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对他而言,二战到1974年才结束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对他而言,二战到1974年才结束
Jan 20th 2014, 12:40, by ROBERT D. McFADDEN

大日本帝国陆军(Imperial Japanese Army)的军官小野田宽郎(Hiroo Onoda)上周四在东京去世,终年91岁。由于不相信二战已经结束,小野田宽郎在一座菲律宾岛屿的丛林中坚守岗位29年,直到1974年,才回到对他来说已经完全陌生的日本,并受到了英雄般地热烈欢迎。

日本政府对外宣布了小野田宽郎在一家东京医院辞世的消息。

在时光隧道中迷路的陆军少尉小野田宽郎,是二战的最后一批坚守者之一:作为一名军人,他把天皇奉为神祇,视战争为一项神圣的使命;他靠吃香蕉和椰子活下来,也杀死过一些被他当成敌人的村民;最终,他到了祖国,但那个简单淳朴的安逸乡已经变成了摩天大楼、电视、喷气式飞机、污染和原子破坏构建的未来世界。

日本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均不乏忠贞不渝的英雄,尤其是在目标已经失败或无望的情况之下。对许多人来说,小野田宽郎,一个有着高贵品格和军人作风的矮小精干的男子,好似旧时的武士。他最终把自己的军刀交给了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E·马科斯(Ferdinand E. Marcos),以示投降,但后者把军刀还给了他

回到日本时,迎接他的是欢呼的人潮、庆祝的游行队伍,以及官员的讲话。他的归来,让这个国家涌起了一种自豪感。许多日本人认为,在经济繁荣和物质主义日渐兴盛的战后时期,这种自豪已经荡然无存。对于世界上的很多人来说,他所经历的磨难或许毫无意义,但在日本,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提醒着人们坚守职责和锲而不舍的救赎精神。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命令。回国之后,他出了一本回忆录。书中说,1945年初,小野田宽郎接到了最后一项命令:坚守阵地、继续战斗。小野田宽郎坚信的军事纪律告诉他,宁死也不投降。当日军由于美军的进攻而撤退时,他继续留守位于马尼拉西南93英里(约合150公里)的卢邦岛。

日本投降之后,当年9月,中国、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仍有数千名日本的散兵游勇。许多失散的日本兵要么被捕、要么回国,还有数百人不愿投降或自杀,转而躲了起来,饿死或病死的大有人在。少数幸存者拒绝相信空投的传单或广播里所说的日本已经战败的消息。

接受过游击战术训练的情报员小野田宽郎,以及另外三名士兵发现了写着战争结束消息的传单,但他认为,这是敌人的宣传攻势。他们建造了小竹屋,从村子里偷来大米等食物,宰牛吃肉。热带的炎热气候、老鼠和蚊子让他们备受煎熬,但他们仍然把军装缝补好,让步枪保持在备战状态。

由于认为仍处在战争中,他们躲避了美国和菲律宾的搜索队,袭击他们当作敌军游击队的岛上居民;大约30名居民在与他们的冲突中身亡。1950年,一名士兵向菲律宾部队投降,另外两人分别于1954年和1972年遭寻找叛逃人员的岛上警察枪击身亡。

1959年,小野田宽郎少尉被正式宣布死亡。1974年,这名最后的战士被专程前来搜寻他的学生铃木纪夫(Norio Suzuki)找到。小野田宽郎拒绝了铃木纪夫提出的回国请求,坚持继续待命。铃木纪夫带着他的照片回到了日本,日本政府随后派出了一个包括他的弟弟和之前的长官在内的代表团,来正式解除他的职责。

小野田宽郎对弟弟滋郎(Toshiro)说,"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这么久。"

在马尼拉,小野田宽郎穿着破烂的军装,把他的军刀呈送给了马科斯。对于躲藏期间犯下的罪行,由于他认为是处于战争时期,马科斯予以了赦免。

抵达东京之时,小野田宽郎已然成为了民族英雄。他见到了年迈的父母和挥舞着国旗的人群。他的丛林传奇连续多日成为日本媒体的主要内容。除了爱国精神和对他勇气的赞赏,更多地是他的丛林经历引发了怀旧和忧思的浪潮。这名52岁的老兵如同从过去复活的幽灵,穿着崭新的蓝色套装,剃着军人的平头,嘴唇上方和下巴蓄着少许胡须。他谈论职责的时候如此真诚,似乎已经成为了忠诚于传统价值的典范。许多日本人认为,这种价值已经荡然无存。

他说,"我很幸运,可以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职责当中。"当被问到在丛林中都想些什么的时候,他说,"除了完成任务,别无其他。"

著名的东京媒体《每日新闻》(The Mainichi Shimbun)在一篇社论中写道:"对于这名军人来说,职责要高于个人的情感。小野田告诉我们,生命中有比物质上的富裕和自私自利的追求更重要的东西。还有精神的层面,而我们或许已经忘了这一点。"

在日本受到全体国民的欢迎之后,小野田宽郎接受了体检。医生们发现,他的身体状况出奇地好。他获得了军人养老金,签下了价值16万美元的合同,以出版一本由人代写的回忆录《永不投降:我三十年的战争》(No Surrender: My-Thrity Year War)。随着他的故事通过书籍、文章和纪录片被全世界了解,他开始试图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

他去跳舞、学开车,并在日本各岛游历。但他发现,自己仿佛是身在异乡的陌生人,因物质主义而幻灭,为种种变化而不知所措。他说,"东京的高楼和汽车太多了。电视可能很方便,但是对我在这里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1975年,他搬到了在巴西圣保罗的一处日裔聚居区,在那里养牛。接下来的一年,他娶了日本茶道师町枝(Machie Onuku)。二人于1984年回到日本,创办了着眼于求生技能的青年训练营:小野田自然塾(Onoda Nature School)。1996年,小野田来到他曾长期坚守的卢邦岛,向当地的一所学校捐款1万美元。近年来,他分别在日本和巴西居住,并于2010年被巴西授予荣誉公民的称号。

小野田宽郎1922年3月19日出生于日本中部和歌山县的海南市,有六个兄弟姐妹,父亲和母亲分别是小野种次郎(Tanejiro Onoda)和小野田玉惠(Tamae Onoda,音译)。他17岁时前往1938年被日军占领的中国城市武汉,为一家贸易公司工作。1942年,他加入帝国陆军,经过挑选接受特训,并进入日军的情报官培训中心——陆军中野学校(Nakano School)。在那里,他学习了游击战、哲学、历史、武术、宣传和秘密行动。

1944年12月底,小野田宽郎抵达了卢邦岛。该岛位于马尼拉湾和科雷希多岛的西北方向,长16英里、宽6英里,是一处战略要地。他得到的命令是,破坏港口设施及一处临时机场,阻挠美军的进攻。但是,岛上的高级官员又下达了新的命令,要求他们为日军的撤离做准备。

美军于1945年2月28日登陆时,最后一批日军士兵不是逃跑就是战死。谷口义美少佐(Yoshimi Taniguchi)给小野田宽郎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坚守阵地、继续战斗。少佐承诺说,"或许三年,或许五年,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会回来找你。"

29年后,退役的谷口义美已经是一名书商。在日本政府的请求下,他重返卢邦岛去兑现自己的诺言。他对小野田宽郎说,日本战败了,小野田的职责也解除了。这名精疲力竭的军人行了个军礼,留下了眼泪。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如何改革情报机构,美国政界分歧严重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如何改革情报机构,美国政界分歧严重
Jan 20th 2014, 11:05, by PETER BAKER, JEREMY W. PETERS

华盛顿——奥巴马总统针对情报监控行动提出了改革举措,但关于安全和隐私的沸沸扬扬的辩论,却并未因此停止。随着情报机关和分歧深重的国会试图将原则转变为切实的政策,这场辩论将会进入一个变幻莫测的新阶段。

对于公众过去数月来对政府情报操作的愤怒,奥巴马给予了回应,但他承诺的变革到底会有多大意义,则取决于一些尚未敲定的细节。他要求情报官员构想一些方法,保护外国人的隐私权,他要求国会帮助确定该怎样储存大量的电话数据,还邀请人们提出其他建议,改革一家秘密情报法庭。

情报机关的秘密受到揭露后引起了广泛的不安,但上述情况却说明,情报机关未来的形态仍然远未确定。尽管奥巴马对他的批评者作出了保证,但是可能写进政策文本里的特别条款,却会让他的保证显得更加含混。政策制定者们很少能就什么事情达成共识,对于应该如何处理涉及美国普通民众的大量数据,他们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决断。而议员们或许会发现,这项超越党派立场的议题,打乱了他们惯常的政治考量。

"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开端,而且某些议题的最终结果仍不明朗,"参与起草上一份重要情报法案的前众议员简·哈曼(Jane Harman)说。"但好消息是,现在国会中乃至整个国家,都对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兼顾安全和自由的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辩论。"哈曼现在是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主任。

随着议员们进入选举年,这场辩论将这个敏感的议题抛向了国会选举的角逐之中。过去并没有多少民众呼吁约束间谍机构,但在前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承包商雇员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揭露诸多细节之后,今天在一些人群中产生了巨大的呼声。

奥巴马在上周五一次备受期待的讲话中阐述了自己的计划,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间谍项目将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只是会做出一些调整,他希望以此能说服公众,他们的权利不会受到侵犯。NSA要想搜索浩大的电话数据库,需要得到法庭的批准,而且搜索的范围也不能扩大到以前的程度了。

但是对于涉及大规模数据收集项目的最重大问题,奥巴马并没有给出答案。尽管他说政府不应该再保留这些数据,但他对目前提出的仅有的两个替代方案都指出了缺陷,这两种方案分别是让电信服务提供商保存数据,或建立一个独立机构来保存数据。他委托司法部长小埃里克·H·霍尔德(Eric H. Holder Jr.)和国家情报总监小詹姆斯·R·克拉珀(James R. Clapper Jr.)制定计划,并要求国会提供帮助。

很多存在争论的议题在提交国会时,很容易迟迟无法列入审议日程,因而不了了之,也很容易被某个不肯让步的领导人物利用议事程序扼杀——但这项议题似乎不会落入这种下场。

"主张改革的人或许不会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康涅狄格州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布卢门撒尔(Richard Blumenthal)说。"不过我认为,做到比总统的提议更好,是有很大希望的。而他自己也承认,或许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另一些人却并没有这么确定。肯塔基州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Rand Paul)对监控计划持尖锐的批评态度。他说,"华盛顿总是会发生这种情况:所有人都愤怒地高呼'国会要行动!国会要行动!'可是等到国会真的采取行动时,却会绕来绕去,并不真正解决问题。"

的确,NSA监控项目的支持者称,他们预期国会将会阻挠削弱这些计划的举措,因为这些计划是在保护公众。曾担任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House Intelligence Committee)的前密歇根州共和党众议员彼得·胡克斯特拉(Peter Hoekstra)预测,"你会看到细枝末节的变动,但会有明显语焉不详的地方。也会有些例外,给行政分支留下极大的裁量空间。"

监控议题之所以不会像以往的许多议题那样,在分歧深重的国会中止步不前,是因为这项议题上,议员们的立场并没有遵循显而易见的模式,自由意志派的右翼与自由派的左翼站在了同一边。前者以兰德·保罗为代表,后者以佛蒙特州参议员贝纳德·桑德斯(Bernard Sanders)为代表。桑德斯是独立人士,自称社会主义者。

站在另一边的是两党的领导层,如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和密歇根州共和党众议员迈克·罗杰斯(Mike Rogers),他们是两院情报委员会的领导者,也是监控计划的支持者。奥巴马周五在司法部发表讲话时,范斯坦和罗杰斯也出席了,之后二人又留下来与克拉珀商谈。几个小时后,他们就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为监控计划进行辩护。

在参议院,这场辩论可能会在三名最顽固,势力也最大的民主党大佬之间引发冲突:范斯坦;佛蒙特州参议员、司法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J·莱希(Patrick J. Leahy),他主张采取广泛的改革;以及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内华达州参议员哈里·里德(Harry Reid),他感觉自己夹在白宫和民主党参议员之间,处境尴尬。

在众议院,这个议题也让来自俄亥俄州的议长约翰·A·博纳(John A. Boehner)与一些共和党同僚产生了矛盾。众议院就一项禁止NSA大规模收集电话数据的议案进行辩论时,该法案只差十几票就通过了。尽管议长极少投票,但博纳做出了这个少见的举动,投出了反对票。

一直以来,博纳并没有支持这项法案,尽管这项法案似乎最有可能反映今年对于NSA的间谍行为展开的辩论。该项法案将终止大规模数据搜集的行为,还会设置一个独立的辩护人,负责在外国情报监视法庭(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上反驳政府的申请。该法案是莱希与威斯康星州众议员吉姆·森森布伦纳(Jim Sensenbrenner)起草的,后者也是《爱国者法案》的主要作者之一,在共和党同僚中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森森布伦纳坦率地阐述道,白宫没能做到的事,国会必须要采取行动。"说到底,真正的改革不能通过总统的指令来实施。总统和情报部门曾反复误导国会以及美国民众,缺乏实行改革的公信力。"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日本左翼市长连任,抵制美军基地迁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日本左翼市长连任,抵制美军基地迁址
Jan 20th 2014, 10:07, by MARTIN FACKLER

东京——周日,冲绳县一座小城市的左翼市长重新当选,长期以来困扰日美两国关系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升机基地的搬迁计划遭遇了新的挫折。这位市长曾承诺一定会阻挠搬迁计划。

名护市市长稻岭进(Susumu Inamine)成功连任,给了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尴尬的一击。安倍晋三投入政治资本,努力重启搁置已久的搬迁计划,而且上个月,他也赢得了冲绳县知事的支持,似乎取得了突破。

保守派的安倍晋三曾誓言同美国建立更密切关系,两国目前共同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军事实力增强的中国,另一方面来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

搬迁计划遭到了冲绳县民众的激烈反对,他们希望这座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升机基地——普天间机场——彻底搬离冲绳岛。此前的民意调查也曾预测稻岭进将在选举中获胜。稻岭进曾对近20年前制定的这项搬迁计划表示反对,根据该计划,普天间基地以及轰鸣的直升机和其他飞行器将从冲绳县人口稠密的地区,迁移到偏僻的小渔村边野古,这座小渔村位于稻岭进担任市长的名护市。

安倍晋三曾高调地试图左右选举结果,他动用内阁的政治影响力,并且不惜财力,支持主张搬迁的另一位市长候选人末松文信(Bunshin Suematsu)。为了吸引选民,安倍内阁甚至在投票一周前表示,计划拨款5亿美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给名护市用于新建市政工程,相当于名护市6.3万名居民,每人获得8000多美元的补贴。

如此慷慨解囊也没能说服名护市的选民。68岁的稻岭进曾担任过学校教育长,他得到了日本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团体的支持,以19839票比15684票的优势,击败了65岁的前冲绳县议员、保守派人士末松文信。

"没有市长的批准和同意,这项计划就无法进行,"稻岭进对欢呼的支持者说道,他指的就是军事基地搬迁计划。"为了保护我们孩子的未来,我不会允许再建一个新的军事基地。"

安倍晋三试图改写其前任失败的历史,重启日美双方于1996年签订的搬迁普天间基地的协议。协议签订前一年,驻日美军对一名日本女学生实施轮奸,在冲绳县引发众怒,为平息愤怒,两国签订了基地搬迁协议。然而,协议的实施一直没有进展,引发日美两国的分歧。在奥巴马政府"转向"亚太地区的战略指导下,美国很希望建设新的军事基地,作为海军陆战队全面调整的一部分。

上月,安倍晋三似乎取得了突破:冲绳县知事仲井真弘多(Hirokazu Nakaima)改变此前反对的立场,转而批准在边野古附近布满珊瑚的海域填海造地,建造两条跑道。

但建设军事基地也需要征用码头和公路,而这必须得到市长批准。而稻岭进当选后,这项工程不可能很快获得批准。2010年,稻岭进凭借反对基地搬迁的竞选纲领首次当选市长,在最近一次竞选活动中,他也誓言要阻止任何在"陆地或海洋"上的建设活动。

周日晚间稻岭进获胜后,成百上千的支持者聚集在他的竞选办公室,一些人热泪盈眶,另外一些人则愤怒地表示会继续反抗。

"我要说的就是,我们觉得仲井出尔反尔,背叛了大家,"家住名护市65岁的作家浦岛悦子(Etsuko Urashima)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这反倒会让我们更大声地反对,'不要基地!'"

稻岭进连任成功,使安倍领导的执政党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面临艰难选择。它可以选择再等四年,期待该市下一次市长选举时,某个保守派候选人当选,也可以不顾现任市长的反对,强行推进基地建设——政治分析家认为此举可能会引发大规模抗议。

"我认为安倍政府不会就这么轻易放弃,"鹿儿岛大学(Kagoshima University)国际关系专家木村朗(Akira Kimura)表示。"但如果安倍试图强行推进基地建设,将很快引发危机。"

在东京,执政党议员对选举结果表达了失望。他们称稻岭进当选不会改变他们搬迁军事基地的计划,表示该计划最终将缩减驻日美军的规模,因为数千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将被重新部署到关岛、澳大利亚和夏威夷。

"我们将继续为冲绳的发展和美军基地规模缩减而努力,"自民党选举对策委员长河村建夫(Takeo Kawamura)说。

搬迁基地将减轻冲绳县民众负担的说法没能说服多少当地人,在他们看来,普天间基地是驻日美军所带来的巨大困扰的象征,基地造成了污染,还加剧了这座热带小岛的犯罪。他们也抱怨道,冲绳岛做出了过多牺牲:目前驻日的5万名美军中超过一半驻扎在冲绳。

在市长竞选过程中,稻岭进抨击东京提供的补贴是为了买选票,压制不满。

"名护市居民才有权选择它的市长,"稻岭进周六称。"名护市居民的选择是,反对在边野古建基地。"

Makiko Inoue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谷菁璐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乌克兰街头抗议爆发激烈警民冲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乌克兰街头抗议爆发激烈警民冲突
Jan 20th 2014, 09:31, by ANDREW E. KRAMER

莫斯科——周日,戴着巴拉克拉法帽的男子开始用棍棒袭击警察,并向他们投掷鞭炮和卵石,乌克兰基辅的一场大规模集会随即演变成了暴力事件。该集会的目的之一是抗议一系列打压公开抗议活动的新法律

警方以催泪瓦斯进行反击。到傍晚,至少一辆警车在该市的一条中央大街上燃烧起来。目击者称有人受伤,但不清楚伤者伤势如何。

对乌克兰仍在继续的抗议运动而言,此次暴力事件似乎达到了至少一个月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事件表明,该国政治危机正在不断深化。乌克兰是除俄罗斯之外人口最多的前苏联国家。

抗议活动始于11月,起因是维克多·F·亚努科维奇(Viktor F.Yanukovich)总统领导的政府拒绝与欧盟签署一项广泛的自由贸易协议。此后,亚努科维奇就俄罗斯给出的一个财政援助一揽子计划进行了谈判。

冲突爆发在通往议会的一条小街上,那里离抗议活动的中心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are)不远。

反对派领袖在独立广场发表演讲,谴责参与混战的人是破坏分子,称他们不能代表和平抗议者的愿望。但那些领袖也无力阻止打斗。

到了午夜,这些街道呈现出一片混乱的景象。袭警者用长短不一的管子和棍棒攻击警察,并朝他们投掷足球大小的石头。他们还朝警察扔呼啸着、火花四溅的鞭炮,以及一些类似燃烧弹的东西,碰到东西就会起火。火烧着金属盾牌时,警察一边踉跄着后退,一般拍打自己的衣服。

尽管气温非常低,防暴警察依然在用水炮喷水。俄罗斯新闻网站Gazeta.ru报道称,已有70名警察受伤,40名警察入院接受治疗。

周四颁行的那些新法律引发的集会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者人数虽然没达到12月抗议运动顶峰时期的水平,但也比最近几个周末要多。从11月开始,抗议者一直占据着该广场和包括市政大厅(City Hall)在内的几栋建筑。

抗议者称,他们对前述法律感到愤怒,人们认为这些法律限制了公众集会权。

这些法律加大了对在公共场合设立帐篷和讲台等行为的惩罚力度,并且禁止抗议者佩戴头盔和巴拉克拉法帽,抗议者佩戴这些东西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警察的指认或逮捕。

为了表示反抗,许多示威者都把厨用水壶倒扣在了头上。

针对这些法律,此次运动的领袖正在竭力拿出回应方法。

抗议活动主要组织者阿尔谢尼·P·亚采纽克(Arseniy P. Yatsenyuk)宣布了一个计划,提议设立影子议会、政府和基辅市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将依据2004年的宪法运行。该宪法已经经过了亚努科维奇的修订,反对派说他的修订是非法的。

周日晚间,亚采纽克在广场的讲台上宣称,他已经接到了亚努科维奇的电话,后者说政府已经做好了谈判准备。

政治党派Punch的领袖、前重量级拳击冠军维塔利·克利奇科(Vitali Klitschko)告诉集会人群,他"正在宣布一场突然的总统选举",尽管在亚努科维奇不辞职的情况下,议会反对派并没有强制举行选举的法律依据。

虽然民众周日对基辅的反政府活动表现出了明显支持,领导人却没有能力在当前的宪法框架下强制推行政治变革,也无法以单一领导人为中心团结起来,这也是促成周日暴力事件的一大原因。

一群抗议者乘坐一队汽车来到这里,其领导人走上讲台说,反对派应该选出一名领导人,如果它无法做到这一点,人们就应该向议会进军。这群抗议者所属的派别以广场的名字命名,被称作"汽车独立"(Auto Maidan)。

亚采纽克说此次演讲是在挑起暴力。但是,人群中还是有人采取了行动,他们朝议会进发,与防暴警察发生了冲突。

打斗开始后,亚采纽克在广场的讲台上呼吁抗议者不要使用暴力,还谴责了与警方发生冲突的人,说这些人无法代表反对派。

Oksana Lyachynska自乌克兰基辅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曼谷暴力升级,街头爆炸20余人受伤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elling event tickets?

Ticket Cake is the easiest way to sell more tickets online. They will help market & make sure your events are reaching their potential. Get started now.
From our sponsors
曼谷暴力升级,街头爆炸20余人受伤
Jan 20th 2014, 07:43, by THOMAS FULLER

曼谷——周日,曼谷的反政府示威活动中发生了两起爆炸,共导致二十几人受伤。此事表明,泰国持续政治危机中的暴力举动出现进一步升级。

曼谷应急机构的官员称,至少有28人受伤。这两起爆炸发生在被抗议者封锁了一周的一个主要交通路口;此前,周五的一次手榴弹袭击导致一名抗议者身亡,超过35人受伤。周六,另有一名抗议者中枪并严重受伤。

2010年的政治动乱期间,曼谷的几个居民区几乎变成了战场。目前,曼谷的暴力活动还没有达到当时的水平。

曼谷是一座世界性城市,也是旅游中心,这里的街头却再一次出现了战争的武器,突显了泰国持续八年的权力斗争的深度和复杂性。泰国南北差异很大,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所创立政治运动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也存在分歧。他信在2006年的军事政变当中遭到驱逐。他的妹妹英拉·西那瓦(Yingluck Shinawatra)是泰国现任总理

外国使馆告诫本国公民不要靠近抗议区,这些区域包括曼谷各大型购物中心外的街道、中心商业区的一些主要路口和横跨湄南河(Chao Phraya River)的一座桥梁,这里已被一些抗议者占领。

政府和抗议领导人相互指责对方应该对曼谷的暴力袭击负责,包括上周的爆炸和枪击事件,大约一半的爆炸和枪击事件都造成了人员受伤。

政府与其支持者称,抗议者正试图创造可能引发另一场军事政变的政治混乱。

抗议者意图破坏计划于2月2日举行的选举,称这些袭击表明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应该辞职下台,将权力交给一个将在泰国实施政治改革的"人民委员会"。

尽管周日发生了爆炸,抗议者周日下午仍然继续在曼谷进行颇有节日气氛的游行,气氛与周五袭击后那种较为哀伤的基调形成了对比。抗议活动领袖素贴·特素班(Suthep Thaugsuban)继续像过去几周那样收取成卷的现金捐赠,并呼吁更多曼谷居民加入抗议活动。

支持抗议者的蓝天电视台(Blue Sky)播放了一首曲调欢快的抗议歌曲。跟踪抗议活动的记者拉提雅·明萨库尔(Rattiya Mingsakul)则报道称,素帖"一边问候民众,一边从民众那里收取捐赠,看上去非常开心"。

发生爆炸的消息传来之后,另一名反对派领袖萨提特·翁农多延(Sathit Wongnongtoey)登上一座舞台,号召人群继续"战斗"。该舞台位于被抗议者封锁的一处十字路口。

"我们就要胜利了,"他说,"我们一定会胜利。"

近些天来,泰国中部农民举行的抗议活动鼓舞了反对派。根据一项有争议的政府项目的规定,农民的水稻将会得到远高于市场价格的补偿。抗议的农民称他们没有收到补偿。选举委员会(Election Commission)禁止政府在选举前向农民支付赔偿,称这么做会被解读成贿选。

曼谷的抗议者有许多都来自泰国南部。他们表示,自己的目标是将他信及其家族逐出泰国政坛。周日,他们再次敦促英拉为暴力事件负责,并要求其下台。

通过施行包括全民医疗保险在内的政策,他信的政党成为了泰国历史上首个成功赢得大部分农村选民支持的政党。该党多次击败曼谷精英阶层的政党民主党。民主党人正在抵制选举。

与抗议者结成同盟的民主党人称,他信的政党存在腐败行为。

支持政府的人士则反击称,民主党人所在的政党之所以抵制2月2日的选举,原因是它知道自己会失败。该党已有二十多年未在大选中获胜了。

作为对曼谷抗议活动的反击,泰国各地每晚都有烛光守夜活动,意在谴责抗议者破坏选举的行动。

翻译:陈柳、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新公民运动倡导者许志永周三受审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新公民运动倡导者许志永周三受审
Jan 20th 2014, 03:27, by 储百亮

香港——中国著名人权活动人士许志永的律师上周五表示,许志永将在本周受审,并且认为自己几乎肯定会被定罪,不过,他还是会提出抗辩。

名为张庆方的前述律师称,他用了一天时间,试图让北京的法庭官员相信该案存在严重的程序问题,但最终失败。随后,那些官员交给他一纸通知,通知称许志永将在周三接受"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名的审判。张庆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如果被定罪,许志永最高可能要在监狱里待五年。

"我那天还去看望了许志永,他的情绪很正常,很稳定,"张庆方说,"但他觉得审判基本上只是走过场。我们已经预见到了结果。"

许志永的另一名辩护律师杨金柱也参加了那次法庭会议,并在一次简短的电话采访中证实了开庭日期。

许志永的支持者称,此次审判可以展示习近平主席和其他党领导人的决心,他们决心扑灭挑战自己统治的任何有组织反抗,不管这种反抗是多么温和。

中国的法庭处在共产党的控制之下,很少会判被告无罪,尤其是在这种具有政治争议性的案件当中。但张庆方说,许志永还是会提出抗辩。

"检方的所有证人证言多半都只会以书面形式呈现,不会有证人被传上法庭,许志永说他会在这个阶段保持沉默,我们也会尊重他的意愿,"张庆方说,"但在辩诉阶段,我们可能会极力驳倒这些罪名的整个基础,许志永也没有排除在那个阶段作自我陈述的可能。"

过去10年,40岁的许志永成了中国最有名的人权倡导者之一,一直在就种种社会问题进行抗议,其中包括警察肆意拘押民众、农村学龄儿童遭受歧视,以及用来秘密囚禁来北京上访的冤屈公民的"黑监狱"。许志永曾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法律。

他还成了新公民运动最著名的倡导者。去年年初,该运动在全国各地举行小规模抗议,要求共产党官员公示财产、释放政治犯、允许人们在政府事务中享有更多话语权,由此获得广泛关注。许志永从去年4月开始便一直处于非正式的软禁之中,并于去年7月被警方逮捕。

于2012年11月就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后,习近平承诺实行更强有力的问责制度,建立更公平的法律体系。但习近平和其他领导人也强调,他们希望加强而非放松对网络、意识形态和社会骚动的控制——针对新公民运动的镇压行动就反映了这种决心。

"他们认为中国出现了控制危机,公民力量在不断增强,所以我们最终看到了如此深刻的分歧,"许志永的多年朋友、中国法律学者滕彪在采访中说。"让这样的一个系统自愿放弃权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驻香港研究员阿莲(Maya Wang)说,去年共有约18名新公民运动参与者被捕,虽然已有几人获释。去年年末,有三名参与者在位于中国东南部的江西省接受了庭审,目前正在等待判决。

检方对许志永的起诉书已于上月发布,他被指控组织了北京的多次抗议活动,其中包括呼吁让农村儿童获得与城市儿童同等教育机会的一次民众集会。

张庆方说,获准出庭的只有许志永的几个亲戚。周一,许志永的妻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女儿。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禽流感病例增加,专家担心人际传播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禽流感病例增加,专家担心人际传播
Jan 20th 2014, 02:43, by KEITH BRADSHER

香港——中国公布的H7N9禽流感病例正在稳步增加。有关部门周五宣布了四个新增病例,健康专家由此担心该疾病或许正在蔓延,而且由于中国新年将近,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年度人口流动已经开始,该疾病可能会带来进一步威胁。

仅仅本周,中国内地就确诊了14个病例,其中包括周五宣布的四例和周四宣布的七例。

去年3月末,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开始在上海附近出现,截至5月初,该病毒共导致131人感染,其中有26人死亡。随后,这种病毒的势头似乎逐渐减弱,因为流感病毒经常会在夏季减弱。

这种病毒于去年10月重现,重现的时间提前了许多,但病例不多;目前,病例开始加速增加。

中国今年的春节是1月31日,各地的人们已经开始回家过年的传统旅程,禽流感病例恰在此时加速增加。官方所说的春运已于周四开始。据政府预计,在未来40天内,公路、铁路、飞机和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量将达到36.2亿人次。

其中许多旅程的目的地都是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人口向工厂、建筑工地和位于城市的大学转移,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在2011年超过50%,尽管如此,如今的中国人当中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成长于农村。

与家禽接触的情形在农村地区颇为常见,这种情形仍然是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主要途径。使用拥挤交通工具的频密旅程让这种病毒有了更多实现人际传播的机会,还让病毒有机会演变为传染性可能更强的新形式。

中国内地周边的各地政府纷纷开始采取预防措施。香港于周五晚间宣布,将于1月24日开始对当地和进口的家禽进行血液测试,查看其血液中是否含有这种病毒。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Ko Wing-man)博士说,所有确认感染的禽类和所有与受感染禽类养在一起的禽类都将被扑杀。

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的人际传播,但健康专家正在密切观察两个相关的警示现象。

其中一个迹象是,在没有与禽类或被粪便、未煮过的血液和其他禽类液体污染的环境进行明显接触的情况下,出现大量人感染病例。另一个迹象则是,同一个家庭的几名成员快速相继染病,并且表现出人际传播的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TO)北京办事处女发言人海伦·于(Helen Yu)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自该病在近一年前出现以来,没有接触过家禽的病例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今冬也没有增加的迹象。

同样,去年春天仅有四例家族感染病例,今冬也只有一例。

"可能会出现有限的人际传播,但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持续或广泛的人际传播,"她写道。"我们依然预计,只会出现零星的人感染病例。"

即便实际感染病例增加的速度并不像确诊病例数据所暗示的那么迅速,但大范围的禽流感检测仍有可能检测出更多病例。

然而,H7N9病毒依然特别令人担忧,原因有二。

该病毒的一些基因突变和其他一些病毒有关联,那些病毒更适应人际传播。而且,香港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知名禽流感研究人员马利克·佩里斯(Malik Peiris)博士表示,该校一个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表明,H7N9病毒"远比其他禽流感病毒"更适合在人肺组织样本中生长。

该实验室使用的是人们在肺癌手术或其他手术过程中摘除的人肺组织。佩里斯博士说,这类手术摘除的组织一般说来都会被丢弃,这次则被送到了实验室。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 Research and Polic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在周四的一份简短报告中指出,中国最近几天发现新病例的速度已经赶上了去年春末的最快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称,自去年3月以来,中国内地共通报了183个病例。香港也通报了三例,台湾两例,这些病例中的患者似乎都是在内地感染病毒的。

目前,世卫组织尚未建议限制赴华旅游。但总部位于日内瓦的该组织建议,赴华游客应避免前往活禽市场,如果非去不可,也应该避免接触活禽以及沾染了家禽血液、粪便的台面。

该组织还建议,家禽应彻底烹煮,烹煮家禽的器具应彻底清洗,游客应该勤洗手,并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掩住口鼻。

翻译:陈柳、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英雄被诬叛徒六十载?韩国老兵讨清白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英雄被诬叛徒六十载?韩国老兵讨清白
Jan 20th 2014, 00:26, by CHOE SANG-HUN

韩国首尔——洪胤熹(Hong Yoon-hee,音译)有一段非同凡响的经历,要述说给任何愿意洗耳恭听的人,这段经历事关他如何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在朝鲜战争的关键时刻拯救了韩国,可是事后,他却被判处死刑,被迫逃往美国。

他曾说,准备还自己一个清白。

去年,洪胤熹达到了目的,此前多年,他一直在美国和韩国查阅军事档案、提出申诉和诉讼。2月,首尔的一家法院推翻了1950年对他的判决,当时,他因为为朝鲜作战被判处叛国罪。

然而,现年83岁的洪胤熹在一次采访中说,他的目的只达成了一半。目前,他希望自己能被确认为一个英雄。

"63年了,我一直顶着叛徒的污名生活。"洪胤熹说,他住在加利福尼亚州,不过依然保留着韩国国籍,并不时地造访首尔。"事情的真相是,在韩国最关键的一个时刻,我出手相助,拯救了国家。"

1950年6月,朝鲜入侵韩国时,洪胤熹是韩国陆军的一名中士。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Syngman Rhee)逃往南方,在他逃离后,汉江桥被炸毁,疏散路线因此被切断,于是洪胤熹就成了坐困首尔的一员。

洪胤熹说,他曾拼命追赶正在撤退的韩国军队。一位朋友建议他加入节节推进的朝鲜军队,然后临阵倒戈,回到韩国军队。后来证实,这人是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于是,洪胤熹主动接近朝鲜人,声称自己是朝鲜副总理洪命熹(Hong Myong-hee)的兄弟(实际上,他们是远房堂兄弟)。

当年8月,洪命熹所在的朝鲜部队正在靠近釜山周边地区,那里是美韩军队围绕韩国东南区域设立的防线。洪胤熹说,后来有一天,他听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Kim Il-sung)已命令一名将领在9月初发动全面进攻,竭尽全力攻破釜山防线,赢得战争。

洪胤熹说,"我不能再等了,我也许会在穿越前线时被杀,可是,如果朝鲜赢得战争,我的身份就会暴露,我也会就此完蛋。"

1950年8月31日晚,他逃了出去。第二天早晨,他看到了韩国军人,并大声呼喊,称自己有紧急情报。而后,他被一名美国情报官员盘问了几个小时。

他回到了原来所属的韩国部队中,之后,也就是9月11日,韩国宪兵队指控他是一名共产党间谍。

洪胤熹遭到严刑拷打,并被判处死刑,不过,他的律师,也是他的故交,向法官提出上诉,后者将判决减至无期徒刑。

就在战争结束两年后的1955年,洪胤熹获释,但他依然处于警方的监控之下。1973年,由于担忧新出台的安全法加紧控制,自己会因此被捕,他和妻子移民到了美国,在那里经营一家超市和一家饭馆。

"我甚至都没有告诉妻子我的过去,因为我不想让家人蒙受耻辱,"他说。"我从前以为,我在1950年提供的信息肯定是错误的,这是我受到惩罚的原因。"

1994年,洪胤熹发现美国军方有关朝鲜战争的官方历史记录称朝鲜叛变人员金圣俊少校(Kim Song-jun,音译)提供了有关1950年的攻势的重要信息。韩国军方的历史记录也提到了此人,称他提供的消息"非常及时,因此美国第八集团军(U.S. Eighth Army)得以提醒所有前线部队准备迎接敌人的攻击"。

但洪胤熹对金少校研究得越多就越发怀疑。金少校的盘问记录只是说,他"听说朝鲜将开始发动一场全面进攻"。而且他是在攻击行动开始后几天才进行了汇报。

金少校在1953年的囚犯交换项目中回到了朝鲜,洪胤熹表示,他"似乎是因为我才得到了称赞"。

2000年,韩国政府军方历史编篡委员会(Institute for Military History Compilation)承认,称金少校是情报信息来源是错误的。洪胤熹还发现了1950年自己在军事法庭的记录,其中包含一些错误信息。记录中有关叛国罪定罪的部分称他曾在1950年9月3日,攻击韩国部队。但那时候,他已经回归韩国部队。

尽管记录存在错误,韩国最高法院(South Korean Supreme Court)于2007年拒绝了洪胤熹要求复审的上诉申请,声称缺少证据。

到了2011年,他在位于首尔的韩国国史编篡委员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Korean History)档案馆中发现了罗伊·E·阿普尔曼中校(Lt. Col. Roy E. Appleman)1954年的备忘录,阿普尔曼中校撰写了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官方历史的部分内容。

阿普尔曼中校在备忘录中写道,他通过美国的情报来源得知,洪胤熹于1950年9月1日叛变,并汇报了朝鲜的攻击计划,信息被转达给东京的远东司令部(Far East Command)。

但阿普尔曼中校还写道,他无法找到洪胤喜的记录,以为他已经被处死。由于无法确认洪胤喜的角色,而且出版截止日期"已经迫近",阿普尔曼决定使用金少校的名字。

结果证明,这份备忘录在赢得复审,清洗洪胤熹罪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尔地方法院在2月份公布了判决书,称赞洪胤熹"长期以来努力还原有关朝鲜战争的真相,并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但洪胤熹应该被认作战争英雄吗?

军方历史编篡委员会表示,盟军已经通过自己的情报报告得知了朝鲜的攻击计划。该委员会的历史学家表示,在找到讯问记录之前,他们无法评估洪胤熹的贡献。

但洪胤熹坚称,在读完数千页的战俘讯问记录后,他发现自己是63年前唯一一个在那个关键时刻携带重要信息跨越前线的人。

他说,"我确信自己拯救了盟军。"

翻译: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叙利亚反对派称停火协议是幌子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叙利亚反对派称停火协议是幌子
Jan 20th 2014, 00:28, by ANNE BARNARD

黎巴嫩贝鲁特——对于大马士革战事焦灼的郊区那些饥肠辘辘的居民和反对派士兵而言,叙利亚政府的提议足以引诱他们克服心中深深的不信任感。协议是这样的:只要他们同意交出重型武器,并且允许国有媒体展示政府的旗帜在他们的地盘上飘扬,就能达成停火,并获得粮食供应。

不过,来自部分社区的居民与反对派官员接受采访的时候,勾勒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模式:政府利用停火作为幌子,目的是赢得其他方式无法达成的胜利。

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与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V·拉夫罗夫(Sergey V. Lavrov)本周表示,两人将在下周在瑞士开启的叙利亚和谈之前,为起草局部停火协议而努力,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国际社会支持的局部停火。周四的时候,克里还非比寻常地保证,美国并未放弃成立一个将巴沙尔·阿萨德总统(Bashar al-Assad)排除在外的过渡政府的目标。

对俄罗斯而言,该策略建立在努力将阿萨德塑造为西方可以打交道的负责人的领导人之上。这一策略始于去年达成的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协议。

阿萨德政府本身,则在利用反对派武装近期的内斗,在北部城市阿勒颇的外围推进。它非常想把自己塑造为宽宏大量的强者。

然而,从反对派与平民的说法看来,截至目前,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政府用密集空袭对付拒绝停火提议的地区,而接受了的地方则会发现自己面临新的要求:交出政府通缉的人员、放弃轻型武器,并且接受军事首领的管辖。粮食是以零敲碎打的方式供应的,为的是保持政府的议价能力。

一名反对派领导人称,这不是什么双方取得共识的停火,而"更像是投降"。

世纪基金会(Century Foundation)的中东问题分析员迈克尔·瓦希德·汉纳(Michael Wahid Hanna)称,要想停火成为和平进程的开端,必须赋予反对派控制的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权,并由俄罗斯施加与化武协议过程中同样的影响力来保障执行。截至目前,均是由地方领导人与政府批准的中间人来谈判停火协议,没有外界知晓的国际社会的介入。

在这类协议中,曾有平民在试图逃离封锁地区的过程中遭到攻击并丧命,尽管之前得到了安全通行的承诺。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互相指责对方。就在民众因缺医少食而遭受折磨、甚至身亡的情况下,政府却多次上演批准救援车队进入,而后又阻止通行的戏码。

本周一,前往叙利亚最大的巴勒斯坦人聚居区雅尔穆克营地的救援车队因炮火攻击而被迫掉头。联合国负责巴勒斯坦人救援事宜的机构宣称,叙利亚政府坚持要求车队从必须经过战区的南门通过,而不是处于政府控制之下的更为安全的北门。

为了保护援助项目而匿名发表评论的国际援助人员表示,叙利亚政府对政治中立的援助行动几乎没有给出丝毫的承诺。许多人认为,政府在更大程度上把停战当成了诱降的工具——即先让人挨饿,再诱使他们同意一边倒的协议——而不是妥协的基石。

据叙利亚阿拉伯红新月会(Syrian Arab Red Crescent)透露,就在克里和拉夫罗夫发表声明几天后的本周四,政府似乎无条件地批准了向两处被围困的地区运送一个月的口粮。

在其他地区,有条件的停火协议在反对派控制的区域内散布了分歧和不信任,藉此帮助了政府。一名雅尔穆克居民称,当地哈马斯(Hamas)和法塔赫(Fatah)两派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传统分歧已经被支持和反对停火协议的路线分歧所取代。

在牟得哈米亚镇,反对派委员会成员库赛·扎卡亚(Qusai Zakarya)说,"这是一种非常卑鄙的做法,可不幸的是,它相当有效。"他还称,停火协议的反对者最终显得是在断绝居民们的粮食供应,尽管实施封锁的其实是政府。

他说,"巴沙尔·阿萨德的讯息是,'我可以给你们提供粮食和没有炮火、没有轰炸的稳定生活。'没有几个人依然相信,他会被赶下台。我不能埋怨他们,因为他们见识了没人能搞定的局面。"

他说,看着阿萨德用饥饿赢得他用武器都无法取得的胜利,这令人感到痛苦。"这种痛苦可以在摧毁你的肉体之前,先摧毁你的灵魂,让你感到无助。这就是他们的"谈判"策略。"

在牟得哈米亚镇,停战谈判以一场几乎不太可能发生的对话开了场,对话的一方是阿格尼斯·玛利亚姆嬷嬷(Mother Agnes Mariam),另一方是库赛·扎卡亚(Qusai Zakarya)。因为宣称去年8月份的化学武器攻击视频是蓄意伪造的,玛利亚姆声名鹊起,她目前在做调解工作。扎卡亚曾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几乎死在化学武器攻击之下。然而,这场对话已经沦为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谎话连篇、背叛民众的控诉会。

居民们说,接受政府的停火协议三周后,牟得哈米亚只收到了一批食物,也许只够每人吃一顿。按照更早前同样饱经坎坷才达成的停火协议,镇上疏散了数千名居民,然而,就在他们离开时,炮火击中了其中的一支队伍,疏散行动就此停了下来,而其他人则被抓进了安全部队的监狱,没了踪影。

Mohammad Ghannam和Hwaida Saad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黄铮、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百万乌兹别克人被迫下地摘棉花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百万乌兹别克人被迫下地摘棉花
Jan 20th 2014, 00:31, by MANSUR MIROVALEV, ANDREW E. KRAMER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塔玛拉·希多亚托娃(Tamara Khidoyatova)都在当地一家医院救治病人。这座古城风景如画,坐落在旧时的丝绸之路上。然而,每年秋天,有几个星期,希多亚托娃会被迫去摘棉花,而她为此得到的薪酬极低,或者没有薪酬。

秋天,棉花收获季到来时,政府就会征用约100万人去摘棉花,这些人主要是公共部门的雇员和专业人士。在被选出后,他们要帮着世界上第五大棉花出口国去收棉花。

"你来工作了,还画着妆,穿着好看的衣服,高档的鞋子,"61岁的希多亚托娃说。"然后综合诊所主任跑过来说,'我需要40个人到地里去干活,快,快!'"

这只是去干一天活。多数人得到简单通知后,一走就是一个月。到了地里,棉花采摘者就将笨重的布袋子搭在脖子上,在犁沟间弯着腰,一遍又一遍地伸手摘下白色棉花团,努力达到一天采摘120磅原棉的指标。晚上,他们睡在简易床上,在村里学校的体育馆或是田地里搭建的工棚过夜。

几年前,学生还会被定期征来摘棉花,其中小的只有七岁,而一些高中生大小的孩子现在仍会被派来摘棉花。然而,和大型西方服装公司合作的"棉花运动"(Cotton Campaign)及"尽责采购商网络"(Responsible Sourcing Network)组织的抵制行动,给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该国已在很大程度上停止在田地里使用学生劳工。为找到替代劳工,乌国政府实际上转向了他们的父母。

这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农业劳工机制之一,或许,它也只可能出现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最与世隔绝、最具压迫性的社会中。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有3000万人口,自1989年以来,该国就被伊斯兰·卡里莫夫总统(Islam Karimov)统治着,开始他是苏联的共产党官僚,后来成为一国之首。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估计,该国的政治犯比其他所有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犯加在一起还多。

而政府的说法是,所有的老师、医生、政府雇员、小企业雇员、工程师和建筑师,都是"志愿"每年来农场干几个星期农活。

"政府完全不投资推动机械化,因为它有廉价劳动力,而且手工摘的棉花更值钱,"报道中亚新闻的网站费尔干纳新闻网(Ferghana.news)驻乌兹别克斯坦记者谢尔盖·V·瑙莫夫(Sergei V. Naumov)说。瑙莫夫10年来一直在报道这里的棉花收获。

权益组织和国际劳工监督组织称,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强制劳动体制,是棉花产业的旧祸害死灰复燃。由于在棉花产业占据着垄断地位,政府收购棉花的价格远低于世界市场水平,它从中赚取暴利,来帮助其维持收支平衡。作为回报,政府为农场主提供免费劳动力。

国际服装业曾经容忍乌兹别克斯坦强迫童工在地里劳动。但在该行业因为依赖亚洲血汗工厂而遭受负面曝光的冲击之后,针对乌兹别克斯坦,该行业已将抵制范围扩大到任何一种强制劳工。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迪士尼(Disney)、鲜果布衣(Fruit of the Loom)、Gap、H&M、李维斯(Levi's)和沃尔玛(Walmart)在内的136家公司表示,只要这种做法仍在继续,就保证不会在知情情况下购买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

在当地从9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棉花收获季,没有人去理会这个威胁;超过100万人被从城市和乡村送到满是泥巴和成熟棉花的广阔田地里。老师和医生的状况和过去奴隶劳工生活的环境没什么不同,只是加了一点现代改动。

"没有人拿着鞭子打你,"小学老师姆哈巴特·阿伯杜拉耶娃(Muhabbat Abdullayeva)在撒马尔罕附近的一个村庄说道,阿伯杜拉耶娃举止优雅、体态丰腴,留着染成红色的短发。

不"自愿"劳动的后果可能是被开除或逮捕。

收获季到来时,办公室经理或学校校长会将员工分成两组,然后让两组人在摘棉花和做日常工作之间轮班。不摘棉花的人会做两个班,或者是老师的话,就会将两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

在这种制度下,你工作上的老板也是你在地里干活的老板。摘棉花的技能成为每年工作评估的因素,有可能让你的升职泡汤,权利倡导人士、研究乌兹别克斯坦棉花采摘政策的权威德米特里·吉洪诺夫(Dmitri Tikhonov)说。

6月份,在一份对贩卖人口和强制劳动纵容度的排名中,美国国务院将乌兹别克斯坦列入最低的一个类别。

"乌兹别克斯坦的情况之所以如此不同寻常,是因为其政府就是非法活动的主脑,它在利用所有级别的官员来调动人口,"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的中亚研究员史蒂夫·斯维尔德罗(Steve Swerdlow)在采访中说。"乌兹别克斯坦有数百万人在恶劣的条件下采摘棉花,他们没有任何保护自己不受杀虫剂伤害的措施,也没有适合饮用的水和充分的遮蔽,最后只得到很少一点报酬,或什么报酬也没有。"

希多亚托娃在她的厨房里接受了采访,大家喝着茶,吃着一碟碟葡萄干、杏仁和红糖块,这些都是当地特色。她说,"在过去22年的每个秋天,在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的每一年,我都要摘棉花,而且情况一年比一年糟。"

同时,由于雇员的缺勤,每一次棉花丰收都会导致整体经济呈现更多运转不良的迹象。医院除急诊部门以外全部关门。社会福利系统崩溃,因为负责发放养老金的官员不在办公室里。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认为,人们对收获的广泛参与是在维持传统或是爱国的表现,类似于自愿参加国民警卫队(National Guard)或清扫自己的住房周边。每采摘一磅棉花,采摘者可以拿到大约3美分(约合0.2元人民币),即使在乌兹别克斯坦,这都属于很低的标准。有时候,这点钱买张汽车票或者买点食物都不够,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根本没有回报,甚至最后还会欠国家的钱。

卡里莫夫在10月的演讲中对乌兹别克斯坦公民表示了赞扬,他说,"从古到今,棉花一直被视作洁白和精神纯洁的象征。只有精神纯洁和拥有美丽灵魂的人才有能力采摘棉花。"

Mansur Mirovalev自撒马尔罕、Andrew E. Kramer自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报道。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12月18日。
翻译:谷菁璐、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失业单亲母亲为英国穷人代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失业单亲母亲为英国穷人代言
Jan 20th 2014, 00:33, by KATRIN BENNHOLD

英格兰绍森德——一开始,她停了公寓的暖气。她把家具挪到暖气片前面,免得自己想起这事。她拧下了电灯泡,切断了热水,卖掉了自己多数的东西,为的是填饱2岁儿子的肚子。

后来,她把这些写到了一篇名为《饥饿之痛》(Hunger Hurts)的博客文章里:"小家伙吃完一盒维多麦(Weetabix),然后说,'再来点,妈咪,请来些面包和果酱,妈咪。'而你在琢磨,是把电视还是吉他先拿去当掉,还有怎么跟他说,没有面包和果酱了。贫困就是这种让人丧气的感觉。"这篇文章迅速火了。

她叫杰克·门罗(Jack Monroe)。之所以从梅利莎(Melissa)改成这样的名字,是因为"我一点也不像梅利莎"。她出人意料地成为了英国穷人的代言人,尽管她如今手握价值2.5万英镑(约合24.7万元人民币)的图书合约。这名25岁的单亲妈妈两年前突然陷入贫困,并以"叫杰克的女孩"的名义,大胆地在网上写下了日记,真实地描写日常的贫穷生活,使她成为了极能代表所处时代的名人:在手头拮据的英国,她是政客、慈善机构乃至连锁超市竞相追逐的省钱达人。人们常常找她签名。

门罗在Twitter上有超过3.1万名关注者,现在还在《卫报》(The Guardian)撰写每周一次的饮食专栏,主题是人均花销不到1英镑的菜谱。她的省钱烹饪书将于2月问世。人们不只一次对她说,她"看起来"并不"穷"。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她在自家厨房里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父母还在一起。他们一直在工作,我也是,曾经有份收入不错的体面活——但是,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我就发现自己要饿着肚子上床睡觉。"2012年的大部分时候,她每周的食品预算是10英镑。

她的故事令人不安。她暂时陷入贫困的轨迹之所以非比寻常,是因为青春活泼、口齿伶俐的门罗本人是那样地常见。正如英格兰南部这座滨海小镇的一个邻居所说的:"大家的女儿都跟她一样。"

于是,在围绕福利国家的前途展开的讨论中,她成为了热门的棋子。

《卫报》称她为"当代贫困的代言人",证明了在金融危机后的英国,无论是疲软的就业市场,还是不断缩水的福利体系,都不足以支撑基本的生活标准。反对党工党(Labour Party)招募她参与抗议能源高价的宣传活动;慈善机构乐施会(Oxfam)请她担任旗下的"大使";连锁超市森宝利(Sainsbury's)选她做电视广告。

右翼的人,则将她贬为"《卫报》最喜爱的穷人"。去年11月,亲保守党的《每日邮报》(Daily Mail)刊登了理查德·利特尔约翰(Richard Littlejohn)撰写的一篇苛责文章,把她称为"福利英国"的海报女郎,嘲讽她写的人均花销48便士的罗勒酱甘蓝意面菜谱。

门罗坚称,自己不是"任何人收买的代言人"。她拒绝了乐购(Tesco)的邀请。森宝利是她一直购物的地方,也一直是她的菜谱参考定价的来源。她把大部分收益捐给了慈善机构,自己只留了1600英镑。有时候,她会对自我辩护感到厌倦:"就好像大家希望看到我再饿肚子似的。"

2011年11月底前,门罗在消防队的呼叫中心工作,年薪2.7万英镑。然而,修完产假回来,她要求不上夜班,原因是身为单亲妈妈的她,找不到人晚上帮她照管小孩。不过,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于是她被迫辞职。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由于福利金姗姗来迟、水电费账单居高不下,她在债务里越陷越深。她交不上房租,发出的300多份工作申请也都石沉大海。

直到2012年7月30日,门罗写下《饥饿之痛》的时候,才公开了自己是个穷人。

如今她说,贫穷赋予了她声音。至于为了糊口而苦苦挣扎的许多家庭,她希望自己的经历可以帮助政坛人士意识到,或许今天这个时刻,贫困比在现代福利社会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落到任何人头上"。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善待“文革人”道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善待"文革人"道歉
Jan 20th 2014, 00:59, by 萧瀚

去年下半年陈毅的儿子陈小鲁为自己在文革中的错罪向受害者诚恳道歉,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今年1月12日,"文革""红卫兵"的象征性人物之一宋彬彬,与刘进、王思梅等同学回到母校北师大女附中向"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教师们道歉。此事再次引发社会更为强烈的关注,一时间微博上硝烟弥漫、剑气纵横。

道歉不是忏悔,后者在密室里进行,面对的是自己的良心或信仰的神灵,而道歉的对象则是受过自己伤害的具体个人或群体。"文革"带来的伤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既关乎私人领域,也关乎公共领域——这是一场绵延十数年牵涉数亿人的民族浩劫,它对生命、自由、情感、道德、精神、财产、文化的摧残无与伦比,成为中国历史上除战争之外曾经存在过的最恐怖时代。

在此过程中,千千万万人被邪恶的偶像崇拜唤起心中的恶,并以极端歹毒的方式在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肆虐,无数人罹难、被迫害,甚至被吃掉……由于蓄意挑起并主导这场浩劫的罪魁祸首毛泽东迄今依然是中共执政的合法性源泉,以至于对他罪行的控诉与清算一直无法进行,"文革"反思也无从开展,民间知识分子自发的"文革"反思也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大量的研究成果无法发表,或少量不痛不痒的著作被阉割出版。这造成了举国上下对"文革"越来越淡忘,而近三十多年来不公正的经济发展,甚至使得无数尚未从"文革"噩梦中醒来的人把"文革"当作济世良方,妄图东山再起。"文革"已成为一个巨大而恐怖的负面遗产,让许多人担心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然而,文革中受蛊惑而作恶的人中存在着诸多良知苏醒之后悔恨不已的人,他们就像陈小鲁说的那样感到"再不道歉就晚了",有着严重的道歉焦虑。需要释放的道歉焦虑从严密的缝隙中透出一丝微弱的叹息,于是就有了"文革"时打死人的王冀豫的忏悔(1967年他才16岁,打死人后他的灵魂再没安宁过),有了"文革"民间研究者王克明搜集的一份32人的"文革"作恶者名单,这些人都对自己的暴力作恶深感悔恨。包括去年陈小鲁、今年宋彬彬都是这一"文革人"道歉焦虑大背景下的产物。虽然还有像广西武宣县吃人狂潮中吃人肉者的强硬不肯道歉,但"文革人"道歉焦虑现象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迄今就"文革"罪行道歉的人中,陈小鲁和宋彬彬都很难说是特别严重的作恶者(尤其陈小鲁)——至少没有确凿的相反证据可以否定这一点,正如有些人所注意到的,反倒是那些严重作恶者,例如武宣县吃人肉者,大兴县吃人肉者,以及直接打死卞仲耘校长的凶手等严重作恶者依然在沉默中。然而,从媒体报道了宋彬彬道歉之后的舆论反弹中可以看到,许多人认为宋彬彬的道歉不真诚,骂她作秀、假惺惺,真洗罪假道歉,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中共特意安排的见面会,目的是将"文革"之罪迁责于"暴民",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同时,将毛泽东及其中共的组织之罪、指挥之罪、首恶之罪金蝉脱壳。

其实不仅仅是"文革人"道歉问题,还有之前的"镇压反革命"大屠杀、"土改"大屠杀、"四清"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合作化"运动、"反右"运动、"大饥荒",以及后来的"严打"运动、"六四"屠杀、"迫害法轮功"……等一系列的屠杀、抢劫、迫害所造成的恶果清算,都属于未来中国必须解决的转型正义问题。只是唯独"文革"因是直接由群众最大规模参与的自相残杀,才产生了即使官方压制依然有民间自发道歉的愿望。为此,对待"文革人"道歉问题必须放到这样一个大背景中考察,如此才有可能寻找到一条较好的解决之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型正义问题是当今世界头号大难题,几乎所有民主化转型成功的国家都至少曾经被这个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年前我在台湾时,一个特别深的印象是,几乎所有台湾朋友都对民主化转型之后处理台湾戒严时期罪与罚的结果十分失望——作为"二二八"事件罪魁祸首的蒋介石依然被供奉在"中正纪念堂"里足够说明问题,有朋友直言不讳地用了一句"只有受害人没有加害人"来概括这个问题。几乎所有民主化转型国家在解决转型正义问题上都不如人意,即便是被视为标杆的南非"真相与和解"模式也遗留了一些烂尾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在官方压制"文革"反思背景下的中国,民间还有顽强破土的"文革人"道歉焦虑,是件特别难得的事。

由于"文革"道歉是作恶者通过说出真相并道歉,抚慰受害者及其家属心灵,作恶者并藉此获得灵魂新生。除了当事人之间获得新生,了却心结,大规模的"文革"道歉还必将使得社会将走向宽容与友愛,消除隔阂,为建立公民社会扫除障碍。但目前在"文革"问题上,中共不但自身拒绝任何深入公开地反思,遑论道歉,首恶毛泽东的尸体还被供奉在"毛主席纪念堂"里,作为这个极权大国的政治图腾,同时中共还阻挠民间的反思;民间,参与过"文革"作恶的数百万上千万人里,除了很少的一些人,大都还在沉默之中。有报道表明,有些愿意道歉或公开忏悔的还遭到周围亲友的阻挠,与这个庞大的沉默数相比,愿意站出来道歉的道歉"先驱"完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为此尤其需要注意正义比例问题,即正义在其实现过程中不能机械,而要参酌法理与人情,例如如此悬殊的情境下,若苛责道歉人,本身就可能不公。无论道歉的内容多么不尽如人意,都至少首先要珍视"文革人"道歉这一现象,对道歉行为本身首先要肯定、鼓励和支持以及帮助。

有鉴于上述,在官方阻挠的现状下,民间若要继续推进"文革"道歉,需要营造相宜的环境,让有道歉愿望的"文革人"能无所顾忌地释放他们的道歉焦虑。要营造相宜的环境,就要充分了解、理解和体谅"文革人"的心理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文革"作恶者的羞愧、自责、沮丧、怯懦、煎熬、恐惧、勇敢等各种情绪混杂状态下的艰难处境,除了受害者之外,其他人应当尽可能地用友愛和温暖的怀抱鼓励他们说出真相,向受害者或其亲属真诚道歉,以求得谅解。作为非受害者的社会大众,在此过程中不宜苛求,转型正义原本就是打折扣的正义,它所要解决的罪恶带着很重的结构性、制度性、被骗性、压迫性和群体性特征,有幸不必亲历"文革"罪恶的人们,即使有权指责那些已经发生了多年的罪行,也应当对具体的罪犯有一份同情和将心比心的怜悯(想一想自己在那个年代是否一定能做到不作恶,虽然这只是个底线),受害的不仅仅是那些被他们伤害的人们,也包括他们自己,罪犯们在良知觉醒后的自责远比任何惩罚更折磨人。

以此次宋彬彬道歉为例,可以大致看出道歉环境是否相宜。许多人对宋彬彬道歉的内容十分不满,认为她在狡辩,以逃脱卞仲耘之死的罪责。打死卞仲耘是一起刑事案件,但迄今没有目击者指认宋彬彬直接参与了殴打,故以此认为她狡辩不成立;其次,任何一个道歉人都有权为自己辩护,道歉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澄清事实的权利,自辩本身就属于追究真相的一部分,任何罪大恶极的死刑犯都有辩护权 ,为什么"文革"道歉者就没有了?道歉者的自辩不仅是权利,在诸多不实指控中,甚至还是澄清事实真相的义务。即使对道歉者所说事实有怀疑——此次宋彬彬的道歉中对她自己的行为确实有避重就轻问题,也完全可以用更为友善的方式和语气去探寻,在尊重和信任他们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说出更多事实,而不是再次甩出道德的铜扣皮带。

可见,目前中国社会尚无足够的善意,还远没有准备好接受"文革人"道歉。当人们将各种指责甚至羞辱、谩骂指向这些"文革"道歉先驱之际,他们遗忘了这样做会怎样地影响那些原本犹豫和彷徨的灵魂们,如果夹道欢迎道歉者的是皮鞭和棍棒,是写着"绝对正义"的钢刀铜锤,那么道歉者一定会折回家去,继续在他们的道歉焦虑中沉默。没有哪个道歉者会蠢到要用道歉换来第二次"文革"。如果不出意外,至少目前,民间版的"文革"道歉不可能大规模推进,中共的阻挠次要,民间的混乱才是主要。

"国际转型正义中心"曾将转型正义归纳为七项先后相续的内容:真相调查、起诉加害者(含大赦)、赔偿受害者、追思与纪念、和解措施、制度改革、人事清查,显然要真正开展这些工作还得民主化转型发生并且成功之后,现在完全没有条件,但近年民间"文革"道歉焦虑现象使得我们需要提前思考转型正义问题。

萧瀚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明尼苏达“双子城”房价地价轮涨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明尼苏达"双子城"房价地价轮涨
Jan 20th 2014, 00:35, by SHAILA DEWAN

明尼阿波利斯——几个月前,迈克尔·N·费利克斯(Michael N. Felix)的电话在沉寂了四年之后又开始响个不停。费利克斯是一名土地经纪人,他的生意在房地产市场崩盘以后也随之枯竭。但如今,随着房地产价格以高于所有人预期的速度不断增长,建筑商们又开始寻找土地了。

开发商已经表示,在最优越的地段,土地价格达到了两年前的两倍。在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地区,至少有三个高尔夫球场正在被划分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一块块住宅地块。这个趋势甚至让建筑商回到了偏远的郊区,比如奥齐戈。奥齐戈距离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有30英里,在那里玉米地中间的一个个小块土地上,数台推土机正在为建造拥有三个车库和四个卧室的房子做准备,这些建筑区域周围都是玉米地。

"地块的买家和卖家们!!!"费利克斯的网站上写着,"到了再次出手的时候了……!"

或者早就该开始了。新一波土地热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开发商意识到,他们未能在划区、批准和规划过程中坚持不懈,但这些是把田地变成可以施工的地块的必要步骤,需要花上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他们还意识到另外一件事:人们非常想念他们。

"第一次有城市想要帮助我们,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开发",土地开发合伙企业亨特爱默生(Hunter Emerson)的斯科特·卡尔斯顿(Scott Carlston)说。明尼阿波利斯的卫星城伊岗市允许将花园景观高尔夫球俱乐部(Parkview Golf Club)变成用于建造高端独户住宅的地块时,该公司算是打了场胜仗。

对土地的寻找不仅限于双子城(指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及周边的区域——译注)。由于全国的建筑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用土地满足对独户住宅的需求,在房地产市场崩盘之后,他们手中剩下了大量土地,以至于一些地块一度被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根据追踪房地产数据的MetroStudy公司的数据,在2009年供应高峰时,地块的数量足够支撑差不多八年。现在,剩下的土地仅能支持不到四年,而且只有四分之一位于较为优越的A级或者B级地段。

MetroStudy的首席经济师布拉德利·F·亨特(Bradley F. Hunter)说,"五年前,人人都在说'地块太多了',而现在,建筑商几乎是在我们肩膀上哭诉,'土地不够啊,根本找不到地'。"

全美房屋建筑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上周说,地块短缺拖累了房地产市场复苏的速度。该协会说,在8月份的调查中,有59%的建筑商认为,目前地块的供应很少或非常少。房地产是经济的关键动力,不仅仅是因为建造房屋需要人力和建材,还因为新房的房主需要购买电器和家具。

在房地产繁荣到达顶峰时,建筑商每年可以建造超过160万套独户住宅。在经济衰退时期,这个数字下降到了不到50万。今年,该行业将建成超过57万套住宅,仍然大大低于让新房屋取代老房屋所需要的速度。如果能回到更加正常的建设速度,将大大提振经济增速。去年的经济增长乏力,速度仅为2%左右。

卡尔斯顿说,双子城地区的一些城镇已经调整了规定,减少停车面积,或者允许开发更小的地块。奥齐戈下调了一些针对房地产开发的税费,并允许开发商变更已经获批的方案,这样一来,即便是一个排屋的项目已经建了一半,仍然可以将其改造成更容易销售的独立住宅。Centra Homes的土地开发经理里克·帕克(Rick Packer)说,一些郊区正在放松对住宅必须采用砖结构或灰泥结构的要求。

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曾经把明尼阿波利斯评为无计划扩张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现在这个组织也作出了一些让步。这个团体在当地的分会举行的年度自行车骑行活动曾经叫做"环烂摊自行车赛"(Tour de Sprawl),现在这项活动已经换了一个贬义没那么强的名字,而且也调整了视角,不仅专注受到威胁的绿色空间,也开始关注在该组织看来可以作为典范的开发项目和交通项目。

市长居屋行动地区理事会(Regional Council of Mayors Housing Initiative)的联席主席、伊岗市市长迈克·马奎尔(Mike Maguire)说,伊岗市之所以同意变更高尔夫球场的土地用途,一个原因是过去几年新建的房屋太少了。"没有新的开发项目时,你手里的房产会越来越过时,这往往会让房子贬值。"他说,"我们从房地产经纪人那里听说,有人想要搬到伊岗,但是找不到合意的房子。"

去年,亨特爱默生公司同意斥资860万美元购买这个高尔夫球场,押注该市会批准变更土地的用途。卡尔斯顿说,这家公司把这处资产以131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全国性的建筑商。他说,这个地块上的房屋价格将在40万美元到70万美元之间。

繁荣时期留下的地块很快被吸收利用——这些土地的开发状态处在各种阶段,有的完全没有动过,有的则被建筑商称为PVC农场,因为这些地块上只有硬塑料水暖管道还有电线。开发商过去会从银行购买止赎的土地,现在已经开始从农户、家族信托、制造企业购买土地了,甚至还会从一些旧房产在单独地块上的房主手中购买土地。

双子城的建筑公司Key Land Homes的罗德·贾斯特(Rod Just)说,"我们已经看到,周边城市内环的所有区域都回到了开发状态。因为汽油价格的缘故,外环花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但是它们也会。"

对于建筑商来说,甚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正在涌现出的新地块,"贾斯特说,"差不多就是2005年大崩盘前的价格。"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9月8日。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法国总统比外遇更大的丑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法国总统比外遇更大的丑闻
Jan 20th 2014, 00:37, by 保罗·克鲁格曼

我一直没太注意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自从明确了他不会偏离欧洲破坏性的、紧缩思维政策的正统观念之后。但是他现在却做了一件着实让人震惊的事。

我说的当然不是他和一个女演员之间的所谓外遇,即便那是真的,也既不令人吃惊(法国人嘛),也不会让人不安。不是那事,令人震惊的是他居然信奉名声扫地的右翼经济学教义。这提醒我们,欧洲持续的经济困难并不能仅仅归咎于右派的糟糕主意。不错,那些冷酷无情、执迷不悟的保守派一直在主导着政策,但他们也一直受到那些没有脊梁骨、糊里糊涂的中偏左政客的怂恿和支持。

目前,欧洲似乎在从其两次探底的经济衰退中复苏,出现了一点增长。但是,这小小的一点起色是在经历了好几年的经济灾难性表现后才出现的。怎么样个灾难法?回想一下就知道了:到1936年,也就是大萧条的第七年,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已在快速增长,人均实际GDP不断达到新高。相比之下,如今欧洲的人均实际GDP依然远低于2007年的峰值,充其量也只是在缓慢增长。

也许有人会说,比大萧条时期表现得还差真是个非凡的成就。欧洲人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么说吧,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欧洲国家最终都抛弃了正统经济教条:他们放弃了黄金标准;他们不再试图平衡政府预算;有些国家还开始大量增加军备,这种做法的一个副作用是提供经济刺激。结果是1933年开始出现的强劲复苏。

就道德、政治和人类的角度而言,现代的欧洲比那时的好多了。对民主的共同承诺给欧洲带来了长期的和平;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高失业率带来的痛苦;协调行动遏制了金融崩溃的威胁。不幸的是,欧洲避免灾难的成功却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导致政府抱住正统教条不放。尽管欧元是一种货币桎梏,但没有一个国家放弃它。没有了增加军费开支的需求,因此也没有一个国家解除财政紧缩。每个政府都在做着安全、据说是负责的事,衰退也就一直在持续。

在这种衰退和令人沮丧的环境中,法国并不是表现特别糟糕的国家。显然,它落后于德国,后者一直由其强大的出口业支撑着。但法国的表现却比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好,我说的不只是那些处在债务危机中的国家。法国的增长已经超过像芬兰和荷兰这些严守正统理论的国家。

没错,最近的数据显示,法国在欧洲整体出现起色时表现不佳。大部分观察者,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内,都把最近的脆弱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紧缩政策。但是,现在奥朗德开始大谈他要改变法国未来方向的计划,这却未免让人感到绝望。

奥朗德在宣布打算要对企业减税,同时削减(不具体的)开支来平衡税收的减少时说,"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供给问题,"他进一步说,"实际上,供给创造需求。"

天哪。这几乎与早就被证明是错的萨伊法则(Say's Law)一字不差,该法则声称不可能出现整体的需求短缺,因为人们必须将收入花在某些东西上。这其实是不对的,从2014年初的现实问题来看,更是错上加错。所有证据都表明,法国的制造资源过剩,无论是劳动力还是资本,都因为需求不足而无用武之地。要证明吗?只需看看通货膨胀率,它在快速下滑。的确,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出现日本式的通货紧缩的危险越来越大。

不是在别的时候,而是在这种关头,奥朗德采用那个名声扫地的教条,有什么意义呢?

正如我说过的,这是欧洲的中偏左派无能为力的迹象。四年来,欧洲一直发着紧缩烧,其结果大多是灾难性的;目前的一点起色被当作好象是政策的成功而庆祝,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考虑到这些政策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你可能会指望中偏左的政治家极力主张改弦易张。然而,在欧洲所有的地方,中偏左派充其量(比如在英国)只对那些政策提出了软弱无力的批评,而通常则是简单地畏缩屈从。

当奥朗德成为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的领导人时,我们当中有些人曾希望他也许会采取不同的立场。然而,他却陷入了通常的畏缩,这种畏缩现在已经变成了智力崩溃。欧洲的第二次萧条将继续下去。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