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星期六

纽约时报: 66号公路之旅:出芝加哥记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66号公路之旅:出芝加哥记
Sep 28th 2013, 00:29, by 卫西谛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直到上路前,美国66号公路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仍然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但我们心中的信念是:只有穿越腹地,才能见到真正的美国。翻开《孤独星球》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会读到这样一句话:"想要沿着66号公路而行,你得成为一个业余的侦探。你常常会碰到经年不断的路线、径直通往农田的死路、被风滚草淹没的沙漠残余路段、经历粗糙且不满车辙痕迹的路况。"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上述每一个要点,但有时候这种"恫吓"就像是经过乔装的诱惑。

2013年5月10号,我和太太降落在亚特兰大机场,开始了62天时间、穿越26个州的美国公路之旅,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驱车12000英里(约两万公里)。66号公路之旅,是这次旅行的一部分,从芝加哥开到洛杉,我们总共花了14天。

66号公路有"母亲之路"的别称。1926年开始修建铺路、1985年被从公路系统中删除;从芝加哥到洛杉矶、经过八个州、三个时区;全长2448英里(约4000公里)……。除了这些数字,我对这条路的具体印象,也许可以算上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里沿着这条公路迁移的人们?还有皮克斯动画片《汽车总动员》(Cars)里这条路旁被遗弃的小镇?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些零星的公路电影的片段、旅游杂志的图片?仅此而已。

如今这条路已经改名66号历史公路(Historic Route 66),更多层面是作为文化景观而存在。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条路是不远的历史;对于外来的旅行者来说,这条路则是未知的旅程。但就像旅行指南网站wikitravel上说的,无论是谁,"66号公路都代表了这些理念:自由、向西部迁徙、以及美国中心的孤独感"。

作为14天66号公路全程之旅的开始,把车开到写有"起点"(Begin)字样的路牌下再出发,似乎是必须的仪式。这个路牌从1926年以来,随着芝加哥城市的发展有过两三次小的变迁,如今位于亚当街(Adams Street)东端,芝加哥美术馆的街对面。在这块路牌能被伸手够得着的高度以下,贴满了全世界各地旅客带来的粘纸。这里地处芝加哥的商业圈大环线(Loop),四周高楼林立,是游人必到的地方。

前一天,我们从高架立交上接近芝加哥时,一组壮观的摩天大楼天际线由远及近出现在眼前,极像是人造山脉。美国作家罗伯特·M·福格尔森(Robert M. Fogelson)在《下城》(Downtown)一书中纪录百年前的一位记者这样描写芝加哥:"向上伸出的檐角光芒四射,那景象不亚于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放出的光芒"。

读到这句话,会让人联想起1871年10月8号开始的芝加哥内城火光冲天的情景。那场著名的大火整整烧了36个小时,有300人丧生,九万人无家可归,有五分之三的建筑化为灰烬。有一种传说是这场火灾是一头牛踢翻灯笼所引起,至今仍无定论。那是一个多风、干燥的秋季。当时芝加哥的建筑几乎都是木质结构,为了精美的雕刻和外饰,他们把人行道都用木材包裹起来。

这场大火催生了建筑中的"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人放弃了木质结构,开始采用钢架结构。大火过后不到六个星期,就有300多座大楼开始建造。15年后,全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落成。为了在有限的地区和时间内重建城市,芝加哥的建筑师们暂时放弃了传统的建筑美学,设计了一批钢架结构、横向大窗、简洁立面的高层建筑。"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路易斯·亨利·苏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此时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另一位建筑大师丹尼·伯南(Daniel Burnham)为这座城市提出了"只做大规划"的口号。这些几乎决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芝加哥的城市格局。所以有一种说法是,1871年的大火是对芝加哥的"隐秘的祝福" 。

对于今天已经习惯用GPS来导航的外来者,来到芝加哥的市区,钻进密集的摩天楼之间,必定会手足无错。卫星信号无法穿过狭小的街道上空被接收,GPS只能一遍一遍地报错、重新定位、搜索新路径。我们从66号公路起点处出发,沿着亚当街一直向西,开上一阵才能摆脱这个"隐秘的咒语"。

然而现成的GPS导航系统在66号公路之旅中又是无用的。无用是因为它太实用了,只会千方百计地将你导向现有的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或最短距离的计算方式将你带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找别的方法。一是使用为旅行者提供的纸质公路图;二是wikitravel这样一些网站上详实的路径描述;三是将特制的66号公路电子地图置入到GPS系统中。看起来后者是最便捷的,但遗憾的是我们使用的GPS机器和该电子地图不兼容。而依循纸质地图或文字描述来开车,我们掂量自己已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叫做"Road tips 66"的APP。这是一个电子地图,以红线标出历史上的66号公路所在,卫星可以将汽车定位。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人时刻盯着手机屏幕上车的位置,指挥开车的人直行或拐弯,确保车行驶在红线上。我们称之为:人肉导航。

这个软件还有一个功能,是以绿色图标指出公路沿途或周边值得留意的地方:各个景点、旧餐厅、老加油站、汽车旅馆、以及鬼镇。所以,一路上我们以"小绿点"统称这些地方。——"前方有小绿点",开车的人得到提醒之后,就开始减速,准备停车下来看看。我们差不多以这种方式,行驶了四千公里。

从起点开出之后,第一个著名的"小绿点",是一家叫做路·米歇尔(Lou Mitchell's)的餐厅,这家店开张于1923年,比66号公路修建还要早上三年。据说在当年,有很多人是吃了这家店的煎蛋卷和甜甜圈才踏上西进之路的。这样古老的餐厅几乎遍布整条66号公路。而我们则上路心切,临时将第二天清晨出发的计划,改在了当天的下午,结果去到路·米歇尔时,已经过了这家早餐店的营业时间。

既然车已经停下来,就走到隔壁街区的联合车站(Union Station)去参观。这座火车站曾经出现在美国悬疑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著名的警匪片《铁面无私》(The Untouchables)中:一辆婴儿车在枪战中从车站台阶上滑落,这是向前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默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奥德萨台阶"的场景致敬的段落,令影迷印象极深。事实上,我个人对芝加哥的第一印象就是来自这部影片,觉得这座城市里出没着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扮演的艾尔·卡彭(Al Capone)式的黑帮大佬。走进联合车站之后,才发现现实和电影相去甚远:那段著名的车站台阶在电影中显得又高又宽,但事实上要狭小低矮多了。

这个著名的火车站启用要比66号公路修建早一年。此后的14天路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这条公路实际上始终跟随着自东向西的铁道。

我们从亚当街左转上Ogden Ave,往南一直开下去就是出芝加哥的方向。这条大道经过市郊西塞罗(Cicero),这里曾经那位禁酒时期最著名芝加哥黑帮艾尔·卡彭贩卖私酒的运营基地,现在也还保留着一些上个世纪五、六时年代建筑,比如几个汽车旅馆。但总体而言,这条大道已经和美国其它大城市的郊区没有两样了,每隔一段路程就会出现:大型超市、快餐店、二手车大卖场。

离芝加哥这座"风城"越来越远,建筑物开始变得低矮、稀疏。道路显出道路本来的面目,让我们逐渐有了"终于开始66号公路之旅"的感觉。在傍晚矫饰而精致的光线地鼓动下,我们寻觅路旁有怀旧气氛的建筑物,随时停车,带着新鲜的热情下车拍照。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正举着相机围在一家老旧的汽车修理厂门口。有位男子正好出来锁门,见我们对这栋建筑如此感兴趣,很正经地问我们是不是想买下这座房子。在我们摇头说只是路过后,他没再多说一句,转身消失在街角。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希望的火光迅速熄灭,我猜这家萧条的店铺一定早已成为他人生的牢笼了。

车一直往西南方向开,晚上我们计划投宿前方乔利埃特(Joliet)城外的汽车旅店。在经过一个叫做Countryside的地方之后,66号公路有很长一段已经成为现在的55号州际高速的路基。过去的时光,已经被风驰电掣在高速上赶路的车辆压在车轮下面。这种想法,忽然和刚才那个男子失落的神情呼应了起来。

卫西谛是电影文化工作者,自由撰稿人,主编出版多部电影评论集。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