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星期三

纽约时报: 投机比特币是历史倒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投机比特币是历史倒退
Dec 25th 2013, 00:59, by 保罗·克鲁格曼

这是三个钱坑的故事,也是货币退化的故事——很多人都有这种奇怪的决心,想把时钟往回拨几个世纪,回到很多进步发生之前。

第一个钱坑是真正的矿坑——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Porgera)露天金矿,世界最大的黄金出产地之一。这座金矿在侵犯人权和环境损害方面臭名昭彰——保安人员犯下强奸、殴打和杀人罪行,大量可能有毒的尾矿被倾入附近的河流。但是,黄金价格虽然近期已经从高位回落,却仍然是10年前的三倍,所以他们还是得继续开采。

第二个钱坑要古怪得多:冰岛雷恰内斯拜尔的比特币矿。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货币,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哎呀,确切的原因其实很难说,但是目前有人愿意买,因为这些人相信别人会愿意买。从设计上说,它是一种虚拟黄金。所以和黄金一样,比特币可以开采:你可以挖掘出新的比特币,不过只有通过解决非常复杂的数学运算才能做到,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能力,也需要大量的电力为电脑供电。

在冰岛的雷恰内斯拜尔,有水力发电提供的廉价电力,也有充足的冷空气来冷却飞快运转的电脑。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真实的资源,被用来创造这种没有明确用处的虚拟物品。

第三个钱坑是假设的。1936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实现充分就业需要增加政府开支。但是和现在一样,此类建议在当时也遭遇了强烈的政治阻力。所以,凯恩斯就异想天开地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政府把装满现金的瓶子埋在废弃的矿洞里,让私营部门自己花钱去把那些现金挖出来。他表示,更好的办法是让政府修建道路、港口和其他有用的东西——但即便是毫无用途的开支,也会带来经济亟需的提振作用。

真是聪明——但凯恩斯还没说完。他接着又指出,现实中的黄金开采活动很像是他的思想实验。毕竟,黄金矿工们做的事情就是不遗余力地把钱从土里挖出来,虽然用印刷机印钞票可以制造无限量的现金,而且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成本。然后,挖出来的金子被迅速埋藏,地点包括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简称FRBNY)的金库。在那些地方,成千上万根金条在闲置着,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

我想,如果凯恩斯知道过去六、七十年里的变化如此之少,可能会觉得既嘲讽又有趣。用公共支出对抗失业的理念仍然遭到敌视;矿工们仍然在破坏地理景观,以便增加闲置黄金的囤积量(凯恩斯把金本位制度称作"野蛮的遗物")。比特币更加突显了这件事的玩笑性质。毕竟黄金还有一些真正的用途,比如说填补蛀牙,而现在,我们却在耗费大量资源去创建"虚拟黄金",它只不过是一些数字串。

我觉得,亚当·斯密(Adam Smith)会感到沮丧。

斯密常常被视为保守派的守护神,确实也是他最早论断了自由市场的必要性。但现在较少被提及的是:斯密也极力主张对银行进行监管,而且他还为纸币的优点谱写了一曲经典赞歌。他明白,钱是促进贸易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国家繁荣的源泉。有了纸币,一个国家无需把很多财富变成白银和黄金这样的"死库存",就可以开展商业贸易。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为了增加黄金的死库存而开采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甚至更古怪地,无时无刻不运行着强大的计算机,只是为了增加一个数字的死库存?

如果你跟那些看涨黄金的人聊一聊,他们会告诉你,纸币是政府发行的,不能指望政府不会令货币贬值。但奇怪的是,尽管如此,货币贬值的情况却越来越少见。在对通胀失控的警告持续了多年之后,发达国家的通胀水平如今明显不是太高,而是太低。即使从全球来看,真正高通胀的情形也非常罕见。尽管如此,有关极度通货膨胀的骇人言论仍然不绝于耳。

比特币的吸引力似乎或多或少也来源于此,再加上它的高科技和算法属性,所以人们认为,比特币必定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但是不要被华丽的表象所愚弄:事实是,我们正在毅然决然地走向这样一个时代:钱意味着可以在钱包里叮当作响的东西。无论是热带还是苔原地带,在挖矿的同时,我们也在挖着一条回到17世纪的路。

翻译:土土、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红二代合唱团,唱支红歌给谁听?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红二代合唱团,唱支红歌给谁听?
Dec 25th 2013, 01:10, by 潘亚当

在北京西部一个酒吧闪烁的灯光下,二十多名退休人员在64岁的合唱指挥李晓津的指挥棒下,安静了下来。随着李晓津手腕一抬,北京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的合唱团便开始高声演唱著名共产党革命歌曲《盼红军》:

正月里采花无哟花采,采花人盼着红哟军来。

与中国的许多合唱团一样,成立于2009年的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只唱"红歌",这类歌曲在共产党革命的主题和意象中比比皆是,它们的歌词经常提到"毛主席"。但是,与其他同类型的合唱团不同,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对成员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要加入这个合唱团,你的父母必须曾担任副局级以上的共产党干部。只有高级军官的后代才能例外。

合唱团被称为"国家之子",它的意思不是象征性的。

"我们聚集在这里,是因为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要将红色文化代代传下去,永不变色,"74岁的会长徐文惠说。她这里指的是要遵循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道路。"美国不是要让我们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就变颜色吗?"

这个合唱团既信奉社会主义,又对成员资格有着特殊要求,如果说这似乎有些矛盾,可能是因为如今中国对"红色"的定义越来越有弹性。在人们眼中,红色代表着革命,但它也是根深蒂固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颜色。在中国政治中,红色一直与左派或者说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更加传统的团体有联系。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左派"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中国左派内部对经济政治,甚至民主改革的看法都存在差异。

关于如何定义"红歌"也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称,红歌指的是那些应毛泽东1942年讲话要求所作的歌曲,他当时要求所有文艺工作都要反映工人阶级的生活,为社会主义的进步做贡献。(这些讲话随后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名进行了发表。)但是,许多所谓的红歌早在这些讲话之前就已存在,还有些根本不包括任何政治内容,只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地区民歌。例如,《盼红军》的曲子和大部分歌词都来自一首历史更悠久的四川民歌。

"'红歌'这个概念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法人代表宋小明说。"几十年前,每个人都把它们叫做'革命歌曲'。"

这些歌曲——大概有200首左右——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它们往往会把革命和社会主义主题的歌曲与中国民歌和源于苏联十月革命的音乐风格融合起来。在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唱红歌时怀着近乎虔诚的热忱,这些歌曲对成长于那个动荡年代的整整一代中国人都造成了影响.

薄熙来在担任重庆党委书记时曾推行唱红歌,后来唱红歌的范围扩展到了重庆之外。2012年3月当薄熙来遭到清洗时,红歌因为与他的过失联系密切,突然变成了忌讳话题。

但是,如果认为薄熙来的失势表示红歌也将失宠,那就大错特错了。自一年前掌权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表现出了对"红色"词汇和政策的偏爱,他经常表示要缩小党和"群众"的距离,发动"群众路线"运动,恢复党的传统价值观,肃清腐败现象。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高级文职官员,这个事实也有所帮助。彭丽媛通过演唱《沂蒙山小调》等红歌成名。这首歌歌颂的是二战中对抗日本的一群中国武装人员,歌词如下:

解放区的军民心连那个心,开荒那个种地哎,打胜仗,咱们的领袖毛主席哎,领导的好啊!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啊。

过去几周,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之类的组织尤其忙碌,因为12月26日就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他们要为这个日子准备表演。合唱团正在彩排的10首歌曲中有五首歌的歌名都包含"毛主席"三个字。

最近,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庆祝毛主席诞辰的表演,他们的观众身份尊贵,都是共产党员及其家属。在手风琴伴奏下,合唱团演唱了《红梅赞》,据说这是薄熙来最喜爱的曲目。歌曲表演过后,合唱团成员纷纷发表演讲,讲述毛主席如何大幅度改善了父母的生活。

对于合唱团成员而言,赞美毛主席和掩饰他的过错的意愿就是"红"的表现。但是,更重要的或许是他们对毛泽东时代那种社会平等主义政策的怀念;经过30年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增长,这些政策早已被废弃。

虽然合唱团仅限于高级共产党官员的后代加入,但大多数歌唱演员都是退休于行政部门的中产阶级,且行事低调。他们穿着朴实的外套,宽大的裤子。有人不愿意穿皮鞋,反而喜欢穿毛泽东时代那种随处可见的廉价黑色棉布鞋。还有人则无力承担北京之外的交通费用。

《南方周末》近期报道称,合唱团成员、毛泽东前私人秘书之子胡木英曾表示,"我们不能沉湎在父辈光环里……在贪污腐败等社会毒瘤到处可见的时候,我们能对这些无动于衷吗?不能!"

合唱团称,他们想消除共产党后代给公众留下的消极印象,宣扬真正的社会价值,其中包括勤俭节约、集体主义和他们认为当今年轻人所缺少的吃苦精神。

"现在的年轻中国人根本无法像老一辈中国人那样反抗国民党和日本人,延续他们反抗方式,"会长徐文惠说。她在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合唱团。"我们这个组织不只是唱歌,我们还试图重拾中国革命英雄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进步,先人后己。"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传奇步枪AK-47之父逝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传奇步枪AK-47之父逝世
Dec 24th 2013, 15:21, by C. J. CHIVERS

武器设计师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中将(Lt. Gen. Mikhail T. Kalashnikov)于周一在他生前生活过的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首都伊热夫斯克去世,享年94岁。卡拉什尼科夫被苏联誉为AK-47的发明人,这种武器和此后的一系列步枪和机枪将他的名字和现代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有史以来产量最高的枪械。

据塔斯社报道,共和国总统发言人维克托·丘尔科夫(Viktor Chulkov)确认了这个消息。

卡拉什尼科夫将军出生于南西伯利亚草原上的一个农民家庭,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据他自己说,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工匠,将机械方面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对武器的研究结合起来,构思出了一支在战场上随处可见的步枪。

他在这款步枪发明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再加上克里姆林宫的政宣机器不吝笔墨地宣传,让他从一个普通红军军人平步青云,在苏联政府武器制造系统中身居高位,六次当选最高苏维埃代表。

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的产量数以千万计。它们的短枪管、高准星和弯弹夹成为了几十年来武装冲突的标志。同时这种武器也成了苏联和革命的象征,以及恐怖主义者、娃娃士兵和罪犯广泛使用的枪械。

卡拉什尼科夫有时会哀叹这种不加约束地扩散,但他对自己的发明以及它的可靠性充满自豪。经历了苏联的崩溃后,他继续以一个民间英雄和坚定的俄罗斯爱国者形象示人。

作为一个对苏联时代念念不忘的人,他还成为了复兴的俄罗斯的非正式武器大使。他利用公开露面的机会把毁誉参半的AK-47往好的方向渲染,并抱怨那些昔日的苏联盟友在非法生产仿制品,跟俄罗斯抢生意。

他说这件武器是设计来保卫自己的祖国的,不是给恐怖分子或歹徒用的。"这是一件自卫的武器,"他说,"它不是用来进攻的。"

卡拉什尼科夫作为公众人物的生活,源自苏联为研发用于冷战时期的步枪而展开的一场秘密竞赛。研发的成果就是AK-47——"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武器"的缩写——竞赛也随之结束。

卡拉什尼科夫当时是一名上士,在和德军的坦克作战时负伤,后来受命领导一个设计局,制造出了AK-47的原型。苏联在1949年开始配装一个大规模生产的版本。

真正的AK-47寿命很短。它很快在上世纪50年代有了一个现代化版本,即AKM,它保留了前身的设计要点,同时降低了重量和生产用时。

卡拉什尼科夫系列比传统的步枪要短,使用的子弹威力介于手枪和当时的标准步枪弹药之间,美国军火专家一开始对它不以为然,认为它威力不大。他们说它准确性欠佳,工艺也不高,射程和制止力都不足。

最终这款步枪塞满了整个东欧和亚洲的军火库,通过一场场的战争扩散出去,被交给苏联的盟友、恐怖分子和罪犯,对此情报机构和灰市、黑市交易都起到了帮助作用。美国成为一个活跃的买家,在上世纪80年代用它来武装阿富汗的反苏战斗人员,近年还配备给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武装部队。

卡拉什尼科夫的设计局还将AKM的设计用于研发步兵班组、直升机组和车辆使用的机枪。到了上世纪70年代,这种步枪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叫做AK-74的苏军新式步枪的基础,使用和M-16类似的一种更小、更快的子弹。那款步枪至今仍是俄罗斯陆军的列装武器。

卡拉什尼科夫经常说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作品而获利。但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要求采访者不要把他描述成穷人,称自己有一座大公寓、一辆好车,还有一栋舒适的乡间宅邸,坐落在他工作了数十年的工厂附近的湖边。

他经常说,工作和对国家忠诚,本身就是回报。"有人对我说,'如果你生活在西方,你早就是个超级大富翁了,'"他说,"价值观不是只有那么一种的。"

究竟卡拉什尼科夫对于卡拉什尼科夫系列产品的创造有多么重要,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苏联解体后,《真理报》(Pravda)在一篇文章中对卡拉什尼科夫的中心角色表示了质疑,说在实用测试过程中,有两名上级对他的武器进行了反复修改。

《真理报》称,因为卡拉什尼科夫性格和善,而且他的生平也非常适合被改编成一个无产阶级励志故事,于是他就因为那两个人的工作获得了褒奖。他对枪支设计曾受他人主导的说法极为不满,但也表示这款步枪是自己身后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克里姆林宫赞同他的叙述,虽然只要仔细阅读官方历史和卡拉什尼科夫的很多声明和回忆录就能发现,他对自己的生平、参战经历和工作的描述曾多次发生变化,这也引起了人们对那些约定俗成的说法的怀疑。

1919年11月10日,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Mikhail Timofeyovich Kalashnikov)出生在库里亚(Kurya)。他结过两次婚,第二任妻子是设计局的技术员叶卡捷琳娜·卡拉什尼科娃(Ekaterina Kalashnikova)。他仍然健在的家人还有: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儿子、同为武器设计师的维克托·卡拉什尼科夫(Viktor Kalashnikov),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叶莲娜·克拉斯诺夫斯卡娅(Elena Krasnovskaya),继女涅尔娅(Nelya),以及几个孙辈。

在晚年,他对任何加速了苏联解体或未能控制随后的政治和经济动荡的人都持否定态度。他在回忆录和采访中曾激烈批判米哈伊尔·S·戈尔巴乔夫(Mikhail S. Gorbachev)和鲍里斯·N·叶利钦(Boris N. Yeltsin)。

直到最后,他仍然忠于他所谓的社会主义理想和那些塑造了这些理想的领导人,而且似乎并不在意他的家人在苏联统治早期阶段所忍受的那些痛苦。集体化时期,他家族的土地和房屋遭到没收;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全家被放逐到了西伯利亚荒野。在西伯利亚度过的第一个冬天,他的父亲去世,他的一个兄弟则作为囚犯挖了七年的白海运河。

尽管如此,卡拉什尼科夫仍然表示自己非常尊敬列宁和斯大林等人。"我没跟他见过面,"他提到斯大林时说,"这让我感到遗憾。"

翻译:经雷、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