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纽约时报: 北约轰炸南斯拉夫15年,历史成为预言?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Advance your career

Columbia College offers 100% online MBA degrees, allowing you to earn your degree on your time. Get a promotion at work with an MBA.
From our sponsors
北约轰炸南斯拉夫15年,历史成为预言?
Apr 16th 2014, 00:14, by 曹然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今天在塞尔维亚发生的一切,明天就会发生在俄罗斯。"

今年恰逢北约轰炸前南斯拉夫15周年,这句当年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们声援塞尔维亚的口号仿佛仍在耳边回荡,如同一句宿命感的预言。

历史与现实似乎在此刻汇聚。1999年3月24日,由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脑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拒不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就开始了对南联盟78天的轰炸。毫不知情的俄罗斯总理叶甫盖尼·普利马科夫当时还在赶往华盛顿斡旋的飞机上,震惊于西方的独断专行。2014年3月18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布克里米亚半岛与俄罗斯合并,在演讲中他说:"我们有科索沃独立这一先例,这是我们西方的伙伴自己造成的……他们推行霸权主义,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世界的命运要由他们决定。"掌声与欢呼几次打断他的演讲,俄罗斯人有如感到终于告别了1990年代的孱弱。但历史的清算之后,它或许将面临与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一样不确定的未来。

1998年,科索沃危机爆发,阿尔巴尼亚族武装分子和塞族警察发生多次流血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南联盟对占科索沃人口90%的阿族实行种族歧视、武力镇压和清洗,遂牵头促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与科索沃阿族代表展开谈判。最终米洛舍维奇拒不接受美国草拟的和平方案,宁愿遭到轰炸也要"捍卫科索沃"。

如此一来,米洛舍维奇暂时挽救了他风雨飘摇的权威。"他的形象从来没有那么高大过,他完全是抗击西方侵略、保护民族利益的英雄,"我的朋友、50岁的塞尔维亚人斯拉夫科·伊万诺维奇(Slavko Ivanovic)说。从2011年到2012年,我几次前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那里被毁又重建的弗拉查尔居民区和死难平民纪念碑旁永远有新鲜花束,上面铭刻大字:"Zasto?"(为什么)他们也确有理由发问。根据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的数据,那场轰炸中北约共投下2300枚导弹、14000枚炮弹,非精确打击造成学校、医院和民居损毁,至少500平民死亡,其中不少是儿童。在塞尔维亚一次普通的酒局往往发展成对西方的控诉大会。"我是看着同事死在我面前的,"53岁的米尔科(Mirko Rankovic)说,当时他是国家电视台的摄像师,一天夜里,炮弹穿过了位于贝尔格莱德的电视台办公楼,它的废墟至今矗立在市中心。他把短了一截的右臂伸到我面前:"我们只不过在制止分裂国家的行径,他们有什么理由这么做?"

这场战争使俄罗斯与塞尔维亚一样承受了15年的屈辱。两个东正教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与传统纠缠在一起——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就是因为俄国派兵登陆巴尔干,声称要保护所有土耳其领地上的东正教徒,受到塞尔维亚人的热烈欢迎。但它的野心被英、法、土联军挫败。到了20世纪末,俄罗斯内外交困,美国不但开始主导俄国的传统影响力范围,还通过资助周边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运动逐渐挤占俄国的战略生存空间。俄罗斯忧虑会最终落得与塞尔维亚同样的命运。刚好在北约轰炸后上台的普京一反叶利钦迎合西方的做派,开始了复仇之路。

两国都在彼此的道路上看到了自己。2014年3月的克里米亚也出现了挥舞俄罗斯国旗的塞尔维亚人,高喊口号:"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这种激情在科索沃北部的米特罗维查塞族聚居区格外强烈。"我很高兴看到克里米亚重回俄罗斯,这片土地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就和科索沃对于我们一样。至于西方说这一行动没经过安理会许可、违反了国际法,完全是伪善——当年谁批准北约轰炸我们了?正义始终站在我们这边。"米特罗维查居民司提凡·维利科维奇(Stefan Veljikovic)对我说。因为工作,2012年我常到米特罗维查,那里就像是俄罗斯的卫星城,普京的面孔、俄罗斯国旗与塞尔维亚国旗紧密融合。汽车上的普京车贴写着:老大哥注视着一切。科索沃塞族人至今把回归塞尔维亚的希望寄托于俄罗斯。

这个受辱的共同体分享了过去与现在,未来似乎也将彼此交织。

当年的米洛舍维奇深知科索沃对于他的统治意味着什么。经过近十年的动荡与战乱,塞尔维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如果再失去科索沃,将是他权力的终结。挑战西方虽然没有胜算,但虽败犹荣,可以塑造一个伟大斗士的形象,成功转移民众对国内事务的注意力。当世界惊呼吞并克里米亚是十九世纪做法,少有人注意到普京采取了与米氏相似的策略:多年来,俄罗斯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来维持相对其他前苏联国家而言较高的收入水平(平均月工资820美金,乌克兰为400美金),从而维持了稳定。但进入2013年以来,结构性困境使经济发展开始大幅度放缓,它已经接近了增长的极限,消费与投资也持续疲软。俄罗斯亟需改变目前的增长模式,但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3月17日,就在普京发表戏剧性演说的前一天,俄罗斯经济部首次承认出现了经济危机。但这一声音很快就被莫斯科大街小巷挥舞着普京肖像的人群所淹没。根据全俄民意研究中心(Russia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他的支持率一个月内上升10%,达到了两年来的最高峰——72%。

北约轰炸开始后,米洛舍维奇在短时间内也得到过这种礼遇,仇恨与愤怒使人们忽略了其他,但轰炸持续几周后,年轻人开始厌倦无休止的躲避、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死亡的恐惧和无望的前途。他们渴望正常生活。"我崇拜过他,"37岁的奥列格·马尔科维奇(Oleg Markovic)这样表达对米洛舍维奇态度的变化,当年他曾经响应号召随着人潮彻夜守在多瑙河大桥上,人肉对抗空袭,但是如今,他说:"我更渴望普通的生活。我不再想改变世界,不再在乎谁掌握全球霸权,我只想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国家,得到普通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我只希望那混乱的10年快点结束。"

美国助了他们一臂之力。《纽约时报》《外交政策》等媒体都报道过它对塞尔维亚反对派运动的资助,美国作家詹姆斯·派克(James Peck)《完美的错觉:美国政府如何利用人权》(Ideal Illusions: How the U.S. Government Co-opted Human Rights)也描述了18个青年反对组织如何在美国专家的培训下策划革命。由于美国外交人员当时被禁止进入南联盟,工作会议往往在布达佩斯召开,行动的细节被反反复复讨论,从何时启动、如何发动人群到当天的行进路线和领导人物所在位置。2000年10月5日,十几万人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聚集,很快占领了议会大厦,终结了米洛舍维奇时代。奥列格便是其中的一员。

十多年来,虽然不时在对欧洲的向往和南斯拉夫时代西方造成的屈辱感之间挣扎,塞尔维亚的欧洲之路已经不可逆转。它发动革命的经验很快作为成功典型在东欧和中亚其他地区蔓延复制——从格鲁吉亚2003年玫瑰革命,乌克兰2004年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的郁金香革命到2014年乌克兰的"再次革命",大批年轻人参与了塞尔维亚革命领袖的培训课程(CANVAS),资助方则包括美国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和索罗斯的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等组织。俄罗斯的反对力量是他们的重点支持对象。

俄罗斯会是革命的下一个目标吗?近年来,在普京压倒性支持率背后,对其内政不满的反对组织越来越活跃,如今外交政策也引发抗议——3月15日,莫斯科爆发了六万人反对干涉乌克兰的大游行。也许只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回顾历史,扩张、随之而来的制裁和经济危机的加剧往往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许多俄罗斯观察者认为,最大贸易伙伴欧盟的敌对和油价的压低都可能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灾难,使普京"以面包代替自由"的威权统治难以继续。普京的明天会和米洛舍维奇相似吗?我们仍不得而知。

曹然曾供职于国际组织,研究前南斯拉夫地区问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