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 “占领中环”唤醒香港金融业者政治诉求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占领中环"唤醒香港金融业者政治诉求
Apr 22nd 2014, 10:27, by 储百亮

香港——在这个经受中国内地资金潮水冲刷的城市,一名前对冲基金经理人希望唤醒银行家、股票经纪人和金融交易商的政治觉悟,因为这些人的生活已日益受到内地资金和影响力的困扰。

如果钱志健和70名左右他的支持者能够成功的话,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界人士加入一场运动,根据行动计划,他们将于未来数月在中环发动一场非暴力性质的民间抗议活动,要求从2017年开始实行香港领导人普选。中环是香港的商业区,许多金融界人士都在富丽堂皇的中环办公楼里工作。

在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封信中,前述金融界活动人士表示,独立新闻媒体面临的威胁、大量涌入的可疑资金和任人唯亲的政坛风气破坏了香港经济两大支柱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公平,业已危及香港的经济健康和社会诚信。这封信将于周三见报。

根据钱志健提供的信件副本,信中写道,"香港现时的政制已成为了香港长远发展的绊脚石,亦是分化社会、妨碍和谐的祸根。"

信中说,解决之道在于确保香港实施公开选举,避免中央政府弄权,通过排除候选人或左右选举程序的手腕操纵选举结果。中国国家立法机构已表示,从2017年起,香港特首的选举"可以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但批评者表示,港府为兑现该广泛承诺而提出的提案,可能会因中央政府提出的限制而遭到致命损害。目前,特首由一个约有1200名成员的精英委员会选出,中央政府被认为是他们当中许多人的靠山。

钱志健及其支持者自称是"占领中环"运动在金融界的分支。他们代表着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会让中央政府越来越难于管理固守原有行政及司法体系的香港。对内地影响的不安情绪正在向社会上层蔓延,进入了专业界别群体。从表面上看,这个群体如果避免对抗中央政府及其支持者,似乎能捞到许多好处。"占领中环"运动的批评者警告称,这场运动可能会挫伤香港的经济信心,运动支持者却表示,必须以政治行动推动变革,才能维护香港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某投资公司市场推广经理区丽庄说,"大多数人认为,银行和金融从业者只关心工作,大家还可能说,我们是当前体制的受益者。"赖庄欧已经加入了钱志健创立的组织。

她说,"但这不是真的。从长期看,要想维持香港的国际银行业及金融中心地位,你必须用良好的体制和良好的架构来保护这一地位。"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学家戴高礼(Michael E. DeGolyer)表示,即将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目前公众对港府的不满程度接近于2003年香港发生大规模抗议之前的水平,当时,港府试图推出获得北京支持的反颠覆法。

他说,"香港人被视为一个不关心政治的群体,但这个说法是错的。对于可能威胁到自己、家人及个人财富的事情,他们极其警觉。"

香港曾是英国的长期殖民地,于1997年回归中国。近年来,初衷在于保护香港司法和行政自治的"一国两制"体制受到了内地政治和经济影响的重压。香港的"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运动在名称上和"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运动遥相呼应,侧重的却是赢取政治权和选举权,而非挑战资本主义。

不过,投资基金经理人钱志健表示,在香港,财富和机会也已经让很多中产阶级居民乃至金融专业人士无法企及。他表示,香港自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说,"坦白说,在香港,我所说的统治阶级可能只占人口的0.01%左右。"

钱志健表示,中国内地的深度涉入伴随着大量涌入的可疑现金——可能是腐败收入——和任人唯亲的风气,这些都危害了香港的金融产业。他表示,报酬最丰厚的岗位和交易往往属于中共权贵的亲属或有后台的人,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

钱志健说,"他们绝对没有在同一块场地上参与公平竞争。"

他表示,他的组织主要由在香港出生的中国人组成,并且获得了一些在港居住的内地人的支持,后者担心香港相对干净的商业环境会被多见于内地的龌龊手法和腐败现象玷污。

"他们看到了内地与香港两边的局面,"他说。"他们不希望这个城市失去生命力。"

他和其他一些组织成员表示,美国调查人员指控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利用一个就业项目雇佣中共权贵家属,以便争取内地的业务,对此他们并不感到吃惊。摩根大通与其他因类似举措接受审查的银行都还没有受到违法指控。

上周,中国共产党的调查人员开始对国有控股公司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进行调查,在此之前,一名记者公开举报宋林子在情人的帮助下洗钱,宋林的情人是在香港从事银行业的中国人。宋林已被免职。

另一名支持占领中环运动的活动人士、新近从香港交易与结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简称HKEx)退休的高管曾振超(Bill Tsang)说,"苹果渐渐地烂了。"

"内地人获得大额交易,靠的不是他们的竞争力,可能是政治关系,"他说。"现在,腐败文化已经传到了香港。"

他和其他一些人表示,中国的政治及商业影响力还可能会压制住批评内地及其在港政策的香港报纸和广播媒体。人们日益担心香港媒体面对的压力,《明报》前总编刘进图(Kevin Lau Chun-to)在今年2月被人砍伤,致使这种担忧达到了分外强烈的程度。《明报》是一家历来坚持独立报道方针的报纸。

刘进图目前正在康复,警方称中国当局已经逮捕了两名嫌犯。

金融服务产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根据政府提供的信息,金融服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6%,2012年,该产业为拥有720万人口的香港提供了22.8万个工作岗位。去年12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专业人员及管理人员都支持占领中环运动,比例高于蓝领和从事低技能工作的人员。

不过,支持占领中环运动的前述金融界组织的成员表示,他们认为,大部分香港金融服务从业者都不会把私下支持转换为公开行动。他们称,很多人都过于害怕招来报复,另一些人则认为,适应或默默抵制内地的压力才是香港的最好出路。

"我认为这是一场长期的斗争,"区丽庄说。"可能不会取得成功,不过,至少在将来回头看的时候,我会知道我已经尽了力。"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船长弃船违背了光荣的海事传统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船长弃船违背了光荣的海事传统
Apr 22nd 2014, 08:53, by CHRISTOPHER DREW, JAD MOUAWAD

自从泰坦尼克号在首航时载着船长及众多乘客沉没之后,大众文化就普遍认为,在船舶沉没时,船长应该与船共存亡。

但如今,仅两年多的时间里,已有两次船长率先逃出即将沉入水中的轮船,把自己的性命置于恐慌乘客的性命之上。第一次是在意大利,这一次在韩国。

有关这次事故的一张照片被大量转载,照片上,这名韩国船长正在他人的帮助下逃离自己的船——"岁月号"(Sewol)。他走下甲板,逃到了安全的位置,与此同时,许多乘客仍然在甲板下面,生还者认为,他们在那里被汹涌的海水和杂物碎片困住。

由于上述行为,现年69岁的韩国船长李俊石(Lee Jun-seok,音译)被国内的博客作者叫做"岁月号的魔鬼"。他也因此入狱。

海事专家称,李俊石弃船的行为令人震惊——这违反了针对船员的一个光荣的国际(和韩国)传统,该传统不仅具有法律依据,同样基于公认的行为准则。

退役的美国海军少将、前潜艇艇长约翰·B·帕吉特三世(John B. Padgett III)说,"此人让所有曾经在海上统领过舰船的人蒙羞。"

海军上校威廉·H·多尔蒂(William H. Doherty)也有着相同的感受。多尔蒂曾经指挥过海军舰只和商船,并曾在一家大型游轮公司负责安全事务。他说,李俊石置447名乘客于不顾的决定是"耻辱",认为这件事和2012年意大利海域歌诗达"协和号"(Costa Concordia)的事故类似。他说,"既然你为将近500条生命负责,或者表示自己会这样做,那么你就不能第一个上救生船。"

长期以来,美国的民事法院一直认为,船长有义务保护乘客和船舶,但韩国和意大利的例子似乎将测试,船长在事故中是否负有刑事责任。

在沉船事故导致30多人遇难之后,意大利船长弗朗切斯科 ·斯凯蒂诺(Francesco Schettino)目前正因过失杀人等罪名受审。

截至周日,韩国沉船事故的死亡人数暂为58人,244人失踪。

专家称,大多数国家没有明确规定船长必须最后一个离船。如果船长在其他船上可以更好地指挥船上人员疏散,它们允许船长到救生船或附近的船只上。然而,韩国的法律似乎有明文规定,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因为李俊石在危机时放弃客船和乘客而逮捕他。国际海事公约《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afety of Life at Sea)——泰坦尼号事故之后,1914年首次出台——规定,船长对他的船以及船上所有人的安全负有责任。该公约晚些一个版本要求,在全船警报响起之后,乘客应该能够在30分钟内撤离。

"岁月号"的沉没过程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但许多生还者说,船员告诉乘客,在船内原地不动会更安全,而这可能让他们丧失了逃生的机会。(船长说,他后来发布命令,要求乘客从轮船上疏散,但目前仍不清楚该信息是否被传达给了乘客。)

美国海军的规定比针对商船的规定更加清晰。海军历史遗产部(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发言人戴夫·维尔纳 (Dave Werner)说,早在1814年,海军规定就要求船长尽可能地留在出事的舰船上,尽全力最大限度地保住船只。

维尔纳援引目前的规定说,"如果必需弃船,指挥官应该是最后一个离船的人。"

拒绝弃船的军舰舰长和商船船长不胜枚举。

当泰坦尼克号这艘巨轮撞上冰山时,船长E·J·史密斯(E. J. Smith)也许开得过快,但他后来帮助挽救超过700人的举动赢得了赞誉。他坚持让妇孺率先疏散,自己却待在驾驶舱附近,和轮船一同沉没。

1956年,安德烈亚·多利亚号(Andrea Doria)和另一艘船在楠塔基特附近海域相撞之后,乘客被疏散,此后,船长彼罗·卡拉马伊(Piero Calamai)坚持独自留在侧倾的船上,希望拯救船只。由于其他的船员表示,除非卡拉马伊和他们一起走,将拒绝离开,他这才同意弃船。

1949年,美国海军的第一艘冷战间谍潜艇Cochino号起火,眼看就要在俄罗斯附近的巴伦支海沉没,船长拉斐尔·C·贝尼特斯(Rafael C. Benitez)却拒绝放弃这艘已经浮上水面的潜艇,虽然当时其他所有人都通过一块连接木板,跑到了行驶于这片凶险海域的另一艘船上。

贝尼斯特希望救下Cochino号。直到另一艘船上的人们大喊他的潜艇正迅速沉没,他才走上木板,获得了安全。机长的责任感也是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US Airways Flight 1549)失事事件的主题之一,当时,由于撞到鸟群之后两个引擎都失去了动力,这架飞机在哈德逊河上迫降。把飞机降落在水面上之后,机长切尔西·B·萨伦伯格三世(Chesley B. Sullenberger III)在离开飞机前,两次检查正在沉入水中的机舱,确保没有人被遗忘在里面。

"岁月号"上也有英雄,他们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其中一个是16岁的朴豪镇(Park Ho-jin,音译),当船徐徐沉入水中的时候,他发现一名六岁女孩独自站在船侧,身上已经被海水打湿。这个小女孩是被哥哥留在那里的,而她的哥哥回到船里寻找母亲去了。朴豪镇把这个小女孩抱在怀里,交给了在轮船旁边救生船里的人员。朴豪镇在晚些时候也登上了一艘救生船。

另一名生还的高中生说,22岁的船员朴智英(Park Ji-young,音译)帮助一些青少年穿上了救生衣,要求她们跳进黄海冰冷的海水逃命,当时,救生船正在海上等待。尽管这些学生要求她和他们一起跳进水里,朴智英却留了下来,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件救生衣。"救完你们之后,我再下船,"她说,"船员最后走。"

她未能生还。人们在海上发现了她的遗体。

Thom Shanker、Choe Sang-Hun、Su-Hyun Lee 和Jiha Ham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奥巴马“转向亚洲”战略内外受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转向亚洲"战略内外受阻
Apr 22nd 2014, 08:17, by DAVID E. SANGER, MARK LANDLER

华盛顿——奥巴马总统有望于下周一宣布与菲律宾达成一项协议,以使美国的舰艇和飞机,自从该国1992年放弃其在苏比克湾庞大的海军设施以来,能够最大范围地使用菲律宾的基地。

这项协议,将是奥巴马推迟已久的亚洲之行的核心。本周二开启的亚洲之行,是美国重申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的一个温和举动,但是它仍有可能招致中国的对抗。无论在南海还是东海,中国对领土主权的要求都变得更加强烈,目前该国正与菲律宾就有争议岛屿"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中国称黄岩岛)进行对峙。

对于奥巴马来说,这是他的"转向亚洲"战略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最新例证。三年前他宣布采取这个战略,但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一连串危机,导致该战略一直难以施行。

目前这个时候,中国的举动似乎造成了亚洲地区这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动荡不安情况,美国那些难以驾驭的盟友们对美国再三保证将为他们撑腰的承诺表示了质疑。但是奥巴马越是重申这个承诺,就越是显得中国的说法是对的;中国称他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遏制其崛起。

奥巴马的战略有个前提,即在这样一个地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希望拥有从iPhone到新款福特野马(Ford Mustang)的各种产品,美国的军事力量必须追随其经济利益的脚步。这个前提仍然是合理的,他的顾问说。但他们也承认,该前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微妙的平衡措施。

"这个地区的国家希望美国能够'在场',并且成为一股维持稳定的力量,但他们也不希望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更别说紧张关系达到高点,"副国家安全顾问本杰明·J·罗兹(Benjamin J. Rhodes)说。

奥巴马第二个任期把侧重点放在伊朗、叙利亚,以及中东和平进程上,亚洲官员已经在怀疑,华盛顿是否真的致力于更多地参与该地区的事务。"如果真的有再平衡的努力,我们没有看到。"一名日本官员近日表示。

日韩这两个经济引擎,是美国太平洋联盟的支柱,它们却对70年前的宿怨老调重弹,几乎到了不愿对话的地步,这让奥巴马面临的挑战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朝鲜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变得更加活跃,而且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功。

奥巴马必须在未来的一周中处理所有这些问题,包括面对菲律宾民众对美国再次扩大驻军规模的敏感反应。跟2011年在澳大利亚达尔文部署海军陆战队的协议非常相似,驻军在理论上让美国拥有了更大的能力,可以在盟友与中国的领土争端中为它们撑腰。

中国对这样一个协议可能作出怎样的回应几乎没有悬念可言。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本月访问北京时,坐听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将军说,中国在跟日本的争端中"不会妥协、不会退让、不会交易",而且中国军队"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这些说法中的很大一部分极有可能是在虚张声势;毕竟中国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进行直接对抗的意愿。但政府官员和一些民间专家说,中国可能算计到美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变侧重点,特别是由于它在东欧陷入了新的麻烦。

"如果美俄关系倒退,中国就会更轻松,"目前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的著名中国学者裴敏欣说。"美国无法同时对俄罗斯和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奥巴马最初上台时,曾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中国,传达出的信息显示,他认为中国应该在世界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声音。奥巴马第一个任期的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首次出访北京时,也淡化了人权问题。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曾警告说,欧洲有可能成为"美国和中国形成的G2世界中的观众"。

这种状况并未持续多久: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常年分歧,奥巴马对达赖喇嘛的接待,对台军售,中国对美国目标实施的网络攻击,知识产权摩擦以及其他贸易争端,令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一名顾问前不久回忆说,奥巴马告诉助手,他"需要筹码"对抗中国。到2011年,奥巴马政府开始公开谈论重新聚焦亚洲。他辩称,在亚洲,创造性的外交政策和就业议程能结合在一起,而这种说法可以追溯到老乔治·布什(George Bush)担任总统的时期。

奥巴马坚持自己的"再平衡"概念意味着外交上更关注亚洲、更强大的海军力量和更深层次的贸易关系。但正如一名高级官员所说,"通常,紧迫的事情盖过了重要的事情。"

迄今为止,更大的外交关注度尚未实现。因为与国会之间的斗争,奥巴马被迫取消了对该地区的两次访问(本周的访问是对去年10月被推迟的那次访问的弥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让美国付出了代价。

"在亚洲,不仅涉及时间的品质,更涉及时间的量,"负责东亚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R·希尔(Christopher R. Hill)说,"总统被拽到了太多不同的方向,我认为他还没有发展出能表明美国对该地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略的关系。"

在奥巴马第一界任期内担任朝鲜问题协调员的斯蒂芬·W·博斯沃思(Stephen W. Bosworth)同意这一看法。博斯沃思称,再平衡这个概念"构思欠妥,实施得也不好"。

"相关声明只是设定了一些我们很难实现的预期标准,"他说。

在奥巴马政府内部,对美国能在该地区加大多少投入存在争议。负责采购的助理国防部长卡特里娜·麦克法兰(Katrina G. McFarland)今年曾表示,因为预算压力,"转向政策正在重新接受审视,因为坦白来说,这不可能实现。"此后,她不得不收回这个说法。

类似的评论加大了奥巴马的压力。他将不得不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再次强调美国的力量。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担任奥巴马中国事务最高顾问的杰弗里·A·贝德(Jeffrey A. Bader)说:"中国肯定会对此次访问感到紧张:这会成为一次盛大的遏制之旅吗?不是非要这样的。"

尽管亚洲担心美国在行动时会不见踪影,中国解释称——在一定程度上是说给公众听的,或许是为越来越高的国防预算辩护——虽然奥巴马矢口否认,但美国正在实行一种新型遏制。前不久同中国军官举办论坛会议时,哈格尔被问到了一连串相关问题。

奥巴马访问日本、韩国和菲律宾这三个签约盟国可能会加剧猜疑。尽管美国有义务在这三个国家遭遇攻击时保卫它们,但相关条约并未涉及有争议领土引发的冲突,比如现在被中国船只占领的渔场斯卡伯勒浅滩。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官员故意含糊其辞,他们对领土争端的正式立场是,美国不支持任何一方。菲律宾希望奥巴马在此次访问期间阐明他的意图。但当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W·格林纳特上将(Jonathan W. Greenert)2月份在马尼拉被问及美国是否会在南海问题上帮助菲律宾时,他说:"当然,我们会帮你们。不过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帮助。"

考虑到美国在亚洲面临的一系列安全难题,促进与该地区的贸易可能是奥巴马打造他转向亚洲政策的可信度的最佳办法。

但在国内,奥巴马总统的标志性倡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受到了选举年压力的影响。奥巴马不太可能获得快速审批权,让贸易协议在本届国会中获得通过,而这对让日本等国做出让步至关重要。美国正在寻求进入日本的大米、牛肉和猪肉市场。

"尽管听上去可能很不可思议,我们居然这么紧盯着牛肉价格,或是有关小麦的报告这一类东西,但这确实有更大的影响,"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日本问题专家米雷娅·索利斯(Mireya Solís)说。

Floyd Whaley自马尼拉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法院为追索赔款扣押日本商船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法院为追索赔款扣押日本商船
Apr 22nd 2014, 04:16, by 王霜舟

上海一家法院因源于二战之前的索赔诉讼而下令扣押一艘日本船只,使得不时交恶的中日关系又多了一个争论焦点。

被扣船只是一艘名为"Baosteel Emotion"的散货船,所有方为商船三井株式会社(Mitsui O.S.K. Lines)。法院称,所有方未能根据上世纪30年代签订的合同履行义务。这艘船停泊在上海东南部的马迹山港。本报周一多次致电马迹山港,电话无人接听。

本周一,日本政府对前述法院判决表达了关切,称该判决可能会破坏中日两国的外交及商业关系。不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力图淡化紧张的态势,称这次判决只是一起普通的商事合同纠纷案,和战争赔款无关。

据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报道,1936年,上海船运大亨陈顺通把两艘货船租给了日本海运株式会社(Daido Shipping Co.),租赁期为一年。然而,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局部占领演变成了全面战争,这两艘货船未能归航。海运株式会社辩解称,货船在战争期间被日本政府收缴,在海上失事了。

新华社报道称,即使到了战后,陈顺通也未收到损失船只的赔款。陈顺通的儿子提出了索赔诉讼,而后他的孙子陈震和陈春也提出了索赔诉讼。

2007年,上海海事法院裁定,已与海运株式会社后继者合并的商船三井株式会社败诉,并且宣布,根据目前汇率,该公司应向原告支付29亿日元(约合1.76亿元人民币)赔偿。

由于双方谈判无果,上海的这家法院于周六下令扣押了"Baosteel Emotion"号。商船三井在其网站上贴出的一则声明中表示,"当船只突然被扣,我方获得通知时,我们正在寻求达成庭外和解的可能性。"

日本对中国的野蛮占领至今仍是中日两国摩擦的源头,中国的很多人都认为,日本没有对战争期间的事件表达足够的悔意。日本则认为,标志着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的1972年联合声明已经解决了赔偿问题。

中国在周六扣押日本船舶的举动促使日本官员表达担忧。"这动摇了中日正常外交的基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Yoshihide Suga)在周一表示。"这将对在华运营的日本企业产生严重影响。日本政府表示严重关切,期待中国方面妥善处理。"

中国政府发言人表示,应当把这一法院裁决视为一起商务事件,中国继续遵守1972年发表的联合声明。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案与中日战争赔偿问题无关。"

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法院举措的讨论已遭压制,但仍有一些对扣押日本船只裁决表示支持的言论。

一名湖北省的新浪微博用户在经过认证的微博账户中写道,"虽说是艘商船,这也是进步啊!"他呼吁中国政府下一次扣押一艘日本军舰。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Colin Moreshead自东京对本文有报道贡献,Bree Feng自北京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浙江苍南城管与旁观者发生冲突遭群殴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浙江苍南城管与旁观者发生冲突遭群殴
Apr 22nd 2014, 02:36, by 王霜舟

在中国东部的一个城镇,人称"城管"的市政执法人员与居民爆发了冲突。长期以来,城管与他们负责管理的街道小贩和可能卷入争论的旁观者发生了诸多暴力冲突,前述事件便是最新的事例。

周六发生的前述对抗事件导致六人受伤,还把大批抗议者和旁观者引到了浙江省苍南县的中心市场区域。事发当时,城管对一个小贩进行调查,称他的煤气炉占用了通道。苍南县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然后,城管要求一名旁观者停止用手机拍照他们的举动。

黄祥拔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他边拍照边告诉城管,"你们不能这样搞。"他说,"他们上来就是两个嘴巴子。"

该报援引黄祥拔及目击者的话称,城管追上并殴打黄祥拔,直到他倒在地上,口吐鲜血。

由于黄祥拔被打,传闻又说他已被打死,旁观者便采取报复行动,砸坏了城管的车辆,打伤了五名城管。打人事件见诸报道之后,数百名群众挤满了市场外的街道。通过照片可以看到被推翻的车辆,以及受伤的城管。当地政府表示,其中两名城管失血性休克,目前伤情危重。中国各大城市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置城管岗位,以便管理涌入城市的农民工。随着很多国企的解散,一些下岗职工做起了小生意,比如推着小车卖吃的,在街道上卖东西。这常常会与当地政府关于模范城市的理念发生冲突,政府由此雇佣城管来维持秩序,城管本身也往往是下岗工人或退伍军人。

他们的职责介于交通执法人员与警察之间,负责实施有关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定,人们经常认为他们恃强凌弱,喜欢采取不必要的暴力手段。2008年,河北省发生了一场因倾倒垃圾而起的冲突,试图拍照的魏文华被城管打死。此类暴力事件非常普遍,比如去年,在发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的一场争吵中,城管对一名自行车店店主拳打脚踢,并且跳起来踩跺店主的头部。据《新京报》报道,仅在苍南县一地,城管就曾在2011年狠狠殴打一名失聪的小贩,又在2012年打断了一名女店主的手。

共产党控制的人民日报集团旗下报刊《环球时报》在周一刊登了一篇社论,称城管人员因糟糕的公众形象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们本身就是受害者,缺乏公众的体恤和支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城管承担了城市管理最困难的一部分。总之,城管这个活不好干。

"整个社会对城管的体恤都不太够,舆论,尤其是互联网舆论把城管当成发泄对政府不满的出气筒。

"如果有城管粗暴执法,往往立刻被描述成政府'欺压百姓'的写照,从而引来一些人的加倍愤怒。"

"政府对城管的扶持也远远不够。各地城管都聘用大量临时工,他们很多人都缺少在复杂环境下执法的经验和能力。"

"不管是更高层,还是有强大话语权、完全了解城管工作重要性的公共知识分子,都选择了不为城管说公道话。"江苏省的一名城管已经建议他的同事佩戴眼镜型摄像机,用这种方式记录他们的所有行动。蒋佚凡对总部位于广州的《羊城晚报》表示,这么做有助于驳斥城管暴力执法的不实指控。他自掏腰包购买了可佩戴式电脑谷歌(Google)眼镜,以帮助记录自己的日常工作。

谷歌眼镜目前在中国还不好买,因此还没有遇到太多抵制。在美国,在公开场合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就遭到了非议。

蒋佚凡对该报说,谷歌眼镜比手持摄像机更舒适,不过他承认,拍摄过程有时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

他说,"有一次一个夜排档老板看到DV机就特别激动,抄起菜刀指着同事,要他立刻把DV关掉。不关掉的话,有可能激化矛盾。关掉的话,万一出了事情又说不清了。"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许欣、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今日台湾,明日香港?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今日台湾,明日香港?
Apr 22nd 2014, 00:07, by 张洁平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占领立法院的第582小时,台大政治所的研究生林飞帆换上了一件全新的黑色T恤。这是落幕的时刻——3个小时后,持续占领了议场24天的"太阳花学运"将要宣告退场。全城媒体最后一次把镜头聚焦在此时此地这个25岁学生领袖身上。这时人们看清楚,他T恤上陌生而醒目的四个字是:"和平占中"。

林飞帆没有解释为什么换上这件黑色T恤,台湾媒体也不以为意。仿佛电影进行到尾声,埋下出其不意的伏笔,其实只有期待着续集的观众才会留意。

香港人却把这一幕深深看进了眼里——林飞帆换上的是香港"占领中环"的行动T恤。这件T恤,是香港公民党副主席、同时也是"占领中环"义工组成员的陈淑庄,在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的第三天去到现场"观摩"时,作为纪念品送给林飞帆的。她没有想到,他会在这时穿上,让太阳花学运的最后一个镜头,遥遥指向香港。

过去一个月,在台湾反服贸运动的论述中,香港一直是隐形的参照系:它首先被视为"中国因素"侵蚀下的负面教材,"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成了太阳花学运中常见的口号;另一方面,香港从去年初开始蓄势的"占领中环"行动,以非暴力公民抗命为原则,以争取不设门槛的"真普选"为诉求,也给了台湾公民抗争以灵感。处在各自不同的地缘政治与历史进程中,台湾与香港已经很多年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互关切,并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共振。

"今日香港,明日台湾"

和林启骅通话的时候,他正在立法院,充满热情地向我实时直播院内的情形:"占领的时间纪录牌刚刚换成了560小时","学生们正在筹备一个行为艺术,灯光音响正在调试","很多学生在打扫卫生,再过两天就要退场了不是嘛"……"香港?这里几乎每一天、每一个演讲都会听到人讲香港啊。"

林启骅是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从占领行动的第一天就在立法院,一直到最后一天。除了在场内帮忙,他还和40多名台湾各大学教授一起,在立法院周围的街道上摆开流动课堂:"街头的民主教室"。他在马路上给通识课​​学生讲"民主法治",也加入那些临时起意的广场演说。"有一次演说,我问场下有多少香港朋友,我看到三四百人里举起了十几只手,"林启骅说。

太阳花学运中香港的影子让他印象深刻。"'今日香港,明日台湾'这口号不是空穴来风,不止台湾人这么说,这么多天你看到很多香港朋友专门飞来台湾,关心和支持这运动,他们跟你说,香港已经死了。"

立法院门外的空地,有香港女生彻夜坐着,身旁的横幅写着:"我是香港人,不要有第二个香港。"还有男生脖子上挂着纸板,给人拍照,纸板上写:"我是香港人,请台湾踏在我们的尸体上想你们的路。"

照片在脸书上传开,引发海岸那一边,更多香港人的唏嘘与悲叹。

不过,林启骅并不同意"香港已死,台湾挺住"这一论调。但他理解说这话的港人的情绪。而正因为这真实存在的悲观情绪,才催生这一边的台湾,喊出"今日香港,明日台湾"这样看起来退无可退、必须背水一战的运动口号。

"我在台湾看着香港,有点像看着一个更接近黑洞的小星球。"林启骅说,"这个星球有自己的价值,而我看着它在不断瓦解,瓦解的速度和形态非常触目惊心。我也看到反抗,他们在反抗这种自我价值流失的过程。我开始研究香港的秩序怎样被另一套秩序取代,香港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命运。就在这个过程里,刚好台湾也开始面对,危险也来到我们面前。"他说自己所​​讲的"黑洞","不单是中国,而是中国夹带的经济秩序。它不光冲击港台,也冲击整个世界。"

台湾中研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介民用一套"中国因素"论述,更具体地描述了这个比喻。很多人认为,这套论述,正是近年两地共振的青年运动的基础。

吴介民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以及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以"国共平台"为媒介在两岸形成的"跨海峡政商集团"正在变成一种准制度化(却不民主)的机制,令"中国因素"可以借资本力量达到政治目的,比如"给予某些台商特殊优惠,而使其改变政党倾向,或使之成为'中共代言人';或运用中资、亲中台商、或其他白手套组织,在台湾进行企业购并、'恩宠交易'",进而影响台湾政府决策、媒体舆论、乃至政治秩序"。

2008年他在学界首次提出这个观点,但并未进入大众视野。直到2012年,大陆台商蔡衍明所掌控的旺旺中时集团欲并购新的电视频道,遭到媒体与知识界的强烈抵制,反对者认为并购案后,蔡的媒体势力不仅会形成垄断,更可能影响新闻自由——《中国时报》2008年被蔡收购后立场已急速转向亲中。

2012年7月青年学生发起"反媒体巨兽"运动,呼吁抵抗中国借台商资本垄断媒体、干预新闻自由,"中国因素"自此一下成了坊间热门词语。

就在台湾青年"反媒体巨兽"两个月后,香港爆发了反国教运动,高喊"我要思考,不要洗脑"的中学生,要求政府撤回必修的"德育与国民教育科"。

"反国教"运动12万人包围香港政府总部的第二天,台湾各界召开记者会声援,参与声援的就有"反媒体巨兽青年联盟"的总指挥林飞帆——是的,"反媒体巨兽"的核心成员,如林飞帆、陈为廷,正是两年后反服贸运动的核心。

在与香港"学民思潮"召集人、当时才15岁的黄之锋等人连线时,林飞帆说,在台港两地的公民运动中,他看到了本质的相似性:"反对思想钳制","台湾是透过资本家和媒体来钳制思想,而香港则是透过国民教育"。他还呼吁,"香港和台湾的公民社会,特别是学生的部分,应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一个2012年,吴介民撰文称之为"中国因素"元年,他说台湾的总统大选、旺中事件、壹传媒交易中显现的"中国政府与亲中资本的身影","让人意识到'中国因素'此一庞然巨物"。他说要警惕"台湾香港化",但香港的反国教运动,则给了台湾许多灵感。

这个语境里的香港,是在"中国因素"的取景框中呈现的香港:大陆客挤占本地资源、"逼爆香港",以廉政公署为代表的廉洁香港受到内地官场腐蚀,亲中资本入主的新闻出版界念起审查与自我审查的紧箍咒……香港正爆发的深层次社会、政治危机,顺理成章成为负面案例,令台湾反观警醒自己。

和仍有殖民记忆、曾试图以"民主回归"推动解殖的上一辈知识份子不同,"没有历史包袱"的新一代香港年轻人,很快就接纳了"中国因素"论。从新界区抢购奶粉的大陆妈妈、广东道街头豪掷千金的自由行游客,到中环高层的太子党富二代,再到越来越强势插手香港事务的中联办,这些回归以来,香港面临的不同层次的来自中国的冲击、影响,都很容易被放进"中国因素"这个朗朗上口的词筐里。有些时候,"中国因素"甚至似乎在用词上都嫌寡淡了,香港舆论为此起了个更有荒诞喜剧色彩的名词:"强国人"──比更早前的"蝗虫"还多了一点对权贵的解释力。

这一整套在台港两地迅速流行起来的论述,未必是吴介民"中国因素"论的原貌──因为这个词汇本身的模糊性,它的意涵很容易被扩充为无所不包,比如从最初只针对权贵政商转向包括普通市民,游移性很强,复杂性则可能被抹杀──但它在两地社运界与知识界,都引发了相​​​​当激烈的争议与分化。

在台湾,有学者批评它简单化,如东海大学社会系教授赵刚:"中国因素"的概念掩盖了"中国崛起"给地区带来的历史性与结构性变化的复杂性,这种拟人化的处理,"只是在把我们自身的真实苦闷越过结构与历史,短路地找到一个立即宣泄口而已";更多批评,如活跃于社运界的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博士胡清雅认为把社会中原本动态、复杂的矛盾归结到"台湾VS中国"框架,容易在多元的社运光谱中,诱发出原本隐而不宣的"统独"分歧,令议题失去焦点。

台湾"统独"、"左右"争拗多年,而在香港,"中国因素"所引发的站队和归边尤为剧烈。偏向捍卫本土自治的,对"两制"的沦陷焦虑不已,偏向以香港特色贡献中国发展的,对"一国"的动摇忧心忡忡,两派互相讥笑对方为"本土胶"和"大中华胶" ;舆论迅速两极化,站在"反蝗虫"和"爱国爱港"两个极点中间,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不被标签化的立足之地。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青年世代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现形。对他们来说,身份认同的变化已经不是假命题,在台湾和香港皆是如此。

台湾《天下》杂志2009年12月的民调显示,18到29岁的台湾年轻世代认同自己仅是"台湾人"的比例高达75%;香港大学2013年上半年的民调显示,18到29岁的香港年轻人中,只有14.6%的人认同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包括"中国人"和"香港的中国人"),比97回归时低了一半都不止。

"本土认同"的升高与对形象糟糕的"中国因素"的排斥,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在年轻一代身上已经很难辨析清​​楚。但可以确信的是,这内因和外力促使年轻世代政治觉醒,他们不甘被权贵政商或"主流"言论摆布,关注本土议题,捍卫本地"生活方式"(台湾)和"核心价值"(香港),并以网络连结成相互支持的共同体,以社会运动的手段,大声地表达诉求。

从台湾的反媒体巨兽、香港的反国教、到今年的太阳花反服贸,都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发生。在这样的语境下,或许便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个在两岸经贸合作的ECFA框架中早已言明的后续协定,会遭到台湾年轻人这么大的反弹。反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反马英九政府(黑箱操作、程序不正义)、反"中国因素"捍卫民主,是反服贸运动同时具有的三个面向。而当林飞帆穿上"占领中环"的T恤,他对香港彰显的,显然是台港共振最强烈的第三个面向。

"今日台湾,明日香港"

香港的大学生会心地接下了这一棒。他们在学校里贴出支持台湾占领行动的标语、口号,其中一句尤其耐人寻味:"今日台湾,明日香港"。

"台湾说占就占了,你看我们,讲了这么久也没有行动!"大学四年级的Eric(化名)悻悻地说。他任职香港学生组织,也是"占领中环"行动组的成员,因此要求匿名。当"占中"还在漫长的"商讨日"里逐个讨论枯燥的普选方案时,他难以掩饰自己对这个运动的灰心:"民间对占中越来越没有信心,他们担心'三子'(指占领中环运动的三名发起人:戴耀廷、陈健民、朱耀明)不会去占,只是一个幌子。你问我,我虽然是成员,我现在也觉得他们不会去占。他们拖的时间太久,太多商讨,我觉得就是给政党多一些时间跟中央去谈判。"

"我觉得,占中必须要提前发生,"Eric说。

3月23日,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宣布,将发动各界人士7月1日占领中环。这个时间比"占中"原本的计划提前了很多。

学联秘书长陈树晖坦承受到台湾学运的鼓舞,他说,台湾学运的论述和行动准备"证明学生都可以带领社会走得更前",而香港学生,亦不必要等待"占中"带领,"学生本身都有自主性,我们可以随时有理据,有时机就行动。""政府已经拖了30年,不用等到他们给我们一个烂方案,我们才发火!"

陈树晖和同学在台湾学生撤出立法院前一天,去到台北观摩学运的组织及分工安排。学联并表示,短期内就将成立行动组,在各院校动员学生及展开论述工作,预料一旦占领,人数不会少于八千人。

但另一方面,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之后,持亲中立场的民建联在香港所做的调查显示,反对"占中"的香港民众比例一度攀升至66%,是去年至今最高。

虽然自我定位在"理性激进",但"占中"运动从一开始就面对着两种没有停止过的质疑:一是"有没有必要搞这么复杂?说占就占咯!难道你想妥协?";另一是"有没有必要搞这么激?有商有量嘛。难道你要搞乱香港?"(根据浸会大学政改调查报告,支持采取"占领中环"手段追求真普选的民意平均在38%上下,反对则有54%。)但台湾学运的发生,同时刺激了香港激进与保守力量。一方面,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的画面令不少香港市民对"占中"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香港学生团体受到直接鼓舞,希望占中提前登场。两个方向的撕扯,让"占中"第一次面临分裂的危险。

"占领中环"的发起人是两个大学老师和一个退休牧师。他们平均年龄逾50岁,历经香港民主运动30年至今的各种坎坷。因为太知道香港这城市的体质与先天不足,所以2013年初投下"占中"这剂猛药时,他们也设置了一个普通社运经验难以理解的超长疗程——先商讨,后占领,待一切道理都讲尽、合法手段都穷尽仍无法达致"真普选"时,才施行公民抗命,采取违法手段占领中环。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态香港2017年"可以普选"行政长官。但具体怎么选,香港市民并没有真正的话事权。人大规定的普选方案出台流程是:特区政府提出普选方案、立法会2/3票数通过、报全国人大批准。而因为目前无论特首或立法会均不是普选或直选产生,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方案的选择实际并不由民意决定。而正因为这个漏洞,让香港民主派人士与他们的支持者(根据过往立法会直选席次的票数分布,约占选民6成)强烈担心北京最终会给香港一个"假普选":通过控制普选方案的设置,给候选人设立门槛,让不受北京喜欢的人无法入闸参选。

香港的民主派为争取民主政治改革已经走了30年。"占中"希望凝聚民主派力量,发动全民商讨,在政府开放咨询期间提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真普选"方案,并通过电子公投的方式获得民意授权。如果北京属意的方案不符合国际标准(比如设置候选人门槛),即要通过谈判迫使北京接受符合民意的"真普选方案"。若北京不允,坚持"一锤定音",则以公民抗命的方式"占领中环"。与其说这是一个占领行动,不如说更像一场亮出底牌的谈判纲领──占领,是事先张扬的底牌、"最后武器",而非叫价。

因此,过去一年在香港各社区团体办了多场"商讨日"后,他们计划在2014年6月22日发起民间电子公投,选出市民想要的普选方案,呈交政府参考。等政府公布最终的方案时,若方案不符合国际标准,市民不接受,再发起"占领中环"。而坐不住了的学生则认为,6月22日公投出一个方案,即没有再等待和谈判的余地,应该用行动逼政府接受,所以7月1日就是占中的日子。

"教授们应该知道,这不是学术论文,不是project,这是运动!"Eric说。

教授们顾虑重重。他们担心在政府没有给出一个很坏的方案之前,民意难以真的凝聚。"占中"发起人之一、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说,在香港做公民抗命,若没有民意支持不可能持续;而民意需要相当大的社会压力才能调动。另一位发起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系副教授陈健民则对我说:"从政治判断上来说我们觉得这不是最好的时机,政府并没有给出一个很坏的方案出来。但我们不会说你去占吧,不关我们事,肯定是要共同进退的。"

他们更清楚不过的是,"占中"是孤注一掷,恐怕再没有比这实力更悬殊的对抗了。在普选这张傲慢的谈判桌上,"香港市民"原本连席位都没有。即使集结民主派政治力量、获民意加持、强行登上谈判桌,并亮出"占领中环"的底牌,坚持"真普选"的这一边清楚知道,面对中国,他们除了不放弃,没有别的筹码。

这也正是香港和台湾最本质的不同──对香港来说,不管台​​港共振多么强烈,中港矛盾有多严重,在治权上,"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可以置之身外的"因素"。

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决定移交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光是香港的主权,还有立宪权。《基本法》决定了香港特区的所有权力来自中央下放及授予,换言之,即便是"自治",也并不是本质性的,自治边界的最终决定权在中国政府手中。从去年开始,亲北京力量不断放出话来,要重启基本法23条,甚至要《国家安全法》在香港落地,都被视作威慑式的提醒:"自治"与否,我说了算。

"很多人说不用等什么方案,先占领了再说,用广场政治来逼迫中央。我说我们不会这么做。广场政治是革命,香港不具备革命的任何可能性,就这么简单,"陈健民说。但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从政治管治到民间交流,越来越紧张的张力真实存在,因为不可能一拍两散,所以必定要诉诸制度去解决。陈健民说:"我们不是反中,更不是乱港,只是要求在'一国两制'的框架里,落实一个中央已经承诺的普选,要求它是'真的',不是'假的'。"

北京一直以来扼住了香港社会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最重要咽喉: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又以"功能组别"设限的小圈子选举,制度性地大力扶植工商界力量。这两者给香港的长远发展带来致命影响,一方面令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化,无法孵育多元力量与金融地产霸权抗衡;另一方面,也让特区政府认受性极低,即使有改革目标也难以推动执行。

这种宪政架构的安排,给两地的权贵资本主义搭了一个最好的温床,亦令温床之上,香港贫富悬殊、腐败初现、政策失范等问题难以解决。

诸多中港矛盾的源头都来自于此。一方面,签订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自由行",地产商和大企业赚个盆满钵满,但挤垮了本地小商家;政府观光广告大力吸引来的游客"逼爆"了本地人的生活空间,甚至引发民间的"驱除蝗虫"行动。香港政府在规划与配套上低能低效,进退失据,却无从问责。另一方面,香港中环的投资银行金融机构轻而易举地成了中共官二代南下或者海归的集散地;而港式"地产霸权"在挤垮了各路本地中小企业之后更是大举北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一不在又快又好地学习这香港特色的地产经济模式。

"中港富人联手数钱,两地穷人频频对骂"的场面令人心碎。

2013年初宣布要"占中"时,陈健民曾说,为什么这时候必须要"占中"?"因为今天我们的政治制度已无法治理这样一个多元开放又充满矛盾的社会……如果这一次政改失败,你只会看见更激进的力量在这个社会生长,更多年轻人冲向警察,更多自由行客与港人吵闹……""我们希望在更激进的力量走出来之前,先站出来,守住香港。"

而到了2014年,占中还未发生,年轻人已经坐不住,觉得教授们太保守,要提前行动了。

"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曾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时的心里话。那时北京期待香港成就一个资本主义光辉都市的样板,成就"一国两制"系统工程里"率先垂范"的第一站,而这个统战工程的目标站就是台湾。

然而,30年后,香港的年轻人在台湾街头哭泣,告诉台湾人"不要有第二个香港"。台湾年轻人则反过来,劝诫香港:你们要向我们学习,你们要独立。(台湾学运领袖林飞帆在接受香港媒体《壹周刊》采访时说:"香港当然要有普选,不只要普选,香港要独立。我觉得香港很有独立的条件。")

30年前绘制中港台发展理想蓝图的"总设计师",会想到今天的结果吗?今天在台港之间积极共振的年轻人,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我曾问几个香港学生会会长、学联负责人,他们从台湾占领立法院的事件中学到什么,最想知道什么。一个学运经验丰富、曾任职学联前秘书长的男生想了很久,回答我:"原来门是可以撞破的,玻璃是可以打碎的。打碎了也没什么。是不是一定要和理非非(香港流行的政治术语,全称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我觉得香港人有时候太乖了。"

另一个颇有号召力的新秀人物、中文大学学生会会长张秀贤想都没想,飞快地回答:"我最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冲进去的?"

张洁平为自由撰稿人,现居香港。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马克思主义的复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马克思主义的复活
Apr 21st 2014, 23:57, by 罗斯·多塞特

在这万物复苏的时刻,他重回我们身边再合适不过了——留着胡须、先知一般,又爱说教,信誓旦旦地歌颂谦卑者,并要把当权者拉下马。

是的,说对了: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还魂了。

幸运的是,它并非以苏联那种规模出现,也不具备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曾经笃信的那种近乎神祗的权威。然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知识界再次现身,并且必须加以关注。

蒂莫西·申克(Timothy Shenk)在《国家》周刊(The Nation)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文中称,马克思主义当前的复兴存在两大支柱。一是被申克称为"千禧世代马克思主义者"(Millennial Marxists)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金融危机的经历激起他们重新审视老卡尔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批人将"占领华尔街"运动视为失败却有趣的政治案例;他们有几个较新的刊物可以作为实践与辩论的平台(比如《雅各宾》季刊[Jacobin]和"新问询"网站[The New Inquiry],及《n+1》杂志);他们开始出版书籍,其中两本引得申克撰写了书评并予以了赞扬。

不过,他们缺少统一的叙事,就像马克思本人所做的那样。于是,第二个支柱应运而生——托马·皮克提(Thomas Piketty)所著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这是一本对当代经济趋势进行全面诠释的大著,最近从法文翻译成了英文,可谓我这个领域的每个人必须假装已经啃下的年度之作。

皮克提本人是社会民主党人,与马克思主义正式划清了界线。然而,正如他的书籍标题展示的那样,他积极地恢复并重塑了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所谓的"自由市场",本质上倾向于增强资本拥有者的力量,而牺牲的是资本较少的民众。

由于经济富足且不具革命性的工薪阶层得以崛起,这一观点似乎在20世纪被证伪。不过,皮克提认为,这些进步是暂时的,之所以能够实现,大部分是因为长时间的世界大战大肆破坏了继承资本。

在没有类似破坏的情况下,他预言,未来世界中,资本收益永久性地超越——正如近期所展现的情况——劳动收益,而贫富不均现象将远远超越今天的水平。这一趋势再与减缓的经济增长相结合,我们面临的未来恰如19世纪的过去:大规模的继承财富左右了社会面貌,而中产阶级在断裂、衰退并萎缩。

皮克提的黑暗预测,一部分基于的是我没有资格评论的经济模型。可是,也有一部分基于的是对西方经济近期趋势的直观分析。在这方面,提出一点疑问实属正常。

尤其是,正如曼哈顿学院(Manhattan Institute)的斯科特·温希普(Scott Winship)指出的那样,皮克提采用的数据似乎低估了多数美国民众在过去四五十年中增加的收入。这种增收不及二战结束初期显著,但的确存在:目前,就算富人更富了,而且是富得多得多了,可其余99%的民众也以真实而可衡量的方式分享了不断扩大的经济繁荣。

温希普的观点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使皮克提的诸多预测是正确的,他所预言的未来可能比许多左翼人所认为的更稳定,更具可持续性。即使收入和财富分配似乎更像维多利亚时代,99%的民众也仍然生活得足够好,并因此而警惕任何看起来过于激进、过于理想主义,以及倾向于倾覆社会之舟的政治运动。

这种可能性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学术上小规模复兴的同时,极左翼在政治上仍然势单力薄。此外,它也可能会提示我们,为什么如此多的民粹主义力量,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来自右翼——来自茶党、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缩写UKIP)、法国的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等组织。这些组织融合了与皮克提类似的一些主张(对裙带资本主义的攻击;对全球化的批评),但突出的则是文化上的焦虑。

从这种趋势可以看出,21世纪的政治争论的根源,可能确实如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一切原本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在变得虚无。但我们感觉正在虚化的东西可能是文化身份——家庭和信仰,主权和社区——而远非经济安全。

按照这种模式,我们也许可以开始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意识形态上更复杂的分析——借助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和克里斯托弗·赖什(Christopher Lasch)等文化批评人士进行的分析,它不仅仅关注物质上的担忧,而是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我们制度的最大问题可能不是让富人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钱。相反,实际上,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往往削弱了赋予很多人生活意义的各种形式的团结感,却只提供钱作为替代品。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复活虽然足够有趣,若要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它还需要……再反动点。

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我:twitter.com/DouthatNYT

翻译:黄铮、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日经济面临相似的转型挑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中日经济面临相似的转型挑战
Apr 22nd 2014, 00:06, by 白天娜

香港——在政治上,日本与中国并非总是意见一致。但是,在经济政策方面,东京和北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目标:面对债台高筑和人口迅速老龄化的问题,它们都想推动可以带来深远影响的国内经济转型。

中国政府正在尝试把经济重心转移到扩大国内消费和发展服务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的政府也正在努力把经济拖出多年通货紧缩和增长乏力的泥潭。

中国和日本将在这方面取得何种程度的成功,不仅对亚洲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对全世界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9万亿美元(约合56万亿元人民币),日本则为5万亿美元,分别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仅居美国之后。很多事情都有赖于这两个经济强国能否在未来几年内转型成功。

"全球最大经济体中的两个,都只剩一个气缸驱动了,"汇丰银行(HSBC)亚洲经济研究部门的联合负责人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称,"这段时期非常关键。"

中国和日本过去18个月已经出台或至少宣布要采取转变举措,这受到了分析人士和商业界的欢迎。

但要实现更快的增长十分困难,很多的艰苦工作还在后面。

中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4%,较2013年第四季度的7.7%有所下降。

日本上周公布的数据中,超市经理和餐馆工作人员对经济的预期出现急剧下降,预示未来几个月商业环境将会恶化。日本央行没有从本月就开始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但今年晚些时候可能需要这样做,从而帮助缓解消费支出降低的影响。因为销售税上调措施本月初生效后,消费支出的料将下降。

分析人士说,更重要的是,北京和东京现在必须超越单纯靠注入廉价货币,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做法,两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都曾这样做。两国现在面临着一个更艰巨的挑战:提升本国经济和商业环境的效率和竞争力。

"对于中国和日本,问题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野村证券(Nomura)驻新加坡的经济师苏博文(Rob Subbaraman)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能靠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的——两国必须做更多事情才行。"

在中国,去年开始主持大局的领导人承诺,要解决腐败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已经接到了削减过剩产能的命令,小型企业承担的税负已经降低,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有所扩大。北京还放手让市场上发生了几起小规模的债务违约事件,从而发送出这样一个信号:它并非总是会援助失败的投资行为。

至于中国能否避免可能波及全球的硬着陆,分析人士的看法仍然莫衷一是。

"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前中国事务主管、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由于中国的系统僵化程度较严重,如果引入一些经济风险,就可能产生一系列反应,结果可能不利于中国。"

他还说:"从问题的规模和经济状况来看,中国要实现平衡非常艰难。"

日本的经济远比中国发达,它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对于该国的长期经济前景而言,转变也同样重要。日本社会正在快速老龄化,它需要修改僵化的劳动法,并鼓励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大军。

到目前为止,日本的举措主要还是政府开支计划和激进的货币刺激政策。

日本从去年开始采取这样的手段,已经帮助许多日本企业实现了业绩和盈利的增长。日经225指数(Nikkei 225)较2012年11月上涨了近70%,之后人们开始对经济好转产生了希望。

但是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有很多艰巨的任务有待完成,很多分析人士担心该国最初出现的高增长势头会变得虎头蛇尾。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新加坡办公室的区域研究主管戴维·曼恩(David Mann)说,"实行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和政府开支计划倒是容易",但开展结构性转型,提升服务业的效率"就难得多了"。

对于为日本政府提供一个处理债务问题的手段,为日本经济注入亟需的通胀效果来说,增加销售税十分重要。但它只能"让政府债务保持稳定,但不能降低,"咨询公司IHS的亚洲区首席经济师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说。由于日本人口正在萎缩,购买政府债券,从而最终为日本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数也正在下降。

"政策制定者无法从帽子里直接变出兔子,"范力民说,"这两个经济体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存在的。"

白天娜(Bettina Wassener)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环保的经济代价没那么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环保的经济代价没那么高
Apr 22nd 2014, 00:00, by 保罗·克鲁格曼

负责集合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力量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已开始公布最新评估报告草稿。从大部分内容看,其描述正如人们可能预想的那样严峻。没有重大政策调整,我们依旧在走向灾难。

但有一项评估结果却惊人地乐观,尽管是有条件的:这项评估研究了气候变化减缓的经济学。尽管该报告呼吁采取果断行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它也断言这种果断行动带来的经济影响却小得出人预料。事实上,即使是依据评估报告所考虑的最大胆目标来加以衡量,估计这种行动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减少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约为每年0.06%。

这种经济乐观主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它反应了一场许多人并不知晓的技术革命: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尤其是太阳能的发电成本,最近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下降。

然而,在论述这场革命之前,我们先略微说说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总体关系。

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字越大通常就意味着污染更多。是什么让中国变成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是爆炸式的经济发展。然而,其它条件并不是必然相等。经济增长与污染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共生关系。

左、右两翼人士常常都不明白这一点(我不喜欢那些专家将所有问题都说成"两方都错",但在这个问题上,这种说法恰恰就是正确的)。在左翼方面,你有时会发现,环保主义者强烈主张,为了拯救地球,我们必须放弃经济不断增长的想法;而在右翼方面,人们常常断言,任何限制污染的努力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毁灭性影响。然而,我们没法在增加财富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是没道理的。

我还要补充一点。每次只要提出环境问题,主张自由市场的人们似乎都特别地没有信心。他们通常鼓吹自己的信念,认为市场的魔力会克服一切障碍——私营领域的灵活性以及创新才能很容易对付土地或矿物质稀缺这样的限制因素。然而,如果对他们说市场友好型环保措施,如对碳排放实行碳税或碳排放限额交易(cap-and-trade)体系是可能的,他们突然又会断言成本巨大,因而私营领域无法承受。这种矛盾极其可笑!

合理的立场一直是,气候变化经济学与任何其它方面的经济学完全相同——只要我们给予公司和个人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激励,他们就会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会采取什么形式?直到几年前,人们的最佳猜测仍然是,会在许多方面取得进展,包括提高保温效果,更多节能型汽车和增加核电等等。

然而,许多人都没有太把可再生能源当回事。没错,碳排放限额交易制度为风电及太阳能发电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些资源说到底会有多重要?我不得不承认本人也曾持怀疑态度。要说实话,我认为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成为主角的想法是嬉皮士昏头昏脑的一厢情愿。

但我错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其一贯不带感情的措辞指出,自2007年发表上次评估报告之后,"许多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显示出了极大的性能提高与成本降低"。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愿意公开展示出更多热情,去年发布的一份有关清洁能源的报告标题就是《现在革命》(Revolution Now)。听上去有点夸张,但是了解到仅仅是从2008年起,太阳能组件价格已下降超过75%以后,你就会觉得这并不夸张。

由于这一技术的飞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现在能够将"脱碳"发电作为一种现实目标来谈了——由于燃煤发电构成了气候问题的很大一部分,解决方案的一个重点也应该在那里。

甚至不需要特殊的鼓励也有可能实现脱碳,但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指望这一点。相反,关键是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现在是很容易实现的。

那么气候威胁就解决了?应该如此。科学是可以信赖的,技术是现成的,经济性方面也比任何人预期的都好。阻碍拯救地球的,只有无知、偏见与既得利益的结合。还有什么地方可能出错呢?哦,等等。

翻译: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安倍晋三向靖国神社供献祭礼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安倍晋三向靖国神社供献祭礼
Apr 22nd 2014, 00:11, by MARTIN FACKLER

日本首相周一把一个礼仪性供品送到一座东京战争神社,此举可能会在奥巴马总统(President Obama)即将抵达东京的两天之前,激怒韩国和中国。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把一棵盆栽小树作为供品送到靖国神社,以庆祝一个每年春季的节日,靖国神社供奉着日本的战争死者,其中包括被定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日本官方试图淡化安倍晋三的这一举动,称他过去送过这类供品。当地媒体把其做法描述为一个信号,表示安倍晋三将不会参拜神社,参拜会让日本的邻国更为愤怒。

然而,这一供品不仅在安倍的民族主义政府与韩国和中国的关系上触及了痛处,也在其与美国关系上引起不快。去年12月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一事,曾引起华盛顿罕见地对其公开批评,因为华盛顿担心,对感情性历史问题处理不当,会在中国正不断挑战美国在该区域的主导地位时,让日本陷于孤立。

奥巴马的亚洲之行将于周三在东京开始,此行的一个重点是鼓励日本与韩国增进合作,这两个国家是美国在东亚最亲密的盟国。日本和韩国的关系变得有些疏远,由于两国对20世纪初日本打造帝国的历史有不同的观点,也由于安倍晋三的政治盟友的一些言论,这些人试图把日本二战期间的行为描述得更为正面。

上月,在奥巴马的主持下,安倍晋三和韩国总统朴槿惠(Park Geun-hye)首次见了面,会面被标榜为改善这两个邻国之间关系的一步。推动下一步的进展对奥巴马政府来说可能会很困难,如果安倍晋三周一向靖国神社送的供品引起韩国强烈反应的话,韩国把靖国神社视为日本曾残暴地对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缺乏悔悟的一个象征。

虽然安倍晋三等保守派人士把这个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神社作为合理的参拜场所,但海外对靖国神社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由于这座神社的一个战争博物馆,用一种修正主义的观点看待二战,认为那是一场日本领导的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战争。

中国利用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将他描述成一个危险的民族主义者,试图离间华盛顿与东京的关系。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企业持股人信息透露周永康亲属的巨额财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企业持股人信息透露周永康亲属的巨额财富
Apr 22nd 2014, 00:32, by MICHAEL FORSYTHE, 储百亮, 安思乔

在中国,墓碑常常会记录活着和死去的家庭成员的名字。在西前头村,周家的五块墓碑上开列着中国前国内安全事务的最高领导周永康童年时代的名字周元根。这些墓碑上还记录了他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妻子、两个儿子、两个兄弟以及他们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的名字。

即使是在周家已经因为一起丑闻而倒台的现在,这个位于江苏省一个村子中的墓地,仍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公开找到周永康的长子周滨的名字及其父子关系的地方之一。

于家谱被实实在在地刻在石碑上,找到周家至少部分财富的文件记录是可能的。这是因为,在中国,私有企业的部分股份持有情况向公众开放。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在全国各地的办公室,有关企业的重要数据越来越多地能在网上查到。这些记录通常包含企业和个人所持股权的份额,而且如果知道该找什么的话,任何人都能看到中国高级领导人的亲属持有的股份。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得的纸张记录,还可能提供进一步的细节,比如股东会议、身份证号、公司投资和金融表现等。

通过查阅这些纪录,《纽约时报》发现,周永康的三名亲属——弟媳周玲英、长子周滨、周滨的岳母詹敏利——持有或控制着全国十几个省份至少37家公司的股权。这还不包括他们多年前剥离了股份的公司,其中包括一家在四川省修建水坝的公司,以及陕西省的一家油田企业。

这些资产加起来至少值10亿元人民币,不过这一数字几乎可以肯定低估了周家的财富。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记录中列出的仅有被认为是注册资本的资产,也就是股东存放在银行的与其所有权股权相对应的资金。这些资金往往只是公司价值的一部分,公司可能控制着更高价值的资产。

在某些情况下,外界能看到公司在股份和债券招募书中公布的资产负债表。由周玲英部分控股的四川一家钾矿便是这种情况。

没有包括进周家资产估计数字中的,是他们可能拥有的所有其他资产,比如房地产,包括汽车、珠宝、艺术品在内的实物资产,银行里的现金,以及隐藏在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等避税天堂的资产;英属维尔京群岛是中国富人常用的隐匿财富的地方。

中国没有房地产持有情况的公共登记册。在美国,获得房地产的信息很容易,这些信息让人得以找到詹敏利在加利福尼亚州拉古纳伍兹一个退休社区的房产。

然而上述的公司记录已足以显示,周家的财富与周永康曾任职多年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福布斯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五。

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能源问题分析员邓丽嘉(Erica S. Downs)说,"可以肯定地说,中石油集团的腐败调查开始之前",在中国国有企业中,"它是最强大的。近几年来,一种担心实际上在中国出现:这些国有企业已经变得太大、太强了,像是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博士创造出来的怪兽。"

像中石油集团这样的巨大且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经常会吸引一些想利用自己的政治人脉来谋利的人,而通过与这类人做生意,企业可以在共产党的官僚部门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周永康的儿子周滨,在《纽约时报》查阅的37家公司记录中,似乎只出现在其中一家的材料里,那是一家位于北京的能源投资公司,公司的名称是中旭阳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与中石油集团在全国各地的下属公司合作,在从东北的吉林省到西部的新疆地区等地销售设备。

周滨的妻子黄婉及其岳父黄渝生也出现在这家公司的企业记录中,记录中还包括数十位其他人,他们或持有公司股份,或自2004年4月20日公司成立以来在公司的管理层任过职。通过记录中给出的电话号码或家庭地址联系到的人中,很多人拒绝置评。

该公司一位曾经的持股人陆宁隆(音译)说,他不知道该公司的任何事情。另一名股东南新(音译)的母亲说,她的女儿曾在一家与周滨有关的文化产业公司工作过,但否认她与中旭公司有关。

当她看到显示自己女儿是中旭公司现在仅有的两个股东之一的材料时,感到不可置信,中旭的另一个股东是周滨。

这位母亲在其北京的家中说,"肯定是在注册这家公司时,他们仅仅用了她的名字而已。"

家庭投资

中国财经杂志财新《新世纪周刊》还根据不具名的消息发现,周滨与一笔向伊拉克销售中国石油设备的交易有关,中石油集团曾与伊拉克的国有石油公司米桑石油公司(Missan Oil)有合作。该杂志把周滨描述为一家石油钻探公司背后的主要人物,该公司由他的岳母、以及他大学时期的朋友米晓东拥有,文章称他策划了一笔交易,让这家公司先获得中石油集团在陕西省的一块油田的开采权,然后再以4.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出售。

周滨的岳母詹敏利曾是享有油田开采权的那个控股公司的拥有者。但詹敏利在加州接受采访时,否认对那笔交易有任何知晓。

詹敏利说她最后一次在中国是去年4月,后因需要看牙医以及购买处方药回了美国。那次离开也许使她幸免于和丈夫、女儿及女婿同样的命运,自从去年11月30日以来,她一直无法联系到这些亲人。

詹敏利的名字早在2003年就以股东的身份出现在公司记录中,那年周永康被任命为公安部部长,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四川省,她持有一家投资龙头石水力发电项目的公司57%的股份。该水电项目是沿大渡河修建的一系列水坝之一。公司记录显示,截至2008年,她控股的这家公司在水坝工程中持有少数股份,工程总价值超过1900万美元。

记录还显示,詹敏利曾于2003年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公司;四年后,这家公司持有一家在陕西开采石油的公司100%的股份,中石油集团最大的油田之一在陕西。这家北京公司,海天永丰石油销售有限公司,于2009年注销。

据记录显示,詹敏利和米晓冬于2010年成立了北京浩盛益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在一个由中石油集团资助的项目中拥有少数股权,该项目是在北京附近的保定修建天然气加油站、以及一条输气管道。记录显示,该企业在2012年底上报的资产总额约为6亿元人民币。

负责该项目的是中石油集团的子公司昆仑能源有限公司,直到去年,公司一直由李华林领导。随着针对周永康和中石油集团的调查逐渐深入,李华林已于去年8月被革职。

2011年,浩盛益佳获得了一家天然气经销商的少数股权(40%),该经销商的总部在海南省省会,由另一家中石油集团子公司控股。纪录显示,浩盛益佳在2012年又获得了另一家总部在四川的能源公司的多数股权。

没有点石成金

周永康的弟媳周玲英也用类似的模式投资。企业记录显示,她和她儿子周峰持有几家公司的股份,这些公司至少在三个省份与中石油集团有合作关系。周峰曾在日本的三菱商事株式会社(Mitsubishi Corp.)工作将近10年。

然而家族关系并不总意味着生意成功。有时候政府机构会阻碍周玲英的计划。这种情况似乎出现在四川省邛崃市的一处矿产,周玲英与其合作伙伴从中石油集团的一家子公司那里获得了该矿产的多数股权。

2011年9月的一份招股说明书将该产业的价值估计在9亿元人民币以上。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矿产尚未提供管理人员以及邛崃市官员曾预期的财富。中文商务报纸对项目的报道称,从该矿采钾碱比预期困难得多,成本也高得多。监管者和债权人后来给利用该矿产来购买另一家公司控股权的计划提高了门槛。

詹敏利和米晓东在北京北郊的一笔房地产投资似乎也不成功。据材料显示,他们的公司与国有开发商天恒置业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合伙,得到政府批准,在一家大型高尔夫球休闲场地附近修建廉租房。然而据住在附近的村民说,那片荒废的果园兼没有完成的挖掘工地已经搁置了至少一年。

周玲英似乎在销售奥迪汽车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成功,黑色奥迪小轿车一直是中国中层和高层官员的首选。记录显示,她至少是两家出售这个德国品牌汽车的公司的投资者,该汽车大多数在中国东北制造。

在东部城市常州的一家奥迪经销店漂亮的旗舰展厅里,一位销售经理说,她知道周玲英是这家经销店最初的大老板之一,与周永康有关系,但除此之外,她对周玲英所知甚少。

常州市凯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销售主管韩丽玲(音译)说,"我在这里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但从没见过这位董事长。"

记录显示,周玲英在2006年曾持有这家销售店高达60%的股份,但她在2011年售出了自己拥有的最后一部分股份。从2006到2011年间,公司上报了将近38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总额。

记录显示,周玲英在第二家奥迪汽车专卖店仍持有35%的股份,她用持有的股份投资了一家子公司,该公司出售天然气,还在东部城市无锡投资修建天然气加油站。

周氏的老家在无锡市郊区的西前头村,那里的居民回忆说,周玲英去年曾承诺要自己掏钱,给他们的住宅接通天然气管道,这个升级改造可以让他们的炉子用上以表计价的天然气,从而不再需要购买灌装的天然气。

一位也姓周的男子说,"但是现在她出事了,不能给我们接天然气了。"周是这个小村子里的大姓,他的妻子蒲女士说,"是啊,不过我们从来没把她的许诺太当真。"

Mia Li和Amy Qin对本文有研究贡献。Corrina Liu 和Sim Chi Yin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