止跳台滑雪运动员不健康的减重行为,规则也做出了改变,日本失去了优势。

尽管困难重重,葛西纪明作为日本队的队长,推动了日本跳台滑雪运动的复兴。日本出现了几名顶级的跳台滑雪女运动员,给这一项目带来鼓舞。

葛西纪明本人也取得了成就。今年1月,葛西纪明在奥地利巴特米特恩多夫取得胜利,成为赢得世界杯比赛的最年长的运动员。冬奥会之前,葛西纪明世界排名第三,这是他自1998–99赛季以来取得的最高排名,与上一赛季的排名第24名相比,有大幅提升。

"上一次获胜是两年之前,"葛西纪明去年夏天赢得一项赛事后表示。"当时我30来岁,现在我已经40岁了,这让我更快乐,也说明我仍然能与世界顶级选手竞争。"

葛西纪明坚持不懈地保持体型健康,调整跳跃方式。在职业生涯早期,他因为无所畏惧的态度赢得了"神风"的绰号。

就像大多数跳台滑雪运动员一样,伤痛给他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1994年,葛西纪明训练时摔伤了左肩。四个月后,因为左肩再次受伤,他被迫退出了那个赛季的比赛。由于膝盖不适,葛西纪明减少了锻炼。上周,他没有到奥运场馆进行跳台练习,而是决定购物、见朋友、放松,与此同时,他仍然承担着队长的责任。

日本记者冈崎敏(Satoshi Okazaki)曾写过一本关于葛西纪明的书。冈崎敏表示,可能是严谨的训练计划延长了他的职业生涯。

"葛西纪明连续七次参加奥运会,这令人感到震惊,"他在邮件中写道。"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已经41岁了,但与前六届奥运会比,他这次的状态似乎是最好的。"

葛西纪明表示,自己的成功与训练没那么大的关系,更多是出于不断提高的欲望。

"没有什么保持漫长运动生涯的秘诀,"葛西纪明周六表示。"遗憾就是我的动力。"

葛西纪明的奥运之路始于北海道偏僻的小镇下川町,北海道是日本四大岛屿中最北端的岛屿。1972年,也就是葛西纪明出生的那一年,日本队在札幌冬奥会男子普通台比赛中大获全胜,几年之后,葛西纪明就开始练习跳台滑雪。

葛西纪明于1989年在世界杯赛中首次亮相,1992年在法国阿尔贝维尔首次参加冬奥会。1994年,葛西纪明在挪威利勒哈默尔参加冬奥会四人团体赛,并赢得银牌。

葛西纪明的世界排名一度曾降至51名,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中排名49。之后,葛西纪明仍然一直努力锻炼保持体能,他身高5英尺10英寸(约合1.76米),体重137磅(约合62公斤)。作为北海道一家由企业赞助的跳台滑雪俱乐部,土屋住宅滑雪队(Tsuchiya Home Ski Team)的成员,葛西纪明也是年轻运动员的一个榜样,他们钦佩他眼光长远。

"在欧洲,运动员不可能拥有像葛西纪明一样长的运动生涯,他已经年过40,"土屋住宅滑雪队的芬兰籍教练扬内·韦泰宁(Janne Vaatainen)说。"他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很多事情。他愿意去改变,这令人难以置信。"

翻译: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要用无人机对付美籍嫌疑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要用无人机对付美籍嫌疑人?
Feb 11th 2014, 09:38, by MARK MAZZETTI, ERIC SCHMITT

华盛顿——奥巴马政府正在讨论是否授权对一名生活在巴基斯坦的美国公民实施致命打击,根据现任和前任政府官员的说法,一些人认为此人积极策划了恐怖袭击。

自从奥巴马总统去年五月对无人机行动施加了新的限制以来,这还是美国官员第一次积极讨论在海外杀死一名美国公民的事。

这些官员不愿证实该恐怖份子嫌疑人的身份,而且对于该犯罪嫌疑人参与袭击美国人的何种证据已被掌握,他们也不愿提供任何信息。本周一,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率先报道了有关是否把此人列入杀戮名单的辩论。

奥巴马政府第一次针对美国公民的定点清除行动,发生在2011年9月,当时美国中情局的无人机在也门杀死了激进派传教士安瓦尔·奥拉基(Anwar al-Awlaki)。官员们极少公开谈论那次行动。去年白宫承认,在奥巴马主政期间,共有四名美国公民在无人机袭击行动中丧生。按照白宫的说法,四人中只有奥拉基是有意针对的目标。

在去年五月的一次演讲中,奥巴马表示,他打算逐步把无人机袭击活动从中情局转交给五角大楼,目的之一是使其更加透明。当时美国官员说,在巴基斯坦的无人机袭击将继续由中情局开展,因为巴基斯坦不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开展军事行动。

但是,奥巴马颁发的一项机密政策强烈倾向由五角大楼——而不是中情局——来开展针对美国公民的无人机袭击,虽然据说该政策也允许在必要时有所例外。

美国官员说,关于是否打击一名身在巴基斯坦的美国人的新讨论,已经从自去年年中持续至今。上周,当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共和党众议员迈克·罗杰斯(Mike Rogers)愤怒地谈到奥巴马对无人机行动施加的限制时,公众对这场辩论有了少许了解。

"一些攻击或策划攻击美国利益的人,本应该被美国的反恐行动从战场上铲除掉,但由于我们给自己强加了繁琐程序,他们至今还逍遥法外,"罗杰斯在国会听证会上说。

罗杰斯说,新的规则"让生活在本土的美国人以及海外的美军官兵面临生命危险,让盟国感到沮丧,也让我们这些从事秘密行动监管的官员感到挫败。"

不过,来自行政部门和国会的数名高级官员证实,虽然该政策确立了只有五角大楼能用无人机袭击美国公民的基本规则,但有一个条款允许了特例的存在,所以从理论上说,政府在确有必要的时候也会通过中情局开展无人机袭击。

"这是布伦南的想法,"一位由于政策辩论仍在持续而不愿具名的高级国会助理说,他指的是中情局局长约翰·O·布伦南(John O. Brennan)。"他们希望能够谈论此事,曝光它,并为它提供法律上的立足点。"

和审议有关的细节——包括将要打击的目标的身份,他被指控做了什么事情,相关证据的性质——目前尚不明朗。而且也不清楚政府之所以不愿意批准这次袭击,有多少是缘于对此人是否满足标准——对美国人造成了持续、紧迫的威胁——的判断,有多少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希望由军队来处理此事的心态。

尽管奥巴马努力改革无人机袭击规则,但它们仍然存在争议。"自去年以来,在政府对杀戮行动保密这件事上,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国际特赦组织美国分会(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的瑙雷恩·沙阿(Naureen Shah)说。"美国声称有权袭击哪些地方,相关的法律规则,以及那些已经丧生的人的身份,公众和国会的大多数成员仍然毫不知情。"

"这项政策仍然被官方遮遮掩掩,引起各种猜测,而它本应该进行公开的辩论,并存在明确的限制,"沙阿说。

五角大楼、中情局和白宫本周一拒绝对此事置评。

政府在这件事上暧昧不明的态度激怒了罗杰斯。"主席对此大为光火,"那位国会助手说。

该助手还证实,美国国防部(Defense Department)最初不愿意把此人列入目标名单,质疑他是否符合奥巴马去年五月制定的新标准。但最终五角大楼改变了看法,该助手还说中情局一开始就支持对此人实施致命打击。

Charlie Savage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移民政策被指顾此失彼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移民政策被指顾此失彼
Feb 11th 2014, 09:03, by JULIA PRESTON

成千上万名试图为自己的外籍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拿绿卡的美国人都已经与他们的亲人分离了一年甚至更久,这是因为一家联邦移民机构的办事拖延问题越来越严重。

从奥巴马政府的官员言论和官方数据来看,之所以出现这种长时间的等待,是因为公民及移民服务局(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把注意力和资源转移到了奥巴马总统于2012年开始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旨在延迟年轻非法移民的遣返。

美国公民在为家人获得永久居民签证时所遇到的困难,使人们对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工作重心以及能力产生了怀疑,担心它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要艰巨的多的任务。周四,来自俄亥俄州的众议院议长约翰·A·博纳(John A. Boehner)表示,众议院今年很可能不会针对全面的移民改革采取行动。于是,移民维权人士开始向奥巴马总统施压,要求他扩大暂缓遣返项目的范围,使更多的非法移民也被包括在内。目前,美国共有1170万非法移民。

安德鲁·巴谢特(Andrew Bachert)是受延误影响的公民之一。他于去年8月回到美国工作,原本认为自己和澳大利亚籍妻子现在应该住在纽约州的新家里,铲铲雪,适应冬天的寒冷。然而,他的妻子黛布拉·巴谢特(Debra Bachert)却与他们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和两条狗一起滞留在阿德莱德一个仓促租来的房子里,当地1月的气温能升到华氏115度(约合46摄氏度)。

于是,48岁的巴谢特只好在妻子和孩子都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百无聊赖地度过了万圣节和感恩节,他还亲手打开了送给他们的圣诞礼物——通过Skype,这样他们至少能看到他送的是什么。

"我独自坐在这里,非常难受,"巴谢特说。按照目前的进展来看,巴谢特夫人可能在今年8月之前都无法前往美国。

每位美国公民原本可以在至多5个月的时间里为配偶、子女或父母申请到绿卡——这或许是移民系统中最容易获取的一种签证,近来已经不是这样了。但是,在过去一年中,批准这些移民签证所需的时间被延长到了15个月,而且还有50多万份申请处于等待之中,给国际来往、子女上学造成了问题,还使亲人分隔两地。

"为直系亲属申请绿卡的美国公民是移民系统的重要服务对象——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国会设立移民系统的初衷,"全国性律师组织美国移民律师协会(American Immigration Lawyers Association)的维权事务总监格雷戈里·陈(Gregory Chen)说。"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发言人克里斯托弗·S·本特利(Christopher S. Bentley)表示,因为暂缓遣返计划和签证的"正常的申请量涨跌周期",服务局的公民绿卡申请"处理时间暂时出现了增加"。

官方称,服务局去年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希望通过把绿卡申请分配到三家处理中心来加快速度。服务局11月表示,他们已经将等待时间缩短到了10个月,并称之为一个"巨大的进步"。官员们还说,他们希望能把等待时间缩短到5个月,但要实现至少要到今年夏季之后。

授予公民直系亲属的绿卡数量没有年度上限,因此并不存在系统性积压的问题。可是,最初的审批集中在联邦移民机构,而这一步骤耗费的时间往往是最久的。过后,签证还要通过国务院和外国领事机构的批准。相关法律禁止希望成为居民的外国人在文件审批期间持旅游签证入境。

2012年,奥巴马宣布了名为"童年入境暂缓遣返程序"(Deferred Action for Childhood Arrivals)的延迟遣返计划。总统只给了公民及移民服务局两个月时间启动这个程序。服务局上下紧急行动起来。截至上周,521,815名青年得到了暂缓,而服务局每天要处理2000多桩申请。

由于暂缓计划的高效率,服务局罕见地得到了移民及维权人士的赞扬。该项目在拉丁裔人群中大受欢迎,还被外界普遍认为是更大规模的合法化进程的一次成功预演。

然而,暂缓计划进行不久,处于绿卡申请程序中的美国民众就感受到了影响。

"结果看到,像我这种遵纪守法的人获批的数量急剧减少,"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in Anchorage)的政治学教授福雷斯特·内伯斯(Forrest Nabors)说。他现年47岁,去年7月为捷克籍的妻子兹登卡(Zdenka)提交了绿卡申请文件。

堪萨斯城的一家移民服务中心被同时指定为处理绿卡申请和大量暂缓申请的机构。官员们表示,这家中心很快就被如潮的申请淹没了。尽管该机构由申请费支撑,无需国会拨款,但并未增加额外的人手。官员们表示,原因在于"始料未及的招聘困难",但并未披露个中详情。

去年夏天离开澳大利亚的时候,巴谢特十分确信能很快见到家人,因而身为美国公民的两个孩子都没去机场送行。他深信妻子够格:两人结婚17载,从事电力行业的巴谢特之前曾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她也是有绿卡的。不过,证明文件到期的时候,他们已经移居澳大利亚,所以她没法续签。

一些律师建议巴谢特夫人以游客的身份入境与丈夫团聚。经过两周寝食难安的反复思考,她还是决定,宁愿继续分居两地的等待也不要欺骗美国海关部门,隐瞒自己留在美国的企图。

巴谢特计划在纽约州北部工作,如今却在哈特福德的公司总部附近的临时公寓里安营扎寨。他表示,情绪最低落的时刻是有一次破晓前接到妻子打来的慌乱电话。他们的儿子从自行车上跌落,摔断了前臂和手腕,正在医院里,即将接受急救手术。两个月过去了,尽管儿子的骨头已痊愈,巴谢特回想起这件事仍然心有余悸。他说,"为人父母的,绝不应该在这种情况下被迫与家人分离。"

翻译:陈柳、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朝鲜再次取消对美特使访朝邀请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朝鲜再次取消对美特使访朝邀请
Feb 11th 2014, 08:01, by CHOE SANG-HUN

韩国首尔——美国国务院于周日表示,朝鲜第二次取消了对美国特使的访朝邀请,该特使原本要访问朝鲜首都平壤,意在争取韩裔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肯尼斯·裴(Kenneth Bae)获释,后者已被朝鲜扣押了一年多。

阻止美国朝鲜人权事务特使罗伯特·金(Robert King)大使访朝时,朝鲜似乎再一次把取消邀请归咎于紧张的局势。朝鲜称,是计划于本月启动的美韩联合军演触发了紧张的局势。

"DPRK决定取消请金大使前往平壤讨论肯尼斯·裴释放事宜的邀请,我们对此深感失望,这已经是第二次了。"国务院女发言人珍·普萨基(Jen Psaki)表示,DPRK是朝鲜官方国名的首字母缩写。她指出,朝鲜"曾于去年5月公开宣称,不会把肯尼斯·裴的命运用作政治筹码。"

上周五,肯尼斯·裴在平壤市外的劳役营对一家亲朝的日本报刊表示,他听说金最早会在本周访朝,讨论他的命运。

他对这家名为《朝鲜新报》(Choson Sinbo)的报刊说,平壤已延展了对金的邀请。去年8月,朝鲜以美韩军事演习为由,突然取消了对金的类似邀请

普萨基说,这些演习都"以防御为目标,是透明的常规性演习。它们和肯尼斯·裴的案子毫无联系。我们再次呼吁DPRK做出人道主义表示,特赦肯尼斯·裴并将他立即释放,以便他与家人团聚并接受治疗。"

普萨基表示,华盛顿坚持长期以来的提议,愿意派金前往朝鲜。她还表示,应肯尼斯·裴家人之请,杰西·杰克逊牧师(Jesse Jackson)也表示愿意前往平壤执行人道主义任务,协助肯尼斯·裴获释。

2012年11月,华盛顿州居民肯尼斯·裴和一群游客经由朝鲜北部城市罗先进入朝鲜,随后被捕。他2011年在圣路易斯一座教堂布道的视频表明,他试图用一家旅游公司作掩护,在罗先建立地下宣教组织。

60多年来一直与美国剑拔弩张的朝鲜威权政府称,肯尼斯·裴的罪名是阴谋"通过反朝鲜的宗教活动来摧毁我们的体制"。

被判处15年劳役

据肯尼斯·裴的家人和《朝鲜新报》称,从去年夏天开始,肯尼斯·裴便因多种健康问题而在平壤一家医院疗养,并在大约三周前被送回了劳改农场。

朝鲜谴责称,美国和韩国的所有联合军演都是为侵略进行的彩排。互为盟友的美韩两国计划在本月最后一周开始每年一次的军事演习。上周威胁要取消本月同韩国举行家人团聚活动的协议时,朝鲜便提到了这些演习。如果家人团聚活动得以举行,那些因1950至1953年间朝鲜战争而分离的亲友将实现六十年来的第一次重逢。

翻译:张薇、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柯伊拉腊当选尼泊尔总理毛派失势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柯伊拉腊当选尼泊尔总理毛派失势
Feb 11th 2014, 07:48, by GARDINER HARRIS

新德里——在多年的僵局之后,尼泊尔议会周一选举苏西尔·柯伊拉腊(Sushil Koirala)为该国新任总理。这位长期的民主活动人士曾参与了著名的1973年尼泊尔劫机事件。

现年75岁的柯伊拉腊是尼泊尔大会党(Nepali Congress)主席。该党在去年11月的选举中脱颖而出,在尼泊尔议会制宪会议(Constituent Assembly)获得了最多席位。柯伊拉腊赢得了制宪会议超过三分之二的选票,总共获得405张支持票,148张反对票。

尼泊尔投资委员会(Nepal Investment Board)发言人甘希亚姆·欧吉哈(Ghanashyam Ojha)说,"柯伊拉腊的当选为2013年选举中诞生的一个重要章节画上了句号。"

不苟言笑的柯伊拉腊发表演讲时言辞沉闷,甚至无法激起其支持者的热情。但由于他曾为了尼泊尔的民主运动而入狱流亡多年,柯伊拉腊受到了广泛的尊敬。他至今未婚,过着简朴的生活,对于那些不满于之前统治尼泊尔的尼共成员奢侈生活的人们来说,这个品质十分具有吸引力。

柯伊拉腊并非一直都是这样沉闷。他年轻时曾学习过表演,梦想成为一名国际电影明星。马亨德拉国王(King Mahendra)1960年的政变击碎了柯伊拉腊的演员梦,在接下来的16年里,他一直在印度政治流亡。

1973年,柯伊拉腊和其他人劫持了一架从比拉德讷格尔飞往加德满都的飞机,迫使其飞到印度。他和其他劫机者在印度带走了300万卢比,以为民主运动提供资金。由于这件事,他在印度和尼泊尔的监狱里被关了六年。

柯伊拉腊出生在尼泊尔东部的黄麻制造中心比拉德讷格尔,他还是尼泊尔一个知名政治家族的成员。柯伊拉腊的亲戚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Girija Prasad Koirala)曾多次出任尼泊尔首相。

柯伊拉腊之所以能够当选,是因为此前,走中间路线的尼泊尔两大政党——尼泊尔大会党和尼泊尔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Nepal,联合马列[Unified Marxist-Leninist]),搁置了数周以来的争执,签署了七点协议,同意在一年之内颁布宪法,在此之前,允许现任总统和副总统继续任职。

向柯伊拉腊投反对票的包括联合尼共(Unified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毛主义[Maoist])、支持君主主义的尼泊尔民族民主党(Rastriya Prajatantra Party)和一些更小的政党。尼泊尔政治评论员卡纳克·马尼·迪克西(Kanak Mani Dixit)说,柯伊拉腊的大幅领先让制宪会议有望最终完成制定宪法的工作。该宪法必须在议会获得三分之二的赞成票才能被通过。

迪克西说,"柯伊拉腊将必须竭尽所能,说服他的合作伙伴,来支持其对国家的治理和制宪。"

经历过长达几个世纪君主统治的尼泊尔拥有125个民族、127种语言、几十个种姓以及三种特色鲜明的生态系统,把该国的2700万人口分隔成了令人眼花缭乱又彼此不和的社区,使得政治共识难以达成,也对该国经济造成了影响。去年,约120个政党参与了选举。

2006年,毛主义者和政府结束了长达10年的内战,但内战后诞生的制宪会议在四年里都无法出台宪法,导致尼泊尔出现政治瘫痪。去年,尼泊尔选出了一个专家政府来监督新的选举。尼泊尔大会党意外胜出,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以微弱差距排在第二位。在制宪过程中,两个最具争议的问题是,是否采取总统负责制,以及如何把国家划分为更小的政治单元。

Bhadra Sharma自加德满都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穿越的骆驼出卖了《圣经》的真实年龄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穿越的骆驼出卖了《圣经》的真实年龄
Feb 11th 2014, 07:17, by JOHN NOBLE WILFORD

在《圣经》里,骆驼在不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出现了很多次。

像亚伯拉罕(Abraham)、雅各(Jacob)和约瑟(Joseph)这样的犹太先祖,生活在公元前两千年里的前5个世纪,那时候骆驼有可能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但跟这些先祖有关的故事,却有20多次提到这种驯养的驮畜。例如《创世记》(Genesis)第24章,讲述了亚伯拉罕的仆人骑着骆驼去完成一项任务:为以撒(Isaac)寻觅一位妻子。

这些存在年代错误的内容是生动的证据,表明《圣经》是在它叙述的事件发生很久之后才撰写或编辑的,把它作为可验证的历史来看并不总是靠得住。这些骆驼的故事"并没有讲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记忆",以色列的圣经学者诺姆·米兹拉希(Noam Mizrahi)说,"而应该被看作晚得多的时代的人对历史的想象。"

米兹拉希博士把这种状况比作在叙述中世纪的事件时出现穿越情况,讲述"中世纪的人如何使用半拖车,在欧洲王国之间运输货物"。

对于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两位考古学家来说,年代错误是一种动机,促使他们在以色列阿拉瓦谷的一座古代炼铜遗址和约旦瓦迪费南地区挖掘骆驼的遗骸,以寻找以色列及周边地区何时开始引入驯养骆驼的证据。

考古学家埃雷兹•本-优素福(Erez Ben-Yosef)和利达尔•萨皮尔-亨(Lidar Sapir-Hen)利用放射性碳测年技术,查明以色列已知最早的驯养骆驼出现在公元前10世纪的最后30多年——从《圣经》来看,即先祖们生活的时代的数个世纪之后,也是大卫王时代的数十年后。两位考古学家说,更深的沉积物中有一些遗骸,可能属于野骆驼,人们猎杀它们以获取肉食。萨皮尔-亨博士可以识别出哪些动物是驯养的,因为运载重物会在驮畜的腿骨上留下痕迹。

《特拉维夫》学报以及特拉维夫大学的一个新闻发布会近日发布了这项研究的结果。考古学家们说,驯养骆驼可能起源于跟阿拉瓦谷接壤的阿拉伯半岛。埃及人在那里开采铜矿资源,有可能在引入骆驼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前,该地区的人们要靠骡子和驴子运载重物。

"把骆驼引入我们这个地区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优素福博士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有了骆驼,远达印度的远程贸易以及跟阿拉伯地区之间的香料贸易才首次成为可能。骡子和驴子驮运货物的距离有限,不太可能在沙漠的两个绿洲之间运货。"

米兹拉希博士是特拉维夫大学研究希伯来文化的教授,没有直接参与这项研究,他说,到了公元前七世纪,在以色列和中东各地,骆驼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在从非洲远至印度的贸易和旅行中。骆驼对圣经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还有点让人晕头转向,因为正好是那个时候,人们致力于撰写先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最终被列为圣典,成为《希伯来圣经》的一部分。

"我们应当谨慎,不要草率得出结论,说新的考古发现自动否定了圣经故事的所有历史价值。"米兹拉希博士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实际上,这些证据表明,在骆驼被纳入到近东经济体系之后这样一个相对较晚的时期,人们确实对这些故事进行了重新阐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故事完全不能捕捉到其他具有更古老历史背景的细节。"

此外,对于从小就在主日学校看到东方三贤士骑着骆驼抵达伯利恒马槽画像的人来说,不管这个故事中存在何种不确定性,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那个时候,骆驼服务于人类生活已经不再是年代错误。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联合国援助叙利亚草案被中俄搁置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联合国援助叙利亚草案被中俄搁置
Feb 11th 2014, 05:10, by SOMINI SENGUPTA

联合国——驻联合国安理会(Security Council)的一些外交官表示,一支救援车队在设法抵达被围困的叙利亚某城时遭到袭击,由于俄罗斯和中国代表未能现身,联合国于第二天上午就决议草案举行的会议无果而终,该草案本可迫使流血冲突中的各方准许人道主义组织进入他们的地盘。

本周一下午,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维塔利·I·丘尔金(Vitaly I. Churkin)并没有直接宣称,如果会议提出就草案进行表决,他会行使否决权。不过,他把草案称作不会被安理会采纳的"那类政治方案之一"。丘尔金说,"这份草案不会对局势产生任何实际的积极影响。"

中国代表团拒绝置评。

联合国发言人称,救援人员于上周末向赫姆斯老城运送食品和药品,其间有11人被杀。目前,该城已有约800人得到疏散,主要是女性、儿童和老人,其中的一些人对联合国官员说,他们不得不靠吃青草和野草为生。

世界粮食规划署(World Food Program)的一名官员在Twitter上表示,有一家人提到,为了赎回他们被绑架的女儿,他们用了一公斤麦片作为赎金,此事突显了食品短缺灾情的严重程度。

安理会是否会推动该草案的表决,迫使俄罗斯行使否决权尚有待观察,该草案的目的是向困在叙利亚各市镇的估计约25万人口运送救援物资。安理会成员国都在留意日内瓦的动向,本周一,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组织联盟在这里重启了政治谈判。与此同时,成员国还在等待负责叙利亚救援事务的联合国协调员瓦莱丽·阿莫斯(Valerie Amos)将在本周四发表的简报。

阿莫斯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英国政客,一直在小心翼翼地避免呼吁出台决议,不过上周末,她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救援车队在进入赫姆斯时遇袭一事的愤慨情绪。周日,她在Twitter上表示,国际社会"必须提高音量"谴责此次袭击。

决议草案定于周二提交15个安理会成员国,谴责了针对人道主义救援人员的袭击,并对在战斗中被困平民的困境表达了"深重担忧"。草案说其中的大多数人"是被叙利亚武装力量所困",并且谴责了封锁救援行动的行为。

决议草案特别呼吁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总统领导的叙利亚政府停止针对平民的"空中轰炸",包括停止使用所谓的油桶炸弹。草案也敦促反抗分子脱离包括基地组织(Al Qaeda)在内的恐怖组织, 并呼吁包括黎巴嫩真主党(Hezbollah)成员和伊朗圣城军(Quds Force)成员在内的外国战士离开叙利亚。草案还有一段内容说到了对战争罪犯的追责,提议对阻碍援助物资运送的个人和组织采取措施。

听取了阿莫斯周四的汇报之后,安理会成员国才可能决定是否对决议进行表决。如果以现在的形式提交表决,决议可能会遭到俄罗斯甚或中国的反对。中俄两国均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萨曼莎·鲍尔(Samantha Power)已经表示,她赞成达成决议。

然而,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分析人士理查德·高恩(Richard Gowan)表示,他怀疑,批评和支持叙利亚政府的人都不会急于推动达成一项准许援助物资进入的措施。

鉴于日内瓦谈判已经重启,俄罗斯和美国都不希望围绕人道主义决议的斗争扰乱卜拉希米的外交努力,"他说。他提到的是正在协调日内瓦谈判的联合国特使拉赫达尔·卜拉希米(Lakhdar Brahimi)。"然而,俄罗斯无疑会坚持要求,任何决议必须谴责反叛分子和恐怖分子对人道主义工作者发动的攻击。虽然赫姆斯事件的真实情况依然不明朗,大范围混乱的局面却给了俄罗斯可乘之机。"

任何决议都不会有太大成效。决议的通过将标志着世界大国在坚持让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叙利亚这一点上达成了统一。同时,决议将受制于联合国宪章(United Nations Charter) 第六章的规定,这就意味着决议不会威胁对那些藐视它的人使用武力。从理论上说,安理会成员国可以继续达成措辞更强硬的决议。

周一,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拒绝评论朝叙利亚阿拉伯红新月会(Syrian Arab Red Crescent)的援助人员车队开火的是谁。袭击发生之时,一些联合国官员正与车队同行。"我觉得,我们并不想摊派责任,"秘书长发言人马丁·内西尔基(Martin Nesirky)在他的每日记者会上说。

内西尔基补充说,为期三天的赫姆斯停火协议又延长了三天。

在莫斯科,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A·K·卢卡舍维奇(A. K. Lukashevich)谴责称,袭击救援车队的是违反停火协议的"武装分子",意在破坏日内瓦谈判。

翻译:张薇、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西班牙法院难断全球人权是非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西班牙法院难断全球人权是非
Feb 11th 2014, 03:42, by JIM YARDLEY

马德里——将近二十年以来,西班牙法官一直在依据国际刑法追查阿根廷军官、以色列国防部官员以及美国驻伊拉克士兵侵犯人权的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西班牙一名法官的立案导致智利前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被捕。

一往无前的法官试图将国际人权标准用到全世界众多最有权势的人物身上,结果却是,即便这些立案真的导致涉案人员在西班牙遭到起诉,这种情况也很罕见。尽管如此,它们却影响到了其他一些国家的案件,尤其是阿根廷。而且,对于任何一个名列国际逮捕令的人来说,它们都是一种无可否认的讨厌事物。此外,它们还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带来了外交上的复杂局面。

这一次是中国。周一下午,西班牙国家法院(National Court)向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前总理李鹏发出了国际逮捕令,称他们涉嫌在西藏侵犯人权。火冒三丈的中国外交官正在向西班牙政府施压,要求其停止起诉。

西班牙议会预计会在周二讨论并最终批准一项法案,该法案可能会满足中国的要求。法律专家称,执政党人民党(Popular Party)1月提出的该法案将迫使法院撤销有关中国的这起案件,并将大幅缩小该国一项法律的适用范围。西班牙法官在全球追查人权案件,依据的正是该项法律。

 "这将形成一个先例,整个国际法体系都会受到影响,"总部位于西班牙的西藏支援委员会(Tibet Support Committee)负责人阿兰·坎托斯(Alan Cantos) 说,"突然之间,决定应该如何运用国际法的变成了中国。"该委员会是涉及中国的那起案件的原告之一。

中国绝不是唯一一个被西班牙法官的指控惹怒的世界大国。近年来,美国和以色列都曾施加外交压力,试图避开司法调查。然而,西班牙政府此次阻止法官的尝试还是受到了指责,人们认为这是在向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卑躬屈膝。当前,西班牙正努力从一场毁灭性的的经济危机中复苏。

"恐怕这个说法是对的,"不同意修订相关法律的反对党社会党(Socialist Party)议员拉蒙·豪雷吉(Ramón Jáuregui)说。

和美国一样,在与中国的关系中,欧洲长期在容忍和对抗之间寻找平衡,因为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西班牙很少选择对抗中国,因为中国持有相当数量的西班牙债务,同时,对西班牙的食品和红酒行业而言,中国已经成了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

"中国对西班牙有多重要?"马德里研究中心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Elcano Royal Institute)的高级分析师米格尔•奥特罗(Miguel Otero)问道。"很重要,而且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他们都迫切地想要进入中国市场。"

受到关注的是一条名为"普遍管辖权"的国际法原则,该原则允许所有国家的法院追查境外个体犯下的具有"国际性质"的罪行,比如种族灭绝、严刑逼供、战争罪以及反人类罪。

包括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在内的一些人权组织认为普遍管辖权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于周一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强烈谴责修订西班牙法律的提议。批评该法律的人士则称,该原则侵犯了国家主权,容易被过于热心的法官滥用。

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国际法教授彼得·J·斯皮罗(Peter J. Spiro)表示,普遍管辖权是一项重要原则,但它的应有却很有限,原因是扩大其范围的举措演变得比围绕它达成的任何政治共识都要快。

他说,鉴于全球人权运动对国际法产生了日渐增长的影响力,这条原则拥有"巨大的潜力",不过,许多政治领导人依然对它态度谨慎。以比利时为例,在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前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和前国务卿科林·L·鲍威尔(Colin L. Powell)遭到立案调查之后,比利时便废除了原先的法律

斯皮罗教授说,"事情不仅仅是中国反对该原则这么简单。就司法管辖问题而言,它和目前通用的的国际规范依然有点儿脱节。"

没有哪个国家对普遍管辖权原则的运用比西班牙更执着,1985年,西班牙把这条原则纳入了国内法。最知名的案子发生在1998年,当时,法官巴尔塔萨·加尔松(Baltasar Garzón)对正在伦敦访问的智利强人皮诺切特发出了逮捕令。英国当局逮捕了皮诺切特,后来却拒绝把他引渡到西班牙,最后还批准他返回智利。回到智利之后,皮诺切特最终还是在离世之前受到了刑事指控。

分析人士说,皮诺切特一案虽然没有在西班牙开庭,但却鼓舞了法律和人权活动人士,引发了众人对普遍管辖权潜能的关注。其他一些国家采纳了本国版的相关法律,西班牙法官则受理了范围跨越阿根廷、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卢旺达等国的多起案件。

不过,这些案件也在西班牙制造了政治摩擦,尤其是在西班牙法庭开始追查以色列、美国和中国的案件的时候。

根据维基解密(WikiLeaks)2010年披露的外交电文,来自美国的压力相当明显。西班牙主要报纸《国家报》(El País)援引电文报道称,美国外交官曾逼迫西班牙政府撤销和伊拉克战争有关的司法调查,以及与关塔纳摩军事监狱、中央情报局(CIA)通过空运秘密转移恐怖嫌疑人有关的调查。

在这种压力之下,当时由社会党(Socialist Party)控制的西班牙政府在2009年弱化了相关法律,导致几个案子被撤销。人权倡导人士指出,西班牙已出现双重标准——它可以接受法官对弱国的践踏人权案件提出诉讼,却不能接受针对世界强国的诉讼。

人权倡导者还指出,人民党(Popular Party)提出的修改实际上将终结普遍管辖权的运用,理由是在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和战争罪案件里,西班牙法官只有在下述前提下才能调查嫌疑人,即嫌疑人为西班牙人、居住在西班牙的外国人,或者是西班牙当局拒绝引渡的身处西班牙的外国人。酷刑案也会被施加类似的限制。

负责皮诺切特一案的法官加尔松说,"他们在设法剔除普遍管辖权。这就是他们的目的。他们从不相信这条原则。"加尔松对该原则的积极运用导致他在2010年被停止法官职务

实际上,西班牙自身现在也成了类似国际诉讼中的被告,因为一名阿根廷法官正在对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统治时代的战争罪行进行调查。人民党领导人对此案十分愤怒,一些分析人士表示,来自中国的压力为政府削弱这条导致外交困局的法律原则提供了一个借口。

分析人士称,人民党在议会占有高枕无忧的多数席位,因此能够相当轻易地通过修改提案。人民党议员何塞·米格尔·卡斯蒂略·加尔文(José Miguel Castillo Calvín)辩称西班牙的法律和其他国家的法律不合拍,并把修改提案称为"一次必要而适当的变革"。此外,他否认政府正在设法安抚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

卡斯蒂略在回应我们的书面提问时说,"发起这次变革时,我们脑子里没考虑任何具体的案件。其次,国际管辖权也不是无条件的,谨记这一点是明智之举。"

Patricia Rafael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杜大鹏的神功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杜大鹏的神功
Feb 11th 2014, 00:03, by 慕容雪村

北京——铁掌杜大鹏怒目圆睁。这名中国武功高手一拳击穿了敌人身体,然后奋起神力,把那名日本兵从中撕成两片,鲜血如急箭般喷射开来,可是他身上却没有沾到一滴。

这是电视剧《抗日奇侠》中的一个血腥片断,和其它抗日剧一样,《抗日奇侠》主要宣传爱国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避而不谈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巨大贡献。这些血腥场面明确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无论多么残酷的杀戮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正义的——只要对象是"日本鬼子"。

对《抗日奇侠》中的故事和情节,相信会有许多人信以为真,就像我曾以为抗日战争是用乡村地道和土制地雷打赢的,感谢《地道战》和《地雷战》,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两部经典抗日电影。

在电视机出现之前,电影放映员有时会到中国乡村放映户外电影。在十几岁的时候,我曾追随着乡村电影放映员的脚步,这两部电影至少看过十几遍,也许是因为热爱,但主要是没什么可看的 。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几乎全都是共产党的宣传。

现在我40岁了,偶尔打开电视,发现情况并没有太多好转,当然,比起《地雷战》和《地道战》,现在的影视剧色彩更加丰富,演员也更加漂亮,但主要情节依然和30年前相差无几。在二战结束60多年之后,中国人似乎并没有摆脱那场战争,在电视屏幕上,日本兵依然横行在中国的大地上。

虽然广电总局明令禁止"煽动民族仇恨",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2012年完成并播出的抗日剧多达七十多部,到2013年3月,仅在横店一地,同时拍摄的抗日剧就有48部。

这些反日剧集所造成的后果并不令人意外。2013年7月的一份皮尤调查报告(Pew research report)显示,90%的中国人不喜欢日本,而且中国人对日本的敌意正在加剧。皮尤称,喜欢日本的中国人比例自2006年以来下降了17个百分点。

媒体煽动的仇日情绪已经在网络上充分显现出来。在铁血论坛、四月网等"爱国"青年聚集的网站,"杀光日本狗"、"灭绝日本人"之类的话语随处可见。(有人甚至会提议发动一场比赛,看谁先杀死一万个日本人。)

与此同时,中国的军备不断加强,这让它的邻国极为不安。北京今年的军费开支将达到1480亿美元,高于2013年的1390亿美元。在2012年,中国启用了第一艘航母,目前正在打造一个潜艇舰队,力求超过美国潜艇舰队的规模。

2013年10月,中国军方制作的以反美、反资本主义为主题的纪录片《较量无声》在网上热播,这部片子足以说明某些中国军人对战争和对政治的热情,这些人也许还不是主流,但毫无疑问,他们的队伍正在壮大,他们的势力正在扩张。 

关于日本,中国政府讲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军国主义势力"。 可是,当中国政府宣传对邻国的仇恨时,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军国主义当然应该反对,但在批评他国之前,中国政府更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教育和宣传,想一想铁掌杜大鹏的神功,以及它对未来和人类的影响。

现在,中日争议的焦点是东海上的一小串无人居住的岛屿。2012年,在岛屿主权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引发了一系列反日骚乱,西安的事件尤其引人注目,在那里,21岁的蔡洋用一把U型锁砸穿了日系车主李建利的颅骨。

在接受采访时,蔡洋的母亲说明了这种狂暴的"爱国"情绪其来何自:"打开电视,大部分电视剧都是关于抗日的。怎么可能不恨日本人?"

慕容雪村为《纽约时报》的评论版特约作者,出版有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原谅我红尘颠倒》及非虚构作品《中国,少了一味药》等。本文英译稿由 Jane Weizhen Pan  Martin Merz 提供,中文稿经慕容雪村本人审定。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关于医保改革与就业的谎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关于医保改革与就业的谎言
Feb 11th 2014, 00:05, by 保罗·克鲁格曼

周三,无党派机构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主任道格拉斯·埃尔蒙多夫(Douglas W. Elmendorf)说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失去工作和选择少干点工作不是一回事。一旦失去工作,你会陷入严重的个人和财务困难。另一方面,如果你选择少干些工作,多跟家人在一起,"我们不会同情。我们会祝贺你。"

只要明白这一点,谎话连篇的反医保改革运动中最新出炉的那个谎言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往回倒一点。在周二,预算办公室发布了一份财政和经济前景报告,其中包括两篇关于《合理医疗费用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效果的附录。

第一篇附录基本上没有引起新闻媒体的注意,但却是一颗重磅炸弹。"奥巴马医改"的糟糕开局至今仍影响着关于医保改革的公共讨论,致使讨论都假定该项目依然是一场灾难。此前已经有人在说,近来事情有了大幅的好转——只是现在算是比较明确了。预算办公室预测,医保交易所在第一年的签约量只会比预期略少一点,而原本无医保、现在可以享受医保的美国人,人数几乎达到了去年春天的预期。

然而第二篇讲劳动力供应的附录,却引起了许多错误的解读,把前面那个好消息给淹没了。

医保改革会减少一部分美国人的工作,这从来都是很明确的。比如有的人会提前退休,因为他们不需要再为了保住医保而工作下去了。还有的人会减少工作时数,把更多时间给他们的孩子,因为是否有保险不再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份全职工作。更微妙的是,工作的动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为医保补贴数额会随着你的收入上升而下降。

预算办公室现在提高了对这些影响的预估,认为医保改革会使全国人口总工作小时数减少1.5%到2%,还加了一句帮倒忙的表述,称这"相当于减少了约200万名等效全职劳动力。"

为什么说帮倒忙?因为政客们以及——实在抱歉,不得不说——太多的新闻媒体都立刻抓住200万这个数字,彻底扭曲了它的含义。比如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埃里克·坎托(Eric Cantor)很快就通过自己的Twitter账号说:"在奥巴马医改之下,数百万勤奋的美国人将失去工作,即使保住工作,工作小时数和薪资也将下降。"

这句话从头到尾都是错的。预算办公室的报告没说有人会失业。它非常明确地表示,之所以做出了工作时数会下降的预判,"几乎完全是因为工人会选择减少劳力的供应"(粗体为作者所加)。我们已经看到,埃尔蒙多夫在第二天尽可能地做出了解释,说这种自愿减少工作时数与非自愿的失业是毫不相干的。噢,还有,由于劳动力供应下降,薪资会上升,而不是下降。

我们还应该补充一点,预算办公室认为,医保改革在未来几年里其实是会降低失业率的。

需要澄清的是,目前预计的工作时数长期下降不完全是好事。选择多和家人在一起的工人会获益,但同时他们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担,比如他们缴纳的工资和收入税会减少。就是说,奥巴马医保除了保险补贴以外还会有别的一些成本。然而,无论你怎么算,这里面涉及的成本都是相当微小的,可不像坎托接下来在Twitter上发的那条所说,有"灾难性的影响"。

那么坎托是在骗人?还是他对政策的基本原理一无所知,也不愿意去亲眼看看报告,直接就开始宣扬自己对报告的错误解读?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即便是一无所知,那也是有意的一无所知。别忘了,反医保改革运动在每一个阶段都是这样,抓住一切由头,竭尽全力阻止没有保险的人得到保险,此事与真相和逻辑从来无关。

想想就知道了。我们听到了莫须有的死亡委员会。我们听到了《合理医疗费用法案》会造成赤字剧增的错误论断。我们听到了美国普通百姓的保费会增加的恐怖故事,这个故事经过我们的审视已经被推翻。如今我们又见到,一个不痛不痒的技术性预测,被曲解成一个大规模经济破坏的故事。

与此同时,在现实世界里,美国的医保改革尽管有瑕疵和缺失,却是在稳步向前的。不会有数百万美国人失去工作,不会的,倒是有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将得到一种安全感,他们现在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且负担得起所需的医疗保险了。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养老城乡并轨考验政府财政支付水平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养老城乡并轨考验政府财政支付水平
Feb 11th 2014, 00:12, by 谢玉娟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有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五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的是后两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建立于2009年,针对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目前参保人数达到4亿多人;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建立于2011年,针对城市18岁到60岁处于工作年龄但没有工作的居民,人数较少,全国仅几千万人。

在个人缴费方面,根据国家规定,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的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员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称,后续出台的实施细则,最有可能做出的修改就是改变现行的个人缴费标准,将个人缴费上限统一为1000元。

1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该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已有15个省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他还称,下一步,人社部还将深化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研究,整合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接续政策。

但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可能面临一系列难题。此前,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几乎完全来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压力聚增。如果未来经济增速下滑、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地方债务攀高,这一压力会更大。届时,中国的财政能够承受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压力吗?如何面对这项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难题?针对上述问题,纽约时报中文网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采访实录。

纽约时报中文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背景是什么?这算不算是制度性的改革?

郑秉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城乡统筹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城乡统筹的制度中,对新农保和城居保这两个制度合二为一进行统一管理,是起步较容易的一个领域,是落实《决定》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我认为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延伸、执行和实施。

理论上讲,这是制度性的改革。中国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建立新农保和城居保这两个制度,当时它们彼此是独立的,现在把它们正式合并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制度上的调整。但实际上,在近两年的实际操作中,这两个制度一直在融合之中,很多地方政府就是把二者合并操作的,有一些地方还专门发了文件。此次借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框架进行改革,再次以中央政府的决定的名义框定下来,意义重大。

纽约时报中文网:此次改革对于消除城乡养老保险的差距尤其是对城乡低收入人群有什么意义?

郑秉文:它对参保人个人来说,目前顶层设计还没出来,暂时还没有涉及待遇水平,主要还是着眼于两个制度的统一上,在管理上要一体化、融合。但是,发展的趋势是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缴费公式和待遇水平是一致的,尤其在下一步的具体方案制订中,比如,此前有一些省市已经将二者合并起来,他们就是这样做的:将城镇和农村的居民参保缴费公式一致起来,这样,未来的账户养老金水平就肯定一致了;此外,对统筹养老金给付水平的规定也是一样的,比如,广东省城镇和农村都是每人每月65元。 

纽约时报中文网:那么,此次改革对于推进城镇化有意义吗?

郑秉文:此次改革对城镇化的意义是明显而积极的,这也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市民化。中国的城镇化的本质和首要任务,在目前来看,就是市民化。所谓市民化,是指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之后,不仅仅工作环境场所变了,从农村变换到了城镇,重要的是,这个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认同也发生变化,这是问题的本质。如果农民工的市民化没有完成,城镇化就还是一个虚高的数字。中国的城镇化率表面上看将近53%,但剔除农民工、实际上按照户籍人口来计算,就只有38%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率是虚高的。因为就是没有解决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根本问题:即公共服务均等化,实际就是一个市民化的问题。这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相当一个方面就表现在社会保障上。此次改革等于是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的便捷化上打开了一个小小的通道,是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统筹管理和建立统一制度的一个小小的实验,也是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

纽约时报中文网:长远来看,此次养老城乡并轨的行动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融合有没有借鉴意义?

郑秉文: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融合来讲,更主要的还是带来一种压力和预期。这两个制度的合并被高调地宣布统一,这实际上给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促进压力。大家马上就会想到,那么如何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跟新农保结合起来呀?所以这非常重要,一下子就把对它的改革提到案头。但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并轨,并轨条件的具备还需要较长时间。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操作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否是财政投入?

郑秉文:我们要两方面看待财政压力问题。一方面,这两个制度存在好几年了,这次改革只是简单地合并,并没有较大幅度地触动待遇水平,以前财政补贴是多少,就基本还是多少,所以,此次合并,并没有给财政带来额外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当我们拉开远镜头开这件事,就不太一样了。我们知道,新农保和城居保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带有相当的社会救助的因素。因为社会保险首要讲的就是你未来获得的权益基本上与你以往缴费贡献是对等的,或者,对你要求有完整的缴费记录,才有资格享受它的待遇。但是中国城居保和新农保最开始就是一种惠民措施、民生工程,其支付的资金几乎完全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且其中绝大部分又是来自于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根本就不要求缴费的资格和历史记录。这样,这个制度或说这个群体就几乎完全依赖财政转移支付,并且,转移支付的程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程度而变化着,或说,这个制度的财政转移支付完全裸露在人口老龄化和长寿风险之中。

大家知道,中国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这就意味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必须要逐年增加,它要完全承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中间没有任何养老金制度创新、制度设计和精算技术作为缓冲器和调节,任由老龄化牵引。问题是,除了老龄化压力,中国还面临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地方债务攀高等难题。在这些背景下,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并轨过程中,财政压力无疑是个关键难题。

而如果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待遇平均水平不提高的话,它的社会平均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就等于在逐年下降。而这种下降可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参保人跟左邻右舍相比,就会感到不满意。这样就出现一个悖论:没有这个制度的时候大家不太注意,当年有了这个制度大家欢欣雀跃,可是当面临替代率逐年下降的时候,参保人的感觉就变了,就非常容易变成一种不满情绪,抱怨情绪。就是说,有了这个制度,如果不完善它,反倒成为一个引发矛盾的定时炸弹,反倒不如没有这个制度;那么,既然有了这个制度,就必须要完善它。否则,就是花钱不落好。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因此,在目前公共财务可持续性难题下,我觉得这两个制度要改革,就要融入一些保险的精算因素在里面。就是说,在合并的同时,最好还有进行一些完善和改革,要有制度进步。不要简单地合并,因为这两个制度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除了财政难题,还面临哪些需要解决的难题吗?

郑秉文:合并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系列其它问题,比如如何处理沉淀的基金。截至2012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历年累计结余已达2302亿元。这些钱是应该放在银行贬值还是投资运作起来?这些问题也都被提到了案头。

谢玉娟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实习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新宁铁路遗存见证当年华侨的“中国梦”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新宁铁路遗存见证当年华侨的"中国梦"
Feb 11th 2014, 00:12, by 黄安伟

江门——中国南方的北街火车站,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没有火车经过。不久前一个冬日的早晨,这里唯一的活动是一群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忙着画素描。

这座火车站是一栋两层的建筑,砖混结构,窗户上装着彩色的玻璃。大厅里的售票处围着金属栏杆,背后的墙上贴着一份列车时刻表。那个时代共产党还没有掌权。从这座车站到三合镇,头等座要花一块银元,二等座七角。

这座车站是新宁铁路最令人瞩目的遗存。这条铁路是一位旅居海外的华商在20世纪初期,帮助自己的家乡台山追求现代化的宏大尝试。广东省的台山是水稻种植区,许多华人移民都来自那里。今天的中国有了备受追捧的高速铁路,而新宁铁路堪称先驱,它还是中国最早的私营铁路之一。这条铁路的建成,完全仰赖一个坚持着强国梦想的个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他就是陈宜禧。在旅居美国的40年里,陈宜禧主要通过在西雅图承接铁路项目的劳务,累积了大量财富。他为新宁铁路筹措的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华人。

江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刘进教授说道,"台山的农民前往美国和加拿大谋生并修建铁路,我感觉这段故事很引人入胜。"今年46岁的刘进坐在他的办公室里,一边向外国访客展示这条铁路股票的扫描图片,一边说,"他们就这样学到了技术,也赚到了钱,之后又回到家乡,用这些钱和技术,为家乡的现代化做贡献。"

像刘进这样的学者记叙了新宁铁路的兴衰,从而更好地理解当时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力量,以及海外华人所起的作用。

在台山地区,人们对陈宜禧和他的工程,或者说他的中国梦进行了纪念。在台山市的一座步行广场,矗立着一座陈宜禧的塑像。新宁铁路南端的终点站斗山树立着另一尊塑像,主广场上还停放着一台黑色的火车头。一天下午,一个家庭的五六位成员正摆好姿势在那里照相。

来自旧金山的31岁的机械师陈荣(Wing Chan,音译)正在这个地区探亲。他说,"我对他并没有什么了解。他把自己所有的收入都拿出来造了火车。"

陈宜禧祖籍的村子距离斗山有10分钟车程。在那里,曾属于他的一栋欧式大宅旁竖立着一座标牌,颂扬他的成就。位于江门的华侨华人博物馆也做了大规模的展览,介绍新宁铁路。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的教授徐元音(Madeline Y. Hsu)在《梦金山、梦家乡》(Dreaming of Gold, Dreaming of Home)一书中写道,有理由说,在被称作"侨刊"的杂志的评价中,"距离取得华侨英雄的地位最为接近的人物,就是陈宜禧。"徐元音的书中探讨了跨国迁徙和华南的中国人,其中有一章专门讲述陈宜禧。

她写道,"这位富有的西雅图商人、劳务承包商兼铁路工程师构想了一个计划,要把台山从务农的停滞状态中解救出来,将它转变为繁荣的商业重镇,并且他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构想。"

陈宜禧最初通过亲戚的关系移居美国是在1862年左右,当时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他学会了英语,也学了工程课程,最终成立了一家公司,为铁路建设项目提供劳工,成为了西雅图商界的中坚。

1895年,中国在战争中败给日本后签订了一份条约,使列强取得了中国铁路的控制权。许多国人都在担心,中国会被外国瓜分,而这一事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一些华侨回到家乡,努力帮助中国的建设,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兴建私营的铁路线。

陈宜禧就做出了这样的尝试。不过他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另一名旅居海外的华商也尝试过建设私营铁路线,但以失败告终。

陈宜禧的目标是先建设一条从台山城向北通向江门的铁路,然后乘客可以在那里乘船往来香港。最终,铁路线向南延伸到了台山的沿海区域,进而接入了延伸到东南亚和欧洲的广阔的交通网络。

徐元音写道,陈宜禧和另一个台山人在海外努力集资,筹措了270万美元资金用于第一阶段的工程,其中有三分之二来自美国华人。

工程建设始于1906年左右。由于官员和村民们都提出了反对,所以铁路的线路也被迫多次弯折。牛湾河也是一个不小的地理障碍,陈宜禧只得从香港买来一艘渡船,运送列车车厢过河。

第一期工程在1909年竣工,从南面的斗山延伸到紧邻台山北部边界的公益。从公益到江门的第二期工程于两年后竣工。1917年,陈宜禧又新建了一条主干线,将台山城与白沙相连。这些铁路线总长137公里,约合85英里。

这家铁路公司遭遇了种种财务上的问题,如运营成本高企、官员不断勒索。而且,由于该地区并未工业化,在台山地区运输制造业产品的市场也并没有多大。

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认为,陈宜禧的计划有潜力,允许他在铜鼓开辟商埠,那里也计划成为交通网络的一座终点站。但是由于腐败横行,这项计划未能实现。陈宜禧在1928年辞世,壮志未酬。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这条铁路都会成为利润丰厚的商业中心,"刘进说,"但当时的中国局面混乱,粉碎了陈宜禧的梦想。"

日本在1938年10月攻陷广州后,民国官员下令拆毁铁路,以防日军使用。当地一名老妇人还记得,自己帮助拆毁,得到了几袋大米的酬劳。

光辉的成就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是这记忆正在逐渐消失。今年84岁的陈华嘉(音译)回忆道,他的父亲当年乘火车从三合到台山城为餐馆进货时,年幼的他也曾随着父亲走过这条线路。陈华嘉还记得这条铁路的其他用途。

"日本人开始用飞机轰炸时,有一次爆炸的地方很近,我们落荒而逃,躲到了台山附近的铁路桥下面,"他说。"当时很吓人,爆炸声很响。我们能听到炸弹声,也能听到机枪响。"

黄安伟(Edward Wong)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Alan Chin自台山对本文有报道贡献,Mia Li有研究贡献。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瑞士公投支持限制欧盟移民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瑞士公投支持限制欧盟移民
Feb 11th 2014, 00:18, by MELISSA EDDY

柏林——瑞士周日以微弱多数通过了一项对在该国居住和工作的外国人数量重新设置限制的议案,这一表决结果将会给瑞士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次为修改该国慷慨的移民法所进行的全民公决,是对瑞士政府、银行业以及那些为反对移民限制进行游说的商业领导人的指责,这些人曾告诫,限制移民将会给瑞士的繁荣带来威胁。

这些告诫没能抵挡住右翼的瑞士人民党(Swiss People's Party)发出的警告,该党称,如果瑞士要保持其国家认同,在移民问题上必须引入限制,该党是这次公投的提起者。

瑞士不是欧盟国家,该国是外国人口比例最高的欧洲国家之一,全国约800万人口中有27%左右是移民。许多遭欧洲经济危机重创的国家的公民到瑞士来找工作。

移民已经成为一个在欧洲各地制造分化的问题。更繁荣的国家越来越担心他们的福利体系承受不了不断涌入的来自较贫穷的东欧国家的打工者。

法国、荷兰和挪威的那些以反对移民为纲领的极右派政党近年来势力有所增长,德国和英国也多次发生有关限制保加利亚和罗马利亚移民数量的激烈争论,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公民今年得以全面进入欧盟的就业市场。

瑞士的这一公决结果意味着将对获准在该国工作的移民总数设置年度定额,以及对一些特定行业的移民人数设限制。公决结果还将要求在填补空缺职位时要优先考虑瑞士人。

提案以50.3%的多数票通过;有选民资格的公民中,有56%的人参加了公投。瑞士最大的城市苏黎世和巴塞尔的投票结果是拒绝提案,而小型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投票结果是支持提案。

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在一项声明中对提案获得通过表示"失望",并称需要研究公投结果对欧盟与瑞士之间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周日的公投结果似乎揭示了政府和企业方面与选民之间的鸿沟,两年前选民曾投票支持对工商业高管的过高收入加以限制。中间派政党基督教民主人民党(Christian People's Party)议员乌尔斯·施瓦勒 (Urs Schwaller)在接受瑞士电视台SRF采访时说,"我们总认为以就业为论据会赢得民心。很明显,那还不够。"

瑞士人民党近年来一直在特别熟练地运用这种大众投票方式来推动限制移民的法案。在不断增长的压力面前,政府于2012年重新引入了限额,对发给欧盟国家公民的工作许可数量加以限制。

瑞士选民长期来一直不愿意完全接受一个统一的欧洲。1992年,瑞士以微弱的多数票拒绝了加入欧洲经济区(European Economic Area),加入经济区被视为是全面参与欧盟的一个序幕。那之后,瑞士政府开始与布鲁塞尔就简化欧盟国家公民进入瑞士的手续问题举行一系列的双边协议谈判。

2008年瑞士同意加入被称为申根协议(Schengen Agreement)的一项泛欧州协议,该协议导致瑞士解除了边境巡逻,并让瑞士公民可以自由地进入欧盟国家。

这也让那些受欧元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的公民得以容易地来瑞士找更好、报酬更高的工作。过去5年中,瑞士的国外出生的居民人数增长了14%,一些瑞士人认为这个速度过快。

周日的公投也发生在瑞士正面临来自法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强大压力之际,这些国家希望瑞士的银行系统变得更加透明。去年,瑞士和美国达成一项协议,惩罚那些帮美国人避税的瑞士银行。

偏左的《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在公投结果出来后在其网站的评论版发表文章称,"这远不仅仅是一记打在国家脸上的政治耳光。对'大规模移民法案'(Massive Immigration Initiative)的赞成票,是与对加入欧洲经济区投反对票可以一比的强烈谴责。"

"这个结果对瑞士和欧盟之间的关系来说意味着什么完全未知,但这肯定对瑞士的经济活力和繁荣没有好处。"

Raphael Minder自马德里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用讽刺与幽默调侃泰国政治危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用讽刺与幽默调侃泰国政治危机
Feb 11th 2014, 00:24, by THOMAS FULLER

曼谷——在上周"肤浅新闻深度报道"(Shallow News in Depth)节目里,主持人请来三名穿成古代泰国王室人物模样的舞者,向泰国军队领导人献上了一出音乐剧:这是对他所表现出的拒绝政变态度的一种答谢。

舞者在不搭调的泰国乡村歌曲伴奏下旋转着,对摄像机飞吻,齐声喊道:"我们爱您,司令!亲亲!"

"肤浅新闻深度报道"是由两位泰裔美国人创办的低成本节目,每周上传到YouTube,节目有一种在泰国不常见的西式幽默——尖酸刻薄的讽刺——并从原本一本正经的泰国政治危机中不断涌现的自相矛盾、荒诞不经和混乱逻辑中寻找素材。

这个节目已经播出了五年,但是最近几个月危机升级后,观众规模蹿升到了数十万。

"对泰国社会发生的这些事情不能太当真,否则会把人逼疯的,"节目主持人之一温育·旺素拉瓦(Winyu Wongsurawat)说。

今天的泰国可以说是充满了反讽。一个亿万富豪会被誉为穷人之王。一个丑闻缠身的政客可以领导一场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抗议者宣称他们要用封阻选举来拯救民主。

不出意外地,有人拿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主持的美国讽刺新闻节目"每日秀"(The Daily Show)和它作比较。

"肤浅新闻深度报道"因循了类似的名人访谈、新闻点评形式,还有派往曼谷街头的记者发回的幽默报道。

但是考虑到它那飞快、混乱的节奏和傻乎乎的滑稽场面,"肤浅新闻深度报道"用英文报纸《曼谷邮报》(The Bangkok Post)的话说应该是"磕了药的乔恩·斯图尔特"。

昵称"约翰"(John)的温育和姐姐、首席作者珍雅·旺素拉瓦(Janya Wongsurawat)共同创办了这个节目。两人都说,在这场令朋友反目、亲人成仇的危机中,曾经以温和的微笑和乐于退让而著称的国度变得箭弩拔张,他们做这个节目就像是一种喜剧心理治疗。

温育会花上几个小时在泰国新闻广播里搜寻节目素材。他说他很少会空手而归。

"两天前的夜里,我在看电视,有个人说举行选举就等于在颠覆民主,"温育在一个破旧的小办公室里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地方同时也是节目录制间。"我当时想,'啊?我们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泰国政治已经变成了一场闹剧,真相在这里很难占优。

曼谷的抗议人士发誓要推翻政府,把总理英拉·西那瓦(Yingluck Shinawatra)和她的亿万富翁兄长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驱逐出泰国政坛,身为前总理的他信至今仍很有影响力,他的亲民政策使他成为许多泰国穷人心中的英雄。抗议者已经在切实地抵制当前的选举,并竭尽所能要阻挠它的进行。

他们占领了曼谷的一些主要路口,在市内一些街区以及泰国南部等地阻止人们前去投票,造成的干扰已经足以让选举进度推迟几周甚至几个月。

与此同时,泰国正处在僵持不下的局面,缺少一个能全面运转的政府。

包括另一位主持人、电气工程师出身的纳塔蓬·天迪(Nattapong Tiendee)在内的"肤浅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组认为,他们在选择攻击对象时是一视同仁的。节目嘲笑抗议者一边自称"广大民众",一边又阻挠他们知道肯定会输的选举。它还拿抗议者在参加抗议活动时无休止的"自拍"行为开玩笑。

在2006年军事政变中被推翻后主动流亡海外的他信在节目中被描绘成一个绕着国家转的卫星。正是这场政变启动了眼下的这轮政治风暴。

它不断取笑这个国家的颜色战争。他信的支持者人称"红衫军",而推翻他的运动是由所谓的"黄衫军"领导的。(这场危机还催生了黑衫军、白衫军以及彩衫军等团体。)温育有一次光着上身做了采访,以表明不站队的立场。

"不用把我们太当真,"他说,"我们只是些小丑。"

然而在无休止的讽刺和挖苦背后,这个节目也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和公民教育色彩。

纳塔蓬说,节目在三年前已经开始盈利,他负责节目的商业事务。三人的其他互联网生意要更挣钱一些,其中利润最丰厚的是讲授化妆技巧的"美颜大师"(Beauty Guru)。

珍雅说,把节目放在YouTube上播出,让他们可以免受泰国电视网中的企业压力和自我审查。

"要想在电视上播出,我们就得低调很多,"她说。但是目前这样也还是有禁忌的。珍雅说他们不会去碰君主政体这个话题;近年来法院就王室受到的法律保护进行了广泛的解释,惩罚是非常严厉的。

她说政治危机曾经是喜剧的金矿,但这场危机实在令一些泰国人深感厌倦,以至于他们渴望彻底远离政治。

"像这样把满嘴胡扯的人作为中心的节目还能做多久?"她说。

"大家对一切都见怪不怪了。"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央视为何高调曝光东莞色情业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央视为何高调曝光东莞色情业
Feb 11th 2014, 00:31, by 《纽约时报》

[视频: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南方城市东莞的卖淫嫖娼活动的片段。在Youtube上观看。]

中国国家电视台CCTV上周曝光了中国南方城市东莞市的卖淫嫖娼活动。当地官方对此报道的响应是采取严厉的打击行动,出动了6000多名警察,拘留了67人,关闭了12家涉黄娱乐场所,两位当地警方官员也被停职。

网民对此事的反应大致如下:这是新闻吗?

东莞作为中国"性都"的名声在国内外广为人知。CCTV对东莞是众多坏名声娱乐场所的大本营的曝光,与该电视台在2013年10月做的星巴克(Starbucks)咖啡贵的报道,在人们眼里具有同样的揭露性。

网上评论员以及甚至中国一些媒体都认为,CCTV此次的报道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到卖淫者身上,报道中有服装上挂着标价的卖淫女走秀的场景,而没有认真调查为什么这类非法经营能继续繁荣下去的原因。

广东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李佳佳写道,"央视报道是暗访调查,但只列出了现象,没有深度追问。比如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从事这个行业,她们有什么故事;比如为什么东莞色情业如此发达、而且久禁不止。"周日晚些时候,总部位于广州的南方报业集团的评论部门在其新浪微博上写道,舆论对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的揶揄和反弹,"不仅是对报道本身的不满,更是对权力僭越要管住公民下半身的恐惧的本能反应。"这个后来被删除的帖子还写道,"媒体不是不能报道色情业,这个原始行业是否仍存在暴力血泪、娼妓们的生存状态,及其屡禁不止背后的权力庇护,更需要媒体关注。只有真相,东莞小姐才能真正不哭。"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去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拒绝接受东莞是"罪恶之都"的说法,他说赌博和卖淫嫖娼的问题,是每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都面临的问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