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黑人女作家、《笼中鸟》作者玛雅·安杰卢逝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黑人女作家、《笼中鸟》作者玛雅·安杰卢逝世
May 29th 2014, 13:39, by MARGALIT FOX

1969年出版了里程碑式的著作《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的玛雅·安杰卢(Maya Angelou)于周三在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勒姆的家中去世,享年86岁。在这本书中,安杰卢用富有诗意而又严苛不苟的笔触记述了她在黑人歧视深重的南部渡过的童年。她的这部著作是最早接触到广泛读者群的20世纪黑人女性自传之一。

安杰卢的文学经纪人海伦·布兰(Helen Brann)证实了她的死讯。外界尚无法立即得知死因,但布兰称,安杰卢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身体虚弱,并且有心脏方面的问题。

在一份声明中,奥巴马总统说,"今天,米歇尔(Michelle)和我与全世界数百万人一起怀念我们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一个忠贞不移的朋友、一名真正杰出的女性。"他接着说,"她启发我母亲给我妹妹取名为玛雅。"

尽管最终长达六卷的回忆录受到的好评多过她的诗歌,但她最受关注的时刻应该发生在1993年1月的一个寒冷日子里,安杰卢当时在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就职仪式上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早晨的脉动》(On the Pulse of Morning)。和安杰卢一样,克林顿也是在阿肯色州长大的。

这首诗的开头是这样的:

一块岩石,一条河,一棵树

久已灭绝的物种的主人,

标注了乳齿象,

恐龙,曾在我们

这颗行星上逗留,

并留下铁的证据。

任何有关他们急促死亡的清晰警报

早已湮灭于时光和尘埃的阴霾之中。

但是今天,岩石向我们呼喊,清晰,有力

来吧,你可以站在我的

背上,来面对你那遥远的宿命,

尽管在我的影子下找不到避难所,

在这里我也无法给你藏身地。

正如她在《笼中鸟》(Caged Bird)及其续作中叙述的那样,在那一天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她当过舞女、卡利普索小调歌手、有轨电车售票员,是位单身母亲,在开罗当过杂志编辑,在加纳干过行政助理,曾是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的官员,还与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牧师小马丁·路德·金博士(Rev.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马尔科姆·X(Malcolm X)等20世纪中叶最杰出的美国黑人为友或共事。

在那之后(在40岁时,她就已经完成了六卷本的回忆录),安杰卢当过舞台演员,获得过托尼奖(Tony)提名;当过大学教授(她多年里一直是温斯顿-塞勒姆的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美国研究学的雷洛兹[Reynolds]教授);在巡回演讲圈里无处不在;在从《奥普拉脱口秀》到《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电视节目上频频现身;还是一系列学术研究的对象。

2011年2月,奥巴马授予她"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平民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安杰卢透过种族、性、家庭、社区和共同的过去这些多面性镜头,探索了个人身份认同和心理韧性的概念。总的来说,她的作品清晰地审视了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这些社会中的边缘化力量在个体层面上的呈现方式。

"如果成长对南方的黑人女孩来说是痛苦的,那么对自己不利地位的意识便是危及咽喉的利刃上的铁锈,"安杰卢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写道。

安杰卢散文风格的特点包括语言的率直,这会让人想起非洲裔美国人的口头传统,也让她的作品有了证言般的品质。她还密切关注感触,通过对景象、声音和味道的鲜明感觉来描述身边的世界——无论是阿肯色州、旧金山还是她曾生活过的外国城市。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出版时,安杰卢40出头。回忆录只记录了她人生的前17年。但那些年正是影响无比深远的性格形成期。

1928年4月4日,玛格丽特·约翰逊(Marguerite Johnson)出生在圣路易斯。(在马丁·路德·金1968年4月4日遇刺后的多年里,安杰卢都不去庆祝生日。)

父母婚姻走到尽头后,3岁的玛雅和4岁的哥哥被送去和阿肯色州小镇斯坦普斯的祖母一起生活。她后来写道,"那里尘土飞扬,充满仇恨,人心狭隘,极具南方特色。"

安杰卢写道,他们的祖母安妮·约翰逊(Annie Henderson)在"那里的黑人区的中心地段"开了一家杂货店。她被称做妈妈,是一名正直的女性,"值得信赖的神态像棉花一样将她的全身包裹着"。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她的祖母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热情、稳定的形象。

孩子们不时地会回到圣路易斯和母亲一起生活。其中有一次,在玛雅7岁还是8岁的时候(在她的回忆录中使用了虚构的手法来陈述真实事件,她的年龄在书中存在些许前后不一的情况),她遭到母亲的男朋友的强暴。她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随后告知家人,那个男人被审判、定罪。但是还没开始服刑就被人谋杀了——安杰卢说,可能是她的叔叔们干的。

玛雅认为是她的话导致了这个人的死,此后五年里一言不发。她后来写道,对文学的热爱帮助她恢复了语言能力。

少年时代和母亲在旧金山生活时,安杰卢在加州劳动学校(California Labor School)学了舞蹈和戏剧,并成为这座城市历史上首位当上有轨电车车长的黑人女性。16岁那年,她和住在附近的一个小伙子偶然产生感情,随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第一本书在这里结束。

安杰卢接着回忆了她和希腊水手托什·安杰罗斯(Tosh Angelos)的婚姻。(她一生对自己结婚的次数讳莫如深——看起来至少有三次——说是担心会显得自己轻浮。)

那次婚姻结束后,她开始用玛雅·安杰卢这个名字开始了一段卡利普索舞者和歌手生涯,这个名字是从她婚后姓名变化而来。六英尺(约合1米82)的身高让她在舞台上格外抢眼,她偶尔会与阿尔文·艾利(Alvin Ailey)合作,在旧金山一个叫做"艾尔和丽塔"(Al and Rita)的夜总会演出。

她曾被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与哈罗德·阿伦(Harold Arlen)合作的音乐剧《花房》(House of Flowers)相中,该剧1954年在百老汇首演。但是她却选择加入黑人团体"凡人歌剧团"(Everyman Opera Company),以主舞者的身份开始了一次《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的世界巡演。

安杰卢后来定居在了纽约,成为哈林作家协会(Harlem Writers Guild)的一个活跃成员(她希望成为一名诗人和剧作家),在阿波罗剧场演唱,最后接替贝雅·拉斯汀(Bayard Rustin)成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纽约办事处协调人,这个组织是拉斯汀和马丁·路德·金等人一同创办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安杰卢和南非民权活动人士乌苏姆奇·L·梅克(Vusumzi L. Make)成为恋人。她和他一起搬到了开罗,成为《阿拉伯观察者》(The Arab Observer)杂志的副主编。和梅克分手后——她后来写道,她发现他这个人颇为专断,控制欲极强——她搬到了加纳的阿克拉,在那里的加纳大学担任行政助理。

回到纽约后,安杰卢协助马尔科姆·X(Malcolm X)创办了非裔美国人团结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o-American Unity)。该组织于1964年成立,在第二年马尔科姆·X遇刺后解散。

1973年,安杰卢参演了百老汇剧目《环顾左右》(Look Away),这是一出有两个人物的戏,讲得是玛丽·托德·林肯(Mary Todd Lincoln,由杰拉尔丁·佩奇[Geraldine Page]饰演)和她的女裁缝的故事。这出戏仅演出了一场就停演了,但安杰卢还是得到了一个托尼奖(Tony Award)提名。在影视方面,她在1977年的迷你系列剧《根》(Roots)中饰演了昆塔·肯泰(Kunta Kinte)的祖母,并在许多影片中出演角色,包括1995年的《如何做一条美国拼布毯》(How to Make an American Quilt。

安杰卢在上世纪70年代和保罗·杜福(Paul du Feu)的婚姻以离婚告终,后者曾经和女性主义作家杰梅茵·格里尔(Germaine Greer)有过一段婚姻。她的身后留有她的儿子、三个孙辈和一个曾孙辈。

一些评论者对安杰卢的回忆录风格存在质疑,称这是轻率而唯我的。还有人批评她的诗更像是断了行的散文。然而她所获得的众多荣誉充分表明她作为一个文学、文化和历史人物的重要性,这些荣誉中还包括众多荣誉博士学位。

她的著作还包括《临终我只要一杯冰水》(Just Give Me a Cool Drink of Water 'fore I Diiie, 1971)、《但求我的翅膀能合身》(Oh Pray My Wings Are Gonna Fit Me Well, 1975)、《我仍将重生》(And Still I Rise, 1978)、《摇酒器你为何不歌唱》(Shaker, Why Don't You Sing, 1983)等诗集。

她在1957年发行了一张歌曲专辑《卡利普索小姐》(Miss Calypso, 1957)。

但她最出名的作品始终是回忆录,考虑到她从未打算过作一名回忆录作家。在《一首被扔上天堂的歌》(A Song Flung Up to Heaven)一书结尾处,安杰卢回忆起多年在兰登书屋(Random House)担任其编辑的罗伯特·卢米斯(Robert Loomis)当初向她提出写一本自传时,她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还在打算作剧作家和诗人的她表示反对。明智的卢米斯又给她打了一次电话。

"你决定不写自传也许是对的,因为拿自传当文学写几近不可能,"他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安杰卢答道:"我明天就开始。"

翻译:陈亦亭、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安庆禁止土葬,多位老人自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安庆禁止土葬,多位老人自杀
May 29th 2014, 11:07, by 狄雨霏

中国官员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有规定和目标——这是几千年的官僚思想和共产党自身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遗风——即使是对一个人的最后安息之所。

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围的村庄就是一个例子。据报道,4月中旬那里传出了强制火葬的新规定之后,一些存了几年、乃至几十年棺材本的老人自杀了,为的就是能土葬而不被火化。该规定将于6月1日生效。

《新京报》援引安庆市民政局的话报道,为了达到目标,当地政府正在逐步推行这项规定。至今年底将全市平均火化率提高到50%,到2015年力争达到70%,到2016年达到80%。

《新京报》表示,该报记者采访了安庆地区的多个村庄,确认有六起自杀事件和收缴或威胁收缴棺木有关。91岁的吴正德就是其中之一。

吴正德的儿子吴大旺是一名退休的中学校长。5月6日从辛店村开会回来,他告诉父亲,官员们将开始执行新政策,收缴棺木。一小时后,吴正德就在一棵树上上吊自杀了。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躺在一副精心制作的棺木里下葬,是一种符合文化传统的理想状态。为了尽量节省宝贵的农业用地,国家规定,火葬应该成为常态,但具体实施则由地方来负责。

《中国日报》今年3月报道,近年来,中国的火葬比例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53%滑落至2012年的49.5%。当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宣布了鼓励火葬的新措施,比如兴建新的火葬场、增设殡仪服务项目等。

据《新京报》报道,吴正德的棺木相当精致。文中写道,这口棺材用了12棵杉树做成,油了红漆,盖上塑料布,放在自己所住的屋子一角。

88岁的潘秀英住在离吴正德家20公里外的旵冲村,新政策也让她感到心烦意乱。

她的棺木是十多年前买的,花了两三千元,棺木就放在她的床边。更有钱的人可能会花好几万买一副棺木。《新京报》称,听到消息后,潘秀英四次服毒自杀,但每次都被亲戚救活。

"这里的人一生劳苦,"新店村84岁的村民施学文告诉《新京报》。"死后想睡一个风雨不透的房子,就是这棺材。"

新店村村支书杨万生告诉该报,在地方官员所谓的"殡葬改革"的推行过程中,的确有人自杀。"但这只是个案,"他说。

杨万生透露,新店村有4900口人,192口棺材,全都被收缴了。政府部门给每口棺材1000元的损失补助。

尽管殡葬问题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报道称,促使安庆采取这一行动的,并非全国火葬比例逐渐下降的趋势,也不是在这个有13.5亿人口、担心粮食问题的国家里保护土地的愿望。激发这一行动的,是去年的一场祭祀活动引发的严重火灾。火灾导致包括林业局局长在内的十多名官员被处罚、免职或是被迫辞职。

在《新京报》的另一篇评论文章中,一个名叫止凡的记者说安庆是自己的老家。他表示,大部分人都能理解政府的政策。但他写道,改革执行仓促,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引发了民怨和抗拒。他说,安庆政府称老人自杀与新政策"并无关系"的声明很武断,应该有证据支持,但官员并没有提供相关凭据。

"生命可敬、民意可畏," 止凡写道。"面对'老人自尽'的生命抗议,相关部门至少该有所反思:就算殡改符合现代殡葬观,也该注意推行方式。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翻译:土土、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主义旨在提高美国对外用兵的门槛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主义旨在提高美国对外用兵的门槛
May 29th 2014, 10:11, by PETER BAKER

华盛顿——当奥巴马总统听到外界如今对其外交政策发表的评价时,他深感沮丧。叙利亚、乌克兰?阿富汗?他的批评者还想让他做什么?卷入另一场战争吗?还是说继续维持一场已然是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的战争?

在执政五年多后,奥巴马已日益确信,就算美国必须在本土之外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也应该避免陷入国际危机的泥沼中,不去重蹈一些前任的覆辙。是时候终结他所说的"漫长的战争季"了。

他的批评者主要来自右翼,也有一些左翼,对他们而言,奥巴马开出的是一副消极的处方,它废除了美国两党在国际舞台上持续了数十年的领导角色。被激怒的奥巴马在周三利用他在西点军校(West Point)学员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对批评之声发起了大篇幅的反驳,他还定义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方针,他认为,这些政策是适合新纪元的,希望在他离任后依然能够延续下去。

"这是在尝试提出一个"奥巴马主义",在赢得了对塔利班(Taliban)及其盟友的战争后,它关心的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国家安全学者彼得·L·伯根(Peter L. Bergen)说,他是受邀于本周和奥巴马共进午餐的几名外交政策专家之一。"明智的克制政策不是很激动人心,也不适合用凌厉的言辞去表达,然而,它或许是最妥当的方针,而且无疑体现了美国的民意。"

在西点军校,奥巴马给这场辩论设定了框架,他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在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之间保持着合理平衡的管理者。和往常一样,他试图俘获中间派的心。甚至在措辞上,他都采取了二者兼顾的方式,他既用了民主党人在克林顿(Clinton)时期喜好的习语"不可或缺的民族",也用了共和党一向青睐的术语"美国例外论"。

不过,作为三军统帅,奥巴马似乎更致力于为日后动用武力设置更高的标准,他在第一任期内对恐怖主义者发动了持续的无人机攻击,派遣海豹突击队(Navy Seals)击毙了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

奥巴马指出,和他之前把美军撤出伊拉克一样,他将在2016年年底前,把美军撤出阿富汗,由此使美国不再参与这两场战争。他将通过为区域盟友提供训练和装备,逐渐把美国和恐怖分子的战争移交到盟友手中。

奥巴马说,有朝一日,当美国不再受到直接威胁时,"军事行动的门槛必须要提得更高。"他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来表述这个选择,暗示他的批评者想用武力解决全球的许多麻烦。

从某些方面看,这是在偷换概念,因为即使是他最激烈的反对者,也不会主张美国动用地面部队去对抗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行动,抑或去阻止叙利亚的内战。不过,一些批评者表示,自奥巴马对利比亚的干预导致了混乱的结局以来,他似乎对美国动用军力有点过于敏感。

在西点军校,奥巴马指出,有四名学员曾在2009年12月听过他在西点发表的第一次演讲,他们后来在阿富汗战争中被杀了,还有一些听过那次演讲的学员则受了伤,他在那次演讲中宣布,美国将向阿富汗增兵。他说,"我认为,美国的安全需要这种部署。死者令我难以释怀。伤者也令我难以释怀。"

他还说,"如果仅仅是因为我在全球其他地方看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因为我担心受到批评者的指责,我就要把你们送入险境,那我就辜负了你们赋予我的职责,辜负了我们热爱的国家赋予我的职责,那些批评者认为,美国要想不给人留下软弱的感觉,唯有通过军事干预。"

他没有说服他的批评者。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曾任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助手的彼得·D·菲弗(Peter D. Feaver)说,此次演讲的"语气"似乎"具有鲜明的党派立场和辩解意味。"

理查德·N·哈斯(Richard N. Haass)也曾在布什政府内任职,直到在伊拉克战争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他说,此次演讲试图"区分"两类人之间的"差异",一类是那些认为美国做得太多的人,另一类是那些认为美国做得太少的人。"然而,演讲没有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哈斯说,他是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现任主席。

布什时期的助理国务卿R·尼古拉斯·伯恩斯(R. Nicholas Burns)对此次演讲留下了更好的印象,他称此次演讲是"诚恳的,讲的不错。"他还说,"总统说,现在是时候恢复常态了,他是对的,他恰如其分地把军事行动的门槛设在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此次演讲已经准备了数周,它让总统得以对最近一直头疼的烦心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在上个月的亚洲之行中,他斥责了批评者,用棒球做类比阐述了克制性的外交方针,他说,他更侧重于一垒安打和二垒安打,而不是全垒打。周二,他利用私下里和外交政策学者共进午餐的机会,进一步反驳了批评者,为前述类比做了辩解。

在周三的演讲中,奥巴马似乎间或对某一批评者作出了直接回应,此人是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他在《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超级大国休想退休》(Superpowers Don't Get to Retire)的长篇封面报道,提出反对美国卸下在二战(World War II)后领导全球的职责。

奥巴马说,来自左右两派的干预主义者辩称,"美国愿意在全球动用武力的立场,是防范混乱的终极保证,美国在面对叙利亚的暴行或俄罗斯的挑衅时的不作为,不仅违背了我们的良心,而且还会招致日后出现更严重的侵略行为。"

不过他还说,"自二战以来,让我们付出最大代价的某些错误不是源自我们的自制,而是源自我们未及思考后果就匆忙地展开军事冒险行动。"

Michael D. Shear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刘晓波有机会获假释,但必须悔罪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刘晓波有机会获假释,但必须悔罪
May 29th 2014, 08:24, by 狄雨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没有听到过刘晓波的消息了。他是唯一一名仍被囚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是2009年12月,他在北京一家法院慷慨激昂地为自己辩护,当时他表示,对于那些逮捕他的人,他"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甚至对于在那个冰冷的圣诞节里,宣判他犯下"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法官,他也是如此。他被定罪是因为参与撰写了《零八宪章》,在其中呼吁人权,呼吁结束中国的一党专政。

但在两周之内,他就有可能获得假释资格。刘晓波​​不仅长期在中国提倡政治自由化,而且在1989年6月4日凌晨,当军队入场镇压民主运动时,他还参与了帮助学生们获得离开天安门广场的安全出路的协商。

根据中国刑法,他将在6月8日获得假释资格——天安门抗议活动遭到镇压25周年纪念日过后不久。到6月8日,刘晓波的11年刑期正好过了一半,因此有可能获得假释。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他的刑期是从2008年12月8日最初被拘留时起算的。

但是,由于存在一个重大限制性条款,这位中国最知名的政治犯就算能获得假释,也不太可能这么快,尽管一直有传言称,政府希望释放他,并把他送出国,因为他在全球的声誉令政府感到尴尬。假释只适用于那些表示"悔过"或"承认自身罪行"的囚犯,中国律师说。

"在中国,如果你承认有罪,那么你就可以申请假释,然后有可能出狱,"一位熟悉刘晓波情况的律师说。"这是个原则。事情就是这样的。"这名律师不愿透露姓名,因为害怕在六四事件周年纪念日之前不久,对这样一个敏感的政治案件予以置评有可能会遭致报复。

刘晓波会"认罪"吗?

"用水煮石头,只有当石头烂了的时候,刘才会'认罪',"林培瑞(Perry Link)写道。他是2012年出版的刘晓波散文诗歌集《没有敌人,没有仇恨》(No Enemies, No Hatred)的英文版编辑之一。在电子邮件中,林培瑞使用了"认罪"的汉字,并且说:不过,他有可能玩文字游戏。他过去就这么做过。当检察官在互联网上发现了他写的反革命文章,并要求他承认罪行时,他回答说"是的,我承认我写了那些文章。"

当然,他想要出狱。但你问的是(我认为)他是否会接受假释的条件——不再发表东西,不再公开发言,任由便衣跟随等等。我猜测,他会接受便衣跟随,并会与他们进行'人和人'之间的交谈,也会容忍中国现有的一切外部审查——编辑拒收他的作品、评论被从网上删除等等——但他不会进行自我审查。

如果条件是,他必须做到不尝试发言、写作或与他人见面,我觉得他绝不会接受。我想他宁愿坐牢。熟悉刘晓波情况的那名律师则称,"刘晓波一直不承认自己有罪,所以他不可能现在出来。

"如果保外就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律师说,但"他的健康状况还不错。"

刘晓波的妻子刘霞获许每月探望他一次。

《没有敌人,没有仇恨》的另一名编辑廖天琪称,两人见面时隔着一块厚厚的玻璃,无法触碰对方,需要通过一部电话交谈,并且还有警卫在旁监视。廖天琪也是独立中文笔会的会长——刘晓波曾担任过这个职务——目前经常和刘霞电话联系。刘霞是该书的第三位编辑。

因受到丈夫活动的牵连,刘霞曾一连好多个月被软禁在北京的家中,那时她的精神状态相当脆弱。 常驻德国的廖天琪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她还表示,刘霞的一本诗歌集即将在海外出版,这对她的状况有帮助。

"她状态不错,甚至时而很开心,"廖天琪说。"我们没那么担心了。她现在不仅获许探望父母,还能去北京的一家餐厅。她可以跟朋友见面——不是很多,就一两个,"最近还刚刚庆祝了自己的生日。但是,有安保人员跟随并监视刘霞。

还有一件事有助于刘霞状况的好转。去年,她的弟弟刘晖因金融诈骗被判处11年徒刑,家人和朋友说那是莫须有的罪名。据几个消息来源说,现在刘晖已经保外就医。不过,这个消息无法获得独立证实。

廖天琪说,没有人知道刘晓波究竟在监狱里过得怎样,但他们觉得刘晓波受到了善待,可以侍弄一个小花园,可以看一些书籍,还能做运动。

提到刘霞每月探望丈夫一事,那位熟悉刘晓波情况的律师说,"我们不知道他的精神状况如何,因为有很多事情他们不能在探监的时候谈论。"他说,他相信刘霞像往常一样,5月也去探望过丈夫,尽管由于六四事件周年将至,气氛比较紧张。他说,探监日期通常是每月的22日到24日。

天安门抗议运动改变了刘晓波。当时他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却匆匆赶回中国,参与到活动中来。21年后,数次身陷囹圄的他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官方网站Nobelprize.org上陈述的理由是,"他为中国的基本人权进行了长期的非暴力抗争。"

"我把这个奖献给所有那些亡灵,他们为和平、民主和自由进行了非暴力抗争,献出了宝贵生命,"当在狱中得知自己获此殊荣时,刘晓波说。

廖天琪说,如果刘晓波假释的条件之一是离开中国的话,他会很不情愿。

刘晓波可能赞同另一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看法:秉持和平主义观念的记者卡尔·冯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在遭到德国纳粹囚禁之后,他于1936年被授予该奖项。

"一个人在国境之外说的话是没有分量的,"诺贝尔援引冯奥西茨基的话写道。这是1933年纳粹上台后,冯奥西茨基对于自己身处险境却不离开德国的解释。1938年,冯奥西茨基在拘禁期间病逝。

除二人外,还有一个在拘禁期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昂山素季(Daw Aung San Suu Kyi)。当时她被软禁在缅甸,后于2010年获释。她甚至有可能在不久之后访问北京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朴槿惠提名的总理候选人中途退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朴槿惠提名的总理候选人中途退出
May 29th 2014, 04:45, by CHOE SANG-HUN

韩国首尔——曾任法官的韩国国务总理候选人周三选择退出,这为韩国总统朴槿惠(Park Geun-hye)在沉船事故之后整顿内阁的努力带来沉重打击。

安大熙(Ahn Dae-hee)的提名确认听证会原定于6月初在韩国国会(National Assembly)举行。他曾任前大法院大法官,上周四被朴槿惠提名为总理候选人,以接替即将离任的总理郑烘原(Chung Hong-won)。

郑烘原上月提出辞职,成为朴槿惠政府为4月16日的沉船事故承担起责任的过程中,去职的最高级别官员。这起事故导致300多人死亡或失踪,其中多为高中学生。

在成为大法院法官之前,这位总理候选人曾任检察官,并因为打击韩国权贵的贪腐问题而广受赞誉。但自从他被提名之后,一连串有损其声誉的消息被曝光,特别是这样一个事实:在去年自己开办律所后的五个月内,安大熙共获得16亿韩元(约合1001万人民币),即160万美元的律师费收入。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收入是非法所得,但反对者以腐败为由,呼吁朴槿惠收回对他的提名。

据韩国新闻媒体和监督法律体系的公民团体称,在韩国,愿意支付高昂律师费的客户据信都会聘请退休不久的高级法官或检察官,因为预计这两类人会帮助他们赢得诉讼。大多数法官和检察官在退休后不久就开始做律师,在任的法官和检察官也经常被指控帮助刚退休没几年的前同事或上司赢得官司。

安大熙的职业经历再次点燃了有关上述现象的说法引发的长期争议,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公众对法律体系的强烈不满。

"很抱歉,有关我的种种猜测让许多人感到不安,"安大熙周三在面向全国电视观众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认为,如果我继续作为提名总理,会成为政府的负担。"

朴槿惠的发言人闵耿昱(Min Kyung-wook,音译)说,朴槿惠对安大熙放弃提名表示遗憾。

上周宣布安大熙的提名决定时,总统办公室说,希望安大熙能够帮助引领这届政府,去打击政府监管人员和被监管行业间的腐败链条。分析人士说,这种腐败是引发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

国务总理是韩国政府的二号人物,在韩国政府中,总统拥有行政权力。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西点军校讲话:主导世界但有限用兵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西点军校讲话:主导世界但有限用兵
May 29th 2014, 05:00, by MARK LANDLER

纽约州西点军校——周三,奥巴马总统尝试再次表明他对美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的憧憬,告诉这里的毕业学员,他们效力的国家将力求避免在国外遭遇军事失利,即便该国在从中东到非洲的广大区域面对着新的恐怖主义威胁。

在美国军事学院(U.S. Military Academy)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奥巴马反驳了一些批评人士的言论,后者称奥巴马对叙利亚内战及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等危机的谨慎回应削弱了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奥巴马称,这些批评者"要么误读了历史,要么就是涉入了党派政治。"

然而,身为一位曾承诺使美国脱离永久战争状态的总统,奥巴马却在2001年9·11袭击事件13年后的今天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世界图像。他表示,事实上,美国虽然打击了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但却转而面对着来自叙利亚、尼日利亚、索马里、也门、马里等国极端分子的更广泛威胁。

此前一天,奥巴马宣布美国最后一批士兵将于2016年底撤离阿富汗。周三,奥巴马告诉新一批陆军军官,他们中的一些人将被派去执行更为凶险的任务,帮助面临威胁的国家对付其境内的恐怖主义组织。

奥巴马在演讲中只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呼吁国会(Congress)为他所称的反恐合作基金(Counterterrorism Partnerships Fund)提供多达50亿美元(约合31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向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等易受攻击的国家提供反恐培训,前述三国都是叙利亚的邻国。

"我们需要制定策略,应对这种扩散的威胁,这种策略可以使我们在不派遣部队的情况下扩大影响力,派遣部队的举措会使我们的战线拉得太长,还可能引发当地的怨恨情绪,"奥巴马宣称。"我们需要合作伙伴与我们共同打击恐怖分子。"

奥巴马之前也曾就恐怖主义威胁发言,最值得注意的是去年5月在美国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发表的演讲。但在那些场合中,他曾经煞费苦心地说明,与9·11事件相比,威胁规模已经缩小,美国能够予以"巧妙而适当的"应对。

周三,奥巴马的措辞更令人感到不安:"在可预见的未来,"他说。"美国在国内外面临的最直接威胁仍是恐怖主义。"

奥巴马单独提到了叙利亚,称叙利亚正在成为极端分子的天堂。批评他的人士将这一形势部分归咎于他不愿采取更强硬行动的态度。奥巴马曾数次承诺加强美国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支持,这次也重申了这一承诺,但却没有提及,是否要扩大中央情报局(CIA)在约旦为叙利亚反动派提供秘密训练的项目,是否会让军方介入这一项目。奥巴马政府内部正在讨论这一选择。

一名高级政府官员在奥巴马演讲结束之后表示,白宫正在与国会商讨如何扩大军方在反恐行动中的作用。但他拒绝说明,奥巴马政府是否已决定让五角大楼在叙利亚发挥更大作用,并且指出,还有其他一些帮助反对派的办法。

奥巴马的言辞并未表明,他已经改变了不愿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的态度。尽管叙利亚战争已持续三年,伤亡人数已经超过16万人,他这种态度仍未改变。

"我已经决定,不应该让美国军队介入这场宗派性质日益明显的战争,而且我相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奥巴马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对叙利亚人民伸出援手,不该帮助他们起而反抗用炸弹和饥馑对付本国人民的独裁者。"

奥巴马的演讲用了几周的时间来起草,本意是要对批评者进行全面反驳。这些批评者称,奥巴马应该采取更多行动来遏制叙利亚的流血冲突、阻止俄罗斯接管克里米亚。不过,演讲也驳斥了美国应该放弃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事务中心角色的观点。

奥巴马转而倡议采取一条介于孤立主义和过分干预之间的中间道路,指出美国动员了一个国际联盟来反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就是"不费一枪一弹"发挥美国影响力的实例。

"美国必须始终保持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地位,"奥巴马说。"但我们不能让美国的军事行动成为我们在所有事情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唯一因素,甚至不能让它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拥有最好的锤子,并不意味着我们该把每个问题都当成钉子。"

西点军校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蓝图提供了一个宏伟的背景,1064名毕业学员都穿着整齐的制服。但是,灰色的天空和寒风使得场面有些冷淡,许多学员的亲属都穿着衬衫或露肩裙,在橄榄球场的看台上瑟瑟发抖。

的确有一句话引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鼓掌的主要是学员的父母。当时奥巴马告诉这些毕业生,他们将有可能成为自2001年来第一届不用去伊拉克或阿富汗服役的军官。这个主题与2009年的演讲大相径庭,那一年,奥巴马来到这里,宣布美国将向阿富汗增兵3万。

由于外交政策受到批评,奥巴马深感沮丧。在他的第一任期,人们普遍认为外交政策是他的优势。他曾对批评者进行猛烈抨击,说这些人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有危机就呼吁通过军事行动来解决问题。

上个月访问亚洲期间,奥巴马曾把自己的外交政策准则比作棒球赛:"一垒安打,二垒安打;我们时不时总会打出一个本垒打。"但是他又说,最重要的目标是要避免像伊拉克战争那么严重的错误。

在私下的交谈中,总统用更生动的方式表达了这句话的意思,"不要做傻事"——并且斥责那些认为美国应该考虑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或为乌克兰军队提供武器的人,说他们有勇无谋。

拥有212年历史的西点军校坐落在一座俯瞰哈德逊河的山崖上。奥巴马在这里的发言调门更高,引用了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和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相关言论,前者说的是战争的愚蠢,后者则称,必须通过"人类制度的逐渐进化"实现和平。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斯诺登自曝曾做美国技术间谍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斯诺登自曝曾做美国技术间谍
May 29th 2014, 01:35, by DAVID S. JOACHIM, SCOTT SHANE

华盛顿——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说,他不仅像奥巴马总统和其他美国政府官员说的那样,只是一名编写电脑程序的"低层分析师"。他说,他其实是一名受过训练的间谍,曾以化名在海外为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和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工作。

斯诺登是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出这番话的,NBC新闻频道(NBC News)将于周三晚间播出这期节目。奥巴马政府与斯诺登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公关战争,这些言论又为这场战争增添了新的曲折。目前,斯诺登正在莫斯科享受政治庇护,以逃避因泄露数以千计的机密文件而来的指控。这些机密文件详细叙述了美国在国内外的庞大窃听项目。

"我接受过间谍训练,某种程度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间谍,因为我曾在海外以掩护身份生活和工作——假装从事一份子虚乌有的工作——有关部门甚至给了我一个不属于我的名字,"斯诺登如是告诉NBC的布莱恩·威廉姆斯(Brian Williams)。这番话来自提前播出的访问选段

NSA之前称斯诺登是一名信息技术承包商雇员,目前尚未对斯诺登的新说法置评。但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在周三CBS新闻(CBS News)的采访中表示,斯诺登拒绝返回美国的做法反映了他的怯懦。

"事情的实质是,这个人背叛了他的祖国,目前正躲在威权主义国家俄罗斯享受庇护,"他说。"如果他对美国的监听项目感到不满,那就应该鼓起勇气回到美国,通过我们的司法系统陈述自己的理由。可他只是躲在哪里,肆意抨击他的祖国,背叛他接受工作时立下的誓言。"

斯诺登暗示,美国政府是在刻意淡化他的间谍身份。

他说,"他们试图渲染我事业生涯中的某份工作,好让人们忽略我的完整经历。"

但斯诺登表示,他不是好莱坞电影中那种置身异国美景,通过人际关系获取信息的间谍。

"我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说。"我是个技术专家。我不与人打交道。我不招募特工。我要做的是使系统为美国服务。我的工作涉及各个级别,从最底层一直到最高层。如今,美国政府可能会否认这些事情,可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扭曲事实,然后就说,'好吧,他只是一个低级别的分析师。"

政府官员及前同事透露,斯诺登起初是在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由NSA资助的语言研究中心担任保安。他的电脑技能明显受到关注,后来便在日内瓦为中央情报局(CIA)工作,又在日本、马里兰及夏威夷为NSA的承包商工作,最后于去年飞往香港,将NSA的保密文件交给了几名记者。

斯诺登的简历及相关采访显示,他曾从事网络反间谍工作,在保密的政府电脑系统中搜索黑客及外国间谍入侵的迹象。在夏威夷的最后一份工作中,他的头衔是"基础设施分析师"。一些前NSA官员称,这个头衔可能意味着他的工作是寻找外国电话及网络系统的漏洞,以便NSA进行窃听。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暴恐阴影下,新疆拟发现金揽游客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暴恐阴影下,新疆拟发现金揽游客
May 29th 2014, 00:19, by 王霜舟

中国国家新闻媒体消息称,由于偏远西部的新疆地区最近发生了一系列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当地官员正在考虑给今夏到新疆旅游的国内外地游客发放现金奖励。

国际在线网站消息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局长伊那木·乃斯尔丁(Inam Nesirdin)说,将给来新疆旅游的游客发放500元人民币的奖金。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这里有辽阔的沙漠,高峻的山峰,以及连通中国和中亚的丝绸之路上很多重镇的考古遗存。对于想体验与中国内陆大不相同的景色的国内外游客来说,这里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据国家媒体《中国日报》报道,今年2月的春节期间,游客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游客消费支出增加了20%。

然而,在该地区发生一系列致命袭击案件之后,游客数量急剧下滑。4月底,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个火车站发生持刀砍人及爆炸事件,致使包括两名袭击者在内的3人死亡,79人受伤。上周,袭击者驾驶两辆越野车开进乌鲁木齐的一个街道集市,碾压购物者并投掷爆炸装置,致使39人死亡,90多人受伤。4名袭击者也已死亡。

中国方面将火车站爆炸事件归咎于激进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ast Turkestan Islamic Movement),该组织寻求使新疆成为独立国家。新疆是维族人的家乡,大多数维族人都是穆斯林。警方称,集市袭击案中的5名犯罪嫌疑人是新疆南部的"恐怖主义团伙"成员,受了外国圣战组织影响。

这些事件重创了新疆的旅游业。共产党的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时报》援引伊那木的话报道称,3月到5月,新疆游客人数比去年下降了40%。

其他一些问题也影响到了新疆的吸引力。周三,新疆西部城市喀什的官员否认了当地互联网已遭关闭的说法。2009年,在乌鲁木齐发生致命暴乱之后,政府曾将新疆大部分地区的互联网关闭了几个月。

最近几天,乌鲁木齐街头到处都是防暴警察和装甲车,这一可怕的景象让人们回忆起了2009年的戒备状态。周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在一座体育馆举行公判大会,当着数百观众对55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公开宣判,其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因与恐怖主义有关的罪名而被判死刑。

尽管形势严峻,新疆旅游局局长伊那木依然试图在最近的事态当中找出一个亮点。

他对《环球时报》称,"我们不应该悲观。最近几年没有游客在袭击或是骚乱中受伤。旅游景点的安全级别一直也将继续是极高的。"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打错算盘了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打错算盘了
May 28th 2014, 23:11, by 托马斯·弗里德曼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的紧要关头,一度有苏联舰船驶近美国海上封锁线,相距仅有几英里远,不过在最后一刻却调头离开了——对此,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Dean Rusk)说出了冷战时期最著名的一句话:"我们怒目而视,我想是对方先眨眼了。"

乌克兰危机肯定不会构成冷战那样的核末日威胁,但它可能是冷战之后"边缘政策"的第一个例子,是21世纪和19世纪的对抗。较量的一方是中国/俄罗斯的世界观:想繁荣昌盛了,我们可以去利用21世纪的全球化,想欺压邻居,我们可以像19世纪的列强那样行事;另一方的观念则是,不,对不起,21世纪的世界不只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你要么遵守这些游戏规则,要么付出惨重代价。

到最后,这就是普京主义和奥巴马主义的较量。我想成为己方阵营里第一个宣布"对方"——普京——"先眨眼"的人。

其实,我还想说: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所有看法几乎全是错的。他认为世界是仍然是由自上而下的"势力阶层"决定的,但乌克兰的"势力人民"已经出现——"广场人"(The Square People)自下往上地组织起来,渴望加入他们自己的圈子:欧盟代表的、拥有人身自由和自由市场的世界。

普京低估了乌克兰的爱国主义力量;甚至在乌克兰东部,不少讲俄语的人也不喜欢试图强迫他们加入俄罗斯的亲普京暴徒。"乌克兰人在民意调查中说,他们希望开放边界,免签证进入俄罗斯,"民意调查组织者克雷格·查尼(Craig Charney)指出。"但在这些调查中,他们也表示,虽然他们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旅行的好地方,但他们不希望生活在那里——在上周日的选举中,多数人投票给亲欧洲的候选人,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而且,最重要的是,普京低估了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力。这个世界的相互依存性比普京以为的更强烈,俄罗斯也比普京以为的更加容易遭受这种相互依存性的影响。

因此,他先眨了眼睛。眼皮的第一次翻动是将部队从俄乌边境撤回,让乌克兰大选进行下去。有趣的是,他选择在上周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St. Petersburg Economic Forum)上直截了当地眨眼,那是俄罗斯用来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年度会议。"我们希望乌克兰保持和平与冷静,"普京告诉与会的商界高管。"在我们的西部边境,乌克兰的和平与冷静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我们会和新当选的乌克兰政府开展合作。"

普京发言之后,卢布兑美元汇率上涨了1%,这表明全球市场有多么愿意继续对他的和解之举给予奖励,对他的侵略行动施加惩罚。之前的奖惩状况不太好看。普京不得不花费数十亿资金推高卢布的汇率,弥​​补流出的外国投资。路透社报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副总理伊戈尔·舒瓦洛夫(Igor Shuvalov)对前往圣彼得堡的一些与会者说,经济制​​裁"对我们的经济产生成了严重后果,"可能很快就会使其陷入衰退。

而且,由于普京对克里米亚的侵略,欧洲减少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普京前往北京和中国签订了一个天然气供应协议。中国支付的价格是保密的,专家"认为普京在绝望中采取行动,大幅下调了出售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以确保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在面临营收下滑和西方制裁时,还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报道。"'这份合同有蹊跷,'"俄罗斯能源网(RusEnergy)的能源分析师米哈伊尔·克鲁提金(Mikhail Krutikhin)说,意指俄罗斯在讨价还价中落于下风。普京眨眼了。

总结一下:普京吞并克里米亚之举削弱了俄罗斯经济,帮中国得到了划算的天然气协议,振兴了北约,促使欧洲开始结束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引发了欧洲各国对增加军费支出的讨论。干得漂亮,弗拉基米尔。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如今受普京威胁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俄罗斯人必须要自己想明白这一点。我祝他们一切顺利。我不希望俄罗斯成为一个失败国家。但我想要看到乌克兰实现大多数人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与欧盟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同时不切断与俄罗斯的关系。乌克兰不仅需要新的总统,还需要新的议会、新的宪法和活跃的公民社会团体组成的网络,把劣迹斑斑的基辅领导人限定在法治和治理标准的轨道上。这也是欧洲和IMF向其提供援助的前提条件。

乌克兰经济与俄罗斯密切相关——基辅还欠着俄罗斯35亿美元(约合219亿人民币)的天然气费用——普京仍然拥有强大的实力来挤压乌克兰。西方国家的目标不应该是防止普京对乌克兰施加任何影响。考虑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种种关联,这既不可能,也毫无益处。西方的目标应该是让普京退后和眨眼,使乌克兰可以成为俄罗斯的邻居——在欧盟和莫斯科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而不是俄罗斯的附庸。

翻译:王湛、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气候变化事关兴衰存亡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气候变化事关兴衰存亡
May 28th 2014, 23:12, by 埃里克·H·克萊因

这个月,一个著名的军事顾问委员会发表报告,得出结论称,气候变化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报告作者是16位退役的高级军官。他们警告,干旱、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环境威胁,已经在造成全球性"动荡与冲突"。

不过,参议院军事委员会(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的共和党资深委员、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詹姆斯·M·英霍夫(James M. Inhofe)坚信,全球变暖是个"骗局",并将这份报告贬为宣传花招。

或许英霍夫参议员需要学学历史,因为在过去3000多年里,气候变化一直在引发全球冲突——乃至文明的覆灭。干旱和饥荒导致有的社会发生内部叛乱,有的社会则遭外来势力洗劫,因为那些逃离内部苦难的人会转而对外征服。

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来自公元前1200年前后。根据近期发表的四项研究,地中海东部与爱琴海地区当时遭受的长达几个世纪的干旱,对许多曾经繁荣昌盛的城邦所经历的普遍的饥荒、动荡及最终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算是直接诱因的话。

通过研究古代花粉,以及从沉积物与矿床中获取的氧和碳的同位素数据,科学家们确定了这场干旱的时间跨度与严重性。他们的全部结论均得到了彼时镌刻烧制的泥版信件的印证。

位于今天土耳其境内的赫梯国,曾用这种古老文书恳请各大邻邦运来粮食,以暂时缓解干旱导致的饥荒。(这场干旱被认为影响了今天的希腊、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时间跨度长达300年。)赫梯王的一封求援文书这样写道:"事关生死存亡。"

另一封文书发自位于今天的叙利亚内陆地区的艾马尔城。文中直接写道:"若不速速到来,吾等将卒于饥馑。"位于今天的叙利亚海岸的乌加里特城,以及埃及法老国做出了回应,送去了粮食和补给,但并不清楚是否足以赈灾。

这肯定对当时的强国造成了国家安全问题。埃及、赫梯、迦南、塞浦路斯、米诺斯、迈锡尼、亚述和巴比伦可谓青铜时代晚期的八国集团。在它们之间的文书往来中,包含对地中海上的敌军舰队攻击的警告。这些劫掠者被称为"海上民族",或许来自地中海西部, 很可能是因为干旱与饥荒而逃离之前所在的岛国,以难民和征服者的双重身份跨越了地中海。

一封写给乌加里特王的文书建议其"提防外敌,巩固城防。"这一警告恐怕来得太迟,因为同一时期的另一封文书刻着:"信使抵城,军已破,城遭劫,禾场焚毁,果园尽失。吾城遭此大劫。望周知!望周知!"

尽管当时或许并未像现在这样,海平面持续上升,但水温的变化可能是该地区部分地方生活难以为继的元凶。

《考古学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那段时间里,地中海的洋面温度快速冷却,致使沿岸的降水量急剧减少。研究的结论是,当地农业受损,而且这些情况可能是影响"这一时期的人口下降、城邦废弃,以及长距离迁移"的因素。

更糟糕的是,从公元前1225年左右到公元前1175年,一系列的地震灾害事件,撼动了这些地区的许多古城。这些事件,连同饥荒和干旱可能进一步破坏了当时的社会,最有可能的是,导致内有面临着严重粮食短缺的下层阶级和农民在发动叛乱,外有移徙民族入侵。

我们尚不知道青铜时代晚期具体的颠覆细节,也不知道一系列事件如何让社会发生了如此彻底的变化。但有一点很明确,气候变化是主要的推动因素,或者说压力因素之一,导致了社会的瓦解。

接下来的时期被称之为首个黑暗时代。在这期间,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末期欣欣向荣的经济和文化突然不复存在。在这些地区的部分地方,人们用了几十年甚至数百年重建。

我们生活的世界与青铜时代晚期所处世界的相似之处多过人们的想象。用英国考古学家苏珊·谢拉特(Susan Sherratt)的话来说,这些相似之处包括"越来越同质却越来越无法控制的全球经济和文化",在这种经济和文化中,"地球上一端的政局动荡会极大地影响数千英里外的地区的经济"。

但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毁在大自然的手里。而我们会不会自我毁灭,还有待观察。

埃里克·H·克莱因(Eric H. Cline)是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古典学和人类学教授,也是《公元前1177:文明颠覆之年》(1177 B.C.: The Year Civilization Collapsed)的作者。
翻译:黄铮、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抵制杜汶泽背后的民族大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抵制杜汶泽背后的民族大义
May 28th 2014, 23:18, by 王俊岭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香港影星杜汶泽最近摊上大事儿了。由于他的种种言论"伤害了大陆人民的感情",遭到了大陆网民的大规模抵制。其主演的电影《放手爱》上映头两天票房不足100万元。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也被网友刷成了创纪录的低分2.1分(豆瓣电影评分的满分是10分,最低分为2分),97.8%的打分网友选择了"一星"(最低评价)。《放手爱》官方微博被迫发布声明称,选择杜汶泽这样"没有艺德的演员"是一个失误。杜汶泽参演的另一部电影《人间·小团圆》同样受到冲击。5月25日,杜汶泽在个人专栏中宣布暂时离开香港,并表示"赚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自己"。

杜汶泽与大陆网友的恩怨由来已久,2012年就曾因为卷入甄子丹赵文卓之争与网友发生冲突;之后他又讽刺在微博发表爱国言论的香港影星温兆伦"给共产党擦鞋",掀起骂战。2013年,杜汶泽放弃了微博平台,继续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虽然大陆网友不能通过正常途径使用Facebook,但是杜汶泽并未落得清静,他的争议性言论总能被身在国外或是翻墙的大陆网友发现并通过截图或文本复制的方式转发到大陆的社交平台上。就连他在香港电台做节目的言论也不能逃过网友的眼睛。

这一轮抵制风波的导火索是今年3月份的台湾"太阳花运动",当时杜汶泽在Facebook留言说:"原来一些地方,不受到大恩大惠,人民生活也可以很美好,刚刚好!……有时候,穷,可怕,但收错钱,更可怕!"他的这番话意指台湾不需要大陆的"恩惠",明确支持反"服贸"运动。这些言论在Facebook上直接遭到来自大陆网友的反对,相关截图也流传到大陆网络,招致更多网友的反感。有网友认为他破坏祖国的统一进程,例如网友"spirithh"说:"杜汶泽多大的人了?难道他不懂反服贸的意义是什么吗?其实就是反对大陆政府对台湾回归布的局,这是很重要的政治立场,换言之他支持台独的倾向比较大。"

面对网友们的指责,杜汶泽在Instagram上回应称:"粪青们,不用再说什么'有本事别来大陆圈钱',我告诉你:'有本事阻止我来大陆!'"他还在Facebook上留言:"有时候,对于某些内地网民自以为是的言论,大家不用太在意,其实他们并没有多大的本事,只不过刚好够钱去了个网吧而已。"

这些言论再次伤害了部分内地网友的感情,导致了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做的一个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16000多名网友中,94%的人表示要抵制杜汶泽参演的电影《人间·小团圆》。新浪微博的一项4万多名网友参加的调查中,95%的网友主张抵制杜汶泽。

这次抵制运动不仅"声势大、人心齐",而且网友观点十分丰富。同是抵制杜汶泽的网友,抵制的理由和具体态度也有很大区别。由于没有涉及敏感政治话题,也没有导致线下活动,因此没有受到网络审查。这也使之成为一个难得的标本,让我们一窥纷繁复杂的互联网舆论场的全貌,探究表面水火不容的各种观点背后共同的精神底色。

翻看网友抵制杜汶泽的言论,会发现很多说法值得玩味。虽然这次抵制运动的缘由是反对歧视大陆人,但是相当多大陆网友的言论里存在强烈的歧视色彩,例如有网友发贴说:"他们现在可以说被大陆养着,有什么资本和大陆对着干?……杜汶泽这个事,可以说是那些港灿(对香港人的蔑称)对大陆的歧视的一次大爆发……"还有的网友有明显的恩主心态,对香港受到的种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待"存在心理不平衡(服贸协议也被看作是对台湾的"优待"),百度贴吧的网友"ysm1963217"就表示:"有必要让他们知道离开了大陆他们还能不能活","归根结底,是共产党对这个'特别行政区'过于照顾把一些人宠坏了。"

同时存在的还有对主权的敏感。电影《人间·小团圆》的英文名是《Aberdeen》,对此,网友"袁小靓"发微博说:"……Aberdeen的由来是为纪念英国外交大臣,我才明白,香港回归十七年,念念不忘被殖民!"这条微博被转发了4000多次。网友"不落不失"甚至直接说:"香港这地方什么时候取消一国两制啊?一点中国领土的感觉都没有。"持类似观点的网友绝非少数,只要在贴吧、论坛稍加浏览,即可看到很多。

此外,网友们还具有明显的群体观念。杜汶泽主要的罪状之一是"抹黑祖国",他口中的"某些大陆网民如何如何"被普遍理解为"无差别攻击所有大陆人"。"骂局部即是骂整体,骂整体即是骂我"的逻辑被广泛接受。有的网友还表示:"就像自己的母亲各种不好,但只允许自己挑刺和不满,而不允许外人来指手画脚。"认为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同时又把香港人划为"外人",其中心态值得思量。

虽然不少网友声称,不看杜汶泽的电影是自己的权利,有人想去看也是他的自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包容,相当多网友对不抵制杜汶泽的人恶语相向,甚至大爆粗口。少数网友认为应该反思这种激进的抵制潮流,他们几无例外受到了"抵制派"网友的谴责,还被嘲笑为"圣母""白莲花"(意为"假装清纯,自恃高尚的人")。

此外,这次抵制运动还让人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能直接到Facebook上浏览或点评杜汶泽的言论,网友们开始认真地讨论起如何翻墙来 。GFW(Great Firewall的缩写)又被称为防火长城,是中国政府建立的网络审查系统,Facebook也在被屏蔽网站之列。通过VPN等方式突破GFW的限制,俗称翻墙。

看到杜在Facebook上发言"辱华"的截图,一些本来不翻墙的网友在论坛或贴吧发贴询问如何才能登录Facebook。还有热心网友解答翻墙技巧。但是这种尝试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翻出去采取行动的并不多。如果留意翻看杜汶泽的Facebook账号,不难发现真正留言反对他的主要是身处海外的年轻人。这些账号上大多留有在海外留学、旅游、生活的信息。按照杜汶泽的话说:"某些在网上无理取闹的大陆网民,细看原来个个都是九零后……未知道民间疾苦,未遇见过不公义;要不家里有点钱在国外风流快活,作为既得利益者,就更盲目爱党爱国。看着他们,想着香港的下一代,我非常难过。"他还贴出了这些网友的头像照片,这也成为引发抵制的导火索之一。

"墙内"的很多网友的言论则表现出对GFW的"合理化"解释。面对某些网友的挖苦:"翻墙在大陆是违法的,你们不是很爱国吗?既然爱国为什么还要翻墙呢?"一种典型的回答是:翻墙并不违法,墙是一种意识保护措施,只能阻止智商低的人。如果一个人连墙都不会翻,他自然也没有有辨识境外有害信息的能力。

有这样的网友如此煞费苦心地替审查行为开脱,GFW的搭建者们想必会感到欣慰。不过与其说这是替政府开脱,倒不如说是自我安慰。人们身处一个不利于自己的环境,又没有能力改变现实,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合理化"的行为,主动寻找证据,说服自己这个环境是合理的,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正是这种寻求自我心理平衡的过程,为这次抵制运动提供了推动力。我们不妨称之为私权与集体利益的"交换契约"。

大陆公众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牺牲小我,保证大我"、"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尊严"。这种深入人心的宣传相当于一种契约:"大家牺牲一点个人利益,换得国家的强大;将来国家强大了,每个人都有尊严"。而且现实生活中,私人权利确实经常难以保障,公众也缺乏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对于个人权利的受损,人们往往视作"发展的阵痛"给予容忍。现在好了,国家强大了,GDP全球第二了。人们自然希望能够得到世界的尊重。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期待并不总是如愿,大陆游客在香港被称作"强国人"甚至"蝗虫";牺牲了大陆人利益的"服贸协定"则被比作"毒药"(杜汶泽语)。

正如ID为"john6388"的网友所说:"以前,每当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我为我的国家感到骄傲。后来,在一个大部分是香港人的聊天室里,我持'大陆人的素质没那么差'的观点遭到所有香港人的质疑和反驳时,那种欲哭无泪的心情,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我很想告诉他们——中国很好,可是我没办法……原来'骄傲'这件事,自己说了不算。就好像一个'五好家庭'的评选,自家人说了不算一样。"

大河有水了,小河却没有满;国家强大了,个人却没有得到尊重。这种契约失效导致的心理落差如何化解?政府不能找,去找"不知好歹"、信口开河的杜汶泽之流伸张"民族大义",便成为既安全方便又解气过瘾的发泄渠道。杜汶泽就是那个指明皇帝一丝不挂的小孩,打破了人们自我构筑的心理平衡。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他(杜汶泽)只不过实话实说我们这帮蛆生活在粪坑里以及蜜蜂不喜欢回归粪坑的事实……杜汶泽说到了每个人的痛处。而又不能承认。所以才会抵制。"

回顾近年来历次爱国抵制运动,都不难发现这种心态的影子。2008年4月,北京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被"藏独"抗议者抢夺,部分大陆网友认为法国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发起了抵制家乐福超市的运动,某些人甚至称家乐福店员为"汉奸"。2012年的抵制日货、打砸日系车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至于像温兆伦等比较识趣的明星,整天"忠于祖国"、"祖国万岁"挂在嘴边,俨然"大众心灵按摩器",被奉为上宾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种基于群体的抱团抵制行动确实能起到修补心灵创伤的疗效,但是太过强烈也会有害。依地域划分你我的思维方式并不局限于大陆与港台之间,而是普遍存在于大陆的不同地区之间。2012年江西户籍的女孩占海特在上海争取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部分上海户籍人士的反对。他们甚至喊出"上海不要外地蝗虫"的口号。北京也有同类事件发生。此外,相当多内地民众也认为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接受了太多的优待却不知"感恩",甚至主张政府应该"铁腕治边"。

当然,并不是所有抵制杜汶泽的网友都抱有极端的思维,他们其实分布在很宽的光谱范围之内。如果对所有"反杜"网友一概而论,同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抵制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本无可厚非。但不应忽视,爱国主义大旗的阴影下个人权利往往被遮蔽,对体制的质疑会被扣上"数典忘祖"、"侮辱人民"的帽子。如果人们能够跳出群体视角,多关注"小我",面对历史、地域、政策造成的鸿沟,选择跨越而不是断裂,这个社会也许就能变得更加平和而进步了。

王俊岭原为新闻网站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梁振英称愿考虑限制大陆游客访港人数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梁振英称愿考虑限制大陆游客访港人数
May 28th 2014, 23:17, by GERRY MULLANY

直到上周前,减少大陆去香港游客数量这个政治敏感的想法似乎还很离奇。但事情在周一发生了变化,媒体援引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的话说,政府的一个小组正在考虑将内地游客数量减少20%的可能性。

这番话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反响:在香港交易所,一些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的股票在周二的交易中显著下跌,因为投资者担心从内地流入香港的现金激流可能会减速。评论文章作者称,据认亲北京的梁振英说此番话,让真正限制大陆游客数量成为一种可能,尤其是通过限制签发香港特别行政区多次有效旅游签注的做法,香港特别行政区是这个前英国殖民地的官方名称,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保持着自己的移民管制。

香港报纸《英文虎报》(The Standard)周三刊登一篇社论说,"所有迹象表明,将会限制多次有效通行证,持有多次有效签注的人不需要每次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时申请新的许可。"社论继续写道,"20%的数量足够能引起一种震撼反响",给香港的劳动力市场"带来震荡,迫使人们严肃地考虑可能的影响"。

但是,这种限制将会成为现实吗?梁振英抛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正是其政府准备应对一个潜在的动荡夏天之际,今年是1989年六四事件的25周年,将会有抗议活动以示纪念,除此之外,还有计划之中的、要求普选权的"占领中环"示威游行。与此同时,人们对大陆游客越来越多的反感似乎达到了狂热程度

周二,梁振英对自己的话有所调整,他说香港政府在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问题上,此时此刻只是在"倾听意见"。

在周二交易中受挫的股票包括对零售业敏感的公司,比如化妆品供应商莎莎(Sa Sa)的股票下跌3.8%,珠宝商周大福的股票下跌3.2%。对本地房地产敏感的公司也受到影响,比如九龙仓集团(Wharf Holdings)的股票下跌3.5%,开发商希慎兴业(Hysan)股票下跌3.2%,而当天的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仅下跌了0.08%。(在周三的交易日,上述公司的股票大都略有回升。)

任何限制大陆游客的措施究竟可能如何实施,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重点看来是要限制那些多次进入的游客数量。去年,大陆游客前往香港的总访问量达4000万人次,这一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16.7%。2013年访问量中,有2700万人次是持有多次有效个人旅游签注的散客,而不是以旅游团的形式进入香港,旅游团通常呆的时间会更长一点。目前,来自49个大陆城市的游客可以得到个人旅游签注,政府也许会减少这些城市的数量,但投资分析人士警告说,那样做会对香港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美林银行国际研究(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Global Research)的一份报告称,"如果通过把离香港更远的城市从符合条件的城市中(目前是49个)削减掉的话,就可能会影响需要在香港过夜的游客数量,因此会降低旅馆入住率。进一步来说,持多次有效签注的游客大多在当天返回大陆,与此相比,远来的游客则倾向于在香港停留更长的时间,因此(减少他们的人数)对零售业的不利影响比我们目前预测的还要糟。"目前的估计是香港的零售业收入将减少近7%。

对梁振英来说,此番话至少代表着腔调的改变。2月份,他曾站出来反对向大陆游客征收一种特别税的提议,他指出,这些游客对香港经济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藏族歌手格白举办演唱会后被拘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藏族歌手格白举办演唱会后被拘捕
May 28th 2014, 23:24, by AMY QIN

[视频:格白周六晚被捕前在四川省的一场演唱会上演唱。在YouTube上观看。]

据位于伦敦的倡导组织自由西藏(Free Tibet)的消息,一名西藏流行歌手上周在四川省一场演唱会后被逮捕,他在演唱会上唱了自己被禁专辑中的歌曲。

据自由西藏和由美国政府资助的自由亚洲电台(Radio Free Asia)报道,歌手格白(Gebe,有时也拼写为Gaybay、Gepe或Gepey)周六晚在离开阿坝州的音乐厅时被逮捕。阿坝(藏语的英文拼写是Ngaba)是四川省许多藏族人居住的地区。

自由西藏把格白被捕前演唱的一段视频传到YouTube上,在视频中可以看到,格白在台上弹着扎木念(dramyin,一种传统的六弦琴),演唱着《将被灭亡》(Will Be Perished)这首藏语歌曲,也可以听到观众拍手欢呼呐喊的声音。

《将被灭亡》这首歌号召年轻的藏族人保持藏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以下的中文翻译基于自由西藏提供的英译歌词:

新一代的藏族人啊,知道其他语言很好,但如果我们无视自己的母语,我们将被灭亡。

知识乐园中的学生啊,有新鲜的思想很好,但如果我们抛弃所有的传统,我们将被灭亡。

享受舞台风光的歌手啊,能奇妙地演奏很好,但如果我们沉迷于酒精与烟草,我们将被灭亡。

自从在2012年发行了个人专辑之后,格白一直没在公开场合露过面。除了《将被灭亡》这首歌外,他的专辑中还包括表达藏族人在中国共产党统治下受苦受难、呼吁藏人团结,以及达赖喇嘛(Dalai Lama)比胜等歌曲,达赖是流亡的藏族精神领袖。格白的专辑在中国发行后不久就被禁了。

自由亚洲电台援引当地一名匿名居民的话称,阿坝州马尔康县(藏语的译音是Barkham)的警察将格白拘捕,尽管音乐会的组织者以及在场的其他艺术家向警察申诉说,格白没有违反任何法律。

藏族诗人和异见人士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在格白被捕后于周一在Twitter上写道,"痛心!"

唯色在自己名为"看不见的西藏"的博客中写道,"失踪许久的格白终于复出,但我们还来不及庆幸他得自由,就传来他被拘捕的消息。"

尚不清楚格白被关在哪里,也不知道是否对他提出指控,罪名是什么。

马尔康县警察局一名接听电话的人称,不知道此事。

据自由西藏统计,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至少逮捕了11名藏族音乐人,格白是其中之一,这些人被逮捕是因为他们写作和演唱宣扬西藏民族和文化认同的歌曲,挑战了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统治。

这些歌曲表达了很多藏族人的感情,他们认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所推行的政策,正在侵蚀西藏的文化。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一些藏族人对政府的政策忍无可忍,选择自焚以示抗议。

中国政府官员一直反对藏族文化和宗教传统受到威胁这种说法。在周一发布的一份中国人权白皮书中,中国政府标榜了其为保护西藏文化所做的努力,称政府已经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用以保护西藏的文化遗产。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