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叙利亚反对派的暴行给西方出难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Ridiculous Developers

We destroy mediocrity. Whether you need a quick fix or a contract-to-hire, we have developers in the US & Europe ready for you. Hire an elite engineer with TopTal.
From our sponsors
叙利亚反对派的暴行给西方出难题
Sep 5th 2013, 13:03, by C. J. CHIVERS

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懒散地站在他们的俘虏身后,手中的枪指着这些惊恐的赤膊男人。

这七名俘虏是叙利亚政府军士兵。其中五个人被绑着,背上显露出红色的伤痕。他们的脸紧贴着泥土,反对派指挥官诵读了一段充满仇恨的革命诗歌。

"五十年来,他们与腐败为伍,"他说。"我们对着宝座上的真主许下誓言:我们将会复仇。"

朗诵结束的那一刻,这名被称为"大叔"的指挥官朝着第一名俘虏的脑后开了一枪。他手下的枪手随即效仿,迅速打死了脚下的所有囚犯。

这一幕被记录在一段视频中,几天前由一名对杀戮心生厌恶的前反对派成员从叙利亚秘密传出。它让人们看到了黑暗的一幕,显示出许多反对派采用的策略,与他们正试图推翻的政权采用的手法一样残酷无情。

此时此刻,美国正在讨论是否应当支持奥巴马政府的提议,武力打击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的叙利亚政府军。这段视频拍摄于今年4月,在不断增长的证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证据表明,叙利亚的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充斥着抢劫、绑架和杀人团伙。

包括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在内的一些议员敦促美国为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更强有力的军事援助。这段视频还提醒人们,美国在分辨反对派盟友时面临外交难题。

在这场进行了两年多的内战中,很大一部分叙利亚反对派已经组成一个松散的组织体系。这一系统得到了数个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西方的支持。反对派的另外一些组成部分已呈现出极端分子特征,并公开与基地组织(Al Qaeda)结盟。

在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西方国家支持的反对派武装生存并战斗,但政府触角之外的地方已演化出游击队和罪犯横行的复杂局面。这增加了一种可能性,即美国的军事行动或许会无意间加强伊斯兰极端分子和罪犯的力量。

视频中的反对派指挥官阿卜杜勒·萨马德·伊萨(Abdul Samad Issa)就是这种风险的明证。现年37岁的伊萨带领手下的武装人员处决了被俘士兵。

伊萨的一名前助手说,他在叙利亚北部被称为"大叔",是因为他的两名副官是他的侄子,他领导的一个名气不大的组织拥有不到300名战士。这名前助手秘密传出了那段视频,出于安全的考虑没有写出他的身份。

伊萨在战争前是一名商人和牧民,他在武装反抗的早期组成了一个战斗组织,用自己的钱购买武器并为战士承担费用。

这名前助手说,他的动机就像他背诵的这首诗中所说的一样:复仇。

在周三的华盛顿,在与德克萨斯州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尔·麦考尔(Michael McCaul)交换意见时,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谈到了反对派武装激进分子的问题。克里坚称,"温和的反对派确实是存在的。"

克里说,"反对派战士"总共有7万到10万人。他说,在这些人中,有15%到20%是"坏人"或极端分子。

麦考尔对此回应说,他在简报中得知有一半反对派战士是极端分子。

美国官员的大部分担忧都集中在两个承认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组织上。这两个组织是努斯拉阵线(Nusra Front)和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度(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它们已经吸引到国外的圣战分子,采取恐怖主义战术,并誓言要在叙利亚建立一个由它们解释的严格伊斯兰法律统治的社会。

它们牢固地控制了阿勒颇和伊德利卜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北部的省会城市拉卡,还有毗邻伊拉克的东部城市戴尔泽尔。

尽管圣战分子声称自己是优越的战士,并且与世俗武装分子进行合作时,但一些分析人士和外交官也指出,他们可能会显得不那么专注于推翻巴沙尔·阿萨德总统(Bashar al-Assad)。这些人还说,他们会关注于在某一个地区建立影响力,从伊拉克的安巴尔省一直到叙利亚的东部沙漠地区,最终在他们的统治下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

其他地区则处在更为世俗化的武装分子控制之下,包括大马士革市郊。例如在化学武器袭击发生地、首都东部的东古塔地区,据在那里生活工作的民众称,圣战分子在那里没有优势。

尽管美国声称将力图采取巩固世俗反对派并孤立极端分子的政策,但当地的形势并非世俗派和宗教团体的简单对立,这种复杂性从伊德利卜的处决视频等被大量记录下来的罪行中可以看到。

伊萨的父亲反对叙利亚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Hafez al-Assad),即现任总统的父亲。根据伊萨的说法,他父亲于1982年失踪。

伊萨的助手表示,伊萨认为父亲死于"哈马大屠杀",也就是叙利亚政府1982年对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展开为期27天的镇压行动。该助手称当时伊萨还是个小伙子,他公开反对政府,并两次被捕,共入狱九个月。

反抗巴沙尔·阿萨德的武装斗争两年半前开始后,伊萨一家认为这是报仇雪恨的一条途径。

认识伊萨的一些人表示,起初,他只是参加抗议活动,后来在一些小型冲突中领导武装人员。到了去年,他掌管了离土耳其边境不远的高原地区的一个训练营。

该助手称,今年他开始从亲戚及做贸易的时候结识的阿拉伯商人那里收集武器,还至少一次从西方支持的反对派武装叙利亚自由军的最高军事委员会(Supreme Military Council of the Free Syrian Army)那里拿到了武器。

(军事委员会的两名代表对该委员会与伊萨的军事合作及对其的物资支持不予置评。此外,经过本周两天的努力,本报仍未能联系到伊萨本人发表评论。)

到今年春天,伊萨的队伍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沙姆军(Jund al-Sham)。另有三个国际恐怖组织和一支叙利亚武装采用这一名号。

尚不清楚它与这些同名团体是否有联系,或是有何种联系。

伊萨的前助手,以及另外两名曾经见过或调查过他的人表示,他换用这个名号似乎是出于方便的考虑。

不过,他们还称,伊萨的主要战术是进攻,以及对手下的武装人员承诺,要让阿拉维派"灭绝"。阿拉维派是阿萨德家族所属的少数伊斯兰教派。伊萨认为,他们要为叙利亚的苦难负责。

该前助手称,或许是这种情绪驱使伊萨做出决定,进行视频中的处决。其中的士兵是伊萨手下的武装人员在今年3月占领伊德利卜北部的一处政府检查站时俘虏的。

这名助手还表示,他们的手机里存有士兵们强奸叙利亚平民和掠夺的视频。

他说,伊萨宣布这些人都是罪犯,并让他们接受了革命的审判。结果是判处他们有罪。

前助手称,在伊萨的安排下,他们在今年4月被处决,过程被拍成视频,这样他就可以拿来向捐助者展示反抗阿萨德及其军队的成果,从而寻求更多的资助。

在伊萨手下的武装人员将政府军士兵血肉模糊的尸体扔进水井后,视频的画面戛然而止。参与处决的一名身穿紫色毛衣的男青年望向镜头,露出了微笑。

Karam Shoumali自土耳其安塔基亚、Anne Barnard自黎巴嫩贝鲁特、Michael R. Gordon自华盛顿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黄铮、林蒙克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从诺基亚回微软,埃洛普再临挑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Build - Release - Deploy

Automate your build process. Integrates with 50+ Dev tools.
From our sponsors
从诺基亚回微软,埃洛普再临挑战
Sep 5th 2013, 10:38, by QUENTIN HARDY

当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重返微软(Microsoft),成为其移动计算业务的新主管时,他会发现,他面临的挑战跟在诺基亚(Nokia)的三年里颇为相似:微软和诺基亚都是老牌公司,被新的创新者打了个猝不及防,根据前高管和关注该公司的外界人士的说法,它们的问题几乎一半来自骄傲自满和内耗,一半来自于技术潮流的变化。

埃洛普在诺基亚的经历,没有显示出可以移植到微软的,在工程领域转败为胜的经验。周一晚些时候,微软宣布斥资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和服务业务,在此之前,诺基亚的股价自埃洛普2010年9月进入该公司以来已经缩水了60%。

埃洛普做过很多艰难的抉择,其中包括大规模裁员,出售办公空间,终结公司宠爱的技术,比如过时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分析师称,这些做法避免了更糟糕的后果,并给这家芬兰公司带来了亟需的紧迫感。但埃洛普没能阻止该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从最好的角度来说,他在诺基亚也是出师未捷。

作为微软交易的一个条件,埃洛普同意不再担任诺基亚的首席执行官,并在交易结束后(预计是2014年年初)再次进入微软。他将在微软内部领导一个扩大的设备团队,负责硬件和微软在游戏和音乐等领域的业务。

这样一来,他也进入了角逐成为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芬·鲍尔默(Steven A. Ballmer)继任者的赛场。上个月,鲍尔默宣布将在12个月内离开公司。"埃洛普是一个有力的角逐者,他主管的这个部门对微软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IDC分析师克劳福德·德尔·普雷特(Crawford Del Prete)说,他认识埃洛普已经很多年。"他本来只要离开诺基亚就行了,但他的去向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家伙。"

埃洛普是加拿大人,现年49岁,在进入诺基亚之前,他是微软商务部门的主管,这是一个高级领导岗位,业务包括微软利润丰厚的Office软件。进入微软之前,他在计算机网络公司瞻博网络(Juniper Networks)主管信息系统,并在数字内容工具企业Adobe公司负责过现场作业业务。而他进入Adobe也是拜一桩收购交易所赐:Adobe购买了他经营的Macromedia公司。

埃洛普有五个孩子,其中包括三胞胎女儿和一个从中国领养的女儿。他跟家人关系紧密,完全是由于儿子的催促,他才为了微软的第一份工作举家搬迁。但后来他搬到诺基亚公司所在地芬兰埃斯波时,却把家人留在了华盛顿。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远离家人的感觉很艰辛。"莱斯利·纳卡吉玛(Leslie Nakajima)说,此人是诺基亚前高管,现在在开发火狐浏览器的Mozilla基金会负责通信部门。埃洛普通过一位发言人表示拒绝接受采访。

埃洛普刚到诺基亚时,诺基亚仍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但彼时,为了与智能手机领域的对手较量,诺基亚已苦苦挣扎多年。首先,黑莓(BlackBerry)利用有着便捷键盘的手机吸引了商业客户,这样的键盘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此后,苹果(Apple)于2007年6月推出的iPhone,以及谷歌(Google)2008年10月推出的Android操作系统代表着来自智能手机领域的更大挑战。这些智能手机将硬件、软件和众多取悦顾客的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早前,诺基亚曾有机会成为谷歌在Android操作系统领域的合作伙伴,但诺基亚拒绝了,这部分是因为它收购的一家地图公司当时可能会与谷歌地图(Google Maps)产生冲突。后来,三星(Samsung)与谷歌达成了合作关系,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而诺基亚的战略则是管理五个不同的操作系统,为全球市场生产几十款不同的手机。

"有一种自大渗透进了诺基亚,他们以为自己真的清楚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德尔·普雷特说,"当他们遭到黑莓和苹果的袭击时,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任职诺基亚初期,埃洛普写了一份内部备忘录,将诺基亚比作一个在着火的石油平台上的人,被迫要跳进冰冷的水里。埃洛普的观点是,如果不做出一些有风险的激进决策,公司注定死路一条。埃洛普这封提及"着火的平台"的备忘录让人想起了几个月前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Ray Ozzie)离开微软时写的一封类似的信。奥兹在信中表示,微软受制于昔日的成功,为错综复杂的内部关系所困,无力应对灵活迅捷的对手,尤其是在一个新型移动设备与服务占主导的世界里。

埃洛普可能看到诺基亚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但在2011年2月宣布诺基亚将放弃开发多操作系统、转用微软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并裁掉数千名员工时,他可能还没做好遭到强烈抗议的准备。老款的诺基亚手机成了孤儿,但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新手机却数月都没面市。

"人们已经很恼火了,因为他们本以为埃洛普一来就会和微软达成协议,"诺基亚的一名前高管说,"诺基亚充满了不确定性,出现内讧,市场份额暴跌。"为了保持职业上的联系,这名高管要求不具名。

埃洛普在做一个冒险的决定,这个决定至今还没有带来回报。

"他必须做点什么,"德尔·普雷特说,"智能手机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而这是一家员工希望为之工作一辈子的公司。"

德尔·普雷特说,尽管第一批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诺基亚手机价格高昂,未能让消费者为之一振,但"他们正在进步,正在招募开发人员。花的时间会比人们预想的长,而且需要微软的资金援助。"

翻译:土土、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韩国批准以叛国罪逮捕反对派议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Try New Relic at no charge

Deploy New Relic and get your Nerd Life t-shirt. Monitor your Ruby, PHP, Python, Java and .NET web apps in less than 2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韩国批准以叛国罪逮捕反对派议员
Sep 5th 2013, 09:19, by CHOE SANG-HUN

韩国首尔——周三,韩国国民大会(South Korean National Assembly)投票批准以叛国罪为由逮捕一名反对派议员,与此人相关的案件使人们再次产生了对于亲朝叛乱势力的恐惧,也使人们再次对一个强大情报机构的活动感到担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指责该情报机构以打击共产主义者为名干涉国内政治。

前述议员名叫李石基(Lee Seok-ki),是小党派统和进步党(United Progressive Party)的成员。当局指控他曾于5月聚集130名追随者——其中有人醉酒,还有人带着小孩——在两次秘密深夜会议上谋划武装反抗,准备在发生战争时支持朝鲜。

根据韩国国家情报院(National Intelligence Service)对他的指控,其中一次会议在韩国首都首尔的一个宗教场所举行,一直持续到5月13日凌晨两点,51岁的李石基在会上说,分裂的朝鲜半岛可能即将爆发战争,他的追随者应该做好准备,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分子"发动"革命",建设"一个团结的新祖国"。

其间他曾表示,网上可以找到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所使用的高压锅炸弹的制作说明。指控还说,李石基的一名追随者曾提醒其他人,在朝鲜战争期间,韩国官方逮捕并处决了成千上万名左派人士。这名男子叫洪淳硕(Hong Soon-seok,音译),据称他曾表示,倘若爆发另一次战争,韩国左派人士还会面临相似的命运,"就像曾遭围捕的犹太人一样"。

指控称,追随者李相昊(Lee Sang-ho,音译)曾提议,要在战争爆发之时攻击韩国的通讯、石油、铁路及其他关键设施。但是,洪淳硕也曾表示,购买狙击步枪和使用黑客技术攻击军事雷达设施的想法"异想天开"。

李石基和他的追随者还面临着其他一些指控,罪名是违反韩国的反共产主义者国家安全法,因为他们曾在去年的四次政治集会上唱起朝鲜的"革命"宣传歌曲。洪淳硕和李相昊都已在上周被捕。

"这是一次中世纪式的政治迫害,"李石基在大会上说。他否认曾策划通过武装反抗来推翻韩国政府,并指责情报机构"煽动保守派新闻媒体"来污蔑他和他的党派。

他曾在较早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自己是一名和平主义者,并敦促自己党派的其他议员拒绝该议案。他还引用了一句经常被归于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名下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李石基所在的进步党党首李正姬(Lee Jung-hee)表示,该情报机构对他们在5月份会议期间发表的评论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手法,以便支持针对他们的叛国指控。她说,有关破坏国家设施的讨论"就像是在讲笑话,大家一笑了之。"

"如果这是叛国行为,那我们就生活在了一个没人敢开玩笑的社会,"她说,"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想法而惩罚他。"

然而,李石基没有在国会赢得多少朋友,该议案以258票对14票的结果获得通过,主要反对党派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也决定支持该议案。根据法律,在国会会议期间,只有获得议会批准才可以逮捕议员。

周三晚些时候,情报机构人员将李石基带到法庭参加听证会,法官会判决是否正式逮捕他。

在民选领导人取代该国之前的军事独裁者之后,李石基是首位面临叛国指控的议员。军事独裁者过去经常利用叛国罪名迫使异见人士噤声,甚至以此为由处死他们,这些异见人士在日后的复审中被证实无罪。

数日来,李石基一案——以及国家情报院上周突袭李石基及其追随者的住所和办公室的时机——震惊全国,致使反对派指责该情报机构玩老把戏,通过编造间谍案及来自朝鲜的威胁来转移公众对国内政治危机及对限制其权力的要求的关注。

此案刚好发生在韩国情报机构的行动备受关注的时候。前国家情报院院长元世勋(Won Sei-Hoon)目前正在受审,罪名是于去年命令一队情报人员在网上开展针对政府批评人士的抹黑行动。

反对派议员表示,势力强大的情报院涉嫌干预选举,与李石基那个小团体被指控的密谋行为相比,这是对民主的更大威胁。

虽然有很多韩国人批评并讥讽李石基,要求对他进行惩罚,其他人却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什么行为会构成叛国阴谋,在韩国讨论朝鲜的自由度又有多大。韩国政府阻止人们访问朝鲜的网站,人们仍然会因为在Twitter上转发带有朝鲜宣传资料的帖子而被逮捕。

李石基及其政党的很多成员之前都是学生活动人士,曾被控支持朝鲜的主体思想,即自立更生。他们批评韩国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同盟,对美国在韩国驻军的行为也加以指责。其保守派敌人指责他们一味强调与朝鲜合作,忽略了朝鲜侵犯人权的行为,以及朝鲜的核威胁和军事威胁。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三星发布Galaxy Gear智能手表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三星发布Galaxy Gear智能手表
Sep 5th 2013, 05:49, by CHRIS COTTRELL

柏林——周三,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发布了其备受期待的数字腕表,这款腕表能够拍照,记录锻炼情况,应用为数众多的app。三星希望这款手表能够跻身智能便携设备市场,有了智能便携设备,用户就可以将手机留在口袋里了。

这款所谓的智能手表名为三星Galaxy Gear,将会加入谷歌眼镜(Google Glass)的行列,成为可佩带技术的最新实例。这款手表能与手机同步,允许用户通过手表接电话,接收短信。手表的发布时机也让三星在与苹果(Apple)的竞争中占据了一点优势,苹果尚未发布类似设备,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传闻称苹果正在研制一款智能手表。

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e Funkausstellung)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子消费品展销会之一,三星在展会开幕之前举行了发布仪式。在这场被大肆宣传的仪式上,三星移动通讯部门总裁申宗均(J.K. Shin)在舞台上假称收到一条短信,借此介绍了这款新设备。

申宗钧收到的短信写道,"别忘了说说Android。"

然后他举起左臂,展示了这款手表,柏林的人群及在纽约时报广场(Times Square)通过视频观看发布会的人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三星推出的其他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一样,Gear手表也使用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Gear手表1.63英寸的小屏幕接收邮件,分享图片,使用特地为Gear手表设计的大量app。然而,这款手表并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三星手机或平板电脑配对。

三星美国研究中心(Samsung Research America)的研究主管普拉纳维·米斯特里(Pranav Mistry)表示,这款手表"满载着来自未来十年的技术"。

这款手表配的是橡胶表带,其中镶嵌着一枚190万像素的小摄像头。显示屏采用了不锈钢边框,四个角上分别有一颗裸露在外的螺丝钉。

按下显示屏外侧右方的按钮,或者把表带上的镜头对准某个物体,手表就会激活。轻轻向下滑动屏幕就能迅速开启相机,三星把这个功能称为"Memographer"。

米斯特里说,"这种功能可以改变我们互动、表达和捕捉影像的方式。"

在主屏幕上往上滑,就会出现数字键盘,用户可以用它来打电话。内置陀螺仪和加速计可以监测手表运动,所以用户可以通过把手腕举到耳边来接听来电。

米斯特里说,"我们为扬声器和麦克风设计了独特的位置,所以你可以像拿着普通电话那样说话。"

这款手表定于下个月在全世界上市,虽然申宗均和米斯特里都没有给出具体日期。手表的价格也尚未公布,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因素将决定这种下一代技术能否打动那些一直不愿接受这种"来自明天的配饰"的消费者。"来自明天的配饰"是米斯特里对Gear的称呼。

去年,三星超越苹果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它曾在1999年进军手表业务,当时发布的产品型号并不受消费者欢迎。

Galaxy Gear拥有512MB的RAM以及4GB机身存储空间。它采用了一枚800MHz的单核处理器,表身重量为73.8克。可供选择的颜色包括青绿、米黄、亮橙、深灰、纯黑和玫瑰金。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称叙化武攻击突破全球设定的红线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Ridiculous Developers!

Expanding your team? We have devs that cost $0110110001/hour. We invoice in binary. Try Toptal risk-fre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称叙化武攻击突破全球设定的红线
Sep 5th 2013, 04:23, by PETER BAKER

斯德哥尔摩——奥巴马总统周三宣布,与叙利亚就化学武器产生的冲突不是对他个人的考验,而是对美国国会、美国和全世界的考验。他目前正在努力寻求国内外支持,希望能对叙利亚实施惩罚性打击。

此时正值奥巴马任期的敏感时刻,他开始了一次为期三天的海外访问。奥巴马计划用巡航导弹对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的政府发动攻击,并要求立法者和盟友对他的计划表示支持。攻击行动是对叙利亚的惩罚,因为奥巴马政府认为,叙利亚上个月在首都大马士革的市郊发动了化学武器攻击,导致1400人死亡。

"红线不是我设定的,"奥巴马在斯德哥尔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红线是全世界共同设定的。"

他还说,"这条红线与我个人的公信力无关,它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公信力,还有美国和美国国会的公信力。"

奥巴马直接认定阿萨德应该对8月21日的袭击负责。据了解,阿萨德政府拥有大量遭到禁止的化学弹药,其中包括神经毒气沙林。美国情报机构表示,这种毒气被用在了由反对派控制的一片大马士革郊区。

美国情报机构尚未公布足以表明使用沙林的命令由阿萨德亲自下达的任何证据,但是白宫称,作为叙利亚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他应该对此负责。

周三,奥巴马连夜乘飞机从华盛顿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他将于周四前往圣彼得堡参加由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主持的20国集团峰会。普京反对对叙利亚实施报复性打击,认为这样做将违反国际法。普京在周三发布的一次采访中重申,他认为,美国将罪责归于叙利亚官方的说法很荒谬。

此时,奥巴马及顾问正试图说服美国国会通过一项举措,正式授权实施惩罚性打击。出发之前,奥巴马得到了众议院共和党领导人的支持,但目前仍无法保证,他们能把非常担心美国陷入另一场中东战争的普通议员团结起来。

奥巴马在这里表示自己并非设定红线之人——红线这种说法已经用了一年——还说国会的公信力而非他自己的公信力将受到威胁,这些说法激怒了一些短短几小时前还表态支持他的共和党盟友。在他们看来,奥巴马的言论似乎是在推卸责任。

奥巴马援引反对使用化学武器的长期国际规范,称红线是全世界的红线,不是他个人的设定。但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与他之前寻求国会投票的决定一样,此举的意图也是摆脱他在对叙军事行动方面的孤立状态。

不仅俄罗斯阻止联合国采取行动,甚至连美国最坚定的盟友英国也选择不参与行动。《华盛顿邮报》和ABC新闻频道( Washington Post-ABC News )联合进行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59%的美国人反对导弹袭击计划。瑞典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Fredrik Reinfeldt) 站在奥巴马的身边,敦促各方等待联合国调查员的报告,并且表示,他认为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支持的行动更可取。联合国调查员已经将攻击现场的样本送到了瑞典的一个实验室。不过,赖因费尔特也对奥巴马的立场表示了赞同,如是表示,"但我也了解对此类暴力事件放任不管的潜在后果。"

美国官员已经决定不理会联合国的调查,因为调查的任务只是确认华盛顿方面认为毫无疑问的一个事实,即是否存在化学武器攻击,而不是解决更具争议的问题,即谁应该为此负责。但奥巴马承认,2003年主导入侵伊拉克之前,美国获得的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存在错误,这个先例阻碍了目前的努力。

"我非常清楚,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地区,人们还记着伊拉克的事情,以及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指控,因此就对目前信息的准确度感到担忧,"奥巴马说。"请记住,我曾经反对伊拉克战争,现在也无意重复基于虚假情报作决定的错误。但我们已经对现有信息进行了充分评估,我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有人使用了化学武器。"

奥巴马将于周四乘飞机前往圣彼得堡,除了参加二十国集团(G-20)的活动外,还将在圣彼得堡分别会见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奥朗德支持打击叙利亚,习近平并不支持这一计划,而安倍晋三则一直避免卷入这一争端。奥巴马没有与普京举行会晤的计划,尽管与峰会举办者举行会晤是惯例。

奥巴马将于周五晚间返回华盛顿,以便及时参与国会下周进行的有关叙利亚问题的辩论及投票。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谁是中国人?如何定义“中国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谁是中国人?如何定义"中国人"?
Sep 5th 2013, 03:25, by 狄雨霏

北京——大约10年前,我和丈夫在搬到北京之前来这里旅行,北京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对我的丈夫(爱尔兰人)说,"你们爱尔兰人很白,因为你们吃土豆!"当时我们都笑了起来,虽然司机不完全像是开玩笑。

"谁是爱尔兰人?"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Gish Jen)在同名小说集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该书探讨的是美国的文化差异及误解现象。

这里的问题是,"谁是中国人?"

在毛泽东于1976年去世后,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跟那时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孤立主义时代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依然存留。比如,最近的一些书籍及对专攻跨文化问题的一些作家的采访说明,中国人仍然认为,通常被称为"老外"的外国人与自己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此无论他们在中国住多久,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中国人。

任碧莲说,"我讨厌概括。""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她在提到很多在华外国人时说。"他们对身份的假设从一开始就有根本上的不同。"任碧莲最近出版了有关"艺术、文化及相互依存"的短篇文集《老虎手书》(Tiger Writing)。

"我认为,差异与此有关:你能接受一个外国人非常中国化吗?"她在马萨诸塞州剑桥通过电话继续说道。"对于一些非常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很多中国人觉得,你必须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比你能够自行获得的任何东西都要更深层。"

"一旦你自行选择了什么东西,你就不是中国人,"她说。"中国文化不涉及选择。"

很多中国人已经成为美国人,但很少有美国人成为中国人。当然,与美国不同,中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挤作一团的人群"前往的目标都是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而不是紫禁城。就像爱尔兰人跨越大西洋前往美国一样,中国人跨越了太平洋。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外国人也很难成为中国公民。中国的律师及学者表示,中国版的绿卡项目很难通过。

然而,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继续衰退,全球经济不断融合,人们纷纷自愿或被迫到东方国家谋生。一些人带来了家人。还有一些在这里结婚。"谁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充满了个人及政治含义。

甚至一些有关外国人在华生活的严肃记述也对他们是否能同化表示怀疑。中国可能有数以十万计的外国人。

我们不妨看看席越的中文图书《他们的中国》。出生在中国的席越具有满洲人血统,目前与丈夫及两个年幼的孩子居住在加拿大。

这本于8月出版的书包含对18名在华外国人的采访。(透露一下:我是采访对象之一。)封面上写道,"他们是旁观者,也是当局者,最终却还是旁观者。"

"啊,"提到这些似乎太过排外的话语的时候,任碧莲在电子邮件中感叹。

席越从加拿大通过电话说:"这些话是我的出版商说的。我觉得它反映了中国对外国人的一种看法,但我自己绝不会这么概括。这些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然而,我认为它的确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

她说,写这本书给她提供了发泄的途径。在加拿大生活了10年后,她于2009年返回中国,感觉自己是个外国人。她希望能理解中国的"其他外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美国黑人、美国白人和欧洲人。

"中国非常奇怪,"她说,"很多事情都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变了。我的朋友变了,我觉得很难过。"

"我父母觉得,我害怕过马路(在中国)是件很奇怪的事,"她说,"路非常宽,红灯亮的时候,车还在走,根本不让行人通过。中国人对此毫无感觉,但外国人是有感触的。有人对我说,'你只需要保证自己不被车撞。交通灯就别管了。'"

小说《超重行李》(Excess Baggage)的作者卡伦·马(Karen Ma)说自己既是中国人,又不是中国人。她的小说讲的是在日本生活的一个中国家庭,以及姐妹两人(其中一个离开了中国,另一个则留在那里)之间的矛盾。

她出生在中国,成长于香港,那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后来又去了日本。

"人们并没有完全接受我,因为我太西化了,"她在目前的居住地印度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我在日本也见过这种情况。"

如果说非中国人——或者说像卡伦·马这样不够彻底的中国人——得不到真正的接受,这种情况还伴有一种似乎与之矛盾的心态:卡伦·马说,中国甚至不允许那些不够彻底的中国人停止扮演中国人的角色。

"他们,"这里指的是政府,"有一些明里暗里的办法,以此提醒你,你或许不是彻底的中国人,但你仍然是中国人中的一员,"卡伦·马说。"他们有办法引诱你回来,因为你曾经是中国人。"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认识来源于"共命运"的理念,她说,中国政府和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这种东西植根于种族和血统。

对于任碧莲来说,这些都与身份有关,不论是遗传而来的,还是后天得到的。她说,在中国,身份基本上是遗传的,外国人基本不被接受。

"即便在美国,遗传的身份和后天的身份之间也存在矛盾,"她说,"但是在中国,20%的身份是后天的,80%的身份是遗传的,"而在美国,"情况刚好相反!"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国际先驱论坛报》(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驻京记者。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小身材,大期待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小身材,大期待
Sep 5th 2013, 00:03, by C. J. HUGHES

在曼哈顿的翠贝卡(TriBeCa)街区,贯穿百老汇(Broadway)和格林威治街(Greenwich Street)之间三条街区的公园广场(Park Place),本是条默默无闻的幽长小路;然而它注定会成为头条新闻,吸引众人的眼球。

很多纽约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还是在几年前,此地的45号至51号将被规划、改造成伊斯兰教聚集地。计划一出,立即引起了民众情绪的强烈反弹。而在此前,这处地址是服装商店和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分公司的旧址。

反对者们群情激昂,他们认为,这个被称作"公园51号社区活动中心"(the Park51 Community Center)的项目,距离被伊斯兰教恐怖分子摧毁的世贸中心仅有三个街区的距离,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而支持者们则辩称,中心建成后所承载的宽容和教育功能,不仅有助于治愈恐怖袭击所带来的伤痛,或许还能消除人们心中对伊斯兰教不利的刻板印象。

后来,随着这项计划被搁浅,所有争议声也都烟消云散了。在过去两年里,这个地方一直被人们当作祈祷之地使用,开发商近来考虑将此地改建成公寓;无独有偶,四季酒店(Four Seasons)也打算在附近建造一座公寓酒店。

现如今,依然在这片地区,一座被称作"皇家翠贝卡"(Tribeca Royale)的崭新21层大厦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旦于2014年秋季竣工,它将有望成为第一座让花园广场尽显华美、超乎寻常的独特建筑。

这座建筑位于百老汇和教堂大街(Church Street)之间的19号,距离所谓的"公园51号社区活动中心"仅一街区之遥,共包括24间公寓。其中有半数的户型将独自占据一整层楼面,贯穿了整个街区。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后墙会临着莫雷大街(Murray Street)。这种全楼层的户型均为一间卧室和三个完整卫生间的格局。

这栋回头率极高的建筑,是由建筑师伊斯梅尔·莱瓦(Ismael Leyva)担纲设计的。整座建筑以高、瘦、亮为特色,大胆创新的风格使其在满是砖块和赤褐色砂石堆砌而成的低矮楼层街区里,格外引人注目。此外,该建筑对于狭小空间的充分利用,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皇家翠贝卡的占地面积极小,它挤在露营用品供应商Tent & Trails和写字楼广告牌"整体牙科"(holistic dentistry)之间,跨度仅25英尺(约合7.62米)。而且,当金属支架被插入相邻两座建筑之间时,它的空间就显得更加逼仄了,就像要把它两侧的建筑撬开似的。

一直专注于纽约公寓大厦建筑的莱瓦,此前就有过解决此类空间狭小问题的经验。矗立在布鲁克林区第八大街道785号(《地狱厨房》[Hell's Kitchen]的一处拍摄现场)、拥有122个单元的公寓大厦ICON就是由他担纲设计的。在28英尺(约合8.53米)宽的地方,他硬是塞进一座43层高的大楼。

皇家翠贝卡所能利用的空间的确"十分狭小",莱瓦说,"所以我们要尽力让它看起来格外优雅。"虽说这些公寓的外观都设计成了铁道风格(railroad-style),但玻璃和露台的大量运用确保了房间的采光,使其看起来不那么昏暗,他解释说。

厨房里的操作台将用上石英材质,浴室橱柜则将选用柚木,窗户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顶。屋子前后的露台呈椭圆形,看起来就像是枝杈上的花瓣。

大厦的地下室将建成一个占地1500英尺(约合457.2米)的健身中心,而二楼的部分空间则会被打造成公共户外休闲场所。

整座建筑的地基已于近期开始动工,负责此次开发建造的ABN房地产公司(ABN Realty)曾在纽约市建造了皇家切尔西项目(the Chelsea Royale)。那是一栋位于西24街的建筑,内有20套独立公寓。这家开发公司的陆春凯博士(Dr. Chun Ka Luk)曾是一位药物研究者,在20世纪80年代进军了房地产业。

他说,这个项目是他从身为开发商的妻子陆南希(Nancy Luk)那里接手过来的。虽然南希不幸于2011年因脑瘤过世,但她的影响并未消失。陆春凯解释说,ABN公司名字当中的"N"就代表南希,而"A"代表儿子艾伯特,"B"则代表女儿柏妮丝。此外,新建筑二楼的户外休闲场所还将被命名为"南希花园"(Nancy's Garden)。

随着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2亿元)开发成本和贷款的相继到位,只要它的开发提案获得批准,整座建筑即可动工,陆春凯说。虽然现在还没选定经纪公司,但这并不影响几个月后如期进行的市场推广活动。

尽管眼下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但陆春凯说这些房子很可能每平方英尺只会卖到2000美元(约合每平方米人民币131840.69元),或说总面积1400平方英尺(约合130.06平方米)的一整层只需要28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14.72万元)。而附近的新建公寓——如伦纳德大街(Leonard Street)56号大楼,其单价约为每平方英尺3500美元(约合每平方米人民币230721.21元)。与之相比,陆春凯的价格简直划算多了。

"我们正试着现实一些,这处街区毕竟是个过渡地带,"他说到一片有几间空置店面的地区。

的确,整个街区随处可见的施工栅栏和搭建在人行道上的棚子足以证明,这里即将大为改观。今年春天,美国兆华斯坦地产公司(Silverstein Properties)宣布,四季酒店在公园广场30号的公寓项目也即将于秋季动工,就建在皇家翠贝卡对面、此前被搁浅的那个项目的所在地,地基已经深埋在地下。根据开发商的说法,目前这个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95亿元)的项目已融资到位,它与世贸中心7号大楼仅隔着两个街区(Seven World Trade Center)。

(四季酒店公寓)这座由罗伯特·A·M·斯特恩(Robert A. M. Stern)设计的新建筑,很可能将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它那926英尺(约合282.2米)的高度,足以傲视附近那栋加上顶层公寓才792英尺(约合241.4米)的伍尔沃思大厦(Woolworth Building),以及云杉街(Spruce Street)8号上金光闪闪、高度为870英尺(约合265米)的租赁式公寓楼——纽约盖瑞大厦(New York by Gehry)。

尽管皇家翠贝卡的测量高度只有292英尺(约合89米),但陆春凯并不担心它的风头被近邻盖过去,尤其是四季酒店的项目。"要说(皇家翠贝卡)有什么独特之处的话",他说,"它的出现只会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加时髦、更加漂亮。"或许,假以时日,它还会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遗产。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8月9日

翻译:如月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印度经济问题出在自身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Build - Release - Deploy

Automate your build process. Integrates with 50+ Dev tools.
From our sponsors
印度经济问题出在自身
Sep 4th 2013, 23:35, by 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

华盛顿——过去30年,印度的经济增长令人印象深刻,年均增速达6.4%。2002年到2011年,印度显得势不可挡,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7%,似乎即将追上中国,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的话来说,印度像是迎来了第二次"命运之约"。随着印度甩开尼赫鲁以及其他信仰社会主义的开国领袖留下的、扼杀活力的中央计划和经济管控,印度庞大人口蕴含的经济潜力似乎得以释放。预计到2025年左右,印度将会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但印度的自信已经开始动摇。印度的年度经济增速已经下降到4.4%。卢比如自由落体般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和严重的财政赤字引发了对潜在危机的担忧。

从某种程度上看,印度只不过是全球金融潮起潮落的又一个受害者。印度当初投入全球金融的怀抱有点操之过急了。美联储可能收紧货币政策的威胁(或承诺),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卷走大量资本,使这些国家丧失经济活力。

但印度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自己造成的。

2004年上台的印度现政府犯了两个重大错误。首先,它想当然地认为增长是理所应当的,没有解决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第二,由于财政收入充足,印度政府启动了多个大规模的再分配项目,但却忽视了这些项目的后果: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扩大。

印度不同寻常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着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其经济发展模式依赖有限的技术型劳动力,而不是大量廉价、非技术型、半文盲的劳动力。这意味着印度只能专注于呼叫中心、为欧洲公司编写软件、为美国的寿险公司和律师事务所提供后勤服务等业务,而不是制造业模式。其他实现了成功发展的经济体——台湾、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大陆——早期都依赖制造业,这能够为穷人提供更多工作机会。

印度技术工人工资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保持着两位数增长,这导致工资水平水涨船高,削弱了印度的竞争优势。菲律宾等国家成为了更有吸引力的外包服务选择。印度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培养的人才不足以满足对更高技能的需求。最糟糕的是,印度未能充分利用每月涌入就业市场的大约100万低技术工人。

制造业需要透明的规则和可靠的基础设施。这两者在印度都十分缺乏。有关移动宽带频谱、煤炭和土地分配的丑闻削弱了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如果土地不能被轻易获取,煤炭供应不能被保证,私营企业将不愿投资电网建设。电力供应不稳定又将抑制工厂投资。

令人望而生畏的诸多印度法规,包括僵化的劳动法,打消了企业扩张的积极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大型印度公司更愿意用机器代替没有技术的劳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里(1978-2010),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大约为34%。在印度,这个数字1995年曾达到17%的峰值,目前为14%左右。

公平地说,过去30年,印度的贫穷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从大约50%减少到了大约20%。但是,由于最大的受益者是高技术人才,印度公众希望经济增长更加具有包容性。民主和竞争性政治迫使政治家们必须应对这一挑战,而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财政收入,这些收入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支持。

因此,印度政府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保障,并持续为穷人提供食品、电力、燃料和化肥补贴。这些补贴占用了多达2.7%的GDP,但是由于腐败和管理不善,最需要帮助的人往往无法从中获益。

与此同时,农村的补贴推高了工资水平,促成了两位数的通胀。印度的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大约9%(相比之下,美国结构性赤字约占GDP的2.5%,欧盟为1.9%)。为了抵御通货膨胀和总体上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疯狂地购买黄金,导致印度需要依赖外国资本来弥补贸易赤字。

通过一些旨在削减不必要支出、提高税收的大规模改革,印度可以减少赤字、控制通胀,进而恢复经济的稳定。这些工作正等待着刚刚辞去芝加哥大学职位并接掌印度央行的经济学家拉古拉迈·G·拉詹(Raghuram G. Rajan)去完成。印度总理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以及执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也不能袖手旁观。辛格本人同样是经济学家。这些措施不必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例如,印度正在实施一项宏大的生物身份认证计划,通过这一计划,政府将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现金转账,取消效率低下的福利项目。

如果对道路、港口和电力系统进行重大升级,并改革劳动法和商业法规,印度仍然能够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印度明年年初即将迎来大选。大选会增加支出压力,拖延改革进程。所以,印度的脆弱和混乱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是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和全球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高级研究员,也是《大预测》(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一书的作者。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别在虚拟世界里忘了现实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别在虚拟世界里忘了现实
Sep 4th 2013, 23:44, by 法兰克·布鲁尼

上海——此刻我身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座我从来未曾探访过的城市,每一个角落的所见所闻都是新鲜的。那么,我在干什么呢?

我在看跟我在曼哈顿的公寓里会看的几乎一样的电视节目。

离开纽约前,我下载了一季《窃听》(The Wire,又译《火线重案组》——译注),以便在我需要放纵自己或寻求慰藉时用得上。我把剧集存在iPad里,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我肯定能看得下去的书,一些我最喜欢的音乐,几期我最爱的杂志:这是一座经过考验的移动宝藏,肯定能将我与新鲜陌生的事务隔离开来。

看了大概20分钟后,我强迫自己放下《窃听》,到街上走走,因为巴尔的摩的毒贩子会等我,上海的汤团却不会。但令我不能释怀的是,待着哪也不去的想法居然如此诱人,现如今一个人可以躲在高度定制的蚕茧里周游世界、遍历人生。

我指的不是连锁酒店或连锁餐厅,这些东西我们早就已经有了,并且不知不觉做到了在不同时区、不同语言环境下都一模一样:为不喜冒险的灵魂和胃批量复制的避难所。

我指的是我们的硬盘,我们的联网手段,"云"之类的东西。我指的是我们可以把一个我们自创的、精心定制的现实,一家我们亲手策划布置的单一性画廊随身携带,并沉迷其中。

环侍执乐的不只是耳机、触控板、手掌大小的屏幕和亿万字节的存储空间。它是一种功能,源自我们如何使用这种技术,以及我们怎样让这种技术使用我们。我们把自己关在虚拟的世外桃源中,对外界不闻不问,在这里我们固有的品味被原样复制,我们的成见得以自证。

理论上说,互联网和与其相关的进步一样,应该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推动我们进入陌生的审美和智识领域。事实通常也的确如此。

但是在我们的怂恿和允许下,它也会把我们赶进一个见解统一、性情共通的群落里,将人类亘古不变的"扎堆"倾向放大。和城市郊区一样,赛博空间也是一种封闭社区。

我们的网页书签和我们自己选定的社交媒体源让我们进一步躲进自己的帮派大本营里。(这其中有线电视新闻也在发挥其强大影响力。)"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巨大讽刺:人们可以前所未有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同时,技术又让他们有能力屏蔽一切不能巩固其既有看法的东西,"乔纳森·马丁(Jonathan Martin)去年在"政治人"(Politico)上写道,他以此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右翼的战略家和分析师会无视民调结果,让自己相信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将会赢得总统竞选。

然而像这样的回音壁同样也存在于文化领域,我们被劝诫着变得千篇一律,被归入特定类型。那些很有帮助的录像带租赁店员工或书店老板已经被取代、改进和自动化:我们现在有Netflix,根据我们之前看过的东西来推荐我们接下来看什么,我们让亚马逊(Amazon)来推荐购买一些像我们这样的人喜欢看的小说。我们的特征被总结出来,然后归入相应的群体。

通过加入Facebook和Twitter的一些特定的讨论串,我们可以无休止地沉浸在我们着迷的一两部电视剧里。通过音乐流媒体服务和它们为我们调制的心动配方,我们结识到的一些新乐队可能根本就是重新调整后的老乐队。算法把我们带向一个个变形词。

我时常想起电影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去年发表的一个广泛流传的演讲。他回忆了一次从纽约搭飞机去加州的途中、附近一位乘客使用iPad的事情。"我发现他就是准备了七八部火爆动作大片,把每个火爆段落看一遍,"索德伯格说。"这位老兄的五个半小时飞行完全是一部混战打斗的色情片。"

索德伯格主要哀叹的是欣赏真正的故事铺陈和人物发展的人已经濒临灭绝。然而他的这个故事还有另一层寓意。在穿越整块大陆之际,他的那位飞行伙伴用一个可以容纳海量信息的设备,将整个宇宙折叠起来变成一种冗余的体验,一个持续的音符,一种又名陈规的迂腐套路。这个人乐得这样消磨时光。

我应该就算一个经常这样消磨时光的人,抓着我的智能手机,低着头,在屏幕上指指点点,和那些人、娱乐和想法保持着不间断联络。但是我在试图抗拒,因为放弃意外的新发现以换得安逸,终归不是什么划算的买卖。上海的天际线和我见过的任何城市天际线都不一样。谁知道还会有什么发现在等着我呢?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侏罗纪”蝉联周冠军,“那五年”大片中突围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Matchmaker for $499/month

Sit back. Let us find you love. Featured on NYTimes and The Today Show.
From our sponsors
"侏罗纪"蝉联周冠军,"那五年"大片中突围
Sep 4th 2013, 23:54, by 浩天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3年35周电影市场总结(2013.8.26-2013.9.1)
影片票房数据排行
序号 上周名次 影片名称 发行公司 场次(场) 人次(人) 票房(万) 累计票房(万) 上映周数
总计 —— —— —— 587755 11657730 40211   35
1 1 侏罗纪公园 中影华夏 115142 2762933 10531 30520 2
2 2 怪兽大学 中影华夏 113064 2581709 9458 17588 2
3 new 被偷走的那五年 福建恒业 76302 2108940 6530 6530 1
4 5 摩登年代 大地 74916 1023412 3003 6420 2
5 new 海啸奇迹 中影 41838 944875 2886 2886 1
6 new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中影华夏 29988 686092 2730 2730 1
7 3 激战 博纳 24396 415644 1363 11363 3
8 4 环太平洋 中影华夏 13530 253910 1067 68961 5
9 10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华夏 2285 184538 542 1540 5
10 9 回到爱开始的地方 星美 19487 163074 489 1061 2
数据来源: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国家电影专资办

2013年第35周是暑期档最后一周,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3D)以1.05亿元蝉联周票房冠军,《怪兽大学》(Monsters Univesity)次周票房9458万元,《被偷走的那五年》首周6530万元排在第三。单周大盘报收4亿元以上,略低于目前今年周均票房。

新片综述

中国内地女演员白百合自《失恋33天》一炮走红后,近些年来已然变成了"小妞电影"(chick flick)代言人,今年有两部这一类型电影上映,一部是春季档的《分手合约》,一部则是目前正在热映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两部影片基本区别不大,就连剧情人物的设置都有些雷同,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首周在《侏罗纪公园》、《怪兽大学》、《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和《海啸奇迹》(Lo Impossible)等西片的包夹中,一举拿下6530万元票房,着实有点令人吃惊。

不过回过头来再看,也的确有各方面的原因。《侏罗纪公园》与《怪兽大学》,一个是重映电影,一个早有资源流出,票房的续航能力已提前被损耗。因此,当《被偷走的那五年》上映之时,两部电影的势头都已缓和,场均入座方面明显下降,这时候如有新片入市,影院自然会将排映的重心转移。而《海啸奇迹》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受到延期影响,加上影片类型所限,票房吸引力本就先天不足,自然难以威胁到《被偷走的那五年》。而七夕档以后,国内电影市场新上映的影片,不论是《侏罗纪公园》还是《怪兽大学》,观影群体均不是以女性为主,《被偷走的那五年》适当地补上了这一空缺,最终获此成绩也就显得没有那么意外。

《海啸奇迹》本想借奥斯卡东风,原定3月登陆中国内地,结果历经数度延期跳票,上周才终于成功上映。延期上映的原因是,2月18日,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引进好莱坞分账片的数量,在原来每年20部的基础上,新增14部IMAX或3D影片。因此,为减少对国产电影的冲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严控今年批片(即进口买断片)的引进数量。《海啸奇迹》受此影响,延至上周才入市,对观众的吸引力已被消耗殆尽,又因为本身是批片,属于资源早就流出的一类,票房上期待不高,使得影院给予的排映也较为有限,最终首周四日仅收下2886万元。

而另外一部新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也与《海啸奇迹》面临类似的问题。作为在北美5月10日就上映的影片,本片在中国内地公映的时间晚了3个多月,不但高清资源早就流出,上映时也是暑期收尾阶段。首周三日还能拿下2730万元票房,主要依赖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出演《泰坦尼克号》(Titanic)与《盗梦空间》(Inception)时积攒的高人气。

老片盘点

《侏罗纪公园》次周再收1.05亿元,上映两周累计逾3亿,超过《富春山居图》与《小时代2:青木时代》,在暑期档上映的电影中票房升至第四,仅次于《环太平洋》(Pacific Rim)、《小时代》、《速度与激情6》(Fast & Furious 6)。不过随着暑期档落幕,依照本片目前的走势来看,已无力冲击4亿。

《怪兽大学》次周票房成功逆跌增长至9458万元,放映两周累计超过1.75亿,超过《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的1.19亿,成为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在中国内地票房最高的作品。不过,由于学生是本片的主力,随返校开始,本片的后期票房受到的影响,可能比其他几部影片更加严重。

而《摩登年代》在几部新片的冲击之下,虽然次周依旧收获了3003万元的票房,但其周末票房占比已跌至不足其单周票房的三分之一,基本算步入收官阶段了。

其余几部老片,《激战》收1363万,累计11363万;《环太平洋》密钥到期下映,最后一周收1067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收542万,累计1540万;《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次周489万,累计1061万。

总结与预测

上周全国放映58.77万场,观影人次1165万,票房4.02亿元,对比去年同期的35.61万场,1194万人次,4.56亿票房有所下跌。虽然,去年同期"双侠坐庄"属于人为干预的非正常现象(《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和《超凡蜘蛛侠》[The Amazing Spider-Man]因国产保护被推至8月底同日上映),但也可以看出,上周全国市场并未爆发出应有的量级,各片对市场的吸引力无法媲美去年同期。

这表明,目前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仍旧缺少足够多的强片支撑。近年大盘数据的增长,更多还是依赖影院的建设与银幕的增长,即使今年观影容量的增长因素,逐渐超过了终端的扩张,但在近年来的增长主因中还是有所不及,必须得有更多高质量高口碑的高票房电影来支撑。

此外,在暑期档落幕后,近期的全国市场又将处于一个过渡的低谷时期,为后续的中秋与国庆双档积蓄爆发的能量。

本周将有六部新片入市,其中国产片五部,进口分账片一部。虽然在上映影片数量上差距甚大,但作为进口分账片独苗《极乐空间》(Elysium),其对市场的票房吸引力,要大于几部国产片之和。这部科幻惊悚片由《第九区》(District 9)导演尼尔·布鲁姆坎普执导,马特·达蒙和朱迪·福斯特两大好莱坞巨星出演,将会是处于过渡期的本周票房主力。

浩天是电影票房分析师,为乐视等公司提供数据分析和市场咨询。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日据”或“日治”,历史称谓挑起台湾政治波澜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Ridiculous Developers!

Expanding your team? We have devs that cost $0110110001/hour. We invoice in binary. Try Toptal risk-fre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日据"或"日治",历史称谓挑起台湾政治波澜
Sep 5th 2013, 00:12, by 徐和谦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一场有关特殊历史时期如何称呼的字词之争,在台湾延烧数月,引发了台湾各界的史观博弈,更隐示出台湾如何看待日本,又如何界定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1895年至1945年,是日本占领台湾的历史时期,在台湾素有两种用语指代:"日据"与"日治"。传统上,在台湾光复后的四十多年里,一度居于主流地位的是"日据"的用法,含有"台湾是被日本从中国占据而去"的潜台词,更认同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一脉相承的国族立场。相对而言,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大部分的公文、教材、出版物和影视音作品里,多以"日据"时期,作为称呼日本殖民五十年期间的提法。而这一提法,至今也仍然是大陆提及台湾此段历史时期的标准用法。

然而自1997年李登辉执政后期,台湾教育部开始在中学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课,启用官方编纂的《认识台湾》系列教科书以来,相对而言更形承认日本统治合法性的"日治"一词,就取代了 "日据",成为教科书上的主流提法,影响也扩及社会其它层面,日渐成为当前台湾社会的主流称呼。这一称呼是"日本治理"或"日本殖民统治"的略称,使用者除了挑剔"日据"一词的敌我立场鲜明情绪化特点,同时表达更深一层的立场:挑战甚或否定"台湾本应属于中国"的认识框架,并透过更进一步地承认日本统治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来显示台湾迥异于中国大陆的历史经验和国族情感。

2007年,在陈水扁政府执政的尾声,当时的台湾教育部,还曾经颁布过一份《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划》,要求编写教材的民间出版商"参酌使用" ,并正式将"日据"一词归类为"不客观历史价值判断、刻意褒扬或贬抑的非中性词汇"。 自此之后,负责于民间所编的各版本教科书出版之前,审查教材内容的台湾教育部"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均以"日治"的提法为圭臬;若民间出版社再使用"日据"一词则会被要求修改,否则该教材不允许出版,各级学校也不得选用。

2013年6月24日,台湾学者、"两岸统合学会"祕书长谢大宁在台湾《中国时报》上发表文章,披露该学会成员自编历史教科书的波折际遇,反对"日治"的提法,引发论战。

谢大宁回顾,教育部所遴聘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委员,在审查其所编纂的教材时明白指出,"你要用'日据',我们就不准"。但谢大宁却认为,既然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已经正式放弃自《马关条约》以来从中国所侵夺的一切利益,为何还非得要承认日本统治台湾的合法性不可?谢大宁在文章中说,其所自编的教科书没有依照台湾教育部颁定的《课程纲要》用语使用"日治"一词,而迳改为"日据",这是照顾"中华民国的国格尊严,也符合一字褒贬的春秋大义"。

谢大宁的文章一出,质疑声骤起。身处立场拉锯另一端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委员会"(下称"审定委员会")召集人,同时也是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所长黄克武则在接受《联合报》采访 时表示,学术场合使用"日治"和"日据"的都有,但教科书需要统一,"沿用'日治'的社会成本最低。 而同样反对"日据"提法的还有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周婉窈,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文章《"日治"到"日据"再到"日治"──一份公文所揭示的历史事实》,拿出一份1951年台湾省新闻处所发的公文为证据,意欲论证"日据"的提法系为国民党党国体制强加的产物,而原先"世俗每称"、乃至要被这份公文通令矫正的"日治",才是当年台湾本土社会在战后惯用的说法。 此外,还有一些支持使用"日治"提法的学者也认为,"日据"意味着暂时性的军事占领;但日本殖民统治的五十年显然不仅仅是"暂时性的军事占领",而是在甲午战争后,透过完整的国际条约所履行的主权和领土之转移。

随后,台湾主流媒体之一、国族认同立场倾向于国民党的《联合报》,在一篇社论中斥责前述的意见。该报社论说,"用侵略战争以不平等的勒索条款佔据他国领土,尚不准谓其为'日据',请问: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有几个如此谄媚侵略者的'历史学家'?"

随着这场论战升高,正反意见不断在报刊上涌现,台湾总统马英九终于在7月18日,出席由退伍军人协会主办的"纪念抗战76周年大会"时表态:"我从小到大都用'日据',但是我并不反对有人要用'日治'"。马英九认为,人们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和记忆,确实可以容许有讨论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哪一个不准用,这样才能让不同的看法出来。"

在马英九亲自表态后的当天,台湾教育部才终于对这场延烧近月的论战做出正式回应时间。宣布教育部将会协调教材出版商与"审定委员会",在"课纲容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自由度"。随后,主张使用"日据"提法的教科书遂得以出版,与其它使用"日治"的版本在市面上并陈。教育部还决定,将另在课本中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日治"和"日据"的立场差异与演变过程。

随后,台湾的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还对这场论战做出了更大动作的回应。在马英九出面表态的四天之后,台湾行政院7月22日发出新闻稿表示,基于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和开放民间编写教科书的立法意旨, "在教科书审查上,行政院尊重教育部同时接受'日据'及'日治'用字的决定"。但是,台湾行政院称,"从维护中华民国国家主权及民族尊严的立场而言",未来该院处理公文时,将统一使用"日据"用语,"并通函中央及地方机关查照转知所属遵办"。 台湾行政院长江宜桦在接受《中国时报》采访时则进一步说明道,韩国称呼日本统治时期时也使用"日本强占"或"日帝占领"的提法。因此,政府的公文书使用"日据"称呼,是"任何一个有尊严的国家都应该要使用的方式。"

即便如此,仍有反对之声。在行政院做出于公文书上采行"日据"提法、并要求各级行政机关遵照办理的决定后,与台湾中央政府同属国民党执政的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等地方政府,随即响应,表态愿配合执行。 然而,根据"中国评论新闻网"的报道,在由民进党所执政的历史文化古城——台南市,一向不讳言其台独主张的市长赖清德则在市政会议上公开表示,行政院的指示"没有必要性,也没有正当性,徒增困扰",而从教科书争议衍生出对行政、公文用语的规范,更令他感到"错愕和不解",他还指示台南市政府所属的行政单位,对于行政院的规定"不必拘泥"。

这场"日据"与"日治"之争虽然各方坚持己见,但仍反映出近年来台湾人历史观的变化。

随着台湾本身的历史在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这十余年来教科书中对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叙述不断细化,加入了更多内容:除描述日军进占初期的武力镇压、日台种族间的差别待遇之外,日本对台湾的经济投资、基础建设和社会风俗秩序的现代化改造,与台湾人在日本统治下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同时又被卷入日本对外征战的军事动员,以及台湾在二战中遭受同盟国军队轰炸等环节,都被正式列入台湾教育部所颁布的用以指导民间教科书编纂的《课程纲要》当中。 一些日本人也逐步为台湾年轻一代熟悉甚至缅怀。例如在台湾西南平原修筑"嘉南大圳"的水利工程师八田与一,改良台湾稻种"蓬莱米"的农学家矶永吉,都成为教科书上相对正面的形象 。即便在教学上,教师们或许还是会说明:日本对台湾农技改良的研究、水利设施的肇兴,根本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巩固殖民地统治的大局。

同时,"日治"史观也是一些持台独立场者,论述何以台湾不同、也不应属于"中国"的张本。在"日治"史观下,日本统治台湾的五十年,相对于由汉人建立政权的明郑时期,或与隶属于中原王朝的"清领"(意谓"清朝领有",亦为台湾教科书用词)时期,并没有在道德上或合法性上略显亏损,只不过是台湾历史身世中又一个不请自来的统治者罢了,何况在这段时期里,至少还为台湾全岛的现代化,与"台湾人"集体认同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当然,既然日本殖民地官僚、清朝皇帝、郑式父子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教科书上均能够无分亲疏、不论族类地等量齐观的话,这也昭示着"日治"史观的根本立论:即台湾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从来没有理所当然地,必须属于谁过;而此一立论主要针对的目标,不言自明,当然也就是"中国"——不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下的。

这一次"日治"与"日据"论战所触发的政策转折,也可视为马英九执政路线和意识形态立场的一次政治宣示。继他在2011年春节与内阁首长聚会时,主动要求台湾各部会在今后提及对岸时应称呼其为"大陆"或"中国大陆",而非民进党执政时期所称的"中国"之后 ,马英九政府再一次从提法、称谓的角度入手,试图将民进党执政时期由台独观念所影响的政策遗绪,拉回较为偏向国民党所主张的主权观念与国民党式国族认同的轨道。

根据台湾官方通讯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曾表示,2013年12月,台湾会扩大庆祝《开罗宣言》发表七十周年——宣言是二次大战期间由盟国领袖蒋介石、罗斯福与邱吉尔达成共识,宣布台湾、澎湖应归还予中华民国。 今年6月间,马英九还曾在一场与台湾媒体主管的茶叙中,感性、兴奋地谈论《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和"台湾是怎么来的"。根据"中国评论新闻网"的报道,在引述《开罗宣言》中盟军要求日本归还自中国窃取之所有领土的原文表述时 ,马英九说,"我第一次看到有条约用'窃取'这个字","而且还写明是要还给中华民国,简直是为我们量身订制的" 。对于这份至今仍被部分持台独主张者视为不具国际法效力、不足以片面决定台湾主权归属的文件 ,马英九则用了一个英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开罗宣言》旗帜鲜明的正面情感——"Amazing!"

对于马英九政府愿意就"日据"提法做出明确表态,并愿意郑重看待《开罗宣言》"使台湾回来"的历史意义,一向反对台独主张、对日本殖民台湾亦持全面否定批判立场的北京当局,应是乐见其成的,甚至有可能将之视为台湾方面进一步夯实两岸政治互信的积极举措。

即便中国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曾在5月间接受《联合报》采访时直接地说,"要大陆接受中华民国,无论从哪个角度,也不可能。" 但对于马英九所采取的批驳日本占领合法性的史观立场,以及他认为中华民国政府原系于1945年代表中国收回台湾这块前朝失土,并且在1949年后仍然有效统治、延续至今的主权伸张,作为对手的北京当局哪怕实难全盘买帐,但面对这位仍愿意在历史与文化层面保有若干中华民族情感的岛内政治领袖,或许应亦已不忍批判,乃至在某个程度上还要暗感欣慰了。

这回在台湾延烧数月的"日据"和"日治"之争,人们口中论的虽是日本,但心头真正计较、以至在提法上必须寸土必争的,却仍然还是"中国"。更精确地说,台湾人正是借着"要如何看待日本"的争论,意图用自己的方式来界定"中国",并诠释中国与这座岛屿的关系——究竟中国应该是台湾理所当然的归宿?或者仅仅是台湾自我特殊身世下的其中一抹色彩?对于这座命运摇曳、几经易手而人心敏感的岛屿,这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

徐和谦是台湾自由撰稿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在一个不幸的家族中,寻找心脏病的基因线索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Ridiculous Developers

We destroy mediocrity. Whether you need a quick fix or a contract-to-hire, we have developers in the US & Europe ready for you. Hire an elite engineer with TopTal.
From our sponsors
在一个不幸的家族中,寻找心脏病的基因线索
Sep 5th 2013, 00:10, by GINA KOLATA

早期心脏病一直困扰着里克·德尔松特罗(Rick Del Sontro)的家族。他每次出去跑步时,都担心自己的心脏会出事。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让自己避免这场厄运。他保持着清瘦的体型,远离红肉,摒弃香烟并进行高强度的锻炼,甚至可以完成铁人三项。

"我一直怀有这样的期望:如果只做正确的事,食用正确的食物,就可以保持健康,"德尔松特罗先生如是说。他的胆固醇血压水平一直很低,这让他十分欣慰。

然而,当他年仅47岁的姐姐被查出患有晚期心脏病后,时年43岁、在自助寄存公司Zippy Shell任总裁的德尔松特罗去拜访了心脏病专家。

动脉X射线检查结果揭示了他心脏的真实情况。像他的外祖父、母亲、四个兄弟和两个姐妹一样,他也患有心脏病。(他的一个兄弟迈克尔[Michael]则尚未收到该疾病的诊断。)

如今,他和他的大家族加入了一项特别的联邦研究项目。该项目试图利用基因测序手段,寻找除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常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增加心脏病风险。

该研究旨在尝试通过遗传学来解释为何某些看似健康的人也会心肌梗死发作。人们期望,像德尔松特罗家这样的家族可作为解读心脏病的罗塞塔石碑——认识这些家族中强烈的动脉堵塞倾向,或许可以揭示在数以百万计的其他人体内,造成同样倾向的神秘力量。

"我们并不清楚有多少条途径可能导致心脏病,"德尔松特罗先生参与的研究领导者莱斯利·比泽克(Leslie Biesecker)博士说,"而遗传学的力量,正在于它可尝试剖析这一问题。"

研究人员早就知道,有因心脏病早逝的家族史,可将一个人的风险增加一倍,且该作用独立于任何其他因素。在这里,家族史的定义为:父亲或兄弟在55岁之前,或母亲或姐妹在65岁之前确诊患有心脏病。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德尔松特罗家各成员的基因组成,从构成人类DNA的30亿化学物质序列中搜寻具有指示意义的突变或畸变。

直到最近为止,这样的项目基本上是竹篮打水。从漫长的DNA链条上寻觅微小的畸变既昂贵又费时,对整个家族进行这项工作根本不切实际。

海量的数据分析也令人不堪重负。但近年来,研究成本已经大幅下跌,在数据分析方面也取得了进步。

 "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家族,可能只需一个家族就能解决问题,"在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从事遗传学和医学研究,但并未参与上述德尔松特罗家族研究的罗伯特·C·格林(Robert C. Green)博士表示。

在风险因素之外

对心血管疾病的控制是医学的众多功绩之一。在过去45年来,心脏病死亡率一直稳步下降。与20世纪60年代的峰值相比,约降低了60%。

但医生们依然对数十年前就已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胆固醇水平、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十分依赖。

"在医学界,风险因素分析已经成为经典准则的一部分,"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主任加里·H·吉本斯(Gary H. Gibbons)博士说,"我们每天都使用它们。但每天仍不断有人因心肌梗死来医院就诊。"

心脏病仍是男性和女性的头号杀手。在美国,每年有近60万人死于心脏病。虽然首次心肌梗死发作的平均年龄已经稳步提升——目前达到男性66岁,女性70岁——但仍有很多人因心脏病早逝,且其中不少人并没有明显的风险因素。研究人员不禁追问:他们究竟遗漏了什么?

研究心脏病的老办法是从基础的实验室研究开始,在动物身上对假说进行测试,开发药物,然后进行人体试验。这种方法导致人们很可能在付出了高昂代价后仍然徒劳无功。现在,研究人员希望人类遗传学能派上用场。

"我们需要了解人类中的疾病生物学,"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前主任、赛诺菲(Sanofi)公司全球研发部的现任总裁埃利亚斯·泽古尼(Elias Zerhouni)博士说,"研究工具已经齐备。"

但是,最大的挑战在于搞明白如何从根本上对心脏病加以预防。这正是德尔松特罗家族的用武之地。

一个家族的恐怖机密

德尔松特罗先生一直或多或少地否认他的家族存在心脏病问题,直到他的姐妹之一罗宾·阿什伍德(Robin Ashwood)发现自己患有心脏病。那是大约六年前的一个周六的上午,她正在跑步机上跑步,突然感到胳膊酸痛,就好像刚刚做完艰苦的举重锻炼似的。她马上停止了锻炼,疼痛也随之消失。

但到了那天晚些时候,在她与妹妹蒂娜·德尔松特罗(Tina Del Sontro)一起购物时,疼痛再度袭来。德尔松特罗女士强迫姐姐去看急诊,她这样说:"你该不会想死在山姆会员店(Sam's Club)的地板上吧?"

这家人的心脏病家族史非常可怕。他们的外祖父在35岁时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心肌梗死。他们的母亲在55岁时开始出现重度胸痛。当她临终时,"简直像吃糖豆那样大嗑硝酸甘油药片,"德尔松特罗先生回忆道。她接受了三次心脏直视手术,69岁那年死在了手术台上。

就这样,阿什伍德女士前往附近的急诊室就诊。检查发现,她的血压有所升高,她说,这把她吓坏了。但随后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医生告诉她,她没事。

但她想起她母亲的心电图也一直都很正常,最后却死于心脏病。

第二天,她拨通了自己的心脏病专科医生电话。"可他泼了我一头冷水,"她说,"他说这可能是胃有毛病。"

这并没有打消她的恐惧。她开始给心脏病专家们打电话,并提出,如果哪位医生愿意看看她的病历和家族史,她愿意支付咨询费用。

那时,阿什伍德女士住在佛罗里达州的彭萨科拉市,当地的莱斯利·R·弗莱舍(Leslie R. Fleischer)博士接待了她。他将一根导管从她的腹股沟处穿入,沿着血管抵达心脏,将染料注入冠状动脉,使其能够在X射线影像中显像。他发现,她存在广泛的心脏病。其中一条冠状动脉几乎完全堵塞,其他冠脉也出现了部分堵塞。

"我从业已经40年,"弗莱舍博士说,"所以,我并不感到惊讶。我只是难过。"

他在一条堵塞程度达90%的动脉中安置了支架(一种小型金属丝笼),并警告阿什伍德女士:她的兄弟姐妹都应该接受这种测试。

蒂娜·德尔松特罗率先接受了提议。她当时只有38岁,但检查表明她也患有心脏病。她的医生告诉她,将来她会发生心肌梗死:"这不是会不会发病的问题——而是将在何时发病。"

于是,里克跑去看全科医生。这名医生声称他完全可以高枕无忧。

其后,他的弟弟,时年37岁的彼得(Peter)在拜访心脏病专家数日后接受了紧急心脏双搭桥手术。

里克动摇了,他决定也去听听心脏病专家的意见。美国马里兰州切维蔡斯市的爱德华·博度里安(Edward Bodurian)博士建议他先通过心脏扫描来检查是否存在动脉钙化——堵塞的一种标志。扫描显示出了潜在的问题,因此博度里安博士对他进行了导管测试,即检出阿什伍德女士病情的同一种测试。结果令人沮丧:他的动脉也存在着堵塞。

大多数人在接受该测试后都可以很快离开医院。医生们会在受检者腹股沟插入导管处塞一个栓子来止血。但德尔松特罗先生的体脂肪过少,栓子无法固定在原位。所以他不得不在市郊医院平躺数个小时。碰巧,这家医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只有一街之隔。

正当德尔松特罗先生仰卧静待时,一个他始终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来访,并告诉他,国立卫生研究院正着手进行的一项研究"可能与你有关"。该研究由比泽克博士领导,致力于探索心脏病的新病因。

这次偶然的相遇使德尔松特罗家族加入了这项研究。

比泽克博士承认,他们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他和同事们知道,德尔松特罗家族的基因突变必定十分罕见。否则,很多人都将在无明显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发生早期心脏疾病。为了将研究重点始终集中于真正罕见的基因突变上,研究人员排除了德尔松特罗家族成员与至少3%的其他研究参与者共有的基因突变。比泽克博士表示,仅靠这一策略就排除了绝大多数的候选基因。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其余基因中寻找罪魁祸首,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变异也可能存在于人们知之甚少的DNA区域——这些区域本身并不是基因,但可以控制基因。对这些控制区及其功能的无知很可能使之前的工作全部白费。因此,研究人员寄期望于德尔松特罗家族的心脏病是由一个突变基因造成。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找到这个基因,"比泽克博士说。

德尔松特罗先生很清楚自己发生心脏病的原因仍是一个谜,但他担心要是没有健康的饮食和锻炼,他的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于是,最近的一个寒冷的早晨,他在拂晓就前往健身房。他用哑铃和杠铃练习举重,并快速地轮流进行各种锻炼。45分钟后,他完成了预定的锻炼方案,大汗淋漓。

德尔松特罗的病给他和他的整个家庭都蒙上了阴影。近期的一个晚上,我们在他们位于华盛顿乔治城附近的黄砖排屋共进晚餐。他的妻子普拉(Pura)坦承她十分担忧,但她补充道:"关于这一点,我们并没有谈过太多。"晚餐是印度菜外卖——藏红花饭、印度烤鸡和茄子。身材修长苗条,举止优雅,身着紧身牛仔裤和长款米黄色毛衣的普拉进食十分节制,喝的是一罐零度可乐。而里克只喝水,而且是小口小口地分多次饮用。

他们9岁的女儿西恩纳(Siena)说她害怕自己会遗传到父亲的心脏问题。里克向她保证,在她长大之前,科学家们一定会找到治疗的方法。"真希望那不会很疼,"她对他说。

此时,她害羞的年方6岁的弟弟尼科(Nico)已经从餐桌上溜走了。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5月13日。

翻译:任扶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贴秋膘,跟着美食达人去旅游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贴秋膘,跟着美食达人去旅游
Sep 5th 2013, 00:08, by JEFF GORDINIER

你知道有这地方,你在电视上看过。你也已经看过好些关于它的博客了。

或许它是在罗马的某个地方,私密的餐桌在小巷子里架起来,街坊宴席在光线柔和的街灯下排开。或许是在槟城那家卖美味椰子馅饼的小店停车场里,又或许是在洛杉矶那条并不耀眼的单排商业街里,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有一次就在那里吃一碗辣的泰式船面,吃得直冒汗。

如果你看波登的节目,能从这位周游世界的美食家那里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这些世外的宝地确实存在。你,也可以去那些地方吃饭。

关键是什么?你或许需要一点点帮助。

就是这种思路,解释了过去这几年来一种新的旅游业达人崛起——事实上,他们新到人们还没有给这种工作创造一个专门的名字。我们就暂且把他们叫做"夏尔巴食家"(food sherpa)吧。

就像传统的夏尔巴人导游(一个生活在中印尼边界的民族,以在喜马拉雅山麓担当导游著称——译注)会帮助登山者驾驭喜玛拉雅山峰上的神秘与压力一样,"夏尔巴食家"就是一个当地的专家,带着饥肠辘辘的游客去一些别人似乎都找不到的美食景点。

巴黎和巴塞罗那,在马来西亚和墨西哥,你都能找到这样的地方。不过,可不要去找那些排着长队的游客方阵,他们穿着白色帆布鞋,跟在一个甩着旗子、对着喇叭狂喊背熟的数据的导游身后龟速行进。"夏尔巴食家"们引以为傲的,是他们能提供一些别样的东西:给少数的游客(少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多的时候也很少超过12人)一种亲密的体验,接触那些常规美食路线之外的东西。

"我通常都不喜欢跟团旅游," 食得游(Edible Excursions)公司的创立者丽莎·罗戈文(Lisa Rogovin)说。这家公司每月经办25到40次探索旧金山湾区美食景观的深度游。"我真的必须知道这是真实可信的。我不想坐在大巴上,不想成为牛群里的一只。"

这也是里克·格尔巴德(Rick Gelbard)几十年来的目标。"我和我妻子从来没有真正参加过旅行团,"62岁的格尔巴德说。他是Panavision公司工程部的退休职工,现居加州。"我们一直都更喜欢自助旅游。"不过在准备罗马之旅和寻找吃饭地方的时候,他发现网上那些信息的海洋完全看不过来。

不久,他就偶然看到一个叫做"伊丽莎白·明奇利在罗马"(Elizabeth Minchilli in Rome)的博客,发现了美食作者,偶尔给《纽约时报》撰稿的明奇利女士。她从1988年开始就一直住在意大利(也在那里度过了部分童年时光),她可以被聘请作为一名特使,寻访城中的美食瑰宝。

"我当时只是想:'我们来试试看吧。'"格尔巴德说。

然后,当他和妻子一抵达罗马,迎接他们的就是一整天如同"波登演练课"一样的美食之旅:一家咖啡店里的卡布奇诺看起来就像20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从没改变过一样;新鲜的莫萨里拉干酪和布拉塔芝士;工薪阶层小酒馆里的油炸洋蓟;还有一盘一盘的美味腌肉,来自一家熟食店,它如此地不起眼,闲逛的游客很可能会径直错过。

"这是那种靠自己随便蹓跶绝对得不到的体验,"格尔巴德说,"感觉就像是,我和一个在罗马住了十年的老朋友见面,她带着我们到处走走。"

这种老朋友式服务并不便宜。有些时候,聘请一个一流的"夏尔巴食家"为你服务,价钱可以和在一家米其林星级餐厅用餐的费用相当:从每人75美元或100美元到一小组人1000美元不等,通常是3到4个小时的短途旅行(食物费用通常会包括在内)。

而且,每一股新兴的潮流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负面的元素:随着美食团到处涌现,你可以挑选本地厨师,获奖的食谱作者或者一个有经验的博主领路,但也可能碰上一些只是比较懂得在餐车里挑食物的江湖骗子,他们只不过是刚刚搬到这里来的。

"一分钱一分货,"罗戈文说,"我的团要价比其他团要高,但我会聘请一些见多识广的业内人士来带领他们。"

不管是好的还是平庸的,美食团的兴起是因为美食意识也在兴起。梅格·津贝克(Meg Zimbeck)通过 "嘴上的巴黎"(Paris by Mouth)网站组织美食团,她也是网站的创始人,她见到"越来越多的人都是为了吃而去旅行的,"她说,"这对他们来说跟去埃菲尔铁塔一样重要。"

他们乐意去一些"等他们回家之后可以吹嘘的地方",而如果他们在宴席上吃的是奶酪之类,他们会希望得到一些超越表面的深度知识。

"我看一些人在巴黎带美食团,就只不过领着人穿过市场,说:'这些就是奶酪!有硬奶酪和软奶酪!'"津贝克说。她像很多"夏尔巴食家"一样,是从美国移居出去的。"当我在一家商店里的时候,有人来问我一些关于'那边那种是什么奶酪'之类的奇怪问题时,我都会知道,因为奶酪是我的头号最爱。"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各种美食网站,搜寻世界上最好的饭团(或者玉米饼、鳗鱼苗和西米糕等)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然而,这样一种广泛的传播也可以成为一个问题。当几千个声音都在嚷着应该去哪里吃的时候,一个外行人不可能从中选出真正出色的地点。

"我替他们理清思路,"经营"巴黎厨房"(The Paris Kitchen)网站的温迪·林恩(Wendy Lyn)说。她在这座她已经居住了20多年的城市组织美食团(一次服务不超过四个人)。

对于一个一丝不苟的"夏尔巴食家"来说,去除糟粕仅仅是个开始。在巴黎,像林恩和津贝克这样的专家不仅仅是带着客户去奶酪店和糕点坊,还会教导他们在这些地方的行为举止。

比如,你不应该走进一家店,不跟柜台后面的人说半句话就开始伸手进陈列柜里面,拿着手纸抓一块法式千层糕。"在法国,这是非常不对的,"林恩说。

相反,她向他们示范怎样像资深专业人士一样购物(和吃东西)。"我会教他们,"她说,"这不光是走进奶酪店然后说:'好了,就是这个地方。'应该是一次关于奶酪的咨询。买奶酪是恨不得要花上一个小时的。要的是一整套的东西。"

有经验的"夏尔巴食家"还会保护手下这群嘴馋的客人,不让他们犯游客的典型错误:去了对的地方,却点了错的东西。

"吃泰国菜的方式跟吃其他任何料理的方式都不一样,"洛杉矶的厨师杰特·蒂拉(Jet Tila)说。他在泰国城办的"大熔炉"(Melting Pot)美食团,连波登本人都是其拥趸。"泰国人去某个餐厅,是为了吃某一项特色菜。如果你在任何一个特定的餐厅点错了菜,你就被耍了。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告诉人们应该去什么地方,还有应该点什么。"

所以,去"Ruen Pair"就要吃青木瓜沙拉,去"Sapp Coffee Shop"就是要吃船面,而且不管去任何地方,都不要吃某些已经被过度宣传并且被美国化到掩盖了原样的东西。"我的团里绝不会碰泰式炒粉,"蒂拉说,"我不会允许点这一道菜。稍微放开怀抱,试点新的东西吧。"

比如,如果你是在伊斯坦布尔,或许你会想试一下烤酥肠(kokorec),那是一种土耳其街头食品,会将内脏(比如胰脏)用油亮的肠子捆起来。整份内脏通常会被割成一段一段,用刮铲放进三明治里。

"人们真的很爱吃这个,""伊斯坦布尔美食"(Istanbul Eats)网站的安塞尔·穆林斯(Ansel Mullins)说。他和记者伊格尔·施雷弗(Yigal Schleifer)在2010年筹办了伊斯坦布尔的"厨房后街"美食团,此后便一直大受欢迎,之后他们还将业务扩展到了雅典和巴塞罗那。

穆林斯和他的团队可以帮你找到那一道菜——以及一系列"真正能吸引街坊的夫妻档店铺",但这些店通常不会包括在一般的游轮巡游路线里面。没有他带领,你就只能自求好运了。

"我觉得伊斯坦布尔一些最好的饭馆很难被人发现,"他说,"要解读这种饮食文化就更难了。"

尤其是当没有菜单的时候,本地的店主也不总是确定应该给这些新的国际食家们推荐些什么。

"他们会说:'哇噢,为什么你会带这些外国人来这里?你是说真的吗?你确定?'"穆林斯说,"我就说:'对!他们想跟你聊聊,想跟你握个手,想吃你这里的食物,并且想知道为什么它对其他所有人来说是那么重要。'"

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的是,这些游客想得到一个保障,让他们不会挥霍掉一种珍贵的东西:在一座美好的城市里吃上美妙的一顿饭。

"这不仅仅是说'我来找一家好的点心店吧,'""嘴上的巴黎"的津贝克说,"而是'在这几百家所有人都在写的点心店里,哪家才是值得我花时间去的呢?'我想人们喜欢包价游是因为包价游像镭射光一样穿过所有的杂音,集中到焦点上,并且说:'这是最好的。'我们做了功课,尝试过也测试过,我们知道。"

美食好导游

你要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或者婆罗洲,并且想找一位接地气的专家,帮助你像一个本地人一样吃喝。如何保证你不会被某个来自内布拉斯加并且三天前才学会"Époisses(伊泊斯芝士)"和"nuoc cham(鱼露蘸酱)"怎么发音的背包客把你牵进旅游陷阱?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经验

如果一个美食团是来自一个成规模的博客,已经发表过大量关于街坊美食的博文,那你很可能就是找到了可靠的人。如果网站是全新的,并且连一些像"mozzarella"和"meze(开胃菜)"这样的常用名词都拼错的话,那就不太可靠了。

互动

一些最好的"夏尔巴食家"会通过电邮向你提问,在你还没有到埗之前就了解你的喜恶。

亲近感

一次美食团不应该大到出现分化;它应该感觉像一次小型的朋友聚会。"在一家非常特别的小店里大声喊着英语,因为别人听不见你,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了,""嘴上的巴黎"的梅格·津贝克说,"我们想要只留下浅浅的脚印。"

惊喜

如果一个网站仅仅是列出一些你已经听说过的受游客欢迎的菜色(巴黎的法棍或者旧金山的酸面包碗等)的话,请三思。

投入度

寻找的那些导游,要对美食文化风景的细节着迷到明察秋毫的程度,而不是找那些同时还会带团看建筑、时装或者野鸟的导游。"涉及所有领域的杂家,带的团游通常都是肤浅的,"津贝克说。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7月31日。

翻译:邵智杰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放下智能手机,活在当下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Build - Release - Deploy

Automate your build process. Integrates with 50+ Dev tools.
From our sponsors
放下智能手机,活在当下
Sep 5th 2013, 00:15, by NICK BILTON

 [视频:在 YouTube 观看《我没带手机》。]

旧金山——上周末,我和几个朋友看电视,浏览那周最热门的YouTube视频时,喜剧栏目里有一个名为《我没带手机》(I Forgot My Phone)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正要点击播放时,一个朋友警告道,"哦,别看那个。我昨天刚看过,挺难过的。"

这个时长2分钟的视频观看量已超过1500万次。视频开始一对男女躺在床上。喜剧演员查勒妮·德古兹曼(Charlene deGuzman)扮演的女子默默凝望,而她的男朋友拨弄着智能手机,毫不在意。

随后展现的就是德古兹曼彻底反乌托邦的一天:共进午餐的人盯着手机,完全无视她的存在。听音乐会、玩保龄球,还有在一个生日派对上,都是同样经历。(甚至过生日的男孩都在用手机录制派对场景。)视频末尾,一天结束后,德古兹曼和男朋友回到床上;他还在玩手机。

观看德古兹曼的视频多少让人感到不安。它直击我们的智能手机迷恋文化,让我们如坐针毡地意识到自己对于那小小屏幕沉醉,同时也提出,用身心去生活而不只是观看,也许能让生活更美好。视频中不乏搞笑场景——一位男士在海滩上求婚时还不忘用手机拍摄这特殊时刻——但主要还是感觉……难过。

"想到要拍这段视频,是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太荒唐可笑了,包括我自己在内,去听音乐会时,周围的人都在用手机拍演出,而不是真的去看它,"德古兹曼在一个采访中说道。

"我们只顾盯着手机,而没有亲临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时刻,这让我感到难过,"德古兹曼说道。她创作了视频剧本,由迈尔斯·克劳福德(Miles Crawford)导演。她思考的是,不管你喜不喜欢,透过四英寸大小的屏幕来体验生活可能会成为新的常态。

也可能不会。德古兹曼视频的出现也许正赶上了一个文化时刻,人们开始质疑有些事是不是做过头了,并准备采取行动。

上周,波兰的无声音乐节(Unsound)表示不需要"即刻录制",禁止歌迷进行拍摄和分散观看表演注意力的举动。摇滚乐队"是,是,是的"(Yeah Yeah Yeahs)主唱卡伦·欧(Karen O)4月在纽约的一场表演中,告诉观众把手机收起来(并用了脏字以示强调)。

纽约的几家饭馆,如桃福子(Momofuku Ko)和布鲁克林美食店主厨餐桌(Chef's Table at Brooklyn Fare)禁止客人对餐点进行拍照。(美食爱好者们注意:给您的藜麦添加Instagram怀旧效果而后美轮美奂地上传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很多拼命坚持把电视挡在厨房之外的父母们可能会把智能手机视为文明晚餐的下一个威胁。20世纪50年代后期,电视开始从起居室转移入厨房,经常被推到餐桌边和家人们共进晚餐。后来,吃饭时看电视又成了不礼貌的行为。电视又被送回起居室。

"这并没有在多数美国家庭中流行起来,"西北大学传播学院(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munication)教授及《给电视让位》(Make Room for TV)一书作者琳·斯皮吉尔(Lynn Spigel)说道。"有家公司一度甚至尝试过一个新奇发明,叫电视壁炉,既是电视,又是壁炉。"

那么智能手机是不是也有一阵子能得到"厨房电视"的待遇呢?

"每一种体验都是围绕着设备捕捉和放大的方式来调节和构思的,"斯坦福大学研究人机互动和交流的马蒂亚斯·克劳福德(Mathias Crawford)说道。"这在我们就餐时体现得最明显不过,餐前、餐中及餐后每一部分的体验都通过特别的应用程序进行打造。"

人们通过OpenTable在餐厅订位;到达餐厅后在Foursquare上签到;拍摄食物照片分享到Instagram上;吃饭时听到的笑话发到推特上;然后在Yelp上对饭馆进行评价;最后用Uber安排车辆回家。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时候人们会对手机产生反感,那意味着他们必须对硅谷构造的整个就餐理念产生反感,"克劳福德说。但他又补充说,这是有可能的。"对,社会在不断变化,但苹果手机不过6岁,所以那些变化还没有发生。"从德古兹曼的视频引起的强烈反响看,至少人们已经在考虑这些变化了。

"我也是直到今年才开始有了不靠手机而活在当下的想法,"德古兹曼说。"我仍带着手机,但尽量把它放在包里。我自己只是感受某个时刻,但无需为此发张照片。"

电邮:bilton@nytimes.com

翻译:刘京砚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