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 中国男篮正在成为中国男足第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Speak Up - Stand Out!

Learn how to be a confident communicator. Transform the way you experience public speaking with this $39 online course taught by Alexa Fischer.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男篮正在成为中国男足第二?
Aug 19th 2013, 23:49, by 颜强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09年左右中国的互联网上流行一幅对联:谢天谢地谢亚龙,信神信鬼信兰成,横批:足篮打水。对联将不满情绪指向曾任中国足协副主席的谢亚龙和当时刚担任中国篮管中心主任的信兰成,当时谢亚龙已经"下课",而刚上任的信兰成对中国男篮的几项举措,诸如限制外援,缩短赛程,将"篮球超级联赛"的经营权交到谢亚龙掌管的中体产业公司手上,招来一片骂声。中国男足和中国男篮被放置在一起进行"比烂"。

2013年8月9日,中国男篮在菲利宾的亚洲篮球锦标赛爆出最大冷门:在1/4淘汰赛中,本有夺冠希望的中国男篮以78比96分负于中华台北队,遭淘汰出局。两个月前,中国男足1比5惨败给泰国的惊人新闻余温犹存,如今让位于男篮亚锦赛史上最差成绩,篮球终于出现了足够震惊全国的新闻,中国男足和中国男篮谁比谁更烂,又出现了舆论新篇章。

无数个"为什么"在各种媒体堆积,直到亚锦赛结束,大家才意识到,篮协比足协或许更无能,无能到像篮管中心主任信兰成在失败之后,一连数天,面对所有人都只能说出"总结"二字。倘若像信兰成这样的体育官员,真具备总结能力,那么平均身高超过2.02米、高度早已比肩世界列强的中国男篮,为何出现惨败给中国台北,在菲律宾输得体无完肤的局面?

男篮失败后,批评铺天盖地,国家媒体新华社也有了连篇累牍地批评,其中就有直接将矛头指向信兰成的:一篇喉舌报道的标题便是《信兰成、诚难信》。这样的批评,惨败之后看看,能让网民过过嘴瘾,实质上毫无意义。媒体最终被嘈杂的网络民意绑架,走上媚俗逢迎的道路,对还原事实真相、展望篮球运动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中国男篮曾经称雄亚洲,要在亚洲重夺冠军,机会未必渺茫,然而想要重新统治亚洲,却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和足球一样,篮球在伪市场化和举国体制的畸形媾和下,扭曲的时间已经太长,要想让这项运动绽放出健康的光芒,十年都不一定足够——要想让围绕这项运动的媒体,真正成为严肃意义上的媒体,恐怕需要更长时间。

中国篮球在中国足球面前,曾经有着得天独厚的心理优势。我记得"谁是第一运动"之争,最早发生在2005年的财富论坛,当时一个分论坛上,时任篮管中心主任的李元伟先生,列举了众多数据证明篮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不低,其中包括"中国有三亿篮球人口",以此论证篮球是中国的"第一运动"。后来和李先生私下交流时,他亲口承认"干什么吆喝什么",他在公众场合当然要为篮球摇旗呐喊。李元伟的坦率诚恳令我敬佩,篮球人口多少放在一边,其普及程度和公众健康形象远在中国足球之上,是公认的事实。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俱乐部联赛(简称CBA联赛)的发展状况似乎也不错。同样是来自新华社的报道显示,最近两年,在社会投资大量增加情况下,单个赛季CBA俱乐部们得到的股东投资超过5亿人民币,联赛商业赞助收入也有4亿人民币左右,上座率和电视转播率不断上升,所以CBA的2013年-2014年赛季很可能将常规赛次数从34场增加到50场。

联赛成功,青少年参与人数不低,大众普及程度不差,为什么自姚明淡出之后,顶层的国家队成绩反倒越来越差?四年前在天津的亚锦赛中国男篮负于伊朗队未能夺冠;两年前在武汉的亚锦赛勉力夺回冠军;这一个夏天在菲律宾变成了史上最差?

直接原因,当然是人:前任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在任一届,努力想开放市场,让中国篮球和国际接轨,他的前任信兰成、他的后任信兰成——没错,信兰成在1997年到2003年主管过篮协,被轰下台后,2009年卷土重来——所做的各种决定,都是推翻李元伟的改革,让中国篮球回到举国体制的扭曲中来。主教练帕纳约蒂斯·扬纳基斯是希腊名帅,但在亚锦赛之前三个月才匆匆上任,和中国男足刚刚解职的卡马乔一样,还没认清国手就带队出征,使人感到篮管中心的管理和监督在人为地给国家队制造障碍。而男蓝国家队后卫表现一塌糊涂,最资深的组织后卫刘炜落选,年轻的几个组织后卫完全应对不了亚洲赛事,最为依赖的内线易建联伤病缠身……

可这些也仅是表象,深层的原因,在于举国体育体制管理方式与市场规律之间积蓄已久的矛盾。十多年来,中国男篮在追求球员体格高大全的道路上,违背了技术第一的运动原则;而篮协这样的行业管理机构,过去十数年,除却李元伟,长期由外行管理着内行,放任严重问题泛滥而无作为;联赛竞争体制也不健全,外援稀释了本土人才成长的空间;青少年篮球人口向职业运动转化的渠道堵塞。

首先篮协在基本运动观念上对篮球的误解,耽误中国篮球至少十年。十年前,"移动的长城"被认为是中国篮球的象征,有姚明、王治郅和巴特尔这样的巨人中锋,便有了对抗欧美的基础。事实上,当时对于身高决定论就有了很多怀疑,因为十年前中国男篮已经找不到一个优秀的组织后卫,但是在国家队竞技成绩尚可,奥运会能打进八强的状况下,篮协对上能交差,对下自然无需解释。身高七英尺的巨人总能找到,还层出不穷,王姚之后有易建联,如今还有王哲林,统治亚洲似乎不在话下。

这就是举国体制奇妙的地方——要在这个计划经济时代残留下来的体系里,培养出集体团队运动的人才,可能性非常低,但是以错误的篮球认知在这个体系里摧毁掉篮球人才,又非常容易。

CBA联赛的商业成功与帮助国家队谋求国际赛事成绩也无必然联系。任何一个职业联赛,都是以市场化经营为标杆,而不是为了服务国家队、帮助国家队谋求国际赛事成绩为目的。所以CBA俱乐部更希望球赛好看,上座率收视率更高,从而得到更多市场赞助和门票收入。CBA联赛为了更好看,外援得到天价薪水,于是外援打外援的、本土干本土的场景,在CBA比赛中比比皆是。这样的联赛规则,很难帮助国家队培养人才。

至于青少年篮球的普及程度,为什么没能转化成为联赛乃至国家队的人才竞争优势,实质在于草根到职业篮球之间关系几乎断裂。举国体制下,多少还有业余体校这样的体制内机构寻找和培训人才,现在的举国体制,奥运成绩任务依然存在,可国家已经不愿意再为庞大的业余体校、以及专业运动员大量退役之后的谋生途径等诸多社会责任买单,于是由篮球少年开始,能接受专业培训的寥寥,有天赋又接受过专业训练者,再向上一步接近职业选手的可能性,更是低得可怜。

这样的综合环境下,篮球外热内虚,再加上新上任洋帅和球队磨合时间不够,扬纳基斯连CBA联赛的观摩机会都不具备,他就成了卡马乔第二。菲律宾的亚锦赛给了中国篮球一个真正认知自己的机会,信兰成接下来如何"总结",我们拭目以待。

颜强是体育作家,资深媒体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