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纽约时报: 关于赤字的谎言与真相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关于赤字的谎言与真相
Aug 17th 2013, 00:50, by 保罗·克鲁格曼

我们都知道民主制度在设想中应该如何运作。政治人物理应围绕议题发起竞选活动,而知情的公众应以这些议题为本,投下他们的选票,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对政治人物之个性和胜任能力的看法影响自己的决定。

我们还知道,现实与理想总是差距甚远。选民往往遭到误导,而政客也并非始终诚实。不过我们还是情愿设想,选民大体上总归会做出正确选择,而政客们最终也会为其所作所为承担责任。

可是,就算这种修正后更加现实的民主观,在实际操作中还有意义吗?抑或是说,我们的政治体系已被错误的信息,甚至是蓄意炮制的谎言,腐蚀得无法运行了?

比如,我们来考虑预算赤字这一案例——这是过去三年主宰了华盛顿的一项议题,虽然最近对它的关注有所降低。

选民对赤字问题缺乏了解,这恐怕不会让你吃惊。但会让你吃惊的,是他们被误导的程度。

在一篇广为流传、题目令人气馁的论文《我们只是貌似在思考》中,政治学家克里斯托弗·艾琛(Christopher Achen)和拉里·巴特尔斯(Larry Bartels)总结了1996年一项选民调查。该调查问道,克林顿总统任期内,预算赤字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实际情况是,赤字出现了大幅下降,但不少选民——包括多数共和党成员——认为当时赤字是上升的。

我在自己的博客上问道,在赤字比90年代削减得更快的今天,类似调查会得出何种结果。果然如《新约》所言,"你们祈求,就给你们":谷歌(Google)的首席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Hal Varian)主动提出针对此问题进行一项谷歌消费者调查——这通常是该公司向市场研究人士提供的有偿服务。于是我们提问道,自2010年1月以来,赤字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调查结果比1996年还要糟糕:多数回答者称赤字上升了,而且超过40%的参与者认为上升幅度很大。只有12%的人正确地回答,赤字大幅减少。

我这是在说选民都很蠢吗?绝非如此。人们有自己的生活、工作,还要生儿育女,他们不会坐下来细读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报告,而要依靠听取权威人物的看法。问题是,他们所到的内容中,有很多误导成分,甚至纯属谎言。

彻底谎言的产生通常受到政治动机推动,这并不出人意料。前述1996年的数据中,相比民主党人,共和党人对赤字问题持有错误观念的可能性要远远超出,而现在想必也一样。毕竟在奥巴马任期之初,共和党针对假想中的赤字飙升,制造了大量政治噪音。而且,即使赤字已经大幅缩减了,他们仍然一直坚持同样的论调。于是,共和党的三号人物埃里克·坎托(Eric Cantor)通过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宣称,我们出现了"赤字增长",而参议员兰德·保罗(Rand Paul)对《彭博商务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说,我们"每年产生万亿美元的赤字"。

坎托先生和保罗先生这样的人知道他们所说并非事实吗?他们在乎吗?或许不在乎。依照斯蒂芬·柯尔伯(Stephen Colbert)著名的表述,有关赤字飙升的说法或许并不真实,但有"真实感",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在这种事情上难道没有裁判——受信任、非党派、有能力也有意愿揭发谎言兜售者的权威人士?曾几何时,我认为是有的。但现今,党派对立已无比严重。而且,连那些努力当裁判的人似乎也害怕揭露谎言。难以置信的是,事实查证网站PolitiFact也给坎托彻头彻尾的假话打出了"半真"的评级。

现在,华盛顿方面还有一些"智者",他们能得到媒体的特殊敬重。可是一涉及赤字问题,我们就能发现,所谓的智者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像奥巴马总统的赤字委员会联席主席阿兰·辛普森(Alan Simpson)和埃尔斯肯·鲍尔斯(Erskine Bowles)那样的人物,在赤字高企的时期对公众做了不少煽动赤字恐慌的事情。他们的报告起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标题——《真相时刻》(The Moment of Truth)。那么,随着赤字的减少,他们可曾改口呢?没有。因此,即使预算领域的现实情况已完全改变,"赤字飙升"的说法还深入人心,也就不奇怪了。

总体观之,这是一幅令人失望的图景。我们的选举人不是不了解情况,就是获得了错误信息,政客兴高采烈地制造更多谎言,而"看门狗"却不敢叫出声。而且,我们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还算是有受尊敬、不过分偏倚党派的人物,他们却似乎并没有修正,反而是强化了公众的错误印象。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我想,只能坚持为真相鸣锣呐喊,希望它能打破谎言和无知。但我们很难不为这个体制究竟应该如何运作而感到困惑。

翻译:马骢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强权政府之下,不同宗教和平共处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强权政府之下,不同宗教和平共处
Aug 17th 2013, 00:53, by 黄莲

胡志明市——在越南,你登上一辆公共汽车,可能抬眼就会看见司机仪表板那里摆着圣母玛利亚、菩萨或其他神灵的照片,有的甚至在车上还摆有神龛,供奉着瓜果。这样公开地表达信仰一开始让我吃了一惊:宗教是个人的、私密的,把信仰带入工作场所肯定会冒犯别人。

更别提这样可能还会惹恼当局。越南经常和宗教压迫联系在一起,警方曾用强力手段驱散批评政府征地的宗教团体发起的抗议活动。警方还会阻挠、打断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教会举办的仪式或会议。这些团体的组织能力让政府十分紧张。

但在讲述种种迫害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里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平和关系,而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政府作为的影响。国家对于宗教活动的控制,避免了不同宗教派别之间发生暴力冲突。这样的冲突最近在缅甸爆发,而斯里兰卡长期以来也深受其害。像维拉督法师(Ashin Wirathu)那样的缅甸僧人不可能在越南四处游走,鼓吹攻击其他宗教。在这里,不同宗教之间并不构成什么威胁,原因是官方不允许。

根据2009年普查,8600万越南人口中仅1600万人信仰特定的宗教。其中,43%信仰佛教,36%天主教,其他分属新教、和好教(Hoa Hao)和高台教(Cao Dai)。和好教是佛教的一种变体;高台教则是一种越南本土宗教,融合了三大亚伯拉罕宗教,以及佛陀、孔子、老子甚至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思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7000万人没有信仰。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没有人自称为"坚定的无神论者"。许多越南人的信仰综合了民间信仰、流行宗教、祖先祭拜、泛灵论、因果报应、来世和其他形式的"日常信仰准则"(everyday devotionalism),这个说法是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人类学教授珍妮特·霍斯金斯(Janet Hoskins)提出的。这种宗教思想的杂糅,代表了对于一切神圣近乎无处不在的崇敬。

在胡志明市中心的一座印度教寺庙里,越南当地的看管人定时进行祷告,然后在一尊佛像前燃香敬拜。"宗教间的合作很普遍,"霍斯金斯告诉我,比如像"心灵之桥"(Nhip Cau Tam Giao)这样的网站。这个网站是由天主教徒维护的,他们也会在网站上发表关于巴哈伊信仰(Baha'i)和其他宗教信仰的帖子。有些越南人,只要经过神像时都会双手合十进行简单礼拜,即使他并不信仰这座神像所代表的宗教。

很难区分这些行为当中哪些源于宗教,哪些来自文化、传统或是迷信。在参加全国考试之前,学生们会去寺庙祈求好运。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会为去世的亲戚烧冥币和纸制的衣物。越南人相信神灵,但很少虔诚皈依某种宗教。

但尽管这些超越尘世的信仰体现在多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些不同的信仰似乎很少造成分歧。可能这是由于没有任何宗教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在信仰天主教的总统吴廷琰(Ngo Dinh Diem)统治下的南越,和尚们进行自焚抗议他对佛教的镇压。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官方推崇无神论的共产党政府领导下。

尽管存在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的摩擦,但那往往与当局对涉足政治的宗教团体进行钳制有关。一个天主教组织为异见人士举行守夜祷告,其人员遭到拘捕和暴力对待,"教堂周围部署了武装部队,"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的报告中写道。紧张关系主要存在于政府和宗教之间,而不是不同宗教之间。或者,如2009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显示,在政府对宗教的限制方面,越南排名靠前,但在社会对宗教的敌意方面,越南排名靠后。政府官员可能对宗教持怀疑态度,但大众对于宗教普遍宽容。所以为了在鱼龙混杂的越南街头求得一点安全保佑,公车司机带着他们信仰的神灵驰骋来去。

黄莲(Lien Hoang)是一位关注东南亚问题的作者。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8月8日。
翻译:刘京砚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20分钟自制美味羊肉丸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20分钟自制美味羊肉丸
Aug 17th 2013, 00:55, by MELISSA CLARK

人们通常觉得肉丸不是能很快做好的正餐食物。揉丸子和炸丸子需要很长时间,人们通常会在闲暇的周末下午来进行这个"大工程"。

但是,如果你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冲动,也有一些捷径。第一步是放弃揉成浑圆小球的想法,那样又费时又费心。很快揉好、可能滚不起来的肉丸和光滑的肉丸一样美味。实际上,前者可能比后者还美味。为了做成球状而过分揉捏碎肉,可能会把肉捏得很硬。所以快速、随意地揉丸子有个附带的好处:你没有时间过度加工,只要轻轻揉捏就可以了。把一磅碎肉捏成粗糙的小球只需要5分钟时间。

然后就该炸丸子了。通常你需要站在煎锅边,把每个丸子煎至通体金黄。其实不用这样。用烤箱来做,肉丸也会变成差不多同样的金黄色。这还能让你腾出手做个蒜味芝麻酱,也许还能做个沙拉当配菜。

不管做哪种肉丸子,你都可以用这个食谱当模板。羊肉是常见的质材,而且和奶油状的芝麻酱很搭配,有点像肉版的法拉费(falafel,一种中东素食,用鹰嘴豆做成素食丸子,油炸后配蔬菜和面饼——译注)。但是牛肉、火鸡肉、小牛肉和猪肉都是很好的替代品。所有这些肉都能做出同样好吃的肉丸,都不会太费事。这是一道随便哪个晚上都能快速做好的美味。

食谱:美味羊肉丸

份量:2—4人

时间:20分钟

配料:

3个蒜瓣,切碎

1.25茶匙粗粒盐,另外再备一小点

1磅碎羊肉

2茶匙小茴香籽

1/2茶匙辣椒酱,再备一点供上菜用

黑胡椒,用量依口味而定

1/2茶匙辣椒粉

1根大葱,切碎

2汤匙切碎的欧芹

橄榄油,用来涂抹烤盘

1/4杯原味酸奶

1/4杯芝麻酱

新鲜的柠檬汁,用量依口味而定

制作方法:

1. 把烤箱加热,把烤架放在热源以下3英寸的地方。

2. 用研钵和研杵或者刀的钝面,把大蒜和一点粗盐拍成蒜泥。把一半蒜泥放进大碗里,加入羊肉、1茶匙盐、小茴香籽、辣酱、胡椒、辣椒粉、大葱和1汤匙欧芹。搅拌使之混合。

3. 把羊肉混合物做成1.5英寸大小的肉丸,放到抹了油的带边烤盘上。要使肉丸之间保持1英寸的距离。把烤盘放到烤箱里,烤8至10分钟,或者烤至顶部金黄,里面微微粉红。

4. 等肉丸烤熟的时间,把酸奶、芝麻酱、剩下的蒜泥、1/4茶匙盐和柠檬汁搅拌到一起。

5. 把烤好的肉丸移到上菜用的大浅盘或单独的几个盘子上,和芝麻酱以及另备的辣酱一起上桌。用剩下的欧芹装饰。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6月24日。

翻译:王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树屋不仅是孩子的,它属于梦想家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树屋不仅是孩子的,它属于梦想家
Aug 17th 2013, 00:56, by STEVEN KURUTZ

皮特·尼尔森(Pete Nelson)是一位设计和建造树屋的专家,在西雅图城外有自己的树屋工作室(TreeHouse Workshop)。这一出众的身份,曾让尼尔森拿到过一份图书出版合同,他也的确写过好几部关于树屋这个话题的图文并茂的作品。但近来,作为一名特殊领域的专家,更容易登上真人秀节目的舞台。本周五(5月31日),"树屋大师"(Treehouse Masters)这档节目在动物星球频道(Animal Planet)首播。节目跟踪了现年50岁的尼尔森及其团队在树冠顶端建造出一座又一座房子的过程。

可惜,这档节目展现出了太多真人秀类电视节目惯用的手法(什么时候制片人才会放弃快速剪辑和混乱的截止时间,转而相信拥有有趣追求的有趣的人,就会令观众觉得有趣呢?)。但这档节目还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我们树屋的原始魔力。比如,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深情地回忆起他家树屋里,男人间的兄弟情谊。而他提及的那座位于东德克萨斯州某片湖面上方的树屋,已经因为腐化摇摇欲坠了。

尼尔森就是这档电视节目的引擎,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激情的建筑师。他痴迷于硬木、软木等各种材料。最近,他谈到了自己那享有崇高声誉的建筑品牌。

:在节目中你提到树时,充满了敬意。你最喜欢用来建造树屋的树种有哪些?

:黄杉(Douglas Fir)这种树很漂亮,又很坚固。而且它的构造几乎像个电线杆,也特别便于建造房子。我很喜欢太平洋西北沿岸常见的西洋红雪杉(Western red cedar)。很少有什么树种是不适合建造树屋的,不过,尽管棉白杨(cottonwooods)的树干十分高大,但它们的危险之处在于,大树枝经常落下来。就算是在完全没有风的好天气里,棉白杨也会发出像火炮一样的声响,主干的树枝就应声落下。

:你设计建造的一些树屋,造价高达六位数,真的只是为孩子们建造的吗?

:我总是接到电话,请我为孩子建造树屋。但我认为这些打电话的成年人隐瞒了一件事,树屋是给他们自己建的。一些人看到这些关于树屋的书会说:"我真想要一个。"或许他们是建筑爱好者,他们并没有自己建树屋的能力,但仍然想要一个。那些拿起电话来的人是梦想家,但同时也是实干家。打算花上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2.23万元)建一座树屋的人,是凡事志在必得的类型。

:你的工作扩展了人们对于树屋认知的局限性。在你看来如何定义一座树屋?

:我对树屋的界定被很大程度地拓展了。最初,我认为它只是一个由树作为支撑的建筑结构,哪怕有一根支撑物是在地上的,都是作弊。对我而言,那是踩着高跷的房子。而现在,只要房子在树上就叫做树屋。如果你想要一个被树冠环绕的高跷房子,那是一个树屋吗?当然是。只要是分享了树的能量就都算,无论你怎么办到,都是合理的。

:你所建造的是一种寿命有限的建筑。你曾经因为恶劣的天气损失过树屋吗?

:在圣地亚哥县(San Diego County),有我们建过的最大的一座树屋。它是在一场野外林火中被烧毁的。这场大火波及了七棵橡树,房主说,他在大火之后甚至无法将灰烬搜集起来装进一个瓶子里,什么都没了。

:树屋给人的感受,与人们对家的感受有何不同?

:家就是家,它是那么的美好和温暖。但是树屋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让你完全与世隔绝的地方。每一座的设计都是为了让人断绝与外界的联络、放松舒展。最初,我以为我们将要建的是后院办公室;但这15年来,我想我只建了三个那样的屋子。这些东西的作用在于,将人类和自然世界重新相连。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5月29日。
翻译:王思楠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Lady Gaga新歌曝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Lady Gaga新歌曝光
Aug 17th 2013, 01:02, by JAMES C. MCKINLEY JR.

据BBC报道,Lady Gaga提前一周发布自己新专辑的第一支单曲,因为这首歌已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

这首歌名叫《掌声》(Applause),是一首舞曲,原计划于8月19日发布。但Lady Gaga在Twitter上宣布,"流行音乐中的紧急事件发生了",星期一,她把这首歌交给美国的各大电台,几小时后开始在iTunes上贩卖。这个决定是在周六(8月10日——译注)这首歌的低音质版本在网上传开后做出的。

据"公告牌"(Billboard)报道,音乐行业的官员们预测这首歌的数码版本第一周的销量将超过40万。凯蒂·佩里(Katy Perry)的新单曲《咆哮》(Roar)也在这个星期发行,预测也将突破40万大关。

对于现代流行歌星来说,歌曲被提前泄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新单曲或专辑在发行日期之前完全保密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碧昂斯(Beyonce)、凯特·佩里和Jay Z今年都经历过还没准备好,新歌就被泄露到网上的事情。

《掌声》是Lady Gaga预计于11月发行的新专辑《流行艺术》(Artpop)的第一首单曲。她的上一张录音室专辑是2011年的《天生完美》(Born This Way)。

翻译:董楠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越过界限:关于上厕所的困惑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越过界限:关于上厕所的困惑
Aug 17th 2013, 01:10, by 六木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临上课前两分钟,我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遇到了生平从未经历的一大困惑——上厕所。厕所有男女之分,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选择,但是当我在楼内找到两个男性卫生间时,这个原本简单的选择就变得困难起来。一个给学生用,一个教师专用,我该上哪一个?

如果去前一个,遇见学生会尴尬,正如在学校游泳馆或健身房的浴室偶遇自己的学生,赤裸相对还要热情地打招呼一样。试想你正在小解,学生站在你旁边叫你名字然后为了避免尴尬的沉默故意找话题攀谈时,老师和学生怎么都会觉得不自在。如果去教师专用厕所,尽管我是教师,但由于我受邀来旁听朋友的社会学课时,常常穿着裤衩、拖鞋、背个书包,十足学生样,所以真进去的话万一碰见其他老师一定会被他用眼神竖中指,谴责中国留学生太不懂规矩。

时间紧迫无暇犹豫,我最后选择了学生厕所。庆幸在里面没有遇见认识我的学生,完事后我便匆匆出来,孰知正好撞上这位教授社会学的朋友,他正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课上提到一个术语"boundary(界限)",他便逮住机会阐释说,"比如老师有老师的卫生间、学生有学生的卫生间,不能跨越这个界限,尽管我偶尔会在我的卫生间里遇到不听话的学生,也偶尔碰到老师不小心进到学生的厕所。"他带着一丝坏笑看着我,我的脸涨得通红。之后跟他一起吃饭,他问我为什么用学生的厕所,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便接着教训我说以后要跟学生保持距离,尽量避免在课堂以外的地方与学生见面。我断定是我不大懂美国大学的规矩,便点头称是。

其实这一规矩并不是我第一次听说。在入职的第一天,学院领导对我们这些新老师交代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不准跟学生约会"。这是我在美国初为人师时遇到的第一个需要处理的界限问题,所以当朋友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便提醒自己要更加谨小慎微。

所以后来我就每次都去教师专用的卫生间。只是有一次,我走出卫生间时正好遇见了一位年长的美国教授,他看我一副学生样眼神中便流露出想让我难堪的愤怒。无独有偶,几天后他走进卫生间看到我正在小解,而里面只有一个便池,所以他就站在一旁等我。那一刹那我十分痛恨自己的身份,又决定以后还是去上学生的卫生间比较好,毕竟在社会系认识我的人很少。

但是在之后的一次课上,那位教授朋友不小心说漏了我是老师的身份,于是同学们纷纷回过头来看坐在角落里的我,心想怎么会有这么像学生的老师。我思忖着那几位男生一定想起了在厕所里曾经遇见过我还试图跟我攀谈,也许现在他们正在谴责我没有处理好boundary。

界限,正是我注意到的一个关于美国社会的关键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界限主要包括生/物理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精神/文化的几类,例子不胜枚举。

你很容易发现,在一些保守的州美国学生基本只跟本地人玩,就像中国留学生永远都只跟中国人混在一起一样,与非本国人可以浅交但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波士顿是个居民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地方,所以当你在北京的地铁上看到大家都在玩苹果公司的各类产品时,你可以在波士顿的美国最古老的地铁上看到人们都捧着书。更令人惊叹的是,波士顿某些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除了男士和女士之分外,还有专门为变性人氏和异装癖人准备的卫生间。在那里,你也可以随处发现社会所划分的各种界限。

男女卫生间只是基于性别的界限,但是师生卫生间背后的界限则更进一层,是身份的界限。在美国的很多中学,老师基本不会也不允许在学校活动以外的地方约见学生,更别提有任何的身体接触,一方面是没有课外补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从规则上撇清了师生跨越界限的可能性。在大学,这一界限要模糊得多,因为咖啡店、饭馆、草坪、甚至酒吧这些场所都是师生们喜欢的交谈场所,我也习惯了在半夜有学生来拜访我跟我探讨一些问题。但关键的是,看似模糊的界限处理起来反而更难。有一些朋友,作为学校的员工,因为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一界限,惹上了一些麻烦,更有甚者在学期中被学校请退。社会的界限要求我们按身份各就其位,一旦越线就等于坏了规矩、失了身份。

作为一个中国人,分得最清楚的还是文化界限。很多中国和韩国的留学生发现自己的口语并没有太大的提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局限在本国朋友的圈子里。他们还是过着非常"集体主义"的生活,一起选课上课、一起住一个宿舍、一起备考、周末一起吃饭一起逛街,课堂之外的生活跟在国内基本没有区别。一方面,他们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不主动融入美国的社交圈,觉得很难和美国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美国学生也因为亚洲人的含蓄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较少与亚洲人往来。

有一些美国学生常常跟我抱怨我们学校的中国本科生留学生会非常"排外",基本没有外国人;唯一的一名美国成员加入该组织的初衷也只是为了学习中文,但最后也因不合群而无法融入这个文化圈子。当然,他们在抱怨的同时,并未想到自己也曾有意识或无意识没有接纳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分得更加清楚的是,学校还有一个中国文化学生会,基本由华裔学生组成,也吸引了少量中国留学生的加入。他们组织的"中国文化"活动都是美国化之后的"中国文化",与真正的中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在这么一个规模很小的文理学院中尚有如此多的文化界限,更别提整个国家和世界。

我未曾料到上厕所的这个困惑从生理界限一直扩展到我的身份界限、社会界限、文化界限,使得我对美国人过于分得清楚的规则有些无奈。很多规矩我可以慢慢适应,但上厕所这种本来很简单的事何必搞得那么复杂。毕竟,当你在卫生间专注释放的时候,谁管你旁边的人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官员还是平民,是比你大还是比你小。

当然有些界限是很好的,比如电影分级制度,比如年满21岁才能喝酒,比如最便捷的停车位永远预留给残疾人等等。

也有一种界限,就是无界限。欧美的很多大学都是开放式的,不像中国的大学都筑着高墙。这堵墙不只是物理上的墙,因为围墙再高人们想爬还是能翻过去;但是资源上和精神上的这堵墙,却越之颇难。在我任教的学校,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开放,小镇上的人都可以来借阅学习。由于学费昂贵,课堂一般不对外开放,但很多老师也都允许旁听。当地政府还制定了退休人员可以免费在大学修课、旁听的政策,所以在我的课堂上也有过了花甲的"老"学生。这种无界限促成了一个更凝聚的社会,让人们在精神上觉得属于这个社会。无界限,并不是真的没有界限,它只是把这个圈画得更大,包容得更多。

界限是社会的产物,界限越多,背后的规则越多。每一条规则就像一条线,适度的规则也许有助于连接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但是一旦过多就像在给自己织网,最后成为了规则的奴隶。叔本华曾经说过:社会需要把人类的豪猪驱赶到一起,但是他们生性多刺,难以取得一致的特性使得他们互相排斥。他们最终发现唯一可容忍的交往条件是适中的间距,包括彬彬有礼的规则和温和友善的态度;那些违犯这些规则的人将受到严厉的警告——请勿接近。

六木曾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现代语言文学系任教,现居北京,是对外汉语教师。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纽约画廊售出千万美元大师油画竟是伪作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纽约画廊售出千万美元大师油画竟是伪作
Aug 17th 2013, 01:14, by PATRICIA COHEN, WILLIAM K. RASHBAUM

过去15年里,艺术界最德高望重的一些经销商和专家对数十件新发现的现代主义巨匠画作予以盛赞。高端买家最高给出1700万美元(约合1.0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只为拥有这些油画中的一幅,据说,它们的作者都是像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弗朗兹·克兰(Franz Kline)和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这样的艺术家。

然而,联邦检察官说,63件被大肆宣传的作品中的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的),都是在皇后区某人的家中和车库里绘制的,这些作品在交易中卖出了逾8000万美元,作者是一名极具才华的不知名画家,每绘制一幅画作,他只拿到几千美元的报酬。

当局没有点明作者的身份或指控他,只说他在曼哈顿的一所艺术院校接受了多个科目的培训,包括绘画、素描和版画,除此之外,当局几乎没提供多少可供辨认的细节。他们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纽约街头出售自己的作品时,被切尔西的一名艺术经销商一眼相中,此人利用他的作品制造了近些年来最为肆无忌惮的一个艺术骗局。

当局于周三针对案件的同谋者之一格拉菲拉·罗萨莱斯(Glafira Rosales)提出了替代起诉,起诉书中含有与据称是假画作者本人相关的新细节,罗萨莱斯是来自长岛的神秘经销商,在接受联邦调查局(FBI)的一次漫长的质询后被逮捕。她被指控涉嫌参与电信诈骗和洗钱,当局已经表示,这些活动和一起诈骗案有关,不过她的男友没有被起诉,据称他是赝品案的另一名同谋,就是他发现了那名画家。

调查人员说,罗萨莱斯通过上东区的一家老牌画廊诺德勒画廊(Knoedler & Company)卖出了40幅赝品,该画廊从交易中获取了6300万美元左右的收益。这家突然于2011年11月关闭的画廊,从中扣下了4300万美元给自己,之后给罗萨莱斯支付了2000万美元。根据起诉书,通过第二名曼哈顿经销商朱利安·韦斯曼(Julian Weissman)售出的赝品又另外赚取了1700万美元。

同时,起诉书说,这名画家在2005年12月靠一幅作品挣了5400美元,2008年2月,他又靠另一幅作品挣了7000美元。

本周早些时候,罗萨莱斯提出无罪辩护,并被保释,诺德勒画廊前总裁安·弗里德曼(Ann Freedman)以及韦斯曼都再三表示,他们认定自己卖出的画作是真品。

一个完全不知名的人物模仿划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绘出的赝品,是如何愚弄鉴定家和客户的,至今依然是个谜。

鉴定马瑟韦尔(Motherwell)作品的非营利组织代达罗斯基金会(Dedalus Foundation)会长杰克·弗朗(Jack Flam)说,"相当不错。不管是谁模仿了这些画作,此人肯定非常了解这些艺术家的作品。"

弗朗是最早公开甄别出其中一些画作是假画的专家之一,他指出,不仅假画本身,就连假画的背面以及处理画布的方式和画框结构都和原作者的风格相仿。

不过他说,"现实所处的语境对我们看待现实的方式有很大影响。"他说,假画的卖家是受人尊敬的诺德勒画廊,这影响了人们的观点。

起诉书说,罗萨莱斯的男友和生意伙伴负责处理新绘制的假画,"他们试图让假画看上去比实际年头更久远,为此他们加热和冷却这些假画,把画作暴露于室外。"

为了解释为何突然有这么多从未见过的作品面世,罗萨莱斯捏造了各式各样的故事,她对诺德勒画廊和韦斯曼说,其中大部分画作来自家中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些画作,而且坚持要求匿名。她说,这位朋友的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这些作品,他把它们藏在一个封闭的容器里。

顾客们提出了八起诉讼,他们说,他们被骗购买了赝品。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接受了司法鉴定,鉴定的结果证实它们是赝品。

其中两起诉讼取得了和解,有一起是伦敦一家对冲基金的负责人以1700万美元购买了一幅波洛克的伪造品。

罗萨莱斯的辩护律师斯蒂文·R·卡特格纳(Steven R. Kartagener)拒绝对新指控发表评论。

Colin Moynihan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NSA频繁违反隐私法,中国人也是侵权对象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NSA频繁违反隐私法,中国人也是侵权对象
Aug 17th 2013, 01:28, by CHARLIE SAVAGE

华盛顿——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前承包商雇员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泄露的一份内部审查报告显示,国家安全局曾在一年时间内违反规则达2776次,这些规则旨在保护美国国土上的美国人和其他人的通讯隐私。

这份在周四晚公布的2012年5月的审查报告显示,违规的行为大部分是由于操作员或系统错误造成的,比如在选择窃听对象时 "研究不恰当或不充足"。

违规发生次数最多的似乎是在"漫游者"身上,共有1904次,这种情况指的是手机被监听的外国人,在美国境外被监听时无需授权,但当他们进入美国国境后,继续监听则每次都需要获得单独授权。这份报告指出,这种情况在一个季度内出现高峰,可能是因为中国公民在春节放假期间来美探亲访友所致。

报告称,"漫游者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避免,即使对监视对象有良好的了解,即使对所监视的通讯有核查,因为监视对象的旅行活动一般不对外公布,也很难预料。"

斯诺登泄露的这份报告以及其他文件由《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发表。它们进一步揭示了国家安全局的监视活动可能给美国人的隐私所带来的侵犯、以及该机构如何处理违规行为。

斯诺登最近在俄罗斯被获准临时避难,据信他在几个月前已经把这些资料泄露给了《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还提到了一些其他问题,虽然没有公开其报道中提到的所有资料。报道指出,在2008年一起未向外国情报监视法院(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简称FISA法院)或国会汇报的案例中,监视系统记录了"大量"从华盛顿拨出的电话,原因是一个编程错误混淆了该区的区号202与埃及的国家代码20 。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的贾米勒 ·贾弗(Jameel Jaffer)说,有些违规行为比其他的更让人担忧,违规行为发生的次数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国家安全局在一份声明中称,其监视活动"一直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审查和监督"。

这份声明说,"当国家安全局在执行外国情报任务出现失误时,本机构会把问题向内部报告,并且报告给联邦政府的监管者,同时会把问题一追到底。"

另一份最近曝光的文件中有关于国家安全局分析员应该如何记录窃听理由的指南,这种窃听是根据FISA修正案(FISA Amendments Act)进行的,修正案允许在美国国内的通讯网上无需授权进行监听,只要对象是在境外的非美国公民。指南称,分析员应该用"一个简短句子"来描述他们作为监视对象的人,要避免具体内容,譬如他们的姓名以及其他支持材料。

指南称,"虽然我们的确要向FAA的监管者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但我们不要给他们提供任何额外信息。"

发表在国家安全局内部简报上的一篇短文还给一个已知的、但具体情况不明的案例提供了一些线索。外国情报监视法院曾在2011年发现国家安全局违反了宪法第四修正案。该短文写道,FISA法院在2011年10月3日做出了一份80页的裁决,裁决认定国家安全局对国内光纤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的某种信息收集,涉及 "多个信息往来",但"在成文法和宪法上的理由不充足"。

国家安全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上述问题涉及"一个十分特殊而且极为技术性的方面, 一旦问题被发现并得到充分认识之后",国家安全局便向FISA法院和国会进行了汇报。声明称,后来加强了对美国人的隐私保护,所以法院允许监视活动继续下去。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印度新公司法加强审计打击欺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印度新公司法加强审计打击欺诈
Aug 17th 2013, 01:17, by JEN SWANSON

印度孟买——一波涉及回扣和会计舞弊的丑闻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之后,印度出人意料地行动起来,希望为该国企业监管法律的重大修改设定基调。

本月,印度议会上院通过了2012年《公司法案》(Companies Bill),这项涵盖范围广泛的立法旨在对审计方式进行重大修改,对欺诈处以更加严厉的惩罚,并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

议会下院去年通过了这项法案。待到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签署使之成为法律之后,它就会取代已有57年历史的现有公司法。一些人批评现有法律跟不上商业操作的变化。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贪污和贿赂猖獗的国家,被称为"印度安然"(India's Enron)的会计舞弊曝光,是推动这项立法获得通过的因素之一。2009年,知名的外包公司Satyam计算机服务公司(Satyam Computer Services)董事长B·拉马林加·拉贾(B. Ramalinga Raju)承认夸大了公司资产和盈利,幅度超过10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之后他辞了职。但是,一家公司可以在定期接受审计的情况下,骗取股东如此巨额的资金, 这一事实无疑表明,印度企业需要更有力的监督。

但是,在这件令人惊讶的案件发生四年后,直到此项立法之前,公司法并没有多少改变。

所有在印度经营业务的企业都将受到新法的影响,无论其规模、结构或所有权如何,其中也包括在三所印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约8000家公司。

然而,尽管人们对这一法案寄予厚望,希望它可以吸引外国投资者,促进印度经济增长,但将近10年的修订过程已经削弱了它的效力。从很大程度上,该法案将最终取决于新委员会以及尚待起草的一些规则,所以法律专家对它监管公司的能力心存怀疑。

"它的初衷是为企业提供便利,但是在修订的过程中,它变得更加强调公司治理和透明度。"印度知名企业法律事务所AZB及合伙人(AZB & Partners)孟买办公室的一名合伙人尼兰佳纳·辛格(Nilanjana Singh)说。

锐步印度公司(Reebok India)去年控告两名前高管挪用87亿印度卢比(约合8.6亿元人民币)的事件,进一步促使了立法者投票通过有意义的变革。锐步的母公司阿迪达斯(Adidas)在一次审计中发现,其印度前董事总经理和首席营运官多年来通过伪造销售单据,子虚乌有的存储设施,以及循环交易的方式中饱私囊。

商界人士说,这样的问题在印度企业界屡见不鲜。全球咨询公司毕马威(KPMG)在201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公司在过去两年中遭遇过诈骗或盗窃。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要在印度做生意,欺诈是一项不可避免的成本。

新的立法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一些会计官员有信心,印度在改革模糊不清的体制时,可以真正取得一些进展。毕马威在印度的一名合伙人尼廷·基尼(Nitin Kini)认为,从印度最近的经济危机来看,该法案有百利而无一弊。

"我们是要忍受现状,得过且过呢,还是要考虑一下这个法案?"他问道。"两者相比,当然是新法案好。它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对于盗用行为,《公司法案》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入狱监禁和巨额罚款。为了防止Satyam那样的情况(印度审计师虽然审计该公司很多年,但却没有发现任何账目出入)再次出现,该法案要求对审计师和审计公司进行强制轮换。

该法案争议最大的条款之一,是要求大型企业——比如净利润至少在5000万卢比的企业——捐出2%的净利润,用以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塔塔子孙有限公司(Tata Sons Limited)首席法律顾问兼集团总顾问巴拉特·范斯瓦尼(Bharat Vasani)表示,该法案未能恰当处理企业资不抵债的问题。他说,处于困境中的印度公司迫切需要类似于《美国破产法》第11章破产规定给予的保护。塔塔子孙公司是塔塔集团(Tata Group,一个数十亿美元级的印度企业集团)背后的控股公司。

到目前为止,印度股市投资者对该法案的通过反应平淡。今年以来,印度S&P BSE Sensex 500种股票指数下跌了7.55%,该法案本月通过之后,股市走势几乎没有变化。

但是假以时日,它可能会为更好的公司治理铺平道路,毕马威合伙人基尼说。法案中还有一些条款旨在防止政府干预公司的日常业务决策,他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简化了公司治理自己的方式,同时也规定了足够大的监管范围,"他说,"但是,这需要时间。"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