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4日星期一

纽约时报: 印度总理访问尼泊尔,17年来首次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印度总理访问尼泊尔,17年来首次
Aug 4th 2014, 09:40, by GARDINER HARRIS

尼泊尔加德满都——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对这个贫穷国家的访问令举国震动,他在周日对尼泊尔议会说,这个立法机构撰写该国宪法的过程是神圣的。

"你们正在撰写一部大作,就像印度哲人过去撰写吠陀和奥义书一样,"莫迪说。他指的是印度的先贤及其撰写的宗教典籍。

这是第一次有外国领导人在尼泊尔议会制宪会议(Constituent Assembly)发表演讲。这番长达50分钟的讲话明显意在呼吁尼泊尔领导人,完成拖延了多年的宪法制定工作。

也许同样重要的是,莫迪并没有建议尼泊尔议员应该如何解决仍然存在的分歧,包括如何划定地区边界,是否赋权一名总统或总理,以及印度教是否应该被确立为国教。与印度一样,尼泊尔的多数人口信奉印度教。

"我要做的既不是发出指令,也不是干预你们的工作,"莫迪说,"因为尼泊尔本身是一个主权国家。"

印度和尼泊尔的分析人士都对莫迪表示赞赏。

印度全球关系委员会的执行总监曼谷特·克里帕拉尼(Manjeet Kripalani)说,"他的话从头到尾都很得体。"

尼泊尔是一个深度分裂的国家,这一次却不同寻常地团结一心,欢迎莫迪。莫迪是17年来第一位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的印度总理。在首都加德满都狭窄、泥泞的街道上,尼泊尔和印度的国旗迎风招展。主要的十字路口都悬挂着欢迎他的巨幅标语。上面写着,"尼泊尔和印度友谊长青"。

莫迪走下飞机时,19响礼炮响彻全城。明显身体状况不佳的总理苏西尔·柯伊拉腊(Sushil Koirala)迎接了他。柯伊拉腊最近刚从美国治疗肺癌回来。

莫迪的来访在这里激发了不同寻常的共识,尼泊尔把几十年的不信任放在一边,接受印度帮助自己开发水电设施和旅游潜力。在此之前,类似的乐观也曾出现,都被印度的冷漠态度或尼泊尔的不信任所粉碎,但这一次情况真的有希望发生改变。莫迪有关经济发展和良政的竞选主旨在尼泊尔引发了强烈反响。因为这两者都是尼泊尔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

原加德满都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斯里达尔·K·卡特里(Sridhar K. Khatri)说,"这是一个二三十年才有的机会,可以利用它来重新开始,建立起足以定义未来50年双边关系的信任。"

双方在最后时刻因为一项大型水电开发项目的协议措辞产生了争论,这意味着双方在周日只签署了一些次要的协议。但就该项目达成协议的希望仍然很大。

"莫迪的访问带来了巨大的希望,"29岁的营销主管阿尤什·什雷斯塔(Ayush Shrestha)在加德满都的一家餐厅说。"甚至连我们自己的政党都坐了下来,搁置分歧,与莫迪讨论议程。"

莫迪在今年5月当选总理,所在党也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与30年来的各任领导人相比,莫迪最有希望推动印度转型。在国内,莫迪试探性的立法举措让一些支持者感到失望,但对印度长期忽略的邻国的关注,几乎受到一致好评。南亚是世界上最贫穷、一体化程度最低的地区,这部分是因为印度长期以来只关注国内问题。

最近几年,中国趁机填补了印度留下的真空,超越新德里,在该地区承担责任。莫迪是第一位邀请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其他成员国参加就职典礼的印度总理,该联盟共有八个成员国,其中包括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莫迪首先访问了不丹,然后便立即前往斯里兰卡。

克里帕拉尼表示,"莫迪在尼泊尔受到热烈欢迎,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中国是否真的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威胁到印度的影响力。"

目前尚不清楚,莫迪的访问是否会在尼泊尔推动政治妥协,尼泊尔的立法机构经常出现激烈的争论。一场长达10年的动乱于2006年终结,由此产生的制宪会议在经过四年的努力后,没能撰写出宪法。瘫痪状态一直持续到11月份的大选之前,导致了占主导地位的毛派政党的溃败。

在莫迪发表演讲之前,一些分析人士担心,莫迪会敦促尼泊尔在宪法中做出规定,宣布尼泊尔为印度教国家,就像保皇派提倡的那样。莫迪公开承认自己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他将于周一参观帕斯帕提那神庙(Pashupatinath)——印度教最神圣的地方之一。选择周一参观部分是因为当天是宗教吉日。

莫迪在演讲中称尼泊尔是一个"联邦民主共和国",没有用"世俗"一词,这在印度政界一直以来也是一个容易引发问题的词语。但他没有呼吁明确印度教的地位,称尼泊尔是"佛祖的诞生地"。

总之,莫迪得到高度评价。"莫迪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时刻,"前尼泊尔外交部长兼财政部长贝克·B·塔帕(Bhekh B. Thapa)接受采访时说。"至于是否会产生结果,时间会说明一切。"

Bhadra Sharma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王湛、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水门事件40年后,再议总统权力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水门事件40年后,再议总统权力
Aug 4th 2014, 09:28, by PETER BAKER

华盛顿——弹劾总统的说法沸沸扬扬。一些保守派发表声明、出售T恤,宣扬要弹劾总统,他们政党的领导人物认为这是白费力气。民主党甚至更加来劲,他们声称必须严肃对待此事,进而恐吓支持者赶紧捐钱。

如果说历史仿佛正打算以闹剧重演,近期发生的事件则提醒人们,在前总统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因为面临弹劾而辞职40年之后,美国仍然难以界定总统权力的界限和政治问责的本质。

本周,尼克松下台的纪念日即将到来,"水门事件"(Watergate)已经变成了历史书中的寥寥几页,或是人们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套话,或是在新丑闻爆发后"某某门"的后缀。尼克松辞职时,今天美国超过一半的人口尚未出生,其他很多人年纪还太小,不记得这件事。不过,一系列新书、纪录片、专题讨论会和电视节目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美国历史上这个黑暗而艰难的时期。

"我们一开始有些大意。而政治人物,无论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也都出于各自的理由,对'弹劾'这个词加以利用,"水门事件的一名主要记录者伊丽莎白·德鲁(Elizabeth Drew)说。"在这件事上,民主党与共和党一样坏。他们与共和党一样,也在以弹劾为噱头筹集资金。这真让人恶心。谈论弹劾总统应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

德鲁1975年的书《华盛顿日记》(Washington Journal)颇有影响力。这本书如今推出了一个新版本,后记中包含新的报道。德鲁凭借这本书也加入了"水门事件"的重新审视。尼克松的白宫法律顾问约翰·W·迪安(John W. Dean)也出版了一部名叫《为尼克松辩护》(The Nixon Defense)的新书,此书是在对臭名昭著的白宫录音带进行全面研究后写成的。历史学者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和卢克·A·尼歇特(Luke A. Nichter)在撰写《尼克松的磁带》(The Nixon Tapes)时也曾仔细研究了这些录音,整理了"水门事件"之外的其他谈话的记录。

帕特里克·J·布坎南(Patrick J. Buchanan)在《荣耀回归》(The Greatest Comeback)中对尼克松大加赞扬,回忆了尼克松在之前的选举中落败后,又在1968的选举中获胜的过程。里克·珀尔斯坦(Rick Perlstein)讲述保守派运动历史的系列作品中,最新的一本叫做《看不见的桥》(The Invisible Bridge),书中追溯了从尼克松倒台到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上台这段时期的历史。肯·休斯(Ken Hughes)则在《追逐阴影》(Chasing Shadows)中讲述了尼克松在1968年选举前,阻挠越南和谈的过程。

电视观众也可以找到许多能让他们重温历史的节目。周一,HBO开始播出《尼克松眼中的自己:他的自述》(Nixon by Nixon: In His Own Words),让观众也有机会偷听椭圆形办公室里发生的事。周五晚上,PBS也开始播出《迪克·卡维特眼中的水门事件》(Dick Cavett's Watergate),该片从这位著名脱口秀主持人的视角讲述了这个故事。

卡维特形容,在回顾他做过的水门事件的节目时,他发现"有些事我已经忘了"。这些节目包括对G·戈登·利迪(G. Gordon Liddy)、约翰·埃利希曼(John Ehrlichman)和亚历山大·黑格(Alexander Haig)等人物的访问。这些事情令人难以置信,"仿佛要么是我们一定记错了,要么就是根本没发生过,"他还说,"看片子时我觉得很生气。"

理查德·尼克松基金会(Richard Nixon Foundation)将于周二开始在网上发布尼克松与他在白宫时的前幕僚弗兰克·甘农(Frank Gannon)的一系列访谈,其中回顾了他辞职前的最后几天。这个角度比较容易激起人们的同情心。

至少在华盛顿,这些东西似乎仍能吸引一些观众。上周,德鲁和休斯,连同因揭发"水门事件"而闻名的调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在《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总部出席了一场关于尼克松辞职的讨论会。当时,听众队伍排出了楼外,一直延伸了一个街区。

所有这些证明,这么多年过去了,尼克松仍能激起公众的兴趣。"倒不是说,40年后美国民众希望尼克松当时留任了,"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教授布林克利说。"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想让尼克松回到白宫。不过,那是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而尼克松是其中的大主角。"

而且,他的一举一动得到了详尽的记录。尽管他并非将白宫内的对话记录在案的首位总统,但时长3700小时的录音,仍然是独特的史料。布林克利和尼歇特把注意力放在了尼克松"水门事件"之外的总统生涯,包括接触中国、越南战争、中东和平进程,以及与苏联的交往。

他们从谈话记录中挖掘出的尼克松粗鲁、自负、嘴碎,时而疑心重重,要密谋对付真实的敌人或假想敌。他还深度介入战争决策,谋划了强硬的外交政策,并对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下达指令。"我们喜欢给人划分类型,"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德州中部校区(Texas A & M University, Central Texas)的副教授尼歇特说。"该把理查德·尼克松归到哪一类,属于这一类的还有谁——假设他真能被定义到一种类型里的话?"

布林克利和尼歇特避开了"水门事件",准备到下一本关于谈话记录的书中再做探讨。迪安则不然。时至今日,对"水门事件"相关录音资料进行了最全面研究的是斯坦利·库特勒(Stanley Kutler)在1997年出版的《滥用职权》(Abuse of Power)。不过,迪安及其团队还分析了另外的600次对话。

他的结论之一是,尼克松的确没有亲自下令窃听民主党总部,但他深度介入了其后的掩盖行动。窃听一事引发了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的调查。迪安还认为,尼克松的秘书罗丝·玛丽·伍兹(Rose Mary Woods)技术上不可能抹掉那18分半的录音内容。这段缺失的录音广受怀疑,但迪安认为并不重要。

迪安后来与检方合作,转而指控尼克松。他表示,通过听这些录音,他对自己曾经效力的总统有了更多的了解:尼克松在不同人面前会变换行为方式,而且极为依赖内部小圈子。"这就是总统犯错的典型,包括总统把自己隔绝起来,只从一两个幕僚那里获取信息,"他说。

至于今天能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则要看对谁而言。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曾在宣誓之后,对他与莫妮卡·莱温斯基(Monica Lewinsky)的私情撒谎而受到弹劾,但之后被参议院驳回。罗纳德·里根、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以及如今的奥巴马,都在某个时刻听到过弹劾的风声。

曾在理查德·M·尼克松总统图书博物馆(Richard M.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担任馆长的蒂莫西·纳夫塔利(Timothy Naftali)表示,人们应当借40周年纪念的时机,讨论权力应当受到适当的制衡。他说,"这是个很好的反思时机,思考为什么对某些总统而言,弹劾是真实的威胁,而对另一些总统而言,弹劾不过是有人为了制造政治影响而抛出的噱头。"

翻译:陈柳、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军侦察机为规避俄军机飞入瑞典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军侦察机为规避俄军机飞入瑞典
Aug 4th 2014, 08:59, by MICHAEL R. GORDON

华盛顿——美国军方官员周日表示,上个月,为了避免被俄罗斯战机拦截,美军一架侦察机越过边界,进入了瑞典领空。此事不免让人想起冷战时期。

事情发生在7月18日,但直到最近几天才被披露出来。美国官员称,当天空军一架RC-135电子侦察机正在波罗的海上方的国际空域飞行,此时有俄罗斯飞机向它逼近。

"RC-135指挥官采取了专业、安全的对策,操控飞机防止了与俄罗斯飞机之间可能出现的正面遭遇,"美国欧洲司令部(United States European Command)在声明中表示。

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的对立已经因乌克兰冲突而加剧。美国和北约(NATO)官员指责俄罗斯不仅为乌克兰分裂分子提供武器,并且还用火箭弹和火炮跨境打击乌克兰政府军。

近几个月来,为了安抚东欧盟友,美国等北约国家小幅增加了在这些盟国领土上或附近的军事存在,其中包括部署600名美军士兵在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开展训练任务,以及加大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联合空中巡逻力度。

美国还扩大了情报搜集活动的范围,包括派遣RC-135飞机开展侦察任务。这种飞机被用来监听包括雷达信号在内的电子通讯。美国空军表示,它可以侦测到"整个电磁频谱"的传输活动并对其进行精确定位。

瑞典新闻媒体报道,7月18日的事件发生时,这架RC-135正在加里宁格勒附近飞行。加里宁格勒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是一块高度军事化的俄罗斯飞地,俄波罗的海舰队的一个主要港口就设在这里。

俄罗斯飞机靠近后,RC-135的飞行员试图避免正面遭遇,于是驾驶飞机进入瑞典领空,飞越了哥得兰岛。

瑞典并不是北约成员。美国欧洲司令部在声明中表示,RC-135飞到瑞典领土"是美方人员引导不当"。

瑞典空中交通管制员告知该架飞机这个错误之后,它飞离了瑞典领空。美国欧洲司令部在声明中称,将与瑞典政府合作"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在此之前,俄罗斯飞机和美国战机、军舰之间近期出现过正面遭遇的情况。4月12日,俄罗斯的几架苏-24攻击机飞到美国海军的"唐纳德·库克号"(Donald Cook)导弹驱逐舰附近,后者当时位于黑海的国际水域。

其中一架俄罗斯飞机在"唐纳德·库克号"上方低空飞越了12次。这艘驱逐舰派往黑海,是奥巴马政府安抚东欧盟国的举措之一。五角大楼称舰艇并未陷入任何危险,但批评俄罗斯的举动具有挑衅性质。

4月23日,一架俄罗斯飞机逼近美军的一架RC-135,当时后者正在俄罗斯和日本之间的鄂霍次克海上空飞行。

上周五,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乌克兰局势进行了交谈。白宫发表的声明称,奥巴马重申了他对俄罗斯向乌克兰分裂分子提供更多支持的关切。

奥巴马还重申了他对俄罗斯是否遵守1987年签署的一项条约的关切。该条约禁止美国和俄罗斯持有射程为5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奥巴马政府最近得出结论:俄罗斯测试了一种该条约禁止的陆基巡航导弹,因而违反了条约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逊尼派武装继续在伊拉克北部扩张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逊尼派武装继续在伊拉克北部扩张
Aug 4th 2014, 07:26, by TIM ARANGO

巴格达——周日,在与库尔德安全部队发生激烈交火后,逊尼派极端分子又夺取了伊拉克北部的三个城镇,导致大量民众逃往附近的山区,并已经威胁到该国最大的水坝。

在周日凌晨的黑暗中,逊尼派武装分子迅速占领了辛贾尔镇,开始实施他们的野蛮征服手段:他们摧毁了一座什叶派圣祠,处决了抵抗者,打垮了当地安全部队,让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简称ISIS)的黑色旗帜在政府大楼上空飘扬。

几个小时后,武装分子要求该镇的居民发誓效忠ISIS,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与此同时,该组织发起了社交媒体上的宣传攻势,在网上发布了武装分子在该市巡逻的照片。

联合国驻巴格达代表尼克雷·姆拉德诺夫(Nickolay Mladenov)周日在一份声明中援引已有的报告说,多达20万名平民已经在冲突中逃走,他们主要来自属少数派的雅兹迪社区。

"辛贾尔正在发生人道悲剧,"姆拉德诺夫说。

与伊朗结盟的什叶派民兵组织已经阻挡了ISIS武装分子进入巴格达的道路。面对什叶派民兵组织的激烈抵抗,6月份已经占领了摩苏尔的ISIS武装分子周末向北推进。到了周日下午,在与库尔德安全部队发生激烈交战后,他们控制了另外的两个镇。库尔德安全部队也称"敢死军"(pesh merga),为了防止ISIS入侵伊拉克北部自治区的边境,他们不得不参加战斗。

ISIS在一份声明中炫耀说,该组织征服了"由敢死军和世俗武装控制的更多重要区域"。该组织称,新占领的区域是"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的边境线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凭借对该地区的占领,ISIS加强了对跨越伊拉克和叙利亚边境领土的控制,在两国内战前线之间调遣士兵和武器的能力也会增强。

当地的安全官员和居民表示,库尔德武装部队先后在舒马镇和辛贾尔镇被击溃。舒马镇位于通往叙利亚边境的路上,拥有多座油田。辛贾尔是伊拉克西北部一个与世隔绝的城镇,居住着相当多的雅兹迪人。雅兹迪人讲库尔德语,信奉一种结合了伊斯兰教和古代波斯宗教元素的宗教。他们被穆斯林极端分子视作叛教者。

周日晚些时候,这些武装分子占领了底格里斯河附近的战略要地瓦纳镇,从而使摩苏尔坝处于他们的打击范围内。摩苏尔坝是伊拉克最大的水坝,也是一处重要的水电供应设施。这座水坝位于摩苏尔西北30英里处的底格里斯河上。摩苏尔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6月10日被ISIS占领。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辛贾尔的雅兹迪族居民。他们表示自己被吓坏了,并讲述了他们教派的教徒被绑架和处决的事件。其中的一名居民萨米·哈桑(Sami Hassan)说,他周日正在医院上班,一名受伤的ISIS武装分子突然冲了进来,问哈桑是哪个派别的。

哈桑说,就在那人朝他开枪时,自己夺窗而逃。 

另一名当地人胡杜尔·拉绍(Khudhur Rasho)表示,他看到两名雅兹迪族男子被处死,10个家庭的成员双手反绑着被武装分子带走。

国务院女发言人珍·普萨基(Jen Psaki)在周日表示,ISIS对"所有伊拉克人、整个地区及国际社会构成了威胁",美国将继续设法支持伊拉克安全部队和库尔德"敢死军"。

这三个城镇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从摩苏尔向北、西延伸至叙利亚及土耳其的边境,夺取这些城镇后,极端分子可以扩展领地,但攻占摩苏尔水坝将会是一个更大的收获,而武装分子可以利用水坝制造一场导致大批民众丧生的洪水。

周日下午,对于到底是谁控制了大坝,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报道,一些当地新闻媒体报道称ISIS控制了大坝。但库尔德官员及伊拉克水利部(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的官员都对这些报道予以否认。

防止大坝及伊拉克其他重要的基础设施落入武装分子手中,一直是伊拉克政府及美国军事顾问的首要任务,美国军事顾问最近匆忙返回伊拉克。

上周末发生的战斗加剧了北部地区的人道危机,数以千计的居民为躲避战争逃到了库尔德地区,一些雅兹迪人逃到荒山的岩缝中寻求庇护。库尔德地区政府正在努力安置数以万计从伊拉克及叙利亚赶来避险的难民。

伊拉克过去两个月出现的混乱状态,为库尔德人长期以来的独立梦想提供了一个机会,或许是几代人以来最有希望的一次。这也给他们带来重大挑战,过去一周战斗的不断升级就体现了这种挑战,说明库尔德人的建国之路将是漫长和残酷的。

ISIS上周末的战绩突显了美国官员面临的问题,他们正在考虑如何应对伊拉克危机。但由于伊拉克政界在4月份的全国大选后迟迟未能组建新政府,美国扩大在伊拉克军事行动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打消。

美国的长期盟友库尔德人最近要求美国提供军事援助,以打击ISIS。但美国官员决定让伊拉克维持统一状态,没有巴格达中央政府的批准,他们不愿为库尔德人提供武器。鉴于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领导层担心提供武器会进一步推动库尔德人成立新国家,中央政府不可能批准美国提供武器。

美国官员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说服伊拉克什叶派、逊尼派及库尔德人成立民族团结政府的人,取代努里·卡迈勒·马利基(Nuri Kamal al-Maliki)担任伊拉克总理。根据伊拉克宪法规定的时间表,伊拉克什叶派政党必须在周五前选出总理候选人。然后,总理有30天的时间组建新政府。

Omar al-Jawoshy和Falih Hassan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过去一周新疆近百人死于暴力冲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过去一周新疆近百人死于暴力冲突
Aug 4th 2014, 04:27, by 杰安迪

北京——中国西部地区刚刚经历了血腥的一周。近100人在被政府定性为恐怖主义的暴力事件中死亡,但维吾尔倡导组织却表示,事件源于政府开展的大范围镇压行动,该行动旨在抑制政府在该地区的强硬政策所引发的不满。

尽管政府开展了旨在保障安全的大量行动,新疆的这起暴力活动似乎是200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2009年,该地区首府乌鲁木齐爆发了持续数日的民族冲突,导致至少200人死亡。

国家媒体周日提供了上周在莎车县爆发的冲突的最新细节。这是近期事件中最严重的一起。一篇报道称,有35名汉族人死亡,59人被警方击毙,他们被描述为暴恐分子。

在新疆政府运营的新闻门户天山网上发表的这篇报道称,两名维吾尔人在莎车县的事件中死亡。报道称,蒙面且手持刀斧的暴徒袭击了车辆和过往的行人。莎车县地处曾连接中国与东亚等地的古丝绸之路上,居民主要是维吾尔人。

官方媒体新华社周五报道说,在7月27日的另一起暴力事件中,安全部队在莎车县附近的和田市击毙了九名"暴恐分子"。

目前还不清楚政府为何等了近一个星期才披露和田和莎车的暴力冲突细节。警方禁止外国记者进入该地区,因此很难对政府的事件描述做出评价。

批评人士认为,包括喀什的一名穆斯林神职人员被暗杀在内的流血事件意味着,北京遏制暴力事件的大规模行动可能加剧了该地区维吾尔人的紧张情绪。维吾尔人的语言属于突厥语族。一些维吾尔人认为自己遭到了歧视,并对伊斯兰宗教活动受到的限制感到不满。

在周六的特别会议上,中共在该地区的高层官员表示,将继续推进自5月份开展的严打暴恐专项行动。该行动旨在铲除伊斯兰极端分子,后者被看作新疆民族团结的最大敌人。

会议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言辞极为激烈,发誓要"除尽"在他看来"穷凶极恶"的分裂分子,政府声称分裂分子受到海外极端主义者的影响,并在他们的指挥下制造了一些事件。

"打击暴恐要打狠、打准、打出声威,"天山网援引张春贤的话说。"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行动包括发放一种新身份证,维吾尔人称这种身份证会限制他们在该地区的流动,政府还实施政策,劝阻女性不要佩戴面纱。

维吾尔人流亡组织反驳了北京方面有关最近动乱的说法,称政府夸大了外部煽动者的作用,而忽略了引发维吾尔人不满情绪的潜在问题。

"中国扭曲了维吾尔人进行抗争的真实情况,"德国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World Uyghur Congress)发言人迪里夏提(Dilxat Raxit)在邮件中表示。"政府过度使用武力,导致伤亡惨重,政府为了避免为此负责,提出了所谓的恐怖主义指控。"

天山网在周日的报道中确认,莎车县的一名男子与神秘的境外分裂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ast Turkestan Islamic Movement)勾结,传播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文章称,努尔买买提(Nur Mahmet)组织暴恐团伙攻击艾力西湖镇派出所,但"被我维稳力量击退"。

文章称,暴徒继续施行暴行,持刀斧攻击车辆和行人,威逼维吾尔群众参加暴恐活动。报道称,两名试图阻止暴徒的维吾尔官员惨遭杀害。

文章称,"这是一起境内与境外恐怖组织相互勾连,有组织、有预谋、计划周密、性质恶劣的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报道还称警方逮捕了200多人。

Patrick Zuo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云南昭通地震,遇难人数仍在上升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云南昭通地震,遇难人数仍在上升
Aug 4th 2014, 02:30, by 杰安迪

北京——据中国国家媒体报道,中国西南部山区周日发生的强烈地震导致至少367人死亡,超过1800人受伤。周日夜里,仍有几十人失踪,遇难者人数预计将上升。

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说,地震的发生时间为下午4点30分,强度为6.5级,震中位于云南省鲁甸县,附近的两个省份有震感。

记者周日夜里通过电话采访到的一些居民说,当地仍在不断发生余震,供电仍然中断。

最初的媒体报道称,1.2万间房屋倒塌,3万间房屋受损,在预计将持续几天的大雨中,将有数以万计的民众无家可归。新华社报道说,通向受灾最严重地区的主干道起初因泥石流而中断,周日晚间,道路已经被清理出来。

新华社称,距灾区最近的城市昭通市的官员已经派出600余名公安和救援人员,以及12条搜救犬,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现年20岁的张芳是位于震中的龙头山村村民。她说,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家中的泥砖厨房里烹制土豆。

"我当时就立马蹲在地上,直到地震结束我才跑出去,然后我就哭了,我真的哭了,"张芳在龙头山通过手机告诉记者。她从自家的房屋里逃了出来,安然无恙。

她称村里大多数房屋都被夷为平地,其中包括一所小学,据称,很多学生被困在学校中。

张芳说,"这边的学校质量都不太好。"

鲁甸县是一个偏僻的地震活跃区,有43万人口,为多民族聚居地,其中包括苗族、壮族和白族。鲁甸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2012年9月,该地区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81人死亡,821人受伤。

20岁的李飞最近刚从高中毕业,地震发生时,来自小冲村的李凤参加完朋友的婚礼,正在回家的路上。

李飞说,"震了好久好久才停啊。"她还表示之前在村子里经历了五次地震,但强度都不如周日的这次。

她坐在雨中通过手机说,村子附近山上的大多数房子都已倒塌。她家这座部分由砖砌成的房子虽然没倒,但她父亲不敢回到屋中。

"一直都有余震,"她说。"现在电也停了,外面黑乎乎的,我真的好好害怕。"

Patrick Zuo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王湛、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缅甸传世天然护肤秘方迎战国际化妆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缅甸传世天然护肤秘方迎战国际化妆品
Aug 3rd 2014, 23:37, by DAN LEVIN

缅甸曼德勒——街头小贩丹丹蔼(Than Than Aye)已经年过半百,不过,她的皮肤上却几乎没有皱纹。她的秘密是什么?一种发黄的粉浆,原料是磨碎的树皮。她会在早晨沐浴之后,晚上就寝之前,在自己的脸颊、鼻子和脖颈上涂抹这种粉浆。

这种粉浆名叫檀娜卡(thanakha),因为具有防晒和美容效果而受人青睐。缅甸人涂在脸上的这种粉浆,和他们缠在腰间、色彩缤纷的莎笼(sarong),也就是腰布一样随处可见。

丹丹蔼蜷缩在她的小推车边说道,"我这辈子天天都涂檀娜卡,到死我都会一直涂。"这里是一处熙熙攘攘的露天市场,她的推车里堆满了指甲油和梳子。檀娜卡已经不仅是一种习惯,也成了一种疗法。许多缅甸人说,檀娜卡能保持皮肤清凉、防止晒伤、清除粉刺,发烧和头疼时服用檀娜卡还能退烧止疼。

使用檀娜卡的习惯跨越了缅甸无数个王朝、英国殖民统治,以及军事独裁,一直绵延至今。然而,这种古老的做法正在受到新近侵入缅甸的一股新势力的挑战,那就是以诱人的广告闯入缅甸,渴望替这个国家保湿、擦粉、抹乳液的国际化妆品公司。

丹丹蔼承认,她销售的五颜六色的美容用品造成了一部分问题。"年轻女孩现在出门都要化妆,"她说,"这些有品牌的化妆品改变了她们的思维。"

在1988年缅甸军政府夺取政权后的数十年间,缅甸一直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直到三年前,缅甸开始尝试推行民主。这三年来,新的观念和消费潮流正在改变缅甸人日常生活里久远传承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天际线,过去由大金塔和殖民时代的颓败大楼组成,从来没有出现过广告牌。而今,伴随着最近狂热的建设项目,广告牌也遍地开花了。许多广告牌展示的都是皮肤白皙的模特,兜售的化妆品保证让人马上拥有苍白的贵族肤色。

化妆品公司的营销讯息似乎正在产生效果。

"许多女孩都认为,抹檀娜卡会让人看起来像村里人,"24岁的吴桑迪(Sandi Oo)说。她站在当地的大洋百货商店(Ocean)里的一个出售化妆品的玻璃柜台后面,涂了粉底、粉红色的唇彩,还刷了闪闪发亮的睫毛膏。她本人就像是活生生的广告,展示着周围货架上摆放的化妆品。她说,商店里的化妆品销售员如果涂檀娜卡就会被罚款。不过,吴桑迪说,她回到家里以后,还是会和销售团队里的其他人一样涂。她说,"说实话,檀娜卡比我卖的东西好多了。"

虽说檀娜卡风靡缅甸各地,不过格外青睐这种粉浆的却是曼德勒以及周边的地区。1857年,缅甸的最后一个国王在曼德勒建都,现在这里成了多种民族和宗教的聚居地。虽然最近本地的佛教徒和穆斯林群体之间爆发了骚乱,然而不同信仰的民众都会抹檀娜卡,它是缅甸文化自豪感里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符号。

对檀娜卡的需求几乎已经催生了一个产业,这在实皆市(Sagaing)周围尤为明显。实皆是佛教修行的一个中心,距离曼德勒12英里(约合19公里),位于汹涌的伊洛瓦底江对岸。实皆布满了佛寺和镀金的佛塔,而那些寻找制做檀娜卡所用的树皮的人,也会来到这里。

最近的一天,一队前往光芒四射的贡慕都佛塔(Kaungmudaw Pagoda)朝圣的妇女,在一处制做檀娜卡的公开摊位前排起了队。一名朝圣者坐在地上,在一块湿润的石板上研磨着一段短短的黄香楝木,她用手滚动着香木,动作仿佛是在制做薄饼。之后她把由此产生的粉浆抹在脸颊上,接着她把位置让给下一名妇女。

在中间的院子里有一圈高耸的树木,树的外围有数十个摊档,每个都堆放着成捆成捆已经劈好的黄香楝木。35岁的丁丁纽(Thin Thin New)脸部、脖颈、手臂和耳朵都涂着檀娜卡。她说,她每月能靠这门生意赚到大约100美元(约合617元人民币)。

一代又一代缅甸人把这种美容方法传给了子女。22岁的坚果小贩彪彪(Pyoe Pyoe)抱着他的幼子说,孩子的妈妈在他七天大时,就给他涂了檀娜卡。对檀娜卡的挚爱已经制度化,一些小学要求学生把涂檀娜卡当成校服的一部分,以此显示他们已经洗过澡了。

干旱的曼德勒省是种植黄香楝木的理想地带,当地少男少女的脸上几乎总能看到擦檀娜卡的痕迹。不过许多十多岁的男孩因为唯恐被人看成是娘娘腔,已经不再涂檀娜卡了。然而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摒弃了传统。37岁的劳工甘托(Kan Htoo)说,"我会稍微涂一点,让自己看上去更帅气。"他的眼皮和颧骨有少许檀娜卡的痕迹。他的妻子也会用檀娜卡装点自己,她对丈夫的做法表示认同。她说,"这种打扮和其他男人不一样,不过我喜欢。"

在距离此地车程不远的地方,33岁的密图(Myat Thu)和一大家子人在简陋的柚木房旁种了100多棵檀娜卡树。虽然这些树的树围勉强达到6英寸(约合15厘米),树龄却长达20多年,种植檀娜卡树是一项长期投资,每棵成熟的檀娜卡树的售价只有50美元。"我们要等相当长的时间。"密图说,他满是汗水的脸颊上闪着一道道檀娜卡的痕迹,说话时附近有一头牛正在吃草。与此同时,他的家人还有一项营生,就是从大农场购买檀娜卡木,再在贡慕都佛塔附近把这些木头倒手卖出去。

也许是为了和最新的护肤潮流竞争,一些生产商已经开始打包销售檀娜卡的预制粉末。不过,许多缅甸人担心这么做会产生有害的副作用。去年,在有大量缅甸难民聚居的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有两名幼儿被诊断铅中毒,卫生官员据此追查到了被污染的檀娜卡。2012年,澳大利亚悉尼的官员建议该市的缅甸族群避免使用檀娜卡产品,因为这些产品被发现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相当危险。医学研究人员还没有找到任何科学证据,能证实檀娜卡确如缅甸人所说的那样有益。

尽管存在这样的担忧,檀娜卡似乎仍会在这里继续存在下去。实际上,许多年轻的缅甸女性使用檀娜卡时融入了西方的个性化观念。25岁的导游钦米米觉(Khin Mi Mi Kyaw)上班时喜欢在自己的脸颊和前额抹上一点檀娜卡。这点檀娜卡和她的眉钉、挑染的金发以及左手腕上精致的花朵纹身相益得彰,看上去极具现代感。

"对缅甸女人来说,在保护皮肤的同时兼顾美貌是一种传统。"她说,"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檀娜卡呢?"

翻译: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救救马达加斯加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救救马达加斯加
Aug 3rd 2014, 23:26, by 托马斯·弗里德曼

我一直声称,现今世界上的巨大鸿沟,存在于有序世界和不断扩张的无序世界之间。如果你在统计的话,你会看到无序世界那边又增加了一个国家:利比亚。上周,美国悄悄撤离了在利比亚的大使馆,让部落和民兵留在那里各自混战。这不是什么好事。

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维持一个国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冷战结束了,也就没有人再为弱国提供支撑、帮助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市场(全球化,资金流入行事得当的国家的速度,流出行事不当的国家的速度)、摩尔定律(由于计算能力持续攀升,如今你想找一份好工作,就需要获得过更多的教育),以及大自然(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土流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综合起来,超过了某些临界点。总之,市场、大自然和摩尔定律不仅在给发达国家带去压力,也在推动弱国走向深渊。

在我看来,汤姆·汉克斯(Tom Hanks)主演的电影《菲利普斯船长》(Captain Phillips)中,有一句电影台词完美地捕捉了此刻的形势,它出自劫掠货船的索马里海盗头子之口。这名海盗给在波士顿长大的菲利普斯取了个绰号,叫"爱尔兰人"。在一个关键的场景中,汉克斯试图和这个索马里海盗讲道理,对他说:"总有别的路可走,不当渔夫,也不用绑架别人。"

这个海盗却回答说:"也许在美国是那样,爱尔兰人。也许在美国。"

马达加斯加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近距离观察各种压力在这里的体现很能说明道理。由于非法贸易的全球化,中国商人和马达加斯加的腐败官员合作,非法从这里进口珍贵红木和稀有龟类。一些跨国纺织制造商在这里设厂,当政治局势不太稳定的时候就撤离。这里的义务教育只提供到15岁,使用的还是当地的马尔加什语。所以马达加斯加很难在这个世界上进行竞争,毕竟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教计算机编程了。

在大自然方面:马达加斯加的人口正在迅速增长,森林和土壤正在遭受侵蚀。这里的农田土壤含铁丰富、缺少养分,而且往往很软。由于在上个世纪,为了开展刀耕火种式的农业活动,以及获得木材、木柴和木炭,90%的马达加斯加森林遭到砍伐,大多数山坡上都没有树木,无法在下雨的时候防止土壤流失。沿着该国的西北海岸飞行,你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你会看到一大片有着水土流失问题的红壤裸地,延伸到贝齐布卡河,延伸到马任加湾,延伸到印度洋。它如此巨大,宇航员从太空都能拍下它的照片。

"你侵蚀的土壤越多,就有越多的人用越少的土壤来种植作物,"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简称 CI)的主席拉斯·米特密尔(Russ Mittermeier)说。从1984年起,他就在马达加斯加工作,致力于帮助维护这里的环境;他带着我四处参观。"我第一次来这里是1984年,当时这里的人口在900万到1000万之间。现在已经逼近2300万。"

当一些国家的人口迅速增长,自然资本迅速减少,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巨大,也就相应地就需要强大的领导层。经过50多年的总体糟糕的领导之后,马达加斯加政变后民主选举产生了一位新的总统:埃里·拉乔纳里马曼皮亚尼纳(Hery Rajaonarimampianina)。他似乎想要做正确的事情。我们只能希望他非常强大有力。

他的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无疑就是保护马达加斯加仅存的一点原始海滩、森林和动植物物种了(尤其是狐猴),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政府设置了公园和保护区——它们虽然遭受了毁坏,还是有不少可看的东西,但是这些地方要想维持下去,必须有生态旅游度假村和导游的支持,而导游们需要来自当地社区,乐于去保护他们的自然资本。这就需要一个政府能够扩大保护区,修筑像样的道路(这里的乡村道路坑坑洼洼,比人行道还糟糕),打击非法砍伐,向农村社区提供贷款。

村民在当地的非营利组织Fanamby支持下创办了一些生态旅游景点,比如座落在马达加斯加西部壮观的猴面包树之间的爱慕营(Camp Amoureux)。这个组织的创始人叫塞尔吉·拉贾欧贝里那(Serge Rajaobelina)。我们在那里住了一阵。在里面工作的本地人有25个,其中22个女人。"把社区纳入到生态旅游中来是关键,"拉贾欧贝里那说。"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是社区,他们是最佳的保护员和向导。"但是他还说,他们在接待能力方面需要帮助:培训、获取贷款和基础设施。

"在美国也许行,这里不行",这样的话如今在哪里都能听到。不应该再这样下去了。要让马达加斯加免于堕入无序世界,首先要保住它的生态系统,这对该国人民的生活以及吸引旅游者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需要优秀的领导,而如今——在任何地方——优秀的领导者都是最稀罕的物种。

翻译:经雷、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发型即政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发型即政治
Aug 3rd 2014, 23:28, by 查尔斯·布洛

"发型事关政治。"

我17岁的女儿最近饶有兴致地向我详细地转述了,她与一个朋友之间一段轻松争辩。争辩的话题是,我的女儿坚决不愿意拉直头发,或者以任何方式改变自己的头发。

那位朋友坚持说,这样的改变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女儿恼火地回击道,"发型事关政治。"

在我女儿看来,这样的改变象征着那些她不认同的压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大自然创造出的模样展示自己,是一种出于自爱的反抗。这种姿态不会要求她自己改变,而是要求其他人改变那种期望别人为了赢得归属感,进而屈从的态度;要求其他人认识到,我们吸收了多少破坏性的潜在讯息;也要求人们认识到,需要怎样自我探究,才能明白关于自身偏见的真相。

这让我想起演员翠茜·索姆斯(Tracie Thoms)在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 2009年的纪录片《好头发》(Good Hair)中,对这个话题做出的深刻评论:"我把头发保留成从脑袋上长出来的那种质地,就被当成具有革命性。为什么会这样?"

但在我看来,我的女儿表达的观点比她本人、头发,或是少年之间的一场争辩都更为宏大。这是一则我们所有人都一再温习的人生教训:自我接受,无论大小或形式,总是具有内在的政治性,也总是一种带有深刻革命性的举动。

我们身边充斥着一种仇视女性、父权至上、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恐惧同性恋、异性恋才正常的偏狭的理想主义,所以可能很容易会忽视我们每一次选择不随大流之时,所表现出的日常的、个体的勇气。

生命就是我们与自己、与周遭的世界进行的一番永无止境的谈判,涉及"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最真答案,也涉及我们有没有勇气干脆以自己的本来面貌存在,遭遇冲击也在所不惜。

每一次我们对勇气的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我们站定的身姿就能高大一寸,距离光明也就更近一分。

实际上,自称"形象活动家"的迈克拉·安吉拉·戴维斯(Michaela Angela Davis)把这称为"身份与交叉路口的时代"。

这个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自我,不肯遵循规范,因为他们认识到,有诸多通向屈服的交叉路口。这对多样性的观念做出了改变:不仅认为我们出身的多样性是正面的,因而要加以尊重,而且要把我们联合到一面大旗之下,提醒我们:对"差异"这个概念本身的贬抑,在历史上一直是对那些被认为"不同"的人施加心理暴力的工具。

重点是在历史上受到疏离的人群之间,培育出亲切感,建立联盟。

重点是要理解,对于女性,种族、民族、宗教或其他意义上的少数群体,以及不符合性别规范的人公开表现出的仇恨,乃至有时下意识的、微妙的贬低,并不是私密的问题,而是属于同一种类,与存在缺陷的意识关系紧密。

理解这一点后,对抗这些问题就更容易抓住重点。不用再砍伐枝节末梢,而是开始挖掘根系。

有时,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又一个不宽容的公开举动时——诸如种族歧视的咒骂、进一步侵蚀女性生育选择权的举动、又一个州试图坚持反对婚姻平等的禁令、强奸文化再一次表露——仿佛在这些斗争中,我们非但没有进展,还出现了退步。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想,就像有句话说的,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些个案受到如此关注,未必是因为数量在增加,而是因为它们与这个国家的道德走向相悖。(不过必须指出,限制女性医疗的举措正在增多,尤其是在共和党控制的州。)

美国年轻人成长的环境中,人们的肤色正在迅速变深,高等教育中女性人数已经超过男性,承认性别取向时,旁人也会越来越多地不以为意。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被另眼相看,但这的确能让人产生希望,随着不同变成主流,偏见也会减少,旧有特权会被更多的指出,性别角色也会变得不那么严格。

所以在不断有人通过"革命性的举动"拒绝遵从规范,坚持以自己蕴含内在光彩的真实面貌承认自己的身份时,我会报以极大的乐观。

E·E·卡明斯(E.E. Cummings)曾这样说:"在这样一个竭尽所能,夜以继日把你塑造成别人的世界里,要想不做别人,只做自己,就意味着打一场人人都能打的最为艰巨的战斗,而且这场战斗永不止息。"

当我们理解这种对抗规范和控制的奋斗,是一种能联合不同人的共有体验之时,取得成就就会变得容易一些,也会显得更加甘甜。

真相事关政治。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十三大后赵紫阳下决心进一步推进改革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十三大后赵紫阳下决心进一步推进改革
Aug 3rd 2014, 23:59, by 吴伟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编者按: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其中,政治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浪漫的年代。源于中共党内一批开明派的努力和试图冲破旧体制窠臼的勇气,80年代的这场政治改革虽然很快在党内保守势力的围剿下失败,并在1989年那场举世瞩目的事件后彻底终结,但它影响之深远,恐尚无出其右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特开设"中国1980年代政治改革系列谈"专栏,邀请当时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吴伟先生就那段历史撰写系列文章,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不仅留住公共记忆,也通过历史照亮今天和未来。此为第二十三篇。

上一篇:十三大前,赵紫阳与"左"斗智斗勇

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次代表大会,在中共历史上以改革开放的大会而著称。邓小平主持了开幕式,赵紫阳做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论,提出了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必须坚持的基本路线,透彻地阐明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特别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可能,向全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和设想。报告的第五部分,集中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等,所以后来被誉为中共历史上"最好的报告"。这个报告,是在赵紫阳亲自主持下,由鲍彤作为起草组负责人组织起草的。

在这次大会和随后举行的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赵紫阳正式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鲍彤也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此后不久,鲍彤又被任命为中央常委政治秘书。

"常委政治秘书"是中央高层新设立的一个职务。5年前十二大时邓力群曾向中央提出建议,说他认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有必要设立政治秘书这样一个职务,他向中央毛遂自荐,认为自己是担任这一职务的合适人选。但是,邓小平、胡耀邦都没有同意。中共十三大之后,中央常委决定正式设立这一职务,赵紫阳不避嫌,提名自己的秘书,对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和十三大报告起草作出重大贡献的鲍彤担任,表明赵紫阳在十三大后将把工作重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鲍彤担任此职后,将有权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任何层次的会议,并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十三大上,最有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中央委员会实行差额选举,差掉了原来被邓小平内定担任政治局委员的邓力群。

实行差额选举,是十三大最引人瞩目的一项改革。由于是初次在全国党代会上采用,差额的比例很小,要在185名候选人中选出175名中央委员,差额比例只有5%多一点。前几个月,赵紫阳为了让邓力群不再主管意识形态,不得已做出妥协,同意邓力群在十三大上进入中央政治局。但是,邓力群左的形象在党内极不得人心。一旦党代会的代表们在选举中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时候,邓力群在中央委员的选举中被淘汰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从而也就失去了当选政治局委员的资格。

内定当政治局委员,甚至有人希望他当总书记的邓力群,竟然在差额比例很小的中央委员选举中落选,这在高层引起了相当大的震撼。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表示应该尊重选举结果。就这样,邓力群失去了进政治局的可能。在此情况下,是赵紫阳出面向十三大会议主席团建议,把邓力群改作顾问委员会候选人,以使他能当上中顾委常委。岂知在11月2日中央顾问委员会选举常委的差额选举中,邓力群再度落选,最后只得担任了中顾委委员。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赵紫阳主持了会议。会议除了选举以赵紫阳为总书记、邓小平为军委主席的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以外,还通过了一个"秘密决议":邓小平仍然是党的最终决策人。

这个决议通过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一中全会党的领导机构选举结束后,由赵紫阳致辞。在讲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时,赵紫阳说,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等几位老同志虽然退下来了,但是他们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今后,"重大问题仍然要请小平同志掌舵",全场鼓掌。赵紫阳说:好,鼓掌就是大家赞成,就是全会的决议。大家又鼓掌。赵紫阳讲这番话和大家两次鼓掌,都出于对邓小平的尊敬。出席这次会议的除了有全体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外,中顾委、中纪委成员全体列席,邓小平和几位退下来的老人也出席了。会议是以全体鼓掌形式通过了这项决议,因而决议是正式、合法、有效的。但是,这个决议会后并没有被公布。

赵紫阳为什么在他正式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时候,主持中央全会通过这样一个决议?在事情过去10几年以后,赵紫阳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赵紫阳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1987年3月,邓小平在同赵紫阳的一次谈话中 ,谈到十三大几位老同志的退休问题时说,他的意见是一个人全退,三个人半退,即彭真全退,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半退。就是说,邓退出政治局常委,仍任军委主席;陈云改任顾问委员会主任;李先念改任政协主席。一个人保留实职,两个人担任虚职。对此,陈、李一直没有表态。直到7月3日,陈云同薄一波谈话时才表了态,说他的工作服从组织安排。陈云一表态,其他人也就好说了。接着,邓小平同薄一波、杨尚昆还讨论了这么一个问题:即三位老人退出常委以后,他们还管不管事?重大问题的决策,他们还参加不参加?赵紫阳就此问题提出一个意见:今后常委最好只有一个婆婆,不能有几个婆婆。这就是说,三位老人都退了,今后只有邓可以起这种常委的"婆婆"的作用。这个说法很形象,今后邓的决策地位不变,是常委之上的婆婆,其他人不能这样。

1987年7月7日,邓小平在家里召开了中央五人小组会议,才把老人的去留正式定下来。赵紫阳回忆说:"就在这个会议上薄一波提出,建议我在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讲几句话,宣布今后重大问题仍要向小平同志请教,由小平拍板。当薄一波讲这番话时,邓表示,国际上只要明确了他(即邓小平)仍是决策者就放心了。因为国内外都把他退还是不退,看作是中国能否稳定的条件。所以后来在十三届一中全会上,我讲了那么一段话,说重大事情还要向邓请教,请他拍板,就是因为这个会上定的决定。十三大人事安排,既要仍然保持邓原有的作用,又不参加常委,以便其他三位老人也退下来,这个最为困难的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参见赵紫阳《改革历程》,第232-234页)

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赵紫阳那篇关于邓小平地位的讲话,是鲍彤为他起草的。在全会开会的前一天,1987年11 月1 日,赵紫阳找到鲍彤说,小平同志退下来了,一中全会上应该有所表示。为了表达对小平的尊重和感谢,不宜即兴措辞,需要有个底稿,届时基本上采取宣读形式,以示郑重。鲍彤就为赵起草了这篇讲话。"鲍彤后来对笔者回忆说,一中全会的这个决议,是邓小平、薄一波等人的安排。"紫阳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奉命而为。"

1987年11月2日下午,在十三大新闻发言人举行的酒会上,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和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常委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会见了采访十三大的中外记者。赵紫阳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全文见1987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在有外国记者问到"十三大的结束意味着中国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的结束"时,赵紫阳说:"国外一些朋友总认为中国有一个改革派,一个保守派,并以两派势力的消长来作为分析中国政治局势的依据。我要说,持这种观点来分析中国局势,将会不断犯错误。"对此,赵紫阳解释说,"一个领导集体,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一些步骤问题上,具体政策上,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我认为这是正常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谁也不能说意见是完全一致的。你们不是不赞成我们'舆论一律'吗?为什么又把我们意见有一点不一致当成是了不起的事情呢?我认为在领导集体中,甚至在我们5个人当中,如果有点不同意见,反而可能成为我们今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少犯错误、不出大错误的重要保证。"

有香港记者问赵紫阳,你曾说你更适合当总理,现在你当了党的总书记,有什么感想?赵紫阳回答:"就我个人来说,我现在还是认为我做总理更合适。但是大家一定要我做总书记,我只有努力把总书记的工作做好。没有绝对的自由嘛!"

该香港记者又问到,邓小平退出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后,决定重大事情你是否会和他商量?赵紫阳明确回答:"我会这样做的。我会向他请教。我非常尊重小平同志。我认为现在的中国领导人中间,无论是在职的还是退下来的,政治经验和智慧还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小平同志的。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是经历了历史的考验的,是党内外、国内外公认的。遇到重大问题向他请教,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联邦德国的一位记者问:您认为中国今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赵紫阳明确地说:"是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的主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者互为条件,都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1987年11月24日,已经在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赵紫阳,向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提出了《辞去总理职务的请求和由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任代总理的建议》,建议说:"我已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请接受我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的请求。我建议,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以前,由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任代总理,行使总理职权,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赵紫阳的请求和建议,决定,由李鹏任国务院代总理。

12月1日,赵紫阳卸任总理职务前,最后一次主持了国务院全体会议,与李鹏交接班。在这篇交班讲话中,赵紫阳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他说,我认为国务院的工作尽管千头万绪,关键是一条:以改革来统揽全局,推动各方面的建设和工作。我们国家不改革过得去过不去呢?肯定过不去。以前我们常讲,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来说,速度问题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赵紫阳强调,没有紧迫感,不真正下决心抓好,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落后,即使国家的经济发展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不会越来越小,而且会更加扩大。几十年以后,中国在世界上恐怕连现在的地位也保持不住,那就有可能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开除'球籍'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在这里。

关于改革可能面临的复杂局面,赵紫阳说,我们的改革不是盲目的,我们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明确的,模式是什么也是明确的,各个领域的改革怎么进行,大的方针、政策也都有了。但是,改革确实面临着非常复杂而又困难的情况。现在是新旧两种体制并存。如何较为平稳地到达彼岸,过渡到以新体制为主,是一个必须处理好的最大难题。需要集中精力探索、寻找风险较小的过渡形式,需要把坚定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改革不可能没有困难。经验证明,每当我们考虑改革要前进一步、深入一步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情况,各种各样的顾虑反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细心体察情况,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承受能力,制订改革实施方案,不能操切从事,鲁莽轻率;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有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

赵紫阳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已决定的改革措施即将出台时,或者在执行中发现情况发生变化,遇到意料以外的困难,原来的方案难以执行,在这种情势下,应当根据新的情况,坚持改革的总方向,从实际出发,调整原来的方案和部署,某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放缓,而某一些改革措施则要加快。有时甚至要采取一些迂回的办法,以便创造条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但是,务必不要使改革停顿下来。

赵紫阳特别强调,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遇难而进,不能停顿,停顿就会导致后退,退到老路上去。总之,在改革的措施、步骤上,必须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在对待改革的态度上,必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希望国务院各部委的同志都能够统一思想。企业制度的改革,物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体制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以至机构的改革,我希望都能本着这样一种既要审时度势又要遇难而进的精神,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这篇讲话,可以说是离任总理赵紫阳对新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赠言。其中包含着他对近一两年来改革当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群众的一些议论所进行的一些反思,也可以看出他对李鹏主持国务院之后,能否坚持进一步深化改革,有一些担心和忧虑。鲍彤后来回忆说,"赵紫阳的这个讲话,不是我们帮他起草的,完全是他自己的思考。"

由赵紫阳主持,以胡启立、薄一波、田纪云、彭冲为成员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其任务就是向十二届七中全会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十三大之后,研讨小组的使命就结束了,设在其下面的办公室自然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87年11月7日,是个晴朗的日子。下午,中央政改办的全体工作人员在负责人鲍彤、周杰、严家其、贺光辉的带领下,来到中南海紫光阁,在这里等候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的接见。同时来到紫光阁的还有鲍彤领导的另一个文件起草班子——十三大报告起草组的全体成员。下午3时许,赵紫阳来到紫光阁,他先是同鲍彤等几位负责人握手,然后又举手向大家打招呼,说,好嘛,大多数同志都见过嘛。接着,他坐下来,分别与中央政改办、十三大报告起草组的人员合影。赵紫阳离开后,鲍彤领导的这两个工作班子的全体人员又在一起合影留念。

11月9日晚,赵紫阳委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代表他,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中央政改办的全体人员。温家宝在餐前代表中央宣布,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已经完成了中央交给的历史性任务。作为研讨小组的办公室,大家也很好地完成了为研讨小组服务的任务。他代表中央,代表紫阳同志,对大家的工作表示感谢。他和大家一起举杯,为党的十三大顺利召开干杯。

11月10日,中央政改办举行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鲍彤、周杰、严家其、贺光辉等负责人全部到会。鲍彤在会上讲了话,他说,作为研讨小组办公室,我们的任务是为研讨小组服务。在研讨小组领导下,我们工作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为研讨小组准备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所有的同志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当党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能为此做一点工作很光荣。你们30几个人来自20几个单位。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历史性文件。随着研讨小组任务的完成,办公室工作也要结束了。昨天紫阳委托温家宝同志给大家以鼓励,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大家也都有所提高。我们这个集体是很好的集体,工作结束了,我代表周杰、光辉、家其同志向大家表示感谢。

这个由鲍彤领导的被称为"中央政改办"的机构,从1986年10月初成立,到1987年11月的十三大后结束,前后只存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政改办顶住了党内左的影响和势力的干扰,和反自由化运动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很好的完成了研讨小组交给的任务。虽然它只是个临时机构,且只存在了一年的时间,但它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良好的风气、开放而又敢于冒政治风险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党内许多了解内情的人的赞赏。它在中共历史上,在中国政治改革史上,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史上,都留下了鲜明的政治印记。

吴伟,现代历史学者,1980年代由鲍彤主持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柬埔寨大米走向全世界的餐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柬埔寨大米走向全世界的餐桌
Aug 3rd 2014, 23:38, by LUKE HUNT

柬埔寨格巴戈赫——柬埔寨的稻农永远都记得,他们的产品名声不佳。这些又硬又脏的糙米几乎不可能均匀受热煮熟,稻农们把它们当做猪饲料出售,以便换得现金购买越南或泰国产的优质大米。

曾几何时,就在柬埔寨从数十年的战争中恢复过来,其他农业领域繁荣发展的时候,稻米生产却未有起色。在一个80%的人口都在稻田中劳作的国度,这种情况令整个国家难堪。2009年,柬埔寨的精米出口量只有12613吨,在全球排在最后。

但当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泰国陷入政治不稳定的困境时,柬埔寨出口大米的质和量都有所提高;人们现在可以在西方国家的高档食杂市场中找到柬埔寨的大米。去年,柬埔寨成为世界第五大大米出口国,第二大优质茉莉香米出口国。精米在国外的销售量达到了378856 吨。没人比本占·托尼(Bun Chan Tony)更能体会这种转变。现在,他每年可以通过自己的6公顷(约合15英亩)稻田赚6000美元(约合3.7万元人民币),与过去相比,收入大幅增加。

托尼说,"到了雨季,会有很多水,我们就种水稻。到了旱季,我们就种玉米,但大米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必须要有大米。"但他表示自己倾向于种更多玉米,而不是水稻,种水稻更费力。

过去几年采用的现代碾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柬埔寨大米的质量,使其进入国际市场。泰国的情况也出人意料地推动了柬埔寨精米的出口。在泰国,人们囤积大米,政府提供巨额补贴,而这可能会导致全球大米市场出现严重短缺。柬埔寨想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设定目标,准备在2015年底前出口100万吨精米。柬埔寨已经具备了这种碾磨能力,而且政府取消了出口大米的关税。

为了达到这个远大目标,柬埔寨在今年5月成立了稻米联盟。三个产业机构进行了合并,柬埔寨副首相索安(Sok An)之子索波替武(Sok Puthyvuth,音译)被推选为联盟主席。波替武表示,此举消除了一些代价高昂的竞争活动,更明确地阐明了产业目标,有助于发出一致声音,进行游说。

他表示,"我们计划关注整个产业链。这意味着,在基于市场价格的前提下,我们将关注稻农的收入、磨坊主的获利情况、出口商的盈利情况。"但是,要想完成新目标,尚须克服巨大障碍。

举例而言,柬埔寨必须开辟新市场,比如美国、中国和非洲。到目前为止,柬埔寨今年只向美国出口了1780吨大米。

波替武还表示,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种植者、磨坊主及出口商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在稻米联盟成立以前,三方分别由三个产业机构管理。政府抱怨称,柬埔寨有900万稻农,其中只有40%的人能够生产适合出口的大米。很多稻农仍在使用化学农药和便宜的劣质种子——政府正在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这些做法。

但变化中的区域市场也为柬埔寨人创造了机会。在欧洲,进口大米需要是99%的纯种大米,除了标签标明的,几乎不含有其他品种的米粒,但很多柬埔寨稻农仍不愿购买高价种子。他们往往会继续种植之前的大米品种,称与种植用于制作精美甜点的大米相比,生产越南家畜食用的饲料要更容易一些。

这为其他侧重优质大米的生产商创造了利基市场,使其面向具有社会及环境意识的西方消费者。其中一家生产商朱鹮大米公司(Ibis Rice)正在努力改善人们对柬埔寨作物的传统看法。虽然该公司还没有开始出口大米,但他们使用的方法说明了种植者正在努力提高质量。该公司女发言人瓦妮莎·费勒(Vanessa Ferrer)表示,公司成立于2009年,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为这家注重环境的生产商颁发了合格证书,公司与种植水稻的村民开展合作,这些村民同样也愿意保护当地湿地,那里是候鸟朱鹮的自然栖息地。

她表示,年需求量最多可能达到4000吨。但销售量仅限于400吨,野生生物保护协会提出规定,对产量加以限制。数据显示,目前的产量为435吨,比2012年至2013年生长季的产量增加了54%。在过去四年中,年销售额增加了两倍,达到大约12.1万美元。

"我告诉过很多人,'很抱歉,我们做不到,'"费勒说。"我们不能给他们足够的大米。我们还达不到那种产量。或许在未来四到五年能做到。"

翻译: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俄核合作因乌克兰问题受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俄核合作因乌克兰问题受阻
Aug 3rd 2014, 23:50, by DAVID E. SANGER, WILLIAM J. BROAD

华盛顿——华盛顿和莫斯科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对峙日益加剧,让双方不久前达成的一份协议实施受阻。该协议包含了两国核专家迄今为止最大范围的多项合作,包括对两国核设施的互访,从而在从能源到行星防御的多个项目上开展合作。

就在11个月前,美国能源部长、前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欧内斯特·J·莫尼斯(Ernest J.Moniz)在维也纳签署了这份协议,此举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开始相信,自己有可能以过去25年来俄罗斯与西方的逐渐融合为基础加以发展。莫尼斯曾经倡导一些让美国和俄罗斯抛开冷战竞赛的科研项目。

莫尼斯与俄罗斯官员谢尔盖·V·基里延科(Sergey V. Kirienko)在握手并相互祝贺之后达成了上述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科学家将能够进入位于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美国关键核设施——70年前,美国就是在这里研制出了第一枚原子弹;他们还可以参观十几个专门从事美国核武库研发的姊妹实验室,以及其他地方。反过来,美国科学家也可以深入到俄罗斯核设施内部参观,包括苏联核弹的诞生地。

宣布这项协议时,能源部还强调了它"防御小行星"的潜力,简略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提议:循环利用一个可以摧毁城市的核弹头,从而防止小行星摧毁地球——15年前,好莱坞在两部夸诞的惊悚片《绝世天劫》(Armageddon)和《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中就想象了这样的情节。在这两部电影中,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和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扮演的角色拯救了人类。

如今,这个真实世界里的协议已被暂时搁置。今年,能源部取消了与俄罗斯的核会议、专题讨论以及实验室访问的计划。

能源部副部长丹尼尔·B·波内曼(Daniel B. Poneman)说,俄罗斯3月份占领克里米亚的举动触发了冻结该协议的决定。

"我们已经明确表示,照常合作是不可能的了,"波内曼周五在办公室说。不过他还说,能源部与俄罗斯在核材料安全方面仍保持着合作。

美国的官员和专家说,在美国和俄罗斯核专家并肩合作了20多年后,当前的情况将限制两国对对方能力和企图的了解。这些合作项目让曾经陷入终极军备竞赛中的死敌,开始估量对方的情况,加深双边关系,降低了由于误判和技术上的意外导致人员伤亡的几率。

如今,双方都回到了让人联想起冷战的一些做法。联合原子项目的数量大幅减少。上周,华盛顿谴责莫斯科违反了一项与导弹技术有关的重要武器公约。在2010年有关缺乏力度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 treaty)的谈判之后,另一轮削减核弹头方向上的进展已经陷入停滞,且在奥巴马总统的任期内不太可能起死回生。

为了展示重型武器从俄罗斯边境转移到乌克兰的活动,美国情报机构公开披露了一些卫星照片——这让人不禁想起半个世纪前,美国在有关古巴和柏林的冲突中公布的那种证据。

或许最令人吃惊的并不是这些举措的趋向,而是速度:1月的时候,双方就联合军备控制及科学项目定期举行会晤。协议的取消说明奥巴马迅速从一个策略转至另一个策略,前者假定俄罗斯仍对合作感兴趣,后者假定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设法尽可能多地侵占领土,加以控制,让俄罗斯科学家进入美国的核设施是不明智的。

对于奥巴马来说,与小行星毁灭相比,就协议举行谈判明显更多的是为了地缘政治。

联合国20年来努力确保苏联核原料的安全,但此类举措在逐步减少。曾与俄罗斯专家密切合作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武器实验室前主任格弗里德·S·赫克(Siegfried S. Hecker)表示,该协议承诺展开新一阶段的团队和技术合作。

"这是试图恢复良好的科学合作的举措,"赫克说,"遗憾的是,在乌克兰问题面前,此类举措陷入困境,没有什么进展。"

但并不是每一个合作项目都是如此。美国人和俄罗斯人仍旧开展合作,尽管双方在伊朗核谈判的问题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歧。美国宇航员仍需要乘坐俄罗斯火箭进入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美国希望继续购买俄罗斯的发动机,制造导弹。

即便如此,在白宫施加制裁,设法反对俄罗斯将武器运入乌克兰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交换核科学家的理由。但一些专家表示,在局势紧张的时候,这些中层交流活动才最重要。

"与俄罗斯核科学家保持深厚关系是一个好主意,"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说。"人们开始互相了解,致力于合作项目,有一个对话与合作的基础。"在克林顿(Clinton)政府时期,艾利森曾参与确保俄罗斯核武安全的早期谈判,当时美俄核武器科学家合作处于最佳状态。

这是苏联解体后,西方资助俄罗斯核科学家新项目的部分原因。理论上,使他们忙于工作,他们就不太能向伊朗、朝鲜或拥有核野心的恐怖主义组织出售专业知识。

但去年秋天,协议内容远远超出了上述目标:该协议承诺,如果是用于和平目的的核项目,可以加强双方在设施方面的合作,比如允许俄罗斯进入美国核设施。

虽然该协议允许双方排除"敏感"的军事用地,但协议列出了全美15个地方的137个设施,其中包括洛斯阿拉莫斯、阿尔伯克基、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的核武器设计中心。

但在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之后,这种合作气氛突然消失。俄罗斯有过愤恨的抗议: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与协议伙伴在今年4月发表声明,称暂停合作关系"是一个错误,会破坏营造起来的积极氛围。"

声明还称,政治"不应该影响这一领域"。

翻译:王湛、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普京用东正教激发俄罗斯民族主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普京用东正教激发俄罗斯民族主义
Aug 3rd 2014, 23:52, by NEIL MacFARQUHAR

俄罗斯谢尔吉耶夫镇——大批朝圣者迈着沉重的步伐前往著名的修道院,他们吟诵祷文,唱赞歌,并欣然接受了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总统试图利用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官方称,人们长途跋涉前往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Trinity Lavra of St. Sergius)是为了纪念同名创建人的700周年诞辰,该修道院是俄罗斯东正教圣地,该国最早的修道院。

官方估计朝圣者人数达到了大约3万名,这些朝圣者有着不同的政治及宗教倾向,与普京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传统价值观捍卫者的举措有关联,自俄罗斯干预乌克兰问题以来,这种活动愈发明确。

谢尔吉耶夫镇举行的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强调圣徒谢尔盖(St. Sergius)在推动俄罗斯统一方面发挥的作用,这种叙事与普京推崇的民族主义和保守的道德观念相吻合。

但一些历史学家及教会人士对克里姆林宫(Kremlin)提出了抗议,认为它企图篡改圣徒的遗产,拔高政治目标,培养出一位批评人士所说的"官方邪教"。

"他们在创造一个有关圣徒谢尔盖的神话,把他塑造成俄罗斯政府的忠顺仆人,但他并不是,"意见时常与主流相左的历史学家伊琳娜·卡拉苏巴(Irina Karatsuba)说。"他是古往今来最美好的俄罗斯的重要化身之一。但他们试图把他与俄罗斯政府联系起来,这太荒谬了,这是政治操纵。"

分析人士表示,此次朝圣说明,已经作为总统或总理执掌俄罗斯14年的普京,试图利用俄罗斯东正教将俄罗斯人联合起来,形成新的意识形态,以延续他的统治。电视台在全国范围内直播普京参加圣徒谢尔盖诞辰纪念活动。

神职人员表示,他们希望圣徒谢尔盖成为俄罗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榜样。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东正教会(Russian Orthodox Church)得以复兴,结束了共产党长达70年、时有残暴之举的压迫。教会似乎十分乐意将坎坷的复兴之路与普京的命运联系起来,希望以此吸引更多信徒。俄罗斯共有1.4亿人口,虽然其中80%的人在文化上认同俄罗斯东正教,但真正去教堂的人却很少。教会称,这部分人大约占10%,但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大约只有3%的人去教堂。

目前的乌克兰危机是推崇圣徒谢尔盖的另一个原因。

俄罗斯东正教起源于基辅大王公圣弗拉基米尔一世(St. Vladimir the Great)治下,他在公元988年下令民众接受洗礼,将基督教带到了后来所谓的神圣罗斯(Holy Rus)。

然而,《信仰俄罗斯——共产主义之后的宗教政策》(Believing in Russia — Religious Policy After Communism)一书的作者杰拉尔丁·法甘(Geraldine Fagan)说,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已经陷入了难解难分的代理战争,政府和教会都意识到,与一个重要宗教符号的有形纽带正在被切断。

法甘说,由于这些根基——更不用说圣徒弗拉基米尔本人的遗产——正处在一个业已疏远的邻国境内,俄罗斯似乎正在把圣徒谢尔盖当成他的替代品。

除宗教问题之外,在这个位于莫斯科以北45英里(约70公里)的修道院参加诞辰纪念活动的人们,毫无疑问属于普京的阵营。许多人把他和沙皇相提并论,而且是作为一种恭维。

现年60岁的弗拉基米尔·布别列夫(Vladimir Bubelev)说,"他只是没有被授予圣职。"布别列夫是海军预备役的军官,衣襟上别着一个铜像章,上面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但他的权力比尼古拉二世更大,"布别列夫说,"在许多问题上,他表现得像一个国王——他做出了正确、果断的决定。这很好。而且,他是一个信徒!"

普京参加这场周年庆典时,距离乌克兰一架民航客机坠毁还不到24小时。许多人指责莫斯科应为坠机负责。普京面对教徒们只做了约五分钟的演讲。他赞扬了这位修道士所激发的"爱国主义、民族和道德的复苏",称他把修道院建设成了宗教中心和保卫俄罗斯的真正堡垒。

"他作为导师和指路人的英明坚定的言辞,是内忧外患的困难时期的精神支柱和支持","普京说。

"就在那时,他发出了先知的声音:'解救我们的办法存在于爱和团结之中,'"普京说。"这一声呼吁,饱含不可动摇的信念,促进了俄罗斯大地的团结,并永远铭刻在了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和我们的历史记忆里。"

不过,对于这场策划了多年的纪念活动,教会内部有些许不满,认为活动办得过于精致。批评者说,在邻国战争如火如荼时,这笔钱本来可以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纪念活动一开始,基里尔一世亲自带领着10英里(约合16公里)长的队列,从霍季科沃的修道院——这位圣徒父母的埋葬之地,前往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一路上,一位年轻牧师为这位主教撑着白色阳伞。在休息期间,为了避开崇拜者的围堵,他躲进了一间有空调的移动房里。

"没有行动,信仰就会死去,"虔诚的音乐制作人、现年53岁的迈克尔·斯特罗津斯基(Michael Storojinsky)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在炎炎夏日走五个小时。"在共产党说要与宗教迷信作斗争的日子里,我是一名共产主义者,"他说。那个政党"把自己放在了本应由上帝占据的位置上。"

Sophia Kishkovsky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许欣、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加沙联合国学校空袭致10人死亡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加沙联合国学校空袭致10人死亡
Aug 3rd 2014, 23:56, by STEVEN ERLANGER, FARES AKRAM

耶路撒冷——以色列军队周日继续在加沙南部的沙拉周围展开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有巴勒斯坦官员报告说,一枚炮弹落在一所收容避难者的联合国学校附近,导致10人死亡,另有35人受伤。

目击者称,导弹落下时,那些死亡或受伤的人正在排队等待领取食物。一位摄影师说,导弹的目标似乎是拉法中心一所学校门口附近的一辆摩托车。这个地区的大约3000名巴勒斯坦人曾在该学校避难,以色列军方一直在该地区与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战士作战。以色列军方没有马上发表评论,联合国则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导弹是从哪里发射的。

在当地为联合国工作的穆罕默德·穆阿法伊(Mohammed Muafai)说,导弹落下时,他正在学校里面。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地上有尸体,其中包括两名警卫和一名环卫工人。他说,另有7位死者来自避难的家庭,其中一位是出售加味冰的小贩。

拉法的阿布·优素福·纳贾尔医院已撤离原址,搬到更小的科威特专科医院所在地,大医院的院长阿卜杜拉·谢哈达(Abdullah Shehada)博士说,30多个伤者被送到小医院。他说,"我们呼吁以色利停止在阿布·优素福·纳贾尔医院附近的袭击,让我们能返回原址。"

卫生部官员说,上周三,在一连串的黎明前袭击中,有21名在贾巴利亚难民营联合国办的学校寻求避难的巴勒斯坦人被打死。以色列军方说,它没有把学校作为袭击目标,并表示巴勒斯坦战士那天早上在离学校不到200米远的地方活动。拜特哈嫩一个作为避难所的学校被炸,导致16人死亡之后,以色列承认他们发射的一枚迫击炮弹击中了学校的院子,当时院子是空的。

周日早些时候的空袭至少炸死了30名巴勒斯坦人,据医务人员和目击者说。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空袭分别击中了拉法和加沙地带中部的努塞拉特难民营的房屋。

巴勒斯坦卫生部发言人阿什拉夫·奎德拉(Ashraf al-Qedra)说,有一家9口在拉法空袭中被炸死。周日早些时候,还有6名巴勒斯坦人在另外的努塞拉特难民营房屋的空袭中被炸死。周六午夜,也就是在周日的袭击之前,巴勒斯坦卫生部提供的加沙累计死亡人数为1712人。

以色列官员周日为其在凌晨2点宣布失踪的以色列士兵死亡的决定作出解释,就在几个小时之前,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总理还在全国电视上说,他没有有关士兵情况的新信息。

以军发言人周日说,宣告23岁的哈达尔·戈尔丁少尉(Second Lt. Hadar Goldin)死亡是尽可能快地做出的,已经对现场找到的部分遗骸做了DNA鉴定,戈尔丁中尉和两名同事在上周五受到从地道中钻出来的哈马斯小分队的袭击。其中一名哈马斯战士引爆了自杀腰带。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彼得·勒纳中校(Lt. Col.Peter Lerner)表示,鉴定是用从地道中和"现场找到的实物上"做的,包括中尉血染的制服,哈马斯小分队撤退回地道时曾带着中尉,引起人们对他被活捉的担心。勒纳说,"我们不能确认他是在地面上被打死的、还是被炸死的。 地面上的迹象表明,他是在最初的袭击中丧生的。"

勒纳说,鉴定是在安息日做的,因为这是一个紧急情况。周六早些时候,在内塔尼亚胡发表讲话之前,戈尔丁的亲属曾情绪激动地恳求以色列及其军方不要丢下中尉不管,他们说,他们相信中尉还活着。

中尉的葬礼预期将在周日晚些时候举行。戈尔丁的情况不同于其他的没有找到遗骸的情况,勒纳说,他指的是以前一个担心被俘的以色列士兵,后来宣布他已经死亡。戈尔丁的家人将有一些遗骸可以埋葬。

"在地道中也找到一些遗骸,"勒纳说。"这让我们认为有一种可能性,即"哈马斯小分队成员"带走了一些遗骸。"

就哈马斯军事派而言,虽然宣布袭击是他们做的,但他们在周六表示,没有关于中尉的信息,并已与小分队失去联系,这暗示所有参加袭击者都已死亡。上周五,以色列军队马上启用了一个针对被俘士兵的名为"汉尼拔行动"(Operation Hannibal)的方案,进入地道追击哈马斯小分队,试图切断其任何可能的逃路。

勒纳说,汉尼拔行动包括紧追敌人,与其交火,"即使让被俘士兵处于危险之中。"

以色列表示,袭击发生在​​与哈马斯商定好的休火期间;哈马斯则做出不同的表示,有说袭击发生在停火生效之前,也有说,从未同意允许以色列继续拆毁地道系统的停火。但是,此次事件结束了华盛顿和联合国迫使双方停火的努力。

另外两名以色列人也在袭击中被打死:连长本阿雅·萨雷尔少校(Maj. Benaya Sarel)和无线电技师里尔·吉东尼上士(Staff Sgt. Liel Gidoni)。据进入地道的士兵说,其中一条通到一个清真寺,另一条联到一个哈马斯地堡。

国防部长摩西·亚阿隆(Moshe Yaalon)和两名军官,其中包以色列国防军首席拉比拉菲·佩雷兹准将(Brig. Gen. Rafi Peretz),把宣布上尉死亡的决定告知了戈尔丁的家人。他的家人说,他们接受军方的结论,并感谢以色列人民所表达的支持。在他家位于特拉维夫附近的卡法萨巴(Kfar Saba)的住房外,有一群人在唱以色列国歌,其中有人在得知死亡宣布后痛哭流涕。

戈尔丁和亚阿隆是亲戚,亚阿隆的祖父与戈尔丁的祖母是兄妹。他们的家庭常有往来,亚阿隆也曾在戈尔丁的学校讲过课。以色列军方曾一度封锁了这些家庭关系细节,直到周日的死亡宣布之前,因为担心哈马斯会从中得利,为交出他索要更高的价钱。国际新闻记者为了在耶路撒冷工作,必须签署遵守审查制度的书面协议;周五是6年多来检查官第一次找到《纽约时报》门上。

周日晚些时候,亚阿隆用希伯来文在Twitter发帖写道:"已故的哈达尔·戈尔丁是我家的成员。自从他出生后我就认识他。他和牺牲了的以色列国防军战士是为了给以色列带来宁静和安全的环境而战。我拥抱他们的家庭。"

勒纳表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将继续下去。"目前还看不到结束的时间,"他说。"地面战的现实可以将我们带到任何一个方向。"但他证实,摧毁地道行动可能再需要24个小时就能完成,这之后,一些以色列部队将重新部署到远离居民区、靠近以色列与加沙边界的位置上。他说,"我们正把部队调动到其他地方,但仍将允许我们在有必要时展开地面作战。"

周六晚,内塔尼亚胡坚持认为,以色列在实现其目标,有可能对其战术做出调整。"我们承诺要让以色列公民重享宁静的环境,我们将继续行动,直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内塔尼亚胡说。"我们将采取必要长的时间,使用必要多的力量。"

他说,以色列不会单方结束行动,并补充道:"我们将把以色列国防军士兵部署到对他们最有利的地区,以降低他们的损耗,因为我们关心这些士兵。"以色列电视台在周六报道说,一些以色列国防军部队正在撤出加沙,以色列已告知在加沙北部的贝特拉希亚(Beit Lahiya)和艾塔特拉(Al-Atatra)的巴勒斯坦人,现在已能安全返回他们的家园。

Steven Erlanger自耶路撒冷,Fares Akram自加沙报道。Jodi Rudoren自以色列卡法萨巴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Cindy Hao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2014年8月3日星期日

纽约时报: 江苏昆山工厂爆炸伤亡惨重,至少68人遇难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江苏昆山工厂爆炸伤亡惨重,至少68人遇难
Aug 3rd 2014, 05:59, by 杰安迪

北京——中国官方新闻媒体报道,周六上午,中国东部江苏省一金属制品工厂发生爆炸,至少造成68人死亡。

中央电视台报道,另有187人在爆炸事件中受伤。上午7:37,昆山一家工厂发生爆炸。昆山距离上海较近,那里有很多为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行业提供零部件的工厂。

新闻报道称,遇难者中有很多年轻的农民工,他们当时刚刚开始上白班——上午7点至晚上11点。

该工厂归台资企业中荣所有,专事金属轮毂抛光。该公司的网站显示,公司客户包括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及其他美国公司,网站上在显著位置打着"质量与安全"的标语。

据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五名管理人员正在接受调查,当局称对工厂管理人员可能存在的失职犯罪开展调查。

中国数以万计的工厂推动了中国重要的出口产业的发展,一系列事故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它们的安全记录,该爆炸事件其中最新的一起。

今年1月,邻近的浙江省一家鞋厂发生火灾,导致16人死亡。去年,中国东北部的一家家禽屠宰场发生大火,120名工人遇难,调查人员称出口被堵导致高死亡率。

虽然中国政府最近几年加强落实职业安全标准,但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事故每年夺走7万人的生命。

最初的新闻报道称,中荣工厂的爆炸事故是由集聚的金属粉尘造成的,工人在车间抛光轮毂时,粉尘被引燃。

新闻门户网站新浪上的一则非专业拍摄视频显示,工厂上空黑烟滚滚,一群人衣服已经被烧光,蜷缩在工厂门口,等待援助。网站上的照片显示,被烧焦的遇难者遗体被放在卡车上,幸存者则坐在木板上。

《人民日报》援引医院工作人员的话报道说,有40人当场死亡,还有一些人是在送医路上"一个接一个地"离世的。

报道称,爆炸发生时有多达200人在作业。

上海《东方早报》运营的网络新闻服务说,整个上午,大量受重伤的工人被送入当地医院,而这些医院的设施配置不足以救治烧伤患者。该网站说,在昆山中医院,工人家属下跪乞求告知亲人的伤势情况。许多伤势严重的病人被送到了上海的医院,其中有些人烧伤面积达90%。

记者周六致电这家工厂,但无人接听。

铝、钢等金属在打磨和抛光过程中产生的可燃粉尘,经集聚会形成众所周知的工业安全隐患。2011年,成都一家为苹果公司(Apple)代工生产iPad的工厂发生爆炸,导致三人死亡,15人受伤。调查人员称,事故是通风管道集聚的铝尘导致的。

上海《新民晚报》称,中荣工厂的一些员工曾经反映过通风状况不佳和抛光车间粉尘太大。一名男子告诉《新民晚报》,他的两个亲戚曾说工厂里的粉尘太大。这名男子说,自己的女婿因此而辞职,但妹夫还在工厂上班。他周六告诉《新民晚报》,妹夫目前仍然下落不明。

杰安迪(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Patrick Zuo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王湛、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