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莱文:我为何倡议公开纪念六四25周年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莱文:我为何倡议公开纪念六四25周年
Feb 20th 2014, 00:14, by 储百亮

198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动乱,今年是它的第25周年纪念。当时,在北京和其他城市,因胡耀邦之死引发的学生抗议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充满激情的示威活动,示威者要求整治政府腐败,进行民主改革和尊重人权。胡耀邦是一位相对开明的共产党领导人,被迫于1987年辞职。中共元老邓小平认为,这场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大本营的示威,对中共的权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他授权在北京市区实施了戒严令,罢黜了胡耀邦的继任者、具有改革意识的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并命令人民解放军终结示威。镇压行动在6月4日上午达到了高潮,军队最终占领了天安门广场。在北京各处,有数百名抗议者和普通市民因为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被军方枪杀,同时也有军人死在愤怒的市民手中。自1989年以来,确切的死亡人数就一直存在争议。

中国政府宁愿让这一系列事件淡出人们的记忆。不过,旧日的抗议领导者、人权组织和学者正在纪念这些事件,敦促政府承认,镇压行动极其错误地打压了一场合法的运动。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从蒙大拿大学(University of Montana)退休的斯蒂芬·I·莱文(Steven I. Levine)启动了"纪念'六四'25周年倡议"(Tiananmen Initiative Project)活动,其中包括一纸呼吁书,它呼吁各界公开纪念在6月4日达到高潮的系列事件。斯蒂芬在位于蒙大拿州史蒂文斯维尔的家中接受电话采访时,介绍了这个项目和它获得的回应:

问:你为什么要提出此次请愿?

答:我提出请愿,是因为我的整个成年人生一直在研究中国,我对中国发生的事件有强烈的感受,并非只是在远处观望。我猜想,我在和中国保持了一种思想和学术联系的同时,也有一种情感联系。我对1989年有极其清晰的记忆。镇压发生时,我实际上在东京,不过,自胡耀邦在当年4月去世后,我就日益不安地关注着事件的发展。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对六四怀有兴趣。去年夏天,我意识到,"六四"事件第25周年纪念正在接近。我琢磨着,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在美国发起倡议?我决定做两件事。第一是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写信运动,设法鼓励学术机构和民间机构,包括孔子学院[一个受中国政府支持,在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兴建的中文普通话教育机构]举行某种形式的会议——比如纪念会、讲座、宣讲会——让曾参与1989年运动的中国人和中共领导层知道,全世界没有遗忘6月4日发生的一切。我们不仅没有遗忘"六四"那一天,而且没有遗忘自那年4月中旬直到镇压行动之间的整场运动。他们试图把这一切掩盖起来,编造谎言,制止人们谈论此事和与之有关的所有事。另一件事就是利用互联网,通过一个网站贴出呼吁书,人们能在上面签字,首先签字的是学术界——不过实际上,它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我们还计划联系美国50个州的所有议会,提请他们通过纪念"六四"的决议。

问:你还提到了孔子学院?

答:我对身为道德哲学家的孔子极为尊崇,所以,我对中共挪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学院感到厌烦,它们真的和孔子没半点关系。实际上,多年前孔子学院能落户蒙大拿大学,我也出了一份力。在那之前,我没有真正深思过这件事。我认为,孔子学院主要侧重的是中国文化和语言,他们应该扩大文化的概念,把历史囊括进去,"六四"以及近年的历史也应该被纳入进去。我听到了一些间接的消息,说写信运动至少在一部分孔子学院已经引发了喧嚣,产生了某种问题,至少在美国的孔子学院是这样。我从孔子学院的美方院长那里得到了一些反馈,表明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是赞同的。不过,他们怕是身不由已。

问:你认为孔子学院所在的那些大学应当做些什么?

答:我认为,这些大学应当切实要求孔子学院展现出一些独立性与骨气,要求它们允许采用北京的指令之外的课程。

问: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正值一些人在私下里讨论,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什么方式,不仅要影响事关中国的媒体报道,还要影响相关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你是否发现这影响到了任何联署人?

答:我想,很多联署人是像我这样的退休学者,不再迫切地要去中国访问,因此他们愿意签名也根本不冒什么风险。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他们都是活跃的中国问题学者,愿意冒险在这样一封请愿书上签字,老实说,我对这一点颇为失望。我认为,越多人签名,风险就会越低。虽说如此,这一点也不是事先没想到。

问:不过,试想一下,如果你自己还处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你是否认为可以堂堂正正地说,"对不起,我的研究太重要了,因此我不打算拿它冒险来在这种东西上签字?"

答:当然,我能理解这一点。现在,有很多人在中国做实地研究,而这些研究在我的职业生涯早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对那些依赖实地研究的人,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想签。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希望回国探亲访友的海外华人。我失望,但也能理解人们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动机。我没有资格来谴责任何人。

问:中国政府及其支持者可能会提出一种说法,即政府在1989年采取的行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此后25年中国的增长和稳定。对此,你有何回应?

答:坦率地说,我可不信这一套。并非全部,但部分像波兰那样的东欧国家,它们的经历、在经济领域的成功与政治上的相对稳定表明,可以同时拥有经济繁荣和政治自由。还有,我认为,中国民众的自治能力要远远超出共产党愿意承认的水平。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