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的“中国故事”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Try New Relic at no charge

Deploy New Relic and get your Nerd Life t-shirt. Monitor your Ruby, PHP, Python, Java and .NET web apps in less than 2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纽约时报》的"中国故事"
Oct 15th 2013, 01:13, by 王霜舟, 潘公凯

当《纽约每日时报》(New-York Daily Times)在1851年开始发行时,中国还处在软弱滞怠的清朝统治时期。香港刚成为英国的新殖民地不久,在9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被割让给维多利亚女王。造成巨大破坏的太平天国运动则刚刚在当今的广西的一个角落里兴起,这场叛乱至少导致2000万人死亡,几乎超过了史上任何一场军事冲突。

尽管发生了这些重大事件,但美国读者对中国的兴趣时断时续,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报道经过数月才能随船跨越太平洋,或是经陆路穿越印度后,再经由大西洋抵达美国。当时的《时报》卖一美分一份,并从1857年开始将"每日"从名字中去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商人、传教士、水手和士兵发回的稿件报道。

说得客气一点,这些报道不可靠。1900年7月,一个关于义和团起义的新闻标题出名——而且错误地——宣告:《在京外国人全部身亡》(ALL FOREIGNERS IN PEKING DEAD),这个标题后面补充了小标题《据逃离该市的中国仆人表示》(Chinese Servants Who Escaped From City Say So)和《据信被杀者上千》(Those Slain Said to Have Numbered a Thousand)。(实际死亡人数接近60,但这并未阻止西方部队侵入并洗劫北京市。)

《时报》的写作也经常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用词过分修饰。1868年一位不具名的作者在写到一篇关于武装起义和为年轻的同治帝筹备婚礼的文章时写道,"最近常写血腥主题的我,现在可能要用笔蘸点玫瑰水和麝香了。"(即便是那时,新闻编辑们也对即将举行的皇室婚礼兴奋不已。)在《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让新闻聚合变得声名狼藉很久以前,《时报》就经常从英国新闻媒体转发有关中国的文章,英国媒体雇佣了大量通讯员,形成网络,覆盖当时遍及各大洲的大英帝国。

最先引起《时报》早期读者关注亚洲进展的事情是海军准将马修·C·佩里(Matthew C. Perry)在1852-54年间的海上远征,这次远征用炮口迫使日本开放对外贸易。《时报》报道的主要来源是美国远征队成员的书信,其中一封信写道,远征队派出的蒸汽护卫舰萨斯奎汉纳号(Susquehanna)曾进行了一次顺道航行,在1854年途径上海沿着长江而上。

这一报道发表在《时报》头版,标题为《中国趣闻》(Interesting From China),这篇报道称乘坐这艘船的有军官、未来的马里兰州州长麦莲(Robert Milligan McLane),他当时已被富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总统任命为美国驻华特使。他的使命?调查由农民叛乱者为推翻咸丰帝而建立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在被清军剿灭之前曾统治了中国的大片地区,在邻近南京的一个营地,太平军对这位美国特使说,他有可能面见他们狂热的领导者洪秀全,洪秀全自称是基督的兄弟。唯一的条件是,他要俯首朝贡。

《时报》消息称,麦莲拒绝了,但远征军的一些成员后来闯进了起义军的这个要塞,并参观了著名的陶塔。

得知太平军禁烟酒,这个作者说,让到访军舰的起义军军官破戒很容易。这位作者写道,"我们没怎么费力就说服他违背自己的宗教教义,也就是抽抽烟、喝几杯葡萄酒。结果他在离船时十分高兴。"

为《时报》读者撰写这些故事的通讯记者没有具名。但这篇报道中提到了一个名叫约翰·K·杜尔上尉(Lt. John K. Duer)的官员,而且报道中的一些部分与6年后在《Knickerbocker》,即《纽约月刊杂志》(New-York Monthly Magazine)上发表的一篇自传体文章吻合,后者的署名作者是"约翰·K·杜尔(John K. Duer),美国海军(United States Navy)。"

在那封信发表以来的159年里,《时报》对中国的报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25年,《时报》雇佣了首个中国记者托马斯·F·密勒(Thomas F. Millard),他出生于密苏里州,曾在中国合创了第一份美资报纸,他偶尔为国民党政府提供建议,并被称为"东方美国报人院长"(the dean of American newspapermen in the Orient)。《时报》记者在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中国内战期间持续对中国进行报道。1949年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时报》被迫在香港报道中国内地的新闻,但在1979年重开了北京分社,有关中国的报道曾6次荣获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

如今我们在北京、上海和香港设有分社,还开通了中文网站,在中国派驻的记者比美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几个月的海上旅程变成了互联网上的一瞬间。同时,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混乱之后,也已成为一个不断崛起的超级大国,而全世界的读者空前迫切地希望理解中国。

但是正确理解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以及中国人民当前的思潮和行为,即获得真正的洞见和准确的新闻及信息,仍是一个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信息自由流通所受到的限制,以及中国的广袤疆域,都继续构成可观的障碍。"时报看中国"(Sinosphere)博客栏目是《时报》最近一次跨越这些障碍的尝试,为读者提供及时、增长见识、扣人心弦的信息,报道本报记者发现的所有"中国趣闻"。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纽约时报》记者,潘公凯(Philip P. Pan)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候任社长。
翻译:张亮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