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纽约时报: 预言“上帝粒子”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预言"上帝粒子"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Oct 9th 2013, 14:36, by DENNIS OVERBYE

本周二,"上帝粒子"变成了桂冠粒子。

当天早上,两位理论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位是84岁的彼得·H·希格斯(Peter W. Higgs),来自苏格兰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另一位是80岁的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来自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他们提出,宇宙中粒子的质量和多样性,来自于一种如隐形的海洋一般充满着整个空间的能量。

他们在1964年发表的理论,令众物理学家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寻觅"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也就是俗称的"上帝粒子"(虽然物理学家中不这么称呼它)。这种粒子是揭示重要宇宙秘密的关键。寻觅它的活动在去年达到高潮: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使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这种赋予其他粒子质量的粒子。今年的诺贝尔奖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颁发,希格斯和恩格勒将分享总共120万美元(约合73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你可以想像,这不会是一个让人不快的事,"恩格勒在清晨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 

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一直没能联系上希格斯,他之前曾说自己周二没有空。他的一位朋友,同为物理学家的艾伦·沃克(Alan Walker)在周二早上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希格斯不用手机和电脑,已经独自离去好几天,他没有说去哪里,但是会在本周五返回。 

沃克说,希格斯为人谦虚,喜欢不受束缚地独来独往。他说,在获奖者名单公布之前,就有一名记者闯入希格斯所在的建筑物,希望采访他。"希格斯怒气冲冲地把他赶走了。"沃克说。

在爱丁堡大学晚些时候发布的声明中,希格斯称自己"喜不自胜",他说,"我希望这次对基础科学的褒奖,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蓝天研究'(blue-sky research)的认知。" 

法比奥拉·吉亚诺蒂领导了(Fabiola Gianotti)CERN的一个团队,她说这两位物理学家获奖"令人十分激动和满意",并说,该奖项还提到了他们的试验,非常好。"年轻的物理学家们都超激动。" 

希格斯粒子是"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缺失的最后一个部分,该模型是近半个世纪来主导粒子物理学的一套等式,解释了从玫瑰香味到电脑启动响声的万事万物。根据这个模型,宇宙充满了能量,这能量就像是一种遍布宇宙的蜜糖,让穿行其中的粒子获得了质量,好比是送到国会的提案,会引来附加条款和修订,因而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富有争议。 

如果没有希格斯场(Higgs field),很多基本粒子,比如电子,就不会有质量,而且还会以光速四处窜动。不会有原子,也不会有我们。 

对于科学家来说,发现希格斯粒子(物理学家如此称呼它)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宇宙遵循着几乎如钻石般优雅和简洁的法则,但其中一切有趣的东西——比如我们——是那种优雅出现失误或缺陷的结果。这种观点出现于二战结束之后,一段狂热而困惑的突飞猛进时期,当时全球的物理学家们把精力从战争上移开,放到了用量子场论工具探查自然的秘密上。 

这场探索的核心是古老的"对称"概念,以及对称为何能呈现在物理学基础中,却在我们所经验的世界中潜迹藏行。在艺术和自然中,对称是指:当你以某种方式移动某个东西的时候,如果它看起来没有差别,那它就是对称的,比如你把雪花旋转60度,它看起来没有差别。而在科学和数学中,对称是指:当你改变系统的时候,某个东西不会变化,比如当你把一支箭倒过来或射出它的时候,箭的长度是不变的。 

1954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罗伯特·L·米尔斯 (Robert L. Mills)得出结论,所有的基本力都是自然试图保持对称的结果——例如电磁学中的电荷守恒,或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中的动量和能量守恒。 

但在那时,花名册上已经又增加了另外两种自然力:所谓的"弱核力",即导致某些类型的放射性衰变的力量;以及"强核力",即把原子核束缚在一起的力量。在量子场论中,力是通过称为玻色子的能量束传递的。根据量子规则,玻色子的质量跟这种力的作用距离有关:玻色子的质量越大,它的作用距离就越短。

目前在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物理学家谢尔顿·格拉肖(Sheldon Glashow)于1961年提出了一种理论,解释弱力和电磁力均为统一的"电弱"力的体现。其中的数学计算表明,传递这种核力的粒子应当没有质量,正如传递光线并能弥散在整个宇宙中的光子一样。但是,核力几乎不能作用于原子核之外,表明传递这种力的应当属于质量最大的基本粒子之列。怎么可能传递弱力的粒子质量如此之大,而与之类似的光子却能自由而轻盈呢?

芝加哥大学的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指出,有缺陷的或许不是物理定律,而是这些定律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通过一种被称为"对称性破缺"(symmetry breaking)的过程,一开始平衡的局面最后可能变为不平衡。他本人于2008年赢得了诺贝尔奖。

比方说,想象一支笔尖朝下树立的铅笔;它最终会倒下,笔尖朝着某个特定方向,而这个方向本有无数种可能性。玻色子的质量就好比是铅笔倒下时释放的能量。

1964年,三组物理学家分别发表论文,通过假设某种填充空间的"宇宙蜜糖"来阐述这一原理。试图穿越它的粒子会获得质量,方式类似名人在鸡尾酒会上吸引追随者:名气越响,追随者越多。

最先发表这种理论的是恩格勒及其同事罗伯特·布绕特(Robert Brout),后者于2011年过世。

他们在做这篇论文的时候,希格斯也在酝酿关于该理论自己的构想。这名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英格兰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

CERN出版的《物理快报》(Physics Letters)拒绝发表他的论文,理由是与物理学无关。于是,他进行了改写,并发给了同类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一过程中,他在文末加上了一段,指出这一理论预测了一种新粒子,无自旋、质量不明。这就是后来闻名的希格斯玻色子。

这篇文章被接受的前提是,希格斯要提及7周前问世的恩格勒和布绕特的论文。

1967年,斯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发表了一篇论文,把希格斯玻色子作为沿着格拉肖的思路,将电磁力与弱力统一起来的关键,从而使其变得举足轻重。温伯格本人也在1979年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渐渐地,希格斯玻色子也在流行文化中崭露头角,成为理论物理学中的特例。让同事们感到错愕不已的是,曾任费米实验室(Fermilab)主任的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在与迪克·泰雷西(Dick Teresi)合写的书中将其称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而这也成为了书名。(他后来解释,自己本来希望称其为"神谴粒子"。)新闻媒体和记者们无法抗拒这样的绰号,许多粒子物理学家也很不情愿地承认,这个名字给他们这个异常晦涩艰深的领域,带来了一丝刺激及公众的热情。

去年7月4日宣布的发现给这种紧张局面划上了句号。当天也是希格斯博士与恩格勒博士首次见面,实际上,新发现的玻色子迄今为止与理论预测完美吻合,以致于物理学家们都有点失望。他们原本希望能出现几处意外,能够告诉他们如何改进标准模型。

本周二揭晓的物理奖也为瑞典皇家科学院有朝一日表彰1万名实验科学家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些科学家打造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对撞产生的2000万亿个亚原子火球中仔细筛查上帝般的粒子出现的几十次宝贵踪影。

追踪希格斯粒子的CERN团队成员玛丽亚·斯皮罗普卢(Maria Spiropulu)说,"作为实验物理学家,我们已经多少习惯了被排除在诺贝尔奖之外。"

翻译:土土、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