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阿兰·雷奈:关于回忆的导演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阿兰·雷奈:关于回忆的导演
Mar 6th 2014, 23:51, by DAVE KEHR

法国导演阿兰·雷奈(Alain Resnais)周六在巴黎去世,享年91岁。他将文学上的现代主义引入电影,凭借《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st Year at Marienbad)等非线性叙述的电影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片导演。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证实了他去世的消息,他说雷奈是法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虽然他的名字经常与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导演们联系在一起——比较著名的有让-卢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和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他们是和雷奈在同一时期展开电影事业的——但是雷奈实际上遵循左岸派的知识分子传统。新浪潮运动所受影响以电影为中心,左岸派则受更有声望的高端文化影响。戈达尔1960年的电影《筋疲力尽》(Breathless)是对美国低成本黑帮电影的模仿,而雷奈1959年的突破性电影《广岛之恋》则展现了两个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主题:美国对日本广岛的核毁灭以及德国对法国的占领。

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女演员(艾曼纽·莉娃[Emmanuelle Riva]饰)和一位日本建筑师(冈田英次饰)的短暂的婚外恋。为了把上述社会政治主题融入这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中,雷奈委托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编写剧本。杜拉斯是当时挑战文学叙述传统的"新小说"运动中的一颗新星。

之后,雷奈继续与著名作家合作,比如与新小说运动的主要支持者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合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与西班牙的豪尔赫·塞姆普鲁恩(Jorge Semprún)合作《战争终了》(La Guerre Est Finie, 1966)和《史塔维斯基》(Stavisky, 1974),但是他的电影永远都不能简单地描述为文学演习。

雷奈为电影剪辑能把时间片段分割并重新组合的能力而着迷——他早期的一个职业经验就是担任1947年的记录片《巴黎1900》(Paris 1900)的编辑和副导演,这部记录片讲述的是"一战"前美好时代的法国首都的情况——雷奈把杂乱的回忆、旧事幻现和幻想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获得了196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片中,一个代号为"X"(希奥尔西奥·艾伯塔齐[Giorgio Albertazzi]饰)的男人努力想说服一个代号为"A"(戴尔芬·塞里格[Delphine Seyrig]饰)的女人:他们一年前在时髦的欧洲温泉胜地马里昂巴德有过婚外情。他们在庞大的城堡的走廊和庭院里漫步时,A拒绝了X的求爱,而第三个人M(萨夏·皮托夫[Sacha Pitoëff]饰)一直在旁观——他似乎是A的丈夫。

这部电影有一种催眠的力量,因为台词和场景不断重复,时间不断来回折返,不祥的黑白宽屏画面既让人想起了超现实主义油画(人物投下长长的影子,但是他们四周装饰性的灌木却没有),又让人想起了默片社会剧(塞里格的着装很像神秘的默片明星露易丝·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

这部电影激进的拍摄方式既赢得了过度赞美,也遭到了刻薄的嘲讽:批评家保林·凯尔(Pauline Kael)鄙视地说它"太严肃,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就像大弥撒。"雷奈的态度更有趣。

"我觉得它不是个需要解开的谜题,"他告诉电视采访人弗朗索瓦·沙莱(François Chalais),"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是对的。"

雷奈留着一头白发,法国《世界报》(Le Monde)说,他一直很活跃,人们几乎忘了他曾经年轻过。制片人让-露易斯·利维(Jean-Louis Livi)说,他八十多岁时还展现出年轻的活力,去世时还在病床上为下一部电影的脚本忙碌。

尽管他的影片本质上都很严肃,但是近些年他表现出幽默的一面,说自己在拉里·戴维(Larry David)的《抑制热情》(Curb Your Enthusiasm)中找到了灵感——那是他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他既欣赏"高雅"文化又欣赏"低俗"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动画片的兴趣。他1989年的影片《我想回家》(I Want to Go Home)是和朱尔斯·费弗(Jules Feiffer)合作的喜剧片,剧本是他俩合写的。他告诉一位法国采访人他想让自己的电影具有"快乐的孤独"的效果。

雷奈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弗洛伦斯·马尔罗(Florence Malraux)是小说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女儿,在他的很多影片中担任助理,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到《几度春风几度霜》(Mélo)。他们后来离婚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萨比娜·阿泽马(Sabine Azéma)是个女演员,出演过他的很多影片,仍然在世。

雷奈1922年6月3日出生在布列塔尼的瓦纳村,父亲是药剂师。他小时候就迷上了电影,14岁时导演了第一部8毫米胶片电影《盖伊的冒险》(L'Aventure de Guy),这部电影现在已经遗失了,但是据说灵感来自路易斯·弗亚德(Louis Feuillade)的犯罪电视剧《方托马斯》(Fantômas)。

1939年他搬到巴黎学表演,1942年他在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的职业寓言故事《夜间来客》(Les Visiteurs du Soir)中担任临时演员。1943年,法国的国家级电影学院高级电影研究学院(L'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inématographiques)成立,雷奈是第一批毕业生之一。

1946年雷奈导演了第一部16毫米胶片短片,那是一部超现实主义喜剧,名叫《身份概要》(Outline of an Identification),他还劝说自己的邻居——万人迷热拉尔·菲利普(Gérard Philipe)——参与进来并饰演角色。之后他又很快推出了一部长片作品——《为了存货而开放》(Open on Account of Inventory)。人们普遍相信现在这两部影片都遗失了。

之后雷奈投入到一系列短纪录片和赞助电影中,包括1947年对雀巢奶粉的致敬片。

他1948年拍摄的《梵高》(Van Gogh)给制片人皮埃尔·布朗贝热(Braunberger)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布朗贝热请他把它重拍成35毫米胶片的影片。他之后的作品涉及各种主题,但是给雷奈树立声望的是1955年的一部融合新拍镜头和新闻长镜头的影片,名叫《夜与雾》(Night and Fog),它是对法国人和世界各国人的一种安静而有力的告诫,让人们不要忘记纳粹死亡集中营——当时集中营的恐怖正渐渐被有意遗忘。

1963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在国际上获得成功之后,雷奈回归到被压抑的历史创伤这个主题上,拍摄了《穆里爱》(Muriel)。这是一部相对直接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中年古董商(还是塞里格饰演)的生活被遥远的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打乱了。

回忆——通过使用更复杂的蒙太奇唤醒头脑中不可预测的联系——成为雷奈电影的中心主题:从《战争终了》(1966)到《天意》(Providence,1977)。他这一阶段最有创意的电影也许是1968年的《我爱你,我爱你》(Je t'Aime Je t'Aime),它以时光旅行为前提,创造了盘旋在一个男人主观人生体验中的一系列复杂的神秘画面和戏剧化片段。

雷奈性格中更幽默、更讽刺的一面出现在1980年的影片《我的美国舅舅》(Mon Oncle d'Amérique)中,它是对人类缺乏自由意志的机智探讨,是根据心理学家亨利·拉博里(Henri Laborit)的行为主义理论编写的。这部电影的对位结构——在三个不同的故事中间穿梭以探讨同一个主题——成为雷奈后来作品的一个关键因素。

为了1983年的《生活是部小说》(Life Is a Bed of Roses),雷奈组建了一个表演三人组,他们出现在他之后的大部分影片中:阿泽马(1998年与雷奈结婚),皮埃尔·阿尔迪蒂(Pierre Arditi)和安德烈·迪索利耶(André Dussollier),他们都特别擅长那种程式化的舞台剧式表演,这种表演方式成为雷奈作品的中心。

1986年的《几度春风几度霜》改编自亨利·伯恩斯坦(Henri Bernstein)1929年的戏剧。1993年的两部相互关联的故事片《吸烟/不吸烟》(Smoking/No Smoking)改编自阿兰·艾克伯恩(Alan Ayckbourn)的讲述八个小故事的戏剧《亲密交换》(Intimate Exchanges)。雷奈通过这些电影探索了电影现实主义和戏剧技巧之间的紧张关系。他用这种冲突暗喻构成人类生活的偶然和必然之间的竞争关系。

雷奈早期的作品很严肃,经过这么多年,似乎慢慢变得更加轻松了。他特别喜欢百老汇的音乐剧,所以把音乐融入自己的电影中,比如《老歌》(Same Old Song, 1997)中的流行配乐和《别亲嘴唇》(Not on the Lips, 2003),后者改编自1925年的一部轻歌剧。

2009年,纽约电影节以他的《野草》(Wild Grass)开幕,这部亦喜亦忧的喜剧讲述的是错过的爱情联系,有两个不同的结局。雷奈说观众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那个结局。

雷奈在200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领取终身成就奖时说,"我看到很多文章称我是回忆导演。我总是拒绝接受这个称呼,我说,'不,我想拍摄的是描绘想象力的电影。'" 

他的兴趣不在于怀旧。他补充说,"我只是对我们的想象力能引发的一切感到惊讶。"

他的最后一部电影《赖利的生活》(The Life of Riley)上个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首映,获得了阿尔弗雷德·鲍尔奖(Alfred Bauer Prize)。这个特殊的银熊奖授予"打开电影艺术新视角"的影片。

Emma G. Fitzsimmons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王相宜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