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复苏的只是华尔街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复苏的只是华尔街
May 21st 2014, 22:57, by 保罗·克鲁格曼

以任何正常标准衡量,金融危机以来所采取的经济政策都是个可怕的失败。的确,我们避免了大萧条的重演。但是,我们花了六年多时间,就业率才重新回到了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水平——我们原本应该在这些年间创造数以百万计的新就业岗位,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长期失业率仍然几乎是2007年的三倍;往往背负着大学贷款的年轻人则面临着十分不确定的未来。

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最近发表了一本名为《压力测试》(Stress Test)的书,讲述了他的经历。这六年间,有四年他在担任财政部长。总体而言,他认为自己极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他的这种自我肯定并非独一无二。可供欧洲政策制定者吹嘘的成果更少。在欧洲,就业基本没有任何起色,而且还有好几个国家其实正处于萧条程度的困境中。不过,他们也在自我褒奖着。

面对客观上如此糟糕的记录,怎么能够感觉良好?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因为人的正常倾向,去找借口,去辩解自己已经做出了各种局限下的最大努力。而且,盖特纳的确可以把许多问题——尽管不是所有问题——归咎于共和党"焦土政策"式的阻挠。

然而,还存在一些另外的情况。在欧洲和美国,很大程度上主导经济政策的是这样一种隐含的口号:"挽救银行从业者,就挽救了全世界"——也就是说,恢复了金融体系的信心,经济繁荣就会随之而来。政府采取的行动的确已经恢复了金融信心。不幸的是,我们依然在等待许诺中的经济繁荣。

盖特纳的书用很大的篇幅对美国的金融救援进行辩解。他视之为重大成功——如果将金融信心本身当作目标的话,这的确是一种成功。雷曼兄弟破产后,信贷市场曾一度举步维艰,但在盖纳特当政的第一年里,情况就大体恢复到正常水平。股指出现反弹,而且创造了新高。就连次贷抵押债券——曾经毒害金融体系的臭名昭著的"有毒废物"——最终也恢复了绝大部分的价值。

由于这种金融复苏,救援华尔街的行动最终甚至没有花费纳税人多少钱:复苏后的银行有能力偿还借款,而政府得以售出股权,还获得了利润。

然而,实体经济的反弹体现在哪里?工作岗位又在哪里?看起来,仅拯救华尔街还远远不够。原因何在?

经济复苏步履蹒跚的一个理由是,美国政策过早地"转向",将关注点从就业转到预算赤字。盖纳特否认他对这种转向负有任何责任,反而宣称:"我不属于紧缩派。"按照他的说法,面对共和党人的反对,奥巴马政府已竭尽所能。这种论调与独立报道相左:在这些报道中,盖特纳曾嘲笑,财政刺激是不会产生长期效益的"糖果"。

然而,财政紧缩并非经济复苏如此令人失望的唯一原因。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地产泡沫的遗留问题——巨大的家庭债务负担——对经济构成严重拖累。可以说,即使不经过国会批准,奥巴马政府本也能够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债务负担。但是,它却没有这样做,甚至没有支出为此拨付的专向资金。为什么呢?根据许多说法,最大的障碍在于,盖特纳始终反对减免住房抵押贷款的债务。这可以理解为,他全力支持救援银行,但却反对向普通家庭施以援手。

《压力测试》中强调,任何合理规模的按揭债务减免都不可能对经济有多少促进作用。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阿蒂夫·米安(Atif Mian)和阿米尔·苏菲(Amir Sufi)刚刚出版了新书《债务屋》(House of Debt),其中的观点与之大相径庭。米安和苏菲在博客中指出,盖特纳在这个问题上的计算错得离谱——是数量级有误——在量化债务在阻碍支出方面的作用时,他赋予债务的权重远远低于经济学研究中的共识。而且他还没有考虑到,止赎事件大幅减少本可能带来的更多好处。

说到底,对2008年以来的经济政策的描述一直带有惊人的双重标准。不良贷款必定涉及借贷双方——如果说借款人不负责任,那么向他们放款的机构也是不负责任的。可是,危机袭来时,银行从业者犯了错误能毫发无损,而普通家庭却要承担全部后果。

事实证明,拒绝帮助负债家庭非但不公平,而且也对经济极为不利。华尔街又回来了,整个美国却没有,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双重标准。

翻译:陈柳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