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40岁以后才明白的道理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40岁以后才明白的道理
Mar 5th 2014, 23:28, by 帕梅拉·德鲁克曼

巴黎——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这篇专栏发表后不久,我将迎来44岁。步入成年以来,我总是在每个10年离我远去时才理解到它的要义所在。现在看来,20多岁的时候,我本不应该发狂似的急于找到一个丈夫;我应该发展事业,享受最后的自由时光。以至于到了30多岁,我一直在反刍20多岁时累积的苦楚。

这一次,我想把目前经历的这10年想个明白,从而节省一些时间。在巴黎这个全世界的存在主义中心步入中年,简直是雪上加霜。由于这里典型的细腻精致和悲观主义的结合,法国人把中年细分成"40岁危机"、"50岁危机"和"正午恶魔"(一名法国作家将其形容为,"当一个50多岁的男人爱上小保姆的时候")。

在现代社会,40多岁的人是如此繁忙,以至于很难对他们做出评价。研究人员说,40多岁是新的"人生高峰时段",事业的最高峰和养育子女的最艰难时刻在这里重合。如今,40多岁的职场人士是这样的一代:他们的收入已经翻倍,双胞胎幼儿却还在蹒跚学步。

现存的文学作品认为40多岁是过渡阶段。据说,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把40岁称作"青春时代的老年"。在巴黎,40岁是服务生开始称呼你为"夫人"、但不再向你眨眼以示玩笑的时候。人们传统上认为,你仍然算是年轻,但一切都每况愈下:健康、生育能力、未来阅读《汉姆雷特》(Hamlet)以及学会如何烹饪韭葱的可能性。在我的同龄人中,存在着一种"只争朝夕"的心态:我们虽然还有时间尝试第二次,但最好现在就行动起来。

我认为40多岁期间发生的最大过渡,是意识到我们实际上学习和成长了一点,虽然这很不可思议。再过10年,我们40多岁时的恍然大悟一定会显得无比幼稚(我在大学时,有个人曾告诉我,"蚂蚁能看见分子!")

但就目前而言,为了巩固我们的小小成就,以下列出了我们现在知道、但10年前不知道的一些事:

如果你不那么在乎他人对你的看法,你对他人的了解会大大增多,达到让你吃惊的地步。在结束对话之后,你不再琢磨刚才发生了什么。其他人的想法和动机终于清晰地显露出来。

人们一直在尝试着影响你对他们的看法。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他们就像在传递一条自己的个人口号,比如"我对孩子的教导很宽松";"我的薪水有小几十万呢";"我是如假包换的,并没有试图去投射出一个自己的形象!"

不用吃药而能连续睡八小时,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事实上,划掉不用吃药。

没有人是真正成熟的。我们更年轻的时候会怀疑这一点,而一旦我们自己开始写书、参加家长会时,我们才知道这句话一点没错。人生是一场即兴的演出,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得更自信而已。

没有什么灵魂伴侣,至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那种。20多岁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每个人在世上都不止一个灵魂伴侣,而是有30个。(告诉某个同事后,他说,"恩,我正努力跟她们所有人睡觉。")实际上,"灵魂伴侣"不是什么先决条件。这个名号是争取来的,要由时间造就。

你会错过一些近乎灵魂伴侣的人。友谊方面也是这样。会有一些难以忘怀的人,与你共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或者几天的时间。如今,他们生活在香港,而你们再也不会见面。人生便是如此。

情绪化的表现既累人,又没意义。多年前出席一场婚礼时,我躲在角落里生闷气。一位年龄较大的英国绅士看到了,他热心解释道,我这是中了"可怕的情绪化场景"的招。到了40多岁,这些就看来不再有什么必要了。首先,你不会再被邀请参加婚礼。而且,你和伴侣对两人的例行争吵轻车熟路,花上过去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吵完了。

原谅各位前任吧,就连坏蛋也原谅。他们也不过是在即兴发挥而已。

当你遇见魅力四射的人时,提高警惕,可别被迷晕了。年届不惑,你已经能够更好地鉴别自恋狂,免得他们毁了你的生活。你明白,"善良"虽不足以缔结友谊,但却是一个朋友必不可少的特质。

人在年轻时的怪癖会固化为成年人的臭毛病。20岁时可爱的东西,30岁时或许会讨人嫌,到了40岁可能会挺危险的。还有,40岁的时候就能看出同龄人70岁时大致会是怎么样。

人身上与他人的共性要多于特性。我做了不科学的估算,我们95%的地方一致,5%的地方独特。明白这一点多少让人失望,但也多少让人解脱。

不过,还是要找到自己人。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去年在采访中说,他最喜欢艾美奖(Emmy Awards)的地方是喜剧编剧集体登台领奖。"看着这帮又丑又矬的衰人,个个都像是怪物。然后我想,'这是我,我就是这样,和我的同伴在一起。'"到了40岁,你就不想待在潮人身边,而是想在自己人身边。

干脆地说"不"。如果不想与某些人共进午餐,就永远别提。他们的失望程度比你想象中要小得多。

不必对上帝是否存在作出判断。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本来就在担心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在监控你的电子邮件了(而且客居法国,时不时就会打破不成文的文化惯例),最好别知道是否还有什么东西在盯着你。

最后,还有几条从40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小建议:

别买太小的牛仔裤,指望马上能减肥什么的。

如果获邀去和时尚业的人吃午饭,别套上你最"时尚"的衣服。穿黑衣。

如果喜欢模特身上的衣服,就照原样买下来。别指望自己捣腾出同样的造型。

不喜欢爵士乐的话,没关系。

好奇她到底是他的女儿还是女友?是女友。

搞不清对方是男是女的时候,是女的。

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著有《美国妈妈养法国宝宝》(Bringing Up Bébé: 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是本报特约观点作者。
翻译:王湛、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