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星期三

纽约时报: 跨越柏林墙的家族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Try New Relic at no charge

Deploy New Relic and get your Nerd Life t-shirt. Monitor your Ruby, PHP, Python, Java and .NET web apps in less than 2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跨越柏林墙的家族
Sep 3rd 2013, 23:48, by ADAM LANGER

弥漫着炭火和热伯克香肠的气味,回荡着拉达牌和卫星牌汽车的叮咣,行文中处处可见托洛茨基(Trotsky)、戈尔巴乔夫(Gorbachev)、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斯普特尼克(Sputnik)和古拉格——欧根·鲁格(Eugen Ruge)的《光芒渐逝的年代》(In Times of Fading Light)听起来可能好像一桩教化人心、但终于冷峻严厉的"苏东集团"轶闻。然而,书中讲述共产主义终结前后,一个东德家族几代人的传奇,其最为出众夺目之处在于,这个传奇如此具有当代性,而且还显得那么"西方"。

鲁格的小说是一部动人心魄的鲜活作品,充满了形式上的独创性、出色的共鸣感,以及尖刻且有见地的机智。不错,这是一部严肃且雄心勃勃的作品,具有俄罗斯史诗的格局,并置叙述了翁尼策(Umnitzer)家族的崩裂,以及他们所处政治制度的解体。但是这部小说并不以可预见的线性方式蹒跚推进;依着自信和顽皮戏谑的博学,小说遵循的似乎是记忆中不可靠的编年表,像玩跳房子般,在家族及世界史上的关键时刻进退,即使描述沉重的悲惨事件,亦展现了特别能够令人承受的生命存在之轻。

此一时,1952年,虔诚的共产主义者威廉(Wilhelm)与夏洛特(Charlotte)结束了在墨西哥的流亡,回到被围困的东德:城市里是破损的桥梁、炸毁的房屋,以及"炮火毁坏的楼房门面"。彼一时,1961年,也就是建起柏林墙的同一年,夏洛特和她的儿子库尔特(Kurt)辩论民主化与斯大林主义,而库尔特的妻子伊琳娜(Irina)则带着他们的儿子亚历山(Alexander),在公园里喂天鹅。12年后,亚历山大在东德服兵役,绝望地想着自己永远看不到滚石乐队,也永远无法参加学生暴乱闹事了,因为他将不得不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守卫边疆上。

到1989年,临近戈尔巴乔夫最终准备"推倒那堵墙"时,亚历山大在搞戏剧导演的工作,业已逃往西德——书中一个角色称之为"那另一个曾是美国的德国"。他抛下了前妻和12岁大的儿子马库斯(Markus),而马库斯则在家族大家长威廉90岁生日之际,拜访了威廉。威廉似乎完完全全落后于时代,恰如他所生活的这个政治制度:他在年轻马库斯眼里,是一匹翼龙,身处"一派消耗咖啡和蛋糕的恐龙"之中,"生气勃勃地互相嘎嘎叫嚷,就好像他们都才刚从史前化石般的僵化中醒来,正在迎头赶上,拾起他们几百万年都没能说成的话。"

这部小说起于且止于2001年,大约9月11日前后,讲到身患淋巴癌的亚历山大·翁尼策,去探望他寡居的老父亲库尔特。这或许是他出行旅游前最后一次探望父亲:尔后他将去墨西哥,以期了解一些家族历史,而这趟探索无非徒劳。

在翁尼策家族的衰败,与托马斯·曼(Thomas Mann)《布登勃洛克家族》(Buddenbrooks)书题家族的衰败之间,可以适当做出比较。那么历史及流行文化的参照就将《光芒渐逝的年代》清清楚楚摆在了东德——世界上只在这一隅,酒吧里的人群会一面传递着一瓶伏特加,一面听乐队翻唱意味深长的曲目,比如深紫乐队(Deep Purple)的《蠢才》(Fools)和桑塔纳(Santana)的《无依无靠》(No One to Depend On)。

鲁格这本小说由安西娅·贝尔(Anthea Bell)译为流畅英文,而英译本读者可能会发现自己识别出一些更熟悉的、甚至令人惊奇的相似。亚历山大·翁尼策与父亲库尔特最后见面一幕,库尔特——曾经骄傲迂腐的历史学家——已失去了大部分记忆和说话能力,这使人回想起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最好的作品中那种残酷的诚实、严厉无情的幽默。亚历山大如发烧般狂热梦想的墨西哥之旅,却遭遇一对十几岁的男孩持刀抢劫,这暗示了现代派的影响——经由马尔科姆·劳瑞(Malcolm Lowry)的《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上溯至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鲁格笔下最壮观的大场面之一,是威廉的90岁庆生会,以多角度叙述,散布于整部小说里前后六章的进程之中,令人想到顶尖电影导演的大师级场面调度。

鲁格出生于乌拉尔地区,现年59岁。这是他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他与亚历山大·翁尼策一样:二者的父亲都是卓越的东德历史学家。鲁格1988年去往西德前,从事纪录片行业的工作,写作并执导过戏剧。《光芒渐逝的年代》广告宣称"处女小说",技术上讲没错,但也有误导。这个说法暗示作者的天才前途,而我们将可期待他之后有更伟大的成就。可这部小说,已经获得德国图书奖,以及其他诸种荣誉,感觉就像是作者毕生心血的最高潮。

至小说结尾,鲁格笔下的主要角色大多已故或垂死——同样的话也能用来形容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然而,《光芒渐逝的年代》完结后挥之不去的感觉,并非绝望,倒颇有胜利的喜悦。你能看见,从那前"苏东集团"的废墟中,浮现出什么东西,具有幸存的力量,与诞生它的这个世界相比更能经久不亡:鲁格先生这本书所代表的艺术,拆毁了一堵墙——墙的一边是俄罗斯史诗,另一边是"伟大的美国小说"。

本文作者Adam Langer是小说家,也是《犹太前进日报》(The Jewish Daily Forward)的艺术及文化编辑。他的下一部小说《塞林格契约》(The Salinger Contract)将于今秋出版。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8月14日。

翻译:江烈农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