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终结“计划生育”的漫漫长路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终结"计划生育"的漫漫长路
Nov 20th 2013, 23:58, by 王丰

上海——中国上周宣布,将放宽1980年开始实行的著名的"独生子女"政策。这项全世界最受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邓小平领导的经济改革之初作为一项应急措施出台的,30多年后的今天,这项政策似乎终于要走向终结。

不过,这个改变来的有些晚,而且仍然极其有限。自从30多年前开始实施以来,中国政府对该政策仅实施过一套调整方案。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暴力行为和权力滥用,政府开始允许只有一个女儿的农村夫妇生二胎(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机会生一个男孩),后来,政府又规定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二胎。现在,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

为了证明这种极端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性,中国官员反复指出,该政策避免了4亿人口的出生,为全球人口控制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这是一个严重夸大的说法。在中国,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每千人33.4降至1998年的每千人15.6。在一个由16个人口均超过100万、1970年出生率等于或大于中国的国家组成的对照组里,平均出生率从1970年的每千人35.6下降到了1998年的每千人22。这意味着,即使没有这项代价高昂的强制性政策,中国的出生率同样会减少,只不过幅度不会这么大。

中国三分之一的家庭——大约1.5亿家庭——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尽管修改政策的经济学论据集中在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减少,以及人口的迅速老化,但中国社会的主要担忧则是:在这个痛苦变革的时代,社会关系正在瓦解。简单地说,中国缺少的不仅是劳动力和纳税人,还有能为父母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的儿女们。过去几年,这项政策让中国人口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各种代价现在才刚刚开始显现。

未来当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时,他们会感到困惑,甚至难以置信。在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上所有面临人口大爆炸担忧的国家中,只有中国采取了这样极端的做法,而且持续了如此之久。不仅如此,在这个政策制定和开始实施的时候,中国的现代生育率下降已基本完成,从1970年到1979年,每对夫妻预计生育子女的数量下降了一半还多,从5.8下降到了2.7。

毛泽东1976年逝世之后,接替他的领导人倾向于把计划生育与执政地位联系起来,因为增加人均收入这一至高无上的目标需要依靠政府增强提供食品、教育和就业的能力,也需要政府限制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人口数量。很多人过去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是实现迅速致富和改善生活水平的关键,也多亏了政府,数亿人脱离了贫困。

然而,中国政府在取消独生子女政策上长期以来的迟疑和拖延已让它的人口远景看来更加令人不安。20多年以来,中国的生育水平一直很低:还达不到每对夫妇2.1个孩子的更替水平。过去10年,中国的生育水平一直没有超过1.5,接近其东亚邻国。这些国家都属于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列。在上海,许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年轻夫妇被允许生两个孩子,但2010年的人口普查发现,上海的生育水平为0.7,仅为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未来20年,平均每一名享受社会福利的老人只有两名纳税的劳动力人口供养,而目前的这个数字是五。这样的挑战正困扰着从德国到日本的各发达经济体。

独生子女政策的谢幕成了10年一次、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三中全会所有决定中的最大亮点。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善意对这项改变表示欢迎。他们认为,此举意味着政府抛弃了空泛的承诺,采取了明确和不可逆的行动。他们认为,这代表着中国人重获个人自由。他们把这看做是中央政府终于跟上时代发展的一个信号。这个看似不大的改变已经为中国新的领导班子赢得了大量支持和政治资本。它还将有助于削弱对强制堕胎和强制绝育等权力滥用行为以及对因为性别选择而实施的堕胎的谴责声。

不过,中国终结独生子女政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夫妻双方都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仍然被排除在外。换句话说,新的独生子女家庭还在出现。目前对中国的真正考验是,推行这项新政的速度能有多快,继而彻底地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浪费了来之不易的政治善意,将无异于自杀。

王丰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社会学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有《分割与分层:改革时期中国城市的不平等》一书。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台风“海燕”让菲律宾军队的软肋暴露无遗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台风"海燕"让菲律宾军队的软肋暴露无遗
Nov 20th 2013, 08:37, by 杰安迪

菲律宾基万——在这座被毁坏的城市上空,美国运输机和军用直升机来来往往,它们将急需的物资运送给台风的幸存者。而菲律宾军人则只能依靠他们仅有的那点设备——他们借助摩托车和小船,在军队位于省会的指挥部和萨马岛东海岸被台风侵袭的城镇之间传递消息,有时候,相隔距离超过一百英里。

一位发言人承认菲律宾陆军缺乏先进设备,他在周一表示,"通讯员系统就是我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狂暴的台风"海燕"所造成的破坏,迅速暴露了菲律宾政府在防灾和救援能力上的软肋。但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把不那么友善的目光投向这个国家的军队——这是一只超负荷运转,经费短缺的部队,外界批评其官兵抵达灾区的时间太迟。

官员将迟到的原因部分归结于缺乏大型兵员运输装备。但是,即便当数千名士兵终于分头抵达受灾的萨马岛和莱特岛,他们的救援工作还是受到了缺乏后勤补给的影响。由于缺乏物资与食物,以及亟需的重装备和通信设备(特别是在手机都收不到信号的时候),影响还在持续。

军队负责清理道路,运送救灾物资,转送伤员。此外,他们还负责协助菲律宾国家警察,在自然灾害期间维持社会治安。

基万是遭受"海燕"影响的最大城市之一,军人必须自给自足,他们从当地居民那里买食物,而后者只能在变成残桓破瓦的家园里做饭;士兵们等待上面的命令,但有时怎么等也等不到。同样的那些问题也困扰着海岸警卫队。周一,当被问到,他们为什么在过去四天里一直待在受到台风破坏的市长官邸里时,两位海岸警卫队的水兵耸耸肩,指了指他们起不了作用的手机。

其中一名叫做克里夫·图拉罗(Cliff Turallo)的水兵明显感到羞愧,他说,"我们正在等命令。"

分析人士表示,台风之后的烂摊子如此显眼,让人不禁感叹自1990年代初美军从菲律宾撤离之后,该国军队的境况竟然如此之窘迫。当时,美菲双方试图达成一个新的驻军条约,但是谈判却受到有关国家主权激烈争论的影响而夭折。在这个试图消除其腐败文化的影响的贫穷国家,贪污风气使得政府多年来在预算方面捉襟见肘,而且菲律宾领导人总是将资源投向其他那些紧迫事项——分析人士表示,部分原因是,他们还在将美国这个强大的盟友视为自己的安全网。而且,在过去几届政府中,军队预算本身也一直为贪腐官员侵占。

现在,台风暴露了这些问题,分析人士估计这将重新引发相关争论,即菲律宾是否应该允许美国实施其一直提议的计划:将更多的美军派驻菲律宾,作为奥巴马政府平衡中国计划的一部分。

随着和中国的冲突开始显现——菲律宾声称,对于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域拥有主权,中国则对此一直提出异议——菲律宾开始想要重整自己的资源。但是就现在而言,它缺少那些既能够用于救援和重建工作,又能够用于武装冲突的先进装备。

事实上,菲律宾军队只能将就使用那些越来越过时的旧装备。因为缺乏零部件,菲律宾十二架C-130运输机中的很大一部分被束之高阁,而它们正是全世界许多救援工作的主力。军方表示,海燕台风之后,他们只有三架运输机工作正常,可以用来运送部队和补给;有的士兵表示,其实正常工作的货机只有两架。根据《简氏防务周刊》( IHS Jane's Defense Weekly)的消息,菲律宾空军总共拥有44架休伊直升机,因为类似的问题,其中的28架只能停在地面上。

虽然菲律宾空军向韩国订购了12架战斗机,但是他们现阶段没有任何战斗机,而其海军依赖的是若干艘陈旧的美军淘汰舰只。

理查德·C·雅各布森( Richard C. Jacobson)是位于马尼拉的商业风险调查机构,太平洋战略与评估( Pacific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s)负责菲律宾的国家主管,他说,"这场悲剧暴露了菲律宾军队的弱点,特别是他们在能力方面的缺陷。"

菲律宾官员很清楚地知道军队的问题,他们也在本周的采访中承认,军方在台风之后的应对措施绝对谈不上理想。

负责灾区工作的海军指挥官雷纳尔多·尤玛准将(Commodore Reynaldo Yoma)表示,"我们有非常多的不足之处。"

不过,尤玛准将和其他官员也努力为军方的行动作辩护,考虑到台风带来的巨大破坏,包括无数小岛和封闭乡村在内的广大地区受灾,受灾人口多达一千三百万人,军队上下的表现还是非常顽强的。

里奇·卡兰丹(Ricky Carandang)是菲律宾总统贝尼尼奥·S·阿基诺三世( President Benigno S. Aquino III)的发言人,他表示台风不仅摧毁了道路,港口和通信设施,还将许多本该负责救灾的人变成了灾民,包括许多警察。

卡兰丹表示,"我们过来的时候基本上什么都没有。灾难如此之大,我们只好先花几天时间解决物流运输问题,再开始运送救灾物资。"

这次灾害发生之前很久,阿基诺总统就承诺要推动军队现代化,他的政府也安排了总计17.3亿美元的预算,在未来五年中采购新式武器,这比过去十五年的相关预算翻了一倍还不止。但是,很多新装备要到明年才开始交货。

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要将该国的十五万军队,转变成能够有效应付人道主义灾难的国防力量,需要的投资不止这些,而且还需进行一些政治上难度很大的制度调整。

比方说,菲律宾宪法禁止政府的国防开支超过教育开支,而且,专家表示,军队高层将领经常换人——从部分原因上,是因为晋升机制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非才能——这意味着缺乏长期规划。

雷纳托·德卡斯特罗(Renato De Castro)是马尼拉德拉萨大学(De La Salle University)的国际关系学教授,他认为部分解决办法就是强化美国军队的角色,虽然现阶段美军已经开始定期培训菲律宾军队,其中就包括了救灾演练。他说,他希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飞行员为台风灾民运送援助物资的画面,能够打破是否应该增加美军驻军的僵局。而之所以陷入僵局,是因为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于殖民时期的回忆。

德卡斯特罗博士说,"当遇到像这样的自然灾害,要保障治安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时候,只有美国军队才有所需的设备和经验。"

杰安迪(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王霜舟(Austin Ramzy)从菲律宾塔克洛班,Floyd Whaley从马尼拉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邓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日本最高法院裁定去年大选违宪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日本最高法院裁定去年大选违宪
Nov 21st 2013, 05:48, by MARTIN FACKLER

东京——周三,由于选区规模不一,日本最高法院(Japan's Supreme Court)在一起广受关注的裁决中,判定去年的众议院选举不符合宪法规定,不过,法院并未宣布选举结果无效。

日本最高法院对16桩独立诉讼实施了判决。相关律师对不同的日本法院提起诉讼,力求废除去年12月的众议院选举结果,这场选举让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所在的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再次成为执政党。上述诉讼谋求废除选举结果的理由是,一些选区的选民数比很多位于城市地区的选区的选民数要低得多,前者大部分是农村选区,这让农村选民在国会拥有了更大权力。

今年早些时候,两起诉讼赢得了史无前例的判决,下级法院宣布两个选区的选举结果无效。虽然日渐增长的期望认为,在长期困扰日本选举的这个问题上,最高法院也许会采取类似的激进立场,那里的法官们却没有走得那么远。

最后,法院宣布选举处于"违宪状态",与此同时,除了含糊其辞地敦促立法者纠正这个问题之外,法院没有要求采取补救行动。这个判决结果,和法院在过去20多年里就几个类似案件做出的判决是一致的。

法院提出,没有必要采取更强力的行动,因为国会已经采取步骤缩小选区间的差异,并且正在考虑能够进一步减少这种不平等现象的新法案。

尽管如此,提出诉讼的律师们指出,选区间规模上的差异鸿沟依然存在,在去年12月的选举中,规模最大的选区的选民数,是人口最少的选区选民数的2.43倍。一些政治学家把日本不顾长期衰退,依然拒绝改变的状态归咎于选区的差异,他们说,这种差异加大了保守的农村选民的权力,代价是城市选民丧失了权力,后者也许更愿意挑战既得利益。

升永英俊(Hidetoshi Masunaga)说,"此次判决没有回应我们"认为需要修正地区间的不平等"的主张。就这一点而言,今天的判决根本起不到作用。"升永英俊是提出诉讼的律师之一。

翻译: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轻度萧条将成美国经济常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轻度萧条将成美国经济常态
Nov 20th 2013, 23:59, by 保罗·克鲁格曼

如果花些时间跟货币官员呆在一起,你肯定会常常听到他们提及"正常化"这个词。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想,但是大多数的货币官员都同意,现在不是捂紧荷包的时候,在这一段时间必须宽松信贷,并保持低利率。但是,这些穿着深色西装的人们还是翘首以盼,他们有朝一日可以回归自己的正常工作——当派对开始进入气氛,把酒拿走。

但是,要是我们经历的过去五年是新的常态的话,该怎么办?如果类似经济萧条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是一两年,而是几十年,又该怎么办?

你可能会以为,这类思路的猜想只是边缘激进派的观点。虽说这样的设想确实是挺激进的;但是绝对说不上边缘。好几位经济学家早就开始提出这些设想了。而现在,这些想法开始进入主流。事实上,所谓的"长期经济停滞"的设想——不景气的经济长期持续,进而成为常态,充分就业的情况甚少出现——近日在备受尊崇的经济会议,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盛大年度研究会议上被人有力的提出。而提出这一设想的,不是别人,正是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是的,就是那个拉里·萨默斯。

如果萨默斯是对的,那么,那些体面人所说的与经济政策有关的一切都是错的,而且,在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观点都会是错的。

萨默斯以这样一个本应很显而易见,但常被人忽视的论点开始:那场引发大萧条的金融危机早就已经过去了。事实上,按照多数的标准来说,这场危机早在四年多前就过去了。但是,经济仍然萧条。

接下来,他提出一个相关的观点:在危机之前,我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房产和债务泡沫。就算巨大泡沫推动了消费,整体经济的表现也只是一般而已——劳动力市场还算过得去,但也谈不上兴旺,而经济也没有景气到引发巨大的通胀压力。

萨默斯接着总结了一条重大教训:他认为,我们现在的经济常态,就是缺乏需求——最起码也算是轻度经济萧条——只有通过泡沫刺激才能重新接近充分就业的状态。

我还想提出更进一步的例证。不妨看一下家庭债务和家庭收入的比例。从1960年到1985年,这一比例大体稳定,但是从1985年到2007年则快速而迅猛地攀升,终于2007年金融危机袭来。但是,就算在家庭债务持续攀升期间,整体的经济表现最多也只能算是平常,我们并没有看到需求增长超过供给增长的迹象。向前看,我们显然不可能回到那债务不断攀升的年月。但是这就意味着更加疲软的消费者需求——而如果没有强劲需求,我们又怎能够重新实现充分就业呢?

证据再一次显示,我们现在的经济常态,就是轻度的经济萧条,如果出现短暂的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泡沫和不可持续的借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答案可能是,人口增长的放缓。人口增长会创造对于新的住宅,新的办公楼和其他一切的需求;当人口增长放缓,这些需求也随之降低。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随着婴儿潮一代的成长,美国的工作年龄人口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全美的劳动力增长则更为迅速。但对我们来说,这都已经是过去式了。你能够看到个中影响:就算在房地产泡沫的巅峰,我们新建的住宅数量也远没有1970年代多。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持续的贸易逆差。逆差从80年代开始出现,此后虽然一直波动,但却从未真正消失。

为什么这些因素都需要考虑?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央银行的人应该停止讨论什么"退出计划"。宽松信贷应该且很有可能伴随我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所有那些关于政府债务的可怕故事。按照一些人的逻辑推演,会说什么"现在可能还算不上问题,但是等到利率攀升就有你好看"。

从更广泛的角度上说,如果我们的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的话,我们就必须长期遵循萧条经济学的镜子法则——这个时候,美德是恶习,谨慎就是愚蠢,想要节约的更多(包括那些控制财政赤字的努力),却让所有人的境遇更糟糕。

我知道,很多人非常讨厌这类言论。这冒犯了他们心中的对错标准,甚至他们的道德观。经济学本来应该是关于艰难决定的学说(当然,都是别人付出代价)。经济学本来不应该劝人多花钱的。

但是正如萨默斯所说,金融危机"会一直持续,直到真正结束为止",而经济的现实已然如此。现在看来,现实似乎是,经济危机之下的法则将会适用很长一段时间。

翻译:邓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缅甸现代化进程中那些飞速消失的行当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缅甸现代化进程中那些飞速消失的行当
Nov 21st 2013, 00:03, by THOMAS FULLER

缅甸仰光——多年来,年轻的情侣们在缅甸城镇破败的人行道上互诉心声,他们迫切渴望私密空间却没有选择,只能去缅甸人所说的路边电话店。

敏敏丹(Daw Myint Myint Than)在仰光市中心出租着两条电话线,一切都已经很耳熟:哭泣、心碎的女人,愤怒的夫妇,狡猾的男人刚对一个女朋友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空洞的甜言蜜语,挂了电话后,又把同样的话向另一个重复了一遍。

"我对男人彻底失去信心了,"敏敏丹说道,坐在一条塑料凳子上的她不耐烦地晃动着涂成银色的脚趾。她的顾客们在一旁愉快地聊着。

路边电话店实际上不过是人行道上一个放了几台按键式电话的小桌子。前军政府把一部手机的价格设定在数千美元,使得路边电话店的买卖在缅甸兴旺起来。

然而随着这个国家向世界开放,出租电话的生意正迅速失去客人。在这样一个急速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里,这是一系列正在消失的过时行当中的一个。如果你可以买到一部廉价的手机,想在哪里打就在哪里打的时候,谁还需要路边电话店?

即将消失的职业正在不断增加:坐在法院和政府办公楼外的打字员,电脑和电子邮件已让他们失去了优势。油印机和一整个街区手工雕刻橡皮图章的男人正在被激光打印机、扫描仪和复印机取代。

在任何一个社会,进步都会带来职业的消失。但是在缅甸,自从军方将领们在两年前引入一种民主形式以来,此地变化的速度就不是以10年计了,而是在短短数月内完成。

努伊山达(Daw Nwe Sanda)身处仰光一间露天小店,空气中满是噼噼啪啪操作手动打字机的声音,她说,"打字的生意很不好。我们还是有常客。但是总有一天电脑会取代所有这些。"

如今的缅甸仿佛卡在了两个时代之间的某个地方。坐在努伊山达身边的打字员停了一下,拿起她的智能手机开始浏览Facebook。

她的打字店位于一栋长满青苔的五层建筑前,这栋建于英国殖民时期的楼已经非常破旧,大株的植物从其表面的裂缝中长出,时不时会有簇新锃亮的汽车从她的店前驶过。

对于那些来自更有序、更清洁的社会的游客来说,缅甸的街头生活可能会很有魅力。

在仰光的人行道上,切着萝卜丝、蒸着玉米、挖着椰肉,还有一捆捆的甘蔗被榨成汁。小贩们出售廉价的小摆设。在人行道的一处,他们叫卖茶杯、二手刀具、中国产的塑料玩具、两种类型的鼠药和一大堆满是灰尘的二手电视遥控器。

街道上声音嘈杂、拥挤、色彩缤纷。但是一些人却不觉得有什么魅力。过去10年,赛杜(U Say Thu)一直在仰光的一个十字路口制作橡皮图章,他认为,这更像是一派绝望景象。

赛杜靠着每个月约200美元(约合1200元人民币)的收入努力养活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说,"没人会选择在马路上工作。我们都会想在室内工作。"

他花了近一年时间才掌握了手工刻制橡皮图章的技巧,多年来公司一直会在往来信函上盖这种图章,以证明其效力。可是赛杜说,客人越来越难找了。他背靠着一堵长满绿色菌类植物的墙工作,街对面是仰光市中心的那座金光灿灿的佛塔——苏雷宝塔(Sule Pagoda)。

他说,"我的职业快要完了。靠它很难谋生。"

在几个街区之外是另一个将要被淘汰的行当:"冰水妇人"。她们让冰块融化通过丝袜滴入一壶水中,用这来为顾客解渴。两位满脸皱纹的妇人为了抢生意将金属杯子敲得当当作响。然而她们的主要威胁却是正在全国各地出现的便利店,它们会出售瓶装水。

仰光的生活正在移入室内。几年前,投资者夷平了一片巨大的墓地,在上面建造了一座大型购物中心联合广场(Junction Square)。

市内到处都在兴建办公楼和酒店。带空调的超市里出售着美味佳肴,比如产自法国的罗克福(Roquefort)奶酪和美国的苹果。

空调曾是相对罕见的奢侈品,而如今新的进口车里都有空调。过去几十年,买车是只有富人能办到的事,但政府如今已允许车辆大规模进口。

如今的仰光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长时间避开热带的高温了——他们在堵车。

新车取代了缅甸开放以前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几十年前生产的日本车,心灵手巧的机修工用自己的零件把这些车焊装起来,还用针线修补受损的发动机软管。

可是,当这些足智多谋的机修工打开那些由微处理器控制的新车的引擎罩时,却无法抑制脸上的困惑。

梭耶温(U Zaw Ye Win)说,"这是一个大问题。"去年,他参与开办了引擎医生工程公司(Engine Doctor Engineering),这是一家给老式机修工提供现代汽车培训的公司。40年来汽车科技的发展,是过去两年才开始涌入这个国家的。缅甸的机修工一个个就像满身油污的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s),经过长时间的沉睡后正在努力学习更尖端的电脑诊断技术。

曾接受机械工程师培训的梭耶温就是一个典范。因为反抗军政府,他被作为政治犯关押了12年,在2011年的大赦中被释放。从狱中走出时,他还没发过电子邮件,没拥有过手机,没用过网络浏览器,谷歌(Google)就更别提了。但他已迅速跟上潮流。

他说,"许多机修工不知道如何使用笔记本电脑。我们慢慢解释给他们听。"

翻译:曹莉、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习近平亲自掌控中国改革议程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习近平亲自掌控中国改革议程
Nov 21st 2013, 03:33, by 储百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或许没有出示自己为中国共产党改革方案写下的亲笔批示,但却已经不遗余力地表明,他把自己的威望押在了两件事情上,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强化一党专制并为此扫清障碍。

上周,习近平所主持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会议提出了关于适度经济自由化及社会和行政改革的60项任务。从那时起,中国国家媒体一直在大量抛出充满激情的宣传,传达了两个中心思想:一,中国共产党对这些任务态度严肃;二,习近平是这些任务的最终制订者和执行者。

习近平发表了自己对这些提议的解读。记录文件起草过程的一份官方材料称,习近平是文件起草组的负责人。相比之下,10年前,他的前任胡锦涛却把起草类似文件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总理温家宝。这篇记录材料由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发布,其中34次提到习近平的名字,却没有提到习近平的总理李克强。

新华社的文章称,"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习近平总书记都逐条、逐句、逐字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倾注了大量心血。"

前赵紫阳秘书鲍彤在电话采访中说,习近平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希望消除公众疑虑,让公众相信中共领导人对重振经济持认真态度,将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对其他方面进行改革。赵紫阳曾是共产党领袖,于1989年被迫下台。

"他不是在挂羊头卖狗肉,"鲍彤说。这是一句很流行的中国俗语,意思是卖假货。"他是在挂狗头卖狗肉。"

共产党领导人"真的想改善经济状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希望市场能变得重要而具有创新性",他说。"但是这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所以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将不会有妥协"

习近平的突出角色让一些分析人士猜测,习近平可能试图迫使其他领导人,特别是李克强,不再参与经济政策决策。两位前总理——温家宝和朱镕基——往往会做出此类决策,而党领导人则提供宏观指导。中央委员会同意成立一个新委员会,处理外部及国内安全问题,同时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负责兑现经济及社会改革承诺,这两个机构都能增加习近平的影响力。

华盛顿战略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国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K·约翰逊(Christopher K. Johnson)在一份有关此次党内会议的评估中写道,"会议的决定性结果突显习近平已经充分巩固了权力,正在迅速成为十多年来影响力最大的中国领导人。"

约翰逊写道,前述新机构的成立"表明习近平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从体制最高层拿出结构性解决方法,避免部级或机构层面的掣肘"。

不过,在共产党透露由谁领导及组建前述新的安全及改革机构之前,还不清楚谁拥有什么权力。一些分析人士曾表示,李克强可能会领导这个改革政策制定小组。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驻香港的大中华区研究小组负责人王志浩(Stephen Green)便持此种看法。

王志浩在有关此次会议的评估中写道,"成立新机构是一个好举措,因为中国需要一个高层机构,以便让经常拒不配合的官僚机构贯彻改革。"

前赵紫阳助理鲍彤表示,他认为习近平可能会负责改革小组,部分是为了在改革过程中保证领导层的团结。但他表示,他没看到习近平和李克强不和的迹象。相反,他预测习近平可能会对整体的改革方案进行监督,李克强则侧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最重要的经济问题的决策会集中到最高领导小组手中,"鲍彤说。"我个人的猜测小组领导人应该不是别人,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草根富豪巨资为乡亲捐建别墅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草根富豪巨资为乡亲捐建别墅
Nov 21st 2013, 04:08, by 潘亚当

1993年,26岁的唐果从四川省的家乡前往邻省云南,有的只是口袋里的两元人民币,以及他所说的"吃苦"意愿。20年后,唐果成为了一家房地产建设集团的老总,该集团拥有20家分公司,固定资产价值超过20亿元人民币。

然而,国内媒体广泛报道的不是唐果白手起家的故事,因为中国不缺靠自己致富的暴发户。将唐果推到聚光灯下的是他选择的花钱方式。

唐果没有将钱存入离岸银行的账户,也没有购买外国房产——这些都是中国富人普遍却广受批评的选择。他决定在自己的家乡华蓥为父母和朋友建设一个别墅式村庄,取代那些有几代人历史的泥墙小屋。耗资3000万元人民币的69套新房子于周一完工。村民们将在春节,也就是明年1月31日前搬入新居。

"去年春节前回家,发现乡亲们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不怎么好,"唐果告诉当地媒体,"就想帮助一下他们。"唐果遵守诺言,很快就开始建设别墅,同时开始更新供水和电力系统,修建新道路。官方媒体新华社周二发布的照片显示了数十座壮观的三层别墅,别墅周围是稻田及农业大棚。

唐果的举动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引起了共鸣,这不仅是因为礼物的规模,也是因为这个举动蕴含的孝道。中国传统一直很重视孝道,市场经济的压力却让很多孩子都难以达到中国文化对他们的期望。例如,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不得不把年迈的父母留在家里,自己则到国内的遥远地方去寻找工作。

中国最受欢迎的微博网站新浪微博上充溢着对唐果的赞扬。用户名为"人生2943"的用户写道,"如果我国的富人都能像唐果一样,中国真的会变成天堂。"

1993年,到达云南省省会昆明之后,唐果找到了建筑工人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和水泥和搬砖。但是,攒下足够的钱之后,他便辞了工,自己组织了一个施工队。他告诉记者,"我宁愿当只有一块钱的老板,也不愿意当有10块钱的工人。"

不久之后,一家当地房地产公司就来找他当项目经理,他干得非常好,后来便转行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建筑公司。他创立的集团目前有员工2000多人,其中包括约900名工程师。

被问及妻子和两个孩子是否支持他向家乡捐这么一大笔钱时,唐果告诉《成都商报》的记者:"我的妻子早年前就在她娘家修了条公路,耗资30多万元。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念书,为乡亲们付出的这些钱,对他们不会有任何影响。再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未来由他们自己去创造。"

潘亚当(Adam Century)来自纽约,目前作为美国富布赖特(Fulbright)奖学金学员在中国生活和做研究。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阿富汗达成安全协议未提道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阿富汗达成安全协议未提道歉
Nov 21st 2013, 05:58, by THOM SHANKER, ROD NORDLAND

华盛顿——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周三宣布,美国已与阿富汗确定了一个双边安全协议的最后措辞。根据该协议,美军将一直在阿富汗驻扎到2024年;此外,协议还设定了相关框架,让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国际援助能继续涌入位于喀布尔的阿富汗政府。

这一协议目前将交由一个阿富汗长老大理事会审核,理事会会议将于周四开始。此前数日,阿富汗官员曾实施边缘政策,克里还给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Hamid Karzai)直接打了两次电话,其中一个是在周三宣布声明之前打的。

就在前一天,卡尔扎伊的一个高级助手表示,阿富汗领导人不会批准任何协议,除非奥巴马总统能来信承认美国军队在12年的战争中所犯的错误。但是周三,克里着重强调,双方已达成协议,美国也不会表示道歉。

"卡尔扎伊总统并没有要求我们道歉。我们没有谈论道歉的问题,"克里说,"我是说,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进入讨论范围。"

这场战争为期12年,是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战争。在此之后,前述安全协议要求在阿富汗开展一项训练和反恐任务,该任务将至少持续10年,将有8000到12000名士兵参与,大多数都是美国士兵。

协商过程中,阿富汗官员不时对这个协议表示激烈批判,尽管如此,协议中还是包含了一些奥巴马政府没能在2011年与伊拉克进行类似谈判时获得的妥协。美国和伊拉克的谈判最终导致了美军从伊拉克撤离。

如今,美国至少是拿到了与阿富汗官员达成的最初协议,这样一来,美国士兵执行任务时就不会受到阿富汗的指控。另外,美国特种作战部队(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将继续拥有一些活动余地,可以对阿富汗私人住所进行反恐搜查。对私人住所进行搜查是美国的一个核心要求,阿富汗官员曾对此表示反对,并称其为协商的最后一个症结。

两国官员称,最终,奥巴马政府和卡尔扎伊政府达成一致的理由还是比各执己见的理由更充分。美国官员不希望看到阿富汗再次变成恐怖分子的避风港,因为美国已经为这场战争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牺牲了数千条生命。阿富汗领导人也知道,如果美军不驻扎在这里,每年40多亿美元的国际安全援助也将没有理由流入阿富汗。

但如今,两国总统都面临国内的政治风险。在阿富汗,一些人批评卡尔扎伊是外国军队长期驻扎的政治掮客。而奥巴马必须向厌战的美国民众解释,他为什么迫切要求继续进行军事部署,尽管规模小于美国军事指挥官的主张。

而且,协议本身就面临一个直接风险:双边安全协议必须获得阿富汗大理事会即大国民议会的批准。未来三天,大约3000名经过卡尔扎伊政府甄选的长老和领导人物将聚集在喀布尔斟酌协议的措辞,毫无疑问,协议至少会受到一些批评。

克里说:"我们已经就提交给大国民议会的协议的措辞达成一致,但必须得到他们的通过。"

协议本身不会最终规定在2014年12月北约(NATO)正式作战任务结束后部署的士兵人数。这仍由奥巴马政府决定,预计届时会有一支8000到1.2万人的部队,为阿富汗部队提供训练、建议和协助。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员将会是美国人,其他人则来自北约和其他盟国。

大部分士兵不会直接参与战斗,他们将被派往重要的驻地,不会与阿富汗战斗部队一起在战场上作战。美国和北约的规划者设想建立一支反恐部队,但规模要小得多。

目前的协议草案同意了美国的核心要求,也就是最终破坏伊拉克谈判的那个要求:美国军事人员将仅受美国军事法的约束,不受限于阿富汗法律,阿富汗承诺不将他们送交任何国际法庭。

然而,拟议中的协议确实给了阿富汗人对承包商的法定管辖权。

国务院的一名官员表示,克里曾于周三与卡尔扎伊通电话,确定协议的细节,这是两天内的第二次通话。

克里坚称总统不会就在阿富汗的行动道歉,但并没有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白宫会在未来几天进行某种形式的沟通。

"重要的是让卡尔扎伊总统知道,他多年来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已经得到妥善处理,"克里说,"我们也得知道,我们多年来对他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Thom Shanker自华盛顿、Rod Nordland自阿富汗喀布尔报道。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骆家辉宣布辞去美国驻华大使一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骆家辉宣布辞去美国驻华大使一职
Nov 21st 2013, 07:29, by JANE PERLEZ

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Gary F. Locke)周三宣布他即将卸任,并将回西雅图与家人团聚,骆家辉是担任驻华大使的首位华裔美国人。

驻华大使是美国外交职位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个,由奥巴马总统任命的骆家辉在任时间只有两年多一点,对一个重要的大使位置来说相对较短。

骆家辉早先的随便风格让他在到达北京之前就备受关注,他带着幼小的女儿自己到西雅图机场的星巴克买咖啡一事,曾在中国公众中引起了好一阵子的兴趣。

他还在前往北京赴任途中自己背着双肩包,这些随便的做法也许在礼节意识很强的中国领导人眼中没能帮助提高他的地位,中国和美国的官员说。

在担任大使期间,骆家辉的重点是促进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以及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他说这些努力增加了美国国内的就业机会。

本着这种精神,他尤其关心让中国商人和游客更容易去美国访问的问题。骆家辉在辞职声明中说,他的一个主要成就是将中国公民获得美国签证的等待时间从最长100天缩短到3至5天。

他还提到了自己与中国宗教领袖和人权律师的联系。

他在声明中说,"通过与宗教领袖和人权律师会面,访问西藏和新疆的藏族和维吾尔少数民族,我们推进了美国的价值观。"

去年9月骆家辉访问了位于中国西部的四川省,并去了两座藏传佛教寺院,他当时说那是为了亲自了解藏族人如何生活和工作。

他任职期间最微妙的时刻之一是去年5月份中国活动人士陈光诚逃往美国大使馆的时候。在当时拍的照片中,骆家辉紧握着陈光诚的手,对陈光诚寻求美国保护的决定深表同情。他称陈光诚从山东省的一个农村来到美国大使馆是一次"不可能的任务"。

当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正在访华,她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紧张谈判之后,陈光诚得以离开中国到美国居住。

2012年初,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因与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薄熙来发生争吵,躲进成都的美国领事馆寻求避难。

希拉里·克林顿最近在伦敦出席一次活动时说,她当时决定不批准王立军的避难申请,主要是因为他的人权纪录。

希拉里说,"他不符合任何类别的避难条件,所以美国没有批准他的申请。"

身为律师的骆家辉在担任大使之前,曾于1997年到2005年担任过两届华盛顿州州长,他也曾担任奥巴马总统的商务部长。骆家辉给自己赢得了对华贸易关系专家的名声。他的大使职位是政治任命,因为在奥巴马2008年竞选总统时,骆家辉是早期支持者之一。骆家辉的前任是洪博培(Jon M. Huntsman Jr.)。虽然美国驻华大使馆过去一直由非职业外交官主管,但骆家辉对外交经验的缺乏,不总是能被美国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的官员所接受。

骆家辉在周三的声明中说,他已在本月早些时候告知奥巴马自己的辞职决定。这份声明说,他计划在2014年初与已在今年夏天返回西雅图的家人团聚。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2.4万年前古尸揭示美洲印第安人有欧洲血统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2.4万年前古尸揭示美洲印第安人有欧洲血统
Nov 21st 2013, 10:15, by NICHOLAS WADE

大约2.4万年前,一个小男孩被埋葬在东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马尔他。他的基因组给人类学家们带来了两大意外发现。

首先,小男孩的DNA跟西欧人的一致,这显示,在最后一个冰河时期,来自欧洲的人类在欧亚大陆上东行的距离比之前估计的要远。虽然马尔他男孩的皮肤和毛发没能保存下来,但他的基因显示,他应该有着褐色头发和褐色眼睛,皮肤上有雀斑。

第二个意外是,他的DNA还跟当代印第安人的很大一部分的DNA吻合,吻合比例大概在25%。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最先抵达美洲大陆的是与东亚人有血缘关系的西伯利亚人的后裔。而现在,似乎第一批到达美洲的,是到过西伯利亚的西欧人和东亚某地人的混血。

马尔他男孩大概三四岁左右,戴着象牙王冠、珠链和鸟形吊坠,被埋在一块石板下。在同一处遗址的其他地方还发现了约三十个维纳斯小雕像(Venus figurines),这跟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文物类似。经过二十年,俄罗斯考古学家于1958年完成了对这处遗址的挖掘工作,并将文物保存在圣彼得堡的各大博物馆中。

而它们就这样在博物馆里静静躺了50年,直到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的埃斯克·威勒斯雷夫(Eske Willerslev)带领的研究小组对这些文物进行了检测。威勒斯雷夫博士是分析古代DNA的专家,他想弄清美洲大陆居民的构成,方式是在西伯利亚搜寻可能的种源群体。他从马尔他男孩的上臂骨上采集了DNA标本,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东亚人的血缘,后者正是公认的印第安人的祖先。

但是最初的结论让人大失所望。马尔他男孩的线粒体DNA属于U系族谱,这种线粒体DNA常见于4.4万年前首次进入欧洲的现代人类。而印第安人的DNA谱系被标记为A,B,C,D和X,所以U系族谱的发现就意味着这份标本已被接触过它的考古学家或者博物馆员污染了,这种问题会经常出现在研究古代DNA的项目中。威勒斯雷夫博士说,"因为我认为标本被污染了,所以在将近一年时间里研究进度非常慢。"

不过,他的研究小组还是继续分析了标本的核基因组。核基因组包含了人类遗传的主要信息。他们惊讶地发现,核基因组的分析结果竟然也证实了小男孩有部分欧洲血统。在另一个西伯利亚墓葬遗址里,他们获得了一位死于1.7万年前成年人的基因组,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了同样的欧洲人血统的标记基因。这两份基因组共同显示,那些进入欧洲的现代人的后裔在欧亚大陆上东进的距离远比之前设想的要远。并且,在两万年前开始的那段称为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的极端寒冷的时期里,这群人就居住在西伯利亚。

马尔他男孩基因组带来的另一大发现是,他的基因组跟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基因组都有吻合之处,但是和东亚人的却不一致。威勒斯雷夫博士的解释是,当印第安人的祖先跟马尔他人混血之时,他们就已经从东亚种群中分离出来,而这一群经过混血的人随后穿过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白令大陆桥,从而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威勒斯雷夫博士和他的同事在一篇发表于周三《自然》(Nature)杂志的文章中写道,"我们估计,通过基因流动的形式,14%到38%的印第安人的祖先都源于这一支古老种群。"

而理解了欧洲人也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就能够解释两个有关印第安人起源的历史难题。其中一个是,许多古代印第安人的头骨,包括著名的肯纳威克人(Kennewick man)的头骨,跟当今印第安人的头骨差异很大。另外一个难题是,印第安人的五大线粒体DNA谱系中,X这一系也出现在欧洲人身上。对于这些问题的其中一个解释是,大约两万年前,欧洲人不知怎地借助小船跨越了大西洋,从而跟来自西伯利亚的印第安人相聚。

威勒斯雷夫博士认为,那些带有X谱系线粒体DNA的欧洲人从西伯利亚出发,跟马尔他人的祖先一道,结伴跋涉走过白令大陆桥。

他表示,他的发现并没有解决人类最早什么时候定居美洲大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引发了大量争议。长期以来,考古学家相信,起源于1.3万年前克洛维斯文化(Clovis culture)的先民是第一批美洲大陆居民,但是最近的几项发现则提出了更早的日期。威勒斯雷夫博士表示,"我们需要将更多的古代基因组排序,来解决这个问题。"

西奥多·G·舒尔(Theodore G. Schurr)是一位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人类学家,他表示,就印第安人的起源,威勒斯雷夫博士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全新视角,这能够帮助解释X线粒体谱系为什么会存在北美人身上,同时加深了对于西伯利亚人类历史的了解。但是他也说,威勒斯雷夫博士引述的东西方人类种群混血的时间和地点仍然不太清晰。

关于混血,还有一点问题没有交代清楚,就是马尔他人并没有将它们的线粒体DNA遗传下去,因为印第安人身上并没有发现U族谱系。因为线粒体DNA仅通过母系遗传,印第安人的祖先很有可能是马尔他人的男性跟他的东亚妻子的后裔。

威勒斯雷夫博士认为这是一个可能的解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线粒体DNA谱系很容易因为基因漂变而丢失。所谓基因漂变是就是DNA模式在代际遗传中发生的随机改变。威勒斯雷夫博士表示,"现阶段,人们想要拿出详细的地理学假说,还必须得谨慎些。"

翻译:邓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85岁美国老兵朝鲜旅游期间被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85岁美国老兵朝鲜旅游期间被捕
Nov 21st 2013, 07:45, by JANE PERLEZ

北京——根据一名高级美国官员的说法和《圣何塞水星报》(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的网站周三发布的一篇报道,一位85岁的美国朝鲜战争老兵于上月被朝鲜拘捕,这位老兵拿的是旅游签证,被捕时刚刚结束朝鲜旅游,打算离开。

这位老兵名叫梅里尔·纽曼(Merrill Newman),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帕罗奥多。《圣何塞水星报》在其网站上说,他本打算乘坐10月26日的飞机离开朝鲜,却被人从飞机上带走了。

纽曼跟的是一个北京的旅游团;将近一年前,另一位美国公民肯尼斯·裴(Kenneth Bae)也在朝鲜被捕,目前仍处在监禁之中。

美国驻华大使馆发言人柯英豪(Nolan Barkhouse)说,"我们知道有报道称一位美国公民在朝鲜被拘,但我们目前提供不了其他信息。"

讲述纽曼被捕时,前述美国官员没有提及他的姓名。因为事情的敏感性,这位官员要求匿名。

朝鲜官方媒体没有报道纽曼被捕一事。

作为回应,美国国务院加强了针对朝鲜的旅游警告。周二发布的新警告一开始就说,"国务院建议美国公民不要以任何理由前往朝鲜。"

警告还说,"一些进入朝鲜境内的美国公民,哪怕是意外进入朝鲜的美国公民,遭到了毫无理由的逮捕及长期拘禁。"

目前,朝鲜旅游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会在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把美国游客带到朝鲜首都平壤和几个景区。这种旅游项目为朝鲜政府提供了一个硬通货来源,还可以被朝鲜政府用来炮制平壤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的印象。

但是,新的国务院公告似乎强烈反对美国人参加这种旅游。

《圣何塞水星报》报道称,纽曼是一名退休高管,曾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些技术公司工作,包括嘉合科技有限公司(Convergent Technologies)和舒加特联合公司(Shugart Associates)。

纽曼曾在朝鲜战争期间担任步兵军官,后来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硕士学位。该报报道称,纽曼已经当了祖父,与妻子住在退休人员社区钱宁公寓(Channing House),但他过着环游世界的冒险生活,曾多次在中美洲航海旅行。

钱宁公寓的接待人员称,纽曼的妻子没有接电话。不过,钱宁公寓发布了纽曼的朋友鲍勃·哈姆德拉(Bob Hamrdla)所作的一份声明:"这肯定是可怕的误会。我希望朝鲜将此事视作人道主义问题,允许他尽快回家。"

去年11月,44岁的基督教传教士肯尼斯·裴带领一队商人从中国北部的延吉前往朝鲜东北部的罗先,并在罗先被捕。

今年5月,肯尼斯·裴因针对朝鲜的"敌对行为"而被判处15年劳改。劳改营的工作十分辛苦,致使肯尼斯·裴因病住院。

纽曼是自2009年以来已知被朝鲜逮捕的第七名美国人。肯尼斯·裴与纽曼都是在新任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un)执政期间被捕的,其他人都已获释,或被驱逐出境。

最近,肯尼斯·裴两次看到了获释的机会。

美国的朝鲜人权问题特使罗伯特·金(Robert King)原定于在今年8月前往平壤争取肯尼斯·裴获释,但朝鲜方面在最后时刻取消了这个行程。一些西方分析人士将此举视作金正恩核心集团玩弄权术的证据。

10月,肯尼斯·裴的母亲裴明熙(Myunghee Bae)获准去平壤的一家医院看望他。然而,她离开朝鲜时没能带上肯尼斯·裴。

Rick Gladstone自纽约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