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以色列在赞誉与毁骂声中送别沙龙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以色列在赞誉与毁骂声中送别沙龙
Jan 13th 2014, 11:25, by JODI RUDOREN

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的一生中,人们对他的看法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在他从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者摇身变成迫使他们撤离的人之后。

但周日到这里瞻仰沙龙灵柩的以色列人中,无论他们的政治观点如何,很多都很崇拜他,认为他是一个果敢的决策者,无惧承担风险;他们说,这正是他们渴望从以色列现任领导人身上看到的品质。

"沙龙一旦做了决定,就会执行它——做决定并且执行。"68岁的什洛莫·夏皮拉(Shlomo Shapira)说。他搭乘政府安排的巴士,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这里。"我们现在的领导人犹豫不决,也没有执行力。"

40岁的戴维·马克林(David Merklin)说,2004年时,他跟沙龙所在的利库德党(Likud Party)的大多数成员一样,投票反对沙龙决定撤除加沙地带以色列定居点的计划。但马克林说自己仍然尊重沙龙,因为他在撤离计划上表现出的执行力,就像他在1973年的战争中率领军队穿越苏伊士运河时违抗指挥官的命令那样。

"如果那样的人为你工作,你很难控制他们。"马克林是一位投资顾问,他带上了他11岁的女儿达夫娜(Daphna)前来瞻仰沙龙的灵柩。"你希望有那样的领导者——有勇气的领导者。"

八年前的中风让沙龙从权力高峰跌下,之后他一直只有微弱的意识,上周六沙龙去世,享年85岁。周日,天色灰暗,寒意袭人,沙龙的遗体被安放在以色列国会大厦外,供公众瞻仰。戴着贝雷帽的士兵在他的棺材旁低声念诵《Tehillim》,这是犹太人在遗体下葬前背诵的诗篇。棺材上覆盖着国旗,橙色、黄色、红色和紫红色花朵扎成的九个花圈环绕着棺材。

沙龙的军事葬礼定于周一下午进行,地点是在内盖夫沙漠的一座小山,可以俯瞰他庞大的牧羊场,当天上午国会将举办追悼会,致辞者包括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以及美国副总统小约瑟夫·R·拜登(Joseph R. Biden Jr.)。捷克总理以及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和加拿大政要也将出席。

周日,数以千计的以色列人从沙龙的遗体前走过,停下来做祈祷,或用智能手机拍照。沙龙曾经是一位将军,有"推土机"的称号;前来悼念的人中既有曾在沙龙麾下效命的老战士,也有一群在历史课上了解他的事迹的高中学生。既有犹太教徒,也有世俗犹太人,既有右翼人士,也有左翼人士,既有当地人,也有游客。

一名戴着天鹅绒无边小帽的比利时商人,鄙视沙龙晚期对巴勒斯坦人采取的行动,说他来这里是为了"确认他真的死了"。国会成员奥利特·斯泰克(Orit Struck)来自右翼党派犹太家园党(Jewish Home),他在Facebook上写道:沙龙本来可能会像对加沙那样,拆除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我们必须感谢上帝,在那之前他就被清除出我们的公共生活了"。

而在希伯来文网站Srugim上,移居到希伯伦的宗教人士巴鲁克·马泽尔(Baruch Marzel)说沙龙"将永远被耻辱地记录在犹太人民的叛徒册中。"

据巴勒斯坦新闻媒体报道,加沙人焚烧沙龙的照片,在大街上分发糖果,庆祝这个被他们称作"屠夫"的人的死亡。1982年,在沙龙担任国防部长期间,黎巴嫩的萨布拉(Sabra)和夏蒂拉(Shatila)巴勒斯坦人难民营发生了大屠杀,沙龙由此被人权组织谴责为战犯。

但是,大多数以色列人都对沙龙的逝世感到悲痛,认为他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他还是以色列建国的战士和农场主中,活到最后的其中一位。

"从马加比家族(Maccabees)时代开始,以色列就没有出过一位像他这样的领导人,"27岁的奥马里·科亨(Omri Cohen)说。他这里指的是2000多年前控制这片土地的犹太叛军。

"你可以说比比(Bibi)从沙龙身上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他们不同,"科亨说。他这里用的是内塔尼亚胡的昵称。"从决断力、个人魅力和责任感上来看都是如此。愿意承担责任的领导人就是好领导人,不管他是对是错。"

42岁的艾蒂·奥伦(Ettie Oren)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她对教育部让学校用整个周的时间来谈论沙龙的做法感到高兴。"每个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能够改变观点的人都可以被当做榜样,"奥伦这里指的是沙龙对加沙定居点的态度转变。"能够说,好的,我们做了一些事情,让我们看看我们是否能做一些不同的事,或者采用不同方式来做这件事——这就是他为何如此勇敢."

对于有些人而言,前来瞻仰沙龙灵柩更多是出于私人感情。沙洛姆·卡齐尔(Shalom Katzir)在沙龙在军中时,当了他一年多的司机,据他回忆,"当他怒气冲冲,心烦意乱地坐在车里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卡齐尔就会唱源于圣经的歌曲"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Between the Euphrates and the Tigris)。"这首歌会让他平静下来。"

美国主要犹太组织主席会议(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Major American Jewish Organizations)的执行副主席马尔科姆·霍恩莱恩(Malcolm Hoenlein)回忆了2001年,在沙龙与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的首次会面之前,为沙龙做准备工作时的情形。沙龙不负他众所周知的好胃口,在华盛顿的酒店房间叫了大桶的牛排、羊排和热狗。

"当他准备享用最后两个热狗时,他说,'你确定你不吃吗?'"霍恩莱恩笑着说。"他什么都喜欢,但尤其喜欢热狗。"

Jonathan Rosen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王立军逃馆事件中有个神秘口译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王立军逃馆事件中有个神秘口译者?
Jan 13th 2014, 10:47, by 黄安伟

自从去年9月中共权贵人物薄熙来因腐败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后,关于他的倒台,坊间就很少曝出新的细节了。然而在本周,一家中国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刊载了一篇长达31页的报道,对象是薄熙来的小儿子、为流言蜚语所钟爱的薄瓜瓜。他目前是哥伦比亚法学院一年级生,有人见过他在曼哈顿参加社交聚会。

记者李菁此次与一些薄家的友人进行了交谈,但报道本身并没有太多爆料,更多地是对众媒体去年就薄家谋杀案丑闻进行的大量报道的一次总结。不过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惹眼。文章称前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在2012年2月6日逃往美国驻成都领事馆时,知名的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驻京记者高安西(John Garnaut)应邀担任他的翻译。而后王立军在领馆图书室向与会的美国官员讲述了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谋杀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一事。

关于高安西的这段故事相当出人意料。从文章的措辞看,这些事似乎是他告诉李菁的。在报导中国新闻的圈子里,高安西是以深度报道精英政党政治而著称的。而在这件事里,他是否超越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参与者,然后一直把秘密保守到现在?

这让人很难相信。高安西的朋友都不记得他曾提到过自己在其中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西方的政府官员在和本文作者谈起领馆会面的内情时,都没有提到高安西担任翻译一事。在他新近出版的一本关于薄家的书中,高本人也没提到过这样一场会面,2012年9月就王立军在领馆内的30多个小时写下的那篇详细报道中也没有。大约在同一时间,曾就薄熙来的倒台写过许多令人信服的曝光报道的《华尔街日报》记者裴杰(Jeremy Page),也对王立军逃入领馆一事进行过详实的报道,同样没有提到高安西。

王立军进入领馆后不久,薄熙来从重庆派出大批警车包围了那座属于美国的建筑,企图将王立军追回。四川省官方也派出自己的人包围领馆。所有这一切再加上领馆门口的美方警卫,形成了一种三方僵持的紧张局面。高安西是怎样进去的?

当然,在薄熙来的传奇故事里,比这还要不可思议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而高的父亲郜若素(Ross Garnaut)曾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也许外交界的这层关系在王立军事件中发挥了作用。所以在周四的晚上,记者就《三联生活周刊》报道一事,通过电子邮件询问了已经于去年返回澳大利亚的高安西。

 "没有,我没看到报道,不过我很想看看对于年轻的薄瓜瓜,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他在回信中写道,"至于我扮演的角色,太不可思议了吧。难道我在中国10年来最精彩的故事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自己却想不起来了吗。"

他说,中国知名博主安替(Michael Anti,真名赵静)在2013年1月发表在《南都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有同样的表述。那篇文章一发表,高安西就联系到了安替,指出这个错误。安替也在Twitter和自己的中文博客上更正了错误。安替的那篇文章是关于外国记者的。编辑也对发表在《南都周刊》网站上的官方版本进行了修改。不过网上依然还能找到最初的文章

周五深夜,安替在一条手机短信中说,他最先是在一家海外中文网站上看到"错误报道"的,但记不起来是哪个网站了。2013年1月30日,安替在自己的中文微博上发帖说今后在涉及外国人的报道中不用中文消息。"惭愧了,"他用英语写道。他还说会请高安西喝咖啡。

《三联生活周刊》那篇报道的记者李菁则拒绝置评。了解这篇长达31页的报道的记者称这篇文章筹备了很久。一名记者说,有关高安西的传闻细节可能来自中文信源。

与此同时,许多中国问题观察者一直在充满期待地讨论高安西的下一本书。该书是关于"太子党"的。"太子党"是指像薄熙来和薄瓜瓜这样的中国人,他们是党内受人尊崇的革命家庭的成员。毫无疑问,这本书将包含许多和中国所谓的红色贵族有关的趣事,而高安西也一直在努力地把事实和虚构内容区分开来。

Mia Li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复星国际10亿欧元收购葡萄牙保险公司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复星国际10亿欧元收购葡萄牙保险公司
Jan 13th 2014, 10:05, by NEIL GOUGH

香港——复星国际致力于成为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也就是沃伦·E·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投资公司。它还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一点。

上周五,总部在上海的复星宣布,公司以10亿欧元(约合82.7亿元人民币)的出价赢得了对葡萄牙最大的保险公司的竞标,击败了美国私募企业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这是复星一系列全球收购案中最新的一桩,规模也最大。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涉及房地产、制药、钢材与铁矿石开采行业,并已在零售、度假村,以及保险与再保险等领域进行了快速的国际扩张。零售方面,复星于2011年达成协议,收购了希腊时尚品牌芙丽芙丽(Folli Follie)的部分股份。度假村方面,则是于去年收购了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

对于这桩最新的收购希望达成的目标——以及公司渴望效仿的对象——复星直言不讳。它将使得复星手握葡萄牙保险公司CSS(Caixa Seguros e Saúde)80%的股份。基于该国政府与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达成的援助协议,这家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私有化。

"这是复星向巴菲特模式发展实践进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复星董事长郭广昌在周五发表的公告中表示。

要想迎头赶上,复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去年前六个月,公司营收为31亿美元(约合190亿元人民币),而伯克希尔的相关数据为886亿美元。葡萄牙收购案公布后,复兴国际周五在香港的收盘价上涨了5%,不过其市值仍落后于伯克希尔近2800亿美元。

在寻求海外投资机会的中国企业中,复星或许算是最为公开表露其雄心的一个。过去10年间,中国在海外的交易带有显著的逐利色彩,特点是大型国企收购那些控制着战略资源的公司,以满足国内对能源与原材料日益膨胀的需求。

当然,此类交易如今仍在发生,比如国有的中海油去年以150亿美元完成了对加拿大油企尼克森(Nexen)的收购。不过越来越频繁发生的是,并非国企的私企占到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大头,而且它们把重点转向了能源业之外的公司。

比如,根据总部位于纽约的经济与政策调研公司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上周二发表的报告,中国私企在美国的收购交易于2012年首次超越了国企,占到总交易额的59%。2013年,中国企业在美国的交易额翻番,达140亿美元,私人买家也再次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占到交易量的87%、交易额的76%。去年的活跃度因私企双汇国际的竞标而得以增强。这家中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提出以47亿美元现金收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

"我们预计,中国对美国资产的兴趣在2014年中将继续走强,理由是中国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改革、中国的对外投资者面临更为自由的政策环境,以及美国经济前景向好,"荣鼎咨询的分析师蒂洛·赫恩曼(Thilo Hanemann)与凯西·高(Cassie Gao)在报告中写道。

对于复星国际这样的公司,海外并购的目的几乎永远是为了开发庞大且迅速增长的中国国内市场。

例如,去年5月,在一笔价值7.65亿美元的交易中,复星与法国公司安盛私募(Axa Private Equity,此后改名为Ardian)合作,收购了度假村运营商地中海俱乐部,计划在中国建立业务。交易完成之后,地中海俱乐部目前已经在中国开设了其第二处产业——一个拥有两座酒店的度假村。该度假村坐落在中国南部的旅游热门城市桂林的国家公园里,占地47公顷。更多度假村正在规划中。

复星去年实施的大量海外交易还包括,10月份,从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那里以7.25亿美元收购了纽约的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One Chase Manhattan Plaza);6月份,对美国女性服装品牌St. John Knits投资5500万美元;以及5月份,斥资2.21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医疗设备制造商飞顿激光公司(Alma Lasers Ltd.)的交易。

复星说,CSS的交易使其向巴菲特模式又迈进了一步。这指的是,复星在保险行业不断增多的足迹。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保险业的主要参与者,它拥有美国汽车保险商Geico,而且是德国再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最大的单一股东。

对于复星来说,它多年来一直在投资中国财产和意外保险商永安。2012年,它建立了两家新的保险合资公司:一家是与保德信金融集团(Prudential Financial)在上海建立的复星保德信寿险有限公司(Pramerica Fosun Life Insurance),双方各持有50%的股份;以及鼎睿再保险(香港)有限公司(Peak Reinsurance) 。后者是一家为保险公司承保的公司,业务遍及亚洲,其股东之一是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11月在香港的一个会议上,复星的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说,投资保险业背后的逻辑,也是一种中国战略。中国的银行坐拥世界最多的现金,存款高达人民币100万亿元以上。出于对未来医疗花费的担忧,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中存入银行的比例较高。复星认为,这代表着对多种新保险产品的需求。

此外,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在如何以及在何处投资其沉淀资金——保费扣除赔偿金后剩下的钱——方面,复星将有更多选择。收购CSS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拓宽这些投资选择。

分析师们看到了复星的增长潜力,但对复星的全球收购狂潮带来的债务表示担忧。在周二发布的报告中,高盛(Goldman Sachs)的分析师们将对复星股票的评级从"卖出"升级为"中性",但同时指出,41%的公司债务在一年内将需要再融资。

高盛的分析师写道,"由于复星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较高,在利率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我们仍然担心盈利风险。尽管如此,我们相信,以上消极因素可能会被以下列出的核心业务的根本性改善所抵消。如果其在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领域的增长策略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投资回报的改善可能会帮助其股票在中期获得进一步的重新评级。"

翻译:黄铮、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印度尼西亚禁止出口未加工矿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re you an App Developer?

Win $45,000 by publishing your iOS or Android App! Visit Chupamobile
From our sponsors
印度尼西亚禁止出口未加工矿石
Jan 13th 2014, 07:50, by JOE COCHRANE

印度尼西亚于上周日颁行了一项新法律,禁止出口未经加工的矿石。该国是全球黄金、镍、铜、锡和热能煤的最大产地之一。

分析人士说,这项禁令对全球矿石供应的影响微乎其微,原因是印尼政府于上周六晚通过了一项法规,该规定允许国际矿业公司继续从事此类出口,至少到2017年为止。

上周六晚,在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主持召开的会议结束之后,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长耶罗·瓦席克(Jero Wacik)对记者说,"自2014年1月12日凌晨起,原矿石绝对不能出口。"

不过,总统发言人特库·费扎亚(Teuku Faizasyah)周日表示,尤多约诺宣布的前述法规能缓和禁令对主要矿业公司的影响,其中包括美国矿业巨头自由港迈克墨伦铜金矿公司(Freeport-McMoRan Copper and Gold)和纽蒙特矿业公司(Newmont Mining Corporation)。

他把外界的进一步置评请求转给了能源和矿业资源部,以及负责协调经济事务的部长哈达·拉亚萨(Hatta Rajasa)的办公室。

总统法规的细节尚未公布,不过根据报道,矿业公司必须在2017年之前建立冶炼厂。与此同时,他们依然可以出口未经加工的矿石。然而,这些公司表示,建立冶炼厂从经济上说不划算。

据路透社(Reuters)报道,瓦席克说,"承诺建造冶炼厂的不只有自由港迈克默伦和纽蒙特,已有66家公司表示将建造冶炼厂。"他还说,"这些公司将获得出口加工矿石的机会。关于国家批准的精矿出口纯度,能源部将来会公布更多细节。"

精矿纯度指的是矿石所含矿物成分的比例。印尼法律原本禁止出口任何纯度低于100%的矿石。

根据多种估计数字,印尼的镍产量和铜产量分别占全球供应量的15%和3%以上。

印尼政府官员已表示,此次禁令旨在提升印尼经济中增值产业的比重,方法是要求矿主在国内建造冶炼厂,然而,国内外企业均对这项政策提出了严厉指责,斥责其目光短浅,带有民族主义色彩。一些人表示,该政策选在今年的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之前出台,是受了政治动机的驱使。

业界专家指出,自2009年采矿法出台以来,该出口禁令一直处于准备阶段,然而,尤多约诺政府似乎知道出口禁令可能会对就业、税收及矿区使用费产生影响,因此准许将禁令暂缓至2017年,这一举措带来的只是不确定性和疑惑。

"最重要的金属生产商不会受到任何负面影响,"雅加达律师、采矿业顾问比尔·沙利文(Bill Sullivan)说。"真正的问题是政府怎么能久拖不决,直到前一晚才开始认真处理。这是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败。"

沙利文表示,新规定对中型镍、铝土岩矿的矿工造成的伤害最大,如果那些受雇建造冶炼厂的公司没能在2017年完工的话。

他说,"如果他们依靠的第三方没有建成冶炼厂,为什么要惩罚他们?"

印度尼西亚资源研究中心(Indonesian Resources Studies)主任马尔万·巴图巴拉(Marwan Batubara)指责印尼政府"屈服于"大型国际矿业公司的压力,允许它们在2017年之前照常出口矿石。这个位于雅加达的非政府组织专门研究公共政策。

他表示,有鉴于此,他预计新规定不会对镍、铝土岩等印尼矿石的国际供应产生明显影响。举例来说,中国就是印尼镍矿的一个主要进口国。

"政府允许出口高纯度黄金、银及其他矿物,因此就没有遵循法律,"马尔万说,"他们利用百分含量做文章。"

"我觉得供应形势不会非常严峻,因为禁令没有得到百分之百的执行,"他说,"我觉得这对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我们可以说,一切还是老样子。"

马尔万还表示,他认为有关各方会通过印度尼西亚最高法院(Indonesian Supreme Court)来挑战尤多约诺的矿石出口法规,该法院上周否决了另一项与2009年采矿法有关的政府法规的部分内容,致使人们对这个分析人士所谓的严重政治化的产业更感困惑。

与此同时,工业部长希达亚特(Hidayat)表示,政府将对出口矿物征税,直到各公司建成冶炼厂的2017年为止。

翻译: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伊朗与西方大国达成初步协议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伊朗与西方大国达成初步协议
Jan 13th 2014, 06:02, by MICHAEL R. GORDON, ERIC SCHMITT

巴黎——周日,伊朗和六个世界大国达成一项协议,根据协议,伊朗将于下周一开始暂停大部分核项目,以换取西方国家对经济制裁的有限减免。

协议有效期为六个月,协议的主要内容已在去年11月公布。但由于谈判代表需要时间商定技术细节,协议的实施被推迟。

该协议遭到伊朗强硬派及以色列领导人的反对,也受到一些美国议员的强烈批评,这些议员曾威胁要批准进一步的制裁举措,尽管奥巴马总统承诺将动用否决权。

情报、军事、外交及政府官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同意签订协议时,伊朗正在向叙利亚、巴林及也门提供武器,有时还向这些国家派遣准军事部队圣城军(Quds Force)士兵,旨在扩大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不过,美国和伊朗都一直在努力,保证核谈判不受由伊朗地区政策引发的紧张局势的影响。

周日,奥巴马政府称赞该临时协议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会暂停伊朗的很多核项目,为国际谈判人员达成更全面持久的协议赢得时间。长期协议将限制伊朗的大部分核项目,确保这些项目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奥巴马上个月在华盛顿参加会议时表示,他认为最多只有"一半"的机会通过谈判达成全面长期协议。周日,奥巴马表示他对轻易达成长期协议"不抱幻想"。

前往巴黎参加有关叙利亚内战的国际会议的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也承认,下一阶段的谈判会很艰难

克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虽然协议的实施迈出了重要一步,下一阶段的挑战却要大得多。"

该临时协议实际上是一个精心制作的暂停按钮,可以为达成更深远的协议奠定基础。如果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伊朗需要时间来获得足够多的浓缩铀制造炸弹,该协议至少把这样的准备时间延长了几周,但如果某一方改变了主意,该协议可能会被推翻。

根据临时协议,伊朗同意停止浓度高于5%的铀浓缩活动,这个浓度足以用于能源生产,但却需要经过进一步浓缩才能用于制造炸弹。伊朗储备了离武器级燃料更近一步的20%浓缩铀,这些铀将会被稀释,或转化为氧化物,以此加大它们被用于军事用途的难度。

伊朗还同意不安装任何新的离心机,不启用任何已经停止运行的离心机,也不建设新的浓缩设施。但该协议没有要求伊朗停止将铀浓缩至3.5%的活动,也没有要求该国拆除现有离心机。

美国官员表示,如果伊朗没有履行该协议,他们会停止已承诺的制裁减免举措。据白宫透露,制裁减免举措价值60亿美元(约合363亿元人民币)至70亿美元。一名高级政府官员指出,价值42亿美元的减免政策包含冻结在外国银行的伊朗石油收入,如今,德黑兰方面将获准取回这些收入。

不过,制裁减免将在180天内分期兑现,如果伊朗违反临时协议,兑现过程可能会中止。第一期减免价值5500万美元,将在2月初兑现。

为了说服国内的强硬派支持协议,伊朗副外长阿巴斯·阿拉齐(Abbas Araghchi)还强调了协议的可逆性。

上周日,阿拉齐在伊朗官方电视台表示,"这场游戏的主场在我们这里,我们不可能输。核浓缩是我们的权利。"

阿拉齐说,伊朗会遵守临时协议,取消用于制造20%浓缩铀的离心机网络之间的关联,这样一来,该网络就只能将铀浓缩到5%。

他说,"离心机的内部连接可以在一日之间断开,也可以在一日之间重新连接。"

伊朗核问题虽然取得了进展,克里于上周日抵达巴黎参加所谓"伦敦11国"(London 11)会议的事实却突显各国之间依然存在巨大分歧,"伦敦11国"是由温和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国家组成的一个集团。

美国及其伙伴国已经发现,在叙利亚冲突中,他们站在了伊朗的对立面。美国只给叙利亚反对派提供了有限的支持,伊朗的行动却比美国激进得多,该国不惜大量消耗自身经济,以便协助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维持其政权。

美方情报报告显示,自各方在去年11月24日签署冻结伊朗大部分核计划的临时意向以来,伊朗已通过伊拉克向叙利亚输送了约330卡车的武器和装备。

让美国惊慌的是,伊朗和大马士革之间已经出现一条经过伊拉克的空中走廊,它是伊朗向叙利亚输送火箭弹、反坦克导弹、火箭推进榴弹和迫击炮等武器的主要线路。

美国官员说,由于阿萨德政府缺少人力,伊朗已劝说黎巴嫩武装组织真主党(Hezbollah)加入叙利亚的战斗,并鼓励伊拉克的什叶派(Shiite)民兵组织参战。伊朗还在也门和阿富汗招募数以百计的什叶派民兵,让他们去叙利亚参与作战任务。

在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克里表示,他已向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提出了叙利亚冲突问题。他说,举例来说,伊朗拒绝接受美国的观点,因此就无法参加即将在瑞士举行的叙利亚和平会议。按照美方的观点,此次会议的目标应该是组建一个将阿萨德排除在外的过渡政府。

不过,克里明确表示,与设法改变伊朗对叙利亚问题的立场相比,巩固伊朗核协议一事在美国一直享有高得多的优先级别。

他说,"是的,我提到了叙利亚问题。不过这次,我们对核问题可谓一心一意,志在必得,因此就没有以任何显著的实质性方式来探究叙利亚问题。"

克里还说,"下次见到他,我一定会重提这个问题。我不会干坐着,屏息等待伊朗在这个问题上突然改变心意,也不会对这一点有什么过高的期望。"克里话中的"他"指的是扎里夫。

Michael R. Gordon自巴黎、Eric Schmitt自华盛顿和巴林马纳马对本文报道有贡献。Thomas Erdbrink自德黑兰对本文报道有贡献。

翻译:许欣、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泰国抗议者启动“封锁曼谷”行动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泰国抗议者启动"封锁曼谷"行动
Jan 13th 2014, 03:50, by THOMAS FULLER

曼谷——力图阻止下月大选的反政府抗议者已启动封锁曼谷的行动,于周日阻断了曼谷的主要道路。

在这个人口远超1000万的巨型都市,抗议者不太可能让所有的活动和商业经营都陷入瘫痪。但他们郑重宣告,到周一上午,他们会封锁繁忙的交叉路口,截断政府主要办公室的出入路径,并包围总理英拉·西那瓦(Yingluck Shinawatra)手下政府高官们的住宅。如果大选在今年2月2日举行,英拉所在的政党很有可能会赢得大选。

名叫拉差尼·森甲伦(Ratchanee Saengarun)的抗议者站在市内某交叉路口的中间说,"我们必须封锁曼谷。这是我们最后的办法。"

到周日晚间,抗议者已经用双层大巴和沙袋封锁了大量道路,车辆被迫绕道而行。

外交部长素拉蓬·多威差猜恭(Surapong Tovichakchaikul)是抗议者特意针对的官员之一,他在上周五对外国记者说,他已从家中搬了出去。此举象征了政府在步步紧逼的街头示威中展现的防御性姿态,这场示威已经持续了两个月。

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了。"

为了应对被广泛称为"封锁曼谷"的行动,政府不仅动员了数千防暴警察,还召集了8000名军人来防范骚乱。

副总理蓬贴·帖甘扎纳(Phongthep Thepkanjana)说,"我们很肯定,军队和警察能维持下周的法律、秩序和和平。"

即使是在近年来见惯抗议的曼谷市,封锁市内主要路段的尝试依然可谓野心勃勃、极具争议。泰国北部和东北部的政府支持者对抗议活动大加抨击,还在周末动员起来对抗军方的任何接管行动,后者一直态度暧昧,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政府。商业团体和旅游协会吁请抗议者放弃行动。一些主要的泰国学者敦促抗议者让大选畅通无阻地进行下去,他们说,泰国正处于暴力蔓延的危急边缘。

然而,抗议团体似乎获得了大量的支持。这是一个高度情绪化、带有理想主义倾向的群体,积极性很高,它的领导者是曼谷的中上层群体和泰国南部居民。决意与抗议者共进退的团体包括代表泰国航运商泰国航空公司(Thai Airways)的工会、一个乡村医生协会、代表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会,以及一个由大学校长组成的协会。

其他机构就像泰国本身一样分裂。泰国著名大学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的很多教授及学生誓称要封锁通往一个主要商业区的道路,以此支持抗议活动。该大学的其他一些人却表示,抗议活动支持者自称代表朱拉隆功大学,他们对此感到非常愤怒。

抗议活动的起因是抗议者对英拉及其兄长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的憎恶,后者是亿万富翁及泰国前总理,目前在国外自我流放,但仍对政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抗议者强烈反对西那瓦家族在泰国的统治地位,认为选举将会巩固该家族对政治体系的控制。他们对选举民主大失所望,希望用"人民委员会"来代替议会。

然而,他信已在2006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遭到驱逐,英拉则因推出包括全民医保在内的变革政策而得到了泰国北部及东北部选民的广泛称赞

周日,英文报纸《国家报》(The Nation)援引抗议活动领袖素贴·特素班(Suthep Thaugsuban)的话说,他会将英拉赶出泰国。"你将不再有立锥之地,"素贴说。"我们将战斗到人民得胜的那一天。"

批评素贴的人担心抗议活动会引发暴力事件,素贴貌似承认了这一点,并且表示,如果出现"内战"迹象,他将会做出让步。

素贴说,"如果有人煽动内战,我会让民众回家。"

泰国拥有军方干预政治的长久历史。被记者问到是否会出现军事政变时,陆军总司令巴育(Prayuth Chan-ocha)给出了各种不明确的答案。

上周,曾领导2006年政变的退休将领宋提(Sonthi Boonyaratglin)表示,军方干预是"不可能的",因为泰国深度分裂,"大批"民众和持不同政见的军方派别都会采取行动反对政变。

宋提表示,他经常被军官们问到爆发政变的可能性。

他表示,自己已经告诉这些军官,"如果你们爱我们的国家和国王,最好不要再想政变的事情。"

谈到任何政变企图时,宋提表示,"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他们不会发动政变。"

翻译: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香格里拉古镇大火数百房屋被焚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香格里拉古镇大火数百房屋被焚毁
Jan 13th 2014, 02:09, by 储百亮

上周六,中国西南部一藏族古镇发生大火,导致数以百计的木构房屋及商铺被毁,这些房屋一直吸引着游客前往这个自称为香格里拉秘境灵感来源的地方。

中国电视媒体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凌晨发生火灾,截至当天近午,数百消防员、士兵和志愿者已经基本上将火扑灭。当地官员表示尚无死亡或重伤报告,至少在最初阶段是如此。然而,即便没有人员伤亡,此次火灾也将给该地区带来沉重打击。在吸引越来越多游客的同时,该地区一直在设法保护其传统。

独克宗是一个藏族古镇,铺有鹅卵石的狭窄街道两边矗立着两三层高的木构建筑。该古镇大约有3000名常住居民,与一个比它大很多、也被称为香格里拉的现代城镇相邻。香格里拉镇的居民大多是汉族人,建筑以土褐色的现代房屋为主。这片广阔的区域在藏语中被称为中甸县(Gyaitang Zong)。香格里拉地区的藏语也是Gyalthang。

云南政府新闻网站的报道援引该县官员的话称,"火灾发生后,虽然多方力量第一时间参与救援,但是由于天干物燥,火情迅速向四周蔓延。"

最初的报道只给出了粗略的损失估计。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称,被毁住宅似乎已达数百所。中国新闻网站及社交媒体发布的图片显示,大火蔓延至整个古镇,火光冲天,还显示了火灾之后的冒烟废墟和倒塌房屋。中国微博服务平台新浪微博的一名自称在现场的用户写道,大约有100所房屋被烧毁。

作家和徒步旅行向导杰夫·富克斯(Jeff Fuchs)的家就在古城,他通过电子邮件说,他已离开该地区,但他担心自己的家已被烧毁。

富克斯说,"火灾对建筑物的毁坏十分彻底。我想我的家完了,因为建筑物都是木构,整个地方马上就烧了起来。"

香格里拉县高踞于云南省一角,靠近官方划定的藏族自治区。这个地区之前被称为中甸,于2001年改用现在的名字,理由是本地区给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描绘的伊甸园带来了灵感(中国藏区的其他几个地方也在争夺"香格里拉"的称号)。此地还有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坐落在独克宗古城外不远处的一座山上。

据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近几个月,中国藏区已有几座寺庙发生火灾,包括本周在四川省发生的一起火灾。在干燥的冬季,由于大量使用蜡烛和以木头为燃料的加热设备,这些大部分为木构的建筑格外易于遭受火灾。

近些年,到香格里拉地区旅游的中外游客日益增多。不过,1月份的游客人数通常会下降,因为这片山区的海拔超过9800英尺(将近3000米),空气在此时会变得极其冷冽稀薄。云南省政府的新闻网站表示,官员们依然在调查火灾的起因。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许欣、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我们的扶贫努力没有白费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我们的扶贫努力没有白费
Jan 12th 2014, 23:54, by 纪思道

本周,美国向贫困宣战已满50年,许多人得出结论:正如里根总统所说的那样,"我们向贫困宣战,贫困赢了。"

那种观点形成了右翼对食品券、对提高最低工资和对延长失业救济的怀疑。一位名为弗兰克(Frank)的读者在我的Facebook页面上发帖称:"世界上所有的政府援助/救济,都不会让人成为更好的父母。这就是为什么左翼的想法,虽然总是出于最好的意图,却从不奏效……所有这些援助都白白浪费了。"

然而,仔细审视证据之后,就会认识到,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事实上,我们从反贫困战争得到的第一个教训是,我们可以在与贫困的斗争中取得进步,但这是一条异常艰难的上坡道路。

最准确的评估——使用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将福利计算在内的数字——显示,贫困率自1968年起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如果我们没有向贫困宣战,其他一些因素(如大规模监禁、单身母亲数量增加和工会衰退)会让贫困率比现在高很多。

一项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政府福利,2012年的贫困率可能会激增到31%。事实上,根据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White Hous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的统计,1968年到2012年之间,社会福利项目每年让平均2700万人脱离贫困。

政府的脱贫项目如何能够成功,最好的范例涉及对老龄人口的重视。1960年,大约有35%的美国老龄人口生活贫困。2012年,比例是9%。那是因为老年公民参与投票,所以政客们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并支持了社会安全福利(Social Security)和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等项目。

相比之下,儿童却没有发言权,所以他们是如今最有可能受穷的年龄群体。而这无论是在现实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属于失败。

我不希望任何人受穷,但如果我不得不做出选择,我会说,帮助儿童比帮助老年人更紧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是因为一旦儿童失去应有的机会,结果可能会是一生的教育失败、犯罪和不充分就业。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强调早期干预十分重要。早期的大脑发育将会影响一生,对人类和动物的研究都显示,童年早期的贫困和高压,会以微妙的方式改变大脑的物理结构,影响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和一生的成就。

新书《向贫穷宣战之后》(Legacies of the War on Poverty)仔细评述了各种脱贫项目,显示出这其中的许多项目都带来了明显的影响,虽然有时不像倡导者们最初希望的那么好。

首先,说到各个实际奏效的最基本社会项目——能产生高于运营费用数倍的效益,其中一项就是针对高风险少女的家庭援助计划。这实际上是美国近年来最成功的社会项目之一。在大约20年的时间里,少女的生育率已经降低了一半。

另外一系列取得巨大成功的项目则涉及对父母的培训,让怀孕妇女少饮酒、少吸烟,鼓励高风险母亲与她们的孩子更多交流。"护士-家庭伙伴"(Nurse-Family Partnership)、"美国健康家庭"(Healthy Families America)、"儿童第一"(Child First)、"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和"3000万单词项目"(Thirty Million Words project)等项目都在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孩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样地,也有许多证据显示出早期教育带来的影响。例如,批评人士指出,学前教育计划(Head Start)取得的智力提高看似在几年内即会消失。那的确属实,也令人失望。但在过去五年,戴维·戴明(David Deming)等学者的大量研究显示,参加过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日后会在一生的成就上有所提高:完成高中学业的比例和大学出勤的比例都较高,而失学和失业的比例则较低。

另一个成功的领域是鼓励就业的项目,特别是针对最高风险群体的此类项目。劳动所得税抵扣(earned-income tax credit)项目为低薪阶层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同样地,一项名为"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ies)的项目培训高风险青少年,在帮助他们确定专业化职业发展和取得实践工作的经验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甚至在过了八年之后,那些曾随机安排给职业学院项目的青年,与对照组相比收入要高得多。

正如这一案例所显示的,有越来越多一流的研究——像测试药物那样严格地测评脱贫项目的随机对照试验——给了我们充分的证据,告诉我们哪些是奏效的,哪些不是。

所以,我们不要再夸夸其谈,拿证据说话吧。

批评人士们说,脱贫工作十分艰难,而且也可能会产生依赖性,这都没错。但如今在反对食品券和其他社会福利的声音中,其假设前提完全错了,即政府援助必然失败。不论是现在,还是半个世纪前,儿童贫困在一个富裕国家都是一样不合情理的。

欢迎你访问我的博客On the Ground。请在Facebook、Google+和Twitter上关注我,观看我的YouTube视频。
翻译: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房地产泡沫重现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房地产泡沫重现
Jan 12th 2014, 23:55, by 彼得·J·沃利森

去年11月,新房开工量提高了23%,于是欢呼声四起。但是,如果人们意识到另一个房产泡沫已经开始增长,他们就会安静下来。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因为巨大的房产泡沫破裂而导致的。奥巴马政府的补救措施就是《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它是自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最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但它却无法阻止另一个房产泡沫的产生。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目前的价格和可靠的房价指数来衡量泡沫的大小。幸运的是,我们的确有这样一个指数。从至少1983年以来,美国劳工统计局(United State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一直在对房租进行记录;这个指数表明,这30年间,房租的增长幅度稳定在每年3%左右。事情也本应如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房租应该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房价也应如此。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房价的增长幅度超过房租增长幅度很多,人们就会选择租房,而非买房。

然后,当房价和房租出现显著差异时,房产泡沫就会变得显而易见——这时将其称作泡沫也颇为合理。

1997年,房价与房租开始出现显著差异。1997年到2002年,房价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6%,超过了3.34%的房租平均复合增长率。同时,这种现象还反驳了上一次的房产泡沫是由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货币政策所引发的广泛看法。从1997年到2000年,美联储提高了利率,而且几乎直到2002年,利率仍然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而且对这个泡沫没有什么明显影响。直到2007年泡沫破裂之时,它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仍然保持在6%。

如今,在金融危机、衰退和缓慢的恢复过后,这个泡沫又开始增长。在2011年到2013年第三季度之间,房价增加了5.83%,再次超过了2%的房租增长率。

许多评论人士都会把这种现象归结于美联储的低利率。或许是这样,或许不是。想一想,人们往往认为上一次泡沫在1997年到2002年的增长应该归咎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虽然美联储大部分时间都在提高利率。

这一次和上一次的泡沫都是由政府的房产政策引起的。根据政府政策,很多人都可以在付很少定金或不付定金的情况下买房。1992年,国会通过了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合理房价"目标。这两家拥有政府支持的大公司,可以从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那里购买贷款。和如今一样,它们当时就是住宅抵押贷款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根据这些目标,房利美和房地美必须增加从处于或低于当地收入中位数的借款人手里所购贷款的配额。

整个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头10年,住房和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共把配额提高了七次,所以在21世纪的头10年,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的所有贷款中有超过50%都必须提供给处于或低于收入中位数的购房者。为了让低收入借款人能够负担得起这些贷款,房利美和房地美还降低了他们要购买的贷款的首付。到1994年,房利美可以接受3%的首付,到2000年时甚至把首付降到了零。虽然这些宽松的标准是为了帮助低收入和少数族裔借款人,但却无法将其使用者限定在此类买房者当中。连那些能够承担10%到20%的首付的买房者也被3%和零首付的贷款吸引了。到2006年,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报道称,45%的首次购房者都没有付任何首付。这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推高了房价。人们更乐意买房而不是租房。低首付或零首付意味着人们可以借更多钱,而且月供仍处于他们能够承受的水平,特别是如果这是一笔只付息贷款(interest-only loan),或者还款期为30年,可以慢慢分期偿还的话——情况往往是这样。所以,贷款只受估价限制,而设定房价时完全参考可比实例则会推高估价。

如今,同样的力量在发挥作用。联邦住房管理局(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只要求购买者支付3.5%的首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首付仅为5%。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为2013年10月所设定的国家按揭贷款风险指数(National Mortgage Risk Index),通过按揭贷款购房——而不是重新贷款的人中,大约有一半只付了5%或更少的首付。每当有人建议应该把首付金额提高到过去的10%到20%时,国会、经纪人和住宅建筑商便开始强烈抗议。他们宣称,这样一来,人们便无力购买住房了。他们真正的意思其实是,这样人们便无力购买昂贵住房了。1992年以前,当首付在10%到20%之间时,住房拥有率稳定在64%——略低于今天的水平——而且房产市场也没有这么多泡沫。人们只会购买相对廉价的住房。

如果我们想阻止下一场危机,就必须阻止下一个泡沫的出现,而如果不能在杠杆作用影响最大的自住购房领域去杠杆化,泡沫势必将再起。

彼得·J·沃利森(Peter J. Wallison)是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成员。
翻译: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日本稻米关税究竟保护了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日本稻米关税究竟保护了谁
Jan 13th 2014, 00:02, by HIROKO TABUCHI

日本阿贺町——数十年来,日本一直用一种宗教式的狂热维护其778%的稻米关税。政府辩称,稻米是一种稀缺作物,不适用于贸易谈判。稻农不仅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农业传统的守护者,还构成了日本的精神支柱。

在新潟县稻米种植区从事有机稻培育的青年近正宏光(Hiromitsu Konsho)说,事实并非如此。他表示,许多日本务农者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少量田地。他们从别处赚钱,只在业余时间务农,对改良作物也不怎么上心。

他还称,尽管如此,由于有补贴、产量控制和关税的生计支持,这些稻农年复一年地种植着中等品质的稻米。由于日本人如今更青睐面包,而非其传统主食,越来越多的稻米变得无处可去。政府即将提高补贴额度,以鼓励务农者将自己种植的稻米变成动物饲料。

更具开拓精神的务农者则在扩大农田或试验更可持续的耕作方式时面临困境。不过,这些尝试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在自由市场中竞争。

近正宏光经营的越后农场(Echigo Farm)是日本乡村地区罕有的初创企业,其中培育的有机稻米行销东京和新加坡的高端零售店。他以自家农场举例:起初遭遇了困难,但如今出产的稻米成为热销品,售价为每公斤5500日元,约合每斤160元人民币,接近市场价的10倍。

"早就应当复兴日本的稻米种植了,"近正宏光说。

越后农场10年前还几乎是一片空地。近正宏光辞去了东京的办公室工作,带着开办有机稻米农庄的想法第一次来到了新潟。地方官试图阻止他获得土地租约,当地务农者则向他的稻田里扔石头,往他身上撒盐。后一种行为在这里是专门用来诅咒恶鬼的。

"多数城里人想象的田园稻田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近正宏光说,"稻米种植正在衰败,而这不是因为自由贸易。"

最近的辩论撕开了日本社会的新裂痕,而这种分歧并未遵循传统的城乡界限。相关议题是,为了加入美国牵头的自由贸易组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日本应在多大程度上开放其农业部门。日本城市人,乃至部分务农者,越来越多地在质疑,这些关税到底保护的是什么?

52岁的冈本重明(Shigeaki Okamoto)在日本中部的爱知县经营了一家成功的水果蔬菜农场。他说,日本务农者可以在没有关税的情况下竞争。与稻米不同,本土种植的蔬菜面临着全球竞争,多数的进口关税在0%到3%之间。尽管如此,日本消费的五分之四的蔬菜由本土出产。菜农的平均收入也远高于稻农。

冈本重明称,实际上,日本对稻米的关税保护已与维护务农者没什么关系了。他说,它们实际上保护的是日渐臃肿的农业协同网络,而这一网络剥削务农者,并阻碍他们的创新努力。

正如冈本重明常说的那样,它代表的是失控的官僚主义。大约有21.6万人为日本的农业协同组织工作,统一冠以农协(Japan Agricultural Group,简称JA)的名义。每两名全职稻农,就对应着一名农协雇员。本财年的中央政府预算中,农业占了2.3万亿日元,七倍于监管日本99%的非农经济的预算。

这笔钱中的大部分要通过这些协同组织。它们的责任是推行稻米的产量控制、销售及配送。在这一体制下,稻农获取补贴,用以交换种植量的限制。这样做,不仅可以维持稻米价格的高价,还能保障业余小稻农的生计。

日本可以像美国和欧盟那样,完全转向实行直接收入补贴。这至少会保护稻农免受国际竞争的影响,并且无需征收关税。但这也意味着,农协将不再能获得中介费,从而丧失其政治影响力。

近正宏光和冈本重明等务农企业家的崛起会产生同样的影响,因为他们不依靠农协出售大米或获得设备。

冈本重明拒绝在扩大农场上与农协合作。扩大经营主要是为了种植可以自行出售的草莓等农产品。他说,"日本的农业政策没有让务农者变得强韧起来,反而致使他们处于崩溃的边缘。"

不过,冈本重明表示,最大的问题在于稻米栽培。大多数日本稻农没有动力提高所种产品的质量,因为无论好还,农协都会购买他们的粮食。业内人士表示,多年的疏忽造成的后果是,与美国、东南亚或中国种植的许多稻米相比,日本大米不仅价格高得多、质量较低,而且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更大。

阻止新人涉足的监管规定致使该行业无法吸引日本的年轻人。三分之一的日本务农者都已经超过了60岁。

冈本重明表示,可能会对务农企业家有所帮助的是"经济特区"的创立。这也是安倍晋三首相(Shinzo Abe)的经济复苏计划的一部分。根据这些计划,日本的几个地区可以尝试放松监管,帮助务农者利用外来资金进行投资,扩大农田。安倍晋三还表示,政府将于2018年取消对稻米的产量控制。

但是,专家仍然怀疑是否会有真正的改变。安倍晋三的新计划中依然包括产量控制,尽管政府会给那些转而种植其他农作物或牲畜饲料的稻农提供补贴。

政坛人士承担不起忽视农协的代价。该组织能在农村地区拉票,特别是在有业余稻农的那些地区,更不必说为稻农子女提供他们梦寐以求的工作了。

东京佳能国际战略研究所(Canon Institute for Global Studies)的农业专家山下和仁(Kazuhito Yamashita)表示,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谈判中,日本可能会被迫在小麦和糖类等农产品方面向美国做出让步。日本甚至还可能增加原本较小的稻米进口配额,以便安抚美国等大米生产国。

"但是,日本绝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开放稻米市场,"他说,"这里面有太多的既得利益。"

47岁的若月丰和(Toyokazu Wakatsuki)的家族世世代代在阿贺町种植稻米。他起初也属于对越后农场持怀疑态度的当地稻农。但如今,他在协助近正宏光经营农场。

"我们一直为农协种植稻米,不是为了消费者,"若月丰和说。"务农者得开始采取主动。"

翻译:黄铮、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70年代末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70年代末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Jan 13th 2014, 00:20, by 吴伟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编者按:

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其中,政治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浪漫的年代。

源于中共党内一批开明派的努力和试图冲破旧体制窠臼的勇气,80年代的这场政治改革虽然很快在党内保守势力的围剿下失败,并在1989年那场举世瞩目的事件后彻底终结,但它影响之深远,恐尚无出其右者。

2012年2月,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回忆性著作——《中国80年代政治改革的台前幕后》。作者吴伟先生是当年由鲍彤主持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目前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系统研究和记录1980年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历史的学者。他在书中详尽记录了发生于1980年代中国的那场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给后人留下了较为清晰的历史影像。它告诉人们,主动通过政治改良,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转型,这对于中国的执政党说来,并不是一个完全新鲜的事物。在1980年代,中共党内开明力量曾经主动探索过中国的政治转型,也曾经试图推动中国主动走向现代政治文明。

2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今天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中,回头再去梳理那段历史,才更加清楚:历史并非是割裂的,也不能被割裂。那场失败的改革注定对198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也注定对中国的未来有借鉴意义。

纽约时报中文网特开设"中国1980年代政治改革系列谈"专栏,邀请吴伟先生就那段历史撰写系列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不仅留住公共记忆,也通过历史照亮今天和未来。

在1980年代的中国,由中共老一代领导人邓小平推动,赵紫阳主持,中共中央曾经领导了一场政治体制改革。与后来中共屡次宣称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同,这是中共建政史上唯一一次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于赵紫阳的主导,使这场由邓小平提出的原本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行政改革,演变成了使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现代政党转型、中国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向现代宪政民主转型的一次勇敢的尝试。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给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转型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和深刻的影响,直至今天。

说道1980年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必要回溯1970年代末的那场思想解放运动。

1970年代末,在毛派分子"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中国兴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思想启蒙,是此后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序幕和思想准备,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1977年3月,曾经受到批判的胡耀邦被恢复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同年底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长。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在文革中受到打压迫害的中共老干部得到了"平反",陆续回到了领导岗位。他们和广大党员、民众都迫切要求对中共建政后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错误、文化大革命产生的根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再认识,对党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必要调整,彻底走出文革。但在当时条件下阻力极大,党内高层仍然有人提出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政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按照这一方针,非但毛泽东的错误不能纠正,连邓小平等许多老干部重新回到政坛也成为不可能。

"两个凡是"受到党内外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而又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中共党内一大批老干部的强烈反对。1977年4月10日,已经得到"解放"但还没有恢复工作的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强调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5月3日,华国锋主持的中共中央转发了邓小平的信,肯定了他的意见。同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议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职务。此后,他开始着手推动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

"四人帮"的垮台和"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是中共的广大党员干部、中国的广大民众思想上获得解放的前提。文革时期的政治高压和对思想言论上的禁锢被冲破,各种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讨开始活跃起来。在胡耀邦的推动下, 1978年5月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然后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从而引发了全党和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这次大讨论,对广大中国人,对中共的党员干部说来,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人们在几十年来形成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毛泽东思想崇拜开始破除,对几十年来党所奉行的一系列理论政策也开始"拨乱反正"。人们开始认识到,任何"真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任何政策都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理论、政策,都必须得到纠正。经过半年多的大讨论,中共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许多人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在中共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来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

为了进一步搞清理论和政策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统一全党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1979年1月,中央召开了由胡耀邦等人主持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这个会议,有中央和北京的理论宣传单位的数百人参加,各省也派出了联络员,前后开了两个多月。开会之初,胡耀邦十分强调要解放思想。

在胡耀邦等人推动下,参会者从多方面广泛地讨论了建政以来中共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会上争论非常激烈。限于当时的条件,许多参会者思想中还有较大局限,人们的认识还远不及此后几年那样深刻,但是在批判性认识文革、指出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批判长期存在的"左"倾危害方面,在批判个人迷信、总结封建主义对党的影响方面,在批评党内、国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方面,都打开了缺口,开了一个好头。许多人的发言大胆冲破了禁区,提出了在当时看来使人震聋发聩的一些观点,由于会议简报发放范围很广泛,引起了党内和社会上的较大震动 。后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成为赵紫阳助手的鲍彤(时任国家科委研究室副主任)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长篇发言《二十年间》,对中共八大、1957年反右、1959年庐山批彭德怀、文化大革命等党内重大历史问题和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表了颠覆性的看法。

一些参会者开始注意从党和国家体制上研究和探讨文革的成因,探讨党内民主生活遭到破坏的思想和理论根源。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李洪林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应该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而不应由前任指定"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助理研究员严家其关于"废除党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发言,都振聋发聩,语惊四座,对于启迪人们思想,促进理论界对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缺陷和弊端进行研究,以至于引发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务虚会召开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也在思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西单民主墙"和"北京之春"民主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最初, 是人们在西单的一面墙上贴出了要求给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控诉冤假错案的大字报。随后大字报就逐渐转向彻底平反一切冤假错案,反对"两个凡是",批评当时的北京市委和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和政策,主张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要求保障人权,实行民主与法治。这类探讨,让中国人在经受长期的封闭的毛式理论洗脑教育之后,打开了一扇心灵上的窗子,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的民主政治,开始审视中国的政治体制,审视中国的政党和国家体制,认识其中的弊端,从而萌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民主政治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为若干年后执政党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

西单民主墙的言论,一开始曾受到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的支持,它的许多文字也与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许多发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党内党外、会上会外是相通的,相互响应和促进的。特别是对中共执政体制、国家体制中一些弊端、成因等方面的许多观点和分析,追根溯源,应该说西单民主墙功不可没。

随着讨论和反思的深入,民主墙的积极分子们开始不满足于只贴大字报,发表讲演了。他们开始成立组织,发行刊物,组织各种集会。随后,这场被称为"北京之春"的民主运动逐渐扩大到上海、天津、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1977年底至次年初 ,上海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前后持续了100多天,并迅速向周边和其他城市漫延。

对这种形势,中共高层有不同的判断。胡乔木说:当前党内外存在着"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的三股歪风,形势比1957年资产阶级右派猖狂进攻时还严重。胡耀邦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说:现在的形势很好,不要对某些地方、环节发生误解、错觉、偏差。他还传达了华国锋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反右派"。但是,1979年3月,面对动荡的社会形势,邓小平、李先念、彭真等中共元老先后表态,认为需要运用强力手段,不能允许这种混乱局面再继续下去。北京、上海警方开始行动,一些民主墙的活跃人物和民办刊物的负责人相继被捕。

元老们的这种态度并不令人意外。民主,曾经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一面旗帜。但当他们取得政权之后,他们需要的就不再是民主,而是稳定。一旦民众的民主要求威胁到政权的稳固,威胁到党天下的稳定,那么,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运用专政的手段,恢复秩序。此后两年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创办民刊的活跃分子有上千人被拘审、逮捕、判刑。大多数高校竞选运动的参与者,则上了"新三种人"的内控名单。体制内的理论工作者,很多人被撤职、审查和清算。持续了近两年时间的西单民主墙被彻底取缔,民间的"北京之春"民主运动进入低潮。

就在社会上的"民主墙"受到压制的同时,体制内的"民主墙"——理论工作务虚会也开始出现转折。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第二阶段,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一方面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坚决发扬民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给"解放思想"定了调子,这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必须反复强调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某些人(哪怕只是极少数人)企图动摇这些基本原则。这是决不许可的。" 至此,理论务虚会从胡耀邦强调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开始,以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收场。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是他的"两手论"思想格局的起点,代表了当时重返政治舞台的几乎所有老一代领导人的想法。作为一个从文革所受的迫害中走过来的老一代共产党人,尽管他对导致文革产生的制度性缺陷有所反思,因而在重新掌权以后,他可以同意你重新评价毛泽东,同意你否定文革,甚至同意你探讨体制中的弊端,探讨改革问题,但是他绝对不允许你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共产党所建立的这个"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因为,他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一生,与这个党,与这个制度血肉相连,甚至与这个制度的许多弊端都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他们全部事业的根基所在。否定了这个党,否定了这个制度,就等于否定了他们自己,否定了他们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这是他们所绝对不能接受的。

后来到十三大被明确概括为"两个基本点"的邓小平思想格局之基本雏形,自此开始显现。

吴伟,现代历史学者,1980年代由鲍彤主持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当年公民运动者回忆盗窃FBI文件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当年公民运动者回忆盗窃FBI文件
Jan 13th 2014, 00:03, by MARK MAZZETTI

费城——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实施无懈可击的犯罪要容易得多。

因此,在43年前的一天夜里,当全世界的无数观众都在电视上观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和乔·弗雷泽(Joe Frazier)进行15个回合的冠军争夺战时,几名盗窃者利用一个撬锁工具和一根撬棍进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在费城郊区的一个办公室,偷走了那里的几乎所有文件。

这些盗窃者一直没有落网,而他们匿名寄给报社记者的被盗文件,则成为后来针对FBI的潮水般的曝光报道中的第一股细流。这些曝光针对的是FBI对异见组织开展的大规模间谍活动和肮脏伎俩。

如今,随着前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承包商雇员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曝光的大量文件再次为政府间谍行为蒙上阴影,并且触发了全国对政府监控行为设置适当限制的讨论,1971年3月8日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米迪亚的这桩盗窃案仿佛发出了历史的回声。直到现在,这些盗窃者一直遵守着他们的诺言:对自己在行动中扮演的角色保持沉默。对他们来说,知道自己的行动对FBI造成了从未有过的严重打击,这就够了。在J·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担任局长的漫长任期中,FBI曾经积聚了巨大的权力和声望。

基思·福赛思(Keith Forsyth)是其中的一名盗窃者,他说,"如果你对这个运动以外的人说FBI干了什么,没有人会相信你说的话。"他最近公开了自己参与这项行动的事实。"要让人们相信这是真的,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FBI亲手写的东西给他们看。"

现年63岁的福赛思和这个团队的其他成员目前已经无法因为当晚发生的事被起诉,他们还同意在本周由第一批收到这些被盗窃文件的一名记者撰写的一本书出版之前接受采访。这本书的作者贝蒂·梅兹格(Betty Medsger)曾经是《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记者,她花了多年时间研究关于这起事件的大量FBI案件卷宗,并说服这八个人中的五人打破沉默。

与斯诺登不同,只需将数十万份NSA数字文件下载至电脑硬盘中即可,这些"米迪亚"盗窃者采用了20世纪的盗窃方式:他们对FBI办公室进行了几个月的探查,戴着手套将文件放入行李箱,并将行李箱装入逃跑用的汽车中。行动结束后,他们便分道扬镳。一些人仍然致力于反战事业,而约翰与邦尼·雷恩斯夫妇(John and Bonnie Raines)等人则决定,这次冒险的盗窃行动将会是他们针对越战及其他政府举措的最后一次反抗行动,接下来,他们将继续自己的生活。

"我们不需要关注,因为我们做了需要做的事情,"80岁的约翰·雷恩斯说。"60年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需要继续做我们当年做的事情了。"当时,雷恩斯夫妇已经做好安排,如果他们被关进监狱,其他家庭成员将抚养夫妇二人的三个孩子。

一个周密的计划

盗窃行动是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物理教授威廉·C·达维顿(William C. Davidon)的主意。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费城已经成为举行和平运动的中心,而达维顿是这里反战抗议活动的常客。多年来的有组织示威活动似乎没有什么影响,这让他很是沮丧。

1970年夏季,也就是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总统宣布美国入侵柬埔寨数月后,达维顿开始在一群活动人士中间组队,他选择的是他觉得有决心且行事谨慎的人。

该组织——起初有九人,后来有一名成员退出——认为设法闯入FBI位于费城市区的办公室太冒险,那里的安保措施非常严密。他们很快选定了FBI位于米迪亚的卫星办公室,在和县法院隔一条街的一栋公寓内。

那次盗窃基本没出什么差错,只是指定撬锁人福赛思发现FBI在大门上装了一把他无法打开的锁,所以不得不改变原计划,从一个不同的入口进入。他用撬棍打开了第二把锁,是安装在门把手上方的一个门栓。

把文件装进箱子里以后,盗窃者纷纷坐上为逃跑准备的汽车,在一个农舍集合,整理偷来的材料。让他们欣慰的是,他们马上发现大部分材料都是FBI对政治团体进行间谍活动的铁证。盗窃者自称是调查FBI公民委员会(Citizens' Commission to Investigate the F.B.I.)成员,把经过筛选的文件交给了几家报纸的记者。盗窃案发生两周后,梅兹格以这些文件为基础写出了第一篇文章。此前,尼克松政府曾要求《邮报》把相关文件还回来,但并未成功。

但是,将对限制FBI在国内的间谍活动产生最大影响的文件是一个内部传送单,上面标注的日期是1968年,上面有个神秘的词:Cointelpro。

米迪亚盗窃者和得到这些文件的记者都不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直到几年之后,当NBC新闻记者卡尔·斯特恩(Carl Stern)根据《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从FBI那里获得更多文件后 ,Cointelpro的梗概才为人所知。Cointelpro是反间谍计划(Counterintelligence Program)的缩写。

自1956年以来,FBI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对民权领袖、政治组织者和可能是共产主义者的人进行监视,而且还试图在抗议组织中挑拨离间。这些残酷的爆料显示,FBI特工曾匿名致信小马丁·路德·金牧师(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威胁说如果他不自杀的话,就要把他的婚外情公之于众。

"这可不光是监控美国民众,"曾为爱达荷州民主党参议员弗兰克·丘奇(Frank Church)担任幕僚的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公共与国际事务教授洛赫·K·约翰逊(Loch K. Johnson)说。"Cointelpro的目的是毁掉别人的生活,破坏他们的名誉。"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丘奇参议员牵头的调查,进一步揭示了FBI数十年中滥用职权的广度,最终导致国会加强了对FBI等美国情报机构的监督。丘奇委员会关于国内监控状况的最终报告直言不讳。"太多人被太多政府机构监控,搜集的信息也太多了,"文中写道。

达维顿去年年底死于帕金森病导致的并发症。他生前计划公开自己在入室案中的角色,不过有三名入室盗窃者选择了保持匿名。

坦白的人中包括福赛思、雷恩斯夫妇和一个名为鲍勃·威廉森(Bob Williamson)的男子。他们有些忧虑,不知外界会如何看待他们的举动。

时间的流逝磨平了约翰和邦尼·雷恩斯一些曾经很激进的政治观点。不过,他们表示感觉与斯诺登有种亲近感。二人认为,他对NSA监控的揭发是对自己多年前的揭露行为的支持。

他们明白,有些人会批评他们参与此事。要知道,如果被抓获并定罪,或许会与孩子们分离多年。然而,他们坚称,假如不是确信能全身而退,他们是不会加入盗窃团的。

"表面看来我们胆大包天,"约翰·雷恩斯说。"其实,华盛顿当时绝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向J·埃德加·胡佛追究责任,包括参议员、众议员,乃至总统本人。"

"在我们看来很明显的是,"他说,"如果我们不行动,就没别人了。"

翻译:王湛、许欣、陈柳、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艾未未:护照被没收的1001天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艾未未:护照被没收的1001天
Jan 13th 2014, 00:14, by 狄雨霏

上周,我们讲述了艺术家和异见人士艾未未是如何抗议中国政府对其护照的没收:他在自行车篮里放上鲜花,然后把车停在自己位于北京的工作室外。现在,艾未未在采访中讲述了被困在自己热爱的国家,但却不能离开的感觉。

他担心自己的艺术会受到影响。他说,如果他能到现场策展,就会给将于4月在布鲁克林举办的展览(此次展览是对赫什霍恩博物馆[Hirshhorn Museum]展览的重现,名为"艾未未:凭什么"?)和将于9月在加利福尼亚阿尔卡特拉斯(Alcatraz)举办的展览带来助益。但是,为了对自己自由受限的处境表示反抗,他还在继续筹划在柏林开办工作室一事,他说,至少这样可以表明自己希望某天能在中国之外继续工作。

2011年4月,艾未未被拘捕,在狱中度过了81天。现在他可以在北京自由活动了,但是他说,"我每次外出,都要告诉他们我要去哪儿。"

以下内容节选自对艾未未的采访。采访于某天上午在他的工作室里进行;此前,他再次把鲜花放进了自行车篮里。自11月30日以来,他每天如此。艾未未花一些时间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中国和西藏古老的纤维织物。采访结束后,他提到了这些织物,讲到了它们的美和历史,以及它们如何表达了艺术的重要内容。

问:为什么你会在每天早上9点把鲜花摆出去?

答:9点是我开始工作的时间。我把花放到篮子里,拍几张照,然后传到网上。

问:为什么选择花?

答:我认为花是最通俗的语言。首先,花与生活有关。而且我用的是鲜花。每天都换新的。在这种寒冷的天气,它们或许只能维持一天。

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答:他们是我的一件艺术品,和我的生活有非常强烈的联系。从2011年4月3日我被带走,关在一个秘密地点,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护照。我被关了81天,当6月22日我被放出来时,他们说我必须度过一年的保释期。从那时起,每次我问起护照的问题,他们都说会把护照还给我。但是他们根本没还给我,现在已将近三年。今天是我失去护照的第1001天。我不知道这还要持续多久。再来个1000天?甚至几千天?这都有可能。

所以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所有原因。这是一个宣称有法治的社会。我们有宪法、刑法,各种法律。当一个政府像这样强行把一个人关起来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非法的,至少违背了法律精神。你没有权利对一个人的生活地点,他们旅行的能力进行限制。当我下火车的时候,会有人给我拍照。我去酒店时他们也跟着。

问:这种情况产生了何种深刻的感觉?

答:我们在这个国家最主要的担忧是,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发生的事,但永远不会知道原因。那辆自行车属于一名德国年轻人,他被抓了,但并没有经过正式的程序。我记得他被关了10个月以上。他当时为一家德国艺术品运输公司工作,德国政府花了很大气力争取让他出来。他现在已经自由,回到了德国。在他离开之前,他把自行车交给一位德国记者,说他想把它给我。于是,我突然就有了这辆车,我知道他受到了极其恶劣的对待。他没做错什么,他们却把他关了这么长时间。政府说他走私,但真正的原因是,官员们想开一个免税艺术区,接手他的生意。那时我自己也刚出来,我就想我该怎么处理这辆车呢?然后我就买了一把很结实的锁,把它跟我大门外的一棵树锁在一起。这种自行车你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有时这些车会被弃置;在纽约总能看到这样的。在中国,车主人可能是被政府带走或出什么事了,因此,这很有象征意义。所以,我决定在里面放花,每天都放,直到拿回我的护照。

问: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回护照,这种感觉是不是不好受?

答:这在中国文化里很正常。例如,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投票。60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看到。政府说,看,中国人素质太低,还没准备好,10年或15年后,会好一点。所以我们永远不知道会怎样,每个人都这么活着。怎么说呢?有人说,生活就是日复一日,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但是,当你开始在意那些在5·12四川地震中死去的孩子,当你找到了他们每个人的名字、生日、父母是谁,我觉得,从那一刻起,我们就不能光数数了,我们必须记住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可以每天买一束鲜花提醒大家,我们会失去自由,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事就发生在我们中间。

问:如果你现在有护照,你打算去哪?

答:我被带走的那一天,他们给我的头上套了一个黑色的罩子,把我带到了一个秘密地点。我当时就想,我怎么那么笨呢?我本可以有一本美国护照的。我在美国生活了12年。但出来后,我倒不急着走了。我觉得自己在这里有很多事要做。我有很多朋友。我的家人在这里。我甚至想,你把护照还给我的那一天,我可能会当着你的面把它撕了。你不能把它拿走。选择权在我,而不在你。

我4月份在布鲁克林有一个展览。我在纽约生活过,当然想去那儿。这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我希望能让它很出色,希望能和观众互动。9月,我在加州的阿尔卡特拉斯也有一个展出。那个展出很特别。我想去现场。如果真正努力,展览会更好。但现在,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

问:阿尔卡特拉斯曾经是个监狱。那个地点对你意味着什么?

答:我觉得,对许多所谓的政治犯,或者说因为政治观点而入狱的人而言,他们想要的始终是更多的自由。他们中多数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群体,为了他人。他们因为这么做而失去了一项基本自由。对我来说,为他人和自己的良心做了点事,就让他们陷入不自由的境地,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是文明、现代的。

问:你放弃在柏林开工作室的想法了吗?

答:没有。因为我觉得我可能需要在海外有一个工作室。这样就会更多机会进行更多交流。思想领域的交流。但因为我当时被关押,那个计划一度基本停顿。

问:听说柏林艺术大学(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授予你了教职。

答:是的。但我没法告诉他们我什么时候能接受这个职位。他们还在等。我还是认为柏林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方。是艺术家能够生存下来的地方。那里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还有其他许多艺术家。那些东西真的都非常重要。我们还在修复工作室,还没结束。不过快了。再有一两个月就好了。

问:如果你人在这里,你计划怎么使用柏林的工作室呢?

答:我觉得,工作室即便空着,也是一种象征。我想去,但去不了。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都处在这种情况。我是因为政治原因,但对很多人来说,则是经济原因或其他复杂的原因。它是一个存在的基本象征。

问:因此,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有一间空着的工作室也自有其含义?

答:是的。我感觉,我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的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为了实现它而付出的努力。就像我觉得,对自由的主张很大一部分在于为自由而进行的斗争,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我觉得,奋斗的过程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在生活中,不管是艺术家、理论家还是哲学家,我们都会做一些艰难的事情。

问:如果你人不在北京,会有其他人帮你放花吗?

答:会。

问:警方介入过你放花的事情吗?

答:没有。他们不会再来给我找麻烦了。他们过去每天都会打电话,但现在不了。

问:你会觉得与世隔绝,会觉得孤独吗?

答:我不觉得孤独。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也没感到有很多限制,因为我的艺术基本上就是以限制为主题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种贯穿每个中国人生活的不确定性。没人对社会或法律有坚定的信仰或信任。你不能构建一个这样的现代社会。因为所有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基本的价值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信任,就没有文明。而且信任也会为权力提供合法性。

问:这就是这里的人经常说到的缺乏安全感吗?

答:没错。因为,那种安全感从何而来?肯定是权力,而且这种权力必须是合法的权力。如果都是现在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这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吗?没人想让事情变成这样。社会上没有诚信和信任。

问:你已经快三年没出过国了。你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吗?你觉得自己错过了国际上的发展了吗?

答:我认为,如今对艺术家来说,边缘化这个概念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我们总是会寻找各种让我们处在边缘状态的理由和可能性。一旦说到可能性,我们实际上是在说边缘化带来的问题。有了互联网,这根本没有问题。如果没有互联网,倒真是很恐怖。但有了互联网,我们都有机会可以快速、准确地和处在不同困境中的其他人讨论我们自己的困境。当我们的感受和其他人的感受结合起来时,就有了放花这个行动。这些花是为了建立一种必要的联系。

问:所以你上传了图片,让全世界看到它们。

答:是的。因为人们只知道我不能旅行,和他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些花,结果会很不一样。因为所谓艺术,就是如何把各种情绪转化成他人可以理解的东西。不然的话,这就不是艺术。不论这传递情绪的是一件美丽的织物,还是一个图案。这种情绪可能是600年前的,也可能是1000年前的,但是没有这件织物,我们就无从想象这种感觉。它传递了一种信息。媒介即是信息。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1月1日。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