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

纽约时报: 中国的“透明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的"透明者"
Nov 19th 2013, 23:54, by 慕容雪村

北京——郝建大约每个月被警方请去"喝一次茶"。他知道,这种茶不是可以随便拒绝的。

郝建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也是著名的意见人士,他签署过效仿《七七宪章》的《零八宪章》,参加过六四座谈会。《七七宪章》诞生于1977年,这份文件促成了捷克斯洛伐克一党专制的终结。在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中,他的堂弟不幸中弹身亡。郝建从此成了警方的关注对象。

他们会监听郝建的电话,查看他的邮件,时常跟踪他的出行。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比如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的几个月,政府还会禁止他离开中国。在一次喝茶时,警察这样告诉郝建,"对我来说,你的生活是完全透明的。"

可想而知,这样的"透明者"并非只有郝建一人,在我熟识的人中,就有数十人被迫享受着这样的待遇。政府还监视着家庭教会的组织者、法轮功学员、上访的平民。没有人能够准确知道有多少人正受到监视,甚至无从得知是哪些部门在负责这项这项艰巨的任务。

爱德华·斯诺登事件给全人类提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命题:为了安全,我们需要放弃多少隐私?在中国,这个命题稍有不同:为了政府的安全,中国人需要放弃多少权利?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摄像头密布的国家。这些监控摄像头装在城市的大多数道路上,在超市中,在影院里,在课堂上,几乎无所不在。这就是所谓的"天网工程"。按官方的说法,它的作用是"减少犯罪"或"治安防控"。但是在著名的长春盗车杀婴案等备受关注的案件中,这些摄像头都只是纯然的摆设。

相反,在针对人权律师李天天时,这些摄像头倒是不出意料地保持着警惕和灵敏的本性。李女士说,安全官员试图向她的男朋友展示她和其他男子进入一家酒店的录像,暗示她的不忠。(李女士的男朋友拒绝观看这段录像)

可想而知,监控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和威慑民众。近十年来,维稳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事业,但论其实质,不过是当局维持统治的手段而已。对政府来说,"稳定"的重要程度似乎远远超过教育、医疗,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防,在2012年的政府财政预算中,此项预算(公共安全支出)已经超过7000亿元,而国防预算只是6700亿元。

前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让我们大致了解到这种权力可以被滥用到何种程度:在2010年春节前的五天,重庆警方监控到大约4000名"不受欢迎"的人进入重庆,大多数人在几个小时之内锁定,并被迫离开重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人触犯了任何法律)

然而,大多数中国人似乎对这种摄像头之下的生活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惊奇。即使是在微博这样的意见平台上,也很少有人质疑如此大范围安装摄像头的合法性和必要性。201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大约55%的人反对在宿舍楼安装摄像头。

作为一名关心时事的作家,我常常怀疑自己被跟踪,被录音录像,当然,我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走在街上,我常常会扭头四顾,看看附近有没有暗中跟踪的警察。当我和朋友聚会时,我常常会下意识地把手伸到桌子下,看看那里有没有装着窃听器。

监视之下,最让人恐惧的还不是坐牢或酷刑,而是你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恐惧挥之不去,可我又极力想把它挥去,这种纠结已经影响了我对事物的判断。我不确定这种状况是否影响了我的写作,直觉告诉我没有,但我又不相信我的直觉。监视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你不再相信自己,更难相信他人,这是受监视的透明生活最可怕的后果。

在几个月前的一次聚会上,我曾亲眼看见一位朋友指责另一位朋友是共产党的特务,而这绝非唯一的一次。和这些人一样,我有时也忍不住要猜想自己身边可能有密探。尽管我提醒自己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可是这真诚中往往会掺杂几分戒惧之心。  

在监视之下,本来正常的举动也往往会被视为别有用心,陌生人更是要加备提防,如果一定要与之交谈,切记不能谈论真正的秘密,否则就可能成为"呈堂证供"。一个朋友告诉我,在最近的三四年中,他几乎没有交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因为相信别人"实在是太难了。"

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说要建设"和谐社会",但一个布满摄像头,充满猜疑和恐惧的国家又如何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没有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慕容雪村为《纽约时报》的评论版作者,出版有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原谅我红尘颠倒》及非虚构作品《中国,少了一味药》等。本文改编自作者于11月14日在纽约的一次关于监视的演讲稿。英译稿由 Jane Weizhen Pan 及 Martin Merz 提供,中文稿经慕容雪村本人审定。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比尔·盖茨天生不是修厕所的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比尔·盖茨天生不是修厕所的
Nov 19th 2013, 23:59, by 贾森·卡斯

除了根除印度的小儿麻痹症和发起个人电脑革命外,我们这个时代的西雅图超人还让上厕所成了一件轰动的事。五年前,如果我告诉别人我的工作和厕所有关,他们肯定以为我是个管道工。但现在,人们会惊叫着说:"啊!比尔·盖茨(Bill Gates)不也在做这一行吗?"

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即大约25亿人没有厕所可用。盖茨基金会(Gates Foundation)和少数几个名人让这一卫生危机引起公众的关注,这一点值得肯定。

问题是,盖茨基金会在物色合适解决方案时,就像对待微软(Microsoft)的某个尖端项目一样:大量花里胡哨的功能,庞大的预算,精英机构的工程师在距离客户几千英里的地方用最新科技做实验。

想想盖茨基金会首届厕所创新大赛(Reinvent the Toilet Challenge)的一些限定条件吧:发明一个适合发展中世界独户住宅使用的"实用"厕所。要确保这种厕所能吸纳全家人的排泄物,并输出饮用水和像盐那样的调味品。哦,既然已经提到了新颖技术,那就确保这种厕所处在微处理器的监控之下,并能将粪便转化成能源。而且所有这些功能的成本必须维持在每人每天几美分的水平。这可真是不一般的厕所。

去年那届比赛的获胜者发明了一种太阳能厕所,这种厕所能把粪便转化成做饭用的能源。的确令人惊叹,但这种厕所每个成本1000美元(约合6100元人民币)。

其他厕所宣称自己使用了膜系统,用超临界水氧化法(把水加热到华氏705度,也就是374摄氏度,然后再注入氧)和水热碳化法(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在水下氧化粪便)处理粪便。

高科技厕所令人兴奋,但就连盖茨基金会也承认"这种解决办法的经济性仍不明朗"。用大白话来说:没人用得起它们。

对那些最需要它们的人,比如海地、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等国家的贫民窟居民而言,它们根本不切实际。在这样的地方,人们每天的收入在1至5美元之间。

想象一下,一个高科技厕所在一个这样的社区里会有怎样的命运。如果那些独特的膜系统堵塞了怎么办?那些超临界水箱或水热碳化箱漏水,或者(更糟糕)发生了爆炸怎么办?又或者,如果某个贫穷的居民意识到这个厕所的价值比自己一年的收入还高,因此决定把它偷走怎么办?如果过去60年期间大量失败的发展项目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复杂的、引进的解决办法不管用。

我在秘鲁、萨尔瓦多和海地等国遇到的人往往都是乡下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或是大城市里为了养家糊口而打零工的贫民窟居民。他们是生存者。他们利用手头可用的东西,往往很擅长修修补补。但不能要求他们在一夜之间变成工业工程师。

在听盖茨谈论厕所问题时,我想起了生活在秘鲁贝伦的胡安娜(Juana)。贝伦市位于亚马逊河河口,有6.5万人口。一年中,她所在的社区有半年时间都是被水淹着的。另外半年的时间,排水沟里满是粪便和老鼠。

当胡安娜需要方便时,她会沿着一个窄木板上走大约30英尺,来到她那个用四根朽木桩和一块防水布围起来的厕所。她摇摇晃晃地站在搭在一条沟上面的两块窄板上解决问题。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就在附近玩耍,担心会让他们染病,因为排泄物会径直进入溪流。

恶劣的卫生条件导致2000名儿童死于腹泻类疾病。不幸的是,对胡安娜以及生活在贫瘠的水涝地上的数百万人而言,没有便宜的解决办法。他们需要的是那种只用几周省下的钱就能买得起或造得起的厕所。利用自然的制造堆肥的方式分解粪便的生态厕所建造简单,省水,而且容易修理。对美国那些因为住的地方离水太近而没法修建化粪系统的小屋主人来说,这是理想的厕所。

唯一的问题是,它们太贵了,价格超过1000美元。在海地,一个名为SOIL的组织已经给2万多人成功地带来了低成本的堆肥厕所,而我的组织正在开发一种更廉价的设计。

即便是简单的解决办法,比如每个不到2美分,能够先对粪便进行消毒,然后将其转化成肥料的卫生袋(peepoo bag),也是巨大的进步。在自然灾害过后,它们也可能对拯救生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采纳这些低科技厕所,我们就走上了正确道路,让25亿人离拥有自己安全、干净、舒适而且负担得起的厕所走近一步。这一点值得今年的世界厕所日(World Toilet Day)庆祝。

贾森·卡斯(Jason Kass)是一名环境工程师,也是"人人有厕所可上"(Toilets for People)组织的创办人。

翻译: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GPS成美俄间谍战新焦点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GPS成美俄间谍战新焦点
Nov 20th 2013, 00:02, by MICHAEL S. SCHMIDT, ERIC SCHMITT

华盛顿——在美国的间谍机构看来,来自俄罗斯的下一个潜在威胁,可能并不是一种邪恶的网络武器,或者是从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前承包商雇员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泄漏的文件中取得的机密情报。斯诺登现在身在莫斯科。

相反,这个威胁可能就来自一个看上去无害的圆顶天线。它就位于美国某地,被安装在一栋防护栏包围着的装满电子设备的大楼楼顶上。

几名美国官员称,最近几个月,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和五角大楼一直在悄悄运作,试图阻止国务院允许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在美国领土上修建六座左右这样的设施——即所谓的监测站。

这些官员称,他们担心这些设施将有助于俄罗斯暗中监控美国,提高俄罗斯武器的精准度。俄罗斯则表示,这些监测站将大幅度改进莫斯科版本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的准确性和可靠性。GPS是一个美国的卫星网络,既可以指引制导导弹飞向目标,也能帮助口渴的智能手机用户找到最近的星巴克(Starbucks)。

"他们不想依赖美国的系统,而且认为他们的系统也能像GPS一样,催生很多其他产业和应用,"一名曾供职于国务院太空和先进技术办公室(Office of Space and Advanced Technology)的官员称。"他们觉得,自己似乎正在一个重要的市场失去技术优势,落后于我们。看看GPS在手机之类的东西上实现的功能,以及对飞机飞行、船舶航行发挥的作用吧。"

俄罗斯的计划是一场范围更广、有数个国家参与的全球竞争的一部分。中国和欧盟国家也参与了这场竞争。它们希望完善自身的全球定位系统,挑战美国GPS的主导地位。

对于国务院来说,允许俄罗斯修建监测站将有助于修复奥巴马政府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领导的政府之间的关系。由于俄罗斯政府准许斯诺登在该国避难,而且支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两国的关系现在已经跌至谷底。

但中情局及其他美国间谍机构,还有五角大楼都怀疑,监测站将成为俄罗斯在美国领土上的立足点,从而帮助莫斯科提高其卫星制导武器的精准度。它们认为,这些监测站也可能会给俄罗斯提供一个在美国境内进行监控的渠道。

国务院和白宫官员称,双方争执不下,以至于政府官员决定推迟做出最终决定,要求俄罗斯提供更多信息,而美国各机构之间也需要首先解决彼此间的分歧。

俄罗斯的计划也在国会引发了不安。情报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的成员认为,俄罗斯的全球定位系统——即"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lonass)——十分可疑,要求奥巴马政府给出解释。

众议院国防委员会(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下辖的一个小组委员会主席、阿拉巴马州共和党人迈克·D·罗杰斯(Mike D. Rogers)说,"我很想弄明白为什么美国会有兴趣帮助GPS的竞争对手,比如俄罗斯的Glonass。毕竟,全世界都依赖GPS的话,显然对美国有多方面的好处。"

罗杰斯上周要求五角大楼对该计划的国家安全影响进行评估。在一封发给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及国家情报总监小詹姆斯·R·克拉珀(James R. Clapper Jr.)的信中,他提出了这项要求。

普京多年来一直很重视监测站。作为改进Glonass系统的手段,它们不仅能对俄罗斯军用和民用部门有益,而且也能在全球与GPS开展竞争。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今年早些时候,俄罗斯在巴西设置了一座监测站,与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协议预计也会很快达成。美国在世界各地都设有监测站,但在俄罗斯一直都是空白。

国务院女发言人玛丽·哈夫(Marie Harf)表示,俄罗斯和美国的谈判代表上一次举行会晤是在4月25日,会上讨论了"未来假如可能在美国领土上建立Glonass监测站的话,需要的一般要求,以及未来计划举行的讨论的范围"。她还说,尚未做出最后决定。

哈夫等奥巴马政府的官员均拒绝透露更多信息,而中情局则表示无可奉告。

对于这项计划,俄罗斯政府也几乎没有透露什么细节。俄罗斯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发言人耶夫根尼·霍里什科(Yevgeniy Khorishko)发表声明称,部署监测站"只是用于校准Glonass系统的信号,并确保其精确度"。霍里什科说,所有问题都要由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解答,但在上周,后者没有回应发表评论的请求。

尽管冷战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安全分析人士表示,俄罗斯仍然不希望依赖美国的GPS基础设施,因为该国对美国的军事实力仍然心存怀疑。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成本高昂,俄罗斯也要坚持推行自己的系统。

围绕着在民用卫星导航信号方面开展合作的方式和时机问题,美俄两国政府讨论了将近十年,尤其是为了确保双方的系统不要相互干扰。实际上,今天在美国出售的许多智能手机及其他民用导航系统在同时使用两国卫星的数据。

2012年5月,俄罗斯政府请求美国允许在美国领土上建设地面监测站。国务院发言人哈夫透露,美国的技术和外交官员已经举行过数次会议,讨论这一问题,并曾要求俄罗斯官员提供更多信息。

与此同时,中情局内部的分析师审阅了该项请求,并于今年秋天在一份机密报告中认定,允许俄罗斯在美国设置监测站的话,会产生反谍报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一位政府官员透露,国务院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有充分的证据支撑。"它并不把这视为一种威胁。"

David M. Herszenhorn与Andrew E. Kramer自莫斯科对本文有报道贡献,Kitty Bennett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谷菁璐、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刘晓波在狱中委托律师为其申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刘晓波在狱中委托律师为其申诉
Nov 20th 2013, 00:08, by 储百亮

香港——被关押的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将寻求挑战法庭近四年前强加于他的颠覆国家政权罪,他的律师周二说。刘晓波是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北京一家法院于2009年12月判处刘晓波11年监禁,他在被逮捕前曾参与组织《零八宪章》的起草,《零八宪章》是呼吁相当于用多党民主制来取代共产党统治的广范政治改革的情愿书。

次年,刘晓波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中国政府对此十分恼火,将授奖的决定归咎于挪威政府,虽然诺贝尔奖由一个独立委员会颁发。从那以后,刘晓波妻子刘霞的活动也受到限制,她住的北京公寓外有警察和保安,他们把她非正式地软禁在家中。

刘霞上月去监狱探望了丈夫,并传递了他的书面正式要求,刘晓波的代理律师莫少平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

莫少平说,"这是要求法院重新审理他的案子。这份上诉表明他不接受那个已经生效的判决,该判决是法院一审和二审的结果。"

莫少平说,他正准备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递交材料,质疑裁定刘晓波犯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判决。莫少平说,他或是自己的一个同事也希望能去探望被关押在东北某监狱的刘晓波。

莫少平说,"这次上诉的基础与我们过去提出的理由相同:短文写作以及参与起草《零八宪章》都属于行使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我们提出上诉,他们就要接受我们的材料,对案子做出评估,并决定是否重新审理。"

刘晓波决定再次上诉的消息是自由亚洲电台(Radio Free Asia)最先报道的,这家电台的总部位于华盛顿,受到美国政府资金的支持。

莫少平对刘晓波成功的机会未置评论。但中国法院很少推翻原来的判决,对于像这样的具有政治争议的案子,推翻判决更是从未听说过的事情。2010年2月,一家法院曾驳回了刘晓波的首次上诉。

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刘晓波今年57岁,他在20世纪80年代因批评审查制度和政治限制赢得了名声,也曾因参与1989年的学生抗议活动而首次被逮捕入狱。

上周五,共产党领导人发布了一份涉及经济、社会和司法体系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取消劳教制度的计划,劳教制度是一种不经审判就关押人的做法,还包括要让中国法庭少受到地方官员影响的誓言。

但是并没有迹象显示,这些谨慎的改革会带来大的政治宽松。反之,以习近平为首的领导层已发起一场更广范的行动,来压制政治异见人士、批评意见、网上传播的谣言,以及被视为威胁一党制的意识形态思潮。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菲律宾灾后,笑颜先回到孩子脸上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菲律宾灾后,笑颜先回到孩子脸上
Nov 20th 2013, 00:19, by 王霜舟

菲律宾独鲁万——这里依然没有电、没有自来水,食物供应和公共卫生也成问题。但是在台风"海燕"造成这里数千人死亡,约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之后,一种回归正常的迹象已在灾区出现:玩耍。

孩子们在一所学校外面玩着拍气球,这所学校里有约20人死于11月8日的暴风。在萨马岛的一个难民中心,小孩子们互相投着凉鞋在玩一种即兴版的躲球游戏。孩子跟那些被派到受暴风影响地区的士兵和救援人员咯咯地笑着打招呼,还用手指戳他们,问他们"你叫什么名字?"等问题。

这种很正常的儿童行为并不意味人们会很容易地忘记此次风暴的破坏性。

25岁的曼尼斯·卡蒂纳(Manneth Catina)是独鲁万的一位社会工作者,他说,"你看到的这些孩子,他们是在玩,他们是在笑。但是因为这里的困难情况,内心深处他们仍有恐怖感。"

就在菲律宾人面临着要解决给约1300万受灾者供给食物和住所等众多问题的同时,他们也必要须考虑灾难给受灾者中的500万儿童所带来的影响。

许多孩子失去了朋友和家人。一些人将成为孤儿。灾难给不少幸存的儿童留下可怕的记忆:台风、狂风暴雨、在有的地方高达3米多的风暴潮,风暴潮淹没了很多房子和建筑的地面一层。

格洛里亚·马卡巴萨格(Gloria Macabasag)把她的三个孩子留在独鲁万一个疏散避难所,交给自己的嫂子照看,她和她的丈夫试图在风暴中保护自己的家。他们的家被摧毁了,但他们得以幸存,因为他们爬上了房子的二层。洪水一退,他们马上就跑回位于独鲁万市中心的里萨尔中心小学(Rizal Central School)的避难所。

 马卡巴萨格说,"孩子们哭喊着在找我们。他们看起来被吓坏了。"她指着一个门把手来比着水灌进学校的高度,大约1米深。

疏散到学校一层的人们抢着要爬上二楼,但是从露天走廊吹进来的风太强了,让他们很难前行。马卡巴萨格说,她的两个小点的孩子,一个3岁的女孩和一个5岁的男孩,差点被淹死,幸亏大人们把他们从不断上涨的水中拉了出来。

社会工作者告诉马卡巴萨格要鼓励孩子们继续玩耍,鼓励他们把对风暴的感受写出来或画出来。当她问5岁的儿子何塞·路易斯(Jose Luiz)发生了什么时,她说,"他只是哭。"

马卡巴萨格说,她希望学校能重新开学,但没有迹象表明这会很快发生。像她的孩子得以躲避风暴的里萨尔中心小学一样,很多学校现在都被用作避难所,成为无家可归者的住处。现有1300多人住在里萨尔中心小学。马卡巴萨格的孩子睡在他们躲避风暴时所呆的教室里的桌子上。

马卡巴萨格说,重新上学能帮助她的孩子不去总想那场灾难。

"因为上学能分散他们的精力,至少在学校时他们能忘记发生了的事情,"她说。

重新开学还能避免给孩子的教育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

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亚洲交流经理利内特·利姆(Lynette Lim)说,"我们知道他们停课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辍学。我们尽可能早地让学校复课十分重要。"

食物也是当务之急。虽然灾区的食物分发在不断扩大,但仍有不少人抱怨没得到足够的食物。而较早分发的救援物资中一般不包括专门针对孩子的东西,比如婴儿配方奶粉和尿片。自然灾害期间的食物短缺增加了儿童营养不良的危险,利姆说,而正常条件下,菲律宾的儿童营养不良情况已经比较严重。

救助儿童会的一架飞机带着100吨的救援物资周五降落在宿务,这里是送进来的救援物资的一个主要中转站。利姆说,但是由于只有一辆装卸车,从飞机上卸货花了15个小时的时间。

她说,"这个过程很长,出现了很多延误,就是因为宿务的基础设施不行。"

该救援小组现在开始分发家用物品,比如厨具、柏油帆布、毯子和卫生用品等。

他们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一起,在里萨尔中心小学设立了一个专门针对儿童的帐篷,在那里,孩子们可以玩玩具、做手工。该地区目前有三个这样的帐篷,还会有更多个。

利姆说,"我们发现,孩子们会想办法给自己解闷,但现在他们能做得不多。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条件。我们知道帮助儿童从灾难中恢复的办法,是让他们回到日常的事情上去。"

马卡巴萨格说,何塞·路易斯已经在周二发现了这个帐篷,虽然它还没有正式开放。

她说,"他以为那是学校。他们在那里玩得很带劲。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 Robert Gonzag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安倍推销日本磁悬浮,美国嫌贵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安倍推销日本磁悬浮,美国嫌贵
Nov 20th 2013, 01:10, by ERIC PFANNER

日本都留——全世界最快的列车在日本中部穿山越岭时,身高6英尺5英寸(约合2米)的纽约州前州长乔治·E·帕塔基(George E. Pataki)起身站到过道里,抬起原本放在座位上的双手,对列车的平稳行驶感叹不已。

"在地铁里,我至少需要拉着吊环,"帕塔基说,"太了不起了,这就是未来。"此时,列车时速表的指针指向了314英里(约合505公里),圆形车窗外,富士山的景色一闪而过。

帕塔基和一群卸任的美国政界人士和公众人物周六现身日本,是为了对这种列车进行一次特殊的试乘。该列车使用了一种名为磁悬浮的技术,行驶速度是美国最快的列车——即美铁(Amtrak)阿西乐(Acela)列车——的最高时速150英里的两倍多。他们正在尝试把这项技术引入美国,减少通过纽约和华盛顿之间那条繁忙的东北走廊的行程时间,并缓解那里的交通拥堵。

为了促成交易,日方表示愿意承担部分建设费用,这笔费用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

自1964年开通首条动车线路以来,日本已经成了高速铁路领域的先锋。明年,日本高铁,即新干线(Shinkansen)将对运行半个世纪进行庆祝。该国也计划开始全面建设首条城际磁悬浮线路,连接起东京和名古屋,并最终延伸至大阪。

现在,中国已建成了里程近6000英里的高速铁路体系,在规模上超过了新干线,并在速度上与之不相上下,因而这条磁悬浮铁路将是日本再次展现自己技术领先地位的方式。

一个海外的模范项目也有同样的功效,这正是帕塔基和其他显要人物周六登上这趟列车的原因。在场者还包括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汤姆·达施勒(Tom Daschle)、宾夕法尼亚州前州长爱德华·G·伦德尔(Edward G. Rendell)和前运输部部长玛丽·彼得斯(Mary Peters)。

包括未能参加此次日本之行的新泽西州前州长克里斯蒂娜·托德·惠特曼(Christine Todd Whitman)在内,这些人都是东北磁悬浮(Northeast Maglev)公司顾问委员会成员。总部位于华盛顿的这家私营公司希望利用日本的这项技术,修建一条从华盛顿到纽约的线路。

届时,列车将用1小时通过这段230英里的路程,而阿西乐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为2小时45分钟。新增站点将包括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Newark Liberty International Airport)、费城(Philadelphia)、费城国际机场(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 Airport)、特拉华州威明顿、巴尔的摩和巴尔的摩华盛顿国际机场(Baltimor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这一计划的倡导者称,减少行程时间会提高东北地区员工的生产效率,还会缓解拥挤的机场和几近崩溃的高速公路的压力。

然而,在美国东北部,已有一些提议,旨在升级连接华盛顿和纽约的线路,有的计划还包括波士顿,磁悬浮列车计划只是最近的一项。但这些计划鲜有落实的希望。

在政府正在竭力应对不断攀升的债务之际,成本昂贵的铁路项目很难获得认可。加州一条计划中的高速铁路的融资多次延期,其路线也引发了争论。在英国,抗议者正在就从伦敦北上的高速铁路的计划同政府作斗争。

而且,民众也许还不能完全信任磁悬浮技术,因为截至目前,这项技术只用在较短的试验路段和追求新奇的项目中,比如那条由德国修建,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中央商务区的线路。

"美国人觉得悬浮只会发生在恐怖片里。"伦德尔说。

实际上,在日本的磁悬浮技术中,时速90英里便可以发生悬浮——像飞机轮子那样包有橡胶轮胎的车轮升空离开水泥导轨。传统高速列车的钢轮要在特殊设计的轨道上运行,与之不同的是,磁悬浮列车实际上是悬浮在U型导轨上空4英寸的地方,在超导磁铁的作用下一直保持悬浮状态并向前运行。

为了建造提议中的美国线路,日本提出的融资方案同样新奇。过去的这个冬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与奥巴马总统会晤时主动提出,为连接华盛顿与巴尔的摩的一期工程免费提供磁悬浮导轨及推进系统。

"我们准备与美国共享这项技术,因为美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盟友,"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Central Japan Railway Company,坚称JR东海)的会长葛西敬之(Yoshiyuki Kasai)说。该公司管理着磁悬浮的测试线,并准备打造东京到大阪的线路。

官员们尚未给这项援助贴上价签,只是表示,将会接近总造价的一半。根据东京到大阪的磁悬浮线路的成本估算,也就是每英里3亿多美元(约合每公里逾11.4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日本提供的资金可能约为50亿美元。

推动这项努力的东北磁悬浮公司希望,从私人投资者和公共资源中筹措剩余资金。公司成立于2010年,不过最近才开始加强在华盛顿的游说活动。如今在欧华律师事务所(DLA Piper)担任政策顾问的达施勒是这些活动中的关键人物。

安倍晋三之所以急于为磁悬浮开拓新市场,是因为日本在出口子弹头列车上不怎么成功。台湾购买了新干线技术,中国大陆也在高铁发展的初期购入了一些新干线列车。可是,包括韩国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其他一些国家,都转而选择了欧洲的系统。

"这的确是一项梦幻技术。"安倍晋三今年9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发表演讲时称。

然而,在开发这项技术上,日本基本上是形单影只。名为Transrapid的德国磁悬浮系统2006年在测试线路上撞车,导致多人死亡。自那之后,德国对磁悬浮的支持就逐渐消退了。

就算是在日本,规划中的东京到大阪磁悬浮铁路也面临着相当大的质疑。

其中一个原因是与其速度同样令人咋舌的成本:近1000亿美元。

另一个问题是地理上的。新干线的东京–名古屋–大阪线路大多沿着海岸走,穿越的是平坦的人口聚居区,而磁悬浮铁路将穿越日本最为崎岖的一些地带,其中包括日本阿尔卑斯山脉。

设计中,大约86%的线路要穿山越岭,从而构成巨大的工程障碍,抬高了成本,并引发人们对地震活动的担心,因为这里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东京–名古屋段预计要到2027年完工,而名古屋–大阪延伸段更是要等到2045年。

JR东海坚称,这一项目将会创造出新的需求,因为它会缩短旅行时间,从航空公司那里接过生意,并将服务于沿途的新站点。1987年,日本将该国的铁路系统私有化,JR东海由此成立。公司表示,将通过运营现金流来为工程融资,其中包括从新干线获得的利润。

因此,日本是否能说服美国在东北走廊造一条磁悬浮铁路关乎巨大利益。

"过去,美国在交通技术上领先,"JR东海的会长葛西敬之在都留的磁悬浮测试线控制中心接受采访称,"现在,美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境况不佳。这一次,美国和日本为什么不携手引领世界呢?"

Makiko Inoue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给奥巴马和内塔尼亚胡推荐一本书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给奥巴马和内塔尼亚胡推荐一本书
Nov 19th 2013, 00:09, by 托马斯·弗里德曼

奥巴马总统和以色列总理比比·内塔尼亚胡(Bibi Netanyahu)日前在电话里交谈了90分钟。哇,90分钟!我怀疑奥巴马跟约翰·博纳(John Boehner)都没有交谈过90分钟。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更为漫长的会谈还在后头。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正准备进行的谈判不是一场,而是两场,其中牵涉到以色列眼下面临的最为头痛的问题:伊朗的威胁以及巴勒斯坦建国。以色列很快就会同时面对两个它所遇到过的最为重要的战略抉择: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与巴勒斯坦换取和平;用对伊朗的制裁,换取对其核计划的约束。我得说,奥巴马和内塔尼亚胡最好选用电话公司那种不限通话时长的套餐——或者干脆装一条首脑热线。

鉴于这种情况,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时机更适合推出一本关于以色列的好书——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以色列,既不是那些最狂热的支持者所兜售的,永远不会犯错的理想化的以色列,也不是那些最粗暴的批评者所描绘的,从来都没做过好事的殖民怪兽。备受欢迎的《国土报》(Haaretz)专栏作家阿里·沙维特(Ari Shavit)本周就出版了这样一本书,题为《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胜利和悲情》(My Promised Land: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Israel)。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在以色列报道新闻以来,沙维特就一直是我赖以了解那片土地的少数几个专家之一。在对以色列的分析性报道中,我的信息源有哪些相通之处?他们看待以色列时有相同的思维方式:要理解今天的以色列,就必须同时在头脑里谨记若干事实,而这些事实之间却有紧张的关系。在沙维特这本不可不读的书中,就以深邃的洞察力、同理心以及独到性,表现了这种思维方式。

首先,就最好的一面而论,以色列是现代史上最令人惊叹的政治试验之一,远远好过它的批评者所愿意承认的程度。其次,就最坏的一面而论,以色列正在约旦河西岸(West Bank)以丑陋、野蛮、自私、不诚实的方式侵占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和家园,远远坏过它的支持者愿意承认的程度。再次,尽管以色列存在于一个危险地带——周围尽是仇视它的人,不光因为它的所作所为,还因为它是一个成功的犹太国——但是它自身的举动也举足轻重。它能够减轻或者加深阿拉伯人的反感。

通过这些事实,沙维特对以色列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他是从自己的家人讲起的:当律师的曾祖父曾为以色列建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他的祖父帮助建立了以色列的教育体系;做化学家的父亲则和其他科学家一道,为以色列的核计划打下了基础。随后,他谈到了接下来的移民潮,身心破碎的二战幸存者加入了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犹太复国者的队伍,在的古老家园重建以色列国。以色列的立国者是一群了不起的人。这群朴素——果尔达·梅厄(Golda Meir)是在一套两居室的公寓里去世的——务实,又极为专注的建设者,为日后那个吸引了来自100个国家的犹太移民,兴建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医院,以及自己的"硅谷",并且培养出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以色列奠定了根基。

"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沙维特写道,"是让一个民族从一个大洲迁往另一个大洲,征服一个国度、创立一个国家、组建一个政府、复兴一门语言,并给绝望的民族以希望。排除万难之后,犹太复国主义取得了成功。假如维苏威(Vesuvius)之类的火山在今夜爆发,毁掉我们的'庞贝城'(Pompeii),那么它所埋葬并固化的,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这个民族死里逃生,曾被死亡包围,但还是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生的奇迹。"

但这个奇迹也带来了噩梦。犹太人归来时,那里还有另外一个民族: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而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期许。在《卢德,1948》(Lydda, 1948)这章中,沙维特毫不掩饰地真实再现了在1948年的战争中,7月13日那天,这座巴勒斯坦阿拉伯小镇上的人是如何遭到驱逐的。在后来成为以色列的国土上,卢德正位于中心位置。

"到中午时,一场大规模撤离正在进行,"沙维特写道。"而到晚上,数以万计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离开卢德,他们排成长长的队伍,经过本谢曼青年村(Ben Shemen)向南行进,渐渐消失在东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摧毁了卢德城。卢德是我们的黑匣子。它里面躺着犹太复国主义的阴暗秘密……有犹太复国主义,就不能有卢德。"

沙维特很难解决这个矛盾。他主张对于每个以色列人和犹太复国者而言,承认卢德的历史,对巴勒斯坦人的命运报以同情至关重要。"但卢德发生的事,并没有让犹太复国主义成为一种犯罪,"沙维特在一次采访中坚持说道。历史造成了很多次难民逃亡——欧洲犹太难民的逃亡只是其中的一批。以色列接收了他们,欧洲国家则接收了自己的难民,但长期以来,阿拉伯世界一直让巴勒斯坦人处在受害者的状态。"作为一个以色列人,"通过帮助巴勒斯坦人建立一个能与以色列和平相处的巴勒斯坦国,"来承认卢德的历史,并帮助巴勒斯坦人克服过去,是我的道德责任,"沙维特说。但最终,"克服痛苦的过去,向前看,而不是沉溺在受害者心态中,是巴勒斯坦人的责任。"

沙维特所写的,讲述奥斯陆和平协议的那一章,就对以色列左派提出了质疑。沙维特一开始时支持奥斯陆协议,后来又对协议提出批评。以色列左派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沙维特说,他们关于以色列占领充斥着罪恶的观点并没有错,但"他们认为结束占领,便能终结与巴勒斯坦的冲突的想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巴勒斯坦人还没有克服1948年的创伤,很多人仍反对在这个地区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主国家,不论这个国家的边界在哪里。"但沙维特表示,以色列不能等到所有巴勒斯坦人都支持建立犹太国,以色列等不起。它必须想办法给约旦河西岸划定边界,正如它在加沙地带所做的那样,否则,在那里蔓延的犹太人定居点就会成为一种病毒,扼杀最初的以色列国。

犹太人若想拥有一个能持久存在的家园,沙维特坚称,这个家园就必须是"正义的",并得到世界的支持,而在约旦河西岸的占领则不是正义的;而且以色列必须实行民主,无休止的占领则将使犹太人成为自己家园里的少数派。沙维特说,"定居活动会威胁犹太国立国的这两个根基。"

沙维特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读完这本书后,你就能理解、尊重甚至爱上以色列,但并不是以一种教条式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而且这个以色列也并不是虚假或蓄意建构的以色列。沙维特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凭人的力量创造的这个奇迹欢呼——从它的初创企业到那里的同志酒吧,但同时他也富有感情,笔调保持批判和现实,而且时刻不忘道德责任。这里又出现了那种矛盾。但这是唯一能真正欣赏以色列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沙维特的书真的有助于对涉及以色列的讨论带来改变,也真的有助于和以色列建立更健康的关系。在进行下一次长达90分钟的电话交谈之前,奥巴马和内塔尼亚胡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翻译:李琼、谷菁璐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统一货币令欧洲更不统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统一货币令欧洲更不统一
Nov 19th 2013, 00:14, by 保罗·克鲁格曼

四年前希腊陷入困境时,有的分析师(也包括我在内)以为,我们将开始见证欧洲的共同货币——欧元的终结。其他人稍微乐观一些,认为那些跟改革挂钩的临时援助——也就是所谓的严厉的爱,会很快推动经济复苏。两派观点都错了。我们最后获得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经济危机,好像永远没有尽头。每一次,当欧洲看似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政策制定者们总能找到方法避免全面灾难的爆发。但是每一次露出真正复苏的苗头的时候,肯定又会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

现在又出现了之前的情况。不久前,欧洲官员宣布,欧洲大陆已经触底反弹,市场重获信心,经济重新开始增长。但是现在,人们又有新的担心,因为通缩的幽灵开始浮现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就怎么应对这个问题,人们开始激烈辩论,吵得不可开交。

介绍一些背景信息:欧洲央行(ECB)相当于欧洲的美联储。他们本该将通货膨胀控制在2%左右。为什么不是零通胀呢?有好几个原因,但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整个欧洲的通胀率太接近零的话,就意味着经济遇到问题的南欧地区实际上出现通缩。而通缩会带来恶劣的经济副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债台高筑的国家来说。

因此,当欧洲的通胀水平远低于预期目标,人们感到非常担心;过去一年中,消费者价格仅增长0.7%,而除去波动剧烈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价格仅增长0.8%。

人们必须要做些什么。于是在上个礼拜,欧洲央行降低了利率。就政策决议来说,这一决定很显然是正确的,但也很显然力度不够:欧洲的经济当然需要刺激,但是欧洲央行的这一行为,最多也只能起到微小作用。当然,这个动作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一决定却在欧洲央行内外引发了大量争议。而且,至少是对那些还记得欧洲的可怕历史的人来说,争议的内容所预示的兆头相当不好。这是因为,对于欧洲货币政策的争议不只是思想之争那么简单;它听上去越来越像国家之间的斗争。

比方说,究竟是谁投票反对降低利率?欧洲央行委员会中的两名德国成员都是反对者,此外还有荷兰和奥地利央行的负责人。而在欧洲央行之外,谁对于降息的批评又最严厉?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们不仅攻击欧洲央行降息行为本身,还强调了欧洲央行行长,意大利人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的国籍。汉斯-韦尔纳·辛恩(Hans-Werner Sinn)是一位影响力颇大的德国经济学家,他表示,德拉吉不过是想要给意大利提供低息贷款。德国《经济周刊》的首席经济学家在评价此次降息行动时表示,"这是一道强制命令,来自新的、位于法兰克福的意大利央行。"

这类含沙射影的评论对于德拉吉是相当不公平的,他在控制欧元危机方面做出的努力完全称得上是一个英雄的所作所为。我甚至认为,如果不是他的领导,可能欧元在2011年或者2012年就崩溃了。但是这里暂时不谈人格问题。让人害怕的是,现在局面正在演变成为条顿人对抗拉丁人,而本来应该将欧洲弥合在一起的欧元,实际上反过来却让欧洲分崩离析。

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部分原因是对别国的成见:德国民众一直都非常警惕这样一种可能,即懒惰的南欧人会拿走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但是还有一个切实的问题在这儿。现在,虽然其他欧洲国家正在经历大萧条似的失业率,但是德国却经济情况良好。德国人如此厌恶通货膨胀,但如果欧洲央行成功地将欧洲平均通胀水平拉回2%附近,那么这将大大推升德国的通胀水平,远超2%,可能会达到3%甚至以上。

这听上去很糟糕,但是欧元理论上应该按照这种方式运作。事实上,欧元必须按照这种方式运作。如果你跟其他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有时候你就必须要经历比一般水平要高的通胀。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那些年,德国的通胀水平低而西班牙等国家的通胀水平相对较高。现在根据游戏规则,双方位置互换,问题是德国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些游戏规则。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很清晰的回答。

正如我所说的,真正的悲哀在于,欧元本来是应该将欧洲弥合在一起的,不论是从实际意义上还是象征意义上。它本该促进更紧密的经济纽带,甚至培育出人们对共同身份的认同。但是我们实际上获得的,却是债权人债务人双方的相互愤懑和不齿。而且现在还看不到结局究竟会是如何。

翻译:邓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华沙气候大会贫富国家间分歧增多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华沙气候大会贫富国家间分歧增多
Nov 19th 2013, 00:17, by STEVEN LEE MYERS, NICHOLAS KULISH

华沙——一场毁灭性的台风导致菲律宾数千人丧生后,在华沙举行的一场例行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成为了一座情绪激昂的讲坛。发展中国家表示它们已在遭受排放污染的损害,并要求排放最厉害的那些国家予以补偿。

菲律宾代表称气候危机"疯狂",而且发誓在谈判期间绝食。小岛国联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的谈判代表马莉娅·塔拉凯(Malia Talakai)称,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来控制海平面上升,"我们的一些成员国将不复存在。"她的家乡瑙鲁是南太平洋上的弹丸之国,属于联盟成员。

科学界已达成共识,人类活动正导致气候变化。自那以后,人们认识到,对这一问题贡献最小的那些国家受灾会最严重。事到如今,虽然气候变化的可能后果已涌现出来——今年横扫菲律宾和印度的台风、非洲的干旱,以及具有淹没整个岛国风险的海平面上升——但关于如何矫正许多人口中的"气候非正义",还没有取得共识。

在华沙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第19次缔约国大会上,要求应对这一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挑动情绪,一触即发。该会议本周仍继续举行。

在这里举办的媒体吹风会上,扶贫组织国际行动援助(ActionAid International)的孟加拉办事处主管法拉·卡比尔(Farah Kabir)将该国形容为"人口1.6亿"的相对不大的国家,"正努力应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努力应对并不是由我们造成的排放所带来的影响。"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被普遍认为未能遏制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而华沙会议是为了取而代之的条约而进行的谈判。由于取得进展的期望很低,一些国家对几十年不断的气候谈判丧失了耐心,尤其是认为海平面上升会威胁自身存在的那些国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的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接受电话采访称,"我们在这些气候会议上基本上就是在棋盘上摆弄棋子,从来都没能让谈判有个结果。"

尽管富裕与贫穷国家之间的分歧困扰了气候谈判20年,但有关如何应对其不平衡影响的辩论却日益增多。贫穷国家在华沙要求,采取减少排放与适应气候变化之外的新努力。

虽然缺乏寻求补偿的法律途径,但它们已要求做出切实的努力,来应对最脆弱的国家将几乎肯定会面临的"损失与伤害"——因为这些国家的环境脆弱、设施薄弱,而应急资源也有限。

这一问题巨大的量级与复杂性决定了,此类补偿不太可能发生。为全球性灾害寻求正义的观念,不仅本身极为复杂,而且在政治上也困难重重。这些灾害正影响着几乎每一个国家,并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这种观念认为,问题要归咎于美国和欧洲国家等世界上最发达的那些国家,这就意味着它们有承担成本的道德义务,就算同样是这些国家正寻求在未来两年草拟出新条约,首次要求强制中国和印度等迅速崛起的国家减排。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将在10年内达到一半以上的历史总排放量,因此,人类未来将继续遭受的影响中的一大部分要归结到它们身上,即使不算它们已经造成的影响。

为台风"海燕"(Typhoon Haiyan)这样的特定事件归责几乎不可能。"海燕"以至少140英里(约合225公里)的时速登陆菲律宾,属于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为强劲的风暴之列。单是判断全球变暖是否对某特定气候事件的严重程度造成了影响,就需要科学家花上几年时间,假使他们真能做出判断的话。

许多与会谈判者已强烈要求创建一个新机制,能从实际上接受以下理念,即气候变化的后果是不可逆的,最早遭受最严重打击的国家必须获得补偿。

塞舌尔常驻联合国代表罗纳德·朱莫(Ronald Jumeau)说,"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无法再适应的阶段。"朱莫是塞舌尔在本次会议的首席谈判代表。他指出,灾难性的影响不仅有极端风暴事件,还有日益扩大的沙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现象;这些影响可能会引发经济损失,乃至现代世界从未正视的领土问题。

他说,"这是新问题。就像'火星人在登陆!'你该怎么办?"

对于如何补偿受气候变化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各方依然存在分歧,甚至是在主张进行赔偿的群体中也没有形成共识。一些人提出,富裕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资金池,来帮助较贫穷的国家弥补似乎不可避免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如被破坏的传统。

朱莫指出,倡导者希望能看到所有国家承诺每年给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共拨款1000亿美元(约合610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仅为了应对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这一场风暴的灾后重建工作,美国国会就下拨了600亿美元。自从2010年成立以来,旨在帮助较为贫穷的国家减少排放并为气候变化做准备的绿色气候基金基本只能算是一个组织原则,筹资目标得不到满足。

其他人提出了一种保险计划。

美国等富国已明确表示他们对大规模补偿的反对。上个月,美国国务院气候变化特使托德·D·斯特恩(Todd D. Stern)在伦敦的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集会上直截了当地说,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不会很快提供大规模的资源。

同时,全球的排放量在持续上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本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警告,必须立即行动,才能减少足够多的排放,把全球平均升温幅度限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的水平高2摄氏度的范围之内。许多科学家相信,如果不想导致潜在的灾难性气候变化,这是地球能承受的最大变暖幅度。

目前的全球性气候波动,与科学家预计将要发生的变化相一致,已造成了影响。

当数百名外交官和倡导人士聚集在这里谈判时,贾斯特斯·拉维(Justus Lavi)正在肯尼亚等候降雨。他在马库埃尼县的农田里种植的小麦、豆类和土豆发芽了,可是雨季只下了两天阵雨,收成眼看就要不保。

在索马里北部,尼姆卡安·法拉·阿卜迪(Nimcaan Farah Abdi)的10英亩(约合4公顷)玉米、西红柿和几种蔬菜因为席卷非洲之角的强风暴而毁于一旦。上周末,发生在附近邦特兰的一场台风致使100多人丧生。但由于菲律宾那场台风的破坏性要大得多,这场灾难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阿卜迪说,"我的地被冲毁了。"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罕见的风暴摧毁了他赖以为生的一切。他不确定,自己该拿什么来喂养六个孩子。他还说,"真主知道,可是现在,我拿不出任何东西了。"

Steven Lee Myers自华沙、Nicholas Kulish自肯尼亚内罗毕报道。Justin Gillis自纽约、David Jolly自巴黎、 Mohammed Ibrahim自索马里摩加迪沙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黄铮、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对驻华外媒自我审查的“审查”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对驻华外媒自我审查的"审查"
Nov 19th 2013, 00:21, by 狄雨霏

随着二战的深入,纳粹对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主持的CBS电台节目的审查变得让他无法忍受。1940年9月20日,他在柏林写道,"我问自己为什么要留在这里。"

这名美国记者希望,他的语气、停顿以及审查者并不完全理解的美国腔能够体现出,哪些是事实,哪些又是官方的谎言。"但是纳粹已经盯上我了,"他在日记中吐露。"如果不能继续进行相当精确的报道,我根本就没兴趣留在这里,"他在文中写道。这些文字后来成为了公开发表的《柏林日记》(Berlin Diary)。那年12月,夏伊勒离开了德国。

让我们快进73年,横跨半个地球来到中国,一个压制国内言论、时而报复发表敏感报道的外国记者的威权国家。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在与员工通话的过程中,彭博社(Bloomberg News)主编温以乐(Matthew Winkler)把在中国做报道比作在纳粹德国做报道。温以乐其实是在考虑一个核心问题:记者怎样才能在这个崛起中的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写出好文章,同时又保证自己不被赶走?

彭博社工作人员上周称,编辑弃用了一篇关于中国某富豪和中国领导层家属间存在隐秘金钱关系的文章。这个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彭博社否认毙掉了这篇文章,而是说它需要在报道上花更多的功夫。去年,由于写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家族财富,彭博社惹恼了中国政府。随后,彭博社的网站被禁,据称其金融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彭博发言人崔普特(Ty Trippet)说,"温以乐认为,彭博在任何地方的报道都应当,并且必须确切、详尽、透明和精确,而这篇文章还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那么,把中国比作纳粹德国公平吗?

前《新闻周刊》(Newsweek)记者、著有《希特勒之国》(Hitlerland)一书的安德鲁·纳戈尔斯基(Andrew Nagorski)说,中国和纳粹德国不同。

"从政治角度来看,纳粹德国和今天的中国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他在电子邮件中写道。"纳粹德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它有着疯狂的种族理论、对领导人的狂热崇拜,并且热衷于以救世主的姿态征服"世界。

然而,他在电话采访中说,这种比较仍然能够引起共鸣。"在一些威权和极权国家进行新闻报道有其特定的方式,这一点毫无疑问,"他说。

如果有外国记者的调查太过深入,或者他们的雇主惹怒了政府,这些记者就可能会被驱逐或拒发签证。最近,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的陈嘉韵(Melissa Chan)路透社(Reuters)的慕亦仁(Paul Mooney)就是这种情况

纳戈尔斯基说,在纳粹德国,记者的个性和新闻机构的态度很关键。

"谁愿意努力扩展边界,谁又天生谨慎?"他说。"编辑和发行人的态度有时也不一样。他们天生稍微谨慎一点,但是好的发行人和编辑会对他们的记者表示支持。"

他还称,出于留下来的愿望而进行自我审查,就才是最大的风险。

纳戈尔斯基提到了两名策略不同的记者,一个是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的路易斯·P·洛克纳(Louis P. Lochner),另一个是《芝加哥每日新闻》(The Chicago Daily News)的埃德加·莫勒(Edgar Mowrer)。他说,与洛克纳相比,莫勒会更加直率地拒绝压力。

"我认为洛克纳非常小心,但他的确把老板的意思铭记于心:'尽量报道事实,但是别被赶出去,'"他说。

"如果觉得这条讯息的真实意思是,'你的首要任务是不惹麻烦',那么你就有问题了。之所以说有问题,是因为你已经加入了自我审查的游戏,"纳戈尔斯基说,这或许比公然的审查更糟。1982年,纳戈尔斯基被苏联驱逐出境

记者的自我审查是件大事。他说,往往在那些控制严格的国家,"政府知道,如果他们完全不理会外国媒体无论如何都会报道的某些文章,他们就会颜面无光。可是,如果外国媒体不敢这么做,那就另当别论了。"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甘肃发微博被拘少年称遭刑讯逼供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甘肃发微博被拘少年称遭刑讯逼供
Nov 19th 2013, 00:22, by 狄雨霏

在以"散布网络谣言"为名拘捕16岁的杨忠时,警方将他带到了中国西北部甘肃省的张家川县公安局。当时杨忠是通过他的新浪账号对本地一名卡拉OK厅经理的神秘死亡提出了疑问。

据杨忠说,来到公安局后,警察将他绑在一把用于审讯刑事犯罪嫌疑人的椅子上,四、五名警察轮番殴打他,用脚踹,扇耳光,来回摇晃他的脑袋。"断断续续有两个小时,从那天大概三点开始,一直到五点多,"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杨忠被处以七天行政拘留。但拘捕杨忠一事在网上随即引发抗议,他在六天后的9月22日就被释放了,只是当时没人知道他所说的被拷打一事。针对新浪微博等热门微博服务,政府正在采取新的管制措施,杨忠成了这种举措的最早一批目标。根据新规则,一条诽谤信息在微博上被他人转发500次以上,最初发出这条信息的人可以被处以最高三年的徒刑。

杨忠说,警察在他离开时警告他:不要跟任何人提起殴打的事。

周四,杨忠和他的父亲以及一位律师控告张家川警方对他进行刑讯逼供,索要赔偿金人民币7元——每拘禁一天赔偿一元。并要求赔礼道歉。

他们还要求正式撤销对杨忠的拘留,称他没有做错事。

"这不是钱的事,"还在上中学的杨忠说。从照片上看,他的上唇已经长出一点黑胡须,他说他喜欢"阅读真实的事件。"

"我希望追究那些打我的警察的责任。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非法的。绝对是不应该的,"他用很快的语速说道。

记者数次尝试联系张家川警方请求置评未果,电话不是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就是被转至一条无效的线路。

本案能在中国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在国家级媒体亦有提及,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杨忠很年轻(16岁在中国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但要到18岁才会被认为是需要接受完全的法律制裁的成年人),二是在这个热爱微博的国度里,新规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针对网络"传谣者"的行动是从八月开始的,当局迄今已经抓捕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权倡导人士。其中就有美籍中国投资人薛蛮子,他曾经常在微博上对着1200万关注者表达着自己对不公正的愤怒。

在杨忠一案中,北京的《京华时报》引用张家川县上一级的天水市一名官员的话说,由于他的年龄加上对自己的行为有"悔过"态度,杨忠是被处以行政拘留,没有受到刑事指控。

杨忠的律师游飞翥对《京华时报》说,"不管是刑事拘留还是行政拘留,其决定都不合法。"

人权倡导人士称,刑讯逼供在中国的警察局和看守所里很常见。

杨忠说他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

他曾是张家川镇中学的初三学生,他的父亲杨牛胡在另一次电话采访中说,校方已经让他退学,并建议他"去私立学校"。杨父说,当地教育部门向学校施加压力,不许他回去念书,因为有官员认为此案引来太多负面的关注。他现在天水上学,但是那所学校称,可能无法留他在那里,因为他的学籍还在张家川。杨牛胡说,儿子不敢回张家川,因为害怕遇见打他的那几个警察。

"我很担心我的学习,"杨忠说,"明年六月我就要参加中考了,我不知道该去哪里考。"

他的父亲说,当地官员提出给杨家一笔钱,让他去其他地方的私立学校接受教育,但杨家拒绝了。在致电学校请求置评时,校方接电话的人称他知道杨忠的案子,而后又说他"不太清楚",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Frank Ye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对话梁鸿:我们每个人都和乡村有关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对话梁鸿:我们每个人都和乡村有关系
Nov 19th 2013, 02:49, by 纽约时报中文网执行主编 曹海丽

2010年11月,《中国在梁庄》的出版,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学系教授梁鸿名气大增。在那本书里,梁鸿用田野调查、口述历史加纪实文学的方法,忠实记录了她利用2008年和2009年两个寒暑假回到故乡——河南穰县梁庄——生活近五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意在"透视当代社会变迁中乡村的情感心理、文化状况和物理形态,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现代性追求与中国乡村之间的关系"(前言自序)。

这本书在媒体和广大读者中引起的反响和讨论,甚至让梁鸿都感到有些意外。她写这本书,本是出于内心的一种召唤。在序言中,她自称在离开家乡的十几年中,无时不刻不在牵挂着它,并称家乡是她"生命中最痛苦的情感",她想探究,"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

或许正是这种源于内心对故乡真实而深沉的情感,以及文学叙事,使得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和引人思考的力量,并促使她紧接着花了近一年时间追踪访问那些从梁庄到全国各地打工的乡亲们,试图对他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归属感的艰难生存状态做一个真实写照。2013年4月,梁庄系列之二《出梁庄记》出版。这本书同样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而在写作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梁鸿也对中国的乡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次访谈于8月中旬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梁鸿的办公室里进行,经过删减与编辑。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的这两本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不是反映了一种思潮的萌动?你在书中提到的很多现实问题,如拆迁征地矛盾,留守儿童问题等等,其实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也频频出现,但后者给人的触动似乎没有你的书那么大,为什么?是不是大家并不满足于只看到制度冲突,还想去讨论更深层的东西?

梁:你提出的问题特别重要,为什么你看现在有这么多的社会报道,但并没有我这两本书触动的大。就是因为它是从个人的视角去切入去推进,而不是从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的角度来推进的,它触动的就是你作为个人的一个体验,暗合了你内心的情感。如果它不是文学就不会触动你的情感,我们很多人在谈社会问题,记者,社会学家,而《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恰恰因为是文学,有情感,才会打动人的内心,促成你去思考。

我的书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也许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都有茫茫的危机之感。我们的生活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内心最深的形象马上就要消失了,那是很恐怖的。也许出了这两本书之后大家就有了宣泄的口,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方式马上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原来可能是个别乡村消失,现在这种消失是真的,这种行政上的推手是巨大的。两本书出来正好暗和了中国人内心的茫茫危机之感。

纽约时报中文网:但你当时并不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个趋势才去写这两本书的。

梁:我觉的我是无意中闯入,我为什么没写李庄什么的呢,因为首先是我对梁庄很了解,我知道故事,但之前我也没有理论剖析,毕竟我不是社会学家。所以我是无意闯入,但在背后也许也有危机之感,是在不自觉中做了一个自觉的动作。

纽约时报中文网:我个人认为,大家看了以后引起很大的触动,一方面是因为困惑,长期以来被一种东西困扰,但找不到内心的抒发点,探讨的出口。我们也都在想这种困惑到底是什么,比方说很多人对现实不满,对体制不满,但乡村在这样的不满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每个人看到你的那本书都能想到更深的问题,不光是乡土问题,而是会去思考身份认同问题——我是谁?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中国文化是什么,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梁:这也是我在书中特别想讨论的问题,就是存在感和皈依感。我觉得每个人之所以会记住一些细节就是因为他也有困惑:每天都有这样大的改变,我在哪儿?我要失去我了,过去的我是什么样呢?他和乡村肯定是有关的,尽管你在城市生活。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和乡村都是有关系的,为什么?

梁:因为中国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文明的状态,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几千年的心理沉淀不可能一代半代就没有了,这条"河流"毕竟还在流淌,能让我们找到归属。你有"河流"就有皈依感。今天我们要失去了就很焦虑。当所有人想到自己的时候都会想到乡村,这是广义的乡村,是文化的乡村,是精神性格上的乡村。

纽约时报中文网:那么,是乡村本身的物理形态在那让我们有个安慰,还是即使乡村消失了我们还能用某种方式和它们建立联系?

梁:现在某种程度上是重新建立联系的过程,建立联系其实不一定是要回到乡村。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中,其实是有多种形式建构的。如果我们愿意耐心地摸索,不那么急躁的话,比如说这个农村有很古老的历史建筑,你可以依靠这个建筑做旅游,不需要把它毁掉。即使是村庄人出去打工,就要让乡村坍塌吗?有些地方有机农业山川资源都很好,我也在想为什么依靠土地就不能存活呢?农民的一亩地能够养活他。如果农民靠种地能养活自己的话,年轻一代可能还想进城,但有些人可能过几年就回来了,会是一个自由的流动过程,这个乡村的形态还是在的。今天我们的乡村资源被完全忽略掉了,农民一到生活紧张时就一定得去打工,这是个自然的选择,也是个单向的流动。所以我们需要多层的建构,第一层是生活方式的建构,即我们如何看待农业。当每个市民都觉得买米很贵的时候,自然会尊重农民。现在的米经过层层包销后要五六块钱一斤,但在农民那里就几毛钱。

纽约时报中文网:很多农民一辈子种地,这是他的经验,也是他的文化。我们总是说农民没文化,其实那就是一种文化。

梁: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从来不包涵农业知识的文化。农业知识是古人的一整套知识,比如二十四节气。所以我很喜欢用"阻隔"这个词,我们都被阻隔了。了解"二十四节气"不是你真的要回去种地,而是当你知道它,当你跟它有某种融合的时候,你心里和自然息息相关,人的植物性就回来了。植物性是一种宽广的、自然的、柔和的、自在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套农业知识的建构,包涵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当然也包括重新认知山川河流,了解家乡的泉水、动物、植物、桥梁的历史。这种地方教育是缺失的,这种地方教育就包括植物性的教育、地域文化的教育、语言的教育。

纽约时报中文网: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农民是否一定要有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工作才能生存,能不能靠他原来的土地资源来生存?是不是只有一条路?现在所谓城镇化,一种是乡下人去城里打工,一种是就地把农村变成城镇,让农民上楼。

梁:所以我要谈第二点:知识的建构。这种知识不一定只属于农业传统,应该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传统,一个公共的传统,不只属于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如果我们再更深探讨,这也包涵我们过去的古典知识,比如说《易经》、五行八卦、算命测字,这些我们都不懂。因为我们认为那是腐朽的、落后的。所以我在《出梁庄记》里特意写到了"传统"这块,我花了特别大的功夫。中国的传统知识、神秘文化都失去了重新打开的可能性,因为我们不懂。我们也被阻隔掉了。

而当这些传统的知识重新闪现的时候,它又以可笑的面目、骗子的形象重新出现在现代生活里面。它完全被庸俗化了,世俗化了。它在被扭曲地使用,成为一种利用的手段而已,而不是对本源知识的一种尊敬。 但这套知识本身是很有它的道理的。它是天地应和,人与自然的映衬。知识的目的可能太过世俗化,但我们可以改造它。今天我们因为不懂,所以失去了重新打开的可能。如果我们有一套传承,是可以慢慢让它发生转换的。

纽约时报中文网:这也说明传统的知识建构在现代社会是有价值的。为什么大家现在回过头来去利用它?不管是因为经济发展太快,或者人本能的一种需求,还是说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基因里,我们看到人们在重新寻找。

梁:就像我在书里提到的,我的二嫂春节里也去拜土地庙,去拜土地爷。我们村的土地庙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了,但是它还在隐秘地流传。人还是需要这种空间的,而这种空间还是要从古老的空间里去找。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神"的问题。中国的神,比如老天爷、关公,人们信他们,其实有点偶像的味道。这可能有世俗的一面,但不管怎样,它是个精神的空间,是种精神的依靠。

比如祠堂,作为一个实体,它实际上是一个象征。不管它是儒家文化也罢,中国传统的一种家庭建构模式也罢,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罢,我觉得它是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一种极大凝聚的象征,一种精神的指向。它对人的心理是有影响的。你看现在北方早就没有祠堂了,南方相对来说要保存的好一点。这种家族感同时也是荣誉感,一种共存感(这个村庄是共在的)。但是如果象征性的东西没有了,那么这种共存感就会慢慢消失。原来凝结他们的那些形式和象征也在变化,越来越淡。

纽约时报中文网:乡土社会那种细微的结构就被慢慢解构掉了。

梁:对,所以你看村庄公共建构就非常艰难,更不用说公共精神了。在很多乡村,村支书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既得利益者而已,他没有承担起这个村庄道德建构的责任。原来族长这个词在中国当代政治里已经被丑化掉了,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压迫者。但是族长当年承担着这个村庄的公共事务。村里面有什么纠纷也可以通过他来作为一个纽带化解,在这种情况下,族长是可信的,就不需要到法庭上去了。因为只要上了法庭,时间和金钱成本就会极大地提升。所以你看到今天农村的纠纷非常难以解决就因为它缺乏这种乡村层面的公共建构。一来是法律成本高,二来是法官根本无法进入到村庄内部。今天已经没有祠堂,我们用什么方式去重构我们的家族,重构我们精神的皈依,所谓的神性,是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但我们说的宪政或者法治社会都是在强调需要用法律来治理社会,来维持秩序,一些人会认为传统的方式是说不清楚的,甚至是反现代性的,是不可取的,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梁:现在的情况是我们都在用绝对一元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生活。自从上个世纪帝制坍塌之后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思想者都在探讨这个话题。今天你看现代性话语已经成了绝对的话语 ,如果一谈到家族就会很没底气,就会与先进性的话语有冲突,为什么呢?我们已经不敢大胆地说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有优点的 ,是可以在当今世界的文明体系里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100多年来都在塑造自己负面的形象,一直在说我们很不好。例如族长是专制的,儒家是束缚人的,事实上对儒家的精髓我们是不清楚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这代人都是被阻隔掉的。

纽约时报中文网:怎么看待制度在乡土问题当中的作用?它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尖锐、更复杂,它使得矛盾变成不是自然嬗变的过程。

梁:毫无疑问,制度的建构对我们社会形成这种单一化的形态负有责任。并且这种轻率,或者说是几乎纯粹功利化的推进对我们损伤非常大。也许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自然地嬗变,也许某些政策可以稍微柔化一点的话,也可能会有另外的东西生长出来。但正因为我们现在这么快速地推进,它使得其他东西生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这种推进是长驱直入的,是千方百计的,也达到了他的目的。今天的城镇化背后有一整套的政策在运行。现在拆迁越来越严重,不光是拆农民的,只要是跟乡村有关的都要拆掉。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制度让我们对自我的生活、自我的归属变得更加焦虑。所以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乡村的问题,拆迁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表示人们都在关心农民工的生活,其实是在关心自己的,因为有茫茫的威胁之感,马上什么东西就都要没有了。我觉得这反而是件好事情。因为更多人会意识到,原来这不只是农民的问题,也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原来大家都共在一个处境里面。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抛却非常复杂的文化因素,我们对待农业的态度很重要。要意识到,农业生产本身是很重要的。

梁:对,农业生产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是利益的获取形式,也是人类精神的获取形式。农业生产是我们跟自然之间的重大关系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重新恢复、或者重新建构某些村庄和某些形式。包括政策补贴、扩大空间等。比如说要改造农村,现在说"新农村建设",那怎么来改造呢?

我觉得走哪条发展道路都可以慢慢摸索、慢慢解决。但问题是,我们已经完全放弃了摸索,直接把地卖掉。这是今天城镇化最让人担心的一点。我们把乡村完全抛弃掉,而不是说去试图建构它。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担心的问题。

现在说拆迁补偿,但补偿的只是一小部分城区的农民,大部分农民还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并且你会发现,这种一次性的补偿非常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把农民慢慢变成一个好吃懒做的群体。造成的利益纷争非常大。农民身份的再造背后包含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村庄拆迁,一下子赔了几百万,你让他们干嘛。经济建构还没有完成,他们就突然暴富,这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你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生长机会让他们富裕,而是直接给予他们财富,这当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他们天天打麻将,不上班,没事可干。这是另外一个大话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我们看到近年来有不少中产阶级开始自发地"回到乡村",不管是去种所谓的有机食品,还是其他的乡村实践,这个力量有多大?和上世纪3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相比,有何异同?

梁:接下来的乡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中产阶级的运动。它不是知识分子的运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有几个层面,比如军阀搞乡村自治;企业家罗福,在重庆涪陵做的乡村建设运动;知识分子则来自社会各个行当,组织起来成立博士团,到(河北定县)翟城村做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包括晏阳初、梁漱溟、教育家陶行知等。但是你看近十几年的乡村运动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极少数的知识分子,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运动。第二是中产阶级,他们是自发的,自发在于方向是不稳定的,是发散式的。你会看到知识分子没有形成一种运动,外部条件比以前还要差,响应的知识分子比较少。

那个时候乡村还有一套稳定的结构在。他们要改变的不是乡村的结构,而是乡村结构之上的物质层面的东西。比如他要扫盲,是让农民识字,要建构卫生系统,这实际是物质细节的建构。再比如他提出建立选举制度。但是他并没有改变乡村的道德、礼俗,没有把祠堂拆了,没有让每个人去脱离乡村。但今天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今天的乡村面临的不是扫盲的问题,也不是卫生的问题,他面对的实际是这种支离破碎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到底该重构什么?在很大意义上,我们要重构那种支离破碎的传统东西,包括文化、建筑等。在这之前,它是稳固的,不需要思考的、不需要人去重构的。也许太稳固了,反而想要打碎一些东西。但是过了一百年之后,那些东西被打碎了,你又发现有些是不能打碎的。你打碎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个反向的运动。它的启发性在于,当我们丧失了我们之前看不见的东西时,我们才发现这种东西是有形的。我们要把破坏的有形的东西重新修复起来,但这种修复非常难,而且非常容易符号化,仅停留在表面。

纽约时报中文网:其实不光是乡村,整个中国人的心理重建也很困难。

梁:我们今天谈论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定要恢复到原来的那个一模一样的东西上,而是从一个大的心理层面来谈的。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回到100年前,我们要穿长袍。而是我们内部的心理结构、心理依托在什么地方,我们哪个地方碎了。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回到过去的传统里,回到我们印象中那一整套僵硬的东西里去。这也是很多人在谈到传统时害怕的一个地方,以为会回到那样一种封建帝制时代。

所以我觉得"乡土中国"这个主题很好。你可以谈具体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谈抽象的文化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不谈,我们是悲哀的。或者说我们的存在是单一的,我们太过害怕一些东西了。我们连这种虚软的言论都不去承担,那我们还能承担什么?不见得要通过"乡土中国"这个栏目把社会问题梳理地多么清楚,而是通过这个栏目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复杂纠结的问题,意识到"乡土中国"的问题不只是拆迁的问题,不只是城镇化的问题,而是关系我们个人,关系到我们的身份,关系到我们的"在"的问题,是特别深远的问题;不只是现实生存的问题,也是精神生存的问题;不只是拆迁的社会对立问题,也是内心冲突的问题;不光是体制的问题,也是个人何去何从的问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开普勒望远镜“残疾”后接受新任务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开普勒望远镜"残疾"后接受新任务
Nov 19th 2013, 03:48, by DENNIS OVERBYE

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市——也许,这架小型航天器还有一些寿命。

今年春季,这个孤独的宇宙伤心欲绝,因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开普勒(Kepler)航天器的一个关键轮子被卡住,致使它的望远镜无法足够精确地定向,继续在银河系的星空中寻找类地行星。但开普勒项目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制定了一个计划,能使开普勒在三到四年的时间里继续搜寻外部行星。

日前,开普勒项目次席科学家史蒂夫·豪厄尔(Steve Howell)告诉聚集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的一些天文学家,"K2(乔戈里峰,也称K2——译注):故事开始了。"他借用了世界第二高峰的名字,宣告提议任务的开启。

在四年的时间里,开普勒对一片天空中16万颗恒星的亮度进行监测,由此确认了3500个潜在的外部行星,因为行星掠过这些恒星的时候,恒星的亮度会减弱。此外,开普勒帮助相关人员首次粗略估计了银河系宜居行星的数量:大约五分之一的类日恒星可能有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这意味着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更不必说,开普勒还通过应用"星震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恒星内部结构的了解。

但这个小型航天器只是刚开始对准那些轨道及大小与地球相似的行星,这些行星围绕与类日恒星运行一圈需要一年的时间,说白了就是第二个地球的候选行星。K2计划不会再让开普勒固定瞄准一组恒星,而会让它在天空中移动,在最多80天的时间里持续观察某个区域的恒星。

在这样的时间段里,开普勒无法探测到轨道周期超过几周的行星。但它能够探测到位于较小、较暗的恒星,也就是红矮星周围的宜居带上的行星。此类恒星周边的温和轨道区域——亦即适居带(Goldilocks zone),带内行星的地表温度适中,允许液态水存在——距离恒星较近,因此拥有较短的轨道周期。

豪厄尔博士表示,"有那么一些小块区域,我们可能会在那里发现小行星。"他指出,K2的观测范围是开普勒最初勘测计划的五到十倍大,有可能在红矮星附近找到数百个行星。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开普勒项目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William Borucki)证明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探测行星,在此之后,开普勒于2009年3月发射升空。

开普勒的最初视场之所以设定为银河系深处天鹅座和天琴座交界处的16万颗恒星,为的是给有关外部行星的宇宙普查提供尽可能多的类日恒星实例。为此,开普勒需要准确且稳定地定向,以便在四年的时间里以同样的精度观测将这些恒星。

坏掉两个反应轮之后(开普勒原有四个),这台航天器的望远镜就容易瞄不准目标,特别是在像披肩一样包了望远镜半圈的太阳能电池板受热不均的时候。

不幸的是,开普勒指向天鹅座时就发生了这种情况。光会产生压力,这便是彗星拖尾的原因。"不幸的是,太阳仍在发光,"开普勒的副项目经理查尔斯·索贝克(Charles Sobeck)说。不均匀的光照度会让它发生旋转,无法使恒星观测结果保持在正确的精度。虽然发生了种种情况,但望远镜和探测器仍然正常,所以它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天文资源。为了响应征询开普勒利用方法的呼吁,天文学家们提交了42份白皮书。

最终的解决方案巧妙地利用了航天器科学。测试表明,阳光可以被用来稳定开普勒,关键是让它一直指着能使太阳能电池板均匀受热的方向。"稳定下来之后,它就会一直稳定,"索贝克说。所以,原用于追踪行星的开普勒目前只能用于观测黄道沿线的恒星周边区域。黄道就是太阳穿过黄道带的路径。

索贝克说,放弃最初的视场曾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已经存在了四年,放弃让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回报将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会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太阳的部分路径刚好在射手座穿过星系中心,远离银河系的部分路径则穿过外部星系,开普勒可以在此记录超新星爆炸的全部过程。事实证明,这对理解宇宙历史至关重要。其他可能带来发现的地方包括一些布满气云和尘云的不宁静区域,这些地方正在出现新的恒星,可想而知还有新的行星;所以,如果计划顺利完成,开普勒就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研究恒星和行星。

然而,K2目前只是个处于测试阶段的提议。这个想法必须通过NASA天体物理学部门的检测,还得通过NASA的审核,与其他紧迫项目展开竞争。

有关部门将于明年春季对开普勒的命运作出最终决定。不管答案如何,开普勒团队都将继续工作。这些科学家还有三年的工作时间来分析已经获得的数据,其中包括开普勒去年一整年的观测结果,博鲁茨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中称之为"我们手中最有价值的数据。"

对于开普勒,索贝克有更多的期望。他说,"没人愿意关掉在轨道中运行的航天器。"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福岛核电站启动燃料池清理工作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福岛核电站启动燃料池清理工作
Nov 19th 2013, 04:27, by HIROKO TABUCHI

东京——周一,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Fukushima Daiichi)工作人员开始转移一座报废反应堆建筑顶部一个燃料池里的燃料棒。这项棘手却关键的任务将有助于降低核电站的风险。

周一,东京电力公司(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简称东电)就其工作进展频繁发布最新消息。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那个水池中共有1533根燃料棒,公司当时取出了四根。

这个反应堆和其他三个反应堆都在事故早期的氢爆中受到了重创。那次事故由2011年3月的大地震和海啸引发。

4号反应堆的状况之所以尤其令人担心,是因为那里的所有燃料都放在受损反应堆顶层的一个乏燃料池内。工作人员在灾难发生时关闭了该反应堆。专家警告称,把燃料棒留在一个结构受损的建筑顶上非常危险。

过去几个月,东电关注的重点是设计一个计划,把燃料棒放进一个钢桶,然后把桶从水里吊出来,再用拖车把它运到地面上更加安全的燃料池里。为了防止核燃料棒过热,工程师必须让它们一直待在水里。

周一上午,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桶放进了废料池。然后,他们用吊车从池里的架子上取出了第一根燃料棒,然后把它放到了桶里。周二,工程师将把另外21根燃料棒放入桶内,然后把桶从水里吊出来,装上拖车。

东电总裁广濑直己(Naomi Hirose)称,4号反应堆清理工作的开始是清理及报废过程的一个里程碑,这个过程预计将持续数十年。东电希望在明年年底前结束4号反应堆燃料池的清理工作。

广濑直己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燃料棒取出过程表明我们的工作揭开了一个重要的新篇章。"

但日本的核管理机构指出,这个过程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如果受损或暴露,这些燃料棒可能会过热,或释放大量辐射。另一个难题是工程师很难从燃料池的存放架上取出燃料棒,因为燃料池里布满碎片,可能会导致一些燃料棒被卡住。

前美国核监管人员莱克·巴雷特(Lake Barrett)曾参与1979年三里岛(Three-Miles Island)核事故的清理工作,他表示,他受东电邀请检查了该公司的应急计划,发现这些计划非常周密。他在电话采访中说,比如,即便燃料棒卡住了,东电的工程师仍然能够使用水下切割设备解脱燃料棒。

"我没有低估这个重要操作的难度。是的,燃料池上面有些小碎片。有些燃料棒可能会被卡住,"他说。"但这个问题可以处理。转移燃料的技术安全风险非常,非常低,我认为,他们已经做好了转移的准备。"

翻译:陈柳、任芯序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共和党连续第三次否决奥巴马法官提名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共和党连续第三次否决奥巴马法官提名
Nov 19th 2013, 06:24, by JEREMY W. PETERS

华盛顿——周一,参议院共和党人拒绝了奥巴马总统对该国最具权力和声望的上诉法院法官席位的连续第三次候选人提名,坚称他们不会让步,引发了有关总统是否有权影响司法系统的激烈讨论。

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是53票对38票,没能挫败针对罗伯特·L·威尔金斯(Robert L. Wilkins)的拖延战术,这名联邦法官被提名填补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三个空缺席位中的一个,所得票数却比所需的60票少了七票,由此未获通过。有两名共和党人投了与民主党人一致的票。

自10月31日以来,共和党人此前已阻止其他两名候选人当选该法院的法官,如今,威尔金斯也面临僵局。与之前有关法官候选人的争论不同,此次争论更多是关于法院的整体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法官的个人政治倾向。共和党人对三名候选人的资格或法律地位都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实际上,共和党人是在力图阻止奥巴马填补该法院三个空缺席位当中的任何一个,担心奥巴马会改变该法院的保守倾向。该法院共有11个席位,具有巨大的政治重要性,因为它经常就有关白宫及联邦机构政策的问题进行裁决。

民主党人指责称,在批准总统提名的时候,共和党人赤裸裸地采用了政治上的双重标准。

"指定法官填补法院空缺席位,并不是打算用亲信填满法院,"内华达州参议员、民主党多数派领袖哈里·里德(Harry Reid)周一表示。"这是总统的权利和职责。"

投票结束后,奥巴马发表声明称,人们对他使用了不公平的标准。"我的前任提名了六名华盛顿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候选法官,其中有四名获得批准,"他说。"我提名的五名候选人中有四名没有获得批准。"

奥巴马还表示,"美国人民及我们的法院系统应该得到更好的对待。"

共和党人辩称,该法院等待处理的案件不够多,不值得填补空缺席位,而他们已经建议立法减少三个席位。不过,在一个由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这不可能成为法律,因此他们发誓要阻止对该法院法官的任何提名。

至少是在一天的时间里,国会(Capitol Hill)偏离了困难重重的工作重点,也就是实施总统的医改法,致使共和党人指责民主党人试图改变话题。

"不幸的是,参议院不会就允许美国人自愿保留医疗保险的法律进行投票,"共和党领袖、肯塔基州参议员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说。"反过来,我们倒要就又一个提名人进行投票,就为了让这个提名人去一个没有太多工作要做的法院工作。参议院应该把时间用来处理真正的危机,而不是这种人为的危机。"

共和党在提名问题上频繁运用拖延战术,民主党对这种做法的忍耐即将到达极限。参议院目前资格最老的成员、佛蒙特州参议员帕特里克·J·莱希(Patrick J. Leahy)一直在为保卫该院传统作斗争。他周一表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规则可能会发生变化——此举极具争议性,所以被称为核选项。

莱希说,"我从未见过这种情况。"

共和党在进行一场大胆的赌博:坚守立场,不允许任何法官提名得到通过,同时期待民主党不改变关于拖延战术的规定,允许少数派继续阻挠法官任命。有些时候,他们还挑衅民主党,认为他们不敢改变相关规定。他们声称,停止拖延战术的任何举动都将给民主党带来持久的隐患,如果参议院和白宫重新回到共和党的控制之下,而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的席位又出现空缺的话。

一些参议院助手周一表示,民主党领导人已经开始在内部会议上评估改变规定的举措可望获得的支持。任何变化都需要55名成员中的51人与民主党站在一边。

许多参议员和外部倡议者都开始质疑,目前的气氛是否已经过于紧张,以致于民主党根本找不到让步的理由。

提倡政府透明并协助竞选筹款的组织民主21(Democracy 21)的负责人弗雷德·韦尔泰梅(Fred Wertheimer)说,如果共和党人自己遇到了民主党人阻挠重要提名人的情况,他们很可能会采纳核选项。

他说,"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大家都认同参议院的传统、规定和历史;现在的情况是,政治和党派原因压倒了必须维持公平竞争原则的观念。"

威尔金斯法官是今年奥巴马提名却遭到共和党阻挠的第四名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候选法官。愤怒的民主党人指出威尔金斯法官是非裔美国人,其他三位提名人则都是女性,称共和党想扼杀多样性。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