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空难悲剧何需举国哀悼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Let the jobs find you

Instantly post your resume to 75+ job sites. You can save 60 hours off your job search.
From our sponsors
空难悲剧何需举国哀悼
Jul 23rd 2014, 23:39, by 阿尔农·格伦贝格

阿姆斯特丹——不到两周以前,荷兰还沉浸在世界杯热潮带来的极度兴奋之中。荷兰队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第三名。随着荷兰连克西班牙、澳大利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并最终战胜巴西队,通常颇为沉寂的荷兰民族主义短暂地变为必不可少的激情。在Twitter上,一名足球评论员斗胆批评了荷兰队几句,得到的反馈大意是应该把他从飞机上扔下去。

然而,到了上周四,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马来西亚航空(Malaysia Airlines)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被击落。遇难的298名乘客与机组成员中,有193人为荷兰公民,其中包括著名的艾滋病研究专家乔普·朗格(Joep Lange),以及参议员、法学学者威廉·维特芬(Willem Witteveen)。世界杯期间必须履行的狂热激情义务——至少延续到半决赛对阵阿根廷的时候——很快变成了哀悼的义务。通常文风冷峻的新鹿特丹商业报(NRC Handelsblad)在其头版上宣称《每个人都至少认识上面的某个人》。

荷兰领导人则更为克制。周末期间,首相马克·吕特(Mark Rutte)对亲俄分裂分子"极端不敬的行为"表示愤慨,不过他避免了对悲痛之情的任何直接表露。分裂分子一度拒绝交出大部分遇难者的遗体,而是将其放置在一座破败火车站的冷冻货厢内,好似孤魂野鬼。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Willem-Alexander)也很克制。他表示慰问,但没有呼吁举国哀悼一天之类的举动。此举颇为明智,因为哀悼并不关政府什么事。

所谓荷兰人"冷静"的说法实为陈词滥调。冷静的确是荷兰人的一种特质,但荷兰也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症状,尤其是同性恋右翼民粹主义政客皮姆·富图恩(Pim Fortuyn)于2002年遇害之后。我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阿姆斯特丹长大的。那时,民族主义被认为是低级趣味的象征。这里蕴含着历史原因,包括纳粹大屠杀期间许多荷兰官员与纳粹合作,以及荷兰曾在今天的印尼、苏里南和南非等国进行殖民统治。

的确,当国家足球队打比赛(尤其是对阵德国队)的时候,来点欢快的民族主义是没问题的;当荷兰人在环法自行车赛上表现出色的时候,展现一些民族自豪感也没问题。不过,这些情形之外,民族主义就会被认为过了时。

2002年以后,尤其是电影导演提奥·梵高(Theo van Gogh)在2004年被一个摩洛哥移民的儿子杀害之后,一切都变了。新移民,尤其是穆斯林,受到不够爱国的指责。还有,他们不是真正的荷兰人,或者更糟糕——依照来自极右翼的自由党(Party for Freedom)的海尔特·维尔德斯(Geert Wilders)的说法,多数荷兰穆斯林要把这个王国变成哈里发国。

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煽风点火之下,民族情绪越来越多地得以公开展示。什么都不展示的人,拒绝参与情感宣泄的人,会被怀疑有心理缺陷。

可是,对一个荷兰人而言,更多地同情193名遇难同胞,而不那么同情,比方说,同一趟航班上的四个比利时人和四个德国人,这真的在逻辑上说得通吗?对一个荷兰人而言,200名素不相识的死者,应该比200名在轰炸中死难的伊拉克人或阿富汗人唤起更多的悲伤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将违背人性。在这架飞机上罹难的荷兰人并非死于他们的荷兰身份。目前看来,那是亲俄分裂分子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所致。

与世界杯一样,MH17航班这样的悲剧事件似乎是提升集体身份认同感、假装还存在荷兰主权的概念,并感受某种群体性的一种途径。遗憾的是,哀悼的确是很难分享的,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情感。人们有权不去展示自己的情绪,不去分享,即便是在足球和天灾人祸面前。

进而我们又可以说:我们有权承认,有时候我们什么感觉也没有。全世界都想让我们有所触动,从隔壁的女士到亲属和街上的乞丐,从加沙到乌克兰的新闻,从刚果到叙利亚。不停地有人要求我们表达情感。

如果说,这些要求会让我们麻木,我们往往并不在乎,尽力向最亲近的人施以情感支持就够我们忙的,而且常常让人力不从心;在我看来,以上种种并非我们没人性的象征,而恰好是代表了我们的人性。倘若我们真让自己去领会全世界的痛苦,我们很快就会成为一个个精神病例,要借助精神药物的安抚力量才能取得平静。

集体哀悼蕴含一种对孤独的逃避,但"我者"总需要对应一个"他者",而"他者"或许很快会变成敌人,变成要毁灭的目标。举国哀悼是一种并非完全无害的、不严肃的民族主义表达。那些公开倡导哀悼义务的人,同时还拒绝承认人有时就是无法悲伤的。我承认这是个悲剧,我意识到你在哀悼,但我不能与你一同哀伤,现在不行,今天不行。同样地,当轮到我哀悼的时候,我也不会强迫你和我一起悲痛。

阿尔农·格伦贝格(Arnon Grunberg)著有小说《弥赛亚》(The Jewish Messiah)和《提尔莎》(Tirza)。本文由Sam Garrett从荷兰文翻译为英文。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