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

纽约时报: 乌政府军运输机被击落疑俄军所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乌政府军运输机被击落疑俄军所为
Jul 16th 2014, 09:47, by DAVID M. HERSZENHORN, SABRINA TAVERNISE

乌克兰基辅——周二,乌克兰和俄罗斯越来越激烈地就越境战争行为谴责对方,进一步深入展开了一场由真实的攻击或精心组织的破坏活动组成的隐晦战争,这场战争让两国陷入直接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周二,乌克兰军方官员表示,他们怀疑俄罗斯发动了一场空袭,摧毁了乌克兰东部距两国边境约12英里(约合19公里)的斯尼日内市的一栋四层公寓楼,导致至少11名平民死亡。亲俄分离主义者反过来则称,是乌克兰军方制造了那次爆炸事件。

乌克兰总检察长办公室发表声明,称他们正在搜集俄罗斯在空袭中发挥了作用的证据。此前一天,基辅政府表示,它认为俄罗斯应为一架军用运输机在卢甘斯克被击落一事负责。在那之前的一天,边境城市顿涅茨克的俄方一侧遭迫击炮袭击,导致一名男子死亡,另外两人受伤,俄罗斯外交部(Russian Foreign Ministry)随后警告称此事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克里姆林宫官方否认武装、资助或指导了乌克兰东部的叛乱,但最近几天,它对叛乱的积极支持已被公开承认。分离主义领导人抱怨俄罗斯提供的武器质量差,年代久远,并称他们在遭到乌克兰军方更猛烈的攻击时缺乏更积极主动的援助。

周二,乌克兰东部的公路上似乎出现了关于俄罗斯军方提供援助的新证据。坦克和较小车辆组成的车队穿过由反叛者控制的地区,往西驶向顿涅茨克。上午10点过后不久,一列由八辆坦克、四辆大型装甲运兵车以及各式各样较小的民用车辆和小面包车组成的长车队蜿蜒着通过小城乌格列戈尔斯克。

反叛分子斜靠在坦克顶部,像是靠在沙发上一样。一家书报亭的老板看着车队开过。"我真是受够这些了,"这名老板说。出于安全考虑,她只愿透露自己的名字是拉里莎(Larisa)。

她把最严厉的斥责留给了乌克兰政府。"他们在残杀自己人,"她说,"我们不会原谅他们的这种做法。"

半小时后,由四辆坦克组成的车队在同一条路上开过,途经一片鲜艳的向日葵。车队后面跟着卡车和民用车辆,其中包括一辆看上去像是新车的大众小面包车,车顶上有一盏蓝色的灯。

持续的武器和装备供应激怒了基辅的官员,其中包括敦促西方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经济制裁的乌克兰总统彼得罗·O·波罗申科(Petro O. Poroshenko)。

副总检察长阿纳托利·马季奥斯(Anatoliy Matios)在基辅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乌克兰政府打算出示俄罗斯参与了斯尼日内那栋住宅楼被炸一事的证据。"我们会按照国际标准证明,一个邻国使用了军事装备和弹药,"马季奥斯说。

尽管分裂分子指责是乌政府发动了此次空袭,乌克兰官员却坚称,自从一架军用直升机被火箭击落后,他们就在本周一暂停了所有的军事飞行。周二,俄罗斯否认了摧毁飞机的火箭弹是从俄方边境发射的说法。

边境双方的相互控诉给激战增加了新的仇恨,与此同时,在乌克兰东部分裂分子发动的叛乱和乌军方的平叛行动中,丧生的人数在持续增加。

乌克兰国家安全和防务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Council)发言人安德里·李森科(Andriy Lysenko)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乌克兰东部各地,至少有六名乌克兰士兵在前一晚的战斗中丧生,另有13人受伤。

自称是卢甘斯克共和国公民的分裂分子表示,在针对该地区的轰炸行动和其他战斗中,有15名平民被杀,60多人受伤。这其中不包括在斯尼日内市遭遇的空袭中遇害的11名平民。

李森科称发生在斯尼日内市的袭击是"一次肆无忌惮的血腥挑衅,目的是败坏乌克兰军方的声誉"。

乌克兰官员已表示,坠毁货机正在相当高的高度飞行,需要用俄罗斯提供的尖端地对空导弹才能击落。他们还说,看上去导弹是从俄方边境发射的。

俄罗斯于周二否认了这一指控,称这架货机被击落的位置离边境极为遥远,不可能和俄罗斯的导弹有关。

一名西方高官说,关于乌克兰飞机坠毁的信息尚无定论,鉴于自己正在讨论的是情报报告,他拒绝透露自己的身份。

这名官员说,一些政府分析人士最初的结论是,摧毁飞机的也许是俄罗斯的地对空导弹,而非肩扛式防空系统。这名官员还说,导弹也许是从俄方边境发射的,这一断言无法得到证实。

通常在事件发生后,西方官员都会迅速表示支持乌克兰方面的陈述,并一再斥责俄罗斯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制止武器和作战人员跨境流入乌克兰。

据彭博资讯社(Bloomberg News)报道,本周一,白宫召见了欧盟(European Union)驻美国大使,目的是推动欧洲对俄罗斯的金融部门实施制裁,以及向大使出示情报,上面是俄罗斯给分裂分子提供支持的记录。欧盟领导人计划于本周三举行会晤,考虑制裁行动。

美国官员说,如果欧盟不支持美国的行动,奥巴马可能会决定独自实施制裁,因为担忧俄罗斯会利用这点离间美欧之间的关系,他曾试图避免这样的单独行动。

David M. Herszenhorn自基辅、Sabrina Tavernise 自乌克兰卢甘斯克报道。Michael R. Gordon自维也纳、Peter Baker自华盛顿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教育部发文批评学生出国游而不学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教育部发文批评学生出国游而不学
Jul 16th 2014, 07:42, by BREE FENG

夏季研学旅行活动已经成为广受中国学生欢迎的体验海外生活的方式。不过,教育部要求,在此类活动中丰富教育内容,减少旅游观光行程。

周一,教育部在其网站发布文件称,参加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是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但同时指出,其中一些项目侧重旅游,轻于教育,组织不力,随意定价。

此类活动非常受欢迎,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希望到国外留学。活动内容通常包括访问中高等院校。美国一直是中国学生最青睐的目的地,在赴美留学的外国学生中,中国学生目前所占比例最大。

中国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在年龄较小时出国学习。20世纪80年代,赴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往往来自继续研究生教育的精英群体,但过去20年的留学热潮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将孩子送到国外读初中和高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避开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中国教育系统,同时为孩子提供掌握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机会。

最近几年,市场需求激增,新通国际等私营企业从中获利。它们为学生(年龄最低的为11岁的小学生)提供前往美国和英国等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的旅行项目。例如,该公司提供了一个为期两周的美国大学之旅项目,7月下旬出发,行程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顺路还会到金门大桥和迪士尼乐园游玩。公司广告上标明,活动费用为36800元人民币(约合6000美元),招收对象是小四至高二在校学生。

这一行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各个公司通常会安排一些观光或体验当地生活的项目。不过,教育部似乎暗示,此类项目可能过多了。

声明称,境外研学旅行应该"具有明确、有益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全部行程计划的二分之一。

有时候,研学旅行中的教育内容似乎处于次要地位,行程安排里塞满了旅游景点。与孩子相比,陪同的大人或许会觉得更有意思。例如,人大附中2012年组织的纽约之行的目的地包括著名的购物中心第五大道、时报广场和一家苹果(Apple)商店。《中国日报》报道,北京一所小学成为了争议焦点,因为家长们发现,该校定价为3万元人民币的一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包括拉斯维加斯。

教育部希望,通过发布新指南,减少这种令人难堪的情况。教育部称,此类活动"日益活跃"。指南还要求,组织者应该确保,团组的带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比10、经常与家长联系,并且制订应对紧急情况的计划。

翻译: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金砖五国决定合资组建开发银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金砖五国决定合资组建开发银行
Jul 16th 2014, 06:48, by SIMON ROMERO

里约热内卢——本周二,在巴西的一次会议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领导人宣布,他们正在组建一家开发银行,挑战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等历史悠久的机构的影响力。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的总部将设在上海,初期启动资金为500亿美元(约合3000亿元人民币)。这些来自所谓金砖国家集团(BRICS)的领导人在在巴西东北部城市福塔雷萨聚首,据他们发表的一份声明,第一任行长将由印度任命,俄罗斯和巴西将挑选银行的其他高管。

该五国集团还表示,将为成员国创建一笔1000亿美元的储备基金,以供各国遭遇国际收支差额危机时使用。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指出,美联储(United States Federal Reserve)撤销刺激美国经济的积极举措让人感到担忧,此举可能是在为美国加息铺路,罗塞夫以此为例表示,储备基金能缓解此类变化可能引发的波动。

罗塞夫说,"这笔基金为金砖国家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安全保障和某种安全网。"

总的来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反映了金砖集团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架构的野心。

巴西等国已有的巨型开发银行让世界银行的规模都相形见绌。尽管如此,发展中经济大国的领导人对世界银行和IMF开出的政策处方仍然颇有微词,这两个机构是以70年前于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货币会议为基础演化而成。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通过这些机构发挥影响,但在福塔雷萨峰会所代表的国家总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约为70%的中国,却努力淡化自己在该集团惊人的经济影响力。不过有分析人士称,如果对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顺差导致敌意增加,这一点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

"一旦中国坚持自己的利益,团结的表象便可能出现裂痕,"美洲理事会(Council of the Americas)和美国美洲协会(Americas Society)副主席埃里克·法恩斯沃思(Eric Farnsworth)说。

金砖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日渐放缓等其他挑战。

尽管在2001年首创"金砖四国"(后来南非于2011年加入该集团)这个词的前高盛(Goldman Sachs)高管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预言,在这十年期间巴西的年增幅将为5%,但自2011年开始,巴西经济勉力维持的增速远低于此,今年预计仅为1.6%

然而,尽管该集团涉及经济增长水平各异的国家、大相径庭的政治制度、像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战争等一系列趋于激化的问题,还有中国与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分析人士告诫称,不应对其潜在实力掉以轻心。

"它们的人口略少于全世界人口的一半,"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国际关系教授凯文·P·加拉格尔(Kevin P. Gallagher)强调这些国家在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等机构内已经拥有的影响力。"无论增长速度如何,它们都是一股力量。未来数年,如果和西方的平均水平相比,它们的增长速度依然会更快。"

翻译:张薇、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藏族作家因被软禁缺席美使馆晚宴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藏族作家因被软禁缺席美使馆晚宴
Jul 16th 2014, 06:55, by 黄安伟

经常批评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藏族作家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表示,从手机上接到美国大使馆的一名官员打来的邀请她参加晚宴的电话时,她有些诧异,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手机常常受到安全部门的监听。

"使馆跟我联系的时候打的是手机,我的手机本来就是处于监听状态的,"唯色本周一通过电话接受采访时称。"我当时接到他们电话邀请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儿诧异。我说,诶,真的邀请,他们国保都是会知道的。这么公开的邀请是不是说现在可以很公开的得到许可?我对邀请本身有点儿意外。不让出门不意外了。"

她受到邀请的时间,恰好是在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上周抵达北京出席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的几天前。去年,美国国务院授予了唯色"国际妇女勇气奖"(International Women of Courage Award)。当时,中国政府对她实施了软禁,以阻止她前往美国领奖。克里在一个演讲中对她进行了赞扬。

唯色表示,打电话的那名美国官员没有透露谁将出席晚宴。不过,当晚克里正好在北京。

最近的这次软禁始于7月8日傍晚,也就是唯色接到大使馆电话的几天后。当时,她和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学者丈夫王力雄刚从内蒙古回到北京,在公寓中待了一小时。想必安全部门知道大使馆的邀请。警方派来的男青年晚上7点到来,此时距这对夫妇进家门一小时。

他们穿着便衣,坐在她家门口电梯前的椅子上。他们待了两天,遵守了刚来的时候承诺的时长。

软禁开始的当晚,唯色在她的博客"看不见的西藏"中表示,他们多数是公安大学的学生。这所大学提供安全与执法方面的培训。

"王力雄问公安大学学生知不知道这么做是违法的,学生回答了一句很可笑的话:'我有权不回答你的问话。'就像是他在面对审判,"文中写道。

根据唯色上周四发的一条Twitter帖子,去年在六四天安门广场军事镇压事件周年纪念期间,也来过一批公安大学的学生,与上周派在她家门外的这批人似乎来自同一个地方。

她在Twitter上写道,"学生来实习。以后好对付党的敌人。"

她还说,"不知道是城里还是村里孩子。一口一个'我们领导派的。'"

这些青年便衣离开的当天,美国大使馆发言人柯英豪(Nolan Barkhouse)就唯色遭软禁一事发表声明。

"有媒体报道称,茨仁唯色遭软禁且被阻止参加美国驻北京大使馆举办的晚宴。我们对此表示关切,并正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他说。

在周一的电话采访中,唯色对藏区形势的描述颇为严峻。近年来,有逾120名藏人自焚,以此作为一种政治抗议。这让汉人官员颇为不安。

"现在情况依然如此,压迫依然没有放松,"她说。"至于将来会怎么样,我们都非常难以预料。一方面我觉得当局的连坐政策是很严酷的,而且现在的控制手段已经是非常细化的地步,整个藏区都是网格化管理。在这样的严厉控制之下,看上去可能有所缓解,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所了解的拉萨,到现在控制都很紧。"

"当局给外界所看到的西藏,已经很幸福啦,很和谐啦,很满意啊,这样的一个西藏,"她还说。"但事实上是有很多问题的,而我说的就是这些问题和真相。所以当局很不高兴。"

黄安伟(Edward Wong)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Patrick Zuo、Mia Li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黑客注意力转向美国不知名联邦机构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Monitor all your apps!

Deploy New Relic and get your Nerd Life t-shirt. Monitor any web or mobile app in less than 2 minutes. Don't let performance ruin your bottom line.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黑客注意力转向美国不知名联邦机构
Jul 16th 2014, 05:12, by MICHAEL S. SCHMIDT

华盛顿——在对五角大楼(Pentagon)等引人注目的政府目标的网络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网络攻击后,中国黑客似乎已经将注意力转向较不为人知的联邦机构。

美国高官本周表示,执法人员和网络安全分析师3月在政府印刷局(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和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的计算机网络上发现了入侵。

印刷局为白宫、国会和众多联邦部门及机构编录和刊印信息。该机构还为国务院(State Department)印刷护照。被称作国会监督机构的问责局则负责调查联邦开支,以及政府项目的效果。

这些攻击大致与中国黑客侵入人事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的网络发生在同一时间。该办公室存放着所有联邦雇员的个人信息,其中有数万名申请了绝密安全许可的雇员的信息要更为详细。

官员称,其中部分网络太过时了,以至于黑客似乎有些困惑,不知道如何浏览它们。但这些入侵也让美国官员感到不解,因为黑客通常会将那些掌握着更机密信息的机构作为目标。

尚不清楚这些黑客是不是代表中国政府行动。但攻击的复杂程度促使部分美国官员认为,通常会通过军方或代理实施网络攻击的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

网络安全公司CrowdStrike的高管、前联邦调查局(FBI)高级电脑安全官员肖恩·亨利(Shawn Henry)表示,这些袭击"指向了一个官方情报机构",因为那是少数几个想获得这类信息的组织之一。

亨利说,外国情报机构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尝试侵入那些被严密保护的网络,这些网络里有大量机密信息。但黑客也会打开鲜为人知的机构的门,只是为了看看那里可能有什么。

"沿途你会摇动很多门把手,"他说。"你可能不会在那个地方花很多时间,但如果门没锁,为什么不顺道去看看呢?"

政府网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攻击,但入侵者很少成功。3月的侵入的严重性,足以让华盛顿的FBI特工启动对相关攻击的调查。相关特工表示,他们认为这些攻击之间存在联系。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网络安全专家詹姆斯·A·刘易斯(James A. Lewis)表示,外国黑客将问责局和人事管理办公室的网络作为目标情有可原,但将印刷局作为目标十分不寻常。

"问责局监督的是军事、情报和经济项目,你可能想看看它们掌握的那些未被公开的信息,比如记录,"他说,"人事办公室有关于安全许可以及安全许可申请人的全部信息。"

"但入侵印刷局会不会是个错误?"刘易斯说,"会不会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事情的运作,或不了解它代表什么意思?他们可能找到了一个入侵办法,然后这些就是能进入的机构。在中国的一间办公室里坐着某个人,他并不通晓美国政府的运作,没什么人能帮他带路。"

此次网络攻击发生时,中美之间的网络安全冲突正引发更多的争吵,双方均指责对方,称对方即使不是犯罪,至少也是行为不道德。

今年5月,美国司法部启动了对五名中国黑客的起诉,目的是阻止中国人袭击美国公司,这五人听命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其窃取公司机密。

中国人反击说,奥巴马政府行止虚伪。中方援引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前承包商雇员·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披露的情报称,NSA曾深度入侵华为的电脑系统,刺探中国军方和政治领导人的情报,华为是一家生产电脑网络设备的中国公司。

问责局和印刷局在声明中表示,黑客还没能窃取到任何私人身份信息。

不过,问责局表示,他们被迫拿掉了几台被黑客攻击感染的服务器,并采取了"额外的措施强化"内部系统安全。问责局说,在美国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和外部专家的协助下,他们分析了黑客在攻击中嵌入的"恶意软件的影响范围",并删除了恶意软件。

问责局在声明中表示,他们已经扫描了所有的服务器和工作站,没有找到迹象表明"有任何的审计记录、联邦机构记录或可辨认的个人信息"被移除。

声明还说,"实际上,存有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草稿信息的服务器没有恶意软件,存有机密数据及其他敏感数据的工作站没有和我们的系统联网。"

问责局淡化了对方攻击其系统的严重性,称"这种为入侵系统而发动的攻击"毫不出奇,因为联邦机构在2013度财年通报了9883起恶意软件攻击案例。

刘易斯说,他相信问责局提供的恶意软件攻击联邦机构的次数,是联邦政府首次披露此类信息。他说这个数字颇难评估,因为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类似的攻击造成了入侵。

问责局拒绝透露它多久会遭受一次这样的攻击,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只有一些恶意软件会促使FBI进行调查。

问责局发言人查尔斯·扬(Charles Young)说,"我们不会去纠缠过去受到了还是没受到多少次攻击的问题。"

印刷局表示,它在最近才"被告知黑客可能会入侵我们的网络",并称局方"立即采取行动以降低风险,确保自身系统安全。"

由于人力价格低廉,中国有许多黑客。他们经常闯入自己能闯入的任何系统,假如找不到任何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挪向下一个目标。

刘易斯说,"每个人都在抱怨安全局,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中国人正在对我们干同样的事。"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要求记者领证先签保密协议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1 Helpdesk Software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要求记者领证先签保密协议
Jul 16th 2014, 04:19, by KIKI ZHAO

中国政府最近采取了一系列严控媒体的措施,其中之一是要求记者与雇主签订保密协议,然后才能获得记者证。

本周一,中国最高级别的媒体监管机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称"广电总局")表示,该协议规定"记者未经雇主许可,不得披露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任何信息"。此外,它还首次宣布将给新闻网站的记者配发记者证。

新版记者证的发放工作从本周二开始,到10月30日结束。届时将有大约25万名记者领到新的记者证,官方报纸《光明日报》称。

广电总局负责监管在中国大陆工作的所有中国记者。自1989年以来,该机构每五年就会发放一次新版记者证,中国记者必须携带这种证件,才能出席很多新闻发布会,也才能采访到政府官员。

自从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广电总局已经大幅增加了对记者的监管力度。今年1月,在为推出新版记者证做准备时,该机构要求所有中国记者都参加一个考试,记者们需要熟记中国领导人关于监管新闻媒体的意见,才能回答其中一些考题。

2013年4月,广电总局禁止记者在网上发布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任何信息,除非事先征得了雇主的同意。上月底,它又出台一条规定,禁止记者向外国新闻机构提供信息。

中国记者在严苛的新闻审查环境中开展工作,有时遇到无法在自己出版物上发表的内容,就会提供给外国记者,或发布到网上。

今年5月,由于被指控把秘密文件泄露给一个国外网站,70岁的高瑜遭到拘留。高瑜是一位资深中国记者,长期以来对中国政府持批评态度。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莫斯科地铁出轨致至少20人死亡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莫斯科地铁出轨致至少20人死亡
Jul 16th 2014, 03:02, by ANDREW E. KRAMER

莫斯科——周二,莫斯科一列地铁列车在地下脱轨,导致至少20人丧生,100多人受伤,一次早晨的通勤变成了一场黑暗、浓烟和鲜血的惨剧。

目击者描述说,他们突然被甩出座位,叠罗汉似地落在车厢中部,当时,这列从斯拉夫大道车站(Slavic Boulevard)驶出的列车正行驶在一段约200码(约合180米)长的隧道内,有三节车厢发生脱轨并变形。乘客们贴出了手机拍摄的照片,显示了车里的人正通过一条地道走向安全地带。

列车脱轨的原因有待调查。当局称电力故障、糟糕的紧急刹车或是车轮底盘的某个机械缺陷引发了此次事故。俄罗斯媒体援引官员们的话表示,他们迅速排除了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一名乘客对俄罗斯电视台"生活新闻"(LifeNews)描述说,"我被甩到了车厢中央。"这名不知身份的乘客说,"大家都吓坏了。车根本就是被拆散了,车厢扭曲变形,许多人受了伤,有的被夹在"弯曲的金属残骸之间。

这名乘客说,车上的人显然没有想到列车会突然刹车,被甩出去压在了别人身上。

新闻网站Lenta.ru援引另一名不知身份的乘客的话说,"列车突然刹车,灯灭了,火花四溅,到处是浓烟。每个人都被抛到了一侧。"该网站报道称,消防员在六分钟内抵达了事故现场。据本地通讯社塔斯社(Itar-Tass)报道,在街道上,为了避免出行高峰期常见的堵车,救援人员用直升机疏散了一些伤者。当局表示,有不少伤者的情况危急。

莫斯科有理由为地铁紧急事件做好准备。2010年,来自达吉斯坦地区的女性恐怖分子在早高峰期间制造了两起自杀式炸弹袭击。周二的事故,是那次袭击以来莫斯科地铁系统遭遇的遇难人数最多的事故。

在一个清新的夏日早晨,首都的新闻媒体充斥着对这起事故的报道。事故挤走了数月来一直占据首要位置的有关乌克兰战事的新闻。

莫斯科回声(Echo of Moscow)广播电台采访了一名列车长,他驳斥了失去电力导致脱轨的说法。他说在那种情况下,电力通勤列车会先滑行,最后安全停靠。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援引一位不具名官员的话说,一节车厢的车轮总成松了,从底盘上掉了下来。报道称这名官员与事故调查有密切的关系。他说由于事故出现在列车头部附近,且列车突然制动,于是后面的一些车厢也脱轨了。

脱轨事件导致横贯市中心的"阿瓦特-波克罗夫斯基"线停运,这是莫斯科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线路之一。当局表示清理残骸至少需要24小时。

列车是在开往莫斯科郊区时发生脱轨事故的,事发现场距一条环形地铁线只有两站,那条环形线路以内的区域便是这座首都的中心地区。如果事故在早高峰期间发生在更为拥挤的进城方向列车上,遇难人数极有可能更高。

翻译:张薇、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英国应为香港民主挺身而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英国应为香港民主挺身而出
Jul 15th 2014, 23:26, by 戴大为

英国将香港移交给中国十七年后,这块土地的政治未来仍悬而未决。香港或许会继续前进,实现全面民主的政治制度;而北京方面或许会阻碍民主发展,最终以管理其他中国城市的方式管控香港。

所有迹象都表明,北京计划加强控制。愈发躁动不安的香港人今年夏天举行抗议活动,反对北京方面的干预,此时国际社会,特别是前殖民宗主国英国,有道义上和法律上的义务,支持香港人要求民主与自治的愿望。伦敦方面应当要求北京遵守协议,软化立场。

7月1日,大约有50万人在香港走上街头,对北京的干涉表示抗议。那之前几天,大约有80万香港人参与了由主张民主的团体组织的非正式投票,他们支持通过民主方式选举香港的下一任领导人,北京方面几乎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中国政府曾经承诺给予香港人"普选权",通过自由选举产生香港的下一任领导人。但最近几个月,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它打算违背这一承诺,坚称北京方面必须审核候选人是否"爱国"。但激起香港人对内地干涉的抗议的,是中国政府6月公布的一份措辞强硬的政策文件,文件中称北京对香港拥有最终的权威。

这份所谓的白皮书称,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中承诺香港拥有的"高度自治权",并不是指"完全自治"。签署声明时,北京方面意在让全世界放心,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后,中国不会对香港进行干涉。白皮书中声称,北京方面可以随心所欲地对香港法律进行解释,全然无视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在《联合声明》上的签字。白皮书声称,香港自治权的"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

或许最令人不安的是,该文件将北京对香港的控制权与它对中国其他自治地方的统治相提并论。只要了解中央政府如何对待西藏和新疆的民众,任何人都会对这种前景产生担忧。

形势本不应如此严峻。早在1979年,邓小平与英国官员举行会晤时就表示,香港人应该对中国的统治感到"放心"。香港的小宪法《基本法》在很大程度上履行了《联合声明》中的法律承诺。香港法庭获得授权,能够在自治权允许的范围内解释《基本法》,北京方面负责处理外交及国防事务。最重要的是,香港将会实施"普选"。

如今,白皮书将香港的法官称为"治港者",并强调他们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

香港移交后不久,裂痕就出现了。一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实际上推翻了香港终审法院1999年对一项涉及当地居留权的案件作出的裁决,促使人们对香港的司法独立产生了严重的担忧。后来,北京方面要求,任何对立法会(Legislative Council)选举程序进行改革的举动,都要经过中央政府批准。在过去十年间,唯北京马首是瞻的香港政府,还曾试图推行不受欢迎的国家安全立法和爱国教育政策(面对大规模公众抗议,港府都放弃了上述举措)。与此同时,人们普遍认为,某种形式的权贵资本主义已经越过边境,蔓延到了香港。

2007年,北京方面终于同意,允许香港在2017年通过普选产生行政长官。然而,北京方面在最近一年里坚称,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这一措辞意在排除民主人士。香港人感觉自己除了走上街头支持民主之外,已经别无选择。

"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Occupy Central With Love and Peace)组织曾威胁,如果政府不提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平的民主方案,该组织就会在金融区中环,举行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抗议活动。为了展示公众对其立场的支持,"占领中环"上个月组织了投票活动。该活动要求香港市民在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的三个民主方案中选择一个。政府的方案定于本周公布,组织者称,如果政府提出的方案意在阻挠真正的民主改革,他们最早将于8月举行下一场抗议。

谁会为香港挺身而出?大型国际银行和会计事务所遵从北京的立场,公开表示民众抗议会破坏香港经济,扰乱治安。华盛顿和其他国家的政府,除了像往常一样表态支持"可信的"选举之外,基本上都对北京最新的举动保持沉默。

一项特殊的责任落在英国身上,一些香港人在7月1日举行示威活动期间就高举着英国国旗。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最近在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伦敦期间,与中国签署了一些重要的贸易协议。人们不禁要问,卡梅伦是否会介入,履行英国对香港民众的承诺。他应该考虑一下前首相约翰·梅杰(John Major)的话。梅杰在英国将香港移交给中国之前,曾设法让心怀警惕的世界放心。

梅杰在1996年,也就是移交香港的前一年表示,"如果未来出现了违反《联合声明》的迹象,我们就会动员国际社会,采取所有的法律及其他手段。"很明显,这个时刻已经到来。

戴大为(Michael C. Davis)是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法学教授,研究宪政发展与人权。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哈马斯武装拒不停火,以色列重启空袭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哈马斯武装拒不停火,以色列重启空袭
Jul 15th 2014, 23:53, by JODI RUDOREN

耶路撒冷——以色列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之间的敌对行动已持续到周二,虽然以色列曾接受了埃及提出的停火方案,但伊斯兰哈马斯运动看来拒绝了该方案。

尽管以色列曾在周二上午9点宣布已接受埃及的提议,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小时中,从加沙发射的近50枚火箭继续飞向以色列领土。下午3点,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彼得·勒纳中校(Lt. Col. Peter Lerner)确认,"我们已经恢复了对加沙的某种打击,"但他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至少有一次空袭击中了加沙城。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在早些时候曾表示,如果火箭不停止的话,他将以武力还击。

"我们同意埃及的建议,为的是给用外交手段解决非军事化问题提供机会,让加沙地带不再有导弹、火箭和地道,"内塔尼亚胡在会见了德国外交部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后说。"但是,如果哈马斯不接受停火建议,正如现在看来的那样,以色列将拥有完全的国际合法性来实现所需的平静。"

哈马斯领导人还没有就以色列接受埃及建议作出正式回应,该建议会让始于7月7日的空战停下来,并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团在48小时内前往开罗,就进一步的条款展开谈判。

身在开罗的哈马斯领导人穆萨·阿布·马尔祖克(Moussa Abu Marzouk)在火箭满天飞的时候,在Twitter发贴说,该组织仍在"磋商","尚未对埃及的倡议形成官方立场。"

哈马斯的武装分支艾兹丁‧卡萨姆军团(Izzedine al-Qassam Brigades)在Twitter上用希伯来文发贴,承担了周二向以色列城市发射火箭的责任,并补充说,"我们将继续轰炸,直到我们的条件得到满足。"这次敌对行动已造成18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尚无以色列人死亡,这是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以色列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第三次发生严重冲突。冲突是在美国斡旋的和平谈判令人惊讶地崩溃后的两个多月之后开始的,也是在一个建立在与哈马斯和解的协议之上的巴勒斯坦新政府宣誓上任一个月之后。

紧张局势由于最近两个事件而升级,先是在6月12日,三名以色列青少年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遭绑架并被杀害,以色列指责哈马斯是罪魁祸首,之后在7月2日,在一次显然是犹太极端分子的报复袭击中,一名16岁的巴勒斯坦人被绑架杀害。

在加沙城的西法医院(Shifa Hospital)外面,随着发射的火箭撕裂天空、留下白色轨迹远去,数十人在欢呼雀跃,这所医院接收过许多在巴以冲突中最惨重的伤亡者,已成为哀悼和抗议活动的聚集地。

人们呼喊着发射火箭的哈马斯卡萨姆军团的名字,大声说道,"让火箭飞吧,飞到特拉维夫去。"

这个响应与2012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那次由埃及斡旋的停火终止了历时8天的边境暴力之后,人们上街游行,将其作为哈马斯的胜利而庆祝。医院外,一名哈马斯安全官员只报了自己的昵称为阿布·马哈茂德(Abu Mahmoud),他指着火箭说,"这是我们的庆祝活动。"

他在提到停火建议时说,"那只是为了保住埃及的面子,"并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接受它。"

埃及的提议得到美国、阿拉伯联盟,以及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支持,提议呼吁"开放"进入加沙地带的边境口岸,"一旦地面安全情况趋于稳定,就将"为人员和货物的流动"提供便利"。一些以色列政客批评了这个停火方案,并表示还没有对哈马斯的基础设施和武器储藏造成足够的打击。以色列报纸《国土报》(Haaretz)报道,在被称为以色列安全内阁的高级部长的清晨会议上,外交部长阿维格多·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和经济部长纳夫塔利·贝内特(Naftali Bennett)对停火提议投了反对票。

同属贝内特所在的极右党派的住房部长乌里·阿里埃勒(Uri Ariel)称停火决定是"一个战略失策,相当于造好了火车,却没有修最后一公里的铁路。"他在Twitter上发贴说,以色列过去在加沙的行动分别带来了三年和18个月的平静,而最近这次带来的平静持续了一个小时,他开玩笑道,"不可能说没有进步。"

国防部副部长丹尼·达侬(Danny Danon)经常批评内塔尼亚胡,他是总理所在的利库德党的成员,他把停火方案描述为"打了所有以色列居民一记耳光"。

以色列工党领袖、议会中反对派的领导人伊扎克·赫尔佐克(Isaac Herzog)说,"如果不能把和平进程带向前进的话,停火一点也没用。"

但一些分析师曾表示,接受停火对以色列来说没有一点坏处:埃及的停火提议也许会给双方带来一段真正的平静,但如果哈马斯拒绝接受的话,它也许会为以色列将冲突继续下去提供理由。

在"以色列计划"(The Israel Project)周二组织的电话会议上,以色列前任驻美国大使迈克尔·B·奥伦(Michael B. Oren)对记者说,"如果哈马斯看一下自己手中拿到的牌的话,就会发现那些牌真的很糟糕,所以恢复针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其实并不是个好打法。"

Fares Akram、Anne Barnard 自加沙,Michael R. Gordon 自维也纳, Rina Castelnuovo 自以色列阿什杜德,Kareem Fahim 自开罗对文本有报道贡献。

翻译:CIndy Hao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桑巴之国失利之后迎来大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桑巴之国失利之后迎来大选
Jul 15th 2014, 23:40, by 埃利奥·加斯帕里

巴西圣保罗——上周,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非常庄严地对CNN的克里斯汀·阿曼普(Christiane Amanpour)说,"我认为,能够克服失败,是一支强队和一个伟大国家的特征和标志。"

巴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此可怕?是促使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940年呼吁法国人抵抗侵略的那种事情吗?值得庆幸的是,情况并非如此。其实不过是一场足球赛,却给巴西带来了一场噩梦:德国队在对巴西的比赛中踢进了七个球,其中有四个是在六分钟内连续踢入的。为了一场足球赛,巴西人可以这样群情激荡,他们真是幸运。

自从巴西独立以来,该国只遭受了两次惨败——都是在主场,在足球赛中。第一次是1950年世界杯的决赛,巴西和乌拉圭看似即将踢平,结果主队防守不当,让乌拉圭踢入制胜一球,令整个巴西为之沉默。

六十年后,巴西作为世界杯主办国,终于有望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证明自己的实力。结果上周输给德国的那场球,可以说比1950年那次更加凄惨。德国之后击败了阿根廷,夺得了冠军。在巴西和德国的比赛中,德国的进球后来已经不再令人感到惊讶,而是令人羞耻地成为常态。"羞辱"这个词在那场比赛中反复响起,在世界各地再三重复,也贯穿在罗塞夫与CNN的对话节目中。对于发生在国家队球员身上的事情,巴西人永远都不会保持感情上的超然。这基本上是一个爱国主义问题。

认为一个国家的灵魂可以和一个体育赛事的结果紧密交缠,这种观念听上去似乎有些天真。也许是这样的,但杰西·欧文斯(Jesse Owens)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在希特勒的鼻子下取得胜利,以及乔·路易斯(Joe Louis)在纳粹主义最猖獗的时候击败德国拳击手马克斯·施梅林(Max Schmeling),这些事至今也仍让美国人感到自豪。而在文化竞争方面,当钢琴家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58年在莫斯科赢得国际柴可夫斯基大赛时,美国人品尝到了一种胜利感,而仅仅几个月前,当苏联把斯普特尼克(Sputnik)人造卫星送入轨道时,美国人还感到震惊和羞愧。

有很多国家虽然把感情倾注在运动场上的胜利中,但把寻求军事胜利摆在首位。有时候,这种做法有益于人类,比如二战中盟军的行动。有时候,这是一种可怕的浪费,比如法国和美国在越南的作为。没有一个国家喜欢谈论自己的军事失败。美国人也不愿想起1814年时,英国人曾放火焚烧白宫。

巴西这个国家遭受的屈辱,往往发生在足球赛场的四条边线之内。或许我们可以把那归咎于地理——毕竟,巴西和欧洲这个是非之地相距遥远。或许这就是运气。自19世纪末以来,巴西没有一兵一卒在扩大国家边界​的战争中丧命。先后曾有九位将军统治巴西。他们中有六个从未打过一场战争。还是这样更好。

世界杯开始之前,巴西的反对派打赌薄弱的基础设施会出问题上。后来,巴西政府却因国家队稍纵即逝的成功而酩酊大醉,尽管他们跟那没有什么关系。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7比1"的惨败(在季军争夺赛中,荷兰又以3比0痛击了巴西)将影响今年10月的总统选举结果。在这种信念的背后,是一些人对普遍选举权心存怀疑,或者更糟,是对巴西人是否有能力明智地行使这种权利持怀疑态度。

之前经历过世界杯失利的巴西政府,有些在选举中获得了胜利。另外一些尽管经历了世界杯的胜利,但却输掉了选举。整体来看,世界杯对选举没有什么影响。足球靠的是进球。选举靠的是选票。前者需要大量用脚;后者需要大量用头。

世界杯已经被抱走,巴西的问题还将一如既往地存在。罗塞夫将寻求连任,伴随她的是惨淡的经济指标:增长率太低(2014年为1.4%),通货膨胀率太高(该国央行预测为6.4%)。而且,最重要的是,她将把对营销工作的虔诚信仰当作依靠。

如果她获胜,劳工党(Workers Party)将会连续执政16年。在巴西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政党有过这种程度的凝聚力,执政时间这么久。

罗塞夫的两个竞选对手阿艾西奥·内维斯(Aécio Neves)和爱德华多·坎波斯(Eduardo Campos),都没有明确制定出自己的竞选纲领。就算两人在考虑教育、医疗和运输领域的问题,他们也没有表达出来——尽管一年之前,数以万计的巴西人走上街头,明确要求在这三个方面获得更好的服务。就像失败了的巴西国家队一样,反对派在竞选中表现得外强中干。

如果巴西足球队的表现告诉了我们某种道理,那就是要记得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你无法在游戏开始之前就获胜。

埃利奧·加斯帕里(Elio Gaspari)是巴西《环球报》(O Globo)和《圣保罗页报》(Folha de São Paulo)的一名专栏作者,著有关于巴西军队独裁历史的多卷本书。此文原文为葡萄牙文,由Alexandra Joy Forman翻译。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安倍晋三想要什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安倍晋三想要什么?
Jul 15th 2014, 23:42, by 加藤嘉一

6月底至7月初,我在日本呆了十天。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影响日本政治的大事。一个是内阁通过决议部分解禁行使集体自卫权,另一个是日本解除了对朝鲜的部分制裁。

先说集体自卫权。

7月3日晚上11时,东京下着小雨。我坐车路过位于永田町的首相官邸前面,有上百个人举着横幅,穿着雨衣示威游行。抗议对象为日本内阁7月1日通过的部分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决议。抗议者主张"别把日本变成打仗的国家","政府要把我们宝贵的孩子们卷入战争吗?"等。我在代代木、市之谷等车站前则看到日本共产党高调宣传日本《和平宪法》的重要性,反对执政党"勉强"通过牵涉到部分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决案。

这次通过的决议并非对宪法的修改,而是对日本所谓"和平宪法"的核心——放弃对外交战权的宪法第九条重新进行了解释。反对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类是所谓"和平主义者",他们主张日本自卫队不要参与任何与战争有关的行为,哪怕自己的同盟国遭受他者的攻击,也要坚持袖手旁观;另一类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们认为重新"解释"宪法内容远远不够满足日本安保战略的需要,必须通过修改宪法第九条来行使集体自卫权,而不要半途而废。当然,左右翼都有更极端者,主张废弃现在的日美同盟,使日本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政府通过集体自卫权决议之后,7月2日至3日,日本最大日报,政治立场中立偏保守的《读卖新闻》进行了紧急舆论调查,结果,安倍内阁的支持率为48%,比上一次调查结果57%(5月30日至6月1日)下降了9个百分点,自从2012年12月安倍内阁上台以来首次跌破了50%。这一结果打击了日本政府。不过,7月3日晚上,官房长官(政府二把手)菅义伟在电视上表示"政府通过有关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决案造成支持率的一定下降是预料之中,但最重要的是为国民的生命与财产之安全承担好责任"。

看来,安倍晋三首相通过"解释的变更",而非修改宪法本身试图部分行使集体自卫权这一自民党保守派多年以来的"梦想",是一个折衷的选择。若不去行使集体自卫权,安倍首相就达不到他的政策目标,而若要修改宪法,则需要得到国会三分之二以上和全体国民投票过半数的赞成票,这样并不现实,难以落实。

这段时间,日本舆论高度、密集关注政府如何处理集体自卫权的问题,但据我观察,其讨论的氛围有些脱离实际,以为"集体自卫权就是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全部"的,或"一旦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日本国就被卷入战争"的说法都属于两个极端,但这种极端的主张却基本占领了日本当前的舆论动态。

日本前空将(空中自卫队最高长官)小田野治(Onoda Osamu)对我表示,"坦率说,国会的论战趋于表面。如何处理日美同盟、对华关系,以及如何保障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等才是最需要讨论的。据我所知,政府内部有这样的讨论,但面向公众的国会里很缺乏本质的讨论。其实,我退休之前在政府里也做过深入的讨论,但难以公开。不过,有关集体自卫权的本质性讨论应该面向国民,政府需要好好向国民说明集体自卫权到底是什么,行使它又有什么目标和内涵等。"

可见,安倍晋三围绕集体自卫权问题的方略没有很好地得到国民的支持和相应的讨论。

再来说部分解除对朝鲜的制裁。

毋庸置疑,安倍晋三是对朝关系的"积极强硬派",意思是,他非要朝鲜当局把绑架走的日本人送回日本不可。日本政府认为上世纪70年代末,朝鲜特工绑架了17名日本人到朝鲜(其中五人已回日本)。自从担任小泉纯一郎内阁的官房长官开始,安倍晋三始终重视人质绑架问题,并通过在此问题上表现得"够硬"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气和选票。
安倍晋三强势指示日本外务省亚太局,紧密接触朝鲜有关部门,以便"解决"绑架问题。5月29日,日本政府称,经与朝鲜方面密切谈判,双方就围绕重新开始调查人质受害者的下落达成共识,朝方同意,若有幸存者就送回日本。此次重新调查的对象达到30个人。日方则表示,从调查的进度随时判断单方面解除对朝制裁,以及给予人道援助的可能性。

7月3日上午,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主持阁僚会议,决定部分解除对朝鲜制裁的方针。正在7月3日至4日,习近平主席在夫人彭丽媛的陪同下访问韩国,并在与韩国总统朴槿惠的会谈中谈到了朝核问题、中韩经贸关系、以及"日本问题"等。联合声明中,双方"再次确认反对半岛核武器开发的坚定立场
同日晚上,我在东京电视台的演播室参加由日本经济新闻主推的财经节目《日经PLUS10》。节目一开始就涉及到政府的对朝政策。
《日经Business》前主编山川龙雄先生提出,"美韩步调一致反对朝鲜的核政策,继续施压,制裁的此刻,日本单方面解除制裁是不是有些冒险?"并问我,"加藤先生,你怎么看?中国方面对日本政府这一次的行为持有什么态度?"

这正是我要表达的问题。

我说,"毕竟,同盟国美国、以及半岛问题的当事国韩国都保持施压和制裁的态度,虽然美国方面应该不会公开指责日本的行为,但在与美韩保持紧密沟通,在战略层面上同步协调,并对解决朝核问题进行合理分工是有必要的。至于中国怎么看待,我想,中国会静观。今天(7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韩国,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在访朝之前访韩了,这应该与习近平、金正恩两个领导人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关。但中国不愿意看到朝鲜在国际格局中被孤立,而此刻日本给朝鲜解除制裁,还说给予人道援助,哪怕是有限的、部分的,我猜测,中国高层在内心里是积极看待安倍首相的选择的。"
习近平主席访朝前访韩已经对朝鲜意味着一种压力,中韩协调反对朝鲜的核开发也必将加剧朝鲜的"孤立感"。

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的演讲中则直言不讳地"联韩制日",说"上个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对中韩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吞并朝鲜半岛,侵占中国半壁江山,使中韩两国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岁月中,我们两国人民生死相依、倾力相援。中国境内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上海纪念尹奉吉义士的梅轩、西安光复军驻地旧址等,都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难忘历史"。

"东北亚的权力格局是不是要颠倒过来了?"7月4日在东京,7月7日在北京,日本和中国各自的政府中层政府官员在与我的私人交流中提出了完全相同的问题。

他们的意思或疑问是,日韩是美国的盟国,中朝是所谓"血盟",按道理,至少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日韩站在一边,中朝站在另外一边的格局是天经地义的。而现在,格局怎么变成中韩之间和日朝之间出现了靠近的迹象?

真的"颠倒"过来了?我的判断是,未必,也不至于。

无论是中韩关系还是日朝关系,在我看来,当前的"颠倒现象"(而非格局)属于情理之中。

近年来,中韩经贸关系突飞猛进地发展,2013年的总贸易额为2740亿美元(日中为3120亿美元),外交部长王毅在首尔对记者表示,2015年中韩贸易的目标为3000亿美元(2008年为1683亿美元)。中韩两国的发展形态中都能看到"开发独裁"或"国家资本"的影子,只要两国领导人能够共享战略和人情,经贸、人文、社会关系的规模和数量是快速扩大的(2004年,中韩的人员来往为340万次,2013年则达到820万人次,《中韩联合声明》把2015年的目标设定为1000万人次),两者必然地、战略性地走到一起。何况,如前所述,当下中韩与日本之间都存在所谓历史认识问题,"日本因素"也促使中韩两国互相靠拢。当然,这种靠拢状态是否是可持续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再看看日朝。如前所述,安倍晋三是高度重视朝鲜问题,也是希望通过"解决"人质绑架问题来提升支持率,留下政绩。朝鲜当局也特别明白这一点,因此,在国家趋于孤立的情势下,有意让日方看到"我们有意向配合你们解决人质问题"的迹象,作为交换条件。日方这次解除的制裁有以下三项:(1)朝鲜籍人员在日本入境的限制;(2)朝鲜籍人员带着210万日元以上现金出国时和汇款300万日元以上时的申报义务;(3)禁止朝鲜籍船舶入港。
不仅如此,我认为,谈论日朝关系时绝不应该忽略的是至今在日本生活的朝鲜人(无论其国籍是日本、韩国、还是朝鲜),他们对"祖国"是有感情的,而且在日朝鲜人的最大组织"朝鲜总联"对日朝关系,甚至日本政局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如此看来,与其说东北亚地缘政治正在迎来"颠倒"现象,不如说是中韩和日朝在各自关系的内在规律和逻辑中处理并调节双边关系。"两者"(中韩与日朝)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互动牵连则会影响东北亚的安全格局,以及美国方面的态度和参与,值得观察,拭目以待。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因集体自卫权问题而遭受其支持率下降的安倍晋三在时机和条件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会不会像当年的小泉纯一郎那样执行"闪电式访朝"呢?若要访朝,前提肯定是人质绑架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即朝方给予面子。若真如此,安倍晋三恐怕成为一名历史人物了,日本老百姓会记着他。

我近日问了日本内阁府的一名高官有没有安倍访朝的可能,他说"哦,有可能。"

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是"80后"日本作家,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著有《中国的逻辑》、《爱国贼》、《日本镜子》等,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三国+1"是加藤嘉一在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记录他对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及其互动的观察与思考。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梁振英称民主派不是香港主流民意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梁振英称民主派不是香港主流民意
Jul 15th 2014, 23:54, by 储百亮, ALAN WONG

香港——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周二提交有关选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报告时说,"主流意见"不认同当地许多亲民主团体的一个关键提议:让选民获得直接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的权利。

专家说,不考虑这个提议并不奇怪,但是,这已把香港就其政治前途问题进一步带向新的对峙。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向中国立法机构提交了报告和咨询文件,总结了来自政治人士、居民和社会团体就2017年以后如何选举行政长官的建议,中央政府曾表示可以在2017年让香港350万注册选民获得普选权。梁振英指出,有关香港选举制度改革的争论有不少分歧,他没有对任何具体提议表示支持,但是他说,香港的改革机会已经成熟。然而,梁振英也表示,香港的"主流意见"认同自己及中央政府的立场,都认为推翻提名委员会就什么人可以参选行政长官的最终决定是不合法的改变。

梁振英在提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报告中说,"(这种)提名权不可被直接或间接地削弱或绕过。"他说,香港的普遍民意认同的观点是:只有提名委员会才"拥有实质提名权"。

这个结论激怒了亲民主的团体和政治人士,他们曾表示,程序障碍可能会灾难性地削弱北京承诺的普选。他们说,中央政府可以在任命现任行政长官提名委员会的基础上,确保有一个由亲信主导的委员会来为候选人把关,从而得到北京希望的选举结果。

"今天的报告证实了所有的担心,"香港立法会委员、民主党主席刘慧卿(Emily Lau)说,她的政党支持公民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的要求。

她说,"下一步要看北京怎么办。对我党来说,导火索是他们排除真正普选的可能性。香港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对峙和矛盾都很尖锐。"

目前,香港的行政长官由一个约有1200名成员的精英委员会挑选。这些成员中有许多是得到北京认可任命的,或是由来自贸易、金融和商业等希望与北京合作的狭窄社会层次的香港选民选出来的。亲民主的团体希望有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委员会,许多人也支持把能够推翻委员会提名的权利交给选民,用允许他们填写候选人的方式,或者允许党派提名。

虽然报告不是决定性的,但其措辞暗示,当局对选举委员会和行政长官的提名规则可能只会做出有限的调整,香港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贾廷思(Danny Gittings)说。

"选举委员会的组成本身可能会朝着更加民主的方向稍有改变,"他说。"他们不喜欢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何选举香港的行政长官的问题,一直是亲民主团体这几个月来活动的重点,这个问题也反映出亲北京的当权者与某些香港居民之间日益深化的分歧,一些香港人担心,内地不断增长的影响在侵蚀着香港言论自由和司法独立的传统,他们说,这一传统作为英国在1997年将香港主权归还之前与中国达成的协议的一部分受到保护。

把各个亲民主团体松散组织起来的"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Occupy Central With Love and Peace)运动曾表示,如果得到北京授权的选举制改革方案达不到国际标准的话,将在香港的主要金融区举行静坐抗议。占领中环的发起人之一戴耀廷(Benny Tai)说,他预计中央政府将在8月份提交自己的方案。

占领中环运动曾在6月份组织了一次非正式公民投票,让香港居民在三个选举制改革方案上做出选择,那三个方案都有包括让选民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的内容。公投吸引了来自78.7万香港居民的投票,这个数字相当于香港人口的十分之一强,占香港注册选民人数的五分之一强。民主团体和反对派组织在7月1日举行了每年一次的大游行,组织者称有50多万人参加了游行,但警方估计的参加人数比这个低得多。

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需要决定将哪个选举改革方案提交给香港。这之后,香港还要对提案进行更广泛的公众讨论。

"常委会的决定几乎肯定会说,提名委员会是唯一的提名方法,并且会把民间提名排除在外,"贾廷思说。"但是,港府真的需要让常委会来说这句话。"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傅才德(Michael Forthsythe)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Cindy Hao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