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权贵阶层才是高失业元凶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权贵阶层才是高失业元凶
Apr 10th 2014, 00:02, by 保罗·克鲁格曼

经济狂人热切盼望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出的每个新版本。别管那些预测,我们等待的是其中的分析章节:内容总是挺有趣,甚至是颇具争议性。最新的这份报告也不例外。尤其是第三章,尽管文中声称分析的是(经通胀调整的)真实利率的趋势,但是实际上有力地证明了应当提高通胀目标,而不是遵循发达国家采用的2%的现行标准。

这一结论也与IMF的其他研究相符。上个月,该组织的博客——对,IMF开了个博客——探讨了"低通胀"(lowflation)带来的问题,发现它的破坏性直追真正的通缩。早前的一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析了高负债的历史经验,发现愿意让通胀蚕食债务的国家——包括美国——比其他地方的表现要好得多,比如一战后死守货币与财政正统理念的英国。

不过,IMF似乎感到,不能直接说出自身的分析显然指向的结论,而是在报告中措辞委婉,保留了抵赖的余地:这一分析"或许可以指向适宜的货币政策框架"。

那么,是什么让显而易见的东西说不出口呢?直白地讲,我们看到的是传统观念作祟。然而,传统观念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我越来越确信,我们之所以在应对高失业率上失败,很大程度上与阶层利益有关。

首先,我们来看看提高通胀的道理。

很多人明白,物价水平持续下降是件坏事:没人想变成日本那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通缩中苦苦挣扎。但较少被人理解的一点是,通胀水平为零并不是一条红线:通胀0.5%的经济体,会出现不少与通缩0.5%的经济体相同的问题。正因为如此,IMF发出警告,"低通胀"正使得欧洲处于日本式停滞的风险之下,尽管(尚)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通缩。

事实表明,适度通胀可以达成多个有利的结果。它有益于欠债者——因此,当高悬的债务问题阻碍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的涌现时,这也有益于整体经济。它鼓励人们消费,而不是坐拥现金岿然不动——在经济欠佳之时,这又是一桩好事。此外,它还能发挥经济润滑剂的作用,在需求不断变化的时候,更易于调整薪资与物价。

可是,到底多大的通胀算适度?欧洲目前的通胀率不到1%,显然过低,美国当前的通胀率也高不了多少。不过,如果回到欧美的官方通胀目标2%,是不是就足够了呢?几乎可以肯定是不够的。

听我说,货币专家早就明白适度通胀的道理,但在上世纪90年代,当2%的目标固化为政策规范的时候,他们认为2%就足以完成使命了。特别是,他们以为2%的通胀就足以让流动性陷阱极少出现。在流动性陷阱中,零利率也不能恢复充分就业。可是,美国如今已经在流动性陷阱里徘徊了五年多。显然,这些专家们搞错了。

而且,正如IMF的最新报告显示的那样,有力的证据表明,当前的全球经济变化趋势是,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囤积现金,而不是让资金投入流通,从而增加了流动性陷阱的风险,除非提高通胀目标。不过,报告从头到尾都不敢直接点明这一点。

那么,明摆的事情为何不能说出口?一个答案在于,那些一本正经的人喜欢通过呼吁做出艰难的抉择和牺牲(当然是让其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一本正经。他们痛恨听到不涉及更多苦难的答案。

人们不禁要怀疑,这种态度的背后,是否隐藏着阶层偏见。二战后,美国利用低利率和通胀卸掉了部分的债务负担。这种做法常被称为"金融抑制",听起来挺糟糕。但是,究竟什么人宁愿大规模失业,也不愿选择适度通胀与资产小幅缩水呢?好吧,大家知道是哪种人:塔尖的0.1%人口,"只"拿了薪资总额的4%、却拥有财富总量的20%的那群人。适度提升的通胀,比方说4%,将有益于绝大多数民众,但不利于超级权贵。猜猜看,谁又掌握了有关传统观念的话语权呢?

此时此刻,我并不认为阶层利益坚不可摧。就算会伤及那0.1%,好的道理和政策有时也会占上风——否则我们永远达不成目前的医保改革。但我们的确需要看清形势,并且意识到,与许多事情一样,在货币政策领域,有益于超级大富豪的东西对美国民众没有好处。

翻译:黄铮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