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 2014年普利策奖全名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2014年普利策奖全名单
Apr 15th 2014, 11:19, by 《纽约时报》

小说

唐娜·塔特(Donna Tartt)

《金翅雀》(The Goldfinch),利特尔,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

塔特的畅销书讲述了一个男孩在一次博物馆爆炸后得到了一幅油画的故事。

50岁的塔特在周一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这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偷油画的孩子的故事",但在开始创作这本书两年后,她才看到《金翅雀》,这幅17世纪画家卡莱尔·法布里契亚(Carel Fabritius)的作品。

"它出乎意料地适合我创作这本书时的构思,"她说。"它必须非常小,一个孩子可以拿得动,也会令一个孩子迷恋不已。"

最终入围名单:菲利普·梅尔(Philipp Meyer),《儿子》(The Son);鲍勃·沙克奇斯(Bob Shacochis),《失去灵魂的女人》(The Woman Who Lost Her Soul)。

戏剧

安妮·贝克(Annie Baker)

《电影》(The Flick)

贝克这部嘲讽的喜剧是关于三个在影院工作,无法适应环境的人,漫长沉重的沉默不时出现在笨拙的对话中间。

贝克33岁,是纽约迅速崛起的剧作家之一,这部剧本的灵感来自它那非同寻常的背景:一座剧院,椅子面向舞台剧的观众们。

"我在动笔之前已经构思多年——就是这个角色们仰头看着屏幕,但是面向舞台剧观众的创意,"贝克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

最终入围名单:玛德琳娜·乔治(Madeleine George),《人工智能华生(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the]Watson Intelligence);丽莎·克朗(Lisa Kron):原著与歌词,吉尼娜·特索利(Jeanine Tesor):音乐,《搞笑之家》(Fun Home)

历史

艾伦·泰勒(Alan Taylor)

《内部敌人:奴隶制与弗吉尼亚的战争,1772-1832》(The Internal Enemy: Slavery and War in Virginia, 1772-1832),W·W·诺顿出版社(W.W. Norton)。

泰勒这本书的核心是关于1812年战争,当时有上千名奴隶为获自由投靠英国一方,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泰勒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行为,显示了智慧与勇气。"

泰勒现年58岁,本书主要依据当时一个赔偿奴隶主损失的委员会的记载。"这是个好机会,可以用来讲述共和国早年的奴隶制与自由的本质"

最终入围名单:杰奎琳·琼斯(Jacqueline Jones),《可怕的欺骗:从殖民时代到奥巴马的美国的种族神话》(A Dreadful Deceit: The Myth of Race from the Colonial Era to Obama's America);埃里克·施洛瑟(Eric Schlosser),《命令与控制:核武器,大马士革事件与安全的幻觉》(Command and Control: Nuclear Weapons, the Damascus Accident and the Illusion of Safety)。

传记

梅根·马歇尔(Megan Marshall)

《玛格丽特·富勒:新美国生活》(Margaret Fuller: A New American Life),休顿·米弗林·哈科特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玛格丽特·富勒是一位先锋作家、评论家与女权主义的鼓吹者,1850年死于船难,马歇尔本来觉得她太有名,并不需要一本新的传记。

但是,当她向人们提起富勒时,却只换来茫然的眼神。马歇尔现年59岁,在爱默生大学任教,她说,"我只好回过头去,纠正这个问题。"

她还说,"当我沉浸在她的生平之中,开始倾听她的声音时,我开始爱上她了。"

最终入围名单:里奥·达姆罗施(Leo Damrosch),《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的生平与他的世界》(Jonathan Swift: His Life and His World);乔纳森·斯珀波(Jonathan Sperber):《卡尔·马克思:19世纪的生活》(Karl Marx: A Nineteenth-Century Life)。

非虚构类

丹·费金(Dan Fagin)

《汤姆斯河:科学与救赎的故事》(Tomes River: A Story of Science and Salvation),班塔姆出版社(Bantam Books)

费金现年51岁,评奖委员会称赞他的书"巧妙地把调查报道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了一座新泽西海滨小镇与水质和空气污染相关的儿童群发癌症事件。"

费金在进入纽约大学教授科学新闻之后完成了这本书。他说自己希望向读者展示,疾病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正在发生的联系"。

最终入围名单:加里·J·巴斯(Gary J. Bass),《血之电文:尼克松·基辛格与被遗忘的种族灭绝》(The Blood Telegram: Nixon, Kissinger and a Forgotten Genocide);弗莱德·卡普兰(Fred Kaplan),《叛乱者:大卫·佩崔斯与改变美国战争模式的计划》(The Insurgents: David Petraeus and the Plot to Change the American Way of War)。

音乐

约翰·路德·亚当斯(John Luther Adams)

《成为海洋》(Become Ocean),泰加出版/西奥多前沿音乐文学(Taiga Press/Theodore Front Musical Literature)

普利策评奖委员会说《成为海洋》是一部"余音绕梁的交响乐,描绘出无休无止的海潮,令人联想到正在融化的极地冰山与升高的海平线"。

亚当斯现年61岁,他说自己是在墨西哥的太平洋海岸谱写了这首乐曲,但也从他生活了几十年的阿拉斯加获得灵感。"我希望这首乐曲真的成为海洋,"他说。这首乐曲将由西雅图交响乐团于5月6日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奏。

最终入围名单:约翰·亚当斯,《根据另一个玛利写下的福音书》(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Other Mary); 克里斯托弗·克罗恩(Christopher Cerrone),《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诗歌

维杰·赛沙德利(Vijay Seshadri)

《三个片段》(3 Sections),格雷沃夫出版社(Graywolf Press)

这是赛沙德利的第三部诗集,其中有一组短小、歌词般的三联诗探索了当代美国的生活与身份认同,还有一首名为《个人散文》(Personal Essay)的长诗,以及一首关于在加拿大的太平洋海域捕鱼的散文诗。"我一直都想写一本书,书名就能反映出这本书的形式,"现年60岁的赛沙德利在布鲁克林家中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本想写七首,但最后只是三首。"

最终入围名单:莫里·克里奇(Morri Creech),《理性的沉眠》(The Sleep of Reason);阿德里安·马特耶卡(Adrian Matejka),《巨大烟雾》(The Big Smoke)。

公共服务类

《卫报》美国版(Guardian U.S.)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与《卫报》美国版分别因报道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泄露的机密文件而获奖,这些文件揭露了"国家安全局大规模秘密监控计划"。尽管美国政府指控斯诺登违反《反间谍法》,但这些披露报道迫使奥巴马总统公开讨论"保卫安全与保护自由之间的平衡"。斯诺登已获得俄罗斯庇护。

《卫报》美国版是英国《卫报》的旁支,它与《华盛顿邮报》使用前国安局承包商雇员斯诺登泄露的材料,披露出一个一度不为人知的世界,法院规定和监控手段令政府可以追踪国内外的各种通讯情况。

50岁的记录片制作者劳拉·博伊特拉斯(Laura Poitras)在研究政府监控措施时,帮助斯诺登与47岁律师、公民自由宣传者与《卫报》美国版的专栏作家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以及53岁的《华盛顿邮报》前记者巴顿·戈尔曼(Barton Gellman)取得了联系,戈尔曼随后回到《华盛顿邮报》发表了这篇报道。

最终入围名单:《新闻日报》(Newsady),长岛。

突发新闻报道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员工

《波士顿环球报》因报道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及其后对疑犯的搜捕而获奖,该搜捕令这座惊恐的城市在一整天内都处于一级防范状态。普利策委员会称《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详尽无遗,令人感同身受",并且使用"组照和各种数码工具,捕捉到这场悲剧的整体冲击。"《波士顿环球报》在报纸网站上发表了一条忧郁庄严的声明:"周二我们将迎来爆炸案一周年纪念日,下周一将举行这项马拉松赛的第118届赛事,这一地区铭记爆炸案所带来的痛苦,决心继续坚定前行。"

最终入围名单:《亚利桑那共和报》(The Arizona Republic)员工;《华盛顿邮报》员工。

调查性报道

克里斯·汉比(Chris Hamby)

公共诚信中心,华盛顿

汉比的报道分为三部分,共25000字,普利策委员会说,该文披露了患上黑肺病的矿工们如何被企业聘用的医生与律师所组成的"舞弊体系"拒付福利。汉比现年28岁,这篇报道亦成为ABC新闻报道的基础,同时也为这个拥有25年历史的非盈利、无党派中心赢得了第一个普利策奖。汉比说:"这些报道的主轴是文件和数据,但核心却是矿工们自己,他们所经历所有的痛苦,以及他们面对的所有困难。"

最终入围名单:梅根·吐赫(Megan Twohey),路透社;辛西娅·赫伯特(Cynthia Hubert)与菲利普·里斯(Phillip Rees),《萨拉门托蜜蜂报》(The Sacramento Bee)。

地方报道奖

威尔·霍布森(Will Hobson)

迈克尔·拉福尔贾(Michael laForgia)

《坦帕湾时报》(The Tampa Bay Times),佛罗里达州圣彼德斯堡

普利策评委会将该奖授予29岁的霍布森和30岁的拉福尔贾是因为他们的文章记录了一个县机构如何把无家可归的人,包括儿童,置于不安全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系列文章详细记录了该县公共金库中的钱如何流入了肮脏的租赁公寓的经营者手中。

评委会称赞这两位记者进行了"不懈的调查",指出他们的报道引发了"迅速的改革"。

"他们解雇了监管该机构的一个主管,"霍布森在采访中说,"另一个主管辞职了。他们关闭了该机构。他们把对救助无家可归人员的服务外包给了几个非营利机构。"

最终入围名单:琼·加勒特·麦克兰(Joan Garrett McClane),托德·索思(Todd South),道格·斯特里克兰(Doug Strickland)和玛丽·海伦·米勒(Mary Helen Miller),查特怒加自由时报(Chattanooga Times Free Press);丽贝卡·奥布莱恩(Rebecca O'Brien)和托马斯·马什伯格(Thomas Mashberg),《纪事报》(The Record),新泽西州伍德兰公园区。

解释性报道奖

伊莱·塞斯罗(Eli Saslow)

《华盛顿邮报》

评委会称赞31岁的特约撰稿人塞斯罗的"报道令人不安,细致入微"。他写了一系列文章,讲述在美国各地许多社区普遍存在的食品券,包括罗德岛的一个小镇,那里的经济围绕着每月补贴进行,以及华盛顿的一个家庭,他们在想办法应对该计划的补助金额缩减。"在这些脆弱的时期,这些人让你进入他们的生活,"塞斯罗谈起自己的报道对象时说,"我回报的方式是完整、诚实地写出他们正在应对的事情。"

最终入围名单:丹尼斯·奥弗比(Dennis Overbye),《纽约时报》;莱斯·扎伊茨(Les Zaitz),《俄勒冈人》(The Oregonian),波特兰。

国内新闻报道奖

大卫·菲利普斯(David Philipps)

《公报》(The Gazette),科罗拉多州科泉市

菲利普斯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报道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严重受伤的退伍老兵受到的治疗以及他们有时因为轻微犯罪而失去生活保障的情况。评委会表彰这一系列文章,是因为它采用数字手段讲述故事,引发了国会的调查。36岁的菲利普斯在2010年因为另一个关于退伍老兵暴力犯罪的系列文章而入围最终入围名单。

最终入围名单:约翰·埃姆什威勒(John Emshwiller)和杰里米·辛格-瓦因(Jeremy Singer-Vine),《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乔恩·希尔森拉特(Jon Hilsenrath),《华尔街日报》。

国际新闻报道奖

杰森·赛普(Jason Szep)

安德鲁·R·C·马歇尔(Andrew R. C. Marshall)

路透社

45岁的赛普和马歇尔调查了缅甸受迫害的穆斯林少数族裔罗辛亚人的困境,他们在试图逃离这个国家时经常陷入走私和奴役网络。评委会指出,这些"大胆的报道"揭露了佛教僧徒们的暴行以及缅甸和泰国官员们的勾结。路透社的主编斯蒂芬·J·阿德勒(Stephen J. Adler)说,这些文章让罗辛亚人的"国际境况"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最终入围名单:鲁克米尼·卡利马基(Rukmini Callimachi),美联社;拉贾·阿卜杜勒-拉希姆(Raja Abdulrahim)和帕特里克·麦克唐奈(Patrick McDonnell),《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

社论奖

斯蒂芬·亨德森(Stephen Henderson)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The Detroit Free Press)

评委员表彰《自由新闻报》的社论版编辑亨德森是因为他写了很多激情澎湃的、毫不留情的关于底特律金融危机的专栏。43岁的亨德森说,"我总是努力给这个城市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加入一点希望。我们在衰落,但是我们没有出局。"

最终入围名单:凯文·卡伦(Kevin Cullen),《波士顿环球报》;丽莎·法尔肯贝格(Lisa Falkenberg),《休斯顿纪事报》(The Houston Chronicle)。

评论奖

因加·萨弗隆(Inga Saffron)

《费城询问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56岁的萨弗隆是该报的建筑评论员,她报道的内容广泛,从不同自行车停放架的相对美感到新汽车修理厂综合建筑对该市河景的影响。"我三次入围最终入围名单,至少十次获得《询问报》的提名,"她说,"因为我进入决赛太多次了,我想我永远也得不了这个奖了。这让人吃惊;太棒了,还有点难以置信。"

最终入围名单:玛丽·麦克纳马拉,《洛杉矶时报》;珍·格拉夫斯(Jen Graves),《陌生人》(The Stranger),西雅图。

社论写作奖

编辑部

《俄勒冈人》,波特兰

《俄勒冈人》获得评委会肯定是因为它的十篇社论,这些社论是它关于长期困扰俄勒冈的一个社会问题——公务员退休金改革——的扩展评论的一部分。

获胜的社论特别敦促民主党主管约翰·基察伯(John Kitzhaber)以及一个由民主党主导的立法机关削减难以维持的公共退休金计划,不过《俄勒冈人》的推荐信提到,很多民主党人得到了该州公务员工会的支持。

最终入围名单:丹特·拉莫斯(Dante Ramos),《波士顿环球报》;安迪·多明尼克(Andie Dominick),《得梅因纪事报》(The Des Moines Register)。

社论漫画奖

凯文·西尔斯(Kevin Siers)

《夏洛特观察家报》(The Charlotte Observer)

59岁的西尔斯被普利策奖评委会选中是因为他画的关于健康保险、新教皇和秘密监听等主题的漫画。评委会称赞他的作品"引人深思"。

最终入围名单:大卫·霍西(David Horsey),《洛杉矶时报》;帕特·巴格雷(Pat Bagley),《盐湖论坛报》(The Salt Lake Tribune)。

突发新闻摄影奖

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

《纽约时报》

新婚的希克斯在内罗毕市中心领取结婚礼物时,索马里武装分子在附近的购物中心用机关枪开火。他很快赶到混乱现场——到处都是鲜血和尸体,恐怖分子仍未被控制——用总是随身携带的小相机拍照。44岁的希克斯因其"技巧和勇敢"得到评委会的表彰。他1999年加入《纽约时报》。本报2009年获得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时,他是团队成员之一。

最终入围名单:约翰·特鲁麦基(John Tlumacki)和大卫·L·赖安(David L. Ryan),《波士顿环球报》;戈兰·托马舍维奇(Goran Tomasevic),路透社。

专题摄影奖

乔希·哈纳(Josh Haner)

《纽约时报》

哈纳花了差不多三个月时间记录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丧失双腿的、28岁的杰夫·鲍曼(Jeff Bauman)痛苦的恢复和早期复原过程。普利策评委会称赞哈纳为照片配上了"感人的文字"。34岁的哈纳2004年加入《纽约时报》,现在是特约摄影师兼照片技术高级编辑。

最终入围名单:莱西·阿特金斯(Lacy Atkins),《旧金山纪事报》(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迈克尔·威廉姆森(Michael Williamson),《华盛顿邮报》。

专题写作奖

空缺

普利策专题写作奖没有授予任何人,这个决定不常见,但也并非没有先例。这通常是因为没有哪篇作品得到了规定的多数票(比如,普利策奖第11次出现小说类奖项空缺)。上次专题写作奖空缺是在2004年。

最终入围名单:斯科特·法韦尔(Scott Farwell),《达拉斯晨报》(The Dallas Morning News);克里斯托弗·戈法尔(Christopher Goffard),《洛杉矶时报》;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密尔沃基哨兵日报》(The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翻译:董楠、王相宜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包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项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纽约时报》包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项
Apr 15th 2014, 11:20, by JAMES ESTRIN

《纽约时报》包揽了2014年度普利策奖的新闻摄影类奖项。专职摄影师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因报道发生在肯尼亚内罗毕一家高档商场的恐怖袭击事件荣获2014年普利策突发新闻图片奖,那次事件导致了60余人丧生。乔希·哈纳(Josh Haner)则夺得了专题摄影奖,他拍摄了波士顿马拉松(Boston Marathon)爆炸案的一名幸存者缓慢而痛苦的康复进程

上述奖项由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颁发,本次的获奖结果是哥伦比亚大学于周一公布的。

《纽约时报》负责新闻图片的助理主编米歇尔·麦克纳利(Michele McNally)说,"对我来说,它体现了新闻摄影在整个报社的价值——反映了最棒的海外报道,也反映了我们最竭诚的努力。这个奖项认可了我们新闻摄影的水平与《纽约时报》报道的总体水平是一致的,而时报的报道是全世界最好的。"

这是《纽约时报》第二次把普利策奖同一年的两个摄影奖项全都收入囊中。2002年,《纽约时报》凭借15名摄影师对2001年9·11事件的一组摄影报道赢得了突发新闻图片奖,同年的专题摄影奖颁给了《纽约时报》的五名摄影师,他们因9·11袭击后,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拍摄的作品而获奖。

《纽约时报》还在2009年因为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报道赢得了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希克斯是获奖团队中的一员。他曾荣膺无数国际奖项,包括2006年全球年度图片奖(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年度最佳报纸摄影记者奖。

希克斯说,"以这种方式得到肯定让我不胜荣幸。它也提醒我,不管发生在多遥远和多偏僻的地方,这些事件都会获得关注。此外,全球各地的摄影师在奔赴危险地域时所承担的风险,也得到了大家的承认和回馈。"

希克斯出生在巴西,在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长大。他曾受雇于克里斯·洪德罗斯(Chris Hondros),为俄亥俄州报纸《特洛伊每日新闻》(The Troy Daily News)工作。2011年4月,洪德罗斯在利比亚做摄影报道时身亡。现年44岁的希克斯还曾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威尔明顿晨星报》(The Wilmington Morning Star)供职。

希克斯住在内罗毕,商场袭击案发生时,他距离案发地点只有几个街区之遥。随着袭击事件的发展,他和搜索袭击者的安全部队一道进入了商场内。在当日晚些时候接受"镜头"(Lens)博客的采访时,希克斯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希克斯曾报道过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他是2011年在利比亚被绑架并受到残酷虐待的四名《纽约时报》记者之一。

他说,"当时我的视野很清楚,可以看到商场里倒着多具尸体,有些倒在一起,是在咖啡店里吃午餐的时候被击中的。不论你看向哪里,尸体似乎无所不在。"

他说,拍摄内罗毕商场发生的袭击事件,危险程度达到甚至超过了阿富汗战争。在商场里,他必须思考自己站在何处,要拍摄什么内容,要在自己和枪手之间设置哪类障碍物。

"此次袭击就是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赤裸裸的谋杀。"希克斯说,他曾在职业生涯中拍摄过许多暴力场景,包括发生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索马里和苏丹的冲突。"这不是战争。这些武装分子走进商场,杀害平民,杀害他们一路上遇到的任何人,连妇女儿童也不放过。这不是典型的战争。"

希克斯几乎每天都会经过那座商场,现在那里布满了弹孔,装上了板子遮盖。他说,每一次,那里都会让他回想起当时袭击的场景。他说,此类事件会在短期内吸引全球的关注,而后往往会被大多数人遗忘。

他选择要尽可能多地铭记。

"在你自愿前去报道一场冲突,或者在恐怖袭击发生时进入韦斯特盖特商场(Westgate Mall)之后,你会对当时经历念念不忘,我不认为应该忘记,"他说。"我想,把那段记忆隐藏起来,忽略那些你曾拍摄过的、在恐怖环境下遭受不幸的人们,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你不能忘记发生的那些事,否则对他们所有人都是一种亏欠。一旦你目击了这样的事件,它就会融入你的记忆,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今年34岁的哈纳凭借对杰夫·鲍曼(Jeff Bauman)的图片报道赢得了普利策专题摄影奖。鲍曼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失去了双腿。哈纳在长达两个半月的跟拍过程里,追踪着28岁的鲍曼的生活,记录下了他备受煎熬的状态,以及他和家人及女友在一起的时刻。

炸弹引爆时,鲍曼正在马拉松比赛现场为他的女友埃琳·赫尔利(Erin Hurley)加油。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摄影记者查尔斯·克鲁帕(Charles Krupa)拍下的一张照片生动地记录了爆炸发生后不久,鲍曼坐在轮椅上被推离现场的一刻。这张照片成了当天流传最广的照片之一。

哈纳当天傍晚到达波士顿报道爆炸后续,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和记者蒂姆·罗汉(Tim Rohan)等人一起合作。罗汉最近刚刚结束了在《纽约时报》的实习。

今年24岁的罗汉认识鲍曼一家,在他撰写的《终点线之后》(Beyond the Finish Line)一文中,详细记录了鲍曼的恢复过程。这两名记者与鲍曼一起度过了许多时间,有时候在没有其他访客的时候会和他一起打电子游戏。

罗汉去年接受了"尼曼故事板"(Nieman Storyboard)网站的采访,他在接受采访时描述了哈纳开始用图片记录这个故事时发生的事情。

"最初的一周半过后,我们的摄影师乔希·哈纳加入,他立刻融入了这个集体,"罗汉说。"每个人都喜欢乔希,所以他来了以后气氛也变得轻松。这些人聚在一起恰到好处,让杰夫感到自在,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对哈纳来说,目睹鲍曼痛苦的康复历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明白对一些特定的时刻要存有敬意,让这样的时刻不受快门声音的打扰而独立地存在,"他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拍照是在消费痛苦,什么时候对故事是必要的。"

哈纳常常带着四台单反相机,两台专门用来拍摄视频,两台拍静态图片。他每天也会拍摄一些视频。由哈纳、凯瑟琳·斯潘格勒(Catherine Spangler)和罗汉制作的视频获得了最佳新闻摄影奖(Best of Photojournalism)的一等奖和全球年度图片奖多媒体特写故事的二等奖。

和希克斯一样,哈纳也提到了大众记忆时间长短的问题。

"我的担心是,人们会忘记像这样的悲剧事件,"他说。"让人们注意到幸存者正在经历的一切,以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从而帮助他们,这十分重要。"

哈纳之前曾在《财富》(Fortune)为麦克纳利效力一年,2004年麦克纳利带他一起加入了《纽约时报》。哈纳在2009年共同创立了"镜头"博客。他目前为《纽约时报》专职摄影师,也是摄影技术方面的资深编辑。

在《纽约时报》,哈纳在图片的使用和展示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包括开发出一部背包大小的传输设备,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即时传输图片,并在几分钟内传上网。他一直小心地保护了这项技术优势不被竞争对手超越。

哈纳10岁时开始拍照,在旧金山读小学时,就曾在哈维·米尔克社区暗房(Harvey Milk Community Darkroom)里花去了大量时间研究摄影。1995年15岁时,他开始在制作了《生命中的一天》(Day in The Life)系列图册的公司实习,在那里他遇到了麦克纳利,以及《纽约时报》图片部副主编米根·卢拉姆(Meaghan Looram)。

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他学习符号系统。这一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也是校报的图片部主编。毕业后,他为了拍摄一部图片纪实项目,搬进一个拖车公园,住了五个月,然后他去了《财富》杂志和麦克纳利共事。

哈纳拿这一项目申请了普利策的专题摄影奖。他说,他知道对《纽约时报》来说,提交哪些作品来评奖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特别是这一年涌现了如此多的优秀作品。一开始,他没有考虑要评奖,但朋友们纷纷鼓励他参加。

今天,站在编辑部各位同事面前,他终于实现了他在湾区时的童年梦想。

"自从我拿起照相机,就会细读《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上的署名,努力琢磨所有这些摄影师是怎样的人,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之一,这是我自那时起就希望此生能够实现的梦想,"他说。

今天,他已是他们中的一员。

哈纳希克斯获奖的全部作品已于《纽约时报》发表。

翻译:张薇、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乌克兰请联合国帮助应对东部叛乱未果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乌克兰请联合国帮助应对东部叛乱未果
Apr 15th 2014, 11:28, by ANDREW HIGGINS

乌克兰基辅——周一,乌克兰未能将它发出的最后通牒付诸实施,也没能说服联合国派出维和人员,暴露出了摇摇欲坠的基辅政府面临的严峻现实。面对俄罗斯支持下的分裂主义分子在动荡的东部地区采取的行动,基辅的政治领导人和安全力量束手无策。

乌克兰代总统设下的在东部启动"大规模反恐行动"的最后期限已过,但警方和军方并未明显介入。与此同时,亲俄罗斯的激进分子又占领了顿涅茨克的另一栋政府大楼,至此,东部至少有九座城市陷入到一场愈演愈烈的叛乱运动中。

代总统奥列克桑德尔·V·图奇诺夫(Oleksandr V. Turchynov)请联合国派出维和力量。但考虑到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有一票否决权,并且不太可能同意类似请求,此举被广泛认为是绝望的表现。

混乱且被动的应对,表明在挑战亲俄罗斯激进分子,以及他们的俄罗斯支持者时,基辅的选择有限。过于坚决的应对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正好印证了俄罗斯称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人和说俄语的人受到了威胁,需要保护的说法。过于怯懦的应对又可能会招致俄罗斯的更多干涉,或是放任地方武装分子。

乌克兰的武装力量士气低落,装备落后,资金极其缺乏,以至于当上月俄罗斯军队占领克里米亚,政府下令他们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时,乌克兰的一名亿万富翁不得不为军方购买燃料。这位名叫伊霍尔·科洛莫伊斯基(Ihor Kolomoysky)的商人现在是紧挨着顿涅茨克的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州长。他说自己提供了大约500万美元购买汽油和电池,乌克兰军用车辆才得以驶离车库,直升飞机才得以从地面起飞。

乌克兰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State Security Service,简称SBU)里到处是给俄罗斯通风报信的人,以至于当中央情报局(CIA)局长约翰·O·布伦南(John O. Brennan)周末对基辅进行本应是秘密的访问时,俄罗斯官方新闻媒体很快便披露了这个消息,并宣称这是华盛顿正在操纵乌克兰,推动乌克兰在东部实行镇压的证据。

即便是以执行危险任务为荣的乌克兰精英特种部队阿尔法(Alfa),也似乎在应对东部动荡的过程中表现得软弱无能。

阿尔法在周日的交火中失去了一名官员,对方看来是斯拉维扬斯克的亲俄罗斯势力。这支部队在进入该市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更别说从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手里夺回政府大楼了。

与乌克兰安全机构和情报机构的其他武装力量一样,阿尔法的部分成员的忠诚动摇了,似乎不愿参加一场与亲莫斯科的激进分子为敌的斗争。那些激进分子会让支持武装分子的老妇人和其他居民上前线。

正如所预料的一样,阿尔法在周一并没有采取行动,把亲俄罗斯激进分子赶出斯拉维扬斯克。该部队正因在反抗前总统维克托·F·亚努科维奇(Viktor F. Yanukovych)的活动期间,在镇压首都抗议者中所起的作用而接受调查。

一些乌克兰人希望亚努科维奇的下台能让他们的国家走出俄罗斯的阴影,向欧洲靠拢,而政府未能夺回对斯拉维扬斯克和东部其他一些城镇的控制权,这让他们觉得丢脸和愤怒。

"我们毫无防备,"一名身穿制服的哥萨克人在基辅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are)的台上高声喊道。独立广场曾是持续三个月的反亚努科维奇抗议活动的焦点,现在在那里聚集的人,不满的是自从亚努科维奇2月逃往俄罗斯后所发生的事情。"我请求政府给我们武器——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他一边说,一边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挥舞着一把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

在周一出现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照片看,乌克兰的坦克据称出现在了斯拉维扬斯克以北的主干道上,这表明基辅政府正在为反击做准备,或者至少是在展示自己的力量,以安抚批评人士。这些批评人士认为,基辅政府没有采取充分行动去避免乌克兰东部步克里米亚的后尘。克里米亚于上月被俄罗斯吞并。

顿涅茨克和其他东部省份爆发的叛乱让基辅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全面动武还是呼吁各方保持冷静。迄今为止,东部民众对激进分子的支持还比较温和,动用大量军队可能只会增加民众对他们的支持,而截至目前,呼吁各方保持冷静这种方式只是让亲俄罗斯叛乱分子更大胆了。即使乌克兰拥有一个绝对忠诚的安全和军事机器,这一困境也不易解决,而现在连这也没有,就让选择愈发困难了。

在2月的革命后,有了新任领导人的SBU已多次吹嘘说,在东部抓到了疑似俄罗斯特工的人,但尚未公布确凿证据,以证明是俄罗斯在精心安排和资助顿涅茨克及邻近省份的叛乱。这让俄罗斯外长谢尔盖·V·拉夫罗夫(Sergey V. Lavrov)可以尽情嘲讽乌克兰和西方,说他们的谴责是没有依据的。这样让乌克兰无从反驳莫斯科有关西方实施干预的说法,至少在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国内是这样。

相比之下,阿尔法看起来的确多少是在行动。但前阿尔法官员、阿尔法老兵协会主席谢尔盖·斯科罗赫瓦托夫(Serhiy Skorokhvatov)称,阿尔法的军官对因在亚努科维奇领导下扮演的角色而接受质疑感到愤恨,他们不明白,"你们前一天说他们是凶手,第二天却派他们去夺回顿涅茨克的一栋大楼。"

而在基辅的反亚努科维奇活动中心独立广场,最近几天回荡着对当局未能粉碎东部分裂活动的愤怒斥责,以及让民众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呼吁。

顿涅茨克前不久的一次民调显示,希望加入俄罗斯的人口比例不足三分之一,远低于希望乌克兰保持完整的比例。支持基辅的顿涅茨克居民感到越来越困惑,亲俄罗斯的少数人为何能恣意横行。

"现在球在基辅这一边,"来自顿涅茨克的律师奥列克桑德尔·霍恩恰洛夫(Oleksandr Honcharov)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如果无法稳定局势,政府还配叫政府吗?"

Andrew E. Kramer自乌克兰斯洛伐克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枪杀三人被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枪杀三人被捕
Apr 15th 2014, 10:00, by STEVEN YACCINO, DAN BARRY

堪萨斯州欧弗兰帕克——周日下午的混乱过后,戴着手铐的嫌疑人被送进了一辆浅灰色的警车。他的胡子花白,身上的T恤是显眼的白色。一定程度上,他看起来很符合自己的身份:据说是刚在赌场度过了一段周末时光的退休人员。接下来,汽车后座上,传来他用南方口音高喊的陈旧口号:

"希特勒万岁!"

73岁的弗雷泽·格伦·米勒(Frazier Glenn Miller)再次宣告了自己的心声。数十年来,他一直是美国颇为突出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之一,尤其对犹太人极端厌恶。不过这一次,他在欧弗兰帕克遭到了拘捕,理由是涉嫌在逾越节的前一天于两家犹太人社区活动场所外枪杀三人。

受害人分别是69岁的医师威廉·科尔波龙(William Corporon)、他14岁的外孙里特·安德伍德(Reat Underwood),以及53岁的特丽·拉曼诺(Terri LaManno)。三人均不是犹太人。

米勒被捕的消息仅让南方贫困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的情报项目主管海迪·拜里奇(Heidi Beirich)略感惊讶。该中心监测仇恨团体,而拜里奇与米勒本人通过几次电话。她表示,米勒既表现得相当友善,又抱有让她震惊的极其恶劣的反犹主义仇恨情绪。

"一方面,我有点惊讶,"拜里奇说,"他有肺气肿,多数时间用来在网上发表相当恶劣的言论,但很多年都没有采取任何实质行动。另一方面,一辈子都在说犹太人应该被杀掉的某个人决定去杀犹太人,又怎能让人惊讶呢?"

地方、州级与联邦执法部门周一宣布,将以仇恨罪行追查这起枪击案。"我们认为,他的动机是袭击犹太人活动场所,"欧弗兰帕克警署署长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s)称。不过,他也指出,尚不清楚枪手为何选择犹太人社区中心(Jewish Community Center)和附近的养老院沙洛姆之村(Village Shalom)下手。在希伯来语中,沙洛姆意为"平安"。

米勒又名弗雷泽·格伦·克罗斯(Frazier Glenn Cross,这个姓氏有十字架的意思——译注)。他原定的出庭时间被推迟,让人们抱着疑问继续等待。不过,米勒的真实本质向来确凿无疑。

比方说,他的简陋网站上贴有3K党(Ku Klux Klan)集会的图片和宣称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打破犹太人的媒体垄断的公告,以及他于2010年接受广播名人霍华德·斯特恩(Howard Stern)采访的链接。建议人们"小心犹太人"后,米勒祝愿访客度过愉快的一天。

1959年3月,十几岁的米勒加入美国陆军。按照他本人和南方贫困法律中心的说法,他两次在越南服役,并在陆军特种部队中度过了13年时光。然而,他后来表示,从父亲给他的一份简报中,他才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这份种族主义的反犹简报名为《雷电》(The Thunderbolt)

有一段时间,唇上留着标志性的浓密深色胡子的米勒要么是处于白人至上主义活动的中心,要么是走得很近。1979年,白人至上主义者枪杀了在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进行反3K党游行活动的五名共产主义者。当时,作为纳粹团体美国国家社会主义党(National 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 )成员的米勒就在现场。

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律师威廉·E·马丁(William E. Martin)曾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公共辩护人代理米勒的官司。在他口中,这名以前的客户"招人喜欢",习性与常人无异,唯一的例外是他的世界观。

"在一般的交谈中,他很平常,"马丁说,"但是,一旦让他开口谈政治,不管讨论的是什么话题,你都会马上知道他的看法。他对这些也相当地坦然。"

联邦探员最终采用催泪弹把米勒从欧扎克斯的一栋活动房里熏了出来,屋子里满是武器与弹药。他曾对一项与武器相关的指控表示认罪,在联邦监狱中服刑三年。作为认罪协议的一部分,他后来给出了不利于其他一些白人至上主义头目的证词。

结果,他受到了许多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排斥。不过,拜里奇表示,其他人把他视为英雄。"有些人会说,'这家伙如假包换,不像你们这帮人把所有时间都消磨在网上,'"她说。

大约10年前,米勒搬到了密苏里州的奥罗拉。他与现任妻子玛吉(Marge)一起住在两条田间路交汇处的一栋农场风格的灰色房子里。正是在这里,他揭开了新的篇章,在互联网仇恨论坛上推广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先锋新闻网"(Vanguard News Network)上。

在当地,他享有和蔼可亲的名声,与其他人没什么两样。除了他认为犹太人理应灭绝,并且抱有他曾写下的一种观点,即白种人"简直正在被有色杂种的海洋所淹没"。除了在散发白人至上主义材料的时候,他甚少与他人交谈。

近年来,米勒还与狱中的白人至上主义者积极通信,其中包括去年11月在密苏里州被执行死刑的谋杀犯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Joseph Paul Franklin)。南方贫困法律中心的拜里奇称,米勒与富兰克林关系非常密切,枪击发生的当天是富兰克林的生日。

拜里奇与米勒的妻子交谈过。她表示,头一天下午3点左右,米勒开着白色轿车离开奥罗拉,又一次前往州内的一家赌场。

拜里奇称,周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米勒与妻子通话,说自己赢了钱,一切顺利。当局表示,这名曾被定罪的重案犯至少拥有一把猎枪和一把手枪。

几个小时后,戴着手铐的米勒高喊效忠希特勒的口号。三名白人已然身亡,其中两人是循道派新教教徒,剩余一人为天主教徒。

Steven Yaccino自欧弗兰帕克、Dan Barry自纽约报道。John Hacker自密苏里州奥罗拉、John Peragine自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勒姆、Alan Blinder自亚特兰大、以及Richard A. Oppel Jr.和Timothy Williams自纽约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棱镜门报道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棱镜门报道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
Apr 15th 2014, 08:47, by RAVI SOMAIYA

周一,《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美国版获得了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获奖作品是讲述前政府承包商雇员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泄露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文件的文章,该奖项是新闻界最具声望的奖项之一。

《卫报》和《华盛顿邮报》通过一系列报道披露了NSA覆盖广泛的国内监听项目,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政府监听范围的讨论。这两家报纸还受到了美国和英国政府的严厉批评,议员们纷纷指责它们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

普利策委员会称,之所以把这个奖项颁给它们,是因为它们进行了"权威且深入的报道,帮助公众理解了泄密事件对于国家安全整体框架的意义"。

伦敦《卫报》的编辑艾伦·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说,他希望公共服务奖能促使美国官方重新考虑他们对斯诺登的立场。斯诺登受到了美国的指控,并已向俄罗斯寻求庇护。

"是时候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更理性的讨论了,"拉斯布里杰说,"简单地把此事作为刑事案件来处理,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回应。"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的编辑戴维·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说,前述报道"是重大报道的典范,也是体现新闻界公共服务意义所在的典范"。雷姆尼克并未担任普利策奖评委。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凭借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报道获得了突发新闻奖。这起爆炸案共导致三人死亡、至少260人受伤。本周二是此次爆炸案的一周年纪念日。

在文学类别中,唐娜·塔特(Donna Tartt)凭借《金翅雀》(The Goldfinch)赢得了小说奖。普利策委员会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青春期的美文小说,人物刻画精致,讲述了一个伤心男孩与一件小幅名画之间的纠葛。"

《纽约时报》获得了两个奖项,两个奖项都与摄影有关。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获得了突发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是他拍摄的肯尼亚内罗毕一个高级购物中心遭遇恐怖袭击的照片,该袭击导致60多人丧生。乔什·哈纳(Josh Haner)则凭借他拍下的一名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幸存者的痛苦恢复过程获得了专题摄影奖。

今年值得注意的还有特写类奖项的空缺。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西·吉斯勒(Sig Gissler)表示,这一决定"不是对特写报道写作状况的评论"。他表示,规则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得到委员会的多数投票。他称,"经过仔细的考虑",入围决选的三篇作品都没有获得多数票。吉斯勒还表示,这一决定并非独一无二。2012年,普利策奖第11次出现小说类奖项空缺。2004年,特写类奖项空缺。

《华盛顿邮报》还获得了一个奖项——解释性报道奖。该报专职撰稿人、31岁的伊莱·萨斯洛(Eli Saslow)凭借一系列描写依靠联邦食品券计划的美国家庭的文章获得该奖。在新任执行主编马丁·巴伦(Martin Baron)及新老板杰弗里·P·贝佐斯(Jeffrey P. Bezos)的领导下,《华邮》获得了上述奖项。巴伦于2013年1月获得该报高级职位,亚马逊(Amazon)创始人贝佐斯于去年夏天收购了该报。

巴伦表示,《华邮》的获奖文章都是他认为"极其重要"的文章。他表示,获得公共服务奖的文章不"需要证明"。

"该报道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扎实,"巴伦说,"它深入研究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相关机构一直在对美国公众隐瞒这一问题。"

路透社(Reuter)的杰森·赛普(Jason Szep)和安德鲁·R·C马歇尔(Andrew R. C. Marshall)获得了国际报道奖,获奖作品是对在缅甸遭到迫害的穆斯林少数族裔罗辛亚的报道。

公共诚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的克里斯·汉比(Chris Hamby)获得了调查性报道奖,获奖作品是有关身患黑肺病的煤矿工人与体制抗争的报道。《坦帕湾时报》(The Tampa Bay Times)的威尔·霍布森(Will Hobson)和迈克尔·拉福尔贾(Michael LaForgia)凭借有关流浪人口住房问题的系列文章获得地方新闻报道奖。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公报》(The Gazette)的戴维·菲利普斯(David Philipps)因关于负伤老兵的文章而获得了国内新闻报道奖。

丹·费金(Dan Fagin)的《汤姆斯河:科学与救赎的故事》(Toms River: A Story of Science and Salvatio)获得了非虚构类作品奖,该书讲述了水及空气污染致使新泽西海滨小镇一些儿童患上癌症的故事。获得戏剧奖的作品是安妮·贝克(Annie Baker)的"The Flick",这部戏剧围绕马萨诸塞州某艺术影院的三名员工展开。

Brooks Barnes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参与马航搜救被暗指帮了倒忙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参与马航搜救被暗指帮了倒忙
Apr 15th 2014, 07:11, by KIRK SEMPLE, ERIC SCHMITT

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政府的一艘船舰本月曾宣布探测到了可能来自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alaysia Airlines)失联航班的水下信号,令世界大为震惊,突然之间,中国似乎成为了这次国际搜索行动的英雄。

然而,中国的说法在几天之内就遭到了摈弃,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几百英里外一艘澳大利亚船只上的美国人员记录的另一组信号。

尽管如此,中国的声明还是使美国及其他参与国家的一些官员暗地里非常愤怒。据官员及分析人士透露,中国的声明可能只是意在展现自身能力的一系列举措之一,到头来却干扰并耽搁了搜索行动。

美国国防部(Defense Department)一名高级官员表示,"大家都想找到飞机。"这名官员要求匿名,因为他不想显得对中国太过苛刻。但他还表示,"虚假线索拖慢了调查工作的进程。"

大部分马航370航班乘客是中国公民,搜寻工作由此成为了中国的要务。自飞机于3月8日失联以来,中国已经部署了多架侦察机和十几艘船舰参与搜索,并称自己为此部署了21颗卫星。在位于南印度洋的当前搜索区域进行搜索的大多数船只都来自中国。

很明显,此次搜索任务是中国政府的一个绝佳机会,可以向国内观众展示决心及技术能力,对去年应对侵袭菲律宾的台风"海燕"(Typhoon Haiyan)的不力举措做出改进。外界普遍批评中国应对台风"海燕"的举措非常缓慢、不积极。

"这是中国挽回部分声誉、向世界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 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东京分校亚洲研究部主任杰夫·金斯顿(Jeff Kingston)说。"这件工作可以带来很多声誉。"

不过,搜索行动还使中国与区域竞争对手突然发生了密切接触。中国快速进行军事扩张,越来越愿意向全球更大范围展示力量,使得这些国家对中国日益不满。由于飞机失联前该地区的局势已经高度紧张,中国急于争抢第一的举动使其他参与搜索行动的国家感到不安,特别是因为事实证明中国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

在搜索的第一周,中国公布了一些据称显示了南海残骸的卫星照片。然而,事实证明那些物体是一些无关的碎片。此次声明最终促使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出言指责,称中国浪费了其他国家搜寻失联波音777-200飞机的时间。

4月5日,中国官方新闻媒体报道称,中国政府的搜索舰船"海巡01"两次探测到了可能来自失联飞机飞行记录器的水下信号。当天,该船明显是在搜索行动协调员指定的区域之外进行搜寻。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发布的照片显示,该船船员使用的是用于浅水的手持式水听器,人们由此对中方说法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然而,负责搜索的官员还是派配有高精听音技术的英国船舰"回声号"(HMS Echo)前去核实"海巡01"的报告。几天后,"回声号"被悄悄撤离"海巡01"所在区域,并被派去协助澳大利亚船只"海盾号"。"海盾号"同样配有高科技听音技术,并且探测到了四组信号,搜索协调人员认为这些信号来自失联飞机的飞行记录仪。

官员称,由于"回声号"被派去协助"海盾号"的时间延迟,搜寻人员可能失去了记录更多信号并缩小水下搜索范围的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中国战略专家林和立(Willy Lam)说,中国缺乏精密设备的程度令人震惊。

"从政府的宣传来看,中国应该会拿出他们最好的技术,因为这关乎国家声望,何况他们还面临着来自遇难者家属的诸多压力,"林和立说。"中方曾大肆宣扬要打造先进军队,但他们在此次行动中似乎没有太多可供展示的东西。"

有人在一次采访中提起了中国参与搜救的情况,一名马来西亚高层官员愣了一愣,随后讽刺道,"很有帮助,难道不是吗?"

几名分析人士说,北京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急于向中国人民展示,它不仅奔走在搜索工作的最前线,收获也最大。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政治学教授卡尔·泰尔(Carl Thayer)说,"问题是,先取得成果的是谁呢?"

中国外交部没有回应对搜索工作置评的请求。

分析人士称,如果中国不如此强烈地批评马来西亚的调查工作,国际社会对中方失误的评价可能也不会如此负面。几周以来,中国官方和中国国家媒体对马来西亚政府进行了恐吓,要求他们提高透明度。

一些分析人士说,虽然中国的行动显得笨拙,但很少有观察者质疑中国政府找到飞机的决心。

"中国此次搜索的范围、规模和开支都超过了它此前参与的任何行动,"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乔纳森·D·波拉克(Jonathan D. Pollack)说。"中国希望得到确定的结果,这方面的愿望不比任何人小。"

"有可能,这促使中国的一些工作人员根据有限或不确定的观察结果得出了不成熟的结论,"波拉克说。"但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

Kirk Semple自吉隆坡、Eric Schmitt自华盛顿报道。Keith Bradsher自香港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官方称兰州水质达标,居民疑虑犹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官方称兰州水质达标,居民疑虑犹存
Apr 15th 2014, 05:55, by 王霜舟

中国西北部城市兰州市的官员称,一条发生泄露的输油管道已经修好,目前该市的自来水安全达标。几天前,对兰州市自来水的检测发现,一种致癌化学元素的含量是国家安全标准的20多倍。

水污染迫使兰州市的一个区中断了自来水供应,引发了市民对瓶装水的疯狂抢购。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太平洋环境(Pacific Environment)的中国项目协调员赵中说,上周日发布的消息称,水污染问题已得到解决,但这并没有减轻市民们的恐慌。

赵中是兰州环保组织绿驼铃的创办人、理事。他说,"人们的第一个想法是,如何找到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政府说目前的水质是达标的,但事实上,这是所有人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担心的一个问题。"

据国有媒体《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检测结果显示水质异常的近18个小时之后,自来水供应才被切断。这引发了对当地政府和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行动不够迅速的指责。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是一家中法合资公司,为兰州市提供水处理服务。

记者周一致电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的公关部门,但无人接听。公司代表田华强告诉《中国青年报》,不存在拖沓低效的问题,苯的检测较为复杂,花费的时间要长一点,此外,只有市政府有停水的权力。

兰州位于黄河流域,四面是贫瘠的群山,长期存在环境问题,包括沙尘暴、呛人的烟雾和偶尔发生的有毒物质泄露和爆炸事件,这些事故与当地大规模的石油化工和石油冶炼业有关。1998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发现,在全球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兰州的空气质量最差

有关部门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一处原油泄露可能渗入了一个运行了将近60年的自流沟,自流沟是位于两个水厂之间的一条输水沟。据中国国有媒体报道,周日,调查人员说,中石油旗下的一家化工厂在1987和2002年发生的爆炸事件可能导致了这次的泄露,使34吨化学物质渗入了地下,由于自来水管道连接处材料的溶解而进入了管道。

上周的检测结果显示,自来水中的苯含量高达每升201微克。国家标准是每升10微克。是一种存在于石油产品中的致癌化学物质,被用于生产多种塑料制品、合成纤维、杀虫剂和润滑剂。

中国环境监管机构控制污染的能力常常难以跟上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飞快步伐。在满足不断增长的汽油和工业化学品需求的同时,大型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一直难以确保安全和限制有毒气体的排放。

就像去年11月发生在海滨城市青岛的致命的原油管道爆炸事故一样,有时,安全上的缺陷引发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兰州市民担心的则是,如果接触了受污染的饮用水,会产生何种长期影响。

赵中说,尽管兰州的一些富人平时只使用瓶装水,其所在机构之前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仍然依赖自来水做饭、洗澡和饮用。

"在这之前,包括3月份,许多人抱怨水里有异味时,居民们就对政府和当地公司有关水质达标的说法表示怀疑,"赵中说,"所以他们现在担心,也许早就发生过类似的水污染事件,只不过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

Bree Feng 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外逃香港大亨请求撤销拘捕令被拒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外逃香港大亨请求撤销拘捕令被拒
Apr 15th 2014, 05:20, by NEIL GOUGH

本周一,香港法官驳回了一份拘捕令的撤销申请。这份拘捕令针对的是一位香港报业大亨,36年前,他在被指控贩毒后逃到了台湾。

马惜珍曾创办了香港销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在1977年一桩从东南亚贩运吗啡和鸦片到香港的重大案件中,有九个人遭到拘捕与指控,马惜珍就是其中之一。香港当时仍是英国的殖民地。

1978年,当这桩案件将要进入审理阶段时,马惜珍弃保潜逃到了台湾,之后他一直作为逃犯生活在那里。香港和台湾之间没有引渡条约。

马惜珍现年76岁,他的律师最近向香港法院申请撤销对他的拘捕令,理由是香港政府的检察官承认,他们不再有足够的证据来起诉马惜珍。

警方曾称,马惜珍(又名马奕盛)及其兄长马惜如领导一个团伙,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非法毒品从金三角运送到香港。

马惜如人称"白粉马"(White Powder Ma),比马惜珍早一年逃往台湾,并于1992年在那里亡故。

马氏兄弟于1969年创办了《东方日报》(Oriental Daily News)。该报目前仍由马氏家族成员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期,马家向英国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提供的一笔政治捐款曾引起了争议。马家曾为"某些承诺"捐赠了1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60万元),但对结果却日渐感到失望,于是要求保守党退钱。

本周一,香港高等法院开始聆讯时,几名职员把沉重的旧文件搬进法庭。文件夹原本是淡黄褐色,年深日久已经变成了棕色。

"本案要涉及到一些考古活动了,变色的文件就证明了这一点,"代表马惜珍的资深大律师麦高义(Gerard McCoy)说。"从原则上说,关键因素就是检方不情愿地、无疑也很窝火地承认,不利于他的证据现在已经不复充分。"

他补充说,马惜珍一直"坚决否认"对他的指控。

麦考伊说,马惜珍的健康情况已经恶化,经常出现心脏衰竭,现在坐轮椅,戴氧气面罩。"马先生此生最后的愿望是回到香港,"他说。

代表刑事检控专员(director of public prosecutions)的资深大律师邓乐勤(Peter Duncan)表示,对于马惜珍的申请,香港政府采取了中立立场。他承认,检察官不再有足够的证据将该案提交法院,这意味着如果马惜珍回来受审,政府将无法提出不利于他的证据,因而他几乎肯定会被无罪开释。

双方都没有对证据不足的状况进行解释,但在原案中,政府的主要证人之一是人称"跛豪"的吴锡豪,这个绰号因他的腿伤而得名。1975年吴锡豪因涉嫌贩毒被捕,后被判处30年监禁,并于1991年亡故。

尽管如此,邓乐勤声称,撤销针对马惜珍的拘捕令可能会发出"错误的信息",即"富人"可以出逃,等到事情变成陈年旧案,被法院撤销,就可以逃脱法网制裁。

从1988年起,马惜珍曾多次接触香港当局,探讨他回港的可能性,邓乐勤说。但每一次他都被告知,他会遭到拘捕。

在做出驳回这个申请的裁决时,法官陈庆伟(Andrew Chan)说,不利于马惜珍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不足这件事,得由检查官和律政司(department of justice)来解释。但就法院而言,1978年发出的针对马惜珍的拘捕令仍然有效。

马惜珍的律师拒绝对申请被驳回一事置评,也没有说他们是否会上诉。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潜水设备将被用于马航飞机搜索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潜水设备将被用于马航飞机搜索
Apr 15th 2014, 04:18, by KIRK SEMPLE, 储百亮, MICHELLE INNIS

马来西亚吉隆坡——周一,马来西亚航空370航班搜寻工作的首席协调人称,六天来,他们没有收到任何可能来自飞机飞行记录仪的水下信号,搜寻人员由此计划将搜寻工作转移到幽暗的印度洋深海。他们部署了一个潜水设备来扫描海床,以查看上面是否存在残骸。

由于没有接收到更多的ping信号,人们又认为飞机飞行记录仪上的电池已经耗尽,官员便断定不太可能搜索到新的信号,因此需要改变搜索策略。

负责协调搜寻工作的安格斯·休斯顿(Angus Houston)在澳大利亚珀斯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现在到了进行水下搜索的时候。"

休斯顿拿出他在公开露面时的一贯腔调,谨慎地表示,目前仍无法保证搜寻人员能找到残骸。

"不能过于乐观,"他说,"要现实。"

他还说,"要找到一些东西可能非常困难,在看到残骸之前,你根本无法判断任何线索的用处。"

部署潜水设备的决定为搜寻飞行记录仪和飞机残骸的工作开启了一个新篇章,这些东西可能会提供关键证据,说明这架波音(Boeing)777-200为何会在3月8日偏离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原定航线,然后连同飞机上的239人一起消失。

休斯顿说,潜水设备最早将于周一夜间投入使用。

为了更好地定位信号来源,搜索协调人员曾希望侦测到更多的信号。

"虽然没有侦测到更多信号,但我们可以把之前获得的四个信号结合起来,组成我们在这次搜寻工作中最有希望的线索,"休斯顿说,"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这条线索。"

他并未指明海床上的预期搜索区的面积,只表示这是一个"范围缩小、可以掌控的搜索区"。

休斯顿还说,工作人员在搜索区发现了一条油迹,并已进行取样测试,但结果还要几天才能出来。这条油迹距离搜索人员发现水下信号的区域大约3.5英里(约合5.6公里)。

在此前的水下搜寻工作中,负责搜索的官员一直依赖所谓的拖曳式声波定位仪。它大致是一个精心制作的麦克风,工作人员将它抛到水下大约1英里的地方,再由澳大利亚海军舰船"海盾号"拖着它前进。在珀斯西北约1000英里处的水域,这个定位仪于4月5日侦测到两组信号,又于4月8日侦测到另外两组。

随着搜寻工作转移到海底,搜寻人员最有价值的工具将是"蓝鳍金枪鱼-21"(Bluefin-21)。这是一台遥控潜水设备,由负责声波定位仪的美国团队操控。该设备首先将对海床进行声纳扫描。"海盾号"上的技术人员如果在扫描图像中看到了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内容,就会给蓝鳍装配一台摄像机,然后把它送回去拍摄照片。

ping信号所在区域的海床大约深2.8英里,搜索工作由此达到了蓝鳍的潜水极限。

休斯顿说,与此同时,飞机和船只将继续对海面进行搜寻,希望能找到飞机残骸。虽然经过数周搜寻,人们迄今仍未发现任何残骸。

负责搜索的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周一将有多达12架飞机和15艘船被部署到面积约1.8万平方英里的区域。搜索区的中心位于珀斯西北方向约1400英里处,东距"海盾号"搜寻ping信号的区域几百英里。调查人员认为,如果存在飞机残骸,它们很可能已经漂流到了离飞机坠海地点很远的地方。

虽然过去一周半收集到的四个信号令人鼓舞,但搜寻官员提醒称,成功找到飞机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些探测专家也预测,这种搜索寻回行动需要的时间可能会超过一年。搜寻370航班的人员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不熟悉澳大利亚以西印度洋海底的情况,该区域也没有经过详尽的测绘。休斯顿表示,人们认为这片海底像是起伏的丘陵,但却覆盖着厚厚的淤泥,这可能会阻碍搜索人员发现并找回飞机残骸。

此外,该区域极深,搜寻人员可以使用的探寻工具由此受限。

休斯顿在周一表示,"我觉得,这对人类来说是一片新区域",并称该区域环境"非常严酷"。

负责监管美国海军搜索行动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Seventh Fleet)的发言人透露,"蓝鳍金枪鱼-21"由马萨诸塞州昆西市蓝鳍金枪鱼机器人技术公司(Bluefin Robotics)制造,由马里兰州拉戈市的海军承包商凤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Phoenix International Holdings)拥有,是一个17英尺(约合5.18米)长的鱼雷形潜水器,它将在海床上方约115英尺处巡航。它将利用声呐系统来绘制海底的高清三维地图,"海盾号"上的技术人员将评估海底是否存在残骸的迹象。

休斯顿解释称,蓝鳍的工作时间每次都不会少于20小时:下沉需要两小时,搜寻16小时,然后还需要两小时回到海面。再次让蓝鳍潜入海底前,技术人员将需要大约四小时的时间来下载、分析数据。潜水器回到海面并下载完数据之后,技术团队才会知道它看到了什么。

休斯顿表示,蓝鳍的第一次任务涉及大约15平方英里(约合39平方公里)的区域。

美国海军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潜水器需要六周至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搜遍整个搜索区域。

他说,该潜水器"可能会让我们进一步接近视觉识别的目标,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探测到海底飞机残骸的可能机会。"

他表示,如果这片海域的深度超过了该潜水器的潜水能力,官员们就只能部署一个能潜入更深区域的潜水器。

如果搜索人员从声呐扫描图像中看到了值得注意的东西,他们将给蓝鳍潜水器装上摄像头,让它下潜到海底上方约20英尺处,拍摄照片。

调查的最后阶段将涉及找回黑盒子,可能还有部分残骸及遗体,以便帮助调查人员判定飞机的遭遇。飞机失踪经过是马来西亚当局与国际调查人员联合开展的刑事调查工作的重点,要确定失踪经过,可能需要仔细检查在海底发现的所有残骸。

但官员们警告称,搜索行动可能远没有进入最后阶段。

"我想提醒大家,不要指望部署了自主式潜水器就会找到飞机残骸,"休斯顿说,"找不到也是可能的。但这是最好的线索,必须大力追踪。我再强调一下,这将是一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在能够最终宣布解开了这个谜之前,我们必须找到看得见的残骸。"

休斯顿还进行了澄清,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舰船"海巡01"在4月4日及5日报告侦听到的其他水下信号不可靠。

"海盾号"探测到的四组信号,以及在同一区域发现的油迹是"我们掌握的全部信息",他说,"我们没有找到可见物体。这就是目前的情况。"

Kirk Semple自马来西亚吉隆坡、储百亮(Chris Buckley)自香港、Michelle Innis自澳大利亚悉尼报道。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怎样培养孩子关爱他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怎样培养孩子关爱他人
Apr 14th 2014, 23:30, by 亚当·格兰特

怎样才能成为好父母?我们知道一些教育孩子取得很大成就的窍门。例如,有研究显示,父母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孩子就会产生更强的努力精神,变得更有上进心。

尽管一些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成就,但成功并不是多数家长的首要目标。远比这个让我们更关心的是,让孩子变得友善、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调查显示,在美国的欧裔、亚裔、西语裔、非裔族群的家长,都认为关爱他人比取得成就重要得多。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成立,研究人员向50个国家的人询问人生的指导原则,发现他们最在乎的价值并不是成就,而是关爱。

尽管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但是教育孩子去关爱他人可并不简单。以色列开展的一项研究涵盖了600个家庭,研究发现重视友善、同情的父母,常常并不能教育出也认同这些价值观的孩子。

是不是有些孩子本性就好,而另一些则不好?过去十年,我一直在研究那些经常无条件帮助他人的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作为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父亲,我越来越好奇这些慷慨的倾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对双胞胎开展的遗传学研究显示,我们表现出的慷慨、关爱他人的倾向中,有四分之一超过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这个比例为后天的培养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一些家长养育出了友好、有同情心的孩子,而从他们的培养方式中取得的证据,却与很多极为善意的父母的做法截然相反,虽然后者会夸奖好的行为,对坏的行为做出反应,而且也会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在两岁时,孩子们就体验到了某些道德情绪,也就是由对与错激发的情感。研究显示,要将关爱他人作为一种正确的行为进行强化,赞扬比奖励更为有效。奖励可能会诱导孩子,只在能拿到好处的时候对人友善,而赞扬却能传达出,与别人分享的行为本质上就是有价值的。不过,如果孩子表现出了慷慨的早期迹象,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赞扬呢?

许多父母相信,应当赞扬的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学会重复这种行为。的确,我认识的一对夫妇就很小心,会说"你做的这件事太有帮助了",而不会说"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但这是正确的手段吗?在一项巧妙的试验中,研究人员琼·E·格鲁塞克(Joan E. Grusec)和艾丽卡·雷德勒(Erica Redler)研究了称赞慷慨行为和称赞慷慨品格,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儿赢得了弹子球,把其中一些捐给贫穷的小孩后,研究人员会评价,"哇,你分享了很多。"

之后研究人员随机地向孩子给予不同类型的表扬。对于其中一些,他们表扬了行动:"你把一些自己的弹子球给了穷孩子,这样做真好。是的,这是一件善良、帮助人的事。"对于另一些,他们则表扬了行为背后的品格:"我觉得你是那种只要能做到,就会帮助别人的人。是的,你是一个很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两个星期后,再有给予和分享的机会时,那些品格受到称赞的孩子,要比行为受到称赞的孩子慷慨得多。称赞孩子的品格,能够帮助孩子们把慷慨内化为自身认同的一部分,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了解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一结论与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J·布莱恩(Christopher J. Bryan)主持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相吻合,布莱恩的研究发现,对于道德行为,名词的效果好过动词。要想让三岁至六岁孩子在一项任务中提供帮助,让他们"当帮手"的效果,比让他们"来帮忙"的效果好22%至29%。而告知参试者"不要成为作弊者",与叮嘱"不要作弊"相比,能将作弊的情况减少一半。当我们的行为成为个人品格的反映时,我们就会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的、慷慨的选择。长此以往,它就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在儿童产生更强个人意识的关键时期,赞扬似乎尤其具有影响力。研究人员琼·E·格鲁塞克和艾丽卡·雷德勒赞扬五岁大的儿童的品格时,任何可能的正面影响,都没有产生持续的效果:他们可能还太小,无法将道德品格内化为稳定的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孩子到十岁时,称赞品格和称赞行为的差别就消失了:两者都有效果。将慷慨与品格捆绑在一起,似乎对八岁左右的儿童最为有效,儿童对自身身份的认识可能就是在这时开始成型的。

对好行为做出赞扬的反应,或许解决了一半的问题,但是对坏行为的反应也会产生重要的后果。孩子们造成破坏时,他们通常会感受到两种道德情感中的一种:羞耻感或负罪感。尽管人们通常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同义词,但心理学家茱恩·普莱斯·唐尼(June Price Tangney)牵头开展的研究发现,这两种情感的原因和后果有极大的区别。

羞耻感是"我是个坏人"的那种感觉,而负罪感则是"我做了错事"的那种感觉。羞耻感是对核心的自我做出的消极判断,这种情感破坏性极大:羞耻感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渺小、毫无价值,他们的反应要么是对目标发起攻击,要么是彻底地逃脱当时的状况。与此相对比,负罪感是对一种行动做出的消极判断,可以通过好的行为弥补。孩子产生负罪感时,他们倾向于感受到懊悔和惋惜,理解他们伤害到的人的感受,并且会打算纠正错误。

心理学家卡伦·卡普洛维茨·巴雷特(Karen Caplovitz Barrett)牵头主导的一项研究中,家长们对子女在家时的羞耻感和负罪感体验倾向做了评估。这些孩子得到了一个布娃娃,当他们独自和布娃娃玩耍时,它的一条腿掉了下来。有羞耻感倾向的儿童躲避研究人员,不肯自愿承认是他们弄坏了布娃娃。有负罪感倾向的儿童则更愿意修补娃娃,接近实验者并解释事情的经过。有羞耻感的儿童是逃避者;有负罪感的儿童是修复者。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关心别人,在他们行为不当时,我们需要教育他们为此而负疚,而不是因此而羞耻。在某项情感和道德培养研究的评估里,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提出,当家长怒气冲冲地散去他们的爱意、或者试图通过惩罚的威胁维护自己的权威时,孩子可能会开始认为,自己是坏人。由于害怕产生这种后果,有些家长根本不去管束孩子这可能会妨碍孩子形成强有力的道德标准。

对不良行为最有效的回应是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根据艾森伯格教授和戴维·R·谢弗(David R. Shaffer)的独立评估,培养关心他人的孩子的家长,会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是错的,这种行为将如何影响他人,以及他们怎样才能扭转局面。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形成行为判断标准,培养他们为他人着想的思维和对他人的责任感、以及道德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助于他们成为乐于助人的人。表达失望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向对方传达了你对不良行为的反对,与此相伴的是你对对方的高期望值和改善品行的可能:"你是一个好人,即使你做了一件坏事,我依然明白你能做得更好。"

虽然批评不良行为、赞扬良好品格的作用相当强大,但培养一个宽宏大量的孩子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单单坐等机会以回应孩子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身为家长,我们希望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然而,我们当中许多人的做法都是错的。

在一个经典的试验中,心理学家J·菲利普·拉什顿(J. Philippe Rushton)给140名在游戏中获胜的小学和中学年龄的孩子发放了纪念品,他们可以把所有纪念品都留给自己,或者把部分纪念品捐给一名贫困的孩子。首先,他们观看了一个实验者以教师的身份用要么自私、要么慷慨的方式玩这个游戏,之后再由此人向孩子们宣讲索取和给予的价值观,或是什么也不说。成人的影响力相当重大,结果证实行甚于言。当成人表现自私时,儿童会照章学样。言辞没有造成太大区别——不管成人口头上如何宣扬自私自利或慷慨大方的价值观,孩子们在观察到成人的自私行为后,捐出的纪念品都会较少。当成人慷慨解囊时,不管慷慨的价值观是否得到了宣扬,学生们捐出的纪念品都一样多——即在听了宣扬和没听宣扬的情况下,他们捐出的纪念品都比基准水平高出85%。当成人的举动慷慨时,即使他们随后宣扬了自私的价值观,学生们捐出的纪念品依然比基准水平高出49%。儿童不是通过倾听身边榜样的言辞,而是通过观察他们的行动来培养慷慨品格的。

为了测试这种以身作则的效应是否会经久不衰,两个月之后,研究人员观察了孩子们再次进行同一个游戏的情况。以身作则或言论宣讲会影响孩子们的给予模式吗——甚至,他们对两个月之前的经历还有印象吗?

最大方的是那些看着老师不言不语地把纪念品给别人的孩子。两个月之后,这些孩子比那些观察到同样的行为,而且还听了宣讲的孩子要慷慨31%。此次调查传达了一个一清二楚的讯息,即如果你不做出身体力行的慷慨之举,那么光宣讲慷慨的意义在短期内可能没什么作用,从长期看,宣讲的成效比不上闭口不言地捐助他人的行为示范。

人们往往认为,性格决定行为,然而在讨论培养品行端正的儿童时,我们需要记住,行为也会塑造性格。正如心理学家卡尔·韦克(Karl Weick)喜好这样问,"在我看清自己的行为之前,我怎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清自己走向哪里之前,我怎会知道自己珍惜什么?"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是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管理和心理学教授,《给予和索取:成功的革新方法》(Give and Take: Why Helping Others Drives Our Success)一书的作者。

翻译:王童鹤、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医改过程复杂但本质简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医改过程复杂但本质简单
Apr 14th 2014, 23:44, by 保罗·克鲁格曼

足有700万,天哪!《合理医疗费用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也就是"奥巴马医改"(Obamacare),在踉跄起步后,实现惊人逆转。2014年度参保的最后期限3月31日临近之际,在"交易所"——这部法案设立的销售医保的特殊市场——申请医保的人数激增。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地认为,起初设立的700万注册目标无法达成,但现在的数字却超越了这一预期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答案取决于问的对象是医改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大家知道,反对者认为其中大有深意,而支持者却谨小慎微。就在这一件事情上,医改的敌人们恰恰说对了。这的的确确是非常大的手笔。

当然,不会有多少反对奥巴马医改的人会痛快地承认,这710万且还在持续增加的注册人数意味着医改的重大胜利。可是,他们对这一结果的反应说明了一切——"这是欺诈!数据做了手脚!"保守派的思维定势与共和党的政治策略完全建立在去年10月的情形会不断重复的假想之上,即奥巴马医改的推行会成为绵延不断的灾难。如今医改正走向成功,他们手足无措了。

那么,为何有许多医改的支持者出言谨慎,告诉我们不要对这个数字过度解读呢?好吧,在技术层面上他们没错:具体的注册数据对医改法案发挥作用的影响不大,而且尽管3月份的参保人数激增,但可能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不过,我得说,他们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理解《合理医疗费用法案》的关键是,它是一种鲁布·戈德堡(Rube Goldberg)系统,用复杂的方式来做一件本质简单的事情。医保改革最大的风险一直在于,这一计划可能会因为其本身的复杂性而搞砸。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

不要忘记,给每个人提供医保并不是件难事,可以简单地通过政府管理的单一项目实现。不仅许多其他发达国家拥有这种"一方掏腰包"的政府提供的医保,而且我们自己也有一个为老年人服务的此类项目——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如果不是在政治上行不通,将联邦医疗保险扩容至全民在技术上其实很容易。

可是,出于几个原因,政治上的确行不通。首先是保险业势力强大。要想让医改在这10年里展开,就无法将保险业排除在外。其次是,实际上,通过雇主获取医保的1.7亿美国民众对自己的保险计划基本满意,而用未知的新保险来替代现有医保的做法毫无成功的希望。

因此,医改必须大部分通过私营保险机构来实现,而且是现行系统的补充,而不是全盘替换。结果,它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不应被夸大:医改的基本情况只需几分钟就能解释清楚,而且目前的复杂程度是必不可少的。共和党人之所以迟迟不能兑现为《合理医疗费用法案》提出一个替代方案的承诺,是有原因的:如果要囊括过去没有保险的人,奥巴马医改的所有要素,包括补贴及饱受攻击的个人强制参保规定,均必不可少。

虽说如此,奥巴马政府还是建立了一个新系统,民众并不是直接收到一封来自联邦政府的信件,上书"恭喜,现在你有医保了";而是必须上网或打电话,从几个选项中作出选择,而相应的保费取决于计算结果,其中要考虑包括不同的补贴额度在内的多种因素,如此种种。在这个体系中,有很多地方都有可能出纰漏。一直以来,最糟糕的设想是,保守派抓住其中的技术问题来攻击整套医改。去年秋季,这种噩梦般的设想差点就变为现实了。

然而,噩梦已经结束。只要愿意研究这个问题,任何人都早就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当前的政治局限下,奥巴马医改的整体框架是合理的。如今我们还知道,技术细节问题也是可以掌控的。医改将会取得成功。

是的,这也是民主党人在政治上的重大胜利。他们可以指出,医保体系已经在为数百万美国民众提供生死攸关的援助,而共和党人本来指望用它的惨败来竞选,如今却无可应对。真的是什么也没有。迄今为止,攻击广告中主打的所谓的奥巴马医改恐怖故事中,没有一个经受住了质疑。

因此,我建议支持医改的人士尽管去庆祝。放心大胆地去嘲笑那些自信满满地预言医改注定完蛋的右翼吧。

显然,前路漫漫,几乎可以断定媒体会把医改中每个细枝末节的问题,当作事关存废的灾难来大肆宣扬。不过,鲁布·戈德堡式的系统已经挺了过来;医改已经赢得了胜利。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对话冲绳 (上):“我们冲绳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对话冲绳 (上):"我们冲绳人"
Apr 14th 2014, 23:48, by 加藤嘉一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最近一段时间,美日之间围绕冲绳美军普天间基地迁移问题摩擦不断;在日本与中国针对东海岛屿主权争端未有缓和的情况下,中国官方媒体又不时刊出质疑日本对冲绳主权的言论;而日本对尖阁诸岛进行实际控制,正是通过总部位于冲绳的海上保安厅第11管区;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于4月12日、13日两天,连续在冲绳县久米岛海域发现中国海洋科考船作业——冲绳再次成为东亚安全体系的焦点。

冲绳人对日本中央政府以及美国政府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而且不断感觉到对来自中国方面的军事压力,冲绳人对"自治"和"本土意识"的追求在此过程中被进一步催化。

2013年底,我第三次访问冲绳县,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近年来"我们是冲绳人"的本土意识日益变得浓厚。我遇到的冲绳人身上大都有带有矛盾的双重身份认同,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是琉球人。

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大人们正在呼吁小孩子们"要好好学习琉球的传统文化和我们自己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到,冲绳人正在渴望摆脱"被边缘化"的身份,并通过重新夺回自己的身份认同来强化"主体性"的新环境和新时代。

记得2012年1月,我第一次访问了冲绳县。飞机降落在那霸(Naha)国际机场,走下飞机,我既能感到日本式的秩序,又感到中华式的人情味儿。这种气氛使我突然产生了"自己是否抵达了台湾"的幻觉。

那次我在冲绳逗留了约一周左右,期间在那霸市内一家居酒屋跟冲绳大学研究冲绳与台湾关系的又吉盛清教授一起,一边喝琉球当地的烧酒"泡盛(Awamori)",一边交流。我把我对冲绳的第一印象与他分享后,教授说,"加藤先生,台湾的祖先是中华吧,但冲绳的祖先不是大和,而是琉球。两者不一样。"

我回应说,"明白。从您的角度看,与台湾相比,琉球的处境似乎更严峻?冲绳要独立吗?"

"独立是不可能的,但需要朝着进一步自治的方向努力",又吉教授答道。

另一天下午,我在日本国立琉球大学演讲。陪着早到的我参观校园的大四同学姓佐藤(Sato),毕业之后将去花旗银行(CitiBank)工作的他同时也兼任女子小学篮球队的教练,他跟我说:"马上要参加全国比赛了,我们绝对不想输给本土人。"

冲绳人把九州以北的其他日本人说成"本土人"。听到那一句,我忽然间回想起第一次到中国深圳大学演讲时,到深圳机场接我的同学们把深圳以北的中国说成"内地"的情景。佐藤对我说,"(篮球队的)女孩子们特别有反骨精神,我很欣赏"。("反骨精神"[spirit of defiance]在日语里面指的是"勇于面对困难的意志","敢于反抗不公正的权力或风气的姿态",一般含有褒义,表示欣赏时使用。)

谈话逐步深入到更敏感的话题。我问他,"你一直在把自己说成冲绳人,与本土人区别开来,那么你的自我认同(national identity)到底是什么?"

佐藤想了一会,很正经地对我说,"我有两种自我认同,一个是日本人,另一个是琉球人。"

我问他,"两者不矛盾吗?你这种认同感在冲绳是否是比较普遍的?"

我们在聊如此敏感的话题,他却一点没有表现出厌烦或警惕,对我这个"本土人",即"反骨"的对象,自然而平静地表达出他内心的想法。

他回答说,"肯定是矛盾的,这与冲绳或琉球复杂的历史有关,我们的命运有史以来始终被大国左右着,控制着,从来没有自治过自己的地方。"

确实如此。

1879年日本"兼并"琉球,在原来琉球国的领土上设立冲绳县。冲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冲绳岛战役"的主要战场之一,冲绳县的县厅所在地(相当于中国的"省会")那霸90%的区域因空袭被毁。日本在冲绳之战中牺牲者多达20万,其中包括约9万多名平民。

1952年4月28日,同盟国与日本之间签署的《旧金山和约》正式生效,战败国日本重返国际社会。"本土人"一般从"庆祝"的立场迎来每年的4月28日,毕竟是战败后重新恢复了作为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不过,同年同月同日,冲绳县却依照条约被划入美国管理之下,直到1972年5月15日,美国才把冲绳"返还"给日本。于是,每年的4月28日对冲绳人来说不是"庆祝日",而是"耻辱日"。围绕4月28日这一天,"本土人"与"琉球人"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与态度。

4月28日出生的我,是有责任一辈子去反复思考4月28日对日本国的意义的。

"我们从来没有被公平对待过。我们从来不是合格的日本人,琉球人的身份也被剥夺了。那么,我们算什么?加藤先生,请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过程来说,哪有一件事比搞不清我是谁更困惑呢?所以,我不得不下决心,给自己两种身份,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是琉球人。"

没有否认"我是日本人"之身份认同的佐藤凝视着我这样说,表情是严肃的。

"请思考"——佐藤对我说的这句话特别沉重,令我震动。我从来没有被"祖国"的晚辈这样拷问过(中国的大学生在谈论历史问题时经常这样向我提问,如"加藤先生,您想一想……")。

通过在琉球大学与同学们交流,我发现冲绳学生的思考力量与问题意识比本土的学生更贴近复杂的现实社会,他们非常认真地去思考自己面临的政治与经济现状。第一次访问冲绳,我是在《现代亚洲论》课堂上演讲的,同学们对亚洲的未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包括中国崛起对东亚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演讲结束后,我问几个来自冲绳本地的女生,"你们为什么对亚洲感兴趣呢?"她们很积极,毫无害羞。一个女生回答说"因为冲绳在亚洲啊"。另外一位女生稍微严肃地接着说,"假如日本与中国因领土问题又开始打仗怎么办?假如中国与台湾之间发生武力冲突,美国又介入其中怎么办?假如在这个地区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办?冲绳很有可能又要牺牲了,总是被大国政治玩弄嘛。这就是琉球的历史嘛。"

表情颇有迫切感,表达颇有现实感。

我和日本本土大学生交流时从未感到过此种压力,与琉大学生的交流就像我跟中国大学生的讨论似的,让我始终难以摆脱紧张和冷汗。

在去年底我对冲绳最近一次访问期间,《冲绳TIMES》的编辑友利先生在采访中跟我透露说,"最近,我们的报纸已经不把冲绳话说成方言,而是称为我们自己的语言。1972年回归日本以来,冲绳始终在同化与异化之间摇摆,但最近本土意识,即'好好重视冲绳自身的风俗习惯'的潮流明显提升。我们的孩子不会讲冲绳话对琉球的未来来说是一个危机。作为家长,我也认为这样不好。我个人认为,1972年后的前二十年,我们还是很自卑,被歧视得严重,不是正常的日本人嘛,不想被日本人或者外国人猜测我们是从冲绳来的。但最近二十年,我们对冲绳人的身份越来越感到自豪,主动强调我是冲绳人。"

据说,当前冲绳人所说的冲绳方言是传统意义上的琉球语和日语的结合体。传统意义上的琉球语(琉球内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至今只在老年人之间被使用,一般冲绳人即使听得懂也不太会说(我肯定听不懂)。大多数冲绳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还是与本土人一样的日本普通话(哪怕带着一点冲绳口音)。但最近,冲绳政府开始在学校、家庭、职场等重新推广冲绳方言。

他说的事情,我也体验得到。在琉大演讲时,学生们主动自豪地说"我们冲绳人……"。12月1日,我参加那霸国际马拉松比赛期间,街上的普通市民也集体表示"欢迎我们的冲绳",并介绍冲绳当地的食物文化等,格外热情。

随着本土意识的明显提升,2013年5月,琉球民族独立总和研究学会成立。该学会的成立过程主要由相对年轻的学者们所推动,独立于政府,但由于在冲绳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活跃人士们的积极参与,冲绳出身的政治家、行政部门,甚至始终密切关注冲绳动态的日本中央政府也不得不对该学会的活动状况给予高度的关注。《琉球新报》在2013年5月17日的社评"琉球独立学会成立,深化扩大选择的研究"上主张说,"冲绳的未来应该由冲绳人自己决定。换句话说,对冲绳人的幸福来说,扩大自己的决定权是必不可少的"。

该学会在自己的网站介绍学会成立的宗旨(有中文、英文、西班牙文等语言):"本学会不是谈论琉球独立可能与否,而是以琉球独立为前提,进行关于琉球独立的相关研究和讨论"。

有一天晚上,我有机会跟冲绳县前县知事(民主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一把手)大田昌秀面对面地交流。这位88岁的著名社会学者、琉球大学名誉教授对我说,"我正在重新研究琉球的历史,探索冲绳未来的走向的选择性问题。琉球独立学会的成立,毕竟身份敏感,我对此不发表任何主观评论,但有一点,年轻的学者们客观公正、系统科学地(而非盲目、情绪化地)地进行学术研究来探索琉球未来走向的精神值得正面评价"。

《冲绳TIMES》的友利先生分析,"本土意识的提升或许与冲绳人对(美军)基地问题的不满和愤怒有关系。对于中央政府处理基地问题所感到的失落感促使着冲绳人寻求独立自主的道路。"

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拐点的冲绳究竟将走向何方?我会在下一篇中展开讨论。

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是"80后"日本作家,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著有《中国的逻辑》、《爱国贼》、《日本镜子》等,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三国+1"是加藤嘉一在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记录他对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及其互动的观察与思考。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幸存者回顾一年前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幸存者回顾一年前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Apr 14th 2014, 23:48, by KATHARINE Q. SEELYE

马萨诸塞州斯托纳姆——当两枚炸弹令去年的波士顿马拉松赛成为战场时,诺登(Norden)一家承受的悲痛要格外多一些。34岁的J·P和他的弟弟、32岁的保罗(Paul),两位正值盛年、身形魁梧的建筑工人,到现场给一位朋友加油,结果各自失去了一条腿。

自那以后,他们一直在缓慢地、痛苦地重建他们的生活。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并一共接受了超过50场手术后,两人现在都可以用义肢行走了。他们在考虑合伙做屋顶维修生意。他们曾经住在波士顿以北一个劳动阶层聚居的郊区的母亲家里,现在都已经搬出来和他们的女友住。保罗已经订婚。

诺登家的人不想对马拉松赛那件事念念不忘,也不想让它成为自己的标签。但是第一个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把他们重新拽了进去。幸存者和波士顿市都一心想展现他们对暴行的藐视和自己的坚韧不拔,因此这场活动将会承载重大的象征意义。正式的纪念仪式从4月15日开始,也就是去年爆炸案发生那一天——爆炸导致三人丧生,至少260人受伤,16人进行了部位不一的截肢——将会持续将近一周,一直到4月21日本届马拉松开赛。

和许多人一样,周年纪念引来的注目也令诺登兄弟有些招架不住。追思会、嘉宾讨论、音乐会、筹款活动和电视特别报道,把他们的公开活动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诺登兄弟正在宣传一本讲述他们那段经历的书,时间因此变得非常紧张。对他们来说,周年纪念是一个需要挺过去的坎。现在两人已经没有时间去健身房。他们推迟了需要做的手术。保罗和未婚妻杰姬·韦伯(Jacqui Webb)已经推迟了对婚礼的规划。韦伯也在爆炸中受了伤。

现年51岁的莉兹·诺登(Liz Norden)是一个单亲妈妈,有五个孩子,她说看着她的小子们——她这么称呼自己的儿子——正在康复,她才开始对那段经历感到悲伤。

"现在这时候什么都凑上来了——我的情绪、他们的情绪、周年纪念、媒体,"她说。"一点点攒起来。我现在稍微有点事就会哭起来。"

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回首去年春天那些可怕的瞬间,用莉兹的话说,他们的人生在当时"一眨眼间"就变了。

第一次爆炸离J·P、保罗和韦伯所在的位置有一个街区,当时他们都很茫然。看到其他的观众尖叫着开始逃离,他们也打算跑。保罗和J·P把韦伯抬起来放到金属路障的另一边,开始往街上跑。

12秒之后,第二枚炸弹在论坛餐厅外爆炸,离诺登兄弟和8岁的马丁·理查德(Martin Richard)只有几英尺远,后者正是在爆炸中丧生的三人之一。

J·P躺在了人行道上。

"一开始我想用这条腿站起来,"他有一次指着他的右腿说。"不行。我低头一看,腿已经没了,我站不起来。我的裤子着火了,衬衫也着火了。"

他翻身想把火扑灭,医务人员和路人很快上来,脱下他们的衣服和皮带给他的两条腿当绑带。他浑身是血。被送至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

保罗在离J·P几英尺的地方不知所措地坐着。他盯着自己的右腿,它已经离开他的身体,横在街上,旁边满是爆炸后的碎片。

"我的意识告诉我要过去捡它,但我的身体做不到,"他回忆说。

爆炸的冲击波把韦伯掀到了街上,手和膝盖着地。她的手受到高温烧灼,烫得连戒指都开始熔化,她的右腿则插满碎片。

两兄弟被分别送到了两家医院——J·P到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保罗到以色列堂-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两人后来都转到斯波尔丁康复医院(Spaulding Rehabilitation Hospital)进行恢复治疗。J·P的女朋友凯莉·卡斯汀(Kelly Castine)在他住院的45个夜晚一直在一旁陪伴;诺登一家的小儿子、28岁的乔纳森·诺登(Jonathan Norden)则在医院陪伴保罗度过了31个夜晚。

在去年夏天,为马拉松爆炸案受害人募捐的主要机构波士顿一基金(One Fund Boston)向230人发放了超过6100万美元善款。诺登兄弟各得到120万美元,韦伯得到60万美元。

考虑到医疗账单和义肢带来的开销将伴其一生,两兄弟决定把这笔钱存下来。

"我不敢使用或者挥霍它,"J·P说。"我不知道生活接下来会是怎么样,我不知道工作会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样的工作。"

要把这笔所谓的意外之财归因于他们本身就不想要、至今还无法适应的事情上,这是种古怪的感觉。对J·P尤其如此。他是在膝盖以下截肢的,被认为腿部伤势比弟弟轻,但他总体的伤势比弟弟重很多,恢复的时间也长得多。保罗是去年6月23日开始用新腿行走的;J·P直到三月初才做到。

" 看到他从我身边走过,那是我最骄傲的日子,"J·P说起比自己小16个月的弟弟时如此表示。"但同时,又会想到,我不能站起来跟他一起走,可真差劲。"

J·P希望,有朝一日腿部移植能够成为可能。他的医生说,也许10年内能够在他身上实现这种手术。不过,他也谨慎地说,到那时候,J·P或许已经非常习惯用假肢了,不想要别人的腿,或是不想经历移植的痛苦。

J·P朝下看了看自己的假肢。

"如果现在问我,我很可能会要别人的腿,"他说。"不过10年后再来问的话,我大概不会。"

马拉松过后几个月,莉兹搬进了一栋无障碍房屋。然而,当保罗和J·P刚出院的时候,他们回到了莉兹之前在附近的韦克菲尔德的房子。卧室位于楼上,让她忙个没完。

"我会说,'妈,能不能把我那袋药拿过来?'"J·P说。"'妈,能不能做这个,干那个?'我还会摇铃或者给她发短信。'妈,我在床上,又起不来了。能不能拿杯水来?'她就会照做。"

"你这一辈子我都是这么干的!"他的母亲善意地插嘴。"一点也没变。"

就算不是玩笑,莉兹也说自己会为儿子们干任何事情。

"不过我觉得,这挺伤感的,因为他们都成年了,"她说。"有时候我必须帮保罗把腿装上。他32岁了,不想要妈妈来做这种事。"

保罗几乎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母亲为他做的一切。

"我这一辈子,她就是我的整个世界,"他说。"我常常为焦虑情绪所折磨,而她一直不离不弃。"

上个月,莉兹赢得了ABC电视台《凯莉麦克面对面》节目的"无敌妈妈"竞赛。她的女儿凯特琳(Caitlin)寄去参赛文章,让莉兹赢得了一座奖杯和10万美元的奖金。她计划设立一个非营利组织,帮助儿子们,以及同样失去了腿的人。

不过,这件事也得等到周年活动以后。

诺登兄弟最近出版的书《倍加坚强》(Twice as Strong)让他们卷入了媒体旋风。他们明白,为了推销这本书,他们必须接受各种采访。书籍的收益将用于支付他们的医疗费用。

而且,他们希望利用这种曝光度来感谢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贡献出时间与金钱的无数好人。

"你会意识到,世界上有多么好的人,"J·P说。"一个人不必等到悲剧发生才明白这一点,不过我真的是这样才发现的。"

翻译:经雷、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