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南极考察如何变成公款欧洲游?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南极考察如何变成公款欧洲游?
Jun 27th 2014, 09:30, by 储百亮

大家都说中国官员沉闷僵化,但是要把一次南极视察活动转变成一次顺带前往智利、法国的公款旅游,肯定需要机智与毅力兼备才行。

中国审计署本周三发布了对37个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审计结果公告,而这趟前往三大洲的旅程,就属于该公告中比较令人费解的违规支出。

公告主要描述了官员们的这类滥用职权行为,对于中国公众来说,这些事情几乎已经见惯不惊:在豪华酒店举办未经批准的会议和宴会,用公款给私人旅行买单,为公务修建的场所被用来享乐和牟利,以及公车私用。

但是有些时候,简洁的违规行为描述也非常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例如在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下,几个部委和机构的官员代表团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视察"慰问"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工作人员。

审计公告说这个活动的"批复出境时间为11天,实际行程13天,其中6天在法国和智利(含2天转机时间)"。

该公告没有解释为什么法国和智利会被列入行程,也没有说明为什么南极基地的科考人员需要一飞机的官员去慰问他们。去年年初,在官员们出发之前,就有一个官方报道称,该代表团将途径法国和智利,因此他们的行程从来都不是秘密。

国土资源部官员们在国外"声东击西"的做法倒不需要进一步解释。这个"赴美国和加拿大页岩气技术考察团擅自改变在美行程,"公告说。

"前往拉斯维加斯停留3天,回国后报称同一时间在加拿大考察,"公告称。

这些审计公告确实有着很严肃的目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一直试图整肃党和政府内的腐败浪费作风,这些报告有助于曝光让很多中国公民感到愤怒的浪费和滥用职权现象,其中也包括医疗部门的腐败行为。

从2010年到2013年,卫生部及其药品监管部门从医疗机构收取了1578万元人民币,表面上是用于举办会议。但这些钱对于政府下辖的中华医学会来说不值一提。仅在2012年和2013年,中华医学会就组织了160场学术会议,从医疗机构收取了8.2亿人民币。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红卫兵范儿”毕业照里的无知青年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红卫兵范儿"毕业照里的无知青年
Jun 27th 2014, 08:27, by KIKI ZHAO

照片上,一名年轻人弯着腰,头部被五个似乎是红卫兵的人牢牢按住。红卫兵是文革期间曾经以毛泽东的名义让整个中国感到恐惧的年轻狂热者。这名年轻人头戴锥形高帽,喉咙被一根皮带勒住,脖子上用尼龙绳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他是叛徒。但这名年轻人有些忍不住地咧嘴笑着,他们设计出这种造型来拍照,是为了庆祝自己大学毕业。

这些照片是上周在中国东北部哈尔滨市的东北农业大学拍摄的。照片在互联网上被疯狂转发,引来了大量评论,涉及文革10年的政治浩劫,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谈论这段不那么光彩历史的压制,以及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上辈人的苦难一无所知可能造成的后果。

《新京报》在新浪微博账户上评论道,"他们扮成文革红卫兵的模样"批斗"同学。头戴高帽、胸前挂牌,这是令文革亲历者恐惧的符号,却如此轻佻地出现在"个性毕业照"里。这些毕业生,在一些方面还远没毕业。"

历史学者章立凡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反映我们对文革历史的屏蔽,造成大家不辨善恶。"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受到批评的不是这些学生。微博用户"荒野地铁"写道,"文革教育的责任在成年人,他们不敢面对政府。成年人为什么允许这样的政府和体制存在?"

律师杨根飞在新浪微博上说:"或许,大学生觉得这很好玩,不就拍一照片嘛。但这里面暴露的问题可是太多太大太严重!试想,德国的大学生是否可能穿党卫军的服装或者扮作盖世太保拍毕业照呢?小日本固然需要反省道歉,但我们自己呢?"

尽管中国共产党在1981年正式否定了文革,并承认毛泽东犯了一些错误,共产党几乎从不讨论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那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有无数人被关进监狱、遭受拷打,或被迫害致死。

由于缺少对这10年的动乱的彻底反省,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一个更具社会主义特征的时代的怀旧情绪。人们认为那个时代更平等,生活也更单纯。已遭清洗的政治人物薄熙来曾经利用这种情绪,在西南部的重庆市发起了多项运动,包括大唱赞美毛泽东的歌曲,以及派遣干部下乡。

尽管由于腐败和滥用权力,薄熙来已于2013年10月被判处无期徒刑,仍然有一些人在为毛泽东主义的原则进行辩护。微博用户"A闲人A","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还有有意思的,牌子上写的"挖墙角"三个字,不正好说明了文革的正确性吗,难道当今挖墙角的公知汉奸走狗还少了吗?"

随着有关对文革的讨论在网上变得更加热烈,率先发布这些照片的《光明日报》网站撤下了照片。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也在中文网站删除了它们。

用户"Leamoon_2000"在新浪微博上写道,"撕开了上一代人的伤疤!要多少痛才能让下一代醒过来?"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精英反恐部队将撤出菲律宾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精英反恐部队将撤出菲律宾
Jun 27th 2014, 08:20, by FLOYD WHALEY, ERIC SCHMITT

马尼拉——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周四表示,他们将逐渐撤出在菲律宾南部驻扎了十多年的一支美军反恐精锐部队。

这支名为特种作战联合特遣部队菲律宾支队(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Task Force Philippines)的部队是2011年9·11事件后组建的,目的是在菲律宾和基地组织(Al Qaeda)相关的叛乱团伙作战时,为菲方提供培训和咨询。为了赶在潜在恐怖组织对美国发动袭击之前先发制人,美国在全球组建了数十支这样的部队,这是其中之一。

美国特种部队(American Special Forces)将继续帮助菲律宾安全力量对抗历久不散、但强度较小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威胁,不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支部队的规模,将从目前驻守在南部棉兰老岛的320名现役人员,缩减为12名左右的顾问。

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司令部发言人、海军陆战队上尉马萨托·伊托(Masato Itoh)说,"我们和菲律宾安全部队的伙伴关系大幅削减了菲律宾本土的恐怖组织和跨国恐怖组织的实力——他们大致已被击溃为一盘散沙,不得不依靠犯罪活动来维持自己的运转。"

此次撤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美国政府面临重重预算压力;美方更优先于在伊拉克等地部署特种部队;以及美国成功地向菲律宾部队移交了权力,菲军基本击败了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等武装团伙。

戴维·S·麦克斯韦尔(David S. Maxwell)上校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演变,是菲律宾军队已经成熟的例证。我们的承诺还在,不过,我们可能会缩减人员规模,转变成一支新的培训队伍。"麦克斯韦尔曾在2007年担任菲律宾支队的指挥官,现已退役,在乔治敦大学外交服务学院(Georgetown's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任职。

实际上,美国反恐角色的变化,是在美菲两国签订某协议两个月后出现的,该协议批准了在菲律宾建设能为美军所用的军事基地。新协议将允许美方在这些基地部署战舰、军机和军事人员——不过,官员们强调,不会在菲律宾建设永久性的美军基地。

新安排注重外部威胁,特别是考虑到中菲关系因为南海领土争端而日益紧张。菲律宾政府确定了几个美国军队可能驻扎的区域,其中大部分都靠近菲律宾西海岸,与中国隔海相望。

驻扎在菲律宾南部的美国部队没有得到作战授权,但他们在情报及监控方面提供咨询,包括利用无人机确定可疑叛乱分子的位置。

菲律宾军队和美国特种部队的主要目标是规模小但却十分暴力的阿布沙耶夫组织,该组织因为绑架、轰炸、砍头事件而备受关注。20世纪90年代早期,曾在阿富汗接受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训练的菲律宾叛乱分子在拉姆齐·艾哈迈德·优素福(Ramzi Ahmed Yousef)的帮助下,成立了该组织。优素福策划了1993年纽约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爆炸案。

风险顾问公司太平洋战略与评估(Pacific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s)定期提供有关菲律宾叛乱活动的报告,该公司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菲律宾南部的暴力活动数量居高不下。根据该公司最近提供的报告,阿布沙耶夫组织主要实施犯罪活动,但仍是一个重大威胁。

该报告称,"该组织的恢复能力非常强,能够在过去十年保持一定的成员数量,尽管几年来已经有100多名领袖和成员死亡或被捕。"

报告称,阿布沙耶夫组织的成员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高峰——1300名缩减至400名。报告指出,菲律宾南部最近成立了两个新的暴力极端组织。

成立于2010年的摩洛伊斯兰自由斗士(The Bangsamoro Islamic Freedom Fighters)是一个规模较大且比较温和的叛乱组织的分支,该组织大约有450名武装成员,他们攻击政府军,并在菲律宾南部进行炸弹袭击。

据估计,2012年成立的小型神秘组织哈里发伊斯兰运动(The Khilafah Islamiyah Movement)只有20至30名成员,但菲律宾军队认为去年在南部地区的商场引爆炸弹的就是该组织。

今年1月,马尼拉的领导人与该国最大的穆斯林叛乱组织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和平协议。政府试图通过该协议促进混乱的南部地区繁荣发展,削弱极端组织的吸引力。政府目前仍在执行该协议。

Floyd Whaleyzi自马尼拉,Eric Schmitt自华盛顿报道。

翻译:许欣、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车手将首次亮相环法自行车赛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车手将首次亮相环法自行车赛
Jun 27th 2014, 08:36, by 王霜舟

自行车运动中规模最大的比赛环法自行车赛(Tour de France)将于下周开赛,届时,一名26岁的自行车运动员将成为首位来自中国的选手。

捷安特-禧玛诺车队(Team Giant-Shimano)在周三宣布,计成成功入选九人名单,他们将参加21个赛段的比赛,全长2271英里(约合3658公里)。第101届环法自行车赛将于7月5日在英国利兹启程。

计成曾参加过另外两个重要的职业自行车赛,2012年的环西自行车赛(Vuelta a España)和2013年的环意自行车赛(Giro d'Italia)。

虽然中国一度因为满街的自行车而闻名,但该国在竞争激烈的公路自行车赛中一直处于落后。中国的举国体制注重场地自行车赛,奥运会场地赛的参赛者较少,因此能获得更多奖牌。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中国的场地自行车选手赢得了两枚银牌和一枚铜牌。

计成来自中国北部城市哈尔滨,在投身场地自行车和公路自行车运动之前,他曾是中国一所体校的赛跑选手。

大部分专业车手都来自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然而这项运动正在非洲和亚洲大行其道。捷安特-禧玛诺车队的教练鲁迪·科姆纳(Rudi Kemna)在宣布车队入选环法自行车赛的声明中表示,"计成是车队里第一位参加环法自行车赛的中国车手,这对他本人和他的国家意义重大,我们期待能见证此事给这项运动的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虽然计成入选环法自行车赛捷安特-禧玛诺车队名单标志着中国自行车运动的一个重要时刻,但在此次比赛中,他无疑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在之前的比赛中,他以不知疲倦地追逐和车队拉开距离的对手著称,通过这种方式协助本队的天才冲刺队员们抢位,以赢得平路赛段的胜利。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提请国会为叙反对派拨款5亿美元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提请国会为叙反对派拨款5亿美元
Jun 27th 2014, 07:33, by HELENE COOPER

华盛顿——本周四,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国会申请5亿美元资金,以便为白宫所说的"经过适当审核"的叙利亚反对派成员提供训练和装备。此举显示,叙利亚冲突蔓延到伊拉克之后,白宫的忧虑有所加剧。

这个训练计划是奥巴马迈出的一大步,因为之前他一直拒绝为叙利亚冲突中的叛军提供军事援助,并且警告说美国进行干预会带来种种危险。但军方和国务院官员表示,对于这5亿美元,目前还没有训练和武装叛军的任何具体方案,奥巴马政府官员也没有具体指明,他们打算训练和支持叙利亚的哪些温和型反对派成员,而这些人又将在哪里接受训练。

"虽然我们仍然相信,没有任何军事方案可以解决这一危机,而且美国也不应该让自己的军队参与叙利亚的战斗,但这份申请标志着,帮助叙利亚公众捍卫自己、免受叙利亚政权攻击的行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发言人凯特琳·海登(Caitlin Hayden)在一份声明中说。她还表示,资金和训练活动将有助于叙利亚人打击那些"在混乱中寻找避风港"的极端分子。

一些外交政策专家更加直言不讳。

"我认为总统已经意识到,对叙利亚危机采取的遏制措施没有奏效,"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叙利亚问题专家安德鲁·泰布勒(Andrew Tabler)说,随着伊拉克爆发逊尼派叛乱,长期持续的叙利亚危机"令我国国土遭受威胁,因为这是恐怖分子的一个长期避风港",泰布勒说。

奥巴马在申请中要求五角大楼"训练和武装经过审核的叙利亚反对派成员,以帮助保卫叙利亚公众,维护反对派控制区的稳定,协助提供基本生活服务,打击反恐怖主义威胁,并促成谈判解决危机的条件"。

这份申请也反映出政府在急忙展开行动,试图把奥巴马上个月出人意料的言论转化为具体行动。奥巴马当时在西点军校(West Point)发表演讲,在谈到外交政策时,他突然宣布要用50亿美元的资金,为中东地区脆弱国家的反恐行动提供训练,几名政府官员说;当时,无论是五角大楼还是国务院,都还没有制定任何有关这笔钱的支出计划。

"具体细节不多,"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的外交政策教授戈登·亚当斯(Gordon Adams)说。他还说,国会山的立法者"马上就会问,这是用来干什么的?"

白宫要求拨40亿美元给五角大楼,10亿美元给国务院,用来开展其他反恐行动,包括培训和武装伙伴国家。奥巴马政府官员说,目前已经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特种作战部队的经费有所上涨,50亿美元中有一部分会用来弥补这些支出,15亿美元将用于叙利亚周边国家的反恐努力,这些国家有约旦、黎巴嫩、土耳其和伊拉克。

奥巴马总统还希望预留5亿美元,用来解决反恐行动中"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即伊拉克问题,一位政府官员说。美国作战部队2011年撤出伊拉克后,现在奥巴马面临着一个危机:基地组织带动的一个名为"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缩写ISIS)的武装组织,已经占领了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几个主要城市,而伊拉克总理努里·卡迈勒·马利基(Nuri Kamal al-Maliki)似乎无力阻挡。

上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他将派遣300名美国军事顾问前往伊拉克,建立两个联合行动中心,一个在巴格达,一个可能在库尔德斯坦。这些顾问本周起陆续就位,他们将评估伊拉克军队是否有能力对付叛乱分子,也会设法进一步了解这些叛乱分子的作战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弱点。奥巴马没有排除美国开展空袭行动的可能性。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律师称伊力哈木否认分裂国家指控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律师称伊力哈木否认分裂国家指控
Jun 27th 2014, 07:46, by 储百亮

香港——知名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在多次批评中国对新疆日益强硬的政策之后,被控犯有分裂国家罪。他的故乡新疆目前处于民族分裂状态。伊力哈木的一名律师表示,伊力哈木周四告诉律师,他将对相关指控进行抗辩。

伊力哈木与两名辩护律师的见面,是他自今年1月被拘留,2月因为煽动分裂罪被逮捕以来,首次通过律师传达信息。国际人权组织及中国人权倡导者对这项指控表示谴责。他们称,伊力哈木提倡在新疆进行和平变革,这个西部边陲地区因为维族人——说突厥语族语言的穆斯林——与中国政府及在中国占多数的汉族人之间的对抗陷入日益严重的紧张局势。

伊力哈木的律师李方平表示,伊力哈木坚称,这都是无中生有的罪名。李方平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一个拘留所见到了伊力哈木,两人进行了近五个小时的谈话。

"他否认了这些指控,"李方平在乌鲁木齐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但他不知道警方对他的具体指控,今天我们给他看那个消息他才知道。"李方平从北京前往乌鲁木齐与他的当事人会面。李方平解释称,他和其他律师给伊力哈木看了他被捕时的一条有关其罪名的新闻报道。

"他看了报道后,非常愤怒,"李方平说,"他说自己的言行都没有构成分裂国家罪。他只是希望能够把少数民族及汉族人的利益结合起来。"

李方平表示,伊力哈木和六名汉族在押人员关在同一个牢房中,其中一些人被控暴力犯罪。他称,警卫没有公开监视他与伊力哈木的会面。

李方平在本周早些时候表示,检方上周收到了警方报告,正在考虑是否要起诉伊力哈木。中国的司法机构受到共产党的控制,很少中途放弃政治敏感案件;审判和有罪判决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被拘押之前,44岁的伊力哈木在北京的民族大学教授经济学,这所学校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包括维族学生。伊力哈木在自己的讲座、采访和个人网站上提出,政府治理新疆的政策让维族人日渐疏远,包括斥资大搞基础建设、限制维吾尔族文化和严厉的安全措施。李方平说,他会见伊力哈木后,检方官员批准他复印了包括汉语和维语笔录在内的调查案卷。

李方平说,"我初步读文件后认为,它们不仅涉及土赫提,还有其他人被卷进来,他们是北京的一群学生。"他说,看起来这些学生是维族人,不过他不能确定,他们是不是和伊力哈木来自同一所大学。他说,"这个案子比较严重,是因为还有其他人被卷进来。"

李方平说,他认为,警方调查人员针对伊力哈木向检察院提出了分裂国家罪的指控,而不是程度更轻的煽动分裂国家罪。李方平说,分裂国家罪指控意味着被告被控秘密组织分裂国家的活动,该罪名往往会导致长期监禁或死刑判决。

心怀不满的维族人在新疆发动了一连串的血腥袭击,今年,暴力活动愈加猖獗,促使政府表示要采取更严厉的惩处措施。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已誓言要铲除这种威胁,为此当局将加大安保力量、落实以让维族人融入中国社会主体为目的教育和经济政策。

据《人民日报》旗下网站报道,本周三,有九人被新疆察布查尔县的一家法院定罪,被判处3到1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罪名是组织、领导或参与恐怖暴力活动。报道没有具体说明他们的民族身份,不过,九人与众不同的名字表明他们是维族人。李方平说,伊力哈木对他说,自己被捕后不久就进行了为期大约为10天的绝食,以抗议警方对自己的恶劣待遇。今年3月初,中国西南部的一座火车站遭到了血腥袭击,袭击者用刀和匕首捅死了至少29人,据信袭击者都是维族人。事件发生后,警方的审讯员有10天左右没给伊力哈木东西吃。

李方平说,"他两次都是靠喝水挺过来的。他说自己没有挨打,不过,因为饥饿和身体虚弱,他感觉日子很难过。他说自己的精神有所好转,不过记忆力减退了。"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马航飞机坠毁前飞行员或已失去知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马航飞机坠毁前飞行员或已失去知觉
Jun 27th 2014, 04:45, by KEITH BRADSHER

澳大利亚堪培拉——澳大利亚官员周四宣布要对失踪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alaysia Airline)370号航班重新进行深海搜寻时称,这架飞机在向南飞往印度洋直到燃料耗尽之前,显然是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当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机组成员很可能由于缺氧而没有做出反应。

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Australian Transport Safety Bureau)发布的一份报告概述了如何选择这一新搜索区的过程,这份报告称,3月8日这架飞机在向南飞越印度洋上空时,最可能的情况是机组成员出现了缺氧,或者已经失去知觉。

飞机在失去气压时会出现缺氧,驾驶员在缺氧的情况下陷入昏迷,甚至不能进行基本的手动操作。

驾驶员接受过训练,一旦飞机出现失压情况,就应当立即带上供氧面罩;他们的面罩可以供氧一个小时,而乘客面罩的供氧时间只有几分钟。这架从马来西亚吉隆坡起飞的飞机上载有239名乘客,飞行目的地是北京,它在与空中交通控制员失去联系一个小时后,掉头向南朝印度洋的方向飞去。

机组成员在飞机还在泰国湾上空时停止了与地面的通讯。这架飞机随后大转弯,穿过马来西亚半岛,向西北方向飞过马六甲海峡后掉头往南飞。

这份报告称,证明飞机在向南飞时机组成员没有做出反应的证据有:无线电通讯停止、长时间没有手动操控飞机、飞机持续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以及最后燃料耗尽并坠落。

这份文件称,"鉴于这些观察结果,最后一段时间发生机组人员失去知觉或是缺氧这种情况,似乎与MH370在大致向南方飞行的最后阶段内可以获得的证据最吻合。"该报告还称,这只是对搜寻工作进行的一次操作假设,无意冒犯马来西亚政府负责为这架飞机失踪做出总结性解释的权威。

甚至连澳大利亚政府内部的调查者也不都认同缺氧或是机组成员失去知觉的理论。还有一些官员说,部分调查者依然倾向于认为,是其中一名驾驶员故意将飞机开向南印度洋,与飞机上所有人同归于尽,由于马来西亚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外交敏感性,这些官员要求不具名。这架飞机上的大部分乘客是中国人。

支持缺氧理论的人认为,在驾驶员自杀案中,驾驶员倾向于会突然让飞机坠毁,而不是在飞行了一个小时后再这么做。调查人员说,一个为调查提供咨询的临床心理医生对自杀理论十分怀疑,他说一个要自杀的人经过很长时间才执行这个致命计划,这种做法十分罕见。

机械故障、有意劫机或是其他很多原因都会造成飞机失压。这份澳大利亚发布的报告没有对机组成员可能是因为缺氧而没有做出反应的原因做出推测。

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局长马丁·多兰(Martin Dolan)周四在这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飞机上有人把飞机设为自动飞行模式,但他没有猜测谁有可能会这么做,以及为什么。多兰说,"如果当时是自动驾驶状态,这是因为有人打开了这个模式。"

多兰还说,基于最近一次对这架飞机与Inmarsat公司一个卫星之间进行的电子"握手"数据进行的分析,这架型号为波音777-200的飞机似乎在印度洋苏门答腊岛北部偏西的某个地方向左转之后一直沿直线向南飞。

澳大利亚副总理、同时也是负责基建和区域发展事务的部长瓦伦·特拉斯(Warren Truss)在和多兰一道出席新闻发布会,他表示澳方计划雇佣一名承包商,搜索一块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的长方形海底区域。从8月开始,各方将投入最多3艘的深海潜航器,展开为期一年的搜索。

美国海军承包商于4月末和5月在东北方向的遥远海域展开了搜索,相比之下,那次毫无结果的搜索只覆盖了860平方公里的范围。此次搜索是在探查到音频ping信号后进行的,人们一开始认定,是失踪飞机上所谓的黑匣子发出了ping信号。

前述搜索区域的选择,依据的是以下推测,即飞机可能一直在艰难地减速飞行,在飞行高度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耗尽了大量燃油,又或是在航行中绕来绕去地飞到了某地。不过,关于飞机是在驾驶员的完全控制下,沿直线飞行的新结论,对解开飞机偏离航线的原因之谜几乎毫无作用,这本应是一次常规的红眼航班,始发地是吉隆坡,目的地为北京。

澳大利亚军方退役将领、此次搜寻任务的负责人安格斯·休斯顿(Angus Houston)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次采访中说,他推测,即使有一名清醒的驾驶员一直控制着飞机,飞行也可能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这是因为波音777是一种很难用手控操作飞行的机型。

两艘深海勘探船已经开始绘制新搜索区的海底图,寻找潜航器被引向海底山脉时,可能会和其相撞的那些山脉,两艘勘探船中,有一艘是澳方承包的,另一艘是中方派遣的。多兰说,时长三个月的绘图行动不是为了探查飞机残骸,因为它能查到残骸的几率还不足5%。

新搜索区域的中心位于澳大利亚珀斯西北部偏西1800公里处。澳大利亚承包的"辉固赤道号"(Fugro Equator)正在珀斯西北部1000英里处的新搜索区域的近端进行测绘。

新搜索区域长达400英里,处于所谓的第七条弧线上——即飞机可能坠毁的地点,该弧线是根据飞机与卫星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电子握手信息确定的。基于飞机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并在燃料耗尽后立即熄火坠毁的假设,搜索区域只有58英里宽。

如果当时由一名意识清醒的飞行员控制,飞机还可以滑翔100英里。周四,在澳大利亚国会大厦蓝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特拉斯和多兰表示,370航班的最终停留处位于更广范围的海底区域的可能性较低,目前没有搜索更广区域的计划。

在370航班失联的第21天至第26天,飞机和船舰在该新搜索区域搜寻漂浮残骸,但一无所获。

加州门洛帕克的卫星通信顾问蒂姆·法拉尔(Tim Farrar)接受电话采访时,飞机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假设使搜索工作变简单,缩小了第七条弧线上的搜索范围,飞机可能落在第七条弧线上。有一组卫星专家一直在独立分析370航班失联的线索,法拉尔就是其中之一。但他提醒称,飞机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时,意识清醒的飞行员可能仍在控制飞机。

报告展示了很多电脑模拟结果,其中一些结果显示,飞机落在距离新搜索区域东部或西部很远的地方。多兰拒绝说明,显示飞机最终落在新搜索区域的电脑模拟结果所占的比例。

法拉尔对于能否在新搜索区域找到飞机持谨慎态度。"飞机很可能不在确定的搜索范围内,对此,我不会感到意外,"他说。"这将是一项艰难的搜索工作。"

翻译:张亮亮、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阿里巴巴选择在纽交所上市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阿里巴巴选择在纽交所上市
Jun 27th 2014, 03:03, by MICHAEL J. DE LA MERCED

在争取成为阿里巴巴集团上市场所的战斗中,最终获胜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周四,中国互联网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发布了经过修改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计划在人称大行情板(Big Board)的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BABA。

对于纽交所来说,这个选择是一个重大胜利,纽交所与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竞相争夺多年来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交易。据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最快可能在8月初开始发售股票。

阿里巴巴上市计划将成为纽交所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O。两年前,Facebook选择在纳斯达克进行IPO。

纽交所的一名女发言人发表声明称,"我们参与了一次全面且慎重的交易所选择过程,我们欢迎阿里巴巴集团进驻纽交所,加入我们这个世界顶尖公司和领先品牌的网络。"

纳斯达克的一名发言人表示,"阿里巴巴是一家非常棒的公司,我们希望他们在进行IPO时一切顺利。"

两家交易所一直在争夺这宗万众期待的IPO交易,希望赚到这笔上市费,同时——或许更重要的是——想通过知名公司的影响力吸引其他刚刚进入市场的公司。

根据复兴资本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的数据,在今年142个IPO交易中,纳斯达克以大约57%的份额领先。部分原因是,纳斯达克继续在生物技术公司上市领域保持主导地位。

不过,今年在纽交所进行的IPO则筹得了更多资金。纽交所的此类交易已筹集了188亿美元(约合1170亿元人民币),将近达到今年IPO总筹资额的62%。

不仅如此,纽交所今年在吸引科技股上市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纽交所上市的科技公司达到了20家,纳斯达克只有16家。此举是纽交所为攻占纳斯达克传统地盘大费苦功后取得的成果。

纽交所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在去年最知名的IPO争夺战中吸引了Twitter。

与此同时,纳斯达克争取到了大量知名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包括搜索引擎百度和专业电商网站。

尽管如此,几名了解阿里巴巴商议过程的人士已表示,近几个月,纽交所在和对手的交锋中占了上风。

有一个因素也许对一些高管的利弊权衡产生了影响,那就是Facebook的IPO被搞砸了,交易被延迟导致的困境和投资者的怒火败坏了纳斯达克的声誉。

阿里巴巴最终选择在美国上市,是因为这两家美国交易所均能安然接受该公司异乎寻常的管理架构。阿里巴巴采取了一种"合伙人制度",一个由27名内部人士组成的团体将负责提名董事会多数成员。

这种架构和双层股权结构(dual-class)不太一样,在后一种架构中,特定持股人享有的投票权力比其他人大得多。不过,它依然有悖于阿里巴巴的本土市场——香港交易所的"一股一票"原则。

翻译:许欣、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神权和威权在阿拉伯都已破产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神权和威权在阿拉伯都已破产
Jun 26th 2014, 23:42, by 托马斯·弗里德曼

过去一个月,世界上出现了以色列分析师奥里特·佩尔洛夫(Orit Perlov)所说的阿拉伯世界的两种主要治理模式:ISIS和SISI。

ISIS当然是指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简称ISIS),这个凶残的逊尼派武装组织通过攫取叙利亚和伊拉克逊尼派聚居区的部分土地,成立了一个新国家。SISI指的当然是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埃及的新强人总统。本周,他的政府因为极不光彩地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三名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记者关进监狱而受到指责——一个大国竟会做出如此卑劣的举动。

佩尔洛夫是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国家安全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研究中东社交网络的学者。他认为,ISIS和塞西只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认为所有政治生活都应该由"神"来决定,另一方则把"国家"视作最高仲裁者。

两者都已失败,而且还会继续失败——他们都需要采用高压政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因为他们无法给年轻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能让他们完全实现潜能的教育、自由,及工作,还有作为平等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我们还需要等待这里出现"把社会放在中心位置"的新一代,佩尔洛夫认为,这些新一代的阿拉伯人/穆斯林不会问"我们如何为神灵服务或我们如何为国家服务,而是它们如何为我们服务"。

佩尔洛夫称,这些治理模式——针对"takfiris"或变节者的战争所推动的极端伊斯兰主义(ISIS),takfiris是逊尼派穆斯林极端分子对什叶派穆斯林的称呼;以及由针对伊斯兰"恐怖分子"的战争所推动的极端民族主义(SISI),伊斯兰"恐怖分子"是埃及政府对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成员的称呼——应该走完自己的路,以便给以社会、宗教和思想多元主义为基础的第三种选择腾出空间。

阿拉伯世界需要最终揭穿军事政府(SISI)和伊斯兰国(ISIS)能给人们带来繁荣、稳定与尊严的谎言。只有当人民大众"最终承认这两者都是失败的、行不通的模式,"佩尔洛夫称,"这个地区才有机会进入21世纪。"

情况并非糟到不可救药。这里有两种处于初级阶段的模式,它们都很脆弱,而且都不完美。中东的有些穆斯林国家已经以社会为基础,运用一些政治、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多元主义建立起了体面而民主化的治理模式,例如突尼斯和库尔德斯坦。这里再次声明,两者都还不成熟,但重要的是,它们都是自己从社会中产生的。这里还有相对温和的君主制国家——比如约旦和摩洛哥——它们至少在边边角角的地方试验着允许更多人参与治理的做法,允许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反对,而且也没有以世俗独裁者的暴力方式在进行统治。

"世俗的威权主义模式——最近的代表是塞西——以及激进的宗教模式——目前以ISIS为代表——都失败了,"约旦前外长、《第二次阿拉伯觉醒和争取多元主义的战斗》(The Second Arab Awakening and the Battle for Pluralism)一书的作者马尔万·马阿谢尔(Marwan Muasher)说。"它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人们的真正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从经济和发展方面进行改善,而且还应该让他们感觉自己能参与决策。两种模式都是排外主义的体现,他们把自己标榜为绝对真理的持有者,认为自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但是,阿拉伯公众"并不笨",马阿谢尔说。"虽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是会继续出现排外主义论调,但是结果最终会打败意识形态。而结果只能来自包容性政策,这样每股势力才能在整个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产生稳定与制衡,并最终带来繁荣。ISIS和塞西无法取胜。不幸的是,可能在所有其他选项都用完以后,才会产生一种内化这个基本事实的临界物质。这就是阿拉伯新一代人所面临的挑战,这里70%的人口都在30岁以下。老一代人,不论是世俗者还是有宗教分子,似乎都没有从后独立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失败,以及排外主义政策的危险上吸取任何教训。"

的确,1921年建立的伊拉克已经烟消云散。解放广场上幻想的新埃及也夭折了。两个社会里有太多领导人和追随者似乎笃定地想,再尝试一次过去已经失败的理念,之后才去接受唯一能奏效的理念:政治、教育和宗教上的多元主义。希望结果是这样的。不过这可能要过一段挺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或者也许很快会到来。我也不知道答案。

我们常常以为所有故事都与我们有关。但这件事与我们无关。我们的确在伊拉克和埃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但我们也帮助他们打开了通往另一种未来的大门,而现在他们的领导人却把门重重关上。将来,如果我们看到真正投身于多元主义的人,我们应当提供帮助,支持他们。如果我们见到正直的孤岛受到威胁,我们应该提供帮助,保护他们。但这主要是他们的事,他们需要学习在没有自上而下的铁腕统治的情况下,该怎样共存。而这种情况,只能在他们愿意的前提下,才会发生。

翻译: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摊牌(二):通向普选的巴别塔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摊牌(二):通向普选的巴别塔
Jun 26th 2014, 23:52, by 张洁平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欢迎来到香港的心脏。"

蔡东豪一个箭步跨到马路中央。红灯亮起的时候,这里有几秒钟的静止。就在这几秒钟里,这个50岁的精电国际行政总裁完成了对身处之地最贴切的描述:"中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地方,你站在马路中间,前后左右十分钟的步行半径,就可以迅速找齐一个投资公司所需的全部人马。"

这样的效率不仅确保了香港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不可撼动的地位,也营造出一个功能复合与密集程度堪称举世无双的城市空间。

香港中环是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首选的地区总部所在地,平均每一秒钟就​​有350万美元的外汇交易在这个全球密度最高、租金最贵的摩天大楼群中发生;这里是香港的政治中心,政府总部、立法会、终审法院、解放军驻港部队的所在地;这里也是公共交通的中心枢纽,有4条地铁线、142条巴士线、9条渡轮航线一刻不停从这里出发或者穿过,去往包括机场在内的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然而,密集的高效也往往意味着脆弱。封住几个交通要塞,就可能令这区区几平方公里的"心脏"瘫痪。这正是最近几年在香港流行的意象:"占领中环"。

作为政治与商业权力的中心​​,抗议运动对于中环而言,本不是陌生事。从60年代反天星小轮加价、70年代保钓运动,一直到1989年,香港百万人上街声援天安门学生的示威游行,都在中环的各个广场发生。2011年10月,香港左翼人士受"占领华尔街"启发,发起反资本主义的"占领中环"行动,他们在汇丰银行总行楼下的公共空间安营扎寨了11个月,直至被警方清场。尽管这场行动的诉求在香港极为小众,但"占领中环"的意象却由此深入人心。

反资本主义的左翼青年被赶走半年之后,另一场截然不同的"占领中环"运动拉开序幕。这次"占领中环"以民主普选为核心诉求,发起人强调,​​如果北京不让香港落实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真普选",就发动占领中环。与此前所有在中环发生的游行示威不同,这一场"占中"不只是要占据具有象征性的局部空间,彰显群体意志;更首次提出要阻塞交通要道、令空间运转瘫痪,进而对整个中环区域实现真正的"占领"。

一、

"在香港,只要有近1万人聚集在中环,即使纯是静坐,阻塞交通要道,就足以瘫痪香港。"早在2010年4月14日,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戴耀廷已经在报章专栏中构想了这样的图景。当时,这只是他理论推演的一部分。

这个构想的背景是2010年的香港政改商讨。这一年,在争取民主普选的道路上走了近30年的香港民主派,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分裂。

回归之后,受制于基本法的政制安排,香港民主派尽管在体制外占据主流,却无法在体制内赢得多数议席。十多年下来,"永远的反对派"身份既给了他们在体制外运作的道德光环,也消耗着他们实际的政治实力。2007年,全国人大决定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选举可以首次由代议制选举改为一人一票普选制。这个在民主派看来"迟到"了10年的承诺,却带给他们更大的分化。

可以相信北京吗?北京有诚意带给香港"真普选"吗?还只是按照他们的喜好筛选过候选人之后,再让香港市民一人一票的"假普选"?或者,问得再直接一点,北京一向不喜欢的民主派人士,能够不受制度性排挤,有平等入闸参选的机会吗?

这些问题成了通向2017普选道路上,每一轮政改讨论都必然争拗的焦点。而北京从不清楚表态。2012年的特首和立法会改选,是2017前最后一次面对争拗的机会。根据全国人大的规定,普选的具体方案在程序上需要由特区政府提出,立法会2/3票数通过,报全国人大批准。因此,2012年选出的特首,将直接负责带领特区政府提出2017普选方案,2012年选出的的第五届立法会,则对这一普选方案有直接的表决权。因此2012的两次选举格外引人注目,而启动这一年选举咨询的2010年,香港政​​府则称之为政改的"起锚期"。

以争普选为最重要目标的民主派,到了2010年的"起锚期",意见已经分化为相当典型的两派:一派认为,没有北京对2017是"没有筛选"的"真普选"的最终承诺,一切所谓"循序渐进"的"改革"都是妥协、背叛;另一派则认为,在争取对"真普选"终极承诺的同时,也必须珍视每一次阶段性改革的机会,给普选铺一条"改良"之路。前者被视为"激进民主派",典型的政党代表如2006年成立的社会民主连线;后者则被视为"温和民主派",典型代表如最老牌的民主党。

面向2012选举,这两派采取的也是截然不同的应对。激进派不追求2012选举的细节设计,而将全部能量投入在逼迫北京承诺未来的"真普选"。他们的方式是发起立法会"五区总辞",即在议会内每个选区派出一名议员辞职而后重新参加补选,在民间则以"实现真普选"为议题号召市民投票支持,试图造成"变相公投"的效果,向中央宣示民意。此法在民间引起巨大争议,不光招致建制派与北京的严厉抨击,也遭到"温和民主派"的杯葛,最终效果冷淡。而另一方面,温和派的民主党则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谈判。他们自1989年与北京决裂以来,首次愿意与京官在中联办"闭门会谈",游说北京接受民主派提出的改良方案,最终收获阶段性成果──在2012的选举中改良了港府提案,增加了立法会民主直选的议席;但2017年香港是否能最终走向无筛选的"真普选",北京却不置可否。

按理来说,这已经是香港政改路上难得的进步——水火不容的双方愿意各让一步,求得共识,促成进展;但吊诡的是,这"进步"却没有给民主派加分,反而令它元气大伤。一方面,力主谈判的民主党被部分激进派强烈指责为"背叛"、"卖港",激进派甚至为此专门成立政治团体"人民力量",四处狙击民主党,造成民主派空前的大分裂;另一方面,民主派内讧不断,但无论激进或者温和路线,都未能争取到北京对"真普选"的实质承诺或表态,令支持者普遍感到失望。

其结果是,2012年的立法会选举虽然增加了直选成份,但民主派的议席比例却并没有增加,只是勉强保住了1/3议席。从直选议席的得票来看,民主派的支持率亦首次跌破多年来稳定的六成。

对民主派来说,这一役无疑是惨痛的教训。回归之后15年,他们的政治实力和威望已经下滑到无法消化与北京的"妥协",同时也缺乏创意和足够的支持讲"抗争"。而2012一过,下一站,便是2017。

到此刻,局势已经变得清楚:特区政府提出的普选方案,民主派握有立法会中三分之一的否决票数,北京则有最终不批准方案的权力。如果民主派与北京无法达成共识,那普选便无路可走。然而,经过2010,民主派与北京之间的博弈空间已消耗殆尽,民主派的支持者不会再买"妥协"的账,而无所顾忌的"抗争"又可能葬送唯一的机会。

在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罗永生看来,民主派面前已经没有"改良"的空间:"以前争普选被否决,可以说我们退后,我们等,但没人会说民主已经失败。可是2017说了要有'普选',这次就是要出来给一个方案,说这个就是我理解的、我要的民主,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不成,就是失败。"正是这"最后一战"的死局,把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到最紧张而又无力的状态。

还有什么路可以走?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在"拉倒"之前,重新造出谈判的空间?和很多学者、评论人一样,戴耀廷也在报章专栏里给出自己的分析和提议。在写于2010年的两篇专栏文章《社会行动的八种方法》、《下一波社会行动:胁之以势》中,他认为,香港当下的政治生态,旧有的"温和"或者"激进"行动模式都已失效,需要更进一步的"胁之以势":即用更有破坏性的行动对执政者产生真实威胁,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获得"谈判"或"说理"的筹码。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构成"威胁"呢?他受2010年泰国红衫军在曼谷市中心静坐抗议的启发,产生了前述的构想:"10000人聚集中环"的非暴力行动。

接受采访时他对我说:"最初就是想要划一条底线,这个底线要比普选'拉倒'更低,要是一个更加无法收场的局面。谁也不想这件事发生,那么理性的各方应该做的,就是比底线好,而不是向着底线去。在这个过程里逼着大家去找到共识。"

谁也没想到,这在当时看来是狂想、也完全无人问津的言论,三年后,竟成了这座城市的中心意象。

二、

在香港,如果你关心公共事务,也许会在各类公众论坛中见过戴教授。这是个温吞到不太容易被记住的形象:圆圆的脸,随意的西装衬衫,说话时身体前倾,眼睛在圆圆的镜片后闪光,耐心而腼腆的表情,是再典型不过的大学老师模样。他的发言条理清晰,但少有警句或生动故事,不温不火,听久了也容易困倦。

戴耀廷的专业成绩很好。80年代末在香港大学法律系就读时,他曾是基本法起草咨询委员会里两名学生代表之一;1989年毕业后,他做过民主派大佬李柱铭的议员助理。无论是早期参与议会实践,或是后来回到学院教书,香港与中国的宪政改革、参与式民主一直是他研究的核心议题,学术成果亦普遍受认可。香港中学教材中,关于"法治"的十六字定义便来自戴耀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权﹑以法达义"。除了定期撰写评论专栏、参加一些松散的支持普选的学者联盟,他并不常出现在行动者的队伍里,即使有,也是在后排。

所以2013年1月16日,他在《信报》发表《公民抗命的最大杀伤力武器》,着实让很多人跌破眼镜。相比三年前提出"万人聚集中环"的"非暴力行动",戴耀廷在这篇文章里更进一步提出"公民抗命",他称之为"杀伤力更大的武器",并详细列出计划:"以现在的形式看,北京政府会让香港有真普选的机会并不大"……到争取真普选的"最后时刻",要有"包括意见领袖在内"的"一万人以上","违法"、"非暴力"、"长期"地"占领中环要道","瘫痪香港的政经中心,迫使北京政府改变立场"。行动违法,行动者明了这一点仍坚持进行,以贯彻法治的最高理念"以法达义";但如果被捕,不抗辩,甘愿坐牢,是为"公民抗命"。

"这就是'占领中环',"他说。

整篇文章几乎没有使用修饰性词语,读来却惊心动魄、图穷匕现。与三年前相比,这已经不只是理论推演,而更像是吹响号角的行动宣言了。

仿佛是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舆论静默了整整一个星期。

一星期后,戴耀廷的电话突然频繁响起,从此再没有安静过。采访邀约如雪片纷至,旧雨新知也络绎登门,他们说,戴耀廷在香港抛出了一枚"深水炸弹"。

戴耀廷却对这炸了锅的反响有点懵:"我完全没想过会有这么大反应,两三年前我就说了中环的事,一直都是没人理的……"在两个星期后的又一篇专栏中(2013年1月30日《非暴力公民抗命"占领中环"》),他甚至写:"很对不起,写了'占领中环'一文,令大家都不能再回避香港民主宪政转型的问题,谨此致歉。但我也是在博弈中,别无选择。"他坦言自己是学者,不是社会活动家,运动究竟应该怎样搞并不很清楚,更希望有"具公信力和组织力的领袖带领这个运动"。

走上门来的记者,问题步步紧逼:怎么"占领"?谁来领导?在2013年2月3日的《明报》上,戴耀廷被"逼"出了这样的回答:理想的领袖应该德高望​​重,可以缩小民主派内部的分歧,又不要太有明星光环,以免参加者激情多于理性,"比如朱耀明牧师、陈健民教授都是理想人选",自己会参与,但"一定不是组织者"。

朱耀明是在看报纸时,见到自己名字的。"啊?我一看,有没有搞错?戴耀廷没给我打电话啊。我明明已经退休了。"去年5月在接受采访时他又气又笑地对我说。雪白的头发在风里扬起来,线条硬朗的脸上依然能看到年轻时的英俊。

香港人都亲切地叫他"朱牧"。作为一名数十年来一直走在民主、​​人权行动第一线的基督教牧师,朱耀明在民主派中备受尊敬。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朱耀明曾参与策划营救中国民主运动人士的"黄雀行动",协助超过400名流亡者经香港获得欧美国家政治庇护;他也一直积极于香港本地的民主运动,在港英时期争取在立法局引入直选议席的"八八直选",回归后创立泛民主派的"民主发展网络"……30年下来,用他的话说,"真是什么都做过了",却又是"一事无成":六四事件看不到平反的希望,香港的民主之路也从来不由港人说了算……谈不上心灰意懒,但08年一场大病之后,朱耀明终于决定退休。谁知偏在此刻,碰上晚辈点将——戴耀廷结婚时,朱耀明还是他的证婚人——偏偏还用了"公民抗命"这四个字。

"什么都试过了,唯有这个还没做过,"70岁的朱耀明笑起来,他的嗓音深沉而充满蛊惑力,现在又添了些伤感:"在我的年纪,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争民主的运动。公民抗命是我唯一还没有做过的事。陈健民和戴耀廷我都熟悉,作为他们的长辈,我想我愿意陪他们走这段路。"

尽管在戴耀廷这里,"占领中环"作为一场运动的开始充满巧合,用他自己的话说:"完全不是一种有计划的情况下出现的,可以说是政治的意外情况";但对于被他点名的朱耀明和陈健民来说,决定加入则来自更主动​​而清晰的人生选择。

朱耀明在参与社会运动、政治运动的个人生命史中看到了"公民抗命"的意义所在;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陈健民,则以社会学者的眼光,在"一国两制"与民主香港的历史棋盘中看到"占领中环"的位置,进而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2010年你已经可以看到整个社会激进化的趋势了,如果这次政改失败,下一次改革的时间就要等到2022年——按照我理解,这代人,不可能等到2022年,"陈健民讲起自己的焦虑时说,"接下来会怎样?中间人的声音越来越弱,极左和极右都是一些法西斯的声音在斗。你要看到自己的家这样撕裂吗?到了这点,我一下子有很清楚的这种感觉,觉得不能看着我住的这个家,下一步走向我不想看到的方向。我作为一个社会学者,是往前看的,我看到未来让我担心的状态,所以现在就要选择,在这个时候,我应该做什么事情。"

最初在报纸上看到戴耀廷的"檄文",陈健民也被这认识了十年的老友吓了一跳:"戴耀廷一向温和到极点,想不到会提出这么有冲击性的方案,完全超乎我想像。"在巴黎出差时,他接到朱耀明的电话,才得知自己被点了名做"占中"召集人。"在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已经决定了加入,"陈健民接受采访时说,"仿佛听到召唤。"他并未怎么犹豫的决定,反倒让朱耀明有些惊讶了。

在香港,和朱耀明死硬抗争派的形象不同,陈健民一向是民主派里坚持与北京沟通与商谈的代表。2010年他是和民主党一起与北京谈判的主力成员,也曾在报纸上与"激进派"论战,并因此不被许多社会运动的中坚分子信任。

他从不讳言,2003年之后,每个月都有"北方来的人"向他收风(探听香港的局势消息),官员也好、学者也罢,他几乎是来者不拒。"我不想北京听到的全都是传统左派的声音,说民主派勾结境外势力这种,这不是事实,只会加深双方的不信任,我才一直努力去说,为什么香港需要民主改革,为什么让香港民主也不会威胁到中国……"

在香港的民主派中,恐怕少有人比陈健民更了解中国大陆。作为耶鲁大学著名转型民主研究学者Juan Linz的门徒,他从90年代开始在广东研究公民社会,做民间组织调研与培训,熟悉最草根状态的中国;他也曾做过中国民政部的高级顾问,深谙"体制"的含义,善于在游戏规则之内争得最多的空间。他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除了几年一度回身参与香港政改的讨论,十多年来,他主要的学术精力都放在大陆:"我的研究都在大陆,花时间建立中心,培训的对象也是大陆NGO,用微博比用Facebook都多……我以为自己怎么样也不会舍下在大陆的工作。"

但也就是2010年之后,令戴耀廷焦虑的快速变化的香港时局,同样困扰着陈健民。就在2013年戴耀廷发出"占领中环"倡议之前,陈健民和他的香港朋友们也公开宣布,不再接待来自北京的"中间人",全面停止与中央对话。"谈了10年,口都干了,没有什么好谈的了。"而直至他决定加入"占领中环",在大陆的工作也逐渐切割和一一移交,以免给同事带来麻烦。"就是一下子的决定。我一下子知道我的家,现在面临最关键的时候。我什么都可以放弃,"陈健民说。

他明白"占中"需要在此时此刻发生,而对自己角色的选择,则异常冷静:"今天的香港仍然同时需要温和路线和激进路线,两条路线都需要的时候,我只会考虑,自己在某个环境下做什么产生的影响最大。今天我跳进戴耀廷这个'激进'计划中,以我以前那么温和主张对话的形象(突然改变)一定会产生很大影响,会造成一种压力,帮助这条路线建立得更好。我还是期待有人去谈判,可是这次我不能做了。"戴耀廷和陈健民都深知,温和的人走出来,站在激进一边,才可以让原本温和、激进相对立的光谱重新洗牌,形成新的政治空间。"我们守住这个激进的位置,可以让更激进的人变得边缘。而我们和他们不同的是,即便我们不谈判,也至少不会去攻击谈判的温和派……"陈健民说。

"公民抗命"、自我牺牲的激进定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非就势而为——这正是"占领中环"运动从一开始,就不同于其它街头运动的地方。而这种策略理性和运动本身召唤出的激情所形成的内在张力,贯穿了整场运动始终。

2013年3月27日,在《公民抗命的最大杀伤力武器》发表两个多月后,戴耀廷、陈健民、朱耀明三个人首次以"占中三子"的身份,宣布共同发起"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运动。"让爱与和平"五个字是陈健民提议加上的,他说:"对不起,我们一定要用这个很肉麻的字眼。我们就是那么土,主流社会才觉得我们这群人不是乱来的。我们最后一定要占领的不只是中环,是占领整个主流社会,整个主流社会支持我们才有意义。这也真的是这场运动的起点:对香港的爱。"

2013年4月开始至2014年5月,香港大学民意研究中心所做的五次调查显示,支持以"占领中环"手段追求真普选的民意稳定在25%左右,而香港浸会大学政改调查所得的支持率数字则在38%(两个调查所得的反对"占领中环"的比率均超过50%)。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韬文接受采访时认为:"占中牵涉到一种非法的手段,非法之后又接受法律惩罚的公民抗命,在香港政治文化里算是非常激进。这种情况下,超过25%甚至30%的支持率已经相当高,反映出香港人对民主的诉求是很心急,或许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

三、

然而,来自两边的抨击从未停止。以北京控制的《文汇报》与《大公报》为阵地,连篇累牍的社论批评占中是"假和平、真暴力","境外势力资金支持"、"勾结台独势力",要将香港"引向动乱"。保守派成立民间团体"帮港出声",认为占中教唆青年人犯罪,牺牲香港法治精神,是疯狂的举动,要替"沉默的大多数"出声反对。另一边,更激进的立场则从一开始就攻击"占中"是"投降主义"、"只想谈判,没有打算真的占领"……有激进派成立"占中后援会",称"会全力参与占中","怕占中运动当中有人会受了不应该接受的妥协,出卖港人,中止行动",更要"监察占中"。

"到底什么时候占领啊?"过去这一年半时间里,几乎每一个来访的人都会问戴耀廷这问题。到后来,甚至发展成打招呼的开场白。

戴耀廷的标准答案有两个,一个是"占中是为了不占中":是要透过对抗产生未来的紧张,让大家回到谈判桌上,一旦中央、特区政府和香港人达成共识,在2017实行真普选,占中便无须进行;而如若真要发生,答案则是:当"最后时刻"到来,如果没有"真普选",我们就占领中环。

这句好像法庭戏对白的话,结论清晰,但两个前提都暧昧不明。

第一个前提"最后时刻","占中三子"认为,是香港政府拿出最终普选方案交给立法会表决的时刻。但这个时间并不确定,可能是2014年底,也可能是2015年初。而现实中,随着北京与香港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社会情绪愈演愈烈,是否一定要以此作为运动的起点,占中的组织者内部也存在巨大争议。

前提二更值得深究。界定一个普选方案是"真"是"假"并不像PX项目开工还是停工、服贸协定通过还是撤回这么直接明确。在没有普选的时候,上街游行喊出"我们要普选"很简单;而到了真正要一条一条设计普选方案时,"真普选"就无法只停留在政治口号,而必须落实在方案的每一个细节,作为具体的判断准则:普选"真"或者"假"的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其中有没有模糊的空间?如果有的话,有多少?最终承受这个结果的人,又可以接受多少?

正是这些问题,具体化了"占领中环"运动的细节——"占领"之前,必须先"商讨"。

发起人戴耀廷强调,"占领中环"不是目的,而是最终万不得已的选择,反而是决定要不要占领的前提——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才是运动存在的意义:香港该不该有民主?该有什么样的民主?这民主应该落实为什么样的普选方案?而如果争取民主的过程要付出代价,你愿不愿意?愿意付出多少?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要每个人为自己做出思考和选择。戴耀廷说:"不同的人在'占中'看到不同的事情,有人只有兴趣讨论怎样占领,催促占领,但对我来说,前期去做一个公民教育、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才是更重要的。让大家在这个过程里更深地去想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让人民的运动在这个环境自发地产生,或者不需要出现……这本身正是一个'民主文化'建立的过程。到最后无论'占领'本身成功与否,其实香港已经因其而改变。"

民众要怎样集体讨论复杂的普选方案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民意共识?借用自己喜欢的美国学者Bruce Ackerman和James Fishkin提出的"商讨日"(Deliberation Day)概念,戴耀廷给"占中"的开头与结局之间,设计出一整套环节,就叫"商讨日"(简称D-Day)。

两位美国学者所针对的问题是,在不少现行的民主体制中,公民对于重要的公共议题通常缺乏全面了解,只凭借对政客的大致印象投票,以致选举很容易被媒体宣传左右。他们引入民主协商的环节,设计一整套严格的商讨方法,令参与者在获得均衡全面资讯的基础上讨论议题,从而形成经过深思熟虑的民意,并将这种改善后的民主形式称为deliberative democracy(商讨式民主)。

戴耀廷将这套方法借用到孕育民主过程中的香港,希望民众透过理性讨论,首先对普选议题全面了解,进而共同参与制定2017年特首选举的方案。

在跨度一年的时间中,"占领中环"运动分别在2013年6月、9月和2014年5月举办了三次大型商讨。三次商讨日的讨论主题循序递进,由"占领中环运动的核心议题是什么?"进入到"如何令占中运动有效达成争普选目标?你心目中特首选举方案的原则是什么?"再到最后一次,"选出你心目中的普选方案"。每次商讨都持续4-5个小时,讨论前会分发参考资料,讨论开始时先邀请中立人士在大会阐述议题、简介资讯、明确目标,而后以10至15人为单位分小组讨论,最后聚合意见。

在商讨的基础原则上,戴耀廷也邀请了学术机构做出设定。比如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通过民调,发现市民对普选应该"符合国际标准"的认可度远远高于《基本法》(满分10分中,前者为8.4分,后者为4.6分);这令占中运动确认:普选"符合国际标准"将是他们的底线诉求。2014年3月,香港大学法学院召集世界各国的法学专家,共同对普选的"国际标准"做了具体的界定,并据此对已在香港社会公开发表的29个普选建议方案公开审议,选出其中"符合国际标准"的15个。"占领中环"的第三次商讨日便以这15个方案做基础讨论,并当场票选出支持率最高的前三名。

戴耀廷希望以"占中商讨"为平台,可以得出有共识、有说服力的民间版普选方案,并交由整个社会公投,获得民意授权,作为最终与北京抗争或是谈判的基础。为此,他对程序的逻辑孜孜以求。然而,一个动态的、高度政治化的、正被巨大焦虑笼罩着的社会毕竟不是无菌环境的实验室。具体实践下来,现实与理想的实际差距之大,令"占中"饱受争议,几乎陷入要收官的境地。

"占中"的初衷是尽力弥合民主派中温和力量与激进力量的矛盾:一边以"公民抗命"的底牌吸纳激进派,一边以理性商讨的过程团结温和派,同时争取主流社会支持。来自主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越大,"占中"平台所选出的民间普选方案就越温和,和北京越有谈判的空间,而不致于让普选进入彻底的死胡同──与彻底的"激进派"不同,"占中三子"从来就没有放弃谈判的可能。

然而,在全力动员之下,三次商讨日的出席人数却从来没有达到戴耀廷的预期。第一次700人,第二次1500人,第三次2500人,与戴耀廷"万人商讨"的计划相去甚远。而且商讨日的参与者绝大部份是占中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而不是戴耀廷最初设想的,可以尽可能包容不同光谱与立场的人参与讨论。商讨者的均质化可能导致商讨结果的均质化——问题在2014年5月6日的第三次商讨日后爆发了。

这一次商讨日的参加者经过讨论,初选出3个普选方案,在6月22日交由全港市民公投,三者选其一,使之成为谈判桌上"占领中环"运动向北京的最终开价。而"3个普选方案出线"的设置,是经过精心计划的。陈健民解释:"各派别提出五花八门的普选方案,其实主要就是三大类,公民提名、多轨制提名,以及扩大提名委员会的民主成份;我们本来希望各类方案都可入选到最后三强,让光谱阔一点,有更强代表性,也可以令622有更好投票率。"

在3类普选方案中,公民直接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是最激进的一种,不仅中联办主任张晓明等官员多次明确表态"公民提名不可接受",且香港大律师公会也在政改咨询意见书中反对该类方案,认为它违反基本法中要求"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的规定;多轨制提名的激进程度次之,扩大提委会民主成份的方案则是民主派中最温和的提案,被认为是走"中间路线",亦是民主派与北京可以谈判的底线,代表性的方案有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所提的"香港2020",以及公民党汤家骅方案。

然而5月6日初选结果,前3名出线的方案都是"公民提名"。温和方案无一例外落选,且票数很低。这一结果再次引爆了温和派与激进派的分裂,温和派质疑"占中"运动被激进派绑架,要把政制发展推向死胡同,陈方安生公开表示:"投票非香港全部市民的合理缩影,亦不能反映社会各种不同政治取向";激进派则攻击温和派不尊重民意,拒绝认清现实。

争扰之中,6月22日的公投显得前景黯淡。试图通天的巴别塔,最后倒塌于修建者自己的无法交流、分崩离析。这个寓言随时可能发生在筹备了一年多的"占领中环"身上。

5月28日,陈健民在接受电台访问时甚至表示,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我们三个人讨论过,如果622投票连10万人都没有,我觉得是失败。我们应该出来向社会道歉,承认我们对这个运动没有领导力,大家要重新想想下一步怎样走下去。"

四、

谁也没有想到,两个星期后,国务院发布了对香港问题的白皮书。

白皮书对"全面管治权"、"维护国家安全"的强硬表态激起了香港社会巨大的反弹。其中针对2017普选,白皮书首次将"爱国者治港"的要求写入正式文件,明确了在普选的谈判桌上,北京的底线就是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至于"爱国爱港"的具体意涵,参与白皮书起草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可以参照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的说法:"不与中央对抗"。这依然是个含糊的概念,但民主派人士均相信,这一条"底线",足以将北京通过制度设置,将不喜欢的人排除在候选人的门槛之外,而违背了普选应该"普及"、"平等"的国际标准。

接近四分五裂的民主派立刻团结在了来自北京的压力之下,而原本不被看好的622投票,则成了在阴影之中港人表达不满的重要象征。

天主教香港教区枢机陈日君6月14日至20日发起了"毅行争普选"的活动,82岁高龄的他由每天早上8点走到晚上8点,行遍香港角落,走足7天84小时,呼吁市民支持普选及622投票。陈日君的义举引起社会震动,"占领中环"等37个民间团体随即加入,将白天的行程扩展到晚上,变为7天7夜不间断毅行争普选。与此同时,设在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电子投票系统从6月15日测试期间就开始受到黑客强力攻击,一度彻底瘫痪,"占中"只得紧急筹款,在全港各地区增设实体票站,并将投票日期设置为从6月20日延长至6月29日。

白皮书的强硬、黑客攻击的傲慢与曾被誉为"香港良心"的陈日君的坚持,刺激了许多一直以来的沉默者。

Doris是在企业工作的普通职员,平时很少关心政治,"你知不知道,政治、宗教、足球,这三样东西在香港是朋友聚会的话题毒药,都不讲的,讲了容易吵架。香港人每天很累啦,上班要讨好老板,OT没有人工,回家要凑仔功课,好不容易聚会,当然不会聊政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白皮书的嘴脸,好难看。我好担心香港。"她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游行,而第一次参加,就是通宵的毅行争普选队伍。凌晨1点在深水埗她跟我讲这些话,说6月22日,一定会带全家人出来投票。

6月20日当天,电子公投系统恢复,开放投票仅12小时,就有超过40万人投票,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截至6月23日,已经有超过70万香港市民参与了投票。

国务院港澳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香港特区政府分别发表声明,强调投票没有法律基础,是完全无效的。

而民间流传最广的回应,来自香港著名音乐人、作家林夕。他在报纸专栏中写道:"既然不可能通过,去投票,有意思吗?有,预知被宰的羊,临刑前也要大声喊救命,才死得有尊严,才能向世界警告豺狼有多恐怖。那一票,是要表白冤情:'我是被谋杀,不是自杀,我死不甘心。'"

投票结果将在6月30日最后出炉。无论结果如何,超过70万人对一个中央不可能接受的方案给予民意授权,这已经将北京与香港民主派之间的压力逼至顶点。

张洁平为自由撰稿人,现居香港。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伊朗人宁愿违法也要上网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伊朗人宁愿违法也要上网
Jun 26th 2014, 23:47, by 西塔蕾·德拉赫谢

华盛顿——今年5月底,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Facebook上发消息说,未来10天,他和摄制组将从社交网络上消失,因为他们"将要踏上真正的#未知之旅"。这条语焉不详的消息引发了世界各地粉丝们的猜测。他是要到遥远的沙漠地区拍摄他主持的CNN节目(那个节目叫做《未知之旅》[Parts Unknown])吗,还是要去积雪覆盖的喜马拉雅之巅?

10天后,波登发布了一张自己坐在伊斯法罕一间传统伊朗茶室里,手捧着一小杯茶的照片。人们立刻明白了,为什么这位名厨兼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些天来只能保持"无线电寂静"。

在伊朗,政府明令禁止使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以及几乎其他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任何企图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简称VPN)或其他软件绕过这种限制的尝试都是违法的。大量报道显示,伊朗政府还限制网民登录成千上万的欧美网站,尤其是国际媒体的网站,甚至还限制网速,从而限制伊朗人浏览其他网络的能力。

"伊朗的网速慢得令人难以置信,最近的研究显示,伊朗的网速在170个国家中排名164,"人权组织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最新发布的《网络自由》(Freedom on the Net)报告写道。报告认为,伊朗的互联网自由程度在全世界垫底。但那还是伊朗一家法院上个月下令封禁Instagram之前的情况。

这种压制性的做法受到强硬派和伊斯兰革命卫队(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s Corps)的强烈支持,但在两个星期前,这种策略却受到了伊朗文化部长阿里·詹纳提(Ali Jannati)的嘲讽。在对伊朗商会(Iran's Chamber of Commerce)发表演讲时,詹纳提谴责了对一些网站、社交媒体和流行的即时通讯应用进行屏蔽的做法。据新闻网站Al-Monitor报道,"在社交媒体和虚拟世界,我们仍然不清楚是否应该屏蔽Viber和WhatsApp,"詹纳提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不愿接受视频。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们连传真机都不能接受。"

"似乎对于每一个新事物,我们都要先与之对抗一番,一段时间后才会接受它,"詹纳提接着说。"我们总是想要与世界保持20年的距离,可我们至少应该与世界同步前进。"

与此同时,几名伊朗高官却在享受着他们禁止伊朗民众使用的东西: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总统哈桑·鲁哈尼(Hassan Rouhani),以及外交部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似乎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都有账号,扎里夫在Facebook上的波斯语主页有将近90万名关注者。

鲁哈尼已经把名誉押在了伊朗与所谓的"五加一"国家谈判的成败上。"五加一"指的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再加上德国。谈判的议题是可能在7月20日之前达成的一份核协议。如果协议达成,可能会减轻伊朗面临的国际制裁,允许西方企业回到伊朗,并且让困境中的伊朗经济获得渴望已久的提振。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也要求伊朗取消对互联网接入和国际卫星电视服务的限制。

"伊朗是最乐于拥抱科技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据估计该国有2800万互联网用户,其中主要是年轻人,"美国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的网站和纸质出版物《伊朗入门》(The Iran Primer)写道,"伊朗有6万到11万个活跃博客,处于中东地区的最高水平,其中主要是年轻人的博客。"

伊朗政府虽不情愿,却也承认,要遏制伊朗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知道怎样用其他手段访问网络。"我们已经采取了限制,但Facebook上仍有400万伊朗用户,"詹纳提今年3月在德黑兰演讲时说,"不能把保护伊斯兰价值观当做借口,阻碍某种事物在这个国家增长。"

詹纳提还提到,71%的德黑兰居民安装了卫星天线,可以收看外国的电视节目,这也是非法的。"这意味着首都有数百万人每天晚上都在从事违法活动,"他说。

在美国之音波斯语服务(Voice of America Persian Service),我们对这种状况有着切身的体验。虽然我们所有的卫星电视和广播节目,以及我们的网站、社交媒体账户和手机应用都被明令禁止,但我们的广播和在线听众人数一直在稳步增长,尤其是在伊朗与"五加一"国家的谈判开启之后。

我们从观众、听众和网站用户那里得到的反馈也证实,伊朗人对官方教导是"大魔鬼"(Great Satan)的那个国家,也有着强烈的兴趣,无论我们报道的话题是奥巴马在西点军校(West Point)的演讲;美国天主教的几名主教近期访问库姆,就限制核武器的必要性与高级的伊朗阿亚图拉展开跨信仰的对话;还是高盛(Goldman Sachs)对伊朗国家队世界杯比赛结果的预测。

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网络内容,以便适应德黑兰、马什哈德和设拉子较慢的下载速度。我们还帮助伊朗学生使用VPN和其他反屏蔽工具,在与当局的"猫鼠游戏"中取胜。我们的经历证实了《伊朗入门》的发现:尽管伊朗当局努力让他们隔绝于西方影响之外,"伊朗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受过更好的教育,也更加世俗化",而且,"大多数人都在通过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接触国际媒体、观念和文化。"

离开伊朗之前,波登在Twitter上说:"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中,我从没想到,我的摄制组和我,会在#伊朗得到陌生人的如此礼遇。"

遗憾的是,伊朗人如果不违反本国法律,就无法看到这些称赞自己热情好客的善意评价。

西塔蕾·德拉赫谢(Setareh Derakhshesh)是美国之音波斯语服务的主任。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最高法院裁定手机内容属公民隐私不得侵犯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最高法院裁定手机内容属公民隐私不得侵犯
Jun 27th 2014, 00:17, by ADAM LIPTAK

华盛顿——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周三一致裁,警方在逮捕人时,需要有搜查证才能搜查被捕者的手机。这是数字时代隐私权的一次全面胜利。

虽然这个裁定将为每年1200万被逮捕的人提供保护,其中很多人只是犯了点小罪,但是其影响可能会更广。这一裁定几乎肯定也适用于对平板电脑和笔记本计算机的搜查,裁定所依据的理由或许适用于对住所、公司的搜查,以及对第三方(比如电话公司)保存的信息的搜查。

"这是一个大胆的意见,"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法学教授奥林·S·克尔(Orin S. Kerr)说。"它是计算机搜查案的第一个判例,它表明我们进入了新的数字时代。不能再使用旧法则了。"

首席大法官小约翰·G·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代表最高法院书写了意见,他敏锐地意识到手机在当代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他说,手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地普遍且不可少,以至于传说中的火星来客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它们是人类身体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他补充说,老的原则要求,手机的内容应受到保护,不属于常规搜查的范围。罗伯茨首席大法官写道,美国大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背后的一个驱动力就是对"通用搜查证"的反感,这种搜查证"允许英国军官用不受限制的搜查,在人家里翻箱倒柜,寻找犯罪活动的证据"。

首席大法官还写道,"现代技术让个人能够将这些信息握在手里这个事实,并不让这些信息变得不值得受到美国建国者为之奋斗而赢得的保护。"

政府在涉及警方使用新技术的案子中出人意料地接连失败。对周三的案子以及2012年一起涉及GPS设备的案子来说,最高法院以前的判例都是支持政府的。"但是政府在这两个案子上得到的票数为零,"克尔说。

法院长期以来一直允许在逮捕人时,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进行搜查,他们说那样做是出于保护警官的需要,并可以防止证据被毁。

但是罗伯茨首席大法官说,在手机的情况下,上述两个理由都没有多少意义。他写道,虽然警察或许可以检查手机,看看上面是否带着刀片,"但是,当警察确保手机本身是安全的,并排除了任何潜在的物体威胁之后,手机中的数据不能危及任何人。"

罗伯茨写道,证据可能会通过"远程擦除"被销毁,或通过加密程序隐藏起来的可能性很小,仅仅是一种猜测,而且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警方可以关闭手机、取下它的电池,或把它放在一个铝箔袋子里。

首席大法官写道,如果警方面临真正的"机不可失"的情况,他们可以根据宪法第四修正案(Fourth Amendment)中关于"迫切需要的情况"那个单独条款,有权进行搜查。

罗伯茨说,在法律天平的另一边是包含于典型手机中的数据。他写道,90%的美国人有手机,手机上包含了"几乎涉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数字记录,从平凡的琐事到亲密的隐私。"

他写道,"根据一项调查,有近四分之三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报称,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与手机的距离不超过5英尺,有12%的被调查者承认,他们甚至会在淋浴时使用手机。"

他说,就连手机这个词本身也不够恰当。他写道,"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被称为相机、视频播放器、通讯录、日程表、录音机、图书馆、日记本、相册、电视机、地图或报纸。"

罗伯茨承认,这项裁定将增加执法的难度。

他写道,"智能手机已成为帮助犯罪团伙成员协作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它们能提供与危险罪犯有关的有价值的定罪信息。隐私是有代价的。"

他说,不过其他技术也让警方能更容易地得到搜查证。首席大法官写道,用电子邮件和iPad,警官有时能够在15分钟内拿到搜查证。

美国司法部女发言人埃朗·卡纳莱(Ellen Canale)表示,司法部将与其执法部门合作,确保各执法机构全面遵守裁定。

虽然最高法院偶尔会受到对技术不够了解的指责,但是现年59岁的首席大法官罗伯茨似乎完全熟悉智能手机的功能。他写道,"普通智能手机用户平均安装33个应用,它们合起来能形成一个披露用户个人生活的蒙太奇。"

他说,有各种各样的应用,有"提供民主党新闻的、提供共和党新闻的",还有针对"酒瘾、毒瘾和赌搏瘾的",有"分享祷告请求的",还有"查询怀孕征状的"。他补充道,来自这些应用的纪录"也许能无限期地存放在这些手机里"。他说,还有更多的信息也许可以通过云存储获得。

他写道,"在能上互联网的手机上,可以找到在互联网搜索和浏览的历史,这会揭示一个人的私人兴趣或担忧,比如搜索疾病的某些症状,加上经常上WebMD(美国最大的医疗服务信息网站)的纪录。手机上的数据还可以揭示一个人曾去过的地方。保留一段历史的定位信息是很多智能手机的标准功能,这就可以重建一个人的行动范围,具体到每分钟,不仅是这个人在城里的行动,也包括在某座建筑内的行动。"

最高法院在4月份曾听取了两个有关案子的辩论,但只做出一项裁定。

最高法院的裁定可能是非常技术性的。这个决定却十分直接了当。警察在逮捕人时,想搜查手机必须怎么做?

"获得搜查证,"罗伯茨首席大法官写道。

翻译:许欣、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朝鲜发射3枚短程飞掷物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朝鲜发射3枚短程飞掷物
Jun 26th 2014, 23:58, by CHOE SANG-HUN

朝鲜周四向其东部沿海海域发射了3枚短程投射物,一天前朝鲜曾警告要对美国一部涉及暗杀朝鲜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un)的喜剧影片进行报复。

韩国国防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一名发言人说,这些投射物发自沿海城市元山市,该市位于首都平壤东部,投射物飞行了190公里后,落入朝鲜与日本之间的海中。

这名发言人说,"我们正在分析数据,以确定这些投射物的类型,以及朝鲜发射它们的原因。我军已经增加了监视活动,以备朝鲜发射更多的投射物。"这名发言人援引国防部政策,按照惯例要求匿名。

分析人士说,朝鲜经常在军事演习或想加剧紧张局势时,发射短程导弹或火箭。

还不清楚朝鲜周四的这次发射是否与其在周三发出的威胁有关,朝鲜在周三称,如果华盛顿不叫停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计划要在10月份上映的电影《采访》(The Interview)的话,会采取"果断而无情的对策"。

这部影片的一个主要虚拟剧情是,一位美国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和他的制片人要到朝鲜去采访金正恩,他们与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密谋将其暗杀。

朝鲜称,将把这一影片的上映视为"战争行为"。

近几个月来,平壤多次发射中短程火箭和导弹,并威胁称要进行一次新的核试验,已经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朝鲜曾在今年3月22日在其东海岸测试了30枚短程火箭。

今年4月和5月,朝鲜还与韩国就双方西部海上边界纠纷问题互相发射了炮弹。这次火力交换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韩国官员称是朝鲜先开火。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