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投资人敦促苹果派发手中巨额现金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投资人敦促苹果派发手中巨额现金
Oct 25th 2013, 12:29, by ALEXANDRA STEVENSON, BRIAN X. CHEN

要是卡尔·C·伊坎(Carl C. Icahn)对一家公司吵吵嚷嚷,公司高管们通常会听。不过他对苹果公司(Apple)发起的攻势,大概不会有人在意。他要求苹果向投资者返还更多现金。

这位投资人周四加大了向苹果施压的力度,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一封致苹果公司CEO蒂莫西·D·库克(Timothy D. Cook)的公开信。库克已在周三收到了这封信,信中敦促苹果立即开始以每股525美元(约合3190元人民币)的价格,回购价值1500亿美元的股票。

苹果公司尚未回应伊坎的公开呼吁。伊坎的呼吁始于今年8月,当时他首次披露自己持有苹果公司的股份,他还在Twitter和CNBC上大加鼓动,要求苹果对手上持有的巨额现金做些什么。

苹果公司净现金储备有1300亿美元,分析人士说,该公司有能力向股东返还更多的钱。但是苹果已经开展了一项1000亿美元的股份回购和派发红利计划,现在应该不会觉得还需要再做些什么。

"有能力做到,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会做,"Evercore分析师罗伯特·西拉(Robert Cihra)说道。"苹果公司规模这么大,我不知道谁能对它施加什么力量。"

在2012年3月,苹果公司首次宣布分红,这是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文·P·乔布斯(Steven P. Jobs)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这家公司以来的第一次。苹果还宣布在2015年前,每年回购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股票。这一动作显示出,在库克的领导之下,苹果公司的分红政策发生了转变。

尽管这是一个重大举动,但是并没有取悦所有股东。另一名从事基金管理的亿万富豪,绿光资本(Greenlight Capital)的戴维·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今年早些时候起诉了苹果,诉讼是迫使苹果向投资者发放更多现金的努力的一部分。

苹果发布声明回应道,该公司会"全面"考虑向股东返还现金的方式,也会考虑艾因霍恩所说的发行一种优先股的提议。

一个月后,苹果宣布会将现有的股份回购方案提高五倍,宣布在2015年前购入600亿美元股份,并且将分红金额提升15%,提高到每股派发3.05美元。

伊坎表达观点比艾因霍恩更直率。伊坎从8月就开始公开表达自己对苹果的看法,通过自己的Twitter账号向库克施压。他的Twitter账号有105713人关注。

人们有理由对伊坎的提议表示怀疑。首先,那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股票回购。

不过苹果现在持有的现金总量十分巨大,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赞同伊坎的立场。

"这几乎像是把钱存在活期账户里,"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 & Company)金融分析师托尼·萨克纳吉(Toni Sacconaghi)说。"我们有机会用这些钱赚更多的钱。"

伊坎也受到了一些人批评。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会计学教授道格拉斯·J·斯金纳(Douglas J. Skinner)说,"我看不出他们有任何理由去关注这个人,他其实无足轻重。"

斯金纳说,回购计划对于解决苹果公司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起到什么帮助,即它能不能继续产生收入,并提高利润率?

今年,苹果的利润增长出现放缓,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为畅销产品iPad和iPhone推出新版本。苹果最近推出了两款iPhone,上市后的第一个周末,就售出了900万台,与去年那款iPhone的首个周末销量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今年11月,苹果还将推出两款新的iPad,预计也将大卖。而且根据预期,苹果还将在不远的未来发布一款连接网络的腕表,进军可穿戴计算机装备的市场。研究公司高德纳(Gartner)估计,这个市场在三年后将价值100亿美元

尽管伊坎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投资者,因为能扰动其他公司而为人熟知,但是对苹果这家市值高达4832.4亿美元的公司,不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周四,伊坎将自己持有的苹果股票提高到了470万股,占苹果总股本的0.5%。

由于影响力极小,伊坎就必须要让股东和公众相信,他不仅仅是一个短线投资者。伊坎周四对CNBC表示,他已经准备好发动一场纷争,在董事会谋得席位。

赢得公众的认可或许会十分困难。伊坎常常受到的一种批评是,他对苹果感兴趣只是为了获取短线收益,这一批评常常令公众对伊坎产生怀疑。伊坎则否认这种说法。他在写给库克的信中说,"我在这里的动机没有任何短期的目的。"

他的计划在周四得到的最为公开的反应,来自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他在Twitter上发言批评了伊坎的计划。

格罗斯写道,"伊坎应该放过苹果,多花一些时间学学比尔·盖茨(Bill Gates)。"他指的是微软创始人盖茨花费大量精力从事的慈善工作。"既然伊坎这么聪明,就该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多帮帮别人,而不是只顾自己。"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薄熙来案二审维持无期徒刑原判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薄熙来案二审维持无期徒刑原判
Oct 25th 2013, 13:05, by 黄安伟

周五上午9点40分左右,这辆黑色面包车驶进了法院大门。它当时和其他几辆警车排成一排。在山东济南市的这家法院外,带着长焦镜头的记者们拍下了照片。这些照片被发布在网上之后立刻引发了猜测:薄熙来在车里吗?

几十年来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大戏继续上演。一个多小时后,位于济南的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律师提出的上诉做出了判决。不出任何人的意料,法院驳回了上诉。

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上午10点50分在Twitter上发帖称,法院"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快到中午的时候,国有的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薄熙来周五在法庭上的画面,他身穿黑色夹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两名穿深色制服、戴白色手套的法警站在他左右。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上个月裁定,薄熙来犯有受贿、贪污和滥用职权罪。他受贿罪的量刑最重——无期徒刑。薄熙来因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因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薄家的一个朋友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审判决后的第二天,薄熙来的律师就提起了上诉。

薄熙来案的一审于今年8月底举行,持续了五天时间。和一审的开庭一样,周五的开庭宣称是"公开"审理,但仅对少数经过挑选的人士开放。薄家的这个朋友说,薄熙来的兄弟姐妹之前已打算去旁听。他的妻子谷开来因为谋杀一名英国商人,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相当于终身监禁,目前正在狱中服刑。也正是她的这一行为导致了薄家的解体。薄熙来的次子薄瓜瓜目前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Columbia Law School)读一年级。他没有回复请求置评的电邮。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山东省高院会像其下级法院济南市中院在8月时那样,在官方微博上贴出审判过程的详情。前重庆市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当时讲的一些内容,牵连到跟他落马有关的其他中共领导人或者成员,没有被贴在微博中。许多评论家都称那是一场通过社交媒体展出的审判表演。贴出来的内容令大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薄家奢靡的生活细节上——法国里维埃拉的度假别墅,薄瓜瓜在坦桑尼亚之旅中乘坐的私人飞机,以及薄熙来、谷开来和重庆市前公安局长王立军之间的三角恋爱关系。

二审目前还没有出现什么刺激的消息。尽管薄熙来的陈述 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内情,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山东省高院会按照中共领导人的意志行事,也的确做出了人们预见的判决。

现在,舞台将转移到北京北郊的秦城监狱,除非出现奇迹式的政治干预,否则薄熙来将在那里度过许多岁月,人身自由和权力受到限制,就像他父亲在文革时期一样。

黄安伟(Edward Wong)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玩推特自毁前程的白宫模范生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玩推特自毁前程的白宫模范生
Oct 25th 2013, 10:47, by JENNIFER STEINHAUER, JACKIE CALMES

在以@NatSecWonk这个名字在Twitter上的探险经历自毁前程之前,约菲·约瑟夫(Jofi Joseqh)具备标准华盛顿范儿的所有元素,包括脖子上挂着的安保识别卡。他在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获得外交事务的学位,这促使他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在国会预算办公室担任分析师,一份在华盛顿极其默默无闻的工作。

作为一名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学者和国际扶轮社(Rotary International)学者,约瑟夫在国会山(Capitol Hill)一点时间也没浪费,他在为宾夕法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鲍勃·凯西(Bob Casey)工作的同时,还在为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做事。接着又跳到行政部门,在国务院找到一个职位,之后到白宫任职,并作为一名初级幕僚被借调到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埋头于防止核扩散这份极为棘手的工作之中。

他喜欢骑车:又是华盛顿范儿。他徒步旅行过。而且和很多住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两端的居民一样,40岁的约瑟夫会到Twitter上表达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具体到他的内容,那就是发表些对于外交政策的思考,对同事认知能力的观察,以及对女性外貌的一种程度不轻的癖恋,时常发些不太厚道的评论。比如,他的其中一条Twitter信息这样写道:"别不承认啦,当你听到海伦·托马斯(Helen Thomas,长年报道白宫的女记者——译注)曾和JFK(指约翰·F·肯尼迪。——译注)约会时,你会想,'等下,她曾经也迷人过?'"

不过公平地讲,约瑟夫也曾提到副国家安全顾问本杰明·罗兹(Benjamin Rhodes)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的毛囊。所有这一切都是约瑟夫在自己匿名Twitter账户之下进行的。而在白宫经调查发现约瑟夫的这个业余活动并将他解雇之后,这个账户也和约瑟夫的公务员生涯一样,就此终止了。约瑟夫似乎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动机——他曾向民主党候选人捐钱,但也得到过一个保守派基金会提供的研究资助,并且娶了一名共和党国会职员。

这些信息也没有任何特别的自我推销目的——约瑟夫在Twitter上仅有1500多个粉丝,而是把自己形容为一个在外交政策对话中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是,他的公开思考所造成的连带损害不仅断送了他自己本很光明的职业前途——他本来就要得到一份美差,去五角大楼担任军购主管的高级顾问——甚至还可能会伤及他妻子的事业,他妻子本身已在外交政策领域积攒了很不错的资本。

约瑟夫的Twitter信息第二例:"然后,喂,@SenBobCorker——你在SFRC当共和党第一号人物当得这么业余,还真敢胡乱骂奥巴马?"

SFRC是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缩写,约瑟夫的妻子在里面任职。

谈不上莎士比亚水平,但随着悲剧不断展开,伍德沃德(指报道"水门事件"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译注)的样子还是有了一些。

"我被这个消息震惊了,"凯西参议员通过其女发言人表示。"我根本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行为。对于一个在联邦政府、尤其是在国家安全部门任职的人而言,这样的行为无法原谅。"

约瑟夫曾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任职,担任时任外交委员会主席的参议员小约瑟夫·R·拜登(Joseph R. Biden Jr.)在武器控制、不扩散和军事援助方面的顾问,之后,他为凯西工作了两年。约瑟夫出生于德国,当时是凯西唯一的外交政策顾问。一名同事回忆,在凯西的幕僚中,他是那种能迅速领会什么样的话题能为老板带来新闻媒体关注的人。不过,他也对媒体不感兴趣的话题颇为上心,比如乌干达的局势。

当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士兵在伊拉克因沐浴间电线故障触电身亡后,约瑟夫代表凯西"没日没夜"地工作,要求五角大楼及军事承包商对这一还曾导致其他士兵丧命的问题做出回应。"我觉得他是真的很关心这件事,"这名同事称。

2009年,他离开国会加入奥巴马政府,担任副国务卿埃伦·陶舍尔(Ellen Tauscher)的高级顾问,参与了一系列军控与核不扩散的工作。

陶舍称,约瑟夫在很多方面都是模范员工:博学、机敏又勤奋。"我很惊讶、很伤心,"她说,"我也很困惑,这样一个每天看来都非常负责而理智的人,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自毁倾向?就像我妈妈常说的那样,'你永远也没法了解一个人。'"

约瑟夫的妻子卡罗琳·莱迪(Carolyn Leddy)的职业生涯是他的对立面,她为共和党国会议员和布什政府工作,不过也经历了同样的职业道路:国会外交委员会、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她担任的也是应对核扩散方面的主管。约瑟夫与莱迪二人周四均未回应采访电子邮件和电话。白宫幕僚接到指令,不得与记者讨论约瑟夫,因此也都表示无可奉告。

从约瑟夫近年来的同事与友人的回忆中,可以得到对他的一致印象。就算是在充满内行聪明人的华盛顿圈子,他也颇显突出;作为一个擅长说笑的同事,他的幽默中有时会展现出他在Twitter上的那种讽刺和尖锐,不过并没有如今臭名远扬的许多帖子中的小心眼和刻薄。"跟我们所有人一样,如果他觉得某人工作不够格,他也会很刻薄,对这个人大加挖苦,"曾与约瑟夫关系密切的一名同事说。"他是有脾气,但不是无缘无故的。"

如今回溯,一些熟人表示,他们曾经看出他有更为负面的倾向。这些人称,近几年里,他越来越多地表达出一种情绪,要么是因自认未能获得应有的承认而心怀不满,要么是对他眼中不配的人跑到了前面而有所怨恨。

一些人指出,这种敌意促使他反复在Twitter上挖苦罗兹。比约瑟夫年轻几岁的罗兹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级别比他高。

现在这个时代,每天发出的Twitter帖子成为了许多美国职场人士的形象定义,偶尔会让人丢了饭碗。约瑟夫或许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噩运。今年9月3日,他写道:"将尽力在Twitter上直播今天下午的叙利亚听证会,分享我的冷嘲热讽——直到被老板发现,就这样。那么……"

Eric Schmitt与Mark Landler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谷菁璐、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监听门抉择令美国进退维谷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监听门抉择令美国进退维谷
Oct 25th 2013, 11:18, by DAVID E. SANGER, MARK MAZZETTI

华盛顿——德国政府怒指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曾监控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手机,此事有可能迫使奥巴马总统直面多年来一直在回避的一个抉择:是把监控美国的朋友这场持续已久的游戏继续下去,还是削弱与他们在追踪恐怖分子、管理全球经济、遏制伊朗核计划等方面的合作?

有关美国电子监控活动广度和复杂度的信息一经披露,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们纷纷要求华盛顿方面做出解释。因此,做出抉择的压力与日俱增。在奥巴马政府内部,这种压力已经引发了白宫和情报部门暗地里的相互指责,其焦点在于,关于哪些世界领导人受到监控的细节,情报部门向白宫官员通报了多少。

"这是一个极为恶劣的错误判断——仅仅因为能做到某件事你就去做了,却没问问是否应该这样做。"一位在欧洲有长期工作经历的美国公务员说。至于奥巴马对默克尔的手机被监控一事了解或者不了解哪些情况,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拒绝置评,但他表示,总统"认为我们做得不对"。

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上周把默克尔的手机受到监控的证据交给该国官员之后,美德关系就开始紧张。默克尔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助手克里斯托弗·豪斯根(Christoph Heusgen)向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Susan Rice)打了一通愤怒的电话,这次通话带来了对华盛顿方面的第一轮抗议。

德国官员透露,赖斯在电话中坚称,奥巴马对监控默克尔的手机一事毫不知情,还表示这样的事现在没有进行,将来也不会发生。但据了解通话内容的美国官员透露,赖斯不肯承认对默克尔的手机进行过监控,不过她并没有对德国提交给她的证据表示异议,这些证据一直追溯到了前总统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主政的时代。

假如赖斯关于奥巴马总统对监控毫不知情的表述是准确的,那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没能得到警示?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局(NSA)承包商前雇员爱德华·J·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今年早些时候揭露了美国在德国的间谍活动,已经令两国关系日趋紧张之后。奥巴马曾在访德期间大费周章地应对此事引发的疑虑。

针对盟国搞间谍活动不是什么新鲜事。"绅士不拆阅彼此的信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L·史汀生(Henry L.Stimson)在1929年说的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但这话在当时就并不成立,而史汀生本人后来曾在二战期间负责密码的破译工作。

但德国在美国的许多情报活动中,一直担任着关键角色。对这样一个国家,监控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尤为强烈。作为德国的主要情报机构,德国联邦情报局(BND)一直在追踪涉嫌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团伙。此外,在从一名伊朗科学家的电脑中搜集信息的行动中,BND也起到过关键作用。从这名科学家的电脑硬盘中发现的文件,以很强的说服力表明伊朗正在设计核弹头。BND也运用网络武器,在竭力重创伊朗核浓缩计划的行动中起到了配合作用。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R·克拉珀(James R. Clapper)的发言人,拒绝就任何美德之间关于两国情报关系的讨论发表评论。

美国和英国,以及其他三个讲英语的盟国之间有一项协议,禁止针对彼此实施间谍活动。过去德国曾极力要求与美国达成类似的协议。

德国曾公开表达过,有意达成互不开展间谍活动的协议。但到目前为止,奥巴马政府一直不愿就签订这样一项协议与德国人展开谈判,部分原因在于担心其他国家也会要求做类似的安排。但近日披露出来的信息令华盛顿和柏林方面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以至于政治考量或许正在变化。尤为关键的原因是,对于自己究竟想通过监控德国高官获得什么东西,美国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奥巴马政府的高级官员表示,NSA极力推动建立一个可以深入任何国家的全球信息搜集网,在此过程中很少权衡过自己的某些行动带来的长期政治成本。是否与盟国签订上述互惠协定,也是奥巴马政府对NSA的间谍行动分别开展的两次审查中,希望解答的问题之一。

翻译:李琼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朝鲜宣布将释放六名被扣韩国公民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朝鲜宣布将释放六名被扣韩国公民
Oct 25th 2013, 09:41, by CHOE SANG-HUN

韩国首尔——韩国官员表示,朝鲜周四宣布,将遣送扣押的六名韩国人回国。这一意外之举可能有助于缓解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韩国统一部发表声明称,朝鲜红十字会向韩国红十字会通报,周五将通过朝韩边境的板门店遣送六人回国。

这些在押人员的身份尚不明朗。统一部称,他们均为韩国男性,年龄在27岁到67岁之间,不过既不清楚他们在朝鲜逗留的时长,也不清楚他们抵达那里的方式。

2010年2月,平壤方面宣布,扣押了四名非法闯入的韩国人。不过,面对韩国政府提出的核实身份及放人要求,朝鲜从未回应。今年6月,朝鲜表示该国扣押了"数名"非法入境的韩国人,但也语焉不详。

朝鲜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据说有数千名韩国人被带往朝鲜,其中多数是渔民;超过500人未能返回,不过平壤方面否认他们遭到了强行扣押。

周四,韩国对朝鲜的声明表示了欢迎。"虽然来得有些晚,但朝鲜现在决定从人道主义的角度采取措施,这令人欣慰,"统一部称。"我方将接手这六名韩国公民、确认他们的身份并调查他们进入韩国的方式与原因。"

最近几周,朝鲜在严厉的言语攻击与和解性姿态之间来回摇摆。9月中旬,位于朝韩边境开城的联合工业园重新开放,韩国的一队队车流开始跨境进入朝鲜。这座工业园4月份后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因为朝鲜最近的一次核试验导致局势紧张,朝方撤出了全部工人。

然而,开城工业园重启后不久,朝鲜就单方面推迟恢复一项牵动人心的人道主义项目。该项目是为了让朝鲜战争中离散的朝韩家属重聚。朝方宣称,之所以推迟团聚项目,是因为韩国总统朴槿惠(Park Geun-hye)领导的保守政府"穷凶极恶的同族对抗活动"。

这个月,韩国领导人称,朝鲜的政策是想在保住核武计划的同时重建经济,这永远行不通。之后,朝鲜再次口出恶言,要求朴槿惠"谨言慎行",并威胁要对韩国进行"狠狠地打击"。还是在本月,朝鲜将其军队置于高度戒备状态,警告美国将包括一艘航母在内的多艘战舰派往韩国港口进行军演的行为是条"悲惨死路"。

但是,朝鲜也发出了敌意不那么强烈的信号。本周四,韩国官员称,平壤同意24名韩国国会议员及其助理下周三访问开城工业园。韩国官方还表示,议员代表团将会见当地的韩国工厂管理人员,但不会与朝鲜官员会谈。

目前,朝鲜急于扩大开城工业园。园内工厂由韩国人所有,朝鲜的廉价劳动力在此生产纺织品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商品。朝鲜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un)已发誓,要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并改善朝鲜民众的生活水平。

不过,韩国对扩大之事心存疑虑,除非双方能达成一致,采取措施来防止再次因政治原因关停工业园,比如允许半岛之外的投资进入开城。可是,此类磋商时断时续。本应举行的别国投资通报会在本月被取消,理由是朝韩之间持续不断的紧张情况。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卫星图像显示朝鲜为新核验做准备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卫星图像显示朝鲜为新核验做准备
Oct 25th 2013, 06:30, by CHOE SANG-HUN

韩国首尔——华盛顿的一家研究机构周四报称,朝鲜增加了主要地下核试验基地的活动力度,正在挖掘新的隧道入口,或许是在为又一次核试验做准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美韩研究所(U.S.-Korea Institute)得出上述结论,依据是对朝鲜东北丰溪里(Punggye-ri)基地商业卫星图像的分析。研究所称,尚无迹象表明核试验即将发生。

在报告发布的前一天,孤立国家朝鲜的外交部再次表示本国将继续扩充核武库,虽然美国曾发出警告,除非朝鲜采取无核化举措,美国不会参与朝鲜政府希望展开的对话。

据信,朝鲜最近重启了其主要核设施的一个反应堆,由此重启了该国核武器燃料钚的主要来源。该核设施位于平壤以北的宁边。平壤方面据信也正在提高铀浓缩能力,由此将拥有另一种核武器燃料来源。

朝鲜的三次地下核试验都是在丰溪里进行的,时间分别为2006年、2009年和今年2月,这些试验已招致联合国(United Nations)的制裁。核试验的爆炸威力逐次增加,朝鲜也反复表示,它已经成功缩小了炸弹体积,增加了炸弹的精密程度,目前已经能够用于导弹发射,但国际专家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朝鲜还试图研制洲际弹道导弹。

上个月,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华裔武器控制专家李彬在首尔峨山政策研究院(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的论坛上说,他认为,朝鲜在第一次核试验中就已经引爆了一个小型化的核装置。他说,但那次爆炸没能达到正常威力,朝鲜不得不增加炸弹体积,以便在随后的试验中提高炸弹威力。他说,"目前,性能稳定的朝鲜装置体积仍然过大,不适于导弹发射。"

周四,美韩研究所表示,近在9月27日的卫星图片显示,丰溪里出现了两个新隧道入口,以及成堆的泥土。报告称,这说明朝鲜可能在挖掘用于核试验的新隧道,或者在建造既有隧道的连接通道。该研究所表示,看起来,朝鲜还在升级该区域的辅助设施。

该机构在其网站38 North上发表报告称,这些活动"表明朝鲜计划在未来进行爆炸试验,以此作为核武器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韩国官员曾表示,朝鲜可能会再次进行核试验,或是为了发展核武器计划,或是为了加剧紧张局势,以此作为谈判策略。然而,他们还表示,很难预测朝鲜会在何时进行试验。虽然分析人士经常仔细查看朝鲜核设施的卫星图像,但这些图像无法显示隧道及建筑内部的情况,而在有些时候,平壤加强活动只是为了迫使美国参与谈判。

然而,在与平壤方面达成一系列以失败告终的协议之后,华盛顿方面对重回谈判桌持谨慎态度,除非朝鲜首先以行动表明放弃核武器计划的意愿。

据称,朝鲜外交部发言人周三表示,只有在美国采取"同步"行动、放弃他所谓的针对平壤的"敌对政策"之时,朝鲜才会采取上述举措。

"对等行动是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基本原则,我们绝不会首先采取单方面行动,"朝鲜官方媒体朝鲜中央通讯社(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援引上述发言人的话说。"我们想要和平和稳定,并且要求美国放弃敌对政策,但我们绝不会乞求。"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经济好转势头持续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经济好转势头持续
Oct 25th 2013, 04:45, by 白天娜

香港——周四公布的一项中国制造业活动重要指数显示,10月份的增长超出了预期,说明在共产党领导层准备提出具体的全面改革计划之际,经济发展势头可能正不断向好。

由汇丰银行(HSBC)发布、调查公司Markit编制的购经理人指数初值创下七个月高点50.9,高于9月的50.2以及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期。指数高于50说明经济正在扩张。

此项调查可以说明规模庞大的中国经济每月的表现,数值的升高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确信,最近几个月的经济好转势头持续到了10月份。

汇丰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屈宏斌在与该数据一并发表的声明中指出,该指数"显示工业生产已于三季度见底,预期四季度回升势头持续"。他指的是今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他表示,"未来数月制造业活动回暖有望持续,为加快结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去年和今年年初增长明显减速的情况,再加上急于控制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放贷激增给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中国当局已经宣布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低效或高风险的放贷活动。

例如,中国当局在今年8月宣布了建立协调金融监管的机构的计划,此举明显是为了减少风险,促使经济不再依靠轻松易得的信贷,引导经济转向速度较慢、更可持续的扩张。

提高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举措包括,减少小型企业的税负,要求某些领域的公司削减过剩产能。政府渴望推动小型企业的发展,促使商业活动多元化。

这些举措反映出北京方面必须保持的一种难以拿捏的平衡,因为它正在寻求路径,一方面要维持足够的增长来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一方面又要减少一味追求发展带来的风险。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放贷潮是确保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也推动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到了令人担忧的水平,并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价飙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周,央行从金融系统抽离资金,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急升,此举明显是为了降低通胀风险。

据预计,将于下个月举行的中共中央委员会会议将概述一些范围更广的结构性调整,以此作为官方转移经济重心的部分内容。官方一直希望中国经济不再依赖于出口和重工业投资,将重点转向增加国内需求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效率。

分析人士表示,相关举措可能包括简化农民出租土地的程序、振兴私营企业以及进行一系列金融整改。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经济学家本周写道,他们认为,前述领导层会议将发出信号,放宽长期以来的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实施全面改革农村土地权益的试验项目;集中一些政府职能;承诺大力减少政府的条条框框。

他们还说,在金融领域,他们可能会出台一些允许当地政府出售债券的计划——目前这种行为仍在禁止之列——并承诺进一步放送管控,让市场来决定利率、外汇汇率和资本流动。

然而,前述许多目标的细节,目前多半仍处于模糊状态。大型国企改革等敏感话题可能根本不会被提及。

"短期内的良好经济前景为结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周四,摩根大通(JPMorgan)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在评论采购经理人指数时写道。至于下个月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他说,虽然新领导层"无疑"决心要推动经济整改,但"在这个阶段,行动和执行更加重要。"

翻译:许欣、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连遭雾霾天,中国政府直面空气污染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连遭雾霾天,中国政府直面空气污染
Oct 25th 2013, 04:04, by 黄安伟

北京——本周,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因为被严重的雾霾笼罩而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学校停课、公共汽车停驶、机场关闭,警察还设置路障来检查汽车的尾气排放。城市官员甚至分散到周边农村,禁止农民焚烧收获季节后地里留下的庄稼秆。

他们这是在应对中国今秋第一次明显加重的空气污染。中国北方居民担心,这场雾霾预示着即将出现的情况。随着冬日临近,淮河以北的城市即将开启市政供暖系统,由于供暖系统以煤炭为燃料,有研究表明,由此而来的废气将会使居民的寿命平均缩短五年。

在哈尔滨,停滞的潮湿空气使污染物聚集在地面,人们只好戴着口罩在灰色的雾霾中穿行。能见度非常低,两辆巴士甚至迷了路。

一些环保活动人士称,尽管如此,前述紧急措施表明政府正试图应对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如果是在过去几年,政府可能就会采取后一种做法。

哈尔滨、北京以及其他城市的行动计划,加上上个月宣布的旨在遏制空气污染的宏观国家政策,都表明有些官员非常重视这个长期性的问题。中国环境保护部周四称,今年冬季将派检查组前往中国各地,确保环保政策能得到执行。

今年,人们对各种污染——空气、水和土壤——的意识迅速增强,这在中产阶级城市居民中尤其明显。包括官方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都增加了对污染成因和影响的报道力度。《新京报》周三的一篇社论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空气污染列为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还表示当空气污染严重时,"控制污染、保护民众健康,就是最大的事"。

但环保人士称,执行经常是个薄弱环节,即便领导者已经明白,对维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来说,净化环境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我认为,当地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是值得赞扬的,"环保人士马军在提到哈尔滨的紧急措施时说。"当然,他们的形象和城市形象会受到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表明他们认为民众的健康比面子重要。"

"话虽如此,我认为这还不够,"他补充说。"我想人们不会只满足于知道哪天要带口罩,哪天不要去上学或是不让孩子出门。他们想要的其实是蓝天。"

迫于公众压力,北京在2012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布空气中危害较大的颗粒物的水平的城市,也就是PM2.5水平。此后,其他113个城市相继开始公布PM2.5水平。人们可以在网上查看实时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有多少地方面临像哈尔滨一样的危机。

周一和周二两天,哈尔滨部分地方的空气质量监测站报称,PM2.5浓度超过了1000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标准的40倍。

中国环境保护部自2007年开始公布中国各地高污染工厂的年度名单。最新的名单显示,中国工业空气污染物总量当中的65%出自4189家工厂。马俊说,"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工厂在哪里,排放的是哪种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他还表示,地方政府收集了这些数据,但却没有公布。

马军表示,倡导人士希望,由于"污染工厂的投资者,为污染工厂提供贷款的银行,以及从污染工厂采购的品牌"的压力,公布污染源将有助于使它们感到羞愧,进而做出改进。

显而易见,中央政府正在提高施压力度。上个月公布的国家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将三个重污染工业区的PM2.5浓度较2012年水平降低15%至25%。中国总理李克强上个月表示,中国北部的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会在不久之后将每年的用煤量减少8000万吨,煤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环保主义者仍然担心,追求经济增长的地方官员和商人不愿支持这方面的工作。研究中国环境政策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法学教授亚历克斯·L·王(Alex L. Wang)在邮件中表示, "中国领导人今年针对空气污染制定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策,但监管者仍然受到权力有限的困扰,快速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每天都会出现新污染源,商界的既得利益者也肯定会一直抱怨。"

他还表示,"制定策略是一回事,很好地执行策略是另外一回事。"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Greenpeace East Asia)从事气候及能源问题工作的黄薇(音译)表示,官员们需要着眼于更广泛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权宜之计。"只要中国70%以上的能源来源依然是煤,情况就不会改变,"她说。"长期的解决办法是去除高能耗产业。"

怀疑者指出,富裕的家庭可以购买另外的车,避开车号限制。《新京报》在社论中写道,出现"红色预警"的时候,所有人都应该待在家中,不仅仅是儿童。"面对北京日益严重的污染形势,"文章称,"以及许多市民对于污染防护的忽视,这一应急预案的力度,仍显不足。"

黄安伟(Edward Wong)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Mia Li和Chen Jiehao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陈柳、许欣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薄熙来二审宣判,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薄熙来二审宣判,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Oct 25th 2013, 03:08, by 《纽约时报》北京分社

据新华社消息,10月25日上午10时许,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据网络视频显示,上午9:40,押解薄熙来的车队进入位于济南市的山东高院,等候宣判。二审的过程并未采取类似一审时的公开审理、微博直播的方式。

2013年8月22日至26日,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

据公诉方指控,被告人薄熙来单独受贿和共同受贿共计折合人民币2179.0587万元,数额特别巨大;共同贪污公款人民币500万元,数额巨大;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情节特别严重,应以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予以数罪并罚。

9月22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熙来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百万元;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在上诉期限内,薄熙来不服一审判决,通过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递交上诉状。10月8日上诉期满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查,依法决定予以受理。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市场人士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CloudMailin

Incoming Email for your web app. Get started in minutes and scale effortlessly when you need it.
From our sponsors
市场人士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
Oct 25th 2013, 00:00, by 吴海燕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各界对它寄予高度期待。尤其,提出近一年尚不见"落地"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改革计划,连同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都被广泛猜测可能会在此次大会上正式面世,因而聚焦了各界关注。

同时,地方政府出于对土地财政及以建设拉动经济的一贯依赖,难免会将此次城镇化视为展开新一轮造城运动的机遇。中央政府应该如何理顺各方诉求,既做好保障,顾及进城农民等群体的利益,又化解新型城镇化在实际操作中被地方投资冲动绑架的风险,或将是个考验。

对于上述问题,市场方面的想法如何?是否与政府目标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对于房地产业在城镇化战略下的发展前景,又有哪些具体解读?本期"群议"采访了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中国高通智库总经理张宏、北京国瑞兴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鲍筱斌三位业内研究者。以下是他们关于城镇化的几点判断。

1.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国家提出城镇化战略后,中国是否又将(或已经)掀起了一轮新城/新区建设热潮?这将如何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及走向?又会对整体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汪涛:有待观察

根据之前国务院所做调查,每个地级市计划要建1.5个新城或新区,加上中国城镇化中也有很多是旧城改造——数据看起来很吓人,但光从这些数据就判断"新城过剩",那也很难说。另外,这些数据是规划层面的,地方政府增长投资的积极性很高,会有很多宏伟的计划,但最终能否实现又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说政府规划的就一定能做,或一定会做。比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年新开工的房地产建设前八个月同比增长4%左右,而去年新开工的面积是下降7%,从这个层面看,这是温和的反弹,还没有反映出"热潮"。

言及新城建设与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造城的积极性很高,但那些宏伟的造城计划能否造出来,就取决于未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最重要的是信贷政策,房地产政策和土地政策。规划能不能实现,得看政府能不能卖得出地;能不能卖得出地,则跟房地产市场和政府调控政策有关。今年的房地产很火,土地卖得好,而去年的土地财政收入是下降的。

张宏:由住到商

对于新城建设的理解,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个地级市计划兴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有200余个新城/新区待建,而旧城改造还未算入其中。当然从规划角度来讲,这是有所超前的,会引发市场的担忧;但另一层面,从地产、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这既有超前,又符合经济增长规划和市场发展的逻辑,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新城建设与房地产的关联性是比较紧密的。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比较大,会使城市发展形态更多地表现在比较单一的住宅产品开发,这需要调整。我认为城镇化的内涵是中央层面提到的"人的城镇化",这里面的核心是产业支撑。过去长时间以住宅市场为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模式,也需要调整。而"人的城镇化"所对应的是住宅服务和产业,更多的是产业地产、商业地产,产业和就业支撑是更为重要的。

新城建设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互动,与上一阶段会有所差别。看三年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基于土地征地制度和新的区域规划背景,房地产更多的进入了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还需要一个成长、成熟的阶段,市场需求存在,但不足以形成一个优良的市场。而当前阶段,房地产主流企业逐渐回归了一、二线城市。大家在关注三、四线城市中的优良市场,同时也在规避一些有风险、比较弱的市场。但问题的核心是,企业更多地去遴选三、四线城市中最优质的市场,但整体市场的发展不是房地产企业能解决的,而是由政府来主导的。产业定位,配套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在投资领域更好地去配合,符合潮流,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新城建设潮,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主要是土地财政直接涉及到地方债务的问题。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未来一两月的地方审计对地方债务的公开,将让人有新的思考。未来政策需要对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做出约束性的举措。

鲍筱斌:分类讨论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再提新城、新区规划,是没有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我个人二、三十年对中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的体会来看,再造大量新城、新区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城镇化建设确实还有很大空间,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建设新的城市。

现在世界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产能过剩很明显,我们正处在"调结构"的经济时期,简单地去增建城镇肯定不可以。现在应该在新型产业布局的前提下,再来推动城镇化建设。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站在世界产业分工的高度,才有可能使城镇化有前瞻性、可持续发展。所以,城镇化不是一种你想城镇化就能城镇化的主观行为,它必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客观规律。

而具体就地域而言,中国目前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立即"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具体存在三类情况:

第一是现在特别适合城镇化的地方,比如目前的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等城市群,城市功能已经相对完善,大城市"挤出"效应明显并有产业支持。这些地方不但适合城镇化,而且进程还应加快;第二是现在适合开始准备做城镇化的地方。如长江中下游武汉至南京的城市群,中部郑州城市群,西部的西安城市群,西南的成渝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发展潜力大,产业定位比较清晰,人口辐射能力很强;第三是现在还不太适合做城镇化的地方。如西部、东北、中部有些中心城市都还没建设好,产业定位不清晰,简单地去做城镇化,就会出现无中心城市支撑的城镇化问题。

所以说,现在政府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发展动力,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城镇化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一刀切。中国所有省份都有一、两个中心城市,先需要把中心城市这个"点"做好,在夯实主要城市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再来做好一个"面",去推进周边县城、乡镇的产业布局。

现在的房地产商比以前更理性了。有品牌的开发商一定是能看到一个城市的未来,才会有所行动。随着他们的成熟,非理性拿地、非市场化行为都会减少。现在政府违约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开发商承担风险的意愿在降低。不排除有些开发商还会盲目进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但六成以上的地产开发商都会理性地判断市场和城镇化。

2. 纽约时报中文网:中央一直在强调"人的城镇化",但在此前提下,地方政府似乎仍热衷新城/新区建设。那么中央的"新型城镇化"愿景在广泛的地方房地产建设意愿影响下,是否面临失控或"变味"的风险?如何避免?

汪涛:证据不足

所谓"人的城镇化",实际是说已经有很大一批人离开了农村、离土离乡,去了别的城市从事非农业活动,但是却未能真正融入城镇。他们不是城市户口,这意味着他们不能跟城里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比如孩子的教育、看病,比如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都是不一样的。要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就需要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做到位。这是需要钱的。

地方政府既要有财源,又要有动力,要主动地把这些人留下来,而目前地方政府既没有财源,也没有这个积极性去做。如果人的城镇化没有财政税收体制、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来配套的话,那就很容易在建设过程中流于形式。地方政府会认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比较便捷的方式是扩大城市的承载量,把城市的地盘扩大,从卖地中获得财源和动力,来支付周围人口进城的开销。

不过,也不能从地方的造城计划就判断已经"失控"了。因为计划是虚虚实实的,如果真是大张旗鼓地在搞建设,那我们最近几月也不会担心经济是否在下滑、是不是要"保增长"了;如果确实新城已经都开工的话,那对钢筋、水泥的需求也早就起来了。

各地方需要拿出各种规划,才能拉钱、拉项目、拉政策。不能看他们的计划来判断新城建设过剩,但是的确有这样的风险。风险在于可能信贷把握不严,把控不住的话将引起房地长市场趋热,现在加快建设,后来供给过多后将出现泡沫的破灭。地方政府存在造城偏好。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得看信贷政策、土地政策、房地产政策。

张宏:顶层设计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有城市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官员过去确实在城市形象、基础设施投资上有比较积极的计划。投资计划实施的主要过程中,土地财政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样城市发展、地产市场的关联性比较强。但是,任何一项投资需要良好的绩效做回收。目前来讲,超前的投资导致收益偏热,一段时间内将体现为地方债务危机的循环。如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个阶段里,房地产可以是先导行业,发挥启动作用;而未来更多的是产业支撑和配套政策跟进。目前这些工作都是不足的,造成新城过剩、空城频现。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方政府或房地产企业,核心更在于政策的顶层设计。

目前政策大方向的选择没有问题。眼下只是阶段性的地产旺盛,以及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和需求落地形成了脱节。脱节的核心是人口没有落地、就业没有落地——而就业的前提是产业,这也就是说,产业没有落地。

问题的症结是清楚的,需要两个方面的举措。首先,从地产行业的角度来观察的话,第一是政策对行业的定位,要鼓励民间投资。过去对这个行业的需求与供应,采取"双压"的思路;而未来一个阶段内,政府需要针对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压制下需求,但是也要鼓励行业去良性发展,引导、促进行业发展的方向。第二是投融资体系建立。既然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而地产在投融资领域仍处于非常滞后的阶段,仍以银行为主体,直接融资和多元化融资是政府所倡导的,但是几年进展还是不尽如意的。政策的回归有可能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精准定位。

鲍筱斌:产业支撑

如果地方政府想跟以前一样,靠卖地、造城来推动城镇化建设,这种想法也过于简单。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如果还在简单地强调造城,而对产业没有充分的理解、将产业做起来,那是不会成功的。目前地方债务很高,从农民手里获取土地的成本也在加大,政府融资渠道也发生变化,投入的基础设施费用较以前要提高很多,这些成本都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持。若没有产业在城市里落地、生根,粗放地去招商、牺牲环境资源来换取经济效应,这样的城镇化是相当地危险、不可持续的。

房地产毕竟是为人提供居住、生活、商业环境和文化办公环境的,不是城镇化的核心。有机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环境、产业、社会的全面城镇化。因此,城市的土地及房地产也需要相应地达到一种综合平衡。中国除了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绝大多数的二、三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和房地产本身都是供大于求的。在一线城市,城市的"挤出"效应会把城市里的人口和产业疏导到新城新区里,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好处,房地产的纵深空间大,土地供应、人的分流、产业布局也更加均衡、生态也更加友好,基础设施提高后交通布局也更便捷了。这是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对投资商、对政府、对银行、对消费者都是有利的;而如果二线城市不能达到均衡发展,土地供应量很大,大家建设很盲目,那必然就导致空城、鬼城,浪费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

3. 纽约时报中文网:当下"农村集体用地流转""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话题不断升温。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试点,在未来几年内有无可能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给状况、乃至房产价格形成实质的影响?

张宏:三个重点

金融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会对房地产行业本身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土地制度改革从现阶段来讲,进程比较快,一些地方试点政策比较积极。未来体现在几方面:

第一是住宅领域,小产权房的开放问题需要解决。根据政府研究部门披露的数据,小产权房的总量也很大,与商品房的比重达到一比三的结构。目前商品住宅供应不足,而小产权房的支付能力匹配问题,不规范的小产权操作应该以更严厉的手段来抑制,解决存量的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和法律的严肃性;

第二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指标问题,未来是体现在合理定位、而不是政府性的资源稀缺。消除促使价格、供给、寻租等不良因素;

第三是棚户区改造,包括区域融合之后的城市形态,经济融合后的房地产市场都需要思考,未来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目标市场和目标产品出现改变。

中国经济中速调整期经济增长还没有找到实质的支撑,而我认为,土地改革和城镇化的内需启动和释放出的政策、制度红利,将使中国经济在很长一段阶段会有相应的支撑。相比而言,房产税是后调节的制度,制度本身是优良的,但从定位角度看,是个慢调节,对房价调控影响微乎其微。

汪涛:现实阻力

如果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入市,或者宅基地可以直接流转,那这对土地价格会有负面的影响。土地供给增多,土地价格会降下来。这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房地产市场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些政策的实施面临各方面阻力,并且政府也担心,政策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会影响土地价格,土地会降价;第二是影响政府的财源,地方政府靠卖地赚钱,如果农民可以自己卖地,那地方政府这些钱就赚不到了。这个改革的阻力是相当大。最后出来的方案应该是渐进性的,就像房产税一样,因此效果也是慢慢才会有的。

鲍筱斌:多方开源

好的城镇化,土地供应量会有序扩大,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质和量都会有提高。目前,全国除了一线城市和个别二线城市土地供应比较紧张外,绝大多数二线以下城市的土地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二、三线城市内部也有很大的土地空间,比如旧城改造、旧厂房改造、旧办公室改造等,产生的土地供应空间还是很大的。城市要提高土地供应,必须要深挖潜力,调整用地分配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点广东的"三旧"改造("三旧"分别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2009年,广东省与国土资源部合作,成为全国率先试点这一旧城改造方法的省份,并出台《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将"三旧"改造在全省铺开——编注)有借鉴意义。

土地流转制度一旦实施,会改变土地供应方式,对房地长市场将带来很大的影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是好事,但也是件相当复杂的事,前些年的"土地增减挂钩"(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等面积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同时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生过超标征地和强拆侵权等问题——编注)就出了不少问题,必须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与法规,有节奏地推进。

中国的土地制度非常特殊。你看日本的土地很紧张,但日本用于建设用地的国土面积比例中国大得多。中国拿出来做建设用地的面积大部分用于了工业、城市服务设施建设、政府用地等,真正用于的住宅建设的土地面积占比在30%左右,而国际平均比例超过50%。所以,如能在土地配置中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会有积极影响的。

如果政府真正在土地供应来源、方式上下功夫,也在土地政策、控制规划的方式上下功夫,实际上可以将房地产市场调控成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如果土地供应有实质性的变化,土地供给增加,土地的价格会下降,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会有积极的效果。

吴海燕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实习生。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在朝鲜看到人性的流露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在朝鲜看到人性的流露
Oct 25th 2013, 00:00, by 克拉丽莎·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上海——一些乘客揪着头发,抱怨着宿醉后的不适,同时用呆滞的双眼盯着车窗外的乡村风景。我们这个朝鲜包价旅游团中大多是二三十岁的男子,许多人前一天晚上在非军事区附近我们酒店里的小酒吧喝多了,与女服务员跳舞一直跳到了天亮。

我自己的宿醉则伴着一阵阵的罪恶感袭来。参与这样一种相当于对政治上受压迫民众进行窥视的活动,让我感到不舒服。

旅游业在朝鲜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国家正在兴起。我在去往朝鲜的路上心情复杂,但离开朝鲜的时候却觉得,到这个"神秘王国"游览一番还是利大于弊的。

我上个月的朝鲜之行正赶上朝鲜全国性的盛会,"大型团体操表演"(Mass Games)。平壤的酒店人满为患,我们的旅行团不得不驱车到距市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寻找住处。

经常有批评人士指出,朝鲜政府使用西方人在金日成(Kim Il-sung)和金正日(Kim Jong-il)的塑像前鞠躬的照片进行宣传。所有的游客都必须去一些地方,被带到不同的纪念场所参观。

更让人担忧的是,旅游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帮助支撑了一个世界上最可怕的集权政权。在朝鲜,数百万人需要依靠国外的粮食援助生存。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到只接待外国人的商店购物,这里销售包括朝鲜足球衫到手绘宣传海报的所有东西。大型团体操表演的门票票价最高可达每人410美元(除此之外,这五天的旅行费用是2000多美元)。

我们的行程受到了严密的监督。我们看不到挣扎在生死之间的大约20万名劳改营囚犯,也不可能看到普通人家里播放着国有广播电台全天不间断的节目。我们在夜间不能离开酒店。 

然而旅游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它扩大了朝鲜与外界的联系,为朝鲜人提供了窥视另一个世界的机会,虽然看到的东西很有限。有些旅行运营商利用他们进入这个国家的"特权",推动交流以及体育和艺术方面的推广活动。朝鲜人一生都被教导要憎恨"美帝国主义者"。一切都是美国人的错,包括发动朝鲜战争和杀害学童

英国广播公司(BBC)2004年跟随两个为"大型团体操表演"做准备的少年运动员,拍摄了纪录片《某一国家》(North Korea: A State of Mind),里面的画面记录了一名女孩在平壤家中停电后的一幕。

女孩的家人嘟囔着,"该死的美国人,都是他们的错。"

一位年轻的朝鲜男导游激动地告诉我:"我们尊敬我们的伟大领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下来,继续在反对美帝国主义者的战斗中取得胜利。60年来,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朝鲜人都如此激进地走在党的路线上,我的感觉是,情况可能在好转。一位30多岁的友善的导游偷偷告诉我:"我喜欢美国人。美国政府很坏,但是美国人很好。"

后来,9月11日,我们在平壤市内的巴士游览过程中突遇大雨。这名导游用麦克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老天在哭吗?9月11日,恐怖分子害死了那么多人——老天是在为他们哭泣。

当然,旅游业带来的益处是双向的。有些电影就把朝鲜人描绘成千人一面的坏人,比如最近翻拍的《赤色黎明》(Red Dawn)。媒体报道往往关注朝鲜炫耀武力的事件,或是朝鲜领导人奇特而古怪的行为。

我惊讶于那些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人性的展现:一对穿着军装的夫妇手牵手走着;在保龄球场,一个女孩在洗手间的镜子前往脸上擦粉;一位父亲温柔地弯下腰,让幼小的女儿爬到背上。

几年前访问过朝鲜的人们说,朝鲜人往往对外国游客视而不见。但是我看到的情况不同,至少是在平壤。孩子们挥手,打招呼,他们的父母也鼓励他们这样做。在国庆日,朝鲜人庆祝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成立的那天,我们在平壤的一个公园里看到了一群即兴起舞的男男女女。一位穿着卡其布军装、胸前别着金日成像章的老人拉着我跳起了华尔兹。

到朝鲜旅游的西方游客仍然很少:每年大约只有5000人。但是这个数字会不断增长。

朝鲜政府8月宣布了通过新的直飞航班吸引更多游客的计划,前不久还首次向游客全年开放边境。我的旅行社的一名发言人告诉我,在国有的朝鲜国际旅行社(Korea International Travel Company),说英语的导游与10年前相比已经大幅增加,从15人左右增长了到如今的100多人。

朝鲜有一句谚语:"眼见为实"。在国庆日,当我们游览着节日氛围浓厚的平壤时,一些学生在公园打牌,还有不少人和家人野餐,我听到了树林里传出悠扬的歌声。我问导游,这是否是一首爱国歌曲或革命歌曲。

"啊,"他摇着头说,"都不是,这是一首关于人生的歌。"

克拉丽莎·塞巴格-蒙蒂菲奥里(Clarissa Sebag-Montefiore)是《TimeOut 上海》(TimeOut Shanghai)消费导刊的编辑。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20万多米尼加海地后裔丧失国籍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20万多米尼加海地后裔丧失国籍
Oct 25th 2013, 00:11, by RANDAL C. ARCHIBOLD

多米尼加共和国圣多明各——对于过去的几代人而言,海地裔一直是当地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分,他们常常招致怀疑和焦虑,但当地人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地裔人去打扫房间、以低廉的价格修建东西,并在这里巨大的甘蔗种植园里辛苦劳作。

而如今,多米尼加最高法院却宣布,非法海地移民的子女——即便是那些几十年前出生在多米尼加领土上的海地裔人口——都将不再拥有公民身份,这使得数以万计未接触过任何其他一种国籍的人变得身份不明,从而加剧了一场关于海地裔在多米尼加社会的地位的长期而激烈的辩论。

"我是多米尼加人,"27岁的安娜·玛丽亚·贝利克(Ana Maria Belique)说。贝利克出生在多米尼加,并一直居住在这里,但由于她的出生证不再有效,贝利克一直无法在一家大学注册,或者更新她的护照。"我不了解海地。我没有朋友或者家人在那边。这里才是我的家。"

在一项涉及范围广泛、已对整个西半球产生影响的裁定中,多米尼加最高法院要求该国政府核查1929年6月以来的出生纪录,来决定哪些人不再有资格获得国民身份,此举在国际上敲响了警报。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警告称,该决定"可能会让数以万计的人们失去国籍",而多米尼加所寻求加入的加勒比海国家地区联盟也谴责称,这将使很多人"陷入一个宪法、法律和管理的真空之中"。

"在人口方面,这项裁定涉及范围极广:超过20万人将因此变成无国籍人——数字十分惊人,"为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研究公民身份问题的劳拉·宾厄姆(Laura Bingham)说道。她和其他法律专家认为,这是近年来涉及范围较广的剥夺国籍的裁定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这份发布于9月23日的裁定,及其引发的强烈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美国及其他国家关于移民的类似辩论。在这些国家,关于如何对待非法移民工人及其子女存在着巨大分歧。

但回顾多米尼加和海地的历史——两国位于同一座岛屿上,有时相互合作,但经常关系紧张,不时还会剑拔弩张——法院的这一裁定,揭示了两国间独特的一系列种族矛盾,以及对于大批贫穷海地移民越境从事低级工作的不满。

据估计,有20万名出生在多米尼加的人,父母来自海地。他们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移民群体,这个裁定对他们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美国劳工部上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海地移民占据着多米尼加社会最底层,而且数代人都居住在城市的贫民窟或者肮脏的甘蔗种植园里,那里克扣薪水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数十年来,不断有海地人签下契约来到多米尼加,为甘蔗种植园工作。他们住在偏僻的棚户区(即所谓的batey,甘蔗种植园工人居住区——译注),他们要在烈日下砍伐甘蔗,只能赚取微薄的工资。时至今日,很多人还要在田地里劳作,而其他人则当女佣、建筑工人、门卫或从事其他的低薪工作。

周三,政府高官举行了会议,讨论如何执行这项无法再被上诉的裁决。与此同时,移民局局长何塞·R·塔夫拉斯(José R. Taveras)说,在国家制定计划向身份待定者给予某种形式的移民身份之前,他们将获得临时的居留许可。但对很多人而言,这意味着失去公民享受的福利。除了像投票权这样的基本权利以外,这些福利还包括公立大学较低的学费、低收入公民享有的公共医疗保险,以及公共部门的大量就业机会。

尽管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来说,海地会向国民的子女授予海地国籍,但相关程序却可能充满官僚程序产生的枝节,海地的官方记录和移民本人的文件不全或缺失,都会延缓这个过程,何况移民的后代中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不是多米尼加人。

这场战斗已经酝酿多年了。除了一些例外,一代又一代在多米尼加领土上出生的人一般都能获得该国国籍,但海地裔经常抱怨在申领正式证件时受到了区别对待。而且,近几十年来,该国负责民事登记的官员往往会拒绝非法移民的后代,因为他们认为申请者的父母还在"迁移"。

2005年,美洲国家间人权法院(Inter-American Court on Human Rights)谴责这种做法是对那些终身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的歧视。但2010年,多米尼加仍然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支持了这种做法。修正案规定,非法移民(包括时令劳工和临时工)在多米尼加生育的子女不享有公民身份。最新的法庭裁决不仅是对这一修正案的认可,而且还更进了一步,下令官员审查该国的出生记录,编列没有资格获得国籍者的名单,并在某人国籍存在问题时告知其他国家的大使馆。

部分法律专家和宪法法院两名持异议的法官认为,将2010年《宪法》中确立的公民标准向过去追溯,违背了法律原则。其中一位持反对意见的法官伊莎贝尔·博尼利亚(Isabel Bonilla)写道,"因为做出了这种限制性的解释,并将其溯及既往,这项裁决将出生在这个国家的原告人,宣告为外国人。"

这个案子是由29岁的胡利亚纳·德吉(Juliana Deguis)引发的。从事女仆工作的她出生在多米尼加,父母是海地移民。她申请获得国民身份证,用的是自己的多米尼加出生证明,但却被拒绝了,因为出生证明显示她的父母是海地移民,不是合法居民。为海地移民及其子女争取权益的法律人士将这起案件告上法庭,申辩称德吉的父母是居民,因为他们与人签了合同,在一座甘蔗种植园工作,而且从未回过海地,但法庭裁定他们是"流动人口"。

如今,受困于这项裁决的多米尼加人在等着政府下一步的举措。没再工作的德吉为照顾自己四个年幼的孩子忧心忡忡,这些孩子也是在多米尼加出生的。她说,"如果现在我面临这种困惑,他们怎么办?"

翻译:谷菁璐、陈亦亭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陈永洲事件继续,《新快报》“再请放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tartup Hiring: How to Hire the Best People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people. 7 lectures from top founders and CEO's about how to hire for your startup! Sign up for $19.
From our sponsors
陈永洲事件继续,《新快报》"再请放人"
Oct 25th 2013, 00:12, by 王霜舟

中国一家报纸不打退堂鼓,继续大胆公开请求释放因诽谤调查而被刑拘的记者。广州的《新快报》在头版以"请放人"的巨幅标题刊登文章一天后,周四在其首页发表跟踪呼吁:"再请放人。"

该报记者陈永洲10月18日因"涉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陈永洲从2012年9月起,写了一系列的报道,批评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的商业活动,中联重科是中国第二大重型设备制造商,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中联重科对其行为不当的指责予以否认。

湖南省政府持有该公司的部分股份,因此一些批评者暗示是当地政府促使警方出面,阻止负面报道。《新快报》认为该报与中联重科之间的纠纷应作为民事案件而不是刑事案件处理。

虽然《新快报》周三发出的首次请求占据了整个头版,但其第二天的请求刊登在头版的最下方,该版上方刊登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改革的部署,以及中国反腐专员王岐山关于打击腐败的讲话。

此外,《新快报》有关其记者被刑拘所作的第二天的报道,大量引述了国家媒体新华社的内容,这说明在其大胆标题的背后,该报必须降低对此案讨论的调子。作为挫败更独立新闻的一种方法,中国宣传官员有时会要求国内报纸只能引用新华社通稿。记者周四打电话给《新快报》后,对方婉言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该报转载的新华社报道引用了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杜峰的话,他说,陈永洲对中联重科的报道存在大量不实信息,陈永洲也从未要求采访该公司。

颇为尴尬的是,《新快报》竟然引用新华社的报道,来表述自己代表的话,报纸负责人说陈永洲对中联重科的报道内容客观,属于正常职务行为。据新华社报道,该报一位未具名的负责人说,"《新快报》处理此事最大的原则是,希望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

北京一家报纸的前编辑李大同称,《新快报》的首页呼吁可能惹怒了负责监管这家媒体的当地官员,该报总部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因此,《新快报》可能被告知从今以后必须有限度地发表有关此案的文章。李大同因在《冰点》周刊刊登大胆的内容而在2006年被解雇。他说,"广东有自己的要求。他们告诉《新快报》:'你们不该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

中国一些更大胆的出版物已开始为《新快报》说话。《新京报》在一篇评论中指出,刑拘陈永洲"是滥用刑事司法权的体现"。广州的《南方都市报》称,虽然企业和媒体之间的这种矛盾以前也出现过,但一直都是作为民事案件处理的。该报在一篇社论中写道,"此次记者被拘事件,地方公安机关以刑事案件的方式介入企业与媒体的名誉纠纷,其对法律的错误理解与适用,令人费解,也令人咋舌。"

《新快报》首次发表释放陈永洲的呼吁之后,引发了人们在中国微博上对此事的广泛讨论。该报在其新浪微博账户最初发布的信息,在24小时内已被转发了8万多次。

有迹象表明,高层也在关注此案。监管中国出版物以及网络媒体的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在其官方报纸发报道称,总局坚决维护记者的采访权益,并高度关注对陈永洲的刑拘。官方认可的行业组织中国记协也要求警方确保陈永洲的人身安全。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Mia Li自北京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