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5日星期六

纽约时报: 应对贫富分化符合普遍民意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应对贫富分化符合普遍民意
Jan 25th 2014, 00:11, by 保罗·克鲁格曼

"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

这段话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年写下的,不过也适用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在更理想的世界里,我们的领导人应当竭尽所能地克服这两大缺点。

不幸的是,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远没有那么理想。现实是,领导人哪怕能直面这两大经济失败中的任一项,我们都该觉得是走了大运。如果应验了广为报道的说法,奥巴马总统将把国情咨文演讲的重点放在贫富不均问题上,那么每个人都应为他欢呼。

当然了,现实不会如此,而是总统将遭到两面夹击。每当收入分配的问题浮现的时候,那些司空见惯的右翼"嫌犯"会一如既往地高呼,"阶级斗争!"然而,也会有看似更为冷静的声音认为,总统打错了靶子:他的头号任务,应当是就业,而非贫富不均。

他们错了。

首先,就业与贫富不均就算不是一回事,也存在紧密关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并非无可辩驳——急剧扩大的贫富不均问题为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而且,危机后极为不公的收入分配则延长了衰退之势,其中尤为突出的方式是让欠债家庭难以走出泥淖。

此外,有更为充分的理由认为,通过破坏劳动者的议价能力,高失业率已成为经济不平等持续扩大及收入停滞不前的一大主因,就是对有工作的幸运儿而言,也是如此。

还有,政治上,贫富不均与宏观经济政策已密不可分。很早以前就显露出,对赤字的痴迷在过去几年间极大地破坏了政策议程 ,而这种痴迷实际上并非源于联邦债务方面的忧虑。实际上,它主要是为了,利用债务焦虑来将美国坑蒙拐骗到大幅削减社会福利的道路上,尤其是对穷人施以援手的那些福利。比方说,众议院预算委员会(House Budget Committee)主席保罗·瑞安(Paul Ryan)去年提出的开支削减计划中,三分之二要让低收入家庭付出代价。

与利用财政恐吓战术来扩大经济不平等的企图相应的是,对不平等问题的强调,也可能转化为对破坏就业的紧缩政策的抵制。

不过,奥巴马之所以关注贫富不均问题,最重要的理由是政治务实。不管喜不喜欢,简单的事实是,美国民众能"理解"不平等,却不那么理解宏观经济。

在政治评论家中,长期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民粹主义并不吸引人,美国人并不关心富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的确,美国是一个崇尚成功的国家,不是一个憎恶成功的国家,但看到"第二次镀金时代"(Second Gilded Age)极端的不平等,多数人仍然会感到不安。皮尤(Pew)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以及高达45%的共和党人)支持政府采取行动遏制不平等;尽管比例较小,但仍属于大多数的民众支持向富人征税接济穷人。以上情形都是真实存在的,尽管多数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财富的分配到底有多么不平等。

相比之下,关于宏观经济最基本的真相,传达起来也十分困难,比如在经济不好时需要通过财政赤字来支撑就业。你可以说奥巴马本来应该更努力地传播这些观念——当他开始呼应共和党的论调,说联邦政府需要像美国家庭一样勒紧裤腰带之时,许多经济学家都极为难堪。然而即使奥巴马尝试了,他是否能成功也颇值得怀疑。

请考虑一下1936年发生的事,富兰克林·D·罗斯福刚刚以巨大优势赢得连任,胜选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靠赤字支出的政策。现在人们常常会忘记这一点,但在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经济快速复苏,失业率也急剧下降。但是公众仍然固执地坚持着经济学的正统理论。在大选之后,盖洛普(Gallup)调查了选民的意见,多数受访者呼吁要平衡预算,支持和反对的比例超过2:1。不幸的是,罗斯福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他平衡预算的努力又很快把美国送回了经济衰退。

重点在于,在美国经济面对的两大重大问题中,奥巴马更容易在不平等这个议题上打动选民。而他在企图打动选民时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承认政治现实没什么可耻的,只要你在做正确的事。

所以我希望在周二晚上的演说中,能听到就业问题,也能听到对歇斯底里关注赤字的人的反击。但是如果我们听到的主要是不平等和社会正义,倒也不错。

翻译:黄铮、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应当宽容在餐厅闲坐的老年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应当宽容在餐厅闲坐的老年人
Jan 25th 2014, 00:13, by 斯泰茜·托里斯

意大利人有句老话,"A tavola non si invecchia",意思是:桌前坐,不会老。我们所有人,无论年纪大小,都需要在公共空间参与社交活动,以获得一种有来往和活着的感觉。

当警察开始驱赶皇后区一家麦当劳餐厅内闲坐着的人时,那种联谊分享的感觉显然已经荡然无存,那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是韩裔美国老年人。这一纠纷的报道引来的评论,对那些在餐厅里消磨时光的人,是缺乏同情心的。

一名《纽约时报》读者评论道,"只有老城区的麦当劳和星巴克才会成为这些外表不洁的、老迈无能、孱弱的人聚集的地方。我猜这大概是住在城里的代价吧。什么都被这帮人毁了!"还有的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把座椅弄的不舒服些,或者干脆都去掉,把那些老年顾客告上法庭,或者大声播放说唱音乐把他们赶跑。

这些年长的顾客也许挑战了公共空间滞留的底限,但这种现象——不管你是称之为闲坐还是社区建设——对许多65岁以上老人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从上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看,纽约市人口中老年人占12%。他们当中很多是单身,有的距离家人很遥远,在那一带生活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一辈子住在那里。过去四年里,我研究了街区公共场所对老年曼哈顿居民的生活起到了怎样的帮助:让他们免受孤苦,发展出能给他们带来支持的社交关系。这种支持,有时候是富于同情心的倾听,有时候是紧急时刻的一笔小额借贷。

和那些流连在黏糊糊的汉堡王和麦当劳餐桌前的青少年一样,老年人的生活也已经到了不再围绕着工作和家庭运转的时候。没有了那些,公共场所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提供了一种组织和归属感。

我观察了曼哈顿一家烘焙店,几十年来那里实际上就是一座老年人中心。店主允许顾客滞留;很多人一天要在那里驻足多次。店内人声嘈杂,感觉不像一家店,倒更像一个社交俱乐部,买下一杯咖啡相当于缴纳了一点点入场费。

而如今老年人时常会受制于街坊场所的流失,一些地方因为城市改造和铺租上涨而关闭。那家西区的烘焙店关门后,主顾们被迫在其他街坊场所重新集聚,包括附近的麦当劳。

这些退休老人拿着固定的收入,又因为行走不便,只能在几个街区内活动,在他们看来,麦当劳餐厅依然是最平等、出入最自如的空间之一。一位年长的顾客对我说,麦当劳的吸引力在于,"你在那里坐上一天也没人来烦你。"我观察的那家麦当劳不但容忍年迈的纽约人,连无家可归者、看上去精神不太稳定的人和放学后聚会的青少年也一视同仁——尽管后者有时候会相互扔冰块。

在麦当劳待一个下午,你将有机会领略到众生百态。我观察到一位年长的常客坐了一整天,和路过的各色人物打招呼,他们都是熟人和朋友,比起独自一人在公寓里坐等失智症恶化,这是个比较受欢迎的选择。

西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荣休教授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称这些聚会点为"第三场所",和用于工作和家庭的"第一"和"第二"场所形成对应。在他看来,书店、咖啡馆和快餐店是培育社区所必需但却日渐减少的聚会地点,这类社区的构成往往比较多样化。耶鲁大学(Yale)社会学家伊莱亚·安德森(Elijah Anderson)将费城瑞丁车站市场(Reading Terminal Market)这样的公共环境比作"都市天棚",人们在这里寒暄客套,和一些素昧平生的人交谈。

这类场所的维系作用触及到了各类人群。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社会学教授米切尔·邓尼耶(Mitchell Duneier)发现芝加哥一家餐厅就在以这种方式支持劳动阶层的老年非裔美国人。受访者告诉我,他们不喜欢老年人中心,因为"它们都很丧气";在这些餐厅里,他们可以和更多不一样的人建立起情感联系。

老年人中心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但麦当劳是另一个选择,一个不会把人按照年龄辈分区隔开的选择。"我讨厌老年人,"一位89岁的人这样告诉我。

我们应该赞扬那些允许闲坐的公司,设计出公私合作的形式,让老年人和店家都能获益:我能想到的是给老年人顾客较多的特许经营企业减税,利用价格优惠来鼓励顾客在非高峰期前来。我们可以复制芝加哥非营利组织Mather LifeWays在全美30座城市中使用的"Café Plus"模式。这些迷人的咖啡馆向不喜欢传统老年人中心的老年顾客供应75美分(约合人民币4.5元)的无限续杯咖啡,同时也欢迎其他任何年龄段的顾客。

经过双方的让步,皇后区的纠纷已经暂时得到解决,只要那些韩裔美国老年顾客在午餐高峰期能腾出位置,就可以继续待在那里。公共空间的争夺自有城市以来就从未停息,但现在是时候对麦当劳这类被忽视的资源进行重新构想了,日后会有新一代的老年人需要找一个地方呆着。

斯泰茜·托里斯(Stacy Torres)是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生。

翻译: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缅甸数十穆斯林人遇害,政府被指处置不力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缅甸数十穆斯林人遇害,政府被指处置不力
Jan 25th 2014, 00:22, by GERRY MULLANY

香港——对缅甸民主转型来说,这本应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时刻。缅甸出任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年度轮值主席国,意味着承担起一项该国政府视为很高荣誉的职责。在经历了50年的军事独裁统治之后,缅甸正在从几个方面提升该国的国际形象,在去年12月主办了地区性体育赛事东南亚运动会,还释放了政府所称的最后一批政治犯。

然而,缅甸领导人此刻却发现他们受到一种不想得到的关注。前不久,联合国官员称,缅甸西部的暴民,在本月初该地区爆发的最近一次暴乱中,杀死了近50人,死者大多是穆斯林。

自从2012年6月发生的一起宗教暴力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一系列袭击事件以来,人们一直指责缅甸政府未能积极调查以及依法处理杀死穆斯林教徒的人。现在人权组织称,从最近发生的新一轮反穆斯林暴力来看,缅甸政府似乎正在试图掩盖问题。

袭击事件发生在缅甸北部的若开邦(Rakhine State),该地区受当地信奉佛教的人与一个被称为罗辛亚(Rohingya)的穆斯林群体之间的紧张局势困扰,频繁发生暴力事件,已导致十多万罗辛亚人流离失所,造成其中至少200人死亡。缅甸人口的大多数信奉佛教,但在该国与孟加拉国接壤的边境地区,穆斯林教徒要比佛教徒多,这种人口趋势是导致紧张局势的部分原因。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纳瓦·皮莱(Navi Pillay)周四称,最近的这起暴力事件是1月9日开始的,当天有8名罗辛亚穆斯林男子在杜其亚丹村(Du Chee Yar Tan)被杀,该村位于孟加拉国边境附近。官员称,四天之后,在一名警长遭绑架后被杀害的消息传出来后,寻求报复的佛教徒用剑、刀以及棍棒攻击了罗辛亚人,打死了40多位男人、女人和儿童,而当地警方却袖手旁观。

美联社最早报道了这些袭击事件,但缅甸政府官员否认发生了屠杀罗辛亚人的事情,一名政府发言人叶杜(Ye Htut)上周说,"我们没有任何关于杀人的信息。"他还暗示,针对罗辛亚人暴力的声称被用来掩盖或淡化警长被杀一事。缅甸政府报纸《缅甸新光报》(New Light of Myanmar)上周刊登的一篇报道在其标题上称,美联社有关"若开邦发生暴力事件的报道不实",而且其报道"似乎是要煽动"暴乱。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最近这次暴力事件发生前,属于一个被称为969的极端运动的一些僧人来到该地区布道,呼吁驱逐所有的罗辛亚人。

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皮莱呼吁缅甸政府积极调查袭击事件,敦促当局"展开全面、迅速和公正的调查,并确保为受害者及其家人伸张正义。"

她补充说,"缅甸政府如果对这些袭击事件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反应,则可以借此来显示其透明性以及可信度,这将会强化缅甸的民主和法制。"

然而,针对穆斯林的暴力事件已经在穆斯林国家被广泛报道,包括东盟的主要成员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而缅甸政府则试图淡化这一问题,政府在本月初宣布,不会让这个问题在其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出现在议程上。

缅甸的反穆斯林情绪根深蒂固,部分是因为罗辛亚人被认为是非法移民,缅甸的罗辛亚族人口约为100万,是该国最大的穆斯林群体。在占缅甸人口多数的佛教徒中,罗辛亚问题带有很深的感情因素,他们把该问题与殖民时代遗留的问题联系起来,英国人把缅甸作为殖民地期间,曾把大批印度人带到缅甸。

缅甸政府拒绝使用罗辛亚这个名称,而是称该群体为孟加拉人(Bengalis)。

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周五称,若开邦的警方曾下令允许逮捕所有10岁以上的罗辛亚男子。

该组织称,"如果发出过这种命令的话,应当立刻将其取消,当局应当采取行动确保该地区所有人的安全。"

尽管奥巴马总统去年11月访问缅甸时,曾特意提到罗辛亚人的处境,但缅甸的主要政治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权领袖昂山素季(Daw Aung San Suu Kyi)在内,大都对这一问题保持沉默。昂山素季被认为可能会在2015年缅甸举行大选时参加总统竞选。

Thomas Fuller自曼谷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