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 台风“海燕”给联合国气候谈判蒙上阴影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台风"海燕"给联合国气候谈判蒙上阴影
Nov 12th 2013, 12:07, by HENRY FOUNTAIN, JUSTIN GILLIS

周一,在联合国于波兰华沙举行的一场关于全球气候条约的会议上,肆虐菲律宾的台风让与会者群情激愤,他们很快指出,全球变暖是把这场风暴变成噬人妖魔的罪魁祸首。

奥莱·恩迪克斯(Olai Ngedikes)是一个由小岛国组成的联盟的首席谈判代表。他在一则声明中说,台风海燕"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提醒我们对气候变化无动于衷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而且也应当激励我们在华沙努力工作"。一些估测数据显示,此次台风仅在一个城市就造成1万人死亡。

出席会议的菲律宾首席代表纳德莱夫·萨诺(Naderev Saño)说,为了与风灾难民同甘共苦,他决定停止进食,直到"前方出现了有意义的结果"。

"我的国家经受的灾难,是极端天气事件的结果,情况十分严峻;气候危机也十分严峻,"萨诺说。"我们在华沙,能够阻止这场疯狂的灾难。"

菲律宾承受重大风灾之际,他的宣言让许多与会代表动情落泪。然而科学家仍然很警惕,不愿在"海燕"这样的极端风暴与气候变化之间,确定直接的关联。他们表示,数据尚不充分,无法就任何一场单独的风灾得出结论。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大气科学家凯利·A·伊曼纽尔(Kerry A. Emanuel)说,"对于我们见到的是不是气候变化的后果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并不能确定。"

科学家基本上认同,随着气候的变化,风暴的力量似乎也会变得更强。例如,伊曼纽尔博士帮助撰写了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飓风和台风(这两个词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说法)的平均强度增幅最高达11%。

"海燕"的风速至少有150英里每小时(约合67米每秒),被认为是有记录以来登陆的最强风暴之一。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大气科学家詹姆斯·P·科新(James P. Kossin)说,"数据显示,这样的事件随着全球变暖,将会变得更加频繁。"

伊曼纽尔表示,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能吸收热量的气体令地球变暖,海洋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的差异就会增大。正是这种温差催生了这种灾害性的风暴。

他说,"让气候变得更温暖,基本上相当于为飓风提高了速度上限。"

就像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去年在美国肆虐时一样,强大的风暴潮也在菲律宾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科新博士以及其他人也提到,气候变化产生的一个影响,即海平面整体上升,肯定加剧了风暴潮。尽管风速、风暴路径、地理环境和潮汐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潮涌的高度、程度,以及造成的破坏,但是海平面基线的升高的确会造成潮涌升高。

"要是把其他所有东西都去掉,我们就会看到海平面的普遍升高,"科新说。"毫无疑问会加剧风暴潮。"

科学家们表示,气候变化对太平洋上的风暴造成的影响尤其难以研究,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派遣飞机进入风暴中心进行研究,采集数据。在大西洋上,美国政府时常会派遣侦察机进入风暴中心,但进入太平洋台风中心的最近的经常性飞行任务,距今也已经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那些任务也是美国飞机执行的。伊曼纽尔说,"从那时开始,我们基本上一直是两眼一抹黑。"

于是研究人员只得依赖卫星取得的遥感数据,而这些数据实质上测定的是云层的表面,之后再使用模式识别软件和程序算法来估算出风暴的强度。科新在2008年对太平洋开展的一次研究中就使用了这样的数据,他说,那项研究发现"最强的风暴正在变得更强"。

正在华沙举行的谈判将持续两个星期,它只是制定一份2020年生效的新条约,从而取代《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漫长努力中的又一个步骤。《京都议定书》力度薄弱,未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

就气候正义问题展开辩论的代表们,很有可能会把菲律宾的风灾当做论据。围绕这个问题的论战已经持续了很久,在这次会议上也是主要议题之一。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世界上最贫困的一些人,会首当其冲成为主要的受害者。他们居住在小岛国,以及孟加拉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地,燃烧化石燃料的做法与他们的关系最小。

发展中国家希望,西方不仅能在削减化石燃料的使用上扮演领导角色,而且要做出巨额资金投入,帮助穷国适应已经变得无法避免的气候变化,因为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大部分要由西方承担。西方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开始考虑自身对气候变化做出转变,这些国家的政府原则上同意应该帮助穷国,但它们承诺的资金相对较少,而且它们也担心,像中国这样的快速增长国家,会在排放问题上不受束缚。

分析人士说,华沙谈判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项孱弱的条约,基本上只能敦促各国尽其所能,减少排放。

翻译:王童鹤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三中全会提宪法权威与国家安全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三中全会提宪法权威与国家安全
Nov 12th 2013, 11:47, by 《纽约时报》北京分社

各界密切关注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经过四天高层闭门会议后,于11月12日下午闭幕。按照惯例,新华社当日晚间发布了三中全会公报摘要。公报是中共向外界发布大会精神,传达政策方向的一种惯常形式。

在本届三中全会公报若干要点中,中共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公报还宣布,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猜测是中国能否突破政治、经济的困局,通过改革度过各种深层危机。关于深化改革,公报提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要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为此,中共宣布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和落实。

公报仍确定经济体制改革为改革的重点,再次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提法。

后续进一步的详细报道,敬请关注纽约时报中文网。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泰国示威活动升级,反对派要政府交权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泰国示威活动升级,反对派要政府交权
Nov 12th 2013, 08:26, by THOMAS FULLER

周一,数千名反政府抗议者聚集在曼谷街头,泰国反对派宣布开展一场公民不服从运动,包括将在本周晚些时候进行持续三天的大罢工,并呼吁企业推迟缴税。

针对总理英拉·西瓦那(Yingluck Shinawatra)政府的抗议表明,几年前让泰国陷入混乱和动荡的那种政治局面再度回归。周一,在曼谷各地,至少有四场大规模示威活动在同时进行,学校被迫关闭,引发了人们对反对团体间发生冲突的担忧。

"我想呼吁所有泰国人一起加入这场抗争,这样的话,一场伟大、彻底、经得起考验的胜利就会属于泰国,"抗议的领导者、反对派民主党高层人士素贴·特素班(Suthep Thaugsuban)对聚集的数千人说道。

特素班呼吁的从周三持续至周五的大罢工是否会得到广泛支持,至周一晚间时尚不清楚。

这场抗议始于一周前,最初的导火索是政府提出的一项特赦法案,如获通过,该法案将减少他信·西瓦那(Thaksin Shinawatra)回国的阻碍,这名倍受争议的人物是在2006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被赶下台的。泰国议会下院在本月早些时候通过了这部法案,但周一在参议院遭到断然否决。

"特赦法案遭到了激烈、普遍的反对,"位于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学安全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主任提蒂南·蓬苏迪拉克(Thitinan Pongsudhirak)说。"现在抗议已升级为要推翻政府。"

抗议让英拉政府颇为不安,英拉是他信的妹妹。英拉总理曾反复表示,如果特赦案未获通过,议会将不会再对其给予重新考虑,她还请求抗议者结束示威活动。

特赦法案最初曾惹怒许多执政党支持者,即所谓的红衫军,因为根据该法案,不仅他信面临的腐败指控将被撤销,那些应对2010年血腥镇压他信支持者负责的人也将被赦免。但现在大多数红衫军似乎已转而支持政府,周日,他们也组织了一场数万人参加的集会,周一在泰国东北部举行了另一场集会。

在英拉执政两年多以来,泰国政局相对平静,直到最近,该国似乎又回到了反对派和他信支持者之间激烈对立的局面,形成难以预测的僵局。

他信的主要反对者之一林明达(Sondhi Limthongkul)将周一的政治冲突描述为一场善恶之争。林明达反复要求将政治权力交还给泰国国王,以表达他对泰国政治问题的沮丧程度。"我认为泰国必须在接下来至少两到三年的时间里暂停政客的职权,"他说。他还确定地表示,他信虽在国外,但仍在施展权力,其中就包括决定政府主要职位的人事任命。

提蒂南·蓬苏迪拉克表示,他信是执政党为泰党(Pheu Thai)事实上的领袖,而自特赦案引发的争议一直在削弱他信的权力。但是为泰党仍拥有强大支持,尤其是在泰国东北部,三分之一的选民生活在那里。

现在他信"更没法回国了,"提蒂南说,"但他回来的道路也没有完全封闭。"

Poypiti Amatatham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谷菁璐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风暴过后,满目疮痍的菲律宾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风暴过后,满目疮痍的菲律宾
Nov 12th 2013, 07:28, by KEITH BRADSHER

菲律宾塔克洛班——开始腐烂的尸体依然躺在道路两旁,比如在距机场100码(约合90米)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具穿着粉红短袖T恤和蓝色短裤的尸体,脸朝下地浮在一个黑色的水洼里。这条路上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教堂,那里本该是一个疏散中心,但却散落着淹死在里面的人的遗体。

周五晚上,狂风卷起巨浪,几分钟之内,洪水就淹没了距海岸几百码远的房屋的底层,困住了屋里的居民,包括54岁的退休教师比希尼娅·巴辛昂(Virginia Basinang)在内。巴辛昂突然发现,自己在家中二楼齐腰深的水里挣扎求生。水在街上汹涌流淌,尖叫的人们随着水流上下起伏,许多人都抓着漂浮的残骸。

"一些人有能力坚持,一些人运气好,活了下来,但大部分人都不是,"她说。她补充说,半小时之后,海水退去,街对面的一堵墙上留下了14具尸体。那些尸体到现在还在那里,尸体腐烂的气味让巴辛昂和家人没法在家里吃饭。

四天前,风力居史上前列的台风"海燕"(Typhoon Haiyan)袭击菲律宾东部城市塔克洛班,在这个群岛国家留下了一条从东向西的毁灭之路。"海燕"过境后,道路沿途尸体遍布,路边房屋分崩离析,电线也被冲毁。幸存者艰难求生,对新鲜饮用水、食品和避难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方面遭受的损失都非常严重,以致于很难对损失进行统计。随着救援工作勉力展开,许多遇难者开始集体入葬。

这座曾经繁荣的城市有22万人口,城里的道路如今堆满了邻近建筑的瓦砾,几乎看不出道路的存在。这里的民用机场航站楼的墙被毁坏,楼顶大洞中露出来的钢筋,已被强风扭曲和撕裂,此次台风的风力远远超过了2005年在美国新奥尔良附近登陆的"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

数百人在市政官员的敦促下涌入了塔克洛班半球形的体育场,最可悲、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时刻之一由此来临。这些官员认为体育场的坚固屋顶能抵御强风,事实也的确如此,但体育场却被水淹了,里面有许多人被淹死,或是在惊慌奔向高处座位的过程中遭到踩踏。

视察完灾情后,菲律宾最高民防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风暴潮是该国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或许是为了解释,当时人们为什么都不觉得应该逃往内陆,反而去了沿海的疏散中心。以前从未出现过类似的事情。借着速度至少为每小时140英里的持续性强风,以及风力远强于此的阵风,海平面上涨了10至13英尺(约合4米),海水灌进市中心的街道和房屋。

"这是一次类似海啸的风暴潮,属首次,"国家减灾风险管理委员会(Nation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Council)执行主任爱德华多·德罗萨里奥(Eduardo del Rosario)在视察完受灾情况后,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几十年中,塔克洛班多次遭到台风袭击,他说,但以前的海水从未上升到这么高,以至于冲过了较低盐沼泽地段,淹没了这座城市绿树成荫的街道。

周一傍晚,紫红色的落日渐渐消失之后,这座没有电的城市几乎是一片漆黑,只有半个上弦月洒下的一点光亮。垂头丧气的居民们开始往家里走,或是躺在机场航站楼的废墟里,他们又在机场度过了等待的一天,希望获得淡水和食物,或是搭乘一架航班离开这里。周末期间,哄抢者已经把这座城市的食杂店和药房洗劫一空,人们面临着快速加剧的饥饿和口渴问题。

一名海岸卫兵说,他在附近的埃尔纳尼(Hernani)村帮着进行了一次集体安葬。他说,"我亲自放进去了一具尸体,那是我在马尼拉的一个朋友的亲戚,我还没有告诉她,因为没有信号",用不了手机。这名卫兵坚持要求匿名,因为他无权对媒体发布消息。他补充说,那个身在马尼拉的朋友还失去了祖父、姑妈和两个堂兄妹。他说,幸存下来的亲戚证实了死者的身份。他亲手放进集体坟墓里的便是那个朋友的祖父。

即便是对这个见惯海风天灾的民族来说,这个地区首府也处于最重的灾区之列。这个城市还是伊梅尔达·马科斯(Imelda Marcos)的家乡。不过,这场风暴和之前的任何一场完全不同,它造成的破坏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了解。海边的村子可能已被彻底摧毁,死亡人数仅仅是估计而已——单是塔克洛班,恐怕就死了至少1万人。持续的大雨使得救援行动更加艰难。

60岁的米丽娅姆·雷富吉奥(Miriam Refugio)在机场的大群菲律宾人当中等待,想在飞往马尼拉的航班上弄到一个紧缺的座位。她说,"我们的家被毁了,这个镇上没有食物,所以我们必须逃离。"她和十多岁的孙女站在一起,她的孙女拿着她们仅有的饮用水,那是个几乎空了的塑料瓶,里面也许还剩两杯水。

她们正在犹豫,是否饮用附近一个水泵抽出来的水,尽管她的孙女使劲拽着自己的肚皮强调说,喝那种水肯定会生病。

德罗萨里奥说,周一,政府依然在派遣直升机搜索自台风袭来后就断绝了消息的社区。他说,周日晚间,政府已经确认菲律宾中东部灾情最重的地区死了1563个人,死亡人数"极有可能"继续攀升。

不过,这里最大的问题之一涉及到许多似乎已经失踪的人,他们可能是在洋面恢复正常水位时被卷入了大海。

39岁的罗斯玛丽·巴莱斯(Rosemary Balais)说,她的家乡是位于塔克洛班附近的塔纳万,当地有5000人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似乎已经失踪,也许超过了一半。她说,"我的姐姐和外甥就在那里,自上周四以来,我们就没听说过他们的消息。"她还说,他们住在离海边只有约300码的地方。

她说,"有一个中了彩票的邻居,那人有一座大房子,就连那座房子都已被夷为平地。"

让损害加剧的是非比寻常的风力。棕榈树拥有天然的韧性,能在疾风中灵活弯曲。可是,整片整片的棕榈树林都已被风刮倒,树干散在地上乱作一团,就像是一个个打翻了的巨型牙签盒。

在这个苦于从地震、风暴到火山爆发的一连串天灾的国家,这次台风造成的伤亡和损害尤为严重。总统的发言人里奇·卡兰丹(Ricky Carandang)说,在袭击菲律宾的灾害中,"这次台风即使不被列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天灾,也会被列为最严重天灾之一。"

卡兰丹说,地方政府已经宣布塔克洛班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宣布实施戒严,菲律宾政府也正在考虑宣布该市进入紧急状态,同时加快发放政府救援款。政府正在设法用飞机运送军队和民警,以便重建当地的法律和秩序,不过进展相当缓慢。数百名士兵和几十名救援人员在宿务机场周围奔忙了一上午,等待一架飞机把他们运往塔克洛班。

菲律宾红十字会(Philippines Red Cross)主席理查德·戈登(Richard Gordon)在周一早上接受电话采访时说,需要更多的飞机来运送救援物资。他说,于周日赶往这里的一个红十字会车队不得不折返,因为车队停在了一座倒塌的桥边,几乎遭到饥饿人群的劫持。他呼吁部署更多的警力和军力。

在这里搜索失踪亲属的一些民众正在轻声啜泣。28岁的阿普丽尔·埃斯科托(April Escoto)便是其中之一,台风来袭的两天前,她和24岁的妹妹从塔克洛班到宿务度假。埃斯科托把妹妹留在了宿务,因为她们觉得,塔克洛班无法无天的街头太过危险,可能会危及她们的性命,而她们也许是家中仅存的两名成员。

她说,"风暴来袭后,我们再也没听到家里传来的任何消息。"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中国学者成立至宪党,薄熙来任主席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学者成立至宪党,薄熙来任主席
Nov 12th 2013, 04:19, by 狄雨霏

"许多人申请加入,我都接不过来了,"王铮说。她是一名学者,在11月6日做出了非常之举。她宣布在中国成立一个新政党,尽管共产党执掌着中国的所有大权,对本党之外的反对之声一概不容。

有多少人联系王铮申请加入至宪党呢?至宪党这个名字大致可以理解为"宪法至上党"。

"我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得拿到数字才能告诉你。"王铮在电话采访里说道,她是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副教授。她说,自己所在大学的领导试图制止她,"他们不是建议我不要这么做。而是要求我别这么做。"周一傍晚,我们没能联系上校方置评。

所以,王铮说,她只能在业余时间应对这些事务,目前正在拼命找时间处理潮水般涌现的申请兴趣。听上去,她又是烦忧又是欢喜。在另一封电子邮件里,她提供了一点个人信息;她于1965年出生在中国北部和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省。至宪党的成立时间只比周六开幕的中共中央三中全会早了三天,这个重要的会议将在周二闭幕,预计会确立中国今后几年的政策方向。王铮说,她和其他几个人给中国的九个官方政党(共产党和八个小型"民主"党派,后者扮演着顾问角色)、全国人大及全国政协(政协是政府的咨询机构)发了公开信,以此宣布了至宪党的成立。

在中国,这算得上建立新政党的合法途径吗?她说,"共产党建党时也没登记。当时它是个革命党!"

不管这次的举动有多么不切实际,都无法被视为是对共产党的挑战。王铮说,她和其他几名创始成员——她提到了两个名字,一个是苏泽君(音)、一个是徐华(音)——已邀请薄熙来担任本党主席,后者是落马的民粹主义政客,曾是重庆市的一把手。王铮给薄熙来的律师发信,提出了这一请求。薄熙来被广泛视为挑战了习近平的领导权,最近因腐败和滥用权力被判处无期徒刑。

王铮说,对薄熙来的审判是出于政治动机。她还说,因此需要采取政治手段来回应。

"那场审判是政治事件,"她说,"因此我们采用了政治手段。这是针对政治事件的政治回应。"

她说,薄熙来是个社会主义者,和中国其他领导人不一样。这意味着他忠于中国的宪法,因为中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她提供给《纽约时报》的文件,至宪党在10月31日筹备会议上制定的章程规定,党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党的支持者"反对违反宪法的改革"。

"这么多年来,中国确实有宪法,但却从未得到执行,"她说。"宪法是根本大法,谁都不能违反,哪怕你是共产党。"

"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是平等,"她说。她补充说,没人曾像薄熙来那样忠实地执行这一原则。她列举了薄熙来推行的一系列社会计划,包括增加公租房和改善治安。她说,这些计划帮助了重庆人民,是中国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30年来,中国领导人并没有遵循平等的理念,"她说,"中国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一些人很富,一些人很穷。但是,薄熙来运用重庆的资金改善了普通群众的生活。"

"想入党的人必须填一个表,"她说,"这比中国现有的九个政党成立之初的要求都高。"

尚不清楚王铮和至宪党的其他成员会有什么遭遇。她说政府没有联系她,但她认为自己受到了监视。

在此之前,试图成立新政党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比如王炳章在1998年创立中国民主正义党的尝试。目前,被判无期徒刑的王炳章被单独囚禁在广东省的一所监狱里。中国有许多政治犯,比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倡导民主的刘晓波被判刑11年,目前正在服刑。

王铮对中国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希望中国变成一个法治国家,"她说。

"中国的法律其实很好,只是他们并不依法办事,"她指的是中共内部的掌权者,"他们不尊重法律。他们应该尊重法律。这样的话,社会状况会好得多。"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翻译: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泰柬边境争端,国际法院做有利柬埔寨判决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泰柬边境争端,国际法院做有利柬埔寨判决
Nov 12th 2013, 04:06, by THOMAS FULLER

在柬埔寨与泰国之间围绕着边境线上一座古寺周边土地的争端中,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本周一让柬埔寨取得了部分胜利。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最高司法机构。它在判决书中称,柬埔寨拥有紧邻柏威夏寺(Preah Vihear Temple)的地区——即该寺所在的海角——的主权。不过,法院并未解决应由哪方控制更大争议区域的问题。柬埔寨和泰国军队近年来曾在这一较大区域内发生冲突。

法院称,泰国"有责任撤出部署在该地区的军队、警察部队以及其他警卫和管理人员。"

泰国的一些民族主义团体已敦促本国政府不要遵守判决。裁决的消息公布后,泰国总理英拉·西那瓦(Yingluck Shinawatra)发表了面向全国的电视讲话,宣称政府将就这一问题与柬埔寨进一步磋商。

柏威夏寺及其周边地区归属问题的争议持续了几十年,极其牵动人心。两国都有政坛人物利用这一问题来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1962年,位于海牙的国际法院做出裁决,授予柬埔寨对柏威夏寺本身的主权。本周一的判决进一步澄清了当年的决定。

泰国与柬埔寨之间的边境线由法国官员于上世纪初划定。

多家新闻机构报道,柬埔寨外相贺南洪(Hor Namhong)表示,这项判决"足够好"。

泰国国防部副部长育他萨·萨西巴帕(Yuthasak Sasiprapha)则称,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泰国军队将"原地不动",等待与柬埔寨的进一步谈判。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救援菲律宾台风灾民中国为何不大方?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救援菲律宾台风灾民中国为何不大方?
Nov 12th 2013, 02:56, by JANE PERLEZ

在国际援助纷纷涌入菲律宾,救助台风"海燕"(Typhoon Haiyan)的灾民之际,中国承诺提供10万美元(约合61万元人民币)现金。相比中国近期对其他海外人道主义救援的捐赠,这次的捐赠金额似乎不够大。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周一告诉记者,中国将捐出前述金额,帮助菲律宾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灾难已导致多达1万人死亡。被问及捐赠数额是否对应于当前中菲两国的冷淡关系时,秦刚拒绝回答。

今年9月,中国亲密盟友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发生地震,估计导致500人死亡,中国随即表示,将向巴基斯坦提供15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

2011年,一场热带风暴袭击了菲律宾,中国承诺提供1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那时候,两国关系尚未因南海争议岛礁而恶化。

周一,大约9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从日本的基地抵达菲律宾,帮助发放食品援助。美国海军的两架侦察机也被派去进行空中和海面搜救。位于马尼拉的美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在Twitter上发帖称,灾难发生后,大使馆立即备好了10万美元的医疗卫生救助款。同时,美国的一些私人援助组织也做好了提供药品和食物的准备,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宣布了自己的目标,准备从美国筹集300万美元的捐款,从全球筹集2000万美元的捐款。

自2005年初以来,中国一直在逐渐加大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力度,当时,在印度洋海啸重创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省之后,中国派去了一架载有药品、食品、发电机和35名中国医疗队员的运输机。

这是中国在海外灾害现场采取的首次显著的救援行动。和其他国家的行动相比,中国的行动规模较小,尽管如此,它依然因年轻的医务人员和耀眼的红色医疗帐篷而引人注目。

那时候,人们指责中国政府一开始捐出的260万美元海啸救援太少。与之相比,台湾捐出了500万美元。

几天之后,就在总理温家宝按计划前往雅加达参加为海啸受害者协调援助的国际会议前夕,中方宣布,捐助数额已经增加。

翻译:陈亦亭、张薇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社会转型期美国需要国家医保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社会转型期美国需要国家医保
Nov 11th 2013, 23:57, by 托马斯·弗里德曼

前不久在新加坡举办的《纽约时报》论坛上,HireArt的联合创始人艾丽奥诺拉·谢里夫(Eleonora Sharef)阐述了雇主们希望求职者拥有哪些新技能,然而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件事: 一名雇主最近告诉她的招聘公司,在招市场营销人员时,他们不会考虑一位Twitter粉丝数不到2000的求职者——而且对求职者来说,Twitter关注者越多越好。她没有披露这家公司的名字,但是她告诉我,这家公司不是Twitter。

几天前,我在上海的复旦大学与学生们见了面,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有一个问题让一些中国学生如此焦急,那就是:我能找到工作吗? 如果你在中国是一名软件工程师,那肯定没问题,如果你是工厂工人,也没问题——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生呢?根据《纽约时报》今年早些时候的报道,在中国,"20岁出头的人中,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失业的可能性是只有小学学历的人的四倍"。

类似的故事就是我真心希望奥巴马医改法案能够成功的原因。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古怪。

理由如下:在我成长的冷战时期,世界充满了将人们彼此隔绝的墙壁,既包括地理上的,也包括经济上的,因此,变化发生的速度较为缓慢——你可能30年里都在为同一家公司工作——而且由于老板们的选择较少,工会有了更大筹码。结果是,一个中产阶级群体出现了,原因就是那些高薪酬或薪酬体面、中等技能要求的工作,以及它们提供的福利。

这样的工作岗位的增多意味着许多人可以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不需要受很高的教育,但生活有更好的保障——因为他们不需要那么直接地与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他们工作的电脑或机器竞争(目前为止工作变动的最主要原因),也不需要与劳动力更廉价的印度人或中国人竞争。我所说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是勉强度日。我指的是要有一定地位:有足够的钱买一栋房子,有一些闲暇时间,可以给子女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由于过去20年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共同作用——它们正在迅速而彻底地变革着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和共同创造价值的方式——"高薪酬、中等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已经不复存在,"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全球政策和倡议主任斯蒂芬妮·桑福德(Stefanie Sanford)说。她补充说,唯一能够支持老式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高工资工作将是高技能要求的工作,需要任职者接受过严格的教育,拥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负责经济和技术趋势研究的总监詹姆斯·马尼卡(James Manyika)问道,这个处方就能够制造出足够的、提供体面的中产阶级收入的工作岗位了吗?他指出,尽管这些处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可能还不足以应对这个问题的规模和性质。他说,受到科技驱动的生产力增长的速度意味着,为了获得同样水平的经济产出和GDP,我们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工人了。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经济学家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在他们的《与机器赛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一书中所言,过去两个世纪,生产力、收入中值和就业率同时增加了。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财富和创新能力,然而收入中值却在下降,不平等现象不断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

马尼卡指出,毫无疑问,当我们把科技引入农业的时候,类似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来种粮食了,所以人们纷纷进入制造业。制造业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于是许多人进入服务业。

但是现在,马尼卡补充说,"越来越多的高薪服务岗位和脑力劳动也成为了科技的战利品。"尽管Twitter这样的新公司令人兴奋,他们不会提供大量高薪工作。经济领域和服务领域仍然提供大量工作,但许多根本无法维持真正的中产生活方式。

因此,马尼卡说,我们对通过"就业"来维持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思路可能需要拓宽,从而包括更宽泛的制造收入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依靠传统的工作,以及它所提供的福利和清晰的职业路径。马尼卡解释说,为了成为中产阶级,你可能不仅需要考虑从事一份高技能的工作,"还要做更多非传统的工作"。工作本身可能需要被认为是一种企业的形式,你在工作中利用各种资产和技能来创造收入。

这可能意味着通过Task Rabbit利用你的技能,或者通过Uber利用你的汽车,或者通过AirBnB利用你的闲置卧室,从而增加一些可以让你进入中产阶级的收入。

最后,我们将要经历的这个过渡可能比人们想的更令人兴奋,但是现在,要求许多人从一名"雇员"变成一个"工作企业家",他们会感觉很害怕,而且没有安全感。让大部分美国人拥有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的保障——让人们更容易地完成这种过渡——既符合道义,也符合每一个希望社会稳定的人的利益。

翻译:王湛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国际社会不作为让叙利亚局势恶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国际社会不作为让叙利亚局势恶化
Nov 11th 2013, 23:55, by 戴维·基恩

伦敦——越来越明显的是,由于担心用于人道主义救援的食品、药品和其他补给有可能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美国、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以及许多非政府组织都存有这样的顾虑——向叙利亚境内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提供援助的进程正遭遇阻碍。

"我们的基本原则是人道主义救援刻不容缓,"欧盟委员会人道主义救援办公室(European Community Humanitarian Office)的约翰内斯·鲁赫纳(Johannes Luchner)最近在评论对叙利亚的援助时表示,"但我们需要合理确保相关物品被送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你的所作所为就可能造成伤害。得不到这样的保证,我们就不会提供资金援助。"

担心援助物资落入他人手中是可以理解的。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让这种担心得到了印证:在带有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标识的一顶帐篷里,居然站着叙利亚圣战分子。可是,坚持救援应该"不伤害"(do no harm)已经成了人道主义团体的口头禅,这往往掩盖了缺乏救援也会让争端愈演愈烈的现实。

目前,叙利亚便存在这种情况。由于西方的援助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大批叙利亚人感觉遭到了遗弃,不少人都转投民兵组织(包括圣战团体),这些组织有时会提供一定的救济,还有希望。"不伤害"原则正在引发有害的后果。

当然,"不伤害"可能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口号。上世纪80年代,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政府曾经把饥荒当作平定叛乱的工具,而"不伤害"有助于使人们意识到,救援物资可能被用来助人,但也可能被用来害人。当时,我通过对苏丹的实地考察发现,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喀土穆政府会以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为工具,让苏丹各个叛军占领区的人口数量出现下降,其做法是限制对占领区边界的物资投放,从而达到让里面的人吃不饱的目的。

不过,眼下,"不伤害"原则的推行更多是与叛军而非政府有关。就像在叙利亚那样,对于救援物资会在无意间帮到恐怖分子的担忧,实际上往往让一些专制政权受益。2009年,在斯里兰卡,当救援机构被赶出北部地区,泰米尔人被集体关押的时候,国际社会普遍保持了缄默。人们担心,对北部地区的援助以及行动上的自由,可能会帮到泰米尔猛虎组织(Tamil Tigers)这个在国际上被归为"恐怖分子"的团体。科伦坡的当政者利用了这种心理。

同样在索马里,从2009年中开始,美国大幅削减了投向受饥荒影响的激进组织青年党(Shabab)占领地区的援助资金,因为要遵守旨在防止救援物资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的美国相关法律。与地缘政治的考量相比,救援落在了第二位,这种观念造成的后果是:加深了叛军对援助行动的敌意。

如今,叙利亚人对西方的幻想正在进一步破灭。在土耳其和叙利亚的边界,我亲眼看到:在反政府军控制的地区,与提供救援相比,救援不足如何催生了更多的暴力和仇恨。一个刚刚从已经被摧毁的城市阿勒颇赶来的年轻男人告诉我:"人们喜欢西方文明,就好象,'我喜欢这个人,但当我有了大麻烦的时候,他却没有帮助我。所以,我错了。我应该求助于我的宗教,并对我的地区更加忠诚。'于是我可以说,'我们要组建一支伊斯兰军队,杀死这些人。我们也是人!'这就是人们支持努斯拉阵线(Al Nusra)的原因。"努斯拉阵线是一个与基地组织(Al Qaeda)有关联的团体。

所有这一切正符合叙利亚政权的利益,对他们而言,"反政府武装中的恐怖分子"一直是有用的敌人。

然而,对叙利亚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资金依然严重地供不应求,帮助反对派地方组织以及各种叙利亚救援组织的机会继续被错失。所以,进行跨境救援(特别是从土耳其)的机会也被白白错过了,而这十分关键。就像面对大多数人道主义危机时那样,联合国机构一直坚信,可以经由政府控制的地区,把援助物资送达叛军领地。但就像过去时常发生的那样,事实证明,与政府合作这一设想过于乐观。为了把救援物资派发到叛军占领区,救援机构需要从大马士革方面获得许可,但这极为困难。此外,它们还要穿越政府设置的众多路障。

我们得承认,在所有的救援行动中,一部分救援物资被挪作他用了,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也该扪心自问,在信息不足够的情况下,要得到多少保证才是合理的。最后,我们还要认识到,"不伤害"可能渐渐变成"不作为"(do nothing),从而造成巨大的伤害。

过去25年间,人道主义团体有过太多的经验教训,但我们似乎在学习错误经验上颇有天赋。而今,我们显然被国际恐怖主义的幽灵迷住了双眼(并无视在苏丹最终实施了跨境救援的事实),我们正在又一次剥夺叛军占领区的平民接受至关重要的人道主义援助的权利。

戴维·基恩(David Keen)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冲突研究学的教授,著有《有用的敌人:当发动战争比赢取战争更重要时》(Useful Enemies: When Waging War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inning Them)。
翻译:李琼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风暴潮将菲律宾城市夷为平地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风暴潮将菲律宾城市夷为平地
Nov 12th 2013, 00:02, by KEITH BRADSHER

菲律宾独鲁万——台风"海燕"上周五在这里登陆时,引发了菲律宾现代历史上最大的风暴潮,海浪像一堵水墙似地席卷了一个沿海的人口稠密地区,深入内陆近1公里,淹没了村庄和城镇,致使数千人死亡或失踪。

这座曾经繁荣的城市有22万人口,如今每条路边都是垮塌的房屋,多条街道依然被附近建筑的瓦砾掩埋着,以至于几乎看不出道路的存在。这里的民用机场航站楼的墙被毁坏,楼顶大洞中露出来的钢筋,已被强风扭曲和撕裂,此次台风的风力远远超过了2005年在美国新奥尔良附近登陆的"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

开始腐烂的尸体依然躺在道路两傍,比如在距机场约90米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具穿着粉红短袖T恤和蓝色短裤的尸体,脸朝下地浮在一个水洼里。

菲律宾高级民防官员在视察了灾情之后说,此次风暴潮是菲律宾现代历史上最高的。构成风暴潮的高达3到4米的海浪,在风速为每小时至少230公里的持续狂风的推动下,灌进了这座城市纵深地带的街道和房屋。

"这是一次类似海啸的风暴潮,属首次,"国家减灾风险管理委员会(Nation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Council)执行主任爱德华多·德罗萨里奥(Eduardo del Rosario)在此地视察灾情况后,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几十年中,独鲁万多次遭到台风袭击,他说,但以前的海水从未上升到这么高,以至于冲过了较低盐沼泽地段,淹没了这座城市绿树成荫的街道。

随着周一傍晚的紫红色落日消失在天际线下,这座没有电的城市几乎是一片漆黑,只有半个上弦月洒下的一点光亮,垂头丧气的居民们往家里走着,他们又在机场度过了等待的一天,希望能获得淡水、食物,或是能搭乘一架航班离开这里。周末期间,哄抢者已经把这座城市的食品店和杂货店洗劫一空,人们正快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饥饿和口渴问题。

60岁的米丽娅姆·胡夫吉欧(Miriam Refugio)与一群菲律宾人一起在机场等待,希望能在飞往马尼拉的航班上找到一个稀缺的座位。她说,"我们的家已经被毁了,这座城里没有粮食,所以我们必须逃离。"站在她身旁的她十几岁的孙女手里拿着她们唯一的饮用水,那是一个几乎空了的塑料瓶子,即便瓶子装满了水或许也不过两杯而已。

她们正在决定是否要从附近的一个抽水机那里喝水,尽管这个孙女揉着肚子强调说如果喝那里的水她们肯定会得病。

德罗萨里奥说,政府周一仍在派直升机寻找那些自台风登陆以来就没有消息的社区。政府在周日晚上已经确定在菲律宾受灾最严重的东部-中部地区已有1563人死亡,而且他说,死亡人数"肯定"会上升。

但是这里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有多少人失踪,看来很多人似乎是在海水退下时被卷入了大海里。

39岁的罗斯玛丽·巴莱(Rosemary Balais)说,她的老家是独鲁万附近的塔纳万,那里5000人的人口中有一大部分,可能超过一半,看来失踪了。她说,"我妹妹和他们的孩子们就住在那儿,从上周四到现在一直没有他们的消息。"她还说他们住的地方距离海岸线只有约270米的距离。

她说,"他们有个邻居中了彩票,盖了一栋大房子,但这座房子也塌了。"

异常强大的风力增加了破坏的程度。棕榈树具有很强的天然恢复力,其树干柔软,能在大风中弯曲。但整片的棕榈树林都被刮倒了,横七竖八地倒落在地上的树干,看上去就像是巨大的牙签盒被打翻了似的。

在这个最近发生过从地震到强风再到火山爆发等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国家,这次台风的致命程度和破坏力尤其强大。总统发言人里基·卡兰丹(Ricky Carandang)说,在菲律宾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中,"这次台风将被列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如果不就是几十年中最严重的话。"

卡兰丹说,当地政府已经宣布独鲁万进入紧急状态,并实施了宵禁,国家政府也正在考虑宣布该市进入紧急状态,并将加快发放政府救援资金的速度。政府试图将部队和民警空运进该市以维持法律和秩序,但进展一直缓慢。数百名士兵和几十名救援人员聚集在宿雾机场,等待将他们运往独鲁万的飞机。

菲律宾红十字会(Red Cross)主席理查德·戈登(Richard Gordon)在周一早上接受电话采访时说,需要更多的飞机来把救援物资运往该市。他说,周日开往当地的一个红十字会车队,遇到一座被摧毁的桥梁后,不得不掉头返回,车队停下来时,差点遭到一群饥民的劫持,他呼吁需要更多的看得见的警察和部队。

一些在这里寻找失踪亲属的人轻声地哭泣着。其中一位是28岁的阿普丽尔·埃斯科托(April Escoto),她在台风登陆两天前和24岁的妹妹一起去宿雾休假。她决定自己一人回独鲁万,把妹妹留在了宿雾,因为她们觉得这里毫无秩序的街道对可能是她们家的最后两名幸存者来说,太过于危险了。

她说,"从风暴袭来到现在,我们一直没有家人的任何消息。"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三中全会前的北京之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三中全会前的北京之行
Nov 12th 2013, 00:02, by 加藤嘉一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10月中旬,我回了一趟北京,呆了一个礼拜。

我是10月14日早晨抵达北京的。这天是星期一,我搭乘出租车,窗外雾蒙蒙的,堵车堵得一塌糊涂。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到北三环的马甸桥花了一个半小时。我对出租司机说:"我在北京住过九年,今天是我遇到的最严重的堵车之一。"

"堵车是越来越严重的,没有好转过。"这位礼貌的司机告诉我。

"这两年以来,油价怎么样?"我接着问。

他说,"比较稳定吧"。

"您收入呢?涨高了?"我问。

"怎么可能?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堵在路上的时间,只能用观察街头政治来打发。

"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改善空气质量人人可为"

"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为美丽北京加油"

"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在三环路沿线看到这些口号。听到我念出声,司机先生唉声叹气地说,"就是这些口号,有什么用呢。" 老百姓的抱怨不是一两天累积下来的。他的反应,对我来说毫无意外。

污染,堵车,牢骚——我的第一感受是,北京还是北京。

街头标语从来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治的一扇窗。这次吸引我的新词汇是"永远跟党走"、"中国梦"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大概是习近平时代特有的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标语牌,肯定与中国现任领导人的施政目标与风格有着联系。而且,这些口号经远远超出了口号本身的范畴,习近平的很多执政方针,甚至具体决策中都有这些口号的影子。

"永远跟党走"五个字,我在胡温时代的10年间真不曾见过,也许是我没有看到。至少,根据我的调查,这几个字在十八大之前并没有经常出现在北京街头。这一次,反复见到"永远跟党走"这句颇为煽情的话,又回想起最近一段时间网络言论管制加强,不同政见者被打压等迹象,我在北京产生一个切实的感受:政治在收紧。

这一次在北京出差恰逢中国共产党纪念习仲勋诞辰一百周年。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型纪录片《习仲勋》;在书店里也看到《习仲勋传》被摆在显眼位置。官方媒体开足马力宣传"习仲勋同志给中国革命和改革所做的杰出贡献"。

我跟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交流,一名出版人对我说,"我今天早上在电视上看到习仲勋诞辰一百周年的一系列活动的宣传画面,哪一个领导人把自己的父亲宣扬得如此夸张?我觉得很危险。至于言论空间,情况日益变得糟糕,看不到什么希望。"这种看法在自由主义中很有代表性。我这一次见到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商人中,没有一个人积极评价当前的政治气氛,他们都觉得高层在收紧对社会的管制,在中国自由表达、传播思想的空间越来越小。

中共十八大闭幕快一年了。

无论是"永远跟党走"、"群众路线"运动,还是纪念习仲勋,都可以视为习近平试图巩固权力的动作。不少中国知识分子,还有我在哈佛大学交流过的美国学者,都据此认为"习近平领导的政治正在左倾化",甚至断言"习近平是左的"。

在我印象中,支持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以民主法治为方向的政治改革的人,或多或少对习近平抱过希望。大家认为他是个强势人物,有利于客服阻力,推动改革。这也与他们对胡锦涛执政十年的失望不无相关——不少人把2003年到2012年的胡温时代评价为中国"失去的十年"。不过,一年过去了,我发现不少人的希望似乎变成了失望,甚至绝望。

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有机会同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作为前国家领导人亲属的"红二代"交流。

我们隔着一张桌子,没有酒,只喝茶。这是一次认认真真的面对面。我把过去一周与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交流与他分享。

他听完后静静地说,"习近平是左的?哪来的结论?"他接着说,"团派出来的人的理论水平都很高,嘴巴又厉害,哪一个例外?但他们缺乏实干能力。习近平是实际干事的人,少说话多干事,很朴实。"

我问他,"有人说,习近平纪念自己父亲诞辰之举过于夸张、高调。您怎么看?"

他回答说,"你看过10月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习仲勋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吗?刘延东(副总理)主持,李敏(毛泽东女儿)在,邓朴方(邓小平之子)在,胡德平(胡耀邦之子)在,刘源(刘少奇之子)在。这说明什么?这是习近平的精心安排。"

"习仲勋是执行胡耀邦思想的人。胡耀邦出于维护大局,为共产党做出了自我牺牲。习近平这一次纪念父亲就是为恢复胡耀邦合理地位和历史定位做铺垫。这一点在上层是存在共识的,靠得是习本人的权力和地位,否则毛家、邓家、胡家、刘家怎么能在这样的场合凑在一起呢?习要平衡各家,照顾各方,为的是推动改革,现在还需要一点时间和过程。平反胡耀邦也意味着总结邓小平的开始。不是评价,而是总结。中共还没到能够重新评价邓小平的时候。"

这场对话后几个小时,还没能好好消化这位"太子党"的高见,我又踏上前往首都机场的路。

吸取一周前的教训,这一次我选择乘坐地铁十号线和机场快轨,非常拥挤却很便宜、很省时间。总结过去一周在北京的体验,我发现自己对中国政治的实况与走向,从来没有如此迷茫过。闻到的味道、听到的观点、看到的场景,都让我感到困惑。信息是多的,声音是杂的,线索是乱的。

这里我想把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北京政治气候的亲身体验,归纳为两点思考。

第一,习近平初步掌权的今天,"政治气候趋于收紧"的普遍感受基本反映了目前的现实。接下来,言论、出版等意识形态领域将继续受到自上而下的日趋严格的政治管制。习近平麾下,刘云山和王岐山分别操盘的"群众路线"与"反腐斗争"走向深入,势将带来"公民社会"与"制度改革"的滞后。

举世瞩目的三中全会难以改变政治保守化的大趋势,讨论中的市场化经济改革议程本身也不会为政治改革提供养分。不管李克强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到何种程度,都不会直接牵涉政治改革。何况,李克强与他的前任不同,他不会轻易触及政治改革,哪怕是仅仅是空谈。我本人不完全认同"政左经右"的说法,但对李克强在没有政治改革配合,面对利益集团阻力,推动经济改革的前景难言乐观。

第二,从"政治趋紧"的近况得出"习近平是左的"的结论为时尚早,可以说有些草率。习近平等领导人当前对"党"字的强调与执着,使我感觉到中共高层对党政关系和党国关系有很深的危机感。"若再不改革,就亡党亡国"的忧患比胡锦涛这一代领导人更浓厚。这也许与习近平一代"老红卫兵"的亲身经历相关。"经济现代化也好,政治民主化也好,如果共产党的权威与地位不够巩固,任何改革都难以推行",这样的认知在习李这一代领导人中似乎占据主导。

我至少认为,看不到高层政治真相的局外人不应该低估党内权力斗争的复杂与深远,把当前领导人对"党"的强调,盲目地同文革时期个人崇拜与独裁的"毛"式路线划等号,也不应该过早地排除当权者先抑后扬——在巩固权力后推进改革的可能。习近平在未来一段时间能否做到这些是个大问号,值得拭目以待。

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是"80后"日本作家,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著有《中国的逻辑》、《爱国贼》、《日本镜子》等,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三国+1"是加藤嘉一在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记录他对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及其互动的观察与思考。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纽约时报: 缅甸宗教暴力冲突,九旬老妪遇害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缅甸宗教暴力冲突,九旬老妪遇害
Nov 12th 2013, 00:05, by THOMAS FULLER

缅甸塔布昌——为了搜寻穆斯林,一群佛教暴徒洗劫了这个种植稻米的村庄。对于埃枝(Daw Aye Kyi)的女儿和孙女来说,下半身瘫痪的她太沉了,她们当时根本无法把她抬进附近的丛林里。

三名挥舞着砍刀和匕首的男子不顾埃枝的哀求,冲向了她。她的女儿和孙女已经逃走。几小时后,人们发现埃枝的尸体倒在她木屋仍在冒烟的废墟旁。警察说,她被捅了六刀。埃枝死时94岁。

埃枝是上个月在塔布昌袭击中遇害的五名穆斯林之一,当时还有十几所房子被毁。截至目前,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持续一年半的间歇性暴力冲突已导致200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是穆斯林。

但是,一名手无寸铁的老妇人被杀的事实——以及随后发生的事——突显了在这个佛教徒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反穆斯林情绪之盛、对受害者同情的缺乏,以及安全部队在阻止杀人行为方面的失败。

缅甸国家新闻媒体隐晦地将这些杀人行为称为"伤亡事故",而且没有提供任何细节。虽然这个新兴民主国家的总统命令他的办公室直接对这些死亡事件进行调查,但缅甸国民的普遍反应却比较淡漠。

"对于一个如此尊重老者的文化而言,这位老妇人的死亡本应成为一个转折点,应该是这个国家进行反思的时刻,"联合国前驻缅官员理查德·霍西(Richard Horsey)说。"然而这种反思尚未发生,这个事实几乎与杀人事件本身一样令人不安。"

这场暴力运动的影响遍及整个村庄,带走了此地最后的宁静。本来,这里一直是一块和平之地。在旧时军政府的铁拳松开,一些瓶中恶魔重获自由以前,穆斯林和佛教徒已经在这里友好共处了几个世代。这场暴行发生在位于西部若开邦的塔布昌;与其他地方一样,引发冲突的似乎是激进佛教组织969的教义。如今,缅甸政府仍然允许这个组织在全国各地宣扬对穆斯林的仇恨及扩大自身影响。

对穆斯林的仇恨——部分源于殖民地时代的旧怨——以及对他们表现出同情的恐惧,深深植根在这片土地上,以至于缅甸官员似乎都不敢对受害者的家人表示慰问。

 埃枝的女儿和孙女记得,当地警察局长丁貌伦(U Tin Maung Lwin)在检查埃枝的尸体时说,"真残忍。"这位警察局长和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一样同为佛教徒,然而他在电话采访中却否认曾用"残忍"来形容这起杀人案。

他说,"我没有使用过任何表示立场的词汇。"

经过50年的军政府统治,缅甸的军事化程度依然很高,仅军队人数就在50万人左右,便衣情报人员更是无处不在。但是,安全部队也不愿意或根本无法阻止这里的佛教暴徒。

穆斯林村民说,官员非常清楚危险的到来,因为他们9月30日——暴行发生的前一天——就接到了当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警告他们危险即将到来,还指导他们要在村庄的入口处立一道门。

10月1日凌晨,当村民听到几十名暴徒即将到来时,他们赶紧给几英里外的警察局和部队打了电话。

穆斯林农民敏昂(U Myint Aung)说,安全部队的回答充满怀疑。他说,"他们问我们,'你们确定吗?确定吗?'"

"我们告诉他们,'没错,我们确定。快点儿来!'"

于是来了一辆警车,在黎明前驱散了第一波攻击者。但是那些最后杀死埃枝的人在上午十点左后又折返回来,村民们说,警察朝空中放了几枪就逃了。

若开邦的高级警官觉丁(Kyaw Tint)中校说:"安全部队尽全力了。"

由于安全部队未能干预层出不穷的针对穆斯林的暴力袭击,驻缅甸的联合国人权特别报告员托马斯·奥赫亚·金塔纳(Tomás Ojea Quintana)已向缅甸政府提出了批评。8月,中部城市密铁拉发生了针对穆斯林的屠杀,他在现场进行调查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警察的不作为。一份联合国的报告提到,在金塔纳视察城市的时候,"一群暴徒用拳脚踢打他的车,而警察却无动于衷。"

未能阻止10月1日的暴力事件对缅甸总统登盛(U Thein Sein,又译吴登盛)来说格外尴尬。那时他正按预定行程访问该地区。登盛表示,他已"敦促社会、宗教和社区领袖们共同合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在登盛办公室的直接指挥下,这次暴力事件的调查似乎比以往的杀戮事件调查更快见到成果;警方表示,已有70多人被捕,其中有大约50名佛教徒。

数天后,人们在另一个村子里发现了两具佛教徒的尸体,但他们是在何种情况下死去却不得而知。

穆斯林们表示,不断升级的仇恨从很大程度上来自外部的影响。

他们说,激进的969运动的精神领袖总会宣讲伊斯兰教对这个国家的威胁,4月他在邻村讲道后,佛教徒的邻居们就开始变得更加疏远。佛教徒家庭传播了他那些充满恨意的视频录像。8月,在一家名为全国种族与宗教保存和保护(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National Races and Religion)的私人佛教组织发出号召后,佛教徒家庭纷纷响应,在家门前挂起了佛旗,据当地一家寺院的主持说,这是记忆中村民们第一次这么做。

对穆斯林来说,这些旗帜意味着"我们和他们"的分别,这样暴徒们就知道哪些房子是可以略过的。

"他们憎恨伊斯兰教,他们希望伊斯兰教从这个国家消失,"村子里的一位穆斯林妇女探探内(Daw Than Than Nwe)说道。

969运动的精神领袖、僧人阿欣威拉杜(Ashin Wirathu)称,佛教正被穆斯林重重包围,他们生孩子也比佛教徒多。他说他的组织没有支持过任何杀戮行为,但很多人表示,他的教义煽动了暴力袭击。总统登盛曾称威拉杜为"高尚的人"。

佛教徒表示,10月1日暴力事件的直接诱因是一位穆斯林小贩侮辱了一位佛教徒的男子,因为他在小贩的三轮出租车上挂了一面佛旗。

在缅甸,一些极端的佛教僧人在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很少有人公开质疑他们的观点。最著名海滨度假圣地额不里一间大型佛教寺庙的住持恩达萨拉(U Einda Sara)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他寺庙进行的采访中,这位住持对于那位94岁老妇人的死亡给出了和警方截然不同的解释。这位住持称,埃枝"逃走了,死于缺氧。"他说,其他的穆斯林对她的尸体动了手脚,来让佛教徒看上去很恶劣。

这个住持为那些针对穆斯林的杀戮行为辩护,认为那是自卫。

"如果你面对一只老虎,可能的话你会跑,"他说,"但如果你跑不了,你就得反击。"

Wai Moe自缅甸仰光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陈柳、曹莉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