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环孟加拉湾国家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环孟加拉湾国家
Oct 17th 2013, 00:44, by 阿姆瑞斯

伦敦——地球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孟加拉湾周边的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亚洲国家而言,该地区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其地势低洼的海岸线上——包括印度东部的沿海地区、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岛——生活着5亿多人,现在他们正处在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威胁之下。暴风雨始终是该地区的一大隐患。就在周末,来自孟加拉湾的旋风"蓝宝石"(Phailin)席卷印度沿海的奥里萨邦,导致约80万人被疏散

孟加拉湾曾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要道,后来伴随着欧洲列强前来榨取咖啡、茶叶和橡胶资源,这里的发展受到季风和移民的左右。如今,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正再次重塑孟加拉湾。

这些挑战的规模和速度需要用紧急的、地区性的合作来应对。但首先,环孟加拉湾的国家必须克服各自政治上的严重分歧,接受它们在历史上彼此相联的事实。

从喜马拉雅山脉的水资源冲突到深海的石油和天然气钻探,孟加拉湾沿岸的每一个层面都在遭受攻击。孟加拉湾承载了汇入这里的大江大河携带的污染,包括恒河、雅鲁藏布江和萨尔温江。中国和印度境内的大坝建设威胁到了下游印度地区、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的民众。在海平面上升、三角洲地区沉陷之时,海水浸入农田的速度已经加剧,为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后果。

在该地区的历史上,孟加拉湾那变幻莫测的气候起了极大的作用。从很久远的古代起就已经有海员穿越孟加拉湾,千年以来,是他们的贸易路线将印度、中国和东南亚联系在了一起。到了近代,孟加拉湾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欧洲国家,使该地区成了帝国间的竞争和经济活力的舞台。但一直以来,季风及其带来的降雨总是变化无常:周期性的干旱和危险的暴风雨频频构成威胁,影响着该地区。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大英帝国的不断扩张,觊觎土地的投资者让孟加拉湾两岸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蒸汽船时代,移民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超过2500万人穿越孟加拉湾,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印度南部和东部的年轻人。他们的目的地是斯里兰卡的茶园、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和缅甸的码头及米厂。在同一时期,一些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印度的人口流动一起,构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之一,尽管许多移民都是循环往复的,并非永久性移民。

在过去一千年里,季风数次没能带来急需的降雨。上述移民狂潮恰逢其中最严重的两次大干旱。尤其是在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厄尔尼诺现象——赤道地区的太平洋表层海水周期性变暖——的广泛影响导致亚洲许多地方出现干旱。在印度,数百万人死于随后发生的饥荒。成千上万的人们去异国谋生,还有许多人在国内迁徙。人与人之间更加相互依赖。

只有那些能拿到贷款并且社会关系足够广的家庭才能抓住海外的机会。殖民法对有能力移民和没能力移民的人是区别对待的。那些无力移民的,离开的代价往往就是签下前往孟加拉湾对面地区的卖身契,给别人做苦力。贫穷和突发性灾害一样,是驱使人们背井离乡的原因。迁徙的模式一旦确立,延续时间会比特定的气候或经济状况持续得更久。

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萧条以及紧接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移民和贸易。在40年代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这些亚洲新国家开始管理具有争议性的边境线,并控制移民。和他那一代的许多领导人一样,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相信,现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住了自然的暴虐与无常"。

但是击败自然的暴虐和无常并非易事,它们做出了一次危险的转向。气候变化令孟加拉湾的生活进入一个无法预测的新阶段。科学家们预测,该地区臭名昭著的龙卷风在频率和强度上都会升高。过去十年里,仅孟加拉国、缅甸和泰国就有超过1800万人受到热带龙卷风的直接影响。

与此同时,今天的孟加拉湾地区在社会甚至政治上更接近19世纪90年代,而不是20世纪50年代。地区内部的移民重新开始。沿海贸易正在繁荣。衰败的旧港口出现复兴:比如缅甸的实兑;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闫海城镇,都是和东南亚有着历史悠久的贸易往来的地方。

孟加拉湾的历史表明,在紧贴着国境线的同时,宗教传统、语言和移民路线还会依循海岸线或河流的走向。移民将继续为这个地区的复苏提供动力,给那些无法指望政府保护的人群指出一条求生之路。多数的流动是在国内进行的,不过也有一些受水位升高影响的人选择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寻找安身之处。

这样一来,人们对作为海湾地区政治历史遗存的国境线就产生了担忧。

在本地人看来它是一条流淌着的边境,但政府官员在地图上看到的却是一条条实线。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估计,自2012年以来,有超过1.3万人乘坐走私船只企图穿越孟加拉湾,前往马来西亚和泰国。数百人在途中殒命;那些活下来的人也要面对冷酷的待遇。多数难民是来自缅甸沿海地区的罗兴亚人,在宗派暴力冲突、政治权利被剥夺和环境威胁等多重不利因素之下,他们选择了逃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海湾的行为由来已久,他们是最新的一波。

孟加拉湾亟待就环境保护开展更有效的合作——例如对捕鱼活动加以监管,保护红树丛林,抑制持续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还要建立起更协调一致、更人性化的移民政策。但愿能有一种新型的地方主义形成,在面对生态问题的同时,也对孟加拉湾地区的历史有所体认,不再拘泥于国家的边界。

苏尼尔·S·阿姆瑞斯(Sunil S. Amrith)在伯克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教授历史,是《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一书的作者。

翻译:陈亦亭、经雷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