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暴风雪来袭,纽约全力备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暴风雪来袭,纽约全力备战
Jan 3rd 2014, 12:25, by JAMES BARRON, STEVEN YACCINO

纽约——一场危险的暴风雪已经无情地席卷了中西部,给一些地方带去了厚达一英尺以上的降雪、湿滑路面上的小事故和机场的航班延误,周四晚上,暴风雪已经抵达纽约地区,打算掀起一场彻夜不停的狂风暴雪。

这场暴风雪在气象学家的雷达屏幕上留下了一块巨大的白渍,从印第安纳州到长岛,绵延700多英里(约合1100公里),看起來将是纽约新任市长比尔·白思豪(Bill de Blasio)面对的第一场考验。此前作为纽约市的公益维护专员,白思豪在2010年底的一场暴风雪后对前任迈克尔·R·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的政府应对行动进行过批评,当时某些街区迟迟见不到扫雪机,尤其是曼哈顿以外的几个城区。

周四,宣誓就任市长不到24小时的白思豪和环卫局长约翰·J·多赫蒂(John J. Doherty)会面,并宣称纽约已经"做好应对一切打击的准备",多赫蒂是暂时留任的上届政府官员。交通部门命令地铁当晚停靠在室内,只有某些线路的区间车仍然开通。

官方称公立学校在周五不会安排实地考察或其他课外活动,不过白思豪和新任教育局长卡门·卡利尼亚(Carmen Fariña)将在周五上午才决定要不要让学校停课。白思豪的16岁儿子丹泰(Dante)因此也要迟一些才能回答他的学龄朋友们的问题了。"大家都在问我这个,"丹泰在Facebook上说。"我完全没概念,得让冬老头决定。"但是他也说自己在试图"说服我爸"。

在周四上午的一次情况通报会上,市长说学校停课"势必要事到临头才能决定的"。几个小时后他宣布,目前看来可以假定到了周五"学校是要正常上课的"。

在周四阴暗的炮铜色天空下,将在天黑之前到来的暴风雪令人们在一天里严阵以待。暴风雪已经盘旋、咆哮着通过了中西部,令已经很低的气温进一步下降。在明尼苏达州恩巴勒斯,气温跌至零下46华氏度(约合零下43摄氏度)。中央公园的气温在上午8点降到了25华氏度(约合零下4摄氏度)。天气预报称整晚一直到周五上午都会有降雪,市内大概会达到5到9英寸,长岛则更多。

"我们已经实打实地全体待命了,"白思豪说。他首先呼吁纽约人不要到街上去,这样可以给环卫部门提供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

官方称有450辆除雪车从周四早晨就已经派出,1700辆环卫卡车已经加装了扫雪装置。但是多赫蒂说虽然市政府组织了那么多装备,他的部门还是要面对整夜清扫街道的艰巨任务。他请求大家保持耐心。

"很多人希望纽约市的路在任何时候都是没有积雪的,"多赫蒂说。"那得给我们一些时间。"他解释说,除去湿滑路面上的积雪的主要武器——盐,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效果会打折扣。

推动着暴雪的风构成了另一个问题。官方说:被风扬起的雪会把刚刚扫过雪的街道重新盖上。

纽约州州长安德鲁·M·库默(Andrew M. Cuomo)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命令从午夜开始到周五早上5点关闭多条主要高速公路,包括长岛高速路和阿尔巴尼以南的纽约州高速公路。他还宣布对84号州际公路实施类似的限行,这条路途经哈得逊河谷中央的达奇斯、橙县和普特南诸县。他说将从周四下午5点开始禁止卡车以及其他商用车辆上84号公路。

州长计划在夜间关闭长岛高速路,从皇后区和纳苏县交界处开始,但是南北大道将保持开放。"这些大道不像长岛高速路那么容易受风雪冲击,"他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说。

还有一些州政府官员说,那些擅闯关闭路段的驾车者可能会受到不当行为的指控。

Matt Flegenheimer和Kate Taylor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2014,华尔街好年景有望持续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2014,华尔街好年景有望持续
Jan 3rd 2014, 09:40, by MICHAEL J. DE LA MERCED

对于首次公开募股(以下简称IPO)来说,接下来的一年可能不如去年有利。但对于华尔街的银行业人士来说,2014年依然是充满机会的一年。

接下来的一年有可能包括中国网络巨头阿里巴巴的首次公开募股,这也许可算是多年来最重要的IPO。 

即便全球并购活动进入了另一个平淡期,公司上市业务却异常兴旺。根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美国去年的IPO筹到了593亿美元(约合3588亿元人民币),比2012年增加了40%。

过去一年,股权资本市场银行业务的总交易额接近7970亿美元,涨幅为27%,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该领域银行业人士所得费用比去年上涨了34%,达到179亿美元,汤森路透称这是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截至去年12月17日,追踪新上市股票收益的富时复兴全球IPO指数(FTSE Renaissance Global I.P.O. Index)上扬了31.7%,超过了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指数(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的15.4%增幅。

顾问们立即提出警告,这样的业绩——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的上市活动,比如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Hilton Worldwide)、动物保健公司硕腾(Zoetis),以及Twitter的首次公开募股——很难复制。但只要经济保持良好态势,股市也会有良好的表现,由此推动非上市公司依靠股票销售筹集资金。

高盛(Goldman Sachs)美国股权资本市场部负责人约翰·S·戴利(John S. Daly)说,"如果明年总体市场增幅达到了25%或更多,我会感到非常惊讶,但我很乐观,并且认为股市处于上升趋势。"

银行业人士表示,推动IPO热潮的是一些常见因素。令人鼓舞的经济状况促使股市大幅增长,特别是美国股市。(去年,IPO筹资的最大份额自2004年以来首次出现在了北美市场,所占比例高达34%。)

事实证明,投资者特别渴望购入新股票:今年,股票共同基金的资金流量超过了购买债券基金的资金,为认购新股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

"改变今年态势的原因是经济状况不断改善,股市出现大幅下滑的风险减小了许多,"瑞信(Credit Suisse)股权资本市场部总经理库里·戴维斯(Cully Davis)表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有变化。"

与此同时,戴利表示,投资者在出资购买新股时都很有节制。

积极买主的存在推动了一大批实体的发展,包括尝试进行分拆的公司,以及那些希望利用多年工作业绩和上升人气筹资的非上市初创公司。银行业人士表示,排队等待IPO的公司即便不是接近爆棚,也得说是数目众多。

根据复兴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的说法,IPO热潮在各个领域分布得相当均匀,尽管占多数的还是金融及消费品公司。看样子,连生物技术等冷门领域的公司都已蓄势待发,准备再次崛起。

对许多投资者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对象依然是那些有望获得两位数收益增长的公司。据许多分析师和银行业人士预测会在2014年上市的新一批科技创业公司清一色都是这种类型,哪怕这些公司没有一家能和Facebook一样筹得160亿美元的融资,或者吸引到和Twitter上市时一样多的关注。

这其中包括Dropbox公司和Box公司,以及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前两家都是大型网络存储企业,后者则是个人对个人借贷行业规模最大的参与者。

不过,最让人期待的IPO公司当属阿里巴巴,其庞大的电子商务业务让该公司成为了中国式的混合巨头,将亚马逊(Amazon)、eBay和其他多个公司的经营模式融为一体。据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这家网络巨头还没有为即将到来的募股选择代理银行,不过,这也没能阻止高级别的交易撮合队伍定期前往香港,向该公司创始人马云和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致意。

对阿里巴巴潜在市值的热切猜测有增无减,据银行业人士和分析师目前的估计,该公司的估值有望超过1500亿美元。

其他一些可能上市的公司虽然没被视为高增长企业,但却同样拥有吸引投资者的强劲财务表现。据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曾经的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贷款部门、如今的借贷企业Ally Financial也在考虑通过IPO来帮助公司偿还政府救援资金。此外,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也计划剥离旗下庞大的消费金融部门。

私募股权公司也一直急于抓住越来越火的市场,销售自己的投资产品。去年,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推动其投资组合当中的一些公司公开上市,其中包括希尔顿酒店国际集团(Hilton)与海洋世界公园和娱乐公司(SeaWorld)。

进行IPO的适合,这一类公司往往不会销售任何股份;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上月上市时,黑石并未卖出它在希尔顿持有的任何股份。据花旗银行(Citigroup)美洲股票资本市场共同负责人菲利普·德鲁里(Philip Drury)透露,杠杆收购商都有逐年变现股份的计划。在过去,投资者曾担忧这些公司倾销他们的投资产品,不过如今,这些公司却牢牢攥紧他们在各公司的巨额股份,期望股价持续攀升。

虽然投资者对2014年依然热情高涨,顾问们仍然告诫称,任何意料之外的情况——一场新的战争、围绕政府债务僵局的未卜局面、一次未曾预见的市场动荡——都有可能使IPO持续复兴的前景变得黯淡。

"我想我们都明白,IPO市场之窗的开合非常迅速,"德鲁里说,"历史教育我们,要保留几分谨慎。"

翻译: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白思豪为就职典礼上批评布隆伯格言论辩护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白思豪为就职典礼上批评布隆伯格言论辩护
Jan 3rd 2014, 10:26, by MICHAEL M. GRYNBAUM

纽约市长比尔·白思豪(Bill de Blasio)周四表示,对于在他的就职典礼上,一些演讲者向前任市长迈克尔·R·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发出的严厉批评并没有感到不安。

布隆伯格的一名高级助手表示,周三在就职典礼上,一些演讲者对离任市长的任期作出的评价并不公平。几小时后,新任市长就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觉得那些发言没什么问题。"

一些演讲者严厉批评了布隆伯格的政策,他们以讽刺的口吻谈论道,公众感觉布隆伯格政府关注的是奢侈的开发项目和体育场馆,而不重视纽约工薪阶层和贫困人口的利益。不过白思豪本人并未发表类似言论。

在典礼现场,布隆伯格坐在台上前排的显眼位置,双臂交叉,表情冷峻,双唇紧绷。

周四,一名记者向白思豪问起他的就职典礼上发表的"反布隆伯格"言论时,白思豪说,他不认同这个问题的前提。

"我明确地表示,我确实尊敬布隆伯格市长,"白思豪在纽约警察局总部说。"我和他在政策上有一些分歧,这也不是秘密,但我真心敬重他对这个城市所做的事。"

白思豪还提到,监督他宣誓就职的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也对布隆伯格给予了热情的评价。

白思豪并没有提及那些确实提出批评的发言者,包括歌手哈里·贝拉方特(Harry Belafonte)和公益维护专员詹乐霞(Letitia James)。他只是泛泛地说,"在就职典礼上,每个人的发言都发自内心,他们谈了自己对我们这座城市的理解,也谈了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推动这座城市前进。"

白思豪在自己的就职演说中对布隆伯格大加称赞,还着重提到他在环保和医疗议题上的成绩。他还在演说中临时加了一句讲稿中没有的话,呼吁台下的民众,"请大家感谢市长无比热忱的投入。"

就职典礼上不时出现的尖刻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了广泛关注。这通常是一个专门用来展示权力和谐交接的场合,一些人表示,此时布隆伯格受到批评,让人感到惊讶。

在布隆伯格任内担任过副市长的霍华德·沃尔夫森(Howard Wolfson)维护了前任市长的形象。他周四致电WNYC电台,称自己想纠正就职典礼上的言论中所提及的一些事情。

沃尔夫森对节目的主播布莱恩·莱勒(Brian Lehrer)说,"让我不快的并不是言辞本身,毕竟每个人都有权保有自己的意见,而且针对过去12年里的成绩,显然有一些人存在实实在在的分歧。"

然而他指出,贝拉方特提到纽约在押人员数量大幅增加,但实际上监禁率在布隆伯格任内出现了大幅下降。

"我真的认为要有一套一致承认的事实,而且要了解数据到底是怎样的,"沃尔夫森说。"他是一个关注数据的市长,我们也应当就数据论事。"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贝鲁特南郊真主党社区遭汽车炸弹袭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贝鲁特南郊真主党社区遭汽车炸弹袭击
Jan 3rd 2014, 04:55, by ANNE BARNARD

黎巴嫩贝鲁特——周四下午,一枚强力汽车炸弹在贝鲁特南郊发生爆炸,对一个混居街区造成严重破坏,这个社区居住着许多真主党(Hezbollah)的支持者,真主党是黎巴嫩什叶派民兵组织和政党。此次爆炸似乎是因邻国叙利亚内战而起的一系列爆炸案当中最近的一起,真主党派遣了作战人员到叙利亚去协助政府部队,其对手则支持反政府武装势力。

黎巴嫩电视台播放了居民区现场一片混乱的场景,烧焦的车辆浓烟滚滚,人群相互推挤,救护车和消防车纷纷抵达现场。官方媒体国家通讯社(National News Agency)表示,至少有四人丧生,70多人受伤。其他黎巴嫩媒体则称有六人死亡。

黎巴嫩军方表示,爆炸源好像是重达40多磅的爆炸物,被装载在一辆墨绿色的切诺基吉普上。国家通讯社说,在爆炸地点附近的一辆车上找到了人体残骸,不过,当局尚未查明残骸是否属于自杀式炸弹袭击者。

此次爆炸发生六天以前,一次汽车炸弹袭击杀死了逊尼派政党"未来阵线"(Future bloc)的一个知名成员,该党是真主党主要的政敌。此次爆炸发生的前一天,有报道称黎巴嫩当局逮捕了一名沙特阿拉伯激进分子,此人是基地组织(Al Qaeda)分支"阿卜杜拉·阿扎姆旅"(Abdullah Azzam Brigades)的头目。阿扎姆旅曾声称对去年11月发生在伊朗驻贝鲁特大使馆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负责,伊朗是真主党的盟友。

近几个月发生了一连串逐步升级的袭击事件,它们与持续已近三年的叙利亚内战有关,这场内战加深了黎巴嫩原有的政治和宗派分歧。最近的几起炸弹袭击是这一系列袭击事件的一部分,遇难者主要是平民,在黎巴嫩各地引发了恐惧情绪。真主党作战人员一直在帮助叙利亚政府军,"未来阵线"则支持反政府武装势力,黎巴嫩的逊尼派武装分子已经跨越边境,加入了后者的队伍。

由于担心黎巴嫩出现更多不择对象的暴力和进一步的分裂,该国复杂政坛中各个派系的领导人都迫不及待地谴责了最新的爆炸事件,就连那些希望真主党撤出叙利亚的领导人也不例外。3月14日联盟(March 14 coaliti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每一位遇难者都是"烈士,所有黎巴嫩人都会对他们表示哀悼"。"未来阵线"是该联盟的主要政党。联盟领袖、前总理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表示,"针对平民、无辜者及平民区的恐怖主义行动是一种犯罪行为。"

在上周的一份视频声明中,一名担任阿卜杜拉·阿扎姆旅发言人的阿訇宣称,该组织不会停止炸弹袭击,除非真主党撤回派往叙利亚的武装人员、黎巴嫩当局释放因激进活动而被监禁的年轻人。该组织领导人马吉德·马吉德(Majid al-Majid)遭到逮捕之后,黎巴嫩官员曾表示,他们担心该组织会采取报复性袭击行动。

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曾在讲话中表示,该组织在叙利亚参加斗争,为的是打击takfiris,takfiris是对逊尼派(Sunni)极端分子的轻蔑称谓,后者则称自己的对手是异教徒。纳斯鲁拉曾表示,逊尼派极端分子不仅威胁到了什叶派(Shittes),还威胁到了整个地区。

真主党的支持者和批评者都认为,这些炸弹袭击以平民为目标,目的是向真主党施压,迫使其改变叙利亚政策。但真主党的政治基础似乎非常坚定,其武装人员执行命令时展现了军人般的纪律性。尽管如此,炸弹袭击还是促使南部郊区采取新的安全举措,致使该组织支持者以及与该组织无关的什叶派人士越来越恐慌。

中东研究所(Middle East Institute)的黎巴嫩分析人士兰达·斯理姆(Randa Slim)曾表示,最近这一系列针对真主党利益及其控制区内平民的袭击行动,已经使部分黎巴嫩什叶派人士更加相信一个观点,亦即"什叶派群体本来就觉得自己被一些国内及地区内敌人当成了攻击目标,叙利亚的斗争则使真主党及什叶派更容易遭受攻击,更缺乏保护。"

Mohammad Ghannam 和 Hwaida Saad 对本文报道有贡献。

翻译:张薇、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默多克出售星空传媒中国业务股份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默多克出售星空传媒中国业务股份
Jan 3rd 2014, 04:53, by LESLIE KAUFMAN

周四,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所拥有的电视、有线和电影集团企业21世纪福克斯(21st Century Fox)宣布,它将出售星空传媒(大中华)(Star China TV)47%的股份。此举是这家公司缩小其中国市场营运规模的最新一步。

默多克一度希望,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市场,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但中国政府施加的严格管控使他们屡屡受挫,阻碍了他和其他美国媒体公司在中国许多地区打造大规模观众群。

这47%的股份将由星空传媒(大中华)的多数股东、中国媒体公司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买下。星空传媒(大中华)于2010年成立,是该公司和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成立的合资公司,运营三家24小时播出的中文频道。去年夏天,21世纪福克斯从新闻集团中分离出来,新闻集团保留了该企业的出版业资产。

默多克最近与他的妻子邓文迪离婚。邓文迪出生于中国,曾任职星空传媒(大中华)。虽然21世纪福克斯的亚洲运营由默多克的儿子詹姆斯(James)负责,邓文迪也为她的丈夫积极寻找中国媒体业的商机,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翻译: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缅甸总统支持修宪,昂山素季有望参选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缅甸总统支持修宪,昂山素季有望参选
Jan 3rd 2014, 03:05, by THOMAS FULLER

曼谷——周四,缅甸总统表示自己支持修改该国宪法,允许"任何公民"成为总统,这里明显指的是曾获诺贝尔奖的民主倡导人士昂山素季(Daw Aung San Suu Kyi),数十年来,昂山素季的政治抱负一直遭到军方的阻碍。

缅甸总统登盛(Thein Sein)发表了他在这个问题上迄今最为明确的言论,称"为了满足我们的国家、经济及社会需求","时不时地"修改宪法(Constitution)是"有益的"。他还表示,他"不希望限制任何公民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利"。

缅甸现行宪法由现已不存在的军政府制定,明确禁止缅甸总统及副总统候选人有"效忠外国势力"的近亲。很多分析人士表示,上述规定是为了阻止广受欢迎的昂山素季执政。她与英国籍丈夫养育的两个儿子出生在英国,并且没有在缅甸生活。

登盛曾是一名将军。上述言论出现在他周四通过国家电视台发表的讲话当中,并且得到缅甸官方新闻媒体的转载,对整个缅甸社会产生了影响。但修宪需要获得超过75%的议会成员的支持,与此同时,人们认为登盛对立法机构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多数党至少有一名有力的总统竞选对手,此人似乎无意为了昂山素季的利益修宪。全国大选将于明年年末举行。

总统发表上述言论时,缅甸已经开始努力应对有关昂山素季候选资格的僵局,此事关系到缅甸脆弱的民主制度的未来。2011年,缅甸终结了军政府的长期统治,开始走上民主道路。

昂山素季和她的盟友曾表示,如果有效阻止她参选总统的法律得不到改变,他们将考虑联合抵制2015年的选举。

允许昂山素季参选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向外部世界释放的一个信号,表明民主变革正在向前发展。目前,大量外资已经开始涌入缅甸。昂山素季多次表示,如果获得允许,她将参加竞选。

登盛发表评论前,缅甸最大的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提交了一份修宪提案。

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的领导人是一些来自前军政府的高级军官。该党高层议员提议对宪法规定的总统候选人资格限制进行轻微改动,即候选人子女的配偶无需拥有缅甸国籍。不过,议员们保留了候选人子女本人必须有缅甸国籍的条款。

该党议员金貌图(U Khin Maung Htoo)说,昂山素季要想取得总统竞选资格,"她的两个儿子必须申请缅甸国籍,放弃外国国籍。"

据德雷克·汤金(Derek Tonkin)透露,昂山素季的儿子金(Kim)和亚历山大(Alexander)曾持有缅甸国籍,但他们的国籍被军政府取消了。汤金表示,她的两个儿子多半不愿意放弃外国国籍。汤金曾是英国外交官,目前在监视缅甸政坛动向的"缅甸网络"(Network Myanmar)担任主席。

昂山素季刚刚做了足部手术,目前正在恢复。她于周四暗示,她认为前述修宪提议不够充分。在自由亚洲电台(Radio Free Asia)播放的评论中,她说,成人子女的国籍与此事无关,相关要求"不符合民主价值观"。

她说,"他们是成人。父母不能替他们负责。"

登盛没有在讲话中提及多数党的提案,所以,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在推动该党采取进一步措施。同样不清楚的是,他是否会竞选连任。

对宪法的所有改动都需要得到军方的认可,后者依然大权在握。由于修宪必须获得四分之三以上议员的同意,握有四分之一议席配额的军方拥有有效的否决权。

昂山素季曾是政治犯,因反抗军方统治而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局曾禁止昂山素季参加1990年的选举,理由是她接受了外国人的帮助。

2012年4月,她获准参与缅甸议会竞选并获胜,这是缅甸从军事独裁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Wai Moe自缅甸仰光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许欣、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美国终于不再执迷于财政赤字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终于不再执迷于财政赤字
Jan 2nd 2014, 23:47, by 保罗·克鲁格曼

2012年,一直希望理智能占上风的奥巴马总统预言,自己的连任最终将击退共和党的"狂热"。事实却并非如此。

然而,右翼拒不妥协并不是2012年困扰美国人民的唯一恶疾。我们还深受财政狂热之苦:尽管联邦政府能以极低的利率借到钱,但几乎政界和媒体界的所有权威人士都坚持认为,预算赤字是我们最严重、最紧迫的经济问题。华盛顿没有讨论大规模失业和不平等现象急剧恶化的问题,反而基本上只去关注削减开支(会加剧就业危机)和瓦解社会安全保障(会加剧不平等)的所谓的必要性。

因此,好消息是,不同于茶党(Tea Party)的狂热,这种狂热终于褪去了。

的确,斥责财政政策的依然大有人在。一些新闻机构也仍对这些人崇敬有加。正如《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前不久所指出的那样,许多记者保持着老习惯,"把其他一切观点都当做党派或政治纷争来报道,唯独认为削减赤字是一个不涉及意识形态的目标。"但那些批评者已经无法再去定义哪些观点值得令人尊敬了。比如,因为呼吁增加社会安全福利(Social Security),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最近遭到了那撮"惯犯"的攻击,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最终却只是提高了沃伦的名望。

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认为,至少有四件事情碰巧让削减赤字这种思想失去了市场。

首先,"中间路线"背后的政治前提——在既增税又削减开支的"大妥协"(Grand Bargain)中,共和党中的温和派愿意做出让步——站住不住脚了。共和党人中已经没有了温和派。虽然共和党内部的茶党和非茶党人士之间争论不休,但这些争论涉及的是政治战略,而非政策内容。

其次,增税和削减开支已让联邦债务骤跌。这其实不是件好事,因为过早削减赤字会损害我们依然很疲软的经济。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过去三年里史无前例的财政紧缩,我们现在可能已接近充分就业的水平了。但正在下跌的赤字削弱了"中间派"的这个至关重要的恐慌策略。即便是对联邦债务的较长期预测,看上去也根本不再令人惊慌。

说到恐慌策略,2013年是记者和公众终于厌倦了那些喊狼来了的人的一年。曾几何时,听众会全神贯注的倾听有关财政末日的预言。例如,奥巴马的赤字委员会联席主席埃尔斯肯·鲍尔斯(Erskine Bowles)和阿兰·辛普森(Alan Simpson)曾警告说,严重的财政危机可能会在两年内出现。但那是近三年前的事情了。

最后,在2013年里,债务恐慌在学术上的论据终于失去了说服力。通常,经济学家之间的技术性讨论对政界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政界人士几乎总会找专家——或者很多情况下所谓的"专家"——说出他们自己想听的内容。但过去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或许是个例外。

有人可能没注意到或是忘记了,多年来,欧洲和美国斥责财政政策的人高度依赖两位备受尊敬的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合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指出,当政府债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超过90%时,便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从一开始,许多经济学家就对这一说法表示了质疑。尤其是,增长缓慢往往会导致债务增加而不是反过来这一点很明显。比如,日本和意大利就出现过这种情况。然而,在政界,这个90%的说法成了真理。

后来,马萨诸塞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研究生托马斯·赫恩登(Thomas Herndon)重新运算了相关数据后发现,只要更正一个小错误,再多加一些数据点,那个看似确凿的90%悬崖就消失了。

如此看来,批判财政政策的人似乎不是根据统计证据决定自己的立场的。正如老话所说,他们就像醉酒者对路灯竿的使用一样,只是用来支撑自己,而非用来看清事物。但突然之间,他们失去了这一支撑,连带着也失去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假装经济需要可以证明自己的意识形态议程的合理性。

但是,这都有关系吗?你可以说没关系——虽然那些指责财政政策的人可能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但我们依然在做可怕的事情,比如削减面向长期失业者的福利。然而,虽然政策依然很糟糕,但我们终于开始讨论像不平等现象这样真正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虚构出来的财政危机了。这也一定是往正确的方向所迈出的一步。

翻译: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俄罗斯已经深陷寡头政治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俄罗斯已经深陷寡头政治
Jan 2nd 2014, 23:49, by 安德鲁·S·韦斯

华盛顿——12月19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在一场马拉松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释放米哈伊尔·B·霍多尔科夫斯基(Mikhail B. Khodorkovsky)。这一惊人之举所展现的沙皇特征不容忽视。普京曾在私下里漫不经心地评论,对曾是其劲敌(也曾是俄罗斯首富)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来说,10年的监禁惩罚够重了。这番评论既体现了普京权力之大,也流露了善意和虔诚。

在发布会大厅里,按照普京的行为榜样沙皇亚历山大二世(Czar Alexander II)的标准,氛围远不够庄严。为了引起普京的注意,阿谀奉承的记者挥动着动物填充玩具,其中一位记者还读了一首诗,请求普京重新将能源行业国有化,这样作为回报,俄罗斯人民便会让他"余生一直统治俄罗斯"。

乍一看,这种出人意料的事态发展似乎说明了俄罗斯自2003年10月以来的变化之大。2003年10月,在西伯利亚一座机场用柏油碎石铺成的跑道上,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飞机遭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ederal Security Service)蒙面特工的突袭。耳熟能详的说法是,普京拥有几近无限的权力,已经让寡头向其屈服、重新集中了政治权威、废除了初具雏形的民主制度、让大部分经济领域重新处在国家的控制之下。人们都以为普京会让霍多尔科夫斯基老死狱中。通过证明这种说法的错误,普京让各界不再质疑他对俄罗斯政治舞台近乎彻底的独统。

然而,俄罗斯的寡头政治(即一小群极度富裕的、有地位的人控制着国家和经济)依然充满活力。实际上,据称拥有无边权力的普京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调停寡头之间的激烈冲突上,比如掌舵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伊格尔·I·谢钦(Igor I. Sechin)和俄罗斯最大的石油贸易公司的共同所有人、独立的天然气生产商格纳迪·N·季姆琴科(Gennady N. Timchenko)之间的争端。当今这些寡头中,许多人都是凭借与普京的长期关系,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他们都受益于一项政治传统,可以追溯到15世纪莫斯科公国(Grand Duchy of Muscovy)的迅速扩张。

关于俄罗斯独特的统治方式,可以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找到最权威的描述,那就是哈佛大学研究中世纪的历史学家爱德华·L·基南(Edward L. Keenan)的一篇鲜为人知的学术论文。最初,这篇论文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国务院(State Department)准备的。看过《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的人很容易就会认出基南教授对阴谋、秘密和莫斯科沙皇法庭的权力政治的生动描述。最重要的是,基南教授揭开了一位享有无限权力的沙皇的神秘面纱。他解释了一个由波维尔(贵族阶层的顶层成员以及当今寡头的前辈们)和官僚精英群体主导的制度如何在政治文化中变得如此根深蒂固。这些群体制约国家的统治者。

经历了15世纪的一场灾难性内战后,这些团体认为,创造出一个领袖角色来调停它们之间的争端,为它们分配权力和财富,是符合它们的利益的。于是,它们故意让这个制度蒙上了隐秘的色彩,夸大了沙皇的作用,以维护自己从中操纵和控制局外人的自由。

这种方式和一种效率低下但却极度集中的制度结合在了一起。当代俄罗斯的制度明显和它有类似的地方,特别是必须对不稳定的人口和广袤却人烟稀少的领土的保持控制这一点。(此处引用基南教授举出的其中一个生动例子:"16世纪后期,在往返首都一次要用大半年时间时,即便是在北极圈的一个小村庄里进行的简单的房地产交易都需要在莫斯科登记报批。")

遗憾的是,俄罗斯未能沿着西方的路线发展让我们很失望,这种失望始终在严重干扰着我们对普京的政权及其主要参与者的认识。我们一味盯着普京的威权主义倾向、对外部影响的敌意和对西方式改革的抗拒,因而普遍没能看到,就像在他之前的那些沙皇一样,他对这个制度的价值在于维持相互竞争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平衡。和五个世纪以前一样,这些团体在克里姆林宫内的主要斗争涉及的是权力、金钱和特权,而不是意识形态。

普京迟早有一天会失去权力。然而,以强大的制度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为基础的法治要取代他这种非正式的统治方式,可能性似乎非常小。西方倒是要做好准备,深植于俄罗斯政治文化中的寡头制度本身,可能会比它现在的主人长寿。

安德鲁·S·韦斯(Andrew S. Weiss)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副主席。

翻译: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拉脱维亚加入欧元区,波捷匈观望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拉脱维亚加入欧元区,波捷匈观望
Jan 3rd 2014, 00:11, by LIZ ALDERMAN

巴黎——本周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散步时,在一家私立医疗中心工作的黛斯·乌提纳尼(Dace Utinane)医生露出不满的表情,她在思考自己的国家成为欧洲货币联盟新成员国的事。

"我不喜欢——欧元不是我的钱,"乌提纳尼医生皱着眉头说,"这是被上面那些人强加的。我们太弱小,对此无能为力,也没法反抗。"

但在权力的中心,欧洲领导人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周三拉脱维亚成为第18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时,他们将此事宣扬为一种征兆,预示着货币联盟正在一条长远的道路上,向着创始人们的持续扩张构想迈进——尽管它的成长伴随着许多痛苦,包括几次险些破裂。

"虽然有危机带来的负面报道,和平、繁荣和旅行与工作的自由这些基本承诺还是有其吸引力的,"贝仑贝格银行(Berenberg Bank)驻伦敦首席经济学家豪尔格·施米耶丁(Holger Schmieding)说,"所以欧元区的扩大进程并没有到头。"

增长能有多快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按照规则,欧盟28个成员国最终都是要放弃本国货币,使用欧洲单一货币,但是依然时常能见到欧洲各国民众对欧元联盟的质疑。

2015年,立陶宛将成为下一个采用这种货币的国家。和同为前苏联共和国的邻国拉脱维亚一样,立陶宛渴望将自己和西方联系起来,在看到乌克兰被俄罗斯牢牢掌握,即便近日发起了亲西方抗议活动也无法挣脱后,这种联系西方的需求显得愈发紧迫。

然而到了2015年以后,欧元区的扩大步伐将放缓。在东欧,一些国家甚至都还没有加入汇率机制,那是加入欧元区的第一步,类似某种候车室。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由于公众支持度不高,也都将加入欧元区的计划推迟到了将近2010年代末。

一些较小的国家,比如罗马尼亚和去年加入欧盟的克罗地亚,已经表示它们至少要到2020年前后才有可能加入欧元区,这跟它们的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达到标准要求有一定关系。这份标准包括财政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低于3%,债务保持在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下。

大约半数的拉脱维亚人反对加入欧元区,不过支持率到年末已有所上升。

经济学家说,担心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国家主权,并且在新的危机爆发时要承担支持别国的责任,是这种质疑欧元的抵触情绪的一部分原因。

欧元的经济困扰也对这个货币联盟的形象造成了破坏,突出显示了它的一些根本缺陷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英国没有采用欧元的意向,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最近甚至还进一步拉开了和欧盟的距离。他承诺如果赢得下一次大选,他会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退出欧盟。

经过了五年的惶惶不安,一旦欧元区开始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对它的抵触就会有所缓和。在一些遭到过危机打击的经济体,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呈现回升势头。爱尔兰近日退出了一个国际救援项目,西班牙也已经不再需要欧元区来支持它的银行。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员雅各布·芬克·柯克加德(Jacob Funk Kirkegaard)说,危机带给我们的一个教训是,在加入之前,各国应该先建立起良好的经济秩序,以避免出现希腊和西班牙那样的灾难。

这一点拉脱维亚已经实现,主要靠的是施行一项痛苦的紧缩计划,一度将经济总量在峰值的基础上往下降了20%。此后经济开始反弹,2013年第三季度有4.5%的增长。

虽然民意调查反映出一种负面的看法,但还是有部分民众认为加入欧元俱乐部符合拉脱维亚的整体经济利益。这些小国跟本身就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英国不一样,采用单一货币进行交易会给企业带来好处,从而看到成为欧元国后会有所改善。具体到拉脱维亚,企业预计借贷成本会下降,投资会上升。

"这绝对是积极的,"温顿(Wenden)家具公司董事诺蒙兹·布雷默斯(Normunds Bremers)说,"它会给出口业务提供方便,给那些面向欧盟市场的公司提供方便。"

"人们动不动就要反对欧元,但他们不明白,它其实是可以让他们受益的。"

Gederts Gelzis自拉脱维亚里加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留下的难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留下的难题
Jan 2nd 2014, 23:51, by 加藤嘉一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12月26日中午时分,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了位于东京九段北的靖国神社。

那一刻,日本充满着即将度过元旦的节日氛围;中国正值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率其他六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刚刚瞻仰过毛泽东的遗容;美国还在享受圣诞的余香。

这些日子以来,日中关系因所谓"领土问题"始终未能走出危机,而此刻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无疑让"历史问题"再度成为焦点,让两国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安倍首相对日中关系和日韩关系究竟作何打算,这也是国际社会,尤其是日本的盟国——美国高度关注的。

安倍走进靖国神社之际,我正在美国波士顿的家里上网,中国主要新闻网站的头条被纪念毛泽东诞辰占据。不过,中国对安倍参拜的反应很快。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秦刚迅速发表谈话,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中方坚决反对,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国政府对日本领导人粗暴践踏中国和其他亚洲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公然挑战历史正义和人类良知的行径表示强烈愤慨,向日方提出强烈抗议和严厉谴责"。当天下午,中国外长王毅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就安倍参拜代表中国政府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王毅和秦刚在形容安倍参拜之举时,都使用了"悍然"一词。这让我回想起2006年10月9日,朝鲜首次实施核试验之际,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我那时候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看到中国外交部对朝鲜的严厉谴责后,与老师同学们讨论这一外交措辞。一位老师对我说,"用'悍然'两个字,意味深长,说明朝鲜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中国可忍受的红线,表明这是中方的底线,不知朝方会不会从中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在想什么。"

安倍参拜后,我与一名熟悉安倍内阁政情的《朝日新闻》记者分享对"悍然"这一细节的观察,他回应说,"安倍应该没有明白中方的红线,他参拜前也没有给日本政府内的有关部门和负责人打招呼,从处理对华关系的角度说,时机相当糟糕。"

中国官方把日本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的现象概括为"拜鬼"。对于"悍然"、"拜鬼"这种政治意味深长的词汇,日本政府究竟理解多少?我觉得值得怀疑。这种认识上的鸿沟,对日中关系影响很深远。毕竟,对两国政府来说,理解对方的意图、难处和底线,才是理性经营双边关系的真正起点。

日本各大媒体以头条报道了安倍参拜。其中,对于正在回暖的在华日本企业的商业活动是否因安倍参拜再次遭受打击表示担忧的报道比较显著。如《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以"首相参拜对中国事业的复苏带来暗云"为题,文章开头说"安倍晋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之后,如何影响在中国和韩国的日本企业的事业活动将是一个焦点。特别是在因尖阁诸岛问题导致的日中对立而陷入低迷的汽车销售和百货零售等已经回到复苏轨道的情况下,对接下来的动向表示不安的声音正在扩散。日本企业在尖阁问题之后遭遇的苦难再一次燃烧的可能性也不可否认"。

参拜前半个小时,即26日上午11时左右,安倍晋三给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打了电话,"通告"马上去参拜靖国神社的意志,说"可能您不赞同,但我将根据自己的决断去参拜"。2013年1月曾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谋求改善日中关系的山口无奈中回应说,"我不赞同",并试图阻止安倍参拜。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召开记者会表示,"安倍首相是以私人立场进行了参拜。作为政府并未介入其中"。一名日本外务省官员也对我表示,"虽然自从安倍首相上台之后,我们始终担心他什么时候去参拜靖国神社,但这一次的参拜日期,之前我们也不知道,他之前也没有对我们做过什么解释。"

看得出来,安倍政权内的"利益攸关方"格外担心安倍参拜很可能对日本外交带来负面影响。26日下午,公明党党首山口公开表示,"参拜靖国神社体现着安倍首相的风格。不过,说内心的表达是不充分的,没有事前周到的准备和协调工作,是得不到周围理解的"。

在他们看来,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是出于他个人的教条信念和政治考虑,而绝非日本政府的集体立场与意志。围绕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一行为本身,日本政府处于分裂状态,远远没有理清"维护国家利益与参拜靖国神社"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安倍此次选择参拜的动机主要有三:一是纯粹出于自身的政治信条——安倍一贯认为,一国领导人对为国家而死亡的殉国者亡灵表示哀悼是天经地义的事;二是对自民党内保守派的迎合——担任首相刚满一年之际,安倍认为应该对自己的支持者们做个表态,以便为谋求长期政权巩固权力基础;三是对于中韩两国的反弹——纵观2013年,中国单方面设定防空识别区,韩国方面"反日"言行也持续不断,安倍很有可能判断,"我这边如此克制,他们还那样放肆。反正日中关系和日韩关系已恶化到如此地步,参拜靖国神社也不算什么"。

安倍在参拜之后对记者们表示,"我在参拜时做了再也不发动战争,坚决走和平道路的发誓,根本没有伤害中国人和韩国人感情的意图,希望能有向中方和韩方亲自进行解释的机会"。

作为一名曾在中国求学生活近十年的日本人,我认为安倍2006年第一次出任首相后不像前任小泉纯一郎那样选择参拜靖国神社,并实现了对华"破冰之旅",201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之后,也避开8月15日这一"终战纪念日"和"春秋例大祭"等敏感时期之参拜,说明安倍晋三确实抱有促进日中关系的意愿,即使他这样做是基于实用主义的。

靖国神社问题,无疑是当下日中关系最大的难题之一。

这个难题对中国而言,是如何面对小泉、安倍等"鹰派"人物身上,"重视对华关系"与"执着于内心原则"之间的矛盾。假设一个日本领导人在经贸、环境、青少年、全球议题、科技等领域特别重视对华关系,并向中国需要的领域提供援助,但只是出于"内心原则"以私人立场参拜了靖国神社,中国政府就全盘否定这个人吗?

中国领导人、政府部门、学术界、传媒界等应该趁机好好地研究如何面对具有"两面性"的外国政治人物,并不断积累案例,给自己的对外政策留出空间。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中国人民不欢迎安倍,中国领导人也不会与他见面。" 但日中关系,尤其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重要性不会因此下降,这是一个客观存在。

这个难题对日本而言,则是国力衰落的日本人必须抱着前所未有的战略姿态去思考"如何与国际社会共存"。安倍晋三主张"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自己的问题,是我内心的原则",作为一名日本选民,我不得不尊重民选的安倍首相最终决定这么做,否则就等于否认民主政治了,至少在形式与程序上是如此。但国际社会未必会有这样的认同。26日当天,除中韩两国"严厉谴责"外,美国驻日使馆也发表了声明,对于破坏与邻国关系的参拜行为表示"失望"。《朝日新闻》介绍了英国《金融时报》对"安倍政权右倾化"表示担忧的报道。

自从2012年8月来到美国之后,哈佛大学几位关注东亚国际关系的教授亲口对我说,"美日之间有安保条约,领土问题上美国肯定站在日方的立场,但日本人要明白,历史认识问题上,美国是帮不了日本的,美国政府是不可能站在日本一侧的,包括慰安妇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

美国政府和学术界都高度警惕并担心,日本因历史认识问题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而失去基本信任的日本对正试图"重返亚洲"的奥巴马总统来说究竟还有多大的吸引力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围绕"靖国问题",日本真正的对手不是中韩,而是美国。

在驻日美军迁移问题尚未解决的今天,美国特别关注并考验日本作为战略同盟国的价值。中国的不透明崛起带动东亚安全格局变化,美国显然希望日本在不损害跟重要邻国的关系的前提下配合自己的"再平衡"战略。当然,美国更不接受日本行使"独立自主"的国防政策。这样看来,日本在对外政策上能够采取的选择是不多的,即只好在巩固日美同盟的同时,有效处理与邻国,尤其与中韩之间的外交关系。对此,日本政界、学术界、传媒界务必抱有高度的自觉,否则"日本孤立"真有可能成为现实。

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是"80后"日本作家,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著有《中国的逻辑》、《爱国贼》、《日本镜子》等,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三国+1"是加藤嘉一在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记录他对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及其互动的观察与思考。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厨师热气球登钓鱼岛坠海获救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厨师热气球登钓鱼岛坠海获救
Jan 2nd 2014, 23:54, by GERRY MULLANY

在有激烈争议的东中国海上,偶尔也会突发一点国际合作。

周三,一名中国人从沿海的福建省乘热气球起飞,试图降落在中国和日本都宣称拥有主权的岛屿上。然而不幸的是,这名职业为厨师的气球飞行者没能降落在自己的目的地,也就是日本称为尖阁诸岛、中国称为钓鱼岛的一系列小岛之一上,他在落水时发出求救信号。

在附近的台湾警方发出该人失踪报警之后,日本派出巡逻舰,于周三下午在距离这位气球飞行者原定降落目标以南约22公里的海水中将他救起。这位名叫徐帅军(音译)的男子,现年35岁,官员称他的热气球在这些岛屿以南遭遇气旋而被迫降落。

《日本时报》(Japan Times) 报道称,日本海上保安厅(Japanese Coast Guard)决定不追究此人的刑事责任,因为官方不知道他降落的准确地点,而是把他转交给了一艘中国巡洋舰,该中国船只位于日本认为属于本国领海以外的水域。

日本海上保安厅称,"中国舰只通过无线电感谢了海上保安厅的这次援救行动。"

中国民族主义者偶尔会试图通过登陆这些有争议的岛屿来强调中国的主权宣称,曾有一群从香港出发的抗议者将国旗插到一座岛屿上,之后他们被日本海上保安厅逮捕。

这次热气球登陆尝试以及事件的和平解决正值中日就有争议领土问题出现紧张局势之时,最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拜访了一个被很多人视为日本战时侵略标志的神社,中国则在前不久宣布在有争议海域上空划设防空识别区。

救援活动也与最近在南中国海上发生的一些情况相去甚远,12月份一艘美国海军巡洋舰在南中国海有争议海域例行航行时几乎与一艘中国船只相撞,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发生军事冲突产生新的担忧。

当时这艘美国巡洋舰正在观察中国的新航空母舰,该航空母舰是首次前往南中国海。中国媒体周三报道称,这艘名为"辽宁号"的航空母舰已完成了在该海域的试验训练任务,其中包括作战准备的演习。这艘由苏联时代舰只改装的航空母舰是中国加强其海军能力的核心部分,中国正在寻求对抗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长达数十年的主导地位。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驻旧金山领馆遭纵火无人受伤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驻旧金山领馆遭纵火无人受伤
Jan 2nd 2014, 23:58, by GERRY MULLANY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正门在周三夜间被人点火焚烧,引起中国官员的强烈抗议,他们谴责之为"卑鄙的袭击"。

领事馆称一位身份不明的袭击者向领事馆大门泼洒了两桶汽油,然后点火焚烧,造成大门严重损毁,但袭击没有导致人员伤亡。

领事馆发出的声明称,"此次纵火案是针对中国驻美领事机构的恶性破坏事件,严重损毁领馆设施,威胁馆员和周边居民安全,我们对此表示强烈谴责。我们已向美方提出交涉,敦促美方切实履行职责,保护中方馆舍和人员安全,并迅速破案,将凶犯绳之以法。"

这次袭击事件发生前,美国与中国就中国沿海附近领土纠纷问题的紧张气氛不断升级。截至周四上午,还没有人对这次袭击表示负责,警方也没有确定任何嫌疑人。

纵火的照片周四在中国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上广泛流传,激起谴责这起袭击事件的评论者的愤怒表达。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直升机成功营救俄受困科考船乘客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直升机成功营救俄受困科考船乘客
Jan 3rd 2014, 00:02, by ALAN COWELL

伦敦——中国破冰船上的一架直升飞机周四开始营救52名困在被冰封的南极考察船上的乘客,据被困船只上的一名乘客以及一名科学家负责人称,直升机降落在被困船只附近的冰上,那里的冰被踏平为一个临时的降落区。

来自中国破冰船"雪龙"号上的这架直升飞机将以每批运出12人的方式,分批把被困乘客运出,他们中有科学家、游客和几位记者,从而结束这个历时一周多的戏剧性事件,一周多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Akademik Shokalskiy)考察船被冰牢牢包围,其他船只无法靠近。

科考队负责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研究气候变化的教授克里斯·特尼(Chris Turney)在Twitter上发帖称,"中国的直升机已经到达了'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我们离开的可能性为100%!非常感谢所有人。"

这艘船只上的BBC记者安德鲁·鲁克-贝克 (Andrew Luck-Baker)说,营救工作正在进行中,可能将会持续几个小时。新闻报道称,乘客将被从"雪龙"号运到停在约4公里以外的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号上,而22名船员则会留守在被冰封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

这些乘客有望于1月中旬在澳大利亚的岛州塔斯马尼亚登岸。

船身长度为233英尺(约合71米)的俄罗斯考察船自12月24日以来一直被困冰中,当时这艘船在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以南约2700公里的德拉莫特角附近,那里的强风带着大量浮冰将其包围。

这艘考察船于12月8日从新西兰的布拉夫出发,开始了其计划为期一个月的航程,这个名为"澳大利亚南极远征"(Australasian Antarctic Expedition)的计划将考察南极洲东部的环境变化,一个世纪以前,澳大利亚地质学家道格拉斯·莫森(Douglas Mawson)曾勘测过该地区。

最早的营救乘客行动始于"南极光"号,该船被调离其在澳大利亚的南极基地执行再补给的任务。但据澳大利亚海事部门称,该船无法突破冰封,而且面临自己被困的危险。

上周六,"雪龙"号的一次类似尝试也失败了,但其留在了附近海域。这艘中国船只正在从事一次为期5个月的南极考察活动,活动已进行了约2个月。

据特尼12月31号在考察队网站上发的帖子,离被困船只最近的解冻海域在延伸16海里的冰层之外。海事部门称,考察船以及船上的乘客和船员都不面临直接的危险。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